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4:41

老人与海教案

老人与海教案篇(1)

《老人与海》(节选)教学实录

一、导入及情节梳理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看过电影《英雄》,难以忘记其中为刺秦目标而奋斗的三位英雄:长空、残剑和无名。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下面请谈谈你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生:士为知己者死,只身赴秦,有勇有谋。如战国荆轲。

生: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情的人。如感动中国的普通人士。

生: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梁山好汉。

生: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和项羽都是英雄。

生:为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如高中的我们。

师:说得都很好。英雄要勇敢和坚强,为目标永远努力,无畏挫折。每个人心中英雄的标准是不一样的。那么,海明威笔下的渔夫桑地亚哥老人是否符合你对英雄的定义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老人与海》。(板书)

师: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结尾部分。昨天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现在大家每6人为一小组,探讨屏幕上的学习任务。

1.描述故事概况,总结老人与鲨鱼的斗争经过。

2.试着概括一下老人的形象特点。

3.你从文本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走动询问小组的学习情况。5分钟。)

师:谁先来描述故事概况?

生:老渔夫桑地亚哥一天出远海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意料不到的是,在老人要把大鱼拖回去的过程中,大批的鲨鱼被吸引而来,争吃拖在船尾的大鱼。已经筋疲力尽的老人竭尽全力与鲨鱼搏斗,那条大鱼仍旧被成群的鱼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最后,老人把这副巨大的骨架拖回了岸边。

师:老人与鲨鱼斗争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生:课文写了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斗争。

第一次:用鱼叉、绳子 老人手受伤 大马林鱼被吃掉40磅

第二次:刀子、桨 老人手伤严重 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第三次:刀子、桨 手淌血 鱼半个身子被咬烂

第四次:短棍手痛得厉害 鱼的半个身子都给咬烂了

第五次:短棍、舵把 极为疲乏 大马林鱼仅剩残骸(生答完师投影显示)

二、人物形象分析

师:两位同学任务完成得很好,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故事的情节。下面请结合文本语句赏析老人的形象。

生:老人沉着、冷静,机智。“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眨也不眨的望着鲨鱼向前游来”,“老头儿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

生:老人的勇敢和坚持不懈。老人有两句话非常典型:“星鲨,来吧,星鲨”,“我要跟它们斗到死”。

师:你独具慧眼,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语气。

生:第一句有挑战的意味,第二句语气坚定。(该生表情朗读。学生鼓掌。)

生:“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由此可以看出,老人自信、坚强。

生:老人杀死鲨鱼后,还赞美了鲨鱼并且自责过,说明他承认强者,也很善良。

师:同学们读得细致,找得全面。下面我们来概括一下老人的形象。

生:老人是“硬汉子”的典型代表,他有着顽强、机智和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

三、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师:塑造老人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生: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小说还花了一定笔墨描写鲨鱼,从文中把这些段落语句找出来,说一下这样写的作用。

生:这是一种侧面烘托描写。

生:鲨鱼越是强大、凶猛和残忍,越能衬托出老人的刚毅和顽强。

师:其实塑造人物形象,外貌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之一,但是课文节选部分却没有写到老人的外貌。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分析想象一下老人的外貌特征,并把它描述出来。

生:老人有宽大的肩膀和强健有力的手臂,身材魁梧,脸上写满沧桑。

生:老人的皮肤黝黑,常在阳光下暴晒;老人的手因海水浸泡而布满裂纹。

生:因为老人常年出海捕鱼,难免会受伤,他的脸上和身上应该布满伤痕。

生:就像海明威照片一样,深邃的眼睛,脸上布满皱纹,嘴边有一圈坚硬的胡碴。

师:大家想象丰富而且合理。我们一起看看原着中有关老人外貌的描写。(投影显示)

桑地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

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生:外貌很形象。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

生:“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愉快而不肯认输”,写得很有特点,写出了老人坚强又乐观的性格。

师:写外貌贵在传神。“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愉快而不肯认输”,只此简洁两笔,人物乐观、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这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四、文本价值中的情感教育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老人拥有坚强、勇敢、乐观等许多美好品质;但是,面对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老人如此抗争下去有意义吗?

课本27页第2段写道:“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后来老人同鲨鱼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老人这样做值得吗?请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生:很值得。虽然大马林鱼最后被吃得精光,但老人至少曾经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过,败也无憾。我们不能做个懦弱者,遇到困难就立刻退缩。我喜欢一首歌《我曾有梦》。

生:我不赞成。老师说了,刚开始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希望十分渺茫,徒劳的搏斗,没有多大意义。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生:我也认为值得。从结果来看,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扞卫了人的尊严,展示了人的勇气和毅力,是一位精神上的胜利者。

师:赫胥黎说过,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认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过程是痛苦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坚持,梦想可能变成现实;放弃,失败已经注定。老人在战斗后积累了经验,会变得更加坚强,谁能说失败一次一定是最终失败呢?

师:学习本课后,你对人生又有哪些感悟呢?

生:老人勇敢、坚强、执着的精神让我感动,我比不上他,我要向他学习。

生: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大多数名人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居里夫人便是典型。

生:莫以成败论英雄。只要为梦想付出过,失败者也算是英雄。

生:勇气和奋斗是梦想腾飞的翅膀。带上勇气和奋斗,人生的天空,我敢于 搏击!

师:诗意盎然而又豪气万丈,真美!建议大家把它记下来作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座右铭。

好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小说《老人与海》确实给予我们很多生活的营养。我摘录了小说中部分精彩的语句送给大家。(屏幕投影显示)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4.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

5.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师:人生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打击,希望大家能从老人身上学到些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下课。

【研究选粹】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面对这样一部重要作品,我们今天怎么样来把握它,并且给学生真正生命的润泽,这是很需要考虑的。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说:“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的。”[1]那么,在远离尘嚣的大海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老人桑地亚哥和鲨鱼的一场搏斗,何以会长久地占据人的心灵,并且成为“人的可能的场所”,成为人的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呢?

