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18

用工管理论文

用工管理论文篇(1)

一、员工忠诚的内涵及其管理的意义

1.员工忠诚的内涵。赵瑞美、李桂云(2003)提出员工忠诚是指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和竭尽全力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思想意识上与组织价值观和政策等保持一致;在行动上尽其所能为组织做贡献,时刻维护的利益。员工的忠诚除了在职期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组织的发展尽职尽责之外,还包括员工离职后,在一定时期内不从事有损原组织利益的行为。

2.员工忠诚管理的意义。员工流动过于频繁,组织会缺乏一个比较稳定的员工队伍。忠诚度高则满意度高,这势必会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使组织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忠诚度的员工,常常会积极努力工作,创造出较高的工作业绩;员工忠诚度较高,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追求他们共同的利益而紧密团结,分工协作,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一个有能力但不忠诚的员工对组织的发展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泄漏重大技术等商业秘密,错过或痛失有利商机,误导组织经营者做出错误决策等。因而,对员工的忠诚管理成为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员工忠诚管理的博弈分析

根据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由于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不知道对方策略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行动方案,因此,在组织员工忠诚管理的博弈中,(忠诚,忠诚)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偏离这个行动选择组合的任何其他行动选择组合都至少会使一方的境况变差。不难看出,“不忠诚”是任一方的占优战略,而(不忠诚,不忠诚)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也就是说,第四种最糟糕的情况却是现实当中最常见的。

员工对组织忠诚必然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组织首先要对员工忠诚,这是员工忠诚管理的最根本的途径。组织忠诚的表现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需要层次的不同采取激励措施,实施人性化管理。

然而,组织忠诚于员工,员工不忠诚于组织的局面并不少见,这也是组织最不愿意看到的,花了大笔经费从外面聘来了高级人才,员工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是员工还是背叛组织,没有换来应有的忠诚。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候组织对员工工资待遇很高,但是组织的工作环境不够好,组织经营理念与员工的价值观和个人目标不协调,需要组织管理的相关措施的配套解决。如果不是这样,员工由于个人品行或者其他原因,不管组织作出什么样的忠诚表现,就是要出卖组织利益,对组织没有忠诚或者忠诚度很低,组织除了做好其他管理活动外,在管理上也要有相关的约束、控制和防范措施。三、约束机制在员工忠诚管理中的运用

为了提高员工忠诚度,防范可能出现的人员流失危机和机密泄露的危机,组织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采取约束机制。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一下三种约束机制:

1.经济约束。通过制度建设,让不忠诚者付出重大的经济代价。适度降低员工的基本工资,并保持基本工资不变,大幅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福利随员工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比如有一家组织规定员工月薪仅1000元,但工作满5年的员工,单位奖励给他一套住房,工作满10年者,单位奖励给他一辆轿车,在员工的工作绩效提高的前提下,工作时间越久的员工可以拿到的奖励就会越高;有的组织规定经理的年薪当年只能拿走30%的现金,其余70%沉淀下来,五年之后兑现。如果五年之内因个人原因离开单位,他的沉淀工资是不能拿走的;有的组织实行股票期权制,故意把薪水压得很低,使得员工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股票的升值。如果员工在全面行使期权前与组织终止劳动关系,那么他所拥有的期权全部作废。即使有人想离职,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很可能改变初衷,无形中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

2.行政约束。打破内部垄断,形成员工之间互相制衡的局面。组织内部的某些资源和技术尽量不要由一人独自掌握,以防止其欲望过于膨胀,漫天要价,甚至在组织不能满足其要求时背叛组织从而给组织带来重大损失。具体措施很多,比如从组织外部招聘掌握同类技术的员工作为人才储备,或者加强内部培训,使其他员工逐步掌握某些核心技术。

3.法律约束。(1)依照法律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员工不能擅自离开组织,否则,员工必须向组织缴纳违约赔偿金以及培训补偿金等费用;(2)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竞业禁止是指民事关系中的当事人,根据合同或法律规定,一方享有权利而另一方负有义务,权利人可以要求义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自己的营业相同、类似或相关之营业,即有权限制义务人进行针对自己的竞争行为。

在竞业禁止协议中,员工应当承担以下义务:未经组织同意,在职期间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组织同类的行业;不论因何种原因从组织离职,离职后3年内不得到与组织有竞争关系的单位就职。不论因何种原因从组织离职,离职后3年内不自办与组织有竞争关系的组织或者从事与组织商业秘密有关的产品的生产。不履行规定的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次性向组织支付违约金,金额为员工离开单位前一年的基本工资的若干倍。同时,员工因违约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应当还组织。综上所述,约束机制在员工忠诚管理活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在倡导人性化管理、柔性管理的今天,仍不可否定或排斥约束机制和刚性管理。但要使约束机制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积极作用,必须针对不同的组织特点、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艺术地把握好约束的度,与柔性管理结合,为提高员工忠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组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用工管理论文篇(2)

