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8:00

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1)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800字一

能够在学校,在社会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机会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更加的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能量,将自己的力量更好的传递给他人,我也感到特别的满足和感动,在大学的时候,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活动或是生活当中,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在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我就会及时的出现,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世界和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也通过志愿者的工作成长了很多,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献出自己的爱心和力所能及的力量让我觉得生活是满足而又美好的。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更好的丰富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学习的时间也很充分,所以在大学里面,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的加入了很多社团,学习自己所喜欢的技能,有的加入了学生会,在大学里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还有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大学里面尽可能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我,从一进入到学校就决定要加入志愿者的组织,在任何需要帮助,需要更多的力量的时候,就会有我们的存在。

在我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的这些日子里,我们帮助了很多的人,也完成了很多的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学校的时候,当学校需要举办各种大型的活动急缺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及时的出现,和学校其他的同学一起尽力的去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当自己在校园里面,看到有同学搬不动东西,会伸出手帮他分担一定的重量,看到路边有垃圾,会弯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只要在任何的需要伸手帮助到的地方就会有我们志愿者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也已经习惯于去帮助别人,尽力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和校园都变得更加的美好和善良,也会号召身边的人在生活当中奉献出自己的一丝爱心,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心,要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我们的爱。

在成为志愿者的日子里,我也成长了很多,我开始以无私奉献而感到快乐,看到那些被我帮助了的人面露笑容,我也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自己的努力也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尽可能的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用心的去帮助了别人才会更好的感受到奉献的快乐。我以后也会继续努力的做好自己,让世界成为一个美好、友善的人间。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800字二

作为一个优秀青年志愿者,要说感触最深的,却还是支教时,学生们的上学路。也许别人会觉得优秀青年志愿者要讲的就是这些吗?我想说,是的,是这样的,相比我们青年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的感受,那些孩子们的感受让我们感触最深。

在去到_进行支教之前,我们都听说了_孩子们学习的艰苦,但真正去到_支教了,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上学难”。这里的孩子们上学都是需要坐船去学校的,这些孩子有的是独生子,有的是有兄弟姐妹的,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还可以一家两三个孩子一起划一条船去学校上学,而那些独生子的孩子们则要结伴一起才可以每天划船去学校上学。

这些或许在过去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情况,在我们当志愿者的过程中看见了,着实让人感慨万千。我们这些支教的老师们,有时候可以去帮助他们上学,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得凌晨就划船出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船程来到学校,等到晚上放学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船程回到家里去。这些还只是这里的孩子们上学的首难。

在_这里,我们还发现这里的孩子没有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怎么说呢,就是你得花费加倍的功夫才能将他们把最基本的加减乘除等学好,这是我们去支教之前始料未及的。但真正去了,体会到了,也随即明白我们国家的贫富悬殊,贫穷的地方仍旧非常贫穷,不仅人的物质贫瘠,而且人的精神也贫瘠,这些不是我们几个青年志愿者就可以改变的,但我们合力进行的改变,一定会有用的。

来到_支教之后,我们许多志愿者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我们忽然明白,过去我们眼见的虽是事实,却不是我们国家现在最核心的事实,最核心的事实还是我们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点让我们明白,我们作为青年志愿者,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也还有许多事情只有我们能够做好。

在未来的时光里,本人还是会继续做一名青年志愿者,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丝微光,照亮身边的人,争取给更多的人带去更好的信息和未来。像这一次去_支教的经历,会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中,督促我去完成青年志愿者该做的事情。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800字三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相信我能有做出更多的事情去帮助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帮助能带给更多人温暖,让社会充满跟多的正能量。现在,我将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心得体会记录如下:

一、动员的体会

在怀着激动的心情报名参加活动之后,我和其他的队员一起来到了集合的地点。台上的组织老师对我们进行演讲,听着他的发言,我越发的认为我们的行动能为我们的社区做出改变。听着大家踊跃的发言和宣誓,我真的很庆幸自己能加入到这样的队伍当中,让自己能成为一名志愿者。

二、出发的体会

在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后,我们将队伍分成了两队。由两队的老师带队,负责去处理两个方向的街道和社区的卫生问题。在前进中,我们一路看到了不少的环卫工人在认真的打扫街道。在他们的努力下,街道确实变得整洁干净。但是他们的工作量大,难免会将一些草丛等地的垃圾遗漏,我们在前进中,不断的收集和打扫这些地方。

过去我很少参加这种在街道上显眼的活动,自己其实也比较内向。但是这次来,大家看我们的眼神却不再让我感到慌张。我知道自己是在做着正确的事情,并且有大家的陪伴,让我更加自信的去做好这些事情。

三、抵达目的地

在漫长的打扫工作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走过了很多的地方,分别对这些地方的死角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打扫。而在抵达目的地之后,我们来到了_x敬老院。在在这里,我们帮助院方打扫,并且给老人带来了节目,将热闹的气氛带进了敬老院。

在这段活动中,我一直陪在老人们的身边,尽管自己不善于交流,但是自己却能倾听老人们的话,听着他们说过去的故事,自己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让大家都开心的笑起来。

四、总结

这次的体会,让我感觉到了很多,我明白了环卫工人们的辛苦,也感受到了敬老院老人们的孤单。但是,最终要的是,我体会到了帮助大家的快乐。我爱上了这样的感觉,我相信,如果再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以此充实自己!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800字四

1、不为鲜花的围绕,不为刹那的荣耀,只有执着的信念,化作不停的奔跑,心中燃烧着梦想,脚下不停的步伐。

很幸运我能参加这次运动会为赛场上挥洒汗水的健儿们服务。在服务期间,我们每个志愿者都很认真、很耐心、很有责任心。我们为跑道拉起了警戒线,为比赛场地准备了充足的物资和维持比赛有序地进行。面对一个个运动员向我们的服务场所走来,我们每个志愿者都立刻起身迎上去,搀扶手上的运动员。无论头顶的太阳有多辣,每个志愿者都恪尽职守。虽然可能我们的服务不能算是最体贴的,但我们为运动员加油鼓励的心绝对是最真诚的。通过我们的服务,给运动员带来了快乐与帮助,协助了裁判员的工作,每天运动场上随处可见的是我们志愿者的身影。

