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改革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2:03

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教育改革篇(1)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使会计朝着国际化、信息化和会计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经济环境变化和会计自身的新动向赋予了会计人才能力以新的涵义,对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大学会计人才培养阶段占据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多数专家和学者认同:大学阶段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本文试从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工作能力三个方面对大学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作一探讨。

一、强化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就我国经济建设的现实观察,会计人员意志不坚定、不能严格执法,有的甚至参与弄虚作假等现象是其职业道德素质不达标的具体体现,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现象严重干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尽管造成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低下的因素错综复杂,但大学阶段会计专业相关教育的缺失,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可分为社会道德素质(具体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伦理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综合构成人的一种品质或修养。就目前的大学教育而言,重社会道德素质,轻职业道德教育;重道德理论教育,轻道德意识培养。所以,会计专业应完善社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即“两课”教育。尽管“两课”教育历来为高校所重视,但其教学效果欠佳已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教学内容与中学有诸多重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中不敢触及现实中的异常现象,使学生误以为它只是超越现实的空洞说教。对此,首先应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学已熟悉的内容,课堂侧重于讲授关键点和新知识。其次,对现实中的反常现象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加以剖析,使学生懂得局部的反常现象随着社会改革、进步将逐渐消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未来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抵制和改革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两课”的学习热情,加深对“两课”的理解。

显然,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的培养,远非有限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充分实现。所以,高校要把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延伸到课堂之外。具体措施为:首先,净化校园,让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退出校园,为学生社会道德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深入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情操;最后,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娱乐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社会道德教育无法代替职业道德教育。在完善社会道德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一个原因。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会计在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方面仍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水平之上,其本身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确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超前意识,而不能局限于现有规定。其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增设的课程。就美国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分析,当前美国许多院校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高级会计》等课程之中,而不单设课程,此种方法值得借鉴。最后,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避免局限于职业道德规范的条文注释,而应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

二、优化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实现知识结构再优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纵观近年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新增加的课程越来越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课程的必要性不容质疑。然而,在学制不变、周教学日缩短,而课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调整、优化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应体现教学内容“适度”的原则

对这一原则,高校历来靠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把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随着社会发展,要求会计学生掌握的知识日益增加,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必须在课程设置时予以体现,将学生必需知识之相应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将学生扩展提高之相应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如会计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等设为必修课;而将《操作系统》、《微机组装与调试》《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设为选修课。这样,既可保证学生必需知识的学习,又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未来需要有选择的提高。

(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会计自身的特点

纵观现实社会,不仅有执业会计、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之分,而且有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会计等行业会计之别。对不同会计的“个性”,高等教育的实践已证明不可细化专业。在不细分专业的前提下,应将各种会计共同具备的基础知识、经济知识、会计专业核心知识列入必修课;将体现不同会计特点的相应知识列入选修课。如:可将《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列入必修课;而将《预算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会计》、《管理会计》、《现代西方审计》等课程列入选修课。

按上述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无疑会使选修课程大量增加。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改革选修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集中辅导重点、难点为辅。这不仅可以通过压缩课时解决选修课多与教师少的矛盾,而且还可以为保证必修课的教学效果创造条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精简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途径实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最终实现会计毕业生知识结构的再优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优化的实现,仅靠完善的课程体系还远远不够;必须深化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中型企业的电算化普及率已超过80%,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础理论、审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产生的变革,已为专家和学者公认。然而,大学《会计原理》、《审计》等教材的内容,并没有融会电算化变革的相关理论知识,而只是简单地将会计电算化、电算化常识作为一章或一部分内容附在相关教材之后,成为教材的“装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本身对电算化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自身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而且,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完善不能一劳永逸,而要改革完善——再改革再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

