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4:11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1)

今年以来,**县坚决落实中央、自治区、梧州市关于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的有关工作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服务管理、创业就业等方面,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搬迁任务完成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县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截止目前,已完成建档立卡易地搬迁贫困户***户***人搬迁入住率达100%;项目建设情况: “十三五”期间,建设集中安置点*个。共建设安置住房***套(幢),已全部验收入住;拆旧复垦完成情况:结合实际,对《**县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修订完善,出台《**县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工作实施方案的补充说明》,加强督促检查,全力推进拆旧复垦实施。截止目前,共有**户完成拆旧复垦,复垦面积近**万平米,其中大部分可列入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抓后续产业就业扶持,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坚持“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原则,我县出台《**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签订就业创业及培训协议,同步规划部署产业项目,精确脱贫帮扶措施,确保稳定脱贫。依托扶贫产业园、增设扶贫车间、开发就业岗位、岗前技能培训等方式,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问题。全县各安置点设有扶贫车间**个,截止目前,搬迁户中有就业人口***人,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多人次。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共落实财政奖补资金***万元,助力搬迁户发展扶贫产业,增加搬迁户资产收益。持续实施“老乡家园微田园”项目。

(二)强化集中安置点服务管理,科教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

继续完善安置小区管理体系,健全社区行政管理机制。坚持实施跟踪帮扶责任人制度,加强帮扶人与搬迁户的联系,对搬迁安置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一是成立社区委员会,有相对固定、长期在岗的人员来进行管理;二是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来加强人员及周边环境的管理;三是加强就业培训,力争每户能有一人就业;四是聘请楼长制,每栋楼一名楼长,负责每栋楼安全教育宣传和生活习惯引导;五是落实了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措施,成立了老乡家园社区和党支部,让搬迁群众有归属感并享受当地的卫生医疗、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政策,使搬迁户融入当地群众生活。六是统筹安排开展好安置点集中服务月活动,活动内容由各成员单位自行确定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前已由农业农村局、卫计局、妇联和专责小组一起分别举办了农村技术培训班、搬迁安置户“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卫生健康检查以及安置点“六一”儿童游园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安置点的文化教育和娱乐活动。

(三)加快拆旧复垦工作进度,结合增减挂项目同步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按照“能拆快拆、应拆尽拆、鼓励自拆、不搞强拆”的原则,简化验收流程,压实责任,细致做好移民思想教育,努力推动旧房拆除工作进程。在制定出台了《**县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实施方案》之后,制定《**县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工作实施方案补充说明的通知》(苍政办发[2019]63号),力争年底前,2016、2017年度搬迁户入住的搬迁户可拆部分拆旧率达100%;2018年度迁户入住的搬迁户可拆部分拆旧率达50%,目前,市产投集团已对**县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地块进行增减挂钩项目立项,项目共分两期推进,第一期实施面积约30亩。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2)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小组,成员为全镇各职能部门和各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成员,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任组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工作,片区领导配合的工作体系。

(二)扶贫易地搬迁是一项民生工程,我镇从来没有接触过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易地搬迁建设图纸。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了解相关易地搬迁的相关政策。

(三)我镇为了更好的开展易地搬迁工作,我镇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扶贫易地搬迁工作,形成部门联动和易地搬迁联席会议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材料工作

今年我镇上报易地搬迁简报10余篇,统计上十三五期间易地搬迁劳动力统计表、在校生和2016年易地搬迁脱贫户信息。填写易地搬迁设计方案,与易地搬迁签订了易地搬迁资金整合责任书和易地搬迁保证书,与村签订了易地搬迁责任书,要求搬迁户和各村按照责任书的要求落实,不得寻衅滋事和无理取闹。上报了有意愿搬迁那曲易地搬迁户2户10人。

三、具体实施和主要做法

(一)2016年易地搬迁计划落实情况

1、年初贫困户通过个人申请、村民大会评议、村级公示、村上报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镇级复审、镇报告向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程序,确定了“十三五”期间的易地搬迁人员名单。二是易地搬迁户的确认标准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多发地段、不适合居住、危房户和无房户。家中2人及以上才可以申请易地搬迁。年初制定“荣布镇2016年易地搬迁计划”(14户58人),将无房户、A级危房户和急需改善住房户纳入今年的搬迁计划中,4月对2016年计划搬迁户,日曲朵村(4户)、瓦多改村(3户)、恰达卡村(3户)、同日达村(4) 14户58人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搬迁户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担忧。建房屋选址一一进行了实地调研,坚持做到交通便利、通水、适合居住,对没有宅基地的的易地搬迁户积极与各村协调,解决建房用地问题。二是并结合搬迁地点分散,涉及村较多,房屋建设要求高,最终确定我镇易地搬迁房屋为石混结构,2016年实施14户的易地搬迁项目,房屋造价为2600元/㎡(不含附属)。

2、施工队的选择方面,我镇考虑到本地的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顺便还能带动贫困户临时就业,经会议研究最终决定将今年的易地搬迁14户承包给玉雄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

3、年初制定“荣布镇2016年易地搬迁计划”(14户58人),将无房户、A级危房户和急需改善住房户纳入今年的搬迁计划中。

4、是4月对2016年计划搬迁户,日曲朵村(4户)、瓦多改村(3户)、恰达卡村(3户)、同日达村(4) 14户58人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搬迁户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担忧。4月对新建房屋选址一一进行了实地调研,坚持做到交通便利、通水、适合居住,对没有宅基地的的易地搬迁户积极与各村协调,解决建房用地问题。

