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一学习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5:41

科目一学习材料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1)

高校实习工厂作为传统的校办工厂,一直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学校的教学实习任务,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实习工厂同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教学支出与生产成本费用的核算交织并存。

一、高校实习工厂现状

(一)主体特性

目前,由于历史原因,还有很多高校实习工厂没有改制,教学实习没有从生产经营中剥离出去。一方面,实习工厂是高校实习基地,承担学校的教学实习任务,上级主管部门是学校;另一方面,为了给教学实习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习工厂还承担着一定的生产任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也是学校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这种特殊的体制和机制,使得实习工厂同时从事教学和生产,具有事业和企业的双重属性。

(二)工资支付模式

实习工厂的工资(包括社会保险、公积金)由学校和实习工厂共同承担。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实习设备的效能,鼓励实习工厂创收,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学校通常只承担实习工厂部分员工的工资,即由学校核定实习工厂教学人员编制数量,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超出编制人数的工资由实习工厂自行承担,每月由实习工厂支付所有员工工资,定期与学校结算教学编制人数的工资。

(三)教学实习材料的管理

教学实习材料由实习工厂采购,定期与学校结算。根据每学期教学实习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由实习工厂采购教学所需的材料、工具、劳动保护用品等,在实习工厂账面入账,不在学校财务处报账。同时,实习工厂还要负责教学实习材料的发放和保管。与学校结算时,由实习工厂提供结算期间实际完成的教学实习工作量,提交学校相关部门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学校按照核定的标准拨付教学实习材料费用。

(四)教学设备的构成

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既有学校投入,也有实习工厂自筹资金购置。学校投入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学校作为主管部门投入,在实习工厂财务账中核算;二是由学校购置交付实习工厂使用,在学校财务账中核算,实习工厂仅作备查登记,负责日常管理。部分教学设备既用于教学,也用于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支出挤入生产成本费用

由于实习工厂生产和教学交织在一起,在实习工厂账上既要核算生产成本费用,又要核算教学支出。教学支出没有单独核算,平时发生的教学支出,如教学编制人员工资、对教学设备计提折旧、教学实习消耗材料等也被记入生产成本费用中。尽管与学校结算后,将学校应拨付的教学实习经费在生产成本费用账目中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具有滞后性,既不严密,也不规范。因此,高校实习工厂存在生产成本费用虚增和产品成本不真实的问题,从而影响其生产经营成果的准确性。

(二)存在多扣进项税风险

实习工厂采购物资时,生产用材料和教学实习物资往往同时购进,而且两类物资的购货发票也开在一起。由于源头上没有将两类物资进行严格的区分,在账务处理环节也很难将进项税进行分拆,从而全部抵扣了进项税。造成实习工厂多扣进项税,少交增值税,存在税务风险。

(三)存在企业所得税风险

由于生产成本费用虚增,企业利润减少,实习工厂通常也没有进行纳税调整,最终导致少交企业所得税,亦存在税务风险。

(四)缺乏完整准确的教学支出数据

由于教学支出没有单独核算,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每年教学支出的实际金额。与学校实际拨付的教学实习经费相比,是超支还是节约,很难提供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撑。

三、单独核算教学支出的必要性

(一)提高产品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

教学支出挤入生产成本费用,会导致生产费用的虚增、产品成本不真实,最终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所以,必须将教学支出单独核算。

(二)降低税务风险

如果将教学实习支出与生产成本费用合并在一起核算,不论从增值税还是从企业所得税的角度来说,都存在涉税风险。因此,这两方面的支出和成本费用必须进行严格区分,将教学支出单独核算。

四、具体核算与管理

(一)科目设置

为了将教学支出与生产成本费用区分开来,便于教学支出的单独核算,可增设三个二级科目。一是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下增设“待结算实习经费”和“应收实习经费”两个二级科目;二是 在“原材料”科目下增设 “教学实习用料” 二级科目。

(二)新设科目核算内容

1.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

“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科目核算由实习工厂垫付、定期将与学校结算的各项教学支出。实习工厂发生教学实习的各类消耗和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等科目。月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已由实习工厂垫付、尚未与学校结算的各项教学支出金额。年终通过与学校结算,根据结算清单列示的学校应拨付的实习经费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实习经费”,贷记本科目。年末与学校结算后,如有借方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 如有贷方余额,转入“营业外收入”,结转后本科目年末无余额。本科目可根据支出项目进行三级明细核算,如教学编制工资、教学编制福利费、教学编制社保费、实习材料费等。

2.其他应收款――应收实习经费

“其他应收款――应收实习经费”科目核算实习工厂定期与学校结算,学校应该拨付而暂未支付的实习经费。与学校结算时,由实习工厂提供结算清单,交学校审核。根据审核后的学校应拨付的实习经费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实际收到学校拨付的实习经费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已经与学校结算,但学校尚未拨付的实习经费。

