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刷匠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6:49

粉刷匠教案

粉刷匠教案篇(1)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

在我们实施的音乐趣味性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教师主动地带领学生积极的去参与审美过程,主要是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方法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设计趣味性教学教案时候,在一些教案中融入写直观的审美元素。 小学音乐的教学趣味性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搭建起一个平台,与家长要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

3.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课堂上的发音训练、节奏练习、乐理知识等,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就需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采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潜力,从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比如学习《小小粉刷匠》时,如在学习《小小粉刷匠》。 在这堂课前,教师可以事先在教室外墙壁上都贴上了白颜色的纸,还准备了许多小刷子和报纸。 在歌曲新授后,《粉刷匠》这首歌曲的背景音乐渐渐响起,教师带领同学们用报纸折成帽子,带上小刷子来到教室外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粉刷游戏。 此时,同学们都充分施展他们的装扮才艺,俨然一个个小小粉刷匠正在认真的工作着。 试想,如此生动的情境还不足以吸引学生吗? 还怕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吗? 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又收获到了劳动的喜悦。

粉刷匠教案篇(2)

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执教《麦哨》时,课前跟学生交流的一个片段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上课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 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师:是的,上课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倾听和思考。现在我就来考考你们倾听和思考的能力。“我叫虞大明”,你听出什么? 生:我听出你的名字叫虞大明。 师:再听:“我现在叫虞大明”。通过思考,你听出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你以前不叫虞大明。 师:那我以前叫什么呢?我现在长大了,所以叫虞大明,你们猜,我小时候叫什么? 生笑:虞小明。 师:我以后老了呢? 生笑:虞老明。

评析:这显然是虞大明老师在介绍自己姓名时跟学生开了个玩笑。但玩笑之中又再次强调了课堂上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倾听与思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和方法上的准备。

二、幽默与课件紧密相联

虞大明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师:我们把课文中描写托德的鬼相的段落和句子找出来,并在句子旁边批注他的鬼品。(学生找句子,作批注,然后交流。)师:你们想不想看看托德的鬼相?

生:想!师:鬼相可难找。我找啊找,找啊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你们猜,怎么着?生:找到了。师:没找到。(生笑)师:我不甘心,又找啊找,找啊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你们猜,怎么着?生:还是没找到。师:找到了。(生笑)(老师即刻出示了一张哈皮狗的脸,同学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评析:用一张哈皮狗的脸代替托德的脸,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但仔细看看课文的描述,这张“狗脸”与托德的笑容多么相似啊!幽默之中深刻揭露了托德的丑恶嘴脸,讽刺了他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丑恶内心。

还有一次,虞大明老师在执教《刷子李》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他说“现在有一个粉刷匠将要闪亮登场,同学们看看是否认识他。”课件一出示,学生忍俊不禁。原来,这个粉刷匠就是虞大明。照片上的他一改教师形象,完全是一副粉刷匠的模样:提着油漆桶,拿着油漆刷,穿着工作服,最可笑的是衣服上到处的斑斑点点的白漆,跟“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在笑声中领悟了刷子李的“绝活”。

由此可见,幽默与课件相联,更能增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幽默与评价紧密相联

案例: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语?(甲生读)师:非常好听!(乙生读)师:特别好听!(丙生读)师:异常好听!(丁生读)师:格外好听!(生笑)

评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运用这四个激励性的评价短语对学生进行评价,产生了喜剧效果,营造了欢悦的课堂气氛。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教师在一次考试后,神情严肃的走进教室,同学们预感到肯定没考好,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杨得志,站出来!”老师命令道。杨得志同学满脸通红,犹犹豫豫的站起来:“老师,我……对不起……没考好。”“你来跟大家讲讲,你是怎么能考到100分的?”老师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脸上灿烂得像一朵花。同学们会心地笑了。这种欲扬先抑的幽默的表扬,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

当幽默与评价相联,这种评价是深刻的,是能震撼学生心灵的,能最大限度的起到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幽默与组织教学紧密相联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自觉性较差的孩子不免会在底下讲小话,作小动作,玩小东西。这就需要老师用各种方法组织教学,让全体同学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例如,有一次,我正在上《少年闰土》这一课。有个叫“周兴强”的同学在底下玩什么东西。当时我正好要念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我开始念:“鲁迅,原名周树人。(补充一句)也就是周兴强的爷爷……”同学们笑了,周兴强的注意力也自觉地回到课堂上来。

还有一次,有两个同学在私底下讲话。当时正上《海底世界》,其中有“窃窃私语”这个词语需要学习。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同学们,我们班的两个同学正在表演窃窃私语,你们听,他们表演得像不像?”

