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系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25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1)

引言

所谓税务电子政务是指税务部门运用现代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其承担的税务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进行,同时实现税务部门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社会和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税务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税务部门事务变得公开、高效、透明、廉洁和信息共享,与此同时,也使得政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影响税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产生危害,严重的还将对国家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建设税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的保障体系是发展税务电子政务的关键所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概述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方面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重点和税务部门、企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比如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相关标准分成信息安全总体标准、密码算法、密码管理标准、防信息泄漏标准、信息安全产品标准、系统与网路安全标准、信息安全评估标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8个类别;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划分为“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规范、网络安全服务产业、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六个组成部分;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划分为安全法规、安全管理、安全标准、安全服务、安全技术产品和安全基础设施6大要素;部分厂商则或者从网络、传输、存储安全以及可靠性、隐秘性、易维护性等角度构建安全体系,或者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角度设计;或者从物理隔离、基础平台安全、应用平台安全和安全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如何构建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

我们知道,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是整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有效、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安全体系应切合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实际需求,在保证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充分保证数据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同时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体系有效实施,以全面保证税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传输等安全进行,并满足将来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方面的扩展需求。下面我们将在阐述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基本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对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进行说明。

(1)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的基本原则

参照我国税务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并结合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方面的研究,我认为:构建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Ÿ1)全面设计、整体部署

2)统一标准,加强管理

Ÿ3)需求主导,重点突出

Ÿ4)灵活配置、动态部署

5)制度建设、安全培训

(2)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整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前提,用于保证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中的物理安全可以分为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涉及到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应用范围内的各方主体。其中,环境安全是对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保护,如区域保护和灾难保护等,具体可以参照国家标准GB50173-93、GB2887-89、GB9361-88等相关要求进行设计;设备安全则主要包括存储、传输或系统运行所用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磁、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媒体安全则包括存储媒体本身的安全以及媒体中存储数据安全。

(3)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网络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网络安全主要分为传输网络安全和业务网络安全两类。对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传输网络,网络安全主要是保证参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各方主体之间的数据传输网络以及公共网络服务的安全可靠运行,从目前税务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来看,传输网络安全目前需要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或服务商为其安全性提供充分保证。对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业务网络,网络安全主要包括控制拨号用户接入、设置防火墙、防范病毒、控制与公网互连、防范黑客入侵以及就网络安全进行严格监控和规范管理等以保护业务网络资源和电子政务应用服务。

1)拨号用户接入问题:

目前,我国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建设并不完善,还存在部分网络环境较差的单位,在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时候需要通过拨号方式利用公用电话交换网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以该种方式传输的数据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被篡改,因此针对由于使用拨号方式传输数据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需要采用拨号用户身份认证等加强对拨号用户的安全验证,对拨号用户实现统一管理,采用加密手段对关键数据加密后进行传输,防止数据泄漏和被非法窃取;严格限制拨号上网用户能访问的系统信息和系统资源,防止非法用户拨号进入电子政务系统所在网络。

2)防火墙设置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运行所在专网和外网之间、不同安全域之间需要根据需要设置防火墙,依据安全政策对出入网络的信息流进行控制,有条件地允许、拒绝、检测或过滤。防火墙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系统所要求的速度、性能、管理、便易性和性价比等各个方面,进行周密设计和总体规划;另外应注意加强安全管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保证较高的安全性,比如防火墙要安装在不同的介质上,尽量使用不同的服务器提供不同性质的服务,对于重要系统的出口应重点配置防火墙,在实际配置和实施时应该关闭不需要的服务,要经常检查防火墙的日志,发现异常应该及时处理,采取多层防御、冗余防御等多种方法和措施。

3)关于防病毒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需要基于业务需求建立多层次病毒防卫体系。无论是B/S还是C/S结构,均需要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每一个安装或运行点强调安装反病毒软件,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业务处理终端和服务器端应同时提供对应的防病毒保护措施。防病毒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应及时进行防病毒软件或系统的升级、换代工作。另外除了采用各种防病毒产品以外,还应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综合安全性操作程序,该操作程序应包括各种安全措施,如定期数据备份、关键信息加密保护等。

4)控制与公网互连的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方式一般包括纸质传输、介质传输和网络传输,因此对于公网传输的情况应加强安全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税务电子政务系统要求内外网物理隔离,一般可以采用双穴主机及类似措施,在严格控制与公网互连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公网与专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

