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7 11:30:46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1)

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

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部监控将幼儿教师纳入质量监控的主体,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各个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对高质量的认识,提升问题的发现意识,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是直接接触幼儿的监控主体,对质量的了解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提供重要质量参数,促使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控更加科学、全面。与此同时,监控的过程可以说是幼儿教师的学习过程,对幼儿教师专业性发展有莫大的帮助。首先,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开始阶段,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监控培训。在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控中,应该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在幼儿教师承担监控任务之前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其次,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呈现给幼儿教师一个巨大矛盾场。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可以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分析、反思的综合过程。著名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经验与反思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加有效。幼儿园质量内部监控给了教师一个复杂与矛盾的场景,让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与监控中提高对经验的获取,并让幼儿教师意识到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之间的差异,在巨大的冲突中增强反思的深刻性。最后,需要在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培养幼儿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头脑中带着质量框架去对幼儿园的各个方面进行审视,去分析事实与质量框架之间的切合度。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做出一定的改正,还能巩固质量框架的理论内涵。在分析与反思的过程中探寻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正。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不足。当然这一过程也就是对自己所采用理论的修正过程,而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在关注最低合格的同时,更关注于追求卓越。计划——行动——检查——改进,这样一个PDCA循环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有效利用了幼儿教师这一资源优势,在加强监控、提升质量的过程中带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幼儿园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的动态循环圈。幼儿园中各监控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滋养、取长补短,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共荣共生。

三、优化整合幼儿园管理与组织

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牵涉到幼儿园的组织与管理,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以及优化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将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加强园所内信息传递与共享。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担负起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的重任。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方面、全过程、全员”思想的影响下,可以将教育质量分为输入质量、输出质量和结果质量。输入质量作为一种硬性质量具有客观性与外在性,包括结构质量、取向质量、劳动环境质量。而输出质量是直接面向家长与幼儿,具有实质性,包括过程质量和与家庭的关系。输入质量对输出质量的影响是20%~50%,研究结果显示,管理与组织的不同,也就是各种框架条件是怎么利用的,可能会使教育过程达到不同的优质程度。输入质量对输出质量的影响并不是线性函数,而是动态转换。管理和组织可以说是两者的中间转换机制,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幼儿园自身逐渐向学习型组织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幼儿园组织结构的改善升级。目前,我国幼儿园主要还是沿用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高度控制的权威型组织。这种组织结构不利于将个体视为完成组织目的的工具及手段,不利于个人与组织的融合,无法有效唤起组织成员的奉献精神,亦无法形成组织的共启愿景。将组织结构推向扁平化可以拉近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组织的民主力量,有效地将组织成员纳入到结构中来,让个人与组织有机结合,增强两者之间的生命连接,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在推进扁平化组织的同时,园所领导应该进行管理方面的学习,加强对幼儿园的科学、民主管理。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需要对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进行全方位细致的监控,在现实与设想之间形成结构性张力,促使管理与组织的优化整合。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将成为幼儿园组织结构改善,管理优化重塑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2)

一、关于道德领导理论的相关分析

托马斯·萨乔万尼所提出的道德领导理论,在理论方面侧重于对传统的管理领导进行一定的反思,在传统的领导框架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管理理论的扩充,同时分析领导权威来源。随着道德领导理论的发展与扩充,其理论中对于领导权威的来源、道德领导的地位、道德领导的具体内容等方面更加关注。道德领导管理理论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园共同体规范的形成,同时确立专业的理想,使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充溢的工作状态,积极地与管理人员一同管理幼儿园的日常事务。

在幼儿园的实际管理工作中,道德领导理论探究的是领导权威的来源、专业权威、道德权威的作用,而专业权威、道德权威是组成领导权威来源中最大的力量。专业权威往往更加重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他们处理教学工作的能力。道德权威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广泛享有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的工作理念以及共同的理想等。重视道德权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管理中过度重视的领导行为、技术,而忽略对其道德层面的水平进行考察的内容。另外,在进行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时,必须将道德领导管理理论置于首位,努力创造“先信奉、后领导”的管理理念,通过树立一定的道德管理目标,促使下属从信奉者的角色逐渐向自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创建优秀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道德领导理论视野下幼儿园管理的相关分析

当前,幼儿园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道德领导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管理中,重视幼儿园管理工作是客观事实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提升幼儿园园长的领导水平。幼儿园园长不但是幼儿园的管理者,而且也是肩负道德使命的责任人。提高幼儿园园长的领导水平,需要为其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以道德领导理论促进其培育共同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团队精神,提高教师自主管理的能力,促进幼儿园更好地发展下去。其次,还需要培育组织文化,建立共同的愿景,进一步增强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共同价值观念。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寻求组织成员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力争组织成员能够在集体的愿景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形成一种和谐的管理局面,充分激发组织成员的个人力量,为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3)

管理生态学在重视对组织制度、组织结构等管理硬件作用研究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对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感情因素、文化因素等管理软件作用的研究。我们幼儿园在先后经历了对“物”的重视和对“人”的重视之后,开始进入到对“组织”的重视,生态原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在教育领域,生态式教育是指以一种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策略。在幼儿园管理中,现行不少幼儿园管理制度呈现出科层化、数量化和精细化的趋势,从而造成对教师与幼儿自由、自主的压抑,使得幼儿园的管理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是与《指南》精神相违背的。要改变这样的管理现状,一条可行的路径是,吸纳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遵循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解释复杂的幼儿园管理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走生态式管理之路,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一、贯穿绿色生态理念,构建组织的外部生态环境

在生态式幼儿园管理中,组织的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园在生态式管理实践中,始终贯穿“绿色生态”理念,以幼儿园生态文明作为创设的首要目标,致力于构建具有功能布局合理、人文气息浓厚、自然景观优美、育人功能突出、