桑地亚哥形象分析

1.悲剧英雄:宿命的悲剧性和英雄精神是古希腊英雄内质的一种继承。这种英雄精神是一种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生存的意义,在战争的残酷中看到生命价值的精神。

2.生命英雄:海明威的写照。桑地亚哥同海明威一样用自己的精神向命运挑战,在这种勇敢的面对与考验里成为生命的强者,成为生命英雄。

3.精神贵族:拥有为了某种理想和信念而不畏险阻、不恤其身、拼搏到底的道德勇气和执着意志,他的个体魅力与崇高的悲剧美也就成为我们心中英雄的巅峰,成为最后的精神贵族。[2]

正是建立在桑地亚哥人物形象多层面的理解之上,小说的主题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复杂之美,如此才构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深刻和丰富。

小说主题

1.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这篇小说,是对于即使在物质的收获归于乌有时,仍然要坚持下去的战斗精神之赞歌,是在失败中获得道德上的胜利的赞词。”《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有关海明威的词条中写道:“《老人与海》主题思想是要人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些影响甚广,似成大多数读者阅读此文本的思维定式。

2.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老人与海》揭示的是人类的生存、命运与环境的冲突的主题。潜藏着海明威对自然、人类、社会诸种关系的深沉忧患和哲学思考。桑地亚哥的“硬汉”行为,只体现海明威的人生态度,并不能涵盖《老人与海》思想内容的全部。[3]

3.有研究者认为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的年月正值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在政治高压面前,海明威用《老人与海》表达了他的立场。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物桑地亚哥,将这个古怪的老渔夫置于远离人寰的大海上,让他驾着孤帆,沉思默想,独自感慨,表现出作者关于现实世界和人类命运的认识与思考,隐晦地表达了他对美国现实的极度悲观。[4]

4.西方女权主义评论家菲利普·扬的“负伤理论”认为“作家在一次大战中负伤而带来的损伤,一直是他生活与工作的动力”。现代文明困境中,他们身为男儿在肉体和精神上备受挫伤却无能为力,只有在迷惘中逃离痛苦。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我们看到父权文化在走向衰落,传统意义上男人们专有的权威、尊严和荣誉的光晕在消失。但他们大多有勇敢顽强、临危不惧、与厄运斗争到底的强烈个性,是一个凭着个体生命的全部勇气和力量来与命运抗争的个人主义英雄。[5]

当然,作为一部开创性的伟大作品,《老人与海》具有鲜明的特质,打上了海明威的烙印,赢得了无数作家的喜爱。

1.电报体语言风格。海明威一向长于运用简洁、干净、含蓄、凝练的语言叙述故事,“绝不矫饰”,“平易粗放、街头硬汉般的文风”。从主题思想的展示到具体的细节描写,他惜墨似金,省略到不能省略的程度,“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把亨利·詹姆斯以来附在英语文学上的“乱毛剪了个一干二净”。[6]

2.冰山理论。“冰山理论”则不仅仅是文体的简约、精练,更重要的是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敢于“省略”。注重表现事件过程,大胆省略人物情感脉络,隐藏主题思想。海明威“冰山理论”对小说创作的最大贡献正在于此。[7]

3.现代心理叙事艺术。深刻的心理剖析,是海明威最擅长的手法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老人与海》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叙事艺术对桑地亚哥进行深刻的心理剖析,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英雄的内心世界。[8]

【观察者语】

陈老师这节课颇为流畅完整:“情节概述—形象分析—细节品读—写作手法—主题思想—人生感悟”,师生对话、小组合作、表情朗读……手段丰富。师生融洽,课堂氛围亲切、轻松,显示了教师的功力和亲和力。只是,这“流畅”让我感觉有些“匆匆太匆匆”。陈老师似乎太容易被“硬汉”的主题所打动和诱惑,因为这个主题和我们的道德教化很合拍,打不败的英雄成为讨论或者说印证的核心,最后以张扬的“浪漫主义”激情终了。这多多少少也是当今很多小说教学的套路。问题是,海明威被简单化了。

作家马原说:“海明威的小说可以用一个‘瘦’来形容,他几乎就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就像骨架,像一棵不长树叶的树。”[9]这“瘦”自然来自海明威小说写作的“省略”艺术。“海明威的省略艺术也许不仅是省略了经验,而且也省略了思想。”“它更注重呈示初始的人生境遇,呈示原生故事,而正是这种原生情境中蕴涵了生活本来固有的复杂性、相对性和诸种可能性。”[10]

教学中需要好好抓住海明威的“瘦”,这是海明威小说的最核心的东西。它“瘦”在海明威的语言是电报体的风格,“瘦”在海明威的主题在冰山之下,甚至“瘦”在作者的情感都在叙述之外。

抓住了“瘦”,就抓住了《老人与海》的神。也就是说,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抓住作品的骨架,品味语言,把无限丰富的内涵“泡”出来,让骨感的作品丰满起来,这可能是阅读海明威小说的不同之处。

而陈老师依然按照传统的小说教法,按部就班:故事概况,概括老人形象,老人是怎么塑造出来的,老人身上所蕴含的精神。这样的课堂,势必淡化了海明威小说的巨大魅力。

在对老人形象的分析中,陈老师的教学也没能充分利用好老人深刻的心理剖析,深入到老人的心灵深处,把握住老人的精神气质;而只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等术语式的粘贴,学生依然没有走进老人的心灵深处。

而且,最后文本价值的情感教育,这个环节与前面关系不大。很多时候,老师们受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影响,以为课堂上必须要有一块独立的情感教育。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其实,根本没有独立的过程和方法,也没有独立的情感教育。真正的情感教育就在文本之中,在对老人性格的剖析之中,老人身上的那种单纯、澄澈、温暖,还有孤独、寂寞、迷茫乃至沮丧和恐惧,会让我们心生亲近、悲悯而不仅仅是敬仰,或者正因为他的人生境遇和我们或远或近地相似,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和尊敬他的勇敢和坚持。从审美上来说,老人的失败不是凄美,而是壮美,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息。

我以为这就是情感教育,人物分析就是情感熏陶。

还有,老师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情感把握也有偏颇之处。看下面这段:

师:赫胥黎说过,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认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过程是痛苦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坚持,梦想可能变成现实;放弃,失败已经注定。老人在战斗后积累了经验,会变得更加坚强,谁能说失败一次一定是最终失败呢?

老人仅仅是积累了经验?难道老人的经验还不够丰富?恰恰相反,老人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不顾世俗的经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必然失败却抗争到底,这是老人身上的激荡人心之处。而且,老人也未必失败了,在更高的层面上他未尝不是一个胜利者,那个孩子不是又来了,并成为老人坚定的追随者?

最后,让学生探讨老人这样做值不值得。不少同学引入了很多熟语,这样的熟语势必消解了对文本的新鲜感受。而你对人生有哪些新的感受?又让学生走到了庸俗抒情的惯性之中,这个时候,课堂充满了宏大叙事,而老人离我们越来越远。

事实上,海明威的小说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图式,当然也不是一个粗暴的道德文本。海明威既呈现了生活的荒谬,又提示了我们重返人类精神之源的途径。从这个角度切入,大海、渔船、马林鱼以及鲨鱼等都有了复杂的、多重的、耐人寻味的意义,老人对它们的态度值得细细品读。在言语的冰山之下海明威小说其实很“丰腴”,不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把它变得索然寡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害怕现代小说,尤其是外国现代小说的教学的。

海明威曾说:“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11]他的“冰山”理论影响了众多的作家。但这种理论又让我们茫然,我们似乎不能读到作者的情感好恶和价值取向。这是我们害怕现代小说教学的原因之一。

