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4:11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经过自我批判,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更趋合理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的过程。没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经验只能算是狭隘的肤浅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的成长。

1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1)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性,它是以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基本点。反思性教学不是教师上完一堂课后对自己教学情况的简单回忆,而是一种不断反复实践,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反思过程与行为,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行为。

(2)反思性教学的动力性,它是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实施反思性教学实质就是为了令教学过程更趋于合理与科学,令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而这正是广大教师所期盼的,自然而然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越能进行反思,就越能提高他教学能力与水平,使他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3)反思性教学的迫切性。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了迫切的要求。

2 反思性教学的阶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对课标的理解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具备反思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什么阶段进行反思呢?

(1)课前的反思。这主要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比如在七年级教材“经纬线”部分,内容涉及了许多新名词、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我们科组在上课前进行了集体备课。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大家的讨论,我们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用适宜的教学活动、手段夯实这些概念基础,达到教学目标。经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我们想到了让学生动手“做”经纬线。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夯实经纬线的概念。

(2)课后的反思。这主要是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把课后反思分成了两部分,即每课时教学的反思和每章教学的反思。每课时教学的反思,主要是在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否体现新课改精神、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反思。每章教学的反思,主要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总结各个班的教学进度以及了解学生对过往一章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并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的反思。如在讲授完“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或要求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来了解学生对该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经纬线部分),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时查漏补缺,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这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例如: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等等。

3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中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以“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为例,这章书十分难教,因为这章书知识点较多,对初一新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对以后的地理学习又十分重要,以往更多的教师只着重对知识的讲授,结果令这章书的教学十分沉闷,学生既掌握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失去了对今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集体备课的会议上,各地理教师都将自己对这章书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后来一致通过以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指导学生“做”经纬线、制作简易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去完成这章书的教学,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2)听课、评课进行反思。在观摩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讨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在一节地理公开课上,任课老师精美的课件演示令我钦佩不已,学生们看上去也异常专注。结果在评课会议上我最“欣赏”的课件反而成了批评的焦点,原因是多媒体视听画面过杂,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关注的是课件中的动画而不是内容,还有板书欠缺等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教学与这位老师存在着同样的毛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地理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3)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随笔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教学随笔的“随”我们可以理解为随时随意,只要发现问题,有感而发都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字数不限,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定时定量写,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形式并无实效。教学随笔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4)阅读文献进行反思。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阅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理论认识自然会提高,理论能力越高,反思的能力就越强,教学实践也就更有方向,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5)学生反馈。作为互动的一方,学生是否喜欢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真正投入到了教学活动当中(即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怎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状况如何(即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学习状况的自我认识是否清楚明白(即“我”学得怎样)?学生自我评价是否到位?等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测试评价等方式方法来了解,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调整,令教学实践更具实效性。

(6)对自己学生时代学习的反思。教师学生时代的学习与现在学生的学习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感受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易于深刻体会现在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师的感同身受,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心朋友和积极的指导者。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转换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教与学的契合,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一致,让教师真正做到自己学习时所不欲,就勿施于学生,让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例如,在学生时代,自己总觉得地理课堂沉闷,学习地理时最经常混淆经纬线和经纬度,所以在讲授地理课时我始终运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令他们喜欢地理,热爱学习地理,在讲授经纬线的知识时,我也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耐心讲解,遵照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不但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更要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反思不一定都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但教师的成长绝不能离开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地理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进行地理反思性教学的尝试,方能提高课堂效益,方能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同时,也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方法。

地理教学反思篇(2)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地理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促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现象和规律。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弊端重重,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要对之前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反思中发现在备课、教学、学生课堂反馈、学生课后练习答题情况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加以解决。

二、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要备教学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其中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和备方法。