三、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培养

据相关调查显示,实际工作中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各项工作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如下:工作经验、学历要求、计算机能力、正作态度及责任心、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熟悉法规、职业资格、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专业知识、写作能力等。这充分说明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核算能力满足后,对相应的协调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如果说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优化会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那么,深化教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会计毕业生的综合工作能力,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为高校所重视。大多数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师进修制度(范文)、访问学者制度(范文)及学术交流制度(范文),这对开阔视野、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极为必要。但就会计专业教师而言,除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外,首先,要不断丰富其会计工作经验。因为会计本身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加之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的会计政策、会计程序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专业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差异,则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做好教学工作需要相应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而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所以,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不能忽视对专业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外,还应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改革“填鸭式”教学,代之以“发散式”、“双向交流式”教学;除教师向学生质疑、提问外,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向公理发难。变“教学为导学”,通过激发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为会计工作要求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各高校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课程,这无疑会对会计毕业生业务核算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实践教学使用的教材,多数是抽象练习作业的翻版,而没有必要的企业背景以及相应操作程序和规范假设,这在相关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其结果是极大地削弱了实践教学作用,会计专业应尽快加强实践教材建设。其次,当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侧重于业务操作能力训练,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而现实中对会计毕业生管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所以,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第二课堂教育,培养会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说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则第二课堂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意识、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在高校最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无过于担任学生干部。所以,高校应解放思想,改革学生干部管理制度(范文),使大部分学生得到锻炼。就班级干部而论,为保证班级工作的稳定性,可使班长、团支书有较长的任期;其他班委、团干部可半年换届一次,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在班干部的职位上得到锻炼,增进其工作能力的提高。此外,广泛开展班级之间、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集体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对会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在强化会计专业社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进一步优化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加强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而要全面提高会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就必须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山西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课题组.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会计之友,004,(6):9-0.

会计教育改革篇(2)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以及广泛的教育需求。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会计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教育也不例外。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未来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把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作为我们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把握历史赋予我们发展会计教育的机遇。

一、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

1.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是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是培养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同时直接影响会计教育的改革实践与会计教育的发展。广义的会计人才包括会计、理财、审计相关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会计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会计教育如何借鉴国际会计教育经验,如何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提升中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来一番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推进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会计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

2.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促使会计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我国,尽管会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会计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向人才市场,从素质教育入手,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导向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和实践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会计,理财,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满足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培养模式和方法落后

我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定位方法:一种提法是,培养会计高级专门人才另。一种提法是,培养中级财务会计专门人才。这两种提法尽管存在着“高级”和“中级”的分歧,但都强调“专门人才”。简而言之,就是立足于培养“社会精英”。不可否认,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合格的“会计主管”、“财务总监”、“国家干部”“高校教师”等高级人才。然而时至今日,“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缺乏可操作性,不应成为单一的、主要的培养目标。

2. 专业设置过细,学科口径过窄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设置上,仍保留着很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界限划分过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不符。同时受部门分割办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中除设有会计学、审计学、理财学三个专业以外,还按部门、按行业分设各种会计专业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交通会计、金融会计、铁道会计、旅游会计等,这种所谓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实际上是以牺牲通才教育和智力开发为代价的。这是一种缺乏远见、与今后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短期行为。

3. 课程结构老化,教学内容滞后

上世纪90 年代,随着我国会计改革,高等会计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但这次改革仅仅解决了会计专业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初步相适应的问题。尚未着眼于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据初步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教委指定的课程;二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师资特点增设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理论课程过于单簿,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及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通识课程严重不足。

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学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机械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如果翻开会计教材,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严重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导致学生误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答案”。而实际上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这种误导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

1. 重塑教育目标

要从“账房先生”型的传统会计转变为“创业型”的现代会计。会计是一门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这些规则具有一定的“刚性”,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训练是基础,勇于创新是发展。基本训练虽然是基础,但只有基本训练充其量是个“账房先生”,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资本运作对企业越来越重要,更多企业领导人将出身子会计。而领导人最重要的培养是创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创业应该成为学生教育的目标。

2. 改革教育手段

要从“填鸭式”的传授转变为案例讲解和会计方法的传授。在强调会计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会计实践环节。现有本科生“理论呱呱叫,会说不会干”。这也是用人单位反映突出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培养操作能力。特别是中国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但会计的基本操作和会计学习方法不会变。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传授会计的基本操作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会计实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目前学生实习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二是勉强接收了也不愿让学生动手干,干也不放心。三是学生在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常常是效果不佳。因此,要改进学生实习的方法,前六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在第六学期拿出两周以上时间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先进行全环节的模拟实习。实习过程要完整,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到填制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通过这种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最后学期可以采取自己联系的办法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正式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一般责任心更强,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将来就业时供需直接见面。解决学校实习经费不足,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的问题。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所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实现预期目标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师资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十分欠缺。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同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更新现代教育观念;(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3)加强职业经验训练,实行“双技术职称”即会计专业课教师,既要有教师系列的职称,又要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4)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加强集体备课,统一编写教案;(5)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晋升挂钩。

