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会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13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1)

根据新会计制度下下,关于折旧计提的规定发生了变化,变更为:事业单位除文物、动植物和图书档案等不计提折旧外,其他所有固定资产均应计提折旧。新会计制度中引入了的“虚提”折旧创新性处理方法。“虚提”观念的引入,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因而有助于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计量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引入了“累计折旧”这一新会计科目。通过这种创新性的处理方法,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固定资产后续的费用支出和损耗程度,可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和有效,从而提升固定资产核算水平,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

新旧会计制度对比可以看出,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固定资产的形成、使用、报废全过程进行会计确认、计费和报告。该原则相对于收付实现制原则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变化,提升管理者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状况的了解。

二、新会计制度下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保护意识

事业单位必须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做好会计人员的培训,强化管理者的资产管理意识和保护意识。首先,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定期组织新会计制度培训,特别是针对新旧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及指导的变化,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具体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实行。同时,会计人员应与时俱进的加强学习,了解工作最新进展,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应有职能。其次,事业单位领导强化固定资产保护意识,带头落实新会计制度,做好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定期考核和监督。并将结果与人员薪酬考核进行挂钩,提高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

(二)使用新的核算方法,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关于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依据我国新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应当对购入、改扩建、新建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同时,需要入账的固定资产,不仅包括事业单位日常的固定资产,还包括一些无偿调入、捐赠的固定资产。关于计提折旧。对比新旧会计制度,新制度在折旧年限上发生了变化,即要求按月折旧。在计提折旧时,如果上级部门有规定则依据规定确定,无规定则依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确定折旧年限。关于会计的计量基础问题。旧的制度基本上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依据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如: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三)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

新会计制度下,应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具体应从如下几点入手:其一,成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由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由事业单位领导直接管理,保证该机构的独立性。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主要管理内容为了解账簿登记情况和获得单位固定资产的资产现存状态,适当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增减。此外,负责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其二,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的内容为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并依据新会计制度给出的具体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其三,严格落实固定资产使用申请制度。事业单位各部门在使用固定资产前必须向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并在具体使用中尽可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同时定期向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反映资产的使用情况。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机制,具体应从如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无论是审计部门,还是财务部门均应发挥自身监督作用,要做到日常工作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组合,并将检查结果与事业单位的人员薪酬、人员晋升等进行挂钩。其次,以检查结果为依据,充分了解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做好固定资产的调配,尽可能减少资产的浪费和闲置,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同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做到责任到人,有奖有惩,从而发挥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2)

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记账基础和计量原则

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计量方法为历史成本法。

(3)存货核算方法

存货按房地产开发产品和非开发产品分类。房地产开发产品包括已完工开发产品、在建开发产品、出租开发产品和拟开发产品。非开发产品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各项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按一次性摊销或分期摊销。年末,在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的基础上,对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预计其成本不可收回的部分,按单项、按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房地产开发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单个开发成本、开发产品在资产负债表日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需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已完工开发产品是指已建成、待出售的物业;出租开发产品是指本集团意图出售而暂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物业,出租开发产品在预计可使用年限之内(12.5—25年)分期摊销;在建开发产品是指尚未建成、以出售为开发目的的物业;拟开发产品是指所购入的、已决定将之发展为出售或出租物业的土地。项目整体开发时,全部转入在建开发产品;项目分期开发时,将分期开发用地部分转入在建开发产品,后期未开发土地仍保留在该项目。公共配套设施按实际成本计入开发成本,完工时,摊销转入住宅等可售物业的成本,但如具有经营价值且开发商拥有收益权的配套设施,单独计入“出租开发产品”或“已完工开发产品”。

(4)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指该集团为生产和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且单位价值在人民币2000元以上的资产。固定资产以成本减累计折旧及减值准备记入资产负债表内。在建工程以成本减去减值准备记入资产负债表内。在有关建造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与购买或建造固定资产有关的一切直接或间接成本,包括在购建期间利用专门借款进行购建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包括有关借款本金和利息的汇兑损益),予以资本化。在建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转入固定资产。本集团对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残值后除以预计使用年限。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按照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账面净额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5)收入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3)

