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6:24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1)

美国一位教育学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阅读理解题,以提问促思维,以思维促语言的表达。

阅读理解题的设计要突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质量检测的依据,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向作用。

阅读理解题的设计,题型要多样,形式要新颖,要具有启发性,要以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教材中字、词、句、段、篇、写之间的联系;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讲究层次,以便清晰地展开教学过程。

二、传授答题方法

语文课上,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传授一些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1.答题之前,要多读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我们知道,理解与感悟的关键又在于读,读不通顺、读不明白,就无法进行理解和感悟。因此,解答阅读理解题前,必须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多读,理解文章意思。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

2.审清题意,对问题要“定格”

为了便于课堂训练,阅读理解题要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把握要求;引导学生找准阅读理解题中的关键词,然后到文中找到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即找准问题的所在位置,对问题进行“定格”。

如一位老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个阅读理解题:小壁虎想借一条尾巴,它有没有借到呢?为什么?老师指导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通过审题,学生明白了问题的关键词是“有没有借到和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读书,在文中找到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学生通过读,找到了第二自然段为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这就找到了问题的位置,做到了对问题的“定格”。

3.找准位置,对答案要“定格”

题目出自文章,答案一般来说,也是源自文章具体内容,不会纯粹是出题者的主观臆想。有时文章会直接呈现答案,有时只提供了部分答案,有时只给出了思考的线索和方向……答案或提示一般就在涉及问题关键词句段前后的位置,因此要引导学生联系涉及问题关键词句段的上下文,在上下文中找准位置,对答案“定格”。

如前例中,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为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只要引导学生读一读下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答案”就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就做到了对问题答案的“定格”。

三、学会推敲答案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说的阅读理解题的答案,缺乏适当的指导,对一些答非所问,句子不完整, 遣词造句不妥帖、啰唆、重复,甚至语序混乱,张冠李戴等现象,也同样或一味称好、或不予表态,这种做法不但会影响和阻碍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语文课上,教师应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指导,不仅要正确,而且要精练。

一位老师教《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对“小壁虎想借一条尾巴,它有没有借到呢?为什么”这个关键问题,是这样引导学生推敲答案的:

师:小壁虎向谁借尾巴?

生: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向老黄牛借尾巴、向小燕子去借尾巴。

师:你的意思说对了,但句子有点啰唆。你能说得简练点吗?

生: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去借尾巴。

师:改得很好,去掉两个“向”和两个“借尾巴”,意思就表达得更清楚了。以后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精练。

师:那么小壁虎有没有借到尾巴呢?为什么?

生: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它们都不肯借。

师:你的回答很简洁,但是这里要把它们为什么不肯借尾巴的原因说清楚呀。

生: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泼水呢。”老黄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说:“不行啊,我飞的时候,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师:你讲得不错,说明看书比较认真,把它们不肯借尾巴的原话都找到了。能不能根据这些原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呢?

生: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小鱼要用尾巴泼水,老黄牛要用尾巴赶蝇子,小燕子飞行时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师:你回答得真精彩,不但语言准确,而且概括出了小壁虎没借到尾巴的原因。其中有一句话对小鱼、老黄牛、小燕子为什么不借尾巴的原因作了总的概括,你知道是哪一句话吗?

生: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2)

一、在故事开讲前留白,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在故事开讲前,巧设悬念,布下空白,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激发兴趣。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曲”,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我们可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幼儿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幼儿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将幼儿的注意力抓住,使其充满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求欲。随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幼儿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自然引入故事,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幼儿故事《小猴卖“”》。

在讲这个故事前,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或贴一张圆形图片,问:“小朋友,睁大你的眼睛,开动你的脑筋,说说这个‘’像什么呀?”顿时,下面小手林立,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是像蛋,有的说像球,有的说像铁圈……众说纷纭。我接着说:“是呀,这个‘’实在是太有趣了。今天啊,有一只可爱的小猴他要去卖‘’,你们觉得奇怪吗?小朋友一定想知道他为什么要卖‘’?会卖给谁?干什么用呢?是不是?下面请小朋友仔细听哦!”接下来,所有的小朋友都饶有兴趣,自始至终把故事听完。

二、在故事情节中留白,发挥幼儿想象

案例:幼儿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它想向朋友借一条尾巴。

“向谁借一条尾巴呢?”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向鱼阿姨借尾巴,“鱼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划水呢。”

小壁虎爬到大树旁,向牛伯伯借尾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飞虫呢。”

小壁虎一直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妈妈知道了,让它转过身去,小壁虎一看,开心地笑了:“我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了!”