5、5月份2016年14户易地搬迁户完成分包并开工。

(二)提前实施的2017、2018年计划落实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和脱贫攻坚指挥部的要求,提前实施2017、2018年易地搬迁,我镇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及时召开专题会,研究提前实施易地搬迁相关事宜,主要对房屋的造价和审核了施工上报资质,最终确定,南岔片区6个村房屋造价2700元/㎡(含围墙、燃料房和厕所)。其余17个村(含集中搬迁48户)村房屋造价2700元/㎡(含围墙、燃料房和厕所),有18个施工队符合分包标准。

1、7月份召开 了2017 、2018年易地搬迁召开分包发包会,制作了标段的方式将156户分包给了12个施工队。

2、按照要求落实项目管理规定,及时与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合同条款中要求施工必须在所在的施工村解决5-8名贫困户劳动力解决临时就业,同时要求施工必须在8月1日前进场施工。

3、加大工程质量监督,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让搬迁户住上满意放心的住房,我镇相关业务部门多次进行易地搬迁工程质量,先后召开3次易地搬迁整改会议,将存在的一一指出,并对没有按照图纸要求施工的房屋勒令将其整改。出现质量问题的房屋下发整改通知单要求限时整改,没有按照图纸施工的房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坚决将其拆除重新新建。

4、加强安全生产教育,要求施工队严格按照施工安全工作,工人必须戴安全帽工作,施工地点要设置安全警示牌,严禁带病工作、违规操作,综治办与施工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民生办前往工地了解情况,询问工资待遇和是否签订用工合同。

5、加大宣传力度,我镇主要领导多次到涉及到的搬迁村给群众做宣传教育工作,教育群众要遵规守纪,不要到工地捣乱,一经发现并严肃处理,教育贫困户到工地上打小工增加收入。

6、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积极配合易地搬迁工作,要求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经常去易地搬迁工地查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我镇反应。

7、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款,拨款时一定到施工地点查看施工进度。

四、取得的成效

1、截止目前经过7个月的施工,2016年易地搬迁计划14户已全部完工,截止目前为止14户已全部交工和入住,改善了贫困户户的住房条件。

2、提前实施2017、2018年的易地搬迁户,完成总工程量的50%,部分危房户入住了新的易地搬迁房。

3、通过易地搬迁项目,解决了进100名贫困户临时就业,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做到了搬得出,有就业总要求。

五、存在不足和下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不足

1、个别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少,施工队实力不同,工程质量不一致,房屋外的石头使用不一致,施工标准不一致,个别施工没有按照图纸施工。2、已入住的房屋屋顶出现漏水,大门没有统一标准。地板出现变形,没有压脚线。个别房屋电线是明线,没有安装配电箱。没有打排烟空,窗户是单框单薄,窗户封闭不严。外墙不整齐,出现凹凸不平,120㎡、140㎡房屋的楼梯过窄,楼梯没有安装附属。

3、搬迁地点分散,转场次数较多,增加施工成本。

4、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和欠运输款现象。

5、对易地搬迁施工经验不足,虽然经常检查施工情况,但是几乎没有专业人员,对水泥标号,钢筋用量和标准职能看表面,对具体内容和其他内容根本不懂 。

6、搬迁的群众思想尚未改观,部分群众还是保持观望态度,剩余劳动力不愿意到工地。

7、工程质量监督力度不够,主要是施工地点分散、人员少。导致出现检查盲区,检查这边就没有时间去检查另一边。

(二)下步工作计划

1、加强加快施工监督力度,要求施工队增加施工人员,主要增加技术人员。

2、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力度,明年计划主要领导每月检查不少于1次,并且每个施工点都要检查到位。片区领导检查不少于2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施工队易地搬迁专题会议和班子会议。

3、加强业务培训,指挥部人员一定要能看懂图纸,知道房屋基本构造情况。

4、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款,拨款时一定到施工地点查看施工进度。

5、转变群众思想,教育群众到工地上打工增加收入,搬迁户对自己的房屋进行监督,发现质量有问题的及时向驻村工作队或村两委反应。

6、2017年10月170户全部完工,并进行本镇初验,2017年底通过上级验收,贫困户全部入住。

7、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理解易地搬迁的相关信息。对房房屋施工中不明白和确定不下来的事情及时询问解决办法。

8、加大易地搬迁政策宣传力度,让所有贫困户知道易地搬迁政策,知道什么样的人能享受易地搬迁。

9、积极帮助搬迁户实现就业,做到搬的出、有就业、能致富,对没有技术的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做到有一技之长,拓宽就业门路。

10、计划2017年4月进行复工,所有施工队必须全部入场,做好复工前所有祖辈工作。

 

 

荣布镇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0日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3)

二、资金筹措

我县多方面、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共计3085.1万元,其中2019年省级财政脱贫攻坚资金1246万元,易地搬迁结余资金1839.1万元。充分保证了我县623户2992人的高山半高山非建档立卡农村人口易地搬迁的落地生效。

三、住房建设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4)

生态移民可分为自主移民和政府主导式移民两大类别。在此,本课题①将调查研究云南省保山市政府主导式移民问题。

一、保山市基本情况

(一)集边疆、民族、山区和贫困于一身的市情。

保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它处于中国大陆与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交接点上,其地缘战略因素较为特殊或重要。

