关怀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40

关怀教育论文

关怀教育论文篇(1)

二、人文关怀教育内容选择和课程设定形式

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期望和目的有很大关系。大学生人文关怀式思政教育的内容的选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过于社会化的内容,在学生和老师的对话中,经常会包含老师对于事件的认识。这样的话对于老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对事件的全面认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如何选择内容,作者认为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和特定科的模式较好,其定课主要是根据学生情况而临时和专门设计的课程。人文关怀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可以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人文关怀理念的精髓,也可以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占有很大比例,它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学生对未来、社会、社会事件等认识,以及学生在校中或者走向社会之后的处世行为、工作态度等。总之,人文关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教育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一定结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过程中,这四方面占有的比重程度也将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于具体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自主选择和开发教育内容。

三、人文关怀教育方法和途径

根据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质看,人文关怀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包括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素质状况、专业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即未来发展状况等。因此,在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首要工作是了解学生的状况,对于了解过程中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深入访谈。总之,要求教师做多对每个学生的状况了如指掌。其次,是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开展。为了提高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与行为改变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就业和发展所需的人格品质等结合。关于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形式,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和课后教育相结合形式,课后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等等。人文关怀教育的组织可以是辅导员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如心理咨询室,当然也可以建立网络,通过网络教育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根据学生的状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的群体可以培训一些专任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辅导。

关怀教育论文篇(2)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在当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为语言暴力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所处在的情况更为特殊,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学生的行为特征更为明显,为了使特殊学生向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违反纪律、犯了错误、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恐吓威胁的暴力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怎么长大的,这么笨!”“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呀,什么也学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折射出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素养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使用暴力语言,会严重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师的“语言暴力”是当下特殊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授课语言冷漠敷衍,温情不足

在特教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学生那种对于教师权威的“藐视”,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班主任教师时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表达出来的“我上的课你要是不喜欢就睡觉,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意思。长期的这种“安民告示”似的授课,让学生感觉到的并不是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课堂,而是感觉老师的潜台词是“随便吧,反正怎么学也学不好”,从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冷漠。冷漠都是双方面的,教师的冷漠影响着学生,学生渐渐由冷漠发展成“藐视”和“不屑”,这种态度的展现,更能激发起教师在语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温情。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压制,也不是靠低眉顺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来面对特殊学生各项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谐气氛,放弃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的联络沟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风采。

3.教师授课语言重复沉闷,激励不足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授课语言也同样展示着教学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容易分散误导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调皮学生可能上课就开始统计教师重复语言的次数,无法安心听课。有的教师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不断重复,这种重复沉闷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重复并且沉闷的语言是没有新意的,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引发兴趣爱好,启发式的教学更是谈不上。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一问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心,将教学中精彩的知识点播撒给学生,激励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况很少。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予那些特殊学生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尽知学校与社会的关怀。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师生角色定位的历来传统

人因其社会性,所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依靠伦理来维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等级规范,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师道尊严严肃细致的讲究,赋予了教师极高的权威性,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专制关系。到了近现代,人们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即教师育人就是一种“育物”,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进行知识传送,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人”,并非“物”这样的事实,漠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两主体中的一极。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教学活动中均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存在,漠视了受教育者本身应有的独立和尊严。而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特教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课堂上当其面临与自身求学时遇到的相似情况,便驾轻就熟地运用当年所受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因此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的说教都会运用出来,所以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惯性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对立情况,反应往往会更加强烈,导致学生心理的抵触甚至逆反,觉得教师的批评就是挖苦讽刺,没有关怀和帮助,缺乏足够的温暖。

2.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人文关怀基础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2]。特教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多数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发育尚待完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样,时刻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殊教育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很多。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课语言表达的细微内容,同样很难通过琢磨细微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的本意。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人文关怀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随着表面的风平浪静,长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关怀与温暖,那么特殊学生肯定会感觉心灵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会疏远教师与学校,变得自律性相对较差,面对将来更迷茫和困惑。结果是学生虽然可能学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这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特殊教育所处的小环境有很大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要承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压力。例如绩效考核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除课堂以内的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考核测评、安全、卫生、饮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不达标就降低工资等。这样特殊教育教师把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训斥、威胁甚至采取不正当惩罚方式,都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冲突。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本来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但是现在几乎全落到学校身上,奉献时关注少,犯错时人人指责。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造成了对教师不利的舆论氛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无形殊教育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的途径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素养,以期展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本身素养的提高来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来相互支撑。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层面来看,优秀的课堂语言表达是由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有能力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甚至依赖教师,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做个博学多才之人,扩大知识面。只有知识文化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主要体现。其次,要注重语言素养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要词汇丰富、逻辑严谨,甚至可以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授课。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发挥,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缺乏节奏的组织语言。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再次,从思想素养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在平时语言交往中要给学生做表率,决定语言质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将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渗透到语言中,不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满带到课堂,不能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后,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是引发师生对话语言问题的主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提高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威信,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风采。

