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05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1)

二、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本方向研究人员在古代家族叙事文学、白居易诗文、中国小说史、三国文化研究等方面用力甚勤,积淀深厚,形成稳定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主要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戏曲为研究对象。在元明清家庭家族叙事文学、中国小说史、(〈红楼梦》研究、三国文化与汉中研究等方面己形成鲜明特色。

研究方向二: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以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及中国古典诗词为研宂对象。在白居易诗文、宋代女性文学、唐宋文学与汉水文化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在《诗经》、楚辞、《史记》与传记文学研宂等方面成果丰富。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70-06

一、政治

1.《辽朝政治中心研究》,肖爱民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

2.《契丹史论证稿》,陈述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3.《契丹辽文化论集》,孙国军、李春林主编,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4年。

4.《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日)杉山正明著,乌兰、乌日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5.《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赵永春、赵丽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

6.《宋辽风云》,林林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

7.《刀锋上的帝国:宋辽夏金元乱史》,马兆锋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

7.《辽金史研究中的正统观》,景爱,《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

8.《坚持多民族的大一统观 摒弃偏颇的“正统观”――以辽金史研究为例》,何天明,《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

9.《试论清人的辽金“正统观”――以辽宋金“三史分修”“各与正统”问题讨论为中心》,赵永春、张喜丰,《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0.《辽金史研究理论方法的回顾与思考》,张志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1.《辽宋夏金政权历史地位辨》,梁斌、石艳,《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2.《“辽”国号新解》,姜维公、姜维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3.《大辽本非契丹国号说》,林鹄,《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4期。

14.《辽天祚朝“皇太叔”名号的政治文化解析》,邱靖嘉,《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15.《论辽朝的政治中心――从中国古代北方行国政治中心谈起》,肖爱民,《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五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

16.《〈辽史〉、〈金史〉中的老人星》,何慕,《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五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

17.《辽朝“因俗而治”统治政策的实现方式及存在论意义》,吴纪龙,《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18.《契丹的社会构造和两种支配体制的确立》,(韩)罗永男,《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五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

19.《辽金时期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与政府的防灾救灾措施研究》,刘玮玮,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0.《辽代社会保障救助事业研究》,朱蕾,《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21.《辽代后期契丹腹地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原因》,张国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2.《辽金元时期生态保护举措初探》,毕季菡、李莉,《河北林业科技》,2014年第2期。

23.《辽初汉官群体研究》,李月新,《兰台世界》,2014年第25期。

24.《试论辽代汉官集团的地域性特征――以考古发掘墓葬为中心》,齐伟、都惜青,《苏州文博论丛》(第五辑),文物出版社,2014年。

25.《辽初汉族集团的形成与演变》,郑毅,《学理论》,2014年第11期。

26.《辽朝统治者的“崇儒”理念与政治实践》,郑毅,《学理论》,2014年第12期。

27.《论辽代后族与辽代政治》,路F,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8.《辽金时期辽阳渤海人政治活动轨迹考》,刘肃勇,《东北史地》,2014年第5期。

29.《辽圣宗朝统治阶层中的契汉矛盾》,冯科,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0.《试论东丹国及其政权的性质》,唐烈,《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1.《辽世宗、枢密院与政事省》,林鹄,《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2期。

32.《辽代大理寺探讨》,杨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6期。

33.《从〈辽史〉看契丹的基层组织管理》,程嘉静,《兰台世界》,2014年第11期。

34.《契丹辽朝州县行政管窥》,王明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5.《辽代五京留守研究》,王旭东,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36.《辽代上京留守选任研究》,王旭东,《学术探索》,2014年第7期。

37.《也谈辽宰相的南、北与左、右问题》,王曾瑜,《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8.《辽代地方要员选任方式浅议》,康鹏,《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9.《辽代职官考核制度探析》,武玉环,《史学集刊》,2014年第3期。

40.《辽代职官考核与升黜制度研究》,朱良娟,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41.《辽朝供奉官考》,孙伟祥,《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42.《辽朝官员的丁忧与起复》,张国庆,《东北史地》,2014年第1期。

43.《石刻所见辽朝捺钵“随驾”官考探》,张国庆,《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44.《辽代于越职官研究》,陈耀宇,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45.《辽朝监察制度的民族特色及作用》,付文武、杨发源,《兰台世界》,2014年第27期。

46.《辽代再生礼小考》,李月新,《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47.《契丹祭山礼仪考论》,吕富华、杨福瑞,《北方文物》,2014年第3期。

48.《辽朝辍朝制度研究》,崔学霞,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49.《碑志所见辽代高官丧葬述略》,谷丽芬,《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50.《文化认同视阈下的辽代立法与司法实践》,李玉君,《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1期。

51.《辽代法律中的酷刑》,付爱云,《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52.《辽代东北路统军司考论》,王雪萍、吴树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

53.《府州折氏与辽的关系》,高建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5期。

54.《辽宋对界河越界行为的处置》,张宏利,《东北史地》,2014年第3期。

55.《论“澶渊之盟”后的契丹跨界入宋者》,徐世康,《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56.《论白沟的宋辽历史文化遗产》,丁建军、张冲,《河北学刊》,2014年第3期。

57.《辽朝使宋国信使研究》,苏丹,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58.《宋朝遣辽使臣群体出身研究》,王慧杰,《北方文物》,2014年第3期。

59.《北宋使臣监察启示录》,王恩山,《辽金西夏研究2012》,同心出版社,2014年。

60.《北宋使臣监察启示录》,王恩山,《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61.《由澶渊之盟看宋辽交聘制度》,郭松雪,《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62.《宋代出使文学研究》,陈大远,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63.《两宋与北朝交聘诗之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白金,《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五卷第二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64.《试论苏颂“使辽诗”中的爱国情怀》,胡彦,《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

65.《宋辽战争中武将的便宜行事权》,王轶英、史改侠、李娜,《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66.《北宋熙丰时期二府与对辽关系决策》,陈朝阳,《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9期。

67.《地缘政治视野下高丽和辽、宋关系探究》,胡婷,《东北史地》,2014年第4期。

68.《辽朝海军考述》,张宏利,《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69.《辽朝军队的军兵种研究》,刘雄,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70.《辽朝边防研究》,杜鹃,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71.《北宋对辽军事策略的三次转变(974―989)》,马萌,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72.《论北宋对辽间谍政策》,王轶英,《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73.《辽宋时期谍战的运用》,屈罗木图,《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74.《宋辽战争:宋初军旅诗的内核》,袁君煊、肖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75.《“驱驰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杨家将〉中辽宋边疆民族关系探析》,吴景山、强进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76.《“驱驰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杨家将〉中辽宋边疆民族关系探析》,吴景山、强进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77.《论辽初经略燕云十六州及其历史意义》,郭丽平,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78.《试析契丹与刘仁恭政权的幽州博弈》,,《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79.《辽金争夺兴中府及其影响》,吴凤霞、王彦力,《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80.《辽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新探》,陈俊达,《邢台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二、经济

81.《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曾雄生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

82.《辽宋金时期的水旱灾害、水利建设与经济重心的转移――以黄淮海地区和东南江淮两浙地区为考察对象》,关树东,《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83.《辽金时期依附关系研究――以官户、监户、驱、二税户为例》,高玉平,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84.《宋辽金时期赋税――中国税史之四》,蔡昌,《财会学习》,2014年第6期。

85.《从出土的铁制农用工具探讨辽代朝阳地区的农业经济生产状况》,王冬冬,《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86.《从辽代窖藏古钱看辽代货币制度的特点》,王彦力,《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87.《一种鉴定西夏、辽、金、元代钱币辅助方法的探讨》,万泉,《中国钱币》,2014年第6期。

88.《从辽王朝货币制度看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李芳,《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3期。

89.《浅谈辽代钱币的流通问题》,任雁,《文物世界》,2014年第3期。

90.《从辽代的政治制度演进和经济发展谈辽钱的种类和版别》,唐武云,《金融经济》,2014年第4期。

91.《辽金元代白银的使用及货币化的逐步确立》,苏利德,《内蒙古统计》,2014年第6期。

三、民族

92.《契丹古代史研究》,(日)爱宕松男著,邢复礼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

93.《金代契丹人研究》,夏宇旭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94.《辽朝人口总量考》,杨军,《史学集刊》,2014年第3期。

