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30

隔代教育论文

隔代教育论文篇(1)

1.隔代家长注重儿童道德教育。

大部分隔代家长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较为注重,教育内容等多为:不要说谎、不要打架、不要乱讲别人的坏话、长大后要做一个孝顺的人等。部分隔代家长也会教育儿童要懂得谦让,特别是有弟弟、妹妹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受到此方面教育的较多。

2.隔代家长注重文明礼貌教育。

朝鲜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普遍占隔代家庭教育的50%以上,隔代家长不允许儿童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在礼节方面会经常教育儿童遇到认识的长辈一定要鞠躬并大声地问好。同时,隔代家长也很关注儿童在学校的文明礼貌表现,教育儿童见到老师要恭敬地问好,下课后要给老师鞠躬并说老师辛苦了。隔代家长还注重儿童在餐桌上的文明礼貌,会教育儿童:长辈没有吃的时候你不能动筷子。朝鲜语中分敬语与平辈语,对长辈或不认识的人要说敬语,隔代家长也较重视此方面的教育,从小让儿童树立根深蒂固的长幼有别、尊敬师长的思想。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尊敬师长方面的行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二)生活习惯教育现状

1.隔代家长较注重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培养。

隔代家长对生活习惯教育的较多,如吃饭时不要说话、饭桌前行为举止要端庄、睡前要仔细洗漱、不要摸脏的东西等。儿童不遵守时,大部分隔代家长会选择进行适当地批评与纠正。

2.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

本研究的对象均为9~10岁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做任何家务,隔代家长认为9岁或10岁的儿童仍太年幼,无法做一些洗、擦的家务,自己尽全力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希望孩子专心学习。只有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普遍比留守儿童做家务的意识强,部分会选择在周末打扫自己的房间,或者选择帮助妈妈扫地、擦地。

(三)学习指导与学习习惯培养现状

1.隔代家长侧重于口头教育、监督。

通过访谈发现,隔代家长关于儿童学习方面的教育侧重于口头教育的形式。简单地口头教育儿童要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话,将来考入名牌大学。大部分隔代家长很少能像父母一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直接辅导,部分对学习较关注的隔代家长也仅限于口头监督。8个隔代家庭样本中只有2位隔代家长会监督儿童的作业是否做完,只有完成作业后,才能够进行一些如看电视等其他活动。其监督的形式为口头询问:“作业都做完了吗?”并未真正去做实质性检查。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隔代家长较重视儿童的读书习惯培养,周末或其他休息时间,会督促儿童读书,读物大多为儿童版名著、韩国故事书等,隔代家长会偶尔开门查看孩子是否在阅读。

2.大部分隔代家长将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

大部分隔代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身体不好、教育能力差,孩子的学习全部依赖学校,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进行过问。例如:M的姥姥认为,现今学校的教育很好,自己只要负责儿童的饮食起居,教育交给学校就可以了。

二、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由于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大的原因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学习指导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15个家庭中4个核心家庭的孩子学业上有疑问时经常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11个隔代家庭除I与K的家庭外,其余9个家庭都不进行学习指导,其中5个家庭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过问,4个家庭采取口头询问的监督方式。大部分隔代家长依赖学校及课后辅导班,课后辅导班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有些非专业教师上岗后,讲述的内容与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不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困扰。缺少家庭方面的监督或帮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有明显的差别。例如,核心家庭样本A、B、C、D学习成绩均较突出,隔代家庭中除H、I成绩优异外,均呈现出学习成绩较好、中等或中等偏差。笔者曾访谈I的姥姥,她是一位很健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老人。访谈时笔者问到:“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姥姥回答:“孩子很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很好、钢琴也弹地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一件事我和她姥爷十分苦恼,我们老人不会用电脑,孩子有些使用上不明白的,我们不能及时地教她,还有学校留的一些作业需要使用电脑打字或者其他功能的,我们只能到家附近的复印部去寻求帮助。”科技发展迅速,老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慢,儿童需使用计算机完成的作业逐渐增加,有操作方面的疑问时,不能像核心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解决,这也是大部分隔代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学习指导缺失问题的成因主要为: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N的奶奶在访谈时谈及孩子的学习指导时说道:“我们以前年代学的东西和现在完全不同了,现在孩子的学业负担多重啊,学习的内容也多。我看她们的汉语书,我们以前要学到6年级的内容,现在的孩子们到3年级就都学完了,而且年龄大了,眼睛也不好了,没有那个精力去学习孩子学习的内容再去教她。”K的爷爷曾辅导K学习数学,但后期放弃,K说道原因:“我发现爷爷给我讲3年级的数学题时,格式要求跟老师说的不一样,我按爷爷讲的写了,答案都对但老师给我扣分了,爷爷之后就告诉我还是认真听老师讲的。”

(二)由于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身体状况欠佳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沟通、理解、亲子关爱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表扬或考试成绩很好时,会回家简单沟通,让亲人开心。但存在一些苦恼的问题,例如与朋友发生争吵甚至打斗、受到欺负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并不会回家与隔代家长诉说,也不会通过电话与父母主动沟通。久而久之,朝鲜族留守儿童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无法很好地找到情感慰藉,造成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障碍,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就会随之减少。I最大的愿望是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笔者追问:“姥爷、姥姥对你那么好,你也很爱姥爷、姥姥吗?为什么特别想跟爸爸、妈妈一同生活?”I答道:“因为我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过,有些学校的作业是让回家与父母一同做的,这种作业即使我再努力也无法完成,所以很羡慕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的孩子。”I还说因为妈妈在自己1岁生日后就去美国了,现在连妈妈的样子都记不得,妈妈打来电话经常哭泣,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我只能用妈妈的声音来记住妈妈。H说自己与妈妈和哥哥一同生活的日子很幸福,现在和奶奶、大娘一同生活,感觉自己变得有些忧郁,因为总是有自己被冤枉后长辈也不听解释的情况发生,这种时候H选择躲到洗手间偷偷哭泣。此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M的姥姥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教育,况且老师的教育挺好,不需要自己再去教育什么。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韩云霞在《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祖辈家长应具备身体健康,比较有精力,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M的姥姥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她独自带着孙子,照顾孩子已经很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其他。