5)关于防止黑客问题: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张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黑客技术也不断发展,其攻击的范围和层次也不断扩张。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项目(比如金税工程、秦税工程等)也有可能成为某些恶意黑客的攻击对象。因此在设计和实施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时,应加强采用入侵检测技术防范黑客入侵和侵袭,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证据记录、跟踪恢复、强制断开等措施保证业务网络的安全。

6)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测:

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测是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设施和安全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安全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各类操作用户的安全管理、安全体系的运营监控、应急处理和安全控制等。

(4)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数据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一般将需要采集、整理、处理、传输、统计、分析等所对应的数据进行安全分级,比如有些系统将数据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和关键数据三级,有些系统将数据分为自主保护、审计保护、标记保护、结构化保护和验证保护五级等,然后对于不同级别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安全措施。

根据数据的处理形式不同,安全体系之数据安全可以分为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库安全三个方面。

(5)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应用系统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应用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及日志、安全技术及应用四个部分。

1)用户身份认证

这里的用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务工作者(人),还包括访问或者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其他系统或者主机、服务器等(系统、计算机)。

用户身份认证根据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是否部署认证中心CA可以划分为如下两种情形:当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没有部署认证中心CA时,一般采用用户名称、密码、附加验证码的形式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只有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库中保存了该用户的记录,并且该用户具有合法访问当前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权限,用户才能够登录当前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如果税务电子政务系统部署了认证中心CA,那么一般CA是在全系统部署并发挥作用的,每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用户首先向CA申请数字证书并以此作为用户参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合法身份。超级秘书网

用户身份认证一般发生于用户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时或者不同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之间传递数据时的情况。在用户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时,需要对登录用户持有的数字证书进行认证,以保证只有合法持有有效数字证书的用户才能够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安全审计和记录系统安全日志。

2)访问控制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需要指定各个应用层次中的每一个用户所能够访问的业务资源和系统资源,也即访问控制和权限分配策略。

这里的权限不但包括用户能否访问的业务范围、业务数据、数据的访问方式、操作类型等,还包括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系统资源,包括打印、邮件等。

3)安全技术及应用

根据安全级别的划分,可以采用包括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摘要及验证、数字签名及验证、时间戳加盖及验证等在内的安全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6)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安全制度建设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制定安全制度并严格实施。一般的,安全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设备购置使用、系统开发管理、运营安全管理、应急情况处理等内容。

(7)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安全教育和培训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用户安全意识及其掌握的安全知识是整个安全体系高效、有效运行和正常维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研发、实施、运维、服务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定期或不定期对电子政务系统涉及的各类用户进行安全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综上所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应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规划和周密、整体部署。另外,在构建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切合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实际进行设计,安全思路清晰、安全体系全面、安全重点突出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2)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进行,并根据实际需要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和部门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效优质的服务,包括政府对外的服务与监管(G2B、G2C)、政府机构之间(G2G)和政府机构内部的事务处理(OA)三大方面。电子政务从业务内容上看分成三类:面向领导的决策支持系统(DSS);面向公务员的内部办公管理系统(EO);面向公众服务的行政审批系统(PS)。其中,面向领导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是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研究潜力的内容。

决策支持系统(DSS)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具有辅助决策能力的高级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决策者从低层次的信息分析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它是一种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和模型技术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解决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电子政务中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在电子政务平台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型及技术对政务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经验表明,政府部门的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利用电子政务综合数据库中存储的大量数据,通过建立正确的决策体系和决策支持模型,可有效发挥决策支持系统(DSS)在政府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见图1)。

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以及中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支持方面需要不断吸纳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达到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DSS采用了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可为党政行业客户在宏观问题方面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电子政务需要决策支持,DSS能够为政府机构内的每个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全面、准确、快速的决策信息。对政府的相关业务起到事前决策、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效果。

毫无疑问,随着“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这个快速信息流运行的平台上办公、寻求服务的人们对决策支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深化,再加上决策问题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趋势的增强,使得DSS引进电子政务成为必然。

2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有效运行的外部环境

完整的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包括DSS本身以及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见图1)。管理者处于核心位置,他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其与DSS的相应输出结合起来对他所管理的真实系统进行决策。协助人员直接面对DSS将其处理结果上报管理者,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与DSS相关的一些基础数据,包括来源于真实系统并经过处理的信息,如MIS信息、统计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外部信息等构成DSS的输入信息流。DSS由模型库系统,知识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人机对话系统构成,各系统对信息挖掘、分析后再输出处理结果。DSS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人、信息等的外部支持,其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依赖于各个外部因素的协同工作状况。

