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健康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29

心脏健康论文

心脏健康论文篇(1)

一、前言

运动是人体的一种基本特征,通过运动使各组织机能相互协调配合,以及进行生命的最基本的活动--新陈代谢。而人身体的强弱与心脏的功能息息相关,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功能,使心脏给身体泵出更大的血量,中医学理论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丹,气行血行,气滞血淤,血淤就会出现病痛”。 [2]而心脏作为供血器官,其供血不足或供血能力下降,身体就会有不适,就会出现“现代文明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出现,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运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城市居民非常关心的话题,运动分为许多种,按供能形式大体上我们将其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许多人都知道,“有氧运动”但究竟什么是“有氧运动”多数人却说不清楚,有人甚至直观的认为有氧运动就是在氧气充足的环境里运动,这种观点是粗浅的认识,下面就有氧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做一下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几年与本论文相关的论文、学报及专著,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分析法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归纳筛选,选择出对本论文有意义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三、分析讨论

(一)有氧运动

(1)有氧运动的涵义。有氧运动就是在有氧状态下做的运动,长时间进行运动(耐力运动),摄入的氧气量,能够满足运动所需,机体运动是处于一种氧气供应充足的状态。[1]即在有氧情况下,糖、脂肪、蛋白质、氧化成CO2和H2O的过程,代谢过程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骨骼肌肉有氧代谢功能系统的一种供能形式,是一种可以改善和保养心脏的运动,使心脏在锻炼中得到保养,在练习中心脏的功能的到加强的运动,因此对于那些想通过运动来改善心脏功能的人来讲,有氧运动是最合适的健康途径之一。

(2)有氧运动的项目。跑步、 快步走 、骑自行车 、游泳 、打球 、跳舞 、扭秧歌、健身操、太极拳等。

(3)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强度上,轻度和适度的运动都是有氧运动,特别剧烈或高强度的运动是无氧运动。一般来说以运动锻炼后身体感觉到很舒服、没有不适为目的,不管运动者有没有心脏功能缺陷都要满足这个条件,而不是说某一位运动者只能跑100m,另一运动者只能跑200m,“这个量适合不适合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运动中达到的心跳数的上限。”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安静状态下心率可比不锻炼的人低。

通过心率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长年坚持有氧运动能使心率保持低水平,安静状态下心率低,说明心脏的功能是比较好的。进而可以说明进行有氧锻炼对于那些想增进健康和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是非常合适的运动形式。

(二)有氧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心率和心博量的变化都是影响心输出量的重要因素,安静状态下经常进行有氧运动的锻炼者与不锻炼者每分输出量相差较大,但心率的变化的差异约比一般人群少20次,而当最大强度运动时,“假定两者心率都可以达到平均最高值190次/分,经常进行有氧锻炼者每博输出量可以从安静状态时的90mL增加到170mL,每分输出量可高达35L,则由70mL增加至110mL,每分输出量可能提高到21L”。 [3]由此可见,不锻炼者在心脏储备上与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进而说明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加机体心脏功能,每搏输出量的增多说明心脏对锻炼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每搏输出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正比例关系,运动时心博出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各器官的有氧代谢,而代谢的方式又决定了机体的运动能力,氧是由血红蛋白运送的,而且有氧运动和血红蛋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血容量和血红蛋白是随着适度的运动提高的,据此可知,经常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是很有必要的。因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就应该注意安排运动的强度与运动量,使身体得到更有效的刺激,进而促进心脏机能。

(1)运动强度的分析

表1 运动强度水平一览表[6]

这说明在开始走路从慢到快,然后开始慢跑,并逐渐提高速度,一直到感觉不舒服,呼吸由轻松变的困难,这期间运动一直是有氧运动,意味着运动在起作用,对心脏功能起到有效的锻炼,如果继续增加强度,肌肉会转换到无氧代谢,这种运动方式会在短时期内产生较大能量并导致HL在肌肉中随着强度增加,“血液中积累的HL既是能量的携带者又是剧烈新陈代谢的副产品,它的积累说明能量的消耗比有氧代谢所产生的快的多,过多的HL妨碍了肌肉的收缩和新陈代谢的能力”。从而引起心脏整体结构的变化,心肌细胞出现缺血,缺氧性损害,加大细胞凋亡,造成心肌损伤”。[9]直接危害着心脏本身正常运行,危害着机体健康。

四、结论

综上所述:轻度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增加心脏的功能,直接作用于心脏,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改善与恢复,增强了抗病的能力,中小强度的运动对机体供能的能力又是全身耐力的原动力,及构成体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在运动中骨骼肌超过了它的有氧供应能力,它就会对新的变化产生新的适应性变化,随着有氧能力的提高,肌肉能更有效的利用氧,氧供应良好,代谢效率随之提高从而使心率降低,使心脏有更多的充血时间,有更大的泵血量,血量的增多可调动体内富血液,能力的提高又为心脏提供了大量的血供心泵排出,但有氧运动被定义为吸入、运输、利用氧气的能力,因此同样受遗传、训练、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运动者在运动时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从而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并且也能增加体力,使精力旺盛,这也就是常说的生命在与运动,因此,长期的进行有氧运动对我们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良好的影响,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抗衰老,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更有效的抑制“现代文明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等)减肥者如果在合理安排食物的同时,结合有氧运动,不仅减肥能成功,并且减肥后的体重也会得到巩固,是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氧运动对于脑力劳动者也是非常有益的,另外,有氧运动还具备恢复体能的功效,因此有氧运动对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进行有氧运动为健康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Brin. J.Shankey PHD(美国)《运动健康完全手册》

[2]《运动医学》

[3]《运动生理学》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心脏健康论文篇(2)

结果: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评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情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可促使病员养成并坚持有益的自我健康管理习惯,明显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规范化健康教育心脏瓣膜置换术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71-02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应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进行病变瓣膜替换的手术。对心脏瓣膜病患者而言,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能够有效提高心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1]。但手术只是心脏瓣膜病治疗的基础,患者在术后还需严格遵守一些注意事项,才能巩固手术效果,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为观察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对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笔者所在护理团队探索采用规范化的健康教育,促使病员养成并坚持有益的自我健康管理习惯,明显改善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16例,女27例,年龄21~68岁,平均32.4岁;对照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22~71岁,平均3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健康教育方法。为了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其实践技能,增强自我管理疾病的积极性,我们在患者入院后、手术前、出院前及出院后分阶段进行自我管理教育。

1.2.1入院后的自我管理教育。入院后24h内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文化层次、职业、认知水平、综合素质、以往经历、心理承受能力、家庭经济及社会支持状况等。了解其有无焦虑症状的易发因素,同时,耐心倾听患者躯体及心理上的不适及家庭的困难,取得患者的信任。

