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06 12:38:41

电脑设计论文

电脑设计论文篇(1)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强于其他专业,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设计能力。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文化知识、绘画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参差不齐的素质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理念和思路存在欠缺

就业市场和岗位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发生变化,社会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也在持续提高,当前很多院校依然是传统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占主导地位,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实训教学内容存在不足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注重的是动手实践能力,当前很多高校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内容基本来源教材,实训案例单一、陈旧,与职业岗位要求严重脱离。

二、高等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已经迎来了新发展契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专业特色创新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的改革

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企业需求和职业技能及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来调整教学计划中课程的侧重点,并且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及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的专业教材,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调整后,采用教、学、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想、多观察。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全面的掌握课程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切实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已经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问题。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专业的教学体系来实现,在其制定过程中需要组织教师到国内艺术设计较为发达的城市和相关企业进行考察交流,真正的了解市场发展状况和行情,建构新的教学体系和目标。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提供新的实践平台、引进市场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主导,两者需营造出双向互动、引导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创造性地获得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高等院校只有加强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才能切实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条件

建设一支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较强文化艺术修养并且精通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高等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鼓励教师积极的参与到实体工程设计和建设当中,通过企业真实案例项目来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促使其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同时,完善的教学条件也是加强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应当安排专项基金,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造,建设一个体系、配套的教学场所。例如建立一个完善的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或者计算机实验机房、多媒体教学中心、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专业画室、摄影工作室、喷绘实验室等实训场所,并且可以积极的引入校外资源与社会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办学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电脑设计论文篇(2)

二、电脑绣花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

(一)电脑绣花应用的创新

随着刺绣材料、技艺的更新,以及电脑绣花技术的发展,刺绣不断突破着传统的束缚。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刺绣,相对传统中式服装中的刺绣而言,无论在材质选择、图案组成、布局、色彩搭配,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创新。

1.材料应用的创新

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刺绣要素。彩绣的丝线;丝带绣的丝带、缎带;珠绣的珠片、珠管;贴布绣的丝质或棉质的布片都是传统刺绣中的常规材料。而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诞生,刺绣的材质也日趋多样化。其中珠绣材料的种类最丰富,有珍珠、玻璃、金属、塑料、人造宝石以及形状各异的珠子、珠管、珠片和各种材质的树脂片等。材料的创新,使现代刺绣具有现代感和未来感。现代中式服装设计应考虑新型材料的应用。另外,在选择材料时,应具备敏锐的桐察力,将不同材质有效且完美地统一,从而塑造现代中式服装别具一格的风格。

2.色彩搭配的选择

刺绣色彩有很多,传统的刺绣,色彩讲究“新鲜就好看”,色彩以“红、蓝、绿”为主,其次用对比色、互补色等配色,整体喜庆吉祥,通常表现传统的款式和题材。而现代中式服装则注重色彩的现代感和时尚性,讲究整体、统一和协调。由于针对的是年轻现代的消费群体,所以在色彩选择方面以类似色、无彩色为主,色彩搭配趋向柔和、宁静、典雅、和谐。目的就是为了配合相应款式设计,最大限度地塑造个性化、现代化、年轻化的中式服装。

3.纹样布局的创新

纹样布局是决定中式服饰整体风格的要素。传统中式服装几乎都是平面地考虑纹样的布局,常规地把刺绣图案放在人们最易看到的胸、领、门襟等处,从而造成了纹样装饰位置的单一。为了突破这种单一,现代中式服装的纹样布局已开始树立“立体装饰”的观念,即对服装纹样布局时,不仅考虑服装正、背面的效果,还注意侧面在服装中起到承转前后的作用,如:除了在服装的肩部、手臂等部位进行装饰外,还考虑在服装的侧腰、侧臀这些易被忽视的部位进行装饰。传统的、固定的装饰部位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时用逆向思维,可在后背、腰线、肩、肘、臂等非常规位置进行刺绣装饰。

(二)表现手法的创新

常见的刺绣题材主要为:龙凤(图腾类)、牡丹(花卉类)、喜鹊(鸟类)等。这类题材通常较为传统,且该类服装所针对的消费群多为中老年,虽寓意深远,但缺乏创新。而现代中式服装的刺绣图案强调现代感和时尚感。因此,在题材方面,可考虑使用山水、人物、建筑、文字、几何纹样等题材;在表现手法方面,可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刺绣工艺,甚至不同艺术风格的结合应用,从而突破单一刺绣工艺的观感,更好地融入时代气息。

1.画与刺绣相结合

画与刺绣相结合,指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当运用具有艺术感的画做装饰时,将需突出的局部进行刺绣,从而达到丰富面料肌理,增强画面层次感的目的。如高圆圆出席嘎纳电影节颁奖礼所穿的“喜上眉梢”礼服,若将印花图案上的花或鸟进行刺绣,能使画面更具层次感,更加别致。但要注意的是在面料色彩选择上不宜太复杂,以雅致、柔和的色彩为主。另外,在表现山水题材时,由于山水题材在中式服装中应用的表现形式多为水墨山水印花,且发展前景较好。因此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可考虑以刺绣的手法结合电脑山水印花或手绘的手法来表现山水题材,亦虚亦实,在整体和细节上来凸显现代感和艺术表现力。同样在考虑应用人物、建筑、文字、几何纹样等题材时也可结合较为艺术化的手法。如在表现文字题材时,可对文字进行再设计,结合书法艺术,再运用局部或整体刺绣的形式来设计;而对于人物和建筑题材,更多考虑的是抽象化,简约化的艺术处理。此外,要根据各类刺绣手法的效果不同,选择恰当的刺绣针法来表现题材,如银亮的珠片绣或特殊材质的银线可用于表现画面中的亮部,如河流、云雾等。另外,在装饰布局上可在后背、腰线、肩、肘、臂等非常规位置进行设计,并可选择较为新型的刺绣材料,进行点缀,从而使服装在面料肌理上更为丰富。

2.同质同色线绣

所谓同质同色绣,即采用与服装面料相同或颜色相近的纱线进行电脑刺绣。针对现代中式服装设计,在绣花图案的选择上以雅致简约为主,不选用大红大紫、色彩繁杂的传统图案。整体效果追求简约现代,又有中式文化的风韵,符合现代年轻群体的生活理念及审美需求。此类表现手法,在选择面料色彩时,应以类似色、无彩色相搭配为主;在面料材质方面,可以选用较具东方特色的面料,如丝绸、有机棉、麻等天然织物。当然同样可以选择新型材质的纱线、邻近色系的珠线甚至选择绳状绣的丝带或盘带来应用。如在几何纹样题材的表现时,采用邻近色的搭配可使面料图案产生渐变的色彩。由于采用较为淡雅的色彩,再加上面料几何纹样刺绣肌理的立体表现,从而使服装在素雅简约中显得摩登现代,独具吸引力。柔和、素雅的色彩搭配,简约、别致、肌理丰富的面料效果,同质同色线绣将为现代中式服装的设计带来别具一格的现代刺绣风潮。