课堂联系实际,学会结合身边的事件或现象开展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地震”时,可以收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很快可以进入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讲“城市化”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南昌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及我们学生能做些什么。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大多数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所见,从交通拥堵(上学放学挤公交,春运时期火车站人山人海)、环境质量变差(“三废”的排放,玉带河、青山湖等的污染)、城市地面的变化(农田变高楼大厦等)等几方面来进行展示。在提出措施时,学生展示了南昌地铁规划图、玉带河污水治理施工图等。这样,学生既从身边的生活中学到了地理知识,同时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生产中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其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更加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推动学生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学生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三、加强地理相关素材的积累

要做好地理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收集相关的地理素材。素材丰富了,再合理地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后及时总结

及时总结尤为重要,比如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课堂上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等。如果课后不及时反思和总结,则很难提高教学能力,也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课后反思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这也正是大多数教师易忽视的方面。除了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要分析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课堂上是否有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教师最后通过课常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后续教学将有很大的好处。

地理教学反思篇(3)

(1)课前的反思。这主要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比如在七年级教材“经纬线”部分,内容涉及了许多新名词、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我们科组在上课前进行了集体备课。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大家的讨论,我们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用适宜的教学活动、手段夯实这些概念基础,达到教学目标。经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我们想到了让学生动手“做”经纬线。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夯实经纬线的概念。

(2)课后的反思。这主要是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把课后反思分成了两部分,即每课时教学的反思和每章教学的反思。每课时教学的反思,主要是在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否体现新课改精神、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反思。每章教学的反思,主要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总结各个班的教学进度以及了解学生对过往一章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并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的反思。如在讲授完“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或要求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来了解学生对该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经纬线部分),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时查漏补缺,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这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例如: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等等。

2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中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以“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为例,这章书十分难教,因为这章书知识点较多,对初一新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对以后的地理学习又十分重要,以往更多的教师只着重对知识的讲授,结果令这章书的教学十分沉闷,学生既掌握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失去了对今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集体备课的会议上,各地理教师都将自己对这章书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后来一致通过以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指导学生“做”经纬线、制作简易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去完成这章书的教学,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2)听课、评课进行反思。在观摩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讨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在一节地理公开课上,任课老师精美的课件演示令我钦佩不已,学生们看上去也异常专注。结果在评课会议上我最“欣赏”的课件反而成了批评的焦点,原因是多媒体视听画面过杂,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关注的是课件中的动画而不是内容,还有板书欠缺等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教学与这位老师存在着同样的毛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地理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3)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随笔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教学随笔的“随”我们可以理解为随时随意,只要发现问题,有感而发都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字数不限,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定时定量写,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形式并无实效。教学随笔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4)阅读文献进行反思。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阅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理论认识自然会提高,理论能力越高,反思的能力就越强,教学实践也就更有方向,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地理教学反思篇(4)

过去,教师的教学就是周而复始简单重复,教育教学观念是在被动中形成,很少在实践中主动进行反思,缺少反思意识,教学能力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教师应该加强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对自我的教学进行反思,树立现代教学观,构建学生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指导教学。如,初中地理新教材每章节以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诗词、民俗等内容开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兴趣;课中有相关的“阅读”和“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扩大视野;课后有“想一想”、“议一议”等思考题,内容丰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这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主体、开放式的教学观。新教材不仅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切实的目标,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相应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中有大量与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设计

现行的高中教材开篇有“探索”、“案例分析”,课后有“课题研究”。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前要对每一节课花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精心设计与构思。在实施中会出现如下情况:要么事先的预设如愿达到目的;要么由于教学手段、方法不当,预想未完成;要么课堂中出现意外,因教师巧妙引导,却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师课后就要对这些结果和过程进行及时整理、分析和总结,提高教学的掌控能力。长此下去,教师教学能力会不断升华,教学设计会更趋合理,学生的自主探究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师生弦歌互答,相得益彰。当然,在教学中不时会发觉教学目标、结果与预设有差距,课后分析就会发现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故未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思考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方法是否适宜,课题研究是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讨和改进,进而优化教学。

三、教学手段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手段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驾驭教材,无法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向智力的转化。而把录像、电脑动画和网络等现代视听工具,应用于地理教学,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能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由此,教师在课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是否运用得当,选择恰当的教具,特别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

