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师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1:07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1)

1引言

人-职匹配理论关注人格特征与个体的职业性质之间的一致性(韩书文,2015)。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因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对自身与工作相匹配能力的评估是自我评价的来源之一,对于自我概念的积极强化具有重要意义(Erdogan&Bauer,2009)。已有研究证实,人-职不匹配现象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行为有消极影响,更易产生不公平感与剥夺感(Harvey&Dasborough,2015)、离职意愿(Luksyte&Spitzmueller,2016)和越轨行为(Chen,Chen,&Sheldon,2016)。

职业人格是个体在从事某个职业时表现出来的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Emmerich,Rock,&Trapani,2006)。教师的职业人格特质是由教师职业所规定的,是教师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职业从业人员独特的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包括作为教师的自我意识、他人意识、责任心、意志品质、情感及能力等(连坤予,谢姗姗,林荣茂,2017)。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影响着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张茂林,王辉,2015)。已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卷入度较高,容易出现厌倦、易激惹等消极情绪,压力水平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徐美贞,2004)。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比普通教育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爱心,长期处于高情绪、高情感付出状态(周厚余,2016),但工作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职业成就感低(杨柳,孟万金,2013)。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与教学情境,除了专业知识与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特征对于特殊教育教师选拔标准的制定与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职业人格测量方面,目前的测量工具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开发出来的,比如职业人格量表(OccupationalPersonalityQuestionnaire,OPQ)(Matthews,Stanton,Graham,&Brimelow,1990)、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Criterion-focusedOccupationalPersonalityScales,COPS)(宋剑祥,2013)。其中,职业人格量表由Saville和Holdsworth编制,该量表共有248个项目,31个因子,用于评估个体与工作情境相关的典型或偏好的行为(Lawrence&Rock,1998)。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是用于预测特定工作行为的个体差异而编制的一系列人格量表的总称,常见的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包括暴力行为量表、药物和酒精回避量表、压力承受量表、客户服务量表等(Schmidt&Hunter,1998)。

研究工具对于研究的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未有研究专门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量表的编制。通用型人格量表虽然能够初步探测特教教师的职业人格概貌,然而通用型量表所具有的群体适应性与文化适应性问题将给深入研究带来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将在构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人才选拔、岗位设置与特教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需要,开发相应的测评工具。

2方法

2.1构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模型

基于政策法规和优秀教师事迹的梳理以及对特殊教育学校行政领导和特殊教育学校优秀教师的访谈,研究编制了针对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代表社会人士)三类人群的开放式量表。发放量表1000份,有效回收率98.2%。基于此,初步建立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模型,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1)职业精神;(2)处世态度;(3)意志品质;(4)情绪情感;(5)自我追求;(6)职业效能。其中,职业精神维度包含4个方面:奉献、责任心、敬业、合作;处世态度维度包含4个方面:爱心、亲和力、同情心、正义感;意志品质维度包含3个方面:自律、有恒、耐挫;情绪情感维度包含3个方面:调适、乐观、平和;自我追求维度包含3个方面:朴素、平常心、进取心;职业效能维度包含3个方面:信念、创造、灵活。

2.2量表的编制及初步修订

根据初步建构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模型,进一步编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包含160个项目。邀请10名特殊教育学与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特殊教育优秀教师及心理学博士对所有项目进行评价,并根据其对内容及表述方式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包含62个项目的初测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为初步检测初始量表的结构与题目的质量,选取黑龙江、广东、广西、山西四省共4所学校的在职特殊教育教师样本进行初测,发放量表423份,有效回收量表398份。根据“因素负荷大于0.30、共同度高于0.20、决断值(CR)达到0.001、题总相关大于0.20”的准入条件,删除16道题目,最终形成包含46道题目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

2.3正式量表编制

使用已形成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对我国38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量表1169份,最终获得有效量表1089份。其中,男性教师210名,女性教师879名,年龄范围是22~60岁,平均年龄为34岁,教龄在1~37年之间,其中5年以下教龄400名,6~15年教龄383名,16年以上306名。进一步依照样本的代表性将1089份有效量表分为两部分,其中样本1包含541份样本,所测得的数据利用SPSS20.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建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理论模型;样本2包含548份样本数据,基于样本2施测所得的数据,一方面利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另一方面用于考察正式量表的信度、区分度等其它测量学特征。

2.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现状及差异分析

基于测量学指标完成修正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按照常模取样的规则,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323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测试,共发放量表4000份,最终获得有效量表3635份。其中,男性教师696名,女性教师2939名,年龄范围是20~60岁,平均年龄为36.2岁,教龄在1~37年之间。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同时从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多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的差异进行分析。

3结果

3.1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首先对因素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0.954。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发现,近似χ2=14874.97(df=630,p<0.001),结果表明数据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首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可提取14个公共维度,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7.65%。碎石图显示前7个因素的独立性非常明显,据此应先提取7个因素。依照如下标准删除不符合要求的题目:(1)因子载荷值小于0.4;(2)共同度小于0.2;(3)具有多重载荷,且载荷值接近;(4)题目归类与原有理论模型内容冲突。最终,保留36题分属7个维度,7个维度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0.0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及因子命名如表1所示。总体来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结构与理论构想的维度是一致的,新的结构更加直观,凸显了奉献精神,更加符合特殊教育职业的特点。

3.2项目分析

选取正式施测阶段的样本2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首先,人格量表属于非能力测验,因此通过计算被试在答案范围内作答项目的程度作为量表“通俗性”水平,即难度指标。其次,采用Pearson相关计算每一题项得分与其所在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根据表2所示,各题目的难度介于0.450~0.758,均值为0.689,区分度介于0.524~0.782,量表题目具有适中的难度与较好的区分度。

3.3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依次为0.878,0.829,0.803,0.745,0.878,0.748,0.721,总量表为0.901,所有系数均大于0.7,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3.4效度检验

通过验证性维度分析,检验实际测量数据与假设理论模型之间的拟合程度,从而验证构建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构效度分析表明,测量数据与构建模型之间拟合合理,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要求,χ2/df=2.966、RMSEA=0.043、NFI=0.916、CFI=0.942、SRMR=0.063)。

3.5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及差异分析

3.5.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

为便于统计,各维度以及量表总分的原始值转换为10分制,转换值介于0~10(Pike,2006;卢家楣等,2018)。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人格各维度得分均值介于7.48~9.40,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总分的均值为8.74(SD=0.87)。

3.5.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差异分析

从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殊职业教师职业人格的差异进行分析(仅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的项目)。结果见表4-表7。

从表4可以看出,男性与女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和奉献精神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事业心和自控力维度上,男性低于女性;在效能感和奉献精神上,男性高于女性。根据社会科学领域小、中、大三种参数水平对应的效应量指标临界参考值,d小于0.41为小等级(Ferguson,2009),结合效应量取值发现,上述职业人格特质性别差异的效应量较小。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根据效应量大小判断标准,η2小于0.04为小等级(Ferguson,2009),结合效应量取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效应量较小,年龄导致的职业人格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重在0.6%~2.9%之间。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呈现出随教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如前所述,教龄对职业人格变异的解释率介于0.5%~3.1%之间,效应量偏小。

