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机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38

发射机技术论文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射术”是孔子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技能课程,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类似。近来,本人在搜集庄子“不射之射”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有两个意外的发现,使我感到错愕。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弓道”(射术或箭术)在日本各地高中和大学的持续升温,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弓道部。目前,全日本弓道联盟正不遗余力地把日本“弓道”推向世界,我们国内有两所大学(天津体院和北师大珠海分校)被“挺进”,他们自豪地说,日本复兴了源于中国的“射礼”思想。之二,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1989年获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荣誉奖的电影《不射之射》,编剧与导演竟然是日本人川本喜八郎。一个日本人,深谙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涵,而国人却“有眼不识金镶玉”而无人问津。我们为日本能有这样的电影导演而惊愕!也为我们的无知而叹息!难怪著名学者陈丹青断言“中国的文化已断代”,甚至有人发出“中国的文化都鸟了”这样的耸人听闻的哀叹。

由此,本人不由地联想到南国农先生曾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倡导教育技术应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汲取智慧倡议的真正意义,更联想到《庄子》及其“不射之射”寓言故事的宝贵价值。无论在日本昌盛的“弓道”,还是日本人编导的《不射之射》动画电影的成功,二者都与庄子的“不射之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尤其是《不射之射》动画电影,它虽然脱胎于《列子·纪昌学箭》,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不仅形似,而且十分神似于前者。列子就是庄子故事中提到的主人公——列御寇,据考证,他是战国时期的郑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不过原文早已散失,现在我们见到的,可能是后人所作的,一般认为它成书于魏晋时期。由此可以推断,我们今天看到的《纪昌学箭》晚于庄子的“不射之射”典故,很可能它本身就源于“不射之射”。

我国古老的“射术”为什么在国际化、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能够盛行,而且他们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还能升华为“弓道”,上升到哲学高度?为什么一个没进入我们中国人法眼的《纪昌学箭》典故,被日本人独具慧眼,编导的电影能够获奖?为什么“庄子学说”总是遭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它与教育技术有关系吗?对当今教育技术有借鉴意义吗?如此疑惑和好奇,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入到《庄子》原著中来领略探究。

“不射之射”是庄子在《田子方》中提出的。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1]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一见面就不无炫耀地向伯昏无人展示了高超技艺。他把弓拉满,然后在胳膊上放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箭一枝接一枝连珠炮似地射出,箭无虚发,活像个“木偶”一样。但伯昏无人不以为然,他说:“这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当你登上险峻高山,面临万丈深渊,你还能这样射吗?”于是,伯昏无人把他带到怪石嶙峋的山崖之上,站在悬崖绝壁边,下面是万丈深渊,后脚跟悬空,礼貌地向列御寇作个揖,邀请他前来此地射箭。此时列御寇惊得汗流浃背,哪还有一丝先前的威风呢?伯昏无人说:“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神气不变,一如平常,像你这种样子,想射中目标,着实悬乎啦!”

一、题 解

看了这个寓言故事,人们首先会问,传统箭术属于教育技术吗?

(一)“不射之射”是古代教育技术

这个寓言是师生之间技艺切磋的教学故事,是典型的“师徒型”教育模式,它把箭术引入到教学中来,巧妙地设计为教学情境,师生互动,既是技艺切磋,又是心灵对话。在学生炫耀、自满之时,老师选择最佳教学时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不射之射”的精彩演示,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灵魂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也是一次心灵顿悟,他深感自己的不足,因此“御寇伏地,汗流至踵”,说明他心理早已心悦诚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显然是教育,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技术。

今天,我们很难将“射术”当作教育技术,但在两千多年前,学校开设的“射术”,却是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亚于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动画电影 “纪昌学箭”即是有利佐证。

(二)“不射之射”是技术哲学

也许人们可能存有疑问,“ 射术”存在哲学吗?在不少人看来,射箭就是射箭,哪儿存在什么哲学?可见我们的思维已经“工具理性化”和普遍的西化。在古代的庄子眼中,“射术”大有乾坤,射中有道,道即哲学,不仅是哲学,还是最高哲学,它是宇宙、人类、技术的本源,是宇宙人生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和总则。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射之射”故事由浅入深,由技术到人,由人到教育,由教育到自然,层层递进,直至到“形而上”的奥妙无穷的“道”。庄子是辩证主义大师,在他看来,技术不纯粹是技术,它还是“道”,技即道,“射术”蕴含着大道。这就是庄子对教育技术的总体看法,即教育技术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故事由“射”、到“射之射”,再高度抽象为宇宙间、人类技术间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不射之射”,通过技术演绎的方式来明道、贯道,“不射之射”是庄子的技术方法论。日本将“射术”上升为“弓道”,就有浓厚的“不射之射”方法论的味道。

我们可以用哲学术语把庄子“射”、“射之射”、“不射之射”概括为“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等规律和方法,也可以把它用数学公式来表述:“ⅹ”“ⅹ之ⅹ”“不ⅹ之ⅹ”,ⅹ可以代替任何技术,且所有技术都是遵从这一总规律,沿着这个轨迹螺旋式发展成熟的,盖莫如此。当然,在庄子的时代不会用现代哲学术语和数学公式来阐述他的哲学观与方法论,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诠释,同时,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二、 “不射之射”技术哲学内涵

“射术”既然是古教育技术,而且还涵盖“不射之射”哲学,简称“道术”。那么庄子的“道术”究竟有哪些独特的、重要的内涵呢?

(一) “不射之射”技道观

庄子技道观独到、深邃、高远,即便是今天也很难有人超越其项背。

1. 技以载道

庄子的“道术”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主义的。首先,它有一个坚实的技术——射箭,来作其阐释哲学的载体,古人形象地称之为“器”, 属于“射”的阶段或层次。有了这个技术作“道具”和依据,就有了人体能量的发挥与拓展,有了人的精神的不断超越与升华,有了“道”的形象展示的空间。

庄子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故事一开始就避开“射”的层次,开门见山、浓墨重彩地渲染“射之射”的精湛技术,不仅射得快,射得准,而且还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一点都溅不出来,可见功夫之深。这个层次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射箭术(“箭”的层次),上升到“射之射”的更高层次,是“射”的一次扬弃,也是技术的一次质变。

“射之射”箭术超群,但不是用来追求实用功能——打猎的,而是把它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体现其负载的教育价值,展现其艺术魅力的,是学生用来向老师汇报或炫耀自己进步的,是教学技术的艺术展示。

对常人来说,列御寇的精湛箭术已经是相当高超的了,但对于道术高深的伯昏无人老师来说,简直太小儿科了。他观摩后并没有对学生的精彩表演赞扬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是“射之射”,还不是“不射之射”。为了引导学生更上层楼,他不用任何技术,不用拉弓搭箭,只是动动“神”,站在万丈悬崖之上,神闲气定(“神气不变”),展示了他的 “不射之射”功夫,轻而易举地降服了“射之射”,使得学生心服口服。

由此可知,庄子设置“射”只是一个起点,极力渲染“射之射”也并不是他的本意,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射箭技术这个载体来承载他的“道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庄子的教育理念中,技术只是教育的“器”和手段而已,是“形而下者”,道才是“形而上者”,才是教育哲学的最高范畴,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他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教育的最高目标前进。

2. 技以明道

庄子的“道术”是辩证的。它虽然强调“道”主技仆,道体技用,但承认技术的独立性、能动性及规律性,承认技术本身就蕴含着“道”,技中有道。

“不射之射”说明,技术不仅是载道的器具,还是“明道”的捷径和方法,通过技艺的成长、飞跃、完善等演示、阐释的过程,就是对“道”的“解蔽”过程,就是形象展示道的内涵,将道形象化的过程,就是一步步阐明“道”的哲理或规律的过程,更是教育技术哲学表达的过程。教育技术能够“明道”。

