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研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8:26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1)

2、围绕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委托中规院上海分院承担总规修改《大都市经济圈城市间关系研究》和《市域空间结构规划研究》两个专题的研究任务,并赴市级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

3、开展《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组织项目组赴高新区管委会、区政府、大学等单位调研,做好项目经费落实、基础资料征集等工作;

4、向市政府汇报《新区启动区控规》、《城新区控规》、《中心城西部地区概念规划》、《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中心城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等项目;

5、组织《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区域空间布局规划》、《组团概念规划》、《市城市绿道网专项规划》技术审查;开展绿地中心项目专家评审暨技术审查;

6、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批前公示准备工作,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委托并形成初稿,一期方案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对接;

7、开展市历史文化街区调查及数字重建技术研究和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讨论;

8、组织对综合交通规划中发展战略、快速路网等专题进行讨论,深化研究通途路BRT方案;完成中心城电力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会审;

9、开展停车配建指标调研,配合做好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交通拥堵治理专项行动有关工作;

10、做好第二批市历史文化名村评选相关准备,组织风景名胜区古道规划建设现场会暨风景名胜区工作座谈会。

二、九月份主要工作安排

1、继续推进市城市总体规划,完善《总规强制性内容修改论证报告》,做好规模、空间、交通、生态、大都市经济圈和市域空间结构6个专题研究;

2、完成《市近三年规划建设策略建议》、《市重大项目规划空间保障报告》,与市发改委对接《城市功能区研究》和《市域重点产业区块研究》;

3、组织第一批指令性项目审查,开展《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等项目编制工作;

4、深化通途路BRT设计,组织综合交通规划中对外交通、公共交通、交通枢纽等相关专题讨论;

5、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初稿审查,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批前公示;

6、基本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报告,起草市名城委工作章程、名城保护工作思路等相关文件;组织(西区)一期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伏跗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技术审查;

7、实施第一批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评估,做好第二批市历史文化名村评选的宣传、准备等工作;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2)

2011年工作回顾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志办的指导下,2011年,我县方志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方志工作机构恢复建立。如期完成《天津区县年鉴》供稿任务。编辑《宁河年鉴》,年底出版。《宁河县志(1979-2010)》续修完成初稿修定工作,县志续修工作处于攻坚阶段。方志资料丛书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即将出版。

以下从机构建立、志鉴工作、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理顺志办隶属关系,方志工作机构重新建立。

年内,经县政府常务会讨论,报县委领导研究,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2011年11月,恢复宁河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常设机构,隶属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副局级全额事业单位。县志办工作机构的重新建立,充分体现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1年初,我县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后,各单位成立了方志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方志工作形成县政府领导、专门机构管理、各单位分管领导负责和主笔人员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天津区县年鉴(2011)》供稿工作如期完成。

2011年4月底,完成《天津区县年鉴(2011)》供稿工作,供稿文字4万字,涉及概述、大事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乡镇章节内容,提供随文图片20张、彩页2版,刊载照片9幅,所刊照片重点反映了宁河园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载体建设的新成果。

三、2011年《宁河年鉴》印刷出版。

在《宁河年鉴》编辑工作中,坚持“三审四校”制度,严把质量关。供稿单位主笔完成初稿后,分管领导修改、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领导审定后上报稿件,体现了年鉴工作的严肃性,稿件质量逐年提升。县志办责任编辑初步修改后,由主笔人员审校并合编,形成蓝本,报县领导审定。编辑过程中,市志办领导及相关处室人员,跟踪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地图版权问题。印刷排版过程中,县志办责任编辑反复校对稿件,确保年鉴出版质量。彩页设计水平、封面装帧质量与印刷质量又有了新的提高。

该书由全县127名主笔人员撰写素材,52名摄影人员提供照片资料,县志办11名同志参与编辑,所刊载的内容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县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书设置23篇,分目126个,编辑文献16篇、动态条目981个、荣誉录4种、统计资料3种、附录23件。编辑彩页32版、随文图片35张,文字总量42万字。所记述的内容准确,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时代性、区域性、资料性和便查性七大特点。新编彩页重点反映了我县园区经济建设与民计民生工程建设的新成果。

在年鉴编辑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总结年鉴编辑工作经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篇目结构,完善记述内容。《宁河年鉴》从2009年创刊到2011年,已经连续出版3卷,依据新情况,每年都有新的局部调整,都力求反映时代进步的特征。