(一)以绿色理念为核心,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我园以“绿色”理念为核心,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幼儿园的办学、管理、教学、育人等工作之中,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我园以构建绿色生态文明校园为目标,坚持以“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进行幼儿园外部环境的规划、布局、设置,绿化面积达50%。在园内各种设施设备配置方面,也十分注重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如幼儿园主体建筑等,以红黄蓝为主色调进行装饰,加上园艺作品、立体绿化、五颜六色花朵和鹅卵石路的装点,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品位和优雅艺术格调,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一流的办学条件,发挥出外部生态环境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以生态环境为载体,寓教育于各项活动

我园特别注重以绿色生态环境为载体,寓各种教育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 教师通过巧妙的智慧,创设了生态式的班级小环境,充分挖掘了材料的价值与功能,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真正做到了“教育无痕”,感受到了绿色生态理念在班级环境中的落实,同时开展新童谣传唱、创编、表演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二、营造良好隐性环境、加强组织内部的协调互动

在生态式背景下的幼儿园管理,生态式管理强调管理者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依存和对话关系,是以组织的共同愿景为目标,管理者通过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的生态组合,通过对组织系统的各方面,以及组织内与组织外各方面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生和互补关系进行协调,来实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一)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形成良好师德师风

在生态式管理的背景下,幼儿园还不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注重提供活动的机会,让教师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中。我园以值周教师活动,进行学习心得分享,提倡各种学习活动,多次选派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培训,“我要学”成了每位教师真实的心态写照,比奉献、讲学习在幼儿园蔚然成风。我园还注重在园内树立优秀教师典型,设立“党员示范岗”,组织教师学习身边党员的先进事例,推进我园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园内显眼的位置增设了意见箱,以便家长对教师的言行予以监督,家长对教师评价良好,满意率达到98%以上,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关注师幼身心健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生态式管理强调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和谐相处,我园高度关注教师与幼儿的身心和谐。首先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服务。我园在全市率先设有箱庭治疗室,保健医生参加多种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养,更好为教师与幼儿服务。其次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用爱滋养孩子成长。我们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化,学园每天组织老师们参加健身运动,组织老师们开展心灵成长读书会,组织教师参加关于如何减轻工作压力等专题讲座,并定期为教师检查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再次是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幼儿园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应用箱庭治疗为有需要的幼儿和教师做个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互教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创建起符合幼儿成长的环境,形成了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形成教育教学合力,建立教学生态有机统一体

管理生态学的建构,使人――组织――管理生态环境联成一个生态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在吸收了以往管理理论精华的同时,能够解决以往管理理论的不足。

(一)树立目标,鼓励教师特色发展

在生态式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如何引领教师的发展,除了建构生态式的环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让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将个人目标与幼儿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我园围绕着培养“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专业教师的发展目标,把教师的个人特色发展与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整合起来,为每个教师创设一个施展特色、个性与能力的平台,打造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特色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我园领域见长的学科带头教师队伍已越来越壮大。这批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在全市园际教研和课程改革进程中担负起积极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例如2010年4月底在泉州市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暨园际教研交流展示活动中,我园四位骨干教师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自然和谐的师幼互动向来自泉州市各幼儿园的两百多名同行姐妹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受到与会幼教领导、专家、同仁一致的好评与肯定。

(二)课改导航,推进教学科研发展

在生态式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生态式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科研教研工作,生态式的管理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我园从园长做起,带头参与教科研活动,从而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活动,如今我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活动已形成常规,学园承担了多层级的课题研究,如国家教育部的“十五”重点课题《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开展双语教育》《生态艺术观下幼儿韵律活动的实践研究》被确认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以教学叙事促教师专业成长的微型课题研究》被选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福建省普教教研室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促进教师特色发展》《有效分享幼儿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研究》被确认为福建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课题;《3―6岁幼儿文明礼仪的培养策略研究》被评为泉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研究课题。教师们在各种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中获得最大的发展。

(三)搭建平台,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在生态式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生态式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园通过搭建新老教师经验交流平台,开展“三段式教研”,打造出一流的教师队伍。教研活动由学园的学科带头人主持,分别选择幼儿园小、中、大班领域教学中的教材,例如《大班看图讲述:父与子》《小班生活健康教育:学穿鞋》《大班数学活动:按物体的特征分类》《大班音乐欣赏:都睡着了》等,特别是我园为“2011年福建省农村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及“晋江市深沪中心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共计100人举行了一场原生态的“美术领域”三段式园本教研活动,向参与研讨的园长、老师们展示我园“常态化的园本教研”活动过程。为前来观摩的园长、老师展示了该园对园本教研活动新的理解和尝试。不仅丰富了“园本教研”的内涵,而且拓宽了教研活动的渠道,同时也推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四、构建生态网络平台,传播生态幼儿园网络文化

在生态式幼儿园管理的实践中,除了重视现实中生态环境的营造与和谐精神环境的创设外,我们还重视虚拟网络生态环境的构建,以校园网络为核心,传播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生态网络平台,这也是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生态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络资源

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平台,如何把现实中的幼儿园生态环境向网络延伸,也是生态式背景下幼儿园管理实践必须探讨的问题。我园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积极架构平台,加强幼儿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幼儿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形成幼儿园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管理的网络体系,丰富和完善了幼儿园网页,拓展了如“校园介绍”“教师风采”“班级主页”“学园动态”“课程安排”“资源库”“健康快车”“历史回眸”“校务公开”等栏目;将幼儿园的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及时向社会、向上级、向同行、向家长展示。