(三)由于隔代家长身体条件及精力有限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效果差

笔者访谈的班主任在探讨留守儿童的问题时说道:“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通过简单地观察是分辨不出来的,可能大概看上去你看不出哪些是留守儿童,哪些孩子是非留守儿童,但是细细观察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个人卫生你就会发现,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个人卫生普遍较差,特别是爷爷、奶奶年纪较大的留守儿童,书包、书桌以及自己座位的地面上不会是特别整洁的,穿戴不整洁、不会勤洗手,在生活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上与非留守儿童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对象N很苦恼自己没有朋友,同学们认为她很脏不和她一起玩,她曾尝试通过改正个人卫生问题来获得友谊,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她也向亲属及心理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但爷爷告诉她:“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心理老师也没有为她提供帮助,多方尝试失败后,N至今仍很苦恼。研究对象O的个人卫生极差,一些行为问题较多,上课时,她经常不集中精力,在书桌上玩断了的铅笔芯或橡皮擦过后留下的残渣,书包也很久没有清洗过。在某堂课上,O的同桌忘记带书,老师说:“你和O一起看”同桌展露很反感的表情。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与其他11名留守儿童相比,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讲卫生,家庭教育内容包含更多的个人卫生教育。例如,B的妈妈会经常检查B的书包是否整洁;C的妈妈会经常检查他的指甲是否干净;D的妈妈经常教育她:“衣服穿了一次如果脏了一定不要再穿。”此问题的成因为: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通过访谈与观察,并不是全部留守儿童都存在此问题,隔代家长年事已高或身体不健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普遍出现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前文提到N关于个人卫生带来的烦恼,N的爷爷今年71岁高龄,奶奶也70岁了,两位老人都是患者,照顾N已很吃力,无法做到更加细致。O的爷爷今年70岁,无法完全照顾O的日常生活,O还有一个亲妹妹才2岁,所以家中雇用保姆负责做饭与洗衣服。但保姆除自己负责的内容外不会多做任何事情。

三、反思与建议

(一)隔代家长应提高教育能力

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把儿童的教育全部依赖学校。隔代家长可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儿童情况、咨询教育方法等,也可购买书籍、寻找网络资源或向一些教育机构寻求帮助来提高教育能力。

(二)隔代家长应注重与儿童的情感沟通

隔代家长应成为儿童的情感慰藉者,即使儿童并不主动沟通,隔代家长也应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询问其一天学校生活如何,最近有没有烦恼的事情,在儿童坦白地说出自己曾犯过的一些错误时,不应采取发火、过硬批评等回应方式,而应选择与其沟通的角度,认真倾听事情原委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隔代教育论文篇(2)

家庭教育在历史中存在已久,而作为家庭教育方式之一的隔代教育发端于上个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父辈用于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势必造成与子女交流的时间受到压缩,祖辈就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孙辈交往,自然就产生了隔代教育问题。文章结合已有的研究发现,以及前人作的理论研究,结合社区特色,提出社区支持的实践路径。

一、隔代教育

(一)概念界定

隔代教育的定义:韩云霞认为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1]孙青霞认为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和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的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2]王国为认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3]黄珊认为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不论是完全有祖辈抚养,还是祖辈只承担白天或部分时间段的照顾,都是隔代教育的范畴。[4]综合以上定义,文章认为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一天的某个时段负责孙辈的生活以及在这段时间内祖孙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S社区隔代教育现状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此次调查对象之一为S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阶段的学生,随机选取2年级和4年级各一个班,男女比例基本协调。收集调查问卷82份,有效问卷80份。调查对象的家庭结构情况,有46户家庭是属于核心家庭,只和爸爸妈妈居住的两代共居,而有5户家庭是完全由祖父辈与孙辈隔代共居的家庭,也就是说,剩下的29户家庭是由小孩、父母、祖父母组成的三代共居家庭,这类家庭占调查总数的36.3%。此外调研还对S社区居住的老人进行随机调查,收集调查问卷共55份,有效问卷52份。有30.9%的调研对象在51-60岁之间,而有45.5%的调研对象在61-70岁之间,其余年龄阶段所占比例较小,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是这两个年龄阶段的老人正在经历隔代教育。

(2)培华社区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本部分不对隔代教育的利进行论述,旨在通过发现其弊端为下文研究树立问题意识。

一、祖辈虽然关心孩子学习,但在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存在分歧。祖辈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大多数难以承担学业辅导的工作。这是由于祖辈生活年代的原因,他们很少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文化素养较低,对孩子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相比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体现了“消极性”的祖辈占多数,同时,很少有祖辈会和学校老师沟通,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祖辈关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面的知识匮乏。要求孩子听话、顺从,以及用威胁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都是被现代教育科学所批判的,这一问题反映出近一半的祖辈都存在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究其原因:祖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形成于期间或之前,教育观念落后于时代,很多时候不能理解孙辈的想法与行为。

三、并且大部分祖辈不愿参加社区课堂,多数认为这是孩子父母的任务,责任感不强。

四、由于孩子长时间与爷爷奶奶在一起,对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影响。祖辈与父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有时发生严重的冲突,造成两代关系紧张,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在关于孙辈教育上产生严重问题时,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使得祖孙关系更为亲近,容易引发家庭矛盾,造成亲子隔阂。

五、祖辈溺爱幼儿易导致形成不良的个性,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老人过于关爱幼儿,导致幼儿智能发展受阻,自理能力不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形成骄纵的性格也不利于孩子的培养。

三、社区支持理论下培华社区隔代教育的实践路径

该理论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社会支持就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取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社区支持就是社会支持的一部分,社区对隔代教育支持的功能是学校教育所不能给予的,对家庭来说社区不仅是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关怀者(给社区中的隔代家庭给予关怀),而且还是信息的传递者。所以社区支持对家庭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6]

1.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内容

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概念的核心在于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保障祖辈与孙辈受教育权利,培养社区幼儿的生存发展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认为,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要在政府政策中明确规定关于社区支持的相关权责义,建立和完善社区的管理组织机制,营造重视隔代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和社区环境,增强社区里每个家庭接受社区支持的主体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工作真正实现。

2.培华社区隔代教育的实践路径

(1)政府支持: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在社会层面首先要应对的就是有差异甚至不公平的公共政策、制度与教育制度,促使社区里的隔代教育相关者获得社会层面的认同。因此,首先政府应出台关于社区和家庭重视隔代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来增加社区支持的资源供给,构建完善的社区支持的教育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制度支持还只是一种法律法规上的规定,机制却是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实践的保障。机制支持主要是建立社区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来保障社区里的家庭能够真正享有社区教育资源,以及运用与行使教育权利的过程。保证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实现,就应构筑完善的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

(2)环境支持:在缺乏社区支持的家庭环境氛围中,很多家庭并不会利用社区里现成的教育资源,也缺乏与社区的互动,从而隔代教育的相关者无法运作和实施,而支持性的社区教育环境,则可使社区里的各个家庭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并结成一定的教育关系网络,从而拥有更多且不断扩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本。因此,环境支持是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关键环节之一。社区可举办家长交流活动,让家长交流育儿经验,让家长树立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社区设读书角,提供祖辈学习的各种育儿书籍;社区开设家长课程、讲座让家长吸收各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3)心理支持:我国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不仅体现在缺乏社区参与家庭的制度、机制和环境,而且还体现为家庭对社区教育资源缺乏状态的不断内化,形成严重的排斥意识。家庭中的父辈与祖辈往往没有受过专门的隔代教育训练,父辈的教育素养并不高,也没有意识到社区对家庭的支持作用,这些都妨碍了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实现,形成“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或者父母的事”的心理,从而导致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工作进展缓慢。因此,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还必须注重心理支持,协助家庭中的祖辈与父辈树立社区意识并提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素养。具体方式通过开展儿童之家辅导儿童减轻祖辈的心理压力,社区组织学校、社区、家长有效沟通缓减各方的压力。(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韩云霞・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2]孙青霞・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丽水日报,2005-3-21

