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4:28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篇(1)

(二)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和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三)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十二五”规划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四)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又要有具体合理的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充分集中全市人民群众的智慧,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把天门建成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度假基地、汉江下游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城市圈西部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天门的影响,立足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着重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使其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成立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市长张爱国同志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小平同志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金融办、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物价局、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招商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财政局、市经委、市交通局、市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房地产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体育局、市农办、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水产局、市粮食局、天门经济开发区、仙北工业园、岳口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皂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发改委主任廖云霞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日常工作。

(二)编写组。成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写组,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水亭任组长,市发改委副主任吴慧斌任副组长,从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农办、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和天门经济开发区各抽调一名同志为编写组成员,负责“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材料收集和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重点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基本思路、发展目标、结构调整、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规划前期调研课题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调研工作。

(二)研究起草市委关于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政策措施。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建议》。

(三)编制总体规划纲要。根据市委关于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精神,按照天门市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规划纲要(草案)。

(四)编制专项规划。围绕“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任务,组织编制全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提供重大项目建设、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基本依据。专项规划领域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专项规划由相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目录及责任分工表附后)。

(五)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制定规划管理办法,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创新规划编制方式,不断总结规划编制中的新经验,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由市发改委负责统筹推进。

五、时间安排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省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市已于10月底前完成了动员、部署等相关准备工作。从11月开始进入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初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11月至12月底。11月中旬完成各项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各部门于11月25日前将调研成果报市发改委汇总。12月底前形成“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省发改委;各部门研究确定需编制的专项规划,初步确定各领域“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并报市发改委汇总。

第二阶段为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建议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2010年1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规划培训,4月份以前,相关部门开展各专项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5月份研究讨论各专项规划,并进一步修改完善。6月份,市发改委根据市“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起草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研究起草市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10年7月至10月底。市发改委起草完成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乡镇、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报批阶段:2011年初,完成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完善工作,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报省发改委备案。

六、工作要求

(一)统筹兼顾,突出规划重点。“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突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责的基本职能。对一般的竞争领域,规划内容主要是研究制定政策导向,依靠市场调节,引导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研究论证。根据国家、省规划的发展方向,结合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研究确定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报国家和省审核批准的重大项目,要搞好与国家和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纳入国家和省总体规划。

(三)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增强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规划充分反映群众呼声,凝聚集体智慧。完善规划编制程序,建立健全规划的衔接、论证、和评估制度。

(四)加强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切实搞好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国家和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把我市的规划内容纳入国家和省的总体规划。加强各类专业规划的相互协调与衔接,特别是要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增加规划在解决重大问题上的合力。

(五)强化时间观念,分阶段有序推进。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和规划编制的时间要求,组织强有力的队伍抓紧进行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时段的规划编制任务。

七、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篇(2)

2012年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规划》在产业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0亿元,占信息产业的比重将达到25%;“十二五”期间行业年均增长将达到24.5%以上;软件出口将达到600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将超过25000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

 

《“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将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10%。同时,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

 

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5个千亿级企业,着力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形成10个以上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2~3个产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新闻点评: 敢问路在何方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2012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句老话说“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看路”。《“十二五”规划》的就是政府在为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商场中讲究“势”和“运”,顺势而为当可乘风破浪,逆势而行则会辛苦很多,“势”可遇而“运”不可求。《“十二五”规划》内容就是行业发展大势,几乎涵盖了整个产业的所有领域,从中也可看出作为市场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市场和产业发展的专业水平。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看,政府对市场的巨大影响勿庸置疑,也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客观需要。在第三方行业协会组织相对弱小、行业标准普遍不完善的现状下,市场的规范和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各级政府机构都在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不例外,《“十二五”规划》在内容的专业性上,业界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但客观上说,《“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发展目标实现起来难度不小。比如,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上,首次提出培育3~5家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目标,而目前我国达到百亿规模的企业数量都是个位数,因此如何培育挑战巨大。

 

从发展速度上看,未来五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毫无疑问仍然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域,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已调整至现今的7%,而“十二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预估是24.5%。这意味着,在这一产业中的所有企业如每年的增长速度低于24.5%,将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篇(3)

2、完善县、乡、村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搞好应急救灾预案演练工作。建立县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基金,每年由财政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

