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4:29

地理课教学论文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1)

二、有效教学模块的细节把握

(一)试题自我检测与提升

在现阶段有效教学模块中,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应用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梳理模块及其训练模块的协调,进行导与练的结合。保证对课表及其考纲的结合,进行优秀的试题的筛选,保证学生的积极学习及其练习,使其在日常的试题练习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复习及其教学引导,进行知识点不足的分析。一般来说,有效教学教学模块需要进行试题实践的开展。这些地理试题一般都是多年累积的好题目,比如历年的高考题、模拟试卷等。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训练,进行自身地理知识薄弱点的发现,了解自身的知识能力的缺乏,从而进行求知欲及其好胜心的营造。在当下试题整合模块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试题的整合,保证其试题的清晰化、直观化,保证那些直观形象、逼真文字的呈现,保证学生的欣然接受,进行学生的注意力的吸引,进行学生的求知欲的探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对时代性强的试题的选择,更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比如在人文地理教学模块中,进行实时材料的更新是必要的。比如针对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更新。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的人口大城市不断发展,这也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更新。在试题教学模块中,要针对那些怪题展开辩证的分析。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师肯定手头有很多比较难懂、奇异的题目,通过对这些题目的选取,一定程度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教学资源的互动,教师在该模块中,要做好相关的演练及其检查工作。

(二)综合有效性方案

在高中地理教学拔高阶段,教师要注重对于基础地理知识的回顾。特别是一般性的知识点,学生都是比较容易忘记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地理知识的有效复习,进行不同知识点脉络关系的探讨。在每章节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己复习一遍,而后搜集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再进行补充。或者教师进行整体教材知识大纲的学习,以此构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脉络。学习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教学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经验的总结,其需要教师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进行合作教学及其自主教学模块的协调。在教学模块中,进行少量习题的布置是必要的,这是学生地理知识巩固的需要。在课堂教学模块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从而防止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出现。比如在上下课习题联系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题的精选,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思维的严密性。然后,再选一至两道综合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都会学生用规范科学的地理术语进行表达。这一环节一般约需10分钟。通过对备选方框的提供,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反馈交流,这就需要进行教师的教学手段的更新,进行自身教学魅力的提升,积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及其交流。每一个学生内心都有一把尺子,能够衡量出任课教师的知识深度及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最大有效性,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是必要的。然后,我把学生反馈上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把学生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再备课,进行查漏补缺,弥补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保证地理有效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和探索,模式操作始终以新课标和考纲为统领,围绕其展开学习、知识构建和拓展,并注重师生互动。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2)

我国地理教育改革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步入成熟。在大范围减负的形势引领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是当前提出的首要问题。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用生活理念,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极富生活化的地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优势与特长。

一、为什么要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1]。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际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

美国教育家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深受其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将“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

(二)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地理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科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加,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在地理教学中所列举的地理事实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地理实现知识更新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关注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是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也正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追求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地理课堂自然要讲究高效率,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就是地理高效课堂的法宝,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趣味现象引入课堂,是使课堂兴趣盎然的一条重要途径[3]。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是具有探奇心理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引入趣味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探究,由现象到本质,深挖其中的道理,灵活地解答疑问,积累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基础,都是大有益处的。

(四)地理教材内容逐渐趋向于生活化、人文化

当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文盲、贫困、失业、难民……动植物灭绝、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等[4]都带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地理教材内容的更新便势在必行。环境、资源、人口、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各国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美国主张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教材不再只是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来选择和组织,而是明确讲述“生活化的地理”,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为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及实践活动能力,涉及个人、公众及日后职业生活的应用性、实践性知识成为教材的重要选择。地理教材内容的人文化比重也相应加强,打破了“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一统天下的局面。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题。

二、如何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一)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5]。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学生当地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经验等一些地理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节时,我们知道科学家探知地球内部结构时利用的是地震波,本来地球的内部就很深,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同学们不容易想象它的形态,而且地震波也是学生不熟悉的概念。那么如何引入本节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时,我们就可以从我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地震波。教师可以首先问学生夏天我们买西瓜的时候是怎么挑哪个西瓜好的呢?同学们回答用手敲一敲西瓜皮,听一听声音。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声波就可以判断西瓜内部的构造,同样的道理,科学家也是利用了一种波来判断地球的内部构造,这种波就是地震波。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本节课的知识枯燥乏味,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生活为目的