3.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

“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科目核算由实习工厂采购用于教学实习的各类材料物资。购入材料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学生实习领用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实习工厂库存的教学实习材料的实际成本。

(三)主要会计事项举例

1.购入教学实习材料

借: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价税合计金额)

贷: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2.教学实习领用材料

借: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

贷: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

3.教学实习领用生产经营用料

借: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

贷:原材料(生产经营用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教学用料盘亏及结转

盘亏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

结转:

借: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

其他应收款(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

营业外支出(非正常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5.教学用料盘盈及结转

盘盈时:

借:原材料――教学实习用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结转: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

营业外收入

6.发放工资(全部人员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超过核定的教学编制人数的工资)

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核定教学编制人数工资)

贷:银行存款

7.工资分配

只需要对超过核定的教学编制人数的工资总额进行分配(分录略),而教学编制人数的工资由学校承担,发放时已计入“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科目,无需进行分配。

8.与学校结算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实习经费

贷: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

9.“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年末余额结转

借:营业外支出

贷: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

或者:

借: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

贷:营业外收入

10.收到学校实际拨付实习经费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实习经费

(四)教学实习用材料的实物管理

1.编制采购计划

对于教学用材料,由专门负责教学实习的部门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实习计划和教学实纲的要求编制采购计划。生产用材料采购计划则由其他部门编制。

2.材料采购、检验和入库

根据采购计划,由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询价和采购,大宗物资需按招投标程序进行采购。采购回厂后,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办理入库手续。

3.材料的保管

为避免教学用料与生产用料混淆,方便教学用料的管理,需要将教学用料单独存放和保管,要有醒目的标识。

4.材料的发放

根据教学计划,由实习指导教师持经过部门负责人签字的领料单到仓库领取实习材料,在领料单上注明领用部门和详细用途,注明班级和人数。通过领料单,将教学用料和和生产用料完全区别开来,为教学支出单独核算创造条件。

5.材料的盘点

每月末要进行实物盘点,编制盘点表,与教学用材料的账面数进行核对。发生盘盈和盘亏,按规定进行相应账务处理。

五、注意事项

(一)采购发票分别开

教学用料与生产用料的采购发票必须分别开具,不得开在一起。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将两类物资区别开来,便于分开核算。此外,不论教学用料取得何种发票均不得抵扣进项税。

(二)教学领用生产物资,其进项税额要转出

生产物资在购进时已经抵扣了进项税,但如果教学实习领用了生产用物资,已经改变了物资的用途,应当认定为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其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当转出。

(三)教学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

由学校购置后交付实习工厂使用的教学设备,因为不在实习工厂的账面核算,不可能计提折旧。对于由实习工厂自行购置,专门用于教学的设备,虽然在实习工厂账面核算,但也不得计提折旧。

(四)与教学实习相关的营业外支出需要纳税调整

年终通过与学校结算后,“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科目的借方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的部分,以及教学物资盘亏后转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均要作纳税调增处理。因为这两类营业外支出与生产经营没有任何关系,不能在税前列支。

(五)与教学实习相关的营业外收入需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年终通过与学校结算后,“其他应收款――待结算实习经费”科目的贷方余额转入营业外收入部分要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2)

一、前言

高端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教学方案是《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指导依据,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重视高端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下的“工程材料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符合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性

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建设离不开工程材料,材料的发展也会带动整个土木建设的的相关飞跃。交通运输行业依托检测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对于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而言,这门课程和就业的一些岗位息息相关,工程材料的检测试验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影响很大,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好这门课程。

三、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工程材料》的课程要求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工程材料的分类及应用,了解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的问题;能够对常规材料进行试验检测,掌握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要内容。掌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该课程的特点是各种材料内容独立、涉及材料多、教学内容繁。课程安排90学时,其中实训课时占50%。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工程材料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方法和存在的弊端

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基础材料的比例偏重

我国高职院校的工程材料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工程材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到应用这一点上,当然也不能忽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毕竟理论是应用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工程材料教学所用的教材应用性不强,过于系统化,工程材料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又加上教学和学习任务繁重,影响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知识的学习。

2.专业部分的内容欠缺

《工程材料》课程中知识内容多,相互之间的知识内容多数独立,系统性及连贯性不大,原理性强。按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而杂、概念繁多、学时数少的特点来看,学生要想学好本门课程,至少需要课后复习1小时以上,对新知识的内容至少要预习30分钟以上。但绝大多数学生不复习或复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课堂不听、课后不看”几乎成了学生的惯例。

3.教学方法

(一)、实用为本,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以实用为本,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一个中心、联系重点、突出实用”的原则。在课程内容组织中,围绕材料的成分为中心,以材料的工艺、组织和性能之间的联系为重点。课程讲授内容围绕中心和重点展开,突出实用,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实用性。在学习传统工程材料时,也引入新材料、新科技,将现阶段的最新工程技术标准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使学生始终学习到最新的工程材料知识内容。改变以往“理论为主,轻视实用”的教学理念,同时加大实践学时,增加实验项目种类。