二、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

1、城镇低保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做到应保尽保,由现在占城镇总人口的11.5%逐步扩大到15%,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270元,年保障标准达到3240元,月人均领取补助金由现在的158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总人口的8.6%达到11%,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由现在的年870元达到1200元,人均每月领取补助金额由52元提高到75元。

2、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在张北镇、公会镇、二台镇再建三所中心敬老院,加上现有的四所,共建七所中心敬老院,全县十八所敬老院床位由现在的707张达到15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对于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在居家供养的基础上,再以村或连村为单位建立五保供养服务站,由政府出资,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问题,在全县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随着我国社会形式的发展,老龄化趋向日益严重。目前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45793人,占总人口的13%,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比例将会更高。为了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的形式,规划在县城建立三所老年公寓,其中一所建在民政局西南角,另两所建议建在北辰路和察哈尔大街(建议规划部门进行具体规划,预留空地),可安置360张床位。此外,继续完善“三院合一”(光荣院、儿童社会福利院、县敬老院)的供养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民政局光荣院西侧再扩建3600平方米,增加床位80张,主要解决孤老孤残孤儿群体、城镇“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抚养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4、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能力,在县城建立一所救助站(具置建议由规划部门安排),设置管理人员6人,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和救助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部门解决,救助能力达30人。

5、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所有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险的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资金来源主要靠民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三、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

1、按照“十二五”期间我县30万人口的规划,搞好县殡管所硬件建设,在现有两个告别厅的基础上再建两个告别厅。

2、在县城西部筹建公墓一处,占地面积达300亩左右。“十二五”期间,主城区内一律不得保留坟头。

3、“十二五”期间,建议取消火化费,火化费基础部分资金由政府出资解决,每年政府预计出资100万元。

四、优抚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看病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发的稳定问题。

2、进一步加强苏蒙烈士陵园的基础建设,打造我县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基地。一是再建一个100平方米的展厅,二是翻新管理工作人员的用房,三是把现有的石头围栏改成铁艺围栏约4000米,四是对烈士塔进行整体修缮,五是在原有单一绿化基础上,栽植部分观赏树种。以上规划需投资500万元,由县政府和争取省厅支持解决。

五、社区建设

十二五规划篇(4)

二、“十一五”简要回顾

等基础建设,建成8000平方米停车场一处,500平方米餐厅一座,300平方米会议厅一座,木制别墅11套,欧式别墅32套,4米宽水泥旅游路2.2公里,直径40米的蒙古包一座及生活用房300平方米,建设2800平方米人工湖(垂钓园)一座。新上旅游马、山地摩托、卡丁车等旅游项目。

过去的五年,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更应该清醒的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足,缺乏一批带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础仍很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蔬菜产业实现了量的扩张,却不能真正做强,蔬菜精加工没有上路,产业链条不能延伸,附加值低,蔬菜产业的多样化、精品化、品牌化、标准化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成效不佳;旅游业开发虽已启动,但发展缓慢,离全国大型知名旅游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畜牧产业发展滞后,养殖业科技含量低;财政收入来源匮乏,收支矛盾突出;发展环境不优,小城镇建设滞后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解决。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四海”(林海、草海、花海、雪海)资源,立足两大优势(“红”“绿”),建设四个园区(农家乐园、桦岭庄园、农业观光园、生态种养园),做大做强两大产业(做强蔬菜杂粮业,做大旅游服务业),打造“四乡”(绿色蔬菜之乡、生态旅游之乡、红色革命之乡、特色文化之乡)新战海,实现全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一、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加强阳光工程,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行政村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小城镇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进一步健全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提高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抓好教育资源整合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战海。

(三)发展战略

1、四园一线一场”工程打造“四乡”新战海

桦岭庄园。为了进一步提升桦皮岭旅游区的接待水平,接待能力,计划在桦皮岭景区内建设1处集旅游、娱乐、休闲、住宿为一体的桦岭庄园,该项目计划投资1

.5亿元,目前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当中。

农家乐园。在桦皮岭脚下,张沽公路旁,参照燕赵新民居标准,投资800万元建设农家乐园20处,每处占地1亩,实施水、电、路、网综合配套,全力打造XX县农家乐园新旗舰。并以此为带动,最终形成集农家旅游、土特产品销售、地方文化打造于一体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在全乡建成具旅游服务型社会主义新民居示范村。并以此为带动,五年内将水泉洼村、脑包怀、头号三个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中村。