3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结构——以经济决策为例

经济决策支持系统是为各经济决策部门把握经济发展状态,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监测经济系统运行提供一个平台。其功能首先是要为决策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决策环境;其次是要为决策者提供进行科学决策所必需的工具。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和处理,模拟不同的决策方案,提供给决策者进行优化和选择。可以在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图2是“上海工业企业信息网”中的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基本结构。该系统以数据仓库为基础获取基本信息,以数据挖掘为手段识别有效信息,以联机分析处理为工具组织应用信息,从而实现信息服务功能;以人工智能为导向提供智能决策,以可视化技术为支撑提供统一界面,从而达到优化决策流程、改进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其中包含模型库、知识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方法库、人机界面等几个部件,为决策者提供三个方面的功能:定量计算、信息服务、决策咨询,从而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

定量计算:对于一些结构性的定量问题的辅助求解,提供通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

信息服务:利用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并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各具体的决策领域提供支持。

决策咨询:根据加工处理过的综合信息,结合知识推理过程模拟得出不同的决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比较,决策者再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最优方案。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决策模型也将越来越多。模型库不仅含有支持不同层次计算与决策所需要的基本模型,还有一些用于生产新模型的基本模块和基本要素。通过模块的组合,可以使模型灵活地变更。模型库是存放各专业领域的计算与决策分析子模型的场所,是DSS的共享资源,也是DSS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的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不仅能处理数值型的结构化数据,还可以处理文本、图形、图像、WWW信息资源等半结构、非结构的数据。数据挖掘技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已有的数据进行信息开采、挖掘和分析,从中识别和抽取隐含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尤其适合于信息形式繁多的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各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检索、分析、评价,挖掘出相关知识,为政府重大政策出台提供决策依据,如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构建经济模型,确定未来经济的走势,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数据仓库:W.H.Inmon认为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与时间相关的数据集合。不是所谓的大型数据库,而是在数据库已经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为决策服务而进行的数据存储。数据仓库能够保存大量以往的静态数据,从而能够为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所需的历史数据和综合数据,解决了以往决策分析中的数据利用难题。

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许多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很复杂,需要问题求解的专门知识,所以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包含知识库系统。利用知识推理使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知识库及知识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组织与管理、存储、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以及对知识进行一致性和完整性校验。

联机分析与处理: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LAP)是一种对多维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对当前及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产生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辅助领导决策。各级党政机关决策所需的数据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种典型的多维数据,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以多方位,多视角的方式从多维数据中获取用户所需的辅助决策分析数据。在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中将数据抽取和转换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使用OLAP工具创建多维数据集,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对系统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超级秘书网

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方法库是存放各种通用的标准计算方法的子程序库,例如各种统计方法、各种数学函数等,所以方法库可以称为子程序库,子程序具有通用性。

人机界面:是决策支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确保人机的交互性实现。是决策者和系统顺利沟通的保证,决策支持系统的许多功能、灵活性和容易使用的特点都由人机界面表现出来。

4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的问题

(1)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针对性。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上对领导或者是主管的决策支持具有很大的作用,为决策提供了很多信息,但往往实现的不多,很多领导不愿意使用,究其原因是增加的信息对他们工作的帮助太小,阅读这些信息的时间成本则太高,在效益、成本比上是不划算的事情。时间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资源,所以DSS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在增加信息数量上下工夫,而是应该提供针对性强的数据,在信息特色上下工夫。

(2)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以往管理信息系统都基于政府事务处理流程的高度稳定,如OA和MIS。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突发事件或状况常常需要政府快速而准确的决策,这无疑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挑战。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作为领导决策的辅助系统,必须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支持。

