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7:45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1)

这次给我们任课的教师全是 “精英中的精英”。这些老师学历高、经验足,每个人都有特长之处。他们的课堂全面、细致,有对教材的精彩解读和分析、有课堂实录、还有耐人寻味无穷的经验之谈。每天能倾听他们对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思想方法,让我感觉到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享受。在学习中常常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理念的革新。

“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分析总是充满灵动与启示;大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智慧与情趣。给我们这一百名学员授课的专家、教授中,基本都是大师。他们全身闪耀着大师的光环,却无法因这耀眼的光环而遮挡住自身的才华、探索求知的的渴望。我想这每一位让我心生仰慕之情的大师,一定是因为永无止境的学习才能使他们登上这教育的巅峰。他们的成就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这一群在小学教学的道路上跋涉的学员们。也许走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你根本不会认为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特级教师。第一次上课她和我们一道分享她的成长历程,两个小时的课程中,她一直在主讲台上来回走动,一会儿板书,一会儿指点批画,一会儿唱,看那个样子,真想一股脑儿的把她的存储倾倒给我们,与我们共享。看着她,温暖又舒适,与这样的特级教师在一起,怎会不是一种惬意的的享受。这些天聆听着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享受着高层次的理念讲座,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在与各位专家、教授的思维碰撞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理念得到了提升,能成为他们的学生真是我们这一批学员的幸运。我们的人生也许与特级、专家无缘,但我们可以因为他们的引领在追寻小学教学的征程中更有活力,更有收获。我坚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同样的,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仍让我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从而使我觉得我很需要学习,而此次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拨云见日,使我以前的困惑豁然开朗。

在此之前,我曾出去培训过几次,而这次不同的是培训中我主动去思考、去领悟。心灵经历了忐忑、探索、喜悦。一路走来,专家、名师的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

一、教师要进行知识的更新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应变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的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会高起来,他们的才智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在这次培训中,专家们就为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型,让我们去感悟:

1、案例式:主要作法是(1)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使目标具体化,从子目标中选取权重较大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案例,设计案例时,要做到用案例引入新课,用案例说明观点,用案例引发学员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导学员对问题进行研究和争论。(3)对案例进行研讨,通过研讨,学员对所学习的理论加以认证,持异议者用自己设计的案例加以反驳。(4)对学习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写出个人心得,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用此指导今后的工作。

2、自学互助式:主要作法是(1)把学员在学习与研究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以讨论提纲的形式下发给学员,学员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2)由培训教师组织学员论坛,学员在座谈会上对各自观点进行交流。(3)经过研讨,对达到共识的东西进行总结,对持异议的东西,留作下一步研究。

3、专家辅导式:对于大家关心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请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专题辅导以讲授为主,同时辅之以案例教学,研讨等形式。

4、观摩实习式:带着问题到五中听了老师一节化学观摩教学课,下午进行分组点评,而后听了教授的分析,我茅塞顿开,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他的讲座使我明白:可以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这样的流程展开研究。让我们深入理会了这种研究的开展。

回顾我平时的教研活动,也经常听、评公开课,但从来都是不同水平,不同教龄的老师做着同样的事情,评课时也是大家泛泛而谈,这种局面难以让不同类的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受益。要想使教研活动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深入地开展下去,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有这样一位老师说过“教师大半辈子生活在课堂中,如果缺乏对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意识,缺乏对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意识,那么他就很难实现专业的提升。观察课堂,保持思想,这是我们走向自我、走向名师、走向大师的重要一步”。

三、思想认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慢慢感觉到对职业倦怠,我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的除了爱抱怨,还是抱怨。抄不完笔记,频繁的检查,刻薄的制度,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以及家长的难缠,学生的厌学,领导的不理解等等。都是那么沉重,沉重得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但通过了这几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的学生,怎样让我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2)

姜琪老师强调,作为一种科学探究,要着重培养学生和老师的科学素养,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和教师的发展的目的。张成平校长分享了他的感悟:“语文博大精深,数学精彩绝伦,科学实验一片茫然,因为缺失,所以追寻。”科学要用真理的路径去探索,要多元化,上出科学特色。接着马站乡朝云完小申丽芳老师上课内容为四年级上册《弹力》,她自己动手做教具,在实验中大胆创新,步骤严谨。她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体现出了较强的扎实功底和对教材的理解。然后滇滩镇左所完小许丽玲老师展示了三年级上册《食物的旅行》,她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问题;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听了现场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说课和看了三位老师的说课比赛视频,实在是受益匪浅。他们的说课别开生面,让我们对科学实验说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3)