2、终于迎来了期待以久的运动会,我很辛运能参与到这次运动会。

老实说,对于大学的运动会我之前并没有什么参与感,有时候连周围同学获得了什么奖都是从官微知道的。但是这一次亲身参与到运动会工作中我看到了为集体荣誉努力的同学们,还有在课堂上严肃认真的老师们原来也有很俏皮可爱的一面……面对辛苦的运动员们,我作为志愿者能做的就是提供的服务,让他们练得顺心,赛得快乐,赢得自豪,这是我们的义务和使命。

3、凉风拂面,激情却洋溢在每个人心中。

红白跑道上,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精彩角逐。听,赛场上鸣亮的枪响,那是宣布战斗开始的标志;听,赛场外同学们的呐喊,那是推动战斗走向高潮的催化剂。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运动员们在努力比赛为自己学院争光,裁判员老师在专心地核对比赛成绩力争给运动队员们最公正的判决,观众们在看台上热情地为自己的小伙伴们加油……作为这次的志愿者,我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给大家提供了最贴心和优质的服务。虽然一天下来很累,但是看到比赛顺利进行我们心里是满满的欣慰和温暖。

4、平凡的笑容,不平凡的精神,运动会期间志愿精神充斥在每个比赛场地。

身上的红马甲让我们每个志愿者都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看到通过自己付出的一点点力量能及时解决运动员的需要和很好地帮助裁判员老师维持赛场秩序,我真的很欣慰。每当看见那些运动员们在冲刺的时候那股拼劲,我就特别感动,我觉得他们不只是在为自己而跑,也是在为集体而跑,为荣誉而跑。就像运动员们是为了集体荣誉在努力一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学校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800字五

在刚开学不久我们院青协便举办了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这个活动是一次公共活动。我作为青协的一员,主要负责其中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比如在校园摆台,进行宣传此次志愿者活动,让同学们都踊跃的参与进来,最后通过我们的努力,有各个系且不同年级的同学们都参与进来了。由于人数比较多,我们几个重要的组织人把大家分成了四组,分别前往不同的社区。而我带领的其中一组的社会离学校并不远,那个社区由于地理环境比较偏,所以相对而言更加安静,人流量也少一些,所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好处。

分配好了组织后,我们在周末便开始了这次活动。我们早上七点半在学校后门集合,一同坐公交车去往目的地,在去的时候大家的热情都非常的高涨,因为这一次大家一起活动,第一可以交到一些朋友,其次这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所以大家的激情就更高了。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所有的青春和激动,我也不免的激动了起来。最后到了_社区时,我又重新给大家分了小组,并选出了小组的负责人。我们此次主要是将这个社区的公共卫生进行清理,其次是去看望_养老院的老人们。

由于这个社区靠近城市边缘一些,所以在很多方面,绿化处理的不是很好,公共卫生也有待加强,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个社区的一个原因,其次是因为这个社区中有一个小型养老院,这也是我们此次行动的另外一个原因。抱着这两个目标,我们迅速的开展活动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同学们互相扶持,一起行动。虽然有些同学是一起组队过来的,所以有共同的朋友在,显得就放松一些。我也看到一些单个行动的同学在此次活动中也快速的融入了我们这个集体。作为我们这个大组的组长,我除了清扫一部分地区的卫生外,我也跟随另外一个小组的同学一同去看望了养老院的老人们,我们提前有携带一部分礼物,当我们将这些礼品送给老人们时,他们开心的就像是个孩子一般。这也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感慨到原来人不是在一直变老,我们也许一直停留在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只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阅历改变了我们的表面。我也更加明白作为一个人,作为一名学生,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的强化自己的个人能力,我们才能保持一颗起始的初心。这也是我们需要常常怀有童心的缘由。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2)

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规范各方在服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此前签定的招募协议书的有关约定,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三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在本协议书所确定的岗位开展服务,并享有与丙方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服务期间,享受与丙方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

3.服务期间,享有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补贴(在服务的,每月_________元),同时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4.参加乙方组织的相关交流、慰问、联欢等活动。

5.及时了解全国项目办、相关省(区、市)项目办及乙方的有关西部计划的重要信息。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取得本人服务鉴定等相关证明材料,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和待遇。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认真履行志愿服务职责。

2.按照本协议书和乙方确定的时间到岗服务,并服从乙方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

3.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管理,尊重民风民俗,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守则;遵守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

4.除因不可抗力因素并向丙方、乙方提出申请,不得单方中止协议或擅自离岗;确有特殊需要或原因的,须经乙方同意;因正常休假离开服务地期间,应与丙方、乙方保持联系。

5.服务期满,递交工作总结,参加相关总结、考核工作;离岗时做好相关的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2.对丙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在甲方服务期满时对甲方进行考核并提出相应意见。

4.发现甲方隐瞒协议签定前已患重大疾病或提供其它重大虚假信息等情况,并导致其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乙方可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负责落实上级项目办相关工作要求,对甲方进行管理和服务,对丙方进行监督和指导。

2.及时向甲方和丙方传达上级项目办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要求。

3.做好接送工作,确保甲方及时、顺利到岗开始服务;服务期满后按时结束服务并离岗返家(校)

4.监督、协调和指导丙方为甲方提供适合的服务岗位、相应的办公条件和免费的住宿条件。

5.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做好甲方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6.协调、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甲方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的发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甲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对甲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开展交流、慰问、联谊和培训等活动。

7.在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协助甲方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第五条 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对甲方进行日常管理。

2.按照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考核与服务鉴定。

3.根据实际表现情况,建议乙方对甲方进行表彰或处分。

第六条 丙方义务

1.作为甲方在服务期间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项目办的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为甲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确保甲方享有与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和休假待遇,在甲方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因丙方原因使甲方受到伤害的,丙方应按照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承担照料、补偿等相应责任。