保山市辖隆阳区和施甸、腾冲、龙陵、昌宁4县,辖区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2011年全市总人口为25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7万人。市内有少数民族36个,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2个,少数民族26.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0.5%,按人口数依次为彝、泰、白、傈僳、回、苗、布朗、佤、阿昌、景颇、满、德昂等。

保山农村贫困面大,其中少数民族贫困问题尤其突出。经济欠发达是保山当前突出的基本市情。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中,把保山市所辖隆阳、施甸、龙陵、昌宁四县(区)列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扶贫县。

保山市位于云贵高原西南横断山脉南段,高黎贡山和怒山南延于境内。全市山间盆地(云南人俗称“坝子”)占土地面积的7.3%,九成以上国地为山区。保山市4~5成的人口聚居于狭小的“坝子”内,其余人口散布于山区,“坝子”人口过密和山区人口较疏是保山市人口分布的一个突出特征。由于山区生、生活条件较差,本地山区人口贫困面约占六成。本市世居少数民族多生活于崇山峻林中,贫困度尤甚。

(二)以往保山市扶贫情况

由于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突出,保山市一直是国家和云南省的重点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本地已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百亿元,仅“十一五”期间投入的各类扶贫资金就高达18.09亿。

易地扶贫搬迁是当地扶贫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以往,保山市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工程移民,多是因进行水利水电建设,兴修水利水电设施而产生的移民;二是扶贫搬迁移民,是为了帮助遭受地质灾害、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民众脱贫致富而进行的移民。这些移民项目总体上属于政府主导式,它们又多具有生态移民之属性。

二、“十一五”期间保山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的成效

为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保山市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在科学发展观和开发式扶贫方针指引下,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加大扶贫投入,全面实施“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同时抓好易地搬迁、连片开发扶贫、信贷扶贫、外资扶贫、安居工程、社会扶贫、老区扶贫等各项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为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里,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09亿元,解决和巩固了27.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十一五”期间,保山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7个,涉及保山一区四县,搬迁1465户共13323人,采取以村为单元部分迁出及其他搬迁形式进行搬迁,新建安置点集中安置38个,插花分散安置9个。投入移民搬迁资金9544.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245万元,部门资金138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917.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全部用于搬迁移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后续产业发展及其他方面。其中,生产生活设施主要包括搬迁移民的住房道路、耕地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社会事业;后续产业发展是指移民迁入新居后的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包括种植、养殖业、特色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运用等方面。保山市在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项目中,扶持种植经济作物67.1万亩,经济林果43.8万亩,养殖猪牛羊等牲畜46.4万头,家禽25.5万只。详细情况见下表一:

年末全区总人口90.53万人年末全区总人口90.53万人年末全区总人口90.53万人

三、保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的经验

在保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山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地质灾害”易地搬迁、插花搬迁安置、项目资金五级公示公告制度等成功经验得到了省级的认可和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一)加强领导,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进入新世纪以来,保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行分类指导加快“十一五”时期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决定》、《关于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决定》等一系列加快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定期督查检查。市、县区成立了“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乡镇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抽调得力的工作人员,进驻村组,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落实到户,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分类指导,始终坚持扶贫项目资金进村入户

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坚持先难后易的原则,从不同类型贫困移民村的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财政扶贫搬迁资金重点用于改善易地搬迁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本素质,巩固提升整村推进的质量和效果。

(三)精心组织,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

各类扶贫搬迁项目从规划开始,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通过召开户长会、村民代表会、入户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地宣传发动,把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投向要求同项目村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优先解决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在项目实施中,普遍采用成立项目实施“理事会”、项目实施管理小组等有效措施,通过“一事一议”,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项目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体。

(四)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检查验收、专项审计、“五级”公告公示、廉政承诺、民主评议等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扶贫搬迁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市扶贫办商请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力地推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全市扶贫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

市县区扶贫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少项目点多、经费不足、办公设备难以适应工作等困难,面对我市广大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市情,为了争取项目,并把项目实施好,市县区扶贫部门的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经常奔波在一线,与项目乡村干部群众一道,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四、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行之有效、利国利民、可持续的扶贫方式,在解决那些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生态脆弱区、遭受地质灾害地区贫困人群的脱贫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易地搬迁工作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难度大

保山市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按照人均1976元扶贫标准,全市还有近84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7.01%,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42%。因保山特殊的地质构造,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返贫率高,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压力依然很大。

(二)扶贫搬迁投入与需求的差距较大。

目前全市有近84万贫困人口,其中有19万人属深度贫困人口,有3.5万多户农户还住在危户、茅草房中,还有8万多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需要搬迁,4700多个自然村的基础设施需要改善,但上级每年只安排1000多人的搬迁指标、200多个整村推进建设任务,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按上级核给的搬迁指标,把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8万多人搬迁完毕要80多年,可见扶贫投入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十分巨大。

(三)国家核拨的扶贫搬迁资金标准太低,加重了搬迁农户的负担

需要易地搬迁的农户有一个共同特征:穷。但国家对搬迁户的补助标准非常低,人均5000元左右,而保山是个集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沿边经济落后区,财政收入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也比较低,这就使得搬迁户在搬迁过程中大量借债,负担比搬迁前更加严重。

(四)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社会帮扶力量弱

保山属农业市,工业欠发达,民营等经济发展滞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还未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能力弱。