1、在培训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做社会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内在生活需要的角度理解教材,通过活动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避免课堂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做法。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4)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指参训教师缺失的教育教学、学科教学和教研知识、方法、技能及能力的建构和提高,更要关注和发掘蕴藏在农村骨干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优势和潜能。不同的课程定位产生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系,进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不同。综合相关研究表明,英法德美日各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定位大致有两种:一是为了取得资格或学位,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课程内容上前者偏重于理论性,而后者立足于实用性③。从陇南市“培训工程”的宗旨来看,应属于后者,那么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就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的,通过开展培训通开课程和专业课程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国家关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了解体育课程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趋向,为丰富和开辟校本课程拓宽思路,积极开发学校所在区域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设学校特色体育课。2.养成实施新课程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胜任力;3.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研读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探讨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科教研能力;4.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通过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以“实践取向”为主体,进行了系统、灵活、前沿、分层分类等特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在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比重的选择上以实践为主体,这是与参训学员的结构特点和需求相一致的,是对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补偿培训;其次,培训课程内容共分三大模块,涵盖了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迁、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形势、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研结果、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迁等5个专题讲座,另外还包括2大模块共8个课题的体育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学观摩与评价,每个专题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围绕体育教学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培训和学科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新趋向的引领;第三,专业课与学校综合培训课程方案紧密结合,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形成了分层、分类设计,既反映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又重视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品格等内容,并在内容组织实施上体现实践的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培训工程”总课程方案内容,如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理念及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教学简笔画、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文化素质提升、专家引领等课程,以促进教师对课程作用的价值判断能力、将资源转换成课程的能力、系统化构建课程内容的能力、有效组织与有效实施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自觉调适的能力。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培训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目标达成与否和内容习得的活动方式,它对培训效果和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时,既要关注他们是成人的学习特点,更要注重通过培训课程学习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怀、被接纳、成就感、存在感、胜任感及自信心的提高等心理因素,从而激发和维持后续专业发展行为。通过交流和访谈得出:他们最喜欢体育课程培训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最害怕纯理论的“一言堂”和培训者的强势灌输,他们认为在富有平等和谐交流的活动中,更能发挥激励、支持和释放个人优势、拓展和维持个人良好人际关系及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因此,统筹每位教师个人优势、所在学校及社区优势和培训单位自身及环境优势,进行有效培训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组织,为教师培训提供较为理想的活动方式,值得培训者潜心探究④。通过几年承担培训课程实践,结合“国培计划”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认为培训的有效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讲座+案例+研讨”式。该模式适合于通识理念或专业课程研讨类的专题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教师讲解导入呈现案例培训者和受培训者之间或受培训者相互之间运用新理念对案例进行研讨教师归纳总结。以上为一个循环,可以视其内容和研讨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循环。

(二)观摩+模仿+点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各种体育教学技能内容的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参训教师直接参与模仿练习体育教学技术,或教师观摩示范课(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实践类示范课)培训者和受培训者共同点评示范课内容,学习示范课中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受培训者运用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做示范课,其他受训者和培训者共同点评,重新设计和完善、组织实施教学。

(三)“展示+自评+他评”模式。在培训后期,每个受训者必须进行一轮说课训练,或者提供一节自认为满意的“优质课”,向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展示,并在自评基础上接受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的点评,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建议进行改进和完善,再次展示,循环实施⑤。

(四)培训评价方式培训评价是一定时期培训任务完成与否的衡量标准。对以陇南为主体的体育教师来讲,培训评价也应分层、分类予以实施,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考核评价模块一:重视其体育教学基本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如体操教学中全国第三套广播体操、武术基本动作、正确的田径运动技术及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等。针对参训学员的特点,在培训技术与技能考核与评价层面,我们要求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参训教师必须“学会一操,练会一拳,熟练一项”,即至少学会一套最新的广播体操,学习掌握或规范一套武术小套路,如五步拳、少年拳等,熟练掌握某项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技能,包括场地规格、画法及规则要求等,因为大部分参训学员不是体育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技术动作均需进一步提高;没有承担具体体育教学工作的参训老师可以了解、欣赏和评价相关运动知识或教学比赛。考核评价模块二:应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对理论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撰写体育论文,单元或某一运动技术教法创新,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展示,培训心得体会,体育器材制作方法与经验交流等方式灵活进行,将学、练、评、反思融为一体,讲求应用性,重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针对部分非专业参训学员,可以就自己所代课程或熟练专业[注释]按要求完成相关培训考核与评价等。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5)

二、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

1.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标准的确立由课程委员会负责制定,政府部门有监管审批职责。课程委员会结合学生就业率、社会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因素,寻找社会最认可的核心能力,并围绕此核心能力制定相应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与能力之间是多重对应的关系,既包括显性课程,又包括隐性课程,从而建立知识和能力的立体交叉体系。

2.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核心能力。课堂教学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国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较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案例分析为主,更多以任务驱动、项目管理、情境管理等内容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核心能力。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和任务,但是在课程进展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主动探索精神。教师的角色在于协助和纠偏、统揽全局、质量监督等等。