95.《契丹始祖传说与契丹族源》,杨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96.《蒙元时期契丹民族的分布浅述契丹民族的走向》,包乌日斯嘎拉、塔娜,《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97.《亡国遗民的军功:金朝对外战争中的契丹将士》,夏宇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98.《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夏宇旭,《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99.《论金代契丹人反金斗争及其特点》,夏宇旭,《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00.《试论施甸长官司的文化价值取向》,陈世装,《金田》,2014年第11期。

101.《云南保山地区契丹后裔乙肝危险因素分析》,林牧、蒋锡超、申元英,《大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102.《达斡尔族起源不容歪曲――驳“大宛、大夏、吐火罗就是达斡尔”说》,景爱、陈志贵、吴丽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103.《达斡尔族歌舞的产生和演变》,景爱,《东北史地》,2014年第5期。

104.《达斡尔族文化形态概述》,刘丽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05.《传承千年的达斡尔族曲棍球文化》,孙岩,《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第10期。

106.《达斡尔族“颇列”渊考》,鄂金伟,《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3期。

107.《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文化探骊》,白志忠,《山东体育科技》,2014年第4期。

108.《也谈辽代的乌马山奚――兼与任爱君先生商榷》,葛华廷,《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109.《辽代奚境变迁考论》,毕德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

110.《略论辽朝部族的范围》,张宏利,《湖湘论坛》,2014年第6期。

111.《辽五国部族属探微》,杨海鹏,《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112.《〈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兼论辽宋夏金时代的“回回”》,汤开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13.《论辽金时期朝鲜半岛女真人分布》,沈岩,《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3期。

114.《辽金时期的弘吉剌部及其与乞颜部关系》,康建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15.《说“舍利”――兼论契丹、H、突厥的政治文化互动》,孙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4期。

116.《奚与契丹的关系探讨》,王丽娟,《北方文化研究》

(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117.《打破鄂尔浑河传统:论公元840年以后黠戛斯对叶尼塞河流域的坚守》,张国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18.《宋辽金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侯胜一,《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8期。

119.《海东青与辽灭金兴――以“鹰路斗争”为中心的考察》,聂传平,《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五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

120.《金代女真的政治认同与对辽政策的转变》,王耘,《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121.《论入金辽人、宋人入金后的遭际》,孙明材,《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5期。

122.《降金辽人、宋人降金原因探析》,孙明材,《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6期。

123.《论入金辽人、宋人的理政措施及实效》,孙明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第9期。

124.《契丹与高句丽关系考述》,孙炜冉、李乐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25.《契丹与突厥的关系及影响》,刘治川,《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26.《论唐朝对契丹的政策》,刘治川、肖忠纯,《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

127.《辽代末期渤海遗民起义及反抗活动探析》,仉惟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128.《辽代契丹人汉化问题研究――以风俗文化为中心》,陈程程,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29.《滇西契丹后裔民族融合原因初探》,蒋新红、杨庆玲,《保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四、人物

130.《辽金西夏风云人物》,《辽金西夏风云人物》编委会编写,沈阳出版社,2014年。

131.《铁马红颜:萧燕燕》,姜正成主编,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年。

132.《阿保机之“龙眉宫”及相关问题浅探》,葛华廷,《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133.《阿保机建立契丹的主要途径》,任爱君、王飞,《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134.《到白城春捺钵的四位辽皇帝》,戴丽娟,《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35.《自我的退缩、迷失、放逐――辽穆宗精神人格分析》,岳淑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136.《关于辽长寿公主和延寿公主的几个问题》,史风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

137.《关于辽朝后族室鲁的几个问题》,史风春,《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5期。

138.《耶律和鲁斡、耶律淳父子与辽末政治》,关树东,《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五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

139.《试论“耶律倍请兵后唐”之乌有》,耿涛,《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3期。

140.《浅析耶律倍未能继位及其被封东丹王之因》,耿涛、李佳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41.《耶律大石西迁对中亚地区的影响》,杜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42.《走进契丹汉人耿崇美》,李月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1期。

143.《悲剧型的契丹名将耶律余睹》,都兴智,《东北史地》,2014年第5期。

144.《辽末金初人物耶律余睹研究》,侯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45.《大小武州城与辽国宰相虞仲文》,彭图,《五台山》,2014年第7期。

五、社会

146.《辽金社会与文化研究》,武玉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47.《契丹巾帼:辽代契丹族女性研究》,张邺主编,民族出版社,2014年。

148.《从石刻史料看辽代社会生活》,赵芮彬,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49.《辽代皇家鹰猎之海东青》,邵连杰,《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50.《辽朝宗教文化之契丹人的原始》,孙国军,《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51.《论巫教在契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孙国军、杨福瑞,《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152.《辽代人丧葬观念刍议――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张国庆,《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153.《从辽金至今的巫术演变考察》,(韩)赵容俊,《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

154.《论巫术在契丹对外战争中的作用――以契丹与中原政权的战争为中心》,马驰原,《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55.《契丹族社会生活中萨满文化研究》,杜美林,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56.《辽时期吉林西部草原契丹民族的信仰习俗与传承》,张树卿,《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57.《从考古发现看辽上京地区契丹人习俗》,杨婷婷,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58.《辽代阜新的契丹文化》,李琳、张慧,《兰台世界》,2014年第6期。

159.《再论契丹射柳习俗之起源》,张强,《兰台世界》,2014年第7期。

160.《飞翔的图腾――海东青》,宋晓君,《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20期。

161.《契丹国舅别部世系再检讨》,苗润博,《史学月刊》,2014年第4期。

162.《萧和家族在辽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张志勇、齐伟,《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63.《辽代汉人四大家族仕宦问题研究》,吉孝青,长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64.《辽代玉田韩氏家族研究》,于超,长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65.《辽代刘祜家族研究》,马春红,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66.《辽代萧孝恭家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任大卫,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67.《从东平吕氏家族看辽金时期的社会变迁》,苗霖霖,《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168.《北方游牧民族收继婚俗中的女性――以辽金元为例》,贾淑荣,《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5期。

169.《时新花样尽涂黄――辽代契丹女性“佛妆”考》,王子怡,《装饰》,2014年第3期。

170.《从辽代石刻看辽代社会中的贤妇观》,张敏,《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71.《辽代石刻中所反映的辽朝母仪规范》,张敏,《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72.《论辽代的捺钵文化》,王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73.《契丹捺钵文化研究》,汪澎澜,《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74.《辽代四时捺钵体制及其影响试析》,孙雪江、张博程,《考试周刊》,2014年第45期。

175.《浅析契丹服饰对中原服饰的影响》,靳运洁,《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10期。

176.《辽朝的宴饮活动》,周洁,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77.《辽金西夏少数民族天然材料包装》,彭建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178.《辽金西夏少数民族天然材料包装研究》,彭建祥,《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179.《从河北宣化辽墓文物看宋辽家具的发展状况》,刘显波,《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六、文化

180.《契丹辽文化论集》,孙国军、李春林主编,现代出版社,2014年。

181.《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刘浦江、康鹏主编,中华书局,2014年。

182.《儒风汉韵流海内: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意识与民族观念》,刘扬忠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183.《辽代沈北地区契丹人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以辽墓考古资料为中心》,张国庆,《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184.《10―12世纪宋辽金服饰文化的交流》,郭志伟,《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85.《辽朝腹地城镇的文化特征考》,张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86.《辽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高福顺,《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87.《辽代释褐进士群体的文化使命――以翰林院、国史院、起居舍人院考察为中心》,高福顺,《北方文化研究》(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188.《辽朝科举考试年限考论――以圣宗统和六年以后为中心》,高福顺,《东北亚研究论丛》(第七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89.《辽朝的教育与科举》,黄凤岐、燕煦,《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190.《探寻辽代儒学教育的发展、兴盛及其衰落成因》,贾云飞,《兰台世界》,2014年第9期。