粉刷匠教案篇(3)

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儿童心里特点,运用游戏或形象的教具及图片,或通过表演等使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如:教唱《粉刷匠》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提问:图中画的是谁?"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能学会刷墙吗 ?在粉刷匠的录音伴奏下教者做歌表演,歌词我是一个粉刷匠……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他们为老师的表演不自觉地发出掌声、笑声,此时已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乐观的情操,同时也进行了爱劳动的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德育因素,由于音乐教育本身具有的情趣、美感、愉悦性和易接受的特点,在德育工作中,音乐教学“寓教于乐”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以音乐艺术的感染力进行,而不是空洞的、教条的说教。

几年来,在音乐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方法渗透德育,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1.趣味法

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儿童心里特点,运用游戏或形象的教具及图片,或通过表演等使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如:教唱《粉刷匠》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提问:图中画的是谁?"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能学会刷墙吗 ?在粉刷匠的录音伴奏下教者做歌表演,歌词“我是一个粉刷匠……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他们为老师的表演不自觉地发出掌声、笑声,此时已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乐观的情操,同时也进行了爱劳动的教育。

2.结合法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地域风格等特点对学生进行历史、国情、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如:欣赏《斗牛士进行曲》、《草原放牧》让学生比较民族乐曲《琵琶协奏曲》、与西洋管弦乐曲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感到民族风格乐曲更为贴切易懂,接受较快;欣赏《英雄赞歌》时,通过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颂歌强烈的感染力,感受英雄形象的高大,使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欣赏民乐合奏曲《紫竹调》时,在大屏幕上展现给学生(多媒体课件)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画卷,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领略江南水乡的美丽,在声情并茂的氛围里,让学生对笛子、二胡、弹拨乐的声音有了新的认识;在感受歌曲抒情、优美意境的同时,激发学生喜爱中国民间音乐的感情,再如欣赏《国歌》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曲雄壮感人的情绪。

3.分析比较法

在唱歌教学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曲式、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及歌词的分析,从中找出产生美的因素,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同东北民歌《摇篮曲》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在不同曲式里,利用不同演唱、演奏方法都可以表现妈妈对宝贝的挚爱和催孩子入睡的柔情。再如:《送别》这首歌,词曲天衣无缝,语言韵味无穷,旋律优美迷人、醉人,歌词体现了中华语言的俊美、精炼、抒情。这首“学堂乐歌”抒发了深深眷恋、离别之情。引导学生从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失调现象进行比较。

4.调控法。

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设置与教材艺术性和思想性相适应的氛围,如;课外活动时,我带着录音机和学生们去山上、河边训练,边听音乐,边领略自然风光,这时,他们唱歌、跳舞、吹奏,兴致很高,就连平时性格内向,不喜欢活动的学生也加入了行列,是大自然陶冶了情操,使他们更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

在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有意识选择能激发学生音乐欲望和对美的共鸣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在电台播放动画片《西游记》期间,我把片头、片尾曲录下来,让学生随录音演唱,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还了解了歌曲所凝练的主题---歌颂了主人公机智、果断、惩恶扬善、不畏路途遥远艰险、义无反顾的精神。

粉刷匠教案篇(4)

一、什么是情感开发

小学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情感开发和所谓成年人之间的情感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所说的情感开发是指:利用音乐的美感对小学生进行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影响,让小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学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丰富,得到升华。

二、如何进行情感开发

小学音乐课不是简单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重点是利用音乐欣赏对孩子进行教育,只有得当的情感教育方能体现小学音乐欣赏的价值。例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传唱度颇高,难道老师只要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们唱歌就可以了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从歌词方面我们就可以对孩子进行情感开发,就以上文提到的歌词为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家长多多进行交流,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增加孩子对国家历史的认识,体现孝道与爱国精神。再如,《粉刷匠》,这首歌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旋律简单易懂,歌词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能力强。”老师就可以运用这一句歌词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情感开发的意义