一、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

建筑业应用计算机是从人力无法做出复杂、庞大的工程结构计算开始的,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有一个相应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单项程序的应用,如工程计划的时间参数的计算程序,施工图预算程序等;

上世纪80年代,逐步扩展到区域规划、建筑CAD设计、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帐管理、工程计划网络制定等,及经营管理方面程序系统的应用,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施管理信息系统(FMIS——Facili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等;

上世纪90年代,九十年代又扩展到工程量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深基坑支护、建筑物垂直度测量、施工现场的CAD等。这时出现了程序系统的集成,它是随着工程管理的集成而发展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

我们把解决工程上某个具体的应用叫计算机的单项应用。自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技术出现。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利用计算机做信息服务,更关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瞬即消失的信息综合利用,我们把这种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统称为信息化施工技术。我国建筑业已经把信息化施工确定为2010年的发展目标。

二、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项目管理的概念、、组织、和手段,历时20年左右,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应认识到,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环节是信息管理。至今多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还相当落后,其落后表现在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以及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

很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的程度,即仅仅是单项程序的应用,完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信息化的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而信息化的优势则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现在很多企业在硬件上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家也都在用电脑办公,很多还组建了局域网络,使用软件替代了很多原来手工操作的工作,但是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就比如说作个报表之类的,似乎用电脑做只是为了美观,有的人是把各种数据都算好了再一个个录入电脑,感觉上用电脑反而效率更低了,殊不知作表格的Excel软件本身具有极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库功能,而且还能进行判断、分类汇总、排序、形成图表等。这还只是对单项程序运用的不到位,至于各部门之间的集成共享那就更谈不上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那么是不是说作为一个施工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很好了,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信息技术呢?事实并非如此,管理出效益,传统管理方式的突出问题是:业务流程混乱;沟通不畅、信息迟滞。据国际有关资料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二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由此可见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一)施工管理信息化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信息是一种资源,如不能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传递,便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以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混凝土浇灌为例,浇灌之前的数据除了混凝土的强度标号、数量外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的供应厂、搅拌者情况、水泥、沙石等原料物理、化学品质、出厂时间、出厂时的天气情况、运输时间及道路情况等都关联着混凝土的质量。浇灌之后除了浇灌部位和立方数之外的数据也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捣固操作者情况、试块情况、养护情况、钢筋制作情况等同样也关系着工程质量。信息化过程处理是有序的、及时的和成批的方式储存。这里强调可追朔性、可公示性和可传递性是对信息化过程特征的要求。可追朔性就是信息具有一定的正向或反向查阅功能;可公示性表明数据有条件查阅功能,不是个人行为管理;可传递性表明所有的情况不局限在某地,有能在网上传输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能及时反馈使项目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管理的过程同许多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样的,应该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一个反馈机制,工业生产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把运行过程的偏差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才能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保持生产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受控。而我们的项目运行有时并不是受控的,我们有的项目管理者可能有体会,有时向职能部门要一个数据总是半天拿不出来,大家都不清楚系统的运行状态,又怎么谈得上去控制它呢?比如说砼的量差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但往往是工程结束后对帐才知道。那么对这个问题,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现场人员在向砼公司要砼时,就知道将要浇筑部位的准确砼量,而不是估计一个数,并且要知道具体比如一个基础的砼量,比如说一个基础是10立方,如果浇了两车砼都十二方了还没浇满,那就要考虑是不是什么地方有问题了。而且每次浇筑后马上就可以知道量差的多少,就不会积累到最后差几千方还不知道是差在哪里。这是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成本、工期、质量的互动及工程中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对项目成本管理者而言,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不能“实时”掌握准确的项目的成本信息,等成本核算后的成本信息对项目管理决策已是“昨日黄花”。所有这些都强烈呼唤着项目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四、信息技术能够在施工管理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一、对项目的认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二、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分工合作;三、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大有可为:

(一)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网络计划(占有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网络计划,往往只是一个粗线条,编的时候也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都是凭经验,过程控制也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于其是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计划也是一本糊涂帐);钢筋翻样;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机具管理;合同管理;图纸管理。

(二)办公自动化

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包括:信息传递、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

(三)信息共享与运用

包括:市场信息、项目信息、设备信息、竞争信息;

知识积累:一个系统要能够长期发展,持续进步,关键在于要变人治为法制,人治就是一个系统本身没有生命力,离开了领导就不能正常运行,好的系统就是领导并不需要事必躬亲,领导离开了,还能按照某种规则运行,这个规则就是法,就是制度,就是一代代领导不断充实完善的运行机制。好的系统是一个型的系统,每一代领导科学的经验方法都能够积累下来,而不是换个领导一切又重新开始。这中间传承的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都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这才是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应用。