3. 技以贯道

庄子不惜笔墨铺陈渲染射箭技术,“醉翁之意不在酒”,众矢之的也不在“靶”,庄子一次次扬弃,最终“中”的就是“形而上”的哲学之“道”——“不射之射”,就是为了贯通道。到了这个境界,技术就是“道”,“道”就是技术,技道合一,不分彼此。

庄子的“道术”告诉我们,只要反复摸索修炼技术,主动适应技术,进而掌握技术,经过否定之否定,就能够“得道”。列御寇的“射之射”几乎接近“道”,但它还属于“有待”阶段,与“无待”(自由)的道还差层窗户纸没点破。伯昏无人的示范已经“中”“道”、贯“道”,实现技术之道与“天道”合一,达到了尽善尽美。他对学生的指教,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最高目标。由此看来,“道”是庄子教育技术的绝对、终极追求,庄子的所有技术无一例外地都在“中”这个“道”。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过,“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绝对的追求”, 看来与庄子心有灵犀志趣相投。

(二)“不射之射”境界观

境界也是哲学。所谓的境界主要指精神修炼方面的不断超越、升华,而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我国是境界论的故乡,在古今文艺理论和专家学者中广为倡导,庄子是境界论的鼻祖,更是其典范。该技术故事中包含有多种境界类型,且环环相扣。

就功夫而言,它由“射”到“射之射”,最后达到“不射之射”的最高境界,至此,根本不用任何工具或技术,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是最高层次的善,也是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

就哲学而言,它由技术到艺术,最后达到“道”,由实到虚实结合(艺术),最后达到虚无的道,实现绝对追求和自由。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哲学是“人的自由生成,对绝对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问,精神内涵的不断超越、陶冶与人的回归”。雅氏的哲学与庄子的境界论如出一辙。

就人才培养而言,庄子也追求境界,他提倡把学生从“常人”培养到“象人”(木偶),有艺术气息,最后达到“至人”层次。故事中的伯昏无人,已是得道之人——“至人”,是达到道的境界的高水平老师。列子的技术、功夫尚处于“射之射”阶段,作为学生也是相当优秀的了。但老师并不满足,还要把他培养成“至人”。所以他正在做的一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就是服务于学生精神内涵的超越,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沉睡的潜能,人只有不断超越其自身,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所谓的“真正、大写的人”,就是“至人”。

就精神而言,“射”之境界由“神气不定”到“凝神”,最后到“疑神”,又引申出另一个哲学概念——“神气论”。

(三)“不射之射”神气论

“神气论”是老师在给学生讲“至人”时提到的,他说“至人”之所以达到“道”的境界,关键是他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做到“神气不变”,即便是面临万丈悬崖,且上面还堆一块岌岌可危的“危石”,像今天的惊险杂技一般,至人都能面带微笑地站在上面,至此还不失教师风范,彬彬有礼地邀请学生前来演示,哪还有丝毫的技术的影子,完全是精神的交流,心灵的融汇。这里的“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精神,二是指神秘的力量,与“道”相似。

庄子的神气论是将“神气”这种精神现象作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论述的,神气的定与不定,集中与否,是关系到技术发挥与取得理想功效的必要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精神的修炼。没有精神的锤炼,就不会产生质变,就无法进入技术的高级阶段。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神气”是决定技术境界的标准。“射术”“道术”之所以境界不同,其判断标准不在技术,而在心灵(“神气”)指标。“射”的层次低,是因为它“神气不定”,不上档次。庄子之所以渲染“射之射”,是因为它“象人”,做到了“凝神”、“忘我”,有境界,够档次,值得赞美,所以庄子不乏溢美之词。庄子真正追求是“不射之射”的“疑神”境界,因为在此境界中,物质的东西几乎没有了,起作用的纯粹是精神的东西,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神”,精神只要高度凝集,就会有质的飞跃,精神就会变为物质,具有巨大威力,“惊犹鬼神”,“神乎其神”给人以“神”的威严,不战而屈人。

第二,“神气”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老师之所以能“不射之射” 不战而屈人,关键就在于在万分危险的场合“神气不变”,即“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心理素质过硬,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同样的道理,中国国家射击队心理医生也说过,能进入国家队的队员个个都是神,平时训练时,几乎枪枪都是十环,到了赛场上,情况就大不一样,心里稍微犹豫,手一抖,就会偏靶、脱靶。心理素质往往是最后关头决定胜负的关键。张怡宁在51届乒乓球世锦赛丁宁战胜李晓霞时如是说:“打到决赛一定不是技术的抗衡,一定是心理思想等综合能力的抗衡,技术再先进,只能占三成。”

庄子“神气论”虽以技术作根据,但更多地是精神的修炼、超越与升华,是塑造精神巨人的,释放人的极大潜能的,是成功心理学。

就此而言,庄子的教育技术(古)与其说是物质技术,不如说是心灵的技术,庄子哲学与其说是技术哲学,不如说是心灵哲学。因为庄子技术哲学的魂魄是心灵神气,即心即道,即神即道,而物质技术只是它的皮毛和外壳,是用来培育和孵化灵魂的。

上述三个方面远不能囊括庄子“不射之射”技术哲学的全部内涵,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技道观是最重要的,境界论、神气论是其不同的侧面和折射。

我们之所以详细阐释庄子“不射之射”技术哲学内涵,是因为它对我国当今教育技术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三、借“不射之射”哲学“把脉”当今教育技术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不可争辩的事实。如果按照美国最经典的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来对照的话,我国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正常的,问题不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按照这个路子走过来的。如果从“不射之射”哲学观点看,我国的教育技术就露出许多“马脚”,存在诸多问题,有些还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过去根本意识不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因就在于置身其中。现在我们可以跳出原来的框框,参照庄子“不射之射”哲学,诊断其“病因何在”、“病根何处”、“病机何样”,逐步认清其“庐山真面目”。

(一)“形而上学” 技术观盛行

探究我国教育技术诸般问题,本人认为祸首当推“形而上学” 技术观、世界观,因为它是指导思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指导思想出了偏差,教育技术实践焉能幸免?

哲学上将“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世界的思维和方法称之为 “形而上学”。我们奉为“圭臬”的美国94定义,它把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教学技术,只谈教与学,不涉及教育,不涉及“育人”,技术与人、技术与思维、技术与自然、技术与道等是相分离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是“机械、孤立、片面、静止”的技术观。

我们教育技术界不分青红皂白,将美国的“教学技术”直接当作“教育技术”引进,张冠李戴、偷梁换柱还是小事,恶劣的是,如此机械的技术观,我们还傻乎乎把它当作法宝,当作圣经在全国到处宣扬、普遍推广,自以为得计,美其名曰“国际接轨”,而像庄子“不射之射”哲学等拥有极大价值的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却无人问津。

不客气地说,我们今人的教育技术世界观着实赶不上2000多年前的庄子,他能看透教育技术的本质,即马克思“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外化),今人却看不透。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自叹弗如,更何况他那整体、全面、深刻而辩证的教育技术观,岂是形而上学的技术观所能比拟?