其实,换个角度,阅读海明威的小说也因而成为饶有兴味的挑战,更需要我们对文本细致而耐心地品读——这正是现代小说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是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叙述、发挥创造能力的极好动因。比如,阅读《老人与海》的课本节选部分,和学生一同分析小说中桑地亚哥直接引语的“他说”,内心独白的“他想”和意识流直接呈现的“我想”,外显的“他说”的激情、勇敢甚至强悍,内隐的“他想”的矛盾、纠结、自我鼓励,而“我想”中时时一闪而过的沮丧迷茫让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海明威的身影,在现代小说“冷静”的零度感情的背后其实依然内含无限热力。

“面对小说,读者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处于创造者的地位。”[12]。按照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具体化都需要读者的想象发挥作用。而读者得以创造的前提是文本细读,因为语言(文本)是文学意义的载体。我们的文学阅读应该从对这个“真实”世界的打量开始,也就是从我们对文本的初读体验出发。在现代小说教学乃至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文本细读。教师要有认真的初读体验,拒绝依据于“教条”的一元化解读,不要那么着急地去参考书中寻求解读的答案,再照搬给学生从而成为一名“掮客”。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何妨大胆引入《老人与海》的多元解读,如“研究选粹”中列举的四种主题、桑地亚哥的三种形象,让学生进行价值澄清,甚而互相辩驳,这比我们肤浅地停留在地球人都知道的层面之上的解读,意义要大得多。

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小说教学还大都停留在社会学批判的层面,关注作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自述的写作意图、批评家对其文本意义的阐述等等,其实这些只是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而对文本、对文学作品内在特征的研究明显不足,课堂教学也缺少那临门一脚的力量。课堂上依然沿用过去情节、人物、环境的所谓小说要素来解读小说,尤其是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因为我们还缺乏现代小说的阅读技巧和手段,在现代小说尤其是外国现代小说的阅读中捉襟见肘、左支右绌。

小说创作是有技巧的,而技巧才是一切创造的根本。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一些现代叙事学,了解现代小说的创作元素。

比如,现代小说的叙述牵涉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等。而速度控制在叙事学研究的实际操作中,通常分成五类,即:①省略,指文本时间无限小于故事时间;②概要:指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③场景,指文本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④延缓,指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⑤停顿,指文本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13]这种叙事学理论显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读“冰山理论”下的《老人与海》。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去品读小说中的叙述会帮助我们发现文本的意蕴。

老人与海教案篇(2)

海明威的小说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笔者以其作品《老人与海》作为研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范本。笔者搜集了12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教学设计4则、教案3则、课堂实录2则、导学案3则),对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并探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 课程目标中指出,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1]经过整理分析,《老人与海(节选)》一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1.认知类目标。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文学常识。2.技能类目标。梳理小说脉络,赏析桑地亚哥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探究小说主题。3.情感类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直面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上述12则课例都能明确小说这一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但课例3和11认知类目标缺失,整个教学目标都未涉及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这未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注重小说阅读教学的文本多元解读。大部分课例教师多元解读文本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带领学生从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叙事写作手法的多变性,和小说语言的独特性等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文本。相比较而言,课例1、2、4、9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符合多元解读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文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教师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九个方面: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11个课例);2.理清小说情节(10个课例);3.感受“硬汉”人物形象(9个课例);4.体会象征的潜在内涵(9个课例);5.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题(9个课例);6.“冰山原理”与作品的讨论(3个课例);7.剖析内心独白(6个课例);8.品味电报式语言(6个课例);9.桑地亚哥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之辩(10个课例)。

王荣生教授说:“依据学生的小说阅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对小说文本阅读的已有经验是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结合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对象(文本)来了解学生的阅读经验。”[3]这部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比较单一,容易读懂。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就课文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冰山理论”的原则。2.赏析“电报式”的语言和主要人物形象。课例1、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马林鱼、鲨鱼、狮子、大海”等背后的深层含义。课例5、9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多面性,品味独特的形容词,这四则课例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生阅读期待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是较好的课例。而课例3、4、6、7、8、11、12这些课例中的感受“硬汉子”形象过于简单,可知对文本解读力度不够,这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4]12则课例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通过品味电报式的语言、剖析内心独白、“冰山理论”等来赏析“硬汉”形象。(2)通过人物形象来探究小说表达的主题。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分角色朗读法、旁批鉴赏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分角色朗读法,不适用于教授情节单一、人物内心独白较多的小说。课例1和2的启发式教学法做的比较好,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分析到位,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揭示小说主题。课例7的旁批鉴赏法是一个创新,旁批对于鉴赏小说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讨论法的运用就值得商榷了,如课例5,对主题的讨论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课例11,教师为落实“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观念,讨论流于形式,很少涉及文本实质。

四、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笔者选择的12则课例,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一线优秀教师,在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也真实地反映了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课程内容中的外国文学知识陈旧,外国现代小说知识也不够完善。课程目标中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的解说不够透彻,以至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外国小说中的异质性。语文课程内容中应增加外国小说知识,并对外国现代小说流派和风格等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我们的学生在了解外国小说体式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

语文教师执教外国小说时,不知道对文本解读的内容“做减法”。教师要以已有的经验作为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对备课时预设的大量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留下学生最读不懂的方面以及本部小说最该读的内容,这也是小说的合宜教学内容。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荣生,宋东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保世华.《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5,(8).

[2]徐文中.《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08,(5).

[3]吴云辉.《老人与海》创新设计与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4,(9).

[4]赵君雄.《老人与海》导学案[J].新课程,2013,(4).

[5]雷江红.《老人与海》教学与关注社会问题[J].语文教学,2009,(7).

[6]张宝童.“硬汉”的孤独与抗争――《老人与海》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7]阮红环.实现高效课堂的四个前提――以《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现代语文,2014,(11).

[8]江正刚.硬汉如此多“骄” 风景这边独好――《老人与海》教学方案[J].中学语文,2014,(2).

[9]张广录.“冰山理论”:开启《老人与海》的一把钥匙――兼《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10]肖丽丽,胡循杰.《老人与海》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老人与海教案篇(3)

2005年9月24日上午,德国波恩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马维立先生在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于佐臣、青岛市中德友好联合会夏秘书长的陪同下,到即墨市档案馆参观访问。即墨市档案馆馆长李万林介绍了即墨的历史和发展变化情况,向马维立先生赠送了《Bp墨故城图画集》;马维立先生向即墨市档案馆提供了80多张70多年前的即墨古城、原信义中学等地的照片和1本英文版《崂山志》复印件。李万林还陪同马维立先生参观了即墨一中旧址(原信义中学)和即墨古县衙。马维立先生是德国专事中德关系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专家,此次专程来青岛参加“青岛与德国历史文化论坛”。他出生于青岛,在青岛生活16年,其中在即墨生活1年。

