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4:11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1)

DOIDOI:10.11907/rjdk.161988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8504

引言

“十三五”规划将“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列入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大举措,物联网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需要大批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型技术人才。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特点可概括为:高、新、快,即高要求,需建立全新培养体系,人才需求紧迫[1]。因此,研究如何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探索具有指导意义的紧缺人才培养规律与方法,并指导践行,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的一个热点问题。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院校,本文以该校物联网专业作为研究个案,基于CDIO与协同创新理论,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提出一种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框架,并探讨在此框架指导下的专业建设实践。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家教育部2010年推出“卓越计划”,把培养创新型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很大一部分正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另外一部分是继续深造的科学研究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实现矩阵建构的关键因素,是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其重要性已获得很多国家共识。国外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2]。国内不少高校相继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例如: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教师计划、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培养、3C立体培养、局域项目学习等培养模式[3]。

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提出“协同创新”计划,指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内涵是高校和企业利用各自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整合,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在协同创新中,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的[4]。文献[5]将校企协同创新具体举措总结为参与培养过程、校企共建、企业赞助、委托培养、合作培养等5类17种。

为解决创新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4所大学通过4年国际合作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方法(CDIO Approach)。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方式,按照课程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学习工程理论和实践[6]。CDIO核心内容包括1个愿景、1个大纲和12条标准[7],该方法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大工程理念。在此基A上,国内外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采用CDIO作为改革方法,并提出体现教育目标的CDIO教学大纲和体现系统化改革的CDIO标准,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我国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从2010年首批的30所,增加到目前的约600余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创新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领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大多数高校物联网工程类专业主要还是采用以理论教学和实验室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武汉理工大学于2009年开始进行物联网工程方向试点,获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后,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物联网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系统方案,获批第七批国家特色专业。

2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优化框架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8]。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与管理队伍、考核与激励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卓越计划”内容与CDIO内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个维度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见表1),两者结合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本文以CDIO和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中心,并结合学校物联网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工程型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企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从校企观念转变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入手,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基地,以及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该框架借鉴国内外CDIO工程教育的经验,结合物联网专业卓越计划的特点,构建稳定的卓越计划实践教育平台;提出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新方法,学校和企业明确各方的职责、任务和利益,企业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学生们在基地里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产品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工程素质,使企业、学校都在基地建设中取得成果,形成多赢的局面;建立企业层面的校企协同内在需求机制,在借助企业岗位实训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提升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确保企业从卓越计划中直接受益。

3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框架制定了“3330策略”、“2544目标”系列建设规划(见表2)[1]。其中3330策略为:优先建设3个基础(队伍、知识体系、实践训练条件);3个结合(与校内相关专业结合、与相关培训单位结合、与行业结合);3个折中(近期与远期、传感层与系统集成、新体系与老专业);在专业组建初期开展“零点行动”,即:全国都在起步阶段,务必强抓竞赛与教材建设。近期与中远期制定了两阶段目标,概括为“2544目标”,即两年内建成5个平台,4年4类知识融合,包括计算机、控制、通信、海量数据处理融合。

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序号CDIO的12条标准协同创新+“卓越”理念本校培养模式优化1*专业培养理念(将产品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发展原理,即“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作为工程教育背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协同的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2*学习效果(与专业目标一致,并得到利益相关者验证的个人人际能力和产品、 过程与系统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基于CDIO的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3*一体化课程计划(一个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和明确集成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为一体的方案所设计出的课程计划)4工程导论(一门导论课程,提品、过程和系统建造中工程实践的所需框架,并且引出个人所需培养的能力)5*设计-实现的经验(在课程计划中应有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实现经验,其中一个为初级,一个为高级)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实训课程设置6工程实践场所(工程实践场所和实验室能支持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学习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学习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基于协同合作理念的岗位实训方案7*一体化学习经验(一体化学习经验带动学科知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的获取)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资源平台课堂教学形式改革8主动学习(基于主动经验学习方法的教与学)9*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的能力)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走出、引进”的师资培养方案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在提供一体化学习、使用主动经验学习方法和考核学生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 11*学习考核(考核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情况)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12专业评估(对照12条标准评估专业,并以持续改进为目的,向学生、教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反馈)注:12条标准中,有7条是最基本的(用*号表示),体现了CDIO与其它教育模式的不同。另外5条标准反映了工程教育的最佳实践,作为补充标准

3.1协同式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协同式创新强调高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和诸多优势要素的合理配置、全面共享和有机融合,不仅为学生的实习、企业实训等工程实践教育环节提供了更多机会、途径和保障,也为企业改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程质量赢得了更多智力资源,实现了校企协同的互利共赢局面,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因此,要结合物联网工程行业背景,优选合作企业。2013年物联网专业与无锡感知博览园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意向书,双方通过不断商榷、修订,结合学校优势专业,联合制定了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与实验体系,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突出交通、物流应用背景和科研成果特色的物联网专业培养方向。

3330策略3类资源结合:结合社会、校内、行业资源3项折衷原则:折衷近/远期、高起点/适用性、分层/系统技术“零点行动”:在建设起点采用竞赛、兴趣项目促进自主学习与知识更新传感网络平台智能终端开发平台2年建5个平_雏形数据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基础训练平台(接口、通信、现场总线控制)2544目标工程实践平台(智能抄表、家居、物流、交通)C3SD融合(计算机/通信/控制,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4年4项任务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及体系完善工程实践体系面向我校三大行业服务应用3.2基于CDIO的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在积极参与国内物联网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各种形式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卓越”课程体系,综合统筹制订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设计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立包含核心理论课程、开发应用类课程和创新类课程等阶段性培养任务的方案;基于协同合作理念制定岗位实训方案;制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计划,强调学生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把课程体系划分为核心理论课程、实训实验课程和应用创新类课程3部分,提高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比重,加强应用开发实践的参与性,降低一些理论深、与项目应用开发实践相关度低的课程比重。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运用,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

3.3特色实训课程设置

针对物联网专业部分特有的实训实验课程(传感器技术实验课程、RFID实验课程、无线传感网技术实验课程、智能家居实训系统、多点传感数据传输、传感数据簇聚优化实时处理等实验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并制定完善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方案。

3.4校内外实训与实验保障

在多次到全国物联网先进战略基地与研发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十二五”建设规划,确立物联网工程实验和实训中心的建设原则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健全物联网专业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需求分析师、测试工程师、系统研发工程师、产品经理、硬件安装与销售工程师等多种岗位的实习。依托实践基地,以项目实践训练为中心任务,切实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合作和应用能力。

实验和实训中心包括5大实验和实训平台:传感技术应用平台、嵌入式与移动智能终端开发应用平台、云计算与服务计算平台、物联网应用工程实训平台、物联网基础技术支撑平台。实验平台涵盖了物联网架构的各个层次,可满足本科教学与研究需要。同时,建立“物联网综合演示实训中心”,并与“教育部信息中心”联合建立了“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认证湖北实训基地”,相关环节充分体现了卓越计划和CDIO的特色。

