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创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52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1)

2煤矿安全管理创新分析

2.1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改变原来比较传统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能适应当下煤矿行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社会义务与安全以及经济效益与安全的关系。在我国,不论是大型国有煤矿企业,还是小型的地方企业,都需要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安全意识,企业管理层必须把员工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注重安全发展,安全开采。要改变其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首的观念,不断探索发现快速发展与安全发展间的客观规律,最终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理念创新,使煤矿安全管理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2.2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建设中不容忽视的方面。在安全管理方面,安全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必须在整体企业大文化下,建立安全文化,鼓励甚至要求公司员工熟记安全文化,有利于企业的操作技术水平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那么他们在进行煤矿挖掘以及其他工作时懂得自我保护,注重自己的人身安全,使得员工安全与生产安全得到统一。在实际操作方面,企业首先需要招聘有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资质的人员对企业安全文化进行建立及完善;其次,企业要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或者聘请外部专门的培训机构,根据安全文化安排具体的培训课程;接着,分批次安排员工进行免费培训;最后,对培训过的员工进行考核,对考核通过的员工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激励更多员工自愿的进行培训。公司在完成培训后,仍然不能过于放松,仍需要对员工进行不定期检查,或者是不定期的加强培训。因为,员工只有在意识上认可这种文化,行为上才会遵守及履行这种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3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技带来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更能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性。目前我国的煤矿行业形式是生产能力在不断的加强,但落后的技术及技术装备严重拖了后腿。所以,企业必须加快对煤矿行业科学技术进行创新改革,更新现有的技术装备及技术实施结构,以适应煤矿行业生产能力的加强,促进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提升效益。针对上述讲到的瓦斯危险,需要将强这方面的技术研究,例如,瓦斯监测系统、瓦斯预警系统、瓦斯排放系统、以及员工可以佩戴的瓦斯过滤装置。还有,煤矿从矿井里运输到地面上的过程中,运输装置的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能做的就是加强刮板运输机和皮带运输机的强度,暂时解决运输问题,加强生产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率。

2.4制度创新这里指的制度主要是煤矿企业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建立的安全生产制度。首先,从国家方面来讲,国家已经针对煤矿企业安全问题拟定并颁布了多条法律法规,对违反行为的责任追究也是很严格的。其次,煤炭企业自身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包括运输制度、质量检测制度以及生产安全保障制度等。

2.5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煤矿安全管理创新的核心,机制创新包含多方面内容。

2.5.1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企业间都会存在竞争,而现代社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所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有较为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到企业工作,为了留住这些人才,企业也要做出创新举措,让人才自愿长期为企业工作。煤矿企业的安全质量问题与人才数量还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人力资源若是较为优秀,那么其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人力资源较为薄弱的企业更具优势,更有利于煤矿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能够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激励是一方面,奖罚就是另一方面。奖罚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是为了保障员工工作的公平公正,让员工更加积极、自觉、高效的完成工作,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留住精英人才,从而使企业的生产安全在人才上得到保障。

2.5.2建立安全责任机制责任制简单的说就是谁做的事情谁承担,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是要有所创新的。对于民营煤矿企业,鉴于其大多都是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从以往的调查中不难发现,这种管理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有必要转换为更科学可靠的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安全责任机制,首先就要求在安全方面由谁管就需要由谁负责,其次是下级要对上级负责,最后是管理人员要对矿区负责人负责,矿区负责人则对消费者或购买公司负责。安全责任机制的建立,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煤矿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完善安全责任机制的过程中仍需把促进发展放在首位。对责任制进行细化可以得出,责任制要求煤矿企业内部(开采部)从矿长到普通采矿人员,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描述,煤矿的各个项目及工作都要有专门的人负责,每人的工作量都要有明确的指标。只要是能够以数量来衡量的岗位,建议采用数量(保证是质量合格品的前提下)作为指标。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的指标,煤矿企业必须有明确的文件说明如何进行衡量。责任制是否对煤矿安全管理有效,关键取决于是否严格执行。如若执行懒散,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煤矿企业需要好好把握。

2.5.3建立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建立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必须以国家煤矿相关法律为准绳,以技术规范化为核心,以管理实体化为依托,以操作流程标准化为安全保障。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不仅仅为了展现煤矿的形象工程,更是为了煤矿行业能够长期发展的生命工程。所以,建立现场安全质量检测标准,要从强化现场工作的管理着手,要注重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注重细节,强调事实就是,以实际数据说话,做到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运营。为了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公司可以将这一机制加入到干部年终考核标准中,与其工资奖金等物质资本直接挂钩。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2)

1)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不当

随着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农业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很大一部分农户来讲,缺乏相应的管理意思,很多时候只用水,而忽略了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对于设立设施缺乏必要的管理,就导致水利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如今很多农民在水库边设立鱼塘等各种用水,由于没人进行必要的管理,就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干旱等情况。严重时会影响到村民的饮用水,因此水利管理不当会造成各方面的问题。

2)农村水利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

农村地区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低,主要受到农村地区各项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高技术以及高学历的人才不愿意落户到农村水利工程上。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低水平的施工人员加上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知识了解甚少,就出现了很多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事故。3)农村水利工程施工设施落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依旧采取较为传统的设备,对于新设备的使用方面极为缺乏,导致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系数降低。陈旧的设施加上非专业的施工人员,就会造成较多的工程出现安全管理问题。

2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思考

针对于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的思考来看,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施工难度是存在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举措。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发展需求来看,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能够有效的确保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1)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低,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很多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也不会做必要的防护,就会导致很多不安全因素存在,最终影响工程安全管理进程。在农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较低,对于人身安全保障缺乏必要的认识,由此看来,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应该注重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和工程的顺利完成。

2)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安全管理措施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发展,要想更好的促进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就应该注重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基本保障,同时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使其管理方法更加容易被接受,并且能够有效的去执行,这是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加强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建设

加强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建设是对安全管理的一个有效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系统保障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建设。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有部门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就会增加安全系数,同时也是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个有效的系统监督。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影响整个工程体系的运行,因此,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并且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体系,让更多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3)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统结构中一种力的分类和定位,说明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发挥作用时对系统整体或其它力量的影响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则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法规、惯例、社会伦理、技术和文化等规制,影响和规范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方向和频率的各种力量,即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动态地符合主客观情况,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失效,责任缺失。安全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是客观规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标准等来保证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直接说明政府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或者无效,在安全管理领域政府责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支撑与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技术风险。一方面,在竞争力低下或产权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生产组织是无法产生充分的动力去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的,不会为安全生产进行长期技术设备投资,反而会尽量压缩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对落后、老化设备不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以高风险的运行环境和匮乏的安全保障来谋取高额利润,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实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技术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术装备势必会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失控。