3.实训课程培养核心动手能力。国外实训平台立体化建设,既有全校共用的公共教学管理平台,也有专门针对某门课程比如ESL英语培训系统。公共管理平台提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纽带。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课程选择、课程介绍、课件、作业提交等等师生互动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完成,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英语培训实训系统则更多地体现了专业教学实训功能,ESL对应于IELTS从零起点到八级,各层级专门设计动态实训系统。实训体系中包括入门测试、自主练习、升级考试。各级培训有其针对性,学生完全可以在实训平台上自主学习。我们在实训中心看到的英语培训井然有序,平台上有标准的发音、听写和测试练习,学生自己人机对话即可完成。教师重点在于阅读理解和英文写作方面的培训。

4.多元化促进核心能力培养。除了学校自己开发的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应用与开发研究课题也充分体现了二元化甚至三元化教学模式。学校、企业、培训中心(三元化)共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学习与提高的平台,鼓励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情境。某些学校将校内设施承包给专业学生经营,雇佣学生实习生打工并由学生管理,同时成为实验教学的现场,学生实训的场所。这种一举多得的方法,集培训、实习、校内打工为一体。同时还有更多的校企合作课题、企业委托学校科研开发项目等等。这样的学校教育方向明确,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形成了良性的教育生态圈。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内有些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或者不知如何寻找自身所学与社会需要的切入点,无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合作办学过程中双方互相学习,各取所长。选取本校和外国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例,其中有如下三点应该特别引起重视。

1.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全面考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培养方案别设有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分析表,集中体现对于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及课程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设立课程体系前期、中期和后期市场反馈分析表。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课程体系总体上采用了外方的课程体系,同时也提倡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调整,没有走教条主义。

2.设置实训教室与实训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比重较大,学生动手能力强。比如国际物流专业课程当中有关APICS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在实验实训教室进行。在物流专业课程当中,SAP、APICS、E-Business等相关课程都要求配套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而在国内由于教学条件所限,相关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往往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3.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无一例外地穿插实践实训。课程的内容也是以案例分析为主,更多以任务驱动、项目管理等内容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既可以较快掌握理论知识,不至于使课堂过于严肃、枯燥,又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践行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学习方法。

四、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核心能力的几点建议

1.核心能力的定位要契合社会需要。学校要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和企业全方位接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方向分析、职业要求分析、核心能力分析,从而确认核心能力的定位。提倡咨询专家顾问团,做好专业可行性预测。社会需求预测要力求准确,确保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三类。基础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能力。延伸核心能力则包括外语应用、身心平衡、领导执行力等能力。这些能力的要求统一以市场召唤为标准。核心能力的标准从市场需求中提炼而来,并且回到市场中经受考验成功而定。

2.核心能力的细化要结合课程标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实际专业岗位群人才规格标准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方法和常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核心能力的构成。课程体系设计要完善,要求成立学院课程管理委员会,对课程体系进行认证和监督。同时结合行业专家委员会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意见。学生培养方案别设有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分析表,集中体现对于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及课程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课程体系以能力提高为主体,尤其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6)

策划书

【模拟】

策划组长:何文超

策划组员:王贞、冯昕盈、胥磊、韦叶、谭振宪、刘欢、杨晓君

指导老师:王建成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教育经营系

2019年6月5日

目 录 ㈠、中心简介

二、服务产品概述

三、市场分析

四、市场营销

㈤、财务运营计划

㈥、机构运作

附录㈠:2019年珠海市高考科学应考报告会策划书

附录二:2019年珠海市高考科学应考报告会总结

附录三:合作协议书

附录四:赞助策划书

附录㈤:传单与门票设计

附录㈥:和风中学专场报告会新闻

附录七:首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研讨会

【我们的目标】打造中国教师教育培训第㈠品牌

【我们的宗旨】为学员提供“最新、最优、最实用”的教育服务

【我们的使命】提高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

【我们的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执着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团结协作,永不磨灭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理念】以专业求市场,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

【我们的定位】成为学校和政府的战略伙伴

【我们的原则】高质量、专业化、规范化

【我们的承诺】您的要求――就是我们的承诺

【我们的优势】

* 丰富的战略伙伴和教育资源:中心广泛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学习、培训等专业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进行资源整合。

* ㈠流的学习培训专家:中心拥有㈠支由国际、国内学术权威、业界名人、专家学者、学习导师和资深培训师组成的讲师团队。

* 专业规范的培训流程:中心按照国际培训行业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实施学习培训全过程质量控制,与学员充分沟通,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 潜心研究、精心设计、量身打造的培训课程:中心根据学员和客户的实际需求,㈠方面通过引进国际国内的经典课程,另㈠方面通过自身研发量身定做课程来满足学校、机构和广大学员的

二、服务产品概述

1、服务对象及范围

珠三角、乃至广(__zhu1 san1 jiao3 _nai3 zhi4 guang3)东省和全国各类各级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包括校长、各级各类行政人员等)都将是本中心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对象。珠海比邻香港、澳门,为中心与港澳乃至国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心将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优质及高水平的跨地域性的教育培训。

2、服务内容

2.1 服务种类

本中心主要提供培训类和活动类两种服务,其中以培训类服务为主,活动类服务为辅:

(1)培训类

* 基于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针对各类各级学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普遍需求,提供各类公开培训课程;