患者入院后向其发放自编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自我管理相关知识册》,该知识册语言精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包括:瓣膜置换术后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自我监测知识,术后的饮食指导、用药管理及影响因素,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监测的正常值、目的、时间和意义,并发症的预防及患者的心理调适等。

1.2.2手术前的健康教育。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常出现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情绪,不但引起个体严重的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而且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调查显示[2],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为100%,其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81%和86%。因此,术前的心理行为干预尤为重要。我们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个体的认知行为干预。根据教育层次指导患者树立面对疾病的正确态度,提供与手术相关的知识,讲解认知行为干预的目的、意义、方法、技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以及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愈后中的作用。告知患者术后在ICU的情况及注意事项;与家属沟通,讲解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及手术可能带来的情绪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护士会帮助患者克服,消除患者的抑郁、恐惧等异常情绪。

1.2.3手术后的自我管理与监测。出院时向患者发放科室自编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自我管理监测日志》,内容包括:自测心率、血压、服药情况及不良反应,饮食情况,瓣膜情况,睡眠情况,尿量,PT、INR值的化验结果,心理状态等;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填写自我管理监测日记;教会患者及家属用听诊器和手放在心前区,感受机械瓣膜正常时发出的清脆金属音,以识别异常瓣膜音;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制订饮食计划,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钠盐摄入

1.3效果判定。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生存质量评价分析。SF-36(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健康调查量表是一个多目的、形式简单的健康调查量表,它包括8个维度,36个问题,可对患者生理、心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评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情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瓣膜病的治疗是一种系统性的治疗,它不仅要求医生手术操作的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的有效护理和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医护合作使患者及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高度重视,从而增强了医、护、患之间的信任与和谐;医护合作开展自我管理教育,不仅能及时发现各阶段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和实施情况,还能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并给予指导,提高了团队成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通过自我管理措施的有效干预,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让患者过上更为独立、更为健康的生活[4]。自我管理知识册的建立,便于患者随时翻看,增加理解记忆和接受能力,使患者有效掌握了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患者健康生活的自信心和自护能力,纠正了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心理、饮食、药物及监测等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自我管理的重点[5]。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记录自我管理监测日志,可观察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掌握的程度,帮助患者学习疾病自我管理的知识,使患者自愿参与到疾病的管理中,从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通过监测日志的记录和总结,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患者自觉执行健康行为。通过护理督导,患者能认识到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不健康行为,寻找对疾病康复有利的方法,并坚持实施,使患者在疾病知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角色转换、情绪管理、自我监测、定期复查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避免了诸多因素对药物的影响,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知、信、行水平,节约了医疗费用。

本次研究显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可促使病员养成并坚持有益的自我健康管理习惯,明显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冬梅.围手术期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3):544-544

[2]廖彬,刘惠,陈琳,等.心理行为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360-7361

心脏健康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39-06

Abstract: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medicine,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increases sports abilit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reduce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mproves their quality of life,It has important medical value,occupying the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As a result,the popularityand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is a classical theory, guidingthe clinical use and practic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The autho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nearly 10 years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the Mental regulating, Using of method,square, drug, Regulating mental activities of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acupuncture meridians therapy, The five elements of music therapy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

Keywords: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Clinical Application;Researchprogress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占据首位,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患病生存的人口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有效地干预,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巨大隐患。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心脏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胡大一[2]首次提出了“双心医学”的概念,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应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治疗的目的应达到身心健康,实现经过治疗后在解除躯体疾病困扰的同时,并存的精神心理问题也得到解决,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又如在心脏康复开展的过程中,新加坡则特别注重对心脏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开展,向患者宣传普及心脏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过程、急救及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还设立了专职的心理健康小组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3]。因此,笔者认为单靠医疗技术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应重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分析显示,通过进行综合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猝死率影响的临床研究发现,经过以运动为基础的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全因病死率下降15%~28%,心源性病死率下降26%~31%,猝死降低37%[4]。张志勇等[5]研究表明心脏康复运动治疗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MI以及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等心血管事件的复发。

中医典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理论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6];《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古代先贤不仅认识到情志因素可以导致心系疾病,而且τ谛南导膊〉贾虑橹靖谋湟不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心”的君主地位做了重要阐述。国际心身医学会曾宣告:“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医学寻找智慧”。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的宝库中蕴含着悠久的“双心理论”。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1“心主神明”之认识

11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中医理论认为,“心”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即心输送血液以濡养全身,心主血脉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心主神明即心调控人体五脏六腑各项生理活动的同时也调节着人体的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体现了心主血脉的功能。前者为形为体,后者为神为用,为“形神合一”的统一体。《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强调了“心”为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为人体气血、经络、脏腑生理活动和精神、情志、思维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7]。

12“神明”的定义“神”反映整个机体的生命力,包括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思维活动。所谓“神明”,即“神”藏于内,“明”显于外,内外兼顾,协调统一[7]。《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神明”乃“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语”,强调了“神明”即人的各种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运行,心境平和。正如《类经・脏象类》中所言:“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8]。“心主神明”作为心之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传统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心主神明”是指人体全身脏腑官窍形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正常运行皆由“心”来调控和主宰[9];从另一个层面上“心主神明”体现的是形神一体观[10]。《黄帝内经》强调:“形神具备,乃成为人”。“形神具备”即人有形之躯体与内在之精神保持和谐统一。荀子在《天论》中亦强调:“形具神生”即肉体与心灵的协调统一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形神协调,即“心主神明”功能正常是推动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13“神明”的重要意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11]。不难看出,古代圣贤对“心”的重视程度,把“心”置于“君主之官,君临天下”的地位。众所周知,治理国家,若国家有明君,则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若国家君主不明,则民不聊生,国家衰败。“心”对身体脏腑机能的统帅就如同君主治理国家,“神明”则脏腑调达,气血通畅。脏腑、经络气血机能运行正常,则通过积极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抵御外邪及抵抗精神、情志刺激的能力,提高自身抵抗力,降低外邪及情志刺激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若“神不明”则脏腑机能失调,气血不畅。脏腑、经络气血机能不能正常运行,则机体一旦受到外邪的干扰及精神情志的刺激,加之自身应激抵抗能力弱,就会导致气血瘀滞不畅、脏腑机能失调,进而损伤机体健康[6]。故“心”为五脏之主,神明之所,五脏的盛衰,皆与心神关系密切,“心神不明”发生于五脏虚弱之先是疾病发生的过程。所以,神明,形将自正。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心主神明”理论之探究

21“心主神明”理论之起源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传统中医思想的奠基时期,尤其是“百家争鸣”的思想赋予了中医学理论丰富的内涵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医学理论体系在先秦文化、先秦哲学的推动和影响下最终形成,传统中医文化之魂凝聚与此时,此后中医学文化开始蓬勃发展。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在心神主导之下[12],因其体现了中医对人体认识的生命主体观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心主神明”这一哲学思想在近几千年的中医学临床应用中被反复验证和实践。