3.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偏低。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的高低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资源相对匮乏的传统产业工人,都在为生存而奋斗,尤其是农民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就会走出“农门”,跳进一些工矿企业充当“脏累差重”活儿的重要承担者,同时也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牺牲者。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结构的变迁,使得生产的主体都是由技术素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安全意识低下的农民工、外来工、临时工来承担。同时,生产组织也不愿意为他们的安全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教育培训支付安全成本。导致作业人员素质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加大,违规违章作业比比皆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4.安全文化缺乏效力。“安全文化”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1992年被引入我国。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并且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行为准则、团体意识、工作作风及思维方式的总和。

综上所述,要防范安全事故风险,必须改善并提高这几方面的控制力,通过创新激发潜在的创新力来防止控制力失控,使控制力随着创新力的提高而得到不断增强。

二、安全管理创新力

安全管理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内部整合力的源泉,是指把系统中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确保社会经济能够安全、高效、有序运行的能力。安全管理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安全制度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技能培训创新及安全文化创新方面。

1.安全制度创新。全面整合、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相矛盾,重塑安全管理规制机制。坚持权力与责任共同授予的原则,解决政府间利益分享问题,保证规制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防止各级政府、安全规制机构和人员与生产组织间的利益分享和勾结。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组织负责,群众监督”的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建立软性道德调节与刚性法律调节相结合、行政法律追究与社会追究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管理规制效果。激发并调动安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风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从制度上加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增强安全管理控制力。

2.安全技术创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工艺、自动化程度、材料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导致危险源和隐患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事故模式不断翻新,灾害规模不断扩大,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针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进行安全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研究,努力提高安全技术的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构建安全信息网络,采用专家系统、模糊智能控制技术等预测并识别危险源,不断改进与完善监控预警系统,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因此,安全技术尤其是监控预警技术必须与生产技术、设备同步或优先发展,增强安全管理的控制力,有效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是防范控制安全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使创新的技能和意识能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激发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消除职工在安全生产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确实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从而为保障安全奠定良好基础,使安全管理控制有效。

4.安全文化创新。思想控制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安全价值的认知,使全体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就会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规范等功能。

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孤立地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创新力。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部分之间的协作效应,才能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创新力,及时纠正并弥补控制力不足的状况,实现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关系

1.从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作用方式来看,二者具有因果负反馈关系。在安全生产系统中,生产事故之所以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现实中,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力使生产事故不断发生,而导致控制力不足的真正根源是安全管理缺乏创新力,它们之间是链条型因果关系。同时,在安全管理中,控制力缺失能激发其潜在创新能力,提供管理创新的初始动力;而创新力的提高也能给管理提供新的控制方式,进一步加强控制力,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控制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好地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使控制力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使控制能力不断积累夸大,逐步缩小系统目标差的过程又具有负反馈的特性。由此,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因果负反馈关系。

2.从系统动力观来看,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源动力和外动力关系。任何系统的运行都必须有源动力驱使和外动力支持。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能够正常良好地运行,既要充分发挥源动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又要充分依靠外动力的支持。一般来说,源动力位于系统的内部,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容易被挖掘和感知。外动力虽然不像源动力那样难以挖掘和感知,但是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并被利用的,它是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事物外在的表象的特征进行详细总结,找出共性及规律性,进而才能够最终认定。外动力直接作用于事物,是源动力发挥作用的媒介与通道;而源动力是事物发展壮大的本质所在,为事物不断前进提供初始动力。

3.从力的角度分析,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又具有内外力关系。从创新力与控制力的源动力与外动力出发,创新力又可以看作是内力,而控制力则是外力。

在安全管理这个大系统内,存在着控制与创新两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系统位于最里层,外层是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控制力与创新力分别在各自的空间内朝预期的方向运行。由于控制系统的设置及运作并不是天衣无缝,绝对完美的,所以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成为控制平台上的缺口(这里假定创新系统与控制系统的交界处为控制平台)。在控制平台上,只要有缺口存在,生产事故就有可能随时发生。要弥补控制力缺口,确保安全生产,就要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源动力作用,使创新力在系统内加速运动,能够及时识别并跟踪控制系统存在的缺口,当缺口确定之时,创新力与控制力就会汇集于同一方向,从而找到问题所在。这时,创新系统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加强自身创新力建设,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提高控制系统,弥合控制缺口,优化控制平台,进一步提高控制力。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创新力与控制力不断得到增强,控制力缺口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安全生产。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力是根本,外力是条件;内力通过外力爆发出去,外力通过内力得到支持。即控制力是安全生产的充分条件,而创新力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两力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强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在两力的整合过程中,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前承后续一脉相承的统一体。也就是创新力是内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外力,是条件,两力的有机协调促使安全系统不断优化。安全管理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四、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协调统一的途径和方式

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不是一对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一强一弱的矛盾关系,而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双重不足导致生产事故不断发生,但随着二者的相互增强与提高,生产事故又可得到避免,也就是在控制力与创新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控制力与创新力得到有效的统一。

1.建立和完善授权与责任、监督体系,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平台。目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权限过于集中,导致决策链太长,在突发、紧急事件面前,现场作业人员由于无权决策而延误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责任体系极不完善,责任模糊不清,出问题后的责任追究具有随意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授权、责任与监督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首先,授权就是把权限制度化之后转移给别人,它赋予受权人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创新的能力。由于受权人的权力是有限的,因而授权本身就解决了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机结合的问题。其次,建立与授权相配套的责任管理体系,又会大大增强控制力的有效性。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2.树立科学安全观,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思想保障。科学安全观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们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行为规范总和。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设施与环境等。要用新的安全理念指导安全管理与实践,规范安全管理控制力的建设,增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及持久的驱动力,把握安全管理主动权,实现安全控制的目标和效果,正确处理安全、效益、质量和发展的矛盾,通过制度约束、机制激励和素质提升等创新手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和制度,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协调发展,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挖掘创新源,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动力支持。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的源动力,而创新力要充分发挥其效力,就离不开创新源的支持。创新源是产生创新力的源泉,是滋生、孕育创新力的摇篮,为创新力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它与制度、技术、材料、工艺及人力资源等密切相关,是各种资源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安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的具体表现,针对其主要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源。通过挖掘与塑造创新源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支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力,进而增强控制力。