(二)“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缺失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科学技术由人类解放的工具变为奴役人和毁灭人的工具。它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为实现人的某种功利而服务,是通过实践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价值理性”,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而不看重行为的结果。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越来越明显,唯工具论、唯科技论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极大膨胀,而价值理性却不见踪影。在我国的教育技术中,你何时能看到“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之类的东西?何处能看到庄子的“射之射”、“不射之射”、“道”、“境界”、“神气”等价值理性的东西?何曾看到类似于庄子的“技道观”辩证思维?不容乐观的是,除了技术的内在价值一枝独秀外,教育技术承载的外在价值(即理性价值),如真善美等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体道、载道的终极价值等价值理性方面,乏善可陈。孤注一掷的“工具理性”,不受约束的恶性膨胀,“价值理性”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教育技术的畸形发展、低层次发展,大大影响了高层级的价值理性(道)的实现,影响了学生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无法实现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目标。

(三)“机事”横行 境界全无

我国经典《周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它本身就是境界论,与庄子的“不射之射”有相同的哲学韵味。从境界角度来看,我国教育技术界一直以来,紧跟在美国的后面,囿于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框框,把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孤立、静止在“器”的范畴之内,虽然加了一长串的定语“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看似热闹,但无法改变视阈狭窄、气量狭小的事实,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的典型,庄子形象地称其为“机事”。在“机事”毫无忌惮的肆虐下,教育最为重要的、最本质的东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被“机事”像黑洞一样、幽灵一样无声无息地吞噬淹没了。技术不能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不能相应成为育人的工具和手段,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技术,等同于形而下的“器”。

虽然美国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有了变化,有了进步,增加了“符合伦理道德”的定语,把教育技术扩大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但与“射之射”还不能相提并论,与“不射之射”也不是一个量级,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教学技术”与“教育技术”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有本质差别。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截至目前,教育技术界还很少有人意识到二者的差别。客观地说,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充其量只能称其为“教学中的技术”,勉强叫做教学技术也可,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教育技术”,原因是“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目的,效率、实用代替一切的现实,一点都没有改变,“机事”照样横行,基本没有将技术与道德、精神等联系在一起,没有将技术与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没有人像庄子那样能动地、超技术地、追求精神自由地来看待技术、研究技术。就此而言,我国教育技术的层次还是相当低的,根本谈不上境界。

(四)“机心”太重 道之不载

“机心”也是庄子术语,也就是“功利机巧”之心,相对于“人心”而言的。正如庄子所说,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只知道“治其外”,泛指实体技术,而不知道“治其内”(人心),把掌握技术的人、人的身心,尤其是人的精神与自由抛在了一边,技术就是教育,技术就是目的,技术就是一切。一心只盯着效率,并为该目标不懈努力,忘却了对该目标合理性的质疑,排除了思维的否定性、批判性,由单向思维代替辩证思维,控制、操纵、分析、谋算充斥于心,充斥于教育技术界,“机心”上升为统治地位,思想情操、道德伦理边缘化,致使人心退化和异化。

庄子认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技术之所以能载道贯道,不在于技术本身,关键是人,进一步说是人的神。神全了,凝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出神入化,进入到道的境界,中道、贯道。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的磨炼,心灵的觉悟,最终实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自然而然与道契合。与“圣人之道”相反,我们教育技术“机心”重重,见物不见人,是“愚人之道”,是技术霸道,正由于此,技术本来能够承载教育之道的功能、承载“内圣外王”的王道功能、承载“天人合一”的贯道功能被整没了。因此,受教育的人不仅成了没有灵魂的“技术人”,还在日益变成技术的奴隶,包括我们教育者在内,无人幸免。

哲人庄子似乎早有觉察,两千多年前就预言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不幸而言中,这番机理就是我国教育技术致病“机理”,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机”,是外在于人的物质技术。由此看来如何处理“人与机”的关系,就成为正确与否的分水岭。人把握了机,机就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利器,使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高境界的人。机操控了人,它就成为霸道,机械、机事、机心、扰乱人心,神生不定,道之不载。当今的教育技术离教育之道、育人之道、自然之道渐行渐远,就是技术霸道(机心)造成的。

四、向庄子“不射之射”哲学借“药方”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把道家比作一个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当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或混乱,个人处于困顿时, 犹如人生病一样,要想治病,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本人将我国当前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四项,当然不止这些。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对症下药”呢?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必须到技术之外——即人本身寻找力量;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问题,必须到中国灿烂的哲学思想中去寻找。实践证明“洋为中用”这个药方现在是不管用了,因为他们也已无能为力,不得不将眼光转向东方,转向道家,这叫“东学西渐”。一味地“洋为中用”无疑是“以火治火,以水救水”,无疑是火中取栗,因此,我们只能另辟新路,走“古为今用”这条路,从庄子哲学中找药方。

(一) 摒弃“形而上学”技术观,尊崇辩证技道观

“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技术观、世界观,是思维方面的问题。“心病还要心药医”,医治此类问题,主要是开处开窍、醒脑的药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庄子的辩证的技道观正是这样一剂良药。事实上,不仅欧美的不少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就连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也从中的得到了不少的甜头。我国是技道观的故乡,何乐而不为呢?

(二)摒弃工具理性,大力倡导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一种畸形的方法论,要医治这类恶性膨胀的疾病,需要到庄子药店寻找“扶正祛邪”之药,庄子“射之射”、“不射之射”、“道”、“境界”、“神气”等价值理性的东西,就是此类良药,可以帮助我国教育技术祛除邪气,扶正价值理性元气。健康的教育技术观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统一。虽然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工具理性,但价值理性更接近于技术的本质,层次更高,我们“扶正祛邪”,就是大力提倡价值理性,扭转工具理性过度膨胀,消除工具理性独尊、独大、独霸的局面,促进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三)摒弃实用主义庸俗哲学,提高教育技术的境界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在庸俗的实用主义哲学的误导下,教育技术事业长期地陷入“机事”的沼泽地,偏执而不能自拔。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尚、荣耀的事,是形而上、可以坐而论道的事,是一件培养学生悟道、得道的事,结果让实用主义搞成形而下的“器”事,不登大雅之堂的“机事”。要解决这类偏执病,就要从庄子药店抓取内涵“否定之否定”、“扬弃”、“超技术”的“境界”之药,以纠偏开窍,开拓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提高教育技术的境界,提高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声誉。

(四)摒弃“机心”,技以载道、贯道

“机心”是人心的退化、异化,人心的技术化。换句话说,就是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故乡。医治此类“迷魂症”,可以从庄子药店抓取“神气论”类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实现满足学生高级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斯也认为“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他们所说的家园,指的是精神的家园,内心的家园。庄子的神气论就是在技术的国度里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和精神还乡的,他孜孜以求的就是“道”的家园,是引导学生走向自由、幸福、理想的境地。

五、 庄子“不射之射”哲学之启迪

“不射之射”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折射点,包含着庄子哲学的全部精髓。它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是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哲学研究领域有哪些、中国的教育技术哲学特色在什么地方、中国教育技术特殊品味或美学意味是什么。“不射之射”的技术世界理念和把握技术世界的方法是鲜明的,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迪。

(一)教育技术新视角

“不射之射”告诉我们,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或对象化,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唤醒提高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的能力。教育技术是教书育人的工具手段与方法,不仅是教的技术,学的技术,也不仅是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重点是人的精神升华。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技术有不同的层次,“射”是低层次的,“射之射”是“射”的质变,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很高的艺术气息,是教育艺术。“不射之射”是“射”的“否定之否定“,是“射之射”的“扬弃”,是教育技术的最高阶段,是软实力、软技术,是教育之道。到了这个阶段,几乎看不到“器”、“机”的影子,技术出神入化,教育效果往往震撼灵魂,往往伴随顿悟出现。“不射之射”故事演绎出来的正是这个层次和境界。