3.5教学资源平台

根据物联网专业技术知识面宽、实践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将物联网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提出以物联网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生长规律为引领的实践教学平台构架,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改革传统以固定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联合具有实用工程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创新能力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以工程项目实施为目标的教学资源平台,将源于工程实践的具体问题、实际案例,以及来自行业企业的设计与研发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

3.6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优化传统教学组织模式,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法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具有极强的融合性。教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以项目需求划分知识单元,最大化地增加以项目应用开发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内容,坚持精讲多练,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并未完全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与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使用以项目设计为导向(Design-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培养理念、基于问题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Inquiring-based Learning)与实践教学(Experimental Learning)等[9]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穿插讨论、实操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为了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将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付之实践,武汉理工大学与教育部信息中心合作,联合建立了“物联网工程训练中心”,以及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集训中心”。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已组建了多个创新兴趣小组,学生参加了第七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TI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佳绩。

3.7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同时也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师培养方案与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参与教改,做到教学与科研均衡发展。因此,需要依托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形式,以跟踪掌握物联网最新技术动态和提升工程项目技能为重点,设计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为保证专业领先发展,除资金投入保证外,还坚持与国际化大环境密切联系,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措施。“引进来”即从海外引进优秀人才,强化教师队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将先进理念引入培养过程。定期聘请海内外学者、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培训课程,如“开源硬件平台报告”、“大数据时代报告”等,由此拓展教师的专业国际视野,有针对性地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走出去”即每年派遣骨干力量赴海外研修访问,组织教师参加教指委专业建设研讨,让教师进入企业全职在岗学习,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及其实际生产流程。

3.8学习考核与专业评估

改变以往以课程为单元的考试形式,以校企共同参与的方式,采用兼顾项目实践过程和效果评价的考核形式,强调对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定一个校企共同参与的具有CDIO特色的物联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检验学生的应用和研发技能。以工程项目实践为单位进行考察,以考察工程项目实践的完成过程及效果为主要手段,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建立准确、可监控的校企共同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框架体系、考核指标、评分标准等。评价体系由校方提出实施原型,给予企业在实施中进行修正调整的权限,使标准逐步变得精准。

4实践成效与展望

武汉理工大学于2009年开始进行物联网工程方向试点,获批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后,招收本科生人数逐年递增,现已培养了200多名本科生。自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以来,本专业CDIO模式基本形成,已建立完整的包含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资源平台等内容的教学体系,并通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检验了其有效性,教学效果良好。本专业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积极参加各类大赛,以体验式与自主方式学习的学生明显增多,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有较大提升,并且培养了若干名物联网技术人才认证资质教师。2015年,在全国213所获批此专业的学校中,武汉理工大学排名前11,其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获湖北省教学成果2等奖。然而,相关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培养模式、与时俱进。物联网工程专业将来在深度国际交流合作、行业与政府支持等方面还有更多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徐东平.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R].2015.

[2]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3]刘爱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99101.

[4]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5]赵l.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 :172175,179.

[6]郁敏,张亚辉.“卓越”+“CDIO”理念下景观设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江西建材,2016(4):290,292.

[7]顾培华,等.CDIO大纲与标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4-0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邵雄凯,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和Web信息服务;陈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阮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目前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2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本科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和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利用科研平台、培训、竞赛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推进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

一、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定位

按照“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我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旨在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基于不太大的项目规模,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项目角色划分与相应职责见表1。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给出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方案: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各方向的参考选题见表2。

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见图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各方向的参考选题如表3所示。[1,2]

按照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考虑采用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并尝试实现该方案在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同时给出这两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参考选题。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3)

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美国将微纳传感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将此作为经济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欧盟委员会制定公布《物联网十四点行动计划》和《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等中长期规划,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也先后了“I-Japan战略2015”、“U-Korea”等多项包含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在内的发展规划。

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应用大规模普及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6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3500亿美元。美国是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物联网已在军事、工业、环境监测、农业、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大规模投入使用,其中RFID(射频识别)应用占全球59%。欧盟物联网应用大多围绕RFID和M2M(机器对机器通信)展开,在电力、交通及物联网领域形成相当规模,Orange、沃达丰等移动运营商开展的M2M服务能力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针对灾难应对、安全管理、公众服务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特别是NTT、DoCoMo等通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已探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得到大规模应用。

虽然物联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多被上述国家牢牢控制,但物联网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为数不多的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的产业,国务院把物联网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支持。总的来看,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研发进入系统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阶段。2012年全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增长38.6%,其中,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核心传输交换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M2M终端数量超过2000万,各类IC(智能卡)发卡量近90亿张。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取得许多成果,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WG7(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的主导国之一。物联网技术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三年,我国物联网市场增长率都将保持在30%以上,201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

二、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北京、上海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研发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承担了60%以上物联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广东连续多年推进粤港RFID产业合作,并在该领域形成了竞争优势,占全国70%以上份额。江苏应当进一步拓宽发展视野,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格局中定位江苏物联网发展,坚持走开放式自主创新之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领域知名研发机构、著名企业和领军人才,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注重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欧盟、日本、韩国既从战略高度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又安排了具体的业务应用推进计划。北京、上海通过打造中关村、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政策环境,加快集聚各类创新和产业资源。江苏应当充分利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强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的配套衔接,努力形成产业、科技、财税、金融、土地和人才等各方面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营造全国最优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要坚持谋长远与抓当前有机结合,以实施“信息化引领行动”等为重点,紧紧围绕“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扎实做好当前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全球物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应用需求有待激发。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普遍做法是先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的方式建立示范性项目,进而进行更大范围的应用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物联网规划也都将应用示范和行业推广作为推进重点,并明确了具体领域和项目。江苏应当超前谋划、及早部署,瞄准大的行业、大的需求,健全各部门间协同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应用示范和规模化推广,以示范拓市场,以模式促推广,以应用带产业,逐步实现物联网在江苏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提升物联网规模化发展水平。

依托“智慧城市”推动物联网集成应用。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很多地区先后启动“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上海、北京、浙江分别《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知》,重点发展多领域智慧应用,围绕“应用”形成智慧产业。江苏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集成应用和规模化推广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群”,在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促进物联网应用普及和产业发展。