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包括了固定资产、专用固定资产、图书以及房屋建筑等各种基础设施方面的固定资产。我国高校几乎每一年都会在各种固定资产上投入一定的资金,使得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逐年的增加。

(二)无形损耗在日益加剧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具有种类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较快等特点。因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种更新换代产品的不断出现,使得很多在形态上保持完整,性能上也能够符合设计要求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大大减低,使用价值也大大的降低。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一类的固定资产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其在我国高校固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增大,加剧无形损耗。

(三)账面价值只有在报废时才会有体现

过往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进行考虑。例如某固定资产进行维修或者整改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该固定资产没有增加价值,最后这些支出就被直接计入教育事业类的支出,而没有记录在固定资产相关的账目里面。只有在固定资产报废时才会体现在账面上。

二、对加强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建议

(一)核算各种工程项目

由于我国高校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得我国高校的我国高校在经营管理方面都逐渐体现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时,可借鉴《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以此来对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等工程项目所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核算。在工程完工后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满足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够保证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二)建立完善的折旧制度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主要是因为教学、科研以及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它属于教研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应该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内进行合理的分摊,同时计入相关成本,让这一部分损耗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我国高校固定资产可以采取计提折旧的方式。房屋以及各种建筑物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交通运输工具采用工作量法,对于其他各种设备如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等,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可设置“累计折旧”科目。通过折旧制度的建立,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我国高校的资产、净资产以及真实结余的情况,从而体现出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支出配比、谨慎、真实性等会计核算原则,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用真实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树立起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

固定资产管理必须树立起良好的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改良等需要进行大支出的时候必须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增加,不论是负责房屋建筑物大修理的管理部门还是负责各种设备改良的管理部门,都必须本着使学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在房屋建筑物完成改造或者设备改良完成进行工程结算时,必须将改造、改良工程的支出作为相应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并通过在财务部门办理报增固定资产的手续。

(四)改革核算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校的发展,我国高校财务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为了能够更加的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当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情况应当做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增加“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损益”这两个科目。对于各种固定资产捐赠、盘亏、盘盈、报废等一系列的情况,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账务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能够从账面上直接的反映出来,从而保证账实相符。

(2)对我国高校内的固定资产的大修、改造等的账务处理必须进行规范,明确划定资本性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界限,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更接近实际价值。

(五)参考企业经验

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方面,我国高校有很多地方都不如企业做的好。因此,我国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核算进行改进,改进如下:

(1)设置固定资产台账或固定资产卡片。对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固定资产必须进行资料整理。不管是通过受赠获得的,还是购进的都必须登记造册,准确计价,统一入账。固定资产卡片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一种账簿形式,属于订本式账簿,是指登记固定资产各种资料的卡片。它是每一项固定资产的全部档案记录,即固定资产从进入企业开始到退出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情况,都要在卡片上予以记载。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4)

二、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应用与完善建议

(一)完善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制度

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是实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其次,建立会计制度应对企业决策选择权进行限定,明确企业政策选择权。同时应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简化,即将政策选择限定在一个范围内,这样可以帮助企业缩减利用会计手段来控制利润的空间,提高企业制度的客观性。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核算准确性的基础,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不断扩大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制度在企业中的实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以组织会计人员针对一些专业理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还应该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监督是核算的重要管理策略,监督主要是以审计为主,不可否认外部的审计监督对于会计信息的对称是有促进作用的。审计可以控制一些虚假信息对核算的影响,尤其是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因为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应加强审计作用,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也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