农业观光园。为提升全乡农业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在头号村建地暖式大棚10座,每座占地1.4亩,投资13万元,主要种植五彩椒、樱桃西红柿、草莓等特菜、细菜,实施张沽公路沿线蔬菜、蚕豆等农作物的区域化种植和花田草海工程。

生态种养园。对大三眼井村1400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实施野兔、柴鸡、柴猪三个大型养殖场建设工程,建成生态立体式种养园区。

红色旅游专线。按照县“百里坝头风情线”的整体布局,我乡依托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第一届县委、县政府驻地以及毛明、于战海等革命烈士等红色资源优势,投资140万元,修缮第一届县委、县政府驻地,毛明、于战海旧居,为毛明、于战海立像,建无名烈士碑,建造一批红色精品景点,围绕桦皮岭、八叉沟、和顺湾、百花湾等生态景区,开辟打造一条红色生态旅游专线。

滑雪场。在桦皮岭和百花湾景区中间,农家乐园西边,我们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小型滑雪场1处,以桦岭文艺宣传队为载体,以农家乐园热炕头为媒介,打造“炕头”文化,吸引北京周边地区游客来我乡体验冰火交触的塞外风情世界。

(二)“123”工程培塑魅力新战海

1、打造一个品牌

以绿色蔬菜、绿色桦皮岭为着力点,努力打造“桦岭”品牌。

2、弘扬两种文化

以诞生张北第一个秘密党小组、第一个党员、第一个优秀党支部的和顺村,张北第一届县政府所在地战海村为阵地,以毛明、于战海革命先烈光荣事迹为载体,建设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旅游专线,弘扬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红色文化;以绿色桦皮岭、绿色农业为载体,以有机理念为目标,弘扬一种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 3、实现三个提升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硬环境。大力实施水、电、路、网配套工程;二是加强干部群众培训力度,提升人文环境。大力实施干部群众素质培训工程;三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软环境。大力实施美化环境、增绿添彩工程,整治我乡境内张沽公路沿线环境卫生,美化更换公路沿线农户院墙。投资60万元美化、亮化乡机关大院。

十二五规划篇(5)

2、完善县、乡、村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搞好应急救灾预案演练工作。建立县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基金,每年由财政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

二、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

1、城镇低保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做到应保尽保,由现在占城镇总人口的11.5%逐步扩大到15%,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270元,年保障标准达到3240元,月人均领取补助金由现在的158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总人口的8.6%达到11%,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由现在的年870元达到1200元,人均每月领取补助金额由52元提高到75元。

2、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在张北镇、公会镇、二台镇再建三所中心敬老院,加上现有的四所,共建七所中心敬老院,全县十八所敬老院床位由现在的707张达到15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对于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在居家供养的基础上,再以村或连村为单位建立五保供养服务站,由政府出资,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问题,在全县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随着我国社会形式的发展,老龄化趋向日益严重。目前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45793人,占总人口的13%,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比例将会更高。为了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的形式,规划在县城建立三所老年公寓,其中一所建在民政局西南角,另两所建议建在北辰路和察哈尔大街(建议规划部门进行具体规划,预留空地),可安置360张床位。此外,继续完善“三院合一”(光荣院、儿童社会福利院、县敬老院)的供养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民政局光荣院西侧再扩建3600平方米,增加床位80张,主要解决孤老孤残孤儿群体、城镇“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抚养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4、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能力,在县城建立一所救助站(具置建议由规划部门安排),设置管理人员人,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和救助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部门解决,救助能力达30人。

5、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所有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险的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资金来源主要靠民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三、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

1、按照“十二五”期间我县30万人口的规划,搞好县殡管所硬件建设,在现有两个告别厅的基础上再建两个告别厅。

2、在县城西部筹建公墓一处,占地面积达300亩左右。“十二五”期间,主城区内一律不得保留坟头。

3、“十二五”期间,建议取消火化费,火化费基础部分资金由政府出资解决,每年政府预计出资100万元。

四、优抚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看病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发的稳定问题。