三、江苏发展物联网的阶段性成果

物联网是江苏“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经信委等部门密切配合,坚持“做优做强物联网企业、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扩大了规模总量。2012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完成业务收入1519亿元,增长37%;今年一季度,完成业务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35%,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促进了产业集聚。率先出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打造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和南京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全省物联网产业布局,目前区内产业规模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5%以上。争取将无锡列入国家TD-LTE试点城市,承担部级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示范区内物联网核心企业达到794家,营业收入628亿元,MEMS磁传感器、微波RFID芯片、注射式电子标签等多项技术、产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增强了创新能力。围绕物联网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省内物联网部级研发机构达到22家。突破了核心芯片、通信协议、协同处理、智能控制等一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在传感器网络接口、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标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开展了推广应用。在7个重点领域建设了64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推进“智慧城市”、“两化融合”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渗透,加快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四、江苏抢占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的根本路径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江苏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措施,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加快汇聚创新资源。以完善创新环境为重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集聚国内外物联网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物联网“育鹰计划”和“双创计划”,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高层次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进一步优化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以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为目标,以引导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为落脚点,大力推进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应用单位深度合作,组建多种形成的产业、技术联盟和行业中介组织,针对物联网产业特点,加强跨领域、跨行业的集成创新,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坚持高端引领,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信息传感、组网通信、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应用抽象等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创新水平的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十二五”期间新增核心发明专利2000项以上,主导制定国际、国内重大标准10项以上,力争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突出应用导向,加快产业化步伐

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深化产用合作和资源整合,以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着力推进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家居安防、智能节能环保、智能医护等一批高水平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10个具有一定应用规模和用户覆盖面的自主可控物联网行业应用服务平台,尽快形成完整的具备推广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和案例。

加快推动规模化应用。进一步优化促进物联网推广应用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和示范成果的推广应用。瞄准重点行业和重大需求,深入开展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推广,逐步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智慧城市”为重要平台,以无锡国家超算中心建设为重大机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大数据的分析运用,创新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促进技术研发、行业应用、网络运营和内容服务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物联网市场。

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办好“南京软博会”、“无锡物博会”等重点展会,策划江苏物联网优秀案例评选和展示,提升“江苏物联网”的整体品牌形象。组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展洽会,举办多种形式的物联网供需对接和应用推介活动,开展与贵州、新疆等省区的区域合作,实施“东西合作、阳光牵手”计划,更大力度培育和拓展省内外市场。

3.加快无锡示范区建设,推动集约集聚发展

全力建设无锡产业核心区。以做强企业、做大产业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方向,实现无锡示范区建设“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加快推进和全面完成发展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早日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

重点打造苏州、南京产业支撑区。苏州重点发展适应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各类低功耗、高性能、低成本及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新型传感器件,依托集成电路与IP融合通信产业优势,重点开发微纳器件、网络通信产品和智能控制设备,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南京依托“中国软件名城”和“未来网络谷”建设,重点发展物联网嵌入式软件、专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物联网系统集成及平台服务,做强做大物联网产业。

构建全省应用先行区。引导和鼓励省内其他地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错位竞争,走特色化发展路线。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物联网平台运营与内容服务,在稳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向物联网核心产业领域拓展。

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无锡产业核心区、南京苏州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深入推进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南京徐庄、无锡滨湖等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推动环境优化与功能完善,发挥产业基地园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功能,促进我省物联网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约发展。

4.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实施50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重大项目。切实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围绕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培育,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速度,着力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物联网产业链条。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将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择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物联网企业,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品牌塑造、并购重组等方式加以扶持,加快培育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领军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企业5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强化人才、技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以“专精特新”为目标,促进创新型物联网中小企业不断涌现,使之成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

5.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建立推进机制。密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对接,深化部省合作,上下联动、合力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地方之间的工作协同,协调物联网重点行业应用及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共同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行业标准、产业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问题,形成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4)

中D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194-02

国网滁州供电公司围绕“十三五”通信规划自建通信网全覆盖的目标,按照“强化协同、凝聚优势”思路,统筹规划市县公司通信网、整合优化光缆设备等资源,创新市县一体化通信网建设精益化管理模式,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内容、强化管理措施、优化管理流程。从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指导、统筹管控和协调优化等方面入手,实现通信网建设管理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整体实施,实现“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在市县公司的有效落地。达到更集约、更扁平、更高效、更标准、更规范、更专业、更优化的目标,提高通信网建设安全、质量、进度和投资管理的效率,提升市县公司通信网建设一体化、精益化管理水平。

1 市、县一体化通信精益化管理主要流程

1.1 建立沟通机制,统一组织协调

项目下达后,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涵盖市县公司信通部门人员的业主项目部,统一组织开展工程初步设计、招标采购、现场勘查、工程联络会、施工图会审、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等工作,负责施工现场管控,组织工程验收、决算、固定资产转增等工程建设关键环节工作。

业主项目部负责与安全质量监察部、运维检修部、物资供应中心等部门横向协同,与省公司科技信通部、县公司运维检修部等部门纵向沟通,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整体协调、做好衔接。统筹谋划市县公司通信网工程总体建设方案、实施计划,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结合市县公司专业月度例会,按月召开通信网建设工程联络会,会议对工程建设各阶段省公司要求进行宣贯。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招标采购、现场实施不同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物资部门人员参会,研究解决工程实施遇到的疑难问题,会后编制会议纪要,将会议确定的解决方案以书面形式反馈相关部门。

1.2 加强进度管理,统一计划执行

加强对项目整体进度和单项工程的精细管控。以计划为先导,根据项目总体里程碑计划,业主项目部组织对每个项目分别编制建设管控表。涵盖项目建设内容、计划金额等基本信息和初步设计、招标采购、现场实施、竣工验收、资金入账、决算转资等关键环节时间计划,包括各类物资、非物资采购需求、招标批次、开标时间、中标厂商和金额、合同签订、到货日期、开工日期、验收决算、ERP系统各类数据信息等。以项目建设管控表作为项目实施各关键节点的计划表,根据进度更新表格信息,项目数据、建设进度及资金入账情况一目了然。

根据项目管控表所列采购计划,确保各类物资、非物资采购需求均在最早批次中申报,为后续物资到货、现场实施打下基础。物资到货,设计、监理和施工服务招标完成后,通信网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业主项目部联合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开展实施前现场勘察,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施工难度等因素,合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市县公司每个单独建设项目均编制工程施工总体进度、光缆施工、站内设备施工计划和每周滚动计划。施工计划细化到每条线路、每个变电站,时间安排上细化到天,明确光缆线路组、设备安装组等组织机构及人员,由业主项目部核准后执行,保证项目按时间计划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市县公司以双周报、工程进度月报等形式跟踪项目进展,报告本月进度、制定下月计划目标值,定期将项目进展情况报送业主项目部,审核汇总后报送省公司科技信通部。临近年底,利用最后2个月的时间倒排工程施工、决算、转资计划,确保项目年度实施进度、资金进度达到100%。

1.3 加强技术指导,统一建设标准

市信通公司注重在初步设计、图纸审查、招标批次计划、设备招标技术规范书编制、ERP物料挂接及采购申请提报、施工图纸交底、“三措一案”审查、现场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对县公司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

1.4 加强安全管理,统一检查监督

市县公司发挥项目建设主体作用,履行项目主体责任,分别与施工方签订安全协议,加强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施工阶段工程联络会重点讨论涉及交叉跨越等项目的安全控制,以降低安全风险为目标优化跨越施工方案。

