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开发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0 18:14:38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1)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政策法规 开端计划

一直以来,宣扬民主与法治的美国,善于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美国的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研究美国的教育法案,在学前教育方面也不例外。

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联邦和各州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其中很多涉及到学前教育的项目和规划。在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学前教育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也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从1965年开始并在美国施行40多年的教育项目“开端计划(Project Head Start)”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雄心、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社会计划之一”。

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联邦政府创办的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和健康保健服务的综合性计划,其目的是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斩断贫困循环的链条。

最初的先行计划只是1965年《机会经济法》(Economic Opportunity Act)中的一个社区行动方案,到1994年克林顿签署开端计划重新授权法案,迄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累计培育了约2000万幼儿,帮助了广大家长提高教养水平,训练了大量的教师与助手,开展了一系列利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标准,成效显著。通过对这个历时40多年的教育项目发展的分析,可以来了解美国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

一、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回顾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同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一样,学前教育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并没有专门的与之相关的全国性的法律或者教育项目。

美国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文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颁布的《朗哈姆法案》(Lanham Act),规定“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拨专款资助与战争有关的工厂设立学前教育机构。”

1956年,美国政府通过了《社会安全法案》,提出应该为职业妇女提供托儿服务。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发射,震惊了美国朝野,促使美国政府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并付诸行动。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天才教育,因为提到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总的说来,学前教育此时只在一些法案中被简单地提及,作为当时社会战争、经济发展的附属物,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二、20世纪60年代之后“开端计划” (Project Head Start)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之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脑科学,儿童心理学,社会经济研究的不断发展,各个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从不同方面论证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至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才开始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0~6的儿童拥有适当的发展环境,得到良好的教育对他们将来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个年龄阶段受到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可以证明,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是所有教育阶段中回报率最高的。

(一)“开端计划(Project Head Start)”的提出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大大提高,而与此同时国内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此外,战后的美国人口急剧膨胀,黑人运动蓬勃发展,下层人民发出民主和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吁。1963 年, 麦克尔·哈林顿(Michael Harrington)发表了《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穷》一书。他指出,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有300 万人生活在极度的贫困线下。他们的子女完全得不到适当的早期教育,入小学后很难适应学习环境的要求。这本书引起美国市民和肯尼迪当局对于下层贫困人民的关注。肯尼迪总统提出防止成年时的贫困与依赖性,必须从小开始。随后约翰逊总统提出了“向贫穷宣战”的口号,指出不仅要缓解贫困,并且要救治贫困,最重要的是要防止贫困。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964年,《机会经济法》(Economic Opportunity Act)被颁布了,“开端计划”初期只是1964 年《经济机会法》中的一个社区行动方案。

联邦政府明确规定,它至少要以90%以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家庭的3~5 岁的孩子为对象。它的目的是:(1)改善儿童身体健康和体育技能;(2)增进情感和社会发展;(3)改善认知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和概念方面的技能;(4)建立能使将来学习获得成功的态度和信心;(5)帮助儿童与其家庭建立积极的联系,反之亦然;(6)帮助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发展对社会有责任的态度,同时鼓励社会帮助穷人;(7)增进儿童和家庭的自尊和尊严。

1965 年3 月18 日,约翰逊总统赞成意见,同意建立1676 个先行计划项目,建立9508 所中心,为375842 个儿童提供服务。在先行计划开始的1966 年,只有夏季计划(为期9 个月,半日制)。到1972 年,大多数参加先行计划的儿童已在一年制的方案中学习。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2)

[DOI]10.13939/ki.zgsc.2017.06.219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需求特点

中职计算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接受过职业系统的计算机教学,在知识学习方法中也尚未形成系统。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急需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平台还应具备便于操作的特征,这一点移动互联终端完全符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探索系统开发的基础条件,对日常更深入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项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计算机行业,受移动通信设备影响严重,未来的人才发展趋势也必然是高技术水平的,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引入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便于学习成绩提升的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与互联网市场发展接轨,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也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教学模式中引入移动互联终端需要制订出完善计划,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出调节,确保工作任务的最终完成质量能够达到预期标准。

2 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目标

2.1 学生基础能力提升

通过对移动互联终端的深入了解,中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进步,在此环境下,老师也能够对学生做出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学生所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问题,在未来的教学计划中才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突破。基础能力是学习计算机专业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掌握了移动互联终端的未来发展趋势后,可以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对应在其中,使学生能够更扎实牢固地掌握,为日后深入扩展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基础能力中包含了程序汇编语言的掌握,无论是未来从事开发还是检测行业,都需要汇编语言作为基础才能够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基础操作方法,但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独立操作才可以达到需求标准,对未来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2.2 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中会将程序设计以及汇编语言掌握作为重点来进行,关系到学生在求职阶段是否具备人才选择的条件。通过移动互联终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操作系统,掌握不同系统运行使用中的特点,了解系统属性以及运行特征才能够进行后续的程序开发,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是将基础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方便提升工作任务完成效果。另外,对数据结构的了解,在所开展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提升中,了解数据结构组成后也可以模仿简易的结构做一些基础开发,逐渐地练习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开发了解中,教师在教学方法调整中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进行,确保所制定的教学方法是切实有效的,以便促M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2.3 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这一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为未来的就业发展做准备,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同时计算机行业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学习理念,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常见问题,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在未来的学习计划中根据自身不足定向提升,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移动互联终端应用能够帮助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能力,更具有创新学习精神,了解新知识的速度也更理想,这才是设备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技术人才。通过移动互联终端的应用,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也更加丰富,既能够掌握计算基础开发操作,同时也能结合移动平台特征来开展设计,相同的技术岗位中也具有更理想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3 移动互联终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学的专业综合能力达到标准才能够解决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正确引导。在应用移动互联终端前,教师应当做好转型计划,能够根据常见的技术型问题来探讨教学解决方法。中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样学生在学习计划开展中才更具有稳定条件,学生在专业角度的影响下学习方式也逐渐系统规范,遇到问题后能够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解决,以免对下一阶段的计算机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教师也需要对行业发展现状有足够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到合作企业中实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能力水平也会有很大进步。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在任何时候校方都不能放松建设标准,这样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得到稳定提升,学生也能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学习内容上与教师的沟通探讨。