(二)、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工程材料》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大量知识都来自于实践的积累。其理论内容原理性强,与实践联系息息相关,因此实践环节在整个知识内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同时通过之后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有效结合起来。实践教学体系以材料的工艺为中心,包括测试实验的操作和加工方法的操作,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实现实验教学的形象化和可视化,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五、高端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

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省“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专业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专业联办“1+3”分段联合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强调以“高端应用型”作为教学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拓宽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

具体目标包括:构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1+3”分段培养层次的整体职业教育人才系统培养体系,形成高端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基础教学在本科院校完成,使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教学在高职院校完成,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高端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设计能力培养;构建高职、本科衔接质量监控模式,贯穿高职、本科教育全过程。

六、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思路

1.教学体系调整

现有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不够,有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如工程材料的“土工材料”章节和“砂石材料”部分重叠,需从在授课内容上进行合理调整。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反应现代、融入前沿、综合交叉、注重实践”。保证适度的材料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工程材料的应用和加工工艺方法,加强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分工和配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知识点遗漏,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2.教学内容优化

工程材料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内容上适当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精心组织相应专业对应的工程材料课件。适当简化课程中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点,简化复杂的公式推导,重视学生材料设计能力的培养。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材料的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是基础性的知识点。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工艺部分对机械和近机类学生非常重要,重点讲解。

3.实验环节创新

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桥梁。本课程的实验部分为材料基本性能实验、材料设计配合比实验,实验时学生被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过程。对于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教师进行适当的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设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成为主导,教师对其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结束语

课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教育者要努力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分析和调整教学中的问题,使得高端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在工程材料课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3)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材料的发现和利用,都会把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可以说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和工业生产,便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没有现代的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便没有今天的宇航科技;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便不会出现光纤维的长距离传输,也无当前的光通信可言。高等院校深刻感受到材料对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材料学方面人才的需求。

我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材料学院,并建立健全了材料学方面各类培养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可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利于学生学习材料学专业的后续课程。[1-6]本论文通过分析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材料学专业进行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本人讲授材料科学基础过程中的体会,初步探讨了如何提高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1.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对材料学人才的大量需求,材料学专业已逐步成为全国各大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专业的性质,材料学专业也是高校中最难学习的专业之一。要成为一个材料学专业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既要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又要物理方面的基础,还要掌握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材料专业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大学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造成材料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存在“课时紧,任务重” 的问题。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例,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20学时,而纵观全国各大高校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通常为54学时,个别为72学时,且大多没有实验。这并不意味着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低,而是由于材料学专业课程多、学时紧等原因导致的无奈之举。材料科学基础学时少造成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的知识掌握肤浅,很难真正体会材料科学基础的本质,同时也影响了后续材料学专业课的学习。另外,不设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在进行后续课程时没有任何基础,从而影响了其它材料学专业实验的顺利进行。总之,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严重地影响了材料学专业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和特点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掌握起来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重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具体来讲,材料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晶体结构和缺陷,包括各种晶体的空间结构、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及缺陷的表示法。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25%~35%;第二模块为原子及分子运动、材料的变形和再结晶,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45%~55%;第三模块为单元及多元相图,包括晶体的凝固和相图的关系、相图的分析等,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15%~25%。分析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可以提炼出材料科学基础主要包括晶体的结构及表示方法。[7-9]

3.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3.1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材料科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结合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我们对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精简内容,把握重点,强调相关。”材料科学基础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如此庞大的内容仅仅通过短短的54学时或者72学时来顺利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精简教学内容是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必须进行的环节。针对材\料学专业的特点和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并考虑到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没有实验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这三大模块进行了以下改革:首先,精简第三模块的内容,使其仅占总学时的5%,同时在第三模块中加入15%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其次,把握第一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为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材料科学基础的本质,同时在第一模块增加材料科学基础的x衍射、透射电镜等基本的表征手段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达到总学时的40%;最后,强调第二模块中与材料学专业相关的材料科学基础内容, 占总学时的40%。第二模块的内容非常繁多,我们通过学习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材料的形变及再结晶规律,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与材料学专业有关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为后续材料学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2 教学方法改革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看似简单,但掌握起来却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快让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的学习方式,跟上上课节奏,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这门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训,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做了以下改革:(1)通过现实的例子,引发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针对材料是科技的基础这特点,通过材料的突破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的例子,增加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同时,介绍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高度重视。比如讲到晶体结构和由于掺杂引起的缺陷内容时,可以介绍当前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基本都是通过掺杂引起材料能带发生变化的特点,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好这门大部分高科技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介绍材料学专业方面的所有专业课或多或少的与这们课有关联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2)以晶体结构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晶体的结构缺陷和性质的关系,如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位错运动,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位错是什么样子。(3)通过课本目录,帮助学生学会总结,比较,归纳。材料科学基础内容琐碎繁多,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比较和归纳,才能将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形成整体,不致前面学的很快就忘记,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看目录的缺点,我们强调了目录的作用。比如学习完一章后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回忆本章主要内容,象本章包括几节,每节主要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其中重点是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一章与前面几章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分析学过的内容,总结和归纳出要掌握的主要内容。(4)逐步引导,培养学生自学。大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过程中对于晶体的结构和三元相图,掌握起来具有较大难度,需要老师讲解,但对于原子结构和键合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掌握。这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5)通过做凝固和晶体结构分析实验使学生对书本上学的凝固原理和晶体结构缺陷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让同学门把铁碳合金熔化后浇注在砂型腔里铸造成钢锭,研究是凝固原理对其结构的影响,然后把凝固后的钢锭用xrd(x射线衍射),研究其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同时把钢锭磨平后在显微镜下研究其晶相,找出成分中的马氏体等晶相组织,与书上的相图对比,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