(3)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过去政府操作型管理模式只需要知道“是什么”,现在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要求公务员必须还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能够在行政工作中精确定位有关问题,才能很好的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反复利用系统中的数据、方法、模型、知识,拟订并模拟决策方案,通过方案评估向决策者推荐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陈靖,李增智,王云岚.面向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信用重要性的基础上,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为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信用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和看法。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 运行信用 具体策略 Abstract:Based on the e-government system is runn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credit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vely, from a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aspects of starting to develop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e-government system is running to provide a certain amount of credit proposals and views. Key words: e-government run credit specific strategies 前言 21 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拉开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序幕。目前,电子政务运行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迎接信息时代潮流的现实选择,并且日益彰显出勃勃生机。面对各国日趋高涨的电子政务建设浪潮,面对大量社会资源的投入,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都不约而同地对本国政府提出了信用要求,各国政府也都主动地将电子政务运行作为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信用关系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也纷纷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信用要求,即要求电子政务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要求其实现政府的在线信用管理,从而带动整个政府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为此,我国电子政务运行务必积极回应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所提出的要求,切实做好我国政府的在线信用管理,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竭尽全力。 在近20个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公民,对党派、政府、议会、高层行政机构、院军队、警察、工会等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和组织机构“完全不信任”或“不太信任”。这一点也被其他民意测验所证实。由此可见,满足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所提出的要求,是电子政务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条件。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的实际状况,利用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的后发优势,吸收保证电子商务运行信用的成功经验,应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应对策略,以保证我国电子政务运行信用。 ㈠技术方面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⒈ 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塑造电子政务的信用形象 要把各级政府网站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目前不同政府在电子政务运行重点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建内部网,有的搞办公自动化,有的搞互联互通,还有的建信息中心。因为网站既是政府网上的形象,也是对外服务的平台,如果各级政府忽视对网站建设,将会影响电子政务的总体运行。 要把政府网站建设作为推进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整合政府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建立不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4)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电子政务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电子政务建设成为一项覆盖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安全问题给电子政务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CC权威的数据显示,2008上半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网络安全事件数量有显著增加,其中政府网页信息被篡改的事件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加41%。因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成为一个必须引起各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安全范畴

谈到电子政务安全,人们立即就会联想到病毒、黑客等熟悉的名词,也很容易把它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安全混为一谈。网络安全通常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它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层面上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而电子政务安全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遍布在政府信息化的各个环节之中,其范畴已经超越网络安全所指的技术层面。可以说,网络安全是电子政务安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安全和电子商务安全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电子政务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网络化的特点以及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和规范、全国上下可互联互通的统一平台和网络,有关国家政治经济的敏感信息和数据都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信息社会角度讲,电子政务安全和电子商务安全也存在着本质共性的联系,电子政务安全是实现电子商务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电子政务安全的特殊需求实际上就是要合理地解决网络开放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在电子政务系统信息畅通的基础上,有效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对系统的破坏。本文将电子政务安全的范畴界定为物理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4个部分。

二、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1.物理安全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电子政务系统采用的计算机硬件虽然在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毕竟属于高度精密的仪器,任何开发时的疏忽以及实际运行时的震荡、静电、潮湿、过热等情形都可能使其受到严重的损伤。具体来说,电子政务中的物理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电源问题、水患与火灾、电磁干扰与泄露以及其他的环境威胁。二是物理访问风险与控制。物理安全威胁不单来自于环境,还来自于人为操作失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三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是指中华人民共和【亘国家标准GB50173—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对应用信息系统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的安全管理。

2.系统安全

(1)硬件系统安全的问题及对策。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特征就是大量采用信息系统支持,而信息系统首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物理设备,比如计算机、磁盘、网络设备等。如果这些物理设备遭到损毁,整个系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首先考察硬件系统的安全问题。

并非只有软件才有漏洞,硬件系统同样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些缺陷一旦逃过出厂测试,就可能在实际运行中造成系统崩溃。一般而言,硬件系统的漏洞主要包括设计疏忽、元件质量低劣、人为留下的“后门”等。对于这些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硬件采购时的分析工作。在制订采购计划时要多搜集相关信息,到相关厂商处了解不同品牌、型号硬件的特点和使用,并在具体采购时仔细检查,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投入实际应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关键的系统,在采购硬件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刚刚面世的新产品,而尽可能采用比较成熟、稳定的型号,以规避人们常说的“技术风险”。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类产品采购时应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点。①产品必须具有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和检测报告。

②如果该产品涉及数据加密,根据《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的规定,该产品的加密算法应具有国密办的批准文号。③在选择安全产品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类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代码,安全性较高,而且有利于厂家对产品的升级与维护。④应尽量选择具有更先进技术的安全产品。在安全领域同一种安全产品往往具有几代技术,在选购之前应适当了解该产品的技术演变,选择较先进的安全产品。⑤安全产品的系统处理速度值得考虑。安全类产品由于具有复杂的分析过滤功能,往往成为系统的瓶颈,其处理速度直接影响应用的效果。⑥注意察看安全产品在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其各项安全功能是否达到要求。

(2)软件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对策。软件系统是电子政务系统的灵魂,因此保证软件系统的安全运行、降低因软件问题导致的系统风险对电子政务系统来说至关重要。首先是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一般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一旦遭到病毒破坏可以及时恢复主要数据。二是合理使用杀毒软件。没有任何一种反病毒软件能够防治现有的和未来产生的所有病毒,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和部署防病毒软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是制定严格的病毒防治规章。