3.2 课程体系优化

将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教育人员针对课程体系做出优化编排,在基础课程与移动互联终端课程上合理地编排,避免学生处于单一的学习环境下个人综合能力退步,学生在学习阶段也能够做到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最终学习能力进步上也更加理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软件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观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技术解决方法来避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混淆。中职教学不同阶段在课程编排的优化原则上也要体现出差异性,最初只是通过基础知识学习来增强学生的理解,随着教学计划不断深入进行,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提升也要体现在其中,同时增大实践操作类教学的比例,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过渡时期,在知识掌握水平上也能够得到提升。

3.3 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原有的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实习环境,很难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这样的环境下更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长时间在此环境中也增大了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阻碍。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方法,能够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创造出适合的实践环境,对于就业形势日渐紧张的计算机专业情况也能起到缓解作用,学生达到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也能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管理,以免在企业中出现学生不认真的情况,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当发现在所开展的教学计划中存在实践比例下降的情况要及时调整。同时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未来的学习计划中是否能够满足使用需求标准。这种办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并对自身需要掌握的技能做出准确定位,移动互联终端的学习应用也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4 结 论

移动互联产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培养具备移动互联软件开发技能和良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软件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在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移动互联特征,通过引入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软件专业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的无缝连接也有很大作用,势必成为高校移动互联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3)

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许多教师并不陌生。但有的人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从而产生了错误的教学反馈信息和一些不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有无必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它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特性,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有没有其它因素需要去考虑呢?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ss,J.)在1968年提出了前端分析的概念,它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要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也就是必须对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虽然前端分析不属于具体设计领域里的问题,但是现在前端分析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端分析中,首先必须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也就是要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的方法,找出学习者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去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坚实基础。同时也会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能动性的发挥找到理想的切入点,以此积极引导学习者的能力或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

另外,教学内容的分析也不容忽视,对它的分析,是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运用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方法,去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那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学习者所需学习的内容范围和深度,并能确定教学内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来的教学顺序的安排铺平道路。

进行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获得成功或理想的教学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很好的分析,以学习者的特征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的学习者经验背景。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之前所具有的起点能力,并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此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那些会对学习者与学习有关内部产生影响的心理和社会性特点,诸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需求,主要侧重对学习者整体情况的分析。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对它分析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还要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等。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学习者的这些个性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在对学习者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它是控制与调节学习方法或技能而选用的执行技能,或上位技能。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注意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一般认为,学习策略与元认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研究表明,元认知比较健全的学习者能够较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能拥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对各类知识的关系及其变化有清楚的认识。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所以,在前端分析过程中,注意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设计中将对学习策略的训练有意识的考虑进去,不断加强学习者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善于分析学习者学习情境;具体指导学习者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执行和评价结果以至于修改方法和计划。为进入下一层次的学习训练做准备。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社会要求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理解前端分析的重要性。开阔思维,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以期能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习者个性。

参考书目:

[1] 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章伟民、 曹揆申 .《教育技术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 施良方著 . 《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

[4]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 .《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4)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尝试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引入多种课程开发方法,深入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领域。网页设计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职业核心课程。所以,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1.网页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网页设计课程的相关岗位包括:前端工程师、网站管理、网络编辑等,其中前端工程师是最主要的岗位。前端工程师是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简称,是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但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达不到企业关于前端工程师岗位的用人需求,所以依然存在很大的人才需求缺口。

网页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体系相对滞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table表格布局等相关知识在企业已经基本不用。学生对企业用人需求描述中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比较陌生,没有用过企业要求的知识体系,这是造成学生不敢在前端工程师岗位竞聘的主要原因。(2)注重单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调研发现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大多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单个知识点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个个知识点,比较有成就感,但面对企业的工作任务却无从下手,感觉都不是自己学过的知识。这种注重单个知识点,忽略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虽然短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但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应地也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很多研究仅仅是简单地将某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的实训教学,或者侧重于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都不够系统,不够贴近前端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需要,所以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对“网页设计”课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模式改革。

2.课程改革思路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基于工作过程即工作过程导向,是一种课程开发方法,是2002年德国劳耐尔(Rauner)教授带领下的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与大众汽车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

网页设计课程面向的岗位群中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是前端工程师。所以在网页设计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依托前端工程师岗位展开。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走访企业、校内交流、理论应用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情况和课程开展情况展开分析。根据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网页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对网页设计师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各个环节的能力要求。再基于网页设计师的工作过程,构建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学模式,其中包括实训内容、实训方法、考核方案等。并将构建的实训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改进教学效果。