(四)强化公司治理,完善企业绩效考评

公司治理是对宏观的公司管理体制的改进,其对完善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股份制企业进行缩股,解决股权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二是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制度,明确公司管理的主体和权利分配。固定资产减值核算具有两面性,如果企业可以利用其真实的反应企业经营状况,可以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指导决策,反之则将使得企业陷入到利润操控的误区,不能正确的对企业经营进行改进和调整,最终将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5)

旧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认定是指单位价值高于500元的一般设备及价值高于800元的专业设备。这种仅仅对于资产价值的确定显然会加大资产核算工作量,且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定价范围也显然与当前物价水平不相适应。于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固定资产被重新定义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大于1年,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抑或为单位价值虽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但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由此可见,医院固定资产大致而言包含两类物资,但是对于“大批同类”,规章制度中并没有明确释义,对此,笔者认为所谓“大批同类”应当指代的是医院内部使用范围较广且较多的同一种固定资产,且使用年限应当较长,不需于将来再行添置。如:医院住院部大量使用的家具和棉被。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与旧医院会计制度不同,新医院会计制度还对医院规定资产进行了明确分类,主要包含: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它固定资产。且对于每一类型的固定资产的建议折旧年限也有明确描述,直接将制度规定深入至操作层面。另《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中对于医院专用设备所涵盖的范围也作了详细说明,主要为医院医药专用的设备器材。至于其它行业的专业设备则悉数归属于其它固定资产范围之内,而仪器仪表也纳入其它固定资产核算范畴。

二、简述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一)针对无偿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无偿取得(如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比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由此可知,医院对于无偿取得的固定资产成本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现阶段,对于该类财产的处理多参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照所确定的成本金额,借记在建工程——设备安装或是本科目,按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根据差额贷记其它收入科目。针对此,笔者认为,该种固有资产收入计入方法,实际上所呈现的是乡镇卫生院利润和收入的一种虚增效果,如若将该项资产计入净资产核算范畴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二)针对累积折旧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旧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修购基金每月按固定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而提取年限则由医院会计制度统一作出规定。由此可见,每个医疗机构所提取的修购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有紧密联系,但是并非意味着提取修购基金与医院情况相适应。而这也直接导致每所卫生院其不同设备的提取比例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会计核算的可能性较差。新医院会计制度针对累积折旧资产的核算主要采用类似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明确了资产损耗部分,有助于医疗机构固有资产核算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针对固定资产残值或减值的会计处理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其医疗设备性能和更新速度普遍落后于大型医院,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疗设备更新技术的加快,其应用的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贬值,甚至于一些设备已经报废。这便意味着如果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者没有对该类设备产予以减值或核销,那么卫生院固定资产总值就会不断增加,最终直接导致医院固定资产会计账面价值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且差距甚远的情况。新医院会计制度与旧医院会计制度在上述问题的处理反面一致,规定卫生院不需要在年末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估算,而对于陈旧设备所产生的损失也并未作出提减值处理规定。总而言之,该项规定与规章制度所秉承的谨慎性不合。针对此,乡镇卫生院可定期(或不定期)对医院固有资产进行盘点和检查,如果出现因为设备损坏或陈旧等因素造成可回收金额远远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则需将两者之间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处理措施如:借记“其它费用”范围,抑或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下乡镇卫生院提升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工作人员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参与者,其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工作质量。如:房屋交付使用后,财务人员若未能及时估计入账,则会直接导致医院固有资产账目与实际固有资产金额不相吻合。由此案例可以看出,高素质且具有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对于乡镇卫生院提升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水平存在积极推动作用。且乡镇卫生院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多实行多部门管理,因此,管理工作基本长期处于无条理、无制度、无规范的状态下。针对此,笔者认为,乡镇卫生院应当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意识,制定合理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制度。于此前提下,培养和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以解决固有资产核算问题,弥补管理制度不足。