2.建立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就是要在教学氛围、教学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构建幸福奋进的教学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幸福快乐的,奉献和挑战并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学资源配置要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调节课堂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第三,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同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甚至出国等机会。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样特殊教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同行、其他领域学到精湛的技艺和品德,使其在学术、学业、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关怀教育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3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13-01

语文是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在教学环节中进行人文关怀的渗透,从而提高语文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

一、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运用

(1)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想要对学生的人文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教师的人文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证教师本身具有人文意识,才能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进行发现与挖掘,从而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来。例如,在进行遵守诺言的教育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一人文关怀对课文进行选择,《永远的梵高》能够体现出这种人文关怀,并实现对学生遵守诺言的引导。教师在这篇文章的讲解时,应该从人文角度入手,将遵守承诺、坚信理想的人文精神灌输给学生。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能够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2)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有效的培养,可以在课堂的写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选择的题材通常与实际没有密切的联系,这样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培养,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文题材进行精心的挑选,从而使得题材与人文关怀有所联系。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与父爱相关的话题作文,这种话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角度进行写作,并且能够将写作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将人文关怀有效地融入到写作教学中来。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3)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还能够通过阅读对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行体会,从而实现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合理地选择人文关怀,并将其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例如,在进行《我与地坛》的讲解时,母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将《合欢树》与这篇文章进行结合,从而将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培养。

二、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1)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改变,从而使得教学中的人文效果得到提升。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重点培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意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予以重视,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在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时,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还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加强学生道德培养。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起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就需要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以德服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2)提高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重视人文关怀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提高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质量。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重视,通过语文教育不断提高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能够使得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相融合,语文教学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使得人文关怀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与认识,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对学生进行激发与引导,从而提高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环节、写作环节中融入人文关怀。通过人文关怀的融入,能够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够受到人文关怀的熏陶与培养,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合理地进行人文关怀的融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质量。教师在进行人文关怀的融入时,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中进行融入,并且采取合理的策略进行人文关怀教育。

关怀教育论文篇(4)

1.2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儿科护理教学的需要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儿科护士要理解患儿、关爱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宽容、豁达、博爱,这样才能为患儿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服务。所以,加强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护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原因

2.1家庭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长辈凡事优先替孩子着想,尽量减少孩子的社交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人沟通也存在很大问题,这是造成现代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社会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贫富差距日渐明显,人们注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现象反映在护理专业上,就是只重视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生普遍对护理工作热情不高,特别是儿科护生,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不平衡。

2.3教师人文知识相对不足,引导不够护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讲台,几乎没有任何的临床工作经历,忽视临床锻炼的重要性,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与临床脱节,对当今社会儿科护理的现状了解甚少,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依据教材理论“纸上谈兵”。此外,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对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行为(如随意放置婴儿模型、不爱惜模型、操作时动作粗暴等)没有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的方法

3.1更新观念,循序渐进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提倡尊重生命,关爱人及人的思想感受,爱我们的家人以及爱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关怀精神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习人文课程、听人文讲座、看人文书籍就能够养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宗旨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我们要注意培养护生乐观、豁达的心态,使其树立“病人至上”的护理服务意识,具备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美德。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教师的思想、学识、人品直接影响着护生价值观的取向。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教师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人宽容,对护生负责,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校也要经常为教师提供临床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及培训的机会,教师可通过亲身体验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拓宽自身知识面,以适应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