3.3 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成绩的考核是课程的重要内容,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针对材料科学基础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我们将材料科学基础的考试方式分为三块,一是传统的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二是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完成情况和每章主要内容总结等,占20%,三是实验情况,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通过实验考察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占20%。其中在闭卷考试中,我们强调了课本的基本知识,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综合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应用情况,而概念题则考察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结构和本质的理解情况。

4.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的理解,为后续的材料学专业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莉芹.“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8,5:58-59.

2 张建新. 《材料科学基础》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1:114-115.

3 王小槐,张照军.《材料科学基础 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62-64.

4 杜双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49-651.

5 付猛,沈榕.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j].时代教育,2008,10:44-45.

6 王章忠, 张祖凤, 巴志新. 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5-66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4)

生物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学领域中正在发展的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其研究内容涉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化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药物学等学科,同时还涉及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范畴。而面对刚由高中迈向大学校门的本科生时,如何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的深入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学习,并掌握专业所涉及的多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人才,则需要一个系统周密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策略。

一、外语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目前,国外的生物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已经得到迅猛发展,而在中国,生物功能材料领域则是属于一个新兴起步阶段,同时国际间的专业交流和合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无论是从学习的角度还是合作交流的角度考虑,及时了解国际上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是保证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教学紧跟时展的必要工作,而外语水平的高低则直接限制了对国外研究工作的了解和领会程度。目前已经出现了系统的生物材料专业英语。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就应该督促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化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深入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之前,需要系统学习各类基础化学知识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而来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并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实验功底,为将来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并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材料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生物功能材料本身就是材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总的来讲,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系统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之前,除了化学基础知识以外,学生还应接受系统的材料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材料加工工程及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现代材料学科更注重研究各类材料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四、生命科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由生物功能材料的定义可知,生物功能材料是用于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诊断、修复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材料,即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其作用药物不可替代。生物功能材料能执行、增进或替换因疾病、损伤等失去的某种功能,而不能恢复缺陷部位。因此,生物功能材料的应用对象就直接决定了生物功能材料学与生命科学的密切相关性。目前,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这类生物材料在植入到生物体内以后,会与机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如生物体内多种生物酶对材料降解的促进作用、材料降解产物需要在生物体内沿着特定途径完成代谢、材料产物的降解对生物体生理环境的反作用,等等。除了这些问题,研究者还要分别从个体、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生物功能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的这些研究内容无不体现了生物科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相互渗透。

五、解剖学、病理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解剖学就是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学科,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解剖学的主要分支有比较解剖学、组织学和人体解剖学。生物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所以解剖学内容包含不同的层次,从最小的细胞到最大的器官,以及器官之间的关系。而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临床性。生物功能材料是直接用于人体组织器官置换的一类材料,因此学生在从事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方向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来配合研究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基本的解剖学知识和实际的解剖操作能力,并能够针对动物实验观察阶段出现的各种病理学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且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药物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重点放在载药生物材料的研究上。在制备载药的生物功能材料时,研究者需要具备基本的药物合成的知识,并对所使用的药物的结构、性能、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等知识有系统的学习。

在以上介绍的与生物功能材料相关的学科中,外语、化学是最基本的两大类学科,这是每个从事与生物功能材料相关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扎实功底的知识。材料学、生命科学也是相对比较基础的学科,但相对于前两种介绍的学科,其内容要相对专业,而解剖学、病理学及药物学是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学科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应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时需要涉足的领域。

综上所述,作为新兴学科,生物功能材料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正是它的交叉性和边缘性才使得生物功能材料充满了突破和创新,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功能材料十分重视,中国也把生物功能材料列为重点发展的科研项目之一。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物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进行,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展此专业的学习,因此全面了解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与其它专业的交叉性并以此为根据来确定专业课程的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柳斌、郑斌、王定华.《创新教育案例全书》,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5)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型大学。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作为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材料科学基础”有必要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加强实践练习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的性质

