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0:34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1)

作者简介:庄秋桂(1965-),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福建厦门361026)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34-02

厦门华厦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嵩屿电厂(简称嵩屿电厂)一期、二期工程共安装4台300MW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一期2台机组分别于1995年、1996年投产发电,二期2台机组分别于2006年3月、8月转入商业运行。高参数单元制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对运行人员操作技能及理论水平要求高。运行值长日常机组运行的管理水平,对机组突发性事故的处理决策和指挥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选拔、培养高素质的运行值长是大型火力发电厂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嵩屿电厂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安装引进300MW火力发电机组的大型独立发电企业,从项目基建机组试运行开始到现在,根据机组设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自行选拔、培养、使用和向社会输送了19名运行值长,其中,有13名经过几年值长岗位锻炼,走上更高一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厂处及集团公司一级领导。文章结合嵩屿电厂运行值长的选拔、培养、考核与使用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值长岗位职责,确定选拔条件

火电厂的运行值长在行政上受发电运行部主任的直接领导,工作上受省电网调度中心指导,负责全厂(包括机、炉、电、化水、燃料、除灰、除渣、脱硫脱硝)运行设备的安全、经济调度及突发性事故处理的决策、指挥协调等工作。要求业务上熟练掌握火电厂热力、电气系统专业知识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业生产调度规程》、《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等政策法规知识;掌握热控、计算机应用技术、化水处理、化学监督、输煤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基础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方法、领导科学等管理知识;了解远动、通讯等设施情况、环境保护知识,具有丰富的运行经验及对各种运行设备的异常工况、重大缺陷进行处置的应变能力。

按照以上岗位职责及要求,我们确定运行值长招聘条件是:具有电力系统工科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在大型火电厂值长助理(要求在运行全能主值岗位上工作满二年,经值长助理选聘程序,选拔聘任)岗位上工作满二年及以上。熟悉大型火电厂全厂热力系统及电气、热控、燃料、脱硫脱硝、化学专业设备的构造、原理、特性及启、停操作和运行设备异常工况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组织指挥、协调能力,能熟练应用因特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办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生产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采用“三级”淘汰制,组织竞聘考试、考核

运行值长岗位竞聘采用“三级”淘汰制,即分为岗位报名资格审查、相关测评、公司专家组面试综合考核三阶段进行,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确定应聘考试范围

根据报名情况,通过应聘人员资格审核,确定并公布参加应聘考试人员名单和应聘考试范围:

(1)国电公司颁布的《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电业生产调度规程》、《安全生产工作规定》、《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气、热机部分)》(行业标准)有关内容;

(2)《危险点分析预控》、《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的有关知识;

(3)福建省电力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补充规定》、《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电力线路部分执行“两票”的补充规定》、《执行热力(水力)机械工作票制度的补充规定的说明》、《发电厂、电业局执行“动火工作票”的补充规定》等;

(4)嵩屿电厂运行规程、有关生产管理制度及规定。

2.部门成立“运行值长岗位报名资格审查小组”,组织考评推荐人选

(1)岗位报名资格审查。岗位报名资格考评按百分制计算,分岗位资格考试、相关测评两个部分,考试成绩和相关测评各占50%权重。考试含笔试(20%)和口试(30%)两部分成绩,相关测评含民主评议和日常培训两部分。

岗位资格考试:先进行笔试,再进行口试,笔试、口试成绩均以百分计,笔试或口试成绩低于60分的,自然淘汰;两者均合格者,方能进入相关方测评。

(2)相关测评。相关测评占50%权重,包括民主评议(占30%)与日常培训(占20%)两部分。民主评议:班(值)长及相关专工评议占10%、部门主任评议占20%;日常培训:最近一年度应知应会和运行规程考试成绩(40%)、岗位操作技能掌握情况(40%);日常抽考、技术问答、仿真机培训、应参加培训项目情况(20%)。

应知应会和运行规程成绩按总分100分计,加权平均后折算;岗位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包含各专业系统(可参照岗位培训手册)的得分情况和仿真机操作成绩;日常抽考等基础分为4分,日常技术抽考:优加0.25分/次,不及格扣0.25分/次,一年内总加分不超过1分;技术问答:优加1分/次,未完成扣0.5分/次,参加公司或部门的专业技术竞赛第一(运行规程除外)的加0.25/次,部门或公司要求参加的相关培训未参加的或未达标的扣0.5分/次,年度仿真机培训学时未完成扣0.5分/学时,本项分值扣完为止。

运行值长岗位报名资格经“运行值长岗位报名资格审查小组”考评审查合格的,按照择优推荐的原则,以1∶3比例推荐,上报公司组织面试综合考评。

3.公司成立“运行值长答辩考评小组”,组织面试综合考核

成立由公司分管生产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公司人资管理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的“运行值长答辩考评小组”,答辩命题由考核小组各专家完成,提供标准答卷,并形成题库,为体现公平、公正,由公司培训中心准备值长答辩题库及具体评分标准。

面试综合考核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仿真机考事故处理”,第二阶段考评专家面试答辩。具体做法如下:

(1)仿真机事故处理(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1)由公司仿真机培训人员设置故障及具体评分标准;2)参加竞聘人员抽取考考核顺序,按考核顺序抽取考题;3)参加竞聘人员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事故处理操作;4)专家组评分、测评。

(2)面试答辩。1)参加面试答辩竞聘人员,抽签确定答辩顺序;答辩时间为40分钟,其中答题时间为30分钟,答辩考核小组成员提问,答辩时间10分钟;2)竞聘人员按答辩顺序一次性分别从锅炉、汽机、电气、热工、燃料、化学、环保、安全、综合等专业答辩题库中抽取答辩题目进行作答;3)竞聘人员根据题目及主考人提出的问题回答;4)答辩后各位专家对竞聘人员的答辩情况逐题进行点评并讨论,后进行打分。

评分原则:由各专业专家讲解答题要点,考核小组成员当场打分,满分按100分计,总分由公司人资管理人员汇总,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统计总分,最后得分为总分的平均值。

公司人资管理人员根据专家考评结果,填写《运行值长岗位任职资格考核表》,形成了考核小组鉴定意见,按逐级淘汰、择优录取的方法提交选拔报告,报送公司领导批准。最终选拔出的具备“运行值长岗位资格”的人选,颁发《运行值长岗位资格证书》,进入下阶段的“实习值长”培训。