电脑设计论文篇(3)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

电脑设计论文篇(4)

2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

(1)明确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目标

新时期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立足自身特点和实际,以教育改革为目标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有益地创新,这是保障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与基础。要建立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目标体系,树立从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中进行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和改革的策略与方法,通过优化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教授和学习、理论和实际等各类关系,做到对从实践的层面上做到对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2)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的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推行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是一项崭新的教育改革和尝试,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应该在实施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明确清晰而准确的建设目标,以此来适应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建设与改革过程的需要。现阶段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建设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建立系统性的目标,从教师团队、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合作等重要方面出发,设立指导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实施和建设的目标体系,进而确保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效实施。

(3)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的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勇于打破学科、内容方面的限制,建立起以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为核心的管理新体系,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源,重新对专业、学科进行分类和归集,建设出适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发展的工作室,设立便于实施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的新系统,将对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的管理做到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

(4)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建设应该注意的要点

建设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式过程中必须围绕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和任务,在确保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崭新的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方法与模式。要针对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职业能力、服务能力等复制和意识,加强在实践教育中的锻炼和学习,将教育质量和效果落实在模式的不断推进和改进的过程中,达到对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

电脑设计论文篇(5)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通过联想的创作手法,将人们脑海中储存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对象套用到大多数人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不但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展艺术形象的容量,更能加深海报画面的意境。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者融合一体,发生联想的过程中引发美感共鸣。客观事物之间是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正是联想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找出表面毫无联系,甚至相隔遥远的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性。运用联想思维进行电影海报的创意设计,可以开阔创意思维的天地,打开设计思维的通道,将无形的思想朝着有形的图像转化,联想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虚实联想

构成图形主题思想的许多概念常常是虚的看不见的,但它却与看得见的形体相关联而构成虚实联想。在“踏花归来马蹄香”中,“香”这个概念是虚的、看不见的,而飞在马蹄之后追逐香气的蜜蜂则是实的、看得见的;“和平”这个概念是虚的,而“鸽子”和“橄榄枝”则是实的;“战争”这个概念是虚的,而枪炮、硝烟和作战的士兵则是实的。越战影片《野战排》的海报再现了越南战场的真实情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上一个倍受战争创伤折磨的美国士兵,迸发出绝望的呐喊,映射出战争的疯狂、混乱和非理性。揭示了战争给美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让人们去思索战争的真正含义。

二、接近联想

在接近的时间或空间里发生过两件以上的事情,会形成接近联想。当我们想起甲的时候,就会容易地想起乙,看到闪电就会想到雷声;看到南飞雁就会想到秋风凉;看到江河就会想起船舶;看到蓝天就会想起白云等等。电影《美国丽人》的海报整个画面充满了女性腹部肤色,人的面部被省略掉了,腹部、肚脐、手,都呼应着那朵点睛之笔的红玫瑰,整个画面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独特的娇艳之美。海报作品上没有什么耀眼的明星头像和那些符号、图案,但同样设计出了很高的品味。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运用接近联想将事物的形态通过逻辑思维建立联系,使形意升华,创造内涵独特的新形象。

三、类似联想

有些事物在外形、结构和内容上有相似的特点,因而产生类似联想。是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了对和它在性质上接近或相似事物的回忆。如由圆形想到月亮、足球、轮胎、烧饼,张大的嘴,还有完美、包容等。看到火柴,由发光、发热而联想起机会;看到乌瓦、白墙,就会联想起苏州园林等。类似联想是一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把受众知晓的事物的形意与要传达表现主题定位点的形意进行关联,并将该事物的形展现于画面中,通过意的转换联想到要传达的主题中。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海报设计在卢浮宫的标志性珍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上做文章,结合电影中名画真品上的密码线索,“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伴随观众一同踏上破译解读密码的旅程。海报设计通过利用名画家笔下人物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手术,使名画与影片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使人赞叹,过目不忘,这种手法的运用极大提高了海报的诉求效果和影片的注目度。电影海报中视觉形态的相似性,引发受众对主体形象的回忆,产生意的延伸,达到形意完美感的共鸣。

四、对比联想

有些事物在外形上或内容上正好相反,我们想起这一事物就会联想起与之相反的事物,称为对比联想。是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了对和它在性质上相反或对立事物的回忆。例如:白天与黑夜;大与小;静止与运动等等。对比联想即反映事物的共性,又反映事物相对立的个性,有共性才能有对立的个性。电影《朝夕之间》海报上主人公两个截然不同的表情对比,把影片的主旨勾画的淋漓尽致。影片《万夫莫敌》取材于美国历史上著名橄榄球选手文斯·帕培尔的真实经历,影片讲述了已是而立之年的他加入球队之初,受尽怀疑和白眼,但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自身条件,终于赢得了掌声和喝彩,摆脱了底层的地位,成为一位事业辉煌的职业球员。他从几乎一无所有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海报上将主人公成功后的风光和成功前的训练画面进行对比,悠扬地叙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情怀。超级秘书网

五、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和结果而引发的联想。世界万物都有其存在、发展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其别关注全球暖化现象。此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系列海报画面上过量的废气排放,让人联想到大气的污染形成酸雨、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壤沙化;全球变暖,冰川消失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观者会被海报上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深深触动。

电影海报的创意设计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人的视觉感觉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和互转性,只要事物的关联要素,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将其联行组合,就能引出观者心理上的共鸣,诱发一种深思或是回味,创造出既能准确传达信息又具有视觉冲击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家平主编:《平面广告》.学林出版社,2004.5

电脑设计论文篇(6)

生活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广告、电视、服装以及生活用品都是通过设计而来,可见生活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经济已经面向全球化,随着几次工业革命,现代社会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走向科技信息社会了[1]。时代是进步的,所以用以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替中,在设计的领域里电脑设计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并且慢慢开始取代传统手绘设计。电脑设计技术日趋成熟,在很多方面成功的完成了以前只能依靠双手来完成的手工设计,并且值得称赞的是,电脑的效率十分高,可以完成数量很大的工程[2]。以此趋势发展,手绘的应用领域越来越狭小,而计算机设计则是顺风顺水,占领到了有力的地位。在设计中,通常都会遇到一些十分复杂的文字处理和繁琐的工序,如果将这些工作全部用手绘完成,不仅困难而且耗时长,如果利用电脑处理就不一样了,不但操作简单而且可以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任意的修改。因为手绘设计的完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的人才可以,如果利用计算机就又不一样了,计算机的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也可以完全学得会,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熟练的操作。正因为电脑功能的强大,手绘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下面将从文字设计作为例证,找出手绘与电脑设计的利弊,以及将来的发展和变异。