191.《辽朝私学教育对当时教育的影响》,程清旭、石茶、胡凤娟,《兰台世界》,2014年第12期。

192.《浅析辽代的官学、私学及科举制度》,李向东,《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6期。

193.《儒学在辽代的传播及其影响和作用》,丛溆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94.《论辽代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建树与儒学发展》,马燕茹,《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3期。

195.《从辽代考古资料看儒学在辽代的发展》,许宁宁,《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第1期。

196.《〈古俗字略〉与〈龙龛手镜〉注音释义对比研究》,叶穗、郑贤章,《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197.《契丹小字〈故耶律氏铭石〉考释》,刘凤翥,《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198.《内蒙古大学所藏契丹字文献》,高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99.《读谜谈解――补说〈刍拈墓志〉》,即实,《北方文化研究》(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200.《再论契丹文天干阴阳之别》,吴英矗《北方文化研究》(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201.《契丹语“那可儿”考》,吉如何,《北方文化研究》 (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202.《契丹语“那可儿”考》,吉如何,《蒙古学集刊》,2014年第3期。

203.《A Supplementary Note on“Khitan”in Tangut Historical Records》,Nie Hongyin,《北方文化研究》(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204.《Reign Titles of Jin Dynasty in Khitan Small Script Inscriptions》,Sun Bojun,《北方文化研究》(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205.《The Khitan Lexical Tetrachoricism》,John Tang,《北方文化研究》(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206.《辽圣宗时代契丹大字官印考证》,陶金,《华西语文学刊》(第十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

207.《辽圣宗时代契丹大字官印考证》,陶金,《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208.《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研究》,白明霞,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09.《试论鲜卑语、契丹语和满语的关系》,戴光宇,《满语研究》,2014年第2期。

210.《Koreanic―Serbi-Mongolic ethnolinguistic contact before the Mongol Empire――Two possible Early Middle Koreanloanwords in Kitan》,Andrew Shimunek,《北方文化研究》(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211.《从最新研究成果谈起契丹文字概貌》,武内康则撰,德力格日呼译,《北方文化研究》( 5 契丹学特刊),

,2014年。

212.《探究辽代音乐的风格》,谢建洲,《大舞台》,2014年第9期。

213.《辽金散乐初探》,安晓霞,《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14.《唐宋音乐对契丹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蒋诏宇,《兰台世界》,2014年第30期。

215.《辽代散乐的文化特质研究》,卫丽军,《兰台世界》,2014年第33期。

216.《试论契丹音乐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交融》,贾增辉,《音乐时空》,2014年第8期。

217.《东北地区辽绣艺术的发展历史与市场开拓研究》,张烁,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18.《浅谈辽绣艺术的历史沿革和表现技法创新》,白丽,《时代漫游》,2014年第3期。

219.《辽代契丹族男性服装研究》,闫献冰,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20.《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服饰研究》,杨俊芳,《美育学刊》,2014年第2期。

221.《大同华严寺辽代彩塑菩萨服饰特点初探》,聂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222.《大同华严寺辽代彩塑纹饰类型及特点研究》,聂磊,《美术界》,2014年第5期。

22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金佛造像服饰艺术浅析》,武丽、彭景跃,《艺术评论》,2014年第12期。

224.《辽代后族墓葬艺术研究――以关山、库伦辽墓群为中心》,魏聪聪,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25.《辽代汉人墓葬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以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张楚翘,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26.《以岩山寺壁画为例浅析辽金时期寺观壁画绘制方法与材料运用》,董卓,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27.《辽代花鸟画研究》,张雪婷,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28.《水彩画与辽代壁画的比较研究》,李宇亮,《美术界》,2014年第6期。

229.《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阿敏布和,《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230.《耸立千年的辽代佛塔建筑之艺术探源》,张琳琳、陈春伟,《兰台世界》,2014年第34期。

231.《北京天宁寺塔的型制与装饰艺术研究》,李烽,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32.《北镇崇兴寺双塔砖雕艺术研究》,张睿,《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

233.《抚顺高尔山辽塔雕饰的艺术研究》,李焕,《美术大观》,2014年第12期。

234.《下华严寺菩萨造像的艺术特点》,许韶华,《雕塑》,2014年第4期。

235.《辽代佛教造像艺术浅论》,任丽俊,《美术界》,2014年第6期。

236.《辽代真寂之寺石窟佛像造型风格与契丹文化的融合研究》,魏凤岚,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37.《辽金时期佛教造型艺术的演化》,亢楠,《文学教育》(下),2014年第11期。

238.《内蒙古扎鲁特旗大黑山人面岩画》,闫洪森、娜木罕,《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7期。

239.《从晋北宋辽金寺观壁画的遗存看山西寺观壁画的历史文化价值》,魏卞梅,《包装世界》,2014年第5期。

240.《辽朝体育活动考略》,李际麟,《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241.《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体育文化特色研究》,王修方,《兰台世界》,2014年第3期。

242.《“策马草原”的辽金时期马球运动溯源》,赵涛,《兰台世界》,2014年第15期。

243.《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射猎军事体育活动探源》,吕星云,《兰台世界》,2014年第24期。

244.《五代时期契丹辽朝军事体育研究》,赵涛,《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245.《我国古代契丹族斗鸡分析》,漆琼,《兰台世界》,2014年第9期。

246.《辽代的图书出版与书籍传播诸问题论析》,施国新,《理论月刊》,2014年第6期。

247.《简论辽金时期的山西刻书业》,裴兴荣,《辽金元文学研究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3)

注:本文为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和职业,正式传入我国并向着专业化和职业化蓬勃发展,随着大众对社会工作专业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逐渐向着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方向。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同时民族地区民政工作的局限,以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也使得如何进行社会工作的介入成为一个问题。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具有的特殊性,那就是必将面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使主流文化与民族地区的次属文化相融合,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从2010年开始出现,首次开办的社工专业硕士的学校共有33所,直到2012年全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校增至58所。从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招收以及培养情况,笔者看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招收学生数量较多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招收学生的数量较多,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2010年和2011年中央提出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在2020年,我国要建立较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这就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导,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社工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崛起,社会工作领域的实务工作不仅需要一线的社工人才,还需要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和实务经验的高级人才。一些已经具有社会工作本科学历的实务工作者,希望借助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理论的指导达到实务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所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生源在不断扩大,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型硕士的人数远远多于学术型硕士。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实习与实践课程较多,但是质量不能保证

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学位要求学生修满800-1200小时的专业实习课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习单位行政化色彩较浓,例如民政部门、司法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等,对其价值观造成冲击,导致学生对社会工作产生排斥,使得学生实习选择了非专业领域,失去专业实习的真实意义。

第三,理论学习偏西方化,本土研究较少

首先,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办学时间较长,发展较稳定,教学质量考核形式比较系统,使得现在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偏重西方理论研究,大多数理论侧重于移植社会学理论。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是由于可用的理论本土化缺乏,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研究,涉及本土文化的实务研究较少。其次,在内蒙古地区的非营利组织较少,没有具体的实践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依靠模拟个案和小组工作,所以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不能深入研究社工的本土化发展,也不能让学生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务操作。

第四,实习过程中缺少督导和有效的评估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生的督导包括学院督导和机构督导,学院督导主要指导学生理论知识部分,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帮助实习学生进行实践。机构督导主要帮助学生实践实习部分,更好地在社会工作领域进行实操。督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好的、更专业地为案主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在内蒙古地区,一方面由于本土化经验不足,外聘来的督导又不能切实的了解本地的发展状况,所以督导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有实务经验的工作者,但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少,不能帮助实习的学生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结合。

其次,在社会工作实习过程中,评估制度也很重要,评估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估、督导评估和机构评估等。其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实习过程中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能够满足案主需求以及服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为以后社会工作的学习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成长和反思的机会。可是,内蒙古地区的社工实务评估制度不健全,造成学生实习无目标、实务操作无标准、效果体现不明显等后果。

二、改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办法

针对以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改善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办法。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是一项对人的工作,而人又是复杂的,我们所强调的价值观的培养,其实是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而产生的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热情好客,助人自助的观念很强,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文化基础。所以,针对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才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刚入校的社会工作学生要从访谈和参观开始,建立他们对社会工作的兴趣。