4. 完善评价体系

要从学校主导转变为根据市场需求,以学生自我操办为主的新评价体系。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是高等学校加工的特殊产品,犹如工厂生产的商品,最终要“销售”给用人单位,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向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信号,这个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潜力或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便于单位选择。因此学生评价应该以用人单位为导向。 目前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全面发展,结果导致某方面特别突出,但另一方面又被低估。二是评价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不关联,学校一般从德育,学习成绩和体育三方面着手,德育和体育流于形式,成绩的考察又只限于必修的分数。然而,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因此,需要改变学生评价方法,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学校充当幕后“支配者”,当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对其评价出现矛盾时出面调解,对于学生评价不合理现象进行纠错,使其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公正,合理,客观的。

参考文献

会计教育改革篇(3)

一、引言

目前高校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三大块内容,而会计学科的传统理念依然没有打破,从这三个学科目前的发展来看,管理会计受到极大的冷落。首先是师资队伍,参与管理会计研究的教师相对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而言较少,或者转型到管理会计以外的领域。其次,能够发表管理会计文章的杂志和刊物较少,高质量的论文较为匮乏。另外,博士研究生很少选择管理会计的主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而实务界近年来由于外部监管的需要,过于关注财务会计,而对真正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较为漠然。这些因素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拓展管理会计生存的边界以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笔者认为,改变现状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做法就是改变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起步。

因此,如何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变化,对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直接关系到这一学科的存亡以及会计学人才素质的提高。目前所了解到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不够全面和系统,尤其是硕士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它相对于本科生教育应该有更高的实务水平,并且是通向博士生教育的桥梁,把握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于培养更高级的实务人才以及学术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目前硕士生管理会计教育现状的了解更加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目前教育现状的改革,国内高校还没有采用试点进行研究的报告,而美国许多大学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管理会计教育项目的改革,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例如,Brewer(2000)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会计教学框架,既介绍了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同时还超越简单地介绍这一层面,深入地探究了管理会计更为具体的主题。他还认为,管理会计教学不可以再设置杂乱无章的课程,相比于与其竞争的财务会计、审计等其他学科应该具有更加清晰的结构。而管理会计应该成为会计课程中更加重要的部分。支持这一想法的学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外部审计师(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知识为他们的组织增加更多的价值),以及公司的会计师(需要更多的参与跨部门以及团队的决策,要求更多的有关战略、产品和过程的知识)。这更加提醒我们,管理会计教育必须先行,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教学适应经济变化和组织变化新的需求,使这一学科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对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培养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对于管理会计教育而言,国内外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过去25年中,管理会计教学一直倍受争议,因为人们质疑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在扩大(Hawkes et al., 2003)。Hawkes et al.(2003)研究发现,实务人员依然偏爱用传统的而非现代的管理会计技术来管理组织和教育学生,而学术人员则偏爱现代的管理会计技术。他认为实务人员和学者的结合将有助于双方协调与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差距。Maher(2000)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必须与实务紧密结合,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决策行为所存在的组织和社会环境的理解力。因此,他认为管理会计教育者应该持续不断地观察实务的发展,但是不能限于仅仅是观察实务的发展和报告给学生,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养成长期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理解决策所存在的组织和社会背景。Lin et al.(2005)提出会计教育的现状不能满足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现有的教学极大的滞后于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会计学教育的知识仍然很狭窄,能力的培养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中国会计学教育的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还是紧迫的。因此,Lin et al.(2005)提出中国的会计学教育必须充分理解会计专业人士对于会计毕业生的要求何在,并且要重新设计会计学的课程以更有效地传递会计学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Brewer,2000),因此,Brewer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会计课程框架,包括四个前提 :一般的商业背景,战略背景,道德和环境背景以及行为导向,这四个前提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新框架还包括三个商业决策背景模块:对产品,服务和客户进行管理;对过程进行管理;对人进行管理。他提出的这一新的课程框架为选择管理会计课程的主题内容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管理会计教学的探讨,多数为规范性的介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如周齐武等(2005)对中国高校本科生的管理会计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他们以“管理会计”教育为焦点,集中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管理会计教育的传递过程;大学的行政措施与支持;管理会计教育工作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差距。问卷调查发现:一是没有教师撰写过英文教科书,但是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与实务界有某种程度的互动经验,但科研成果普遍较为贫乏;二是管理会计占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学分偏低;三是英文教材的采用极为贫乏;四是教学方法上,“讲课+讨论”仍然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师生缺少互动;五是课后作业与考试,过于看重计算能力,忽略分析能力,学习层次依然偏低;六是会计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分析思维方面的分值并不高,就人际能力而言,大学会计毕业生未得到高度评价。另外,他们还对教学绩效考评、绩效信息与人事决策的关联性、大学对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支持进行了调查,发现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绩效评估的信息。最后,在实务工作者反馈的信息方面,在组织与商业知识、智能技巧及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等方面,学校所强调的学习层次与社会的期望存在较大落差。