涉及线路停电施工、光缆开断、改接和业务割接等影响通信运行电路的施工,业主项目部加强和施工单位的沟通,充分考虑工程施工对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影响。每月10日前向市公司运检部、信通公司提报月度停电计划和通信检修计划。业主项目部统一组织“三措一案”的编制和审查,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县公司光缆在市公司电力线路上架设、光缆和设备安装需进入市公司变电站等需要市公司协调、现场监护的施工,业主项目部协调市县公司运检部、安质部,梳理县公司通信人员进入市公司变电站施工安全管理流程、县公司使用市公司通信网资源技术管理流程。市县公司通信人员联合到现场勘查,细化光缆进站路径、变电站通信屏位布局、工期计划等,将施工方案和图纸提前报送业主项目部。审批通过后,由市信通公司与运检部沟通协调进站施工。县公司施工人员根据工作地点的不同,需参加市、县公司安质部组织的安规培训考试,并分别办理市、县公司变电站入场作业证。

业主项目部每月到每个施工现场至少一次开展实地安全督查。重点检查临近带电体施工、跨越施工等安全管理要求落实情况,施工方案的编审批流程、编制内容、现场执行。确保经批准的“三措一案”在工程现场严格执行。

1.5 加强档案管理,统一系统管控

坚持档案与工程进度同步管理的原则,把档案管理纳入到工程建设各环节中,通过IRS系统进行通信网建设项目全过程进度、工程档案管控。每月中旬,市信通公司通信专责统一维护、填报IRS系统通信项目管理模块、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块。根据工程进度,组织市县公司收集通信技改、独立二次专项、信息化O睿基层单位网络覆盖和带宽提升项目)、基建配套项目工程档案资料,经审核后统一上传IRS系统。保证IRS系统数据及时、准确录入,工程资料上传完整规范。档案收集整理与工程前期、施工、竣工等环节同步管理、同步验收,保证档案客观、真实反映工程建设与管理全过程。降低后续内外部审计、项目后评估和依法治企检查的风险。

2 市、县一体化通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一体化通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通信专业面临着技术更新快、新设备、新业务逐步增多,运维人员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困难。

(2)随着通信专业市县一体化进程推进,地区通信网建成后,很大一分部变电站同时有市县公司光缆、通信设备在运。县公司人员编制没有统一上划市公司,设备主人制的落实、“资产、调控、维护范围”差异引起的运维要求差异,目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2 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采取管理与技术两方面措施,提高通信网建设管理和运维水平。

技术上积极应用通信新技术,通过市县一体化通信网建设,优化通信网架结构、运行方式,实现光传输设备市公司统一网管。通过市公司技术力量解决县公司技术薄弱问题。深化市县一体化运维监控体系,为设备监控提供基础保障。开展市县公司人员技术、技能培训。2016年迎峰度夏期间,计划组织市县公司通信人员统一到中兴通讯学院开展脱产培训,提高运维人员技术素质。

管理上,市县公司建立清晰、详尽、准确的通信网基础资料,市公司月度统计汇总。继续加大现场检查、监督管控力度,不断完善对县公司专业管理的指导、帮扶、检查、监督和考核。落实设备主人制,明确电力通信光缆运维涉及不同资产、调控、业务范围的运维工作职责。按照年度规章制度建设计划,完成《国网滁州供电公司电力通信光缆运维管理规定》的编制及,填补电力通信光缆运维管理方面制度空白。

3 案例分析

2015年,滁州市公司本部通信网升级改造投资1120万元,6个县公司通信网建设投资4500万元。实施市县一体化通信网建设精益化管理,市县公司通信网建设统筹考虑、资源共享、技术路线先进统一、网络架构设计合理、投资估算经济集约。建设过程中,保持工程实施进度、资金预算执行进度在省公司系统同类项目的领先地位,保持安全文明施工的良好局面。扩大了地区自建通信网覆盖范围、提升带宽水平、优化网络结构,实现项目安全、质量、进度管理目标。

滁州公司通信网建设管理成效显著,在省公司信息通信三季度会议上作了通信网建设管理经验交流;在2015年底省公司16家地市公司同业对标考核中,滁州公司通信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完成率、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率两项指标都获满分,同处于A段。

光缆架设面临环境多样、施工黄金期短、赔青工作压力大等困难。光缆架设经过的各电压等级线路多,跨越带电线路、河流、经济作物大棚等,光缆施工难度大。传统的人工放线要对跨越线路停电或者是搭设跨越架,具有不安全因素,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和施工成本。

采用无人机施放光缆先进施工技术,解决跨越带电线路带来的安全问题、跨越河流等施工困难,保护了农作物及植被。此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施工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加快了项目实施进程。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5)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一出现就受到很大的关注,世界各发达国家均把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部级的战略。中国政府同样意识到物联网产业的前景,把物联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物联网被纳入部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关键核心技术,商业模式、产业规模、市场应用等方面还不成熟。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要推进物联网协同创新达到较高水平。健全和完善我国物联网发展协同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与配置方式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联网协同创新以及公共政策的含义

1.1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含义

物联网协同创新是指物联网利益链上的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等,为解决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优质资源要素的全面共享和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1]

1.2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合法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计划规划、策略等需遵循的措施和依据。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赋予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也是政府将公共政策纳入到合法化的范畴之内,关于公共政策概念的各种讨论,体现了公共政策的一个本质特征,即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的特征。[2]

2物联网发展协作创新公共政策的必要性

物联网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引导,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政策宣传,建立健全物联网协同创新的人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化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服务性政策等,为促进人员、知识、设备、成果等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服务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是通过政策来促进互联网的深度协同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规模、重大示范工程、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早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建立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不能仅依靠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有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为立足点。

3我国物联网协同创新公共政策总述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已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政府的重视,政府一直将协同创新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采取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协同创新。我国制定的促进协同创新的公共政策有《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省级以下的地市层面制定的公共政策有(以江苏为例)《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南通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规定》《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苏州市科委加强科技成果鉴定管理暂行办法》等,[3]这些政策从人才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产业化政策、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共同构成了协同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

4我国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公共政策不足之处

4.1人才政策有待完善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人员沟通可以实现知识共享,是促进物联网的协同创重要途径。我国物联网人才政策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保障机制方面均有相关政策,但过分依赖高校或企业自主培养人才,这使得在政府层面上忽视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的人才政策。具体问题体现在,现有政策对高校教师的选聘方面只重视有研究成果、学历在博士以上的教授级人员,而对有着丰富科研前线工作经验的人才视而不见。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员培养、人员流动、知识共享。

4.2缺乏有针对性财税制度

物联网作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国家高度重视其发展,政府在物联网的财政、税收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增,资助的方式也呈现出各种形式。但是针对物联网协同创新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还很匮乏。现有的政策体系并不是为着物联网协同创新而制定的,虽然在已有的高新技术、物联网相关政策中体现着对物联网协同创新的支持,但是毕竟缺少专门的政策,这也导致了大量的物联网协同创新项目较难得到政府扶持。