三、制定“实习值长”培训计划,进行强化培训

由公司培训中心会同发电运行部制定“实习值长”培训计划,经分管生产的公司副总经理批准实施,培训时间为3个月,培训方式以跟班自学,现场讲解为主,培训内容分为:集控、除灰、脱硫脱硝、循泵、化学、燃料、热工等专业知识及本厂有关运行规程、调度规程、事故调查规程、规章制度及上级法规、规程等;值长必备的全厂公用系统的运行方式调度、全厂事故处理正确指挥方法、全厂消防系统正确使用等应知应会知识、班组建设有关工作及值长日常工作职责、电厂与电网调度的有关规定。

为保证培训计划如期完成和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要求各专业工程师给予技术指导、进行技术考问,每个阶段实习结束后均组织一次考试。

四、严把考核关,确保培训质量

(1)阶段考核:在“实习值长”跟班实习的各阶段结束后,均进行一次全面的考试。

(2)实习期满的综合考核:值长实习期满的综合考核,综合考核题目除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包括了省电网调度、企业的管理及组织、协调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最后由总经理工作部培训中心组织完成转岗人员培训期满考核鉴定表,经逐级考核确认,公司领导审批,由总经理工作部行文公布具备值长资格人员名单,并向省调度通讯中心报备。

五、聘任使用

经严格培训考试、综合考核合格的实习值长,最终按岗位设置需要,安排顶岗;那些考核合格一时未能顶岗的实习值长继续安排跟班实习,作用为运行值长备员,择机上岗。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2)

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药品检测的知识与技能,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与安全意识,具备药品质量检测能力与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对《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改革的依据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每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员新增需求约2000人,为制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院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是依托具有四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的,是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最早开办的制药类专业。至今,本专业六百余名毕业生大部分已在省内百余家企业就业。在哈药集团等多家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药品质量检测职业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岗位有药物检验、制剂工艺质量监控、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与养护和前物料管理等5个岗位。药物检验岗位是本专业的核心岗位,通过分析药品检验的工作任务、检验过程及检验的行业要求,结合职业技能标准,我们确定了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我院本专业课程团队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方案的设计,完成了药品检测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改革理念《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应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通过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的分析流程确定课程内容。以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流程为主线,以典型药品、典型检测方法为载体,依托校内药厂实训基地,在真实药品、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以任务驱动、现场教学为导向,实现教学、工作一体化。

课程改革思路(1)对岗位——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联合多家制药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明确了从事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岗位有药品生产中制剂工艺、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与养护管理、前物料管理、药物检验五大岗位,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2)依药典——基于药品生产过程与检验流程,按照药品标准构建教学内容。中国药典是药品生产和检测的法定依据,是制药企业检测药品的强制性标准。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依据中国药典。依据药品生产过程,即入厂(原辅料、包装材料)检测——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成品(各剂型药品),设计了原料药质量检测、包装材料质量检测、成品剂型检测3个类别(1个包装材料和10个药品);依据药品检验的基本流程——取样、检验(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书写检验记录与报告三个步骤,设计检验方法。(3)练药检——以单项检测为基础,综合实训作提升,教、学、做整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方法组织教学,设计了11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依据典型药品单项检测内容和典型检测方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学院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完成;4个综合实训项目在校办药厂完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药品质量检测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实现了学校与药厂、课堂与基地、教学与生产的合一。

课程改革的实践

遵循“对岗位、依药典、练药检”的课程建设思路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该“用什么”,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使教、学、用相统一,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药品质量检测课程根据药品在入厂(原料药、辅料)——中间产品——出厂(成品剂型)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任务设置3个类型、11个检测项目,根据真实药品检测工作过程中取样、检验(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书的典型工作任务安排20个任务(检测项目)和4个综合全检项目,共108学时。每个教学项目都包含布置任务、查阅资料并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材料准备、检测操作、记录结果并分析、学习效果评价、思考与练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等8个方面的内容。

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药检教材经过几年课程改革探索,2009年,我们编写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教材,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首次以模块的方式突出技能训练,设计了三个模块:基本检测能力、专项检测能力和综合实训。教材将药品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按原料药、包装材料、成品制型等质量检测技术要求安排实训任务,最后设计原料药、中间产品、片剂、注射剂4个类型药物的全部检测实训项目,是一部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多家制药企业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探索出了基于“一条主线、两个典型、三个真实”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一条主线:以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流程为主线。针对制药企业中原料药、辅料、成品剂型的生产过程中的检测确定教学项目,基于取样、检验、书写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药品检测过程序化教学内容。(2)两个典型:以典型药品、典型检测方法为载体,从药品的单项检测过渡到合检测,由简单到复杂,使课程内容与药品质量检测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以片剂、注射剂等9种剂型为典型剂型,以一般杂质检查、高效液相色谱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等作为典型检测方法。(3)三个真实:在真实药品、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情境下,进行现场的药品检测。充分利用拥有校办药厂教学资源的优势,使课堂与基地一体化,实现教学、工作一体化。该教学模式明确了药检岗位的任务、应具备的检测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使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转换角色,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成长为合格的药物检测员。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两个典型:从典型药品切入教学内容,从典型检测方法确定实训任务,从操作标准出发,教学生掌握药品检测的方法和技能;从行业标准出发,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从就业质量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2)现场教学法——三个真实:将全部课程移到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药检工作环境和真实岗位中,规范实训条件和要求,严格训练操作技术,对真实的药品进行检测。例如,正确取样、多份平行测定、填写药品检验记录和报告等,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实用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药品检验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前校后厂,真岗实做,“学员”成“准员工”利用学院校办企业——牡丹江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势,药品检测专业学生全部能在药厂5条生产线实训,能对药厂生产的原料药、注射液、颗粒剂等多种剂型的药品进行检测,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实训过程就是检测过程。学生能切身体会厂风厂纪厂貌、责任和态度,技术与技能同步提升。学生能按照GMP认证要求去生产、操作、检测,边学习,边工作,适岗位、强技能,教师教,师傅带,由“学员”变成“准员工”。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以网络教学系统为平台,建设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包括教学资源、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教学课件、试题库、在线考试系统、教学视频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上互动、网上练习、辅助学习的虚拟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单项与综合全程考核,德技双修,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我们本着“单项考核要达标,综合考核要精准;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贯始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试相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融一体”的思路完成课程的考核评价。总成绩包括职业能力考试(50%)、职业素质考核(20%)、结果考试(30%)三个方面。