从表7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同情心、进取心、奉献精神六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呈现出副高级职称最高,正高级偏低的趋势。同理,在职业人格各个维度总变异中,职称能够解释的比重在0.2%~1.9%之间,解释力较小。

4讨论

4.1教师职业人格的跨群体一致性与特异性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特征的事业心。教师自发表现的、超出角色规定的奉献精神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朱楠,王雁,2015)。利他行为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维度(Smith,Organ,&Near,1983)。研究发现,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在个体层面有助于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在组织层面对校园文化氛围与学校组织效能具有积极意义(曹科岩,龙君伟,2007;毛晋平,唐晨,2014)。二是以共情为基础的情绪调控能力。共情是助人行业人士必备的职业素养(Morelli,Rameson,&Lieberman,2014),指向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共享,以共情为基础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具体体现(陈猛,车宏生,王丽娜,卞冉,2012),这一能力能够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个体幸福感水平等途径缓解个体职业倦怠(谭恩达,邹颖敏,何家俊,黄敏儿,2011)。三是突出效能感的进取心。研究表明,积极自我概念的强化与负面评价的回避是个体行为的根本性动机(Alicke&Sedikides,2009)。因此基于正向自我评价形成的进取心能够让特教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具备变革的力量,突破困境,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应对。同时,引导特教教师基于生命多样性,尊重差异化,树立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代残疾人观是新时代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徐知宇,王雁,2019),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征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反映。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结构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该量表包含七个维度,和最初的六维度模型存在差异,但从内容上分析,二者几乎一致:“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与“职业精神”维度相对应,但这两者比“职业精神”更能凸显特殊教育教师对工作的认同和投入;“效能感”与“职业效能”维度相对应,着重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成就感方面面临的压力;“自控力”与“意志品质”对应,是对“意志品质”的具体化和情境化,相比“意志品质”维度下的“自律”、“有恒”、“耐挫”3个维度,“自控力”更贴合特殊教育教师在面对学生各种问题时的状态;“同情心”与“处事态度”维度相对应,但比“处事态度”更加简洁,且指向这一维度下各维度的根源;“进取心”代表了个体对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自我追求”维度对应,突出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应对高压力,低成就感的工作时,更需要积极心态;“平和心境”与“情绪情感”维度相对应,中和了“情绪情感”维度的三个维度,反映了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应对压力情境的能力。同时,与以往研究比较发现,前人研究将职业人格特质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一部分开展,而七维度模型与国内研究提出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六维度模型(石学云,2012)理论内容相近或一致:“效能感”对应“成就动机”;“事业心”对应“职业热情”;“平和心境”对应“情绪稳定”;“奉献精神”对应“奉献精神”;“同情心”对应“爱心”;“自控力”对应“坚强意志”。本研究模型额外得出的维度“进取心”主要表现为个体在追求目标时的坚定执着,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向上,这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心智要求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坚韧性的倡导。综上,七维度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不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适应于特殊教育的话语体系。

4.3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及差异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2)

被试来自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61人,其中男教师33人,女教师128人,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94.40%。调查过程中对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和绥化市私立特殊教育机构4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以了解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量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统计量,第二部分为职业倦怠测验。职业倦怠测验共22题,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是: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感(9~16)、非人性化(17~2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从“从未如此”到“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9~16为反向计分。如果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整个职业倦怠问卷的Alpha系数为0.863,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个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73,0.884,0.753。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所用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研究显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水平,其中职业倦怠总均分(2.37±0.55)、情绪衰竭(2.94±0.66)、非人性化(2.47±0.81)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表现为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而在低成就感(1.74±0.61)方面得分相对较低,为轻度倦怠水平。从因子分上看,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衰竭最严重,其次是非人性化,而低成就感表现不明显。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等方面职业倦怠的差异状况。

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总均分平均数及标准差男教师为2.47±0.57,女教师为2.36±0.54,情绪衰竭因子男教师为2.85±0.65,女教师为2.96±0.67,低成就感因子男教师为2.03±0.71,女教师为1.68±0.58,非人性化因子男教师为2.53±0.94,女教师为2.46±0.79。经过T检验,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也就是说,男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没有性别差异。在年龄变量中,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F=1.589,P<0.05),但并非所有因子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差异显著的是低成就感因子。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30岁以下教师为1.81±0.83,30~40岁教师为1.82±0.58,40~50岁教师为1.46±0.54,50岁以上教师为1.68±0.97;经过LSD多重比较发现,30~40岁教师与40~50岁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40岁教师的低成就感更强烈,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教师在教学中体验到的教学成就感低于其它年龄段教师。在学历和职称这两个变量中,经过F检验发现,不同学历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程度无论是总分还是因子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预示着不同学历和职称的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程度没有区别,这两个变量不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教龄变量中,各类型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F=2.366,P<0.05)、非人性化(F=2.104,P<0.05)和职业倦怠总分(F=2.529,P<0.05)差异明显。事后的LSD检验发现,教龄在4~10年的教师与20年以上教龄教师之间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因子分为3.19,达到重度情绪衰竭状态。在非人性化维度上,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与教龄在3年以内和教龄在4~10年教师之间差异显著。教龄为20年以上教师的非人性化程度明显低于后两类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不同教龄教师虽然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程度,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显著。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明显要比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师程度轻。

三、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

(一)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本研究显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从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各因子分来看,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的程度。这一结果与郭露露(2008)研究比较一致。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证实,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在内,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如何,研究结论千差万别。从本研究来看,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并没有预期那样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人数较少。限于人数原因,本研究并没有对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进行对比研究。在与特殊教育教师访谈中也发现,公立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倦怠状况并没有想象那样严重。访谈中发现,黑龙江省大部分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并不多,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大,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教学管理相对松散,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高,教师也没有强烈的离职意愿。而私立教育机构教师的倦怠程度相对要严重些。在对黑龙江省绥化市某私立特殊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离职意愿比较强烈。机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辞职人数比较多,教师频繁更换。私立特殊教育机构的工作环境较差,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而且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许多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教师除日常教学之外,还要负责照料儿童生活。一些教师谈到“工作一天经常身心疲惫”,而且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个别教师谈到“每逢周一非常不想上班”,但为了这份工作,又不得不去,存在严重职业倦怠。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与职业倦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本研究显示,男女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郭露露(2008)、王乐(2009)等研究比较一致,而与王玲凤(2010)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既可能与样本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关。王玲凤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均更严重。众多研究者对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修订,所采用的计分方法也有变化,有采用5级计分,也有采用7级计分。关于职称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本研究显示,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因子分和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因子中,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得分较高,并且得分彼此接近,高级职称得分相对较低,但差异程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学历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存在关系?已有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众多研究者把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分为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及以上三个层次。尽管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同学历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差异的类型明显不一致。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与其它研究者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构成有较大关系。调查也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小,许多教师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等都已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而学历提高与他们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关系不大,许多教师的学历并非是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而得到的,大部分专科或本科学历也并非第一学历。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共152人,中专或高中以下学历教师仅有11人,人数明显偏少,因此统计结果并没有支持学历差异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存在差异的假设。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和教龄与职业倦怠。