4.善于利用控制缺陷,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一直以避免安全事故为目标,但安全生产系统不可能绝对完美地运行,安全事故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安全事故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安全生产系统。因此,对于安全生产事故,在有效控制和防范的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利用,从损失中发现潜在收益,充分利用控制缺陷进一步激发创新潜力,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系统,促进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安全事故所反映的控制缺陷,不但能够激发创新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增强控制力,为两力的增强和协调统一提供新的空间。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而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促进并达到协调统一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4)

交通运输安全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并指出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如何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摆在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为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在一定经济投入条件下,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美国、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先后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追求“零死亡”的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战略。通过安全发展战略的实施,美国2011年实现了公路死亡率降至1人/亿车・英里的预期目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始终将促进安全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当前,迫切需要深化对安全理论的认识,强化创新驱动安全发展上升到新的水平。

风险管理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安全是交通运输永恒的主题,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价值追求。要用红线、底线思维来看待平安交通在“四个交通”中的重要位置。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安全水平受到技术水平、经济投入、管理能力三个因素限制。而技术对提升安全水平有根本性作用,可在一定的经济投入下,大幅提升安全水平,还可对提升安全管理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从现代安全理论来看,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安全和风险是一对互为存在前提的术语。安全是一种可接受的风险状态,而风险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组合。纵观国际上安全管理方式大致有四种类型,即事故理论支持的事后型安全管理方式、隐患理论支持的缺陷型安全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理论支持的风险型管理方式、系统原理支持的目标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理论支持的风险型管理方式,其管理的对象是风险,可事前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加大投入对风险实施综合管理,克服缺乏定量分析、系统科学性有限、往往抓不住重点、控制效果难有保障等不足。当前,国外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和国内如民航、电力等行业大多实行以风险为对象的安全管理方式。公路、水路行业在工程建设和造船等领域也已开始采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全面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交通运输各领域,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

要立足于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以创新为核心”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并开展典型示范应用,加快将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引入到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

一是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加快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重点针对当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突出的领域,如在役长大桥梁和隧道运营、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跨省道路危险品运输、跨省长途客运班线运营等,依托典型工程和重点路线,深入“解剖麻雀”,开展案例分析,系统开展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生态破坏的安全风险辨识,开展安全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等,编制形成典型案例的安全风险辨识手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和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逐步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相关领域中,为形成可供行业复制推广的安全风险管理积累经验。之后,再将典型案例实施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工程和路线,从而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的管理技术体系。

二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交通运输风险防控技术水平。围绕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总体战略与目标,结合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现状及国外最新发展趋势,通过协同创新、开放创新,集中全国优势科研资源,重点针对制约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从系统安全、设施安全、运输安全、应急保障四个方面,加强科技需求梳理,凝练重大科研任务,集中攻克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中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难题,切实为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形成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防控典型示范效应。开展典型试点示范,将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以点带面、点上突破、面上拓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遴选有代表性的项目、企业和区域开展科技示范,形成典型示范效应,为在全行业全面推广风险防控理论打下基础。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5)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一文,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视角,从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生成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目标;对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免疫功能进行了定位;分析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发挥免疫功能的自身优势;在描述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构建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的机制框架;并从审计理念、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等层面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经济案件线索审计研究及其案例分析》一文,以研究经济案件的本质属性、特征、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点上,探寻挖掘经济案件线索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大量的审计案例,对审计在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的总体思路、主要方法和技巧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分析和论证,运用多种学科及相关理论,归纳、梳理和提炼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的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查找经济案件线索、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监督水平提供了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研究》,主要从聘用审计的委托关系、聘用审计的动因、聘用审计的作用、聘用审计的过程管理和基本指标评价等方面构建出了一套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充实和丰富了现有国家审计理论,同时为构建合理科学的聘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6)

一、 前言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多工序、多环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工作的群体的多特征性、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环境多变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且由于因素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效应,形成因素间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包含生产要素集聚与安全要素扩散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而目前对于企业生产系统研究主要是基于封闭、静态的传统线性思维方式进行的,没有考虑其非线性非平衡特性,这不仅不能揭示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内在机理,更谈不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因此,必须采用开放、动态的现代非线性思维方式取代封闭、静态的传统线性思维方式。

企业生产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为主的各种能量的动态交换,是一个各种因素彼此渗透与互相制约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研究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主要是对推动企业生产系统由危险向安全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规律的认识,熵理论通过系统熵流与熵产的变化规律的来解决非线性非平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熵理论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研究,对于明晰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和避免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 企业生产系统耗散结构特征

1. 耗散结构理论。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方式,获取所需的能量,由于外部条件和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某个限定的阈值形成涨落,系统因此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转变为有序状态。由于这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需要耗费外界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一个系统属于耗散结构,则要符合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四个基本条件。

2. 熵及熵变模型。熵是度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随着熵值的增大,系统的无序程度也会增加。要降低系统的熵值,才能使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根据热力学定律,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给出了总熵变表达式:

dS=dSf+dSg(1)

式中,系统的总熵变dS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 dSf(称为熵流)和系统内的熵产生dSg(称为熵产,具有非负性)两部分组成。外界给系统注入的dSf熵流可为正、零或负,这要根据系统与其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分析,从总熵变公式可知:仅当dSfdSg时,dS

3. 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与外能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安全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分化外能流和内能流两种方式:(1)外能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系统外部流动,不能被企业生产动力系统所利用的能量,主要包括事故因素、管理因素、装备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环境因素等产生的能量流。(2)内部能量流动(简称内能流)。是指流入到企业生产系统后,转变为企业生产动力系统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能量。外能流和内能流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

安全系统理论认为,导致事故产生的基本因子是“人—机—环境”三个方面。在图1中,为了维持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内能流中有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机—环境”传递的,称之为“机—环境”能流。“机—环境”能流包括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等能流;另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人”传递的,可称之为“人”能流,包括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因素等能流。在企业生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机—环境”能流与“人”能流是交织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同时由于管理和人员因素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事故、装备和环境因素有一定客观性,因此,主观协同和客观协同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系统内。