(四)企业管理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五、如何着手进行施工管理的信息化

(一)指导思想

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贪大求全、照抄照搬,而应结合实际逐步完善。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这些大型的系统,好当然是好,但其投入同时也是巨大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最好是立足现有的资源,通过一些局部的改进,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第一步是意识的转变,要通过宣传、培训树立信息化的观念,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所以在这方面形成共识是顺利实施的前提。

现有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人员。关键是把这些资源的优化组合,进行业务流程的系统设计,使信息的收集有的放矢,使信息的查询有迹可寻。

(二)领导重视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业务流程;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很完善,也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切,都需要有领导的重视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三)在用好单项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理顺业务流程

这其中有个重要的思路,那就是数学中的反向推导,也就是我们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就反向去寻找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以投标过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

1、拿到图纸以后,要进行工程量。(1)涉及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计算软件(如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3DA2006,工程量及钢筋一体化计算);(2)输出:工程量(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也可以导出定额数据库,直接为套价软件运用)。

2、套价。(1)涉及软件:如宏业清单计价专家,可以从斯维尔三维算量中直接导入数据;(2)需要数据:①工程量。②材料价格材料价格信息库(企业自建或信息价)、市场询价供应商目录。③企业定额(人工、材料的实际消耗水平和先进水平;措施项目的实际消耗;各类型工程造价的参考数据)。(3)输出:工程造价,包括人工、材料等各项资源的用量(可输出定额或清单表格、Excel表格)。

3、商务标。(1)涉及软件: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2)需要数据:工程造价(企业实际消耗)、证照及业绩资料、近三年财务报表、类似工程合同。

4、技术标。(1)涉及软件: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专业平面图制作软件或AutoCAD、项目管理软件P3或Project.2)需要数据:工程量及资源需要量(用于排定进度计划)、人力资源数据(项目经理、各类管理人员简历)、工程信息数据(在手及已完工程数据)、施工机具数据(设备型号、产地、功率等)。3)输出:场地布置、设备选型、进度计划、施工等(而这些选择反过来又会对造价产生)。

从上现的可以看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其输入和输出都与其他工作息息相关。而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使各项工作的信息传递更为顺畅;使各项工作中产生的信息能够存储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随时调用。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述各部门的信息流动(见图一):

图一:施工管理中各部门信息流

通过这样的需求分析和反向推导,我们就可以明确哪些是有用的信息,明确需要哪些软件,明确各部门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据此对项目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表格分发到各相关部门,用以收集日常工作中有用的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以文档的方式进行传递和存储共享,最后这些汇总到决策者那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的依据。

(四)持续改进

数据要有效并且可以作为预测的依据,就必须不间断的收集并且积累到一定数量以后才具有参考性和代表性。系统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完善。

实际上,企业所实施的三标一体化已经为信息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就是标准,标准化的工作过程、标准化的表格。所以信息化也不是很神秘的事情,需要每个部门作好日常的基础工作,一点一滴的收集数据最终积累成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随着单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亟需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高深莫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说,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必须进行而且是可行的。

参考:

[1]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委会。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出版社。1995年1月

[2]王守清。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用工管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35-02

文明施工已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文明施工的作用,每个人都文明施工,让文明施工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才能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从而切实改善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秩序,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实力,让企业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基础。

1 文明施工的基本概念

1.1 文明施工的定义和基本要求

文明施工指的是使施工现场保持整洁和卫生,实施合理的施工程序,并且科学地组织施工的一种施工活动。文明施工基本要求:施工方案完整,成品保护措施和制度科学而严格;各种临时设施和原材料、结构件及半成品在堆放地点整齐有序地堆放;施工现场平整,道路通畅,排水设施齐全;水电线路布局合理,施工设备保持良好的状况并且合理使用,施工作业达到消防安全的有关规定。

1.2 文明施工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危险系数高、操作难度大、工程建设的类型多样、施工操作易受天气影响等,容易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而文明施工则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施工作业能够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文明施工是施工企业的追求,同时也是建筑业和社会的需要,其管理的水准是反映一个现代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特征。

2 文明施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2.1 文明施工提高了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筑企业施工人员有专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而且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很大,其中70%的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加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施工技能培训,导致这个群体施工水平低,安全意识与文明生产意识薄弱。因此,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方面的培训、管理,有利于施工队伍文明施工意识、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在建筑企业中造就优秀的施工队伍,使之与现代化的建筑管理模式相适应。

2.2 文明施工有利于增强集体使命感和凝聚力

首先,文明施工有利于增强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集体使命感。在基础性管理工作中,文明施工是科学而现代化并以人为主导的,人在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仅要以单纯的个体存在,还需要集体主义和群体意识。个人的形象直接对企业形象造成影响,各岗位人员只有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地各尽其能,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质量过硬的优良工程。其次,文明施工有利于增强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凝聚力。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如统一着装、岗前和班前教育等,大大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了集体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实行文明施工,整个施工队伍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思想素质必然能够大大提高,还能培养队伍团结协作的意识,提高集体凝聚力,让项目完成得更加顺利,赢得更好地声誉。