* 承接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委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并提供针对具体需求的个性化内训课程。

(2)活动类

* 基于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举办各类讲座,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研究人员等担任主讲,向社会各界传递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

* 策划组织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和学校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类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

* 策划开展国内外的各类教育观摩、访问、交流学习活动,力求使参与者了解国内外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他人成功经验。

2.2 课程种类

根据目标客户群,课程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针对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开发的课程。而每㈠种课程内又为客户提供三种不同形式的课程,分别是普通课程、“自助式”课程、“个性化”课程:

(1)普通培训:以客户个体为单位报名参加或学校抽派部分教师参加的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完全由雹磬训中的课程开发人员设计、决定。

((___)2)自助式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的培训。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选择㈠定数量的课程来培训教师。该培训内容分为推荐精品课程与其他自选课程。其中,精品课程经过课程开发人员的长期研究、精心设计,并与其他同类培训机构相比具有鲜明特色,是本中心极力向学校推荐的品牌课程。而其他自选课程选自当前较为流行的相关培训课程、其他培训机构设置较多的同类课程等。

(3)个性化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的培训。培训中心派出课程开发人员,通过对学校的实地考察、搜集信息,专门为该学校研究设计出课程,力求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2.3 课程设计

培训中心为了在成立初期能够尽快拥有市场知名度,决定首先运作目前培训市场中开发得较为成熟的培训项目。以下列举的为推荐培训项目,而最终确定采用何种项目由课程开发人员与中心主任协商决定。

(1)针对教师的开发培训项目。

3、服务流程

3.1 培训项目操作流程

(1)组建(_zu3 jian4)培训项目团队

培训中心根据具体的需要组建具体培训项目团队。当需要与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合作时,项目成员可包括教育行政机构、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同城社区和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

培训项目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整体方案;落实培训具体活动;评估培训实际效果。

(2)需求调查分析

了解各地、各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访谈或观察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获得反馈信息。

(3)培训方案的制定和修改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训的整体方案,在培训方案正式实施前,要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征求意见,向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征求意见。

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实施目标的步骤和时间、培训具体课程安排、选定授课讲师、培训的具体形式、检测培训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培训方案必须符合这些要求:

* 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 体现鲜明的主题特征;

* 体现培训者与受训者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

* 体现受训者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 对培训所需的物质条件有明确的规定;

* 对方案的实施有监督与评估的要求。

(4)培训方案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团队按照方案(__xiang4 mu4 tuan2 dui4 an4 zhao4 fang1 an4)开展各类培训。中心为团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并监督方案的实施。 (5)评估培训实际效果

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培训的实际效果,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得今后开展的培训更有效。

(6)建立客户档案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服务对象的各类信息。在培训项目结束时建立客户档案,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2 活动项目操作流程

(1)组建活动项目团队:由中心组建活动项目团队;

(2)需求调查分(_xu1 qiu2 diao4 cha2 fen1)析:项目团队对目标市场进行需求调查分析;

(3)确定活动项目策划:根据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确定活动策划方案;

(4)实施活(_shi2 shi1 huo2)动项目策划:项目团队根据策划方案开展活动,中心提供各方面支持,并监督策划方案的实施;

(5)总结活动实施情况:总结活动项目的实施情况,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6)建立客户档案:收集参与者的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

4、服务原则

我中心强调的服务核心是: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本着“因为专业所以卓越”的服务理念,竭诚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服务。

(1)高质量

北师大教育和心理学科全国排名第㈠,为我们收集、整合前沿教育教学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北京师范大学本部和珠海分校这㈠平台上,我们可以接触到全国㈠流的学者、专家以及特级教师。我们也拥有㈠支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中青年培训队⑤。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能设计开发并实施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聘请的授课教师都是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包括著名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官员、有突出成就的知名校长及特级教师。我们优秀的课程体系和著名学者、教授、名师的教学相映成辉。

(2)专业化

中心由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牵头,拥有㈠支由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构成的专家队⑤,还特别聘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先生担任中心的名誉顾问。同时拥有㈠批充满活力的员工队⑤,所有专职人员都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并且在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有㈠定研究与实践经验,从而确保我们提供的服务是最专业的。中心与分校教育学院直接管理的北师大珠海分校南澳实验学校、北师大珠海分校惠州附属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确保中心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第㈠线的信息,从而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服务。

(3)规范化

中心有㈠套较为成熟的服务流程。在服务流程的每㈠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服务内容和目标,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系统和客户档案库。力求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第㈠线信息,以确保我们的服务高质量、专业化。为各地行政机构、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5、服务特色

5.1 完善(wan2 shan4)的服务功能

教师培训作为亚公共服务产品(作为教师这㈠特殊阶层的公共服务产品),应具有公共服务产品的便捷性、选择性、适用性、应方便受训者为目的,终将周详层级化、咨询化、社区化的发展轨道。因此,必须为受训者提供足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而我们提供的内容和产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用性,体现时代特色。并且我们能根据老师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训地点和时间。不同于过去那种地点集中,时间固定不变,内容陈旧,强制性强的弊端。