2、进一步加强苏蒙烈士陵园的基础建设,打造我县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基地。一是再建一个100平方米的展厅,二是翻新管理工作人员的用房,三是把现有的石头围栏改成铁艺围栏约4000米,四是对烈士塔进行整体修缮,五是在原有单一绿化基础上,栽植部分观赏树种。以上规划需投资500万元,由县政府和争取省厅支持解决。

五、社区建设

十二五规划篇(6)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更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原则。“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县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坚持全面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县内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相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

2.坚持综合协调、相互衔接的原则。一是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做好我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各规划的衔接,全县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乡镇级规划要相互协调衔接,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三是做好与市级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

3.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在规划理念上,要突破传统的规划定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在规划目标上,要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要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在规划内容上,要科学务实,重点突出,避免脱离实际、大而化之、面面俱到,将专项规划和乡镇级规划做深做实,将重大发展项目的安排实施列入规划,使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指引;在规划方法上,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选择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在进一步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和政策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避免随意性。

4.科学、民主决策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广泛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规划调研及学习培训。重点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改委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示精神,探讨规划编制工作的创新,研究全县“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建设重点等。主要通过学习文件、外地考察、组织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工作。

(二)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8年以来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县发改局会同县有关部门确定。

(三)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县政府提出、县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县发改局牵头,县有关部门参与。

(四)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县发改局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县相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县政府审定。

(五)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乡镇规划、县城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

(六)编制各乡镇“十二五”规划纲要。各乡镇“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乡镇提出,同级人大

审议批准。各乡镇“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县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乡镇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要与县发改局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乡镇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县发改局备案。

三、规划编制的期限、体系和编制工作分工

(一)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同时展望到2020年。

(二)规划体系:包括××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乡镇级规划等。

(三)工作分工:编制“十二五”规划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合力。分工原则:综合部门承担综合领域的任务,专业部门承担专业领域的任务。

1、课题研究安排:规划前期研究安排28个课题,由县有关部门研究。(具体课题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见附表1)

2、规划编制安排:《“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县发改局编制,其余30个专项规划由各职能部门自主编制,业务要求强的规划,需要委托编制的规划,需经县规划领导小组会同意后,方可委托编制。(具体编制任务分工见附表2)

四、进度安排

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和我县的实际,将我县的规划编制工作分为3个阶段(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和时间进度安排,适度超前部署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第一阶段(2010年4月底以前)。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前期研究课题,起草形成规划思路,研究提出重点专项规划的工作方案。

1、抽调专人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写班子和专家咨询小组。编写班子和专家咨询小组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开展工作。

2、确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落实研究课题承担单位(详见附表1),于4月15日底提交研究报告(初稿)并通过专家咨询小组的审查。

3、收集资料、开展对“十一五”运行情况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展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乡镇级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和编制。

4、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在汇总分析前期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我县“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经过广泛听取意见以及专家小组咨询,并与省、市规划基本思路衔接后,4月底前报县人民政府。同时,以基本思路为指导,提出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工作方案。

5、完成与市重大项目衔接工作,保证我县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的盘子。

6、编制宣传(利用会议、培训、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此期间组织人员参加省、市的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2010年5月—11月)。全面开展××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乡镇级规划编制。

1、各研究课题承担单位根据专家咨询小组对研究报告(初稿)的审查意见,对课题进行补充、完善,于2010年5月底前结题。县发改局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印发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各课题研究承担单位。

2、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3、通过广泛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意见,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反复修改完善。

4、2010年11月底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

5、有关部门在2010年11月底前相应完成专项规划初稿。

第三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完成送审工作,经县政府同意后报县委、县人大审定、审议,公布实施。

1、《“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报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审定。

2、《“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提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由县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3、各专项规划按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总体规划要求修订,由县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论证,按规划管理权限报批、印发实施,县发改局负责将××县“十二五”规划成果汇编成册。

4、3月底做好规划编制总结工作。

五、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总结工作。各乡镇和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实施情况进行预测,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前期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乡镇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县规划和市、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市的要求,使我县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市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要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协调性、衔接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县政府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县直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发改局局长担任),具体负责协调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组建专家咨询小组。组建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全县“十二五”规划咨询小组,负责对“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草案以及有关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强化人员保障。要充实规划队伍,抽调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部门骨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写队伍,具体负责各部门的规划编制工作。