3.前端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分解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前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基于XHTML+CSS架构根据网站策划图实现网站前端界面开发,所采用的技术目前主要是HTML4+CSS2,但也有部分前端工程师为了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已经升级到HTML5+CSS3。为了兼顾目前的主流技术,课程设计以HTML4+CSS2为主要教学内容。但为了学生将来的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课程简单涉及到HTML5+CSS3的特点。

将前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结合前端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将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以下八个部分:网站规划、页面布局、简单元素添加、导航栏设计、图文列表设计、特效脚本应用、系统设计、兼容性测试。一个网站是由一个个网页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网页都要经过除了网站规划之外的七个步骤才能完成,每一个网页的设计完成需要用到的知识基本类似,所以这里我们以单个网页的设计完成为主要目标。前端工程师岗位的工作内容在技术方面涉及到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图形设计软件的使用以及JavaScript特效脚本的应用,这些都是网页设计课程的前导课程或同期课程的讲授内容,所以在此只涉及到应用,并不深入讲解。

4.重新构建教学体系

4.1 实训内容设计

网页设计课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核心课程,所有理论知识必须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得以掌握和运用,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网页制作实训能力。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训内容设计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网页设计课程以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将实训内容设计为包括局部设计、界面设计、兼容性测试、案例实训四个大的模块,贴近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满足前端工程师的岗位能力需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局部设计又由常用XHTML标签、DIV布局、CSS样式美化、JavaScript页面特效组成。局部模块设计即兼顾网页设计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结合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网页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

(2)基础知识与综合实训并重。实训内容的前三个模块属于基础知识学习部分,最后一个案例实训模块属于综合实训。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综合实训课时占整个课程课时的1/3以上。课程教学方式也从前期的讲练结合,转变为实训辅导为主;授课对象从前期的面向整体为主,转为面向个体为主。通过对综合实训课时比例的增加,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无缝衔接前端工程师的岗位能力。

(3)化整为零、小小案例。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复杂的工程,由很多小的知识点组成,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综合、灵活的应用。针对知识点的案例往往并不适用于整体网页设计,这就造成了知识点的学习与综合实训的脱节,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无所适从感。课程实训设计将分布于综合实训中的局部功能分解为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案例,一个个局部功能分解为一个个小小案例。这种方法也使得学生在做综合实训时有一种亲切感,方便学生知识体系从局部到整体的构建。

4.2 实训方法设计

课程实训方法设计结合实训内容特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局部设计主要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知识点在小案例中的应用。综合实训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法和真实案例教学法,强调小组协作能力和综合实训能力。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时一种由项目引入进而展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一边分析讲解、一边操作演示,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2)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训内容设计为一个个独立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也分为三种类型:局部功能任务、整体设计任务、真实企业任务。任务的实施也是从简单的局部功能任务到整体设计任务,再到灵活运用的真实企业任务的过程,逐步进阶。任务驱动贯穿整个实训环节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分组教学法。综合实训阶段的任务相对复杂,单个同学实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形成小组内探讨解决问题的氛围,也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形成足够量的成员任务,在设计小组时人数不宜太多,一般以2-3人为宜。

(4)真实案例教学法。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教学过程,能有效拉近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能让学生对岗位能力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进而达到培养岗位人才的目的。

4.3 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根据网站策划图完成网站设计。前端工程师是一个注重实际能力的岗位,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方式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就业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多少益处的。也有部分研究者将考核形式改为考核学生完成网站作品制作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相对理论知识考试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但很多时候教师考核给出的网站策划作品比较滞后,内容相对简单,所有同学完成一样的网站设计,难免存在抄袭的嫌疑。这就造成了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对课程内知识掌握的不错,但看到企业复杂的网站策划图,依然不敢面试前端工程师岗位。

因此课题组对考核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期末总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平时到课考勤、上课回答问题和随堂作品)占20%、技能考核(课内分模块作品以及综合设计作品)占30%和项目考核(期末综合作品)占50%。这种方式较为客观的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主要特点包括:

(1)真题真做。将企业一线的多个真实案例拿来供学生选择,作为项目考核题目。多种作业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作业抄袭的情况。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案例与岗位能力要求高度契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自信心。

(2)注重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只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其余两部分都是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属于过程考核。这样的考核方案设计能有效避免学生过分注重短时间的期末考核,能使学生更加重视知识技能积累的学习过程。

5.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实训模式开发,以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实践内容以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案例为基础,真题真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拉近课程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兴国.DACUM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70.