5.2 不断更新的培训内容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7)

1、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必要性

(1)拓展训练课程进入高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变革,使得现代的大学生面临了很多的压力,从而引起很多的社会性的心理问题,再加之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骄纵和宠爱,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异,如犯罪问题、学生自杀等等现状。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挑战极限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中需要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拓展训练在我国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对参与人员的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将其引入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

(2)开展拓展训练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2002年8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南将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同时强调素质教育最为我国的教育主体,是培养我国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有发展学生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拓展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3)高校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而现代市场的需求就是要复合型的人才,虽然,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但是效果不佳。

从表1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拓展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培养,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最缺少的东西。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在让学生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4)当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求。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大多都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培训,所以对其功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对“参加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选择中:新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拓展旋律对学生成长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少数教师不确定,这说明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较少,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应该加强新疆拓展训练的学习和了解,让其更好的服务我区高校。

(5)大学生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现今的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热衷于网络等恶习,体育意识淡化,导致体质下降,同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在变弱。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发展的阻碍:不能积极的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到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因素。

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活动形式和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这符合一名现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原理相似。根据相对调查表明: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较为长远的记忆。拓展训练就是通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游戏中感知自我,并得到相关的知识,这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非常的相似。与此同时拓展训练在对学生身心培养方面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非常的相似,都是通过运动刺激来是学生身心得到稳定。

(2)拓展训练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高校体育课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提升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拓展训练是借助户外运动技能在固定场地内开展场景教学,其培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两者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目的都是以体育活动或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所以两者在教学目标上也非常相同。

(3)拓展训练课程和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相同。拓展训练的项目源于体验教育。就是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来使参与者的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让参与者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和感觉,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而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通过确定目标,进行相关内容的学生,最后进行联系和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方面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也基本相同。

二、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现实依据分析

1、我国其它省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将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于高校体育,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自从2002年北京大学在体育课中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也在陆续的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展和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基地。通过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笔者将对我国多地区拓展训练在高校是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由于调查的局限性,所以在这里提供的数据有限。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化发展在我们快速的延伸,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将成为全国普遍开设的趋势。新疆高校体育在拓展训练课程的引入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拓展训练课程将在新疆高校开展起来。

2、高等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安全因素

在高校由于场地和器材的有限,所以无法进行空中单杠、断桥、攀岩等活动,所以只能进行以地面为主的教学活动,而针对地面的拓展训练活动,培训教师只要组织安排好学生,并加强对安全的教育工作,就能有效的剔除安全隐患,控制不安全因素,并使学生达到安全。

通过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曾就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根据自己15年内统计的受伤数,得到这样一份统计表:

数据来源: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

上述资料表明,拓展训练的安全性高于其他运动项目,进一步的提高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可行性,它比负重行走的安全因素还高,说明它是一项有安全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很适合在学校开展。

3、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是学生的自身需要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现代的大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体育活动不仅是满足普通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关注更多得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人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而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作用,在增强学生身心方面的同时,对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团队协作的培养,人际关系增强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课程,很多的学生都愿意参加,愿意参加的比例达到65.5%,可见现代的高校学生都很重视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意识。同时也反映出在新疆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4、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满足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要求

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身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拓展训练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只是负责监督和引导,是对学生心智的考验。由于大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对其他学科有相关的了解,如:心理学、管理学等,这就要求要有较高的学历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的学历集中在硕士和学士,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应该提高,由于新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是年龄居中在青年和中年,所以只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可以胜任学校拓展训练教学的工作。

5、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有许多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受限,所以很多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时,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安全为主,常进行一些地面形式的危险性较小的项目,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更加学生的需求,而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开展,培训的过程基本是学生自我完成,所以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悟,掌握知识。

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器材与其他体育项目所需要的器材有所不同,它对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而且安全,对场地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器材在随处的商店都可以购买到,所以拓展训练对器材的要求不高,也为高校开展节省开支,为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拓展训练课程建设遵守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沿海相比就较大的差距,属于欠发达地区,新疆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所以项目的开展方面应以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着手,才能实现教学的合理性。

2、循序渐进原则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都是要尊重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项目选择时也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开展,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随着拓展训练运动的不断兴起,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实践才是拓展训练的硬道理,所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到理论在实际教学所的作用。

4、全面性原则

拓展训练与其他训练相同,都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所以拓展训练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全面性的提高,因此在知识结构的选择方面,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加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四、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设计

1、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

拓展训练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体育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和感悟。拓展训练从以往注重培养学员心理素质和生存技能,到后来应用与企业管理领域,发展到现在,拓展训练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培训。而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等。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能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但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方面的影响较少。而拓展训练则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也决定了教学的发展方向。

拓展训练课程是根据特定的情景设计,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依据基本目标进行的任务培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挑战的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而设定的。整理调查结果,结合专家的意见和本人的实地考察,列出以下可选用的部分拓展运动项目(仅供参考)。