4.服务期间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妥善安排、及时治疗,并尽力给予帮助,并及时报告乙方。

5.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乙方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七条 本协议生效期间,因甲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甲方个人承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一方无故中止协议,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受害方有权追究其责任;给其他两方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持一份,并由全国项目办备案一份。甲方服务期满后本协议书自动终止。

第十条 因本协议书约定事项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或

法院解决。

甲方(签字)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3)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注意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我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参加协会,我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份体验。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4)

自2013年8月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一市以来,我市项目办始终把把西部计划工作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来抓,按照我省项目办的统一部署,2013年市共引进了来自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份各高校的51名大学生志愿者,我们本着让志愿者“受锻炼、长才干、出成效”的原则,通过各服务单位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努力,2013-2014我市项目办西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3-2014年度志愿者基本情况介绍

2013届志愿51人,2012届志愿者12人。共计63人,其中已有30人结束服务期,11人就业。

二、领导重视,真诚关怀,为志愿者顺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党委组织部、教育局、财务局、劳动局、团委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市领导要求项目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此项工作,确保志愿者引得来、留得住,切实为我市基层组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市党委还在交通、资金、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项目工作实施有条不紊。二是切实关心志愿者。我市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从工作、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今年7月举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迎送会,市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每逢节假日市领导都会安排为每一名志愿者发去慰问短信和慰问礼品,过年时和留守岗位的志愿者同吃年夜饭,送贺卡。平时也组织诸如篮球比赛等各种志愿者活动。为了更好的了解志愿者们的思想动态,市项目办经常看望慰问志愿者,并和他们交心谈心,作好志愿者思想工作,确保志愿者们安心开展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2013届志愿者来到一市,我市项目办都要专门召开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志愿者精神、理念,志愿者应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市情介绍、民族风情介绍、国防知识介绍等。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为志愿者有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管理是西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为了保证“西部计划”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项目办及时制定和下发了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十市项目办管理职责》、《服务单位职责》、《志愿者行为规范》、《志愿者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各基层项目办、受援单位给志愿者落实与本单位职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在市团委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月派专人到服务单位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及时传达我省项目办有关精神,掌握志愿者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状况,竭力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为志愿者工作、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二是建立来信来访登记制度,对志愿者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载,以便解决突出问题,总结管理经验。三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制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安全建康管理制度》。今年1月召开“西部计划大学生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会议”,对在岗的所有志愿者进行安全健康管理条例系统培训;四是不断完善“导市带徒”制度。服务期初签订导市带徒协议,服务期结束,由导市和服务单位统一对志愿者做出鉴定。五是不断健全志愿者自我管理机制。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QQ群等。选拔了一名志愿者在市项目办服务,从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负责上报志愿者工作、生活情况,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六是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管理志愿者的请销假,并要求留下联系方式,便于随时联系。通过严格的制度,保障志愿者们的人身安全。七是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制定了《十市北屯市大学生志愿者经费管理使用规定》,对专户设定、经费使用、支出范围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四、精心组织,热情服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13届志愿者自来这一年,我市项目办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联欢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节联谊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篮球比赛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我省、对一市的了解,提升了大学生志愿者加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继续推进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助老、助困、助孤、助学等日常化、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各类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五、搭建舞台、促进成才,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空间

我市项目办把志愿者就业工作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深入调研,了解意向。为进一步掌握即将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今年6月中旬,我市项目办深入到每一个志愿者服务单位,通过召开就业服务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存在的困难,形成专题书面调研报告,向市党委汇报,通过党政支持和部门协调,及时解决志愿者的困难,为他们留下就业提供保障。二是形成合力,争取政策。我市积极争取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落实新的就业措施和规定,为志愿者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提供信息,促进就业。发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依托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2013-2014年度大学生志愿者共有15余名已就业。

六、加大宣传,挖掘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志愿服务新风

我市项目办积极协调新闻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认真挖掘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市项目办还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对“西部计划”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各受援单位积极做好挖掘就业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塔里木日报上开辟“大学生志愿者风采”专栏,连续报道反映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生活的情况。截止目前,我市项目办在各类媒体上刊发稿件100余篇(条)。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138-0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城市新建大学城,使高校在地理位置上趋向集聚。配合大学城建设的拆迁安置以及商品房建设,使高校所傍依的城市社区环境发生巨变,外来人员增多,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步软化,社区成为居民除生产劳动之外的主要生活空间领域。新社区亟需增强和完善各种社会服务功能以满足居民需求,而高校亦须在城市化变迁中寻求发展契机。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大学城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思路。

一、仙林大学城社区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调研

1 仙林大学城与社区环境现状

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仙林地区是南京的三个新市区之一,位于主城东部,规划西起绕城公路,东至栖霞区七乡河,北起312国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新市区由中部东西向的自然山体和南北向的一条河流分为四个片区,分别定位为大学集中区、科技产业区、国际会展交流区和高尚住宅区,其中北部的两个片区即为仙林大学城。

仙林大学城目前有12所高校进驻,其中“985工程”院校1所,“211工程”院校l所,本科院校8所,专科院校4所,高校类型多样,集中了14万在校生,占江苏省在校大学生的8%,是江苏省高等教育重要的集聚区。按照规划,仙林地区以大学城建设带动新城建设,截至2010年底,建成区人口26万,商品房面积387万平方米。目前人口较为密集的住宅小区有仙林新村、仙鹤山庄、听泉山庄、咏梅山庄、东方天郡、赛世香樟园、亚东城一期和二期等,集中在仙林北部的仙林大学城,社区大多是商、住、租混为一体的混合型住区,住区由封闭式转变为复杂的开放式。人口构成主要为周边农转非居民、本地居民和外来户口。社区中不同群体因社会背景、身份的差异隔离现象较为明显。