材料科学是一门揭示探究固体材料性质规律、设计及控制材料性能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基本关系。探究表明,材料结构是决定材料性能的核心要素,而材料的显微结构和材料的加工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材料科学也需要探究材料在各种过程中的行为,这些过程包括加热过程、冷却过程、反应过程、界面过程、扩散过程、相变过程等。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人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学科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重要基石。根据我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必须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材料工程师,紧贴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需求,结合本校材料科学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进行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教育的基础上,侧重进行材料开发应用、材料改性和材料加工的工程教育。

2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主动适应上海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材料学科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宽专业知识面上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既把握材料科学和工程基本原理,又通晓材料制备和加工、组成和结构、性能和应用等系统知识的宽专业人才。作为材料学科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平台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在学科知识构建中起着“基石”的功能,其教学内容的设定、宽度和深度决定着学生培养中有关材料学知识的基础深度和知识面的广泛程度,并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展开、实施及教学效果。本着“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教学原则,我们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

2.1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多重指向性。一方面,应打下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为学习材料专业其他知识做预备,同时也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做预备,为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区别地加以培养;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新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把握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的思维方法,为今后自学材料领域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强调学生对材料科技进展和人类文明及经济发展关系的认知,能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研发、选择和应用材料,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使用材料。

2.2课程体系和内容

在课程体系上,贯彻“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在保持金属材料为主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在材料科学理论模型的介绍上尽量拓展其适用的材料范围,如晶体结构,位错模型,界面结构模型等。教学内容的取舍以“精、宽、新、用”为原则,从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原理出发,以固体材料结构为重点,从微观、宏观、物质内部、表面和界面、静态及动态过程等不同层面角度,阐述固体材料结构、结构缺陷及变化规律,以及固态材料的相平衡、相图、扩散、相变等,在材料应用方面,结合材料科学的理论内容,介绍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如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的最新进展,使学生对材料组成和物质结构的内在联系、材料结构和性能间关系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

2.3实践教学环节

在加强实践的教学改革中,采取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和学院平台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实践教学的全面提高。材料科学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内实验,现配置了16学时的实验课,二是单列了一门“材料科学综合实验”课程,时间布置为连续的3周。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重新讨论制定了课内实验内容,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如金属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综合实验、金相分析综合实验等,编写了新的实验教学指导书。课内实验以学生材料学基础技能练习为目标,如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组织观察、材料塑性变形过程组织变化的特征,强调对不同材料显微结构基本特征的把握。材料科学基础综合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过程、实施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素养,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材料科学基础核心内容,即“材料结构决定材料性能、材料加工过程和材料结构密切相关”的认知。课内实验和综合实验内容互为补充、相益得彰,取得了新教学培养模式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实验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编CAI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效果。一些实验室目前难以实现而对学生的学识教育较为重要的内容也通过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熟悉。和此同时,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授课力求重点突出、逻辑清楚,强调教学互动,提倡师生间平等讨论,倡导探索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达到理论融会贯通的目的。

2.5考核方式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认为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为此有必要改进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方法。对此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更为全面均衡的考核方法。具体考虑为将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随堂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对平时学习过程和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将上课听讲和课堂交流、作业习题解答的独特性及完成质量列入考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有自洽性合理性的不同见解。在阶段学习后,设计一些随堂考试卷,随堂考试答应学生参考课堂笔记和教材,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检验学生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将实验报告作为独立考查的重要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的能力,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适当调低期末考试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权重,例如由原来的70%降低到50%或更低,试卷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对基本知识的把握、熟练和提炼的程度。

2.6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主要依靠教师推动。近年来,我们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为重点,在职教师再培训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并重,着眼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师队伍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在“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团队中,有校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校青年学术骨干等,科研及学科建设的成果反哺教学的结果,促进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材料工程意识的形成。教师团队通过公开课观摩学习,加强教学法探究,极大地提升了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

3结语

作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的“材料科学基础”正在我校材料学院相关专业范围内进行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上,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只有通过对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具体的探索和调查探究,不断地实践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才能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师昌绪.跨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若干热点新问题[J.自然科学进展,1999,(1)摘要:1-12.