4.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企业生产系统符合耗散结构基本条件。首先,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次,企业生产系统远离平衡态,其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等方面产生的能量流处于动态的不平衡态;再次,企业生产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间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形成非线性关系;最后,企业生产系统由于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出现无数个小涨落,最终形成巨涨落,会出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向安全方向发展。

三、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动力机制分析

突破企业生产系统当前安全的“瓶颈”的主要途径应是通过创新,增加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从而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负熵,实现企业生产系统的熵减。具体的企业生产安全动力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1.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动力引擎。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水平的动力所在也是增强企业生产系统的内能流功能的源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源动力之一。“科技兴安”的提出,可见科技水平对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设备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且对行业安全水平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生产系统安全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有些企业,存在严重“寻租行为”和制度配置的不公允性现象。因此,从宏观上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包括行业法律、劳动法、行政许可法等在内的一套法律体系,尽量避免企业安全立法供给短缺以及有效的实施机制缺失等情况出现;从微观上企业本身还要根据自身的安全生产情况和行业的特点,根据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的创新型安全管理制度。

2.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动力分析。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因此,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是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要动力。

科技现代化要求企业生产系统的科技水平的具有先进性,这需要资本、人力、环境和技术等各要素在企业生产系统中进行优化组合,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安全水平。科技现代化的实现会加速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而管理现代化产生的科学管理理念,也会有益于科技现代化的推进,两动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巨大的辐射和吸引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拉力。其大小与企业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成正比,与科技、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和欠现代化程度之间差距的平方成反比。

企业生产系统现代化子系统对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会产生强大的拉力作用,产生拉力作用的内在原因是生产安全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中劳动者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先进的设备具有本质安全化,使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如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劳动者,使劳动者安全素质得以提高,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水平。可用图3表示。

在图3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主动力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中的因素对欠现代化子系统产生方向产生拉力作用,同时,后者中的因素对前者产生推力作用,使得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主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通过吸收负熵流,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逐渐转变为现代化子系统。目前,欠现代化子系统中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者科技现代化素质还很低,如果不致力于改善这两个方面,那么这种推动作用将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系统无动力可言。

3.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从动力分析。在企业的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中,除受到上述的主动力作用以外,还受其它一些外部力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力。政府监管乏力是导致经济运行中企业出现各种事故的重要原因。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方面,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但政府监督的作用不够突出,如存在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和对事故的违法成本偏低等问题。因此,需加大政府的监督作用力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2)民间资本带动作用力。企业的安全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多少。安全投入减少使得安全科技、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严重不足。民间资本的流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安全投入,促进管理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创新投融资制度,在保证民间资本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利润的前提下,将民间资本引入到企业安全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企业长期安全投入的不足,有效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3)信息化管理的带动作用力。安全管理目前正从传统的事后追踪变为事前的预防控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种事故处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计算机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处理和反馈生产安全信息,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使安全决策更科学。因此,信息化管理必将推进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进程。

四、 结论

在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系统的构成不但影响到系统协同发展进,而且由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有力的动力机制,推动企业生产安全水平的向前发展。

1. 本文运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企业生产系统,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包含生产要素集聚与安全耗散的耗散结构系统。运用上述理论对系统的生产与安全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2. 利用熵变理论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企业生产系统中的欠现代化子系统可从外部的环境引入负熵流,增强内能流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发展的主动力以及从动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Laurence David. Safety rules and regulat- ions on mine sites-The problem and a solution.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5,36(1):39-50.

2. 姚慧丽.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3. 温泉.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中的科学发展观.学理论,2009,(11):14-16.

4. 王伟,黄莉,封学军.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物流系统科学发展机理研究.中国市场,2010,(6):24-28.

5. 穆建军.基于熵理论的西部地区城市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理论方法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6. 杨琳,何芳.基于耗散理论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研究.地理科学,2007,(10):16-21.

7. 胡亦武,王朋.熵理论下的大学国际化动力机制创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8):35-41.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62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3

0 引 言

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Tanenbaum认为网络仅局限于研究人员相互发邮件时自然不会凸显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一旦渗透到包括银行转账和网上购物等日常行为,或者过渡到云计算时代,信息安全问题就无法再回避。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ISMS)被认为是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实践集之一,从工程哲学的视野来看,这是由某一(或某些)专业技术为主体和与之配套通用的相关技术,按照一定规则、规律所组成的,为实现某一(或某些)工程目标的组织、集成活动。这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由此构筑了新的存在物。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而缺乏从整体角度出发,以工程创新为主线,从工程哲学的角度进行审视、思考和分析的研究,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 以“三元论”的视角审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1 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论”

Mitcham提出工程哲学(Engineering Philosophy)词汇,并阐述哲学对工程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工程处于技术之下,是技术的一部分,而李伯聪教授则认为科学、技术和工程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论”是工程哲学得以成立的基础。

科学活动是以探索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以集成建构为核心的活动。人们既不应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也不应把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工程并不是单纯的科学应用或技术应用,也不是相关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而是科学要素、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制度要素以及环境要素等多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三元论”明确承认科学、技术与工程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突出强调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强调“工程化”环节对于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作用、价值和意义,强调应努力实现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的有机互动与统一。

1.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工程本质及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基于业务风险方法,来建立、实施、运行、监视、评审、保持和改进信息安全的,包括组织结构、方针策略、规划活动、职责、实践、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支撑标准为ISO/IEC 27000标准族。在ISO/IEC 27000标准族中,不但给出了“建立、实施、运行、监视、评审、保持和改进信息安全的”“基于业务风险(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实用规则、审核指南以及相关安全域的具体指南等。例如,仅GB/T 22081-2008/ISO/IEC 27002:2005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就包括了11个控制域,39个控制目标,133项控制措施。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在不同的学科中找到其渊源,在实施框架上,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了质量管理中的Plan-Do-Check-Act的戴明环,在具体的控制措施上,则包括了密码学、人员安全以及各类信息安全技术,其研究的特点是将科学思维、工程思维和社会思维相结合,但更强调工程思维的“设计”理论。工程研究活动不同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设计”。工程设计活动包括对象设计和过程设计。例如,建造水坝的坝体设计是对象设计,如何实施就是过程设计,在信息安全中,设计组织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对象设计,设计如何部署是过程设计。

