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3:13

护理学专业

护理学专业篇(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6级至2008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年级每班随机抽出20名学生进行访谈。

1.2方法采用根据世界性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undeereadyeducationenvironmentmeasure,DREEM)[1]和我校具体实际情况修改后的问卷进行研究。

1.3评价标准问卷单项得分总分为100分,分为3个等级,0~50分为问题较多,50~85分为较好,85~100分为很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Excel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

2结果

单项得分85分以上有“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感到有助于为我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项,为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老师乐于对我们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反馈意见”,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够起到督促、诊断问题、客观评价我学习效果的作用”项有健康评估、护理学导论两门。除儿科护理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基础护理部分。单项得分为50分以下有“我觉得老师的上课进度太快”项,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老师的上课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项,外科护理学。“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有充足的自学空间”项,外科护理学。均为临床课程部分。

3讨论

课程间横向比较,基础护理部分明显比临床部分分数高,学生访谈表示基础护理课偏重于实践,课程老师制作了标准的操作录像,在操作练习中设计阶段考试。对学生来说有大量的课后时间用于实践操作,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范围,操作要领较清楚,而阶段考试对于学生掌握了哪些操作,哪些没有掌握有很清楚的显示,考试分数随后公布给学生,附上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白什么地方还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操作考试中有不及格的学生,教师采取以优生带差生的方法,将操作分数高的学生和操作分数低的学生配成一组,学生间交流操作心得。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由己及人、实施管理,以及领导能力。这是基础护理学的素质教育从相应的制度出发,进而上升到人的境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授课,加上课程见习。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课授课教师认为不利因素很多,医院见习安排困难,致使每组学生人数较多,见习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有失望情绪。理论课中因要求临床应用能力部分增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缺乏知觉,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访谈中学生也认为临床课比较难,要求比较高。课程中基础护理课和健康评估课程教师年资长,教学经验丰富。而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大多为工作时间一年到两年的新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应对突然出现的教学问题考虑不周的问题。针对操作问题,我们已采取措施,督促各教研室拍摄操作录像,并建立网站。针对年青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采取以一对一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方式,尽快培养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选取青年教师去临床进修以增加临床经验。通过年青师资的临床进修,增加教师的临床经验和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种授课对象不同,理解能力和求知欲望也不同。要求针对各种授课对象定期召开教研室的研讨会,对大专和本科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典型病例的教学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护理临床教学往往从概念、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一一讲述,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完整的患者需要的条件,典型病例教学法强化了知识的多元性,整体性。使用本方法以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事后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增强,同时还会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医院患者的维权意识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不可能普遍实行临床教学,学生动手机会减少,教学缺乏生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建议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交往,护理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则存在着不会开口、开不了口的问题是将来步入临床的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分组,分别由学生扮演护士、患者及家属,模拟医患之间的对话,把学生带入所学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3]。大班授课的针对教师注意点增多,课堂不容易管理,教学效果反馈慢的特点,建议教师教授过程中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把大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分散教学。挑出一部分授课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2~3个小组,由2~3位老师分开讲。操作课和见习课前集体备课,同步进行。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正逐年扩大。另外采取不定期抽查公开课的方法了解各位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方法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升。并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教学竞赛对获教师给予嘉奖。落实公开课后,听课小组与被听课的教师交流心得,对不尽如人意的部分进行改善。每学年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给每位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越来高,对知识的感知越来越好,能够教学互动,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新晨

【参考文献】

护理学专业篇(2)

1.1研究对象

我院2008级高职护理专业(三年制高中起点)学生312人,来自于6个不同的自然班级,男5人,女307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52人和对照组160人,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所学课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学生均采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常堂喜主编的《护理管理学》作为教材,由同一名任课教师进行授课,授课时间均为28学时。对照组依据《护理管理学》教学大纲,以讲授法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实验组则在理论课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并对部分应用性最强的管理学知识采用专题式授课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的考核,并发放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12份,收回有效问卷312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教学效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见表2。