[2杨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实践[J.科教文汇,2006,2摘要:81.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90-02

一、引言

我国传统的通识教育过于强调基础科学理论,弱化专业内容和工程实践,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西方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践,成果丰富,其中尤以工程教育模式更为突出。它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从科研到运行为生命周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以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做中学”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之一,中国教育部于2008年开始组织课题组进行试点。

《功能材料》是一门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体现。本文就是根据这一实际需要,适应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素质教育,满足培养综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工程教育模式下《功能材料》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二、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的依据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符合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工程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项目创设情景,协作学生学习开展教学,通过完成项目达到意义建构,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充分体现我院以研究型和应用型人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特点。

功能材料作为能源、计算机、通讯、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型功能材料正在众多不同领域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根据我院2009版新大纲要求,《功能材料》课程涉及面广、头绪多、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而且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事实也证明,按照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也比较差,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三、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功能材料》教学的实践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式教学,能使学生亲身经历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项目开发生命周期,在与课程紧密联系的项目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构思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研究项目。课程研究项目是《功能材料》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课程研究项目,学生可以深入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研究项目设计

为了实现项目教学目标,我院设计了《功能材料》课程研究项目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①项目的题目;②项目组成员;③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④项目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⑤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等;⑥项目主要的日程安排或时间节点;⑦主要参考文献。让学生在完成研究项目指导计划书的过程中掌握项目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做中学”。

3.任务实现

教师经过简单的理论介绍和导入之后,带领学生实施项目,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最多3个学生),每一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全面负责该组的任务。所有环节任务的实现都靠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研究项目选取的难易程度,研究内容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每组的最终成绩。每个小组要在项目报告中标明每个人在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或者每个人负责的内容。

4.成果展示

所有的项目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演示汇报。演示汇报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和其他学生了解各组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小组的学生都要在台前汇报,汇报前由教师指定主汇报人。每个项目演示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另外有5分钟的提问时间。每个组必须严格控制演示时间,超过时间1分钟以上要扣分。

不同项目的设定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通过个体和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学习和实训,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合作、沟通和组织能力。项目完成后的及时反馈,又有利于学生间经验的分享。该模式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四、在工程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结合院校教学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能力,合理制定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工程项目,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知识、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工程教育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有利于进行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经验和教学组织能力,而且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五、结语

《功能材料》课程结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本质性理解,促使学生结合课程主动考虑并构思满足要求的设计,设计的任务紧扣《功能材料》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具有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系统调控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查找书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关注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系统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景华等.功能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2.

[2]郑昌琼,冉均国.新型无机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田莳.功能材料[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如璋.功能材料学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5]李玲,向航.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贡长生,张克立.新型功能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李俊寿.新材料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宋英等.《功能陶瓷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

[9]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89-02

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一直以来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三大支柱之一,而我国原有的材料学科教育受制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市场经济对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高的要求[1]。2005年美国的教育界就提出[2],工程师应兼备“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交流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领导力、伦理道德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等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对培养模式进行合理定位,以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专业设置过细,学生培养存在局限性。当前,材料类专业开设的有: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包装材料、绿色建材、耐火材料等专业。我校开设的专业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专业,由于专业间彼此界限分明,知识体系关联较少,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考核依据也主要看学习成绩,所以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所学专业上,致使学生学科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特别是在涉及交叉学科领域倍感吃力。

2.学生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已经各自都有自己的专业,不管是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专业课的学习,考核方式就是期末考试。学生学得好与不好就以考试成绩来定性,评奖评先也以考试为依据。这种过于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开拓视野的兴趣。容易造成两个极端,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业成绩优秀,可是知识面狭窄;另一部分成绩不优秀的学生,由于没有评奖评先的机会,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会逐渐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影响了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前对于自身所选专业的了解并不深入,对于即将要学习的专业的认识更多是停留在字面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大部分同学对于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于专业发展前景感觉迷惘从而逐步失掉学习的兴趣。从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逐步就发展为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继续发展到学业成绩不及格,最后学生面临的可能是无法毕业或者由于课程跟不上导致的心理性格问题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大材料”学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先大后小,先博后专。学校材料专业统一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对外招生,学生进校后全部按照“大材料”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先开始学习公共基础课,夯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设针对各小专业的特色专业课,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了解各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开设公共专业课,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方法等,让每个学生对于材料专业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重新按照原专业分班,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意愿,分班的过程既兼顾学生兴趣又保留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我院又尝试设置了特色班,所谓特色就是淡化传统的专业界限,打破专业壁垒,允许学生在“大材料”教育背景下根据导师意见及自身兴趣在合理范围内自主设计、调整自身的培养计划,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更宽专业视野,对材料学科领域适应性更强的通用型人才。

2.营造多样化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本科生进校之初对于专业的认识都是相对模糊,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适合学什么专业大家都是懵懂的。通过构筑“大材料”的学习平台,采取开设材料导论课程、举办学术讲座、动员学生进实验室、研究生与本科生帮扶对接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摒弃传统的培养模式中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加大师生互动教学环节的比例,强化师生沟通的效果,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双赢。老师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认可学校并茁壮成长,最终让自己成一个优秀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3.构造全方位,立体化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原有培养模式主要依托学生所学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而当今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应该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创新人才。因此需要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通过“大材料”培养模式的构筑,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制订交叉扩展和相互融合的培养方案,通过双向交流、学科交叉和多元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尽早确立自身的学业规划,同时基本确立今后的个人发展规划或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从而最终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的培养目标。