22“心主神明”理论之古代哲学依据“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古代哲学中有诸多论述。如荀子言:“心者,行之君,神明之主”;而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宋代朱熹言:“志者,心之所主”,这些言论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意识的器官来认识的[13],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中,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23“心主神明”理论之现代医学依据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心激素及心磁场等论证了心对神明的作用。由心房分泌的多种肽类激素被称为心激素,这种激素通过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将心的调控指令传到整个机体,保证机体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又能帮助大脑发挥思维、调节情志;心磁场是由心脏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运动而产生的,心脏的心房和心室肌肉在收缩和舒张的同时会产生复杂的交叉生物电流,经过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心磁场,心磁场通过影响和调节机体的神经和体液系统对脑磁场发挥作用,所以心磁场通过影响脑磁场而调控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4]。有实验研究表明[15],心脏功能与意识状态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有国外科学家还发现[16],心脏可以不依靠大脑的指令而独立工作,它有一个独立的神经系统支配自身的功能,欧洲有些学者也坚持心脏是神经的源泉。此外,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促成了心理的产生,但是意识的形成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大脑皮层,失去大脑皮层的支配可能还有意识存在[17],论证了“心主神明”的理论。3“心主神明”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临床应用的指导31“心主神明”理论指导心理调护《灵枢・本神》云[18]:“所以任物为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虑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中医学对人精神、思维等心理过程的高度概括与总结[19],认为人的情志可以由心来调控,体现了“心主神明”对治疗心理心血管病学的论证。比如张介宾认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充分说明了各种情志刺激首先由心所发[20]。临床研究证实,对中医心病患者的治疗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加强心理调护、强调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不少中医心病患者往往会伴随出现焦虑、情绪低沉、心烦、失眠等心理、情志调节失常的症状[15],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精神、情志失调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会加重患者疾病的进展,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21],因此得出结论,“心主神明”理论对于中医心病患者的心理调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帮助患者疾病的恢复,实F身心健康[14]。在临床治疗和预防中医心病时,应加强心理健康的普及和宣教,让人们认识到心理调护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对不良精神刺激的抵御和调控能力,避免对机体造成损伤,影响疾病的恢复。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的“双心医学”模式即是对“心主神明”指导心脏疾病心理调护的体现。

32“心主神明”理论指导法、方、药在中医心脏康复中,“心主神明”理论亦体现在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中[16],如治法中注重清心、养心、安神、定志,注重开窍的基础上与安神的结合统一,而开窍或安神的前提则由滋阴、益气、养血、化痰、活血、通腑等来实现。在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养心安神的药物主要有酸枣仁、柏子仁、熟地黄、栀子、犀角、牡丹皮、远志、生地、当归、朱砂等,有临床研究[22]重用养心安神之方药治疗心悸患者,结果发现此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悸发作的不适症状。亦有研究证实[19]心绞痛患者症状发作时,使用安宫牛黄丸、朱砂安神丸、犀角地黄丸、至宝丹等宁心、养心、安神等方药治疗可缓解其疼痛症状,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此研究结论充分体现了“心主神明”的精髓。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活血中药方中主要成分黄芪和丹参具有增加冠脉血流和供氧的作用,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清除氧自由基,改善机体微循环[23]。有学者[24]亦对红花、丹参、川芎、当归等多种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药理成分研究分析后发现这些药物成分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25],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心脏血流,缓解不适症状和紧张的情绪。同时,周如倩研究报道[26],通过补益心气可以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在研究过程中其根据“心主神明”的理论研制了调心方,主要由党参、炙甘草、远志、茯苓、石菖蒲等补气安神药组成,临床应用后发现此方可以提升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同时还可以改善睡眠及精神状态。心脏康复中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充分证实了“心主神明”的重要指导意义。

33“心主神明”理论指导易筋经之调心《易筋经・膜论》云:“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且夫精气神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无形者有形之本。”体现了易筋经向外调达肌肉筋骨,内在调节心脏气血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易筋经锻炼可以明显改善中医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动状态,如抑郁、失眠、焦虑、精神病等方面的影响[27]。此外,易筋经可以提高心病患者常规运动负荷情况下的心电稳定性,降低心率变异性的发生率[28]。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缓解老年人的对疾病的心理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有学者认为易筋经的“调心”作用主要表现为[9]:一是易筋经调节“心主血脉”的功能,心脏供血功能正常,从而使人体各脏腑、器官、系统气血调和,进而心气充沛;另一方面,易筋经的“调心”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功法习练可以调节患者的思维、意识和情志等精神活动,从而改善机体的精神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心主神明”对易筋经的调心作用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4“心主神明”理论指导针刺经络疗法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针刺疗法对心脏具有重要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29],可以调和心之气血,矫正机体功能的偏盛和偏衰,使之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之神志病的目的。《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可以得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脑功能受损,则可见舌强、语塞,甚或失语,焦虑抑郁。对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神志病,临床上针刺疗法常采用循经取穴、俞募配穴、特定穴等配穴方式,取心经与心包经穴位[30],偏重于调和、疏通心脏的气血,使心脏节律、血脉运行偏于正常,从而改善患者脑的功能。如针刺神门主治不寐、健忘、癫狂、痴呆等症;针刺内关主治癫痫、心悸不寐等症。研究发现[31],对冠心病患者取内关穴刺治疗可以抑制缺血性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且内关穴对心脏有着相对的特异性,通过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改善患者的心脏供血,缓解由心绞痛造成的恐惧心理。另有研究发现[32],心脏由T1~T5节段交感神经支配,针刺T1~T5夹脊穴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阻滞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从而使冠脉扩张,抑制心绞痛的发作,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33]。上述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之神志病的应用都揭示了“心主神明”对心脏康复的指导地位。

35“心主神明”理论指导五行音乐疗法的运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左传》都提出了五行音乐治疗疾病的理论,以五行理论为基础的五行音乐疗法通过辨证论治调节机体相关脏腑功能[34]。认为五行音乐疗法具备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疗效又高于药物治疗,对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养生,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马龙等[35]选取存在精神症状的患者进行五行音乐疗法研究,通过患者情绪及身心对五音各自的反应,结果表明角、徵、宫、商、羽五音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愉悦身心、保持心情舒畅的效果。另有研究发现五行复方组曲音乐疗法对焦虑症、抑郁、失眠等有良好疗效,紫竹调、潇湘水云等曲调的聆听对心脏病的康复有一定的疗效[36]。现代研究亦表明音乐声波可以减慢患者的心率,延长心室周期,增加心肌的供血量,从而达到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脏功能,使患者身心舒畅,精神放松。其主要机理是音乐声波通过提高大脑的神经兴奋性,促进人体健康的激素,酶或乙酰胆碱等的释放,进而调节心脏功能[37]。在“心主神明”理论的指导下,五行音乐疗法对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康复多选用五音中徵调的音乐进行治疗。徵调为夏音,以徵音(5~50)为主音,其旋律活泼轻松,热烈欢快、构成层次分明,属火,主长,通于心,能促进全身气机上炎,可以养阳助心,调和心之气血,从而使患者心情舒畅,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对于心功能不足以及导致的情绪抑郁具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4小结与展望