2.3两组学生教学评价比较见表3。

3教学改革措施

3.1适应高职教学特点开展专题式授课

高职高专教育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标[3]。《护理管理学》在高职高专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是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适应高职教学特点对《护理管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出对学生指导意义较大、应用性最强的内容如护理差错事故管理、护理人才的识别和选用及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制定学习计划)、护理质量管理、护士长管理、目标管理、5S管理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专题式讲解,而对理论性较强难以理解的理论,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删减,突出重点,强调实用性。

3.2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3.2.1应用案例教学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诸多教学方法中,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4]。《护理管理学》理论性强,尤其一些管理学原理对于高职护生来说更是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在讲透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如在讲解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时,分析某科室新来的几名各具特色的年轻护士,小张,性格活泼,能歌善舞,善于与人交际,但做事欠稳重;小李,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但不爱变通;小刘,喜欢书法、绘画,分析作为护士长如何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案例分析,既能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又能在分析中巩固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3.2.2运用情景教学法

以生动的情景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如在讲“临床护理人员分工与排班”这一节时,应用此方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各自按照所讲授的排班原则进行排班,然后写出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评定。这种既直观又真实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3组织课堂辩论随着科学的发展,管理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方式更加多样化。护理管理也是这样,同样的一个问题,有多种管理方式,只要不违反原则,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都是正确的、可行的。这就决定了《护理管理学》教学的灵活多样性。组织课堂辩论,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一方面促使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广泛收集资料,博采众家之言,客观比较分析,形成自我观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发深层思考,促使学生在争论中强化思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交锋中拓宽视野。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完善、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3.3指导学生应用管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应用管理学原理的机会,教师有意识在课堂上及课外指导学生应用管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护理管理学的积极性。如在讲解5S管理法后,带领学生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清洁,养成良好整洁的卫生习惯。在讲解ABC时间管理分类法时,带领学生分析自己时间使用情况,制定节约时间的措施。通过管理学原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管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加体会到了管理学的重要作用。

3.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护理学专业篇(3)

一、要从空白的市场着手。

往往空白的市场会更有前景,从自己熟悉的护理相关工作中选择比人没有解决的或者没有提到的空白领域找起,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学说不断涌现,日常生活工作中就可以留意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在平时多积累资料有利于以后的写作。 

  二、从现阶段中护理专业的不足中选择主题。

护士主要是护理学的应用人士,在工作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新的发现新的问题要勤于思考,试着去研究,让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从当下人类的健康需求中选择。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变化,新的问题在不断涌现,因此,需要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与学习中就要注意细心观察。

护理学专业篇(4)

随着我国护理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开展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已超过200所[7]。不断增多的办学主体与办学规模,引起了政府和民众对护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的普遍关注,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标准与专业认证规范办学资质,保证教育质量。2009年教育部与卫生部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实施医学相关专业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因此,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决定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护理学教指委”)组织专家着手准备护理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1.1形成“专业规范”和研制“教育标准”,规范办学质量教育认证是指由特定机构采用一整套认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8]。因此,制订护理学的专业标准和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成为我国护理学专业认证的首要任务。受教育部委托,护理学教指委着手制订了《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开展了护理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12月,护理学教指委制订了统一的《护理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分区域对全国134所护理院校护理本科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同时结合各组区域报告,形成全国第1份《护理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形成《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的讨论稿,经过教指委委员们对《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草稿进行反复、细致的修订后,形成《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简称“规范”)初稿。2008年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形成《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简称“标准”)讨论稿,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及两次专家研讨会,使《规范》、《标准》初稿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标准》包括毕业生基本要求与办学标准两大部分,其中毕业生基本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及技能目标3项,共32个条目;办学标准包括宗旨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教学研究、管理行政、改革发展10项39个亚项,对于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办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2013年4年的认证试点工作中,《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已经用于指导认证工作,其适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1.2以评促建,认证成效初显2010年认证试点工作启动以来,4年间共计有34所院校报名,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兼顾的原则,有10所院校接受了护理学专业试点认证,分别是吉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医药学院以及重庆医科大学。认证工作主要依据《标准》及《规范》进行,各院校均对照《标准》及《规范》认真准备,寻找差距,对自身护理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梳理和改进。在《标准》制订中,从总体目标到办学标准如教育计划、教学方法等各项要求中,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9]。被认证院校依据标准与认证工作的要求,逐步改变过去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单项传授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能力和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已经深入到了教学和管理的多个环节。通过改革,各院校均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不同的人才教育理念,形成不同的育人格局,但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护理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推动了各院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中的改革与完善。各试点院校均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学生等利益方基础上修订了教学计划,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授课中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开展案例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教学形式。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使学生由接受式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此外,认证工作还促进并完善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各试点院校目前均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考核体系,课程评价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习考核包括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病例讨论等内容。认证工作还强调必须重视护理学专业教育规律,各个院校均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普遍制订了教师临床工作管理规定,担任护理学基础理论的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已经成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双师型”的教师资格已成为各试点院校对教师培养的要求。《标准》并开始实施认证试点以来,各试点护理院校把接受认证作为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如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组和教学委员会建设;实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合理计划学时;建立健全精神科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教学实习计划,落实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各种档案资料等。认证试点工作转变了护理学专业教学思想,推动了护理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评估与正式认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护理学专业认证的展望