小学是小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已经对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品性。毫无疑问,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学习知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高尚的品德。音乐是陶冶人类情操的最佳选择,所以在小学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开发孩子的情感,极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的内涵有时可能连专业人员也难以理解,但是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公认的精神内在,这公认的精神内在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具有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音乐作者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感情。让小学生懂得音乐深层次的表达显然是不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能够在小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开发出孩子们乐观、积极、友爱这些宝贵的情感,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粉刷匠教案篇(5)

我会画画

又到了上美术课的时间,我铺开画纸,慢慢地调着颜色,在心中想像着我要画的内容。等到各种色彩调配好的时候,我开始在画纸上用线条勾勒图案的轮廓。再慢慢地着色,慢慢地看着一幅画在我的手中活泼起来,鲜艳起来。想想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我是怎么的狼狈啊。  我小时候就喜欢用笔在纸上涂鸦,画一些奇形怪样的图案。爸爸以为我对画画感兴趣,就送我到美术培训班学习。第一天到了培训班,看着那么多画画绿绿的色彩,我很惊讶,也很好奇。  老师开始讲课了,讲什么三原色,什么色彩的搭配,我是一点都没有听在耳朵里,满脑子只是被各种色彩的颜料所吸引着。啊,那么多的颜色,画在纸上该有多么精彩呀。我从来都是用黑色或者蓝色的笔涂鸦的,哪里想到画画有这么多的颜色可以用啊。  老师叽里呱啦地讲了一阵,终于开始动手画画了。先是在画板上放一张纸,老师教大家拿铅笔的姿势。我可没有管那么多,不就一根笔嘛,怎么拿都是一样的。“就画一头狮子吧。”我对自己说,刷刷,刷刷,笔尖飞快地在纸上磨着,一头狮子就画好了。  该上色彩了,我挑了一盒水粉颜料,每样都挤一点放在调色板上,胡乱地搅成一团,然后把画笔挤进去。画笔拿出来的时候,带出了一大块的颜料,然而我没有管那么多,“啪”的一声,直接按到画纸上。谁知道我用力过猛,一些水粉溅到我的脸上。我用手臂一抹,又把眼光投到画纸上,大笔一挥,像粉刷匠一样刷刷几下,笔上的水粉都涂到纸上了。真过瘾,我对自己说,又把笔插到颜料里,再来一次“龙飞凤舞”。这样反复几次,我把调色板上的颜料都刷到纸上了。我又给调色板放上颜料,这一次,我放得很多,看看手中的小号笔,觉得太不够意思了,就换了一根大号的,像拿调羹一样,把调色板上的颜料一块一块地刷到画纸上。也许是太兴奋了,我颜料飞溅出来,把我的衣服裤子弄得满是色彩。  老师终于发现了我的异样,过来看看。我得意洋洋的样子,满希望自己的“杰作”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谁知道老师夸张地张大嘴巴,说:“你画的是一只老鼠嘛,真肥哦。”我哭笑不得地红了脸。  爸爸来接我的时候,简直都认不出我来了,我浑身都是色彩,活像一只大花猫。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已不再是当年的“小花猫”,每当别人夸奖我的水粉画时,我总会想起第一学画画的情景。

邮:325204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五(6)班

张亦涵

粉刷匠教案篇(6)

“呜……””哎呀!是在哭呢?”我一惊。这时周子丹小朋友探起脑袋,委屈地说:“老师我尿床了。”我一听,又生气又着急地说:“你刚才不是才起来小便的吗?怎么会又尿床呢?想尿尿你怎么不赶快去小便啊,干吗要躺着小便……”孩子听了小声的说:“我才去一会儿,你不会再让我去的。”听到这里,我心一紧,也顾不了思索赶紧帮周子丹小朋友换干净的衣服……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不同的孩子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的孩子应该区别对待。这些并不是装饰品,而应该真正的理解其中的精髓。从孩子的言语中我领悟到对孩子的信任不够,欣慰的是孩子能跟我说真话,还是挺信任我的。我应该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调整自我,以崭新的姿态去面对孩子们。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心中有孩子,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