按照“三元论”理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其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

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演化过程与规律

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起源和发展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体系(System)化基础上的“最佳实践集”,到国际标准的正式公布,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度关注技术,忽略人的作用的“技术浪潮”阶段,在这个阶段涌现出了大量的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例如,防火墙、防病毒和入侵检测系统(IDS)等。

第二阶段为强调人的作用的“管理浪潮”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企业开始设置专职的信息安全管理岗位,以加强对个人行为的控制。

第三阶段即“体系阶段”,在体系阶段信息安全以目标为导向,不再局限于手段的应用,而是技术、制度和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个阶段是信息安全的工程化阶段,体现了工程的实践性、经验性、继承性、创造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2.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动力和机制分析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需求驱动”的过程。Alvin Toffler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以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时代,“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价值非凡,因此面临诸多风险,为保护信息,安全需求的出现是必然的。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推动力。新密码算法的产生,各类以“信息技术解决信息安全”的思路涌现,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信息安全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反过来,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又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速度更快,与防火墙形成联动的入侵检测系统。

国家政策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的导向力。任何工程活动都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开展的,都要接受国家(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对工程创新的应用,企业的认识往往是滞后的,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性政策。例如:商务部印发的商资发[2006]556号及商资函[2006]110号,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鼓励引导政策。

2.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工程演化特点、方式和规律

对比国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国内发展体现出了明显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性不但体现在信息工程领域,也表现在其他诸多领域。国内一般不会沿袭其循序渐进的路线,而是直接引用国外的先进经验或者在国外已有的原型上进行模仿开发。

在科学、技术和工程3个领域内,与文化、制度、历史等环境因素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工程。在信息安全领域内,作为基础科学的密码学,其算法“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特征,绝大部分技术亦如此。但在工程层次,不同的文化制度有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例如,腾讯QQ本来是模仿国际聊天软件ICQ,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ICQ,MSN等点对点国外聊天软件均濒临破产,但QQ在线用户却在2010年突破1亿。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虽然修改自国际标准,但也显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例如更强调保密性,和国外用户相比,更多的认证取向等。

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工程思维与工程方法论

3.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工程思维

科学思维是“反映性思维”“发现性思维”,体现理论理性的认识,工程思维是“构建性思维”“设计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体现实践理性的认识。科学家通过科学思维发现外部世界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和自然规律,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创造出自然界中从来没有的工程构建物,工程设计是以价值当事人的特定需要为出发点,以构建某种与主体需要相符合的实体为归宿的筹划。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族的GB/T 22080-2008/ISO/IEC 27001:2005原文别强调:“采用ISMS应当是一个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一个组织ISMS的设计和实施受其需求和目标、安全要求、所采用的过程以及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且上述因素及其支持系统会不断发生变化。按照组织的需求实施ISMS是本标准所期望的,例如,简单的情况可采用简单的ISMS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部署过程也专门设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目的就是找到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3.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工程方法论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了PDCA戴明环,与A.D.Hall的系统工程方法略有差别,但在本质上是遵循这个基本框架的,如图2所示。

参照图2所示的基本工作过程并结合专门指导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的《ISO/IEC 27003:201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指南》,提取其中的关键过程,并与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其中左侧为设计方法,右侧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4 结 语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既包括数论、密码学和近世代数等科学元素,也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单片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元素,在工程哲学的视野下,是建立在一系列科学与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在工程创新成为创新活动主战场的今天,对其进行哲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辩证地对待便利性与安全性的问题。正确利用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哲学命题。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待便利性和安全性,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信息化发展初期,信息系统尚未大规模使用,主要矛盾是便利性,提高效率,但到现在,信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美国甚至成立了网络战争司令部,信息战成为攻击手段之一,安全性就成了主要矛盾,“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要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演化规律中发现集成创新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一般都要通过工程这一环节,因此,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只有从大量的工程中发现工程创新的一般规律,从工程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归纳和引导,才能创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发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后发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Tanenbaum A.S,Whterall D.J.计算机网络[M].第5版.严伟,潘爱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艳,胡新.云计算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及其法律规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0).

[3]谢宗晓.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张志会.米切姆的工程哲学思想初探[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8.

[5]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6]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谢宗晓.信心安全管理体系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8]王宏波.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Von Solms Basie.Information Security:The Third Wave[J].Computer & Security,2000(12).

[10]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演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8)

营造良好氛围,注重理论宣传和借鉴实践经验,在省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倡导下,分公司创建学习型班组的具体要求下,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对“学习”的狭隘理解,创建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初,我们走出去参观学习长治、阳泉分公司学习型班组的成功经验,深刻体会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创建活动做好理论导入,我们为职工购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书籍—《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愿景创造》组织学习,以讲故事、做游戏、举办文化沙龙、qc活动、论文评比、开展深度汇谈等多种形式,为创建营造氛围。期间,省公司、分公司领导多次来我所进行检查指导,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加增强了我们创建学习型工区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探索,我们感到职工思想观念上的滞后,阻碍了学习力的提升,转变观念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四种新观念:

1、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观念。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成长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3、从“工具性”的工作观转变为“创造性”的工作观。

4、改善心智模式,不归罪于外,不自我设限。

为使职工能很好地改变观念,改善心智模式,我们开展了“班组长换位思考”,召开“我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工作”的对话,使大家敞开心扉,倾听意见,学会反思,学会超越,逐步树立新观念。

召开创建学习型工区再动员大会

按照分公司“创争”活动的总体思路,结合我所实际,在初步尝试的基础上,7月1日召开了创建学习型工区再动员大会。会上系统地提出了我所创建学习型工区“1553”方案,即确立一个目标: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一流保护队伍;实现生产管理规范化、作业程序标准化、专业管理现代化;争做专业标杆,再展保护风采。营造五种氛围:一是营造提高学习力的氛围;二是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三是营造创新的氛围;四是营造反思氛围;五是营造知识共享氛围。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分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三是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四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五是与搞好安全生产相结合。达到三个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会后,我们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编写印发学习资料,组织大家学习,深入系统地领会创建方案的实质内涵。