第二,提高学校教学的能力

学校教学能力的提高要从教师、课程、督导和评估四个方面入手。教师方面,应该从实务入手,介入到自己研究的专业社工机构当中,学习担任组织者和机构兼职社工等角色,从基层的一线社工到项目管理都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自身理论修养。课程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学习,社会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务课程,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课程设置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加选修课,例如,医疗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内容,培养综合型人才。督导和评估方面,建立健全督导和评估制度,增加校外督导,建立学生自我评估和机构评估制度。

第三,鼓励有实务经验的人员进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学习

在内蒙古地区,要积极鼓励有实务经验的工作者,例如社区工作人员或者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员等,进行社会工组专业硕士学习,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具体的理论知识做指导,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人员来拓展学生的实习空间,在互利双赢的情况下,大家共同建设社会工作专业。

第四,推动“服务-学习”模式的发展

在社会工作教学中,可以利用“服务-学习”模式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即通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服务,结合提前制定的课程和学习目的,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据数据显示,一般在教学中通过课堂、阅读、音频和视频学习的内容一般被吸收的内容只能达到5%~20%,通过示范、小组讨论吸收的内容能达到30%~50%,但是通过亲自实践和教给他人的办法来学习,最后能收到75%~90%的效果。可见“服务-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有利于社会工作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习和利用。

三、结语

我国社会工作培养模式不成熟,办学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求,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比较成型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力求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适应民族地区不同的发展需求,确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特征,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敏.参与式教学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1 (4)

[2]张静.成就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4)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了西汉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家族――楚元王家族。它有着汉家宗室的血统,对整个汉代的政治、文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从刘交崇儒传《诗》开始,经刘富、刘辟、刘德三代的艰苦经营,继承发展了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而该家族的第五代刘向、第六代刘歆,则对汉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通过对楚元王文学家族的分析,不仅可以理解刘向、刘歆父子的家学渊源与文学传统,了解整个西汉时期学术的构成与发展,更能探究其家族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在政治方面,通^对楚元王家族独特的政治地位的分析,不仅可以研究西汉时期宗室与外戚家族的政治斗争,还能对楚元王家族长期担任宗正一职的政治影响进行探究。

目前,有关楚元王家族的研究并是很多,专门对楚元王家族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论文有三篇。邓骏捷的《西汉楚元王家族学术探论》①分析了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和政治上对汉代的影响,认为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在积极崇尚经学的前提下又有着多元的学术取向,这种学术文化的变迁从一个方面也反应了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同时,该文认为楚元王家族“以学辅政”的政治色彩在西汉中后期政治斗争中发挥了惊人的作用。该文将楚元王家族与西汉各个藩王学术集团进行横向对比,得出了楚元王家族堪称西汉第一学术世家的结论。

刘向斌的《论西汉长安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②主要从文学的角度对楚元王家族进行研究。该文从楚元王家族以《诗》传家而又不专一家、重视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了楚元王家族文学创作的基础,又对楚元王家族尤其是刘向和刘歆的创作情况详细论述,并由此延伸到对整个楚元王家族的文学成就进行了评价。

徐聪文硕士论文《西汉楚元王文学家族研究》③吸收了邓俊捷和刘向斌的研究成果对楚元王家族作为一个文学家族进行了认定和评价。该文在刘向斌关于楚元王家族文学创作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刘向刘歆的校书活动,通过分析他们的校书活动的意义及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以突出刘向、刘歆父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述论文对楚元王家族的学术传统、文学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楚元王家族对汉代政治、文化上的影响,对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史、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认定。

除此之外,有关刘向、刘歆父子研究的论文中也涉及楚元王家族整体性研究。如,张侨的硕士论文《论刘向刘歆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观》④中对楚元王家族有所提及,认为刘向刘歆父子明显受到楚元王家族的影响,好儒而又兼杂百家,融通经子文史群学。卢翠琬的硕士论文《刘歆经学思想研究》⑤、李梦芝《刘向及其著述论略》⑥、李莉的硕士论文《刘向及其文学成就》⑦和李小平的硕士论文《刘向及其文学成就》⑧分别在讨论刘向刘歆家学渊源的时候,都对楚元王家族的基本情况作出了梳理。此外,林艳苹的硕士论文《两汉经学世家考》⑨在论述其他经学世家的部分时,对楚元王世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另外,汪春泓《论刘向、刘歆与之关系》⑩一文根据楚元王家族后人多身居“宗正”之职以及其家族在西汉中后期参与的朝廷纷争,从楚元王家族特殊的地位和立场,去观察今本《汉书》史料来源、历史记载、传主遴选等诸多方面中刘氏父子的影子,最后认为班氏之《汉书》实源自刘氏父子的蓝本。上述论文都是在所研究课题涉及到楚元王家族才对其进行简单的梳理论述,所以其研究或简易、或偏重于某一方面,难成系统。

上述研究成果对楚元王家族作出了初步的归纳与整理,对楚元王家族的整体风貌作出了概括,对楚元王家族学术传统及其文学创作有了详细的论述,对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明确的认定。尽管如此,关于楚元王家族整体性研究或见于短篇论文、或作为某些论文的一部分,缺乏专门的硕、博论文或专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足见学术界对这个家族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研究侧重点方面,学术界多注重刘向刘歆父子的研究,而将楚元王家族仅作为其论述家学渊源的论据,实际上楚元王家族整体有着很强的研究性以及研究价值。研究内容方面,学术界多专注于该家族文学、学术等文化方面的研究,而罕有对楚元王家族作为宗室并长期担任“宗正”一职的独特政治地位进行研究,此外楚元王家族与外戚集团的政治斗争也没有专门进行讨论的。楚元王家族作为一个古代典型的政治、文化大家族理应得到相应的重视,而非像林艳苹的硕士论文《两汉经学世家考》将楚元王家族归入“其他经学世家”那样不堪。

注释:

①邓骏捷:《西汉楚元王家族学术探论》,烟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一期

②刘向斌:《论西汉长安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延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③徐聪文:《西汉楚元王文学家族研究》,延安,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6月

④张侨:《论刘向刘歆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⑤卢翠琬:《刘歆经学思想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⑥李梦芝:《刘向及其著述论略》,天津,《历史教学》1994年第3期

⑦李莉:《刘向及其文学成就》,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

⑧李小平:《刘向及其文学成就》,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6月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5)

9月1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县杏子铺镇必家村,父母都是农民,勤劳善良,四邻称美。

1934年

启蒙。开始在小学和私塾中断断续续地学习。

1938年

家贫,在家务农数年,担过脚炭,在砖瓦厂做过工。

1943年

先后入新安小学、燕堂高小读书。

1944年

秋,考入湖南春元中学初中一年级。不久,日寇犯湘,学校疏散。

1945年

秋,考入双峰中学初中三年级。中途因交不上学费和伙食费,报名入伍当兵。一年半后,回到老家。

1947年

秋,考入春元中学高中,1949年冬高中毕业。

1950年

上半年,在家乡当小学教师。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聆听过杨晦、冯文炳、王瑶、俞平伯、游国恩、吴组缃、浦江清、章廷谦、罗常培诸先生的课。

1954年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师从王力先生,主攻汉语史专业,并先后受业于魏建功、高名凯、袁家骅、岑骐祥、吕叔湘、陆志韦、周祖谟诸先生。

1957年

论文《〈说文〉阅读一得》(《语言学论丛》第1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发表。

1958年

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四川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现代汉语语法”、“语文和写作”、“汉语史”、“古代汉语”、“《诗经》语言问题”、“《马氏文通》导读”等多门课程。

论文《〈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语言学论丛》第2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发表。

1960年

论文《湖南双峰县方言》(《语言学论丛》第4辑,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表。

下放黄河公社劳动一年。

1965年

论文《〈古代汉语〉读后》(署名成蓉)(《中国语文》第3期)发表。论文《关于“他”的上古用法》(《中国语文》第3期)发表。论文《〈古代汉语〉(王力主编)文字上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发表。