(二)丰富的基础材料,方便取材,提高了编辑质量。多数单位的基础稿件条目和文字总量超过框架条目要求的数量,从总体上说,方便了筛选工作。志办工作人员阅读与编辑的文字总量约500万字,从中择篇选目;搜集查看照片1.2万幅,从中选取彩页与插图,浩繁的工作量保障了编辑质量。

(三)反复核实,求真务实,提高了年鉴的准确性。如,对领导名单、基础数字、荣誉奖项等内容,反复校对,力求完善。对各单位领导名单以及任职情况的核实,由专人负责,到组织部完成校对工作。

(四)注重实用,基础数据的连续刊登,便于不同年度鉴书的对比。利用统计资料编辑《2010年宁河县乡镇农业经济情况表》、《2010年乡镇经济数据表》和《2010年天津市五区县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表》,重点反映我县经济发展状况,突出年鉴实用性。

(五)规范综合性条目编写,确保记述要素完整无缺。重点对概况内容进行规范,要求组织沿革、基础数据、地理位置、户数人口、耕地面积、主要职能、工作业绩等要素齐全,排序一致。

(六)应用网络办公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网络即时通讯窗口,县志办与撰稿人员在工作指导、反馈意见、材料编辑与信息传输等方面,随时沟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结2011年,年鉴编辑工作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一)丰富了年鉴记述内容与反映形式。依据年度新情况,综述部分增加了《宁河县“十一五”期间发展概述》;文献部分新增《宁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目中新增了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服务、粮食储备、农村社会调查、邮政储蓄、汇鑫商贸、中行等10个单位的内容;新增了各单位副职人员的记载。年鉴内容不断完善,提高了年鉴资料的综合性。

《宁河年鉴(2011)》彩页中更新了《宁河县行政区划图》,添加随文图,以图文并茂形式,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各单位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提升了年鉴的耐读性。

(二)适时调整篇目内容的分布结构。2010年政府部门实施了机构改革,据此,我们对部分篇目结构的设置和内容的记述重新进行了调整。如,将人事工作归并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目下记述;将物价、粮食工作调整到发改委分目下记述;将林业、畜牧兽医、农机中心工作调整到农工委分目下记述;将编委办工作调整到县委工作序列中记述;将县志办工作调整到政府工作序列中记述;将潘庄工业区升格到县级工业经济园区篇目之中。篇目布局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年鉴的时代性。

四、全面组织、整体推进,县志续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县志续修总体规划》和《县志续修年度计划》,2011年县志续修按篇目结构设置要求,依次展开业务培训、搜集整理资料、编辑资料长编、编修初稿、意见反馈等工作。截止2011年12月,123个单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编写资料长编500万字,并且上报初稿,县志办完成133万字稿件的合编工作。初选照片1880幅。年内,邀请顾问参与前志补遗工作,该项工作基本完成。

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聘请市志办专家授课,讲解志书体例特征。在年初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以会代训,参考外省市二轮志书编修经验,志办重点讲解志书编修方法。编辑《修志辅导手册》,发行130份,组织主笔学习与交流,重点指导搜集资料与初稿撰写技巧。县志办深入卫生系统等单位进行行业志编纂的指导,加快了整体工作进度。

(二)充实编修力量。县志办聘请15名富有志鉴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为修志补遗工作顾问,并颁发聘书。年内,杨霞副县长主持召开两次补遗工作座谈会,收集补遗材料4.5万字。政府办等单位聘请续志工好者帮助工作,充实了修志力量,为按时供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注重搜集基础资料,长编资料力求完整。教育、文化、人口中心、公安、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都及时到档案馆、上级部门搜集、复制资料,制作卡片,编写长编。公安、文化、水务等部门的基础资料均在10万字以上,保障了资料的全面性。气象与社保等部门充分利用图表体例,反映本单位发展变化情况,一目了然,值得借鉴。

(四)实行责任编辑分编、总纂通审制度。县志办深入供稿单位协商解决资料搜集与初稿撰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责任编辑分篇初审、志办主笔二审、总纂三审的流程,完成初稿合编工作。