(四)落实规划经费。编制××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的前期工作经费、论证经费和其他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各乡镇及部门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解决。

八、几点建议

十二五规划篇(7)

1、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就是编制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关键在是否符合地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并切实可行。为此,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我市“十五”、“十一五”规划编制和规划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使“十二五”规划编制更为科学,更加切实可行。

2、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主线。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务院支持**建设决策部署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我市今后五年的发展主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的调整,使我市在全国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较好的可持续发展。

3、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不应忽视我市已初具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具有世界市场需求、高科技支撑、有**特色的制造业。如近年来我市通过自发培育逐步形成了眼镜制造、中高压电器制造等尚不被很多人注意的产业,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发展后劲综合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要处理好这些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4、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上要力求错位竞争。“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针对有些区功能设置重复、相互过度竞争、有限资源浪费、区与区之间利用优惠政策相互争夺招商资源、争夺税收落地等同构竞争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上错位竞争。

5、要充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影响的教训,积极培植壮大本土民营经济。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外向依存度高,容易受制于国际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更加重视发展内生性经济,改变我市经济成分中外资、民营资本长期“一腿长、一腿短”的现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十二五规划篇(8)

着社会的净福利越大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其理论框架是什么?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提出了经济社会净福利的最大化。这一方面意味着民生福利最大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成本要最小化。

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净福利如果用绿色GDP来表示的话,就应该考虑包括资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在内的成本,同时,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话,经济社会的净福利也应该考虑各类社会成本的存在。以往,我们都认同发展是硬道理,在很多人那里,实际上增长是硬道理。但经济增长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事实上,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的净福利就越大。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有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的净福利反而是急剧下降的。1996年到2000年我国的“九五”计划时期,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8.63%,这个时期,无论是能源消耗、发电量,还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仅是低增长的,有的还是负增长的。而2001年到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平均提高了0.6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非常高的代价,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实际上超过了同期的经济增长率。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打破“经济增长至上论”。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历次的“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事实上几乎都把转型和战略结构的调整作为主线。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成为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契机。

今年二月,总书记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指导方针和举措。这成为我国今后3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路。按照我的理解,我们今后的主题,就是从原来的发展是硬道理,转变为转型是硬道理:从加快发展速度,转变为加快发展方式。这样一个重大转变,其背景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全球局势。目前全球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气候变化。我们人类对自然的系统知识是很有限的,直到1989年,全球才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才有了IPCC的第一份报告。后来有了它的第四份报告。也就是说,我们在几年前才能够真正意识到人类最大的危机实际上是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多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是相当有限的,世界银行的数据已经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人类由于工业革命,碳排放的加速使得地球的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之前提高了将近一度。最要紧的是,进入21世纪,如果全球按照目前这个发展模式进行下去,有可能在2100年地球温度上升5度,最新的估计甚至认为会上升7度。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合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合作、绿色创新、绿色革命,我们才有可能把地球的温度控制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温度。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处置不当,会导致人类的灾难。

18世纪中叶以来,传统西方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什么?一方面,其经济总量在绝对数上是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它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我们把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定义为“黑色发展模式”。

过去200多年是人类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把它称之为工业化时代。工业革命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从低水平到中水平、高水平不断推进的。1750年后,世界发生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1750年后,蒸汽机推动了生产发展:第二次是1850年后,电力和铁路交通带动了经济发展。而IT产品与技术则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2000年以后,我们实际上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也就是绿色工业革命时代。21世纪人类将创造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模式”的本质,就是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降低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甚至是非碳经济,使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或者温室气体排放逐步脱钩。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正处在新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发动时期。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如何进行绿色创新?我国必须实现转型,要在全球转型过程中先行一步占领有利地位。从国内看,一方面,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另一方面,我同又处在我们所说的资源矛盾凸显期,我们的很多能耗指标都已经是世界第一或第二位。以往我们只是从国内的角度来论证资源环境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今天,我们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气候变化这个最大的制约因素。可以说,气候变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中国“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

的首个绿色规划

“十二五”规划作为我国新一轮的五年规划,它的定位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要阐明国家的战略意图,确保政府的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其中,绿色发展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是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十二五”规划就是要把这些战略意图和行动纲领加以量化,并划分为诸多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对各级政府进行约束,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实现。

十二五规划篇(9)