(二)构建网络沟通渠道,密切家园联系沟通

生态式背景下的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是个开放式的生态有机体,要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信息、能量等的交流与互动,我园根据本园家长的不同需求,我们要求班级老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沟通手段与家长互动。如学园网站和班级博客、手机短信、班级QQ群等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满足了不同家长的需求,成为了对外宣传及展示的重要窗口,同时,网络也成了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个窗口,成了密切家园联系的渠道,网络把幼儿园与社会、社区、家长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发的生态环境,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生态式管理不仅重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更强调管理哲学的指导性作用。它不仅看到组织的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的影响,而且更看到组织与所有内、外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联系。近年来我园以建设“生态文明园”为奋斗目标,努力营造生态式的管理环境,特别在建设绿色校园,建立公平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友好和谐的师幼关系,建构信息化校园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把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有机体”,注重这个“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不断促进幼儿园管理现代化,进而有效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4)

“和谐”的思想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的因素,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谐管理就是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管理中注重识人用人,使被管理者人尽其才。针对多变环境下复杂管理问题的解决学就是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以“和谐”作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以“和则”和“谐则”的耦合互动来应对管理问题,提高管理的效果和组织的绩效。和谐管理的观点为幼儿园的管理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和谐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对幼儿园的管理进行创新能够提高幼儿园的整体管理水平,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该做的努力。

一、和谐思想影响下幼儿园管理理念方面的创新

幼儿园管理在理念方面的创新就是要做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价值理性就是指以人生各种理想、信念、理想等和人性关怀作为皈依的人文精神,工具价值就是把工具和技术作为目标的价值观。传统的幼儿园管理中价值理性往往被工具理性所取代,放弃了本该追求的价值理性转而追求工具理性,将价值理性消除了。随着社会人文不断受到重视,人的自由、情感、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文精神重新被人们所注意到。顺应这种发展潮流,管理的人文化也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以价值理性为基础、重视人的情感因素为核心的人文管理强调人的共同认识、协调合作和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价值理性,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结合起来,既要有制度的约束,又要从情感和需要方面出发满足教师的需求。将这两种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使幼儿园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二、和谐思想影响下幼儿园管理组织方面的创新

就幼儿园的组织形式来说,幼儿园具有了科层组织的特征,但又不像行政组织那样具有一致的目标和清晰的分工,而且幼儿园的主要成员是教师,而不是科层组织中的行政人员,这就说明幼儿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层组织,还有非科层特征存在;幼儿园中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教师都具有专业技能、坚守专业人员规范,根据组织的专业性程度,幼儿园又带有专业组织的特点。总的说来,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半科层化、半专业化的组织,如果要是一味地像科层组织一样只是通过命令、强制等手段来维持纪律,就会忽略幼儿园中专业人员的特性,导致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之间矛盾的出现或者激化,陷在科层管理的误区中难以自拔。在幼儿园管理组织创新中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幼儿园既是事业单位,也是办学实体,根据幼儿园规模不大、行政事务不多的特点,应该建立行政管理简约化的科层、专业双向组织机构:幼儿园组织应该减少中间的管理层级,使决策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形成网络化的沟通,使幼儿园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更加灵活有效;将幼儿园组织中的权利进行节点化,使个人在专属领域内能够最大化的行使权力;幼儿园组织在分工上要打破专业的限制,强化协调与整合能力。很多幼儿园进行了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减少幼儿园的管理层级、建立专业发展组织等尝试。

三、和谐思想影响下幼儿园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制度只是一种管理办法,用来实现幼儿园的规范、科学管理。目前很多幼儿园制度中只是对幼儿园的工作进行了规定,这些制度的存在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的工作效率,但是这些制度中有很多对教师进行行为管理和约束的规定,太过强调管理者的控制作用,看似实现了幼儿园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实际上忽略了制度的管理对象――人的一些情感、沟通等方面的需要,没有重视人文因素,导致了幼儿园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引来制度的失效。和谐思想影响下下幼儿园管理制度的创新应该将重点放到人的身上,制度制定方面要实现刚柔并济,要“适度”,恰到好处、一视同仁;要“适情”,因人而异,灵活变通。要既能保持制度的严肃性,又不会产生反感心理;既强调教师的职责,又重视教师的权利;既规范了教学工作,又能给教师留有发挥的空间。很多幼儿园在和谐管理思想的影响下进行制度方面的创新,更注重制度中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尊重,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主,同时也将对教师的约束涵盖在内,也对教师的民利进行了规范,最大程度上将重点放在教师身上,重视教师情感、沟通等方面的需要。

四、和谐思想影响下幼儿园管理实施方面的创新

和谐思想影响下幼儿园管理实施方面的创新就是要实现理性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统一。理性管理强调的是通过科学方法来量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的效果,将科层的管理作为基础,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职责分工和奖惩制度来实现。人文管理则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需求和发展。两者有矛盾的斗争性,而两者互为前提、相互转化、补充又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如果只注重人文管理,理性管理缺失或者流于形式,必然会导致幼儿园由于秩序混而失去育人的目的,最后人文管理也无法实现;理性管理如果离开了人文管理,最终就会使教师失去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理性管理失去了意义。幼儿园的管理实施中既要保持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也应该在此基础上重视教师的价值和自由,让教师能够在制度管理之下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好地为幼儿园服务。

五、总结

“和谐”的思想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的因素,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文精神的代表。构建和谐社会也使幼儿园的管理有了更高的标准。在和谐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幼儿园的管理进行创新就要做到:理念方面做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组织方面可曾组织与专业组织的和谐;制度方面刚性制度与柔性制度的和谐;实施方面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和谐。做好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创新,实现幼儿园和谐管理,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5)

一、当前幼儿园教师人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幼儿园的数量剧增,办园形式趋于多样化,人本管理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幼儿园在教师管理上仍是以规范、他律的物化管理为主。下面笔者就幼儿园教师人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第一,管理者只重视自身的权利和权威。由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局限和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幼儿园人本管理中,一些管理者只重视权利的行使,只懂得对幼儿教师发号施令,忽略了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民主性。

第二,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的统一。调查发现,一些幼儿园的管理者往往为了获得局部利益而提高部分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不考虑全局利益,更缺乏整体的协调。有些幼儿园的管理者更是由于个人的认识局限,不懂得知人善任,不重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一些教师得到重用,通常是因为其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