[2]孙士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土化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79-04

在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对家庭的重视,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悠久的传统。人们普遍相信,只有为幼儿创设一种家庭式的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早在19世纪,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就开始宣传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的理论,认为妇女(尤其是母亲)是幼儿最适合的第一任教师。她们在美国创立了福禄贝尔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进入20世纪后,全美范围内对家庭、社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早在192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把基金投向了全美的儿童研究和家长教育中心,同时洛氏基金会还出资奖励教师就幼儿的行为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1929年,美国全国教育研究协会在年鉴上探讨了家长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美国还出现了许多家长自发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例如1923年由幼儿家长在马萨诸塞的剑桥创办的保育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美国进行了许多大型的学前教育研究,并且形成了许多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这种重视家庭、与家庭密切合作、对幼儿生存环境的立体式关注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的传统。本文将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学前教育史上曾经并且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三个早期干预方案来详细阐述美国学前教育的这一传统。

一、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形式

1.开端计划中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开端计划在一开始就定位于提高贫困家庭幼儿的竞争力,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必须关注贫困幼儿的家庭。幼儿是在他们所处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家长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合作者,“家长是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和抚养人”。〔1〕

开端计划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将家长视作幼儿的首要养育者,注重为幼儿及其家庭提供必需的社区服务,确保项目管理的良好运行,并保证家长能参与决策制定。开端计划强调家长是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被研究者,因而家长一方面是开端计划政策和实践的积极献计献策者,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有力促进者。托幼机构与家长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开端计划积极为家长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参与和实践学前教育的机会。开端计划在政策上支持和保证家长的参与机会,由家长来制定和执行那些阐明家庭教育目标、责任、实践策略及进程监控的个别化家庭合作协议,并且要求家长在某一活动的地方政策委员会中所占的比率要超过50%,而且参加过地方项目的家长也可以作为社区代表而成为政策小组的成员。在开端计划中,家长以雇员或志愿者的身份为托幼机构服务,实际参与托幼机构的活动。据统计,从1996年到1997年间,有80.8万多名家长自愿参与当地的开端计划项目。家长也可以参与托幼机构的课程管理。托幼机构欢迎家长参观,鼓励家长观察幼儿,参与幼儿的小组活动。在开端计划项目开展的所有时间,托幼机构的所有设施都向家长开放。开端计划还对家长的育儿观念与行为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并且为家长提供机会进行交流,帮助家长提高养育技能,使家长更深入地理解幼儿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需求。开端计划的教师定期家访,每年还必须召开两次“教师―家长”会议。开端计划还为家长提供健康和营养方面的培训。培训计划涉及社区服务、幼小衔接、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家长的义务和责任等许多内容。

开端计划还强调社区的作用,重视与社区机构的沟通、合作与信息共享。开端计划指出,托幼机构应与社区机构加强合作,如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营养服务提供者、为残疾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维护和支援家庭的服务机构、幼儿保护机构、当地的小学、其他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以及任何能为家庭提供支持和资源的机构或商业组织等。〔2〕

2.家庭中心模式中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家庭中心模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为低收入家庭所设的补偿计划,目的是改善处于不利环境中的幼儿的发展环境和结果,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水平。家庭中心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亲子学习模式,强调家长与幼儿共同游戏,共同学习,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该模式尤其注重帮助母亲学习有效地与幼儿游戏的方式。美国的经济机遇办公室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36个亲子中心,为3岁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幼儿提供教育和支持。同时,家长―幼儿发展模式的研究课题也开始进行,用于检验亲子中心观念的准确性,并收集相关结论和数据,为模式推广提供指导。1981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家庭支持研究会最终确定了以下原则:对家庭最有效的课程应以健康和幸福为出发点;家长有效抚养子女的能力会受他们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家长的育儿方式和价值观受到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自身无法摆脱与家长的联系,而家长生活的质量又受到所居住的社区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家庭幸福的意义重大;那些接受支持的家庭会变得更能维护自己的利益。〔3〕

为了使这些理念变为现实,家庭中心模式开展了多种活动。例如,“同一起跑线”计划重视家访和以亲子中心为基础的活动,为家长提供机会共享育儿理念与实践,而且为家长和幼儿提供在丰富的教育环境中一起游戏的机会。明尼苏达州和密苏里州都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把家长教育纳入政府行为中。其中密苏里州的“家长的教师身份”计划致力于为婴儿家长提供家访服务,而且还在社区中设计了小组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社区中心、家庭中心、医院、儿科诊所、学校、娱乐中心或儿童保育中心进行。同时,家长课堂成立,致力于建立家长群体,帮助处境不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

3.埃里克森方法的家庭发展研究方案

埃里克森方法是埃里克森理论影响下的产物。埃里克森方法主要关注健康人格的发展,试图发展一种综合的认知和情意并重的学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家庭的作用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家庭的延伸活动和环境对于确保幼儿认知和情意的均衡发展,构建幼儿的健康人格来说非常重要。该方法的家庭发展研究方案非常重视家访的重要性。受过专业训练的家访员与家长建立起友好沟通的关系,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家访员具体承担的责任包括:与幼儿母亲建立信任关系;为家长演示与幼儿互动的应答过程模式;帮助母亲学习调整游戏和活动的方法,使幼儿更易维持活动兴趣及学会勤奋和愉快地活动;帮助母亲观察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幼儿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设计合适的学习游戏和活动;在可利用的社区支持系统(例如儿科诊所、食物配给计划、法律咨询服务)与家庭之间充当联络员,使社区联络功能得以拓展和改变。〔4〕