――编者

《中国改革》:目前,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在你看来,编制“十二五”改革规划,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彭森: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并已报送国务院。除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我委拟同步编制一批包括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在内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

编制“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必须明确战略重点,理清总体思路,统筹推进顺序,做到全局在胸,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确保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切实体现中长期改革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

首先,“十二五”改革规划是伞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阶段的规划。现在,距离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剩下十年时间。我们要把一些影响全局和长远的改革任务,集中放在前五年里打攻坚战,“十三五”的五年,做体制、机制修补和完善。可以说,“十二五”改革规划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推进阶段的关键性和重点改革任务的攻坚性上。

其次,“十二五”改革规划是积极应对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规划。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制的竞争。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在给我国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利用“十二五”宝贵的五年时间,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三,“十二五”改革规划是为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的规划。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的各项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在这个关键阶段,选择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式,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就能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否则,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我们要争取拿出一个高质量的中长期规划,正确指导和推进今后五年的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牢同的基础。

《中国改革》:你曾提出,编制“十二五”改革规划,应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提出改革规划的战略重点。首要的问题就是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彭森:“十二五”改革规划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五年的时间较短,制订改革规划不能面面俱到,要找准突破口,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理清重大改革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推进顺序,务求实效。

“十二五”改革规划的战略重点,需要在各地、各部门共同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我认为。有几个重大问题需要优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十二五”改革规划的战略重点。

这些重大问题包括:一、如何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如何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三、如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四、是如何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形成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格局。这些问题,都是关涉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各地各部门应有全面、深入的讨论。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8年来,我们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不少制约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土地、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国有经济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有些还未破题;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等。

在经济增长遇到严重困难、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特殊情况下,采取超常手段保增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逐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最终要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

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并被实践所证明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改革中。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研究制订“十二五”改革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基本方向。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做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调运转、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改革》:目前,中央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公众对此也有迫切的期待。你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收入分配体制应该如何改革?

彭森: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

对这些问题,人民群众有意见,持续发展下去,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较强,应该说有条件、有能力在“十二五”时期逐步解决。

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另一方面,要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在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一下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问题。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7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财富增长很快,存量很

大。但是,所得税和财产税还不健全、不完善,对调节过高收入和财产收入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这是目前我国在二次收入分配中的“短板”,是“十二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从现在开始到“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有效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切实发挥好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税费制度,解决资源占有者和使用者获得超额收益的问题。

《中国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让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到非农产业,转入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对中国扩大内部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当重要。“十二五”期间,这方面的改革应该如何突破?

彭森: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重点,也是拓展内需空间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200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到46.6%。但总的来看还相对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而且也太大低于一些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首次出现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会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如何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体制转型国家。在这种条件下,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持续快速推进城镇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在这方面,很多地区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成都市、重庆市、浙江嘉兴市等地的一些改革举措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一些好的做法,要深入研究,全面总结,并在“十32”改革规划中重点予以考虑。  在这里,我还想重点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进城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问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很快,但在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虽然常住在城镇,但工作和生活并不稳定,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推进城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可以在实质上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迫切。逐步解决好他们的身份和公共服务问题,对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个是土地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城镇化将持续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推进。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同时,一部分农村土地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将会产生巨大的土地级差地租。

这些财富由谁来分配?按照什么机制来分配?如何从制度安排上既能够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根据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在“十二五”改革规划中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中国改革》: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教育、卫生、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对此,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彭森: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最终要形成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格局。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十32'’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主要是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的作用不够,活力不足。

十二五规划篇(10)

闫晋辉拿出一份打印好的《左权县麻田镇柴城村2011-2015年发展规划》,这就是他所说的…十二五’规划”了。他介绍道,这是柴城村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闫晋辉把村干部们召集起来,把全村的党员召集起来,他又找了那些在村外打工跑生意的能人们,找了从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闫晋辉希望,柴城村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能够集中全村人的智慧和力量。

寻找主导产业

在大约3000字的《左权县麻田镇柴城村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核桃占了超过三分之_的篇幅,这份“十二五”规划还明确提出“把核桃产业作为带动全村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也难怪,核桃树早就是柴城人心目中的摇钱树了。事实上,柴城村发展核桃有着天然的优势,左权县是国家林业局首批认证的“中国核桃之乡”,而柴城所在的凤凰山一带,正是全县最重要的核桃产区之一。