由于年龄与教龄因素具有关联性,研究者多以教龄作为变量来探讨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者一致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龄不同,其职业倦怠水平会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也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其情绪衰竭、低成就感、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均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最严重,这一结论与有些研究比较一致。在教师的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因此分析这一因子对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教龄在4~10年左右的教师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得分较高,与其它类型教师有显著差异。有些研究者对这一阶段教师也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年龄阶段教师正处于成家、育儿的重要阶段,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使他们疲于奔命,没有更多时间来补充、更新知识。与其他行业相比,特殊教育教师收入不高,其工作往往不被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低,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此这一年龄阶段教师最易产生知识和技能的枯竭感和工作的挫败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阶段。本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分,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得分最低,与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差异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其年龄因素有关系。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其生理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往往对工作没有初入职或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对工作的激情,有些教师或面临即将退休,生活的经验和阅历使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很多事情能够很好地应付处理,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大,因此这也是这方面得分较低的原因。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所调查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较少,样本来源主要以公立学校教师为主,因此没有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虽然在访谈中已显示二者有差异,但没有进行统计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3)

(二)被试通过方便取样抽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听康教育、培智教育、脑瘫教育、自闭症教育方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男生30名(10.38%),女生259名(89.62%)。研究对象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从表2和表3可知,明确表示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有253人,占总人数的87.54%。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稳固,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其中,女生23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0.35%;男生1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3.34%。由此可见,女生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比男生更为坚定。同时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85人,占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7.63%;大二有85人,占大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90.43%;大三有83人,占大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4.70%。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并无明显变化。另外,听康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0人,占其总人数的87.91%;培智教育专业方向的有63人,占其总人数的86.30%;脑瘫教育专业方向的有29人,占其总人数的85.30%;自闭症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1人,占其总人数的89.00%。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在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变化。

(二)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准备从表4可知,89.96%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81.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74.7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自己知道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特教老师。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具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有61.60%,而同时只有52.94%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常去康复中心及特小做实践。这表明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

(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情感从表5可以看出,有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喜欢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同时有9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能为特教事业尽一份力我很高兴”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另外有93.0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提起特教老师常令我有一种敬佩之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不仅仅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而且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愉快积极的情感。再者从表6中可以看出,8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进一步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很好的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价值内化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和价值观从表6可以看出,71.9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会很大;87.5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希望自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这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有着较高的期望,同时也希望自己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这一行业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价值观方面,由表6可以看出,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94.11%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教老师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它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方面有着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讨论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特殊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爱心事业,它能帮助关心残疾人,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有节假日;工资待遇方面,国家规定从事特殊教育最少要享有工资总额的15%的补贴,以后会更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2.学校因素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博爱的文化氛围极大地熏陶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而加强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责任心;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信心。3.个体因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积极的价值观,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满足特殊需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特殊教育教师一般被认为有爱心,有耐心,这让大多数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性别差异与国内类似(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女性更适合从事教师职业有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可能更多的家长倾向于让他们的女儿报考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同时,女性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可能也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大地爱心,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再者,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只要男生,而男生中很多不乐于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教师职业的竞争中,男生与女生争职位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一因素也可能促进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2.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在性别上呈现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差异。3.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4.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积极的情感。5.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积极的价值观。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4)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江苏、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区随机抽取18所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中心的教师为被试,发放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22份。其中,培智学校96份,聋校44份,盲校50份,综合学校97份,康复机构35份;男教师71份,女教师251份。

2.研究工具

自编“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通过理论研究与理论构想,确定从职业形象、专业性、积极情感、自我价值、社会功能、职业发展6个维度来测查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见表1)。其项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借鉴先前研究中的自编问卷,主要为宋广文、魏淑华编制“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问卷”[7]。二是在理论构想维度的指导下从开放式问卷调查信息中获取出现频率较高的素材。为确保问卷效度,请专业人员和教育或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评定项目与理论构想维度的拟合性,并对各项目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社会称许性进行评定与修改。之后,对预测问卷进行主成分分析,6个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42.799%,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删除负荷值过低的项目,剩余各项目负荷值在0.200~0.712之间。正式问卷确定为77项,各分问卷及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7~0.948之间(见表2)。每个项目以自陈方式呈现,采用5级等距记分法。被试根据实际按照“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准确”、“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2、3、4、5分。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组别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比较(见表3)

从表3可知,男教师在职业认同各因子得分均值及总问卷得分均值上都低于女教师。T检验发现,男教师在总均值以及职业形象、积极情感、自我价值三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女教师。结果说明,不同性别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认同总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形象、积极情感,以及该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程度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均低于女教师。

不同学段任课教师职业认同得分有异。从教师职业认同总均值看,学前任课教师得分最低,但4个学段的教师职业认同总均值未显现出显著性差异。从各因子看,只有职业形象、专业性两个因子上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经事后检验发现,学前任课教师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的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学段任课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的均值显著低于1~3年级教师。结果说明,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对其职业认同水平最低,尤其不太认同其职业形象,对专业性的认同也比不上其他学段的任课教师。

F检验发现,不同教龄教师在专业性、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以及职业认同总均值上具有显著差异(见表5)。经事后检验发现,15年以上教龄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15年以下的,在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5年以下的,在总问卷得分均值上显著高于15年以下的。这表明,教龄越长,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越来越胜任,认同度越高,也相信自己的工作具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取向。

不同收入状况的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认同的程度不一样。按照1500元以下、1501~2500元、2501元以上三个水平比较教师职业认同在收入水平因素上的差异,F检验发现,职业形象、社会功能两个因子得分均值以及总问卷得分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6)。事后检验发现,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教师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1500元以上的,在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1500~2500元的。这表明,教师的收入水平会影响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水平,工资收入越低,认同水平越低,尤其是对自身职业形象、社会功能的认同水平越低。

2.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由以下表7可见,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均值差异较大。采用F检验比较培智学校、聋校、盲校、康复机构以及普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5类机构在职业认同总问卷得分以及5个因子得分均值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智障学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聋校、康复机构以及综合学校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培智学校、盲校、综合学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康复机构教师;在积极情感因子上,培智学校、盲校、综合学校教师得分均值分别显著高于聋校、康复机构教师;在社会功能因子上,聋校、盲校、综合学校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康复机构,综合学校得分均值也显著高于培智学校;在职业发展因子上,聋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而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在总问卷得分上,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培智学校、聋校、康复机构,康复机构教师得分均值却显著低于培智学校教师、综合学校。

三、分析与建议

1.职业认同差异的原因

结果显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差异是由教师的性别、收入、职业成就感、教龄等因素影响的。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社会角色定位,女性从事最理想的职业被公认为是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普遍高于男教师。通过访谈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的男教师大多数有做行政工作欲望和职务升迁的期望,能去普通学校任职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年轻男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随着工作时间和业绩影响,与女教师相比工作积极性下降,无法实现其自我价值。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力度,对幼教教师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由于0~6岁是特殊儿童表现各种症状最为明显的时候,教师大部分时间还要充当“保姆”。导致教师压力大、负担重,对自身的专业性和社会角色产生怀疑。而调查结果也表明,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普遍偏低。特殊教育教师能否胜任工作直接被教学年龄时间影响。刚进入职场的教师理论知识强于实践应用能力,经验欠缺,职场中的成就感缺失。一旦新教师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后,在职业的社会功能作用认同方面普遍更高,而职业发展,职业形象,自我实现等没有随之得到相应提高。