马维立先生在参观即墨古县衙时,遇到了同来青岛的德国汉堡大学语言学教授吴淑曼女士。马维立便向吴淑曼介绍了参观即墨档案馆的感受和收获。吴淑曼女士非常喜欢即墨档案馆赠送给马维立先生的《即墨故城图画集》。为此,吴淑曼女士回青岛后,便联系了青岛市档案局潘积仁副局长,表示愿意向即墨市档案馆捐赠从柏林档案馆得到的部分即墨古城老照片。于是,2006年1月10日,即墨市档案馆馆长李万林在青岛市档案局接收了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潘积仁代替吴淑曼女士向即墨市档案馆捐赠的照片档案光盘1张,内存反映即墨的历史、古建筑、风土人情和居民生活等照片100多张。李万林馆长向吴淑曼女士递交了接收档案捐赠的证书,并赠送了《即墨故城图画集》。

吴淑曼女士捐赠的即墨古城照片档案,是她在柏林档案馆的地下室里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搜集整理出来的。这些照片拍摄于1890-1910年,记录了100年前即墨的古建筑、风景、居民生活、风土人情等。通过这些老照片,还可以看到1909年的台东、1903年的汇泉湾海水浴场等老青岛的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据即墨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和《Bp墨县志》记载,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传教土卢威廉受德国信义会派遣,由青岛来即墨设会,初在县城西关(共济门里)租房传教,1905年在城南花园村设教堂,办书院,在胡家村南设医院,又陆续在王村、孙家白庙、灵山等地设10多处教堂传教。在即墨期间,卢威廉拍摄了大量关于即墨的古建筑、风景、居民生活等反映即墨风土人情和历史的照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次征集到的即墨古城照片,就是卢威廉在即墨期间拍摄的反映即墨风土人情和历史的照片的一部分。

老人与海教案篇(4)

第一课 第一课时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导引】略

【自主预习】略

【思考探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情境一:2002年,在庄严的国徽下,海珠区人民法院代表再次接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荣誉表彰,成为广东省唯一两次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称号的基层法院,被打工者和困难群众誉为保护神。

问题1:海珠区人民法院力争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你对“人民”如何看法?

答:

问题2:根据课本回答法官们努力为之服务的全体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哪些人?

答:

【思考探究】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006年9月18日,广州市蓝天中学黄永晃校长作为凤阳街第七选区代表候选人在与选民见面会上回答选民提问,这次选举所需的场地、经费均由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妥善的安排,保证选举顺利进行。从充满活力的年青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凤阳街的选民们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黄永晃校长代表民意当选为海珠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问题1:以上情景再次证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

问题2:请结合上述情景说说什么是公民权利?其中什么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

一位祖居凤阳街的美籍华人回国探亲,他带着小孙子看到街坊们选举人大代表的场面,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家呀!”小孙子拉着他的手说:“爷爷,你也投票吧。”

问题3:请问这位美籍华人能投票吗?暨此谈谈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答:

【知行合一】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系列――第一课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人翁意识。

老人与海教案篇(5)

中国:全班学生先看老师在纸上示范,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日本:老师出示一只真苹果,全班同学都观察这一个苹果,然后把观察的感受画出来。美国:给每个学生分一个苹果,并告诉学生苹果是洗干净的。学生,有的嗅嗅,有的翻腾着看看、捏捏,有的把苹果削皮、切开,也有把苹果吃掉的。然后再交流各白对苹果的感受,并自己画出来。

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该故事

1、教学效果:中国孩子的画都像苹果,跟老师画的一个模样。日本孩子有的画的像,有的不太像。而美国孩子的画都不太像老师原来发下来的苹果。

2、教师评价:中国的老师指着范画说:你们画得都很“像”,上了考场,在规定的时间内,只要画成这样,就能考上美院!日本的老师说:画得像和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各自始终能用自己的观察、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苹果的认识。美国的老师说:你们画得都很“好”,都能通过画苹果来认识自己的独特个性。

3、评价标准:中国:像!日本:能自己去认识!美国:好!

4、育人理念:美国和日本这节“画苹果”的美术课堂教学蕴涵着:顺其自然、保护天性、自由想象、充分发挥、体验成功、激发动力等的育人理念,终极目标则是独立人格的培养。中国这节“画苹果”的美术课堂教学蕴涵着:高效课堂,追求成功率,提高升学率。

5、教学模式:美国和日本:生本,中国:师本

6、预期结果:中国培养了一批庸俗的仿造者。日本培养了一批精明的改造者。美国培养了了一批独特的创造者。

显而易见,用我们的评价标准说事,美国的这节美术课很生本、不高效。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呢?生本课堂不应该高效,更进一步说,课堂不应该高效。以我看,行。

二、美国生本模式很诱人

把中美日“画苹果”的课堂教学程序可总结如下:

中国:课题“画苹果”(教师不提供苹果)专家(画家)研究苹果画法教师把这种画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模仿教师评价。

日本:苹果(教师提供一个苹果)学生观察画苹果教师评价。

美国:苹果(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苹果)学生个体观察研究学生小组交流感受画苹果教师评价。

毫无疑问,美国“画苹果”的美术课是一堂生本课,我们把这种课型称为“美式生本课”,并用下图表示其基本模型。

美式生本课具有以下特点: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学生画的是他自己看到的苹果,是他自己理解的苹果,是他自己认识的苹果,是他自己体验过的苹果……..。画苹果的过程是学生与苹果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对苹果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也是学生小组进行思维交流的一个过程。画作体现了学生的自由想象、个性特征。学生的作品各具特色,富有个性。

2、美国的教育过程好比“散养”,培养出来的是“走地鸡”。据说养一只3斤重的走地鸡需要半年时间,而3个月就可以圈养一只5斤以上的大棚鸡。在“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价值观引领下,“走地鸡”在中国已行走在消失中。

3、美国的教学评价“重过程大于重结果”。美式生本课充满了“自由”芬芳,愿学、乐学...。学习过程又蕴含了独立观察、自由思考、相互交流、动手操作......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

4、美国的教师好比“牧羊人”,培养出来的是“高山羊”。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学习,评价学习结果(以鼓励表扬为主)。

5、美国教育家帕尔默说:“优质教育总是重视过程多于成品,如果一个学生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受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育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对照之下,现下我们的教育似乎有点小沈阳穿裤子,跑偏了。

三、“高效生本课堂”一种生本赝品

“画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美术课高效不生本,美国美术课生本不高效。

那么“高效”与“生本”能挂钩不?