4.建立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由于学院公共实验室资源相对有限,无法完全实现对所有本科生开放。为解决这个矛盾,同时为了适应“大材料”培养模式的需求,我们建立了以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教授科研室为基础的交叉学术科研平台,将公共实验室开放时间延长,所有资源对本科生开放,最大限度地容纳学生,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展示的平台。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高效综合利用实验室。探索建立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发挥学科整合优势,联合进行实践活动,实现教学效果和科研效果的双赢,为学生成才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目前我院的生源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结合我院学科建设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性探索,提出了对学生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大材料”的模式进行培养的机制。新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合理定位发展方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参考文献: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8)

作者简介:王海燕(1979-),女,河南开封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技术物理系,讲师;康利平(1980-),女,河南安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技术物理系,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二批青年教师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74-02

近年来,相对于计算机、法律、外语等应用类学科,数学、物理、材料学等基础研究或偏重于基础研究的学科越来越得不到学生的重视。[1,2]究其原因发现,除了这些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架构固定、抽象性强、难以理解等特点外,理论与实际相互脱离、教学方法死板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如果高深的理论无法被活学活用、不能解释身边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现象,那么这些理论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变成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教师都明白理论知识是其他应用学科知识的根基,决不能由于学生的忽视而放弃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必须从这些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提高这些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材料学专业的授课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解决该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使实验课能够做到设计合理、时效性强、内容丰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更加紧密,切实发挥实验课的纽带作用。[3]尤其对于材料学专业而言,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根据材料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材料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材料学基本知识、系统扎实的材料学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等。只有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掌握主要材料的构成、测试和分析的方法,熟悉常用测试手段与设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设计与创新的能力。本文对材料专业实验课课程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阐述,以期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材料学实验课内容编排需满足的要求

由于材料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材料专业实验课也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内容,才能达到课程内容新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还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多种新材料中找出其共同的特性,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理论基础来设计实验内容,以起到节约教学成本的作用。结合不同高校的科研背景以及学生的基础,在设计材料专业实验课程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内容丰富

材料学专业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主要材料的性能、测试和分析的方法,熟悉常用测试手段与装置,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和创新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其将来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打下基础。因此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应尽量涵盖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基本类型材料的性能测试,以及材料成分分析的光谱学、材料结构分析的电镜等主要测试手段。另外,可以将材料性能分析与测量手段结合起来,如通过“X射线衍射仪的使用方法”这一实验,以几种基本类型材料物性分析作为实验内容,既可以学习到大型仪器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对不同材料的性能有了基本了解。这样的实验就是设计合理、综合性强的实验。

2.重点突出

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和材料的应用三个方面。材料的制备实验在化学基础实验中已经大量开展,因此在材料学专业实验中可适当减少材料制备的实验项目,以避免实验项目的重复,节约教学资源。而关于材料的应用方面,大多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封装,以及对其进行测试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元器件的制备过程复杂,对实验条件的要求偏高,因此关于材料应用方面的实验也应以辅助项目为主,不适合大量开设。综合以上因素,材料学专业实验课应以材料物理实验方法、材料物理量测量、材料物理性能和规律的研究为主线,突出“性能测量、性能分析、性能研究”的训练目的,在实验项目中应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研究为主,包括材料的结构性能、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磁学性能等的研究。

3.具有时效性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例如表现独特的纳米材料、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等。这些新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对莘莘学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材料专业实验中加入有关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研究的相关内容,如通过“纳米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的测量”实验,学生可以学习到纳米材料在受到小尺寸效应和量子限域效应之后,其能带结构发生改变的这一特性,不仅解释了身边的新事物,同时也学习了材料的基本能带理论。

4.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

所有的实验都应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如果没有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实验现象就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操作也会变得漫无目的。因此在具体设计实验内容时,需要先考察学生们已学过或者正在学习的理论课程,做到虚实结合、有的放矢。

5.难易程度适中

材料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协助理论课程学习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让学生学会所有材料学的知识。在整体内容丰富的基础上,单个实验要做到目的明确、易于开展。因此其操作的难易程度需要慎重把握,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认为没有挑战性,也不宜偏难,使得实验难以进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探讨

由于课程内容的独特性,材料学专业实验课在教学方法上不能一味地沿袭其他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而应具备自身的特点。

1.注重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对于实验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基本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仪器的基本性能等,因此实验预习对现场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材料专业实验,相当一部分是对材料测量手段的学习,所选用的测量仪器也多为大型的设备,通过预习可以了解这些测试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要领,认真预习不仅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可以避免实验过程中由于误操作对实验设备的损坏。