反思主要是针对整过教学过程进行的,要在教学中对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教师的教与研的水平都得以提升,实现教与学双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课题研究”模式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促使他们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关心现实,体验生活,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让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行为

教师要积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言行举止,师生是否平等交流;学生能否得到信任、尊重及肯定;教师是否有高尚师德、坦荡胸襟、丰富情感,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等。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多元发展。以往教学,老师填鸭式教,学生被动学,追求对知识内容统一理解,只求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对学生的置疑、别出心裁往往采取压制,甚至否定态度。.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发现学生的独具匠心、奇思妙想,应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六、教学反馈

地理教学反思篇(5)

1、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在我们这小县城,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课后反思: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地理教学反思篇(6)

1、初中地理教学王向军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2、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3、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新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4、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地理教学反思篇(7)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程度和学习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时刻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还要在教学中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而言,想要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适应师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从教学主体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则要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环境,要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使自己的个性得到释放,展现活力。教师要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1教师素质提升是关键

想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那么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所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魅力、幽默的语言魅力、独特的个性魅力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同时,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关于如何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素质这一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的观点有两点:首先是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看法,避免走弯路,进一步发展个性化的思维和方法同时也能够彼此充实和完善各自原有的想法,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要细化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步骤,要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控课堂

2.1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性、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循序渐进;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如果一堂课问题设计得恰当,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既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要在在实践中因材施教,一步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也可能会带来哪些好处?从全球角度来说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样设计,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这些问题也使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积极思考,跟随老师的思路,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2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进程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学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时我采用这种模式,因为我们的学校周边有工业企业,我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工业区的污染情况进行考察,包括对工业区附近河流和土壤进行抽样调查,考察各污染源等,然后在上课时请各小组汇报他们的考察情况。这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注重合作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这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加强信息的沟通,又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互帮互助,有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但要避免动辄讨论,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进行讨论,教师要关注的是小组活动的形式、过程和结果,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学习“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之后,自由选择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教师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与小结,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教会了他们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4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要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辩论等活动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老师对学生要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指责;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歧视学困生;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同时,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口、手、眼、脑并用的听课习惯,学会思辨,学会质疑。另外,课堂上要有师生交流互动的时间,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在师生之间创设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彰显,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如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用常见的生活现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为什么白天时树荫下也很明亮?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以生活常见现象导入,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

5结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反思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时刻提醒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得以敞开,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满足感以及地理学的美感,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地理课堂的魅力。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和配合,教师要始终将新课改的理念融于教学,时时创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保证人人参与,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效率,达到乐教乐学的效果。这是所有地理教师共同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曹亚静.高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C版,2013(7):21.

地理教学反思篇(8)

两年时间很快,初二地理结业考试结束了。时间之快,让我们不禁咂舌感慨。

通过这次结业考试我作为年轻教师我需要进行总结方法,改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受到吴秀菊老师和邢玉芳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学到了很多复习发方法,现在对这些方法做如下总结:

1.首先,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能机械的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技巧,才能学的轻松容易。

2.有目的,有计划。当天为学生安排复习内容,一定要完成,不能拖到明天,而且复习过的,就一定得能看到效果。

3.每一节复习课都百分之百的认真对待,复习课可以说是复习的结晶。时间有限,而能在课上讲的,也都是老师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知识点,所以要突出重难点。

4.多做练习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个捷径,复习完,找适当的练习题做一做,不看书,规定好时间,把它当做一次小测验,做完后领学生对照答案,结合所做的再加以巩固讲解,弥补缺差。

5.考前特别要告诫学生戒骄戒躁,在最后的时间做最后的努力,不能一味的乱翻书,而要找重点和不熟练的知识加以巩固,切记不能浮躁,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更不能骄傲,总以为自己都掌握好了,不去复习,而去提前放松。