总之,国内外的研究只是比较多的关注实务与教学的差距(Hawkes et al., 2003),现有的国内管理会计教学的研究认识较为片面,而且研究未能区分层次,缺乏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面的划分和针对性研究,研究过多集中于本科层面,对于更高层面的硕士生教育未能给予有效的关注。而近几年,随着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会计博士人才却相对匮乏,如何提高这一层面的教学质量以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成为会计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硕士生管理会计课程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改革设想

“只有知道我们已经到了哪里,才能了解下一步应该走向哪里(Van Wyhe,2007)”。如果要对现有的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要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以及与实务界需求的差距,才能够使我们明确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深入分析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现状的了解应该从师资水平,课程要求,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大学教学行政措施与支持四个方面入手,对现有的硕士研究生管理会计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要了解目前管理会计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与实务界的需求存在何种差距,从而为教学改革的进行奠定基础。其中,师资水平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教师的学历背景、海外经历背景、实务背景以及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从事教学的年限等。课程要求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教学方式、课后作业与考试、实践活动与考试成绩总评等。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将从学校和实务界两个纬度进行评分,从而既了解教学的成效,又知晓与实务界要求的差距。大学教学行政措施与支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绩效考评,主要是了解绩效考评指标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绩效考评信息与人事决策的关联性,主要是了解是否有效地激励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热情;大学对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支持,从而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激励是否充分。通过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有助于进行科学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的建议

管理会计硕士生教育要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要更为重视,要求会做基本的案例研究,并且了解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档案研究等)。因此,硕士生教学的关键在于引进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与实务界建立实地调研平台,从而提升硕士生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素质。

硕士生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内容应该包括:课程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成果评价指标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包括:

教材改革,即重新调整现有教材的内容,对硕士生教育加强经验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专门开设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专题,提高研究水平;同时增加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讨论,包括实务案例和研究型论文。

教学方式改革,采用课堂讲授和问题回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技能;为硕士生提供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机会,运用案例分析提高他们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

教学业绩评估指标改革,采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对教学业绩进行考评,从而提升现有管理会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对于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考核机制上鼓励他们创新和改革的激情,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高校会计学硕士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改革前硕士研究生对于目前管理会计教学的评价,以及改革后硕士研究生对新的管理会计教学的评价,对比评分的差异是否显著,从而考察新的教学体系的价值。另外,对改革后硕士生毕业论文选择管理会计方向的比例进行调查,包括与其他高校比较以及与上海财大改革前比较,以反映硕士生对于管理会计研究的兴趣是否提高。

实务界方面的调查,可以请实务界的人士对改革前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和改革后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进行评估,然后比较评分的差异,看实务界对改革的赞同与否。从学术界和实务界两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估,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检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

(四)教学环境的配套建设

教学改革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改革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建设,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本质的变化。

1.建立管理会计教学数据库。可以尝试将全国范围内的管理会计教材案例和教学案例内容汇总编制成一个数据库,此数据库为开放式数据库,可以不断的注入最新研究的案例内容。为全国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个数据平台。

2.扩大学院(系)与实务界的联系,提供学生更多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机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有管理会计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于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忽视,因此,应该加强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训练机会,通过与实务界建立联系,为这一教学任务的实现提供基础。另外,管理会计人士还需要有与实务界沟通的技巧(Van Wyhe,2007),在与实务界的接触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学习沟通技能。最后,学院应定期与实务界人士沟通,了解对管理会计知识和应用的需求信息,以相应调整管理会计的讲授内容,使学生就业的几率更高,用人单位更加满意。

3.扩大理论教学的范围。Van Wyhe(2007)认为:管理会计应该有助于人们理解如何恰当地使用各种信息,那些诸如决策科学、人的行为甚至是管理学本身都应该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行为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综合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建议可以通过涉及上述理论的课程设置,扩大学生对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认识。