国内外的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表明,科学的专业认证制度既能有效地保障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又能调动专业教育院校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护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对我国护理学专业认证发展及展望如下。

2.1继续推动护理学专业认证,促进护理学学科发展从学校层面,通过护理学专业认证,对护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增强了支持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促进学科发展的进程;学院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科间交流与合作的潜力增加、范围扩大;学院教育与科研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教师提供了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更优质的平台。其次,从学院自身层面,通过护理学专业认证,规范了专业教育过程,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提高教师的专业责任感,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专业认证使国内同领域专家们对认证学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专业认证机构的认证就意味着获得了专业界的认可,也为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竞争力。因此,在我国需要继续大力推动护理学专业认证的工作,以促进护理学学科的发展。

护理学专业篇(5)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在年级辅导员的帮助下,约定施测时间及地点。由研究者统一进行问卷发放,并告知学生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学生只需如实填写即可。问卷填写完成后,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高考志愿、对专业前景的态度、是否为学生干部等。专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选用由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该问卷经实践检验信效度良好。该问卷把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维度,包括23个题目,认知性因子为第1-5题;情感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6-13题,行为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14-19题,适切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20-23题。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a为0.92,分半信度为0.94。该问卷结构效度,专业认同的各因素间相关系数在0.27-0.60间,各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在0.57-0.90间,均超过0.001显著水平,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采用Likert-5评分法计分,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专业认同水平越强,相反则表明越弱。学习动机研究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该问卷对学习动机的6个维度26个项目进行测定: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这6个项目又分别依次包含6、6、4、4、3、3个子项目。用Likert-5评分法,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某个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该项学习动机强度越强,相反则表明动机越弱。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高考志愿选择、是否是学生干部、对专业前景的态度等对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动机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闪调查对象中,男生76人(24.6%),女生233人(75.4%);一年级161人(52.1%),二年级148人(47.9%);非独生子女80.3%,独生子女占19.7%;来自农村的学生为214人(67.4%),来自城市的学生为31(10.0%);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为212人(68.6%);大部分护生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57.9%);学生干部95人(30.7%),非学生干部214人(69.3%)。

2.2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65±0.629)分,略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略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认同总水平及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三维度高于其他志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性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护生专业认同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2.3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学生学习动机总均分为(3.74±0.607)分,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略高于大二学生(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P<0.05),学习动机的其他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学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与学习动机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3讨论

3.1专业思想教育及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学生专业认同形成的基础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大二学生,这与周琼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怀揣着做白衣天使的梦想,且对护理工作特点,性质缺乏了解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水平较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大二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护理专业课程,并开始接触临床,明白了护理工作的辛苦,琐碎,专业认同水平较大一有所下降。因此,护理教育者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应着重介绍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使学生对护理专业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护理教育者还要提醒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为此提供一些应对的技巧,以此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从高考的志愿选择来看,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的注册护士人数至2015年将增加至286万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50%。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被调查309名研究对象中,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有212人,占68.6%而这些学生中有57.9%的学生认为护理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好,毕业后很多学生可以进入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工资待遇较好。因此,大多数学生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而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比较乐观。另外,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他们比较热爱护理专业,对护理专业认同感较高,而没有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对护理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其专业认同感也较低。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非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激发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教育,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护理学专业篇(6)