2.3 文明施工有利于展示和体现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

各行各业都有着自身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则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个性特征来表现,使人们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来感知,而企业文化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理念,包括企业所有的管理制度、产品,还包括企业的生产和分配关系、人际关系等,它最能体现企业的“三大”能力:生存、生产和管理能力。建筑业相对开放的加工环境,使得文明施工的管理方式成为了最能直观体现建筑业的企业文化的一个因素。就如人通过文明的言行举止来表现其文化素质一样,文明施工也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的活力。文明施工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建筑业自身的特点,如多变的环境、复杂的安全生产要求、施工人员的频繁更换等,从中整理并归纳出共同性,在执行国家规范、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自身长期的经验积累来制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文明施工就是企业文化浓缩的精华,在项目施工中,实行文明施工就成为了企业文化的一种有形的载体,它在展示了企业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2.4 文明施工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竞争力

经济的改革与开放使企业走向市场化,也使得市场竞争更加的激烈。企业要想在不断的竞争中发展和壮大,就得靠实力说话,拿出质量过硬的产品。建筑产品具有现场生产性,文明的施工现场就成了扩大企业知名度最好的窗口。大多数的建设单位在进行投标前,都会去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科学的施工管理、文明的施工现场和良好的施工秩序,就能得到建设单位的信赖和肯定,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通常企业在进行自我宣传和包装时,往往会采用一些展示企业自身特色的标识,如带有统一标志的图案、徽记、信封、信笺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可识别性,给人印象深刻,在众多复杂的环境中也能够一目了然。在建筑行业,由于生产场地的流动性大,涉及范围广,施工队伍庞大且复杂多变,仅仅拥有上述的统一标志还远远不够。要想在每个工程项目中都能够无时无刻地对企业进行正面的宣传,就必须拥有科学而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在进行有形的标识包装、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通过实行文明施工的现场管理来体现企业的精神,这也从另一方面宣传了企业,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2.5 文明施工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当前,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衡量一个建筑工程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是看是否能够实现文明施工。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文明施工是每一支优秀的施工队伍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它必须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文明的施工,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最终使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合法手段获取最大的效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文明施工措施得到落实与执行,施工现场将变得更加整洁、有序,施工人员的精神风貌也更加饱满,既保证了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企业效益,促进了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2.6 文明施工有利于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建筑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在建筑工程中通过文明施工,可以协调处理好施工中的种种矛盾,有效减少对社会环境的破坏,营造一种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工程建设优质高效的进行,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明施工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必要因素,也是现代化工程管理的基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哪一个建筑工程,即使工程再小、工期再短,都必须严格执行按标准化的文明施工,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促进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用工管理论文篇(4)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途径,也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既达到课程的技能要求,又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举两得。使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高度匹配,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助理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助理企业培训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参加各种大赛

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综合与专业知识基础,课下通过参加校内、省内、部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案例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未来职场108将”精英挑战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提升领导力、创造力与执行力。近几年学生通过各种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多面广、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学生几乎要学习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所有课程,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失去了就业竞争力,2009年至今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在高危状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也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的干扰,追求的仍是重基础、宽口径、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仍然以点多面广为特点,且没有与区域经济及学院定位很好地相衔接,虽然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讲授仍多以理论授课为主,虽规定了相关的质量监督措施,但实施效果一般,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专业选修课数量不多,且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专业特色严重匮乏。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虽然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成为一种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很好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在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提升,最终无法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目前拥有“双师”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引进教师的准入标准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须具有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方式单调,忽略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独特的学习能力,他们独立、自主,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实践,参加竞赛,来验证自己的能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教师基本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所以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沿袭传统的听课加记笔记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不活跃,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养特色人才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相对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带头人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其他传统高校没有的实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新模式,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本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特色,结合院校教学特点,制定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商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应明确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强化、拓展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外,教师可结合所讲授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参与各种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ERP经营模拟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

(三)优化和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是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法宝。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整体优化教师结构,同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思想意识,并且要求教师每年有一定的在企业和社会参加管理实践的活动,及时掌握工商管理方面的最新变化和趋势,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全体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指导和培训能力。

用工管理论文篇(5)

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适用于投资巨大、关系复杂、时间和资源有限的一次性任务的管理方法。目前,在我国的工程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弊端,有些工程项目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弊端

1.1机构臃肿,层次重叠,管理人员比例失调,影响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本来监理单位能够负责工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而项目法人下面又设立项目经理管理班子,这不仅导致了机构膨胀,而且增加了一笔不少的建设单位管理费,背离了降低成本的要求。此外,在《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中,由项目法人聘任的建设项目经理具有从初步设计到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职权,并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实施和控制工程投资、工期与质量,这与监理方的权限产生了很大的重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程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