2 仙林大学城学生志愿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为了解大学城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基本情况,在仙林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调查范围为仙林大学城5所“二本”以上高校,这5所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教学层次类似,专业门类齐全,且已建立本科教学联盟,实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机制。5所高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7万多人,确定的样本总量是5000名本科生,平均每个学校1000个样本。通过各校每个院系学生会的帮助,最后回收有效问卷4527份,有效率90.54%。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受访者中,近一年内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人数为3331人,占总体样本的73.6%。一年内参与志愿活动时长和次数频次分布最高的区间是平均每月1-3小时以及每月2次(表1)。

在志愿活动类型方面,参与人数较多的依次是:校园志愿服务(67.85%)、社区服务(43.59%)、环境保护(37.86%)、支教活动(23.69%)(表2)。这些类型的志愿活动可进入性相对较强,便于联系和组织,不需要过多专业技能。说明高校志愿活动类型的选择受到一些现实条件的约束,范围多局限在校园内部,参与到社会中的实践不足。

在参加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中,82.58%的志愿者服务于大学城周边社区,社区服务的类型主要是老人院服务(67.85%)和教育服务(46.62%),而与专业相关的服务类型如法律援助所占比例很低(表3)。74.56%的受访者表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并没有发挥专业特长。

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持续和中途退出情况方面,78.24%的受访者最经常参与的社区服务活动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下,一年以上的只有8.82%(表4),大部分学生对社区服务的参与是非连续性的。中途退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占用时间太多、没有强制要求继续服务、参加其他形式的志愿活动、对项目的组织方式不认同、对此项活动不再感兴趣。

受访志愿者主要是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志愿活动中,其中76.03%的志愿者通过校内志愿服务机构参与到社区服务中,17.15%的志愿者通过校外志愿服务机构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以个体化形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很少(表5)。进一步调查显示,青年志愿者协会是高校中最重要的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多是志愿者协会进行组织。

二、大学城社区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问题

1 志愿者服务社区的主动性不强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的方式是通过校内外的各项志愿服务机构,而自行参与的比例相当少。调研的5所学校,均有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获得学分的规定,有的学校也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或者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强制性的规定,一方面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数量,而在另一方面体现出高校包干的作风,学生主动性相对较弱。社区服务是需要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志愿活动类型,大多数工作是琐碎且无法体现专业性的。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角色定位层次较高,自我期望较高,更渴望参加大型社会服务和专业性的服务。

2 高校与社区联系不够紧密

根据问卷调研,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67.85%仍集中于高校内部,走进社区的志愿服务占43.59%。在社区服务的广度方面,服务类型相对集中,服务对象则多是老人与儿童,对于大学城多数社区居民来说,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是空缺的。在社区服务的深度方面,大多数服务与专业联系少,在调研中,仅25.44%的受访者认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能体现其专业优势。有研究者统计,仅有5.3%的高校青年志愿者会从事与其专业有较大关联的志愿服务工作。由此,大学城高校与周边社区之间互动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强化。

3 社区志愿活动供需存在偏差

仙林大学城周边社区人员构成以拆迁的农转非居民和外来人口偏多,对于社区服务的关注点更多地偏重生活服务类以及社区文化建设。而目前大学城周边高校提供的志愿服务则集中在老人院服务和教育服务,如仅仙林小学就在每周有先后7支志愿队进行支教类活动,而服务的形式相对单一,部分流于形式。这样的志愿服务数量虽多,却缺乏对居民服务具体多样化需求的实质性关注。从校社互动角度来看,这种需求与服务错位的情况会加剧志愿活动形式化,对于高校、社区以及青年志愿者来说,并不是共赢的方式。

4 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性有待加强

根据调查问卷,大部分(78.24%)社区服务志愿者持续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间在半年以下。一方面,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各阶段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由于时间原因无法继续参与社区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倾向于根据每年重大纪念日、节日或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进行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活动,而缺乏与社区达成的长期服务计划,导致志愿者被分流到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务中。然而社区服务是需要连续性的活动(特别是社区管理、法律服务等深度活动),在组织社区志愿活动方面,志愿者组成的梯次性问题不解决好,工作的连续性大打折扣。

5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

在社会支持方面,我们分别对仙林大学城社区管委会、社区居民进行调研。大学城社区管委会工作重点在于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并无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统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社会事业,高校志愿组织进行社区志愿活动大多需自行联系各社区。在社区居民方面,大多数居民表示对于高校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信任度不高,目前尚未能在社区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开展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的舆论环境,使得高校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比较冷清。

在资金方面,经费支持来源单一且不稳定,主要是学校下拨的学生活动经费支持。纵观世界其他国家通行做法,政府资助、社会组织承办往往是推进各项志愿服务的做法。据陈东(2006),1993年美国73.4%的家庭都对志愿活动做过捐助,各种企业、教会等也乐意捐助志愿活动,成立多公司基金和科学文化福利基金。在中国,捐助文化本就缺失,又缺乏政府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三、构建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思路

1 有效激励,强化志愿者服务动机

要使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挖掘志愿者的内在积极性。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析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时指出,在美国那样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的人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原因之一是“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

要强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须进行有效激励,以增强志愿者奉献社会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给予志愿者更多学习机会。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等多重宣传途径,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使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大众了解和认可;另一方面,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将课程、服务和反思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服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并与学分制改革接轨,保障其可操作性。

2 加强校社互动,探索社区需求

大学城社区大多为新兴社区,人口构成复杂,对于大学城的公共服务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针对校社互动缺乏、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区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参与指导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活动。大学城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为高校之间互动交流提供便利,因此在开展有目标的社区志愿服务方面,高校可联合主导,社区积极参与。

在高校方面,首先须将建立良好的高校一社区关系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专人负责不同高校之间的协调以及高校与社区的联系协调,将大学城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对社区的学生志愿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对基础调研、基地建设、志愿者组织、服务内容策划、岗位落实等过程进行逐一指导,并跟踪社区的反馈,及时对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在社区方面,树立开放互助理念,对高校志愿活动给予必要支持,在人员联系、服务指导、信息互通方面与高校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志愿服务工作。