这个故事里面,角色有小壁虎、鱼阿姨、牛伯伯和壁虎妈妈。情节是尾巴断了,到处借尾巴,借不到尾巴,自己长出尾巴。背景有:树林、小河边、大树旁。主题是“一切要靠自己”。

情节开始是十分恐怖的,“小壁虎的尾巴被咬断了”,它在哪里遇到了蛇?蛇怎么追它?它的尾巴怎么被蛇咬断了呢?它在危险的时候,妈妈在哪里?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一定很痛。他发现自己的样子那么丑,心里很焦急,所以要借尾巴。这里可以写一段开始的故事情节。

故事接下来的另一矛盾,是小壁虎应向谁借尾巴,它应和自己身形一样的动物借尾巴,它不应向鱼阿姨借尾巴,鱼尾巴那么大,怎么接得上;也不应向牛伯伯借尾巴,牛尾巴那么重,问小朋友如果你是小壁虎应向谁借尾巴呢?此处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标准答案可以是向小老鼠、小蜥蜴借尾巴。

在教学时我们要观察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说话,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他是用对话发展情节,反映角色的语言和行动。所用的句式有:“鱼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好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划水呢”……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借东西的对话模式,加强幼儿日常生活的语言应用,设计对话模式的模仿:“你把(某种东西)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以上的东西)(作用)呢”。

三、在故事结尾处留白,拓展幼儿思维

案例:幼儿故事《老鼠和钟》。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只肚子饿极了的老鼠,因为不知道黑夜房间里的钟声是什么东西,而一夜不敢出洞找东西吃的事。这种场景在幼儿生活中也常出现:因为怕黑,所以不敢走出房门。

故事最后问:“钟声还在滴答!滴答地响,饿了一夜的的小老鼠怎么办呢?”故事也没有给出答案,这里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了。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想出不同的办法来的。然而正是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回答,从而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提供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视故事“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幼儿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幼儿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有人认为:“教师和孩子在一起,就是在同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预先设计好学习的程序和终点,不让孩子有充分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自由,是对孩子学习潜力的束缚和阻碍,是把幼儿园推向“有教而无学”的境界。把大脑还给孩子,使教师由权威的管理者、学习的主宰者转变成为学习的诊断者、催化者及资源的提供者。给幼儿充分自主学习的权利:凡是孩子能说的,让孩子去说;凡是孩子能想的,让孩子去想。

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幼儿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来构思故事情节并进行完整表达,激发幼儿头脑中的鲜活表象,解放幼儿的嘴,幼儿就能自抒己见,娓娓道来。

参考文献: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3)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富有个性的小学生,他们的脑海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正因为他们充满想象,富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始料未及的“小插曲”。

即将上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一个调皮的男孩向我提出问题:“老师,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其他动物都没有告诉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了?”我暗暗地佩服他读课文时善于思考的精神,并巧妙地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是啊,其他动物为什么没有及时告诉小壁虎它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呢?”一个聪明的女生首先回答:“其他小动物从没仔细观察过小壁虎的尾巴,所以它们都不知道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了。”一个机灵的男生说:“因为其他小动物都不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多少,所以当小壁虎向它们借尾巴的时候,它们都不了解小壁虎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

那位调皮的男孩又继续提问:“为什么小壁虎从来不转头看看自己身后的尾巴?”我告诉学生:“小壁虎可真粗心啊,它没有认真地观察过自己。你们知道小壁虎的妈妈为什么知道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了呢?”有的同学回答:“因为那是小壁虎的妈妈,妈妈最疼爱小壁虎了,她最注意小壁虎的变化。”有的说:“因为壁虎妈妈知道自己的尾巴断了还会重新长出来。”我借此机会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小壁虎的妈妈这么疼爱小壁虎,它为什么不向妈妈借尾巴呢?”一个机灵的小朋友这么回答:“因为壁虎妈妈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就会变难看,小壁虎不希望自己的妈妈变丑,所以它没向妈妈借尾巴。”另一个小朋友说:“因为壁虎妈妈也要用尾巴来保持平衡,小壁虎爱自己的妈妈,它舍不得让妈妈遭受断尾巴的痛苦。”

下课铃响了,我仍沉浸在孩子们精彩纷呈的答案里,一段“借尾巴”小插曲引起了课堂激烈的讨论,可爱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心去解读课文,这堂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引导孩子学会思考永远比书上的知识更重要。