7.要求学生审题时要认真,有时会遇到自己见过类似的题,千万不能太过于兴奋而沉不下心来仔细做,即使自己见过也不会一样,或许问法和内容不一样,这就更要求认真审题,而不是粗略的扫过后直接答题。但如果考试时看到试卷比较难,也不能慌张,而要沉着冷静的分析思考,顺着做,不能在一道题上耽搁很长时间,如果真有不会的,隔过去,继续往下做,等做完最后一道题之后再回过头来想这道题。全部做完后不能太自以为很对了,而要重头检查一遍,以防在答题的过程中有差错。

以上是我总结的复习策略,但是我发现在复习过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改善。

1.感觉前段时间地理复习的速度较快了,光顾赶进度题目没做多少,也没搞几次小测验。有部分中下游同学跟不上进度掌握不好的。应对措施:以后不管是学新课也好,或者总复习阶段,都应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比如开始每一节课任务之前几分钟提问或者默写,让学生来批改纠错如此长期下去,错别字会越来越少至消失,知识点也会掌握的更牢固。不能怕浪费这点写字的时间,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质量更重要。

2.再就是总复习方法我存在一些缺陷。在系统复习阶段,有些知识和方法是需要教师详细讲解的,应该先把复习规律教给孩子,把学生领上路之后,除了必要的重难点需要教师讲解外,其他的可以像以前那种学习方法,拿着一张或半张试卷背,然后再默写,到复习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了,试一下再说吧。

初中地理反思周记(二)

时间飞逝,一周的课程又结束了,但在这短短的一周中我们都在不断进步。

本周七年级的课程主要是地图,教材内容很简单,学生也能很容易地接受,但在学习上依然存在一些很大的困难。

首先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课堂上让他们动手在地图上标注方向,几乎很少有人动手。在讲到比例尺的换算时,数字的计算也成为了他们学习的障碍。学生并不是不会,用一个字表示——懒。懒得动手,懒得动脑。

地理教学反思篇(9)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τ谒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理教学反思篇(10)

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指出,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应当是合作式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久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尝到众人智慧的力量,共同进步的喜悦。培养团队协助意识,集体精神,这正是我们长期应试教育下广大学生缺少的东西,唯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思想不断的进步,视野更加开阔。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对好中差不同的学生也要保持平等的关系,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教师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美好的口才,自然的教态,和脑子里丰富的知识,以及和蔼可亲的口语来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倡导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变。

我们必须由单一的传授知识结构转化到都必须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由教学的整体化转向教学的个性化。在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说,“我们只能顾及到绝大多数同学,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具备宽容之心,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非整体性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我们也就不能统一规格,统一要求。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快慢,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学会发现、了解并研究不同学生间的差异,为每一个同学建立一个动态的学习资料库,资料库中详细的记载每一个同学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学生风格等,还可以记录每一个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甚至可以细化到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再定期的对这些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位同学量身制作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体化,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要明确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标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不仅影响教学设计的方向,还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给我们提供了教材分析及设计学生活动的依据,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来明确课标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教育学主张教学要贯彻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长远目的及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动力来努力学习地理,但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进行目标清晰的实践活动,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客观的分析,想方设法并最终取得认可,自我提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是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如何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重要的做法就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讨论,加强师生交流,关心社会,关心生活。课文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种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补充书本以外的地理素材。就是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设置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跨越一定的障碍获得知识。教师备课时,重点不是准备自己如何讲述,而是设计如何让学生活动,让学生说理,析事。上课时,教师不是当讲解员,而是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组织、调控、点拨、引导,让学生当“主角”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的成功者。问题设置要有适当的难度,不是学生稍动脑筋就能解答的,不是老师一问,学生很快就能在书本上画出答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资料或案例,提出有一定障碍难度的问题。然后,教师在层层深入中,揭示矛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以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在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又会发表其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见解是以学生现有知识体验为支点的,极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和争论,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重要补充。一堂课不仅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而且还要是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喜悦,增强自信,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上一篇: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 下一篇: 局长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