医病先医心,中医的整体观不仅仅是生理结构的整体观,更是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修心”为上。“心主神明”是“心”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心”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通过对“心主神明”理论指导中医心脏康复的心理调护,法、方、药治疗,易筋经之调心,针刺经络疗法,五行音乐疗法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认识到“心主神明”理论在指导中医心脏康复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占据了重要的指导地位。同时也为“心主神明”理论成为中医心病综合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此指导下笔者期待在中医心脏康复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和启发。参考文献

[1]隋辉,陈伟伟,王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04):259-261.

[2]陈琦玲,胡大一. 建立双心医学三道干预防线[J]. 中国全科医学,2015(26):3134-3136.

[3]李云峰.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心脏病病人康复训练项目介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2):96-97.

[4]丁荣晶.《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2):123-126.

[5]张志勇. 6 min 步行实验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治疗中的意义[J]. 心血管康复学杂志,2010,19(6):643-645.

[6]邵祺腾,李黎,杜渐,等. 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作用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01):23-24.

[7]陈小平,孙相如,周兴. 从“心主神明”内涵阐释的视角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J]. 中医药导报,2014(08):5-6,9.

[8]贾妮. 中医“心主神明”学说及其心理学意义解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3(07):1173-1174.

[9]梅凯,谭克理,陈晓柳.“心主神明”理论与易筋经“调心”作用的探讨[J]. 湖南中医杂志,2015(07):136-137.

[10]罾瞿龋 尚力, 朱邦贤. “心神一体论”与“心主神明说”--以《周易》《老子》《管子》为例[J]. 中医药文化, 2015(5):19-23.

[11]景雅婷,王凤荣. 中医心病对“心主神明”内涵的认识初探[J]. 辽宁中医杂志,2014(08):1629-1631.

[12]胡霜,王欣,杨秋莉. 中医心理学魂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0):1064-1065.

[13]曾萍萍.孰主神明概述[J] .湖南中医杂志,2015(02):111-113.

[14]高洁. 浅谈脑为元神及心为识神[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06):414.

[15] 杨涛,赵明镜,王蕾,等. "心主神明"的内涵及现代科学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0):811-814.

[16] CURE T R, BLAUM C S, GIORDANI B, et al. Preval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2, 60 (9):1724-1729.

[17]孙晓敏,贾钰华,晁雪梅,等. 浅析“心主神明”[J]. 黑龙江中医药,2005(02):6-8.

[18]杜渐,王昊,邵祺腾,李黎,等.“心主神明”内涵探析--“总统魂魄,兼赅意志”[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01:11-13.

[19]张振华,王克勤,王昊,等.中医心理学对“意志”的认识[J]. 中医杂志,2013(04):295-298.

[20]纪宇,颜红,沈莉.“心主神明”的内涵与外延浅析[J]. 中医杂志,2016(10:)819-821,837.

[21]韩静. 心主神明在中医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初探[J] .黑龙江中医药,2012(06):7-8.

[22]赵芊,祝光礼. 从“心主神志”论治心血管疾病[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5):515-516.

[23]梁婷, 都冬梅. 康复路径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1):1155-1158.

[24]陈光瑞,王朝亮,姚建斌,等. 中医药参与冠心病支架术后心脏康复48例临床观察[J]. 安徽医药,2014(04):751-753.

[25]魏蕾,宫鹏.中药有效成分抗血小板聚集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2012,16(12):1879-1882.

[26]周如倩,林水淼,王健,等. 中药调心方、补肾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J]. 现代康复,2001(11):46-47.

[27]王薇,李旗,马树祥,等 . 推拿功法“易筋经”对大学生失眠症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2011(5):91-93.

[28]章文春,钟志兵,吉娜薇,等. 健身气功・易筋经对中老年人规范负荷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4):448 -449.

[29] 陈少宗. 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3种形式[J]. 针灸临床杂志,2010(12):62-65.

[30]金杰,赵玉杰,陈海燕. 神明所主之我见[J] . 中医学报,2015(07):985-987.

[31]Menotti A,Puddu PE,Lanti M,et al. Epidemiology of typ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ersus heart disease of uncertain etiology (atypical) fata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assic coronary risk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8(4):3963-3967.

[32]谭吉林. 针刺夹脊穴治疗疑难病临床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4):25-26.

[33]张迪,梁繁荣. 针灸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情况综述[J].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249-2253.

[34]朴鲜琼,王旭东.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在临床的应用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4(15):147-148.

心脏健康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144-02

整体护理要求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为此我科从有关病理知识、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健康教育尝试,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入住我科的58例患者,男性4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6岁。在开展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特别重视对患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知识的宣教,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注意临床实践资料的整理记录。

2健康教育

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健康教育实践是护理、治疗、保健的需要。

2.1夯实健康教育的基础,促进患者掌握病理诊断知识

护理人员的专业、专科知识是做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除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以拓宽知识面,做好基础宣教工作,适应新的护理模式需要。

2.1.1重视病因病理知识的教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诱发慢性肺心病首先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引起右心室肥大的因素很多,有些还不很清楚,但先决条件是肺的功能和结构的不可逆性改变,发生反复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导致一系列的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构,产生肺动脉高压[2]。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到病因病理知识,正确认识疾病,使其改变与疾病有关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

2.1.2重视科学诊断方法的解释目前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方面,我国于1977年结合WHO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心电向量、X线、超声心动图等专项诊断标准。还可通过其他新的诊断技术如肺阻抗血流图、放射性核素等科学方法,准确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检查结果的解释交流,提高了患者对医生、护士的信任,为积极配合治疗创造了条件。

2.2深化健康教育内容,重视患者心理疏导教育工作

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个体差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疏导工作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工作中应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不同心理需求、不同知识层次等患者的实际,做卓有成效的心理教育疏导,构建和谐的护患、医患关系,促进患者配合治疗。肺心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情危重,患者对治愈缺乏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同情,因此在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应积极运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引导患者正视病情,帮助他们树立控制疾病发展的信心。