4.教学考核指标的改进。根据周齐武等(2005)的调查,目前高校的教学考核指标主要是“学评教”。仅仅依据“学评教”无法全方位评价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Centra,1993)。Calderson和Green (1997)指出,完善的教学绩效评估所需的信息,除学生评价外,他们认为下列9项信息反映教师的教学业绩: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校友回函、教师上课录像带、同事打分、学生个别意见与私下传言。除了上述多重指标组合法外,人们也试图采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讨论多重绩效评估指标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现有的教学考核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教学方式、校友回函、领导打分以及学生打分。这将有助于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更为公正地评价教学水平。

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教学的区分和融合。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是孤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分和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融合两门学科的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研究一直以来倚重于企业的内部数据,因为很多管理会计变量其实涉及到心理学和行为学变量,需要设计问卷进行计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通过网络披露更多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将更加有利于管理会计研究数据的获取以及与财务会计研究的融合。

6.本科生层面和博士生层面的衔接。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会计知识及相关能力,主要还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养成的(Stone et al.,2000)。因此,本科生教育首先就是会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本科生要着重于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本科生教学,课程和教材的设置是关键。而博士生要在掌握经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理论内容,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上具有创新思想。因此,在以硕士教育改革为试点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本科和博士阶段的教育重心,使其与硕士生教育改革相衔接,这对于硕士教育改革的成功很有帮助。

四、结语

本文以改革高校硕士研究生管理会计教学为目标,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的经济形势和组织环境的教学模式,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改革执行面的难度大于改革效果检验的难度,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管理会计近年来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发掘管理会计存在的价值,借鉴国外的做法,用最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硕士人才,为博士人才的培养积蓄后备力量,这将对管理会计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值得强调的是,改革不仅是要了解教学的现状,更要提出具体的措施并加以检验,因为教学改革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方面,更是要通过实务界的检验,因此必须把学术界的评价和实务界的意见相结合才可以作为最终效果的评定。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各高校的共同协作,才能使得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此项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CAFR),2007.

[2] 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 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

[3] Lawson Raef A.,杨继良.管理会计面临挑战[J]. 新理财, 2006.

[4] Brewer Peter C. 2000. An Approach to Organizing a Management Accounting Curriculum.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15, No.2,212-235.

[5] Boer Germain B. 2000.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15. No. 2. May,313-334.

[6] Cooper Philip. 2006. Adap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Knowledge Needs to Functional and Economic Change. 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5, No. 3, (September) ,287-300.

[7] Hawkes L.C., M. Fowler, L.M. Tan. 2003.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Is There a Gap Between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 Perceptions? MASSEY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15. June.

[8] Kennedy Frances A., James E. Sorensen. 2006. Enabling the management accountant to become a business partner: Organizational and verbal analysis toolkit.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24.,149-171.

[9] Lin Z. Jun, Xiaoyan Xiong, Min Liu. 2005. 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23,149-169.

[10] Martin James R.1994. A Controversial-Issues Approach to Enh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59-75.

[11] Maher Michael W. 2000.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at the Millennium.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15, No. 2., 335-346.

[12] MacDonald Laura D, Alan J Richardson. 2002.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levance Lost Induces a Renaiss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Vol.21, 120-156.

会计教育改革篇(4)

1.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对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作了如下描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从为内部顾客服务向成为商业伙伴转变。商业伙伴是和决策—营销团队平等的企业成员。作为商业伙伴,管理会计人员有权利和义务告诉经营者为什么特定的信息与商业决策相关或者不相关,并对提高决策质量提出建议。IMA对管理会计人员需要从事的工作作了如下概括:①预算;②项目成本;③资产管理;④合并报表;⑤营运资本管理;⑥战略成本管理;⑦控制和绩效评价;⑧信息系统设计。

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目标的调整。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上,故其狭窄的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和实务的发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

二、改革的框架和措施

1.革新课程体系。这项改革首先体现在正视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

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应开发一个建立在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基础上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管、、工程技术等。

革新课程体系必须注重课程体系付诸的过程。当前,我国较为普遍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自上而下取向”,也称“程序化取向”,对于课程设计者建立的一套程序和要求,教师尽管可以作局部调整,但基本上要严格遵循既定的课程体系。在这种取向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的人,其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也没有被激发。鉴于课程实施是一种基于教学现场的实践活动,我们提倡“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即课程实施应从教学现场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和课程设计者要展开对话、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并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体系;对高层次的实施对象,如高年级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可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课程,以增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适应性。