4.3服务性政策还需要完善

随着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入,创新主体中的服务性组织(包括中介服务机构,物联网行业协会、物联网产业联盟,公共信息技术平台等)也在不断的完善以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因此用于监督规范这些服务性组织的政策逐渐被制定出来。但对于这些服务性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方面,我国目前也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法律的规定,[4]这些都不利于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发展,服务性政策亟需完善。

4.4缺乏产业化政策

物联网产业潜力巨大,但是产业规模仍然很小,尽管相关产业参与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热情高涨,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物联网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的集聚产业链。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急需国家层面的相应配套政策。[5]

5我国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物联网协同创新系统复杂多变,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多,协同创新模式多样化。完善和健全我国物联网发展协同创新公共政策体系,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与配置方式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以下公共政策建议。

5.1完善物联网协同创新人才政策

政府对物联网人才的引进、激励稳定的相关条款已经出现在较多的政策法规中,为人才充分施展才能营造了的良好环境。但物联网协同创新少不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人才的流动就不可避免,充分发挥人才在物联网协同创新中的核心地位,鼓励人才在物联网协同创新项目的各主体间的必要流动。首先,政府制定人才流动的激励、优惠政策。规定高校、研究机构中参与物联网科研的教师等研究人员必须定期到企业中学习,同时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进入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提高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和知识分享。其次,政府部门建设物联网人才流动保障措施,对于人才流动的档案、薪资、职位等级等权益制定出明确的政策条款,档案的调动遵循优先处理、自动处理原则,在部门调动的人才到岗前完成档案的调动工作且不需要被调动人员亲自办理。薪资、职位等与人才利益相关,政府保障其至少和流动前相同,对于响应政府号召而进行人才流动的人员,给予薪资上调,职位提高等奖励措施。

5.2健全科学技术转化政策

首先,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利益引导原则,物联网发展协同创新的主体不同,其追求的目标呈现出差异性,企业注重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高校和科研机构追求的则是保持科学技术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国家应针对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科学技术转化政策,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率的提高。具体政策内容建议包括:一是在创造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中融入市场标准;二是对创造主体的利益驱动不应仅限于直接的物质激励,还应包含精神激励,即在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标准中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6]

5.3丰富财政投入方式,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首先,我国对于物联网小企业的协同创新项目支持力度较小,建议政府制定针对物联网小中企业的协同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初期可用无偿资助的形式,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筹措。使得想进行创新的中小型物联网企业拥有较为充分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创新并且吸引科研机构加入,增强综合实力从而提升我国物联网整个行业的实力,促进物联网的产业化集聚。物联网的协同创新是存在风险的,创新主体对于合作的风险有着各自的顾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帮助物联网创新主体降低这种风险以消除顾虑。建议政府财政拨款作为物联网协同创新风投资金。建立专业监督评估部门,为市场前景好、具有产业化可能的协同创新项目提供资金。

5.4完善产业化政策

政府部门引导,建立专门从事物联网研发和推广的产业园区,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开展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支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是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制定支持国家物联网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例如土地、资金支持等,在促进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企业发展,形成区域性的物联网协同创新产业链。二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内有产业化前景的关键的、基础性的技术创新及推广,提高物联网相关产品的应用范围,创造实现重大科技突破、重大示范工程的机会,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协同创新。

5.5完善物联网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

为避免物联网协同创新项目的主体为了得到政府资助而作假,政府应制定相关监督评价政策抵制这种现象。第一就是建立协同创新专家评估体系,在项目的各个时期都有专家进行专业的评估,针对物联网协同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可能性,评价物联网协同创新是否可行。第二,建立协同创新协调制度,解决创新主体合作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增强协同创新的内部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华,吴莹莹,张爽.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基本要素及发展策略[J].通信企业管理,2014,(3):81-83.

[2]徐珊珊,尚秋谨.透视公共政策本质特征——从公共政策概念出发[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8(4):29-31.

[3]潘睿,范丽芬.浅谈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成果共享机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8):34-35.

[4]白庆华,赵豪迈等.产学研合作法律与政策瓶颈问题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1):62-68.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22-02

“三网联动”的品牌协同传播体系由“协同导向”的通讯联络网、“精品导向”的制度监督网与“差异导向”的细分传播网3个部分构成,企业实施“三网联动”的品牌协同传播有助于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目标:(1)通过构建“协同导向”的通讯联络网,激发员工积极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传播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人力、信息、技术等)进行优化配置,依托“辐射状”信息收集方式实现“内行发声”,使全体员工上下同心、团结合作,夯实品牌管理基础。(2)通过构建“精品导向”的制度监督网,保证品牌传播符合预期计划。强化业务考核,细化品牌建设督办与奖惩,加强计划管理,注重事前准备、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事后总结评价,实现对品牌传播过程的联动控制、闭环管理。(3)通过构建“差异导向”的细分传播网,全面提高品牌传播效率效益。综合考虑自办媒体行业媒体、外部媒体的特点与差异,根据不同媒体特点差异化供稿,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整体效益最优。

1 “三网联动”品牌协同传播机制

1.1 构建“协同导向”的通讯联络网

(1)实行新闻宣传计划管理。为确保日常宣传任务有序、有质完成,重点传播策划组织落实到位,品牌管理部门贯彻公司重点、热点工作安排,公司应依据年初各业务部门上报的重点工作计划与“二十四节气表”,制定宣传计划,定期督导下达宣传任务,各业务部门具体执行,自下而上制定计划,自上而下督导实施,实现“重要稿件提前上报,日常稿件及时上报,专栏约稿按时上报”,形成品牌传播业务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并在每个任务节点落实宣传责任。

形成一套清晰明了的宣传评价标准及操作体系,固化品牌传播常态工作机制,在品牌传播工作体系上,实现由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各自为战向统一策划、集约高效、协同联动的转变,由专业开展向全员共建转变,提升参与度,有效提高重点工作、亮点工作关注度,提升新闻宣传整体策划和采编效率,充分发挥合力,提高宣传质效。

(2)强化队伍素质提升。通过构建“协同导向”的通讯联络网,加强队伍建设,针对队伍成员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模式,分批次、分类别开展信息写作、公文写作、消息写作、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等多项培训课程;利用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定期开展稿件撰写、新闻摄影等多方面的交流学习,交流心得体会、确定宣传重点、解决困难问题,提升品牌队伍整体素质。

1.2 构建“精品导向”的制度监督网

制度监督网用于约束通讯员队伍,并提升品牌建设工作效果。通过建立、健全品牌传播“项目化”管理制度,强化业务考核,细化品牌建设督办与奖惩,督促业务部门提升宣传意识,确保品牌建设专业化管理要求的落实。

(1)固化推进会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召开品牌建设例会,确定周新闻信息报送选题,有效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固化沟通联络机制,督导落实品牌建设工作,归集工作建议,研判宣传重点,安排传播计划,分管领导主持会议,办公室负责人及品牌建设专责,各部门、中心负责人及通讯员、分管领导指定的其他参会人员参加会议,对办公室汇报品牌建设完成情况;相关部门对该季度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说明,明确下季度品牌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布置其他重要工作,确保品牌传播任务的分解、传递与落实。