【2013年11月21日,阴。】

今天天气很好,孩子们精神十足也很高兴。我带着孩子们到操场进行户外活动。今天我让孩子们玩的是抬杠,看到马上就可以玩自己自制的抬杠玩具时,孩子们一阵狂喜。

我也迫不及待的给孩子们讲好抬杠的玩法以及要求规则后,便把它们分成几个小组来玩。孩子们真是又兴奋、又投入,按老师的要求有序地进行着活动,一阵兴奋之后孩子们有些懒散了。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我启发他们几个小组来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厉害、能干、有团结协作精神。于是,孩子们又投入了紧张激烈的游戏中。开始孩子们玩得很好,可比了几个小朋友以后,第四组由于李源、李彬胜太慢把整个组的速度拖长了,比赛中就听到其他孩子在说他们慢、拖后腿。比赛结束后,我正在为孩子们评判胜负,比在前面几组的小朋友正在欢呼。

忽然听到李元和李彬胜边跑边哭来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真的很笨嘛?他们个个说我们笨,下次不要我们玩了,我们没有偷懒,我们也跑得很快。”看到他们委屈的样子,我一时也不知怎样来安慰他们。于是,我小结了一下今天活动的情况,便组织孩子们进了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我觉得孩子们户外活动的兴趣很浓,集体意识也很强,可是却忽略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团结协作精神还很差,虽然一个小组有人拖了后腿,但也只能就此大骂别人笨,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慢的小朋友也很尽力了,只是由于个体差异不同而已。

我觉得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培养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加强幼儿的协作精神,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不能因一时不好便加以辱骂,比赛做游戏嘛,重在参与,参与了、快乐了,就达到目标了,没有必要为此让孩子们互相埋怨。这个事情得我们每位老师关注,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教育、培养他们的品质,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2014年1月5日,阴。】

今天的音乐活动课,我不慌不忙地出示一张没有颜色的小猪的新房图片,问小朋友:“你们觉得小猪的新房漂亮吗?”小朋友马上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漂亮!”“没有颜色的!”不好看,给它涂上颜色才好看。”“那我们就来做小小粉刷匠,帮小猪来刷新房吧。”短短一句话就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活动的内容“粉刷匠”。

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刷起了房子。而我此时则是静静地观察孩子的动作,并不时地用鼓励及赞同的眼神回应着孩子。音乐一停,我将目光注视在孩子们身上。“谁来试试,你是怎么刷房子的?”孩子们争先恐后举起小手。一个男孩子上前,随着音乐双手做摸墙状,快速地上下移动,表现八分节奏的动作。“哦,你是这样快快刷的,真棒!请你来教教我们吧!”刚才还有点羞涩的男孩,俨然像个小老师似的教了起来,我却像个渴求的孩子,在小朋友中间认真地学着。“哎呀,那你们知道哪个节奏在说这个快快刷的动作呢?”大家学好这个动作安静下来后,老师求助似地拿出三张节奏卡(四分节奏、八分节奏、带休止符的八分节奏)。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纷纷发表起自己的看法:“X多的是快快刷的。”“X下面有横线的是要快快刷的。”“这张只有2个X,那张有4个X,是要快一点的。”“哦,是这样吗?”老师用疑惑的眼神望着大家。“我们试试不就知道了吗!”一个小朋友自告奋勇地提议。“你的办法真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被老师这么一说,乐得这个小朋友呵呵直笑。在音乐声中,老师和孩子共同验证了结果。“对了,我们说对了!”孩子们欢呼雀跃着。“我们的小粉刷匠真能干,那你们还能用其它动作来刷这个节奏吗?”“可以,老师我可以横着刷。”“我会画圆刷。”片刻,孩子们就巩固掌握了八分节奏。

“哦,快快刷的累了吧?”老师关切地说。“那你可以怎么刷让自己放松一下呢?”“慢慢刷。”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太好了,你来教教大家吧……”随着音乐的节奏,大家又乐此不彼地学了起来,并且同样地找出了慢慢刷的四分节奏卡。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又掌握了四分节奏。

伴随着音乐,师生开心地玩着、学着。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节奏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

最后,老师请小朋友完整欣赏音乐,回忆音乐的那里是快快刷?哪里是蘸一下、刷一下?哪里是慢慢刷?经过完整的动作练习后,用上乐器进行伴奏。整个活动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