(五)扶贫机构能力建设缓慢

近年来保山市争取到的扶贫资金逐年增加,项目管理越来越规范,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各级扶贫办的人员编制、办公车辆、办公经费明显不足,适应不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五、进一步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思考

为进一步深化保山及其他地区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让更多贫困的、遭受地质灾害地区的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投入力度

保山市近84万贫困人口中,目前急需搬迁的有11.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艰巨。但保山地方财政收入少,财力薄弱,面对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在增加自身配套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尽量争取国家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三管齐下,扩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覆盖面,让易地搬迁户真正感受到扶贫的温暖,易地搬迁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二)结合地区实际,采取多元化的搬迁安置模式

保山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采取了以村为单元部分迁出和其他方式迁出等搬迁形式,新建安置点集中安置和插花分散安置等安置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可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搬迁形式,如增加以村为单元整体迁出形式,让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和遭受地质灾害严重的村庄全村搬迁,全部摆脱原来的恶劣环境,不留下贫穷隐患。

(三)对扶贫搬迁对象实施系统动态管理

对需扶贫搬迁的贫困村、贫困户由专人到现场逐一进行摸底核实,把该贫困村、贫困农户的真实情况逐乡(镇)、逐村、逐户造册登记,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并将这些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建立动态档案,进行动态管理,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

(四)扶贫搬迁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按照“省负总责、州市统筹、县抓落实、乡抓规划、村抓组织、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搬迁开发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区)党政一把手亲自研究谋划、动员部署、督促检查,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完善措施,统筹推进工作。继续推行扶贫搬迁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度向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题汇报的制度,把扶贫搬迁开发工作作为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年度述职的内容。

(五)切实加强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监管。

严格按照省、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的规定,继续坚持和推行扶贫搬迁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和回补报账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扶贫搬迁资金使用的管理,保证扶贫搬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和安全运行;坚持扶贫搬迁开发项目资金“五级公告公示制”、廉政承诺制、贫困群众评议制、检查验收、绩效考核、专项审计等制度,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确保扶贫搬迁开发项目按计划如期实施,并发挥预期效益。

(六)加强扶贫系统机构能力建设

增加市、县(区)扶贫办的人员编制、车辆编制和工作经费,增设乡(镇)扶贫专干岗位,使扶贫部门的机构能力建设能够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我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道路上的一项新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5)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出,贵州要以惠水县为试点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样板,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同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在搬迁目的、搬迁对象、安置建设、后续保障、责任担当等方面做到更加精准落实,并围绕“怎么搬”和“搬出后怎么办”两个问题,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结合工业化和山地旅游、山地特色农业、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要让安置点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精准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统筹搬出地和迁入地资源造福群众,注重解Q好搬迁农户的就学就业就医问题,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6)

政府主导强基础

“开了3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1次全市推进会、1次全市现场督战会,经过多方讨论,易地扶贫搬迁思想才算统一了下来。”市负责搬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算了一笔明白账,按照要求,十堰市在3年内要完成60万人的脱贫任务,其中36万人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贫困问题,占全市贫困总人口的60%,这对十堰市的脱贫攻坚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因此,易地扶贫搬迁是十堰市的一场大仗、硬仗。

“每人不能超过25平米”“不让我们因为建房而欠了债”“干部说了,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说起易地扶贫搬迁的各项政策,当地的老百姓门儿清。让搬迁群众准确理解搬迁政策,积极主动参与到搬迁工作中来,是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十堰市在市、县、乡、村实行“四级联动”,分层培训,深入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做到宣传到村、动员到户、明白到人。在竹溪县水坪镇毛中垭安置点,63岁的刘道英老人提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别看我岁数大了,国家的搬迁政策我可是清楚得很。国家的政策好啊,我跟着政府走。”

为选准搬迁对象,十堰市下发了《关于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认定锁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5个结合”,即对象认定与搬迁安置规划相结合、与脱贫规划相结合、与宣传政策相结合、与确定帮扶人相结合、与算好资金账相结合,逐一核实搬迁对象。对象锁定之后,对照“五个一”指标,即一份申请书、一份基本信息表、一份搬迁协议、一份政策明白卡、一套合法证件,为每个搬迁户建立一份档案,做到户有档、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案。

目前,十堰市的易地扶贫搬迁严格遵守“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规划的房子”的规定。在实施搬迁项目之前,做足划,将规划作为一把标尺,来指引搬迁,引领脱贫,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变住房观念,做到任务到县、计划到年、布局到点、落实到户。

强化举措推进度

76岁的徐英琴是竹溪县蒋家堰镇东桥村村民,虽然年事已高,但腿脚麻利。记者一到她家,便被她拉着进屋参观:50平米的屋子,南北通透,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还有个小后院方便归置杂物。“搬之前我们就来看过样子了。”徐英琴说。老人口中的“样子”,其实是当地建的样板房。为让老百姓住的习惯,十堰市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房型设计,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习俗、房屋朝向、房间布局、外形设计等因素,确定了30多种户型设计方案供市县参考,并组织搬迁户参观体验,以便让群众放心满意地搬入新家。

为提高搬迁效率,十堰各地按照“细化流程、要件齐全、简化程序、限时完成”的要求,把握安置点选址、地址选址、规划勘测、工程招投标、质量施工监管、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组织住建、国土、规划、林业、水务、环保等职能部门现场办公、集中审批、限时办结,切实做到程序服从项目建设进度。