(二)完善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

对于资产数据的正确处理,现代计算机技术显然优于人力,且具速度快的显著优势。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无疑让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智能化也成为了可能,计算机分析资产数据,不仅结果客观、准确,有助于消除不良资产泡沫,且可真实反应和预估固有资产未来的获益趋向,以为医院及时规避风险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时,应当注意结合卫生院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方法分解如下:第一步,全面覆盖固有资产建档至废弃阶段的跟踪检查和记录,以保障固有资产由入至出全程管理的质量;第二步,根据固有资产的性质制定管理方略,以减轻年终固有资产清查工作的负担。如:单件设备则可应用条码技术进行跟踪检查和年末盘点;最后,完善卫生院各个科室内部固有资产的网络资源信息,设立计算机账目,并将各科室责任中心的终端连接到一起,以便信息汇总之后可经由终端连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全院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的计提也可实现。

(三)建立专门的固有资产管理部门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现阶段多采用“多头管理”以实现固有资产管理,诚然该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省人力,但是却极易导致管理交叉或固有资产年末盘点混乱的情况,与全面资产管理原则不相适应。针对此,笔者认为可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实行“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从而实现固有资产由入至出的全程管理。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6)

第一,新会计准则统一规定了主要以及非主要的生产经营中涉及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标准,统一在一年以上,这是与资本性支出定义相一致的规定,便于企业确认固定资产;第二,在原基础上取消了非主要经营用的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过高的规定,并实行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会计年度,这项规定不仅有利于企业会计人员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确认固定资产,同时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增加了固定资产各个组成部分是否都确定为固定资产的规定,新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贡献也不同,因此适用于不同的折旧方法以及折旧率,应当单独的确认为固定资产”,这项规定对于正确的进行固定资产的分类以及正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有利。

2.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该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同时提出公允价值的概念,在关联企业之间投资的恶意操纵以及利益转移应该加以抑制,并分别规定不同情况下的固定资产计量依据。比如: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以用状态之前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可以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或者是专业人员的服务费;而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该包括该资产达到可以使用的状态之前的必要性支出组成。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基础并进行确认交换损益时,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该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而公允价值与换出的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当期损益计入账目;第二,对于以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的情况,则不确认交换损益。

3.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以及预计净残值都需要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的预计年限数与预计净残值与原有的估计有所出入时,就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是受到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的,折旧方法的选取应该选择有利于企业自身需要的,并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折旧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吧,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应对措施

1.建立适当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

基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影响,企业应该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任务目标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并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强责任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团队,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实行以企业负责人为主、分级负责人为辅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抵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的不良影响。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核算和监督制度

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严格的进行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以及后续支出的计量工作,在会计末期,根据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减值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断的加强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减的固定资产要保证账实相符。对于无偿捐赠的固定资产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的计价法入账,以避免形成账外资产的情况,对于已经完工但是因为相关原因不能及时结算固定资产的情况,暂且按照估价进行入账。另外,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作为固定资产的监督部门与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相配合,定期的组织资产盘点,进行账、证、物的核对,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保证企业资产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7)

为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进一步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1月29日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这是我国首次对会计计量单独制定会计准则。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对当前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的重大影响,其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公允价值从概念的最早提出到在会计中正式提及最后到单独为此制定准则,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会计核算程序,亦对会计核算基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本概念都产生了影响或创新。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实务产生的重大影响首先表现为在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单独列为计量属性,并在各具体准则中大量应用,最重要的影响当属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本文以固定资产的核算为例,讨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

公允价值问题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会计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采用规范或实证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对其概念、性质、理论基础及其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基本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惯例是一致的。准则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通过与以前各种版本的定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修订后的公允价值定义更完善、更科学,交易主体、交易时点、交易方式的界定更加清晰,进而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这表明公允价值在我国正被越来越重视并逐渐加强其运用(徐雅楠,2015)。