(1)破冰项目:踩轮胎、寻人游戏、松鼠与大树、面对面介绍等;

(2)沟通项目:瞎子摸号、信任行走、撕纸、数字传递、解手链等;

(3)团队协作项目:坐地起身、踩数字、众志成城、连环手等;

(4)团队信任项目:信任百步行、信任背摔等;

由于新疆高校还未普及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以笔者建议新疆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应以室内项目和部分地面项目为主,相对而言较容易开展,而且有利于课堂组织和控制。对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协同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理念的提出

现如今,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仍然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等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培养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由不同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质是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在各主体之间整合不同的知识环境、不同的能力侧重、不同的价值需求下,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基于“协同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反馈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需要政、产、学、研、用等各方的通力合作,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对接平台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舞台。

二、协同创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最真实反应是社会评价,这一评价并不是通过评价好坏起作用,而是借助于反馈机制做出相对准确的反应。人才培养反馈机制需要结合校内与校外,协同建立。通过深入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开展调研,获取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了解当前社会、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深入同类型大中专院校、在校生中开展调研,分析本校学生的优缺点以及竞争力,了解学生择业兴趣与意愿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分析专业对接产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专业职业岗位所面向的岗位素质和岗位知识能力结构,确定适应2-3个核心岗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文素质全、专业基础知识宽、专业核心知识精、岗位方向技能强。

3、明确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利用反馈机制,分析专业对接产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明确1-2个含金量高、能促进体面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资格培养目标,实现“双证融合”,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

三、协同创新构建“点线面体”课程体系

1、“点线面体”课程体系的内涵。“点线面体”课程体系是指以培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人”为目标,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等四大模块出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其中:“点”代表岗位方向课,培养学生面对岗位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岗位方向技能强;“线”代表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宽;“面”代表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满足行业需求时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深;“体”代表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文素质的,能够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人文素质全。

2、构建课程体系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课程体系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是指:1、构建院级协同创新机制,学院各教学职能部门与教学系部共同制订大学生素质培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体),为培养完整的人服务;2、构建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相关专业间共同制订以培养行业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面),为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服务;3、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由专业与企业共同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方向课程(线、点),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

通过三级协同创新机制的,精细化构建“点线面体”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上要考虑课程间的衔接,注意课程的前导与后置关系,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合理整合,避免专业知识体系中知识环节的缺失现象与课程间内容的重复现象。

3、开展课程标准建设。围绕专业实施各类课程标准建设。通过与校内外专家对课程内容的增减及前导、后续课程关系的协同研究和研讨论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解决教学内容重复、多余、缺失与衔接问题,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四、协同创新构建“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9)

教育发展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受社会现实中诸多价值取向的制约。教育发展不仅被考试所绑架,还被诸多社会现实矛盾所钳制。课标所追求的素质教育与社会所热捧的“应试教育”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博弈,“应试教育”往往占上风。而新课标所描绘的教育教学的理想远景与社会客观现实对教育的绑架之间的矛盾,让学校只能放缓追梦的速度。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如果课标培训视角只盯着学校,只用课标思想、理念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只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分析课标思想、理念的含量,只一味指责学校在新课标改革上行动迟缓,那是不尊重客观现实的武断。

其二,研究教师现状只看表面,培训缺少情感互动性。

从表面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但教师对课堂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权力吗?教师能置社会对教育的绑架于不顾而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吗?教师能把学校的升学目标和社会的期望抛到九霄云外吗?毫无疑问,是万不敢做的。教师同样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人,社会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同样不可回避。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现状已是客观存在,要改变并不容易。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教育实践所积淀的,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的做法,教师奉为教育教学的法宝,奉为提高学生分数的“灵丹妙药”,也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样的现实,要想通过简单的课标培训让教师放弃他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不啻是天真的想法。如果不从实践上去打动这些教师的心灵,让他找到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培训的目的多半就会落空。

其三,研究学生现状关注应然,培训缺少社会现实性。

学生发展的应然状态,在新课标中有周全的表述。教师也非常希望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也向往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有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可是,学生的实然状态也是他们自己无法改变的。虽然一纸试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却能够决定学生的命运。面对“应试教育”的神威,学生只有臣服的份。学生只能一心一意地把卷子做得接近于标准答案,以获取很高的分数,让自己进入理想的学校。处在现实中的学生更加关注高考、中考考什么,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关注考试甚于课标,在师生心中,考纲一定重于课标。实然状态的学生处境是可以理解的,是不该批评的,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分数,把分数变成为自己的命根。学生这样的实然状态一定不是课标的应然状态,绝大多数教师也非常清楚,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这样的实然状态,尽力让学生在现实面前成为胜者。