高效与生本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论证。为此,我们能否找出一些理论支撑呢?或者可以找到一些实践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但是这个命题实在诱人。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在高效与生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建一种既高效又生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那我们的教育就登临了世界教育的珠穆朗玛。

“出口决定进口”,中学教师要打好“出口”圣战,对课堂效率的追求,可谓呕心沥血,孜孜以求。课堂从有效到高效再到优质的目标是我们的追求和期盼。近年来,我们实践了“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生本课堂”等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好的“出口”我们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行。

1、“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可大致概括为:所谓“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教师编写好的学案)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学生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进行当堂训练,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在以应试为背景,以“出口”论英雄的大前提下,学案导学和先学后教,是一种遵“纲”依“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很显然,这与美式生本的“散养”模式有巨大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终极价值是赢在高考。洋思,杜郎口基本可以定义为这种模式。

2、“生本教学”的基本模式:前置作业小组互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点拨课堂检测。就程序而言与“学案导学”和“先学后教”差异不大,但其实质却大了去啦。“先学后教”是教师搭建好脚手架(教师在遵“纲”依“本”的前提下,把教学目标细化,分解到每节课,编写好学案),学生带着“学案”预设的问题去学习,换句话说是以应试为目标,着手于知识、方法、技巧等应试元素,炼成的是应试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而“生本教学”是以育人为目标,着手于顺其自然、保护天性、自由想象、充分发挥、体验成功、激发动力等的育人理念,成就的是独立人格与创新思维能力。

3、“先学后教”与“生本教学”的导学学案有重大不同。现以人教版必修2P91页实验4-2(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的两份导学案为例来说明二者的区别。

“先学后教”学案

1、阅读课本P91页实验4-2,思考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请归纳实验操作步骤,思考反应原理(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3、请思考本实验操作中的下列相关问题:

⑴海带为什么不能用水洗?

⑵实验室灼烧海带要用到哪些实验仪器?你知道这些仪器的操作规范吗?

⑶灼烧海带时为什么要加点酒精?

⑷用什么方法从海带灰中分离出含碘离子的溶液?

⑸除了用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外,还可以使用哪些氧化剂?你能说出课本上选用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的优点吗?

⑹(延伸拓展)如何从碘水中分离出单质碘?如何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分离出碘?

老人与海教案篇(6)

一、活动主题:父亲的责任、父亲的期望、父亲的情怀

二、活动意义:

1、扎扎实实开展感恩教育。主要针对年轻的学员,让体会父母的不易,珍惜学习的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2、因势利导开展责任教育。一方面针对已经成家的学员,引导他们把家庭的责任心有效地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引导未来的父亲(年轻学员),意识到做父亲的责任,对家庭、对孩子、对父母的责任。

3、年轻教师开展感恩活动。感谢老教授们父亲般的指导和关怀,体现出老有所为的社会问题,以此展现学校的师资力量。

4、探索与新闻媒体有效联动的机制。

三、活动策划

(一)老教授篇

1、社会意义:

中国目前正在进入老年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正在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一大批有经验、身体好的行业专家退休了,这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如何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成为一大问题。潍坊通达国际海运学校把20多位离退休的老教授、老领导聘请到学校,充实到学校关键岗位,由此实现了专家治校的发展战略,规范了学校管理,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

2、活动安排

(1)老教授在航海模拟器前进行实践教学。

(2)一群老教授在本船前研讨学校发展。

(3)一位老教授在指导学校制作海图

(4)一群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向一位老教授献花。

(二)学生父亲篇

1、社会意义

在通达海运学校,一大批父亲级的学员,他们年龄最大的已经48岁,有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但为了更好了发展,让家庭更加幸福,抛妻别子来到学校学习,尽到了更大的家庭责任,也成为儿女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异常刻苦,成为楷模,也是整个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典型。听听他们的诉说,就会让文字记者们感动,写出很好的稿子。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学校在航海界的影响力。

2、活动安排

(1)潍坊通达国际海运学校父亲学员父亲节座谈会

(2)可以拍摄一组父亲级学员在校学习生活的一组照片。

(三)年轻学员篇

1、社会意义

现在大中专学生的感恩意意识普遍低下,学习也不刻苦,在父亲节开展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意识到父母的不易,珍惜学习的机会。更让他们意识到:做一个男人,做一个父亲,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2、活动安排

(1)组织父亲级学员与年轻学员座谈。

(2)组织两个图案:一是学员排成一个心型,心里面排成DAD(英文爸爸的意思);另一个心里面排成父两个图案后面大一条幅通达学子祝天下父亲福如东海三联阅读

四、拟邀请的媒体名单(略)

2016学校父亲节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主题:父亲的责任、父亲的期望、父亲的情怀

二、活动意义:

1、扎扎实实开展感恩教育。主要针对年轻的学员,让体会父母的不易,珍惜学习的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2、因势利导开展责任教育。一方面针对已经成家的学员,引导他们把家庭的责任心有效地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引导未来的父亲(年轻学员),意识到做父亲的责任,对家庭、对孩子、对父母的责任。

3、年轻教师开展感恩活动。感谢老教授们父亲般的指导和关怀,体现出老有所为的社会问题,以此展现学校的师资力量。

4、探索与新闻媒体有效联动的机制。

三、活动策划

(一)老教授篇

1、社会意义:

中国目前正在进入老年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正在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一大批有经验、身体好的行业专家退休了,这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如何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成为一大问题。潍坊通达国际海运学校把20多位离退休的老教授、老领导聘请到学校,充实到学校关键岗位,由此实现了专家治校的发展战略,规范了学校管理,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

2、活动安排

(1)老教授在航海模拟器前进行实践教学。

(2)一群老教授在本船前研讨学校发展。

(3)一位老教授在指导学校制作海图

(4)一群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向一位老教授献花。

(二)学生父亲篇

1、社会意义

在通达海运学校,一大批父亲级的学员,他们年龄最大的已经48岁,有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但为了更好了发展,让家庭更加幸福,抛妻别子来到学校学习,尽到了更大的家庭责任,也成为儿女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异常刻苦,成为楷模,也是整个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典型。听听他们的诉说,就会让文字记者们感动,写出很好的稿子。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学校在航海界的影响力。

2、活动安排

(1)潍坊通达国际海运学校父亲学员父亲节座谈会

(2)可以拍摄一组父亲级学员在校学习生活的一组照片。

(三)年轻学员篇

1、社会意义

现在大中专学生的感恩意意识普遍低下,学习也不刻苦,在父亲节开展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意识到父母的不易,珍惜学习的机会。更让他们意识到:做一个男人,做一个父亲,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2、活动安排

老人与海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ork Analysis

――Take Cases of Mental illness Case Study of Intervention as an example

WANG Nan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learning, employment, living pressure is increas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become a painful illness college students work in mind.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ase by case description, case studies and case processing to extract the way to deal with such cases, method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case; intervention; revelation

1 案例介绍

小海,西北地区一个普通的农家男孩。进入大学后,小海经常独来独往,喜怒无常。据宿舍同学反映,小海经常独自照镜子,一会大声喊叫,一会又眼噙泪水、喃喃自语。辅导员曾多次找小海谈心,在沟通过程中,小海总是一言不发,眉头紧锁,有时还会无缘由发笑、握拳抱头等异常举动,并多次起身试图终止交谈,表现得异常急躁和抗拒。大一学期末,同学们买好车票陆续离校返乡,小海在弟弟的陪同下来到火车站。站内,小海以自己车票颜色与弟弟的不同为由,要求站内警务员为其换票。开车前小海无故拒绝上车,经弟弟劝说无果后,返回学校,最终小海母亲亲自来校将小海接走。新学期开学伊始,辅导员陪同小海来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室内,小海拒绝医生的检查,并向医生爆粗口,扬言医生要迫害自己。在情绪稍微稳定后,对医生的询问要么不作回答,要么语言凌乱,并多次起身企图离开。