1.2有法不依,无法可依。建筑市场不规范现象令人堪忧,一些建设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处处钻空子,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湖南衡阳发生的113大火案,被烧的大楼就有违章操作。此外,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法规不健全,导致有些项目无法可依,只能靠政府特批,易出现腐败。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三种模式

2.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这是一种传统模式

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对立关系。在设计机构的协助下,通过竞争性招标将工程施工任务交给报价和质量都满足要求且最具资质的投标人(总承包商)来完成。在施工阶段,设计专业人员通常担任重要的监督角色,起着业主人的作用,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由于业主选择建筑师/工程师都是他了解和信赖的,其地位相当于业主的咨询师和受托人,所以业主与建筑师/工程师之间比较容易合作。建筑师/工程师与承包商之间是工作关系,且承包商必须经常接受并服从建筑师/工程师的指令,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对立关系。可见,参与项目的三方即业主、设计机构(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在各自合同的约定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着义务。

2.2设计-建造-交钥匙模式

承包商应按照雇主的要求,负责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包括土木、机械、电气等综合工程以及建筑工程。这类"交钥匙"合同通常包括设计、施工、装置、装修和设备,承包商应向雇主提供一套配备完整的设施,且在转交"钥匙"时即可投入运行。这种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1)具有高效率性。一旦合约签订以后,承包商就据此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如果承包商本身拥有设计能力,就促使承包商积极地提高设计质量,通过合理和精心的设计创造经济效益,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承包商本身不具备设计能力和资质的,就需要委托一家或几家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设计和咨询,承包商作为甲方的身份进行设计管理和协调,使得设计既符合业主的意图,又有利于施工和节约成本,使得设计更加合理和实用,避免了两者之间的矛盾。(2)责任的单一性。从总体来说,建设项目的合同关系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业主的责任是按合约规定的方式付款,总承包商的责任是按时提供业主所要的产品。承包商对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有全部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单一性避免了工程建设中各方相互矛盾和扯皮,也促使承包商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的管理创造效益2.3建造-运营移交模式

这种模式是80年代国外兴起的一种依靠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和建造的项目管理模式,或者说是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利用BOT投资方式发展基础设施的优点有:有利于引导外资向基础产业合理倾斜,使之真正取得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在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效率;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在不影响政府所有权的前提下,分散基础设施投资风险;有利于帮助基础设施使用者树立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推行BOT投资方式的优势是政府信用等级较好。当项目东道国政府愿意为项目的某些风险提供担保时,贷款银行就会关心该国的信用等级和社会形势是否稳定,拥有较高信用等级的国家,其发展BOT项目的机会就多,成功率就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信守合同,因此国际资信评级还是很高的。但我国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目前各种经济法规尚不够完善,要推行BOT投资方式,就必须采用特批的形式,没有完整的法律可依,外商对此有较多顾虑。

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使用为了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必须创新,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要求、高知识和高技能的要求、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等来选择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水平有限,言尽于此。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教,也希望和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用工管理论文篇(6)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公路水运工程事故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与现阶段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法制不够健全、安全管理理念落后、安全管理技术水平跟不上形势、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低下有很大关系。而这其中,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处于基础主导地位,作为安全生产保障性措施的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管理成为影响目前公路水运工程安全形式的主要因素。尽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关于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和管理的若干规定,但是还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健全安全生产费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2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安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为辨识、分析、评估危险源并对危险源采取控制措施进而消除事故隐患,实现施工作业人员本质化安全而投入使用的费用。因而,安全费用投入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安全费用投入不足,是导致各类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统计的各国安全费用平均万人投入与职工死亡率对比表(表1)就能得出以上结论。

3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安全生产费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我国在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很少,交通运输部2007年1号令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只在第二十二条中针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有所规定。其规定为:“施工单位在工程报价中应当包含安全生产费用,一般不得低于投标价的1%,且不得作为竞争性报价。安全生产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但本管理办法中未对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方法做出相关规定,随后也未出台相关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此后在2012年,财政部和安全监管总局以财企[2012]16号文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本办法第七条规定了公路水运工程安全费用提取标准为工程造价的1.5%,比交通运输部2007年1号令的规定有所提高。同时,本办法第十九条对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对于公路水运工程施工而言,财政部和安全监管总局的管理办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不能满足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交通部至今并未出台针对本领域的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这就造成了目前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基本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目前,只有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少数省份出台了针对本省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但是还不太成熟。因此,由交通运输部出台本行业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2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不明确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对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作出了以下规定: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包括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洞口、临边、机械设备、高处作业防护、交叉作业防护、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雷、防台风、防地质灾害、地下工程有害气体监测、通风、临时安全防护等设施设备支出;2)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3)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4)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5)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6)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7)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出;8)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9)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但是以上规定是面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对于公路水运工程而言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2013年,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组织编写的《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中针对《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所列的9类安全生产费用制定了安全生产费用清单。但此指南还未上升到行业标准的高度,对行业内安全费用列支范围还不能起到强制执行的作用,而且其中所列举的安全费用清单还存在诸多争议,与若干省份的相关规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由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安全生产费用实施细则等强制性规定是目前1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安全生产费用计量支付方法不健全