“不射之射”启迪我们:在教育中有形技术占较大比重的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还是“射”和“器”的境界,突出物化的东西多,育人心灵的东西少,是低层次的;在教育中有形的技术并不多见,但这些技术用得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属于“射之射”境界,这个层次是我国教育技术界值得大力推广的;在教育中几乎看不到任何技术,但效果却出神入化,我们不要以为它不是教育技术,相反,它不仅是地道的教育技术,还是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它就是“不射之射”。

总之,判断是否是教育技术,不在“器”和“技”的多少,关键是学生精神方面的触动和醒悟,关键是育人的效果。

(二)教育技术发展新思路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一味地“崇洋”,过多地“洋为中用”,信奉“圣经”教条,喜好用“圣经”来指导中国的实践,造成中国的教育技术就像水上浮萍一样总是随风飘浮,随波逐流,表面繁荣,脚下无根。就像墙头芦苇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缺乏根基。结果子步亦步,子趋亦趋,子驰亦驰,步步紧跟,等到人家“奔逸绝尘”而去,我们只有干瞪眼的份儿,永远落后于人。更为甚者还患有“软骨病”,没有独立自主的骨架,缺乏自信、自强、自立的骨气、勇气和底气,更谈不上“神气”与境界,常常被教育界和国人诟病和讥笑。这样的发展模式目前遇到很大危机,已难以为继。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根——文化之根,没有根植于优秀灿烂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文化断代”,营养不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庄子“不射之射”哲学恰好能给教育技术摆脱水上浮萍、墙头芦苇的困局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指导我国教育技术创新思维,彻底转变发展方式,自信、自强、自立,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只有走文化内涵式发展之路,“古为今用”之路,“内需发展”为主,“洋为中用”为辅,深深扎根于祖国的优秀文化,培育有骨气、有底气的教育技术,从而成长为有特色、有境界、神气十足的教育技术。根深叶茂,方能成为屹立世界之林的参天大树。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2)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3)

【 abstract 】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career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technology has been the emergence of, the demand for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revealed a growing trend.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choose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inly in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process of acoustic emission of related problems are discussed. This article first expounds the acoustic emission technology related basic concept, and then in the review of acoustic emission technology research history, and on the basis of summary of acoustic emission technology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material. Hope this research to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work for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related field can also a view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 key words 】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coustic emission

中图分类号: TU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随着建设项目的不断复杂化,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对施工项目本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结构中就包含了很多不容被发现的缺陷和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很多基础项目的规模往往很大,例如大型水坝、桥梁、高层建筑、高速公路等等。它们同时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保障基础,它们在其漫长的服役过程中,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和各种因素的侵蚀下,其基本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隐形或者显性的变化,如果不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我们带了灾难性的后果。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理论上说,每一项工程的内部都存在着一些缺陷,而某些缺陷的程度是我们不能够准确测量和准确判断的,这就是潜在的可以积累的风险。由此来看,对于相关检测技术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对于可靠的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能评价和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对于我们的工程实践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声发射作为一种研究材料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的手段,在无损检测技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材料表征实验过程的声发射监视,建立声发射、微观机制、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声发射信号可以提供材料内部宏观与微观缺陷产生和发展的动态信息,利用声发射的特点可以检测材料中诸如裂纹的产生、扩展、以致断裂这样的动态过程,同时还可以间接地测量各种断裂在机械强度上表现出的总效果。

一、声发射技术概述

1、声发射技术的含义

作为声发射技术本身来说,其特点较为明显,属于无损检测过程中应用的动态研究方法。由于该方法的重要判断依据是缺陷本身所反射的信号,因此可以通过对于反射的信号的判断来确定缺陷的各种性质。不同的缺陷产生会有不同的声发射信号出现,通过对于各种信号特征的总结和实时检测,就可以实现对动态安全性的全面评估和判断了。

2、声发射的产生

对于声发射的产生的源头来说,可以来源自很多方面。相关学者在对声发射源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材料中的各种形式的变化都可以作为声发射源的依据之一。例如混凝土结构材料内部所发生的相关位错运动,混凝土结构材料中各种形式裂缝的产生、发展等。以上所提出的两种情形是声发射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混凝土的裂缝来说,一般情况下是在各种外力和不同因素的作用下,从裂纹的形成开始,按照顺序分别经历裂纹尖端的塑性变形和裂纹扩展后续过程。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演进,相关的形变能量和势能在不断的累积,当这个累积过程的结果足够大的时候,能量必然要释放。释放的结果就是相关裂缝的产生,同时这也会产生声发射源,这就是裂纹扩展产生声发射的整个理论过程。

局限性主要有:

(1)对于声发射技术而言,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灵敏度上,对于材料来说这种灵敏度更加的敏感。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敏感使得该项技术非常容易受到来自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所采集和接受到的数据进行鉴别、分析和正确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实践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经

(2)声发射检测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作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实先要加载一定的程序。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可利用现成的加载条件,但有时还需要特殊准备。

(3)从声发射的过程上来看,整个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换句话说,整个过程一旦发生,其结果就是唯一的。整个过程不可能重新来过。这就对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操作人员,在相关数据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收集准确和保存及时。

二、声发射的研究历史

从七十年代开始,到整个八十年代初期,大家研究和探索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对声发射源的基本原理和声波的传播方式上了。这对于后续相关工作的研究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到了八十年代,声发射技术本身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整个发展过程来说,在这一阶段的发展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的。从研究领域的宽度上来看,八十年代的研究对象领域有所拓展,已经扩展到了多种材料领域;在信号处理方面,美国PAC 公司根据大量的实践研究和经验,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改进,运用多领域的学科技术拓展了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的将现代微处理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的发展,并融入了声发射检测系统。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相关配套基础实施的不断完善,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计算机化的改造。这些大公司包含了美国著名的PAC 公司、DW 公司,同时还有德国的Vallen Systeme 公司。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公司也在这一趋势下,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改造和升级,对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广州声华公司就结合计算机化的技术开创研究了更先进的第三代数字化多通道声发射检测分析系统,该系统与上一代系统的产品相比较,其优势更加明显。体积、重量、效力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三代数字化多通道声发射检测分析系统的研制成功与实践应用为声发射技术稳步高速发展提供的必要的促进作用。

三、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具体应用方面

从大的方面讲,过去和现在国内外对混凝土声发射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即(1)对混凝土材料声发射基本属性的研究,其中包括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特性、龄期、加载方式等对声发射行为的影响;(2)对混凝土中裂纹的产生、扩展的规律(即混凝土的失稳模式同声发射间的关系)的研究,包括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机理、断裂机理及断裂预报等;(3)裂纹缺陷定位技术的研究。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4)

本届盛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磁发射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学术资源和专家资源极为丰富,会议主题涉及发射器、发射物、脉冲电源技术、建模与仿真、诊断、应用、定向能等。会议共收到287篇论文,经审查录用177篇,是历届论文投稿和录用数量最多的一届,其中70余篇优秀论文将被推荐到IEEE TRANS ON PLASMA(SCI检索)发表。

本届会议主席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军博士和国际电磁发射常务委员会主席、美国战略与创新技术研究所所长H.Fair博士共同担任。

会议交流分为论文宣读和张贴两种形式,交替进行,其中宣读论文25篇,张贴论文152篇。会议现场气氛活跃,交流成果丰硕,对促进我国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无记名投票向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分别颁发了本届会议最佳论文宣读奖和最佳论文张贴奖。会议向印度卡梅隆大学博士生Mrunal Parekh和北京特种机电研究所(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刘培柱颁发了Peter Kemmey学生奖。