3 加强基地建设,保障志愿服务长期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6)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2005年7月,总书记对西部计划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利于开辟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等明确的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对西部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我们深入实施、认真抓好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肯定西部计划实施5年来的工作成效。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各级团组织和各地项目办精心组织,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者努力工作,西部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支教、支医、支农、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文化建设、西部基层检察院、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西部基层法院、国家开发银行、西部农村平安建设等11个领域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全国项目报名人数累计达26万余人,已有5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500多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北京、辽宁、河北、江苏等23个省(区、市)实施了西部计划地方项目,进一步拓展了西部计划的工作领域。二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高扬了理想主义旗帜,唱响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了良好导向。三是大学生志愿者以满腔热情踏实工作、真诚奉献,为西部群众办了大量实事、好事,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信任和欢迎。四是志愿者自身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在西部计划志愿者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有的成了社会道德模范,有的扎根西部成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头人,也有的成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等。五是西部计划作为青年志愿者事业的重点品牌项目,赢得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有力促进了志愿服务理念的广泛普及和志愿服务项目、队伍、组织、机制等各项建设,为志愿服务长远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经受锻炼、富有志愿精神的骨干力量,推动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六是为基层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使基层团干部在实施西部计划的工作中经受锻炼,丰富了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内容,促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已连续4年获得团中央工程奖,这是对这项工作在各方面所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

(二)认真总结和查摆西部计划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回顾西部计划5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到,西部计划的深入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比如,始终坚持“围绕党政大局,紧贴社会急需,服务青年成长”的工作思路,使西部计划进一步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于西部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比如,推动形成“国家支持、共青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实施模式,完善项目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西部计划的实施水平;比如,坚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组织动员优势,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广泛联系青年的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推进西部计划的深入实施,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坚持和深化。

同时,应当看到,西部计划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招募工作缺乏规范的选拔流程和标准,体检把关不严,选出的志愿者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志愿者还缺乏志愿精神。招募工作是西部计划的工作源头,招募质量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危及到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招募工作,形成一套科学的招募机制,把那些真正有志愿精神、具备良好的素质、能够担当责任的优秀人才选。二是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完整的培训模式,没有专门的培训师资和教材,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大于实效。做好培训工作是志愿者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我们要通过培训提高志愿者的团队精神,让志愿者提前对基层的各种情况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三是岗位对接不顺畅,部分志愿者岗位分配没有真正体现西部计划的初衷,没有分配到基层真正需要志愿者的岗位,有的甚至将志愿者当成廉价劳动力或打杂人员截留使用。四是管理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做得很好,但有的地方问题很大。管理工作缺少资金、资源和手段,安全管理还有漏洞,5年来发生过多起安全事故,甚至出现严重的人员伤亡。五是对志愿者的培养不够,基层用人单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各级项目办也没有就志愿者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志愿者的培养问题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影响西部计划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六是就业服务工作政策保障不够,部分地区存在着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就业服务是西部计划工作的末端环节,也是关系到志愿者切身利益的工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整个西部计划的实施带来不良影响。七是部分地方项目存在着实施不规范的问题。近几年在全国项目的示范带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地方项目,拓展了西部计划的服务领域,丰富了西部计划的内容和形式,扩大了西部计划的实施成效,总体实施情况是好的。但部分地方项目存在着实施不规范、不符合志愿服务项目特点、与全国项目不协调等问题。各级项目办要按照全国项目的工作要求和运作模式,突出地方项目的特点,处理好地方项目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规范地方项目的管理。

(三)努力推动西部计划深入持续健康发展。西部计划在历经了5年的发展之后,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由其他系统、其他部门主办的与西部计划类似的项目越来越多,而且这些项目的保障政策更加优越,对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承担实施工作的各级团组织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松懈、麻痹情绪,认为自己已经对这项工作十分了解,对工作重视程度也有所降低。此外,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也开始逐渐降低。我们要充分认清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积极探索进一步做好西部计划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做好西部计划工作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今后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拓展方向。实践表明,西部计划是共青团组织在新形势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西部计划的实施,探索了一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政府资助、团组织承办、相关单位密切配合,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了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要不断健全西部计划长效运行机制。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抓好西部计划志愿者已有政策的落实工作,推动各地、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通过参加西部计划积极投身到西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要逐步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包括:健全动员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健全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招募标准,提高志愿者招募质量;健全培训机制,深化毕业生在高校的前期实习、见习培训工作,加强对专项行动志愿者的培训;健全管理服务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丰富管理手段,优化管理环节,提高运行效率;健全就业服务机制,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健全培养机制,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引导服务单位在使用志愿者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志愿者的培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对志愿者的表彰力度,增强志愿者荣誉感;健全地方项目备案机制,处理好地方项目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对地方项目的管理,等等。

三要以西部计划为载体,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我们要在西部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志愿服务实践经验,探索志愿精神的内涵,为整个志愿服务事业以及西部计划项目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要通过西部计划等项目的文化建设,将志愿精神研究成果以标识、公益广告、宣传片、文艺作品、主题歌曲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为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注重培养西部计划志愿者,密切联系服务期满的志愿者,培育更多的志愿者骨干,为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牢牢把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体作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发展

近年来,青年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各级党政部门对这项事业都很重视,全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期望在不断提高,海外也很关注。今天,在研究西部计划的同时,我们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完成的两大使命、需要关注的六个战略问题,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同时希望各地能够有新的突破、新的建树。

(一)正确把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全党全国的工作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团中央书记处最近一段时间都在集中精力酝酿共青团工作发展创新的问题。志愿服务工作是90年代以来,共青团工作和中国青年运动的亮点和增长极。当前,志愿服务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如果我们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志愿服务事业就会陷入被动。我们要拿出战略性的举措,引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志愿服务工作是共青团在实践中引导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重要载体,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会其中教育青年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青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广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灵魂和基础,指引着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方向、凝聚着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力量,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没有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事业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年,我们在宣传普及志愿精神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做的还不够。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报纸上有一些“豆腐块”、电视新闻中有一些相关报道,那样就把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变成了战术层面的具体事务。宣传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我们要不断赋予志愿服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志愿服务事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我们要通过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为青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内在追求和内在选择。