2 案例分析

(1)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小海平时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进入大学后,他的内向性格更趋明显。在近半年的大学生活中,小海可以说是一个“独行侠”,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中。(2)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情感缺失。小海生长在农村,父亲因一场恶疾在小海年幼时离世。幼年丧父、穷苦家庭让小海感到说不出的痛苦与自卑,他将自己严严的包裹起来,不与他人接触。(3)思维松弛,存在交流障碍。谈话过程中,小海总是沉默寡言,经常双手捂头,脑袋歪向一边,皱眉,无端发笑。对于别人的提问,通常答非所问,语言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4)行为异常,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学习上,小海虽每天都上课,但从不看黑板,经常一节课直勾勾的看一页书,精神游离。

3 案例理论依据及处理过程

3.1 理论依据

心理学上对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标准来看,小海的敏感多疑、经常性的言语性幻听等症状均属于心理异常范畴。根据小海日常的行为表现,可以判定小海患有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是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状类型,属于心理异常中的精神障碍问题。它的病因既有遗传性因素,又与发病人的病前性格以及家庭环境、不良的生活事件等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患有此病的发病人大多数学习成绩下降,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敏感多疑。近半年的时间,小海学习、生活能力严重受损,小海出现的幻觉频率不断上升,由于病痛的纠缠于折磨,小海的性格变得异常的暴躁、冲动,甚至出现随身携带匕首的危险行为。

针对患有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的小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具有相关资质的老师提供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只能作为辅的治疗手段,真正的治疗需要专门的精神机构和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完成。

3.2 过程方法

为了让小海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帮助他减轻疾病带给他的痛苦,辅导员老师制定了一套以接纳为前提,以倾听、交流为起点,共情为平台,多方关爱、重点关注为依托的红、橙、黄、蓝危机预警专属方案。

接纳――爱与责任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围人对小海的接纳,会影响小海的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对于小海,这个特殊学生,辅导员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自内心的接纳他,理解他,关心他、支持他,站在他的处境想问题,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倾听、沟通――破冰的起点。倾听是对小海的尊重,用倾听化解小海内心说不出的痛苦,用沟通打开小海久未开启封闭的心。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老师并不急于追问,而是投来肯定的目光,采取鼓励式的方式引导他。经过长时期锲而不舍的努力,小海终于可以说上一整段有逻辑的话语。

共情――搭建物质、情感的双重平台。家庭环境、亲情友情等因素对小海的病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小海在点滴生活中体会到老师、同学的关爱、体会家人的亲情。通过潜移默化的关心,让他体会爱的力量。

多方联系,重点观察――建立360度无死角监控。发现小海异常后,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他的母亲。通过与小海妈妈的多次交谈,老师了解到小海的家庭情况和他从前的行为表现,更深入的认识了小海。在与小海母亲保持定期沟通的同时,老师也和小海姐姐以及姨妈、表弟保持着信息的往来。同时针对小海病情的不确定性,安排专人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时、准确的掌握其动态。

“蓝、黄、橙、红”危机预警方案――借鉴气象预警级别等级分类,根据小海的精神状况等级,辅导员老师建立了“蓝、黄、橙、红”危机预警信号,即:蓝灯常亮精神好、黄灯频闪有状况、橙灯亮起要辅导、红灯不灭医院去。蓝灯是一个安全信号,表明小海最近的精神状况不错,可以鼓励他参加一些校园活动;黄灯常闪,表明小海的精神状况不太稳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同时提醒同学们要24小时跟踪、关注并定时汇报;橙色灯亮起,表明小海的精神状况恶化,这时就要求同学们与其保持距离并向心理老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红灯常亮,表明小海的病情加重,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专业治疗。

鉴于小海的病情和专业医生的意见,小海及其家人希望休学一年进行系统的治疗和康复。

4 案例启示

(1)爱与责任铸就为师之本。只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能真正认识学生,知道他们的困难,懂得他们的困惑,才能切合实际的帮助到他们。(2)懂得尊重、接纳。辅导员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多样化的。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将他们整齐划一,而是要尊重他们的差异,接纳他们的个性,在充分认识他们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与造就出与众不同的个体。(3)对待特殊学生要有许三多精神。面对心理不健康学生,辅导员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开导她、帮助他摆脱疾病的困扰。以生为本,服务育人,不推卸责任。(4)两手抓两手硬。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多数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困难学生群体,在政策允许情况下,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经济帮助。(5)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辅导员老师并不是心理医生,对待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应以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判断特殊学生心里的严重程度,而是要及时的寻求专门的心理教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6)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辅导员老师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朋友,亲人,更应该成为他们灵魂,心理慰藉的专业指导者。辅导员管理对象的个性化,管理内容的多样化,就需要我们要了解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在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总结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老人与海教案篇(8)

【案例】《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本来是什么意思?

生:捆住、绑住。

师:这里的“拴”是什么意思?

生:吸引。

师:同学们,是什么样的剪纸吸引力这么大,能“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蹦蹦跳跳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生:这些剪纸为什么能“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姥姥的剪纸生动传神。

生: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

师:更重要的是“我”能从这剪纸中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能感觉到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生:我感觉到姥姥仿佛就是老牛,我仿佛就是兔子,姥姥像老牛关心兔子一样关心我。

师:是呀!孩子都希望有人爱、有人疼。好一个“拴”字,它既让我们体会到了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更让我们感觉到了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作者感情的浓缩、寄托,其意味隽永,耐人寻味。教者要善于抓住它们,引领学生用心咀嚼,细细品味,从中感受作者的心跳,倾听作者的心声。案例中“拴”字的教学,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拴”字折射出的是剪纸的惟妙惟肖、姥姥的心灵手巧,更是姥姥对“我”深深的爱;这“拴”无需绳索,却已深入“我”的骨髓,牢牢拴住了“我”的灵魂,甚至若干年后,仍让“我”魂牵梦绕。

二、关键词是能力的训练点

【案例】《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师:“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句中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

生:拼命。

师:默读这句话,静静想一想,海伦·凯勒是怎样拼命的呢?你的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到小海伦满头大汗,甚至有些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可她还在摸盲文。

生:我看到小海伦的小脸冻得发青,小手冻得通红,可她还在书写单词和句子。

生:我看到小海伦的手渗出了血,妈妈流着泪叫她休息一会儿,可她还是不停地摸盲文。

师:小海伦这么拼命,大家都很心疼她。妈妈劝道:“孩子,你的脸上都是汗,快歇一歇吧!”小海伦会怎么想呢?