在进行融入生活地理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清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应用,具体方法就是联系实际。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等等许多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气候类型的不同。

出行方面:人们的出行与地理密切相关。比如在旅游时,根据地域特点,合理选择交通工具:远距离旅行选择火车或飞机,近距离选择汽车,沿海城市可以选择轮船等等。

(三)联系社会热点,赋予时代信息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6]。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每一节地理课都放到真实环境中。所以,地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一种适宜学生学习的情景,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激发学生自主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让学生留下“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时事新闻中的每件事都与地理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更因“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既“真实”又“新鲜”,很容易就能打动学生 。引起高度的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长期关注电视或者是报纸的新闻事实,既能开阔学生的眼见,又能了解地理试题的发展方向,做到了然于胸,有备无患。

(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皆地理。同时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内化了知识。

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生对于太阳高度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课前先让学生探究不同季节物体影子的长短有没有什么不同来入手,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以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将原理应用于实践。如开发商盖楼的时候,要考虑楼间距的问题,是要考虑夏季的距离呢还是冬季的距离?南方地区的楼间距和北方地区的相比哪个应该更大一些呢?这样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应用,使学生轻松接受了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原理,使他们觉得地理知识就在身边,所学的知识也很有用,从而乐于接受,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五)借助乡土地理,丰富地理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名著 《帕夫雷什中学》中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重要源泉;从赞赏家乡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山川原野,这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皆是养心健身之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7]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生最初的地理认知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进行地理学习与能力训练,是让新知识快速构建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国际地理教育委员会,冯以浤译.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4).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3)

地理新课改全新定义了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师生观,地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理念的刷新,引发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向变革。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就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师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构建。

一、地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的新阐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运行前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教学过程制定蓝图,规定教学方向和大致进程,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够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分两个模块进行:一是教学设计水平的评价,二是教学过程运行的评价,前者是静态的,但规划了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是动态的,是对静态的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

1.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渗透课程和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要着眼于地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全面细致的指标设计来促进教师对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地理教育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四大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促进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完善教学设计要素,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掌握课堂教学技巧,达成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奠定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地位,确实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和保障,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指标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论教”地理新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应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而建立起“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为学而教”即评价指标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考虑学生“学”法的认知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强调为学生重组认知结构,搭建认知桥梁;在知识的理解上,关注学生经历与体验,注重创设情境;在知识的应用上,极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或练习的机会;在方法上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的方法;在情感上,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好学、乐学、勤学。

“以学论教”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地理教育国际表明:2l世纪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活跃、责任应通过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中行为来显现和培养,生动而富活力的课堂互动景象,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馈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思维状态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六大“状态”全面捕捉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以及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基于“为学而教”“以学论教”体现“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新突破,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3.评价指标的陈述应具有诊断性、可操作性传统的评价指标内涵有着外延无限、“空、范、大”等弊端,增加了指标把握难度。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套可供比照甄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则能事半功倍,达成评价的目的,起到信息反馈,改进教学的作用,否则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师生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方法、师生互动景象及教学课堂氛围等等内容进行达标衡量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根据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目标陈述应当可观察、可测量,能使教师根据目标陈述对学生标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同理,对地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陈述也应当是具有可测量性的,应当用易诊断、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陈述与界定,即指标的陈述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观察、测量得出较准确的评价结论,亦即使参评人员一语读之可诊断,一笔评之可操作,如“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思性”。对于部分评价指标还可以“条件+目的”的结构形式作细致化的陈述,加强指标的易诊断性、易操作性(如例1、例2)。

其中“条件”是教师从学出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目的”则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或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三、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教学设计水平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要素由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内容组成(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在后面单独构建)。其中背景分析常常是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教学设计中易忽视和缺失的部分;教学目标陈述模糊也是地理教师的共性,其陈述技术应体现现1受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三种价值取向的灵活性;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运用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基于地理知识属性采用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形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评价指标设计的重点所在。