二、结合实际,扎实有效,稳步推进

建立共同愿景

为了推动组织的发展,提高学习的动力,我们在全所开展了以建立个人愿景、班组团队愿景和组织共同愿景三层次为内容的大征集、大讨论。职工结合自身成长和价值观凝练出个人愿景,各班组结合工作岗位和目标凝练出班组愿景,领导班子成员将大家的愿景实质加以提炼、汇聚,并分析安全生产现状和企业发展,提出近期愿景构想“树标杆,展风采”。我们利用网页、宣传栏、下发调查表等手段进行宣传。7月16日组织了“愿景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经过全所上下的反复讨论,凝练出我所的共同愿景。

长期愿景: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一流保护队伍。

近期愿景:争做专业标杆再展保护风采。

近期愿景的内涵设计为:以长治分公司保护所为标杆,达到标杆水平;发扬传统,求细求精,勇于创新;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我所11个班组股室都建立了团队愿景,如保护一班的团队愿景为:安全生产、精益求精、造卓越团队;保护二班的团队愿景为:团结创新、确保安全、努力学习、争创一流;自动化班的团队愿景为:快乐工作、和谐相处、创一流成绩;生技股的团队愿景为:创新管理、追求卓越、推进生产规范化。全所66名干部职工,建立了个人愿景,如二班班长的个人愿景为:立足本职,一专多能,和大家一起创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班组;生技股长的个人愿景为:不断学习,努力进取,使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个人、团队、组织愿景的建立,凝聚了人心,体现了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价值,为我们创建学习型工区孕育了无限的动力。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创建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工作实际,在提升大家的学习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力上下功夫,力求实效。

(一)开展工作讨论会。生技、方式股和生产班组建立工作讨论会制度,把工作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以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开展工作,生产班组把现场作业中遇到的难题反馈回来,集中讨论解决,并通过“日碰头、周分析、月总结”的方式来开展培训学习,详细分析工作环节,优化程序,提高了班组和管理人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大型工程和新原理、新技术保护装置调试验收时,班组互派人员参加,以便于工作交流,知识共享。

(二)开展事前预想会。在春检、迎峰度夏、技改、重措、大修工程中,生技、安教股会同生产班组编制应急预案和反事故方案及危险因素预想控制措施,并落实到设备、落实到人;内勤班编制工程开工三措和施工方案,并由生技股、安教股组织会审,分析方案措施是否细化到位,是否按《二十五项反措要求》和《作业指导书》的条款执行。积极开展反事故演习,提高人员应急处理事故的能力和反应速度。——连续两年,配合调度所成功地进行了“忻——朔”电网反事故演习。

(三)开展事后分析会。保护一、二班每周进行一次保护动作分析会和典型缺陷处理分析会,从中找出保护二次系统存在的隐患,通过分析提高了大家准确判断故障和处理缺陷的能力。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生技股编制了《保护月报》专刊,对每月的生产情况进行通报,对典型保护动作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指导下一步的工作。

(四)开展寻找问题会。保护一、二班、自动化班和生技、方式股每周召开一次寻找问题会,解决管理、生产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安教股每月召开安全活动分析会,对上月的工作从安全的角度进行反思学习,并编制了《安全活动分析》专刊和《反事故斗争汇编》资料,供大家进一步学习。

通过信息、经验、教训的交流学习与共享,团队学习力大大增强,真正获得了“1+1>2”的效果。省公司保护专业技术比武中,保护所获得团体第一名,范卫、米晓东同志获得个人第二、三名的好成绩;,吕晨旭同志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获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在强调团队学习的同时,还注重职工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培养大家像对待工作一样对待学习的态度,养成大家以搞管理的思路来做学问的习惯。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内培为主,内外结合,每周举办一期专题技术培训和采取保护和自动化专业互补讲学;邀请专家和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来所讲学;每年外派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公文信息、企业管理等培训40多人次。鼓励大家自学成才,对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以上毕业证书的,所里给报销适当的培训费。最近几年,有26名同志参加后续学历教育,取得太原理工大学、华北电院的毕业证书。每半年进行一次学习成果的检验,对班股人员在技术、技能方面进行考试,考试成绩突出者担任班组负责人,甚至选拔为班长或技术员,考试成绩进步大的晋升为专责工,并给予加岗加薪。

(二)成立专业攻关小组。我们成立由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小组,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复杂的系统故障分析。初,我们发现lfp-941a保护插件软件程序走死现象,立即会同厂家进行分析研究,对lfp-941a保护旧版本进行了升级。一度时期,忻-朔电网运行稳定储备低,特别是110kv原平-枣林-神头输送断面上,设备老旧,运行方式不灵活,输送负荷压力大,一旦线路故障,就会造成局部电网的破坏,造成多台变压器掉闸。方式股郝彦东同志结合电网实际,活用《规程》,对所在110kv变电站中性点接线方式间隙保护定值进行调整,保证了电网设备的可靠运行。

(三)成立qc活动小组。我所现有4个qc活动小组,每年举办保护所qc会,邀请专家进行qc知识讲座。近年来,结合生产确立新课题45项,自动化班的qc课题《集控站通道误码消除》获得二等奖。

(四)成立兴趣小组。我们成立了网页制作、写作、体育活动、学习互动等兴趣小组。大家在学习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呈现出了一批快乐的学习团队。,全所职工共撰写论文65篇,开展论文评比,评出12篇优秀论文,并有5篇分别获得分公司科技论文一、二等奖;举办网页制作大赛,棋类比赛,文化沙龙等。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力和工作能力,挖掘出了每个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员工队伍。孙俊华同志被评为省公司继电保护专家,保护一、二班、自动化班、生技股分别获得市级和分公司的“青年文明号”。

以“系统思考”为核心,细化安全管理目标支持体系

为了再度掀起创建高潮,6月15日我所召开了创建学习型工区推进会,会上我们充分认识了当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确立了以“系统思考”为核心,深入细化安全管理目标支持体系。

我们的安全理念是:1%的错误就会导致100%的失败──细节决定成败。

安全质量方针是:以人为本、管理科学、求新求精、持续改进。

安全管理目标是:保人身、保设备、保电网,保护正确动作率为100%,保护微机化率为99%。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电网安全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一个目标支持体系来支撑。当前我们运用“系统思考”,细化安全管理目标支持体系,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大安全观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工区与搞好安全生产的有效结合点。