2.实验讲解侧重于基本理论

实验原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目的的把握更加明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给予清晰的解释,是动手操作之前很必要的环节。但是有关实验原理的讲解应该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讲授,应尽量少或不涉及具体实验操作,把研究和探索的乐趣留给学生们自己去发现。

3.现场指导以启发为主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此时,授课教师应给予其适当的指导,使实验能够进行下去。然而有关实验的指导,要做到点到为止,并以启发诱导为主,不可对具体操作进行讲解,更不可代学生操作,以免使实验课程的作用尽失。

4.注重培养学生端正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习惯

专业课实验可以看做是大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预演,在实验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建立的科研态度和形成的科研习惯将会对其今后漫长的科研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授课教师在教授具体实验内容的同时,还要将端正、严格的科研态度,认真、细心的科研习惯以及开放、活跃的科研思维教授给学生。对于抄袭、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绝不能姑息。教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将会无形中起到规范学生科研道德的作用,将会使其终身收益。

5.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实验课程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因此在考核实验成绩时应使用完全不同于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评分应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的实验预习、操作规范、科研态度、报告处理以及实验台的整洁程度均应作为评分点。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还可成为纠正抄袭、杜撰实验数据等不良科研态度的有力措施。

三、结论

材料学专业实验课起着将深奥的材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作用,因此学好和教好这门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授课实践经验,在该课程的课程内容要求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使材料学专业实验课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材料学领域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丽清,刘剑虹.论大学生专业选择权[J].教育发展研究,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9)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实验教学条件欠缺。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2007、2008、2009级学生)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2)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科目一学习材料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104-001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儿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通过教师的有效“操作”,达成一定的有效“目标”,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对科学教育有效目标的内化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收集事实源于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则依赖“有结构的材料”。“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世性的基本观点。科学课教学离不开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又离不开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现就利用有结构的材料促进学生有效探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有效探究的物质基础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都知道材料就是科学探究的“米”。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好材料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开始。材料需要优化,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使材料具有结构性,材料的结构性决定着探究的有效性。《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科学就是学生们亲身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科学”是“探究意义的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要为验证这些假设为学生提供多样材料,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常见的材料,因为学生对这些材料感兴趣,注意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 ?

二、注意材料的科学性是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

只有具有科学性的材料才能促进学生有效探究,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了解空气一单元有个实验:称一称空气,说明空气有质量的。教材中实验的做法是在一根小木棍的两头各挂一个充气大小一致的气球,然后用针刺破气球,从而棍子失去平衡,说明空气有质量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轻飘飘的,但是空气是有质量的,这一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理解大气压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教材中的做法,其实是不科学的,膨胀了的气球所受到的空气浮力,会完全掩盖空气有质量的物理事实,好比在水中去称水。另外还有我把气球用线栓住挂在棍子的两头时,由于气球受到的空气浮力较大,棍子动荡不安,好不容易才会停止摆动,用小针去刺破气球时,尽管气球皮上贴有透明胶,可是我在上课时,连刺破三个气球,都发出很吓人的爆炸声,并且,气球炸破后,小棍子又要动荡好一阵,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

我想到了做这样一个装置用来称量空气的质量,就是找一个496毫升的矿泉水瓶,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安装一根连上橡胶导气管的玻璃管,用502胶水密封好小孔,先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力挤出大部分或者用两用气筒将空气抽出,将橡胶导气管打好结,不让外面空气进来,用实验室的天平称其质量是27.1克,天平的精确度为0.1克,然后用两用气筒用力往瓶子中充气,充气30多次,又把橡胶导气管打好结,不让瓶内压缩的空气跑出去,再用天平称其质量为27.9克,两者相减得数是0.8克,就是打气筒压入空气的质量,如果充气次数更多,或者改用容积更大的塑料瓶,称出的空气质量就更大,这样,很能证明空气确实有质量,实验结果直观。

三、分层、适时呈现有结构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自己的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一般来说,材料的结构性呈现如下:

1. 材料的呈现要有层次性,发放体现后续性

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就形成了结构。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较后发放的材料称为“后续材料”。如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材料就必须分阶段发放。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材料结构的呈现始终牵制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不断推进。

2.材料呈现的数量和种类要充分,适应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使用材料多是学生常见的,但经过组合又成了一种有揭示概念的结构的材料,学生就有能力发现材料蕴含的意义。因此,学具的数量和种类的选择对于主题应该是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每个学具都应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学具都要对学生概念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材料应该能够也应能够吸引和适应特定年龄的孩子们,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能够最终获得发现,而不是被迷惑和打击。教师通过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材料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有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其意义,从而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产生困难。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而分层、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实验材料,则能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一致性,并能有效地控制好教学秩序,保证各个实验顺利的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只有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求的典型且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提升学生的探索历程、体验感悟,使他们比较容易的去自行实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科学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有结构的材料,了解学生探究的习惯,使他们较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省级三好学生申请书 下一篇: 项目建设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