1966年

秋,至双流县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开始。

1967年

入另册,进牛棚,审查历史,批判斗争,在校内以及富顺、什邡、广元虎跳等地劳动,前后七年。

1974年

与张永言、经本植等教研室同仁共同编纂《简明古汉语字典》,1975年国务院137号文件列入国家出版规划。这是一部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籍时参考的语文工具书。其间先生撰写初稿约二分之一。

1980年

论文《〈诗经〉里的复音词》(《语言学论丛》第6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1981年

论文《〈毛诗传〉说》(《语言学论丛》第8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至湘潭大学中文系为研究生讲汉语史一周。

1983年

论文《〈广韵〉入声韵同非入声韵中的重出字》(《汉语论丛》,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2辑)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通韵和合韵》(《古籍整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发表。

应邀至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诗经》语言研究”一学期。

硕士研究生何志华、郭齐、俞理明入学。

1984年

晋升为副教授。

论文《〈诗经〉里的通假字》(《语言学论丛》第l4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1985年

硕士研究生常强华、罗骥、贺孝武、杨琳入学。

1986年

《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经本植、罗宪华、严廷德合著《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硕士研究生何志华、郭齐、俞理明毕业。

1987年

晋升为教授。

《诗经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段玉裁与辞书研究》(《词典研究丛刊》第8辑,四川辞书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通假字》(《语言学论丛》第l4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硕士研究生罗向荣、杨珍惠入学。

1988年

《诗经词典》获第二届王力语言学奖。

《简明古汉语字典》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诗经〉古今音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向熹、经本植、康瑞琮、李润、何毓玲合著《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说“屋”》(《词典研究丛刊》第9辑)发表。

T士研究生常强华、罗骥、贺孝武、杨琳毕业。

硕士研究生孙占林、石锓、段文清入学。

1989年

以张永言、赵振铎、向熹为学术带头人的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论文《〈诗经〉异文分析》(《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复音词》(《词汇学论文汇编》,商务印书馆)发表。

1990年

论文《(汉语大字典〉小议》(《古汉语研究》第1期)发表。

硕士研究生罗向荣、杨珍惠毕业。

硕士研究生黄尚军、胡继明、吉仕梅、刘蓉入学。

1991年

论文《王力先生对汉语词汇研究的贡献》(《三峡学刊》第10卷第2、3期合刊)发表。

硕士研究生孙占林、石锓、段文清毕业。

1992年

撰写“毛亨(附毛苌)”“郑玄”(《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发表。

1993年

《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说文解字〉和〈诗经〉》(《嘉应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

论文《略论训诂与语法的关系》(《古汉语研究》第3期)发表。

论文《翻阅词典想到的》(《辞书研究》第1期)发表。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上]》(《河北师院学报》第3期)发表。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下]》(《河北师院学报》第4期)发表。

硕士研究生黄尚军、胡继明、吉仕梅、刘蓉毕业。

1994年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续]》(《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

论文《论〈马氏文通〉的句法研究》(《三峡学刊》第10卷第2、3期合刊)发表。

1995年

《简明汉语史》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诗经译注》(许嘉璐主编《白话十三经》之一,广东、陕西、山西三省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出版。

1996年

论文《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刍议》(《中国语文》第1期)发表。

论文《〈诗经〉的歧义分析》(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

1997年

《诗经词典(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

张永言、向熹、经本植、罗宪华、严廷德合著《古汉语字典》(巴蜀书社)出版。

论文《简化汉字大有必要》(《爱国重教务实求真》,四川大学出版社)发表。

论文《阴阳五行观念和汉语词汇》(《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论文《论〈诗经〉语言的性质》(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9年第2期全文收录)发表。

1999年

论文《避讳与四川地名》(《文史杂志》第2期)发表。

2000年

《忆先师王力先生》(《王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发表。

论文《避讳与汉语[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避讳与汉语[二]》(《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诗经〉注音杂说》(《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l期;《第四届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发表。

论文《宋人笔记与〈诗经〉研究》(《文化的馈赠》,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表。

2001年

论文《避讳与汉语[三]》(《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嫘祖杂说(《文史杂志》第1期)发表。

论文《略谈〈春秋〉四讳》(《文史杂志》第5期)发表。

论文《做出新成果迎接新世纪》(《诗经研究丛刊》第1辑,学苑出版社)发表。

2002年

《〈诗经〉语文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论文《汉语探源》(《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发表。

2003年

论文《苏辙和他的〈诗集传〉》(《乐山师院学报》)发表。

所撰陈第《毛诗古音考》提要、孔广森《诗声类》提要、钱坫《诗音表》提要、江有诰《诗经韵读》提要、夏浴妒古音表二十二部集说》提要、李富孙《诗经异文释》提要、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提要、陈桥枞《诗经四家异文考》附《毛诗郑笺改字说》提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提要(均见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发表。

2006年

论文《称谓词和称谓词典》(《四川大学学报》)发表。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唐智燕、熊辉。

2007年

《古代汉语知识辞典[修订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论文《唐石经〈诗经〉中的文字》(《语言历史论丛》,巴蜀书社)发表。

2008年

论文《关于复辅音的思考》(《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发表。

论文《略谈〈周礼正义〉和汉语词汇史》(《孙诒让研究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发表。

2009年

《诗经译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再谈词义引申变化》(《汉语史学报》第8辑)发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0年第2期转载。

论文《谈谈老湘语内部的分歧》(《湘语研究》)发表。

博士研究生唐智燕、熊辉毕业。

2010年

参加北京大学学术讲座。题目是:“研究汉语史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简明汉语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1年

在厦门市参加第二届两岸学术论坛。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孙琳。

2012年

论文《汉语复音词单音化举例》(《中国语言学》第6辑)发表。

论文《谈谈汉语避讳代称》(《文史杂志》第3、4期)发表。

2013年

《诗经译注》(商务印书馆)出版。

向熹、郭全芝合撰“经语言学”(收集在夏传才《诗经大辞典》下册内,河北教育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语言研究古今谈》(《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6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也谈“彼其之子”》(《诗经研究丛刊》第25辑,学苑出版社)发表。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左丽娟。

2014年

《诗经词典[修订本]》(第二次修订,商务印书馆)出版。

博士研究生孙琳毕业。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6)

早在11世纪末期,巴黎一大就已具雏形,当时名为巴黎大学,与中世纪西欧的所有大学一样,它开设了3个大系:神学理论、医学和法律。此外还有艺术系。在16、17、18世纪,学校经历了连续几次改革,但内部结构并未大变。当时的巴黎大学只在法律意义上存在:教授们在家中组织教学,并且只有部分学生在一些学院中借宿。后来,为解决行政管理上的困难,各系分别进驻一个学院。法律系占据了塞纳河左岸,圣日内维也瓦山脚的布吕诺学院,并且于1777年迁移到山顶。新校由当时著名的设计师苏扶罗操刀,苏扶罗同时也是法国精神象征先贤祠的缔造者。

1250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指导神父罗伯德・索邦在圣日内维也瓦山翼为神学理学理论建立了索邦神学院。在法国大革命风潮中,索邦神学院和法律大学校分别在1791年和1793年被关闭。1808年,拿破仑建立了一所新的法兰西大学,并且按各学科分类,其高等教育和机构划为文学、法律、科学、医学和药学几大系列。1819年,法兰西大学为扩大规模在索邦神学院设置了两个补充阶梯教室。文学系、科学系以及巴黎科学院在1822年并入索邦神学院。这样的校址布局一直保持到1968年。

巴黎一大汇集了3大系科:法律、经济及人文科学,主要机构坐落于苏扶罗所组建的老法律大学校和索邦神学院两处,现在的校名“先贤祠――索邦”大学就由此源起。如今的巴黎一大又拥有了许多新的校苑,目前共拥有14个中心点。其中最出名的是彼埃尔・孟戴丝法兰西中心,这是一幢坐落于巴黎南部的高达23层的摩天大厦。在新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巴黎一大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成为当代法国的思想之源。

欧洲政治思想之源

巴黎一大最为特色的科系当属政法系,其下属有六个教研室,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政治学教研室、社会学教研室、行政法学教研室、商法教研室。