(一)提高整体思考能力,加强系统执行力。从整体思考的角度出发,推行“大计划、大安全、大成本、严格管理”的“三大一严”的工作思路。大计划──就是把所有工作纳入计划预想控制之中,变盲目被动为计划主动,获得成功;大安全──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安全观,实现环节与整体的统一;大成本──提倡人人讲效益、人人讲节约,形成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团队、节约型个人;按照严格的标准程序制度来管理,防止漏洞,防止失误,纠正偏差。提高系统执行力,始终把“安全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国网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省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细则》,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细则》,签订各级人员安全责任状和“三不伤害”保证书,对安全生产实行全面考核,使安全意识层层强化,而不是层层衰减。

(二)提高动态思考能力,由目标管理向过程控制转变。我们的管理工作是保证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电网安全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细、做到位,按照标准实用化的作业指导书,实现程序化的作业。完善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控制和《继电保护二十五项反措要求》。通过过程控制,实现闭环管理,最后达到持续改进。安全教育警钟长鸣,我们建立了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教育反思室,在每天的碰头会上由安教股报当天的安全天数,方式股报当天的系统运行方式。使“安全”成果和系统运行状况牢记在每个人心中。我们还组织进行了“新安规知识竞赛”,保护二班开展了“我的身边无违章”活动,安教股开展了以“遵章守法,落实《决定》,关爱生命,造福家庭”为主题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营造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安全文化环境,一种不约而同的安全理念,逐步影响和规范着员工的行为。

(三)提高本质思考能力,增强设备和人员的素质。人才队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储备,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所历来注重队伍建设,注重职工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们创新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初,成立了保护一、二班、自动化班和安教股,有12名年轻骨干选拔到班股长岗位上,更大程度和更深层次上调动了职工特别是年轻骨干的积极性。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大家的潜能,从专业管理到作业班组,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和实施考核制度,鼓励职工通过学习,提高能力、提高素质。班组内人人争当技术骨干,管理层人人争当管理能手。从电网设备入手,加大设备改造力度,通过大修、技改、重措等时机和手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设备健康运行水平,实现二次保护及自动化设备的低缺陷率、高投入率和正确动作率,以保护的正确动作来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以人为本,培育优秀企业文化

无一不渗透着文化的底蕴。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体现。职工利益、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上下沟通、制度建设、技术和管理创新、学习型班组建设、安全和环境文化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外部形象好,更重要的团队精神好,凝聚力强。近年来,把“以人为本”现代管理方法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的氛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发扬民主气氛,倡导团队精神,鼓励职工爱岗敬业,不断增强外部形象和内在凝聚力,展示保护风采。

理念:求新求精持续改进

精神: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价值观:企业发展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个人进步是企业发展的支撑。

(一)营造“自主管理”的文化氛围。成立了由班、股长以上干部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管委会,初期的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放在管理民主化。建立了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制度。重大决策由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采取先议后决,先公示后公布的方式,更大程度上采纳众多人的意见和智慧,使决策趋于成功有效。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仅全所征集合理化建议65条,采纳24条,其中18条获奖。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员工自主管理,班组开展了今天我工作负责人”对话和现场实践,班组成员由过去被动“工具性”工作变为现在主动“创造性”工作,各岗位的工作达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有检查和没检查时一个样,把自主完成任务、自动协调岗位间的工作、自动检点维护设备等班组工作当成是自己应做的事,不需领导或班股长的督促。

(二)营造“快乐和谐”的工作和人际氛围。一个人有了成就感,工作起来就有激情,心情快乐。我们在职工中倡导“工作为了明天,学习成就未来”的思想,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高质量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取得进步,内心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团队与团队,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彼此交流的学习伙伴。我们体会到企业文化最终落脚点就是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上,在全所推行了“亲情文化”。职工过生日时,会收到所里赠送的鲜花、生日蛋糕和全体职工的祝福语。关心和慰问离退休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我们有3名职工家属重病在北京和省城住院治疗,所领导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到医院看望,并带去全所职工对他们的关心和慰问;每年选派2名职工去外地疗养,分批组织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开拓视野;还经常组织歌咏、健身、钓鱼比赛,分公司举办迎国庆歌咏比赛中保护所获得了团体比赛“第一名”,又一次展示了我们团队的风采。经过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改善了领导、职工的思维方式,改变了领导和员工、员工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全体职工充满亲情的大家庭,让职工以快乐的心情,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三)营造“持续创新”的文化氛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力与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个人和团队只有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才能激发自身活力,克服原有的惰性。为此,我们创新了激励机制:1、建立了人才激励考核机制,每年对班股长进行民主评议和绩效考核,实行“末位调整制”;对工作负责人实行考评上岗,结果作为年度评选先进的依据。2、鼓励专业带头人,树内部标杆。每年动态评选3-4名技术能手,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励其本人和他人,不断学习、不断取得成绩。3、设立科技创新奖,每年进行一次技术创新成果评审会,对在管理和技术方面有创新和发明成果的同志给予肯定。,有6个项目获所里技术创新奖;3个项目获分公司科技项目一、二等奖,其中自动化班的《城南站disa-1监控装置改造》获分公司科技项目一等奖。

开展管理和技术创新,我们的创新理念是: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做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习的目的于创造。能力转化为成果,提升团队创新力保护二班在神山站1#主变测向量时发现变压器保护差动回路差流偏大,及时进行了分析,判断出是因变压器一次分接头位置不对应引起,经过调整,消除了故障隐患;生技股孙俊华同志针对110kv及以上电压二次回路设计上的不合理,分析出微机保护电压引起保护误动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试验方法;方式股郝彦东同志针对神枣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提出枣林110kv站rcs-9652母线自投保护存在运行弊端,采取了措施,避免了事故。

不断细化目标管理支持体系。制定了定值管理、缺陷管理、工程管理、软件管理4个闭环管理流程及信息流转、定值管理、缺陷管理、工程管理、软件管理、日常维护回执6个管理制度;编制了25项标准实用的作业指导书》出台了格式化试验报告,生产管理中运用系统思考。完善了保护mi系统、故障信息远传系统、cad图纸远程调用及整定程序实用化,使管理水平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9)