隔代教育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89―03

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现今年轻父母,因自身工作繁忙、外出务工,或者家庭离异等因素的影响,将自己子女的教育、抚养等全部或者大部分的权利交给祖辈,使孩子不再接受父母亲子教育,祖辈们开始自觉或者被迫地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和义务,对孙辈进行抚养和教育。

一、隔代教育的分类

1.主动完全隔代抚养型

主动完全隔代抚养型,是指年轻父母由于自己工作繁忙,或者外出务工、家庭离异等种种因素,无法抚养教育其子女,将子女的抚养教育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的祖辈。而祖辈为了享受天伦之乐,在体力以及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观上积极愿意帮助年轻父母抚养。

2.主动部分隔代抚养型

主动部分隔代抚养型,是指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工作繁忙等因素,无法完全抚养照顾自己的子女,将子女的部分抚养教育的权利交给孩子的祖辈,孩子的父母则采取周末、晚间、假期等抚养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抚养。并且祖辈们在主观上是积极愿意帮助年轻父母抚养孩子。

3.被迫完全隔代抚养型

被迫完全抚养型,是指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外出务工、家庭离异等因素,无法抚养照顾其子女,将子女的抚养教育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的祖辈。但是祖辈由于自身体力及经济因素,在主观上并不愿意帮助年轻父母抚养,但是迫于现实无奈,孩子无人养育,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硬是扛下对孙辈的教育和抚养。

4.被迫部分隔代抚养型

被迫部分隔代抚养型,是指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工作繁忙等因素,无法完全抚养照顾自己的子女,将子女的部分抚养教育的权利交给孩子的祖辈。祖辈们也许因为自身体力不支,经济条件有限,在主观上并非出于积极愿意帮助年轻父母抚养孩子,但迫于现实需要,年轻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抚养照顾孩子,因此,老人们被动地帮助年轻父母抚养子女。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乡村地区,这四种隔代教育的类型都普遍存在。但是,在农村地区主要以主动完全隔代抚养型和被迫完全隔代抚养型为主。由于城镇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地区微薄的土地收入已无法维持农村地区日常的生活水平,众多农民子弟开始外出务工以赚取钱财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务工的青年父母无法对自己孩子进行抚养和教育,因此,青年父母将抚养教育孩子的权利交给祖辈。祖辈有的由于自身体力及经济因素能够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义务,在主观上愿意帮助青年父母抚养子女。有的祖辈由于自身体力及经济条件不足,在主观上并不愿意帮助抚养孙辈,但是由于现实迫于无奈,被迫帮助抚养,承担抚育孙辈的责任。

相对比农村地区,在城镇地区当中,则主要以主动部分隔代抚养型及被迫部分抚养型为主。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城镇中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入父母行列之后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自己的子女,因而大多城镇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部分教育抚养的权利交给老人,青年父母则采取下班或周末后与孩子相处。有的老人此时已经退休,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有的老人由于自身体力及经济因素,没有足够经历和时间照顾孩子但是又迫于无奈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因此,在城镇地区主要以部分隔代抚养型为主。

二、城镇化隔代教育与农村式隔代教育的相同之处

1.重养育而不重教育

“养育”主要是指抚养,以满足基本日常生活的需求。“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祖辈们对于孙辈的教养都是以抚养为主,而忽视了对孙辈的教育,忽视对孙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形成。而当青年父母对孩子进行严厉管教的时候,老人往往又会对孩子进行“护短”,使孩子生活在矛盾的教育氛围之中,容易导致孩子形成矛盾的双重性格。这不利于孩子形成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利于孩子与社会的融合,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也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2.传统教育思想严重,有利于传统品德的传承,但经验代替科学,阻碍儿童创新性发展

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的祖辈们,都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是以道德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他们注重对孙辈们优良品德的培养,祖辈们可以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们的公德心,并能够使孩子们尊老爱幼,这有益于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弘扬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与此同时,由于祖辈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往往会强调长幼有序,不得忤逆祖辈们的“绝对权威”,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自我价值”的理念相悖,不易于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

3.隔代教育封闭孩子的范围,虽促进祖孙之间情感,减轻父母负担,但导致亲子隔阂

无论是在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的隔代教育当中,祖辈由于自身活动范围的有限,往往也会限制孙辈们娱乐活动的范围,以便于对孩子的教育看管。虽然老人们“返璞归真”的“儿童心理”有益于与孩子情感的融合,但这种行为会导致孩子们的交友范围大大受到限制,不利于他们形成合作精神。虽然隔代抚育减轻了青年父母负担,促进“隔代亲”,但是由于青年父母忽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少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导致父子之间的隔阂,不益于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城镇化隔代教育与乡村式隔代教育的不同之处

1.城镇化隔代教育与乡村式隔代教育的环境氛围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中,联合教养(即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共同带孩子,孩子与祖辈和父辈家长同住,衣食起居主要由祖辈家长负责,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大多是在下班后或者晚上)这种培养类型占整个隔代教育调查类型总数的77.3%。而在农村地区的隔代教育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祖辈承担起全部的教育责任。由于农村地区原本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不高,乡村式的隔代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家庭中祖辈受教育程度有限,在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下,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在这种原本农村教育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农村儿童又深受祖辈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氛围影响,使得农村地区隔代教育成长出的儿童多为“问题儿童“。而在城镇地区,由于大多采用“联合培养”的形式,学校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虽然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完全抚育孩子,但是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相对于农村地区,都更关注儿童的教育,注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城乡之间隔代教育的环境氛围有所不同。

2.城镇化隔代教育与农村式隔代教育的教育主观能动性有所不同

在主观上对教育的认可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程度和关注程度。在隔代教育中,城乡之间对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的。

首先,从祖辈们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城镇地区的祖辈们大多退休后无事可做,他们身体力行,在经济上并没有太大的压力。他们大多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帮助子女抚养孩子是其应尽的义务。因此,在主观上,城镇地区的祖辈们在主观上是愿意主动帮助子女抚养孩子的,这有益于城镇地区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健康成长。而身处农村地区的祖辈们,由于其子女外出打工,田间农务无人料理。在这种情况下,祖父母不仅需要进行繁重的农间耕作,与此同时,还需要承担对孩子的教育抚养的责任。农村地区的祖父母精力原本不足,且其自身体力和经济条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在主观上并非主动地愿意抚养孩子。