(2)着力典型人物塑造。通过挖掘典型经验,塑造典型人物,打造特色活动,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确保传播效果最大化,努力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构建“精品导向”的制度监督网,宣传“感动公司十大人物”“接地气”的一线工人,对人物事迹进行深度报道,形成人物典范营造学习先进典型的氛围,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1.3 构建“差异导向”的细分传播网

品牌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外部宣传渠道至关重要。为此,应当加强与公司自办媒体、行业媒体与省市级媒体的沟通联系,建立新闻宣传工作通讯录,实行媒体细分,拓展媒体传播渠道,根据不同媒体特点差异化供稿。依托自办媒体,保证日常传播高密度,持续提升媒体发稿质和量;联系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网络媒体,提供实时报道;与河北省省级报刊合作,发表具有地方性影响力的工程进展、科研成果,报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新闻。通过构建“差异导向”的细分传播网,积极发动一线员工踊跃投稿,使内外部媒体发稿量持续攀升,有效实现高端传播,获得省级以上媒体关注报道;主题传播有影响,打造系列品牌传播事件;日常传播高密度,媒体发稿质、量持续提升;感性传播多渠道,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应急传播展形象,彰显责任企业品牌价值。

2 三网联动”品牌协同传播机制实施效果

该成果应用以来,通过构建“三网联动”的品牌协同传播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品牌传播整体性、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应用以来,在很多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品牌传播工作体系、工作方式的形成和工作效果的优化提升,产生了很高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突出体现在以下三点。

2.1 优化品牌传播工作体系

实现由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各自为战向统一策划、集约高效、协同联动的转变,使品牌传播由专业开展向全员共建转变,提升参与度,实现软实力的提升。提升对外传播策划能力。通过运行“三网联动”的品牌传播机制,夯实对外传播策划的内在基础,凝聚内外整体合力,发挥集团化优势,切实提升各层级的传播策划能力和重大主题的整体策划能力,提升对外传播策划水平和工作效能。

不断优化内部宣传联动机制,紧跟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步伐,围绕各项核心业务,编制品牌传播实施方案,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一线新闻采编等系列活动,制作系列宣传片,生动、直观地展示了一线建设者团队形象。

2.2 改进品牌传播工作方式

实现由单向、平面、型传播向双向、立体、互动型传播的转变,不断拓展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建立媒体素材库,收集整理照片、大事记等内容素材,形成扎实的积累,切实加强与行业媒体的联络沟通,以大媒体的视角捕捉新闻点,以社会欢迎、公众理解、关键群体认可的方式,传递企业声音,反映公司战略、阐释发展规律,争取社会的利益认同与价值理解。通过构建“差异导向”的细分传播网,充分利用行业媒体,传播专业工作开展情况,在行业内部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强化与省市级媒体的联系,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省媒体资源,可以传播企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环境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2.3 提升品牌传播工作效果

实现由重量轻质向“精品导向”的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出精品,促进公众集体记忆形成,提升对外传播整体效果。做好品牌传播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包括品牌策划、传播、推广等核心工作,通过“三网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计划管理,利用协同作业,经过上下互动,有效找准工作重点,掌握传播要点,结合媒体特点,开展差异化传播,抓住契机塑造精品,有效彰显品牌价值,树立品牌形象。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7)

1.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计划显示,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等。2014年6月26日,教育部表示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和大专拓展到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紧跟形势迎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做起。

2.嘉兴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嘉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嘉兴工业领域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2013年全省推出的“四换三名”工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该专业围绕嘉兴区域经济科学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来建设,以“十步法”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的新契机

通过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资金资助,鼓励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研修培训、课程研发、成果交流等活动,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科学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本地区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过两年的探索形成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框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涵如下:

“校企融合”是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三要一显”:“三要”是指“企业融校要合作、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联校要技能”;“一显”是指“文化融校显特色”。其中“企业融校要合作”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纽带,相互融合;“协会驻校要标准”指通过常驻在学校的行业协会(机械工程协会、模具协会、技师协会)获得专业技能鉴定及考评的标准等;“企业联校要技能”指企业和学校联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文化融校显特色”指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使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融合,使教学过程和生产流程契合。

“双主体”是指通过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实现物联网人才共育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1.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通过走访、信函调研、问卷调查、信息查询等多种形式,调研了嘉兴地区15家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通过对市场、企业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需求规格等作出科学全面分析,形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后,以嘉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为主战场,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把“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安装与测试、物联网O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调试、物联网系统维护、物联网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梳理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校企双方参与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整理出了5个职业岗位,15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为后续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

4.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企业、依托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的宗旨;坚持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修订课程体系与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梳理典型教学项目,实施工学结合;坚持将职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中。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构建了“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果

1.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需求和呈现学校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共同编写《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实训》《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智慧生活模块)》《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C#版》《物联网用传感器》《物联网网络搭建》和《智能家居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校本教材6册。2016年下半年正式出版了《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教材。

3.师资培养方面的成果

两年来,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体化”教师,以教师能力等级标准为依据,构建本专业教师的“四维资格”培养机制,创新“三入”培训途径,重点实现“九种”能力提升工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新聘请了2名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普遍提高,技师及以上比例占93.3%;现拥有市名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属级带头人2名。专业教师参加竞赛获部级奖3项、省级5项、市级7项,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水平“一体化”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4.教育科研方面的成果

两年中,该专业的教师主持了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8篇,6篇论文获奖,申报获批实用新型和观设计专利共7项。

5.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

为了促进校企融合,该专业面向企业,开设了专业讲座、高级研修班、技能培训鉴定等。近两年,积极开展多元化社会培训,累计培训1579人,鉴定1847人。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8)

2007年6月,闽西南五市党政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在厦门召开。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等闽西南五市书记、市长及各市宣传、工业、教育、科技、劳动与社会保障、规划、交通、商贸、卫生、环保、旅游、物流等12部门的负责人齐聚共谋发展大计。会上,五市12个部门签订了对口合作协议,开始了协作区部门合作的新旅程,这对五市区域合作平台的全面建立完善,进入实质性紧密型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9年,在闽西南五市党政领导第十三次联席会议上,《闽西南五市城市群建设结构引导》正式,对五市部门合作工作做了政策上的定位和规划,进一步深化细化了部门工作的举措,在原有的12个部门合作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五市信息部门的合作。2010年9月,闽西南五市党政领导第十四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信息部门在内的五市13个部门合作意见,根据各部门的合作意见内容,区域办下发了《闽西南五市十三部门任务分解表》,要求以半年一报的形式,监督各部门的合作情况。自此,闽西南五市的部门合作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更加务实的新阶段。