在安全生产论坛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经过两个多月的认真筹备,今天上午,我矿首届安全生产论坛会如期 召开了。刚才,来自基层单位的几位同志发表了自己的论文,首先,我 代表矿党委、矿行政向今天受到表彰的个人表示衷心祝贺!向莅临今天 会议的集团公司领导表示热烈欢迎! 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它关系着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家庭 幸福,影响着企业的稳定和发展的兴衰成败,但煤矿安全生产又是一项 艰巨复杂的工作,想抓好确实不容易。我们今天举办安全生产论坛会, 目的就是及时总结安全生产管理的新经验、新方法,不断丰富安全管理 的内涵,使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实现快速提升,促进矿区安 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刚才,几位同志谈的都非常好,既有很高的理论 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像刘成明同志的《加强思想*工作,发展安 全文化生产力》是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管理相互渗透的成果,周卫星同 志的《煤矿安全质量工作方向的探索》是在较长时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 实践中认真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应该说,我们几位同志的 论文质量都是较高的,对今后改进我矿的安全工作、创新安全管理方法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推进安全生产论坛持续有效地开展,下面我 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加强宣传,积极参与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举办安全生产论 坛的重要意义,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以较高的热情投身于这项工作中 去。各单位要以此为契机,改进安全管理的方法,创新工作形式,结合 本单位的实际,经常举办安全生产座谈会、安全生产大家谈等群众性活 动,启迪广大职工对安全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变职工参与安 全生产论坛过程为学习安全知识的过程,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和事故防范能力,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由被动防范向过程控制、从事故查 处向事前预防、从他律管理向自主管理、从简单粗放管理向法制化、制 度化、人性化管理转变,通过广泛参与,不断夯实矿井安全生产的基 础。 二、围绕重点,攻坚克难 首届安全生产论坛的成功召开已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出了不少优 秀的作品,但煤矿安全工作不是一劳永逸,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 的工作,受不同时期职工心理、外界环境等多种 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 此,要继续围绕矿井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刻苦钻研、潜心探索,结核 我矿实

际,围绕如何提高职工教育培训效果,创新安全质量标准化工 作,加强班队管理,强化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制约我矿安全生产的难 题进行开展,多出有新意、有深度的安全论文。 同志们!安全生产论坛作为一项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安全工作只 有起点,没有终点,从现在到年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安全工 作任重而道远,要借本次安全生产论坛会的东风,结合当前矿井百日安 全活动的开展,做细、做实我矿的安全工作。安监处、宣传部、职教办 等部门,一方面要组织好优秀论文的学习交流工作,另一方面今后要定 期召开安全生产研讨会,为各单位交流探讨创造有利条件,指导、帮助 基层单位总结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安全工 作现状,认真反思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虚心向兄弟单位学 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安全管理水平。我相信!通过举行本次安 全论坛一定能够为我矿的安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一定能够推进百日 安全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实现到年底的安全生产,为今年的工作收好 尾,为明年的工作起好步。 谢谢大家!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篇(10)

一、园林施工组织形式及选择

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体现在施工工程中,而在园林种植工程中,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下面简单对这几种组织形式进行分析。

直线型组织形式,能够很好的与施工结构图相对应。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由项目经理单线领导,行使对所有的资源直接控制的权利。同时,也具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指令传达较快,有效地控制工程的发展,但是只适用于中小型项目。

职能型组织形式,是一种专业的分工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充分利用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管理效率。项目经理作为各部门的协调者,使得权力较分散,容易造成工作的重复或遗漏,因此适合大型项目。

矩阵型施工组织形式,是纵向职能管理与项目的横向进展统一协调的组织形式。可以通过信息的双向流动,进行有机的融合,完成项目。因此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特大型且非常复杂的工程项目。

通过上述可知,每种组织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及所适合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其中的某一种组织形式,也可以通过几种组织形式的组合优化,更好的完成项目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就有这样的案例,根据施工的特点,对组织形式进行合理优化,达到建设要求。

二、园林施工规划中的文化创新

在现代的园林规划中,既要保持具有特色的传统风格,还要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发扬创新精神。园林规划体现的城市发展中的精神风貌,因此要将精神文明体现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来,就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文化创新。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才会使中国园林保持民族特色,但更加具有生命力。

对文化进行创新时,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持地域性特色,突出时代性内涵,显现民族性以及超越性的品质。首先,要有明确的创新目标,走出创新误区,要具有文化内涵,避免肤浅的创新手段,不断完善创新属性,不仅要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更要注重园林整体性结构的创新。因此,在园林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以及形式创新的同时,更要具有观念的创新,也就是理论以及创作方法的创新。

园林的创新,可以从历史中来,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完成创新,可以将传统的园林艺术看作是开放的、发展的,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利用现展的思维模式去审视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出变革与创新。重要的是文化以概念的创新。具体上讲,可以通过规划设计,将园林的最有活力部分同现实环境相结合,给人新的视觉冲击,作为一种时代的载体,将民族文化与时代气息,融合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

三、园林施工的安全与质量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重视安全,不只是一种标语和口号,更要落到实处,虽然园林施工过程中,机械强度较低,工艺也比较简单,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机械化在园林施工中,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与使用,使得安全目标与质量、进度、投资目标同样重要。

因此在开展园林施工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首先,要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制定详细的安全目标,实行责任落实制度,把安全责任分配到每一个人,并坚决执行。其次,实行安全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安全教育的力度,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再次,就是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及时的发现危险因素,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明确安全管理的内容,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对现场的安全管理主要是设施安全、机械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财务安全以及高空作业的安全,因此要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需要施工方,加大检查力度,做好安全的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施工质量就是要满足特定的目标以及需求的总和,同时要根据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严格的对施工过程进程控制,以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达成施工的安全目标,做出符合规定以及人们需求的园林景观产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更加重视,因此要严格控制,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出现,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加强施工质量管理,降低产品的不合格度。

对于全面质量管理,核心问题就是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把握好施工现场的特点及要求,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所有检验做好记录,并及时验收,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质量验收的要求,做好验收工作。因为园林施工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一般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所以质量的波动很大,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工程进度的协调性,连续性,不放过任何一个对质量有影响的环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检查,把好质量关,保证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

四、总结

通过分析,对施工过程中的规划和管理内容进行讨论,对于园林的规划,不仅要有明确合理的组织形式,更要在规划中体现民族特色,同时把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融合在园林设计中来,达到在规划中的艺术创造和文化创新的目标。对于安全管理方面,对几种可行措施,进行述评,强调了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对园林施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英语教育论文 下一篇: 工会工作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