为了表彰王莹教授在我国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国际电磁发射技术委员会为其颁发了首个Harry Fair

奖章。

为充分肯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多年来在推动我国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作出的重要贡献,国际电磁发射常务委员会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共同签署了《关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正式委员席位的协议》。

会议内容丰富,学术气氛浓厚,论文水平高,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广泛好评,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在业内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本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P391.4

目前射频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拒不完全统计射频技术的产品已经覆盖到了全球各个地方,无线射频技术自从二十世纪兴起以来受到了很多专家的重视,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射频产品销量出现猛增,基本上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以往主要用在军事上的射频技术也慢慢的运用到的人民的生活中,其中最近几年研究最为流行的就是预防儿童丢失的射频技术,受到了很多专家的追捧。在我们身旁,时常发生着孩子丢失的悲剧。这种现象深深的刺痛着我们的心,被拐卖的儿童一般较小,记不清回家的路,这样几乎永远回不去自己的家乡,丢失孩子的父母也是什么痛心的,自己的亲生骨肉被无情的掠夺。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一些高科技也慢慢的运用在预防儿童丢失上,其中最为热门的就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大力发展。

国外的无线射频技术发展的相对比较早,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德国、美国等,他们几乎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依托各大名校的教授进行合作,其中最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射频技术方面研究比较前沿,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比这些发达的国家,我国的无线射频技术发展比较晚一些,但最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在一些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如今与国内外的差别只限于芯片技术上,其他的先进技术都有掌握。本文主要是讲了为避免孩子丢失的悲剧发生,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预防这些灾难的发生,无线射频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无线射频技术是一种半自动的识别系统,其中人工参与的很少,主要是通过一些射频信号来获取目标的相关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其所在的位置,这种工作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人员的干预,可靠性强,在很多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表现出很优秀的功能。它可以通过放在儿童的衣服里面进行工作,操作也什么的方便,由此看来无线射频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无线射频技术的发展起源于二十世纪,其主要是以雷达技术的应用为理论基础奠定了理论基础。无线射频技术首次用于敌我识别系统的飞机。在二十世纪50:无线射频技术的早期探索阶段,主要是在实验室。在第二十世纪6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小规模的试验应用。70年代无线射频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是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无线射频技术的加速试验,有一些最早的无线射频技术应用。80年代无线射频技术与产品进入人员识别,自动收费系统和其他商业应用阶段。问题是90代无线射频技术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线射频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000标准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线射频技术产品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标签和半被动标签的发展,电子标签的成本不断降低,扩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到目前为止,射频识别技术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无线射频技术,无线可读可写,远距离识别,无源电子标签的高速运动物体的无线射频技术和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及其应用。

2 无线射频技术系统组成及原理

无线射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电子标签,电子标签中包含一些芯片和耦合器件。除了这些外还包括天线,在电子标签上还应用有条码技术,这些条码技术主要用来识别信息传输的路径,这个条码技术与我们常说的条形码是不同的,条码技术能够在外界的压力下能够自动的发射信息。

2.2 阅读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读写器。主要的任务是读取标签上的信息,如今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阅读器也不断的改变,现在大部分的阅读器都有一些通信接口,比如RS232、RS485等。这种通信接口就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进行数据的交换。无线射频技术的读写器主要有3个方面组成,(1)射频模块;第(2)读写模块;(3)天线;这些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射频模块主要负责信号的发射,读写模块主要是读取信号,天线主要是接受信号。

2.3 计算机数据管理。信号通过天线接受以后会传输到计算机中,其中信号的传输主要是通过RS485或RS232进行,传到计算机中的信号是模拟信号,在计算机中还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后送进计算机进行处理。

3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儿童丢失上的应用

目前,无线射频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防止儿童丢失中去,这样不仅避免了儿童家长的痛苦也避免了给社会造成没必要的伤害。无线射频技术应用在监视幼儿园孩子,包括儿童丢失时的记录与监控,应用无线射频技术监控儿童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自身定位的问题,而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机载传感器定位,定位技术主要包括导航信标,主动或被动识别地图匹配或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PS),这些方法构建一个灯塔或标识技术,维护成本高,技术处理速度慢,目前GPS地图匹配只能用于室外,精度差;绝对位置计算方法包括两个角度的方法,“两个视距法,模式匹配算法”的区位优势相对机器人的位置是自我衍生的,无需外部环境遥感信息的需要,缺点是漂移误差会随时间积累,不适合的移动机器人的绝对位置测量的绝对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来实现定位,定位精度高,可用于相对定位系统误差校正,绝对定位方法是最典型的路标定位方法,是预先已知的环境中的地标坐标,形状特点的前提下,基于检测信号确定自己的位置,在同一时间,全球路由到路标,路标之间的片断,不断地对路标探测来完成导航,可分为人工路标导航和自然路标导航。

3.1 可溯源系统标识件的设计。标志设计是硬件的基础之一,可追溯系统的关键问题。可追溯系统的标准识件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两部分。无线射频技术系统根据使用工作频率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低频(30-300khz)、高频(3-30mhz)、超高频(300mhz-3GHz)以及微波(2.45GHz以上)。通过不同频段无线射频技术系统的优缺点的分析,再根据本课题要求,能在50米内自动监测儿童个体,并且自动更新数据,通信速率要求快,下图是无线射频芯片针对儿童丢失收发的原理,我们选用2.45GHz的微波频段。把接收到儿童的射频信号通过低噪声放大器和积分转换,如图1输入到混频器中,再经过频率合成器(包括集成的LC振荡器和90度的相位转换),以及自动增益控制(AGC),调制解调和同步信号校准(FEC)、信息包处理,然后通过嵌入式的微控制单元(MCU),进行处理之后送入接收/发送中。

通用件包括电子标签,读卡器两部分。无线射频技术系统根据不同的使用频率,主要分为四大类:低频(30为300kHz),高频率(3MHz),超高频(300MHz的3GHz)和微波(2.45GHz)。通过对优势和不同频段的无线射频技术系统优缺点的分析,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在50米的儿童个体的自动监测,并自动更新数据,通信速度快,根据微波收发器的孩子失去了原则的射频芯片,我们选择2.45GHz的。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的低噪声放大器和积分变换的孩子,如图1所示的是输入到混频器,在频率合成器(包括相位LC振荡器集成和90度的转换),和自动增益控制(AGC),调制与解调和同步信号校正(FEC),分组处理,然后通过微控制单元(MCU),加工成接收/发射后的嵌入式。

图1 无线射频针对儿童丢失的收发原理

使用无线射频技术标签对儿童标识,不同儿童携带一个无线射频技术标签,在儿童活动场所内包括学校途径的马路以及家庭周围等位置安装无线射频技术读写设备,儿童通过时,记录通过的时间等信息,标签与儿童的信息绑定无线射频技术系统采集信息联入数据库,实时掌握儿童信息。

3.2 无线射频技术芯片设计电路设计。C232,Cys242,L231和L241共同构成的不平衡变压器,用于各种芯片射频端口到一个单一的RF信号,然后通过LC滤波器和天线,达到最佳的阻抗匹配。偏置电阻R271是用来设置一个偏置电流和准确;去耦电容C301是用来提供电源PCB板准确;C171,C181和201,设计了晶体的负载电容和X1、X2。由于该芯片具有接收和发射两种功能,因此它可以使用电子标签,也可以做阅读器的主要芯片,应用电路图的阅读器。

电路设计中软件的设计方法是受欢迎的,电子标签的无线射频技术系统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和PCB电路。加工设备和SMT使用,制作了相应的PCB板,PCB板上安装相应的部件,并测量相关参数和修改设计验证,最终使原型的符合课题要求。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的电路,电路设计,元器件的因素很多,可使电子标签(阅读器)的体积减小,硬件提高稳定性。

4 结束语

如今我国的社会形势日益复杂,针对儿童的犯罪也越来也多,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如何防止儿童受到伤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研发出来以后,在很多应用方面均有着非常优越的表现,特别是在定位这一领域。但由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涉及学科较多,在很多关键技术研发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之处,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儿童定位不太现实。不过这毕竟是一种解决儿童丢失问题的方法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发工作,以期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廿.试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39.