2.转变教学范式。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知识为培养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而要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管理教育必须摒弃“教师讲解、学生应试”、“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转而采用远程教学、职业教育、一对一访问、小组、案例和其他多样化的“互动”教学方法,建立积极型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能培养学生分析现象、表述观点、进行职业判断、发现和解决的技能。这种教学范式赋予学生自学的重任,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改革机制。管理会计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孤立完成的,必须动员全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实现这一点,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会计教育改革篇(5)

2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中国高校会计教育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改革高校会计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成为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要不断转变会计教育理念,塑造全新的会计教育模式。生存教育哲学提出教育要更加突出学生的生存能力,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由此可以发现,生存哲学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世界教育范围内发挥着作用,学习和接受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要掌握知识,还应该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取向,即为了生存。这种教育意识层面的教学理念转变很大程度上会带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创新,而教育思想与理念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改革。随着国家就业体制的不断变换,传统计算经济体制下的铁饭碗已经不复存在,人才需要通过竞争机制参与上岗,这给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会计教学要从这一生存理念出发,不断培养适合时展所需要的人才,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满足时展的要求。高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的综合性技术人才,这要求会计教育应不断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高校会计教育应给学生提供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持续的学习习惯,做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传统教育内容与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第二,强调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不断创新改革高校会计教育。首先,会计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重点明确教学的基本目标与教学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断整合或者删除与专业素质培养不相符的课程内容。会计专业课程设施应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与高级会计学等内容,其中中级会计学应重点学习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等内容[3],使学生从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入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不断加大教学内容与课程容量,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博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扭转信息失真的社会会计现象,突出会计教学的健康发展。其次,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思想理念的引导。传统的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存在很多不科学性内容,导致不同课程教学之间衔接性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有效联系性,以实现综合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重视参与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探索,以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提供自身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能动性的思维。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与考试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会计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财政部规定的会计准则,及时的补充教学课件,同时教师还需要关心最新的学术会议与期刊中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考试中要尽可能的降低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考察。最后要强调教学科研的发展,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要突出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重点打造一支专业的高教学素质、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会计能力与素质。

会计教育改革篇(6)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会计教育改革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会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众多,截止到2012年,全国有586所高校设有会计专业,每年培养的会计毕业生人数多达50万人。但是,伴随着就业区域性、结构性失衡,社会各界紧急需求的会计人才经常短缺,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奇缺。

(二)会计教育功利化问题严重

当前,在部分高校中,会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为使学生快速为企业所用,往往采用注重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大部分课堂教学和会计教育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求学生快速取得各类会计证书以便就业。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阶段人才培养方式趋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人才培养深度。虽然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但在提升学生沟通、批判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二、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内容

高校会计教育不仅是我国高层次会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承担我国会计基础研究和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但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各界需求仍存在严重的脱轨问题,会计人才培养导向性缺失、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固化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制约我国教育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从高校会计教育体系来看,国内高校的会计教育多以将“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会计专业课是核心课程,严重忽略了会计教育相关的通识课程的设置。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部分会计课程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考核标准普遍采用“为满足标准答案而学”的考核模式,形成了“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学习的动力。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从根本上克服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体系所遇到的上述问题,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有效推进的必然路径。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打破会计教育体系发展中的“隔阂”和“壁垒”,建立适应协同创新要求的新观念和会计教育体制,从而培养“科学研究型”“实践创新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

三、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推广会计教育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协同创新

在会计教育的专业化方面,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可尝试将会计学必修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诸如领导力、组织环境、写作能力、专业方向等各种单元模块。每一个单元模块又可细分为若干门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编号的办法解决相关联课程之间的先后学习顺序问题。这样,学生修到本科阶段的高年级时,通过设置顶点课程计划,帮助学生对专业课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形成系统、专业的会计知识理论框架。在与社会需求衔接方面,会计教育应适当加强课堂学习和各种职业能力之间的连接问题,专业知识讲授尽可能达到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在会计教育的多元化方面,高校的会计教育课程不但要融合深入的案例研究,而且还要融合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代企业经济问题的综合类讲座和现场团队项目,以促使学生对问题反复思考,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探索与个人成长打好基础。学生可通过本科低年级的经验共享式学习,结合研读经济学、会计学、管理沟通、统计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课程获取必要的基本技能,培养多元化视角。在本科高年级学习中,注重专业化教学,核心课程至少应包括商业决策、数据模型与决策、组织过程及财务会计。选修的会计课程应包括:财务报表中商业分析、管理会计、兼并与收购、公司控制权市场、企业税务筹划等。