二、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综观欧美许多早期干预方案或是课程模式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源于对贫困幼儿教育的关注,旨在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人权运动的发展使人们发现贫困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并且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构成了威胁。而且当时的许多研究发现,贫困是可以遗传的,贫困家庭生长的幼儿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以至于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无疑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美国总统肯尼迪推动了同贫困作斗争的活动项目,约翰逊总统则坚信教育是解决贫困的途径。当时美国学前教育界正处于环境决定论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早期经历被视为与建筑物的基础一样重要,“如果地基不稳,建筑物则注定要倒塌……人们则把为学前儿童学习构造稳固的基础称为解决贫困和无知的途径”。〔5〕因此,学前教育成为改变贫困现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重视早期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尤其是对儿童智力的研究历来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生的早期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极大。新近的研究还强调家长的教育价值,指出家长与婴儿在游戏中的互动对婴儿的发展非常重要。脑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一步证实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早期环境和经验,包括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大脑发育以及认知、社会性、情绪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父母忽视、社会往缺乏、生活条件贫乏、缺乏适宜刺激等都会阻碍幼儿大脑的正常发展,并且会导致幼儿社会性发展不良、情绪障碍、冲动暴力以及后续学习能力的大幅度下降。〔6,7〕这为介入和干预幼儿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正如布朗芬・布伦纳所说,人是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生存的,而生态环境是“一种网状结构,每一个系统都包含在下一个系统中,像一套俄国的套娃”。幼儿与家长、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套娃”一样。幼儿的发展首先处于家长、教师、保育者和周围亲戚朋友等的包围之中,这些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幼儿。这些人又处于社区这个更广阔的环境中,而社区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在这种层层套叠的网络关系中,各个系统之间会发生复杂的联系,共同影响幼儿的发展。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站,理应与托幼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发挥教育作用。在欧美人的传统观念中,育儿应当在家庭中进行,母亲应当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可以说,家庭育儿是欧美国家的传统。在托幼机构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没有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美国学前教育机构重视与家庭合作的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重视与家庭的合作,这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尽管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但是我国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访谈中发现,幼儿园教师常常会抱怨家长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幼儿家长在许多时候也表现出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不理解。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来建立和改善托幼机构与家庭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学前教育相关研究,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幼教政策提供依据。我国尽管在政策上重视家园合作,但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政策支持、实际投入、理念宣传较少。政府部门应该增加相关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幼儿尤其是贫困家庭幼儿的处境,通过介入幼儿家庭的方式,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进而打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性循环。

其次,社会公众应改变对学前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创造关心幼儿和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不只是托幼机构或家长的事,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还要重新思考和界定我国学前教育的性质。众所周知,我国的学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两种性质,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社会化倾向,尤其是幼儿园实施体制改革以来,幼儿园的生存危机大大加剧,幼儿园普遍渴望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非常容易出现一味迎合家长心理(即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的现象。这促使我们思考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究竟是脱离于社会的纯粹的教育机构,还是一种商业机构,或者是应当承担一定社会角色和义务的福利性机构。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家庭教育有待健全的现状,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例如,学前教育机构可以与社会福利保障部门配合,切实为广大幼儿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职能,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一条良策。

参考文献:

〔1〕〔2〕WASHINGTON,VALORA,OYEMADE,et al.Project Head Start: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Garland Pub.,1995.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42-03

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通常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与传统移动设备比,他们的硬件设施存在差异,如显示屏,电池性能,内置传感器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本身以及其中安装的有别于传统终端设备的丰富软件,具有较强的探究学习价值,他们的设计原理很多与高中物理、生物、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联系紧密。如平板电脑触屏的感应原理与物理电阻、电容的影响因素知识点相关,脉搏测量软件的原理与生物学科血液含氧量变化、光传感器等知识点相关。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能提供众多新颖的探究式学习对象,丰富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的问题能加强生活科技与书本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同时,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性、便携性、网络的便捷性可以拓展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范围,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灵活性强。本研究拟根据探究式学习理论结合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优势,提出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探究对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并通过案例实践考察该类活动开展的效果。

一、探究式学习对象

探究式学习内容一般为教材中直接涉及的知识点。如化学探究学习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来进行[1]。物理探究式学习通常是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探究[2]。常见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内容紧扣教材,学生探究的内容、对象、过程、结论都是书上明确说明的,挑战性较低、结论显而易见,探究过程只是复制实验或检验结论的探究,灵活性差。而且探究活动情境不是真实情境,问题的复杂性较低。

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虽然教材中较少直接涉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但高中教材中的数理化生科目的知识点在该设备中有非常多的应用(见表1)。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中包含的探究问题复杂性高、灵活性大,问题情境真实,结论知识性强。以智能移动终端为探究对象的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体验设备或指定的软件、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制定探究计划,操作设备或软件实施自己的探究计划,验证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实现探究式学习目标,熟悉科学探究步骤、掌握科学知识,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这类探究式学习活动更注重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联系,学生在设备提供的真实问题环境中领悟理解知识,以及把学科知识运用到分析实践问题中去。

二、以智能移动终端为探究对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探究对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主要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通过软件体验自发提出问题,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评价,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能力。

以智能移动终端为探究对象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和其他的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不同在于,设备就是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体验设备、软件围绕主题提出探究问题、实施探究计划、检验问题假设、得出结论。这是实验型的探究活动,通过体验设备丰富知识理解的前认知,归纳经验以更好地了解知识的应用,验证科学知识得以更好地掌握理解他们。

以智能移动终端为探究对象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模式流程图见图1所示:

1.体验软件、吸引兴趣: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探究主题利用设备或软件提供一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体验设备的过程中提出与探究主题相关的问题,这个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内容是物理的传感器一节,教师选择了平板电脑中脉搏测量软件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体验感受软件,思考软件的原理。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们会提出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问题假设。