第三,存在主次不分的管理方式。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很繁杂的,每天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新的教法研究更使教师应接不暇。而管理者却一味地强调教师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更新教法和学专著、写论文上。

二、解决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幼儿园的有效管理

1.管理者和教师要对组织目标达成共识。让教师对组织的目标达成共识是人本管理的基础。因此,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必须切合幼儿园发展的实际和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确保目标本身能产生出强烈的激励作用和推动作用。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教师的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能力都会有所增强。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内部会形成一个奋进和谐的群体,进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2.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幼儿园实行人本管理必须以教师为第一资源,并凸现教师管理者的身份,不断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为教师参与幼儿的管理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认可度,增强教师对幼儿园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对幼儿园的归属感,使教师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幼儿园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幼儿园教师管理制度和机制

1.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增强教师参与管理的意识。教师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管理,如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等,有的私立幼儿园还设有董事会。在管理中,针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管理者应组织教师充分讨论,听取意见,研究对策,对规章制度进行适当修改、完善。逐步使教师能够自律、自勉,从而最大限度地使教师在参与管理的同时,个人也得到成长。另外,允许教师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生活福利、奖金分配等问题上进行讨论表决,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发挥主人翁地位和作用。

2.加强人才制度建设,保障教师发展。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就是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具体来讲,实行岗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理流动。这样不但能挖掘幼儿教师的潜能,还能促使教师正确评价自己,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在实施幼儿园教师人本管理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要运用合理化的奖惩机制。在奖励表现突出的教师的同时,对表现落后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惩罚。当然,不能简单地去评价教师的优劣,要根据教师的能力、学历和工作经验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使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共同促进幼儿园的有序发展。

(三)营造以人为本的幼儿园文化氛围和环境

1.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管理者要善于对教师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密切人际关系。这样有利于改善和消除幼儿园工作中的很多不利因素,更有利于拉近管理者与教师间的距离。

2.提供适宜的工作、学习环境。幼儿园的环境建设要充分体现“人文”环境设计理念,突出教育性、艺术性、时代性,努力为教师营造适宜的工作、学习环境。

其一,重视幼儿园的绿化建设,使教师感受到美的陶冶和愉悦的享受。

其二,充分利用走廊、橱窗等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有利于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参考文献:

[1]贾德宏.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教育,2004,(22):22-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6)

管理是其理论和实践连续过程行为的函数,管理是一种活动本身、一种行为态;文化则是其理论和行为(包括管理行为)的历史积淀和方式体现的因子集,文化是一种积淀本身、一种反刍态;管理文化则是管理与文化的聚合态、合力效应。所以说,管理与文化既有密切的关联性,又有各自差异存在的方式与形态。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管理

管理一词的英文是management,它是从意大利文manegiare和法文manage演变而来的,原意是“训练和驾驭马匹”。中文“管理”一词是“管”和“理”的组合词,在1989年版及以前版的《辞海》中查不到其解释,《辞海》中“管”字头下面,没有“管理”的条目,只在第七义有极简略的释义:管者,管理;管辖。

所谓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控制、计划、领导、协调、组织等方面都渗入文化的因素,以文化贯通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有显著区别。它是以“文化人”假设作为前提,以知识经济作为背景的。具体地说,它有以下一些特征:

1、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文化管理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因此,文化管理的“人本主义”是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

2、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具有灵活性、柔性、跳跃性和速变性的特点。为适应文化管理的要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感情达到充分交流与沟通,等级森严的科层制不再适合企业的管理,管理层级减少,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化c多样化。

3、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文化的作用在于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从而形成一种凝聚体,即团体精神。文化管理就是强化这种团体精神,使人们有“家”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二)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管理活动产生的。在管理活动中,人们总是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特征,这些特征深深地根植在管理过程中。“一个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过程的渗透和反映,就形成了所谓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它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管理文化其实就是管理中的文化意蕴,是文化特征在管理中的体现。它有四个特点:1.生发于民族传统文化中;2.随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丰富;3.兼容外来文化的影响;4.决定和影响着管理模式。同时,管理活动中“文化”的因素也越显重要,特别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管理成为管理的主要战略选择。

二、文化管理与幼儿园管理

文化管理这一在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现代管理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幼儿园塑造自身形象、有效管理、决胜市场的法宝,是现代幼儿园管理的灵魂和核心战略。

(一)文化管理应用于幼儿园管理

从管理和文化的关系看,管理是人类基本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他们的组织,有效地协调管理组织内部的种种关系,管理本身就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保教工作进行,这是幼儿园管理的目标和存在意义。因此幼儿园工作必须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原则。以幼儿为本就要切实考虑幼儿的要求、幼儿家长的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精神需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实施教育,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的潜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与人共处,这“四会”正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具体反映。

在管理的各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中,人是管理的核心。这是以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依据和出发点的,是人对自身认识升华的结果。以此为据,幼儿园管理要求确立教师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幼儿园管理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端正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要依据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管好幼儿园的使命交到教师手中,由教师来操作,确定教师工作中的主动地位。

三、幼儿园管理文化的形成

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幼儿园园所文化的建立。“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继承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赋予幼儿园鲜明的文化特色,如“美化的物质环境”“丰富多彩的幼儿游戏”“饱含爱心的幼儿教师”。文化管理能将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价值渗透于幼儿园的各因素中,以教师为主导,创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形成良好的园风、园貌。为此,“管理者要将建设组织文化,创设良好环境作为自己最艰巨的职责和任务。” 一般而言,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幼儿园的办园物质条件、精神内涵以及社会环境等。幼儿园的物质条件不仅仅是师幼们生活、运动学习、娱乐的基本保证,也是实施管理、实现办园目标的重要前提。环境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的是环境在教育活动中所发挥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与幼儿家庭、所在社区及相关单位组织等存在着的一定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幼儿园办园理念与行为的外部环境系统。社会环境中所包含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风俗等对幼儿园的管理文化乃至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作用。

现代幼儿园尤其强调在保证保教质量的前提下,走特色之路。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难以创新。现代幼儿园之间的竞争,一靠实力,二靠特色,而特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实力。创特色是幼儿园的形象目标之一。幼儿园特色应综合教育、环境、市场因素,它既是对幼儿教育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对社会环境全面分析和对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反映。为此,幼儿园管理者要集众人智慧,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探索符合幼儿园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幼儿园只有传承、创新和发展,把握制约幼儿园管理文化品质的关键因素,才能随着办园历程的推进高屋建瓴,实现园所管理文化品质的不断积淀、丰富、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胡军.跨文化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2]丹尼尔・A・雷恩.管理的思想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蔡咏梅.中外幼儿园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4).