当前,大多数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文件中只对安全生产费用计量范围进行了笼统的规定,而未在招标清单中单独计列,这就造成了安全生产费用计量范围模糊,施工单位存在扩大安全生产费用投入范围、转嫁工程实体投入为安全生产费用以及安全投入以包代管等行为。《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支付方法规定如下:“安全生产费用由监理人发出开工通知后支付总额的50%,在承包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说明被监理人批复后支付总额的25%,按规范要求及监理人指示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后支付剩余的25%。”以上这种将工程进度和安全生产费用支付挂钩的安全生产费用支付方式是不合理的,不能保证施工单位按阶段计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全部用于安全生产投入,不符合《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得挤占、挪用安全费用的规定。交通运输部应该结合《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公路水运工程自身特点完善安全生产费用计量支付方法,确定安全费用支付子目,同时明确安全生产费用超支和结余的处理方法,写入《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范本,统一指导全国的安全生产费用计量支付管理工作。

3.4安全费用监管不到位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而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交通行业安全监督部门很少对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在项目上的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由于我国在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管理规定方面的不统一、不健全,造成了各省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里面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计量和支付方法的规定千差万别,也就造成了监督检查部门缺少相关检查依据,从而在大多数安全检查中,都对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避而不提。这就造成了施工单位随意扩大安全生产费用列支范围、安全生产费用票证依据造假等问题,从而严重减少了安全生产费用实际投入、降低了安全生产条件。

4结语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关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而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是决定安全生产水平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因素。2006年12月财政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下发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交通部2007年下发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2007年第1号令)、财政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下发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仅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计列与使用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实施细节并不明确,各省在安全生产费用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与争议。虽然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已先后制定了当地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定,但是各省又存在着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不统一、安全生产费用计量支付办法各异等诸多问题。因此,由交通运输部统一出台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者:严默非 单位:河北省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用工管理论文篇(7)

2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的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可以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很多企业和单位也在尝试将工程实体的软件以实物图形进行展现,同时推出以项目管理为基准的商品化软件。这类的多媒体软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但是这一类的软件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对工程项目管理对象而言,工程项目管理多媒体技术软件是一个比较复杂、开放的系统,且影响其管理效果的因素很多,不仅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还有可能受到单位和企业内部的影响,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甚至可能影响项目工程的效益。

2.2网络技术的应用

对于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合作、讨论,这样方能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企业和单位可以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企业的全人工都参与进来,对管理的一些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并有专人负责收集,同时向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反馈,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做出一些必要的改进,从而更好的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此外,还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通过计算机在过程的应用,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收集检测企业生产过程的某些信号,并能够同时录入检测的数据,工程师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相应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一旦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识别,这样生产效率更高,生产事故的发生率也大大的降低,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说对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也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内容。如果对工程项目管理仅仅依靠人工计算的方法,不仅浪费财力、物力、人力,而且管理的效果有可能还会漏洞百出,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单位和企业可以推出专门针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通过这个软件,管理人员不仅可以很方便快捷的进行建设计划的调整、数据的计算、工程图纸的绘画等工作,而且还能有效的编制工程项目管理网络进度计划,可以根据实时的施工进度,对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资源以及设备设施进行优化,最大化的发挥工程项目的施工资源等。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将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降低,同时还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2.4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

企业和单位在管理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信息、数据、文件资料等非常多且复杂,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办公自动化软件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个基本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时,管理部门可以在AutoCAD软件的辅助下,处理项目信息资料的语言、文字、图像等,从而为工程施工相关部门提供合适的施工设计以及施工组织方案。企业和单位要定期培训项目管理人员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相关知识,并最终实现文件资料、报表的正规化与标准化。同时可以利用Excel电子表格、建筑工程预算软件等统计工程项目的计划,科学制作工程报量、工程的成本、工程施工数量计划等,将工程项目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量减轻,并将各种报表和表格的制作成本降低。Excel电子表格的优势是容易修改,如果在管理工程项目的过程出现数据的纰漏,可以随时对表格中的数据快速修改,从而实现电子表格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适时反馈,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用工管理论文篇(8)

对于建设项目施工一般涉及土建、安装、装修三大部分,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部分进行。下面仅以安装施工为例:安装施工一般涉及管道、电气、空调通风、设备四大专业工种,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要做好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交叉施工。

怎样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现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技术方面