与其他具体会计准则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更具有“工具性”,可以涉及到所有资产和负债,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涉及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公司合并等综合业务。其他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主要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是现时价值计量,具有动态反映的特点,它能够全面反映交易、事项或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或者说权责发生制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直接理论基础,只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才能更彻底地贯彻执行权责发生制(张白玲、杜孝森,2009)。因此,现在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长期资产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陈国辉、杜孝森(201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以固定资产为例展开讨论,认为固定资产折旧概念已经孕育了公允价值计量思想,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初步尝试。

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核算固定资产对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为了合理进行资产定价和收益确定,需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是固定资产核算区别于其他资产的重要特征。会计发展史告诉我们,固定资产核算最初并不存在计提折旧,这与早期简单的经济活动是分不开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发展需要对此作出反应。当大规模工业兴起时,为了实现固定资产的资本保全,会计按照一定方法把固定资产的价值分配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有鉴于此,折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成本分配活动。事实上,这也是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当然此时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还尚未出现,只是人们注意到固定资产出现价值减损,为了使账面价值与现时价值更相符,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原值减去折旧就是实际价值。折旧是一种成本分配活动,也是一种计价手段,会计的核心职能是计量,可以说任何会计理论和准则的发展都是围绕着如何正确计量企业资产和负债进行的,通过计提折旧计入产品成本本身就是为了合理确定产品与固定资产的计价。可以说,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雏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会计的反映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当企业资产出现减值时,会计系统必须予以客观反映,这就是会计稳健性惯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计提坏账准备开始,逐渐增加资产减值项目。事实上,资产的价值发生波动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所有资产都可能发生价值减值或增值。对于固定资产而言,仅计提折旧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计量的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势在必行。所以,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双重核算,二者相互补充。二者都是对引起固定资产价值增减变动的会计事项或情况的积极反映,相比而言,计提折旧是一种“封闭式”核算,在资产初始入账时就已经确定了折旧方法和年限,通常不再考虑以后会计环境的变化,这种会计估计是一种静态反映;而计提减值准备是一种“开放式”核算,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不断捕捉和反映会计环境对资产价值变化的影响,是一种动态反映,这使得会计反映更科学、更准确。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关系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应对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严格意义上讲,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还是历史成本计量的产物,但蕴含着公允价值计量理念。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环境变化的反映是消极和滞后的。公允价值计量积极反映会计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具有前瞻性。公允价值计量是新事物,脱胎于历史成本计量这一旧事物。虽然折旧方法蕴含着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相关准则的出台,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提出了挑战。

如果对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固定资产折旧存在的必要性便不复存在,而是在期末将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当期成本或损益,这势必也会对产品成本计量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讨论的清晰性,现在暂时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可行性。按照会计稳健性惯例的要求,当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时,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所以,当期末固定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时,需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根据固定资产的用途分别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以便正确计量资产和损益。以生产性固定资产为例,如果计提折旧,一般计入产品成本,但金额一般是预先估计的,通常不再考虑固定资产价值的后续波动,比较保守和模糊。但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波动来自当期的市场状况,保持开放性,将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产品成本就比较准确,这也有助于改善产品成本会计核算。

无论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还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都有个共同的前提,即资产价值出现减值,需要进行会计反映。客观事实是,固定资产也存在增值的可能,对于企业生产用机器设备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企业生产经营用的房地产产生增值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会计稳健性惯例的约束下,这些资产项目的增值普遍受到忽略。从客观性和公允计量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可取的。许多学者指出,随着财务会计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不断成熟,会计稳健性惯例的根基已经动摇,对交易性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重大会计理论和实务突破。无论初始计量是采用历史成本,亦或是公允价值,期末根据当时市场变化情况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报告已经是大势所趋。如果将一定期间的资产分为两类:增值资产和减值资产,按照会计稳健性的要求,需要对减值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其实这也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只是会计科目设置不同而已。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对增值资产也按照现时价值计量,反映增值情况。我们发现,会计稳健性只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服从,在减值资产的核算上是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全面兼顾增值和减值两种情况,反映更客观真实。