3.3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护生内心深处对弱小者关爱和保护的意识。例如,在讲授生长发育这一内容时,可以给护生播放小儿发育过程的视频,以激发护生对儿童、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又如教师在抱婴儿模型时,应告诉护生因为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颈肌无力,故抱婴儿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其头部,并一边向护生讲解,一边用婴儿模型示范,动作正确轻柔,语言亲切;再如在用婴儿模型示教婴儿抚触时,也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求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面带微笑,动作轻柔,还要注意保护婴儿的关节。实训时指导护生认真练习,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习惯将逐渐养成。

3.4定期安排赴社区及幼教机构服务的实践为了拓宽护生的知识面,使其进一步了解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赴社区及幼教机构与婴幼儿亲密接触,让护生亲身体验照顾婴幼儿,在护理时想办法让他们配合,探索与婴幼儿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理解他们对婴幼儿健康的需求,宣教育儿知识。让护生从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护理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3.5在临床实习中实践人文关怀理念许多患儿的治疗主要靠静脉输液完成,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在儿科护理实习前,要求护生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从而尽量避免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躁情绪。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安慰和鼓励患儿、适度表扬、适当解释等。护生对患儿应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使患儿愉悦;对稍大一些的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心理方面的需求等调节护患关系。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关怀教育论文篇(5)

二、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

自主、自由是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出了教师的人文主义精神,还使教师的人文关怀得到了传播,并逐渐发扬光大。我们国家对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言传身教”,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观念的关键时候,作为他们知识上的领路人和精神上的导师,教师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政治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够影响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行事光明磊落一诺千金,学生们就容易养成信守诺言的好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们也会受到感染并认真负责。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打开思维,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表现出自己独立自主的活跃思维,并且以实际行动对学生的自主自由的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这种自主、自由的思考方式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创新的源头,也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的良好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作用之一。

关怀教育论文篇(6)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中的人是社会主体的人,重视社会中的人的尊严感与价值性,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关怀,关心人的各种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追求自由与人的解放,其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的内在修养,是一种重要的专门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有重要的现实联系,担负着对学生的现实行为进行引导与评价的重任,对人生意义进行正义角度的解答。在德育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诉求是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题中之意,是现实中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地方,对于学生积极人生观与世界观建立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德育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对社会人文素养的促进、对民族人文的传承,以及对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影响。中专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应有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注重其技能实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道德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学生现实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德育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二、中专德育教学中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

(一)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人文关怀素养不高

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自身人文关怀素养并不是很高,因此无法保证在中专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德育教学时展现的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首先,教育对象方面,中专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如今的中专德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师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思想交流和深入的情感沟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待。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灌输知识,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无法起到帮助和引导学生的作用。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思想教育过程中对中专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重视,工作方法不灵活,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无法在情感和思想上使学生得到充分认识。传统思想教育模式过于僵化,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法深入了解,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严重妨碍学生个性发展。

(二)不重视德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

对中专生德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进行检验,最主要的就是看其效果。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对教育方法和方式进行转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但是有一些教育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够重视,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对其进行高强度训练,严重违背以人为本、注重过程、注重实效这一人文关怀的重要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无法改善学生的状况,相反使学生负担加重。

三、中专院校德育教学融入人文关怀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应从教育改革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党政其他领导、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有关技术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人文关怀教育相关工作,制订相关规划,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评价考核工作,营造领导重视、社会参与、教师落实、学生接受的德育教学育人环境,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文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确立学生主体建构的目标理念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时候,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各种需要进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潜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主要包括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自主精神,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积极合作的协作精神等。再次,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教学活动,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后,重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向善性、自主性等人格品质,这是中专院校德育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

(三)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成立专门业务机构,负责具体咨询、调研、组织、实施、反馈、评价及考核等相关工作。中专院校要将学生心态监测、评估、预警及处置纳入学生生活全过程,新生进校就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归纳分析,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平衡、健康,避免学生不良心态聚集、恶变。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心理监测、预防等渗透于学生课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及团组织生活会中,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健康。中专院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纳入中专素质教育,将其列入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名人论坛、现身说法,用鲜活的案例带动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直面心理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关怀教育论文篇(7)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社会普遍弘扬的思想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教育和影响,以便使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规范和全社会所普遍弘扬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即具有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看作是独立发展、个性鲜明的个体,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2.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人文关怀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就是无论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是教育的内容,都应当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依据不同人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入手,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做到了这些,也就是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同时也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1.坚持人性化的原则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就是要确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理解人,就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是要做到宽容大度,对于人的思想行为,只要是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管是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宽容;就是要走近人,与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从而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关心人,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心中要始终装着人,关心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