[4]葛晓英.幼儿园文化构建的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5]向吉英.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01,(4).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7)

非营利性组织通常指为达成一定的个人或社会愿景、受法律和道德约束、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较之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也有其自身特点。萨拉蒙教授认为,无论组织的名称、形态和活动领域,只要满足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征,即可被认定为是非营利组织。[3]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借鉴国外定义并结合我国实情,指出“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我国学者认为“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并且“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第三个基本属性,也是非营利组织最具特征的一个属性。”[4]

(一)从历史看,幼儿教育机构主要解决幼儿的抚养问题,是一种人本性实践我国古代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但当家庭无法履行职责的时候,慈幼机构便承担起抚育幼儿的职责。宋朝时的举子仓、慈幼局、慈幼庄等,无论是由官方还是民间人士创设,皆可得到政府支持,有些机构甚至还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这些得到政府支持的慈幼机构主要起着补缺的职责,目的在于使“幼有所养”,之后都有此类机构出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教会办的学校逐渐减少,国内私立幼稚园开始蓬勃发展,以熊希龄、陈鹤琴、陶行知等爱国教育家创办的幼稚园,成为当时学前教育的典范,并深刻影响到之后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在西方,幼儿教育机构在传播社会价值中的作用也十分凸显。在欧洲私立幼儿教育机构先于公立机构诞生,欧文于十九世纪初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学校,希望借助教育促进儿童形成健康性格,以摆脱不良生活环境。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公办幼儿教育机构逐渐增多,开始与非营利私立幼儿教育机构一起承担起增进幼儿幸福、保障教育公平的责任。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举办还是民间举办,幼儿教育机构自成立之初就借由照顾弱小、教育幼儿,从而达到引领社会价值、增进公共利益的结果,是一种人本性实践。现在,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延续并发展着这种实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从现实看,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追求慈幼之善符合公共利益慈幼观在我国由来已久。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人们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为儿童制造石球、对死去的儿童实行“罐葬”。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慈幼机构“孺子室”。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出于仁爱思想也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可见,慈幼意识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会时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慈幼不仅是单纯的价值追求,更是个人与社会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它深深融入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推动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关照弱势群体的利益,追求慈幼之善。弱势群体的父母们常常为了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家中的幼小子女,这些中下层的家庭又很难通过“拼关系”和“拼财力”来获得相对优质却短缺的学前教育资源。而布局广泛、收费合理、确保质量的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对象正是这些儿童,他们深入弱势群体所在的社区,为他们的子女提供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服务,解决父母们的燃眉之急;他们面向中下阶层的适龄儿童,呵护祖国未来的健康成长。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而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本身,便是以“慈幼”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实践,他们秉承传统的慈幼观,给予适龄儿童(特别是弱势群体子女)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是一种向善的事业。从这一点看,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无疑是符合公共利益的。

(三)从发展看,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有利于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目标达成目前学前教育政策着力解决的是“入园难”问题。“入园难”的本质是现有资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学前教育资源的缺乏存在绝对缺乏和相对缺乏两方面。[7]绝对缺乏体现为教育资源因短缺而导致的“竞争性”;相对缺乏可以理解为教育资源的“排他性”。导致相对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因为市场行为而导致的“排他性”,主要体现在营利性民办园上———一方面是教育服务价格过高,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承受范围,另一方面是价格低廉、质量低劣无法让家长放心;其二,由于利益集团的参与而导致的显性和隐形的“排他”,例如个别由某部门举办的公办园,为了保护本团体内部员工的利益,以显性或隐性的制度安排来阻碍外部人员子女入托,这种类型的幼儿园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无疑是具有排他性的。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民间力量的介入,协助政府满足人民最基本的学前教育需求,以此来履行机构的社会使命。在吸纳资源和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方面,此类机构具有两大优势:其一,有能力汇集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学前教育发展。非营利组织具有“非分配约束”,限制了组织管理者将捐赠收入非法使用的可能性,鉴于教育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捐赠人常常认为只有投入于非营利机构中,才能确保“物尽其用”。从这一点上来说,非营利组织有助于拓展学前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缓解学前教育资源的绝对缺乏。其二,它所具有的民间性和公益性能够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要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的相对缺乏,必须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市场化的私立机构虽然同样能够给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他们的营利行为有可能会妨害慈幼精神———例如为降低成本聘用不合格的教师,而普惠性机构具有内在的公益性,能够更为自觉主动地保护儿童的利益。因此,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能够较好地解决“入园难”问题,从而有利于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目标的达成。