基于以上分析,从账户设置来看,设置“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应稳健性的要求,考虑了资产减值的情况。要想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参考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固定资产价值变动”账户,此时,“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的功能就被取代了。

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可靠取得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此设定了科学的计量技术,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固定资产的价格信息和流动会更透明和准确。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以前的会计实务中已经体现,例如,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已经预示相关资产的整体或个别公允价值是可以获取的。因此,在对市场价格合理预期和评估的前提下,公允价值是可以有效取得的。这为实行公允价值计量清除了障碍。

四、总结与讨论

从理论上看,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理论的结构和内容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从公允价值计量的视角重新构建会计理论。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正式和施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也将经历变革,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的变化可见一斑。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讨论公允价值计量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研究发现,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都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前奏,大胆提出对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观点。当然,理论上成立只是实践的开始,后续的审计等事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孝森,张白玲.论公允价值会计与权责发生制[J].财会月刊,2009,(12).

[2]毛新述,戴德明.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J].会计研究,2011,(4).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73-01

一、增值税税制改革的总体情况

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到消费型的税制改革。从国内研究的情况来看,研究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文章不多,而且研究的思路和角度不明确。大体看,研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文章大都是网络上的帖子,除此外公开发表的文章很少,文献主要是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大概分为税收和会计核算两个角度:税收方面的文件共十九项,会计核算角度的规范只有《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4]11号)一文。根据上述的一系列文件法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仅限于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包括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二是适用转型改革的对象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的方法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三是增值税转型改革计税方法与东北、中部等地区试点的计税方法存在异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直接计算抵扣,所留存的尚未抵扣部分的进项税额属于“可抵扣”状态。而试点期间是按照增值税税收增量计算退税,所留存的尚未退税部分的进项税额属于“待抵扣”状态。四是会计科目设置的非统一性。《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4]11号)中规定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和“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这是在试点期间使用的会计科目。《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中规定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中。这是转型后使用的会计科目。

二、本文的写作背景

从增值税税制改革的总体情况来看,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核算理论在实务工作中尚未形成体系化,因此实务工作人员不可能得到统一认识。笔者就是要从会计核算角度探讨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在固定资产购进、接受捐赠、接受实物投资或者自制时发生的进项税额会计处理,希望能给实务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三、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方法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应该首先设置账户,然后在账户基础上明确业务流程。笔者认为应该遵循(财税〔2008〕170号)中的规定,也就是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中,与原来的增值税账户理论一致,这样的话更符合转型后的理念。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应分为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和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两类进行,前者指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后者指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也就是说,属于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不论用途是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还是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其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而属于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等固定资产,不论其用途是什么,其进项税额不得在销项税额中抵扣。所以,笔者认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原则应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处理;另一类是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处理。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有购进、接受捐赠、接受投资、自制等方式,分别从四种方式探讨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

1.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处理。

(1)外购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处理原则。企业国内采购或进口固定资产时,按照专用发票或海关提供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购进固定资产中所发生的运输费用,按照7%的抵扣率计算应抵扣的金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应计入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价值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退货,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2)接受捐赠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处理原则。企业接受损赠转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已扣除增值税,下同),借记“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科目,如果捐出方代为支付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则按照增值税进项税额与固定资产价值的合计数,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等科目,如果接受损赠企业自行支付固定资产增值税,则应按支付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接受损赠固定资产的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如果接受损赠企业另支付其他费用,如运输费等,还应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接受投资转入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处理原则。企业接受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借记“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科目,按照增值税与固定资产价值的合计数,贷记“实收资本”等科目。

(4)购进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的处理原则。企业购进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工程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工程物资”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购入货物发生的退货,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企业原购入作为存货核算的原材料等,如果现在用于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则应按该部分存货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对于与该部分原材料相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需进行结转处理。企业接受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应税劳务,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的金额,借记“在建工程”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