2.3把握健康教育的关键,提升患者综合治疗教育指导

通过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理知识、疾病诊断、心理疏导等健康教育,促进了和谐的护患、医患关系,做好患者综合治疗教育指导是健康教育的关键,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认识各种诱发因素,如防寒冷、戒烟等,提高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饮食营养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出院后用药指导等。

2.3.1饮食治疗教育饮食治疗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它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肺心病多数有营养不良(占60%~80%),营养疗法有利于增强呼吸肌力及免疫功能改善,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通过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使患者灵活掌握各膳食和数量,保持营养平衡。热量供应至少为每日12.54 kJ/kg(30 kcal/kg),其中碳水化合物不宜过高(一般≤60%),过多二氧化碳生成会增加呼吸负荷;避免含糖过高的食物以免痰液黏稠、蛋白质的供应为每日1.0~1.5 g/kg。如患者出现腹水、水肿、尿少时,应限钠水摄入,另外要戒烟酒。客观上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现有症状的控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2运动疗法教育运动疗法作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本治疗的另一方面,作用不容忽视。病情缓解期应根据患者心、肺功能情况和体力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气功、腹式呼吸运动、耐寒锻炼等,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加强心肺功能。

2.3.3药物治疗教育肺心病的治疗必须抓住以治肺为本,治心为辅的原则。①急性加重期治疗。控制感染:根据感染的环境(院内或院外)、痰涂片、痰培养和药敏选用抗生素。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使用止喘、祛痰药,翻身、胸部叩击、雾化吸入等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纠正低氧通常采用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强心、利尿治疗:肺心病使用利尿剂是以缓慢、小量、间歇为原则,以避免大量利尿引起血液浓缩、痰液黏稠,加重气道阻塞及低血钾症。心衰控制仍不满意时可加用强心药。②缓解期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急性发作,改善心肺功能。如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还可通过中医药根据机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3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58例患者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理、诊断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了患者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谐了护患关系,改变了护士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模式,有效巩固了患者住院治疗效果,不同程度减缓了疾病的发展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讨论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从实践的角度看效果是明显的,但如果广泛推广最少应解决好如下矛盾:实施健康教育需要护士大量的时间精力与现有医院护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的矛盾;患者需求不断提高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的矛盾;实施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场地设施与医院配备不足的矛盾等。

[参考文献]

心脏健康论文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它是一种在自然哲学指导下,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养生的文献浩若烟海,养生的思想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维护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特别主张自己学会养生之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正如《遵生八笺》中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生老健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养护身体。本文就叩掌与养生作粗浅探讨如下。

        1养生与中医心身相关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系,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正如《素问》:“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和精神充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主张守神全角,保形全神。“神明则形安”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守神而全角”就是从调神入手,通过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而促进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中医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早衰。“静净养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宁静,神气安和,恬淡寡欲,就可以真气调顺,益寿延年。中医学把人的正常状态看作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疾病状态看作阴阳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失去平衡的结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还是自我锻炼、药物调养,均以阴阳协调为宗旨。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自身,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和早衰,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强调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总之“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之处,重视以人为本,人是调养的中心,神是人之本。养生宜顺应自然规律,心身双修,阴平阳秘,药食并调,动静结合。

        2手掌与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关系

        我国古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密切关联,通过观察人的体表,包括手的状况,就可以知道人体内部脏腑的情况。《丹溪心法》中所说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以知其内脏,则知病矣。”《灵枢·形气脏腑病形篇》载道:“小肠病者……若寒甚,独肩上热,及小手指次之间热。”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按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

        现代医学认为,手掌是人体内各部器官的显示器,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手作为外在肢体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触觉方面,手还担负着比任何皮肤区域都更丰富的感觉功能。

        (1)手掌皮肤具有皮肤的一般功能,然而只有汗腺而无汗毛,手背温度与体表温度相仿,掌中温度则高于体表温度约0.2℃~0.8℃,它是掌侧汗腺分泌的量度指标,与人的情绪有关,这也反映出手掌同内在生理机制的相关性。

        (2)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微循环密集,使人体的大量生物电信息和非生物电信息在手掌中聚集。手掌中纹理由微血管和微循环控制的区域,由于供血和微循环调节不同,而发生形状的变化,细胞人分解代谢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表征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发展和萎缩。

        (3)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古人云:十指连心。根据解剖发现,手指的神经直接连着大脑,说明手与脑、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部位的皮肤,手部的触觉强于人体的其他部位,当我们接触并需要了解某一物体时,无论何人都将手作为工具。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

        (4)手部是经络穴位的集中区。 

由于手上有六条经络通过,其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都是以心脏为终点,所以中指、无名指、小指都与心脏密切相连。日本的额田原臣先生从事体育按摩多年,发现手上有47个反射区。韩国也曾出现过一个配有33个穴位的手穴图。

        3叩掌方法与养生的作用

        叩掌听之是一个简单的事,每个人都可随时随地做到,但其叩的方法与之我们平常不同,要五指张开,用力的去叩击,要叩到手掌发红发麻为止。因手掌与全身各脏腑的联系,所以叩掌可激发人体的正气,调理各脏腑的气血、阴阳,使之循环不息。

        3.1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血的生成、输布功能正常, 经遂的畅达, 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调理气血是养生保健的核心, 就是要着眼人体衰老、机能减退、气血衰少、血流不畅或经遂痹阻不通、病理产物阻滞气血等因素, 保障气血生成与流通, 使其达到濡养全身的作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常以精气神合一, 精气神互化,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精化气, 气生精,精气互化, 精舍神, 气生神, 神又为精气之主宰, 三者共存亡。所以, 人体衰老与精气神的衰少息息相关, 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精气神活动是伴随五脏功能活动的, 五脏藏精、舍神、主气化, 调理五脏的阴阳气血, 也就寓意着调理精气神。又由于神为精气之主宰,“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灵枢·天年》), 故养神尤为重要。“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论》),“心者, 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调神多从心治。大凡神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 一由营气之不足”(《景岳全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3.2调理脏腑的平衡。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五脏以和为贵,六腑以通为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叩掌可使人收心,守神,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3.3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生长壮老已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通过合理叩掌运动使得人体脏腑功能协调, 阴阳气血平和, 精气神合一, 以延缓衰老, 延长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慢性疾病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叩掌方法简便易行,操作独特,其理论体系和应用与中医养生系系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时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叩掌之法将会得到发展推广,与其他中医养生之法一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晨霞.从掌纹看健康.漓江出版社,2009

[2]汤小虎,唐辉.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陕西中医,2007,28,8,1103-1104

[3]谭颍颍,刘昭纯.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论的影响探讨.陕西中医,2006,27,10,1253

[4]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谈中医学养生法则.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5]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随想.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55

[6]方晋平.中医心理致病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7

[7]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j].中医杂志,2003, 44(2):1572157

[8]邓大学.中医养生八法-献给热爱生命的人们[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 14(8):525