其次,从孩子父母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城镇地区的青年父母由于居住距离较近,一般会参与对孩子的抚育,并深受环境氛围的影响,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城镇地区的青年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会更多一些,他们往往会与祖父母采取分工抚养的方式,祖辈大多是对孩子日常饮食生活的照顾,而父母则更注重对孩子教育学习的投入。农村地区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无法回家,他们很难在城市中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上学机会,因此,把教育的权利全部交给祖辈。且孩子父母自身受教育便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主观能动性上,相对比城镇地区父母来说会相差很多,他们几乎并不参与到对儿童的教育当中。这对于儿童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颇深,在农村地区隔代教育下成长的儿童大多在学习上是缺乏主观能动性的。

3.城镇化隔代教育与农村式隔代教育中,祖辈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有所不同

城镇地区的祖辈相对于农村地区的祖辈而言,受到过更高的教育,其教育水平比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要高许多。在孩子幼年时期,无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镇地区的祖辈都能够参与对孩子的教养,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农村地区的祖辈们的知识已然无法满足儿童学习生活的需要。因此,农村地区的祖父母对孙辈的教育更多地成为与儿童情感的沟通以及满足其日常生活所需。并且在经济上,由于其自身经济短缺,解决日常生活有时都可能成为问题,他们无法拿出更多的经费给孩子进行教育投入。而城镇地区的祖辈,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较高,能够给予儿童相应的抚养和教育。并且,城镇地区祖辈们经济富足,无生活压力,能够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4.城镇化隔代教育与农村式隔代教育的社会关注程度有所不同

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也是由城市再过渡到农村的。由于城镇地区“隔代教育”走向普遍而开始不断升温,“隔代教育是否可取”开始变为当今教育的热题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城镇地区开始依据社会教育发展的形势作出调整,开始有针对性地对隔代教育采取积极的回应。而农村的隔代教育从“留守儿童”的出现便已开始,却受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相对于城市来说,其社会关注程度大打折扣,这不宜于农村地区隔代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对城镇化隔代教育和农村式隔代教育的对策探究

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祖辈和父母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隔代教育,虽然是祖辈帮助青年父母抚养孩子,但是其教育权应当在父母而不是在祖辈。老年人应当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祖辈们是隔代教育协调者而不是主导者。老年人在隔代教育当中应当起到协调促进作用,祖辈在家庭教育当中对儿童的作用并不能够完全取代父母在家庭当中对儿童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消除隔代教育堆砌在儿童心里的障碍。无论是城镇式的隔代教育还是农村化的隔代教育都应关注儿童内心的成长,了解孩子内心真实需要。无论是祖辈还是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耐心地帮助和鼓励孩子,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能够与他们分析原因,处理问题。家长要与学校互动合作,多了解孩子的内心走向,注重孩子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应该倡导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四强”联手。首先,对父母和祖辈家长进行再教育,使他们能够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其次,努力构建和谐的现代隔代教育共建模式,学校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多组织家长、儿童、学校之间的互动活动,举办隔代教育辅导讲座。最后,联合社区和政府,建立家长培训学校以及老人学堂等教育形式,对家长进行免费的培训,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实现“三代共赢”,使我国的教育可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07).

[2]朱柳敏.城镇化视角下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05).

[3]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2).

隔代教育论文篇(4)

看似温情脉脉的隔代教育,实际上却带来了不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避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隔代教育是中国特色

近年来,隔代教育在我国越来越普遍,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59%和73.45%。有关部门对全国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58%的家庭在帮助子女照管孙辈。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占84.6%。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占到总数的一半。一项对北京市两万多人的调查显示,0~3岁幼儿54%由奶奶带,23%由姥姥带。另外有15%由保姆看护,5%由全职妈妈看护。也就是说,近80%的孩子由祖辈看护。

从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统计看,隔代教育似乎是社会的必然选择。2008年~2010年,北京市每年新生儿达17万人,2011年有19万新生儿,2012年新生儿数量超过19万人,这个数字一直到2014年还会持续走高。另一方面,到2010年,全市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23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7%,且以每年17万人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3%。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新生儿,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老人,从社会回归到家庭,转换生活的主战场,替儿女带孙子已经成为这些老年人生活的寄托。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青壮年夫妻双双外出或进城务工,将子女交付祖辈教养的现象更为突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记者在温州某镇调查时发现,该镇常住儿童80%以上接受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不少。调查显示,带孩子的老人中,24%有大学文化,约43%有初中文化,21%有小学文化,还有11%的人没上过学。25%的老人觉得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是“与孩子观念上的分歧”。另外有21%的老人觉得体力精力不够,16%的老人觉得自己的教育效果不明显。而多达44%的老人承认自己对孩子太关注、太溺爱。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因此,有专家认为,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出现的问题也很突出,必须予以深刻的认识。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容易产生六类不良习惯:1.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道为别人着想;2.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后不懂得尊重人;3.社会适应能力弱,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4.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5.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认为,隔代家长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他主持的一项有数万人参与的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我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有因果关系,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的溺爱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因此,王教授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隔代教育,积极引导起来,帮助更多的祖辈家长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高效率的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优势明显却难掩弊端

事实上,关注隔代教育的呼声近几年从来没有停止过,民间力量和研究机构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广东省中山市老干部大学的15名退休老人组成了一个隔代教育研究小组,他们在经历了三年的走访调研后,撰写了30篇家教论文,研究探讨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老干部大学校长姚本棠先生介绍道:“这个隔代教育研究小组是一群热心于教育的学员自发成立的,成员大多数是过去从事幼儿、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工作者。”该小组的走访调研遍及市区村镇,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在调研过程中,组员们发现隔代教育之所以为人诟病,主要是因为祖辈对孙辈普遍溺爱,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组员撰写的《对隔代教育的弊端分析及对策探讨》中,作者认为,祖辈家长自身缺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溺爱孙辈。多数祖辈家长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愿望。这种愿望往往导致产生“隔代亲”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第二,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中给孩子传授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大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第三,造成孙辈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与父母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小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从事养殖,极少回家,孩子从出生两个月开始一直由爷爷养育。从小到大,这个孩子深受爷爷疼爱,每顿饭的餐桌上总会有一两盘专门为孩子做的“专利菜”,别人都不准吃。一次,孩子的姑姑尝了一口“专利菜”,孩子躺在地上哭闹了一个多小时,直到爷爷再为他重新炒了一盘菜才罢休。由于爷爷的溺爱,年仅6岁的孩子已经养成了任性、自私和不合群的偏执性格。

类似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祖辈接孙辈放学时,看见孩子值日,马上抢过扫把代劳,就连背书包、抄写黑板上的家庭作业等也一手包办。老干部大学常务副校长张镇鎏先生说:“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老一辈往往将未能在第二代身上实现的理想,转而寄托在年幼的第三代身上,或者出于对第二代过往的教育存在愧疚,而把希望都押在了第三代身上。祖辈的溺爱和迁就,使孙辈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除了溺爱,研究小组还发现,祖辈由于知识陈旧,影响了隔代教育的质量。小学的放学时间通常为下午4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父母因为上班都无法接孩子放学,这项任务就落到了老人的身上。“可以说,从小孩放学至晚上六七点吃饭前的这段时间,是隔代教育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老人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关键的。”张镇鎏表示。