一 手绘在现代文字设计中的尴尬现状

现今,如果和业内人士谈及到设计,他们所讲到的,我们所看到的,似乎都与电脑有关,比如说软件、程序、命令和图层等等,这些领域都要用到设计作品,而完成这些设计组品的工具就是电脑。甚至,在一些大型的工程标志设计招标时,所提交的竞争作品大都是电脑设计而成的,手绘的作品根本就与之无缘。那么,再把目光转到学校,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也都不进行手工绘制,而是利用电脑软件完成[4]。学生们都是比较注重电脑的学习和操作的,他们只要熟悉常用到的设计软件,就可以轻松的完成课业了。其实,人们却都忽略了一件事情,电脑仅仅是一种视觉传递的手段,我们却将设计中较为关键的计划、规划、摄像和问题的解决轻视化了。俗语说心手相应,也就是人们心中所想的事物,通过手来表达才是最合适的。在设计领域中,只要是有一定追求想得到更高设计能力的人,大多数都会采用手绘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灵感。但难以让人相信的是,即使手绘的作品再怎么优秀,都无法改变电脑设计作品横行业界的现况。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手绘设计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们也会渐渐的完全被电脑设计的空间、材料和质感的效果所吸引,那么我们所引以为傲的手绘设计就会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了。

可见,似乎现在的社会环境对手绘设计的发展十分不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手绘设计走到了尽头。无论科技发展有多快,社会有多进步,这些都离不开人的掌控,所以机器再先进,也无法代替人的作用。电脑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和设计,但只有这样也不能完全取代手绘设计,尤其是文字设计。当下设计领域比较依赖电脑,也只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必然现象,这种按照一定程序来完成设计作品的方式,毕竟有很多的弊端。手绘作品中所能展现的灵动和扩散思维,无法在电脑设计的作品中清晰的展现出来。

二 手绘文字设计与电脑文字设计的异同

不论是手绘设计还是电脑设计,都是用来进行视觉传递的。从设计的起源开始,都是设计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用电脑或手绘的初衷都是一样的。观察他们在设计上所展现出来的优势,电脑能够做到高精确度、高工作效率、高质量,并且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而且操作简便[5]。可是,机器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多少都会有点呆板、冰冷和没有活力,无法将作者的真实心声百分百表现出来。手绘作品在这方面就占有很大的优势了,因为手绘设计本身就是作者思想和灵感想碰撞出来的火花,所以每一个文字都可以渗透出作者的心声。手绘作品中的文字是作者激情的影射,所以更加亲切和生动,会给看字的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比如说,如果设计者想在包装盒上展现书法字,用电脑来设计的话就显得非常古板,表达不出设计者的想法;将其换成手绘的以后,就发现突然多了几分生气,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可见,手绘设计的独特的魅力是无法被取代的。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在学习的时候,手绘要比电脑困难的多。从学习的时候开始,设计师对电脑的依赖度就十分高了。可事实上,很多取得一定成就的设计师都是用手绘方式来完成各种作品的。对于这些大师而言,他们在面对利用电脑软件设计数字媒体文字的做法并不特别支持,甚至有时会持反对的态度。传统的手绘方法,在使用时会觉得有些缺少科技含量,并且需要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却可以将文字的精髓展现出来,让设计作品中充满活力和艺术生命力[6]。在现实生活中的作品中,比如海报、包装纸和标志等,手绘设计的文字更可以将作品的灵魂展现出来。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电影特效、平面处理等具有复杂工序并且对作品的真实度和仿造度有很高要求的作品中,电脑还是要比手绘实用的多。所以,手绘和电脑设计这两种传递手段都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它们不需要互相取代,只需要互相补充就好,只有在合适的时候使用适合的手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作品。

三 手绘是文字设计的原点和终点

设计者灵光一现的设计理念经过延伸以后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创意,而我们所分析的手绘则是设计理念最直接的表现手法。如今电脑在设计领域慢慢开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可是对于设计者来说,就算电脑的分量再重要,也无法让手绘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两个手法,在同一个领域的作用肯定是此消彼长的。仅从文字设计来看,对于以手绘设计为主的设计者,通过手绘设计过程的复杂工序,可以完全释放自己的设计理念,他们慢慢的整理自己的思绪,让设计理念和作品完全的融合在一起[7]。相对而言,利用电脑设计的人,因为设计的整个过程变得简单了,这样作者就会变得有较强的机械性,失去了最先的艺术灵感。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在进入佳境之前都要有一个慢热的过程,只有在繁琐的工序中,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进行作品的绘制,才可以让最先的设计理念升华再升华。

要进行手绘设计,就要求作者必须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所以,手绘技能的培养也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专业级的训练,才可以真正掌握手绘的规律和技巧。这只是入门的第一步,所以想要成为一位真正的手绘大师,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虚心的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同时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慢慢达到想要的高度。作为一个初级学员,需要几年的绘画训练,以及大量的设计经验,才可以了解到绘画的技巧,感受到手绘的魅力。也就是说,想要掌握手绘设计的技巧很难,理解手绘的精髓更难。

日本著名设计家佐野宽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从艺术家到设计家,没有从设计家到艺术家。”[3]这句话重点是在强调艺术家和设计家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以艺术为功底的设计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就必须兼备艺术家的素质和修养,甚至更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在我国,目前比较有名的设计师位数不少,比如陈绍华、韩美林、韩家英等等,他们都是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设计,通过手绘完全可以惟妙惟肖的传达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内在含义,这是电脑再先进也无法做到的。

设计在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依靠设计师手绘来完成的,所以作品的好与坏就代表着设计师的水平高与低。设计者会更加看重绘制出来的效果图,效果图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判断手绘作品好坏的标准和尺度。而电脑的闯入,让手绘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影响,使其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可电脑设计的崛起相信也只是有时段的,在将来,手绘会让人们再次发现它的优势,在设计领域掀起另一波高潮。

四 正确看待手绘与电脑的关系

传统的手绘设计真的要丢弃并且完全可以被电脑设计取而代之吗?当然不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设计的本质内容。将计划、规划、设计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以视觉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的活动,统称为设计。设计的核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整体设计和构思的框架搭建;第二,将解决计划、构思和设想等问题的方法以视觉的方式传递出来;第三,达到传达目的以后的措施。也就是说,设计师依靠人的大脑来完成的,灵感与思想之间可以擦出设计的火花。那么对于设计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设计的手段就是为其锦上添花的。手绘的设计手段和电脑的设计手段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是现代社会逐步呈现出商业特性,数字媒体文字设计的趋势让设计艺术面临很大的冲击。西方的文化价值伴随着经济的步伐慢慢的渗透到国内,并且对我们的传统民族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上升到更深的层面可以演化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可以看成是观念和语言的分歧[8]。

在设计领域,我们要从自己的思想深处认识到手绘的重要性和电脑的先进性,这样才可以让设计的艺术精髓充分展现出来。无论是电脑还是手绘,都是设计的表现手法,都要从设计自身的要求出发。所以,必须在教育的初期就强调学习手绘的重要性,让初学者在认识的初期就了解到其重要性,充分对二者的优势有着科学的认知。不容忽视的,手绘方式是传统观念和语言的保留和继承,可并不是说电脑设计就是现代的手法。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是设计者的传达手法,所以决定作品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关键就在于作者的意识和观念。我们要从实质上去分析和辨别,然后正确的对待手绘和电脑。

参考文献

[1] 刘洋;论视错觉图形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2.04:26-28.