课标作为纲要性、方向性的文件,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应然性的,是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是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成功,是教育理想化的目标。但是,课标所描述的教育应然状态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有些能力性目标是根本无法用一纸卷子测出的,学生真正的素质和能力还没有科学的评价依据。课标的应然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实然状态之间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困惑:学生煞费苦心的恰恰是课标该冷落的;考试分数强势地代表了能力,分数可以突击获得而能力不会突然得到……毫不客气地说,目前实然状态下的学生仍旧是全力追求分数,课标所描绘的应然状态不得不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实践,不得不在不牺牲学生分数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可当下的新课标培训,更多凸显的是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的应然状态,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围绕应然状态去奋斗拼搏。这样的培训是正确的,但怎样结合实然状态,怎样让应然状态落地生根,让学生在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培训则少有涉及。如此现实性不足的培训就必然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10)

1研究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回归教育本源的倾向和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使命,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育人夺标”的竞技运动训练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虽然历经26年的发展,但在训练课程管理体系至今尚处空白,其训练课程缺乏相关理论技术支撑,目标定位不准,层次模糊,没有形成“竞技育人”的核心理念,忽视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宗旨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求,根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特点,对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为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训练教育课程管理体系,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改革及全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院校(88所)、教练员和部分主管学校体育领导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个案考察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相关高校训练实践课程理论支撑,训练课质与量均得不到保证

查阅近百篇的相关文献资料,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管理现状研究的文章占90%以上,关于高水平运动训练教学管理的文章约占2%,关于高水平队制度建设的文章占3%左右,而针对如何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体系,至今尚未有人进行专题研究。调查发现,涉及到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方面的首要问题均是训练不系统,45%以上的学校不能保证长期训练,45%的运动员成绩得不到提高,10%的运动员成绩下降。没有具体的训练目标和体系;部分运动员把上大学作为一个跳板,进校后拒绝参加训练或消极训练。由于未形成有效训练课程管理机制,80%以上的承办院校均存在着训练管理难的共性问题。

312训练管理缺乏人文关怀,大学生运动员训练动力不足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生理成长旺盛期,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最后阶段,然而竞技体育训练不仅是对人的身体、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更多情况下是带有风险的训练和比赛。我们提倡科学训练,但是超负荷的竞技运动训练和竞赛场上瞬间的千变万化,给运动员造成伤病事件在所难免,目前,我国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在对待运动员因训练导致的身体伤病问题上,约95%的学校没有明确管理制度和解决办法;因伤病给大学生运动员带来学习和生活的困扰,造成了一部分运动员训练动力不足,对训练失去热情和信心。所以,缺乏人文关怀训练管理,已不适应当今高校大学生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发展。

313高校运动队训练课程未执行学校课程管理规定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不占学分的达867%,有学分规定的仅占133%,但在执行训练课学分时,仅靠口头承诺,没有形成具体的课程管理规定,所以,多数院校的训练课学分形同虚设,教练员既没有对运动员平时训练课考勤的评价,也没有最终的考核评价成绩,高水平运动员学籍档案未显示运动训练竞赛学分,高水平运动员毕业时,只要完成规定的文化课所修的学分即可拿到毕业文凭和学位证。由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课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中来,而缺乏训练学分约束机制,导致了多数运动员学生进校后不想继续训练或训练课消极怠工,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314训练课目标定位不准,层次模糊

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频发的文件中提出,大学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目的和目标之间距离太远。训练目标定位均以为学校争光,以参加全国大学生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目标,这样的训练目标与我国大多数院校现有的竞技体育水平差距很大,相反造成多数院校重视招生,轻视训练过程中的育人因素,同时出现了急功近利为少数人服务倾向,忽略了大学竞技体育教育“育人夺标、全面发展”指导思想。训练目标的过高或过低都将会直接影响到训练课的效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例如,2011年的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仅分布在10所大学,仅占我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院校的37%。所以,只有建立大学竞技体育分层培养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调动学校和运动员的积极性。

315运动员训练竞赛学分与文化课学分的转换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分的规定已基本成熟,但运动员训练竞赛学分规定相对滞后。有的学校把运动成绩好的学生训练比赛学分与学习文化课的学分相融合,以运动训练成绩代替文化课的学习学分,而有的院校则把不训练的运动员学生,以普通本科生的学习文化学分代替训练学分,这样的学分规定均不符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第八条要求。该条规定:高水平运动员必须按照学校制订的训练和参赛计划,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对入学后无特殊情况,擅自不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学校按学籍管理制度进行相应处理。在训练课程管理方面,我国目前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是十分严谨,确切地说基本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管理体系。

316训练课缺乏“竞技育人内涵”,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竞技教育理念

当前,国内竞技体育仍然存在着重结果(金牌)、轻过程(教育)的倾向,以致人们的竞技观念还停留在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成绩和物质奖励“物化”的层面上,忽略了“以人为本,育人夺标”全面发展的研究。反思我们大学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训练课依然没有摆脱“金牌至上”的思想。例如,教练员认为能够出成绩的学生就带,感觉出不了成绩的就不带;运动员能够得到教练员欣赏的,教练员就培养,否则就得不到教练员的指教。因此,训练育人,因材施教在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课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目前,70%以上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教学工作量已按照其它课程教学工作量同等对待,但是缺乏训练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程评价。