通过了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注意教的定位,应在幼儿学习中扮演着多元角色 。

2、 注意教的时机,应善于引发幼儿认知冲突。

3、注意教的艺术,应让幼儿在主动建构中意义学习。

粉刷匠教案篇(7)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受到意外和新鲜,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呢?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时都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歌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歌,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它!”这位教师将导入设计的非常自然,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使学生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情感想象获得审美喜悦,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然后适时的提问,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最终使学生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并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

二、引导“玩”,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判趣味是狭窄的。但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歌曲教材共同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等。许多教师针对这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训练;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总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通过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我在进行《粉刷匠》这一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玩”的乐趣与意义:《粉刷匠》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绪,而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用“开心”和“生气”两个形象各异的小纸偶为线索进行了对歌曲的感受、体现和创作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当进行到歌表演和创作这一环节时,并不是使学生通过肢体做简单的律动,这只是停留在了较为浅薄的层次,而应引导学生在这样浓厚的表演氛围中进行更深的探究,从中得到更深的道理。所以学生学会基本的“粉刷房屋的本领”后,①我扮成“开心”说:“同学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好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工合作,把房屋彻底地粉刷一遍,让它更漂亮!好吗?”②接着大伙开始分头商量什么干;③这时教师引导:“谁来帮着粉刷窗户?”……“还有地面”……一下子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通过这一次“刷房子”的劳动体验,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懂得了“劳动最光荣”;④最后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巧用“cai”,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已逐渐普及,其教学优势也被人们认同。巧用“cai”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指导操作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如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并联想而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的主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音的高低》教学中,一般会准备许多像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可乐瓶、装沙子的塑料袋等这样的物品,然后让他们学想一想,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不施是个好方法,但我这有一件更出色的物品,你一定会选择它,它就是flash《怪味生日歌》!下面对这则“动漫”作简易介绍:8只大小不同的熊猫,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演奏方式庆祝朋友的生日。

请用鼠标点击右下方的“tv”图标可以完整播放。而当鼠标经过每一只熊猫稍加停顿时可单独播放每只熊猫发出的单音。由于作品的设计别有匠心,所以引入教学也就别有风趣。此作品可以在介绍乐器音色(乐器体积大小导致音高不同)或者乐队人员分工合作时趣味引入。(如图)随着多媒体电脑的迅速普及,它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的另一项技术——midi(musialinstrumentalinterface乐器的数字化接口,它包括:合成器、电脑音乐软件、音源、电脑、midi连线、调音台、数码录音机等周边设备)也加入到为音乐教学服务的行列。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试想,当学生已能够通过电脑摆弄mp3时,他们愿意坐在教室再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单一讲授吗?电脑音乐的加入,不但能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而且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总之,作为教师一方面在加强知识和先进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探究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网上资料:《音乐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行探索》刘黎君

粉刷匠教案篇(8)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好的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如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老师扮演妈妈,同学们扮演宝宝,正唱得投入时,突然一位同学默默地流下了眼泪,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同学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老师因势利导,加以引导,通过温馨——伤心——开心等不同情景,用中速——慢速——快速的速度变化(中强——弱——强的力度变化)和师生角色转换来演唱歌曲。同学们不仅很快把歌曲学会了,也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争当妈妈来关心爱护这位同学,让她重新得到母爱,通过动态生成资源深化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生成环境,尊重孩子独到的见解,关注生成,让教学变得多彩亮丽。

二、精心预设,机智生成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主宰课堂,掌握课堂前进的“方向盘”,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生成栏——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让预设的方案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时,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临阵不乱,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如在教学《粉刷匠》一歌中,教师在预设教案时,通过对不同粉刷匠的弹性预设,自然达到课堂生成。课堂中学生演绎出有勤快的、偷懒的,熟练的,生疏的,慢的、快的,轻的、重的,长刷的、短刷的,高的、矮的等等不同粉刷匠,通过学生形体表演、声响模拟、歌声表达等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充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潜移默化,演绎生成

音乐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课堂上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丽的生成图。音乐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曲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融情入理。如教学歌曲《共同拥有一个家》,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设计用配乐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歌曲的学习:“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大家都待在自己温暖的家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突然,路边传来一个布娃娃的哭声,她哭得那么伤心,她为什么不回家?也没有爸爸妈妈?”教师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一会儿,然后问学生:“你们遇到了布娃娃,会怎么做呢?”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出示歌词,让学生配乐朗诵歌词,体会歌词情境,然后在情境中学唱,并结合我国“SOS”儿童村的故事,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一起学会一句手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粉刷匠教案篇(9)