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水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育教学改革论坛、课程建设能力专题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职教理论培训,拓宽教师职教视野,使教师的职教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学院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科研和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累计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四十多篇,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规划教材12部。(2)采取“导师制”、教学竞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目前,本专业有6人通过考试,获得了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广泛开展课程组内教师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活动;进一步明晰“导师”和青年教师的职责,完善考核方案;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升药品质量检测与管理能力;通过课程资源建设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完善顶岗实训的设计和管理充分研讨顶岗实训项目,与校办药厂和校外合作企业有效对接,加大对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力度,使顶岗实训管理与考核更加规范化。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利用课程团队现有技术优势和优越的实训条件,积极与省内制药企业和药品经营管理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工作,为黑龙江省制药支柱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紧跟企业的生产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白玲玲,姜辉,李伟威.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7).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3)

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药品检测的知识与技能,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与安全意识,具备药品质量检测能力与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对《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改革的依据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每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员新增需求约2000人,为制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院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是依托具有四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的,是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最早开办的制药类专业。至今,本专业六百余名毕业生大部分已在省内百余家企业就业。在哈药集团等多家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药品质量检测职业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岗位有药物检验、制剂工艺质量监控、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与养护和前物料管理等5个岗位。药物检验岗位是本专业的核心岗位,通过分析药品检验的工作任务、检验过程及检验的行业要求,结合职业技能标准,我们确定了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wwW.133229.COm我院本专业课程团队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方案的设计,完成了药品检测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改革理念《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应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通过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的分析流程确定课程内容。以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流程为主线,以典型药品、典型检测方法为载体,依托校内药厂实训基地,在真实药品、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以任务驱动、现场教学为导向,实现教学、工作一体化。

课程改革思路(1)对岗位——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联合多家制药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明确了从事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岗位有药品生产中制剂工艺、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与养护管理、前物料管理、药物检验五大岗位,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2)依药典——基于药品生产过程与检验流程,按照药品标准构建教学内容。中国药典是药品生产和检测的法定依据,是制药企业检测药品的强制性标准。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依据中国药典。依据药品生产过程,即入厂(原辅料、包装材料)检测——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成品(各剂型药品),设计了原料药质量检测、包装材料质量检测、成品剂型检测3个类别(1个包装材料和10个药品);依据药品检验的基本流程——取样、检验(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书写检验记录与报告三个步骤,设计检验方法。(3)练药检——以单项检测为基础,综合实训作提升,教、学、做整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方法组织教学,设计了11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依据典型药品单项检测内容和典型检测方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学院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完成;4个综合实训项目在校办药厂完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药品质量检测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实现了学校与药厂、课堂与基地、教学与生产的合一。

课程改革的实践

遵循“对岗位、依药典、练药检”的课程建设思路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该“用什么”,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使教、学、用相统一,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药品质量检测课程根据药品在入厂(原料药、辅料)——中间产品——出厂(成品剂型)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任务设置3个类型、11个检测项目,根据真实药品检测工作过程中取样、检验(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书的典型工作任务安排20个任务(检测项目)和4个综合全检项目,共108学时。每个教学项目都包含布置任务、查阅资料并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材料准备、检测操作、记录结果并分析、学习效果评价、思考与练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等8个方面的内容。

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药检教材经过几年课程改革探索,2009年,我们编写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教材,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首次以模块的方式突出技能训练,设计了三个模块:基本检测能力、专项检测能力和综合实训。教材将药品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按原料药、包装材料、成品制型等质量检测技术要求安排实训任务,最后设计原料药、中间产品、片剂、注射剂4个类型药物的全部检测实训项目,是一部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多家制药企业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探索出了基于“一条主线、两个典型、三个真实”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一条主线:以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流程为主线。针对制药企业中原料药、辅料、成品剂型的生产过程中的检测确定教学项目,基于取样、检验、书写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药品检测过程序化教学内容。(2)两个典型:以典型药品、典型检测方法为载体,从药品的单项检测过渡到合检测,由简单到复杂,使课程内容与药品质量检测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以片剂、注射剂等9种剂型为典型剂型,以一般杂质检查、高效液相色谱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等作为典型检测方法。(3)三个真实:在真实药品、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情境下,进行现场的药品检测。充分利用拥有校办药厂教学资源的优势,使课堂与基地一体化,实现教学、工作一体化。该教学模式明确了药检岗位的任务、应具备的检测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使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转换角色,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成长为合格的药物检测员。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两个典型:从典型药品切入教学内容,从典型检测方法确定实训任务,从操作标准出发,教学生掌握药品检测的方法和技能;从行业标准出发,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从就业质量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2)现场教学法——三个真实:将全部课程移到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药检工作环境和真实岗位中,规范实训条件和要求,严格训练操作技术,对真实的药品进行检测。例如,正确取样、多份平行测定、填写药品检验记录和报告等,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实用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药品检验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前校后厂,真岗实做,“学员”成“准员工”利用学院校办企业——牡丹江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势,药品检测专业学生全部能在药厂5条生产线实训,能对药厂生产的原料药、注射液、颗粒剂等多种剂型的药品进行检测,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实训过程就是检测过程。学生能切身体会厂风厂纪厂貌、责任和态度,技术与技能同步提升。学生能按照gmp认证要求去生产、操作、检测,边学习,边工作,适岗位、强技能,教师教,师傅带,由“学员”变成“准员工”。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以网络教学系统为平台,建设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包括教学资源、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教学课件、试题库、在线考试系统、教学视频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上互动、网上练习、辅助学习的虚拟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单项与综合全程考核,德技双修,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我们本着“单项考核要达标,综合考核要精准;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贯始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试相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融一体”的思路完成课程的考核评价。总成绩包括职业能力考试(50%)、职业素质考核(20%)、结果考试(30%)三个方面。

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水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育教学改革论坛、课程建设能力专题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职教理论培训,拓宽教师职教视野,使教师的职教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学院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科研和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累计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四十多篇,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规划教材12部。(2)采取“导师制”、教学竞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目前,本专业有6人通过考试,获得了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广泛开展课程组内教师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活动;进一步明晰“导师”和青年教师的职责,完善考核方案;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升药品质量检测与管理能力;通过课程资源建设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完善顶岗实训的设计和管理充分研讨顶岗实训项目,与校办药厂和校外合作企业有效对接,加大对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力度,使顶岗实训管理与考核更加规范化。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利用课程团队现有技术优势和优越的实训条件,积极与省内制药企业和药品经营管理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工作,为黑龙江省制药支柱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紧跟企业的生产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4)

在面对室内人员短缺、各岗位工作量大、临时性工作繁多等,他根据各班组工作性质,对全室人员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实行双休日岗位人员值班制度,以应对临时性工作。并针对全年监测计划进行了细化,根据计划,将班组自行组织环境监测计划工作的方式,改为室队编制月度运行表,班组按照运行表实施监测工作。通过调整后,全年完成采出水监测**点次,注入水监测**点次,地表水监测**点次,噪声监测**点次,形成分析数据**余个。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5)