2.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处理。固定资产取得时发生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原则与增值税转型前一致,也就是将取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进项税额记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会计处理原则不再一一阐述。

四、结论和局限

根据上述总体描述和探讨结果,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关于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取得时发生的进项税额是否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经过探讨,明确了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和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范畴,明确了它们的会计处理原则。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71-02

20世纪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处于一个不断上涨的局面当中,尤其是2007年以后,明显的物价上涨,甚至产生了通货膨胀。作为社会经济微观单位的企业,在剧烈上涨的物价,尤其是通货膨胀出现的状况下,不可逃避的受到了影响。这时候应运而生的物价变动会计由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和不足的会计核算能力,物价变动会计在中小企业的推行中便出现了某些难度。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却是紧急而迫切的。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受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无形的损耗、有形损耗或其他原因,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成为固定资产减值。它与固定资产折旧是有区别的,虽然产生的主体都是固定资产,但是折旧是相对于磨损和损耗而言,使其转移到了产品成本以及构成企业费用的某一部分的价值不变[1]。相对于折旧的缺乏灵活性,折旧具有各年间的系统性。那么,基于此的新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又有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1.1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方面得到了明确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外要报送季报和半年报的时候都应按准则判断其有没有存在减值迹象,用以确定计提减值损失否。

1.2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的计量方法也得到了明确

资产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得到净额,其与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计量提供了更为详细而具体的应用指南。

1.3资产组的概念被引入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某项资产的产生,若是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在其他资产组或资产的,应该按照该项资产的所属资产组作为基础来确定它的可回收金额。

1.4在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以后的会计期间内都不得转回

这些新的会计准则更加明确了公司对于固定减值准备的范畴和过程,是企业利润深入到资产形成的每一个环节,更加保障了企业利润的实现。

2新准则下存货会计核算

在非货币资产的交换中存货计量方法:在未发生补价时,换入的存货按照换出资产相关税费入账加账面价值。在涉及补价时,要区别支付补价和收到补价:首先,支付补价在换入存货的入账价值=补价+应支付相关税费+资产账面价值;其次,收到补价时换入存货入账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的资产公允价值x换出的资产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收益=补价-补价/换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X换出的资产的账面价值。

对于两种不同企业的合并,存货的计量也不同。一方面,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它的实质相当于交易在企业的集团内部进行,所以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间的合并所取得的存货应该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所有的账面价值来计量。另一方面,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此种情况下的存货应该按照合并日存货公允价值来计量。但是它有一个前提是,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也许会流入企业而且公允价值能可靠的得以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企业采用何种会计核算方法,影响了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的大小。

3固定资产的折旧

折旧的实质: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实质有如下五种观点:①成本分配论:认为成本分配是折旧的实质,是分摊固定的资产成本,计算产品的成品以及当期收益;②服从潜力降低论:认为折旧是因为资产价值计量,而非成本分配;③资本维护论:认为折旧目的是为了维护最原始的投入下的固定的资产成本,在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才可以客观计算它的当期收益,实现其持续经营;④现实成本论:认为折旧费用应该是现时的重置成本而不是最原始的成本。根据此种观点,为了正确的评价当期的经营成果,维护固定资产的实物资本,应该把当期收入和现实成本相配比;⑤利益实现论:应该计算的折旧额是应当计提固定资产的原价除去预计的净残值之后应得的金额。强调所计提的多少,应当根据和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预期的实现方式[2][3]。

无论是哪种论调,对于企业来说,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其追踪的最终目标。企业实行哪种论调得根据具体情况而论。

4实施新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的实际影响

4.1无形资产的净值得到显著增加

2007年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之后,无形资产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更加规范,而企业对于其信息的披露也更加的完整。此外,无形资产的净值标准差异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趋势的大小由企业的规模大小所造就。

4.2商誉和开发支出的单独披露

我国目前的信息产业对于创新的应用尚未见成熟,创新的水平也比较低,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较大,有这种自主研发的企业太少。