在青山镇琵琶滩村易地搬迁安置点,记者看到了过来了解进度的村民,“这个房子是我家的,盖之前就选好了。”原来,为了防止工程竣工后搬迁户因为住房分配等问题产生矛盾纠纷,十堰市实行新建房屋与搬迁户“一对一”模式,即建房前明确每个搬迁户在安置点的对应房号,既防止了日后产生纠纷,又能够让老百姓时时监督自己房子的进展,一举两得。搬迁中,施工单位分别和镇村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与搬迁户签订《工程质量承诺书》,由搬迁群众代表和工程监理单位组成质量安全小组,全程参与工程的监管。

“新村有了公路,通了自来水,还有了网络,想听什么戏,我就让他们在网上给我找。村里还有小广场,有健身器械。”徐英琴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说着新村的好。十堰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地确定安置点,按户所需确定安置方式,满足搬迁群众多元化需求。

分类施策促脱贫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十堰市全面统筹并妥善解决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断为搬迁户的后续发展搭桥铺路。

第一,完善组织保障机制,采取党政同责、县乡同责、单位与驻村干部同责的办法,确保每个安置点、迁出村、搬迁户都有县级领导、乡镇领导、村干部、帮扶干部包保。

第二,签订政府、市场主体、银行机构、保险公司和搬迁户五方协议,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新建特色产业基地,让搬迁户在产业链上得“三金”,即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农产品保护价收购获现金,实现稳定增收致富。湖北北斗星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358户贫困户入社,每户年均收入1万元以上。41岁的薛华,是习家店镇茯苓村村民,去年丈夫意外去世,留下薛华、72岁的老母亲和2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公司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租用了她家的地,还安排她在公司上班,“我每月能得到土地租金,加上我在公司上班的工资,日子总算是能过下去了,感谢公司对我的帮助。”

第三,引导贫困户入股合作社,降低贫困户分散经营的市场风险。将扶持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和贴息贷款资金入股市场,获取保底分红和利润提成。房县土城村的黄酒专业合作社,与庐陵王酒庄合作,吸纳58户贫困户以每股股金50元入股,每斤黄酒提成0.5元,提成资金的60%用于股民分红,贫困户最高分红4240元,加上企业收益二次分红,最高获利1万余元。

第四,将部分扶贫资金投入到集体项目建设中,通过资产投资收益增加贫困户和搬迁户收入。竹溪县向家汇村由政府投资60万元,新建800亩茶园和400平米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购置1套加工设备,将茶园和车间租赁给向氏茶叶合作社经营,村集体年可获得5.5万元收入,贫困户可增收6000元。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7)

像陈道前这样的农村人口,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人群之一。确保到2020年全国约56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而对其中“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的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更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易地扶贫是针对那些不具备现代化的基础条件、脱贫任务最艰巨、发展起点最低、与现代化落差最大的地区所采取的特殊的政策,其所聚焦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表示,这一群体的脱贫,面对的是家庭的迁移、社会关系的重建、生活方式的重构,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变化,贫困群众可以借此摆脱过去祖祖辈辈未能摆脱的穷根。

围绕着易地扶贫搬迁,中央和地方都在合力推进脱贫攻坚中的这一“头号工程”。但易地扶贫搬迁,并不只是将人口迁移出来那么简单,其背后涉及的是巨量资金的支持,以及金融、土地、产业等诸多政策的保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易地扶贫搬迁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聚焦四类地区981万人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易地扶贫搬迁作出了详细安排。按照现有规划,搬迁对象主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经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实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981万人。迁出区域范围涉及22个省(区、市)的约1400个县。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巡视员杨椠表示,从迁出区域看,主要包括四类地区:

一是深山石山、边远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需搬迁316万人;二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涉及157万人;三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行成本高的地区,需搬迁340万人;四是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这些地区需搬迁人口114万人。

从地区分布看,西部12省(区、市)约664万人,占67.7%;中部6省约296万人,占30.2%;东部河北、吉林、山东、福建4省约21万人,占2.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需要搬迁的农村人口占72%。

此外,考虑到迁出区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具有同质性,还有部分生活在同一迁出地的非建档立卡人口需要实施同步搬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计划安排实施同步搬迁人口600多万人。对于这一部分人群,可与建档立卡人口共享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但不享受中央相关住房建设补助资金。

记者了解到,未来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采取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安置人口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76.4%,分散安置人口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23.6%。

至于易地扶贫搬迁所需的资金,目前资金渠道和构成已明晰,除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外,首次引入了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大大拓宽了资金渠道。具体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约8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总规模5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约1000亿元;低成本长期贷款总规模3400多亿元;由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自筹约300亿元。

实施同步搬迁的600多万人住房建设资金,以及迁出区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其他投资共计需要约3500亿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统筹本级财力和相关渠道资金、动员搬迁群众自筹予以解决。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表示,考虑到除中央预算内投资是无偿使用外,地方政府债和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贷款都需要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主体承接偿还,“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模式将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省级政府组建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并向其购买服务,通过省级投融资主体统一承接地方政府债、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贷款等资金,统一偿还相关债务;市(县)项目实施主体从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

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成效与质量

从2016年的情况看,截至9月底,22个省(区、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工县数占计划县数的99%以上。开工项目17269个,项目开工率达到98%。