第一部分  2011年主要工作及效果

2011年采油厂油田管理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保持油田公司先进行列并持续得到加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全面完成采油厂2011年生产任务和各项管理指标提供了强力的保障作用。以下就2011年重点工作及效果总结如下:

一、强化体系(标准)建设,为基础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修订、完善体系文件。针对油田公司级体系文件自去年的修改情况,结合股份公司相关标准、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及采油厂工作实际,组织对采油厂级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完善,新制定程序文件4个、修订完善程序文件34个;新制定作业文件14个、修订完善作业文件47个,目前采油厂共有程序文件70个、作业文件130个。修订后的体系文件更接近工作实际,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责,操作性更强。

二是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及时了解标准化信息,对作废标准及时回收,对的新标准按工作需要给予购置,配备到相关部门、单位。为避免在工作中使用作废标准,对各单位的在用标准目录重新进行梳理确认。截止目前在用国家标准86项、在用行业标准266项、在用股份公司企业标准96项、在用油田公司企业标准254项。

二、强化体系运行过程控制,确保QHSE·IC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一是开展采油厂内部审核工作。对采油厂所属十五个科室(部门)所执行的70个程序文件全部进行了内审。从内审前期的策划,内审计划的制定,内审工作实施,到审核报告及末次会议都做到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积极协调,确保内部审核顺利完成。 通过内部审核共发现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 20个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同时对发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和预防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

二是开展内控自我测试,规避财务风险。2011年进一步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内控流程,掌握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使关键岗位人员掌握内控体系要求,同时组织开展内控自我测试,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及时纠正内控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偏差。在此基础上认真迎接油田公司的内审、测试。在今年4-5月份迎接了油田公司的内部自我测试工作,8月中旬迎接了油田公司内审,并对审核发现的问题归类整理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整改,要求责任部门、岗位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整改和预防措施,使所有问题全部得到整改。

三、以半年达标验收和红旗单位审核为载体,强力推动现场管理上水平

油田公司对采油厂一年一度的基层建设半年达标验收和红旗队审核是对我厂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水平的一次检验。油田管理科组织安全科、生产科、物资办、基建办、工艺所、电力办等职能部门严格按F版《基础工作管理办法》对6个基层生产单位和30个基层班站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内容涉及基层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生产经营及管理指标、井站现场各项管理工作,对于检查出的问题及时给予的汇总下发,并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按照标准要求对问题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确保高水平通过油田公司对我厂的年度红旗队验收。其中输注二队代表采油厂参加油田公司2011年度红旗单位审核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强力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2011年采油厂作为油田公司安全文化试点单位之一,按照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要求,强力推动此项工作。重点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营造氛围,继续通过各种手段开展安全文化理念和知识的培训。主要开展了安全文化专项培训、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和安全“三字经”等活动,并落实有感领导、属地管理和直线责任。

二是完善制度,结合安全文化建设制定、修订、完善HSE体系文件。截至目前共完成38个文件的制定、转化和修订.

三是规范行为,加大行为安全的监督、控制力度。重点开展了行为安全审核、现场对承包商的专项检查、特殊作业许可制度的落实、应急演练和应急培训等工作。

四是制定办法,积极推进基层HSE培训工作。制定、宣贯《基层HSE培训管理办法》;并制定培训需求矩阵、岗位人员能力评估、培训计划,编制30余个培训课件,建立培训师管理机制,选拔厂级培训师等工作。

五是强化组织,开展羊中心站工艺安全分析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羊中心站和孔大站工艺安全分析工作

六是细化方案,启动目视化管理工作。目前编制审定了目视化管理方案,按方案要求启动目视化各类标识的制作和现场的落实。

 

第二部分:2010年工作部署

    根据采油厂2011年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目前采油厂油田管理现状及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要求,提出2011年油田管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完善、科学、规范的QHSE·IC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实现“管理高效能、员工高素质、安全生产无事故、建设和谐企业发展环境”为目标,以油田精细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着眼于构建采油厂油田精细管理模式,确保油田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保持油田公司前列。

2、工作目标

——以安全文化建设为引领,完善采油厂QHSE·IC综合管理体系;实现采油厂体系有效运行;

——转变安全观念,培养安全习惯,提高安全技能,控制安全风险,推进具有采油六厂特色的安全文化;

——在体系管理工作上坚决杜绝严重不符合项,避免一般不符项的出现;内控体系无严重缺陷和实质性漏洞;

——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指标、管理指标;

——采油厂所属10个基层单位全部达到油田公司红旗队验收标准,油田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保持油田公司前列;

——员工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二、2012年工作部署

(一)体系管理方面

1、持续强化体系宣贯,提升全员标准化工作意识

构建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持续抓好综合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强化以QHSE·IC体系为主体的专业管理体系建设,形成面向各层面、涵盖各业务的全过程、全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格局,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对经营管理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有效控制。

首先提高全员的体系意识,加大体系宣贯力度。为了使综合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进一步提高全厂员工对运行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采取网络、下发宣传资料、专题讲座培训、问卷测试、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强化对综合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二是强化各级管理者表率作用。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按体系文件规定的要求执行;三是加强安全文化教育,通过事故案例分析、违章操作风险识别、经验分享等形式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四是培养建设一只专家队伍,做好日常的督导和帮促工作,下步将通过外培的方式培养采油厂安全评价师、工艺安全分析师、为采油厂的体系运行奠定基础。

2、推进油田安全文化建设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遵循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九项原则,结合采油厂HSE管理现状,从进一步转变安全观念,培养安全习惯,提高安全技能,控制安全风险入手,充实、完善现有的HSE体系,形成具有采油厂特色的安全文化。主要内容包括:

1)、推进有感领导。建立领导公开安全承诺,制定个人安全行动计划,亲自做安全经验分享,定期进行安全审核,亲自参与安全培训,及时处理安全问题、及时治理安全隐患、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保障。

2)、落实直线责任。把与安全管理密切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单位的安全职责进行系统化管理,将机关科室、直属、所属单位各岗位的职责,分解到每一个岗位,使其掌握与业务相关的安全(HSE)标准,掌握与自己工作和生活相关的通用安全标准、行为安全准则,关注工作外安全,并在其管辖范围内落实。直线领导对直接下属(包括主要领导对分管领导)进行安全责任落实情况的考核。直线组织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对结果负责,更要对安全管理的过程负责。