研究小组成员何绮雯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两个案例:一名初二学生长期和奶奶一起生活。每天晚上睡觉,奶奶一定会讲一个鬼故事给孙女听,致使孙女从小迷信鬼神。有一次期中考试,开考的铃声响过了,迟迟未见这名女生进考场。大家四处搜寻,最终在离学校不远的寺庙堂内找到了她。班主任问她在庙堂里干什么,女生回答:“我奶奶说,只要在佛祖面前许愿,就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由此可见,老人的陈旧思想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孙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另一个案例则发生在一名初一男生身上。这名男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也强,平时很喜欢摆弄一些小玩具。有一天,他把妈妈刚送给他的一架小飞机给拆了,想看看里面的结构。爷爷看到后,马上制止,并指责孙子的“破坏行为”和“浪费行为”。孩子爱动脑筋,积极探索本来应该得到鼓励和赞赏,但祖辈由于传统观念束缚和教育知识缺乏,对孩子横加干涉,严厉批评,无疑与科学的家庭教育背道而驰。

尽管隔代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如果祖辈家长能够具备一定的现代家庭教育知识,隔代教育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优势一: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优势二: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优势三: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优势四:祖辈家长大多有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有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尽管隔代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潜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只要祖辈家长改变心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知识,完全可以成为子女的好帮手,对孙辈的成长施加正面的影响。

扬长避短是唯一出路

那么,隔代家长怎样做才算合格呢?网友们也在讨论这个话题。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合格的隔代家长应满足以下十个条件:

第一,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第二,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偏差。

第三,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

第四,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第五,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

第六,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

第七,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第八,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第九,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第十,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平心而论,网友们对隔代家长的要求太高了,能达到这十个标准的老人家恐怕很难找,但不得不承认,网友们的要求都是有道理的,值得隔代家长们深思。

综合教育专家的意见,本刊认为,要成为一位合格的隔代家长,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以孩子的成长为重,控制自己的感情,杜绝溺爱。隔代教育是许多家庭的无奈选择,但隔代教育也有一定优势,除了很大程度上解除孩子父辈家长的后顾之忧外,还可以缓解祖辈家长的孤寂,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年轻的心态大有裨益。但是,从大量儿童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隔代教育也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异常,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畸变、心理脆弱等,所以,祖辈家长要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对孙辈爱得适度,用正确的爱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做合格的隔代家长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隔代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给孩子立规矩。孩子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要求孩子自己主动整理,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祖辈家长就将玩具没收,态度要温柔而坚决。如果孩子配合得很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特别需要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如果爷爷严格要求而奶奶放纵,那是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好习惯的。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空间。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穿衣、吃饭、分筷子等,都让孩子自己做。要着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思考的,应当让他自己思考。凡是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做决定的事,一定让孩子参与,也可以让他当小主人,在小事上拿主意。

隔代教育论文篇(5)

新课改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措施是一次全面的整顿,而且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会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学教育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人文化,而且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师范类院校又是这次新课改的前沿阵地,因此师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难免。笔者长期在师范院校工作,又多次参加教育实习,对于这一点深有体会。本文试从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几个方面阐述师范院校历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合理模式。

一、“隔代教育”普遍社会化的现象是专业设置调整的新支点

教育对象的普遍社会化并非中国独有,世界各国都曾有过,但中国这种教育对象的普遍社会化与社会的发展却极不协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隔代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再加上网络世界的诱惑,中学教育对象的普遍社会化在我国几乎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有材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另外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长远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王极盛也认为,现在还不到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我们之所以没有坚决反对隔代教育的模式,是因为隔代教育在当今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地说来,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其次,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再次,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这些优势对中学教育对象身心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隔代教育有其潜在的不利因素。

首先,容易形成溺爱。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其次,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再次,亲情不易弥合。由于隔代抚养和教育,久而久之便造成孩子与其父母产生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甚至滋长逆反心理,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最后,负面影响严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年轻父母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有一项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有关。有不少问题少年从小都是由祖辈家长带大的。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时,结论也是在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

中学教育对象的这种社会化、个性化、自主化特性的集中凸显,为当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再加上当今高校中相当部分的学生自身就是隔代教育的一员,这就更使得师范生的培养步履维艰,隔代教育的很多弊端他们不仅不以为然,甚至于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敌对情绪。所以,师范教育如果不加强这一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对这些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准老师”作心理上的提前铺垫,后果可想而知。

笔者在最近带队参加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的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中学生女生比男生更社会化,更难管理,厌学情绪更为严重,甚至于发展到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还引以为自豪的境地,仔细了解,这些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一年或者几年都见不上自己的父母,属于“全托”型的隔代教育。用一线教师的话来说,那就是爷爷奶奶只管吃、住,至于孩子的思想、学习等等一概不管。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师范教育一方面应加大教育实习,特别是教育见习的课程设置,以保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衔接,另外,适当开设一些教育教学讲座,邀请一些一线的教师做一些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报告,确保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人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些改革对于师范类高校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二、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师范专业课程调整的理想最终目的

关于教育理念,德国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其《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就指出:教育应该始终贯彻适应自然与适应文化的要求。这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儿童的心智,坚持教学的“形式目的”与“实质目的”的统一,必须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进而提出了适应自然、遵循年龄和个性特征与其发展阶段、教授真正所需要的知识、注重直观、加强知识的巩固、讲求“形式”与“实质”教学目的并重和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等教学原则。可以这样说,教育理念的科学化将会使师范生课程调整走向其理想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做什么作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挥创见,主动发现真理。未来是一个多变、充满问题的未来。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这样一种素质和能力,即“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全球主义的视野探究问题的实质,自己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应为学服务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下,全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学案走向教师。

隔代教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87-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出于多种原因,他们没能带孩子一起外出,而是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上一辈来照料。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其中42.8%的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打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6岁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没能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生活上的照料,老一辈人的隔代教养质量便为更加重要。这一教养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带给孩子身心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1 隔代教养对3-6岁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

由于文化水平受限,祖辈认为对孩子说的再多他也不,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对于幼儿的表现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要么溺爱要么打骂。孩子不听话时多采用哄骗、吓唬、打骂等方式进行管教,未能及时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加上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文化落后,对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了解,这些祖辈对孙辈的要求和期望普遍偏低,认为只要健康长大、明白事理就好,而对于陪孩子一起玩和读书、了解他们的心理,这些祖辈是无法做到的。

隔代教养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和常见疾病,影响其健康成长。幼儿吃饭时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由于“隔辈亲”思想的影响,祖辈不勉强孩子,易造成偏食、挑食的习惯。据调查,87%的幼儿吃饭时需要看着电视或玩游戏、玩玩具,73%的幼儿在吃饭时都要祖辈喂食,有的甚至需要祖辈追着喂。