目前,22个省(区、市)均已明确由省级政府或授权有关部门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其中18个省份省级政府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了购买服务协议。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贴息贷款速度明显加快,其中,湖南、四川、云南3省已完成“十三五”时期专项建设基金全部额度的注入工作。

围绕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专门召开了工作推进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何立峰指出,要处理好时间与进度的关系,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以安置区选址“选准”、搬迁群众就业“有门路”为基本前提,同步做好工程建设和搬迁群众就业脱贫工作,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成效与质量。

“短期把房子建好,配套一定的产业,地方是可以做到的,但围绕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整体政策设计还是缺乏。”黄承伟表示,要注意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协调。地方可能会偏重于短期目标,只满足于眼前搬出来,这是新一轮易地搬迁须警惕的问题。即便是在产业配套上,受访专家也指出,配套产业总体上都有安排,但稳定性和抗市场风险能力普遍不高。

另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是,如何满足新一轮易地扶贫中不同类型搬迁的政策需求。黄承伟认为,目前的整体规划和体系设计,基本上是满足一般性的搬迁要求,具体到执行中,不同类型的搬迁对政策需求不一样,政策设计在体现一般性要求的同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化的需求。

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使用,尤其需要加强监管,做到专款专用。北京大学中国扶贫中心主任张琦表示,加强考核和管理是确保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推进的重要举措。工作上,既要符合规划,又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切实做到科学、合理,否则就可能出现原本为了避免自然灾害搬迁,但却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在资金的使用上,则要切实用到建档立卡的人群身上,做到公平公正。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8)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围绕解决“对象怎么定、新房怎么建,资金怎么用,搬后怎么富”四个核心问题,严格对照政策要求,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主要做法是:

一是对照脱贫目标,精准确定搬迁农户。根据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陇西县“十三五”规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25户13937人,其中2016年计划搬迁909户3664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实现稳定脱贫、拔除穷根、彻底解决贫困农户住房问题作为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精准确定搬迁农户作为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前提基础,依托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按照“一申请、两公示、三审定”的基本程序,优先安排贫困户中的C、D级危房户,由贫困户自主申请,经村组、乡镇、县级逐级审查,通过乡村两级公示后最终确定搬迁农户。对搬迁农户原来的老旧住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乡镇与农户签订旧房拆除协议,要求在搬迁后一年内全部拆除。通过扶贫部门严把搬迁对象审批关和国土部门严把旧房拆除关,全县2016年项目真正落实到了生产生活条件最艰苦、住房条件最恶劣、搬迁愿望最迫切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

二是对照群众实际,精准选择安置方式。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根据每户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愿望,结合贫困程度、增收产业、致富渠道、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来精准选择确定安置方式,真正做到了选择农户更精准、搬迁安置重实际、脱贫致富有门路。2016年项目建设中,我们结合实际重点采取了以下安置模式。一是村内插花安置模式。重点针对近年来城镇化步伐加快,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后出现大量空闲宅基地的实际情况,对耕种土地较多,且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的621户贫困户,通过购买闲置宅基地和兑换土地建房等方式,将山区群众搬迁到川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实现了梯度搬迁、插花安置。二是就近集中安置模式。重点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扶贫成本过高的偏远山区的135户贫困户,就近搬迁到基础条件较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及公路沿线村,集中建点进行安置。三是依托产业园区安置模式。对部分具备一技之长、掌握一定种养加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153户搬迁农户,向已建成的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周边集聚进行安置,让搬迁农户有了增收脱贫的门路,实现了搬迁安置与产业扶贫的有效对接。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9)

一、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针对南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县之力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新堡、干城、横梁3个乡镇实施整乡搬迁,对黑松驿、定宁、古丰等8个乡镇的58个完全干旱山区行政村实行整村组搬迁,新开发土地18万多亩,沿省道316线两侧集中规划建设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累计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53万户6.24万人,县域内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得到显著优化,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二、安置住房项目建设和分配入住情况

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4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建成房屋16997套,安置农户16958户,人口68979人(建档立卡户13167户54906人,非建档立卡户3717户14073人)。其中:“十三五”期间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共建成房屋9227套(绿洲小城镇4790套,黄花滩康乐新村、富民新村、兴民新村、富源新村2678套,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古丰镇、十八里堡乡、西靖镇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759套),安置农户9227户34849人(建档立卡户6689户26113人,非建档立卡户2538户8736人。)

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发改部门立项,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办理用地报批、征地供地手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办理规划许可、竣工验收等手续,安置点工程建设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安置住房的数量、分布、土地性质、土地取得方式等具体情况如下: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共建设安置点13个,建成住房15583套。分别为:爱民新村747套,立民新村589套,富民新村1379套,为民新村926套,圆梦新村1000套,阳光新村1035套,感恩新村918套,富康新村335套,惠民新村768套,兴民新村1259套,康乐新村779套,富源新村1058套,绿洲小城镇4790套(小户型792套)。绿洲小城镇土地属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他12个安置点土地均为国有土地,以划拨方式取得,其中圆梦新村、阳光新村、感恩新村、富康新村3288套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富康新村335套房屋属商铺,尚未进行移民安置。

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共建设安置点11个,建成住房1759套。分别为:黄羊川镇一棵树村50套,菜子口村116套,周家庄村25套,石门山村131套,马圈滩村185套;古丰镇古丰村211套,西山堡村490套;黑松驿镇黑松驿村249套;十八里堡乡曹家台村71套,东庙儿沟村181套;西靖镇七墩台村50套。土地均为即有集体建设用地。