[2]陈海钦.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1):163-166.

[3]朱咏涛.浅析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消防装备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3(16):120-121.

[4]崔妍.基于GPS的儿童实时定位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5]覃惠,苏雪.基于GPS技术的儿童定位和报警电路的设计与制作[J].船电技术,2008(01):57-59.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6)

1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发射台是巨大的、相当复杂的一个系统,主要由组织机构、设备仪器、信息收集反馈等部分组成[1]。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技术也不断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而要想充分发挥出该工具的功能,广播电视台就必须加强对发射台的技术管理,促使整个系统科学而有效地运行。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的实质就在于制定有效的规范与制度,依托人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开展技术管理工作,维护发射台设备仪器的正常运作,尽可能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出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功能。鉴于此,现阶段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对发射台的正常运作意义重大,还对整个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意义重大。

2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的措施建议

2.1建立管理规范,完善技术操作制度

完善的、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操作制度是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技术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尤为关键。技术管理制度涵盖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机房值班制度以及发射台设备的维护、测试、检修、使用与管理等制度,还涉及机房管理制度、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制度等,只有充分完善这一系列制度,才能规范发射台的各项技术管理工作,高效完成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技术管理任务,加速达成技术管理目标。但在开展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一些疏漏、失误,需要依托完善的技术操作制度有效降低在技术管理中发生失误与疏漏的几率。通过建立并严格执行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操作规程,包括设备安装步骤、设备操作步骤等内容,就能显著提升技术人员在工作时的严谨度,从而使他们更重视技术管理,尽快形成明确的、稳定的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工作模式。

2.2加强技术培训,打造技术管理队伍

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工作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尤其是在广播电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工作人员更应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与技术技能,持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保证广播电视发射台高质量播出节目[2]。然而广播电视台尤其是县级广播电视台,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尽管技术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工作经验,但其接受新知识与新技术的难度较大,所以广播电视台要重视引进新鲜力量,持续充实技术管理队伍,通过技术培训打造素质过硬的团队。对此,广播电视台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有针对地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专门由人事部门负责。一般情况下,广播电视台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日子里,如各大节日,需要发射台发送一些大型的广播电视节目,就需要技术管理人员在播出节目之前充分做好准备,由人事部门召集技术人员开讨论会议,做好事前准备。广播电视台还可多组织开展文艺活动,有机结合活动与技术管理,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培训效果。广播电视台还可组织部分在技术管理上表现优异的发射台专业技术人员去同行业的其他优秀单位学习经验、学习技术,做到取长补短,并结合自身实际将经验与技术应用于发射台技术管理工作;召集技术管理人员一起讨论、学习,第一时间传达一些新的政策、方法。广播电视台还要定期组织发射台技术管理人员开研讨会,定期总结、讨论在发射台技术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积累的经验,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和素养,从而显著提高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

2.3重视设备管理,提高技术管理实效

为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观众能正常接收广播电视台所发射的信息,必须保证发射台设备的持续正常运行,这离不开对发射台设备的技术支持与维护,全面落实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技术管理实效。一方面,技术管理人员要以预防为主做好对发射台设备的日检、月检、季检、年检工作,细致入微地观形察色、听声嗅味、触感温度,保证及时发现设备故障苗头,精心、果断地处置事故隐患,特别是在日检工作中要重视检查发射台各抽风机、吹风机、散热风扇的运行情况;构建发射台设备运行的优良环境,主要是落实对发射台设备的温度控制、防松动、防潮、防尘、防噪等工作。现代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这使得其结构更加复杂、精密,体积趋于小型化、功能趋于智能化,作业的连续化与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积尘与高温就成为发射台设备发生故障的关键因素,技术管理人员加强对设备的防尘与机房环境的温度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做好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故障检修工作。作为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应做事业的有心人,尽快摸清楚各种设备的运行规律,持续充实技术资料,把基本功练好,迅速而正确地判断设备发生故障的部位;在处理设备故障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依据发射台设备技术要求选择更换的元器件,并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在设备故障的检修与处理上开拓创新,冷静对待疑难问题、科学分析,如果修改线路必须及时将具体情况记入设备检修档案。广播电视发射台技术管理人员还应采取结合设备的维修、改造、更新等技术管理方针,确保提高发射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3]。原因在于设备长期修理、元器件老化等问题会降低设备性能、增加维修成本,加上更合理的、更先进的新设备不断涌现,终结发射台原有设备的技术寿命,及时改造、更新设备成为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技术管理的必由之路。

3结论

大众媒体在持续发展,使得人们获得更多娱乐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但广播电视依旧是大众娱乐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广播电视发射是广播电视台成功播放节目、传播信息的最后环节,具备重要把关作用。因此,广播电视台在实践中必须加强对发射台的技术管理,保证最后的工作环节的质量,促使广播电视台提高节目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广民.浅谈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技术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9):28.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7)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1671

国内刊号:61-1107/R

邮发代号:52-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8)

Abstract: the current period, in order to fully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the country further increased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echnology, and has many advantages as the processing method, begins to get the favour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ersonnel. This paper is to radiation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the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adi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solid wast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flue pollutio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adiation technology; Theoretical issues; Applic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X-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21世纪,时代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在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应用也逐步地增多。这既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带来了极大的助力,同时也造成了工业生产活动以及电子产品污染等严重的问题,使得我国环境状况每况愈下,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为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的有效达成,国家当前时期开始大力使用辐射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其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果。

一、环境保护中应用的辐射技术的理论问题分析

辐射技术是以核物理技术的研发以及应用作为基础,而逐步地实现了发展及完善,到目前为止,辐射技术已经形成了独立、系统的分支学科,且各学科中的知识理论的使用,为人们的各项活动发挥着重大的辅助作用。在当今时期,辐射技术的应用尤其对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助益。本文下面就对辐射技术相关的理论问题加以分析:

1、辐射技术含义

辐射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是以辐射化学理论作为支撑、以发射自辐射源的射线与高速的粒子为工作的载体,来具体开展各项工作。具体来讲,此技术通过借助射线与粒子对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辐射照耀,以使污染物内部的各种化学或者物理成分产生变化,进而诱发污染物的物理变化或是化学反应的产生,从而使污染物被氧化或者分解,进而达到将污染物去除的目的。

2、辐射作用原理

辐射技术通过辐射照耀使污染物被去除的整个反应过程,是通过以下原理来实现的,即用于进行辐射的射线或粒子渗入到物质中,被物质所吸收,而物质中的原子或是分子被这些东西所激发、电离,进而在物质中出现被激发的分子或者离子,这些分子与离子会与其他自由基进行结合,从而诱发出链化的化学反应,最终在化学反应中完全消解。