我国各地普通中小学教师总收入水平略高于特殊教育教师。虽然特殊教育教师享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津贴,但受地区经济和医疗、教育水平的影响,总收入水平表现出较大差异,导致职业形象认同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机构一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偏低。究其原因与公办特殊学校教师比较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低工资和低福利、不享有特殊教育津贴,导致职业成就感不理想,职业认同水平偏低。康复机构是残联下属的非营利性质机构或者为民办公质、民办的机构,工作稳定性这一因素也极大地影响康复教师的职业认同。

在家长和社会对康复教师的期望日渐提高的今天,由于残障学生存在不同类型程度的残疾、学习能力差、生存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弱等方面的因素,教师从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实施到康复评估等一系列康复训练需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加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日常工作负荷较大,身心疲惫。部分康复机构实行教师工资与工作质量密切挂钩,也使一些教师工作压力剧增、挫折感增强、在教学工作中会表现出无力和倦怠感,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下降。工作福利待遇问题也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目前全国的各康复机构(康复站)缺少专业教师,急需人才。但我们了解到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则青睐于有编制的公办特殊学校。原因是大部分民办康复机构条件工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低。个别规模较小的康复机构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让教师兼职保育员。由于工作强度加大,工资福利待遇没有提高,一些教师中途转行,工作流动性很大。

2.提升职业认同的建议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5)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在江苏、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区随机抽取18所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中心的教师为被试,发放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22份。其中,培智学校96份,聋校44份,盲校50份,综合学校97份,康复机构35份;男教师71份,女教师251份。

2.研究工具自编“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通过理论研究与理论构想,确定从职业形象、专业性、积极情感、自我价值、社会功能、职业发展6个维度来测查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见表1)。其项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借鉴先前研究中的自编问卷,主要为宋广文、魏淑华编制“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问卷”[7]。二是在理论构想维度的指导下从开放式问卷调查信息中获取出现频率较高的素材。为确保问卷效度,请专业人员和教育或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评定项目与理论构想维度的拟合性,并对各项目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社会称许性进行评定与修改。之后,对预测问卷进行主成分分析,6个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42.799%,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删除负荷值过低的项目,剩余各项目负荷值在0.200~0.712之间。正式问卷确定为77项,各分问卷及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7~0.948之间(见表2)。每个项目以自陈方式呈现,采用5级等距记分法。被试根据实际按照“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准确”、“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2、3、4、5分。3.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组别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比较(见表3)从表3可知,男教师在职业认同各因子得分均值及总问卷得分均值上都低于女教师。T检验

发现,男教师在总均值以及职业形象、积极情感、自我价值三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女教师。结果说明,不同性别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认同总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形象、积极情感,以及该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程度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均低于女教师。不同学段任课教师职业认同得分有异。从教师职业认同总均值看,学前任课教师得分最低,但4个学段的教师职业认同总均值未显现出显著性差异。从各因子看,只有职业形象、专业性两个因子上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经事后检验发现,学前任课教师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的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学段任课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的均值显著低于1~3年级教师。结果说明,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对其职业认同水平最低,尤其不太认同其职业形象,对专业性的认同也比不上其他学段的任课教师。F检验发现,不同教龄教师在专业性、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以及职业认同总均值上具有显著差异(见表5)。经事后检验发现,15年以上教龄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15年以下的,在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5年以下的,在总问卷得分均值上显著高于15年以下的。这表明,教龄越长,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越来越胜任,认同度越高,也相信自己的工作具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取向。不同收入状况的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认同的程度不一样。按照1500元以下、1501~2500元、2501元以上三个水平比较教师职业认同在收入水平因素上的差异,F检验发现,职业形象、社会功能两个因子得分均值以及总问卷得分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6)。事后检验发现,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教师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1500元以上的,在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1500~2500元的。这表明,教师的收入水平会影响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水平,工资收入越低,认同水平越低,尤其是对自身职业形象、社会功能的认同水平越低。

2.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由以下表7可见,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均值差异较大。采用F检验比较培智学校、聋校、盲校、康复机构以及普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5类机构在职业认同总问卷得分以及5个因子得分均值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智障学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聋校、康复机构以及综合学校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培智学校、盲校、综合学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康复机构教师;在积极情感因子上,培智学校、盲校、综合学校教师得分均值分别显著高于聋校、康复机构教师;在社会功能因子上,聋校、盲校、综合学校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康复机构,综合学校得分均值也显著高于培智学校;在职业发展因子上,聋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而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在总问卷得分上,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培智学校、聋校、康复机构,康复机构教师得分均值却显著低于培智学校教师、综合学校。

三、分析与建议

1.职业认同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差异是由教师的性别、收入、职业成就感、教龄等因素影响的。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社会角色定位,女性从事最理想的职业被公认为是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普遍高于男教师。通过访谈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的男教师大多数有做行政工作欲望和职务升迁的期望,能去普通学校任职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年轻男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随着工作时间和业绩影响,与女教师相比工作积极性下降,无法实现其自我价值。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力度,对幼教教师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由于0~6岁是特殊儿童表现各种症状最为明显的时候,教师大部分时间还要充当“保姆”。导致教师压力大、负担重,对自身的专业性和社会角色产生怀疑。而调查结果也表明,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普遍偏低。特殊教育教师能否胜任工作直接被教学年龄时间影响。刚进入职场的教师理论知识强于实践应用能力,经验欠缺,职场中的成就感缺失。一旦新教师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后,在职业的社会功能作用认同方面普遍更高,而职业发展,职业形象,自我实现等没有随之得到相应提高。我国各地普通中小学教师总收入水平略高于特殊教育教师。虽然特殊教育教师享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津贴,但受地区经济和医疗、教育水平的影响,总收入水平表现出较大差异,导致职业形象认同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机构一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偏低。究其原因与公办特殊学校教师比较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低工资和低福利、不享有特殊教育津贴,导致职业成就感不理想,职业认同水平偏低。康复机构是残联下属的非营利性质机构或者为民办公质、民办的机构,工作稳定性这一因素也极大地影响康复教师的职业认同。在家长和社会对康复教师的期望日渐提高的今天,由于残障学生存在不同类型程度的残疾、学习能力差、生存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弱等方面的因素,教师从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实施到康复评估等一系列康复训练需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加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日常工作负荷较大,身心疲惫。部分康复机构实行教师工资与工作质量密切挂钩,也使一些教师工作压力剧增、挫折感增强、在教学工作中会表现出无力和倦怠感,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下降。工作福利待遇问题也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目前全国的各康复机构(康复站)缺少专业教师,急需人才。但我们了解到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则青睐于有编制的公办特殊学校。原因是大部分民办康复机构条件工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低。个别规模较小的康复机构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让教师兼职保育员。由于工作强度加大,工资福利待遇没有提高,一些教师中途转行,工作流动性很大。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6)

中国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正在逐步发展与完善,大部分地区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特殊教育的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往的消极应对转变为现如今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双重支持。虽然从整体上来看,特殊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凸显,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甚至在其周边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本文通过对阜阳市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多次走访与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与学校教师、同学多次沟通的方式,全面真实地展示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而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研究思路