五、开发方志资源,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文史资料编研取得新成果。

县志办研究制定了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编研计划,地方志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工作逐步规范,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发掘宁河历史文化,弘扬宁河人文精神,推动宁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继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第一辑《古代巨泽七里海》出版后,与市志办、市档案局联合编审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完成印刷前的准备工作。该书设置《梁城阁老》、《初登仕途》等22章,计15万字,详细记述了原籍宁河镇的杜阁老一生的业绩。为编审此书,县志办人员三赴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文史档案资料,核实历史事件,确保记述内容的真实可靠;深入杜阁老后裔家中座谈,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核实相关情况;聘请天津古籍出版社专家审校;征求市志办及市档案局的意见和建议,协商解决业务规范、印刷质量等问题,确保出版质量。

六、加强方志干部队伍建设,业务能力有了新提高。

强化学习意识,方志工作人员注重研读前志与外省市志书,钻研市志办业务规范。注重积累材料,将统计年鉴、乡土教材、总结、报告、报刊文摘等相关资料汇集于县志办。及时总结经验,在已出版的年鉴书籍中寻找不足,不断完善新的年鉴结构。和谐共事,县志办与供稿单位的沟通能力逐步增强。强化职业操守,责任编辑在校对稿件过程中,觉察某单位贷款余额增加值的计量单位不合逻辑,立即核实,再行定稿,体现了志人性格。

积极组织全县修志人员学习应用排版与图片处理专用软件。研究出版流程,缩减不必要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注重提高摄影技术、图片处理与传输技术。为提高彩页质量,自行拍照2000余幅,从中选优。排版与彩页设计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版《宁河年鉴》实现自行排版。

总结2011年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供稿方面存在“迟”、“缺”、“重”、“片”、“残”、“代”、“多”等现象。

――“迟”:因搜集资料难度大等原因,个别单位上报稿件较迟缓,影响整体编修进程。图表和人物资料上报整体较慢。

――“缺”:因材料搜集不细致等原因,部分单位上报的材料存在“缺项断线”等问题。

――“重”:因沟通不畅等原因,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职能部门的上报材料,存在重复交叉等问题。

――“片”:因个别单位综合协调缺乏力度,加之主笔人员年轻,对本单位工作不熟悉,上报材料不完整。

――“残”:因个别单位上报的材料体例不完备,“志体”多“述体”少;文字多、图表少;事物多、人物少。

――“代”:因业务规范不够熟悉等原因,存在以总结代替志鉴供稿的现象。上报材料存在论述性、报告性语言较多,不符合志鉴体例要求。

――“多”:因修订不够细致等原因,造成上报材料的文字过多。个别单位的初稿超过6万字,给志书编修工作造成很大压力。

二、编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志办人员综合素质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需要尽快了解掌握全县的重点工作和各单位的主要工作。

二是志办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志鉴编修能力,掌握编修规范。

三是组织协调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工作沟通与指导。

以上问题,急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2012年工作部署

2012年,宁河县地方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市志办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四次人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认真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依法组织开展志鉴编修、文史资料征集编研、方志理论学习研讨等工作,传承宁河优秀历史文化,弘扬宁河人文精神,充分发挥方志社会功能,为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宁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继续开展《宁河县志》续修工作。按照《宁河县志续修规划》,在2011年县志资料长篇和初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精心修改,形成蓝本初稿。

(一)组织县志办编辑人员,集中力量,整合、浓缩各单位上报的资料长篇和初稿,完成篇章无题序的撰写,形成较为完整的合稿。

(二)按照横不缺主项,竖不断主线的规范要求,面向各供稿单位征求修改意见,甄别与核实数据、充实内容、优化节目结构。

(三)邀请前部《宁河县志》编修人员、二轮志书编修顾问及我县方志爱好者,广泛征求意见,对合稿内容进行补缺纠错。

(四)组织县内档案、历史、法律、经济、军事、保密等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志书合稿的特定内容进行专项把关。

(五)邀请市内志界同仁,对篇目框架结构提出修改意见。

(六)汇总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合稿进行全面修订,完成总纂,形成蓝本初稿。

二、编辑2012年版《宁河年鉴》。依据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状况,适时调整完善年鉴的框架结构,使其更具时展的特征,符合年鉴的规范要求。紧紧围绕2011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着重记述“三重”工作、民计民生工作和改革发展中涌现的新生事物。力求全面、系统、完整记述我县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工作。按照年鉴规范,精益求精,突出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宁河县区域特色,力将《宁河年鉴》打造为精品佳作。