3)、推行属地管理。划分属地,落实属地主管,使每一位领导和每一个独立顶岗工作的员工都是安全生产的属地主管。属地主管清楚属地内的安全(HSE)风险与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掌握与属地相关的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制定量化考核指标,体现过程管理和正面激励原则,并及时与员工沟通 。

4)、启动工艺安全管理。健全工艺安全组织,制定工艺安全标准,培养工艺安全管理专家,开展新改扩建项目设计施工阶段工艺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完成设备投运前的安全审查,实施在役装置工艺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工艺安全分析。

5)、推进承包商安全管理。开展承包商安全文化理念培训和安全培训师专项培训;对承包商分类指导,对承包商的人员、设备的管理情况进行安全业绩评估,评估结果与费用结算挂钩。

6)、开展安全审核定级。制定审核评估细则,以站队为单位,开展第三方审核评估,审核评估面100%;根据审核结果进行定级(分A、B、C、D四个等级),定级结果与业绩考核挂钩。

7)、完善HSE体系文件。将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标准、方法内容融入QHSE·IC管理体系。

3、持续强化责任落实,继续作好内部审核/测试工作。

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审核计划,完善审核过程,达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目的,以确保体系有效的运行。为落实监督职责、做好测试工作,2012年,继续落实“三个覆盖”的工作要求,第一,要求每次检查范围要覆盖全厂各单位(部门),不留死角。第二,测试内容要覆盖所涉及到的工作流程、RCD文档等体系内容,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和类别抽取样本,进行全面测试;第三,覆盖体系涉及到的所有岗位人员及测试流程相关人员,访谈要全面,不能出现缺省现象,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单位(部门)对体系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整改问题。

(二)、油田现场管理方面

油田公司对采油厂一年一度的红旗单位验收是我厂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在迎接每次验收之前,采油厂都精心准备,提前策划安排,做好各项迎审准备工作,结合季度检查及日常抽查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的汇总下发,并积极组织安全科、生产科、物资办、基建办、工艺所、电力办等职能部门,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复查,做好闭合管理;在指标管理上,督促基层单位定期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监督落实完成情况,对完成难度较大的指标,及早发现、及早解决,确保年终各项管理指标顺利完成,高水平通过油田公司对我厂的年度红旗队验收。

三、保证措施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6)

摘要:针对目前校企合作的不足,结合制造类专业课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校中厂”教学模式,对该模式的内涵及实施进行了阐述。同时以模具专业为例就如何实践“校中厂”教学模式进行了说明。该模式能使高职教育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逐步扩充,职业素养逐步提高,社会能力逐步增强。

关键词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25-0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企业一般不积极主动,工学结合很多情况是高职院校一厢情愿。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场地及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教结合长效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

“校中厂”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可使学校的专业产业化,教师可根据“校中厂”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组建集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于一体的教学队伍,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在“校中厂”内,学生身处真实企业之中,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很好地有机融合起来。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还能整合资源节省大量设备投入及实践教学费用。关于“校中厂”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宏观层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具体到运行机制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笔者着重探讨基于“校中厂”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内涵

通过将院办机械工厂和制造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场地、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生产型教学平台,即组建按市场机制运营,独立管理,独立财务,生产真实的产品,具有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通过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在“校中厂”实施融教学与生产于一体的现场教学,其主要特点:(1)生产任务贯穿教学内容。在全部专业课程中,将生产任务进行分解,归纳不同的项目单元,按照每一项目单元所解决问题的性质,分布到各课程之中。(2)利用生产环境开展现场教学。利用“校中厂”的生产环境,引导学生学和做,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成长发展。使学生能在学校亲身体验生产,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3)学生在各职能部门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在各职能部门担任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岗位,明白岗位责任,保证学生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轮岗、定岗实习。

“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实施

“校中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之处是如何将教学与生产任务结合起来,即如何在“校中厂”所承担的真实任务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对某项目的实施全面落实教学内容,使实施过程中的分项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为完善“校中厂”教学模式体系及内容,使之成为实用性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校中厂”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校中厂”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能阶梯递进。制造类专业可以采用“321”培养方案,其中的“3”指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2”指第四、第五两学期,即在“校中厂”实施工学交替,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而其中的“1”指第六学期,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能力。其关键是在“校中厂”中工学交替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适应性实习阶段、生产性定岗实习阶段和技能考证阶段。适应性实习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适应“校中厂”工作环境和现场管理制度,对产品生产制造的各个主要岗位进行适应性操作,了解产品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在指导教师和“校中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任务。生产性定岗实习阶段主要目标是:对某个工种进行专门技能操作训练及全面的了解,能在指导教师和“校中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能独立处理本工种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技能考证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课程设置优化与整合 “校中厂”教学模式主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展开教学,因此要根据岗位能力要求,重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原教学模式中课程门数较多,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学生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制造类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可以整合为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控制基础、机械加工基础共4门课程。机械制图基础除制图内容外还包括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有关内容;机械工程基础主要是将原来的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进行整合;机械控制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与气压传动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组合在一起;机械加工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刀具与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内容。专业核心课方面通过典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等这条全过程主线,把相应的各种岗位能力进行分解重构,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内容 “校中厂”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应该变注入式为参与式,变继承式为探索式,变主教式为主导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践和“校中厂”的生产情况,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情境模拟、直接操作(制作)等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以“项目”为主体。按照具体的产品从“成品、装配(检验)与调试、数控加工、选材、设计”这一生产流程进行逆向推演,将生产过程解构成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重构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框架中。

模具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地处湖南省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的株洲。目前株洲已经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同时,根据我院现有专业设置及院办工厂和制造类专业实习实训人员、设备、场地等实际情况,可以建设一个符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需要的工厂——“校中厂”。“校中厂”按市场机制运作,接受模具设计制造任务,同时负责模具专业全部教学实训任务,提供实训教学资源,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保证融“教、学、做、考”于一体。

模具专业采用“321”培养方案,在“校中厂”期间要结合“校中厂”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情况,将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让“校中厂”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各个阶段的实训内容、目标,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学随意性等问题,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可控性。

模具企业的生产过程一般为:制品测绘产品造型产品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过程(普通加工、数控加工及电加工等)装配调试试模验收。根据模具企业的生产过程,高职模具人才岗位群能力主要分为: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包括制品测绘与测量能力、产品造型能力及快速成型、快速制模和反求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冲塑模具等的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包括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模具装配工艺的编制能力,普通机床加工模具结构零件的能力,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能力,一般冲塑模具装配调试能力,产品零件的检测及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包括计算模具成本、估算模具价格及经营销售等能力。根据以上岗位群能力要求设计项目载体,将相关的项目载体组成一门课程,可将模具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制品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装配与调试工艺和模具企业管理。