[2] 郑国喜;图形开眼法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2.10:36-39.

[3] 陆一文;图形设计中的“显著点”[J]包装工程.2012.10:46-51.

[4] 陈岩,唐建. 论艺术设计的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 建筑与文化. 2010(10) :112-115.

[5] 张宏.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版式设计[J]. 湖南包装. 2007(01):1-2.

电脑设计论文篇(7)

职业面向岗位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237-01

电脑艺术设计这个提法,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出现的,与之想关联的,应该是产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平面设计,和更前面的工艺美术设计。将这三个称谓纵向排列,比较通俗的概括了中国艺术设计的一个发展脉络,及它们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对电脑艺术设计的形成有一个先人为主的认识:电脑艺术设计师在工艺美术和平面设计之后出现的,以电脑技术为依托的艺术设计专业。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广泛存在于大学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教育之中,专业以实务应用为主要特点,存在就业发展面向宽泛的问题。

1 专业相关即可以从事行业相关工作

电脑艺术专业的职业面向宽泛,在平面设计行业、广告设计行业、室内设计行业、网页设计行业,动画行业中,都有专业相关的职业面向。一般来说专业有针对的职业面向,实际存在的情况是根据相关性选择就业的情况普遍存在:平面设计行业的有去从事编辑职业,策划职业,排版职业,插画设计职业;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去向了,有室内设计师职业,有进行三维制图的,也有的去做了工程监理或者工程造价师,建造师。

不难看出,实际就业晴况,学生可选择行业相关、有关联的岗位,职业的相关性决定了学生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这种“相关”在于电脑技术在各设计行业中参与,软件技术的参与是这些行业不能缺少的,按照“相关”就可以就业的观点,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机会和一定的能力,就能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作。职业院校更多的关注“就业岗位”,考虑跳出所谓的专业面向范畴,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应用能力选择工作岗位,我认为是符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的。

2 技术+艺术+作品是电脑艺术专业构成的三方面

“技术”是一条腿,那么“艺术美”就是另一条腿,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有其它许多名称,诸如“CG艺术”,数码艺术,视觉传达等等。网络专业用“技术”搭建网络,应用专业用“技术”编程软件,电脑艺术用“技术”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视觉”。“形式美感”是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这“两条腿”的同等重视才能使专业成熟。

具备海报设计能力就能在广告公司制作各种产品海报、为电影制作海报,也能在商场制作宣传海报,这些地方需要这样的工作人员。具备三维软件操作能力,就只能在室内设计公司去做效果图吗?海报中的许多三维形象也要借助于三维软件的表现,海报设计也需要三维软件的参与。游戏公司展示设计工作,建筑公司动画公司就不需要熟练应用三维软件操作的人员?熟练掌握应用一款软件,可以胜任多个行业的多个岗位,岗位之间的转换,依托一款软件的熟练应用。

“技术+艺术+作品”应是专业构成的三个方面。在“技术+艺术”的基础上,制作出成功的“作品”就能够从事相关的工作,“作品”的实现代表着工作结果,也代表着对岗位的胜任。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要靠“项目实训”来帮助学生弄懂软件在这个行业中是怎样用的,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制作原则,来完成各种设计作品。通过学生完全模拟教师的演示,复制作品可以训练学生对设计结果的掌控应用能力。以logo为例,可举例银行logo的设计风格,餐馆logo的设计风格,政府logo的设计风格。或举例:抽象logo的设计制作,具像logo的设计制作,文字logo的设计制作,每种风格均给予讲解演示,不同风格logo的设计技巧于制作思路不浅浅带过,均深入精讲,学生必大受益,成功感觉倍增。

3 电脑艺术专业的艺术追求目标就是超越。电脑作成为各个行业的辅助工具不需多讲。难道。电脑艺术只能从属于其它各个视觉专业

最早绘画是以描绘现实为目的,后来照相技术的出现使绘画逐渐去掉了这一目的,才出现了抽象风格,超现实风格等以“主义”追求以自我表达为目的的各种表现形式,也不乏从平面设计行业借鉴形式语言。

广告以沟通为目的,以大众的诉求为追求的,早期的广告行业,都是画家在绘制海报,采用的也是绘画语言,需求量的增加及效率的要求使海报需要更简洁,方便制作的艺术语言,在促使去研究平面形式美的构成构律,就有了平面构成这一专门探究平面形式语言的理论。广告材料的丰富等原因促进立体形式美语言的产生,成就了立体构成这一理论。

当今的广告行业,传播渠道的丰富无与伦比,路边巨幅广告,电视,电台,汽车,轮胎,气球,电脑等渠道的丰富为艺术设计语言的丰富提供了土壤,需要更能适应这些媒体的新的形式语言。以电视电脑为例,既可以按平面设计的理论要求去制作网页广告,又要结合影视艺术语言去制作动态的flash广告。

面对如此庞大的广告媒介,绘画语言、动画设计理论、平面设计理论、影视艺术理论应当都是现今广告制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此,电脑艺术设计的艺术形式追求就应当是对上述绘画、设计语言的综合。

另一个角度来说,电脑艺术设计又有新的美感追求。电脑这种工具可以完全替代绘画工具,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现今都在使用电脑,电脑的使用,又产生了和之前形式美理论不一致的新艺术形式,通俗说就是“特效”。不断创造特别的效果,让人们接触到的广告不断有“震撼”的感觉,不就是电脑艺术存在的价值吗?

电脑能够实现之前所有的艺术效果,它也可以创造其它工具所不能创造的艺术效果。追求无限的艺术形式美语言正是电脑艺术专业的艺术追求目标。当今的流行就是用电脑来做设计,用电脑绘画,用电脑来表现效果,为什么电脑的艺术形式美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来探讨呢?