政治学教研室1969年创立。它是法国国内唯一研究和教授本专业的机构,负责授予硕士与博士学位。

社会学教研室在第一阶段学习中服务于法学专业的某些课程,颁发经济与在社会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劳动管理与会计学专业的高等科技文凭,劳动顾问证书。在第二阶段,协助有关社会法、社会问题及劳动方面的教学,颁发社会法学士与硕士学位文凭。在第三阶段,负责指导社会法、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劳动史及其社会学,人事管理方面的研究。

行政法学教研室负责的研究机构有金融研究中心、宪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其中有一中国法律档案及研究组和城建及环境研究中心。

此外,巴黎第一大学的经济系也格外出名,经济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从巴黎第一大学的研究课题就可以看出。经济系下属共有三个教研室,其研究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学以及人力资源与劳动,主持有经济学与空间环境中心、运输与发展中心、广告经济学与国营财务研究中心、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改革开放、认识论与社会学研究组、应用微观经济学实验室等。教研室与国际研究教研室的经济分支联合颁发文凭:第一阶段有经济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在第二阶段,为修学士与硕士学位,须先完成一些基本科目并取得经济学基础证书,然后再转入专业定向学习。第三阶段为高等深入研究文凭。取得深人研究文凭的学士通过论文答辩后还可取得博士学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巴黎第一大学的法政系已然成为欧洲政治思想之源,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未来它必然会为欧洲世界培育更为的政治人才。

欧洲人文思想之源

巴黎第一大学的人文科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这里汇聚了法国当代最为重要的学着与思想家。例如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就曾执教于此。人文科学共有5大教研室,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艺术史与世界著名学府学研究室。该研究室主要负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考古中心。该教研室下属五个研究中心,其中著名的有:史前人种学实验室、让・戴埃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当代艺术研究史研究中心、中世纪考古研究中心等。

在教学方面,第一阶段的文凭有艺术史大专文凭和文物保存修复科技硕士的准修证书;第二阶段的学位分学士、硕士两种。专业有艺术史及考古学、文化社会活动学、视听艺术及电影等。还有艺术品及古迹文物的保存修复方面的科技硕士学位;第三阶段的准备深入研究文凭含有艺术史、考古学、史前史、人种学及人类学、电视电影、环境与考古、现当代建筑史、文化遗产修复技术等专业,并在取得文凭后设博士学位。

哲学教研室包括六6个研究中心:科技发展史及哲学、现代思想系统史、当代艺术哲学、技术与实践研究、中世纪思想研究等。在教学第一阶段设哲学大专文凭;第二阶段设哲学与逻辑学两个专业的学士与硕士学位;第三阶段的准备深入研究文凭有3个专业:哲学史、哲学理论、科学哲学史。这3个专业都设相应的博士学位。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7)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考方式

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

普通招考: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从内蒙古工业大学已完成规定硕士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拟按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学生需根据选拔程序规定提出申请,并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或考核,被录取后才能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

三、报考条件

(一)普通招考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硕士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的有关规定;

4、有至少两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以上的书面推荐意见;

5、对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已修完4门以上拟报考专业的硕士生主干专业课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的成绩证明);

(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拟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的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过3篇(含3篇) 以上的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排名须在前三位)。

(二)硕博连读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申请人应为二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原则上仅限于本校有授权博士学位的学科,根据学校学科建设要求,对少数尚无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硕士生,允许在相近博士学科内申请硕博连读;

3.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4.按培养计划修完全部硕士生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所有课程不得有补考;

5.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6.所学外语语种应同招生目录中公布的招生语种一致;

7.身体健康状况与普通招考方式的要求相同。

四、报名

分两个步骤,即填写报名数据信息和现场报名。

(一)填写报名数据,2017年4月10-20日;

网上报名流程:

1.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从考生登录入口登入,先注册学信网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用学信网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2.按照网站要求进行填报。

(二)现场报名:2017年4月24日须向研招办提供如下材料:

1、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其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凭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开具的预计能够获得硕士学位的证明或介绍信(同等学力考生按上述要求提供证明材料);

2、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3、政治审查表;

4、专家推荐书;

5、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证明和论文评阅书;

6、本科、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

7、身份证复印件;

8、三级以上甲等医院体检表;

以上第2、3、4项涉及表格必须本目录下方下载使用,并用A4纸填写打印后交研招办。

外地考生可通过快递在2017年4月25日前将相关报名材料邮寄至研招办,地址:呼和浩特市爱民街49号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010051。

五、网上缴纳报考费用和下载《准考证》时间:2017年4月25日。

六、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法

(一)初试

1、考试科目为: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时须加试;

2、考试时间:2017年4月26-27日;

3、考试地点:内蒙古工业大学新城校区,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二)复试

复试在初试合格之后进行,复试时间4月28-29日。复试主要内容是学术水平考查(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

七、录取

根据初试、复试的成绩,择优录取。

八、学习形式:

我校面向全国招收攻博士研究生,其中部分专业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进行培养。

九、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及奖助政策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发展改革委 教育厅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有关政策的通知》(内财教【2013】974号)文件精神,我校对2017级秋季学期入学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及奖助政策的说明如下:

(一)学费标准:10000元/年

(二)研究生奖助政策

1、国家助学金

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

2、国家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0元。

自治区奖学金博士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

3、学业奖学金:具体评选办法参见《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

4、研究生“三助”津贴: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申报。

十、修业年限

1.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3-6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4-8年。

2.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修读年限为5年.

十一、其他

2017年博士生招生为一次,秋季入学,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拟招生37人,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拟招生6人,具体招生计划将根据国家下达规模和实际报考情况作调整。

十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471-6578901

联 系 人:石老师、刘老师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8)