在“校中厂”产教结合阶段,学生就是工厂员工,按工厂要求开展活动。学生按工作岗位或工种分组,在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每一个工种或岗位上每名学生完成3~4项任务后轮换到其他工种或岗位。在学生到每一个工种或岗位实践前,首先把同组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讲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等。所有岗位轮完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确定一个工种或岗位进行定岗实习和学习,最终学生必须考取该工种或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从事模具设计,要考取模具设计师三级证书。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一是结合具体工种或岗位,以学生职业素质、实训过程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二是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三是将专业技能认证考试纳入考核指标。

结语

“校中厂”教学模式是将专业系部、校中厂和校外企业合作应用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进而使学校资源系统化整合并合理利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能力阶梯递进”,可使学生的专业能力逐步拓展,职业素养逐步提高,社会能力逐步增强。

第一,教学与生产链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与“校中厂”保持密切广泛的联系,教学与生产实现无缝对接。专业教师对“校中厂”的生产任务、技术、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与“校中厂”技术人员一起对生产任务制定详细方案。教学内容与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学生在“校中厂”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产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

第二,“校中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管理、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等,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提前体验职业生涯,努力成长为优秀职业人才。

第三,“校中厂”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与生产实现无缝对接,有利于学校管理。学生的学习和实习都可在校园完成,而且时间安排灵活。当任务多时,可以多安排学生上岗。在校进行实习,可以避免外出实习安全隐患,也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参考文献:

[1]宋志国,陈剑鹤.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25-127.

[2]刘余印,雷萍.运用产教结合模式加快职教发展[J].江西教育,2011(3):33-34.

[3]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45-47.

[4]唐秀兰.高职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的毕业设计模式改革[J].科技资讯,2008(11):154.

[5]戴勇.高职教育中产教结合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6-10.

[6]张小冰,刘杰.产教结合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160-162.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7)

长期以来,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我厂”)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生产经营需要,通过开展各项教育培训工作,使我厂职工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自2002年我厂划归到大唐集团公司以来,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新的体制和环境下,我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发展战略,以培养、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一流职工队伍为宗旨,强化教育培训管理,狠抓各项教培计划、措施的落实,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在全厂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教育培训体系也日臻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更为科学;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效果也不断创新和提高。笔者作为培训专责,通过总结这些年的培训工作,认为我厂培训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五年来已取得的成绩

1.认识到位,领导重视,共创良好的培训氛围

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厂一度曾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曾经有人戏言培训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在企业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各级领导对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育培训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一流的指标需求,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培训也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要求,而是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2.规范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教育培训管理水平,培养一流的职工队伍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为基础,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为保障。五年来我们以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完善了三级教育培训网体系;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职工考试、考核委员会”;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师徒关系管理办法》等,修订了《职工外出培训管理办法》、《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学历教育管理规定》、《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管理规定》等规定;围绕人才工程,成立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人才评价中心及“112人才工程”评价委员会,制定了《人才强企工作实施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岗位自学成才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标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培训的科学有序管理。

3.不拘泥于培训形式,强化培训效果

近年来,我厂打破了单一、沉闷的培训模式,围绕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结合各部门的人员状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从而使培训工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例如电气分场率先开展了大班组培训的尝试,他们将全分场检修人员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全天培训,另一组正常工作,两组人员每月轮换一次;在具体培训内容上仍然打破班组界限互学,在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技术讲课为主并结合讲课内容穿插进行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电气分场在职工培训方面的不断尝试,带动了全厂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运行分场开展的机电互学,机械分场开展的全分场范围内的钳工技术比武,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习培训的效果。

4.立足岗位,拓宽渠道,全面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

由于我厂地处偏远的陇南山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所以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存在着先天不足。为此,针对全厂职工的文化现状,既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又放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地开展学历教育。五年来共有96人参加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其中已有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1人本科毕业,专科毕业52人;8人毕业于成人中专教育,23人在读。

5.以《岗位培训手册》实施为契机,强化岗位培训管理,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

为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培训工作的盲目性、重复性和随意性,我们在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积极推行《岗位培训手册》,认真按照《岗位培训手册》进行培训,有助于克服以往培训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简单、重复的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03年起,我厂又将职业技能鉴定手册纳入班组日常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更为科学、有效,并使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

1.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一是培训效果测评的方法单一,主要以考试或培训后的汇报为主。二是评估指标与重点停留在以培训人次数、时间、经费执行率为评估指标的阶段。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多数的培训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工作绩效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上来,评估工作只

是在最初级的层次上开展,更谈不上事后的跟踪调查。

2.培训手段比较落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和技术培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电子教材、数据共享、网络传输等事物的出现,为培训手段应用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厂因为地处山沟,与外界联系不太方便,所以在获取先进的培训理念、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职工培训这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缺乏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的有效方式。

3.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和内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管理人才,所以管理人员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我厂没有将本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管理人员的技能差异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设计和明确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的深度也不够。

转贴于

三、关于加强职工培训工作的几点认识

从培训管理的角度,管理培训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管理流程,涵盖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成果的转化机制等各个环节。

1.注重需求分析,科学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需求分析是做好人才有效开发尤其是制定培训目标及课程开发、培训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保证培训工作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有利工具。实践中,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要求和管理改革的需要;二是企业人事的变动,如升职、降职、岗位轮换等;三是提高管理绩效的要求。了解员工的具体信息后,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以及生产准备、全能值班、点检定修等关键生产岗位培训,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类型、分专业、分层次制定最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

2.加强考核评估工作,努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加强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益性是指培训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一方面,要将培训纳入考核,迫使受训人员克服因工作太忙,没时间或懒散,不求改变的心理,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在培训之后,还要由被培训者所在单位就培训项目对被培训者进行测评,以确定其培训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并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奖励或考核,同时作为下一次培训具体方案的参考,从而实现培训项目的闭环管理。

3.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

随着我厂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我厂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为提高全厂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我厂准备联系相关单位,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然后对各班组的试题进行收集及整理工作,汇总后,将各专业岗位技能培训试题库充实到网站中去,使员工在工作不繁忙的情况下自己进入网上试题库答题,或在岗位技能考试时用来答题,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企业亟须人才的培养。针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工程管理、法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在我厂尤为紧缺。因此,今后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将通过综合素质考核和专业分析选拔确定的培养对象选送到国内知名大学专门学习,或者聘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或本企业高级技术主管,采取报告、讲座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同时,加快管理人员职业(执业)资格培训。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在财会、概预算、审计、统计、安全及政工管理等管理岗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完成取证的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5.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8)