(二)实施会计教育和社会实际相融合的协同创新

正规的课堂讲授仅仅是高校会计教育的一部分,应鼓励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实践并积累研究经验是提高学生专业思考能力的主要方法。高校会计教育的协同创新就是完善和建立新型的会计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优化师资配置和整合教学资源,针对各类需求主体的不同要求实施会计人才的培育和会计教育工作,以便各创新主体间开展便利的交流。高校会计教育应从与协同创新紧密相关的四大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着手,建立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会计教育的协同创新就是在培养学生认识会计问题的本质性、全面性、系统性、外部性、创新性的同时,会计教师通过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传授,培养会计人才有关会计思想、会计做人、会计做事及会计创新的新型会计教育模式,其核心主线是会计教育理念。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会计教育理念的内涵是以资金运动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在这种理念下引导学生学习诚信教育、创新教育、批判性教育等会计理念。协同创新下的会计教育机制首先要树立协同创新的会计理念,主要包括强化后果理念、解惑理念、原理理念、动态理念、质疑理念、德育理念。在这种协同创新理念的引导下,会计教育将革新传统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辐射性教学模式,即以会计专业课程为立足点,协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思维,在授课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该专业辐射思维、创新思维、外部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会计教育改革篇(8)

当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学科知识欠缺,体现在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脱节;专业知识分工过细,体现在会计教师、审计教师、财务管理教师专业整合不够;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体现在多数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没有亲历过会计业务实践,或者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运用外语工具的水平不高,体现在不能很好地利用外语工具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和联系实际不够,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选择上落后于现代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水平的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除了应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外,还应能将会计与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熟练运用外语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并能不断深入探索会计教育教学理论,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进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允许高校会计、审计教师有机会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得到实践锻炼,丰富其实践经验。同时还应进行政策调整,允许注册会计师和财政、审计部门专业人员到高校从事会计和审计教学工作,让他们丰富的会计实践案例成为高等会计教育中鲜活的培训内容。此外,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从事高等会计教育教师进行入门资格限定,注重选拔培养、培训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高等会计教育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治国理政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创新驱动靠人才,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选拔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更是“育”人。21世纪是我国会计事业充满机遇、竞争和挑战的世纪,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要面向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始终坚定贯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高层次会计人才队伍这一目标,制定国际化的高等会计教育规划,通过学历教育和后续教育,通过加紧实施会计领军人才战略工程,通过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业务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业务人才,促进会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时代赋予高等会计教育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互通渠道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必然联系。高等会计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其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到会计工作中去,接受会计业务实践的检验。因此,在高等会计教育中,要加快推进渠道创新,开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畅通“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请进来”,就是除了从事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外,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从外部请进来具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不仅为未来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提供“聆听大师,对话前沿”的机会,也会促使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从丰富的会计实践中提炼出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会计教育教学理论,更好地推进高等会计教育深化改革。

“走出去”,就是除了课堂教学外,要创造机会,让从事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和未来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够深入到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机关、会计机构的会计业务现场,通过真实的会计业务,消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促进会计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提升。

会计教育改革篇(9)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再过五年,人类将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正向多极化发展,中国改革的成功、发展中国家的振兴,极大地改变着亚洲和世界的面貌。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大变动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以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发展飞速,学科高度细分化和高度综合化日趋明显,产业革命的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产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构造。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设计为创造新的人类文明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批批新产品进入亿万家庭,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几十年以“多、大、快”为特色的消耗能源型大工业文明正转向适应个人电气化、多样化、信息化、多功能、省能源、系列化、少批量、多品种方向,高技术民用化、普及化成效显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设计展现了无限的可能性。知识和产品正在迅速老化。现在,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美国百货公司中90%商品是二、三十年前所没有的,再过二、三十年现在商品的90%又将消失。不少产品生产周期只有几个月、几天;美国的一些企业可在几秒钟内改变生产品种,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需要。