生:我不能停,我要学会读书、写字。

师:爸爸劝道:“孩子,你的手都摸出血了,快歇一歇吧!”小海伦会怎么想呢?

老人与海教案篇(9)

故事始于解放初期的某一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接待了一位旧书商。这位书商带来了五册档案。异常惊讶,这五册档案里面记录了他人生历程中关键阶段的一段历史。睹物思旧,深深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五册档案全部是上海华法教育会的档案,主要是1919年前后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时,办理各种手续的单据、信函及中外报刊的有关报道剪报。曾经是赴法勤工俭学队伍中的一员,那位书商看到档案中有涉及市长的内容,便托人找到他,将其呈上。

五册档案让想起了难以忘怀的留法岁月。

1919年夏天,和一批青年学子一起,兴致勃勃地从上海出发,登上了远渡重洋的邮轮。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有欢乐也有苦痛,勤工俭学生活开始不久,由于法国经济萧条,工厂停工,靠在工厂打工维持学业的中国留学生陷入了断炊的困境……还记得,1921年10月,在中国留法学生被押送回国的船上,他曾向自己的同乡同学金满城提到,将来一定要写一部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把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做工、求学、生活的情况有血有肉地再现出来。

金满城上中学时就与是同窗好友,后来他们又一起考入留法预备班,一起赴法国求学,所以,深得的信任。于是,得到这五册档案后,马上转给了金满城,希望他据此开始撰著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金满城长期在新闻出版界工作,翻译出版了一批法国文学作品。当金满城正在酝酿写作留法勤工俭学历史之际,“”开始了,金满城受到迫害,并于1971年病逝。金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五册档案,为了不使它们散失,又完璧归赵,将其交还给的家人。“”期间,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夫人张茜却妥善地将这五册档案保护起来,并最终完整地保存下来。1972年,去世后。他的家属将这五册档案交给了国务院办公厅。有关同志翻阅档案后,认为其涉及的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史范畴,于是就将这五册辗转存留下来的档案移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后合并为国家博物馆),编号入库保存。

中国革命博物馆一直保存着20世纪初中国学生留法勤工俭学的少量档案资料。1995年前后,李铁映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成为国内收藏留法勤工俭学专题文物资料丰富和比较全面的单位。于是从1996年起,博物馆就开始在全国各地,甚至远赴法国广泛搜集资料,收获斐然,尤其珍贵的是,得到一些当年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家属的慷慨捐赠。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办“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将馆藏中有关那一时期的档案和资料全部调阅出来,对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进行梳理。周永珍老师参加了此项工作,也就在那时,她第一次接触到这五册档案。

这是五本用白报纸装订而成的册子,上面整齐地贴满了单据、信函和简报,封面是黑色漆面,烫金印着“华法教育会”几个大字。周老师说,1997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曾出版过一本《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图录》,上面选印了五册档案的部分内容。这本图录印数不多,笔者终于在一家书店找到,并“斥资”165元,将店里仅剩的一本余存纳入囊中。

这五册档案是如何保存、流传下来的?又是怎么落到旧书商手里的?周老师说,当年参与过接收工作,现已离世的同事王信平老师的讲述,让她解开了这些档案背后的谜。

华法教育会成立后,学生最初都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赴法,价钱虽然便宜,但费时费事,中途要倒五六次车,很是麻烦。后来开始改从上海登船起程,由水路赴法。这样,总部在北京的华法教育会特意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专事帮助留学生办理出国手续。这项工作最初由洪诚负责,但此人品行不端,贪污学生钱款,很快便被罢免撤职。接替这项工作的是沈梁(仲俊)。沈梁工作负责,严谨细致,这五册档案就是他当年一张一张粘贴并积累下来的。后来沈家败落,这五册档案也随同其他旧物一起被变卖,流入坊间。机缘巧合,它们竟然被完整地流传下来,让我们有幸在近一个世纪之后,仍能通过那些尘封的纸页,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具体细节。从档案中看华法教育会的成立

前后,中国各地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远涉重洋,到法国去勤工俭学。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早是在旅法华工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9年,旅法的老同盟会会员李石曾、吴稚晖等人,以自己“苦学之生活”的经验,开始在旅法华工中进行“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活动。进而他们又想到,完全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中国青年圆一个出国深造的梦想。于是,开始筹划运作,这其中一个功不可没的民间中介机构就是华法教育会。

关于华法教育会的成立,笔者在《民国档案》1984年第3期中读到一组解密的相关档案,这就是1917年5月20日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报蔡元培等在京设立华法教育会呈》及所附的《华法教育会纪事》和《华法教育会大纲》。其中《华法教育会纪事》详细记载了华法教育会从1916年3月29日在法国巴黎发起成立至6月22日正式成立的前后经过,及彼时彼刻那些学人的激情演说。

《华法教育会纪事》分为先导、发起、成立三个部分。

起先,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旅法学人曾在一起议论,身在异国他乡,凡有所组织,都要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与当地人互通有无。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能够建立“华法共同之团体”这样一个组织,“以学理言,固有互助尚同之宜;以事实言,亦有问俗问禁之说”,就可以帮助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更快地适应环境,促进旅法事业的发展。

1916年3月29日,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在巴黎自由教育会会所举行。发起会非常隆重,法方有32名代表参加,包括议员、人权会代表、大学教授、中学校长等各阶层人士。中方代表30人,在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熟悉的名字: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张静江等。

蔡元培和法国下议院议员穆岱都在会上发表了提倡人道主义教育的演讲,并对华法教育会寄予了极大期望。

在这次发起会上,推举了华法双方的会长和干事,法方会长由大学教授欧乐担任,中方的由蔡元培担任;副会长分别由法方的穆岱和中方的担任。

6月22日,华法教育会正式成立大会召开。法方会长欧乐作为大会主席,发表演讲,他在讲话中开宗明义,首先明确了华法教育会的宗旨:“在发展中法两国之友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智育、德育与经济之发展。”他还客观地论述了成立华法教育会对

中法双方的裨益:“然法教育会之助中国,亦即所以助法国也。此并力2_Z作,诚与二国以平等之益与平等之荣也。”大会还宣读了《法教育会大纲》,其具体任务之一,就是“介绍多数中国留学生来法”。上海法教育会

1917年5月,北京法教育会成立,之后,在直隶、山东、上海、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成立分会,开办了各种类型的留法教育学校,至1919年3月,“已成立者将近二十余校”。法教育会提出的勤工俭学的涉外求学理念,为那些家境贫寒,又渴望出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路的。1918年13月,法教育会四川分会成立,开办了成都留法预备学校。和兄长陈孟熙,以及同学金满城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第一届150名学员中的一员。当时四川的督军熊克武和省长杨庶堪对这批学生极为看重,明确指示学校,毕业考试名列前30名者,由政府发给每人旅费津贴400元,以资鼓励。成绩优异而家道贫寒的陈氏兄弟,均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这份优待。