三、高质量完成供稿任务。一是按照市志办统一要求,3月底以前完成《天津区县年鉴》供稿任务。二是按照市档案局要求,6月底以前完成《天津档案志》供稿任务。

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编纂宁河县地情资料文献。深入研究我县地理、历史、人文演变发展的历程,发掘、征集、整理、编研具有历史价值的史志资料。年初,出版史料丛书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年内,编审历史名人《清代侍郎廉兆纶》,启动《当代宁河名人》资料征集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完善管理、加强培训。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晰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及时顺畅的工作信息报送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积极参加市志办组织的赴外省市学习交流活动,开阔眼界。适时邀请市地志专家进行辅导讲座,系统学习地方志业务知识。走出去,向先进区县学习,不断提高我县地方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3)

研修是我早已熟悉而又未见过面的一个朋友。三年前,就听说他的大名了,如雷贯耳,让人有些怕。

初听研修,印象颇深:专题讲座,理念更新,整理作业,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通宵达旦的“复制粘贴”。为何研修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口实,不识庐山真面目,难解其中味。

研修来了,让我欢喜让我忧。

xx年7月26号,是我和研修见面的日子。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收拾好给研修见面礼——电脑包,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办公楼东二楼初一五教室,静等研修的到来,有点忐忑。8点了,打开电脑,准备好了一切,然而研修却没有依约而来,让我和他的粉丝们有些焦虑不安,打听原委竟是:网路不通,研修给堵路上了。我可怜的研修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三天面谈,渐入佳境笑开颜。

初见研修,因为他的不守时(好在事出有因),让我们见也匆匆,散也匆匆。

二见研修,不一样的颜面不一样的心田。他带来了两样礼物,二号和四号公告:修改考核办法,制止作业抄袭,严禁复制粘贴。严肃的研修在这盛夏给了我清凉的一片天。静下心来,轻松交流,互相学习,成长的快乐充溢心间。

再见研修,彻夜难眠。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视频看,文本研,开阔胸襟豁然间。点滴回忆,万千取舍,写就作业篇。

夜深了,坐累了,站起身,走到窗前,凭空望去,星光稀少,一切都在静谧中沉睡了。只有我和你还在交流。研修,如果你是那馥郁的花,我就是追香的蝶,踟躇再三,我不得不说:我,爱上你了!就在不知不觉中。

形影不离,不畏浮云遮望眼

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吃饭、晚修,我都在和研修全面交谈。当然,他是最好的老师,我是最好的学生。同课异构——初中课堂实录;如何科学地展开历史教学评价;开拓视野——高中课堂实录;高端备课——我们如何更新观念?高屋建瓴,进一步更新了我的观念;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教学特点及注意问题;世界史教学的特点即应注意的问题;高端备课——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及我们的策略。学习、提高、顿悟。让我几日间,就理解了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几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谢谢你,研修,给了我更高的高度和更好的理论方法,来看待历史,看待今后的历史教学。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研修将走,依依不舍话别情

今天是第十天了,研修将走,突然间有些依依不舍。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以说是我这十天学习、感悟的最好写照。

站在研修的高度,重新审视历史学科,审视历史教学,审视自己,我成长了。不看重会不会被推荐,只在乎自己是否认真思考,认真总结,认真写下因为自己平时疏懒而搁笔的沉思。

人是在学习、思考中成长的。集体的集中的研修走了,拥挤的教室重新归于平静;但研修的精神留了下来,个人的研修将永远进行下去。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4)

近日,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他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党史、新中国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党,发展壮大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的成长历程,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创造人类历史上发展奇迹的伟大历程,其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丰富历史经验,蕴含着立党兴党、立国兴国的伟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只有学好党史、新中国史这门必修课,才能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重大意义、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中国道路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才能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来、往哪里去,从而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更好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史爱党、知史爱国。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根本指针。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党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就要深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只有如此,才能深化对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5)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 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6)