心脏健康论文篇(6)

2《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多元化审美理念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充满医学人体美学思想的经典医籍,阐发了人体美的多元标准,对今天中医美容实践仍然产生重要影响。李红阳指出,《黄帝内经》不仅较详细的阐述人活体测量,还阐述人体解剖生理学、体质人类学基础、形态特征及气质要素等医学人体美学思想[12]。同时,中医体质学说,正是起源于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体质差异是有差异的,比如人的性情性格有刚柔之分,体格有强弱之别,寿命有长短,阴阳有偏颇。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体质又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逐渐形成的结果,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节的[13]。这种承认并关注人体健康及美感状况各有特色的思想,就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浸润下产生的以人文本的中医美学思想,它为尊重不同风格的美感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审美标准多元化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3《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关注健康之美

3.1中医美容的健美之象

一般来说,中医美容所关注的形之美主要在人的容貌美,尤其是面部皮肤美方面。从人体美学的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具有感觉、表情功能,能传递人体美感信息,是人体审美的第一观照对象[14]。虽然维护和创造人体容貌之美是美容医学领域共同的审美行为与审美要求,但与西方美容医学模式注重外形美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文化框架下的中医传统美学,是在中国文化之哲学、美学和医学层面上概括形成的,因此中医美容同时注重人的健康维护和促进。中国医学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气血盛衰,常常从面色显示出来。中医认为,人体面部皮肤作为美容的重要美感元素,虽然肤色可青、赤、黄、白、黑等有所偏重,但都需具备“光明、润泽”的健康征象。《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云:“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此段话以比象之法,阐述了容貌色泽美与五脏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黄帝内经》形容健康而美的面色叫作“白绢裹朱砂”,即看上去如白色的丝绢裹着朱砂,白里透红;而不健康的人则常常表现出多种异常的脸色,如苍白、潮红、青紫、发黄、黑色等。而且,《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关加鼓、座、面衰、颜黑、面尘、眉堕、毛折、皮皱、唇揭、爪枯等皮肤病症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人体容貌与健康关系重要性。

3.2中医美容生理及病理规律

《内经》将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人体外表特别是面部。《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其卷华在面”“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主在骨”“肝者,其华在瓜,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素问•五藏生成篇》也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瓜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对于五官容貌与内脏功能关系的生理机制,《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明确指出气血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意即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系统源源不断输送到头面,发挥温煦、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只有气、血、津液上荣皮毛,皮肤得到充分的营养、滋润,皮肤才会红润、水嫩、光滑细腻。人体病理状态会导致容貌失美,《黄帝内经》首先论述了人体毛发、胡须、颜面、五官、皮肤以及形体之美的衰退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上古天真论》阐述了人体在发育成长衰老过程中人的容貌变化,其中尤以皮肤毛发的变化最为典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阴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颈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下,面焦,发须颁白,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则齿发去。”另外,《灵枢•天年》亦云:“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特别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最早确定了“天癸”这一重要的物质,认为它与人的增龄衰老直接相关。在体外表现于头发皮肤牙齿等美感损减。另外,《内经》还讨论了造成容貌失美的不良生活方式,认为不当饮食,是容貌损伤的重要原因。《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劳逸得当,助生容貌,劳逸不当,容貌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则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逸不当,则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少阳之气不得宣发,气失和畅,身呆人乏。虚者清阳不升,神怠抑郁;实者郁浊不降,扰神逆乱。表明饮食劳逸过则伤气,阳伤而形貌损。据此,《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初步的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体系,当时称抗衰老为《摄生》《道生》和《养生》等。该著作将养生之道的论述《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三篇列于《素问》之卷首,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延年益寿的理论和实践,并明确提出“治未病”,来维护人体健康、延缓衰老、保持美好容颜。当今世界文化范围内,人们对葆有青春的追求日益强烈。赵雅妮提出,现代社会中抗拒衰老,保持青春,已被赋予了类宗教式的道德律令[15]。所有这些,正与当下医疗美容保健的总原则一致。

4《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关注形神之美

4.1中医美容形美与神美的统一

整体思维是中医最根本的思维特点。它把人的形与神有机结合,把研究对象人作为身心如一的存在——即全人来考虑,在中医美容的思维模式,包括人体形美和神美,二者共同作为中医美容学核心研究对象。中医美容强调的神之美,在中医学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风度等,无不包括在神的范围;狭义的神是指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过程,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黄帝内经》作为生态医学经典,《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口,于胃肠,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同时,“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更表现出思维模式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辩证性特点,把人置于与自然和社会的密切关连当中。《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这些思想一方面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法天则地”,通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养成有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教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注意与他人和社会规范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生活氛围,达成身心愉悦状态,提升人的幸福指数和容貌美感。

4.2中医形神美的生理及病理原理

人体之形、神与气血、五脏功能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互相影响。《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而对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内经》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以心统帅,分属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同时,对于其中的情感过程,或说五脏藏神的不同状态可以导致气机的不同运动和后果,《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所以,神之动必然最终导致人体气血变动,当变动幅度过大时,就会引起气血阴阳偏颇之症。可见,神之状态导致人体气血运动失衡,与人体容貌美关系密切。对于不同情致对五脏功能的伤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等;而《灵枢•本神》也提出:怵惕思虑伤心、忧愁伤脾、悲哀伤肝等思想。以上论述,说明神志过激或情志过于强烈即会伤害人体脏腑功能,导致人体健康和容貌美感下降。因此,《内经》按照五行生克规律提出了五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不仅如此,林俊华研究提出,作为中医理论巨著的《黄帝内经》,除了为中医美容理论提供了全面深刻的美学和医学理论依据,还贡献了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16]。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治疗皮肤疾病,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总之,《内经》通过阐发人体形、神与气血、五脏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人们从自然、社会、心理、生活、体质等方面获得和谐自然的健康感、幸福感和容貌美感。这种观念虽历经几千年,不但没有被其他观念替代,反而与当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契合。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保健大》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这充分说明了《黄帝内经》巨大的经典价值和现代价值,值得人们研究借鉴。这也是中医美容理论和实践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心脏健康论文篇(7)

心脏康复运动作为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活动状态,提高心脏的功能水平,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心脏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

于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54例,其中男性664例,女性590例。年龄在30-84岁,平均年龄69.5岁。其中冠心病658例、心肌梗塞143例、风湿性心脏病116例、扩张型心肌病5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85例。

2康复运动风险评估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推荐合理的运动方法,避免高风险运动项目。使患者即可通过运动增加体质,又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运动相关的猝死发生率。一旦决定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就应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再次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评估既往史和 目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诊断、症状与危险因素,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情况。评估必要的心血管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运动平板试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

3心脏康复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1适应症:心脏康复运动的适应症包括心肌梗塞后出院前、PTCA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心脏移植术后、先天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评估后。