一、医院护士护理专业毕业生可在各地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从事护士一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二、康复保健中心

护理专业毕业生可在康复保健中心工作,从事护理、预防保健、护理教育等工作。

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护理专业毕业生可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健康服务等工作。

四、卫生行政部门

护理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相关领域工作。

护理学专业篇(7)

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团队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为了保证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每个团队成员的发展,学校一定一要特别注重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和选定,因为这种骨干教师是整个团队的领导人物和精神核心力量,加强骨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骨干教师来讲,不仅仅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懂得因材施教,治学严谨,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团队协作带头的组织能力。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在教科研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应走在教师队伍的前列。笔者认为,为了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鼓励教师的进步,本着择优选拔、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制订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学校安排教师参加部级、省级专业培训,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到行业一线进修及国内外考察,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共同完成课题项目实施等。通过这些活动和选拔,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开拓视野,不断的提高团队教师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使实际工作经验得到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发展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青蓝工程”是每个团队经常采用的模式所谓青蓝工程就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带教每位新入职的教师,使新教师在有经验的老牌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使得教育能力和素养已经班级的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进。班主任的具体工作、教师规范、课堂教学内容等都是带教的内容。另外,新入职教师在学校教研督导室的组织下,安排有关教案设计、组织班会、论文写作等培训。并不断的根据每个人的个人情况,制定未来发展的方向,沿着目标进行奋斗,可以每年制定一些关于职称或者表彰等的评定,以此来刺激和激励教师,使每位教师的发展都有可针对、可操作的目标,并于第二年初总结上一年度的教育教学成果,分析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个人发展规划的实施,并通过分析目标完成情况,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有目的地进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资源共享,打造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随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利用现今科学手段每个团队之间都可以设计自己的网站,以此来加强各个团队成员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团成员可以登陆网站,使得各个地区院校之前的资源可以合理的相互学习和共享。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为服务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真正的做到院校合作,学校可与当地医院合作,引进医院先进护理模式与志工服务的特点,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适合现代护理模式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护理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一定的作用。

护理学专业篇(8)

2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2.1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讲出相应知识点的深度,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调整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和目的。就生物化学课而言,教师应改变相对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加更多更好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实际病例的生化分析、健康、营养、环保等知识的渗透,综合利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不会学、不想学”转变为“我会学、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2)教师应由单纯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通过开展科研,向同行、专家请教,努力提高自身业务和教学水平、争取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2.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反应繁多杂乱,生化机理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以糖酵解为例,一份子葡萄糖在无氧气存在下需要通过十步复杂的酶促化学反应才能转变为乳酸。在过去的教学中,常采用挂图或者板书,但因其生硬、呆板、不易变化等原因,使学生对反应物的转化、酶的催化、反应的快慢等的理解非常困难,也容易使学生由难学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能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弥补了教学挂图或板书的缺陷,使微观、抽象、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合理安排生化实验,强化知识的理解生物化学作为化学的分支,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开设生化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生物化学专业实验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数院校都将生化实验并入理论课,学时和成绩的比例仅占一小部分,实验课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和学生对实验都不重视,致使生化试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生物化学实验,作为理论课的有效补充,必须正常开设,而且要合理安排。比如讲完蛋白质化学一章,应当及时开设《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和《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实验课;讲完酶和糖的代谢,必须安排开设《淀粉酶催化活性的测定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相应实验结果,既可以强化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有利于后续章节的讲授。