4.3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在逐年提升

这与国家调整了三大产业的发展规模、社会的发展有关。

5金融资产计量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或金融资产的变动形成的损失或利得,除了与套期保值相关以外,交易类的金融资产部分还应该计入当期损益。所有者权益一般应该被直接计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当该金融资产确认终止时转出,应该计入当期损益。当资产负债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时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财务状况和金融成果,由此也影响到了企业利润的增长。

同时,在确认会计处理、会计政策等方面,公允价值也给予了企业的管理当局很大的选择范围,会计处理也有了适量自由裁量权,这样也可能导致企业会根据它的需要选择何种对企业利润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6结论

资产类会计准则的变化表现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存货会计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等方面[4]。但是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讲,企业的利润来源都有所变动。总体来说,趋势是向上而偏好的,新资产准则的变动带来了企业利润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张军玲.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J].公用事业财会,2008(3): 51-53.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原来的医院会计制度尤其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不同,贵重医疗设备较多,这就要求改革完善原来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使其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济能力,同时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给医院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与新制度的修改

1、原医院固定资产标准过于偏低,造成核算范围过宽,带来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准确。原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市场化和现代科技的更新发展,医疗设备设施价值已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标准。另一方面,同样的设备,金额小于800元,单件购入为低值易耗品,批量采购就是固定资产,不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新制度定义固定资产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将原划分标准提高后,使大部分办公、通用设备等价值较低的设备划出医院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使医院固定资产的界定不过于繁杂,更能体现医院资产的特点,更便于专业设备的核算、统计与管理。

2、原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原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购置的核算为,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同时资产类科目“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类科目“固定基金”同时增加。实际工作中很容易漏作后一笔分录,导致少记固定资产,而且因为没有相应的钩稽关系,往往造成少记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另外,医院固定资产一经入账,直到报废,会计报表的固定资产净值一直等于原值,只是提取一定的修购基金,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中,它不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因而固定资产的老化程度也无法在账面上反映,造成净资产虚增会计核算,不能客观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也就不能向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和风险评价。新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科目的备抵项列示,规定“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计提折旧的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规定或审批”论文网站。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多而杂,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而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资产管理工作大多由财务人员兼管,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而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繁琐,往往无暇顾及更深入细致的核对监管工作,故强化固定资产制度化管理尤为重要。

1、加强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在固定资产盘点中我们往往发现,资产存放地点变更或移交时,管理人员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移交,导致盘点时科室台账与实物不符,给盘点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医院一方面要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发出、使用、报废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加强职能部门监管。另一方面应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责任心,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规模较大的医院应设置资产管理中心,逐步对各项资产进行登记、清产核资,管好用好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使资产管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有重点、有步骤,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扎扎实实地推动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2、完善固定资产购置可行性论证。医院固定资产中医疗设备占的比重较大,其投入资金大,投资回收慢,其投资能很大程度的影响医院的业务发展,所以固定资产购买前应由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等共同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效益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析、预测,以避免盲目投资,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产的闲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主要指标有资产总值、总资产结构、资产完好率、设备平均使用率、万元资产净收入、单台设备投入产出等。

3、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管理。医院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必须通过信息化系统,才能更好地规范管理。实际工作中大中型公立医院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但还存在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医院内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职能部门、使用部门以及维修部门之间的信息脱节,信息没有达到共享,获得信息的成本较高,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的高低,同时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重复劳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加强固定资产监管。大部分公立医院是国有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增值,上级主管、主办部门审批报废,各级部门对强化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定期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及其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审计固定资产是否提足,是否有帐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保管不善、账实不符、闲置浪费以及非法侵占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新《医院会计制度》,2010年12月

[2]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09年8月

[3]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1998年11月

[4]李玉萍,《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湖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李艳萍,李艳丽,《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8期

上一篇: 广告文本论文 下一篇: 汉语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