幼儿生活习惯差,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两个样。在幼儿园,孩子都可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回到家后不会顾及这些,往往自己玩或是结伴在地上摸来摸去、捡地上扔的垃圾当玩具,这影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礼貌行为欠缺。观察发现,留守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会向他人问好,但自行问好的不多;和祖辈到他人家里去,随意翻东西、上沙发的事儿有发生。他们对于祖辈的呵斥没有很大的反应,可见其礼貌习惯有待养成。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祖辈们往往怕孩子生病或是有安全问题不好向孩子父母交待,加上自身年纪大,于是对孩子严加看管,希望孩子一直出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的活动范围狭小、与人接触少,进而导致其语言、反应、交往能力不如普通孩子。

造成亲子分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谐。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的父母缺少接触,父母的电话联系也很少与孩子直接交流,父母的叮嘱停留在“叫妈妈”“叫爸爸”“在家听奶奶话”上面,没有深度的交流与了解。在调查中,越是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的,与孩子交流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就越少,父母常年在外的孩子听到提及父母,他们的变现很茫然。问他们“想不想爸爸妈妈”孩子,多是不回答或是说“不想”。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即使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也会感到陌生,这不利于亲子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2 解决3-6岁留守儿童隔代教养问题的建议

政府方面。首先,经济条件是导致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发展当地经济,开发农村产业,缩小城乡的差距,切实地为年轻父母提供可以工作的岗位,促进农民工返乡务工,使其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回到家中减轻祖辈的教养负担并承担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其次,加大政策的倾斜,扩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经济投入,并鼓励督促民办幼儿园,促使农村幼儿园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使幼儿在农村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弥补因隔代教养而产生的众多问题。最后,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外出务工者和他们的子女可以流入并接受的相应的教育、享有医保和其他的公共条件。

社会方面。首先,鼓励针对农村留守幼儿隔代教养进行研究和社会讨论,发现隔代教养的问题,讨论研究解决的对策,提高教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设立教养咨询站,并通过电视媒体、广播、讲座等多媒体等方法,经常性地对幼儿的祖辈进行教育讲解和方法指导,提高祖辈的教养态度和规范的教养方法,充分发挥祖辈在教养中的优势。再次,鼓励社会的爱心资助和教育帮扶。农村村委社区可统计隔代教养下留守幼儿数量,与幼儿园老师结成长期的帮扶对子,对幼儿的教养进行有效帮扶。

家庭方面。一方面,父母要强化自身的教养责任。年轻的父母要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全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照顾,多抽空陪孩子。无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裕,父母亲自陪着孩子健康成长本身就是就是莫大的财富。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参与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自己的孩子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家庭负责。其次,父母与祖辈多进行沟通。要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设想和祖辈们进行交流 ,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外出打工,也要引导祖辈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孙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最后,家庭教育中要互相配合,即使在教育方法上有冲突也应当私下调解。同时,祖辈要经常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帮助孩子的父母建立教养权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祖辈们要还给自己定好位,在教育孩子中既不能缺席,也不可越位。

参考文献:

[1]刘海华.0-3岁儿童隔代教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4.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

隔代教育论文篇(7)

所谓幼儿隔代教育,是指父辈将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抚养的责任转交给祖辈(大部分为祖辈)。现如今,80后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便接过了教育和照顾幼儿的责任,“幼儿隔代教育”便成为社会主流。“幼儿隔代教育”对幼儿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更是褒贬不一。

二、幼儿隔代教育的利和弊

1.幼儿隔代教育的利

(1)祖辈有更多的育儿经验。祖辈有过带孩子的经验,对孩子的各种需求更为了解,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可以增强幼儿的心理安全感;而父辈往往缺乏这类生活经验,遇到问题时,难免手忙脚乱。

(2)祖辈更易与幼儿建立沟通。由于父辈需要在外奔波,很容易将工作的烦闷情绪带到家中,这样会使幼儿本能地疏远他们;而祖辈心态平和,并且他们大多很疼爱自己的孙辈,幼儿也会很亲近他们,愿意与他们沟通、玩耍。

(3)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421”的家庭模式意味着年轻人需要承担对四老和孩子的责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而祖辈对幼儿的细心照顾,可以使得年轻人在外安心工作,缓解他们的压力。

(4)汲取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攒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祖辈对这些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可以将优秀文化传承给幼儿。例如:祖辈带着幼儿一起听或看京剧,使得很多幼儿了解并喜爱它。

2.幼儿隔代教育的弊

(1)“隔代惯”不利于性格发展。有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隔代教育有关,因为隔代教育使得幼儿个性扭曲,成人后容易误入歧途。

(2)观念陈旧,阻碍幼儿发展。祖辈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对落后,但是他们固步自封,不愿接受当今的科学育儿方法,他们落后保守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心智发展。同时,还有一些祖辈缺乏教育,语言粗俗,行为举止不文明,这些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

(3)易形成亲子隔阂。幼儿时期,父母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时父母的缺位容易在他们的心中留下阴影,使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依赖。此外,幼儿习惯了祖辈对他们的庇护和溺爱,而父辈会对他们某些不良习惯进行教育与管制,这时幼儿与父母之间很容易出现对立情绪,久而久之,便形成亲子隔阂。

(4)教育方法不同易引发家庭矛盾。当今,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层出不穷,父辈更是对这些方法深信不疑,希望运用最科学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祖辈却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经得起检验的,因此两代人对于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容易发生分歧,引起家庭矛盾。另外,当幼儿犯错时,父辈批评纠正他们,而祖辈会偏袒保护幼儿,从而加深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争吵与不和。

三、如何让隔代教育做到三赢

1.对于父辈的建议

首先年轻父母要明确一点,不管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哪怕就是饭后的几分钟,不能把孩子完全推给祖辈。要与幼儿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要关注幼儿各个时期的行为与心理,发现不正确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纠正;幼儿若有什么合理的需求也要及时满足。

其次,父辈不但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也要和祖辈进行交流,与祖辈探讨一下自己了解到的幼儿教育方法,给他们讲述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孩子,同时让祖辈讲述他们的育儿方法,若认为有不妥的地方,可以耐心指出其中的错误,最后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幼儿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2.对于祖辈的建议

首先,祖辈应该分清爱与溺爱的界限,不能一味纵容幼儿,而要适时地阻止一些不当行为;第二,不能让幼儿过度依赖自己,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近父母;第三,祖辈要解放思想,学习新知识,采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照顾幼儿。

3.发挥幼儿园的作用

由于现在幼儿大多由祖辈接送幼儿园,因此幼儿园对于促进隔代教育有效进行,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隔代教育论文篇(8)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隔代教育论文篇(9)