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设备或软件体验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体验感受。在教师的发问和引导下,学生能逐渐明确自己打算研究的问题。如,脉搏测量软件体验完后,大家有的反映测量不准,有的提出问题“为什么脉搏测量会与手指有关,手指血管很微弱才是”,有的提出自己的发现“轻压与重压摄像头显示的脉搏数值有差异”、“在教室里测量有数据,在强光下没有脉搏数据”。

3.小组交流、猜想假设: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后,小组展开交流猜想问题的答案。如,学生们提出假设“脉搏测量的原理与光有关”,“测量准确性与手指温度有关”,“数据是随机生成的?与脉搏无关”,小组同学就自己的观点展开阐述,就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

4.个人制定探究计划: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交流后,进行独立思考,针对猜想设计出自己的探究计划。如某同学提出的假设为“该软件的准确性与测量环境的光线强弱有关,设备摆放的方式也许对数值有影响”,做出的探究计划考虑了设备摆放方式、光线强弱、被试脉搏变化三个影响因素,考察记录设备横放、竖放,在自然光线下和用黑塑料袋遮挡部分光线,脉搏测量者活动前、活动后,脉搏测量软件的读数情况。

5.探究过程、收集信息:学生在这一环节依据探究设计,操作设备,收集、记录数据信息,主动探索问题真相。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更有趣的现象可以补充原假设改进计划再进行深入探究。如,提出“该软件的准确性与测量环境的光线强弱有关,设备摆放的方式也许对数值有影响”假设的同学,根据探究需要设计了记录表格收集到如下信息。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0027-04

随着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无线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潮流。通过移动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摆脱课堂和固定网络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手头的工具,跟外界交互或者进行学习。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实验最多且被认为最为可行的移动学习方案是在中小学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也称“电子书包”。电子书包的应用切合教育信息化发展,它推动了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发展。《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中,也明确把“基于移动终端个性化学习的探索”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多样化移动终端开展中小学‘基于移动终端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试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交流协作,探索无线网络环境下任何时间和地点的便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建设目标

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迄今世界上至少有5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电子书包,市场潜力巨大。谷歌、苹果、索尼等全球信息产业巨头纷纷抢滩,以取得市场先机。[1]而目前国内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电子书包的认识、理解,以及开发、应用和推进还不够全面深刻,一些地区的试点也引来多方争议。但不少专家认为:电子书包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工具的变革,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任何变革一定是有利有弊的,关键在于试点的定位,在于它对应用角色和应用价值的判断。

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十二五”期间进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的探索,首先需要进行建设内容的定位。根据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均衡化、优质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目标,本项目设计实施的出发点就是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

本项目将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建设基于未来课堂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采用基于云服务的资源应用。项目初期通过7个学校,每校1个班级的试点,教师和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教学互动,通过组建移动课堂和虚拟学习班级,进行不同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探索,创设一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均衡共享优质资源、开拓学生国际视野的新型教学方式的可行路径。

主要建设内容

(一)建设基于未来课堂的学习环境

浦东新区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数字化未来校园”建设,将以多样化的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推进虚拟现实技术、游戏技术等新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有效应用,开展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支持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项目的立足点则紧密结合这一背景,重点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架构基于未来课堂的学习环境。

“未来课堂”是相对传统和现代课堂而言的。它融合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体现为多屏显示、能提供多种媒体、实现无线上网和分区学习、虚拟课堂加现实课堂等;在设计上,课桌可以拼装组合,更加人性化、舒适、灵活。[2] 浦东新区的移动学习方案就是要在这样的未来课堂中,建设由泛在技术支持的具有智能化、人性化,以互动为其核心特征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给教师和学生配置一台移动终端,整个教室的布局、课桌椅配置、各类媒体的安装、学生的交互体验都需要按照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活动的要求重新设计,使得学习在新型教学环境中开展得更灵活、更开放、更和谐。

(二)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

“电子书包”设计的初衷是要为学生减负,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它的受益群体主要是学生。其他地区先行试点的经验也在告诉我们,要以学生应用为本。因此,本项目基于未来课堂的移动学习,一切技术设计与应用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将搭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建立学生学习中心。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可以拥有更丰富、更有趣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包括课前测验、课堂学习、分组讨论、课堂抢答、课堂练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在线提问、交流互动、资源浏览、虚拟班级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模块;同时,还具有学生学习轨迹记录、学生成长档案、课外知识拓展等多种应用。试点有一定基础后,还将建设国际学习窗口,与国外合作学校建立交流,组建“一个地球”学习成长联盟。该平台的整体功能设计(如图1)。

(三)采用基于云服务的资源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谈到对电子书包的认识时指出:“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应成为新一阶段‘电子书包’的关键特性。围绕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个体、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情境,工具和知识的提供是按需推送的。”[3]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而“电子书包”则可以基于教学智库,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适合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当然,仅依靠学生手中的一台“电子书包”是做不到这些的,得运用“云计算”、“云服务”。电子教材、教辅资料、网络课程等市区级优质教学资源都可以存储于云端,教师通过云计算提供的环境、资源和服务,可以不依赖专业技术人员,轻松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环境;而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通过云计算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最终实现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协作学习,也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四)实现学生本校学习和跨校互联

基于未来课堂的移动学习项目要给力区域特色教育。浦东地域广、学校数目众多、教育呈现着不均衡。在浦东实施该项目,通过无线网络,任何学校、任何班级、任何学生都可以共享同样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学校,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模块纵向贯通完成学习,同时还可以登录虚拟班级,查看其他学校本课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具体学习流程(如图2)。