    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囿于课堂的狭小圈子,相对封闭;师生关系是单向地、直线地发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贯彻。这些都制约着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青岛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这是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改革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教师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难度。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学生学习历史,远不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可以依靠解题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树立持之以恒钻研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只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手,才能真正使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几经论证,开始尝试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选修课作为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我们除在课内专门开设乡土历史选修课外,还开辟社会教育领域,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乡土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于是,档案这种一直不为中学历史教学所重视的特殊的历史资料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学习中,学生走进档案馆,翻阅那一卷卷泛黄的档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处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进而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档案是历史的特殊载体,它与学生课堂上接触的教材等历史载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凿”。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要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没有主体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学习是流于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不会产生持续的、长久的学习效益的。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对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与乡土历史相关的课题,然后到档案馆中去探究未经加工的历史(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提炼出符合历史本相的有效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青岛市一些学校以利用档案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搞得有声有色,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其中,青岛第十九中学结合学校地处胶济铁路附近,铁路职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在高一年级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时,组织学生分期分段进行胶济铁路简史的研究性学习。如,对去青岛档案馆查阅、摘抄档案资料的学生,先经过简短培训,使他们对查阅档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档案馆的目录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提要和编号,查阅全宗、案卷。面对浩繁卷帙,学生们一开始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教师巧立一些专题,以指导学生资料的搜集,诸如:“通过德国总督府编制的文件,分析德国殖民者修筑胶济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胶济铁路管理当局的年度报表,分析胶济铁路的修筑功大还是过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时间,走进档案馆。他们足足搞了一个学期,搜集了大量专题性资料。在学期末举行的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精心设计了一张醒目的统计图表,将德国修筑胶济铁路的投资与铁路修成后掠夺的财富放置在一张表上,使人一目了然。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对德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进了剖析。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结合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指出,德国殖民者投资修筑胶济铁路,是需要加倍“回报”的,那就是他们要长远地掠夺铁路沿线的财富,已经掠夺的44%多万马克不是其终极目标,因为这个数字是根据胶济铁路当局1898年至1914年的报表统计的,如果不是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夺占青岛这个意外事件的话,德国殖民者的掠夺会进一步发展。尽管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却是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学习实践的产物,从中透射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这正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档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让学生走进档案馆学习历史,可以改善历史教育结构,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营造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7)

今天我为大家上这次党课,主要目的是动员全体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进一步坚守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奋力开创新时代党史工作工作新局面。我讲的党课题目是《坚守初心使命 强化责任担当  努力开创范县党史研究工作新局面》。

一、守为民服务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初心是什么?是我们最开始的本心,最开始坚持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是带领广大的中国人民不断的谋幸福、谋复兴、谋进步。我的初心是什么?是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新思想为指引,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是不能忘本。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和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队伍,我们只有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共绘美好蓝图。

二、担修史立传使命,增强做好党史研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党史工作肩负着为党修史立传、为党续写“红色家谱”的重任。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在不同场合多次号召大家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如1939年,抗战期间,一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党迫切地需要在思想上统一全党。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毛泽东明确指出,“考察一下我们党的历史,就会懂得”,著名的延安整风就是以总结党的历史开启的。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正确地总结了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多次强调“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发出“学习党的历史”的号召。12月底,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013年七一前夕,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7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并把学习党史上升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的战略层面。他说:“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这就将学习党史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人片面认为党史研究室是清闲单位,没事干,其实不是这样,我们的工作伸缩性很强,如果主动作为,想干事,有干不完的工作。干工作本身就是对自己的锤炼和提高,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自身提高了,将来才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工作。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8)

例如“实验稿”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就是作“初步了解”的要求,表述非常含糊不清。二是课标要求与教科书编写脱节。以本地使用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课标要求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重点知识,但教科书中都没有表述和涉及,造成教学的无所适从。三是内容标准虽然按历史的时序编排,但有别于学科体系。

这就使各级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即将实施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修订稿”)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意见报告、座谈会等形式,有效弥补了“实验稿”的不足之处。如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有效开展教学,笔者总结如下:

一、在研读课程前言中把握教学导向

“修改稿”前言阐述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它体现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称“纲要”)关于义务教育的精神和课改理念,其主旨精神集中于三个方面:

1.育人为本。“修改稿”前言首先提出: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修改稿”课程性质强调: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公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改坚定不移的方向。

2.贯彻“三性”。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此,“修改稿”课程理念部分强调:历史课程的编制,要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落实好这一“强调”有利于我们明确航向、提高课堂实效。

3.服务社会。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具有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修改稿”前言指出: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服务于社会。分析、领悟这一精神,对于进一步搞好课改新阶段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在研读课程目标中体现学科特征