首先,应从书面资料入手,对本专业图纸、会审纪要、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加以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其他专业图纸、资料进行了解,尤其对与本专业相关且交叉密集工种的施工对象布局、工艺等应有所了解。另外,还有各专业内部系统间设计矛盾等。解决此类问题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图纸会审,仅此还不够,还须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在施工前结合现场情况组织内部各专业交叉会审,对于专业交叉密集区域,绘制综合施工图(布置图),必要时,可做局部试验,以确定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设计图纸、土建施工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损失。

2.进度配合方面

建筑楼高、层数多、场地窄、专业交叉施工密度大,与工业建筑、一般民用建筑相比,其作业面尤为狭窄,难以满足在有限的作业面内各专业施工同步展开。要达到施工的进度要求,必须根据工程的阶段特性,合理、有序地安排各专业进入作业面施工,即一定要注意专业特性与工程的阶段特性相结合、局部作业面的施工特性与整体施工特性相结合。

(二)外部协调与配合

外部协调与配合主要指土建单位、装修单位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

1.技术方面

就建筑整体而言,土建和安装构成了躯干和内脏;装修则是为其着装打扮。土建、装修施工阶段划分为:

(1)砼结构施工;(2)砌体建筑施工;(3)初级装修施工;(4)二次装修施工。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来看,土建、装修、安装各专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联系难免有矛盾,所以对于安装施工必须了解土建、装修专业图纸,从中了解整个建筑构造特点及建筑装饰特点,结合本专业的情况,找出问题所在。

2.进度配合方面

既然土建、装修、安装均作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其彼此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但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又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有理、有序、有效地搞好各项目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三)前、后方协调与配合

前、后方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它对于各类建筑施工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个共性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决定权是在前方,还是在后方?是在项目上,还是在大本营里?“项目法施工”运用动态管理原理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使长期以来的前方与后方难以协调与配合的局面得到了根本转变。

建筑施工的协调与配合涉及面十分广泛,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必须通过了解工程对象,掌握工程特点,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内外工种相互协调与配合,确保质量与进度,全面完成工程任务。

二、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的核心地位

随着我国的经济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轨,项目的管理也势必由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因此必须以合同为主线、以合同为核心实施工程项目管理。

1.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合同管理,制定一整套合同管理的有关工作制度和规定,对合同管理的组织、合同管理的程序以及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签订、履行、检查、清理等每一个工作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

2.树立管理中的一切行为均以合同作为惟一依据的意识,合同运用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合同、经济手段管理和实施机场工程。

3.选择确定符合自己工程项目的合同结构,通过合理的合同结构实现和保证项目管理组织的目标结构和运作。

三、项目管理中应以建立工程担保制度及保险制度为重点

当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建立一定的担保及保险制度,主要如下:

1.投标担保投标担保可采用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担保书、投标保证金等方式,具体方式可在招标文件中规定。采用投标保证金的,在确定中标人后,除不可抗拒因素外,中标人拒绝签订工程合同的,可以将其投标保证金予以没收,实行合理低价中标的,也可以要求按照与第二标投标报价的差额进行赔偿。

2.承包商履约担保履约担保可以采用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担保书、履约保证金的方式,也可以引入承包商的同业担保,即由实力强、信誉好的承包商为其他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对于履约担保,如果是非业主的原因,承包商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担保人应承担其担保责任;一是向该承包商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援助,使其能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二是直接接管该工程或另觅经业主同意的其他承包商,负责完成合同的剩余部分,业主只按原合同支付工程款;三是按合同约定,对业主蒙受的损失进行补偿。

3.在建设项目中,应当建立一定的保险制度,为施工现场上的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包括房屋拆除现场的有关人员保险。保险期限应当自批准开工之日起至合同竣工之日止。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并设部分费用专项用于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和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与监督,把意外伤害保险同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四、项目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

工程项目承包、施工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再加上经济环境的错综复杂。因此,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改善落后的局面是非常重要的。

在项目管理中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用于管理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和资源总体调配方面,涉及到的是工程管理当中高层的理论化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它进行的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信息依靠管理系统实现收集、分析、应用、共享;只有集中统一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可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只是工具,是硬件;关键是靠各类管理软件的支持。

用工管理论文篇(9)

一、统计分析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运用的重要性

统计分析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各种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研究,认识客观现象的状态,揭示客观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预测客观现象前景的活动。统计分析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运用的重要表现为:统计分析是西方国家制定企业定额和投标报价的基础;统计分析是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定额和行业定额或投标报价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方向是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控制量,放开价”。

二、统计分析在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主要问题

1.统计体制不顺畅

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模式本身存在人、事管理权分离弊端。由于人、事管理权分离,容易出现统计工作任务与人力,物力等资源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各企业上级机关设有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但下属各基层单位所安排的人力、物力就千差万别,有的虽然设置了统计机构,但形同虚设,无专人和设施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有的基层单位就根本不设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由打字员等后勤工作人员兼搞。