“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现状问卷调查”由学校负责人转交给学校的各位教师填写,每人一份,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选择特教的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有无规划等内容。考虑到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身体状况,调查部分主要利用简单手语对其进行“与教师、家长沟通情况”及“与其他学生沟通情况”两部分问答。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回收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2010统计分析。“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现状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

三、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5年3月展开,具体面向的是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学生的主要类型分为聋哑、培智与盲班三大类。此次调查共发放4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8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88.37%。学校学生总数307人,其中聋哑学生27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9.90%;培智学生2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盲班学生7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28%。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聋哑教师、培智教师以及盲班教师等各类教师都比较齐全,是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中规模及办学都比较成熟的学校之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5年,是阜阳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特殊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是安徽省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骨干特殊教育学校之一。通过对校园的观察发现,学校的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学生的生活水平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水平相近。笔者通过沟通与实地观察发现,阜阳市特殊教育水平基本达到要求,但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则较为欠缺。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她)们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特殊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特殊儿童时要有更多的耐心与责任感。关爱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因此,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与研究,笔者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阜阳市的特殊教育情况,并且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小组成员多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沟通后发现:该校学生以聋哑学生居多,教师课堂教授内容以手语表达和生活常识为主;部分家长长期租住于学校周围,照顾孩子;该学校高年级学生相对较少,中低年级学生相对较多。下面根据调查的情况与数据分析,主要从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与分析。

(一)学生方面

通过与学校负责人交谈,了解到如下信息:该校的上课方式是上10天课、中间休息4天,以此类推,直到放假;该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懂简单的手语,他们之间的交流大部分都是靠手语。在去特殊教育学校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陌生人的到访并不特别关注,很少有学生与笔者主动沟通,多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或是一个人独处。大部分学生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导致在交流时缺乏自信、不太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由此可见,生活技能的培养是特殊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方面

笔者多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都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以及一线教师的生活与教学情况。表1是对教师所做问卷调查中部分问题的分析结果。1.教师的性别、年龄及学历的结构分析。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与性别分布情况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男教师与女教师的合理搭配会使在校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笔者根据小组的调查与自编的教师部分问题统计表做出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男教师为10人,女教师为28人,即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男女比例较正常水平稍显失衡,学校中男教师的人数较少,应该在招聘教师时对男教师多加考虑,使学校男女教师的比例基本趋于正常,这样更加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发展。通过“阜阳市特殊教育教师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其比重为79%;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为专、本科,其比重为94.7%。一个学校的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会促进学校的教育水平发展。通过分析表1可知,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较多,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进步。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为专、本科,其学历水平相对于东部发达城市来说偏低。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该多招聘专业性强的教师,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普通教育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相关素养。2.教师专业化程度及选择特教工作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这份职业正在逐渐地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而特殊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相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要求更高。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教师选择该工作的原因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负责的、热爱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异常巨大,这样的教师不仅会对学生更加负责任,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教师对于工作的态度,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状况。从表1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专业,其比重达到97.4%,师范专业中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只有15人,其比重仅为39.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师范专业,但是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教师是否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教育和生活技能的指导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笔者发现,教师选择特殊教育工作的原因占比重最多的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愿意为特殊儿童服务和没有更好的选择。通过访谈得知,没有更好的选择即迫不得已,这种情况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且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发展。

(三)学生家长方面

笔者最近几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总是发现,在校园不少地方都有学生的家长,通过与这些学生家长的聊天,得知她们基本上都会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都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在多次观察后发现,第一,大部分学生家长都只会简单的手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思想变得比以前更复杂,这时候就出现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困难的情况,使得家长和特殊儿童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第二,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聋哑学生,在生活中只能通过手语与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内心的焦虑,需要家长给孩子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因此,笔者认为,特殊教育不仅要从学生教育入手,还应该给家长普及一定的知识,努力帮助特殊儿童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建议

通过这段时间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沟通、与特殊教育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聊天可以发现: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在安徽省内是比较好的,但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还是较为缓慢,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及途经来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教育与培养特殊儿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下面根据这段时间的观察及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师结构

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可以发现,一所学校的教师结构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优化教师结构,不仅要优化学校教师的性别,更要优化教师的年龄层次结构。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男女教师的比例要适当,这样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位西方管理学家指出:人员队伍形成的合理完整的年龄结构,往往是事业成功的最有利条件。一所学校中的教师年龄结构往往会影响到学校教学的发展情况,所以应该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使学校的教师结构由“老马识途”的老年教师、“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奋发有为”的青年教师这三类教师按合理的比例组成,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尽其能,以便为特殊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观察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还可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这三者之间的沟通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其在校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其以后的成长。

(二)鼓励高校对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各类特教教师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要培养各类康复人才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要多吸收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要为学校招收各类康复师,以为特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康复训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教育特殊儿童,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多让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三)鼓励各地区加大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

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个地区对特殊教育的关注程度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地不断增多,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但是,特殊教育财政投入的地区差异较大,所以各地区都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以确保不同地区的特殊儿童都能够得到较好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根据特殊儿童教育的实际需求,形成预算,上报财政部门,争取经费,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教育与指导特殊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各地区都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当地的特殊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9):3-7,13.

[2]王雁,王志强,朱楠,等.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5-33.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7)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调查共抽取了云南8所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学校小学教师120名,收回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为86.7%。其中女教师80人,男教师24人;低年级组教师33人,中年级组教师38人,高年级组教师33人;教龄在0-1年的6人,2-5年的54人,6-10年的24人,11-20年的18人,21年以上的2人。

2. 研究工具。本研究选用由姜艳修编的《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作为评定工具。问卷共8个因子,分别为:领导关系、工作情感、同事关系、成效感、从业动机、躯体健康、工作热情、学生关系;共43个测验项目,每个项目5个选项,分别为:非常不符合、有些不符合、一般、有些符合、非常符合,原始赋分方法为“1分、2分、3分、4分、5分”。由于该量表已经被国内学者采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所以不再进行信度、效度检验。

3. 统计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三、调查结果

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

表1 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得分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以总分的平均值为测量指标,最低分1分,最高分5分,理论中值为3分,得分越高职业幸福感越强。由表1可见,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教教师总体职业幸福感的平均值为1.32,职业幸福指数偏低。各因子由高到低依次为:从业动机、同事关系、躯体健康、工作情感、领导关系、成效感、工作热情、学生关系。

2. 不同性别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比较。由表2可见,特教教师在职业幸福感总分上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高于男性特教教师。另外,在工作情感和躯体健康这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特教教师的因子分均高于男教师。

表2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现状

注 *p<.05 **p<.01 ***p<.001 下同

3. 不同年级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差异比较。云南省特殊学校实行六年制,一二年级属于低年级,三四年级属于中年级,五六年级属于高年级。我们根据教师所教年级的不同,把教师分为低年级教师、中年级教师、高年级教师三组。表3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组教师职业幸福感在学生关系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年级组教师的得分最高,低年级教师得分最低。

表3 不同年级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差异比较

4. 不同学历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比较。根据受教育程度,将教师的学历分为三类: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特教教师在职业幸福感的总分上存在差异,大专学历的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高于中专和大学以上特教教师。另外在从业动机上,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教师得分最高,中专的教师得分最低。在与学生关系因子上也存在差异,中专学历的教师得分高于其他学历的特教教师。