2.坚持个性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人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人囿于统一的模式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人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4.坚持幸福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人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有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惟此,才能使人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和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断发展自己。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受教育者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受教育者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受教育者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待人处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起平等、团结、友好、协作的理念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受教育者的团队协作精神,互敬互助,宽容待人,与他人建立深厚友谊,共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氛围。

2.关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有多方面,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在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要求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自身情况予以密切关注,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要引导受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

3.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对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对受教育者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体系,促进交流渠道畅通,及时帮助受教育者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缓解受教育者因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而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失衡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不仅会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挫伤受教育者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注意观察和了解受教育者心理情绪的变化,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与心理诉求,将心理咨询与辅导渗透到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渠道,消除内心的苦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

参考文献:

关怀教育论文篇(8)

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生命是及其珍贵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语文教育要联系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他们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生命关怀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回归教育本质

生命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它是对生命本身的关心以及生命本质的靠近。生命关怀充分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服务个体生命的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关怀的内容包含很多,不仅有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其中还包括生命伦理、价值、意义、人格发展等。

现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加之家庭、社会和自身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加上许多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校园暴力与校园软暴力的问题,致使许多中小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选择走极端,放弃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些学生根本不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关怀意识严重缺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轻生现象迫使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追求科学化、理性化和标准化,并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将知、情、意、信、行统一在一起,而不是只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教育要回归到生命关怀的本质,培养学生生命关怀的意识,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关怀意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首先自己就应该具有生命关怀意识,热爱生命、拥抱阳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学生。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其内容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个体的独立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空间去发挥和想象,激发他们的自主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作为个体存在的真实感。

三、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上,提高考试成绩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轻视了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语文的教育价值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上,学生的德智体美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将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感悟人生的真谛;通过对文本中生命价值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变和升华。

四、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关怀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关怀的文章和作品数不胜数,如《热爱生命》是表现人在面对恶劣坏境时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广阔胸襟和豁达的人生境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是生命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抗争。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凝聚着的作家的生命关怀,懂得生命中的爱与付出、拥有与舍弃,具有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深刻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可贵。

五、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语文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交流,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独白式的讲述,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师生之间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播生命大道的责任,所以开展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尊重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孕育学生博大的生命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青少年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走向极端,发生悲剧。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健康、向上地面对人生和未来。

参考文献:

关怀教育论文篇(9)

2.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人的工作,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在于组织和引导职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也就是为职工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出一个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信息思路,并提供大量事实来坚定大家的理想信念。这也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为职工服务的工作。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既不能凌驾于被教育者之上充当先知先觉者,更不能以自己的工作代替职工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应该高看工作对象,对职工充分尊重,始终信任。要做到这一点,一是不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万能的。要承认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有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我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立论基础就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认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有限的,过分强调精神的作用则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夸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只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二是不要总把职工看成惟一的工作对象。做好教育者本身的工作有时更为重要,也就是不要把自己看高了。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也不应该是单方面自上而下的教育和被教育工作。如果只是做下面的工作,而对上面的问题,比如插手基层敏感问题的现象却不管不问,那么一些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关心、不信任就是自然的了。所以,不仅上面要做下面的工作,同时下面也要做上面的工作,上面更要自觉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有机整体,使其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分割和不可偏废的。上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也就显而易见了。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文关怀,要体现“情”与“理”的交融。

关怀教育论文篇(10)

(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严正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此话不无危机感。国际竞争的压力,突显出原有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不合时宜的陈腐与偏置,惕警起改革的势在必行。“素质教育”这一术语作为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种反动二被导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轨道。并且在其运行之初显露出一种令人喜忧参半的复杂状态,其中的混乱、偏颇、漏洞、障碍等等,在此不想多做探究,旧瓶盛上新酒,也难免一些残留的旧滴,混杂、消解了新的纯粹,但一滴与一瓶,浓淡已经判然。

(二)

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素质不是某些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所有外部事物、知识文化等在人的身体心灵头脑骨髓中内化之后所氤氲所澄明所亮敞出来的那些东西,它是超越了旧的明晰与熟悉,面对新的混沌与陌生时的那种分选、爬剔、梳理、消化、吸纳、以及新创的自由与自觉。素质不是具体的某种工具,而是能握任何工具,并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的那一只手。