(一)合力建设基础设施

现阶段,五市交通部门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特别是城际交通建设为重点,已经完成永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古武高速公路龙岩段武平十方至东留开工建设,推进双永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厦门南通道等重要项目的建设,以及沈海、泉厦、厦漳高速公路的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龙厦、厦深高速铁路网建设和厦泉漳国家公路运输组合枢纽、龙岩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三明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进一步推进厦门第二机场的前期工作。同时,五市已经开展城际交通的规划,研究设计具体路径的走向和轨道的制式,以及城际轨道的衔接。港口方面,继续推动厦门保税港区,泉州肖厝、斗尾港区,漳州沿海大通道、招银港区、龙岩陆地港等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化立体式综合交通枢纽。

根据五市统计局统计(如表所示),9项数据中,200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公路货物周转量、水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货物发送量、公路旅客周转量、水路旅客周转量、民航货物周转量、民航旅客周转量均比2008年有所上升,可见,近几年来,随着区域内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初步形成,区域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闽西南五市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大大拉近,打造了协作区 “一小时生活圈”,为五市更好地集聚人流、物流和资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不断拓宽合作领域

随着五市区域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入,部门合作由初期的12个发展成为目前的13个,协作区的合作逐步向纵深发展,相互依存明显增强。

如2010年新增加的信息化部门,联合制订了《推进闽西南五市城市群建设信息化部门合作意见》,意见的内容务实,从加强闽西南五市信息化协调工作、推进五市信息化软环境建设、协调推动区域重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合作,推进闽西南五市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五市间数字图书馆的共建工作、实现五市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共享等方面推进五市部门合作。再如规划方面:五市规划部门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跨越行政区划界限,探讨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共同做好闽西南五市城镇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产业方面:五市共同统筹规划区域内产业发展布局,加快重点产业培育,壮大规模,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集聚,目前区域内五市已形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化、冶金、医疗、纺织鞋服、林产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成为拉动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旅游方面: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建立协作区的旅游培训制度,深化旅游监督合作,共同打造闽西南特色旅游线路。物流方面:围绕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开通了厦门港与三明的“海铁联运”绿色物流通道、台中“点对点”集装箱定期直达班轮航线和两岸定期空中航班,厦门、龙岩两市签订了龙岩陆地港项目框架性合作协议。此外,继续推进厦门现代物流园区、火炬翔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泉州石湖港石材物流园区、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港航基础设施。环保方面:五市环保部门不断完善“二个保护(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三个联合(联合巡查、联合检测和联合治理)、四个协作(信息、技术、资金、排污总量)”的协作机制,厦漳龙三市还共同形成了《关于共同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多方面推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宣传方面:五市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区域合作及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报道合作动态及举措,研究商定加强海西电视台区域联盟机制和两岸电视媒体“对接与合作”框架,共同营造闽西南五市区域合作共赢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认真规划合作蓝图

几年来,宣传、工业、教育、科技、劳动与社会保障、规划、交通、信息产业、商贸、卫生、环保、旅游、物流等十三部门制定了保障区域发展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厦泉漳龙城市联盟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先后制定了《厦泉漳城市发展走廊规划》、《厦泉漳龙城市联盟协调发展规划》,配套编制了《厦泉漳空间对接规划》、《铁路沿线城市群发展规划》、《海岸带与港口群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行动规划》、《漳州角美空间发展概念规划及总体规划》、《泉州湾城市群概念规划》等专项规划。这些规划都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积极打破和超越行政区划界限,对经济功能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既为区域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也为城市联盟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建议

(一)完善好制度建设

各部门应该建立年终考核和信息通报两项制度。通过考核,每年评出先进工作单位,提高部门工作的积极性,考核工作尽量做到量化,公平公正透明。我们建议考核应该列入各市政府的年终考核内容,引起部门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同等重视。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9)

德国TUIS互助网络

1982年,在德国化工协会(VCI)带领下,130多家化工企业联合联邦政府的相关机构,共同建立了TUIS(运输事故信息支持)网络。该网络覆盖德国全境,并延伸到周边德语系国家,依靠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化工企业消防队、相关专家(化学专家、毒理专家、生态学专家等)和应急资源,向德国全境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品运输事故提供援助。

当发生化学事故时,应警察、消防队和公众的请求,TUIS网络会积极提供救援支持,包括远程信息支持、派专家现场指导和救援队伍支援等活动。

TUIS网络应急响应服务

TUIS网络提供的应急响应服务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电话咨询服务,又细分为一级a,提供当地语言的电话服务,一级b,提供专业化学品信息技术支持的电话服务;二级,赴现场指导和建议;三级,现场技术支持和协助。

TUIS网络的一级服务,可针对专业问题提供解答和建议,如:事故现场如何处置,如何控制事故,怎样打捞储罐,产品对环境有何影响,产品对人和动物有何影响等。

当TUIS提供二、三级现场服务时,TUIS的应急响应人员作为现场的专家和顾问,在事故现场代表德国化工协会履行职责。TUIS通常都会与政府公共应急服务等多部门共同合作,来应对事故现场的救援、处置和清理工作。

TUIS网络不但提供化学运输事故援助,还提供一般化学事故信息支持,可为运输(铁路、公路、航道)、生产设施或仓库中的危险物料的事故和意外事故提供协助。

TUIS向公共应急服务部门提供免费的支持和协助,而对于因到现场指导或救援队伍出动所产生的消耗和费用,将由事故责任方的保险公司承担。

巴斯夫与TUIS网络

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 SE)(以下简称“巴斯夫”)是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巴斯夫产品涵盖化学品、塑料、特性产品、作物保护产品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等。巴斯夫总部位于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建有世界上工厂面积最大的化学产品基地。

巴斯夫作为德国化工行业的领军巨头,具有化学品应急救援的丰富经验,其分支公司和救援队伍遍布德国各地,救援网络成熟,装备精良,因此TUIS网络主要依托于该公司的救援网络。

巴斯夫总部应急响应中心

巴斯夫总部应急响应中心,即TUIS的核心运行机构,承担TUIS的日常运行、应急指令下达和信息传递等重要任务。巴斯夫总部应急响应中心位于德国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的厂区消防队内,承担着巴斯夫整个路德维希港化工区的消防应急、安全保卫和环境监控等多项任务。该消防队同时也是巴斯夫在德国最大的消防队,配有各种类别和级别的消防、救护和特勤车辆,装备先进,管理高效。

该应急响应中心作为德国化学品运输事故TUIS互助网络的运行中枢,每天24 h接听和处理来自国内以及欧洲ICE计划(即“国际化学品环境”计划)成员国的应急电话,全年无休。

通常情况下,应急响应中心会根据事故发生地和企业国别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流程来处理这些电话(见表1)。

应急响应中心汇集了TUIS网络的各种应急资源,包括:化学品安全信息数据库、救援队伍、救援装备、应急物资、地图数据库、建筑和管线数据库、专家库、各种类型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及公共应急服务等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另外还有ICE计划各成员国应急中心的联系方式,以便于随时应对紧急事故的发生。