2.教学过程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学而教”指标体系构建,从知识传授、理解、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评价设计(见表2);“以学论教”指标从反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六大“状态”进行构建与设计。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4)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更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教会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的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运用最基本的地理原理来探索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其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内容充实且新颖,选修模块更是涉及到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更加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总的来说,新课程高中地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1.2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对地理学科的本体性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地理教学实践知识等,这些知识结构是新课程标准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知识,在地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范例教学理论等,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主动去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教学实践知识则是指教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实际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给学生解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地理教学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2.1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理念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旁征博引,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积极探索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另外,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提升,还应当尽可能的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更是要延伸到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国情发展,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我国地理知识的热情。

2.2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地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从学校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地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气候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带来的地理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时事热点,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这样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的目的。

2.3深入研究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新课程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材中引入热门话题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吸引他们深入到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索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到课堂上,辅助课堂教学,但应重视引入的方式方法,切忌过于繁琐,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找出对教学不利的地方,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2.4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积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应当更多的扮演引导者,多多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充分优化教学过程。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5)

二、主线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

1.主线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课堂活动容易出现漫无边际、自由散漫的“放羊式“局面。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和有效,达到层次鲜明、“形散而神聚”的境界,就要科学地构建课堂活动的主线,将散乱的“知识珍珠”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主线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构建一个鲜活的教学“主线”,能够使活动化的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序、高效,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在教学中凸显了主线性这一特征。本节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其突出的区域特征和密切的人地关系极具代表性,是认识和了解西部地区的窗口。通过对本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青藏地区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如何把这一冰冷的知识灵动地展现出来,寻找和选择教学主线,是完成本节课“活动化”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从课后活动课“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提炼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这一教学主线,并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开展活动化教学。这样不但避免了地理课堂上学生死记冰冷文字和图像的尴尬,而且“活化”了教材,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知识。这既契合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证明,以此为主线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主线的选择和运用,能使教师的“教”更加轻松和从容,学生的“学”更加愉快和高效。这样的课堂是让学生参与而不是静等,更不是对教材的“勾画”和“死记”;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的一种浸润和感悟,不是“灌输”和“浇筑”;是“做中学”地理,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堂”。

2.连贯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

许多地理活动的创设,或只被用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某一过程中,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互不相干的活动,很少有连贯课堂始终的活动,即课堂活动被人为地“肢解化”或“零碎化”,这样的活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认为,若能让某一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各个活动彼此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活动内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就是笔者倡导的连贯性原则。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活动更加连贯,始终如一,笔者采用了“分幕处理,环环相扣”的方法。第一幕:领导出场,引出提案。活动意图:领导出场,即意味着以班长为代表的学生活动拉开序幕,凸显本次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老师是引领者、参与者、服务者。第二幕:分析论证,递交提案。活动意图:观看塔里木盆地资源视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探究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第三幕:科学考察,反对提案。活动意图:以地图、图片、资料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和自由辩论相结合,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第四幕:合作探究,支持提案。活动意图:以绿洲农业的视频为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西北干旱环境下绿洲农业的发展。第五幕:注意事项,完善提案。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六幕:英明决策,实施提案。活动意图:宣布英明决策,再以地理快板的形式总结新课,学生在诗歌中结束新课,意境悠远,回味无穷。本节课,学生通过积极参政议政的方式,激烈地讨论了“西气东输”工程该不该建设的内容,明确了国家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地理学习采用这种“活动化”的方式去探究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三、参与性与体验性统一原则

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知识建构的桥梁。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是活动的基础,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1.“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与结果是“为了参与体验”

情意素养的培植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如何实现,显然不能靠讲授和灌输,而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浸润和滋养。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修建:引出提案(西气东输工程)、递交提案(西气东输意义价值)、反对提案(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支持提案(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完善提案(西气东输工程环境问题、第二条工程线路)、实施提案(西气东输工程完成)”等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活动,其价值不在于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某种形式上的知识,而通常体现在被人忽视的过程中。这些活动的目的恰恰隐藏其中,所以我们不能只看重学生对问题对与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态度、情感、兴趣等,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提升,如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本次课堂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对于生命成长的要义和内涵,为完美人格培养提供锻炼的舞台和参与的经历。