关于素质教育,李岚清的定义颇有意义:“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片来自最高决策层的声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对“素质教育”目标方向的界定,更在于其中可喜地透露出的一片人文关怀意识——“对国民大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关怀。对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尊重。”并且在此,审美的维度被明确树立进了目标的范畴。这无疑是对过去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标,以升学率为转轴,以智育为量度准绳的逼仄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一种反拨,这不啻是未来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的一道福音。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响亮的声音传遍耳闻的当今,问题早已不在于概念的是否适当以及它是否必要与是否执行。

困难在于操作:如何操作?怎样保障它不偏离、不歪曲、不流于表面的形式......(当然前提是: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具体可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建立。)

在我们这个注重功利、实用的社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裂变的阵痛时时绞动心的浮躁迷惘了关照的眼眸缭乱了常态的步履的转轨期,在这个被各种俗谛充盈围抱、芸芸广众乐于媚俗或不由自主地流于媚俗的氛围里,在这个选择方式表面上的多元化终究掩映不住本质里的一元化的单一性指归的境地里,我们可以想象:素质教育将有可能走向何处,它的哪些内容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为轻松并且卓有成效地被落实,二哪些内容壬将一如继往地因循旧辙或被置之高阁或无可奈何地流于形式并且愈演愈烈每下愈况。

于是,一方面我们欣喜看到:我们欣喜看到:我们已经因材施教、因地、因时制宜地培训了多少富有“素质”的各型人才,他们都在社会的庞大的建设系统中找到了自己或取或予或显赫或寻常的位置:厂长、经理、懂事、企业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等花开遍地、桃李满园、蔚然缤纷、俨然灿烂。

我们触摸到文明前行的脉动——科技在进步、物质财富在丰富、经济在增长、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在繁荣......生活的外观似乎越来越光滑美丽、越来越无懈可击。

但同时,我们也逐渐感觉到:在小汽车、错层式家庭住宅、精致的厨房设备、高传真装置、多媒体、互联网络、精品屋、专卖店......陆陆续续闪亮登场的同时,人的形象却日渐远离生活的镜头,变得模糊不清,就象夜雨街灯下幢幢匆匆的影子,塞满各种电磁波、油墨、激光盘气息的脑袋下面是日渐荒凉的心灵,生活的本质益发地晦暗不明。

我们逐渐了解:在物质、金钱、技术、事业及其 成功不能抵达不能充满的时间与空间 ,许多人无法逃避无法摆脱某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煎熬与追迫,不能为自己张罗起一个修习精神的道场,不能为自己垦殖一片憩息生命的园地,不能为心灵找到一方坚守的位置,在精神生命无根无家的状态下,把自己交给无聊与庸俗,交给为金钱地位享乐的奔竞,交给声色犬马的追逐与狂欢,用华丽的包装、盛丽的场景掩遮起骨子里的贫血空洞与苍白,并且自命为大手笔,而这样的手笔,充其量不是给文明导致堕落的观点写上一条充分的注释而已。

物质的富足不等于精神的丰盈,技术的高超不等于科学的发达,拥有握工具的手不等于拥有适当使用工具的心灵。

(三)

吴宓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凡古今中西之人,其生活及事业,皆有外阳(功业、道德、思想、责任)与内阴(生活、婚姻、恋爱、情感)之二方面,表现如一,乃为真诚;情智双融,乃为至道,阴阳合济,乃为幸福。窥此二者之全,乃为真知,由此二方面竭力帮助,乃为真爱。”

传统教育理念及其运作的偏颇或者说不近人道处恐怕就部分在于割裂了人生阴阳的合济,不一人的完整为本,而把人当成运转社会这部庞大机器的某种工具,当成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手中可以任意调拨的棋子,而不关心、爱护、帮助人们去获取“情智双融”、“阴阳合济”的至道与至福。

教育的运转臣服于市场经济霸道的指挥棒下,学校变成了流水线作业的生产车间,教师成了各种技术工人,而学生就是专门制作的迎合市场口味的适销对路的各类产品,在按部就班的一道道程序化工序结束之后贴上统一的商标与功用说明批量投放出去载浮载沉,经过时尚的潮流层层濯洗,终于褪尽一切个我的色彩成为无质感无区分的一沫沫漂浮物。