美国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呈现出同化主义、英语中心主义、教育隔离制三个显著的历史特征。首先,老移民用主流文化同化新移民,目的是把他们变成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取向的美国人;其次,美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选择经过了从语言多样化到“英语惟一合法”的转变。再次,美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在隔离的学校体系中接受劣质教育。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少数民族才争取到一定平等的权利。由于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的影响,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呈现出三个显著的历史特征。

一、同化主义

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同化主义教育传统一直控制着美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和移民教育。美国的早期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其中英国人最多,影响力最大。因而英国的语言、法律、宗教观念、政治传统和政治体制都转变成了美国社会的主体,构成美国主流文化的基本骨架。

美国的教育,也主要是英国教育模式的移植。盎格鲁—撒克逊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占据支配地位。“从殖民地时期到十九世纪,美国教育的主要形式都是盎格鲁—撒克逊式的。非新教式的学校,从未占据过主导地位。”同化论坚持有必要保留英国式的体制,英语以及英国的文化模式,使之在美国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并成为规范;强调灌输社会主流民族—盎格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强调单纯学习有关基本事实的知识。同化论认为教育是将社会的少数民族塑造于主流民族之中的必要手段,公民教育其实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限制和改造的过程。 “美国化”本质的目的在于强力限制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使他们遵循主流文化的语言、价值和行为规范,将移民们的本民族文化及其附属物清除,变成一个个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取向的美国人,并以很快的速度完成这一过程,后来被形象地称为“高压同化”。

190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卡伯里(Cubberly)这样总结同化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1.拆散各民族群体和居民点,使各民族移民同化和融合成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2.向儿童灌输盎格鲁—撒克逊的正义、法律、秩序的观念以及现行政治,并培养他们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在民族生活中有永恒价值的东西的尊重。在同化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儿童无论从哪里来,具有什么背景,都一律接受同样的对待:读主流社会的书,参加主流社会的考试,不考虑民族和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和新移民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宗教、传统等,受到轻视和压制。

在同化论盛行的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种比较宽容、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理论逐渐形成,这就是熔炉理论(The melting pot)。熔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历史学家F.J.特纳(F.J.Turner)和英国犹太作家张维尔(Israel Zangwill)。该理论认为美国是个大熔炉,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移民都会融入其中。移民原民族的实体和文化像原料一样在熔炉中不断熔化和改造。主流文化影响和同化着移民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主流文化。二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文化和摆脱了祖先纽带的美国人。如果同化主义的理想是要把所有移民按照英国盎格鲁式的意识形态同化,那么熔炉理论的提出则是看到了不同种族、文化的差异性而“求同存异”的结果,其着重点在于把不同文化盎格鲁化后铸出新的文化,从而形成有别于英国的美国特性。与同化论相比,熔炉理论的出现意味着进步。前者把主流文化凌驾于少数民族文化之上,完全排斥少数民族文化。而熔炉理论至少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给予它们与主流文化同等的文化原料供给者的地位。当然,熔炉论把移民的同化和文化融入简单化,理想化,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五六十年代后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否定。

二、英语中心主义

美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选择,经过了从“语言多样化”到“英语惟一合法”的转变,形成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英语中心的特点。

建国初,由于英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和实际需要,英语在一些地方和场合成为通用语言。但这并不排斥美国居民使用其它语言。在一些城市和农村定居点,少数民族语言常常在商业、学校和宗教机构中使用。联邦政府对于语言的选择采取不干预政策。建国初几任总统甚至支持使用多种语言。而且,为了鼓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而不是送去工厂做工,一些公立学校承诺在公立学校传授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母语。内战期间,政府的不干预立场占主导地位,他们包容语言多元化现象并鼓励公立学校推动民族语言教育。

南北战争后,产业革命开始,人们需要一种通用语言来处理迅速增加的工商、政府及公共事务,这种实际需要使英语变得日益重要。大量的法律、政府文书用英语写成,政府事务以英语为媒介处理,在工作中人们很可能因为看不懂英文警示而出现伤亡。以上种种事实,提出了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老移民之争,大大增强了美国的排外主义情绪。

转贴于

为了压制这种情绪的滋长,美国政府采取了要求移民学习英语的政策,并以此作为获得公民权的条件,当排外主义情绪日渐强烈,在英语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美利坚民族认同的想法逐渐占上风时,部分州立法规定学校中的部分科目必须用英语讲授。这样,公立学校不得不改变了包容各种民族语言、文化的传统而采取美国化、同化外来非英语国家移民的策略。威斯康星州1889年通过《本尼特法案》(the Bennett Law)规定,英语是一些课程唯一的授课语言。虽然由于地方社区学校和地方公立学校长官的强烈反对,《本尼特法案》于1891年被废除,然而,它却为制订“英语唯一合法”的法律奠定了基础,成为一个开始。

“英语惟一合法”的法律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消极作用明显,对移民及其后裔的学校影响很大。例如,德裔移民原有巨大的双语(小学)和第二语言(中学)教学网络,包括教会、私立、公立学校等。1900年,约有20万孩子在公立小学接受德语教育,1914年,在密尔沃基(Milwaukee)、辛辛那提(Cincinnati)、克利夫兰(Cleveland)和代顿(Dayton)的公立学区至少有1/3的小学生接受英语德语双语教育。然而,1917至1919年间,美德处于战争状态时,随着中等德语教育的缩减,英、德双语教育课程被大大减缩了,实际上,德语已经被取消。

在英语同化教育作用下,到移民第二代、第三代能讲父母语言的人数越来越少,由于语言的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中无法享受平等的教育,学习成就很低,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生活质量。

三、教育隔离制

自十六世纪黑人被贩运到美洲起,到十九世纪南北战争,白人殖民者把黑人当作“黑奴”,从未考虑到他们受教育一事。 南北战争后,黑人在名义上取得了政治地位和教育权利。但北方企业主和南方种植园主一如既往地剥削黑人,使黑白平等教育原则成为泡影。

黑人长期以来在隔离的学校体系中受教育,质量低劣,无论人均教育费、就学率、在校学习年限、教育质量、交通工具、直观教具、实验室设备、学校建筑、教材、教师工资及培训等方面都不如白人学校,黑人不能享受与白人同等的教育机会。

隔离学校中黑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逆来顺受,为白人忠实效力的黑人。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生活道德和劳动生产紧密联系,以职业课和家事课为主。主流社会希望把他们培养成勤劳、节制、诚实的人,培养成忠心为主、生活节俭、信守契约、没有侵犯性的人。

1896年,最高法院在“普莱西诉弗格森”一案中判决“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合乎宪法,即为白人和黑人学生提供相同质量的公共设施予以隔离不违反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中的平等保护条款。批准南北方种族隔离可达60年,从而支持了种族隔离的教育制度。直到1954年,美国高等法院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一案做出裁决,推翻了1896年“普莱西诉弗格森”一案的裁定,判决迫使黑人就读种族隔离学校违反美国联邦宪法。法院认为:“把黑人学生同白人学生隔离是对黑人的歧视,给黑人的身心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此案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裁决,标志着“合法的”种族隔离在美国的终结,换言之,受法律保护的在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的终结。