3.2禁忌症:心脏康复运动的禁忌症包括静息状态下心悸气促、胸痛、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时心率大于110-120次/分、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示心肌缺血。

4护理

4.1心理护理:有些患者认为患了心脏病应该静养,怕活动后增加心脏负担。护士应耐心解释,介绍心脏康复运动的重要性,同患者建立信任关系。针对不同的病人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症状和使用药物的剂量及效果。评估患者有无恐惧、焦虑心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介绍心脏康复运动的方法,并做示范动作,解除患者顾虑。多关心体贴病人,使其主动配合康复运动。

4.2康复运动

4.2.1康复运动方法:心脏病人康复运动不是所有病人随便就可以进行的。需要在医护指导下进行,必须对病人的基本病情做出评估,在考虑病人危险因素控制,心理调控适宜等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运动方案。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在护士的指导下逐渐进行活动:床边坐位关节运动慢走15米往返中速行走20米往返上下几个台阶,行走80米,每日两次下一段楼梯,坐电梯上来,行走150米,每日两次。另外在病房可以自己洗脸刷牙、进餐等生活料理。出院后2-12周,患者可在密切监护下逐渐增加活动量,主要推荐健身车运动,还可选择其他形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逐渐达到10-15分钟/次,3-5次/周。并继续接受营养、生活方式、控制体重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询。出院12周以后患者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及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再需要医学监护,只要终身维持健康状态,并定期接受随访。

4.2.2康复运动注意事项:运动强度的掌握注意心率的变化,一般活动后心率不超过110-120次/分或增高不超过静息时心率20-30次/分为宜。如果运动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急促不能自由交谈,大汗、心悸、面色苍白可能是运动强度过大,要停止运动,立即休息。运动后,如果次日早晨感觉疲劳,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异常,运动能力降低说明运动量过大,要减少运动量。所有训练活动均应避免剧烈、快速和紧张用力。尤应注意静止性肌紧张和闭气,如悬垂、支撑、引体向上、搬运重物等均应严格禁止。

4.3健康指导:大多数老年人习惯于晨起健身,但对于患有心脏病的老人来说,这个习惯却很容易引发危险。因清晨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在一天24小时中,每天上午5-9时为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因此安排在晚上或下午为好。指导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不宜晨练。一些心脏病人在做全身运动时心脏病不易发作,而在做局部性肌肉运动时,反而容易诱发心脏病,这是由于机体供血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血压变化导致的,所以指导病人全身锻炼不宜局部锻炼。老年人和心脏病人宜进行一些轻松愉快又不至于增加心脏负担的全身性运动。饮食上指导病人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5讨论

心脏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代谢,激素调节变化,还会出现肌肉萎缩,体力下降、焦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如果病人不进行必要的康复运动锻炼,会使肌肉发生萎缩,关节骨骼僵硬强直,老年病人可能因为功能的丧失进一步受到损害,因此心脏的康复运动十分重要。开展心脏康复运动的目标就是控制或逆转疾病以及患者功能的丧失,帮助病人适应新的情况。有研究显示,接受心脏康复运动的患者,运动后冠状动脉血流量会明显增加,管腔增大。另外,及时进行心脏康复运动可降低病人远期的死亡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王茂斌,曲镭.心脏疾病康复医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03

心脏健康论文篇(8)

护士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可满足患者需要,提高其依从性,促进了手术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起搏器:健康教育:调查:护理

心脏起搏技术是心律失常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愈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永久起搏器植入技术损伤小,操作简单,但手术前、后仍存有诸多护理问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愈后,为使患者以最佳状态配合手术,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对我院心内科植入不同型号永久起搏器的58例患者的健康需求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58例,经护理人员耐心解释均愿意参加问卷调查及接受健康教育。男36例,女22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电源耗竭更换电池2例,快速型恶性心律失常5例,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3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者11例,高中17例,初中及小学28例,文盲2例。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需求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由患者所希望得到的健康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两大部分组成,由经过培训的2名护士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发放问卷,详细讲解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调查对象在充分理解与知情同意基础上填写,书写困难及文盲患者以问答形式由调查者填写,共发放问卷58张,有效回收率100%,统计时按每项人数计算百分比。

2结果息,更好地配合手术顺利进行。②责任护士亲自护送患者前往心血管造影室,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协助医生测量起搏器各项参数,安慰患者,全程监护,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使术程顺利,减少各类并发症。③返回病房后,指导患者24小时内平卧休息,合理饮食,肢体制动细则等相关事宜,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情况,严格心电、血压、血氧监护,保证患者舒适,促进切口愈合,减少伤口感染,杜绝电极移位等发生。④制定并发放心脏起搏器植入须知》小册子,小册子内容包括:手术后最初几个星期需注意的问题: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出院后的起居生活:家庭或工作场所中的注意事项:在医疗机构中应注意的问题:旅行时需注意的问题:使用移动电话时需注意的问题:使用家用电器应注意哪些方面:电子防盗系统对起搏器的影响:回医院程控时间:病人手册及起搏器卡:植入起搏器及电极登记表:植入起搏器后病人资料等相关信息。

3护理

心脏健康论文篇(9)

B型超声波是利用超声传导技术和超声图像诊断技术的一种仪器,由于B型超声波检查对机体的无损伤性,而且可重复应用,检查费用低、操作简单并无不良反应,并能看清被查脏器的外形、轮廓、大小、位置、内部结构等是否正常、有无肿物及其他异常情况[1],因此在临床上得以广泛使用。

近年,我市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收集个体健康信息资料,为个体健康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在人群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B型超声波检查数据由咸宁市健康管理中心B超室对2014年健康人群的体格检查档案提供。

1.2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当年双月全部检查档案资料进行逐个核对无误后纳入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B型超声波总检率 2014年,咸宁市健康管理中心共体检各类人群 7816例,其中,进行B型超声波检查的5612例,占总检人数的71.80 %。其中实施套餐体检5612例,B超检查率为100%。随机抽取在双月进行B超检查的2718例进行分析,总异常率为50.22%。

2.2脏器检出异常情况 至少发现1个脏器有异常者 1051 例,单脏器异常率为37.34 %,二个脏器异常率为11.0%,见表1。

2.3脏器异常者以肝、胆及肾脏最为常见,分别占异常者的77.14%、23.88%和13.41%,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各脏器异常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df=5,χ2=3261.06,P=0.000