二要把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上升到重要位置。志愿服务事业要实现新发展,法制保障至关重要。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对于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年,在志愿服务立法方面各地都作出了积极探索,为全国立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已有10个省和8个城市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我们要认真研究近10年来全国各地志愿服务立法的实践,分析已有立法效果如何,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立法起到了哪些作用,已经立法的省份在立法过程中遇到哪些共性的问题,等等。要总结立法工作的成功经验,供尚未立法的省份和全国立法参考借鉴。我们可以探索先由国务院制定统一的志愿服务行政法规,再向制定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过渡的工作路径。在这个问题上,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志愿者工作部门,要把立法工作在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起来,上下联动、奋力推进,从现在开始就切实行动起来,以期数年后能取得好的成果。

三要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机制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志愿服务事业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设计出一整套长效机制,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这是对团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和锻炼。在企业管理中,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近几年我们对机制研究得不深不透,推进得不尽人意。机制建设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放松了机制建设,我们就有可能在中国志愿服务的整体布局中被边缘化。关于机制建设的问题我们早就提过,而且经常提,问题就出在落实不够。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抓住机制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每年都要有新进步。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我们要长期坚持志愿服务事业“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工作思路,加强机制建设,体现“以志愿者为本”,使各级志愿者组织真正成为“志愿者之家”。我们不能只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把志愿者当成廉价劳动力,只讲奉献,不关心他们的成长。许多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什么能发展,“以人为本”,尊重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是这些组织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在这些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主人翁,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和参与权。

(二)始终保持共青团组织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实施15周年。从1993年开始,共青团组织在全国率先亮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新的条件下,志愿服务事业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组织的主体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体制内的、体制外的因素都对共青团组织形成挑战。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面对这样的现实,要增强在这个问题上的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要认真研究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制的问题。要保持共青团志愿服务的主体地位,理顺领导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建立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可以协调各方,易于对志愿服务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深入发展。江苏省在2001年,广东省在2007年分别建立了省委领导同志牵头的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团省委,团省委一把手兼任办公室主任,参与的部门包括党委政府的相关委、办、局。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开展志愿服务的问题。此外,北京市探索了另外一种模式,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北京市志愿服务由团市委或者北京市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协调,法律赋予了北京志愿者协会相关的权利,并把协会的秘书处设在北京团市委。上述两种模式都对加强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共青团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7)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概要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一代,已成为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需要帮助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无偿的、非职业化的帮助。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更推动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稳步构建。如今,针对社区、贫困地区、保护地区等开展的活动项目成为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在不断拓展,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张。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各高校积极指导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高校社团,并设有专门的管理和指导部门。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升,政府是志愿服务资金的主要来源,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推动其发展;社区则为大学生志愿活动提供了最直接和有力的舞台,社会媒体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宣传、联络、沟通作用成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外宣传志愿文化的最佳渠道。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1、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足

我国志愿服务法律规定方面多为地方性法规,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以及综合性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政策均未制定,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法律依据仍不全面、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立法,导致现有部分志愿者组织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有关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权益保护、学生志愿者名义滥用、服务活动组织规范、活动组织责任承担等诸多具体问题也缺乏相关的法律解释。对志愿组织的项目引导、税收等有关政策扶持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2、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性缺乏

大学生由于群体的特殊性,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多为课余时间,时间灵活性太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且持续的时间参与持续性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经济来源多依靠父母给予,无力承担服务过程中的支出,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往往更热衷参与兼职活动来保障个人正常的生活支出,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性不足。志愿服务主要依靠个人自愿与自律,志愿组织无法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持续性难以得到制度性的保证。同时由于志愿组织各方面资源的限制,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原因,服务活动内容往往比较单一、简单,持续性缺乏。

3、志愿服务专业性较为缺乏

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又未参与过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能力往往较为缺乏,在进行志愿者招募时也无法对学生提出较高的专业技能要求,加上学校各志愿服务组织多为学生自行管理,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经验对志愿者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导致整个志愿服务团队专业性都比较缺乏,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自然会有所欠缺。无法如法律类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医学类提供专业的医学救助等。

4、志愿服务激励措施不健全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激励方面有《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等条例,这些条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志愿者的权益,但是没有针对学生志愿服务专门性的激励措施。高校没有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参与服务仍然只能依靠课余时间,导致服务持续性不足,同时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能得到学校学分方面的认证,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激励不足。志愿服务组织机构或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相关培训、人身财产安全、实践证明提供、基本服务补贴等方面仍然没有明确的保障,无法充分发挥对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作用。

5、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

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主要依靠个人的自律性和责任心,此外也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监管机制。对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监督,个别志愿服务机构打着公益的幌子进行商业活动,欺骗学生参与服务而自身获得利益,丧失了志愿服务的公益性。由于对服务人员缺乏相关指导,导致部分学生服务意识偏低,服务技能不足,无法切实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未能达到志愿服务应有的效果。对服务过程、以及服务结果缺乏监督和评估,不能切实保证志愿服务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公益性,无法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三、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对策

1、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国家积极出台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以及综合性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政策,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系统。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宣传志愿服务,宣传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积极研究如何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参与服务。高校应制定志愿组织管理规范,加强学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定实践性教学管理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制度化形式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对高校志愿服务提供物质、经济、法律等保障。

2、多方面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性

高校应积极探索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性教学的多样化方法,为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志愿服务组织以及相关机构应适当给以参与服务的大学生包括交通、就餐、就医等保障,调动学生积极持续性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志愿者的监督与管理,通过组织相应的服务培训,提升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使其在服务的过程中更多的实现自身价值,激发持续参与服务的激情与热情。同时要积极开发与利用高校、企业、社会的多方资源,发挥自身特色,创建品牌活动,对服务内容进行不断革新和补充,