图2 移动学习方案中教学流程分析

当然,实现互联互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对于平台开发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阶段化、模块化开发,并提供通用的开放接口,便于扩展,实现“基础功能+可选功能”的分布。其次,共享机制层面需要教育部门主导、社会机构参与协作共建,由小到大实现滚动式发展。

系统总体架构

本项目的系统架构(如图3)将采用国际通行的协议,结合云计算中的SaaS模式以及HTML5、Web Services和XML技术并达到以下目标:

1. 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2. 实用性——建网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设备效益,要保证系统和应用软件全中文界面,且功能完善、界面友好、兼容性强,使用户最方便地实现各种功能。

3. 开放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与外界信息的沟通。

4. 适应性——采用积木式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使系统配置灵活,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和强壮性,方便管理和维护。

5. 可扩展性——网络规划设计要满足城域网不断发展的要求,还要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而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6. 可靠性——具有容错功能,能满足所在地环境、气候条件,抗干扰能力强,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确保系统运行可靠。

7. 安全性——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数据受攻击和破坏,有可靠的防病毒措施和阻挡不良信息进入的措施。

8. 经济性——着眼于近期目标和长期的发展,选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最佳性能组合,利用有限的投资构造一个性能最佳的网络系统。

建设效益分析

“基于未来课堂的移动学习建设”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围绕移动设备的未来课堂的整体学习环境,实现包括电子白板、学生学习终端、教师终端等一系列硬件设备的无缝衔接;建设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平台,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开展基于多样化移动终端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活动,建设基于云服务的学习资源,实现学生本校学习和跨校互联。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十分显著的教学与社会效益。

1.能够有效创新教学模式

何克抗教授在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解读中谈到:“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一定要触及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因此,实施该项目不是取代传统教学工具,而是改变既有的教学和学习生态。过去教师很难逐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但透过电脑记录与分析学生学习历程,教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境界。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害羞或面子问题,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和困难,长期积累下来会造成学习进度落差。如利用该平台,教师可以进行私下交谈,了解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把当日课堂教学过程下载到平台上,回家反复练习,隔天上课时就能赶上教学进度。所以,通过构建未来课堂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型学与教模式,突出基于问题的学习、差异化学习、自主性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体现课程独创执行力的课堂教学新范式,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

2.学生学习更丰富生动

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不只是纸质教材的数字化,除阅读、批注、加着重等功能外,还可以用多媒体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表现形式比传统教材更加丰富。这些资源再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成为教学资源包,包含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有针对性,能及时反馈指导,可自主生成多种练习,能进行问题积累、错题收集、资源及时更新等。此外,学习资源还可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保存,外出时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携带大量的书,甚至是一座图书馆。

3.学生学习更轻松环保

实施该项目学生每天只要携带自己的移动学习终端,其重量可以控制在 1千克以内,非常便于携带,极大地减轻了学生书包的重量,改变学生背行李箱上学的现象。另外,学生使用学习终端后,学习资源都在平台上,可以大大降低纸张的使用,有效减少树木的砍伐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8)

1. 明确工作职责,制订教学计划。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要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和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播出计划,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教学规划和计划,对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和学习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以及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要抓好教学计划的细化和落实,组织好、开展好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培训,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2. 突出重点,组织好集中学习培训。集中学习以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治、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等内容为重点。同时,要以分类、分组等方式安排学习适用技术、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等内容的学习。要及时组织学习重要时事政治、党的方针政策和应时课件等,把学习培训与当前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要精心组织,严格学习纪律,采取学习辅导、交流讨论等方式,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农村党员于部的集中学习一般每月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48小时。

3.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个性化学习。终端接收站点要定时开放,方便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点播收看、上网学习。要根据本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从业特点和学习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要利用党员示范、党员联户、结对帮学等形式,带动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学习培训。

4. 开展教学辅导,促进成果转化。要组织教学辅导人员深入基层,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现场辅导。要发挥辅助教学网站作用,组织教学辅导人员利用在线答疑等方式,解答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发挥涉农部门及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组织活动中来,并通过提供实践基地、技术保障、资金支持、市场服务等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为学习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5. 加强检查和考核,提高教学效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培训情况的检查,确保学习培训不流于形式。要科学制定考评办法,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准确评估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培训及应用效果。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9)

通过2009年上半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的总结,我充分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总结当前及今后广告创收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我现将09年下半年工作计划陈列如下:

一、 制定每月、每季度的工作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的开拓广告市场。鉴于目前我们的终端数量有限的情况在争取投放的同时,也会为未来的市场多做铺垫工作,争取有更多大投放量、长期投放的客户参与进来。根据终端数量的增长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策略、开发新的领域。

1、在第一季度,以市场铺垫、推动市场为主,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及推进速度告知,因为处于双节的特殊时期,很多单位的宣传计划制定完成,节后还会处于一个广告低潮期,我会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补充相关知识,加紧联络客户感情,以期组成一个强大的客户群体。适当的寻找小一些的投放客户将广告投放进来,但我预计对方会有要求很低的折扣或者以货抵广告费的情况。

2、在第二季度的时候,因为有“五一节劳动节”的关系,广告市场会迎来一个小小的高峰期,并且随着天气的逐渐转热,夏季饮品、洗浴用品、防蚊用品等的广告会作为投放重点开发。

3、第三季度的“十一”“中秋”双节,广告市场会给后半年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白酒、保健品、礼品等一些产品会加入广告行列。并且,随着我公司终端铺设数量的增加,一些投放量大的、长期的客户就可以逐步渗入进来了,为年底的广告大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4、年底的广告工作是一年当中的顶峰时期,加之我们一年的终端铺设、客户推广,我相信是我们广告部最热火朝天的时间。随着冬季结婚人群的增加,一些婚庆服务、婚庆用品也会加入广告行列,双节的广告气氛也会在这种环境下随之而来。

我会充分的根据实际情况、时间特点去做好客户开发工作,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节我的工作思路。争取把广告额度做到最大化!