4 关于职业面向的一点理解

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把专业定位在平面设计行业或者是室内设计行业,一心往单行道上走,会限制专业的延伸发展。电脑艺术本身适用性就比较宽,在设计行业中,需要电脑完成的工作,能用电脑完成的工作,就应当是电艺专业的职业面向。

电脑设计论文篇(8)

一、引言

电脑艺术设计是指以电脑科技为基础,设计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手段。它以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应用技能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的新兴专业。如今电脑技术已成为艺术设计人员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推动了艺术设计方法的变革。

电脑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手段,以设计能力为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以培养从事电脑艺术设计的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新时期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学校电脑艺术专业以技能培养为目标,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具有艺术美感和创作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和基本艺术设计基础,能够独立从事电脑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环艺设计以及相关行业的艺术设计的以应用性为主的技术型人才。

但是,目前在职业学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偏差,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电脑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尚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毕业生总是反馈学校所学的知识到企业用不上,用人单位也反映很难招收到入职就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徐荣兰,2012)。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探索电脑专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等职业学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电脑艺术人才职业导向培养目标

按照专业技能的根本要求,既需要掌握电脑技术知识和电脑技术操作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基本的艺术创作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能够通过电脑技术操作实现艺术创作。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以设计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全新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熟练掌握电脑艺术制作技术,而且需要具有专业设计创意能力。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需要具备以下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电脑艺术创作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电脑艺术人才目标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导向。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人才的技能为首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更为重要的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石。其一是谋求人才职业个性之发展,其次为谋求生存之基础,三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四是创造社会生产力。以此为基础,职业院校电脑艺术专业培养学生,必然以从事电脑艺术相关领域工作为重要谋生方向。

第二,电脑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即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的更高层次要求就是基于职业技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再以职业为导向、以项目培养为目标的电脑职业技能培训的全过程就是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

三、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电脑艺术专业范围很大,大致分为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服装设计等,这些都属于电脑艺术设计范畴及其专业范围。根据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美术知识和艺术架构方面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这一层次的素质是培养和提炼学生艺术审美和艺术设计能力的根本。具体的课程设计包括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字体与标志设计、包装设计、艺术概论、设计概论、摄影、透视、展示设计等。其中,专业素描设计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开设的最基础的课程。

第二层次是基于现代电脑技术的熟练掌握,这是技术素质的培养。需要系统掌握的知识包括corel DRAW、Dream weaver、CAD、3DS MAX、photo shop、FLASH、专业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影视制作、网页设计等专业知识。通过这些电脑技术的熟练掌握,可以将之运用到艺术创造中。

第三个层次则就是电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实践操作层次。第一素质是基础,第二个素质相当于画家手中的笔与墨。第三个素质则是笔墨与艺术气质相结合将艺术专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过程为了与市场对接,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孙振萍,2011)。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能在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艺术设计部门、广告公司部门、数字艺术设计、室内外展览展示设计、网页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等相关部门电脑艺术设计与完善工作,提升艺术创新能力,较好掌握电脑艺术工作技能。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培养,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仅仅是受训后会操作几个软件的电脑美工,更加注重的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将电脑艺术制作和新颖的设计创意完美结合,通过实践的提升,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电脑艺术专业人才。

电脑设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5—0035—07

一、引言

平板电脑最早由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于2002年提出,他认为平板电脑(Tablet PC)是一种无须翻盖、没有键盘、小到可放入女士手袋,却功能完整的PC。而苹果公司在2010年的iPad则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的概念和设计思想,将其界定为介于手机和桌面电脑之间的便携移动设备。此后。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大量类似的产品。我们在本文中所讨论的平板电脑即为此类轻薄便携,具有操作系统,能够上网,以触摸屏为基本输入方式的设备。

和其他行业一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带动了移动学习的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也成为移动学习研究的方向之一。学习资源是学习系统的重要部分,广义的学习资源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的任何东西,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与学习环境等。移动学习资源是可通过无线移动设备访问,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学习材料。与之对应,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包括利用平板电脑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所有信息和服务。如通过平板电脑浏览的教学课程、应用软件和答疑系统等。目前。虽然平板电脑在移动终端市场中已经占有一定份额,但是专门为此设计的学习资源则远远少于手机,所以如何设计和开发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急需我们去探索。本文将分析平板电脑新媒体的特性,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二、文献研究

国外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也十分广泛。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研究方面的成果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UniWap移动学习项目中,进行了课程模块的开发、测试和评价。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LL)的研究表明,移动学习资源研发的关键在于设计相对简单的原型,注重开发最适合于听觉、零碎时间、易受外界干扰的学习者的那部分内容。Mahmoud设计了基于移动技术架构的电子课程内容模型体系,该模型由包括移动设备层、课程内容层与内容层的三层架构组成。而在平板电脑学习资源设计方面,国外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具体的设计方法上,包括如何设计iPad应用的内容和交互界面;如何在屏幕尺寸方向、系统栏、uI元素等多方面改良用户体验:如何利用平板电脑创造和产生内容等。John Oswald提出,平板电脑的资源设计要运用自然的手势操作、通过系统原生的交互方式,实现发送、分享、评论、标记、设置壁纸等功能。Philip Rhodes则提出了基于平板电脑资源的评价框架,分为布局、导航、内容与交互、可重用性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若干条针对平板电脑资源的设计准则,评估中则将各层次划分为四个等级,以此作为平板电脑资源设计的参考。

国内对于移动学习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设计和开发两类。李舒嗉借鉴Gabrielli关于微型体验学习项目的总结,提出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要保证获取方便,并且用户界面友好,长时有用,个性化。可分享。能够适应/自适应学习者的要求。顾小清等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设计的七个维度:界面可视性、导航、内容、控制度、反馈、出错和一致性。方海光等将移动学习资源分为电子书、电子词典、电子教案、Web课件、在线测试五种类型。张驰等则设计了整合型的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将电子文稿、教师鼠标操作、课堂录音和教师的授课场景在同一个屏幕同时呈现出来,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习者在各种场合下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移动学习资源具体开发过程和具体技术实现细节的讨论。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参考标准和质量规范进行了研究。如詹青龙、元梅竹根据移动学习中的技术、资源、服务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学习者需求为取向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质量屋模型。

从文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但是这些设计原则和理念多是基于手机的,对于平板电脑的资源设计方面则少有涉及。而国外的一些专家则提出了一些平板电脑应用程序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我们基于平板电脑的资源设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三、平板电脑的技术特征和使用方式

作为一种新载体。平板电脑的尺寸和便携性介于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因此,它既兼有两者的一些共性,又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目前,市场中平板阵营不断扩充,对于平板电脑的界定并没有特定标准。但是,行业内对于平板电脑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其特点包括:

第一,具有一定的便携性。平板电脑为广大用户所喜爱的优点之一就是它比笔记本电脑更加轻便小巧。平板电脑的屏幕尺寸大都在7到10英寸,重量一般在400到700克左右。10英寸平板电脑的重量约为700克,屏幕较大,可显示较多内容,可操作区域也很大。而7英寸平板电脑重量在500克以内,便携性好,但屏幕较小,能显示的内容较少。平板电脑在尺寸和重量方面的突出优势方便学生随身携带,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第二,主要采用触屏输入的方式。触屏输入方式是移动终端的突破性革新。平板电脑的显示屏集显示和操作于一体,采用屏幕上的虚拟键盘输入,并且显示屏上的内容可以随着用户的浏览角度旋转。它颠覆了传统电脑用键盘和鼠标操作的设计,以点击、滑动等更直观的手势进行操作。有些平板电脑还配有电磁感应笔,可满足精确作图的需要。

如上文所述,平板电脑作为一种便携设备在教室内外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便携性和联网功能使其可以用于移动学习或者泛在学习。使用平板电脑可将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构建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平板电脑应用在移动学习中可支持即时学习(Just-in-time Learning)、快速知识检索、情境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给予学习者新颖的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建构。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平板电脑的学习不一定是真正的移动学习或泛在学习。平板电脑的屏幕尺寸基本达到了笔记本电脑的入门水平,运算速度和兼容性要强于手机等其他移动设备,和桌面电脑有较高的近似度。将原有的e—Learning资源迁移到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上也是最近常见的资源开发策略。开发者往往利用现有的素材经过简单改制,就成为了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内容。那么,这种原样照搬到平板电脑上的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资源么?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以美国e-Learning分析师RJ Jacquez为代表的一些业内专家并不认可这一点。他认为这样的学习资源未充分体现移动设备的特质,它是基于平板电脑的e—Learning。但不是真正的移动学习。美国NMC在2012年度的地平线报告中谨慎地将平板电脑技术称为“TabletComputing”,和前一项“Mobile App”并列。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手机和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代表了学习领域的新技术、新内容和新范式。移动学习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了学习,而不是“新瓶装旧酒”。平板电脑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可以用作移动学习的设备,但平板电脑上的移动学习资源必须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质。

由此,笔者认为判断一种学习方式是否是移动学习的依据是学习体验是否是移动设备独有,至少应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到两项:

(1)从人机交互的用户体验方面看。应用程序或资源应该专门为触摸屏幕以及使用手势而设计,而非从原来的鼠标、箭头转换而来。例如,向左或向右滑动屏幕时,内容是否能相应自然地前进和后退,捏合和展开手指时是否可以放大和缩小目标。

(2)从学习内容使用的技术看,应利用移动设备上的一些特有技术,如加速度传感器、近场感应器、摄像头、NFC等。例如,我们可以将使用摄像头读取二维码的功能应用到移动学习资源和场景设计中。

(3)在对设备的适应性方面,把设备从横放改为竖放或反过来操作时,屏幕上的内容应该能够根据屏幕自适应,移动学习的应用应该在两种情况下都能有很好的效果。此外,移动学习的内容应该能在不同的设备上较好展示,特别是iPad外的设备。在使用多个设备的时候,具有在不同设备上同步更新学习记录和同步笔记等功能,使学习者的体验无缝化。

五、平板电脑电子资源设计案例

(一)Articles for iPad

维基百科是由各地的参与者共同协作积累的丰富资料库,免费面向全世界开放。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术上的问题,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它是增长知识、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Articles for iPad就是为iPad终端开发的一个口袋维基百科应用软件。Articles的手势操作非常简单常用,如点选可以阅读。使用放大缩小手势可以调整字号。另外。该应用提供了一些个性化的功能。当用户没有特定的查找目标时,可以按“Surprise me”按钮,或是摇晃一下iPad,就可以浏览到随机条目。Articles还可以通过定位,在地图上显示用户附近的特别地点及其维基百科上的介绍,点选红色的大头针就可以进行查询。

通过与桌面版维基百科的比较。可以看到。iPad上的维基百科应用更注重视图的简洁,因为平板电脑的屏幕具有一定限制,其展现的内容和功能都不如桌面版全面,比如,缺乏编辑和讨论等用户参与创作的功能。Articles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屏幕,将关键内容和核心功能呈现出来,保持布局和风格的统一。横向和竖向视图所显示的内容也能够保持一致,操作简单,提供查询和多种功能的导航设计,又兼以文字和图片解释,是一种易于使用的知识工具。

(二)“连线”电子杂志(iPad版)

“连线”(Wired)杂志是在美国发行的科技月刊,着重于科技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报道。iPad后,连线杂志在短时间内就了iPad版本的电子杂志。电子杂志的布局风格与印刷版类似,但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和元素(见表3),提供了更优秀的视觉效果。该杂志除了丰富的多媒体特性以外还加入了3D模型旋转的效果。比如。读者可以通过手动横向控制,使某一模型沿纵轴360度旋转。这使得杂志的画面变得更为动态。

与印刷版本的杂志相比,Wired电子杂志使用户的阅读体验更具交互性,具备了更多的个性化效果,见图4。“连线”杂志在电子版中加入了很多广告,给用户提供了应用下载的便利,但同样带来了杂志阅读干扰等一些问题。

根据对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不能硬搬桌面电脑上的设计版本,而需要针对平板电脑所具有的特性和使用场合。重新设计、整合各种网络和终端上的现有资源,才有可能符合平板电脑用户的使用习惯。开发出优质的学习资源。例如,我们可以针对联网功能设计人际互动的环节,针对触摸屏输入设计涂鸦板等功能。平板电脑的技术特征及其对应的设计关注点如表4所示。

六、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框架和设计要点

通过上述案例中对平板电脑学习资源设计的分析,并借鉴其他文献中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建议,笔者参考J.J.Garrett的“用户体验的要素”模型,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设计框架(见图5)。我们可以将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分为视觉设计、屏幕布局和导航设计、内容和功能设计、教学设计四个层次。越往上越接近用户,越具体;越向下越接近教学理论和教法,越抽象。根据这个层次划分模型。我们将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要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屏幕布局设计

1.充分利用大屏幕的优势

平板电脑的屏幕较大,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堆砌大量的内容,相反要对屏幕的布局精心设计。相对于手机,平板电脑有更多的空间可用来展示,所以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尽可能减少页面层级,避免让用户打开多个页面来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在刷新页面时尽量仅刷新局部。以保持界面的稳定性。由于屏幕大小的原因,平板电脑中多数阅读内容应设计为竖屏观看。而且是单页翻转。两栏版式比较适合平板电脑,不容易带来视觉疲劳。

2.适度设计信息层次

不要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逐一显示在界面上,可以适度隐藏某些内容,等待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可应用热字和隐藏的层,既要让学习者获得探索的乐趣,又要注意不要考验他们的耐心,并保持良好的体验。在需要大量阅读的场合,考虑到读者阅读时的专注与沉浸体验,可以设计在阅读时全屏展开,隐藏顶部和底部导航条,便于用户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菜单只在需要时才会弹出。