“修订稿”课程目标总体体现出尊重历史,求真求实的原则,强调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真相的方法。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实践上可操作的规范。它突出专业层面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口号式、概念化的词句。他使课程标准能够在教学中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1.以课标为依据,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克服教科书相对滞后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博览群书,关注史学动态,善学习、勤思考,这是讲真实的前提,2007年任世江老师在《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一文中探讨的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到底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还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引发了史学界的一次求真、求实教学的讨论,也促使了历史真实教学的发展。二是要有冲破教学的理念和胆识,这是讲真实的保证。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9)

高中历史新教材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编排结构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不同的角度,立体化地向学生展示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类历史进程,完全颠覆了传统历史教材平面化的编年体形式的编排结构,这也给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深感新教材内容多且难度较大,而高一学生生源减少,素质逐年减低,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把握不大,面对这一问题,笔者从自己十几年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出发,从搞好与初中历史内容的衔接、抓住新授历史知识的精髓与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设计学生作业练习的方法四个不同的层面探讨新课改的形势下,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办法和途径。

一、搞好与初中历史内容的衔接

任何高等的知识都是由基础的知识积累形成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内容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温习巩固初中历史知识,而且更要熟悉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教材着重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一些历史基本概念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唯物史观和初步的历史评价方法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必须做到与初中历史的主动对接,以初中历史内容为基础并要理论上提升。高中历史教师如果对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了如指掌,对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准确把握,在高中历史新授课时,就能从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入手,自然地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就用初中历史歌颂邓世昌的对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导入甲午战争的场景,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授课的学习。

二、抓住新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精髓

目前的新课改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并存,教师应该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研究历史教材,考虑到高中历史新教材将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与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遇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可能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可能产生影响,显得内容多、头绪多,教师备课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始终抓住一个主线,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那就是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探索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要始终用这个规律指导历史教学,一切就化难为易了。尽管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都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内容,那就有所侧重地讲授,不能面面俱到。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学习洋务运动,主要放在让学生熟悉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工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在必修三中,“洋务运动”教学重点则放在论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突出了教学重点,分散了教学难点。另外,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教给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模块链接”把知识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把学生真正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为目标,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着眼点,给学生一个金山,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技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课堂情景,把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学习动机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宽松和谐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

在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带着一盒巧克力和一个麦当劳进了教室,学生很感兴趣,我就用我们身边常用的东西入手,总结出跨国公司的一系列产品,充分表明我们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立刻形象地被学生牢牢掌握住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把教学重点落实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

四、科学设计学生练习作业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篇(10)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

局领导高度重视修志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该项工作。一是统一认识。局领导认为我局虽是新机构,但佛山市的城市管理有较长的历史,发展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事业,不能割断其历史渊源。虽然,在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中,市政府对我局没有硬性安排修志任务,但局领导仍把这项工作纳入,旨在通过编修《佛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志》(以下简称《城管志》)为资政、存史、教化等提供实文载体,总结城管工作过去的历史经验,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二是成立机构。为加强《城管志》编修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局长关天安任组长,副局长吴乃流、黄南飞任副组长的编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编写组,聘请原广东省《蕉岭县志》总编、高级教师林清水先生为《城管志》主笔,选调邓政明副科长和罗达两同志组成《城管志》编写组。三是搞好保障。在局资金紧缺情况下,拨出专款为编修组配备笔记本电脑等办公器材,落实有关工作用车保障,以利编修工作的开展。

二、参加培训,提升能力

为提高修志人员编写水平、拓宽个人的历史视野,我局领导主动要求修志人员参加市方志办举办的两期新方志编修人员培训班,通过学习、交流,参训人员初步掌握修志的理论和技巧,达到编修少走弯路,高效高质修志的目的。参加培训后,修志组能以社会主义新方志理论指导制订篇目、取舍资料,写出部分有分量的初稿。

三、收集资料,认真编写

(一)结合实际,拟定篇目

经过前期准备和学习后,编写组着手草拟篇目。由于我局是今年月3日挂牌运作的新机构,而城市管理在佛山的历史相当悠久,据明文记载,能查找的资料可上溯至清朝道光年间。鉴于我局实际情况和城市管理的历史变迁,编修组成员多方请教,反复讨论,拟出一个既符合我局实际也能反映佛山城市管理历史及现状的篇目。经局领导小组研究修改后,于9月报送市方志办办公室审核。市方志办对我局报送的《佛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志》篇目进行严格认真审定,对个别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同意按照审定篇目进行编修。

上一篇: 医生下年工作计划 下一篇: 祖国在我心中班会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