注重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和效果。

3、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学生志愿组织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多方资源,积极对学生志愿者开展基础能力的培训,保证学生志愿者参与基础服务的广泛性。同时根据需求进行类别的划分,针对不同的服务内容,邀请专业人员对该类学生进行专项培训,深度挖掘该类学生的专项服务能力,有的放矢的提升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水平。对于一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较高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应在一定的基础上对报名者进行相应的选拔,比如法律知识宣传方面的项目,要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支教服务要选拔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志愿者。

4、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措施

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宣传志愿服务,保障学生参与权益,激励学生更多的利用课余参与服务。学校可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如给予精神奖励或者优先评奖评优的机会。鼓励高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学的形式保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以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多加参与服务。志愿服务组织机构或高校就志愿服务相关培训、人身财产安全、实践证明提供、基本服务补贴等方面给予必要性的保障。

5、加强志愿服务监管与指导

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监督与指导,需从组织、人员、项目等多方面齐抓共建。组织监督方面,分别给予学校、学院、活动举办方分不同程度的监督,确保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公益性。对服务人员进行相关指导,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效果。对服务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服务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公益性,切实服务到有服务需求的人群。加强服务项目监督与管理,科学合理的对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跟踪与评估,不断改进优化服务项目,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71-79.

[2]谭秋云.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252-253.

[3]李媛媛.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4]王善玮,杨洋,赵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04):13-14.

[5]傅学强,王志.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208-210.

[6]韩雪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D].中央民族大学,2011.

[7]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03):31-32.

[8]周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

[9]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02):93-97.

[10]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3-10.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8)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

何谓志愿服务?综合各方意见,笔者认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事务效能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大学生面向社区中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在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的规范这一大前提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也日益成长,但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建设的合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服务领域的拓展与模式的创新方面无疑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性观察

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绝对主体,其构成与发展又有怎样的特性?与其他志愿服务的人群相比,大学生志愿者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笔者拟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其他各类群体的分别比较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性做出观察。

1.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一般青年志愿服务。在此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群体主要针对各类大学本科、专科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一般青年志愿服务主要针对的主体是与大学生年龄相当、但已经在各行各业中从事相应工作的青年人。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更强的组织性。以四川大学为例,四川大学的志愿者工作以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指导,在每个学院还设立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学院之内还有各个班级小分队等,组织体制较为完善;同时,学生社团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青年志愿服务则不然。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有更强的时间灵活性。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尚在学习阶段,时间较为灵活,在志愿服务的开展上有较强的时间优势。一般青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时间上较为僵化。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专业化、智能化与多样化上较一般青年志愿服务也有很突出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从群体特征来说,大学生群体与中小学生群体的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年龄差距、知识水平与专业化层级上的差距。大学生志愿者最突出的特点即专业化程度上。相比中小学时代的通才教育而言,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专业化与专门化的明显特征。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在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综合而言则非常全面和专业。相比而言,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学习层次等限制,其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差。除此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相比同样也有时间灵活性上的优势。

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部分NGO志愿服务。NGO即非政府组织。目前我国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的NGO在提供社区志愿服务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在NGO中也占有重要的比重,两者从本质上来说存在较大的重合。

诚然,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化、多样性强,但是这样的特点在NGO中同样存在。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流动性强,因此从长期上志愿者的更新频率较快。这既是优势,更是劣势。如果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传、帮、带”中没能得以较好的处理与协调,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断层的可能性很大。而NGO由于其组织的特性,在人员流动上具有更好的优越性;由于组织的存在是以志愿服务为全部意义,在人员管理与流动上具备更好的持续性与延展性。这保证了志愿服务在延续性上得到保证,而志愿服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也就更为可行。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究竟有何必要性?笔者试从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

1.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之于大学生志愿者。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志愿活动,能够使独生子女融入到集体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培养互帮互助、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能力,从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其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的过程中正是一种奉献社会的学习与践行。最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从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涉及到人员的安排、组织的协调、团队的沟通等诸多环节。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与组织,为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实现社区与志愿者的双向互动的同时为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之于社区。首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帮助解决了社区建设中的许多难题。大学生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方面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学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本质上也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过程。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就环保、科普等问题在社区中开展宣传与学习活动,在社区建设科学化的进程中,在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弥补了社区专业服务的空白。大学生的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开创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学生充分利用了高校强大的学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水平,对于社区来说是社区建设的重大提升。(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9)

一、相关概念

1.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志愿者无私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为获得任何报酬,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而提供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

2.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核心体现,是通过强化志愿者的内心信念引导志愿者的行动,是个体关于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态度。自愿精神以自愿为前提,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种精神。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1.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群体处于从校园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混杂,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易使大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动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依靠课上老师的传授,另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实践体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大学生践行高尚志愿精神的载体,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无私奉献社会,热心帮助他人,在活动的过程中践行着利他主义和高尚的仁爱精神,净化了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人生观、价值观朝着更加高尚的方向发展。

2.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蕴含的高尚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度统一。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秉承无私的精神,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为社会公益做贡献。有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促进志愿者个体内在的和谐。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走入社会,扩大了大学生的朋友圈,与社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群打交道,建立了良好的社交关系网络。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加强了人与人的了解和交往,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延伸德育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延伸。大学生志愿者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进行公益服务,传播了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了“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新风尚,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更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了形式。使德育工作结合社会实践,既实现了德育的理论指导实践,又通过实践发展了德育理论,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巨大实践意义。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1.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在高校德育进程中,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弘扬志愿精神。各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活动启发大学生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完成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锻炼自己、提升品质的任务。高校德育管理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高尚志愿精神。

2.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立法。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加快志愿服务全国性立法,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只在少部分城市形成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其全国性立法进程。法律应明确界定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内涵,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志愿服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志愿服务的奖惩措施规定。制定有关管理运营的规定。这样才能推进志愿服务立法进程,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才能有效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3.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德育体系。