二、制订学习计划。做市场开拓是需要根据市场不停的变化局面,不断调整经营思路的工作,学习对于业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业务人员与时俱进的步伐和业务方面的生命力。我会适时的根据需要调整我的学习方向来补充新的能量。产品知识、营销知识、投放策略、数据、媒体运作管理等相关广告的知识都是我要掌握的内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这方面还希望公司给与我们业务人员支持)。

另外,在2007年年末的时候,我报考了***大学的****专业,因为我了解到其中有很多的做影视前期、后期及管理的课程,广告部的管理、编播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我将系统地、全面的进行学习,以便理论结合实际。好让自己在广告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加强自己思想建设,增强全局意识、增强责任感、增强团队意识。 积极主动地把工作做到点上、落到实处。我将尽我最大的能力减轻领导的压力。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篇(10)

云计算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把资源当作服务。也就是说将信息技术的很多资源,比如计算能力、通讯服务、联网、储存、应用程序、甚至编程这些资源作为服务提供给使用云计算的每个用户使用。用户不需要购买安装这些资源,甚至连计算机都不需要,只要一个能上网的设备,接入云计算的服务器中即可。也就是将现在大家用的电脑设备的大部分功能集中起来,用户不需要用自己的终端去计算,全部交给云端,而终端就只需要完成简单的输入输出操作。

2、云端教育的平台搭建

2.1 基础设施

教育平台上的云计算同样要遵循共享性、集约性的原则,所以在基础设施上的搭建需要的主体硬件包含服务器、储存系统、核心交换机以及云计算机。云端教育的平台是不仅是支持云系统构建的基础,也是云教育平台运行的监管中心。所以在软件的要求上也很高,要求能满足大规模学习者的使用,满足不用学习终端设备的应用。要能形成在云端教育平台下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沟通交流零障碍的软件环境。

2.2 网络体系设计

要能发挥云计算的真正作用,在云端教育的平台的网络体系设计上同样要依照云计算的层次性和可扩展性。在网络的体系设计上应该分为出口层、核心层和接入层的三层架构。另外在网络平台上要采用“双核心”的方案搭建。这里的核心指的是核心交换机。定期备份设置要靠两台核心交换机通过设置协议来完成。

2.3 数据储备设计

云计算中的数据储存应该是云端平台搭建中比较核心的一个设计,所有的计算都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数据上的,云端教育同样不例外。在云端教育平台的数据储备设计阶段应该根据用户储存量、传输数据要求等实际情况来配备平台所需的共享数据储存设备。各种应用程序,包括操作系统等等都得存放在这个共享储存平台上。应该选择高标准的储存结构以满足用户对传输网络和储存设备的要求。

3、云端教育的服务架构

3.1 服务层面

在服务层面上云端教育就是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更加深入和细化的服务。例如在教学活动方面,不同学科的不同课程都有不同的教育活动安排,通过云端教育的服务可以为每一门课程的每一节课都制定合适的教学活动方案。这类方案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可以依据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完成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同于之前的教学活动,云端教育下的教学活动安排服务是公开于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学习者也能方便地知晓自己将完成怎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给学习者提前准备的时间,也让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习者反馈自己参与教育者制定的学习活动后的感受,这将更促进教育者制定更加完善的学习活动计划。还有一种学习诊断服务,这个服务同样同时是针对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在教学进行的一个阶段过程中,云端教育可以记录这个阶段的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信息,并给出相应的智能分析报告,提供给教育者甚至教育部门。每个学习者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各方面表现都能及时反映出来,这样有助于教育者以及学习者自己了解对知识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方便开展更加有个性化的针对性教学。另外针对教育者,云端教育的诊断服务也有助于分析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把握,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能很好的分析教学者的教学质量和授课情况,方便对教育者的考核以及评价。

3.2 资源层面

说到云计算的资源很多人可能就会想到课本的电子化,但这仅是云端教育资源层面的一部分,资源可以拓展到很多方面。首先说到的就是实体书本的电子化。电子书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也要保证基本教学活动的开展。云平台上的课本都要转换成电子版。另一点就是数字教材的资源。这是云端教育开展的依托。这里的教材就不是上面所说的课本了,数字教材采用现场录制,后期制作,场景模拟等多媒体的方式来体现教材内容。这种需要大量计算的工作在个人终端很难完成,但是在云端教育平台就是比较轻松的工作了。而在评价测验资源上云端平台的优势在于对大数据的完整、快速的收集和系统、及时、准确的处理。这就对教学质量的测评,学习效果的测评都是很大的提升。

3.3 学习终端层面

上一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下一篇: 高校绩效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