3 讨论

超声波在碰到障碍物的时候,会有回声产生,回声会因障碍物的不同而各自不同,并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进行收集,以图像的方式显示在屏幕上,从而利用其特性对物体内部结构加以分析。超声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时,具有的束射性、反射和折射、散射与衍射等性质,医学上使用的超声诊断仪利用超声波的上述物理特性,采用计算机分析超声波的回波,从而得到人体内部组织的影像。超声波在人体内通过各组织进行传播时,由于人体各种组织有声学的特性差异,可在两种不同组织界面处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绕射、衰减以及声源与接收器相对运动产生多普勒频移等物理特性[2]。应用不同类型的超声诊断仪,采用各种扫查方法,接收这些反射、散射信号,显示各种组织及其病变的形态,结合病理学、临床医学,观察、分析、总结不同的反射规律,而对病变部位、性质和功能障碍程度做出诊断[3]。因此发现病变部位准确,诊断的可信度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咸宁市外表健康人群的体格检查中,B超检查总异常发现率为50.22%。说明当人体发生脏器异常、尤其是病变较小范围较小时,机体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4],而通过B超检查能及时发现相关脏器的异常,为个体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因此在健康检查和健康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表2的结果看,咸宁市外表健康人群B型超声波检查脏器异常常见的为肝脏,异常率为38.74%(P=0.000),占各脏器异常总数的77.14%。而肝脏是人体重要脏器之一,肝脏的结构功能正常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分析结果提示,在健康检查和健康管理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对肝脏监护,以及时发现其病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

健康管理工作中收集个人健康信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整个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系统收集个人健康信息资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收集个人健康信息的项目很多,方法各有不同,但对内脏形态方面的检查,B型超声波是其它方法无法取代的,而且B超对人体内脏检查操作经济、简便、对检查者无痛苦,加上所得结果准确可靠。因此在健康管理工作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资料收集方。我市2014年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因此在健康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足之处就是购买B超仪的成本较高,需要增加健康管理工作成本。为了进一步提高B型超声波检查的准确性,在实施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胆囊和胰腺检查:检查前3 d禁食牛奶、豆制品、糖类等易于发酵产气食物。作超声检查时,前1 d要少食油腻食物,检查前8 h(即检查前1 d晚餐后)不应再进食油腻食物。检查当日早晨,应禁早餐和水,以保证上午在空腹情况下检查。这主要是为减轻胃肠内容物对超声波声束的干扰,保证胆囊及胆道内有足够的胆汁充盈。如胆囊不显示须禁食脂肪食物24~48 h再复查。②肝脏和肾脏检查:检查前一般无须特别准备,但最好是空腹进行。③脾脏:单纯检查脾脏无须特殊准备,但饱餐后脾向后上方移位,影响显像,故以空腹为好。④泌尿系统检查:施行输尿管和前列腺、膀胱检查时,应在检查前1~2 h,饮温水400~600 ml,待膀胱充盈后再检查。如患者须一次接收消化、泌尿检查,最好检查当日不排晨尿,这样不必喝水即可达到膀胱充盈的目的。⑤妇科检查:检查前2~3 h应停止排尿,必要时饮水500~800 ml,务必使膀胱有发胀的感觉。只有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才能将子宫从盆腔深处挤到下腹部,才能观察到子宫及卵巢。⑥甲状腺、颈动脉检查:一般不须作特殊准备。

参考文献:

[1]范毅明,范世忠,李祥杰.医用B超仪与超声多普勒系统[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

心脏健康论文篇(10)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达到防病延衰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内经》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既然经脉已被提高到能决人死生,调理人体虚实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经络运行气血是养生之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为阳,血为阴,两者不可分离,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书》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中医称人有“精气神”三宝,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而《内经》同时又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见,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气血必须依靠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才能被输送到人体各部。《灵枢·本藏》篇中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气》篇更明确地指出了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的主干,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经别则协助经脉将气血渗灌到脏腑、五官九窍。络脉、经筋、皮部则将气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肤。奇经八脉对气血运行起着溢蓄和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气血周流上下内外而营养全身。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气血的温养濡润后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实现其协调阴阳的作用,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人体的健康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是养生之关键

《内经》把人体看做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外部环境保持统一和平衡。而脏腑之间和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动态平衡的保持则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玉版》说“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王冰注:“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强调经络是脏腑协调的主要通道。《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类经》七卷第三中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经络把人体脏腑、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灵枢·经脉》中则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和五官之间的联系,强调了经络与脏腑间的密切相关性。以心为例,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样至高无上,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都围绕它进行活动。如同《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从养生方面来说,可以说心为养生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但从经络系统的角度而言,心发挥君主之官的作用、体现养生之大主的作用则是通过经络与其它脏腑器官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据《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手太阳小肠经“络心,抵胃属小肠”;足太阴脾经“其之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卫,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通过经脉的沟通联络,使得心与脾、胃、肾、膀胱、小肠、肺、三焦等脏腑发生了联系。此外,手少阴心经还“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通过心系加强与其它脏腑的联系。心系[1]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的脉络。《类经》七卷第二注:“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心的君主地位还通过经别的联系体现出来,足三阳经别进入体内后,均联系同名经脉属络的脏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足少阳经别“上贯心”;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足三阴经别中,足太阴合足阳明,足厥阴合足少阳,足少阴合于足太阳经别,也上达于心。此外,手少阴经别“入于心中”,手太阳经别“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心通过经脉、心系、经别,联系其它脏腑,从而为脏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养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经络和脏腑密切相关,协同合一,共同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3经络畅通是养生之根本

经络是脏腑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经络不通畅,脏腑失去正常联络,脏腑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气血阴阳失调失和,便会影响健康、伤害形体,这是疾病产生的常见原因和内在依据。故《医论三十篇》强调:“人之经络不通,则转输不捷。”《素问·灵兰秘典论》则说:“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这里所说的十二脏相使的“使道”就是经络。经络运行气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强调气血运行流畅对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气”作为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活力强劲且不断运动的特性。循经络运行之气,简称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经络的部分,是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素问·离合真邪论》谓:“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即是经气。真气的组成,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作了解释:“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里的“天”即指先天之气;“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两气合并而能充养身体则是真气,也就是经气。经气在体内呈双向运行[2]。众所周知,经络有4大功能:网络周身,联通整体;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症;传导感应,调整虚实。这4大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经气的正常运行,如果经络不畅,则经气运行紊乱,严重者甚至达到《素问·示从容论》所说:“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的程度,导致生命危殆。疏通人体经络,使全身气血运行流畅,阴阳协调平衡,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治病历来重视通调经络,《素问·调经论》曰:“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唐大烈《吴医汇讲》曰:“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其理一而已矣”。《医论三十篇》:“庶络通而病解。”临床实践中,中医针灸用药选穴、气功运气,推拿按摩均非常重视保持经络畅通。

在养生实践中,中医总结出养生防病要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规律、保持乐观开朗心情、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其别强调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其原因就在于促进和保持气机通畅,经络通达,这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根本。

上一篇: 自动化论文 下一篇: 隔代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