(二)研究生生源状况。生源状况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发展和提高的前提条件,选拔合格的生源是教育过程的第一关口。内蒙古作为欠发达民族自治地区,地处边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先天不足。内蒙古大学作为1978年确定的88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区内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地吸纳方面在区内是最广泛的院校,包含北京、天津、安徽、海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众多省市的学生,在区内是学生报考最受欢迎的院校,在校研究生近6000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生源中,2012年来自“985”、“211”院校学生62人,约占录取总数的6%,其他高校学生982人,约占录取总人数的94%;录取考生中应届生比重超过一半,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和非第一志愿人数基本持平。内蒙古工业大学在2012年研究生招录中,全日制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373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39人,两者基本平衡;内蒙古工业大学在硕士招生中本校学生录取人数占到一半以上,“近亲繁殖”现象十分严重。内蒙古农业大学在2012年招收全日制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495人,其中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54人,招收的学生中全日制本科学历占99.8%,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来自“211”以上重点院校学生比例为4.7%,招收人数较多的是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生源中,第一志愿录取率14.7%,调剂录取生占总数的83.5%,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较少,绝大多数生源需要调剂,来自重点院校的调剂生更是少之又少。内蒙古医科大学2012年研究生来源层次主要来自全日制本科院校,共计417人,来源地区涉及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内蒙古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2012年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87%,生源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主要来自全日制本科学生。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近年来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呈现越发繁荣的景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相对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由于本地区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导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受到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二、内蒙古自治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的战略和安全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对边疆地区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以及教育部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做出的战略调整,区内高等教育特别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区内的经济、教育基础相对其他省市比较薄弱,造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地区竞争优势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部近年来鼓励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适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结构,内蒙古自治区在大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地区优势不明显,造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生源受到局限,内蒙古自治区总体研究生教育在全国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相对其他发达省市,如江苏省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招收各类专业学位硕士生约1.16万人,在校生数约2.51万人[2]。由此可见,从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内蒙古自治区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地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研究经费投入少。由表1可以看出,区内的专业学位学科建设数量少,从已有的学科结构可以看出,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能源行业优势,理学、工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学科,然而其他学科的建设还不完善,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专业学位学科建设的压力仍然很大。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和经费是研究生培养的保障和依托,研究经费方面,国家虽然对边疆地区的教育投入在逐年加大,但研究生经费的投入要考虑多方面的指标,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在全国评价中整体上相对落后、科研项目权威性带头人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经费投入力度明显比较低。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权责划分不合理。目前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社会中介机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是政府直接领导、控制的从上至下直接建立起来的单一的政府行政型评价模式[3]。在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政府通常扮演的是组织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位类别,政府在教育质量评价中的过度干预,势必造成评价的不合理。高校为了追求评价结果,只是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来被动地应付政府评价,有的甚至存在造假等不良行为,评价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政府强制导向。社会中介机构在目前的评价中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缺乏合法化的地位、评价权威性和认同感的质疑,造成其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疲软无力。目前评价主体一般都包括以上三个评价主体,但从“学生中心论”角度出发,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主体中缺少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参与,其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缺少了学生的评价力量。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主体研究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策论学、对策学,是专门研究解决各决策主体相互冲突与合作问题的决策或策略,而且各主体都能取得满意结果的一门学科。更简单地说,博弈论是专门研究在某种规则下,各决策主体相互冲突与合作,使得各主体利益达到均衡的决策问题。博弈论认为各博弈者在决定采取行动时,不仅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最终选择最佳行动计划,寻求收益的最大化。博弈论将重点放在博弈的均衡上,可以使博弈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4]1-6。博弈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博弈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图1),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博弈类型。以参与人之间是否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来划分,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关注效率、公平、公正的集体主义,即收益分配问题;非合作博弈,不存在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或规定,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最优,是策略选择的问题。根据事前不确定性(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支付函数),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称为完全信息博弈;反之,则称为不完全信息博弈。依据参与决策时序差异,可以分为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尽管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动态博弈指双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根据全体参与人的支付总和是否为零,可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如政治选举、等;非零和博弈十分复杂,目前还未形成适合于此类博弈的公认理论。在现实的应用中,经济学家们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的核心问题是策略选择,研究参与者如何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做出最有利的选择,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一般认为,博弈论属于数学领域,但同时它也属于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博弈论被广泛应用到了科学领域,并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博弈论是经济学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个新视角引入到区内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研究中,体现了教育质量评价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博弈涉及至少两个独立的局中人,每个局中人通过采取行动,努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实践上看,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不应单单是一个主体实施或主导的单向活动,而应在各个评价主体之间通过博弈达到互动合作共赢。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之间应是融合、互动的关系。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历史来看,教育质量评价中由于各评价主体掌握的权力强弱不同、占有信息资源的不同等,导致权力强大的主体在博弈中通过制定有利于自身竞争的博弈规则,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获得有利于自身的博弈结果,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权力弱小的主体只能处于被支配的位置。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政府凭借垄断占有的权力制高点,在博弈中通过控制信息或制定有利于政府自身的博弈规则(如评价标准的制定),采取自上而下的、压制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从而政府在评价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校在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博弈中受政府政策指引进行评价,处于被支配地位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和应付;社会中介机构在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博弈过程中跟高校的地位类似,更多的是提供参考性意见;学生在评价主体博弈中权力受到忽视,力量弱小只能听从安排,实际作用不明显。随着教育质量评价的不断发展,各方评价主体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博弈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教育质量评价中不断地角逐。政府希望在规划内的教育经费投入下,高校培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型的人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高校则借助教育质量评价,以提高本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办学口碑,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得到政府教育投入拨款,以及学生学费的利益及社会目标;社会中介机构具有半官方的性质,接受政府的委托对高校进行评价,其目标更多的是为政府利益服务;学生在现今的教育质量评价中实质作用几乎为零,学生在评价中的目标则是在缴纳学费以后,通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收获相应的知识、锻炼自身的能力,使获得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符合,在社会工作竞争中获得优势。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博弈中,各博弈主体按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博弈,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着斗争和冲突,权力被重新分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某个时期评价主体之间达到了权力均衡,又为下一次彼此之间的博弈提供了前提。可见,在区内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体系中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形成一个政府、高校、社会中介机构、学生四元主体的评价模型,构建适合区内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情况的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博弈策略十分必要。

四、构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博弈的策略探析

构建研究生教育评价主体权力博弈的均衡策略,需要根据博弈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责任,重新分配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实现各评价主体权力的相互制约与互动[5]2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是复杂多变量的系统,由于区内各评价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尽相同以及各自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各评价主体在现实中处于博弈的失衡状态。尝试从政府、高校、社会中介机构、学生四个主体出发构建内蒙古自治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四方评价主体必须调整各自的权责,在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权力相互制约、协调,形成权力均衡的博弈状态。

(一)政府评价转型。实现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之间的合理化博弈,需要各相关评价主体不断调整博弈策略。政府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中的作用应该做出调整,在原有的主导强制地位上让权。政府让权有三种形式:权力下放、权力分散、权力委托。具体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中央政府教育部门向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合理下放权力;政府与高校合理分权,让高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和管理自由权;政府要向体制外放权,即要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社会中介组织真正地加入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政府根据区内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地域情况和办学特点,适度放权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政府,防止出现过度干预、强制行为的出现,在职能上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指导,评价结果影响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投入,高校应在评价中积极主动,展现出可以使政府强制力弱化的能力,从而政府既能节省人力财力在评价中的消耗,更能在财政上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政府方面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从“直接控制”转为“宏观指导”,变“直接评价”为“间接参与”,从而完成由“管制型政府评价”到“服务型政府评价”的蜕变。

(二)高校自我主体评价建设。高校这一主体的自我评价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外部评价的基础,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评估主体的培养单位,其主要评估职能应该是对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益进行评估[6],防止高校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单纯的利益驱使。区内高校要积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体系,从单纯为政府评价提供材料者,转化为各授权点、专业、学科的自我评价者,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评价提出的要求,并自愿接受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和学生的有效监督。按照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认真自评,自主选择评价机构参与评价,并在合理的条件下,成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组织,积极与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合作,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掌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真实教育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参与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打破政府在评价标准方面具有隐性博弈优势的局面。同时鉴于目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启示,以及各评价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和评价时间不及时等因素的考量,高校可以尝试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库,定期更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形成各评价主体在信息方面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沟通。高校在评价过程中应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校内师生共同参与,针对不同类型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自下而上部署评价策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和公正。只有给自我评价以足够的重视,才会使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实现评价的目的[7]28。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9)

说到萧龙士,一定要提到清季乾嘉间盛极一时的“龙城画派”。龙城,皖北重镇,萧县之古称。控齐鲁、扼吴越、接两楚,古称萧国,为徐准要地。自古龙城人质直好义,淳朴诚恳,能书善画,蔚成风气。《清史稿》云“作者相望,大雅为群,下及妇孺,均持名教,金石成录,诗歌升堂”,记载了龙城自古画风昌盛。南朝开国君主刘裕(萧县人)好书法,其子孙及文臣武将、缙绅贤达、墨客士子,竞相仿效,极一时之盛,其时龙城的戴逵、戴勃亦为名重一方的画家。至清乾嘉间,刘本铭、袁汝霖、张太平、吴作樟、吴柳庵、路荫南等画人出,均享有盛名,一时人才济济,声势浩大。他们多师承“青藤”“”,且多与“扬州八怪”交往甚密,受“扬州八怪”影响至深。吴作樟,萧县城西古尚村人,工书善画,为郑板桥至友,草书为乾隆皇帝所赏。其三子受其影响,均能书善画。幼子吴柳庵尤擅墨竹,笔法劲利,得郑燮真意,友人尝赠“醉来横抹无章法,误认扬州郑板桥”句,时有“徐准郑板桥”之誉。“扬州八怪”中的黄慎曾流寓萧县,论画访友,龙城人物画家薛铎受其影响,颇具风神。时薛铎在龙城西关有一茶馆,每有新作,辄悬于四壁,文人茶客,品茶赏画两相宜。另外,还有张昌、孙相、刘简、张佩芳等人,各有千秋。由于这些人艺术倾向一致,笔墨情趣相同,又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文人气息,以张太平、吴作樟为代表,以龙城为中心,以大写意画风为主的画家一时多达数百余人,形成江等。一时高手林立,班班相望。