其次是软件漏洞与后门。现在电子政务平台使用的所有软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漏洞,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解决电子政务平台软件系统中的安全问题,本文针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等方面,总结了一套软件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①电子政务系统在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一是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开发、构建过程中,应根据具体运行环境、安全级别,分别采用不同类别的操作系统。二是尽可能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源代码对我国政府公开的产品。目前国产软件在安全软件、操作系统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国外软件产品竞争的实力。因此,采用国产软件来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三是尽量避免在电子政务关键部门、要害环节使用外国的产品,以免受制于外国。对于核心应用系统和关键政务环节,必须确保实施方案的技术自主性。

②在应用程序安全方面的考虑。作为软件系统的使用者应该做到:使用稳定版本的软件;经常检查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商的站点,一旦发现其提供的补丁程序,马上下载并应用在系统上。③在数据库安全方面的考虑。防止SQL指令植人式攻击的第一步是采用各种安全手段监控用户输入,以确保SQL指令的可靠性。第二步是清除客户端错误信息文本中的所有技术资料。第三步是严格限制web应用程序所用数据库访问账号权限。

(3)网络系统安全。网络系统虽然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但是由于网络安全在电子政务安全中的重要性,本文着重介绍其特有的几个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①口令安全。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口令成为政务工作中的一部分。系统口令一般由用户自行设置,如果安全意识不强,则会存在较高的风险。

②网络监听。因为网络嗅探器可以检测到网络的流量、通信协议、信息来源、报文长短、通信周期,进而截获通信数据,所以对网络中的账户、口令等有较大的危害。

③拒绝服务(DoS)攻击。oDS的目的就是拒绝用户的正常访问,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失效。最基本的oDS攻击就是利用合理的服务请求来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从而使合法用户无法得到服务。

④电子欺骗攻击。电子欺骗指在网络上通过伪造可信任地址的数据包,得到不该信任的信任关系。网络通信中通信双方通过认证和信任两个前提进行。常见的电子欺骗有IP欺骗、DNS欺骗、ARP欺骗、WEB欺骗等。针对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技术防范措施很多,如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安全审计、防火墙技术、VPN技术等,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网络系统安全问题。

3.信息安全

数据是电子政务的核心资源之一,因此其安全问题也格外重要。软件、硬件的损毁虽然可以使政府的正常业务中断,但一般在重新购置系统后仍能恢复,而政府核心数据的损毁却是不可恢复的致命灾难。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

(1)数据保护制度。政府重要数据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被他人窃取。为防止这类损失,首先就要健全数据保护制度。一是做好物理访问控制,防止外部人员接触到存有重要数据的主机、存储设备和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二是做好数据的逻辑访问控制。三是做好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计划。

(2)标准可信时间源的获取。时间在电子政务安全应用上具有其特定的重要意义。政务文件上的时间标记是重要的政策执行依据和凭证。

(3)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加密。加密就是为了安全目的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电子政务应用涵盖政府内部办公和面对公众的信息服务两大方面。就政府内部办公而言,电子政务系统涉及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地区与地区间的公文流转。这些公文的信息往往涉及机密等级的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加密方法对信息予以保密。

4.管理安全

(1)组织管理措施。对于电子政务系统来说,要想做到合理分工,一个核心的原则就是在实际建设和应用电子政务系统时把系统的设计者、管理者、操作者、利害关系者等角色分开,尽量避免一个人同时具备多个角色。除合理分工外,牵制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在信息录入环节增设人员监督录入,既可以减少录人错误,也可以防止舞弊。此外,对于重要业务,可以在系统的工作流程中增加审核环节,并为具体操作人员设定操作规模的上限,从而提高非法操作的难度,降低风险损失。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5)

图三⑷ 新闻信息实体图

图三⑸ 公告信息实体图

图三⑹调查栏信息实体图

图三⑺ 用户信息实体图

图三⑻ 管理员信息实体图

三.三.四 数据库设计

1个实体型转换为1个瓜葛模式的聚拢。实体的属性就是瓜葛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瓜葛的码。

对于于实体间的联络则有下列不同的情况:

(一)1个一:一联络可以转换为1个独立的瓜葛模式,也能够与任意1端对于应的瓜葛模式合并。

(二)1个一:N联络可以转换为1个独立的瓜葛模式,也能够与N端对于应的瓜葛模式合并。

(三)1个M:N联络转换为1个瓜葛模式,与该联络相连的各实体的码和联络自身的属性均转换为瓜葛的属性,而瓜葛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四)3个或者3个以上实体间的1个多元联络可以转换为1个瓜葛模式,与该多元联络相连的各实体的码和联络自身的属性均转换为瓜葛的属性,而瓜葛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三.三.五 数据库表设计