3、辐射源的分类

3.1 γ射线。这种γ射线从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它发自于发射性的核元素,由核元素的衰变反应(其衰变定律如下图1所示)引起。γ射线的出现可能释放出多种能量,也可能散发单一的能量,但是,其放射的强度A(t)越高,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就越明显。因此,目前环境保护人员多用60Co型号的辐射源,以保证其辐射强度。

图1

3.2 电子束。这种电子束发挥作用,主要是借助两种途径来实现,第一种是直接借助自身所具有的高穿透性介质,对污染物进行击穿处理,而第二种是利用其自身的高能量对高原子的金属物质进行轰击,以产生X光或其他辐射再积习进行处理。而高能量的存在,一般是借助加速器来实现的,它一般更适用于存在毒害污染性质的水污染问题的处理。

二、辐射技术对于几种环境污染的具体治理策略

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借助辐射技术来处理污染问题,呈现为越来越多的方面,此种技术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逐步增高的作用。本文下面就具体地对固体废弃物、水、烟道三方面污染的治理对于辐射技术的应用加以分析:

1、辐射技术应用于固体废弃物治理

某些(半)固态或者是以容器进行储存的气态物体,在人们的各种生存活动中,可能因而逐步地失去其自身原有的价值而成为废弃物,也可能尚存在价值但不再被人们所需要而直接被抛弃成为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多数都是难以讲解或无法讲解的物质,这就使得自然环境中出现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根据一项调查(如下图2)显示,我国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国家为了彻底地解决这种污染问题,逐步地将辐射技术引入到治理工作中。

目前,辐射技术对于污泥、医疗器械等的消毒处理,以及废气的塑料、橡胶等的回收处理,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固体废弃物治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就污泥的治理来讲,污泥中存在的重金属、病原体、有机污染物等,都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其中存在的生物分子以及能量,又可以造福于农田种植或是土壤改良,环保人员利用辐射技术将污泥中的病毒、病菌杀死,将有毒害的除草剂、杀虫剂等变为易降解物质,同时提升污泥的脱水性等,使污水可以充分进行再利用。

2、辐射技术应用于水污染问题的治理

废水往往存在较强的毒性,以及难以被降解的苯酚、氯苯等物质,且其整体的物理性质较为稳定,环保人员以传统手段对废水进行处理,普遍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辐射技术开始被用来对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的毒害物质进行降解。而且,从其具体的废水处理工作实践来看,辐射技术处理废水污染的效果是极为显著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员都加强了对于此种技术应用的关注。

具体来讲,辐射技术对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病毒、病菌等都具有较好的治理作用。以治理有机污染物为例,辐射技术通过诱发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反应,进而使化合物被辐射净化,而且,其处理过程中,氧气的含量一直被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对还原性的物质进行有效抑制,进而达到对于水中有机污染的有效去除(如以PCE为主的γ射线降解实际效果图2)

图2

辐射技术对于水污染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工作,主要是依照以下原理来发挥作用,首先,水体被辐射而发生分解反应,OH·(氧化活性)以及H·(还原活性)等具有极高活性的物质会被分解出来成为水体中的自由基。其次,具有较高氧化活性的OH·自由基可用作氧化剂,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地氧化处理,而具有较高还原活性的H·基等则会脱去有机物的卤代基,进而逐步地达到对于污染物的消解。

3、辐射技术应用于烟道污染的治理

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烟道,会通过各种物质尤其是煤炭的燃烧,而产生较高的氮氧化物或是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进而形成对于大气环境的破坏性污染。其中,氮氧化物在排放过量的情况下,可以诱发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问题,且这种二氧化氮具有较低的反应活性,一般的治理措施都难以达到对于此种污染的彻底有效治理。而二氧化硫危害地性能也非常高,它可以诱发酸雨现象的出现,且同样难以实现全面的脱硫治理,从而造成自然环境中的酸雨污染。

目前,环境保护人员在对这些烟道污染物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辐射技术的功效尤为显著,它能够实现极高的脱除反应。具体来讲,辐射技术对于烟道污染治理的原理如下:电子束的辐照能量会被氮、氧、二氧化硫等物质所吸收,在吸收能量之后,这些物质便会出现被激发或分离的分子、离子,同时产生诸多自由基,而自由基又会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进一步反应,进而出现硝酸或硫酸等物质,最终环保人员可以利用收集器将这些酸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对于环境的保护。

三、结语:

我国当前时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想积极地做好对于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形成对于自然环境的全面保护,环保人员应当进一步做好对辐射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以辐射技术来辅助自身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萍,王永刚.辐射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的研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2] 刘秀华,雷家荣,杨宇川. 辐射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化工进展. 2010(05)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028-02

1 信号源是发射的根本,备用信号多多益善

发射台从节目制作部门获得信号,再向用户发送,达到发射目的。所以发射的前提就是信号源一定要保持高质和稳定,如果信号源有问题或根本无信号,那发射工作就无从谈起。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信号源出现问题。最常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光缆传输,卫星传输,微波传输,这些方式就不一一论述了,但发射台通常接入的是国家骨干微波链路,卫星也只能接收上星的节目,地方台大多都不在这些网络中。而发射台有大量的地方台发射任务,这些信号源单靠节目制作部门与发射台的光缆传输是不够保险的。加上光缆本身易损坏,卫星受日凌影响等不可抗力因素,一旦出现问题备用信号源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可以说是保证不停播最重要的环节。各地发射台可拓宽思路,利用其他模式备用信源。

1.1 利用小微波网络

之所以叫做“小微波”是为了跟国家的骨干微波链路区分开来。意思是从节目制作部门到发射台直接点对点传输,此种方法特别适合地方台广播和电视信号传输。由于地方台之间距离不会太远,首先可以保证铺设网络成本较低,另外在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能得到很大的保证。还可以将监测台或相关领导部门加入微波网络,方便上级领导和监测部门监督。

1.2 利用当地有线电视网络

随着这些年有线电视的高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区域广,节目内容丰富的特点。如果发射台地点在有线电视覆盖区域之内,而且有线电视信号含有发射台需要的频道和频率,那就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备用信号源。方法也非常简单,只需要一个专用解码设备就可以输出高质量的节目信号。

1.3 利用因特网

这个技术目前还没有成型,但个人觉得技术层面上并不难。节目制作部门可以架设服务器端提供信号,发射台作为客户端接收信号就可以实现。随着电信部门带宽逐步提升,加上云技术等新的资源模式广泛应用,我猜想因特网会是未来获取信号源的发展方向。

这些备用的信号源需要有人专门负责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调试设备,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2 发射机群组需布局合理,设备齐全,检修认真,注意温湿度

发射机负责将收到的信号源传递给千家万户,设备繁多复杂,主要包含电视发射机,调频发射机,和中波发射机。从电源系统到发射机主机再到天馈线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无法完成发射任务。其中发射主机系统问题最多,零件易损坏,且维修技术含量高,维修时间较长,对发射机的检测与修理是了职机人员的大部分工作内容。

2.1 发射机的外部线路需要清晰合理

线路如走地下暗线则需要可拆卸地板或地砖,走线在桥架上需要在机房安置梯子。每台发射机上要标示所在频率,发射机的连接线路上要标识线路作用或所属信源类型。

2.2 备用发射机机尤为重要

备机需提前连接好天线,通过同轴快关切换主机与备机。最好能做到每个频率和频道都有备机,备机的发射最大功率不小于主机为佳,如条件有限备机缺乏的情况下,需通过多个同轴快关切换天线,尽量简化导机流程,提升导机效率,减少停播时间。安全优质播出所允许的导机停播时间在三分钟内,只要合理的布局发射机和各种线路及天线,三分钟的时间绰绰有余。