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激凌一样。

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没能“告诉”清楚,雪究竟是什么。教后还出了一道考题:“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音乐教学。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美好与快乐的音乐,竟然成为不受中小学生欢迎的课程。这种尴尬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论是哈伯德笔下的“雪”,抑或是我们的音乐教学,它都不仅仅是一种讲述,而应是一种亲历,一种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音乐本身就是情感性、体验性的艺术。通过让学生参与艺术审美活动,获得审美体验,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没有参与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以“日常生活”为源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参与体验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儿童是自然之子,音乐对于他们来说,首先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将儿童束缚在狭小的由音符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粉刷匠》一课时,巧妙地以节奏训练中“节奏娃娃的家”还没有粉刷作为过渡,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劳动情境,引导学生当“小粉刷匠”。教师问学生:“你们想怎样帮助节奏娃娃刷房子呢?”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粉刷的动作,而音乐的节奏就蕴含在其中。有的是飞快地刷,有的是很用力地刷,有的则是划着圈仔细地刷。教师从学生的粉刷动作中提炼出相应的节奏,并让他们看着节奏谱用乐器或徒手将这些节奏表现出来。学生从“劳动”中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发现了它与音乐的天然联系。不仅增添了学生对音乐、对生活的一份情趣,更满足了学生发现、探究知识这一过程的乐趣。

“体验”是《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主要方法之一,并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的基本途径。

在传统教学里,《国歌》一课中的三连音这一节奏,往往是依靠教师讲授,强化训练,甚至以数学图形辅助讲解,弄得学生满脑子数学逻辑而缺少音乐的感知。一位教师却以学生最爱玩的“扫机关枪”游戏引入。一下子,整个教室活跃起来了,“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的机关枪声从教室的每个角落响起,不一会儿,教师边玩“扫机关枪”边走向钢琴,在低音处弹起了“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慢慢地,绝大多数的枪声也都成了“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了……学生不仅轻而易举地念准了三连音,而且体验到了三连音像密集的炮火,好像爱国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场面。紧接着教师配上相应的画面和音响,创设了跨越时空的历史情境,学生仿佛进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唱到三个“起来”时,学生自行设计了这样的情景:第一个“起来”象征南方的人民起来了,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起立,第二个“起来”象征北方的人民起来了,另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起立,第三个“起来”象征全国人民都奋起抗日。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旋律上行,要用渐强表示……”这样苍白的讲解。学生早已表情凝重,全体起立,有的握紧了拳头,有的手挽起了手……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并体现在他们的歌唱表演中。

一位哲人说过: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身边。杜威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因此,今日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当下的鲜活生活,回归生活世界。

以生为本贴近时代关注学生需要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角度,了解学生需求。有人曾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要,必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求末。那么,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呢?“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你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学生不仅有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同样有情感的需要。而音乐恰恰表现为: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音乐的潜效应。

一个六年级的女学生,心理失衡、品行缺失到她对父母造成身体伤害后,还能漠然视之的地步。当她了解到流行歌曲《天亮了》的创作背景:一对夫妇乘坐的缆车突然坠落,在离地面只有一米的一刹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举出了孩子,孩子终于幸免于难,但却永远失去了双亲。听到歌手韩红那饱含深情的演唱,通彻心扉的呼唤,以及那悲壮的旋律时禁不住失声痛哭。在某些人听来,它不过仅仅是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而已,但却能使她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音乐是触及心灵的,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着人格完善的历程。因此,音乐教学既要求学生身体的参与,也不能忽视心灵的参与。这种感受、体验,难道还需要教师“讲述”吗?“艺术不容说教,审美不容灌输。”

人们常说:音乐中包含着情感,充满着想像。其实这情感的源头是在听众的心中,这想像的翅膀生在欣赏者的身上。不是音乐在激动,而是音乐使我们激动,不是音乐在幻想,而是我们在幻想。让学生用心灵走进音乐,那么,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生命意义的建构。

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密切。高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不满足于书本上的音乐知识,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教学,应当贴近现实,贴近时代,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体验的空间。