(一)管理员信息表如表三⑴所示。

表三⑴ 管理员信息表

(二)新闻信息表如表三⑵所示。

表三⑵ 新闻信息表

(三)调查统计表如表三⑶所示。

表三⑶ 调查统计信息表

三.四 网站作风设计

(一)logo设计以及说明

政府网站的标志,至关于商业网站的logo,但1般多为国徽或者政府名称。政府的标识体现着政府的庄严与权威,不能像企业的标识那样带有太多的感性颜色。因而本政府网站将国徽以及政府名称想结合,体现了政府网站的特殊性,如图三⑼所示。

图 三⑼ Logo设计图

(二)颜色搭配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9-4783-02

1 课程简介

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政府内部、政府部门间和政府与公众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处理为目标,建立的具有开放式、分布式且容易扩展的系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政务工作的信息能力、采集能力、处理能力、交流能力和利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服务方式和工作流程再造,实现对公众、企业和党政机构内部的,高效、廉洁、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在体系结构设计方面,当前的电子政务系统大多采用C/S或B/S结构,传统的C/S结构由于其可伸缩性较差、维护困难等原因,正逐渐被B/S结构取代。在B/S模式中,可采用多层次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层、组件层、功能层和应用层。在数据层和组件层建立开放与共享的应用平台;功能层和应用层以业务为核心,分别实现不同的业务系统。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编程等能力。

2 课程性质

该课程为软件专业的限选课,建议修读学期为第5学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设计与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后,学习本门课程。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设计并开发出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运行、管理及维护的系统。让学生对复杂项目有的一定的了解和掌控,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项目的能力,指导他们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3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32学时为实验部分。

选用了《电子政务概论》一书为本课的教材。该书较全面地讲解了电子政务的内容,无论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还是计算机相关技术都阐述得十分清晰,让学生由从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指导学生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框架、运行、管理、维护的全面了解。

3.1理论课内容安排

理论课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电子政务的基础,包括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的特点、电子政务的类型、相关学科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第二部分计算机相关技术,包括电子政务的架构技术、数据库技术、Web开发技术、中间件、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

第三部分电子政务的管理,包括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电子政务建设任务、电子政务的标准化、电子政务建设的评估问题等。

第四部分电子政务的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的应用类型、应用形式、应用集成;电子政务的运行和维护;电子政务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电子政务的展望,包括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展望、移动电子政务。

3.2 实验课内容安排

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要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由于电子政务系统规模大、复杂度高,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协同工作,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一般建议每组6到8人,并有组内成员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内的分工与协调。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要求,安排了16次实验课,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3次): 教师提供题目,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并讨论出具体要完成的任务,最终形成《可行性报告》文档。

第二阶段(4-6次): 需求分析阶段,形成《软件需求说明书》 、《概要设计书》,设计出数据库。

第三阶段(7-10次):查询相关资料,确保网络安全。

第四阶段(11-13次):编写代码,实现系统运行。

第五阶段(14-16次):测试,,演示,最终检验系统运行和管理情况。

4 成绩评定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实验课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卷。

课堂的表现10%:包括出勤率5%和提问回答5%。

实验课表现30%。

期末考试卷60% 。

5 总结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而且提供学生结合实际业务流程设计和实现了电子政务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7)

一、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首次提出,成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比肩的三大科学革命之一。混沌理论最初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混沌理论中的“混沌”一词,在传统意义上,它是指“混乱、紊乱、无序和没有规律性的事物和现象”。但是“混沌”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它又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内容。爱德华·洛伦兹认为:混沌这个术语是用来指代这样一种过程,“它们看似是随机发生的而实际上其行为却由精确的法则决定”。时至今日,混沌理论的基本体系日益走向完善,其研究和应用不仅开创了自然科学的新范式,而且其影响已经延伸到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之中。作为研究复杂的非线性动态机制的混沌理论把偶然性、非线性、非平衡性、不稳定性带进了公共管理的视野。在公共管理领域,我们对混沌理论的理解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二是临界水平,这里是非线性事件的发生点;三是分形维,它表明有序和无序的统一。”混沌理论不仅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使人们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现实世界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随机性,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目前将混沌理论与电子政务联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而应用混沌理论分析电子政务系统的特性,研究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及其过程的管理,对发展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实际指导意义,混沌理论为深入研究现代电子政务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提供新的理论手段和理论范式。

二、电子政务的若干混沌特性

作为一个非线性系统,通过对其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具有以下一些混沌特性:

(一)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耗散性

混沌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混沌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着信息、能量及物质的交换与整合,同时混沌系统与外界也进行着类似的交换整合活动。电子政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除此之外,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就处于社会、经济的大系统之中,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由此可见,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既在内部进行交换,又与周围环境也有交换的动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在不断地“耗散”从外界输入的数据的同时,通过系统内部各种不同的转换机制,再向用户输出信息。电子政务系统的这种耗散性使得系统在保持开放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又能产生系统在整体上的稳定性。

(二)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

混沌系统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保留其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从而形成的整个系统新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说混沌系统具有其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非线性,系统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是非线性的关系。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的四个主体:政府、企业、公务员和公民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表现为非线性的特点,一方面在服务方面,不同的服务差异可能会导致对最终服务的接受者公众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对政府业务流程的改革并不能产生一定明显的效果。而且政府部门同时是以多种身份来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的,政府部门承当了用户和管理者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既是所有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这些公共服务资源的组织者。其它主体则充当着主动提供服务者、被动接受者、信息反馈者等角色,这使得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倾向于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关系。这些非线性关系的存在也正是电子政务系统无法用单一数据关系表示的根本所在,如何解决各个环节中的非线性问题,也是电子政务系统管理的重要方面内容。

(三)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分形性

混沌系统是一个自相似的结构,在非线性、非平衡的过程中的混沌会产生一种吸引子,系统的状态在吸引区向奇异吸引子汇聚,从而确保了它在整体上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这使得电子政务系统可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同时具有自相似性,也可使系统仅在某一方面具有自相似性;混沌系统的分形性同时提高了整体与部分之间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相关联的方式。比如,一个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若干“自相似”的子系统,即从中央到地方逐级扩展开来的国家电子政务、省级电子政务、市级电子政务、县级电子政务。在我国,部级电子政务有中国电子政务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省级电子政务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电子政务;市级电子政务包括282个地级市和374个县级市的政府网站。纵观不同区域的电子政务,虽然其层次性表现的都很明显,但是不同层次的电子政务系统仍然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具有分形性的特点。

(四)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初值敏感性

从混沌学的观点来看,电子政务系统属于混沌系统,因为它具有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混沌理论认为,混沌系统的长期行为和结果,会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其长期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初始条件十分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相同的初始条件,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美国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就是这个特征的形象比喻,他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中国古代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就是指这个意思。这种“蝴蝶效应”在现代电子政务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运行及控制方式都没有大的改变,而一个微不足道的数据失误就可能会导致政府信用危机。因此,电子政务的初值敏感性就要求我们不能忽略细小变化给复杂系统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混沌理论下的电子政务建设

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永远运动变化的,客观环境也是永远不相同的;面对事物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然有其深层次秩序在指挥和引导这一复杂系统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运用混沌理论探索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就是要在电子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变应变,同时在变化中把握秩序。不管是从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宏观层面还是到每一层、每一部门的微观层面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一)规范、统一各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行为

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分形性,一个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若干“自相似”的子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结构,而且它们都在向一个“吸引子”汇聚,这个吸引子就是“阳光行政,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各种子系统差异性的基础上,创建一些统一的原则性的规范:既要为各级政府配置合理的行政权力,也需要中央将电子政务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建设。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结合该地方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要求,开展适合本地区的电子,满足本地人民群众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央在赋予地方相应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在尊重各地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方向,从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中找到共同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要做好利益的相协调工作,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中央和政府关系协调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信息共享平台,不仅要建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共享系统,还要对涉及到整体利益的信息、应该共享的信息都要做到及时共享,防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另外,要注意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即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

(二)创造复杂性,加强民众参与

混论理论强调组织的复杂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这些特征,电子政务系统都具有。混沌理论的的非线性观告诉我们,将电子政务建设去简单化和明确化,这不仅不可能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而且会产生负面的结果。因此混沌理论要求电子政务建设的转变,由单一管理变为多元管理,不确定性取代确定性,增加其复杂性,要求其必须放松规制,公开电子政务内容,加强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允许和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电子政务建设中来。

(三)重视组织的学习能力,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当今公共管理界的时髦话题,混沌理论强调的是组织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加强对变动组织和环境的适应性。虽然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复杂的环境,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产生创造性的能量,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内部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通过发挥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来打破既有的结构、规范和程序,在面对偶然的事件中能创新处理措施和办法,从而推进电子政务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林江.公共行政中的混沌与复杂性理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刘洪.经济混沌管理——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罗章,彭莉,肖云.电子政务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SWOT分析[J].电子政务.2008(10)

[4]陈江,曹兆勇.牛鞭效应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4(2)