2.3 自动信源切换器是必要设备

发射机的首选信号突然出现问题时,信源切换器可以自动识别,并在第一时间切换到备用信源继续播出。其判断准确率高,切换信源速度快,远强过于人工操作。每台发射机都安装上此设备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最重要能保证无间断播出,提高发射工作的稳定性。技术人员要经常检查切换器,保证其时刻处于工作状态,如有损坏应立即维修。维修期间要格外注意此频率的发射情况,随时手工切换信源。

技术人员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有设备进行定期检修维护。检修要与节目制作部门及上级主管领导提前沟通,检修时要逐一检查设备运转情况,测量发射系统中各项数据指标。对于任何异常情况都要及时处理修复。另外要检查机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和空调的运转情况,确保发射机在适应的环境下工作。一个合适的机房环境可以减少发射机的故障率,增加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 监控系统要做到功能全面且强大,定期进行更新

发射机监控系统是发射工作的有效利器,随着IT时展,监控系统也展现出了超群的能力。发射机监控系统主要分为,信号监测,电力监测,视频监测三个部分。具有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储存和人工查询功能。它可以时刻不间断的监控发射系统内的各种数据,及时的以图文或语音的形式提醒技术人员,帮助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再通过监测系统的数据快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上讲监控系统越强大,发射工作出现错误的概率就会越低,故障分析越准确和快速,维修自然就更及时。

3.1 信号监控

信号监控建议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发射机是信号源的监测,二是发射机的输出信号监测,三是通过无线接收已发射的信号。三种信号分别监测有利于迅速判断故障出现在哪个具体环节。如信源信号正常,发射机信号异常,则是发射机出现了问题。如发射机输出信号正常,无线接收信号异常,大多是发射机天线问题。。若只有信号源出现问题,就是信源故障。如同时监控备用信号源,可第一时间发现并维修,确保信号源始终畅通。

3.2 电力系统监控

电力监控系统是一个多任务多功能的综合系统,能承担起发射机房全部电力系统及环境参数的采集判断及实时处理。要同时可以监控交流电配电情况,直流电配电情况,以及各用电模块的情况。另外还可显示环境参数,如机房温度,空调情况等等。总之电源监控系统是用电安全的重要保障。

3.3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系统虽然普通常见但也必不可少。广播电视发射部门是需要高度安全的重地,视频监控不但可随时观察机房内的设备情况,在消防和保卫方面也有明显作用。应将摄像头放置在机房的重要位置,做到光线适度,成像清晰,条件允许的话尽量不留死角。

整个监控系统须设专人管理,细心维护,及时维修。每隔一段时间应更新监控系统的软件硬件,功能上要与时俱进。

4 加强人员技术能力,专业人才可内部培养

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和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发射机,电力设备,监控系统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换代。新的设备就需要新的技术支持,人员熟练掌握新技术是发射部门的基本要求。主管领导要制定科学有效的集体培训计划,可统一学习,统一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给予适当奖励和表扬。技术骨干应毫无保留,互帮互动,营造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

4.1 电脑知识

现代的发射设备在电脑控制方面已经非常普遍,技术人员大部分操作都是通过电脑来实现的。IT技术更是通信业的主流趋势,技术人员应适当的理解和掌握。各地发射台应主要普及网络概念和硬件维修的知识。首先了解内部局域网构建原理,信号如何采集,系统间如何实现物理连接,以及简单的安装调试。在广域网方面应熟悉接入方式,资源下载,和防火墙安全。硬件部分要熟悉PC机每个部件,如CPU,内存,硬盘,显卡分别有什么作用,并独立完成接线组装,以便在电脑出现问题时及时修复。

4.2 专业英语

国内主流的发射机在设置参数界面几乎都是英文的,发射机所配备的说明书也以英文为主,这种情况下自然要求技术人员的英文素质过硬。而受各人英语基础的限制,想做到每个值机人员都能看懂英文说明书显然并不现实。对于基础较好的,应多承担说明书翻译任务,总结设备特性和操作方式,以书面的形式内部传阅。对于英文基础较差的,应有针对性的掌握专业单词,至少掌握发射机设置界面和运行状态界面的全部单词,明白每个单词对应作用。技术部门最好能总结和归纳每台发射机操作界面上各单词的中英文对照,方面参考和学习。

4.3 专业人才内部培养

因广电发射系统庞大且繁复的特点,许多操作必须有专业资质才符合安全要求。如吉林市发射台地址在郊区,使用农电网,稳定性不高,必须配备用发电机。然而发电机的操作必须拥有电工专业资质,换句话说每个班组要有电工24小时值班。招聘大量电工对于发射台这种事业单位来说受人员编制限制困难很大,也容易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台领导果断决定在发射机值班员中培养电工,鼓励去电业局学习,考取电工资质,承担学习费用并提出表扬。让值班员兼职电工,很快便完美解决了电工问题,不但能做到24小时电工在岗,在检查和维修电源电路设备方面又做到了人才储备。内部培养同样也可以用于其他专业方面,如网络管理员,天线工,电梯安全员等等。

增强员工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但需要领导部门坚持不懈的管理和鼓励,也需要技术人员积极努力的学习和完善。

5 结语

发射机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19-01

引言:医疗影像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现代科学经济的进步,网络时代的革新掀起了各行各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医学影像学是医疗领域重要的医疗技术,通常应用于放射科、B超,彩超、CT、核磁共振等科室。而现阶段很多医院仍处于使用最多的常规X线机,只是医学影像技术的模拟方式,除了部分使用了影像电视X线机外,绝大多数都只能用胶片记录,对拍摄的图像处理、存储传输都受到极大的限制,给医生诊断病例上也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在医学领域中,医院应该在医学影像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把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让医学影像以数字方式输出,使这些影像数据可直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传输和存储,从而导致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1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里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可分为三类分析:一是,医学影像技术室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也可远处医疗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及时传患者的信息、医学图像和诊疗信息等,实现了远程医疗的发展。二是,用在医院放射科部门。医院的放射医疗室最需要有足够的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高速通信网络的辅助下,实现把影像和静止图像同传的能力。三是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图像分发系统里,特别是在急诊室和特护房。随着网络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引入,医学影像技术将信息集成在操作模式中,在信息提取中更为便捷。无论医学影像技术在那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都能起到它关键的作用。

2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技术改进

X射线是医学发展技术中最早的图像装置,应用中可以让医生顺利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在医学影像技术上也有所突破,让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正逐步替换传统的屏片摄影,医学影像技术的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和发展,实现将数据远距离传输,远程诊断,提高了患者诊断病例的效率,而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还是需要的,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正在一点点渗入到医学影像技术革新中,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了曙光,为治疗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磁源成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个改进,用于检测心脏或脑,从而得到心磁图,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也是核医学的两种技术,也是根据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来景象体内诊断;对人体加电压,检测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阻丝电导率变化的图像,也叫阻抗成像,因其分辨率高,对人无害的特点,开始实现其实际应用;还要光学成像等等,以上的几种技术都是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是要以最安全、最大经济效益出发点,将医学影像技术达到更为先进的技术,造福人们。

3结语

通过对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仍需要一个渐进的推广过程,近年来,临床手术和治疗方面正在朝着微创或无创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的实施是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辅助的,为,微创、无创手术或治疗的精准定位打下了基础,通过接下来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完善、改进,一系列的如磁共振谱(MRS)、正看电子发射成(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等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医学治疗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对脑、肺等各个部位的成像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不仅给医生一个很大的治疗帮助,同时还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省时省力,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提供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财务管理信息论文 下一篇: 法律道德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