2.4多学科协商,优化教学内容护理专业开设的众多课程中,生物化学既不同于大学英语、思想政治、大学语文等通识教育课程,也不同于内科护理、药理学、病理学、社区护理等专业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为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内容安排上与后续专业课程多有重复,为了设定高等护理专业学制短、课时少的特点,依据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实际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学科教师协商,坚持基础课内容服从于专业课的原则,以“少而精”和“实用性”为定位,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尺度,合理取舍,力求达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目的。譬如:属于《医学化学基础》的生物大分子内容,侧重于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属于《营养与膳食》的维生素内容,侧重于介绍其辅酶的作用,属于《病理学》的内容,侧重于将生化机理等。

护理学专业篇(9)

我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医院面试选拔,组建驻点教学班。从学院的2007-2012级高护专业学生中,每年组建一个驻点教学班,每班学生24-31人,年龄18-22岁。医院具备承担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开放床位1020张,有内、外、妇、儿等30多个业务科室,具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条件。

2.方法

(1)通过双向选择,组建驻点教学班: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2)选拔授课老师,组建教学班子:医院理论教学老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人,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3)教学方法: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的学习。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紧密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患者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制订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问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3.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我院36位老师参与教学自我评价,在院校合作办学与护理学科建设结合后,教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责任意识、沟通交流能力、为人师表意识、课件制作能力、理论知识水平、教学重点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示范能力、教学活动能力、授课互动能力均明显提高。实施驻点办班后,护理人员考试合格率及护理质量提高,与驻点办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1.参与教学后老师的自我评价较高

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授课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护理学专业篇(10)

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衡量其专业技能的重要指标,是护理行业高质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人员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近年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但由于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不是由一个环节调整而一蹴而就可实现,它需要将改革深度贯穿到教学课程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中,需要学校加强对整个护理专业群的搭建,促进学生达成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1高职护理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护理专业教学内容安排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之上,强化在临床实践中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在学校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偏重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素质、心理状态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学科开展偏重于学生单向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各学科横向联系的培养,课程安排上偏向借鉴于本科医学专业,忽视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特色的打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教材的编写偏重于学科体系的脉络而无法满足护理专业的临床实践,同时书本中知识更新较慢造成学科教学严重滞后于临床实际现象的存在。

1.2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安排分析

对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走访调研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总体上还以医学学科教学为主要方式,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缺少本专业特点,其教学模式安排上与医生培养模式相仿,缺乏专业性的护理知识教学只注重于医学理论教学,使得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实现与用人岗位的有效衔接。在课堂上仍以教师的一言式教学为主要模式,未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实用性强的护理专业,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考评手段仍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只关注于学生的理论考试分数,而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形式不甚完善,造成学生普遍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1.3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安排分析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科,用人单位要求该专业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的岗位上实现快速上岗,目前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的设备升级换代速度逐渐加快。但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缺乏的现象,造成学校实训设备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后也无法在工作单位中得到应用,因此学生普遍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不重视,严重阻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严重不符合教学标准,团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教师更是严重不足,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核心能力培养建议

2.1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相关教学人员也需要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改革优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贯穿到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要充分把握其专业特色,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做到与本科教育研究性医学人才相互补,共同实现国内医学护理水平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融为一体,有效帮助学生养成护理核心能力。

2.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核心能力课程的整合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护理系统课程的综合培养,在这过程涉及到广泛的理论课程与综合实验,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构建护理专业教学体系,就要求相关教师不断整合核心能力课程,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到细致的划分,构建高职院校核心能力框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做到合理分配,使学生可以按照学习程度做到循序渐进,在模块化细致教学的基础上加大课程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理顺护理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这种形象化的课程整合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化,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3建立多方合作的教学互动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硬件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合理改善护理专业培养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的现状,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大与相关用人单位的合作深度,深入推进教学与临床的结合水平,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提升,尽早的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体验自身责任,强化学生的护理意识,锻炼学生的护理思维,实现学生良好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力量学习与临床实践综合互补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身护理盲点,积极思考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塑造。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内医学护理水平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是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起点,良好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成对自身综合护理能力的完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成果仍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养成。

参考文献

[1]周海燕.核心能力教育理念对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启[J].国际护理学杂,2008,27(3):281-282.

上一篇: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下一篇: 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