3.引入隐喻

学习资源设计可考虑将真实世界的元素投影到程序界面上,模拟真实世界元素。这样有利于用户了解其内在功能与逻辑关系并增强互动性。例如。我们可提取实物笔记本中的元素(如封面、纸张、书签),设计一个便于用户快速了解应用的学习笔记工具。还有一些阅读应用采用拟物的方式模仿传统书本翻页效果。

4.处理好横屏和竖屏状态下的显示

大多数平板电脑可以根据重力感应,具有横屏和竖屏两种显示状态。因此在进行布局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用户可能会随时旋转设备,要对屏幕上的内容进行良好的布局,避免因为屏幕显示方向的变化引起内容不适应版式的情况。

(二)导航设计

针对平板电脑优化导航设计。学习内容需要一定的导航设计。以随时给学习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样,学习者无论在何处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任务进程中,给予适当、关键的操作引导,帮助用户完成即时任务,有效引起用户关注并协助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平板电脑在导航设计上和手机有较大差异。由于屏幕较大,屏幕底部的信息很容易被忽略。同时考虑到用户在持握设备时的姿势,底部有可能被手遮挡而成为盲区,或是不便于操作的部分。因此。在底部设计提醒功能或操作菜单,有可能达不到预想效果。

(三)人机交互设计

1.为触摸屏优化人机交互界面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必须为指尖操作优化,一个是用于触摸的对象必须足够大。根据苹果的《iPhone人机交互指南》,图标的最小尺寸为44x44像素;另一个是对象与指尖的距离也十分重要,如果过近,容易造成误操作。甚至对于不同手指的操作习惯也要考虑在内,一般食指用于点击,拇指可能会用于滑动页面。在采用手势操作时,学习内容的交互方式要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例如,翻页采用滑动。用捏合和张开表示放大和缩小。核心操作更是需要使用常用手势,不能要求用户使用过于复杂的动作,这样会降低用户的耐心。

2.给予足够的反馈

平板电脑上的应用受各种先天条件约束,非常脆弱。程序运行较慢,资源紧张,网速受限,因此,在程序加载、处理数据、或者等待网络反馈时会有较长的延迟。这时,不给用户及时的反馈会让用户误认为应用出现卡死问题,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用户体验。所以,程序要给予用户适当的反馈,如一个旋转的或者动画特效等等,让用户明白程序运行正常,如果能显示数据读取的进度条则更佳。

3.利用平板电脑的各种传感器,实现资源和情境的互动

平板电脑一般都拥有重力、加速度、GPS定位、亮度、声音等传感器。因此,我们可以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利用它们和学习资源相配合。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并根据情境递送学习内容。例如,我们可根据地点、二维码、图像识别等信息精确了解和分析学习者所处的情境。为学习者创造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及学习环境。此外,这些传感器也可以作为输入装置,减轻用户输入的负担,丰富体验,例如,通过晃动图像切换内容。通过有意义的互动,可以带来传统纸质媒体和在线内容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四)学习内容设计

1.适当运用多种媒体内容,并考虑设备的兼容性

平板电脑拥有比手机更大的屏幕,带给用户的多媒体体验也更佳。在内容设计上。单一的媒体会使用户感到乏味和疲倦。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媒体,能够增加用户的使用兴趣。当然,媒体使用上还要考虑平板电脑的技术特征以及不同设备对媒体兼容性的差异。

2.淡化对文件的操作,以应用和功能组织内容,并自动记录和同步

在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境中。PC机上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应该被弱化。不应该让用户感受到文件系统的存在,而应按照应用和功能来组织内容。例如。在程序中提供选择列表,在内容发生改变后自动保存并在不同设备同步。以适应在不同设备上使用同一内容的场景。

3.通过无线链接促进人和内容的互动以及人际交互

可随时随地联网是平板电脑的主要优势之一。因此。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可考虑将本地的内容和在线的内容相链接。将用户和网上的其他用户相链接。可以提供将学习内容分享到社交平台或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功能,或是围绕某一内容展开实时的讨论。

4.以活动为中心设计资源和应用

在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该资源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哪些学习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学习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启发思考。并能产生新的思考。平板电脑作为高智能性的设备。应提供给学习者更开放自由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而这些活动应该允许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进行参与。

(五)其他方面

1.考虑一用户多设备和一设备多用户的情况

在学校场景中,通常会将同一部平板电脑按时段和场所借给不同学习者使用:另外,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共同使用一个设备用于交流的场景也是很常见的。因此。需要考虑设计账户切换以及当前账户提示等账户管理功能。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账户管理功能也是实现在不同设备之间保持学习内容同步更新的前提。

2.保持学习内容的整体一致性

如颜色采用同一色调。布局使用相同的风格,导航在各页面的位置和用户的操作方式保持相同。另外,还需要注意平板电脑在横向视图和纵向视图下的内容一致性。一致性使得用户在使用时能够很容易上手。将有效降低用户学习成本,便于记忆和使用。

3.尽可能采用离线阅读、在线更新的模式

移动设备对于网络的接入仍旧是不稳定的。而且Wi-Fi以外的无线接入方式则价格昂贵。因此,在设计学习资源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完全在线获取信息的方式,或许提供离线阅读、在线更新内容的方式更好。

以上这些要点中,大部分是平板电脑所独有的,有一些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所共有的。以往我们在在线学习和手机移动学习方面获取的经验和成果积累可以供平板电脑学习资源开发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必须充分适应平板电脑自身的技术特点和用户的使用习惯。

电脑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0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49-02

一、数字技术的产生及其在平面设计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

(一)数字技术的产生背景和发展

正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生活和生存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基础之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脑普及,而且被我们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各个领域。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也首当其冲地被应用于平面设计,因此平面设计也就一直处于数码、数字技术的最前沿。

以电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着。电脑辅助设计是最早的电脑设计方式,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电脑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像苹果电脑公司在1984年推出了名为麦金托什的电脑。第一代麦金托什电脑是初期平面设计应用于数字技术的硬件,而阿多比公司和阿度斯公司则为数字平面设计提供了必备的软件:阿多比公司发展的文字处理软件系统为以后的版面文字处理软件系统奠定了基础,以便进行文字和图像的综合编排。阿度斯公司发展的Pagemaker程序是1985年7月为苹果电脑公司的麦金托什电脑设计的平面编排软件,它是平面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逐步结束了以往尺子、剪刀的时代。虽然那个时期应用于平面设计的数字技术还不成熟,但是已经可以支持部分的平面设计工作,这些公司在电脑辅助设计发展的初期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使电脑辅助设计成为现实。鼠标和电脑“桌面”的运用为电脑在平面设计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是电脑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和突破,特别是鼠标的创造,让电脑的操作变得极为简单和容易。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推动了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平面设计便应运而生,并且开始发展起来。