隔代教育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Children Generational Education

HOU Xingda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social pressure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young parents have no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in this context re-emerg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plays old heat, relieve stress while young 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eve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due to family conflicts. So prominent inter-generational sex and sever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state, government staff and parents should focus on fami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provide ide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generational education; suggestion

1 我国隔代教育现状

1.1 隔代教育的内涵

“隔代教育”,所指的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教育,或孩子的教育大部分由祖辈来承受,我们又称其为“祖辈教育”,这种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父母教育而存在的。我们知道,现在社会竞争的激烈,年轻家长为了生存,迫于生计而外出打工,也有白领上班族因工作繁忙,亦或是因离婚而把孩子的生活、教育等抚养责任推卸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辈人们的身上。老人为了给年轻儿女减轻生活负担,自然而然承担起照顾孩子的生活教育的重担,成为隔代教育。

1.2 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的原因

在现在社会里,隔代教育的再度蓬勃兴起,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有多种方面促成的,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隔代教育与社会深刻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西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方式。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的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自古以来的家庭伦理观念

在古代社会,宗法制一直是重要的制度,围绕宗法制而形成血缘关系,形成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思想,在这种历史教育渊源下,很多祖辈自觉主动承担起隔代教育孙辈的重担。

1.2.2 独生子女为人父母的促进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可以说集宠爱于一身,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现在为人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缺乏经验,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所以祖辈面对这一事实,都会尽其所能帮子女照顾孙辈,成为隔代教育队伍中的一员。

1.2.3 年轻父母生活压力的需求

现在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才竞争激烈,所以年轻父母不仅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面对孩子的教育压力,种种压力使他们心力憔悴,精神不足,许多父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选择祖辈照顾子女,让他们承担起孩子的教育重担。

1.2.4 城镇化进程推动隔代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失业人员加剧,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低,同时农村人员外出打工,使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的成员,所以祖辈成为孙辈生活的港湾,继而隔代教育家庭越来越多。

1.2.5 祖辈的余热和隔代教育性价优势

祖辈抚养教育幼儿经验足,时间精力充沛,很有耐心教育幼儿,祖辈老人本能地对幼儿产生关爱之心,喜欢与幼儿生活。同时隔代教育与校外辅导机构相比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为年轻父母节约了成本,是现在父母最合适、理想的选择。

2 隔代教育中的问题

2.1 过分溺爱导致幼儿自私任性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孩子相对少,所以祖辈对隔代孙辈非常迁就,溺爱,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怕子女责怪。于是老人们凡事都顺着孩子心意,把孩子放在家里最高地位,孩子有不正确的行为也不及时制止,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满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成任性的性格,儿童一直习惯别人的照顾,所以就养成他们根本不会关心照顾他人的意识和概念。只要有事情不依从他们,就会大发脾气。这时,自私、任性等不好个性就逐渐浮现,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使孩子迷失方向,不利于孩子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2 过度保护导致幼儿娇气不自信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的生活全方位包办,吃喝拉撒全部代替,使孩子生活独立性相当弱,依赖性强,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就什么也不会,隔代家长的过多保护,严重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自信心的增强、责任感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很容易使幼儿变得娇气。祖辈家长全方位的包办只是一时的,孩子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他们不会跟着孩子一生、一辈子,不可能包办孩子的未来一切。所以隔代家长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在幼儿以后进入社会,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2.3 旧式思想阻碍幼儿接触新事物

隔代家长与幼儿年龄跨度大,很容易产生代沟,隔代家长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当今时代思想的观念存在差异。由于隔代家长和幼儿所处的时代不同,经济、政治、文化熏陶不同,人们面对的压力和难题也不一样,所以隔代家长对幼儿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同时现在社会变化快,新事物不断涌现,隔代家长对新事物接受和学习能力差,不能及时教育幼儿,这样使得幼儿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容易扼杀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这种旧式思想严重阻碍幼儿接触新事物,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幼儿适应社会的新变化,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

2.4 教育方法落后不利于幼儿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脑的普及,使电脑技术知识的学习成为必要。但是隔代家长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速度慢,很难对幼儿进行教育。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按部就班,乖巧、听话、稳重、不莽撞,他们善于运用传统方法而不是科学的方式教导孩子,扼杀了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不利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继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3 解决对策及建议

3.1 理智教育孩子,形成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育模式

隔代教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所以父母教育是无法替代的,而隔代教育只是一种补充,而不是全部。所以父母和祖辈要定好自己的任务,形成以父辈为主以祖辈为辅的教育模式。抚养教育幼儿是年轻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不要把抚养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颠倒主次关系。无论多么忙,只要你重视,时间一定会挤出来的。晚上和孩子一起聊聊天,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了解应具备的知识,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倾听孩子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他们的故事中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3.2 避免过度保护,将祖辈经验与父辈知识相结合

不管是隔代教育还是父母教育,我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这是天下父母所共同期待的,所以抚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父母及隔代家长都要注意方法,学会把祖辈经验和父辈知识相结合,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现在年轻的父母,学会加强自己责任意识。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应尽可能亲自加强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与素质教养,对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经常通过打电话、视频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身体情况,学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了解到你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同时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根据他们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祖辈不应只局限于过去自身的经验,学会与时俱进,逐渐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有条件的家庭,祖辈家长要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一味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挫折教育有时也是必需的,从而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3.3 思想与时俱进,全方位沟通教育孩子

除了父母和祖父母,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孩子教育的重要一方,也应了解隔代教育存在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父母、学校和社会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对于幼儿园来说,整体幼儿园作为孩子起步的重要一步,应该高度重视隔代教育,要针对性采取措施,有意识地举行这方面的活动,降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对于教师来说,应对隔代教育的孩子着重教育,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促进隔代教育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全面发展。

3.4 转变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祖辈学会与时俱进,逐渐转变教育观念。同时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运用科学的方式教导孩子,保护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合理运用计算机,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让他们能跟随时代的脚步,与社会接轨,促进孩子的全面、全方位的发展。

3.5 增加再就业,减轻家长负担

社会转型时期,失业人员加剧,父母抚养子女的压力极其重大,同时抚养子女的费用花销也极其多,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生长受很大的影响。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接班人和继承人,需要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增加培训班,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再次找到工作,为家庭、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教育环境,使得幼儿健康成长,使国家充满朝气。

3.6 深化改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现在许多农村父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父母就面临是否带子女进城打工问题。父母将子女带入城市,子女又面临接受教育这一难题。所以国家应该继续深化,制定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给予他们物质保证和精神支持,这样才会提高打工人员的信心,增加动力,也能保证幼儿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降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总而言之,无论是父母教育还是隔代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当然,隔代教育在现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由它也必然引发很多相关问题。隔代教育也是有利的方面,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更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上一篇: 心脏健康论文 下一篇: 防水材料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