在“龙城画派”的影响下,出生在萧县农村的萧龙士,自幼喜好书画艺术。祖父萧述福,以农为业,爱好书画。父亲萧作霖,擅木工、雕刻,亦能画。萧龙士,字翰云,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9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常为乡里鸡鸭鱼虫、梅兰竹菊等写照。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入萧县高等小学堂,师从当时颇负盛名的花乌画家朱学骞。朱时为高等小学堂的图画教习,对萧龙士十分器重,着意指点,常带他去菏塘、野外写生。这一时期萧龙士从临习《芥子园画谱》到受到乡贤朱学骞的指授,基本上还是受“龙城画派”及“扬州八怪”的影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萧县画凤鼎盛。期间,杭州、上海、北京、苏州等地的美专学生中,萧县人就达几十人,有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萧龙士、群、卢致远、蒋瑞云(女)、朱广明(女)、许克书(女)、罗丹等。1928年欧阳南荪和侯子安主持成立美术研究会,后又成立东方画会,举办古今书画展览,相互激励,相互切磋。萧龙士青年时期暗下决心要做“龙城画派”中的一“士”,遂取名“龙士”,后以“龙土”行世。萧龙土一次偶得“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一本墨兰册页,竞临摹数月,乐此不疲。1922年,乡间有人托其到上海代售一幅黄慎的《携琴访友图》,他竞苦苦临摹达18遍之多。其临摹黄慎的《伯牙学琴》曾于1925年在上海展出。

吴昌硕对萧龙土的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萧龙士的花鸟画多取法“山人”及扬州诸家。当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还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当过小学校长、美术教师。尽管如此,他的交往圈子还是不大,只是与当地及徐州画友刘书绅、李可染、苗聚五等人切磋画艺。1923年,经画友李可染介绍,人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在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等名家的指导下,得以系统地学习中国画,眼界大开。期间海上画界巨擘吴昌硕常来校讲习,诸闻韵是吴昌硕的外甥,常约萧龙士去吴府求教。因亲得其授,萧龙士始悟得以书入画的妙旨。

由于书法内涵十分丰富,碑帖包容非常广泛,所以画家撷取之为画也千差万别,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吴昌硕以篆书笔法入画,用笔苍古浑厚,雄强豪迈,如错金锻铁,笔下的花卉刚劲婀娜,风神绰约。萧龙土每见其迹,辄临摹数遍,由形循气。一日缶翁来美专讲课,见萧龙士临摹自己的一幅《雁来红》,如出己手,大加赞扬,并欣然题记:“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时潘天寿2 8岁,见长自己数岁的学生萧龙土如此刻苦,颇有感触地说:“论年龄,龙士为我见长;论意志,我不如龙士。惭愧!”盛赞萧龙土为“江北第一家”。

吴昌硕自谓“苦铁画气不画形”。萧龙士受其启发,画风也由古稚娟秀转向挺拔厚重。期间又得识康有为、蔡元培、梁启超、乇一亭、潘天寿等名流,既开阔了艺术视野,又在中国画理论上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以书入画,由形及气,这是萧龙士画风的第一次转变。

1927年,萧龙士在徐州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了100多件作品,观者达5000人,盛况空前,遂声名鹊起。1937年,萧龙士参加中华民国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所绘的《幽兰》《墨荷》,赢得了于右任、叶恭绰、黄宾虹、沈尹默的绝口称赞。在上海美专期间,林风眠几尢其墨兰亦赞为“艺界之光”。

1947年,萧龙士在南京举办个展,博得了艺界的好评,著名画家、有“画坛三杰”之誉的傅抱石、陈之佛、张书旗联名评介:“先生精研六法,平素潜心苦志,悉心研摩,故下笔落墨饶有奇趣。曩(n6ng)于二届美展,读其所作,心窃慕之。兰石洒脱有致,尤以墨荷神姿飒爽、笔力伟健,盖正小入平板,奇不入险恶,于狂怪中求理,于鲁莽中求笔者矣。”至此萧龙士大名远播。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篇(10)

1 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硕士

(1)“艺术”的概念。“艺术”在古拉丁语中为“ars”,意思为“技艺”,其含义之广,囊括手工技术、模仿、魔术、建筑术以及烹饪术等,还包括政治术、辩论术等;然而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艺”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艺”字,意为种植,是人在种植的象形字;《诗经·唐风·鸨羽》中有:“工事糜烂,不能艺稷黍”。

(2)“艺术硕士”的概念。艺术硕士分为艺术硕士创作型(Masters of Fine Arts,简称MFA),其最高学位就是MFA和艺术硕士研究型(Masters of Art,简称MA),其终极学位是Ph.D(博士学位)两个方面。中国MFA课程的设置,分为核心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个方面,核心课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创作方法研究等;方向课包括不同学科的专业课。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设计艺术学方向为例,与其他地方的公共课不同,核心课是以艺术理论专题和创作方法专题研究的方法进行。

2 艺术硕士的开拓

(1)艺术硕士课程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分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核心课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方向课是为了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修养两方面得到提高;选修课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国内艺术硕士院校培养过程。国内院校培养过程是指按照培养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经相关课程学习和创作实践,使艺术硕士在知识和创作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其塑造成一个合格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涉及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创作实践等阶段。学位论文的评阅及毕业创作的评审是着重审核艺术硕士是否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所从事艺术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攻读艺术硕士专业人员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校外各一名)。答辩委员会有5位专家组成,应有来自社会美术专业团体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导师可到席,但不担任答辩委员)

(3)艺术硕士院校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教育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和对结果进行检验。艺术硕士质量评价的两种常见评价方式有艺术硕士考核制度与艺术硕士毕业创作实践。艺术硕士培养质量评价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于毕业创作设计,就要求每位攻读艺术硕士。

3 艺术硕士的创新

(1)将部分课程从“课程制”转为“课题制”的教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陶瓷方向为例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改变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创作中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将部分的课程安排从“课程制”转变为“课题制”,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艺术创作的课题为训练内容的“课题制”。“课题制”是指围绕具体的美术创作课题进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去在每门单一课程中所学内容,在创作时需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一般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而“课题制”有真做、陪做、虚拟等方式。以美国顶级陶瓷院校Alfred University(艾尔弗雷德大学)为例在陶瓷类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研究生手册)中,有明确规定:在第四个学年,教学员工会以书面的形式邀请学生呈递有关被呈现在画廊展览中作品的陶瓷艺术论文。并且,学生将被要求与单独以及所有的教职员工一起工作。最终,教职员工会从展览中挑选部分作品收藏于艾尔弗雷德的ScheinJoseph国际陶瓷博物馆的Glory Hole部门收藏。如此一来,艺术硕士生在压力下,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加,同时,学校这样类似的硬性规定“课题制”实行过程中,学生与导师不断交流,使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钻研精神迅速提高。

(2)拓展“双导师制”的合作模式。艺术硕士的教育与学习中,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于是,是否具有一个符合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曾经风靡全球的顶级艺术设计学院——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艺术学院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对我们当代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其“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的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管理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背景,陶瓷设计和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的特点,陶瓷方向的艺术硕士“双导师制”可以采用校内导师间互相合作、校际导师间互相合作以及校企导师间互相合作的模式。校内各导师间合作模式可发挥学科间的综合的优势、推进校内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在学科交叉的氛围中,可以不断的激发艺术硕士生们的创造性。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不同,艾尔弗雷德大学在陶瓷类艺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研究生的必修课和对应学分是:课题研究:陶瓷艺术方向:课题:陶瓷研究生研讨会*2学分;高级陶瓷*20学分;原材料*2学分;釉料的配制*2学分;世界陶瓷史*4学分;论文陶瓷艺术*20学分;论文报告开题*4学分;工作室选修课*4学分。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各专业导师间相互合作,交叉地系统地学习有关陶瓷类的各项知识,从原料的制备到具体工作室中艺术品创作的实践,而不仅仅只限于自己导师的强项专业的学习。

而导师间的合作,可通过实行“课题制”教学模式带动艺术硕士生以科研项目或大型艺术创作项目的方式,以艺术展览为依托,推动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的学习。校际导师间的合作模式是指利用国外艺术类大学或艺术类科研机构等学术资源设立平台,设置交换生等项目,使艺术硕士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导师指导下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学习,近而促进校际导师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伟.“三位一体”搭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平台[J].装饰,2008.

[3] 郝新生,靳国庆.高等教育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第一卷),1983.

上一篇: 诊断学论文 下一篇: 矿业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