2.“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情境与氛围是“在参与中体验”

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这正是活动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无论是思维的提升还是情意素养的培植,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而两者达成的桥梁恰是活动。本节课“六大活动”,是师生、生生通过交流、沟通、对话、理解达成“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师生双方在活动参与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共同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活动中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教者,更多的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和唤醒。老师除了做“老师职能”以外,还要做一名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问题对与错的评判者。

3.“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是“通过参与体验”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活动化教学的要义。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经历”和“体验”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分量不言而喻。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是在“育分”不是“育人”,是在说教不是体验,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丰富学生的经历,完善学生的人格,必然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完成。不难看出,本节课总是与活动、参与、体验并行着,教学都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展开。基于真问题,设置真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论证西气东输工程优缺点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获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室变为讨论国家重大工程的参议室、议政室。课前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参与体验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等感官,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拥有更多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的解放。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6)

而上海的社会课是贯通式综合体系,以地理、历史和政治三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为依托点全面贯通,改革步 伐较大。

从编排体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编排方式,即初一讲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最后 是乡土地理。

从编制的形式上看,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 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这场改革来势迅猛,以至我们来不及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 矛盾关系。

一、地理“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依照地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编制教材,只关心哪些地理知识是基础知识最有价值,学生应 该接受什么,而很少考虑他们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乐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 和学生学的依据,没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内容及编制结构对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潜在影响。因而作为学习者 主要的阅读材料--地理教科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应在遵循地理学科逻辑顺序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地理学科的逻辑顺 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转化的关键,也是地理学材之要 义,地理学材与教材的区别在于,它的选材与编排更符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成 功,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为了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的转化,新教材中的图像力求简明醒目,符合学生的感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地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其准确便捷地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据,从而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与论述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教材的编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显现 出知识迁移的性质,使地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的图像设计 、文字叙述及作业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激励作用,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运 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作用,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地理科学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新知识、新观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渗透,特别 是那些具有固结地理知识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新知识的增加难度的 提高视为地理教材先进性的唯一含义的话,必将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显然这与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减 轻学生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识,又要努力精减原来阵旧的内容,特别是分区地理 的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大势,分区不要过细 ,内容不要太详,不要以地理知识点的多少论得失,地理教材的先进性应体现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概念,特别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同化。“精”就是要删减传 统繁琐的知识,不求个别知识点的得与失,重能力培养和观念教育,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活”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不僵化,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只有这样,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 负担才能在对立中统一起来。

三、地理科学特性与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关系

地理科学历来以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著称。但由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学科那样显著 ,从而导致其研究内涵的动摇,以至今日地理学界众多有识之士热衷于地理科学性质与价值问题的探讨。究竟 地理学是硬科学还是软科学,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从理论上说清楚绝非朝夕之事,这种现状直接影响 着学校地理教材内容的价值,进而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在于要求有一个地理 学的定义,来确立它的科学边界,而是当今的趋势是,科学的一切领域正环绕着具体的问题走到一起来,在结 合的过程中,每一门专业把它自己特有的技术和概念运用到诸如贫穷、人口过剩、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主要 难题上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地理学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事实上,地理学正在城 市规划、国土整治、生产布局、能源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论及地理学本质的价值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的联合作战中,共同解决实 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是当今学校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主导方向(以地理专题形式编制的 教材便是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为此,在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要适当考虑这种价值观念。让学 生认识到区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让他们初步学会这种评价方式,使他们真正理解 地理学的应用 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识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们要勇于摈弃陈旧 琐碎的地理知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地理知识体系之中。素质教育 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图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 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开发右脑潜能。

其次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地理教材中不论图像、文字和作业哪个系统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学生 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终贯穿“ 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学家看待世界的科学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养教育,地理教材在叙述地理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等观念教育,特别要 渗透国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国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思想观念有机地体现在地 理教材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区域地理各种分区模式的关系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7)