直到现在,数字技术依然在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继出现了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扫描仪、光盘刻印机、数码光盘设备等数码设备。这些图形的输入和输出设备用于电脑的辅助设计,极大的丰富了设计师处理平面图像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早期的软件已经不能满足设计师们的需求,这就从客观上推动了软件的发展,所以专门为艺术家们开发的应用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大家所熟知的 Adobe公司著名的photoshop软件,就是专门从事图像编辑、设计的;Illustrator是用来综合图形处理,文字编排的;还有著名的软件Coreldraw,也是用来图文编辑的,还有其他很多软件,它们对平面设计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从此平面设计的数字化时代开始了,直到现在也未停止过。

(二)数字技术在平面设计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

所谓“平面设计所指的是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其中包括字体设计,版面编排,插图,摄影的采用,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等,所有在二维空间中的,非影视的设计活动都属于平面设计的内容。” ①

“平面设计的作品基本都是特指印刷批量生产的作品,所以平面设计理所当然地针对印刷的设计,特别是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系列设计,字体设计,各种出版物的版面设计等,这些都是平面设计的中心内容。”②事实上,平面设计涉及领域相当广泛,无处不在。从其对象因素来论,产生字体设计,版面编排设计,插图设计,标志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摄影,海报等;从其功能因素来论则表现为视觉传达。在数字技术的大环境下平面设计所涉及的内容也无非是以上包含的。甚至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设计都是数字技术平面设计所包含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设计使静态的书籍和印刷品变为动态,互动的多元媒体涉及到如字体、插图、版面等传统因素,也涉及到动画、电影画面等一系列非传统因素。平面设计在21世纪朝多媒体方向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但那些传统和范畴仍然存在,在电脑辅助设计的技术前提下,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二、统平面设计和数字平面设计的比较

新媒介和工具的出现,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在手工时代,诞生了工艺美术设计语言;工业时代,诞生了现代主义简洁、几何化的设计语言;数码时代,诞生了计算机设计语言。电脑改变了平面设计的面貌、过程和方法。

传统平面设计的设计方法:传统的平面设计在创作最初,首先考虑的是材料、工具的应用,设计师必须选择能够明确表达设计意图的材料,产生出预期的表现效果。如“现代艺术的立体主义代表毕加索和勃洛克发明拼贴和纸拼贴新技术。”③把各种实物元素运用到作品中:在作品中加入像海报残片,金属,木片等材料。橡皮、画笔、水彩、拼贴等都是传统设计手段。其实传统平面设计的设计方法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手工。

数字平面设计的设计方法:在数字时代, 设计媒介突破了过去的颜料、笔和纸等实物,取而代之的是屏幕显示,变得虚拟化。网络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距离的缩短甚至消失,时空的限制被打破,设计师和客户都面临着更多选择,双方可以进行远程访问,达成设计项目;顾客的参与性加强,并随时可提出意见和要求,当软件发展到某些程度,用户也能自行设计。总的来说,数字平面设计的特点是以电脑为核心的硬件为载体,运用各种数字设备和软件通过设计人员的操作,设计出作品。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平面设计也就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创作和想象空间,许多构思是以往无法想象的,电脑能够迅速提出设计方案。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会产生新的设计构思。

三、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自从苹果电脑公司在1984年推出第一代麦金托什电脑,使平面设计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一)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的正面影响

当数码时代一步步向我们靠近时,许多设计师起初是拒绝使用电脑手段的,但也有很多设计师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数码设计是未来手段,因为数码设计不仅可以大大节约缩短诸如文字排版、插图、字体的选择和修改等手工设计的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并且也能迅速地改正原稿,无论色彩、肌理、字体、形象、布局等都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处理,从而使设计师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能够更多的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设计过程。

以电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的贡献,首先在于把设计师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缩短了手工设计的周期。例如:以前一组标准字体手工描绘可能要二、三个小时,而用电脑处理可能只需要不到十分钟,而且更加精密、规整。其次,数字技术的平面设计过程是可逆的,可以及时改正“错误”,有效地控制设计过程的图像,减少不必要的在时间和资料上的浪费。再次,电脑设计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构思。越来越强大的设计软件,极大的拓展了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新创意的形成与表现。

(二)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数字技术的平面设计也不例外。

(1)在数字化时代,例如照片、字样、插图、黑白稿、排字、制版等在平面设计的形象因素中地位开始动摇,原来在摄影、插图等艺术之间是有明确职业分野的,而在数码时代,使这种分野越来越模糊,甚至混为一谈了。

(2)电脑设计生成的作品缺乏手工的敏感性和人情味,不管怎样逼真,常常给人一种冷漠感,不如手工描绘出来的生动自然。

(3)数字技术所产生的平面设计作品的特点往往是模式化、雷同化、标准化。瓦尔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而复制性和标准化正是数字平面设计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4)“许多设计师将电脑取代手工而成为设计的唯一工具,使设计师产生依赖心理,不是把电脑当作工具,而是自己成为电脑的工具,窒息了自己的创意欲求。”⑤电脑用于平面设计的早期,由于价格昂贵,很多设计师还主要依靠手工,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脑能力大大增强: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输入精度越来越高,处理能力越来越强,软件越来越强大,同时电脑本身价格也越低,使电脑在平面设计的运用广泛起来。“就平面设计而论,无论是以电脑作为设计工具,还是以电脑语言进行视觉传达,都该明确电脑不过是人脑的延伸。”⑥美国设计师艾普尔.格莱曼说:“平面编排的是后面更加丰富的空间编排,但是在所有这些设计后面,还有一层空间,那就是观念和创意。”⑦电脑只是设计师们借助的工具,其目的是将自己的设计表现得更加完美,而不是过分依赖。

(5)由于软件的不断完善,自带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起来变得容易,一些缺乏设计思维的人同样能够从事设计工作,他们大都依赖计算机自带的功能, 使设计者们入门的门槛降低,作品往往没有设计感,许多非设计专业人士也参与到平面设计的领域,懂电脑的人越来越多,而懂设计的人却越来越少。整个平面设计领域设计师的水准参差不齐,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的平面广告随处可见,平面设计作品泛滥,产生大量“视觉垃圾”,却很难见到精品。

面对以上问题许多设计师也开始反思,对一些电脑设计泛滥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如何正确摆正设计师与电脑的关系,更加合理的运用电脑,审视电脑的优势和不足,对手工技巧的人情味开始重新认识是平面设计界所面临的问题。许多的设计师采用电脑与手工并举的设计方式,开创一个设计自由的天地,是一种成熟的选择。作为一名设计师一定不能走偏,设计师应当而且必须要回归到设计上来。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平面设计已经超过了平面的范围,向更为纵深的现代科技领域寻求发展,对平面设计也提出了全新的课题。”⑧

注释:

①②③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2002年版.第10页,第135页,第318页.

④【德】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⑤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上一篇: 护长年终总结 下一篇: 具结保证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