在当今世界规模的商品竞争中,技术和设计成了成败的关键。在技术、质量、功能等条件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设计成了决定胜负的因素。世界正由过去谁控制技术质量就控制市场逐步向谁控制设计就控制市场的方向发展。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正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为此,不少发达国家早已把设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而列入国策,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在发达国家,设计早已成了热门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1亿人口的日本,战后培养了近20万现代设计人才(建筑及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不算)现有200多所学校办设计专业)在校生达2万人,设计事务所有1.5万个,人均年产值三千万日元。像松下、日立、东芝、丰田等一流企业中都拥有数百名设计师从事开发。仅四千万人口的南朝鲜79年才500名工业设计人员,现在有90个学校办设计专业,每年毕业1.3万设计专业学生。另据80年统计,每一百万人中设计人员的人数为:美国80人,奥地利76人,日本75人,南朝鲜50人,芬兰50人。近几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但设计教育仍在发展,新的设计大学和专业仍相继设立)同时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不只是像过去那样只在艺术、工科和师范学科里开设计专业,现在在家政学科和人文学科中也设立新的设计学科,同时以生活文化、人类科学和环境信息等学科来构筑新的设计学科。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革,欧美、日本等国的设计教育也在进行新的改革探索:学科的合并、交叉合作、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的改造日益明显。例如: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已作出决定:将以特色著称的工业意匠学科和建筑学科及画像工学科合并成设计工学科,学科减少以增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时,日本文部省决定撤掉各大学的教养部(即基础课部)与其它学科合并,大量减少必修课程,增大学生在各专业、各学科的选修。有的国家还以课题项目为主组织各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

国际上设计教学的变革,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设计的理解、认识和需求的变化。设计人员不只是企业产品开发需要,在生活、产业、社会等各个领域也都需要设计人员。这些领域不是仅从事形态、色彩等造型工作,而是起到创造新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对社会提出新的假设,进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职能。

正当我们在发展工业设计的时候,国际上再次对设计的原点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现代设计的功过。在反思伴随大工业急速发展的现代设计所带来的副作用,例如:环境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衰亡、传统人际关系的变异,种种现代社会问题都与设计背离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创造未来、造福人类的宗旨有关。不少设计师为了经济利益不惜为假冒伪劣产品涂脂抹粉、推波助澜。为此,可以说现在的设计充满着商业味的功利性和改良性,很少有真正创造的作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设计界今后重要的课题。

会计教育改革篇(10)

(一)会计教育存在错位现象。目前,职业会计教育的课程设计,人为的拔高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开设追求多而全,教学内容追求全和深。这些做法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从业定位,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了难度大、应用少的高级知识或特殊业务的教学,基本知识教学的量度和强度受到削弱,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不够突出,技能训练不很到位,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造成的结果是:复杂的没有学会,而基本的又没有掌握好。

(二)会计教育存在缺位现象。许多院校的会计教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教育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教育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固然有多种成因,但会计法纪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任务,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教育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教育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的误导,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教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应付现象。而事实上,电算化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电算化教育薄弱,又怎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会计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模式、方法因循守旧,会计教学效果亟待提高。在会计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教学单边主义现象严重,教与学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讲解只注重会计事项处理结果的说明,忽视和缺乏对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来龙去脉的分析讲解和描述说明,对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的讲述生硬,学生缺乏理解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二、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职业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职业会计教育应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实用性强、可塑性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知识型劳动者”的起点上,应当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会计人员。在我国,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大多数,职业会计教育应基本定位在小企业的需要,面向基层实际,应对具体的会计岗位,培养目标应该突出操作技能的掌握。专业计划和课程大纲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必须突出基本,以保证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应对基本的、日常的会计工作需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专业技术水平过硬、动手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既要会讲课,还需要研究和实践来支持教学,科研和实践不仅可以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还可促使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而要打造一批这样的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一些会计理论水平较强、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整合进教育系统。这些人具有在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优良素质,其会计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就是培养适应未来会计人才的宝贵财富。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用。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须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将学生从过去的“观众”变为“演员”,而老师要从过去的“演员”转换为“导演”,引导学生学会相应操作、掌握相应知识、理解相应原理。

(四)改革会计教学方法。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讲授方法,如典型问题评价或讨论法、同类问题的归纳法、不同问题的对比法、对知识总结和扩展的图解法。这些方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并以简明的形式理清思路。以传统教学法为依托,实行案例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实训教学通过具体个案分析,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完善考试考核方法。考试考核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会计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应体现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传统考试考核重视单独知识点的考核,轻视综合性、系统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合理有效的考核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应对社会需要。

(六)解决好实验和实习问题。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解决好实验和实习问题。加强校企联系,争取订单培养和对口实习,开辟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就业适应性训练。

上一篇: 心理毕业论文 下一篇: 火灾防控宣传标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