应急中心的应急响应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有着丰富的接处警经验,具备德语和英语能力的职员,擅长应对各类化学品运输事故,熟知各种化学品特性和应急处置方法,并且能够很好地引导来电者如何在事故现场进行有效应对。对于每一个事故电话,应急中心都会有全程的录音和详细文档记录。

欧洲ICE计划

德国TUIS互助网络计划周密,运行高效,为欧洲各国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整个欧洲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发展。1991年,欧洲化工企业联盟(CEFIC)启动了 “ICE计划”,旨在联合欧洲各国化工企业,制定统一的化学品安全监管规则,建立整个欧洲的运输事故应急救援网络,并规范欧洲各国的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标准。

ICE计划由欧洲各成员国的国家ICE计划彼此联合起来组成,在整个欧洲为跨越国境的化学品运输提供应急协助。目前,已经有18个国家加入了ICE计划并建立了对应的应急互助网络。

ICE计划主要目标是:针对化工公司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在各成员国内建立类似德国TUIS系统,由本国的化工企业联合救援队伍、专家和装备形成的覆盖全国的应急救援互助网络;在各成员国内建立部级的应急响应中心,提供有人值守的每周7天24小时服务,员工能够说当地语言和英语,至少提供一级电话咨询应急服务;编写应急响应处置卡。

应急响应处置卡(ERIC)作为ICE各成员国通用的信息卡,由欧洲化学工业和社会公共应急服务机构的专家组编写,有多语言版本,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瑞典语等,给受过专业培训的应急响应人员提供事故现场30 min内的应急处置信息。在化学事故现场,应急人员能够通过应急响应处置卡上的UN编号(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HIN编号(危险品识别码)、EAC代码(应急行动代码)和产品名称等字段快速、准确地识别化学品信息,并告知应急响应中心。

对我国的启示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篇(10)

(一)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划入的职责

1、将原市工业交通办公室、原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市乡镇企业局)和原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划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包括:全市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技术改造投资管理;按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贯彻国家、省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稀土行业发展的职责。

(三)划出的职责

1、将“协调解决全市工业口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调节工业经济正常运行”、“负责煤、电、油等经济运行保障要素及铁路运输力的综合协调和重要储备物资的应急调节”以及“石化、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管理”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将市铁路道口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划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3、将成品油流通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市商务局。

(四)加强的职责

1、加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百亿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步伐。

2、加强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工业行业、县域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编制全市工业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工业行业质量管理工作。

(二)提出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协调落实市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项重大决定和负责处理日常协调督办工作。

(三)监测分析全市工业运行态势,统计并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工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有关工作。

(四)负责提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意见;负责全市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管理。

(五)贯彻国家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省、市政府科技重大项目,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全市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六)承担全市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七)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八)统筹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九)承担全市网络安全及相关信息安全的责任,负责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有关重要事项。

(十)负责联系驻宝中省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协助上级部门对在宝的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运行及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进行监督与服务,协调市内电信资源分配管理,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保障重要通信。

(十一)研究提出全市扶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负责对全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十二)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职责

根据上述职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15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

(二)人事教育科(离退休人员服务科)

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

(三)综合法规科

负责有关综合性文件报告和领导讲话的草拟;组织综合性经济法规的起草和协调;拟订相应的行业规章;对经济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承担固定资产投资审核的相关工作;承担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承担规范性文件起草和法律咨询服务工作;负责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业和信息化对外宣传工作。

(四)规划科

综合分析全市工业、非公经济和信息化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全市工业、非公经济和信息产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产业规划、行业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负责工业类项目、国家鼓励类产业和产品的备案、核准、确认和批报;负责全市技术改造项目的备案、核准和投资管理;负责提出市本级财政技改专项资金安排计划;负责技改项目运行、监测、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协调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经济运行科

统计、监测、分析全市工业、非公经济运行态势,相关信息,调节工业经济正常运行,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研究提出经济运行年度、近期调控目标和措施,并跟踪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并向市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中省企业科

负责联系支持驻宝中省企业发展,做好中省企业在生产经营、改革改制、招商引资、联合协作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负责组织工业企业参加政府组织安排的各类招商引资、展销交易、洽谈贸易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承担市大企业大集团办公室工作。

(七)科技科

负责落实省、市促进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方针、政策,提出产业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规划、指导和认证,负责辖区内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的审查、推荐和上报工作;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负责编制全市工业新产品开发计划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负责管理全市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鉴定工作;组织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国家工业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扶持名牌产品;落实国家有关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的方针政策;负责全市工业节能监督管理工作;研究拟订全市企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利用和发展新能源的对策和建议。

(八)装备工业科

组织协调装备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推进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我市装备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相关的支持政策。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化组织协调和应用。组织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参与组织装备制造产业利用外资项目。负责装备产业调研分析工作,做好装备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负责与国内外相关产业组织的联系,组织和参与装备产业、企业的调整和重组。

(九)消费品工业科

负责全市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家电等行业管理工作;参与拟订相关支持政策和相关行业规划,监测分析相关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指导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负责全市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工作,承担市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十)原材料工业科

承担钢铁、有色、黄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管理工作,研究市内外原材料市场情况并提出建议;承担市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工作;负责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

(十一)中小企业发展科

负责中小企业、县域工业园区发展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据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中小企业产业化合理布局,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负责推进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组织指导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负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负责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审核、申报工作;指导并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发展的调控目标和措施;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承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十二)信息化推进科

组织拟订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定并监督实施;审核各部门、各县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指导电子商务、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承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科技推广和行业管理工作;指导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协调通信产业发展,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负责财政性资金支持的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的审核、论证、监督和竣工验收;协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在宝的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运行及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进行监督与服务,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按照国家、省政府信息化相关统计指标体系的要求,负责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和预测,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发展、工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十三)网络与信息安全科

指导、监督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协调处理重大事件;负责对信息网络建设市场实行宏观管理;负责对全市电子信息市场和信息服务市场进行协调管理;负责全市信息网络与管线的规划建设。

(十四)电子政务与软件服务业科

承担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共享,协调解决全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推进全市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职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全市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软件服务外包,承担全市信息系统集成与信息系统监理的管理责任;指导市、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与管理;指导全市政府网站的建设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门户网站的考评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和省信息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负责本市信息技术规范及技术标准的拟订和实施工作;承担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十五)联社企业科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集体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对所属各县、区联社工作督促、检查、指导及调研;承担市联社直属城镇集体企业管理工作;负责企业发展资金融通、维稳、安全、教育培训、产权界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统计工作;履行联社对所属城镇集体企业出资人资格,促进联社资产增值保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机关行政编制55名。其中:局长1名,党组书记1名,副局长3名,总工程师1名,总经济师1名,总会计师1名,科级领导职数23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五、其他事项

(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加挂市中小企业发进局牌子,保留市手工业联社、市乡镇企业局牌子。

(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三)炼油、燃料乙醇和煤制燃料的行业管理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其他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行业管理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四)原市工业交通办公室、原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乡镇企业局)和原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所属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归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管理。

上一篇: 小学生谚语 下一篇: 地理教学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