表4 不同学历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差异比较

5.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幸福感对比。我们把教师的工作年龄分为六个类型,0-1年,2-5年,6-10年,11-20年,21-30年,30年以上。从表5看出,不同教龄的特殊教师在职业幸福感的总分上无明显差异,工作2-5年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低。在躯体健康因子上存在较显著差异,工作0-1年的教师得分最低;在同事关系因方面,教龄在2-5年及6-10年的教师得分低于工作11-20年的教师;在成就感因子方面也存在较显著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成就感最低;在工作热情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0-1年的新近教师得最高,2-5年教龄的特教教师得分最低;在学生关系因子教龄在6-10教师得分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 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情感因子上,工作0-1年的教师与工作2-5年的教师存在差异。

四、讨论

1. 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平均分为1.32,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比较欠缺,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较沿海及中部发达地区相差较远。教师的待遇、发展空间、专业成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是导致该群体职业幸福感总体不高的原因之一。其二,由于特殊儿童的差异性、复杂性往往使教师感到付出很多却收获甚微,而特殊儿童自身的教育需求、家长的过分期望又使得教师压力倍增。

职业幸福感各个因子中,从业动机的得分最高,而学生关系的得分最低。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期间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多的。选择这一神圣而又艰辛职业背后的动机将是决定其是否体验到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如果你出自热爱特殊教育,愿意尽己所能帮助这些孩子的话,那么你所体验到职业所带给你的幸福感就高。另外,特教教师是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教师群体,她们长期面对差异不同的特殊学生,教学的成效感比较低,容易对教学对象产生负面情绪;加上特殊学生的沟通存在障碍,较难与教师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 特教教师在性别、学历、教龄变量上的差异。在本研究中,男性教师职业幸福感较女性教师职业幸福感低。首先,从性别比例上可以看出女教师占76.92%,男教师仅占23.98%。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特教教师性别偏向化、单一化的问题。男教师处于少数群体地位,无论在与同事相处还是工作开展方面都有困难。其次,工资待遇偏低,发展空间受限以及工作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也会造成男教师幸福感偏低。另外,工作情感和躯体健康两项因子显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而且女教师的得分要高于男教师。究其原因其一女性偏向追求稳定,竞争压力小的职业,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符合女性特点的,加上女性先天的亲和力以及耐心,因此对特教工作偏向积极情感。而男性特点与女性不同,对于长期枯燥刻板的工作更易产生倦怠。由于 长期处于一种消极被困的情感中,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更易出现健康问题。

从不同学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得分比较上发现,教师职业幸福感并不一定随着学历的提升而升高。拥有大专学历的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高,拥有中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低。中专学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较为薄弱,较少有系统的学习特殊教育的机会。而大专学历的教师近年来多数是从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特殊教育专业基础厚实,实践能力较强,对于从事自身专业的工作上手快,效果佳。除此,在转岗情况严重的云南地区,具有专业知识的特教教师优越感强,这些原因使得大专学历的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高。在从业动机因子上,拥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得分高于中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就现在的社会情况而言,教师待遇好,能拥有一份有编制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云南特殊教育事业由于正值发展阶段,对教师学历上的要求相对要低,这给了专科毕业生一个获得编制工作的好机会。他们会比本科生更珍惜、更渴望这样的一个工作机会。

在本研究中,不同教龄的特殊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无明显差异。其中工作2-5年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低。该教龄刚好处于中间阶段,既没有了新教师的热情与好奇,也缺乏老教师的业务精湛和人际关系,容易产生迷茫感。而这一阶段的特教教师专业化程度以及业务技能都不高,加上人际关系、职称竞争、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体验较少。另外,除从业动机和领导关系两项因子外,其余各因子都由于教龄不同出现差异性。工作1年的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对自己的新生活新工作充满激情,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因此体验到的成效感和工作热情比较高。同时,新手由于经验和熟练技能的缺乏,在学生关系上比老教师要欠缺,也会因为没掌握技巧和习惯高强度工作而感到身体疲惫;6-10年教龄教师正处于人生的最佳阶段,无论从业务还是自身发展来说都是上升期,对学生管理及教学已形成自己风格,因此在身体状况以及与学生关系上都较其他组别的教师好。11-20年的教师属于老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丰富,知识体系完善,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受人尊重,因此在同事关系方面好于其他组别。研究中还发现,目前云南省特教教师偏年轻化,在本次调查中教龄在1-5年的教师人数比例高达60%,而这一阶段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低,这也是云南省目前特教教师师资存在的问题。

3. 特教教师在教学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在本研究中,不同年级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特殊学校里低年级教师虽然教学任务也较轻,但特殊学生不同于正常学生,低年级的教师更多的是要纠正特殊学生存在的一些行为问题,引导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一样肩负着重任。而中、高年级虽然教学任务要较低年级重一些,但特殊学校没有较大的升学压力。因此,特教教师虽然教学年级不同,但职业幸福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在学生关系因子上,中年级组的教师与其他两组教师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之所以中年级组教师与学生关系较其他组得分高,是因为经过低年级阶段的相处,到了三四年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了解加深,师生互动力度加大。

五、小结

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教教师总体职业幸福感水平较低;

2. 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躯体健康和工作情感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3. 不同学历教师职业幸福感存在差异;

4. 不同年级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生关系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5. 不同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存在差异。教龄处于2-5年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低。

参考文献:

[1]章永,张杨.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现状调查报告[J].基础教育,2012,9(5):92-98.

[2]赵斌等.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42-46.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8)

1.2研究工具采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是辛涛[3]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一般教学效能感。总量表和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Alpha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77,0.74和0.54。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由肖水源[4]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0.92(p<0.01),各条目一致性R1-10在0.89-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国内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定结果与身心健康结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predictivevalidity)。采用Maslach倦怠问卷(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合开发。MBI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人格解体(5个项目)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8个项目)是指个体的工作胜任感、工作成就、工作乐趣下降。MBI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来表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三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90、0.79和0.71。

1.3数据处理数据收集完毕,剔除无效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对问卷进行编码、录入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不同性别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独立样本T检验)

2.2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的差异研究(方差分析)

2.3不同教育程度的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方差分析)