“老师,什么是音乐剧?”“《猫》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能不能看一看?”当学生面对电视广告、海报宣传时,这一切都对他们充满了诱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研究学习的行为理论时指出:要进行有效学习,必须抓紧有利时机。既然学生有这样的愿望,我们结合教学开设了“走进音乐厅”的课程。学生们忙开了:上网查阅,图书馆找资料,请家长帮助搜集音像资料等等,大家资源共享。并请专家讲座有关音乐知识、音乐礼仪介绍等。在盼望的音乐课上,学生的音乐知识丰富了,音乐视野拓宽了,在贴近时代生活的活动中走进了音乐,领悟了音乐,这些同样无须教师过多的“讲述”。诗人海涅说:“语言之尽,音乐之始。”

又曾见一位老师是这样教“雪”的,课始,教师将蜂蜜涂在写有“雪”字的课本上,让孩子们去舔食“雪”。

“‘雪’好甜啊!”孩子们兴奋地说。

“是啊,‘雪’很甜,课本里的知识更甜!”

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读雪、写雪、玩雪,操场上,孩子们手舞足蹈,自娱自乐,有的昂起脸蛋让雪融在睫毛上变为珍珠;有的伸出舌头让雪化在舌尖上成为玉液;有的掷雪球、打雪仗……

―――“雪是麦子的被子。”

―――“雪是太阳的敌人。”

―――“雪是春天发给冬天的短信。”

―――“雪是我最喜欢的玩具。”

―――“雪是天使翅膀上失落的羽毛。”

粉刷匠教案篇(10)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许多老师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幼儿,因此常常是“我想他是在干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他在干什么”。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这种“平视”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喝完牛奶拿着杯子去洗,当水柱流下来时,他用手按住水柱,但水还是从间缝里流下来,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可能的反应是这是在浪费水,不好好洗牛奶杯而在玩水,接下来的行为可能就是批评指责,而从幼儿角度来看,她可能是在探索水的奥秘,带着这个想法和这个孩子交流,可以发现原来孩子想通过手试试能不能按住水。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去关注一下孩子们在师幼互动中的体验,多关注一下孩子们那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带着孩子们的眼镜去观察他们,你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尊重幼儿信任幼儿为前提的。幼儿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

二积极引导,把握兴趣点

陶行知说:“唤起兴味。学生有兴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教师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展现自己具有个性的表达风格,但教师完全不引导只是让他们自由表达,孩子们能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呢?完全根据幼儿兴趣,这样的活动能保证都有意义、有价值吗?教师的作用仅仅是迎合幼儿的兴趣吗?幼儿自发兴趣下的活动 确实有可能积极、主动,然而这样的活动只是外显形态上表现出独立、自由、积极,整天处于这样状态中,幼儿似乎更多地成为娱乐者、放任者。

因此,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教师须时刻留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即抓住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教师应追随幼儿,依据自己对幼儿的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如,在综合活动《神奇的小工具》中,无意间幼儿看见了粉刷后,哼起了《粉刷匠》的歌曲,其他幼儿也跟着高兴地了起来,见此情况后,我就以游戏、音乐贯穿课程始终,并紧紧地将教师和幼儿通过表演粉刷匠、理发师、修鞋匠等角色联系起来,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促进了教学,在教师适宜的指导下幼儿很自然地认识了刷子、锤子、吹风机等各种工具及其作用。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是倾泻式的灌人。

三适时教育,推动兴奋点

即用适时的机会,把幼儿的兴趣点推向更高的层次。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有限,探索较多停在表面上,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幼儿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以幼儿为本”,就是要帮助幼儿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注意学习过程中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关键所在。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以引发、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行为的发生,即使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谎诞离奇的,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这时教师就要对幼儿点拨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当幼儿对动物的探索停在外形上时,教师就要寻找“放大镜”,把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动物内部奥秘的问题上。

当然,在师幼互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把握一个度。就是教师要在孩子动了脑筋而问题不得解决时再行启发,幼儿才会善于类推,由此知比。

四用爱发现,挖掘闪光点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拥有爱的眼睛,才能发现“棒”的孩子,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孩子是天使,他们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你爱他、喜欢他,他通过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爱的信息,你说什么他都能听到心里去。成人爱的眼神,来自爱的发现。无论是什么人,一旦发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人或事,眼睛总会发亮。所以,爱的关键就在于发现,让自己心中的激情燃烧起来。

上一篇: 脱贫攻坚交流材料 下一篇: 实用采购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