“瓜年核桃丰收肯定没问题了,”闫晋辉指着挂满果实的核桃林说,“不过今年行情肯定也不如去年。”不仅仅是他这么想,多年来的经验已经让全村都有了类似的印象:丰收年注定会拉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闫晋辉说:“以前我们村里也琢磨,为什么好不容易丰收了却非得要降价出售呢?可是我们也不能都攒到来年再卖啊,来收购的加工厂有仓库,他们有条件、存得住,我们可不行。这么多核桃一起上市,价格自然就低了。”

“如果只是盯着一年的种了收、收了卖,那我们当然没辙。但如果考虑得长远一些,比如这次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就能找到办法。”与大多数村民不一样,三十多岁的董彦明不仅自己种核桃,而且还收购村里乃至全镇、全县的核桃,并设法销往全国各地。几年打拼下来,董彦明对核桃市场有了更深的把握:“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季节性因素之外,还有核桃市场本身的问题。这几年市场看涨,竞争也更加激烈,特别是美国等国外核桃大量进口,对我们的核桃销售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那该怎么办?“十二五”规划给出了答案:当核桃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柴城村将适时成立核桃加工企业,深入开发核桃相关产品,实现从单纯的核桃原产品种植到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化探索,把核桃这篇文章做深做透,努力创造核桃产业的最大价值。同时,核桃加工企业的成立和投入运营还将带动全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扩大农民就业,助力农民增收。

“这下我们心里有了底,”村主任原建忠说,“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加工厂就不会再出现丰收之后贱价卖核桃的情形了。所以我们才敢提出,未来5年要把核桃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R。”

“十二五”规划里写道,柴城村将“建设成为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示范村。到2015年,核桃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将占到全村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这正是全村人共同制定的目标。

体现民生关切

一份“十二五”规划,反映了柴城人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用水难、耕地少、道路硬化不够、文体设施不足…一但毫无疑问,水是柴城人最渴望解决的问题,这也成了“―卜二五”规划中最早付诸实施的项目。

由于深处太行山腹地,岩层以石英砂岩为主,柴城村挖井条件相对困难。过去30多年来,全村连续挖井36眼但均告失败,可谓惨烈。多年来全村用水都是靠镇里的清漳河,但这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无法为柴城的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在制定“斗二五”规划时,村里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个困扰柴城人祖祖辈辈的老大难问题。

“十二五”规划明确任务之后,柴城村马上行动起来。与前面36次不同,村里首先找来了专业勘探队――山西省煤炭地质局所属水勘院物探分队,查清了全村河床地段的地厨隋况,给找水工作带来了希望。在确定井位之后,又对施工结构进行了充分论证,这才开始掘井施工。7月26日出水那天,村里老老少少都来了,一口出水量达30立方米,/J、时的优质深井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村里给工程队赠送了亲手扎的红花和纳的鞋底――这是当年给八路军将士的礼物啊!

村里的“十二五”规划没什么虚话,句句都切合实际需要: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核桃和养殖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积极开展拓荒运动,5年内增加耕地面积120亩;修复、巩固、扩建2400米护村坝,并完成河道的疏浚清理工作,保障全村汛期安全;硬化街道350米、巷道165米,实现全村街巷全硬化;开设农村便民连锁商店,根据村民需求丰富品种;修葺改善文化体育场所,为丰富农村文体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村实现覆盖率达到80%……

用柴城人自己的话说:“A4"规划是大家伙一起讨论出来的,当然应该解决大家伙最关心的问题。”重新发现柴城

如今,“十二五”规划在柴城村已经广为人知,村委会还在琢磨着以醒目的方式,在村里公布展示出来,让大家时时能够看得到。但说起来,柴城村的这个“十二五”规划来得很意外。“如果不是省里要求,我们可想不到要制定5年发展规划。”闫晋辉说,今年山西省加大了对口扶贫力度,所有接受扶贫的贫困村都被要求先提交一份“十二五”规划,然后才能得到有~fX,f性的帮-扶和支持。这种扶贫方式跟以往都不一样,它促使村里先深入思考自身的条件和不足,从而明确了以后的发展方向,这才能写出一份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上一篇: 药品召回管理办法 下一篇: 创优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