高校应改变现状,重视志愿服务的重要德育作用,认识到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将志愿服务规范为日常课程,纳入高校德育的常规教学活动中区,促进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现。首先,高校应设立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课程,给予学分支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聘请专业的教师团队,一方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其次,高校应将志愿服务表现情况纳入大学生评优体系,例如将参加志愿服务并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作为竞选三好学生等的必备要求,作为培养党员的实践环节,作为奖学金的重要考虑因素等。用这些方式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大学生德育体系。

4.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要依托于大学生志愿组织,优化大学生志愿组织建设,有助于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德育价值的有效发挥。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要明确志愿服务组织内部责任制度,进行责任分工,制定小组负责人,避免责任推诿的现象发生。另外,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加以精神或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志愿者热情,激发志愿者参与积极性。通过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结论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载体,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探究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并探究了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施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向更高层次上发展,更促进了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R].2009.7.19.

大学生志愿服务篇(10)

[作者简介]刘素婷(196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经济管理;王宏(1965- ),女,河北乐亭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素质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FA1102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83-02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需要新一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但与欧美、港台等志愿服务发展程度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1.志愿服务提高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持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个性的能力。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

2.志愿服务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志愿者在继承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延伸到校园之外,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对于培育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志愿服务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示范区和辐射源,这决定了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围墙以内,还应积极融入社会,参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志愿服务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有效载体,具有浓厚的精神文明内涵,大学生秉承“和谐、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和理念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有助于推动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尚不到位。随着近些年公民教育活动的推广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公众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已开始有所了解。但由于社会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使人们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还停留在“听说”或者“认知”层面,缺乏对志愿服务内涵及志愿精神的深入了解。我国目前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性政策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经费保障,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往往把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当成廉价或者免费的劳动力,使大学生志愿活动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有力支持。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认识缺乏深刻的理解,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组织工作秩序紊乱,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2.管理培训相对薄弱。由于我国社会性的志愿者组织还不健全,一些政府部门和行政性社会团体仍担负着志愿服务的组织责任,导致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往往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基本处于“需要就找,用时才管,完事就了”的状态。由于缺少日常的管理制度,再有类似大型活动时,需要重新走新一轮招募程序和重复培训,极大地浪费了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志愿者培训方面看,一些志愿活动的主办方在招募后,对志愿者往往只进行简单培训,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志愿服务的需要,大学生只能在工作中逐渐熟悉和探索。很多志愿者表示在工作结束后,并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

3.激励机制比较滞后。激励机制是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激励的效果、程度将直接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目前高校支持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相对滞后,激励的形式大多偏重于精神而忽视物质激励,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志愿者在专业服务中投入的服务成本越来越高,这使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另外,高校在组织志愿活动时,往往只关注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为组织做什么,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不能获得期望的友谊、归属感、成就感。

4.缺少政策法律保障。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与志愿者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志愿者的权益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高校作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很少能为志愿者办理人身、医疗保险,一旦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出现意外伤亡,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权益保障。随着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增多,大学生志愿者在付出自己无偿劳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人身意外伤害,赔偿成为高校志愿服务的一大难题。学校组织志愿活动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如果再承担意外伤害带来的风险,无疑会严重打击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而被援助对象原本就是困难的弱势群体,更无力负担意外伤害的损失,因而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就会陷入两难境地。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路

1.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机制。公民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关系全社会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对志愿服务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机制尤为重要。一是政府应拓宽宣传渠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资源,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二是强化公民社会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公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三是培育志愿精神,发挥典型事件和榜样的示范作用,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让“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四是发挥校园传媒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权威信息、宣传品牌项目,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五是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把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六是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将育人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让大学生得到志愿服务的体验,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为高校志愿者服务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虽然大学生是否参加志愿服务是自愿的,但一旦成为其中的一员,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就将发挥重大作用。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和志愿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是建立社会动员组织机构网络,积极搭建志愿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具体任务的摸底工作,有针对性地招募志愿者,做到广泛招募、合理使用,保护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志愿者登记制度。这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比较通行的做法,志愿者登记注册只是一种形式和载体,其目的是规范管理,有效及时地组织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三是建立志愿者培训制度。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岗位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所需技巧的培训,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训获得自我发展,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不仅要看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还要从服务对象处获得真实的服务效果反馈,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志愿者骨干队伍,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对接。五是建立社会资源网络系统和志愿者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提供保障。

3.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者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他人、社会和服务对象的尊重和认可,这种需要在他人的激励和评价中得到满足。高校可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培育志愿服务精神,有效保护志愿者的积极性。一是建立评优表彰机制。设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门奖项和奖励基金,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并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二是建立社会认可机制。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档案,鼓励社会各单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把服务档案作为重要参考内容,为大学生志愿者增加特殊权利或优惠。还可以采取对大学生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证明,或通过媒体公开等方式给予表彰和精神鼓励,使志愿者切实感受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价值,从而产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豪感。三是建立志愿服务评价机制。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分计划或者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与教学、教育管理制度对接,重点考核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团队合作精神等,引导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充分利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在精神和物质上对志愿者的服务予以肯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四是建立沟通交流机制。积极搭建大学生志愿者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志愿者组织内结交朋友,交流和分享志愿服务心得体会,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热情。

4.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应从立法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着手。一是立法保障。政府应制定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规来充分保障和规范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用国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得到真正的保障。二是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应把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支持。为调动企业捐助志愿服务事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捐助公益事业,政府可根据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捐助情况,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经费保障。经费保障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主要通过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资助、社会募集资金等形式来实现。可以成立志愿服务基金会,设立专项权益保障基金,使志愿者的住宿、交通等基本支出得到保障。鼓励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事业大力支持,建立起稳定、多方的筹措渠道,以充足稳定的资金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四是权益保障。政府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志愿者健康和安全管理制度,通过立法明确大学生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高校组织三方权利义务关系及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地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鼎.高校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上一篇: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 下一篇: 干事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