二、“找春天”的诗意课堂

当课堂上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时,教师应化被动为主动,抓住一切可行的机遇,对学生进行适宜的教育,这才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教学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时,我告诉学生我们的校园里到处都藏着春天。一个喜欢插话的男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师,那就带我们去校园里找春天吧。”讲台下几个男生也跟着起哄,我忍不住想发火,转念一想:观察校园的春天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立刻让学生集合,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春天。

我让全体学生把袖子高高地卷起来,感受春风,我带着孩子们欣赏了含苞欲放的木棉花及艳丽的三角梅,凝望校园墙角那一片覆盖着牵牛花的绿绿的爬山虎,闻着淡淡的桂花香,站在榕树下聆听鸟儿的欢唱……

当我们回到课堂,孩子们按捺不住心中的雀跃,我试着引导:“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们的校园里,你看,墙角的牵牛花正吹着紫色的小喇叭。”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春天在我们的耳朵里,你听,鸟儿正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有的说:“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你瞧,操场旁三角梅开得那么艳丽。”……

感谢这堂课不期而遇的小插曲,孩子们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充分地发挥了孩子们的潜能,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发现了春天,发现了美,也让我收获了一堂诗意的语文课。

三、“捉蜗牛”的联想课堂

日常教学中出现想象不到的“小插曲”时,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首先应以课堂为重,待时机成熟时“小插曲”便可迎刃而解。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4)

语言教学活动是最能显现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场所,也是最能体现幼儿积极参与表达的环节。我们有选择地确定了一些适合大班幼儿兴趣的故事、谈话等活动,如“小树叶”、“小壁虎找尾巴”、“心情变变变”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师有效的启发和指导,在鼓励幼儿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幼儿思维表达的问题,给予幼儿思索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在积极和主动的交流后,以鼓励和表扬为手段,让幼儿相信自己,积极地举手发言,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例如:在语言活动《小壁虎找尾巴》的活动中,教师只播放课件画面,不播放声音,并在观看前提问:“故事里面有哪些小动物,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话?”亮亮说:“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掉了。”芸芸说:“小壁虎可能去向小鱼借尾巴,小鱼不肯。”“小壁虎还会向老黄牛借尾巴,黄牛也不肯。”“小壁虎看见了燕子飞过,向燕子借尾巴,燕子也不肯。”“小壁虎回家向妈妈借尾巴。”“小壁虎又有一条新的尾巴啦!”……断断续续中,孩子们很快就看懂了故事的内容。这时,再请幼儿完整欣赏课件,看看自己说的和故事内容是不是一样。直到故事结尾处,教师突然停止播放,又提出一个问题:“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来的呢?”孩子们立即热闹地讨论起来,意见不一:“壁虎妈妈不舍得自己的宝宝长那么难看,就把自己的尾巴给了小壁虎。”“壁虎妈妈重新去给小壁虎安上一条假的尾巴。”“壁虎妈妈去向别的壁虎借的尾巴。”“壁虎的尾巴断了,是能够自己长出尾巴来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地想象着结果,并积极地举手回答,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最终教师把壁虎“再生”的特殊习性总结出来,完满地完成了该教学活动。如此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孩子们的兴趣大大增强,大胆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感受到了喜悦。虽然答案显得很幼稚,但是充分地体现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表达愿望,最大限度给予了幼儿讲述的机会。

二、捕捉幼儿“乐于表达”的有效契机

抓住幼儿的爱好和兴趣点,给予一些合适的引导,并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自由地讲述。在无意识的表达中,孩子们会比较轻松,没有顾忌和担忧,慢慢会形成比较好的表达意识。同时,教师应多多聆听孩子的语言,可以要求孩子用比较完整连贯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比较有逻辑性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引发幼儿回答的欲望。

例如:在一天早上的区域活动中,秋秋看见桌上放着很多恐龙玩具,兴奋地叫了起来:“快快跟我回到恐龙时代吧!”他很快召集到了很多对恐龙感兴趣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平时比较顽皮的男孩子,他们聚集在一起,边玩边议论开来。“你们知道世界有多少种的恐龙吗?”“有翼龙,是在天上会飞的恐龙。”“有三角龙,霸王龙。”……听到孩子们能说出这么多恐龙的名字,感觉这是他们所喜欢的话题,于是我立刻问:“那你最喜欢什么恐龙?为什么呢?”孩子们看到我参与更加兴致盎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喜欢三角龙,她头上的三个角很厉害的,可以保护自己,当别的动物欺负它的时候,就可以使劲撞,而且三角龙是吃草的,所以也不会伤害其他动物。”“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也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你们都说的是吃草的,那我喜欢的是吃肉的恐龙,你们猜猜是什么?哈哈,是异特龙,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这个小朋友边讲边做着吃动物的凶猛的样子。“你们知道吗,恐龙中间也是有小偷的呢!”麒麒高很神秘地说,“那就是偷蛋龙,原来它是一个专门偷吃恐龙蛋的小坏蛋。它的嘴里没有牙齿,只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来刺破并吸取蛋汁用的。”小伙伴们都惊讶地看着他,很佩服的样子。“你们真棒,知道这么多的恐龙知识,好厉害!”在我的表扬声中,幼儿的信心更足了,都渴望着自己的回答能够得到教师、伙伴的认同,从而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乐于表达的意识和行为。