政府财政扶持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

(一)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盈利能力有限“盈利”和“营利”的概念不同:盈利就是指单位获得的利润,收入大于支出就出现盈利,是组织或个人市场运营能力的标志;“营利”是指一个谋求利润的过程,而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则是就机构对盈利的处理方式不同而作出的分类。[8]“非营利”不等于“非盈利”,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特别是其中的民办园盈利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幼儿教育机构收入主要由幼儿园收费、政府奖补、社会捐资助学等组成;而支出主要由人员成本、公务开支、业务开支和固定成本组成。该民办园是省二级幼儿园,班级数12个,在园幼儿数432名,教职工总数45名。从表中可看出,一方面该幼儿园总体是盈利的(21.69%),收入绝大多数依靠向家长收费(92.76%),政府奖补占比很少,符合大多数民办园的情况。较之于公办园较为合理的保育费,民办园由于较少得到政府补贴而主要依靠收费生存,普惠性必然要求收费的降低,这将极大压缩民办园的收入,无疑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在支出上,有学者调查合肥市的公办园、民办园的经费收支状况后,得出民办幼儿园经费压力最大,其次是自收自支型公办园和差额拨款公办园,但即使是情况较好的差额拨款公办园经费条件也是捉襟见肘。[9]民办园特别是最初由私人投资建立的民办园前期投入巨大,在转为普惠性民办园之后,这部分投入会成为很大的负担;自收自支型公办园仅仅省去了前期投入,日常运转还需依靠少量的收费,随着教师工资和物价水平的上涨,部分园所也将入不敷出。可见,财政补贴对于维护幼儿教育机构的普惠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政府有必要适度加大对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

(二)政府的支持对非营利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非营利机构虽然在吸纳社会资金上具有优势,但政府的支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约翰•霍普金斯的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私人慈善基本上不构成非营利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仅占收入的11%),而会费和其他商业收入(49%)和公共部门的支付(40%)占据了收入的绝大部分。而在公共部门主导的国家中,非营利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会费和报酬,而是公共部门的赠款和合同,[10]虽然该项目没有包含对中国的研究,但从社会慈善事业尚不发达的现状而言,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事实上也主要依赖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合作也确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Selden等研究了早期儿童教育中合作关系的调查数据(I-PIECE)后表示“:(政府和非营利机构之间)跨部门的合作对组织(非营利机构)的管理、项目和员工产出方面都有明显影响。并且,这种密切合作在员工报酬、人事变动和学校满意度上的积极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11]可见,只有政府积极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加强同非营利幼儿教育机构的组织间合作,确保合理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机构的长远、健康发展。

普惠性幼儿教育机构管理政策创新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8)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1]皮亚杰认为异龄幼儿在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有利于形成同伴间认知冲突,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幼儿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班杜拉认为观察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些理论为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它贴近幼儿的生活现实,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语言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实施混龄教育的主要有城市的蒙班以及混龄分组活动。在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生源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学前班也存在混龄教育。我国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农村混龄教育的较少。近些年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农村学校撤销并点政策的实施,自然村落中同龄幼儿人数减少,加上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和师资匮乏,使得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混龄编班越来越普遍。混龄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是对于经济条件和生源条件薄弱的农村地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混龄教育并未实施。本研究选取L县两所典型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学前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深入幼儿园观察混龄学前班教育活动,针对教师对混龄教育的认识以及实行混龄教育的原因进行访谈,探讨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和相关文献以及对两所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内容分析,剖析出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民办幼儿园设施不完备,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多。

两所民办幼儿园场地条件较差,A园园址为原小学校址,园舍较宽,但是园内空地多数为草地、凹凸不平,只有自大门至教学楼近50米距离有一条宽3米的水泥路。B园园址为当地村公所,场地狭窄,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幼儿户外活动。园内设施简陋,供幼儿自由选择的图书、玩教具少之又少,活动室里只有孩子的桌椅以及教师的书桌,孩子只有配套的课本和自备的玩具。两所幼儿园活动室桌椅摆放无异于小学教室。幼儿就是在这样的“小学教室”学习着小学知识,开始了他们的学习旅程。

2.教育活动类型单一,重“教”不重“保”。

两所农村民办幼儿园幼儿自入园至离园期间的活动安排以集中上课为主,课间自由活动、生活活动以及户外活动只占一小部分。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保教结合,教养并举的,保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是两所幼儿园对保育工作均不重视。幼儿的生活活动,只是以早餐、早饭和午睡为主,盥洗、入厕、洗手等其他生活活动均没有涉及,幼儿园也没有这样的条件。

3.教育内容严格按照教材,“小学化”倾向严重。

两所民办幼儿园教育内容主要按照当地教育部门指定的教材《新编学前班综合教育儿用书》制定。全套书分别是《语言》《汉语拼音》《健康》《行为导引》《科学》《数学》《美术》《音乐》《我要上小学》《益智游戏》。据观察了解,A园的科学、语言、汉语拼音和数学几门课程一周所占课时比重明显多于音乐、美术。B园也主要是以汉语拼音、语言、数学等课程为主,两所幼儿园教育内容以传授基础知识的语言数学课为主。教学形式是“小学化”的教师讲,学生听,以集中上课为主,课后布置较多写字算数等家庭作业。

4.按照同龄编班形式开展活动,“混龄”特色并未体现。

幼儿园教师组织学前班教学活动时是按同龄班的要求来组织的,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老师根据教材来上课,所有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一般只有大龄孩子能听懂,小龄孩子就差不多是“混”,用B园老师的说法就是小龄孩子混着混着就大了,大了就自然懂了。有的孩子是前一年就读过学前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学过的了,课中容易开小差,捣乱,影响其他孩子。而小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教学内容难,上课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异龄孩子在一起相互影响,教学活动实在很难组织。

5.实行混龄教育是“无奈之举”,忽视混龄教育的真正价值。

A园教师是中专学前专业毕业,接受过幼教相关理论培训,对于混龄教育也只是听说过,并不了解。B园教师高中学历,高中阶段是艺术生,接受过幼儿园园长等培训,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对于混龄教育是在同笔者交流中才有所了解。可见,两所幼儿园教师均不了解混龄教育的理论价值。B园园长表示实行混龄编班主要是因为孩子少,找不到老师,为了方便管理。而A园主要是满足家长希望孩子快一些上小学的需要。两所幼儿园园长实行混龄编班是因为方便管理幼儿、满足家长需要、生源和师资等条件限制,实行混龄教育实乃“无奈之举”。