2.4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

3讨论

3.1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性别差异男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主观支持比较低,该结论与刘在花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以从侧面解释男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高的原因。其次,职业倦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主观认知因素在起作用,男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效能的低下和主观支持的缺乏方面与男性的社会性别角色要求是分不开的。社会公认的男性职业应该是有地位、有尊严的,而男特殊教育教师从事的一项是琐碎、耗费大量精力而教育效果难以及时显现的工作。男特殊教育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公认的男性职业角色存在极大的落差,所以相对于女特殊教育教师他们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2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教龄差异教龄在1—2年的特殊教育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阶段,对于特殊教育和学生怀有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特教教学研究中,所以相对于那些阅历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体验到的挫败感相对较少,情感耗竭比较轻。由于刚刚参加特教工作,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一般都会给新教师以各种支持。与老教师相比,新特殊教育教师获得的支持较多,职业倦怠水平较低。与6—10年教龄的特殊教育教师相比,3—5年教龄和11年以上教龄的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较低。新教师可能随着教龄的增加,发现特教实践与自己的教育理想相去甚远,早期利用的资源和方法已经不能够解决目前的倦怠问题。6—10年的特殊教育教师经历过前两个阶段的探索,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方法的成熟,他们又获得新的资源和支持。11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可能由于长期从事特教事业,职业倦怠比较严重,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投入与效果不成比例,角色混乱、超荷冲突等问题困扰着很多老特殊教育教师。综上可见,新特殊教育教师需要给予帮助和指导,老特殊教育教师同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支持还要体现阶段性,初期主要是基本教学的支持,中期是深入的新理念和技术支持,后期主要是精神层次和生活上的支持。这条线索描述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轨迹,要求我们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时补充专业发展动力。这启发我们在特教教学和研究中可组成新老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老教师可以在教学经验和生活情感方面给予年轻教师以指导支持,年轻教师也可以把特教教学和研究中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与老教师一起分享,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3.3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学历的差异专科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比较低,职业倦怠水平比较高。与专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的比较主要是本科学历的,这也暗示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比较好,教学效能感较高,职业倦怠较低。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中,有一些是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一些是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学历的。二者显示出的差异与有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也发现:小学低段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显著低于初中段,且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初中段。虽然学历并不完全代表着一个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是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和主观支持方面显示出来的高低状况暗示我们,要关注学历水平较低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如一些教育康复的基础理论知识、物理治疗、职能治疗、感觉综合训练、言语训练等实用技术,另一方面给这些教师以心理的关怀和其他支持。

3.4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职业倦怠总分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各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可以从反面折射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黄喜珊等的研究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这提示我们,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尤其是个人教学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支持利用度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之间的负相关暗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遇到职业倦怠时,更多地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社会支持,反映了高效能感的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自尊,这一点值得在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注意。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9)

分类号:G760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特殊教育和特殊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第八条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2012年11月8日,同志在十报告中也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宁夏作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同样也是促进宁夏地区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大量数据和文献,分析宁夏特殊教育现状,并就宁夏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宁夏残疾人概况

2011年4月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宁夏现有人口630.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47%,比2000年增长了0.03%。2011年,宁夏残疾人约43万人,占全区总人数的6.8%。而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可见宁夏残疾人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宁夏全区残疾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14万人,占7.69%;15-59岁的人口为19.10万人,占46.82%;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56万人,占45.4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57万人,占35.72%)。

从残疾类别上来看,全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07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5.08%。其中,视力残疾儿童0.11万人,听力残疾儿童0.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0.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0.39万人,智力残疾儿童0.64万人,精神残疾儿童0.05万人,多重残疾儿童0.61万人。在学龄残疾儿童中,59.12%正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各类别残疾儿童的相应比例为:视力残疾儿童87.5%,听力残疾儿童87.5%,言语残疾儿童61.54%,肢体残疾儿童60%,智力残疾儿童61.22%,精神残疾儿童75%,多重残疾儿童31.91%。

2 宁夏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2.1 宁夏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

多年来,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划,保障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开展。如“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宁党发[2009]60号)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1]189号)等一系文件。

基于以上文件精神,在特殊教育领域,宁夏将残疾人教育工作作为宁夏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纳入教育总体规划之中,实行统一领导。《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全区残疾人义务教育入学率到2015年达到85%,到2020年达到90%,要增加特殊教育投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装备水平,提高特殊教育质量。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全面规划了宁夏特殊教育工作。

“十二五”时期,宁夏继续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作为宁夏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2.2 初步建立宁夏特殊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夏残疾人学前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残疾人义务教育成果巩固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发展,初步建立了宁夏特殊教育体系,形成了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

宁夏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直到1985年全区才开始有第一所盲聋哑学校和第一个普小附设弱智班,1992年才开始在青铜峡市进行随班就读实验。1994年,全区总共才有5所特殊学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办学形式多样化。截止2011年底,宁夏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另有3所正在建设当中。此外,还有特教班2个,听力语言训练机构7个,民办智力残疾康复机构1个,建立了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在校生共1732人,其中学前教育230人,义务教育1535人,高中阶段教育49人,高等教育67人,形成了以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为引领,以五个地级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及随班就读为基础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发展格局。

在职业教育方面,宁夏所有特殊教育学校都开设了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和固原市特殊教育学校还开设了中职班,有效提高了残疾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劳动就业能力。在高等教育方面,2006年起创办盲人自考班,已培养盲人按摩师87名(已毕业43名,在学44名)。2009年,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与中央电大合作办学,举办了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宁夏学院特殊教育分院,目前已招收三届学生,共126人,提升了宁夏残疾人教育的办学层次。另外,在普通高校招生中,放宽了残疾考生录取体检标准,为残疾考生创造了深造学习机会。

2.3 宁夏特殊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宁夏特殊教育的关注,通过募捐、政府投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针对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资金体系,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教学设备、增加康复器材、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此外,还采取提高自治区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等措施,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特教补贴和生活待遇。

2004年至2008年期间,宁夏将第二期国家贫困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先后实施了石嘴山市聋哑学校、利通区特殊教育学校、银川市育智学校异地迁建工程和固原特教中心扩建工程。2009年起,又争取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9所特殊教育学校,目前5所市属特教学校和西吉县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海原县、中宁县、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在建设当中。2011年,又将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列入校安工程,概算投资2670万元,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原地翻建,并将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的生活补助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据初步统计,自2009年以来,宁夏共投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资金和设备采购资金共计7062万元,其中设备采购资金5922万元(自治区3562万元,国家项目资金2360万元),教学康复设备资金1140万元(自治区300万元,国家资助资金840万元)。

2.4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明显提升

随着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确保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将招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纳入宁夏特岗计划,目前共招收特教教师10名,同时,将免费师范生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进一步优化了宁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发挥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及各市特教中心培训基地的作用,每年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及随班就读师资水平。三是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送出去、在岗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特教专业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三年间参与培训教师达到500人次,促进了宁夏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 宁夏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特殊教育儿童入学率远远低于正常儿童

虽然宁夏各地积极开展资助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但由于家庭贫困、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原因,与健全儿童相比,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特别是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低,还有大量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未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存在就学难等问题。

据统计,2006年,宁夏全区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0.55万人,高中阶段(含中专)的残疾人为1.57万人,初中阶段的残疾人为6.11万人,小学阶段的残疾人为10.12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20.50万人,文盲率为54.43%。

从入学人数上来看,2000年与2011年相比,2011年的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都较2000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就2006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内,各年度之间宁夏特殊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的变化并不明显。

在这些在校就读残疾儿童中,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成为其主要就学形式。如2011年宁夏教育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宁夏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共1535人,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797人;小学附设特教班1个,其中学生6人,且都为听力残疾;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共计603人;初中随班就读共计129人。

由此可见,与其它各类教育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发展总体相对薄弱,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与当前社会需求和残疾学生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尚未普及。以上所统计的招生人数及在校人数均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而没有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相关统计,而高中阶段残疾儿童的教育也仅限于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如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年度宁夏共有44名高中阶段残疾学生,且都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