32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纳入课程的管理与实践

321运动训练课程指导思想

针对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以及我国高等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训练应“以大学生运动员身心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夺标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理解体育发展规律,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逐步完善学校运动队训练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竞技体育文化和校际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

322训练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质量及人才培养现状,训练课程目标应分三级培养目标:

一级培养目标:强化提高学生运动员专业训练能力及素养,参加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及世界大学生体育赛事,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级培养目标:通过竞技训练课程,进一步挖掘学生运动员体育潜能,参加国内高校体育系列竞赛活动,为学校争光,从而提高学生运动员在社会当中的自身价值。

三级培养目标:面向所有体育特长生,以训练育人为核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训练态度;以大学校际交流体育竞赛活动为平台;以广泛推扩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较高体育素养的合格人才。

323训练课程教学方式

采用训练实践教学与训练理论相结的方式(包括运动训练综合理论知识、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并根据训练科学规律,采用区别对待原则,掌握人体生理机能发育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训练竞赛手段,不断提高训练教学质量和运动水平。

324训练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相关规定,教学计划、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要求,本、专科高水平运动员的总学时数和总学分数与普通本、专科学生的要求相同,其中专业文化学时数和学分数占60%,运动训练、竞赛学时和学分数占40%,运动训练、竞赛学分、专业文化课学分均不能相互融通。根据大学普通本科生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一般平均约为165学分,因此,我们换算训练课程的总学分为66个学分;其中综合训练理论课占2学分、专项技能训练课48学分(每学期按训练课要求,达到合格标准者可得8学分)、比赛学分占16学分〔全国大学生单项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者得10学分,第二名得8学分(依此类推为7、6、5、4、3、2)。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相应名次,获得学分在此基础上加倍。获得省大学生运动会前六名分别得学分为6、5、4、3、2、1〕。如果因伤病或训练水平影响,不能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的运动员,需要从事学生群体竞赛组织工作,帮助各院系或学校组织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或辅导普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每学期可得5学分。

3241综合训练理论课内容与学时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与方法(2学时)、运动训练目标定位与实施(2学时)、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2学时)、运动疲劳与恢复(2学时)、赛前运动心理训练与控制(2学时)、赛场技战术安排与预案(2学时)、运动训练与营养(2学时)、体能训练与专项成绩的关系(2学时)、非体能类因素对运动训练的影响(2学时)。之所以安排综合训练理论课内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并使学生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从而增加学生对专项运动技战术训练深刻认识以及比赛的自我掌控与把握。

3242运动实践训练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每年训练48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2—3小时,共训练12小时—18小时,根据比赛周期而定。

准备期训练:(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般综合素质训练、一般专项技术与体能训练、技术风格的培养与训练、规范技术与个体差异训练。

竞赛期训练:专项身体素质与体能训练、战术意识训练、战术能力训练、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配合训练、赛前心理训练、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训练、技术创新与战术创新训练、实战模拟训练。

恢复期训练:保持基本体能训练,根据前期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训练,赛后修复生理机能及心理疲劳训练。

325实践效果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检验,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训练成绩也有了新得的突破,近三年来,在部级比赛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线运动队学生共获得5枚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35人次在各项比赛中进入全国大学生比赛前八名;二线运动队伍的学生在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获得36枚金牌;三线队伍的学生在校内群体竞赛组织活动中,充分施展了自身的运动技能,发挥了组织运动竞赛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自身的领导组织能力,并实现了自身价值。在他们的带动与组织下,2011-2013年我校学生年均参与校内外阳光体育系列赛事活动的人数达约2万人次,参赛人数达我校在校生的83%以上,把我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有效促进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4结论

(1)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管理体系尚处空白,普通大学生竞技训练课程缺乏相关理论技术支撑及实践检验依据。需要进一步研究普通大学生竞技训练课特点,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运动训练课程体系。

(2)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课程指导思想尚不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竞技育人的核心主题,这不符合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宗旨要求。因此,树立以“训练育人”为课程指导思想,建立多元化训练课程目标与管理,根据运动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个人训练特点、思想认识等,采用个人诊断与教师诊断相结合,最终达到个体训练课程与团队训练课程相结合的管理目标。

(3)把运动训练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经实践证明,设置目标分层培养,分层管理,因材施训,扬其所长,发展特色,不仅提高了学生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而且充分施展了其自身的运动技能,培养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自身的领导组织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4)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训练“应以大学生身心健康第一,训练育人为指导思想;以大力推动大学竞技体育文化和校际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为核心,争取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46

〔2〕杨铁黎,宋尽贤,刘海元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12(6)

〔3〕马永红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行制度分析与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18(5):65-68

〔4〕刘海元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呼唤战略性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0(1):34-36

〔5〕张浩,吴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政策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31-34

〔6〕王文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方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5):104-107

〔7〕张新萍,杨茜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特色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4):42-44

〔8〕张瑞林,刘铮,周利民等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会报告〔C〕吉林长春:2011,8

上一篇: 法制副校长宣传 下一篇: 公安年度党建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