三、安置住房手续办理情况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和绿洲小城镇13个集中安置点中,圆梦新村、阳光新村、感恩新村3个公共租赁住房安置点2953套住房规划、用地审批、竣工验收手续均齐全;绿洲小城镇4790套安置住房规划、用地审批、规划手续齐全,已完成62幢1476套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剩余安置住房正在进行竣工验收。上述4个安置点共有住房7743套,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45.56%。其他安置点因位于规划区外,未办理规划手续,竣工验收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和住建部门进行工程质量鉴定后,出具了《**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共7495套,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44.1%。11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安置住房1759套,土地属即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手续、竣工验收手续齐全,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10.35%。

其中:**“十三五”期间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共建成房屋9227套。具体为:绿洲小城镇安置住房4790套,规划、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已完成62幢1476套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剩余住房正在进行竣工验收,占51.91%。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康乐新村、富民新村、兴民新村、富源新村新建安置住房2678套,位于规划区外,未办理规划手续,竣工验收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和住建部门进行工程质量鉴定后,出具了《**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29.02%。黄羊川镇菜子口村等11个行政村内就近新建安置住房1759套,土地属即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手续、竣工验收手续均齐全,占19.06%。

四、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情况

我县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自2015年开始,在黄羊川镇先行开展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全面铺开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开展确权登记,招标金额874.92万元,已支付532.04万元,支付率60.81%。目前已全面完成70995宗农村不动权籍调查工作,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权籍调查16997宗(“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4437宗)。绿洲小城镇162幢3998套楼房已完成楼盘落宗,正在进行楼盘首次登记。

为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稳得住”和“后顾之忧”,我县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通知》精神,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动产登记工作。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住建、财政、林草等部门分管领导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领导小组,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登记发证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先后2次组织召开全县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会,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明确各方职责,推动责任落实,为确权登记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新媒体和出动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发放《给群众的一封信》、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宅基地、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政策法规,在移民区重点宣传实施异地搬迁的相关政策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百问百答》,争取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累计向移民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悬挂横幅38幅,张贴发证通告200多张,向各村组微信群发送信息300多条,召开各类会议20多场次,使确权登记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程序和所需资料做到了家喻户晓。三是坚持试点先行。坚持“依法依规、房地一体”“应登尽登、能发尽发”的原则,充分利用乡镇、村组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发挥乡镇的主体责任,在各移民乡镇设立不动产便民服务点,正在多方筹措资金架设专网、配备硬件设备、培训业务人员,确定1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或新型农村社区先行开展登记发证试点工作,熟练掌握和总结登记发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和措施,为全面铺开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登记发证积累工作经验,培养登记队伍,夯实工作基础。2019年11月19日,全省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颁证仪式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举行,现场为李应川等10户村民代表颁发了《不动产权证书》。四是主动下沉服务。为方便群众办证,县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组成“心连心办证工作组”,利用节假日时间,携带笔记本电脑、打印机、高拍仪、复印机,到移民村现场进行拍照,对群众提交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房屋和土地权属来源材料提供免费复印,指导填写表格,咨询解答疑惑,受理群众不动产登记申请。针对老、弱、病、残等无法到社区当面申请的群众,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进行办理。自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上门服务100余次,为1000多户移民群众发放了不动产权证,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五是分类办理登记。对手续完备的安置住房,及时进行登记发证;对因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竣工验收等手续不完善导致不能登记的,主动加强与发改、扶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摸清情况,梳理问题清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采取联合会审方式,努力完善相关手续;对缺少竣工验收材料的,依据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的《**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建部门出具的《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办理登记发证;对产权比例一时难以明晰的,在不动产证书附记栏注明“该不动产权属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性住房,产权比例以县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为准”,先行办理登记;对在行政村内即有集体建设用地上就近安置的,由所在农民集体或村委会对宅基地使用权人、面积、四至范围等进行确认,公告15个工作日无异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予以确权,房产登记依据已办理的规划手续和竣工验收资料,为住户及时办理不动产登记,做到应发尽发。

截至目前,除1537套兜底户安置住房外,全县应登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15421套。其中:具备登记发证条件的5437套,占应登记任务35.26 %;暂无法登记的9984套,占应登记任务64.72%,主要为公共租赁住房2953套,缺少竣工验收住房3314套,同步搬迁非建档立卡户住房3717套。已登记颁发不动产权证书1133本,占具备登记发证条件任务的20.84%。其中:“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7890套,具备登记发证条件的2038套,占应登记任务25.83%;暂无法登记的5852套,占应登记任务74.17%,主要为尚未竣工验收的3314套,同步搬迁安置的2538套。已登记663套,占具备登记发证条件任务的32.53%。