长期以来,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我厂”)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生产经营需要,通过开展各项教育培训工作,使我厂职工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自2002年我厂划归到大唐集团公司以来,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新的体制和环境下,我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发展战略,以培养、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一流职工队伍为宗旨,强化教育培训管理,狠抓各项教培计划、措施的落实,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在全厂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教育培训体系也日臻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更为科学;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效果也不断创新和提高。笔者作为培训专责,通过总结这些年的培训工作,认为我厂培训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五年来已取得的成绩

1.认识到位,领导重视,共创良好的培训氛围

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厂一度曾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曾经有人戏言培训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在企业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各级领导对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育培训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一流的指标需求,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培训也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要求,而是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2.规范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教育培训管理水平,培养一流的职工队伍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为基础,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为保障。五年来我们以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完善了三级教育培训网体系;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职工考试、考核委员会”;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师徒关系管理办法》等,修订了《职工外出培训管理办法》、《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学历教育管理规定》、《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管理规定》等规定;围绕人才工程,成立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人才评价中心及“112人才工程”评价委员会,制定了《人才强企工作实施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岗位自学成才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标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培训的科学有序管理。

3.不拘泥于培训形式,强化培训效果

近年来,我厂打破了单一、沉闷的培训模式,围绕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结合各部门的人员状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从而使培训工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例如电气分场率先开展了大班组培训的尝试,他们将全分场检修人员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全天培训,另一组正常工作,两组人员每月轮换一次;在具体培训内容上仍然打破班组界限互学,在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技术讲课为主并结合讲课内容穿行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电气分场在职工培训方面的不断尝试,带动了全厂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运行分场开展的机电互学,机械分场开展的全分场范围内的钳工技术比武,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习培训的效果。

4.立足岗位,拓宽渠道,全面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

由于我厂地处偏远的陇南山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所以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存在着先天不足。为此,针对全厂职工的文化现状,既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又放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地开展学历教育。五年来共有96人参加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其中已有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1人本科毕业,专科毕业52人;8人毕业于成人中专教育,23人在读。

5.以《岗位培训手册》实施为契机,强化岗位培训管理,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

为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培训工作的盲目性、重复性和随意性,我们在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积极推行《岗位培训手册》,认真按照《岗位培训手册》进行培训,有助于克服以往培训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简单、重复的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03年起,我厂又将职业技能鉴定手册纳入班组日常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更为科学、有效,并使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

1.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一是培训效果测评的方法单一,主要以考试或培训后的汇报为主。二是评估指标与重点停留在以培训人次数、时间、经费执行率为评估指标的阶段。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多数的培训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工作绩效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上来,评估工作只

是在最初级的层次上开展,更谈不上事后的跟踪调查。

2.培训手段比较落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和技术培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电子教材、数据共享、网络传输等事物的出现,为培训手段应用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厂因为地处山沟,与外界联系不太方便,所以在获取先进的培训理念、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职工培训这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缺乏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的有效方式。

3.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和内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管理人才,所以管理人员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我厂没有将本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管理人员的技能差异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设计和明确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的深度也不够。

三、关于加强职工培训工作的几点认识

从培训管理的角度,管理培训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管理流程,涵盖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成果的转化机制等各个环节。

1.注重需求分析,科学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需求分析是做好人才有效开发尤其是制定培训目标及课程开发、培训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保证培训工作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有利工具。实践中,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要求和管理改革的需要;二是企业人事的变动,如升职、降职、岗位轮换等;三是提高管理绩效的要求。了解员工的具体信息后,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以及生产准备、全能值班、点检定修等关键生产岗位培训,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类型、分专业、分层次制定最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

2.加强考核评估工作,努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加强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益性是指培训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一方面,要将培训纳入考核,迫使受训人员克服因工作太忙,没时间或懒散,不求改变的心理,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在培训之后,还要由被培训者所在单位就培训项目对被培训者进行测评,以确定其培训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并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奖励或考核,同时作为下一次培训具体方案的参考,从而实现培训项目的闭环管理。

3.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

随着我厂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我厂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为提高全厂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我厂准备联系相关单位,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然后对各班组的试题进行收集及整理工作,汇总后,将各专业岗位技能培训试题库充实到网站中去,使员工在工作不繁忙的情况下自己进入网上试题库答题,或在岗位技能考试时用来答题,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企业亟须人才的培养。针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工程管理、法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在我厂尤为紧缺。因此,今后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将通过综合素质考核和专业分析选拔确定的培养对象选送到国内知名大学专门学习,或者聘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或本企业高级技术主管,采取报告、讲座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同时,加快管理人员职业(执业)资格培训。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在财会、概预算、审计、统计、安全及政工管理等管理岗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完成取证的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25-03

一、员工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A厂始建于1918年。为顺应烟草行业“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的核心战略,A厂成为B公司的一个生产单元,致力于卷烟生产制造,现拥有员工2513人,拥有国内一流的制丝、梗丝生产线,拥有与国际水平同步的卷接、包装机组16台套及其他配套工程,生产能力达67.5万箱。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2015年,A厂面临易地技改搬迁,同时,A厂将步入操作工离岗待退的高峰期,届时,A厂将面临人才断层危机的挑战。因此,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高效培训员工,建立人才库,确保人才持续供给,保证人力资源的延续性,是提升A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训需求分析不全面。在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方面,A厂主要通过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的方式分析确定培训需求。这些培训需求调查分析,虽然可以为培训工作的开展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但需求调查结果主要是基于员工和组织的主观反映,缺乏客观分析与评价,最终导致无法准确全面的掌握员工培训需求,无法对症下药,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课程不系统。在培训课程开发方面,A厂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无法与企业战略目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真正的有机结合。培训课程开发缺乏层次性、递进性,没有区分培训主体和细化培训内容,没有分类型、分阶段、分重点、分内容的进行课程开发。另外,培训课程开发还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对责任心、团队协作意识等胜任岗位的隐性素质课程开发较少。这些导致了内部课程不全面、不系统,所开发的课程较难令员工满意,影响培训效果。

内训师选择不科学。在选择内训师方面,A厂主要选择组织认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高的员工担任内训师,较为主观,忽视了胜任培训讲师的隐性素质,如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控制能力等等。另外,缺乏内训师培训项目及管理办法,使得内训师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员工培训效果的提高。

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在选择培训方式方面,A厂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师带徒等方式大面积开展培训,较为强调培训覆盖率,缺乏针对性培训,且互动性不够,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评价不全面。在培训效果评价方面,A厂主要以考试为主,评价方式较单一,培训效果评价仅仅是在做,缺乏多方位的评价,对受训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绩效的改善等方面的评价较少。