6.教学实践与教学计划脱节,活动组织随意。

由于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当地教育部门对幼儿园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幼儿园活动组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幼儿园教师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通常就只是为应对上级检查。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并未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活动时常中止。停了课的孩子们大多数时间还是得呆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写字、玩自己的玩具或是自由讨论。教师不在时,由保育员看管孩子,防止孩子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这时幼儿园的功能退化为帮助家长看管孩子,幼儿园为孩子提供体智德美全面教育的功能就失去了意义。

7.幼儿园间恶性竞争,关系紧张、缺少交流。

近年来,农村民办幼儿园飞速发展,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幼儿园也不断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许多幼儿园提供接送服务,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有更多的机会,但这也造成了民办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各幼儿园封闭办园,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关系紧张。封闭办园必然导致幼儿园保教质量下降。

二、原因探析

1.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

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经费主要来自家长交纳的保教费,因此生源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的生存状态。从提升办园条件、改善园舍设施到提高保教质量都需要资金支持。许多家长拖欠幼儿园保教费,使得原本平均分配给每个孩子的保教费用就要分给更多孩子,幼儿园保教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费不足是造成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

2.管理不善是影响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关键。

我国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幼教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盲区,绝大部分县教育局幼教专干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并且兼管多项其他工作,对幼教事业仅仅承担参加相关会议评比检查幼儿园工作等责任,没有精力也缺乏业务能力具体指导农村幼教事业发展。[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监管。

3.教育活动片面迎合家长需要,无视幼教规律。

农村地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家长要么考虑为上小学作准备,送孩子到幼儿园学知识,要么因为请幼儿园代为照顾孩子,顺便学点东西。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家长干涉幼儿园教育活动,希望孩子学习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不支持教师组织其他活动,而教师为了保证生源不得不满足家长的要求。活动安排侧重于上课,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为此还专门设置写字课,布置给幼儿大量书写任务,督促幼儿在园内完成以应付家长。教师和家长缺乏教育沟通,严重影响幼儿全面发展。

4.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职业倦怠感强。

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专业发展机会少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3]教师职业倦怠对幼儿及教师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既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负责孩子保育工作,工作任务重而待遇低,并且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安于现状,较少考虑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5.幼儿个体差异大,教师素质不高,因材施教“难”。

农村地区文化和经济水平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图书资料、广播电视资源较少,幼儿自身知识经验缺乏,个体差异大,异龄幼儿一起生活学习对教师组织活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把握不好异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从而很难根据异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两所幼儿园教师认为孩子年龄和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不够,制约幼教质量提高。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成员之间进行的支持性活动,人们可以从其所属的网络中获取所需的支持,同时也为其他成员提供支持。[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程度不高。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家庭以及社区为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支持不够。各幼儿园之间关系紧张、封闭办园,缺乏交流。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管理,为农村幼教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在促进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政府应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幼儿园将政府补助资金用于改善幼儿园设施上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幼儿园教学工作的评价与监督管理,让幼儿园定期进行工作汇报。督促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最后还应该统筹规划,协助幼儿园根据就近原则做好招生工作,帮助幼儿园解决招生问题。

2.遵循幼教规律,转变观念,为幼儿身心发展创造条件。

幼儿园的任务是对3~6周岁的幼儿实行保育与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幼儿园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一日活动中”等教育观,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爱护尊重每一个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异龄交往学习机会。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识到农村混龄教育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事实,举办关于农村混龄教育的培训与讲座,加强教师对混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的学习,帮助教师了解组织混龄教育活动的技能技巧,充分发挥发挥混龄教育的价值。皮亚杰认知冲突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为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幼儿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模仿学习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应当在一日活动中组织分组活动,同龄分或是异龄分,尽可能的提供给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同伴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4.“园园”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农村幼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行政部门应统一要求、加强优质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园的交流合作,定期举行参观学习,各幼儿园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混龄教育经验,相互“听课”“访问”,相互借鉴彼此办园经验和教学经验。各幼儿园要积极寻求一条共赢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为促进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5.家园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幼儿园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教师应利用孩子入园离园以及开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近期的教育内容,加深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解。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园,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抓住契机向家长解说正确的教育理念,介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强化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家长对教育活动的支持和理解。

6.加强教育科研,为农村混龄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混龄教育在我国农村存在的时间较长,但对其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且现存的研究大量都是针对城市混龄教育而言的,农村混龄教育的发展还在前进的过程中摸索着,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范例可供参考,这需要研究机构对农村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科研支持,针对我国国情、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混龄编班,从教学方法、师幼关系、环境创设等方面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混龄教育的教育模式,让农村混龄学前班发挥混龄教育应有的价值,真正促进幼儿在混龄群体中的全面发展,发挥混龄教育在农村的整体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幼儿教育.2006.(2):4-5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25-02

一 当前幼儿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文化管理体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的文化管理表现在幼儿园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管理风格、制度建设、工作态度和习惯等方面;隐性的文化管理表现在同事关系、道德信仰、价值观、职业幸福感等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幼儿园无论是在显性文化管理中还是在隐性文化管理中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注重物质、制度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凡提到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人们想到的多是园所的物质文化创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但这些只能作为园所文化的一种外在物质表征。受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影响,国内大多数幼儿园强调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理性化、效率化和等级化,过分推崇以物为基础的理性管理范式。将理性管理形式化,而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文管理范式,在管理主体上存在严重的主体性缺失现象,也因此形成了比较冗杂的幼儿园组织管理系统。这一层级制度表面看似明确了员工职责和分工,实则滋生了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的校园氛围,层级之间交流过少,员工关系紧张、淡漠。