当年赴法的中介机构就是法教育会。“国内之青年学生志在勤工俭学者,在国内之接洽,出国时之引导,出国后之招待,及以后一切生活之关系,殆无一而不与法教育会发生关系。”早期法教育会组织赴法留学生出国,大多选择走陆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由北京乘火车取道俄国到达巴黎。虽然价格比水路便宜,但中途要倒五六次车,让学生们晕头转向,很是疲惫。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对其封锁,也为了避开中途多次转车的劳顿,赴法留学开始改走水路,从上海出发直抵欧洲。为此,1918~3月25日,法教育会在中法铁业公司商议组建上海法教育会,专门负责接洽各地学生赴法事宜。1919年3月17日,首批89名学生乘日船“因幡丸”号离沪,在水上漂泊了近两个月,于5月11日抵达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

此后,在赴法勤工俭学热潮中,上海成了大本营。据统计,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法教育会共组织了20批,总计1449名留学生从上海乘船赴法。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20年11月7日出发的一批,共计197人,、傅钟、郭隆真就是这次搭乘法国邮轮“博尔多斯”号赴法的。兄弟和同期的四川老乡是1919年8月14日乘“麦浪号”赴法的。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的留法勤工俭学档案中,留下了不少法教育会当年工作的痕迹。为了帮助中国学生了解法国的情况,法教育会组织出版了《旅欧杂志》、《旅欧教育运动》等多种刊物;特别印制了内容丰富的《赴法须知》,比如其中的“路程”一项,就详尽罗列了由上海开船依次经过的地方,以及到达该地约计花费的时间。

在帮助中国学生赴法过程中,还有一个人的贡献不能埋没,他就是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秘书的朱少屏。1916年起,朱少屏应邀担任创立于上海、堪称中国最早留学中介机构之一的环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从1919年开始,朱少屏就承担了组织、协调、办理护照和购买船票等大量具体工作。环球中国学生会的服务是有偿的。解放初期,在担任上海市长时,朱少屏的女儿朱青曾担任他的秘书。周永珍曾经采访过朱青。朱青说,陈市长仍然记得当年赴法留学时曾经得到过朱少屏先生的帮助,并开玩笑地说,“办理赴法手续,你父亲还敲了我五块大洋的竹杠”。这当然是指必交的手续费了。

在法教育会干事沈梁留下的五册档案中,还有几封朱少屏与沈梁之间为学生联系船票的往来函件。

这五册档案中,还有一份档案非常有意思,即1920年5月4日,赵世炎等赴法学生出发前写给上海法教育会的短笺,措辞恳切,希望在他们到达法国后,教育会能够继续给予指导和援助。

法教育会20,5,4

上海

执事先生:

下列的名字便是我们的名字。学生等以自费赴法国俭学,已在会里报名入会。现承会中的介绍,于5月8日乘Quard Bihic号轮往法国。现在起身的时候,每人实拥有三千佛(法)郎,已经会中查验。我们已经填写志愿书为会员,到法国以后,还望会中的指导和援助。我们愿作很忠诚的会员去作学生,望会里迎受我们这点意思。

郑国平,罗成,甘瑞,

老人与海教案篇(10)

引言

世界洋流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重点内容,洋流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洋流四大规律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拟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以及对不同纬度和不同海区洋流系统的分析来进行规律归纳。其次,根据世界洋流的特点来说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把握知识重点的基础上,运用实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们生活中实际的案例在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熟练旧知识并且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一、洋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世界洋流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首先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然后再通过气压带与风带来总结陆地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进而向学生介绍洋流分布模式图。这种方法不符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老师在讲解的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学生无法对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世界地图,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个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世界地图,运用“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许多的实例对本质进行总结,使学生通过从现象到实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并且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习的更加深入。

二、通过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个例子或者一个故事来引导出所要讲的知识并提出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经过分析讨论之后会出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讲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在实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实例案例,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对概念进行分析与总结。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对所学概念进行不断的分析、推理、总结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归纳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

1.洋流的案例分析

在讲解洋流形成原因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戒备森严的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而德军的潜艇总是能轻而易举的来回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对盟军的海上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这个案例,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询问,德军能够自由的来回于直布罗陀海峡的原因,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想到是洋流。那么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洋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对洋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所学知识对洋流产生的原因进行很好的推理与分析,并且把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通过以上的案例并结合教材,很多学生可以推理出洋流产生的原因是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各地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不同,引起了海水密度的差异,水面的高度也有所不同,导致海水的流动。学生在总结出密度流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推理的方法分析总结洋流形成的其它原因,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郑和下西洋的案例分析

(1)郑和带领着庞大的船队航行,船只仅靠风动力前行,那么在航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效的利用风力和洋流,合理的安排航海路线和时间。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对郑和对季风和洋流的运用进行分析。

(2)郑和船队的出发均选在冬季风力最强的时候,返航的时间都是夏季。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郑和这样选择的原因,在此期间老师可以不断的讲解原理,并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得出最后的答案。选择冬季出航是因为亚欧大陆面积广阔,亚洲的高压势力强,在冬季就出现强劲的偏北风,有利于航行。返航选择夏季的原因是当时西南季风漂流的势力很强,船队向东行驶和向北行驶,这样一来就能很快的回到中国。而且在航线的设定上,充分的利用了洋流的知识,冬季航行的时候偏北风不断的吹送南下的洋流,使船队顺风顺水,很快就到达中南半岛。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清楚讲解原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生产生活的案例分析

(1)洋流的规模很大,决定着不同海区的水量、热量和盐量交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可以询问问题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首先老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在日本和秘鲁的海域内渔业资源特别的丰富呢,这时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根据之前知识回答说日本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北海道渔场,秘鲁则分布由上升流形成的秘鲁渔场。老师对问题进行最后的归纳和总结。首先,海流对渔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与总结,即在寒、暖流交汇处和有大规模上升流的地方会形成大的渔场,也就是日本北海道渔场和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其次,鱼类所需的饵料则是根据海水表层营养盐类的多少而决定。表层盐类多,浮游植物就多,以此为生的浮游动物就多,这样鱼类所需的饵料就会特别的丰富。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都会把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从而形成大型的渔场。对渔场的形成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世界上都有哪些著名的渔场,并让学生分析。学生很容易的就能理解并掌握世界著名渔场形成的原因是寒、暖流的交汇或者是受上升流的影响。

(3)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来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比如洋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对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的影响等等。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自己思考,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答案进行总结和整合。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现象来得出本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小结

案例教学法是各个学科都在使用的一种方法,地理的教学也不例外。地理不是只有空泛的理论,而是所有的理论都有实际的基础,基础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所以实例教学对于地理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把知识与生活过程中实例进行有效的结合,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在地理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原理和概念的掌握更加深刻。另外,在具备了一定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之后,学生可以把地理中的概念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概括与归纳。学生在推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研究生教学管理论文 下一篇: 政治教学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