[5]相丽玲,蔡华利.电子政务建设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发展策略——基于CAS理论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21)

[6]张璋,武玉英.混沌理论与公共行政[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4)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8)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从传统政府转变为电子政府,将是一次极为深刻和艰巨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同政府管理的结合问题,而应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务管理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运用约束理论这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加约束理论的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

电子政务及其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或者说新动向。电子政府或者电子政务,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 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电子政务能够使网络在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交换系统与协同工作系统。

(一)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包括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工具、网络应用工具以及各种政务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运行在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处理来自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的信息,输出的信息存储到电子信息资源库。第二,数据共享子系统,包括数据集成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电子政务专用中间件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中所形成的“信息孤岛”的联合得以实现,从而为电子政务所体现的“扁平式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业务映像软件以及协同工作调度软件。由于原有的各类办公软件只是对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流程的映像,缺乏协同工作机制,因此需要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将各个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流程映像为一个统一的软件模型,并将其在网络中实现。

(二)协同工作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务数据集成与挖掘系统。数据挖掘就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对象,数据挖掘分为内容挖掘、结构挖掘以及用法挖掘等三个部分。第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资讯工程技术、集成化思想,构筑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为决策层开发了主管信息系统与主管支持系统。这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更新,及最终对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中政府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第三,应用集成技术系统。由于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形成的信息孤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和协同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在系统中架设数据和应用的“桥梁”,使整个系统能够具备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要求。第四,安全保障系统。这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设计,必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来考虑。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Dr.Eliyahu 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管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认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成本的评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 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 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扩展到了包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 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管理服务网络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管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整合。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服务。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科学依据。

开放。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知识化。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政务活动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为当代管理理论之一的约束理论,提出将其应用于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政府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来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核心目的,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但限于篇幅,这里尚没有涉及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这将成为笔者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寿志勤等.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 预测, 2002.21(6)

2.孙毅. 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3.8

3.Goldratt E M, Cox J.著.齐若兰译. 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4.王玉荣. 瓶颈管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9)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从传统政府转变为电子政府,将是一次极为深刻和艰巨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同政府管理的结合问题,而应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务管理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运用约束理论这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加约束理论的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

电子政务及其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或者说新动向。电子政府或者电子政务,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电子政务能够使网络在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交换系统与协同工作系统。

(一)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包括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工具、网络应用工具以及各种政务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运行在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处理来自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的信息,输出的信息存储到电子信息资源库。第二,数据共享子系统,包括数据集成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电子政务专用中间件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中所形成的“信息孤岛”的联合得以实现,从而为电子政务所体现的“扁平式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业务映像软件以及协同工作调度软件。由于原有的各类办公软件只是对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流程的映像,缺乏协同工作机制,因此需要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将各个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流程映像为一个统一的软件模型,并将其在网络中实现。

(二)协同工作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务数据集成与挖掘系统。数据挖掘就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对象,数据挖掘分为内容挖掘、结构挖掘以及用法挖掘等三个部分。第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资讯工程技术、集成化思想,构筑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为决策层开发了主管信息系统与主管支持系统。这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更新,及最终对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中政府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第三,应用集成技术系统。由于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形成的信息孤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和协同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在系统中架设数据和应用的“桥梁”,使整个系统能够具备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要求。第四,安全保障系统。这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设计,必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来考虑。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Dr.Eliyahu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管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认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成本的评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扩展到了包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中国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管理服务网络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管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整合。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服务。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科学依据。

开放。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知识化。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为当代管理理论之一的约束理论,提出将其应用于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政府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来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核心目的,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但限于篇幅,这里尚没有涉及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这将成为笔者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寿志勤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预测,2002.21(6)

2.孙毅.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8

3.GoldrattEM,CoxJ.著.齐若兰译.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王玉荣.瓶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41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69- 03

我国学者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比较具体,涉及管理、技术、法制、文献处理等多个领域,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很好,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所得出的相关结论,所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确实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分析。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主题分析

1.1 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定位、目标、运营理念、发展战略、实施策略、借鉴的经验等方面来进行的研究

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编著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一书,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成果,从技术角度讲解电子政务及其实现的专著。本书详细地阐述了电子政务工程的先进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技术难点和前瞻技术,其中“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2007年,刘寅斌在其论文《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中从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项目运维等方面,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管理体系加以分析和研究[1]。2007年,徐春艳《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对比研究》对比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家政府网站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作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借鉴经验[2]。

1.2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

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 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 G-G、Extra 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 G-G、Extra 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2.1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

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2.2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

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2.3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上一篇: 教育发论文 下一篇: 体检护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