人的塑造被异化,被简单为工具的制作,技术的解放力量——使物工具化被扭曲成技术的桎梏——人的工具化,人生多向完整的需求让位于一维的现实功利。

而每一个完整的人生都有两种潜在的需求:一种是以连续的开创去实现自己。另一种是以一种永恒的宁静来抚慰自己,而且人类文明的程度越高,创造性生活的范围越广,强度越大,其需求的宁静于抚慰也就越细腻、越丰富。

从人生的完整需求出发,为现代建设与生活的素质教育,它的理念与运作中所贯注的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获得完整与幸福的目标的关怀与“竭力帮助”,即一方面帮助其拥有开创事业人生、发展自己,实现自我所必须的方法与能力,不仅仅教给获取知识能力、开启灵明的钥匙,激发起追求未知的渴望,在内心里建立起自我教育的意念,一生追寻与维护生命的灵性、激情、想象与创造力。

另一方面,帮助其拥有一颗丰富饱满的心灵,一颗能够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的向着纷纭繁富、良莠参差的现实存在敞开的心灵,树立其一个能够抵拒种种诱惑与打击,能够把持、能够守定自己的信念,养育一个能够参与与融入现实人生而又能够超越某种现实层面的进退裕如的精神,经营一方能够宁静、抚慰心灵、修养生命、栽种生活中点点滴滴、大大小小浅浅深深的体会与感动并且能够使其开出芳馥的的花来的丰饶园地——多少人因为“后院失火”而最终丧失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而原来,我们可以不等到发现“后院失火”时才想起应该予以的经营与管理,可以不等到看见朽坏堕落的不可逆挽时才想起应该给予的呵护,就像我们可以不等到呼吸到远超安全阈值数倍PPM的污浊空气时才想起曾经疏忽了的预防,可以不等到泥沙淤积充塞了所有的江河湖海洪水汪洋恣肆时才想起保护森林植被,可以不等到一个个物种一一迅速地灭绝时才想起全球生态的……对于渴望清洁水源的人类,人工制造的“纯净水‘永远只能是杯水车薪,就如同人们不能以杯水的沉醉代替生命有家可归的饱满与宁静。

(四)

与关怀个体生命的完整 与幸福相应的,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内容还包括培养受教育者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一切的人文关怀意识,这是同一问题的另一面。

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口号:“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其中也不无人文关怀的意识。

从关心一枝一叶到关心整个世界,从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到整个的人类,从关心自身的发展实现到关心集体、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

见微知著,推己及人,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信条,其中不乏可资现代运用之处,小事做得来,大事才能提得起,可供挖掘、可供借鉴的不乏其例:

日本教育法将关心的内容化为一条条细则落实到每一阶段的教育。

新加坡的“好公民”课程和《儒家伦理》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让学生从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通过生动多样的方式,将关心的意识及诸多的价值观念传递并化入学生的观念及日常的行为。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对关心目标的概括周到而又简明——“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身健康;关心家庭、朋友、团体;关心他人;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全球生存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应付裕如地处理好诸多的现实问题。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自觉地、自由地、负责地、欣喜地、充满爱心地参与生命,成为创造的合作者,成为存在的守护者。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激发出发展的活力,生发发展的自觉,使自身的认知、能力、态度、价值观、情感等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并且在发展中享受到一种“神驰”的快乐。

(五)

因为每一道涟漪的觳皱而有奔涌无际的波涛,因为每一片叶的翠绿而有遍及天涯的葱郁,因为每一芽音符的灵动而有和谐浑成的交响,因为每一片雪花的铺展而有覆被大地的洁白……

而雪花的晶莹与纯净,也就在对覆被的参与中得到了明晰的体认。

这或许就是素质教育中双向人文关怀里的辨证。正象美国一些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所提出的那样:“教育要尽可能既有助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安宁、和谐和精神健康,也有助于社会化。重点在于更多地帮助人们有目的地、热情地生活、自我满意和愉快、自我实现和内心和谐,而不是只强调灌输一种欲望,使得人愿意接受为最高价值的某种文化的社会要求。”

(六)