2.统计数据失真

工程造价管理中经常会出现统计数据失真问题:第一,在无工程变更增加量或价格上涨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结算造价大于预算造价或招投标中标价格问题,而导致增大建设方投资的负面影响。第二,在有工程变更增加量或价格上涨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结算造价小于预算造价或招投标中标问题,而导致施工方亏损的负面影响。第三,在既有工程变更增加量和减少量或价格有上涨又有下降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竣工结算造价同财务结算造价不相符,甲、乙双方扯皮现象不断,账算不清的问题,从而导致双方亏盈不知的状况。

3.统计方法滞后

(1)调查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上级机关对下级基层采集的数据主要是依靠统计报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统计报表一种方法采取统计信息,是难以适应国家调控和科学决策以及各部门和企业的需要。

(2)数据处理化程度不高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采用的EPRAS软件,只在上级机关统计机构普及使用,而各基层单位多数没有使用。就算有使用的,也因这个软件在各单位使用的版本高低不一,文件格式各不相同,不能实现兼容和资源共享。

三、统计分析在电力工程造价中运用应采取的措施

1.制定一套科学的统计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统计管理手段

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统计管理制度,工作中要严格按制度执行,对于违反者要给予一定的处罚;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管理统计分析成果,对于数据大、指标多、统计分析复杂的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操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科学决策。

2.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要抓影响建设项目的核心重点,抓现场管理及收集整理统计资料

首先,不论建设方还是施工方,都要以合同为主线进行统计,全面履行合同,发现实物量或工程质量严重与合同、目标、统计报表不相符的应及时向领导汇报。

其次,加强工程造价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搜集、积累工程造价资料不仅是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同时也是统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已完工程数据资料的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的收集管理模式,可以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供条件,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信息,为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投标报价的依据,使投标报价更快捷,更准确。

3.要从“量”和“价”上着手进行统计分析

(1)从“量”上

采用统计综合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把施工图设计预算或投标中标数据加上工程变更增减数据中的量与实际发生的人工、机械及材料设备中的量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发现浪费现象严重问题,要责令施工方赔偿;如果属未及时办理领退料手续;要责令施工方及时办理领退料手续,如果是统计时多列应令其减去;如果是漏列,要令其补上。

(2)从“价”上

用工管理论文篇(10)

2计算机软件应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组织机构管理

所谓组织机构是强调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及人员分配,确保分工明确,信息上传达,而不仅仅是开发人员的简单集合,组织机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适用选择。

2.2工作人员管理

工作人员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主体,需要负责项目的实施,包括查找资料、编写软件程序、后续处理工作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结合工程项目的规模、性质等,合理安排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由于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等不同,需要进行合理调配与管理,明确各自的责任,因为需要多方协作,所以就要求工作人员除了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机软件项目。

2.3用户管理

软件经过设计和工作人员的协作开发,但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与应用文/聂思举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经应用到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是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应用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将就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和应用进行探讨。摘要开发的最终目标在于用户使用。所以用户才是软件的最终受用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操作习惯等,尽可能的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在用户的角度来增强软件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4档案资料管理

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各个流程记录到档案资料中,提高软件开发的保障性。加强对档案资料管理对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都很重要。

3计算机软件管理的完善

3.1清晰地计划

提高对项目计划的认识,进行合理的项目计划和控制虽然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项目总体计划和阶段性计划的作用非常关键,科学的项目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软件工程项目的实施风险,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进度进行管理和控制项目计划在项目实施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项目管理的重要阶段,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项目计划的系统性、动态性、经济性、相关性等方面的内容。

3.2构建人才体系

通过在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构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人才体系,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确保工程各项目标的顺利落实。在工作过程和培训过程中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知识的渗透,对项目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等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增强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水平与利用价值,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全面落实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效益目标。

3.3重视进度管理

强风险意识与普通的管理工作相比,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风险较高,需要深入学习,掌握风险识别、量化、控制工具和方法,并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加强对于风险防范知识的累积,从而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精确地辨认风险,发现潜在的威胁与隐患。所有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人员,都应树立风险意识,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这样才能够客观识别风险并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防控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避免、转移、减缓、消除等控制措施。定期做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风险预控与识别。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在多个环节中都应该注意风险问题,也就是说应该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通过分析和预测以及防治从而将风险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一般可采取规避、减缓、转移等手段处理风险。并且我们需要进行进度管理,要结合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因素和时间问题,从而制订科学、完整、有效的进度管理工作表,对工程项目的进展状况进行实时监督,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4项目合作管理的强化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个团队的成就,一个良好的团队是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根本保障,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化团队管理工作,重视加强工作人员的沟通与联系,在团队内实现合作和责任分工,结合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个人评估,进行合理、明确的任务分配,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和团队总任务,以此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充分调动团队内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团队动力,调动所有员工热情和积极性共同完成软件工程项目。

上一篇: 建筑防雷论文 下一篇: 药品电子监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