五、存在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量大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涉及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发证工作总体进展缓慢,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由于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合了多项资金进行建设,搬迁安置方式较为复杂,村组之间存在差异,难以集中统一办理。如4、5、6号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属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根据《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百问百答》要求,需回购后向移民搬迁户颁发产权证书,但回购资金筹措困难,导致无法及时向农户登记发证。二是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安置点住房大部分属统规联建,各安置点内户型面积基本一致,整乡整村搬迁后移民群众已实际搬迁入住,但部分建档立卡户安置住房面积超出控制标准25%或每户超过20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同步搬迁安置的非建档立卡户每户仅交纳了1万元房款,后期产权分割、户型置换、改造住房结构及补缴房款等工作存在难度,致使登记发证难以推进。三是部分搬迁安置户因住房资金未交纳清,仅交纳了部分房款,存在经济纠纷,无法申请登记;同村同时搬迁安置户因“十二五”和“十三五”政策存在差异,缴纳的房款数额不同,群众意见较大。四是黄花滩易地扶贫搬迁12个安置点和绿洲小城镇安置点群众原宅基地属集体土地,而现搬迁安置住房占用的土地属国有土地,向搬迁安置住户颁发的不动产权证书为国有住宅用地,将不利于下一步集体资产折股量算等“三变”改革。五是我县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涉及7.1万宗,易地扶贫搬迁涉及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农户1.69万户,6.9万人,量大面广,加之农村不动产权属来源证明材料严重缺失,各类矛盾纠纷较多,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投入,而我县属国家深度贫困县,年初刚刚脱贫摘帽,登记发证所需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和各部门的工作重心集中在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加之移民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安置点内多为老弱病残或锁门户,仅靠县不动产登记中心10名干部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困难重重。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恳请上级部门在政策、经费方面给予协调支持。

六、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调研座谈会和冷局长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让搬迁群众早日吃上定心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确保问题及时解决。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上级支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发证联席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一月一调度,听取各乡镇工作进展汇报,及时协调研究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发证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确保做到应发尽发,合法合规,切实维护搬迁群众的合法利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篇(10)

为确保各类就业帮扶政策落到实处,XX县人社、移民、扶贫等相关部门经常召开就业帮扶工作研判、调度等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就业帮扶工作,提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措施,统筹安排部署工作,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的工作机制。并在各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挂牌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或服务点,各涉及乡镇街道也在人员、办公场地及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为搬迁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2020年以来,XX县充分利用对广帮扶资源促进劳动力就业创业,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成为新市民、实现新梦想,书写追梦情怀。以XX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例:截止目前,XX县街道已投入XX万元用于建设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培训上岗工作人员XX名;投入XX万元建设扶贫车间,引进XX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住,建设扶贫车间XX家,提供工作岗位XX余个,解决XX名搬迁劳动力在扶贫车间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其中居家就业XX人。为进一步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需求,XX县不断加大对各个搬迁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的引进工作,进一步拓宽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渠道,确保更多搬迁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二、宣传动员到位,确保思想高度统一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通过搬迁安置点乡镇街道干部、帮扶干部等主动上门向搬迁群众梳理讲解党的好政策,讲透讲深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贵州对毕节的关心和爱护,对广大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二是及时发现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工作中的烦心事、忧心事。通过小区广播、微信群、广场大屏幕、入户走访、院坝会、培训会、课堂讲座、家庭或个人发展分析座谈等多彩多样的方式,为搬迁群众梳理讲解培训和就业方面的政策措施,结合家庭或个人实际情况,帮助群众理清家庭或个人发展思路,让群众熟练掌握运用培训就业相关扶持政策,为群众创业就业“增援壮胆”。三是有针对性地动员搬迁群众积极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提升群众感恩意识和技能技术水平,将群众聚合在党的周围,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创业就业的内生动力。同时,不断加强宣传力度确保宣传动员到家家户户,政策讲解、思想动员入脑入心,让绝大多数群众发自内心感恩党中央、感恩,争相上进、积极创业就业。

三、培训提升到位,确保能力素质达标

因部分搬迁群众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城市生产生活不了解、不熟悉,缺乏必要的基本常识和技能,XX县街道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培训,让群众尽快融入城市,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市民。

本着培训是为了就业的目的,按照“因人施培、因岗定培、因产施培”的原则,根据劳动力的身体状况、知识文化水平、技巧技能、就业意愿等具体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和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内容包括感恩教育、政策知识、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如何在城市中谋生、城市常见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等;技能培训根据搬迁群众工作意愿设置缝纫、家政、护理、厨师、保安保洁等工作技能培训。分类设置课程和培训标准,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分时段培训。确保培训能够大幅度提升搬迁群众积极就业、服从管理、感恩等思想意识,大幅度提升搬迁群众技能技巧、与人沟通等能力,树立新市民就业观。培训结束后经过测试测评,不合格的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培训,直至合格为止,确保上岗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截止目前,XX县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XX人,培训后实现就业XX人。

四、岗位推荐到位,确保人岗相互适应

为满足搬迁群众就业需求,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分别收集建立省外岗位、区外省内岗位、区内岗位三大岗位库,区内岗位库中又分别建立七星关经济开发区岗位、安置点临街企业岗位、扶贫车间岗位、大棚产业园岗位、公益岗位、居家就业等就业岗位库XX个,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新岗位信息的同时,通过包保楼栋干部根据群众的就业意愿,结合群众的自身能力,采取“入户推荐”“广播推荐”“微信推荐”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推荐适合的岗位,以“送货上门”的方式,确保人岗相匹配,让搬迁群众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年初疫情期间,共组织群众XX批次XX人到XX县经济开发区企业应聘,其中XX人应聘成功并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各安置点包保楼栋干部入户推荐岗位上万余次。

五、后续服务到位,确保群众安心就业

上一篇: 聘期工作总结 下一篇: 学期末班级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