2.专业成长后劲不足,缺乏成就感

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员工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已不仅局限于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更多体现在教师的知识理念、人格信仰、价值取向等层面上的发展。而现实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幼儿园的管理层还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后劲不足,缺乏职业成就感。管理层人员以领导身份自居,习惯于对下属层级人员的命令教导和苛刻要求,忙于各方面的应酬,却忽略了自身管理素养的提升。正如某幼儿园一园长助理亲口所述:“我们的正园长更像是部队里的政委,副院长则更加强势。”当前幼儿园普遍缺乏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氛围,幼儿教师对专业成长认识不到位、专业成长主动性低。

3.员工职业压力偏高,缺乏归属感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各大民办、公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会压力的增强与幼儿园竞争的加剧,为了求得生存,幼儿园为争夺生源的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对园所施加的压力也随之转嫁到了教职员工的身上。由于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工作量大、繁重、要求高而工资相对偏低成了幼儿教师工作本身的一个特点,教师成了满负荷运行的工作机器。可现在还要承担起额外的任务,要接受家长的考评、园际间的对比和社会的考察等,这势必增加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

二 幼儿园管理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

幼儿园文化管理应是一门具有柔性的艺术,而不是一套刚性的工具。人是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1.逐步构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幼儿园价值文化体系

幼儿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在长期的交流整合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作为幼儿园文化核心部分的精神文化更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幼儿园文化建设不单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更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幼儿园文化价值体系的逐步构建。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本园的办学历史,积极汲取其他园所的办园经验,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价值文化体系。幼儿园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各种文化在碰撞,思想在交汇,其教育活动深受各方面的影响。作为幼儿园主管层级的相关人员要具有甄别各种积极与消极影响的能力,提高感知文化的敏感性,允许不同思想和观念的存在。努力营造积极的园所文化氛围,培育良好的群体心态。以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感促使员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协调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把员工凝聚到幼儿园组织中来。

2.以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目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对人的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重心。幼儿园管理应实施符合人性的、能发展人之个性的、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管理模式。作为园所的领导层,要以身作则,努力践行,诠释本园的核心价值观。把让每位幼儿健康、快乐、个性化地发展,享受童年的幸福;把让每位教师自主、快乐、全面地成长,享受成功的幸福;把让每位家长、社会各界和领导满意作为办园的宗旨。把为儿童的梦想起航,为幼儿的幸福人生奠基作为办园的目标和员工共同奋斗的目标。切合实际,符合员工的意愿,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全体员工紧密团结,引领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深层使命,把教书育人提升到光荣而又神圣的境界。

3.园所领导要与时俱进,与员工携手并进

研究发现,从业人员的职业压力直接来源于组织和管理,而园长是幼儿园组织管理的核心人物,他(她)肩负着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职责。作为园长要与时俱进,放眼未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思想,把幼儿教师当成幼儿园的主人。要尊重幼儿教师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管理中,发扬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使每一位员工快乐地教、快乐地学,也让每一位儿童快乐地成长。最后引用我国一名优秀校长的一句经验总结来结束本文:“教育管理思想越先进,越体现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篇(10)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同时又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阶段,从长远来看,不仅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干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有利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级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大力开展索质教育,兴起了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浪潮。由此,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幼儿教育事业积极、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客观规定性,同时又必须积极探讨解决,否则幼儿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适应薪时期的任务与要求,不能有效地承担幼儿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所应承担的奠基性重任,更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我简单的谈谈就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从管理的理念上看 在幼儿园中,女教师多,年轻教师多,特别是年轻教师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既能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贡献,又能使自己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但是,在现行幼儿园的管理中,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这表现在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考评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量化、过于机械,而且有点倾向于标准化、系统化。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使一些教师担心受到惩罚,而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束缚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从课程设置上看 由于幼儿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教育追潮流现象比较严重。重视先进的幼教经验,而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舍弃了本土文化。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要不了多久就在我幼儿园中出现。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与兄弟省份交流增多了,但另一方面,一味地模仿,反而会压抑我们自己的创造力,更何

况我们还是存在着地区差异性,如何选择具有本园特色,又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盲目赶潮流追风并不能真正促进幼儿园发展,模仿不是幼儿园发展的最好方法,关键要立足自身去开拓。

(三)从师资水平上看 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特定的能力和技能。而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功的幼儿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当我们热衷于研究课程和教学的时候,更应关注幼儿教师的教育和成长。近年来,在提高师资质量方面,幼儿园曾做了许多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大面积地进行职前、职后培训等方面。在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但是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大部分教师在接受培训后仍然很难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仍然难以适应教科研的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如何通过教科研逐步成为幼教领域中不仅富有实践经验而且还有丰富的理论作为指导的专业幼儿教师,这都是幼儿教师感到比较困难的。

二、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当把促进幼儿发展当做自己办园的出发点和归宿。特色教育或艺术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者应该把艺术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计划,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不能仅仅把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作为自己办园的宗旨。幼儿园的组织文化是为幼儿园全体成员所认同,渗透于幼儿园一切活动之中的。良好的组织文化主要表现在全员参与、融洽团结、积极向上、管理规范,能够促进幼儿园不断前进和发展。如果幼儿园的特色不能促进幼儿园良好组织文化的形成,那么它将难以保障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特色也就毫无意义。特色是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教师必须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在此教师群体必须建立起对特色的认同感以及集体责任感,从而激发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 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变革、实施应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力求课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幼儿园内容的计划和安排上,既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避免课程内容选择上过分随意和无序。在幼儿园层次和班级层次上,课程理念的确定和改变、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和变革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规则。这既是鼓励课程变革的需要,也是避免课程超载的需要。

(二)强大的团队观念 要引导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建立个人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教师在追求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组织、对幼儿园的关注,并把个人的发展方向融合于幼儿园的共同发展方向之中,在多元的认识过程中逐渐趋向团队共同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知道对幼儿园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工作环境的珍惜。

上一篇: 医院年度报告 下一篇: 学校社团期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