员工对培训缺乏主动性。部分员工对培训认识不够,不重视培训,参与学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部分老员工安于现状,坐吃老本,进取心不足,竞争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部分新员工学习劲头不足,学习的自律性不高,自我成长意识不强。

二、员工培训体系设计

(一)全面分析人力资源培训需求

确定人员需求缺口。企业员工培训关键是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要服务于企业战略,要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能解决当前需要解决且能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真正开展好企业人才培训,必然需要从企业战略、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培训需求分析,以指导企业培训活动的开展。

评价现有人力资源素质能力。对于A厂而言,主要关注并需要客观掌握的是现有操作工对未来空缺岗位的胜任能力。

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工作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它能对一个岗位的所有能力项给出清楚、准确、有递进等级的描述,以便为确立培训目标、为能力评价提供标准。

具体实施步骤是:首先用鱼骨图,将各个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梳理出该岗位的工作领域及工作要项。图1是以A厂YJl7-YJ27型卷烟机挡车工为例,梳理的工作要项。

在对各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后,需要对工作要项逐个展开论证梳理,得出初步的各岗位各要项所必备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接着,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员工对初步的岗位能力素质要素的意见建议信息,并将所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论证筛选,修订完善胜任岗位能力的要素,并将员工普遍认为的要素视为胜任岗位的主要能力要素,以得到领导和基层员工的一致认可。

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BEI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岗位优秀绩效者在代表性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通过对收集信息的比对分析,得出岗位优秀绩效者普遍具备而岗位胜任者普遍缺乏的个性特征。

最后,可以将岗位能力要素进行A、B、C三级分类,其中,A级是指能独立完成工作要项,B级是指能独立完成工作要项中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C级是指不仅能独立完成工作要项中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而且还能完成”传帮带”工作。最终得到岗位能力素质的所有要素。

工厂测试岗位工作计划篇(10)

一、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建筑材料的质量关乎到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必须严格把关。在材料的质量监理中,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要按照设计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要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并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在我们的监理委托合同中有关材料监理的内容是相似的,即:依据相关规定,监理方有权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检,施工单位在任何材料进场时,外观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验收,在监理见证监督下,同时取样和试(化)验工作,并送至政府认可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监理方对送样的真实性负责、有可靠的检验结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合同办事,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为依据,始终坚持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方独立抽、复检相结合,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以监理方的复检作为评定自检结果的标准,同时还坚持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监测相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有效防止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工程。

二、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制定材料监理细则

针对每个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材料监理规划和细则,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在材料监理细则中,明确材料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工作方法、步骤、手段以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等。在材料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则严格按材料监理规划、细则开展工作,使材料监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的轨道。

三、审核施工单位材料计划

材料监理工程师进场后,首先了解施工单位的材料总体计划,并审核其是否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使材料总体计划与施工总进度需求相关一致。在此基础上,每月25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方提交下月的材料进场计划,包括进货品种、数量、生产厂家等,材料监理工程师根据工程月进度计划予以审核,使材料进场计划符合工程进度要求。

四、进场材料的质量监理

在材料进场前,承包商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供供应商的企业资料及材料样品。监理工程师可结合具体情况,到厂家进行实地考察,以做好事前预控。当材料进场后,承包商应在组织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材料报验。收到材料报验申请后,监理工程师首先要核查其质量保证资料。在质量保证资料齐全的基础上,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外观质量检验合格后,按规定需要复试的材料,必须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并按批量和规定的频率进行抽样复试。材料复试合格,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报审表后方能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材料的质量监理:

1.钢筋、水泥

钢材虽在合同中列为甲供材料,但往往受施工现场保管条件、施工要求等限制,难以做到大批量进货,出现厂家不一、批号不一、炉号不一等,对进场的每批钢筋,要求施工单位分批、分品种堆放、贮存,并及时提供出厂合格证和进场数量,通知对其进行外观验收,在此基础上,按规定对每批钢筋均要求做机械性能试验(同厂家、同批号、同规格每30t内为一批次),特殊部位所用钢筋或进口钢筋要另做化学成分分析试验,合格后使用。水泥进场同样首先审查其3天强度和安定性的出厂合格证,要求及时提供28天强度合格证,并按规定进行现场监督取样进行强度、安定性复检(同厂家、同批号袋装200t、散装500t为一批次),3天强度和安定性复试合格方可使用。未经检验的钢筋、水泥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

2.钢筋焊接制品

绝大多数进场钢筋均要进行现场加工后方可用于工程。如钢筋焊接、成型、调直等。下面仅以钢筋对焊为例谈谈焊接制品的质量监理。钢筋验收合格后,监理方可通知施工单位进行加工。在施工之前,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技术措施交底、质量监控程序等,监理方进行审核,并要求施焊人员必须具有焊工上岗证,杜绝无证人员上岗施焊。对待有焊接操作上岗证的人员,要求对不同品种、不同焊接工艺的钢筋接头,先做焊接试件,试件经检验合格,方可施焊。

对焊接成品的质量检查是监理工作的重点,除施焊前对试件进行合格试验之外,对成品的质量监理要按监理方确认的监控程序进行。具体做法是: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首先从外观上,对如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烧伤等进行检查,随后作随机抽样,坚持每300根接头取一组样品进行试验,并且始终坚持抽测时间与材料加工进度基本吻合,发现不合格焊接头,退回施工单位,并分析原因,改进技术措施,然后重新焊接,使之全部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并严格按《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收。

3.混凝土

影响混凝土的因素很多,诸如各种组成材料的质量、计量、配合比、搅拌、运输、振捣、养护等一系列环节,均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监理的一大内容便是对混凝土的质量监理。在混凝土的质量监理中,必须要在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均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审核混凝士的配合比是否正确,用于计量的各种表具、量具等是否俱全,搅拌时间是否适中,运输中是否发生离析,振捣、养护、试块留置等各环节均有施工人员专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重要结构必须采用自动计量设备或采用商品混凝土。并严格按照监理方提出的质量监控图进行。哪一道工序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质检人员组织整改,加强管理。

4.新型材料监管

建筑市场在日新月异变化向前发展,建筑材料在工程使用中不断的更新和淘汰。尤为重要的新推广到建筑市场的新兴建筑材料,它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在技术标准不能及时普及完善时,施工企业所知甚少。监理依据市场材料信息和权威机构论证推广基础上跟踪监管。

五、试验室资质检查

上一篇: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下一篇: 烹饪实习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