从一朵花里,我们可以体悟到造化的神奇与美妙,从而生发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

涵蕴着美的质素的每一阕音乐、每一幅画、每一页文字、每一道风景、每一缕情谊以及每一个创意设计制作、每一项包含科学精神的技术,乃至柔嫩的一片草叶及其微风中的一缕摇曳…… 也都可以滋养可以盈满可以化美与提升一段生命,激动起追寻的行愿与笃实的努力。

审美教育,应该是达成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目标的上好途径,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运作的突破口,更应是身临现代困境的人和社会解放的必要中介。

“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美的事物、也包括美的艺术),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他们的性情,从而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的目的。”

审美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对“内在情感”的理性塑造、规范、控制、调整和引导,对生命、意志力的理性调节、规范和引导,,认知系统中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理性渗透和引导,理解力之趋向感知、想象、情感的渗透、变为直觉的理解、领悟能力,这是一个情感、意志、认知三个系统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特别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情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审美教育最终求得的不是逻辑思维模式的建立,不是道德规范的形成,而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提高。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影响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影响伦理结构的道德规范导向自由意志,从而达到心理结构的完善、协调发展。

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自由直观、自由意志,审美教育的陶情淑性、以情动人,使审美教育与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鹄的的传统模式的智力教育或空洞说教走形式的德育教育区别开来,并且对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催化与助力,具有了“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功能。

审美教育引导受教者走向对感性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渗透着理性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开启了由抽象思维能力走向直觉思维能力、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通路、渠道,艺术、科学中的灵感与顿悟,都是审美教育对智力开发的贡献。

智力教育的成果是智力商数的提高,而审美教育还同时增强受教育者的内驱力,完善、成熟其内在心理结构,提高其情感商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事实证明,在影响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各种因素中:“情商”比“智商”远为重要。

审美教育使个体解粘去缚,正象席勒所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使个体由道德的他律进入道德的自律,达到一种道德自由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以现实功利为导向,美德自身成为对美德的奖励,就像真福八端所道明的那样:“心地纯洁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面见上帝。”

审美教育对于体质教育的促力,在于它为健康身体带进精神自由活动,养成健全体魄。

当前的素质教育,正可紧紧依托审美教育所特具的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美等功能以及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影响的深远性等等特点,在教育理念中烙进强烈的审美意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掘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建立自由平等、和谐融洽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将审美观照与审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利用纪律、法规约束、意志力控制、单向传授、强制要求、硬性灌输的僵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碍的情景中得到情智的熏陶与培养,将美、以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熔铸与心灵。当然,这有赖于施教者自身的审美素养以及巨大的教育热情。

总之,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者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里结构完善发展的人、审美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行的人。

这样的人,正相似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的人”,他(她)具有一系列积极的特征:能准确充分地知觉现实;对自己、对别人、对大自然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为工作、事业而生活;超然于世,平静独处;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中的事件;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象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的倾向;对全人类表现出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具有强烈的审美感;几乎永远了解他们自己活动的美学意义;发挥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造活动 中,而且表现在一般活动中;受内心指导,不依附与自己价值观相反的现存文化,等等。

这样的人,正是审美教育紧紧体贴着人文关怀目标的结果,而审美教育还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它带来的最终是一种审美的在世方式,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他们自然地生活、自然地做事,并且在其中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七)

刘晓枫先生在《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这部论美文集的序言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不是一门学科),而是身临现代型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

审美不仅仅是一种维护、保养、驱动的力量,审美甚至就是一种超越了宗教的拯救力量,人必得张开生命的“第三只眼”,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

因为,只有美,永恒地祝福人的灵性、激情、希望与爱恋、想象与创造,让人在日新月异、旋转飞动的世界里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做事;只有美,能够引导人们在蜂拥纷沓的资讯工具金属的冰凉里触摸到缕缕人性的温热;只有美,能够解放技术革命挥之不去的阴影与魔咒,消除技术的破坏性、毁灭性的异化力量,使它成为保护人的生命力及其幸福的工具;只有美,能够使人们超出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的罗网,从一个个物质的必然王国跃入精神自由的国度;只有美,能够引领人们的目光,一次次越过窗外钢筋水泥的灰色楼阵,找到上面那片飘着白云的湛湛蓝天以及那永远激动人们心灵的回忆、希望与爱恋,那永远支撑生命的Hero(马丽亚.凯丽《Hero》)。

“沙沙的森林的和音

上一篇: 医保论文 下一篇: 文学价值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