3.2 宁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宁夏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但是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2010年西部地区平均每省(市)有特殊教育教职工772人,专任教师635人,而宁夏特殊教育教职工数为190人,专任教师数为174人,低于西部地区平均值;西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来看,西部地区均值为19人,低于全国均值,宁夏为平均每所学校25人;特殊教育学校女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例西部均值67.49%,宁夏为70%,超过西部地区均值;代课教师在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宁夏为24%,比值低于西部均值。

就宁夏特殊教育教师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与2000年相比,近几年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女教师的数量明显提高。但特殊教育学校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数量相对稳定,2011年,受国家和地方特殊教育相关政策影响,特殊教育教师数量有了明显增长。

从质量上来看,宁夏特殊教育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干部队伍、教研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急需提高。自2006年至2011年,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历结构以本科和专科为主,2011年开始才有2名研究生,突破了以往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生学历的零记录。从统计数据上看。2006年至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点教师总数的75%-85%,但2011年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仅占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夏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和宁夏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从2006年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以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为主,中学高级职称人数极少,整体结构极不均衡。这些数据仅仅是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统计,而普通学校负责随班就读的教师以及普通学校特教班班主任等并没有进行统计。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段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宁夏全区残疾人口中,城镇残疾人口为11.82万人,占28.98%;农村残疾人口为28.98万人,占71.02%。农村残疾人口是城镇残疾人口的2.5倍。但是,从目前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情况来看,全区虽然建有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吴忠市特殊教育学校、石嘴山特殊教育学校、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固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和银川市育智学校等7所特殊教育学校,但其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城区,2所在镇区,乡村O所,特殊教育学校及培训机构城乡分布极不平衡。而且各区市之间以及各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宁夏农村、贫困、偏远地区残疾儿童的教育受到很大影响,2011年宁夏1535名特殊教育学生中,有633人寄宿于学校中,占总人数的41%。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贫困山区的残疾儿童不能接受应有的教育。

3.3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偏少且区域分布不均衡

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非常少。以2007年为例,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非常大。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都各有上百所特殊教育学校,而西部地区省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偏少,尤其是青海、新疆、宁夏和各省(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都不及10所。

在特殊教育学段上,小学和初中阶段有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随班就读、初中随班就读等形式,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发展非常缓慢。2011年,宁夏统计在校的1535名特教学生中不包括学前教育阶段。

3.4 特殊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比例失调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募捐、政府投入等方式加强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但宁夏特殊教育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资金分配比例失调等问题。

从经费投入量上看,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相对较低。特殊教育学校班额小、功能教室多,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目前,宁夏全区还没有一所专门的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已有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需要。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残疾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偏低。

从投入资金的分配方式上看,近年来,宁夏特殊教育的经费主要用于改善教学设备、增加康复器材、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如表7所示,2008年到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安工程,尤其是2008年和2011年地方投资要高于中央投资。不可否认,这些举措对于宁夏仅有的几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改善了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条件。但在残疾儿童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建设上投入不足。

4 促进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4.1 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和少年入学率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在宁夏特殊教育发展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需要将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体制建设作为地方政府自觉、主动的政府行为,制定整体规划方案,设立具体达成标准。尤其要强化宁夏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特殊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和完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大力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继续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别关注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入学率。

4.2 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管理体制,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其它教师一样,终身化、专业化成为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这就需要改革宁夏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管理体制。

第一,依托本地高校,建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一体化发展。宁夏特殊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高师院校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并不乐观,这与社会对特殊教育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显明的对比。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本就不多,但迫于就业及教育成本等压力,一些高师院校如陕西师范大学等在特殊教育专业上实行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宁夏等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而地方高校中开设或者有能力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为数不多,在宁夏诸多高校中,尚没有一所为宁夏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院校或培训机构。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的特教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严重影响了宁夏特殊教育的质量。

从宁夏全区教育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应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相互分离的局面,探索多元化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如可以依托宁夏大学等高等院校尝试在宁夏开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或在高校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方向,以满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既要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还要实现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教育一体化,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加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审管理。专业认证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专业认证就需要制定专业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证。为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应在现有的职称评审和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严格细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工作,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通用的“学历证书+教师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模式,来凸显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对于达到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职称条件的教师在工作条件和待遇上,较其它专业的教师予以倾斜,切实做到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服务于特殊教育实际。

4.3 合理调整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针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少且布局不均衡等问题,要采取“外援”和“内发”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外援”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对宁夏特殊教育资源配置的援助力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残疾人口的区域和城乡分布特征统筹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同时,根据特殊教育生源变化情况,对闲置或分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尽快实现全区所在地级市和30万人口以上县建有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

“内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宁夏特殊教育现有的资源,实现特殊教育资源的内部开发。如改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之间相互独立的局面,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中小学特教班之间的合作,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和设备的共享。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及其教师的带动、提高普通中小学特教班教师和随班就读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创造更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

4.4 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特殊教师工作总结篇(10)

一、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认真的工作态度

人事干事是学校行政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方面,要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管理,还要在学习方面,关注教师的执行力与学习效率,可以说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所以作为人事干事必须要拥有较强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工作上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一个对国家与学校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事干事,既可以给全体师生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与学习,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名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由于人事干事的素质、能力、责任心强弱的不同,给特殊教育学校带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大量事实证明,责任心强的人事干事的学校正能量满满,教师的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相反,敷衍了事的人事干事的学校的校风十分懒散,没有合理化的管理制度,保障不了教师的薪酬福利,教师就无法安心授课,不但给学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还耽误了学生的基础教育与未来发展。一名合格的人事干事,必须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协助校长管好学校事务。

二、独立工作能力,可以沟通协调

人事干事在特殊教育学校里不但负责高级行政管理,还要能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完成上级下发的各种指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由于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知,会慢慢发现他们和正常人不同,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展,让身患残疾的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人事干事的我们,必须配合教师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并且还要支持教师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清楚自己的价值,他们也是世界组成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老师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我们人事干事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积极提供解决方案,争取把自己职责内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奉献出自己对学校的一份力量。沟通协调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学校发展的基础,所以,独立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是人事干事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科学地配置岗位,保障后勤给予

就业困难是21世纪主要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残疾人就业更难,为了让残疾人不被社会遗忘,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必须让他们有立足社会的本事。特殊教育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人事干事在聘请教师方面,应该多考虑该教师是否具有能为学校培养社会型人才的能力。所以,人事干事在科学地配置岗位时要十分慎重,定期对本校教职工进行教学考核,保证学生教学成果的预期效果。

完善教师职工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任务,首先我们人事干事要知道我国特殊教育的优势与劣势,只有知道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让在职人员定期去参加员工培训,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审核教师,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的策划方案。总而言之,科学地配置岗位,保障后勤给予,也是考查人事干事能力的测试题。

四、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并得出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的结论,因此,作为人事干事就更要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根据不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给予教职工不同的利益保障。为了特殊教育学校的长远发展,人事干事一定要加强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专心服务教学工作,无论是工资津贴还是专业职称评审都要落实到为学校付出过努力的教师的身上。作为人事干事要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以服务教师为本,落实工作内容,再根据不同的教师需求,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的教学效率。

上一篇: 小学师德师风工作计划 下一篇: 精装营销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