二、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出现了课件统治课堂的情况。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情感交流匮乏,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这是因为多媒体课件都是提前制作的,不能够及时变化。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和高中生的交流互动是随机的,总有预想不到的情况出现。由于课件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高中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因材施教,只能把高中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课堂。这样不利于教师和高中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8)

 

“内初班”学生大多来自我区较为偏远的地区,在语言、风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差异,如何结合”内初班”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是很多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思考和梳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一、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寻找切入点

“内初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汉语交流和理解上都和汉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开设地理课前,教师就要通过与学生谈话、问卷调查、咨询班主任等多种途径深人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地理课教学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教材提出很多问题,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便于把”内初班”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却不留意的一些现象引人到地理问题中,使学生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地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地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这两种切法:从中间切无数刀可以切出无数个圆,每个圆代表地球上的一条条纬线圈,中间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而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意点向中间切面(赤道面)圆心连线,所连线与中间切面(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教育学论文,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每条经线,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即两个切面的夹角,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后的老师,这一点对于”摘要性。

三、让学生在动手做中获得成长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体验不仅能培养”内初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教师在教学中集思广益,合理的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善于引导,就一定能够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如:讲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我买了五组中国政区拼图,让学生动手,学生兴趣一下就来了。再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在学习一开始,就布置一道作业,学完这一章后,要结合课本上“动物园游图”和“某村平面图”,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这样,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会引发兴趣,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反而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疑难向老师提出,寻求支持,最终全而掌握地图知识,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模型的制作(如:简易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地形模型等)。组织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明信片、邮票等,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兴趣大增,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地理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还有就是”内初班”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短,在学习中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讲授每节新内容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外,还应在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带着疑问,做到有目的去听课教育学论文,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课堂上,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做到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听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身获得锻炼,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将每节课的知识理解和消化。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倾听、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善于合作、主动交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由于初中地理知识点杂乱而零碎,教师在讲课时,都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的。因此应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掌握知识重点,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上课时“走神”。教导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课本上标出,课后整理笔记时可补全。要经常不间断的进行复习,循序渐进,每天认真阅读课堂笔记,同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每章节讲完后还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掌握。

参考文献:

[1]周涛.如何提高内初班民考民学生的语文水平[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2008(8).

[2]郭卫东、韩炯.新疆区内初中班民考民学生与民考汉学生学习适应性对比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3)

[3]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9)

二、影响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拓展的因素

1.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新课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理念,个体差异、思维认知能力、心理和生理年龄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对方法、事例案例和过程进行选择,唯此基础上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兼顾和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使地理教学得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2.教师的素质对课堂教学的拓展起着关键性影响

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表达方式等各不相同,因而对教学方法、内容、知识等方面的拓展也就不尽相同,对整个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的反应保持怎样的状态基调,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3.环境条件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着变化性的影响

由于地理知识涉及自然和人文环境,而这些环境是处于变化中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生活环境也是不尽相同的——家庭教育环境、经济条件、校园环境、居住环境、国内外环境条件等都处于变化中,这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因此在教学的拓展上要因时因地与教材知识结合,让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更加符合变化的环境,对知识的理解认识深度更加准确。

4.教学设备及工具的变革更新对课堂教学拓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教学辅助仪器设备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地理教材、地图、工具,网络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不断增加和更新完善,这些辅的设备工具不仅能够对教学内容、方法等做到最及时最大化的更新,同时也能对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做到最完善的补充和扩充,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三、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策略

1.依据师生活动的主导性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学生自主拓展的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主去进行学习策略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升。二是教师指导拓展的教学策略,即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和教材需要,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具体重点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依据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学生课本知识拓展策略,它包括学科间知识的拓展联系与学科内知识的拓展联系。即将其他学科知识或者地理学科内部关联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二是学生生活经历拓展策略,将地理知识拓展到学生的生活经历,达到知识的应用层次。

3.依据课堂教学拓展的思维方式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纵深拓展策略,围绕知识的某一条思路或者某一个方面一直拓展下去,追根求源式的穷追不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二是横向拓展策略,围绕知识展开多角度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

地理课教学论文篇(10)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2.

③④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⑤本雅明.本雅明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2.

上一篇: 火车司机年度总结 下一篇: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