三、多彩的活动为幼儿“乐于表达”提供场所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展开各种多样的话题,鼓励幼儿自由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无规则的活动中,轻松坦然地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表达,促使幼儿逐步形成乐于表达的习惯。教师应始终相信孩子能行,留给孩子较大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耐心倾听他们不太连贯的解释,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首先,了解个别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从幼儿的个性特点考虑,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引导,让这些内向、平日话不多的幼儿乐于开口,使其勇于表达的态度慢慢形成。

其次,开展班会活动“我会讲故事”。请家长教幼儿一个故事或是儿歌,利用午餐过后的时间进行集体讲述,提高幼儿表达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结果幼儿还会评价他人故事讲述的语言和表情,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

再次,开展“小小主持人”活动。在幼儿努力争当主持人的活动中,提高他们表达的能力和兴趣。

最后,抓住日常生活的各种契机,和孩子进行个别交流,给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积极地运用榜样的效应,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积极成为“能说”、“敢说”的“聪明宝宝”。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58-02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是刚起步,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只是学语文,更要用语文。因此,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很多都配有有趣的图片,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观察力是关键。我在小学第一册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让学生先看看小燕子观察得出了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小燕子去了几次菜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在课文中找出了小燕子观察的结果。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冬瓜和茄子的插图放大,教师再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看谁是最细心的孩子,谁能说出小燕子没有发现的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学生受到鼓励马上投入仔细的观察中。有不少的学生都发现了小燕子没有发现的结果:“冬瓜重,茄子轻”,“冬瓜硬、茄子软”,“冬瓜是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挂在枝上的”,“冬瓜的花是黄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观察力不可小视,只要善于引导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在课文《一次比一次进步》中,学生在观察冬瓜和茄子图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刚才观察的方法,观察先准备好的水果苹果和桔子,说出这两种水果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思考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学生们从两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比较两种水果。有的说:“苹果是红色的,桔子是黄色的。”有的说“苹果的皮很薄,桔子的皮厚。”有的说:“剥开桔子是一瓣一瓣的。”还有的说:“苹果又香又甜,桔子有点酸。”……学生通过观察积极地动脑筋,说了很多的不同之处,表达自己的发现。

在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两幅图,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两幅图中石子有什么变化?两幅图中瓶子的水位有什么变化?两幅图中乌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观察的结果。这时候教师适当地补充就可以了。此时,再次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乌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水?这个问题一提,所有的学生都投入积极的思考中去。我要求学生先与同桌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此时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有的学生说:“可以找一根吸管,乌鸦就喝着水了。”有的学生说:“可以把瓶子放得倾斜一点,乌鸦也可以喝到水了。”还有的学生说:“把瓶口打破,乌鸦可以喝到水了。”更有学生说:“乌鸦可以用青草伸进瓶子里,青草也可以带一点点的水出来”……

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却通过思考得出了这么多有趣的答案,许多的答案教师是想象不出来的,但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到了教师意料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提问,放手质疑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回答,如果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在学习《小壁虎找尾巴》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它的尾巴去哪里了?”“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结果怎么样了呢?”“为什

小动物们不借尾巴给小壁虎呢?”“小动物们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掌握得很好,把来胧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它怎么去借尾巴的,结果怎么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在学生充分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给他们一个任务,自己课余去了解小动物尾巴的作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我有如下体会:

1.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看图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在赞美声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向上的积极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笑容、真诚的夸奖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动力。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6)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引课的时候吸引学生,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感觉单纯凭借语言的描述很难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这时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例如,我在教学《恐龙》一课时,由于恐龙已经不复存在,而我面对的又是一些农村孩子,很多学生只是从电视上了解到肤浅的一点点关于恐龙的信息。于是,一上课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的音像片,再现了恐龙往日的辉煌。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这时我再顺其自然地引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影片巧妙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强化学习动机。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境

用多媒体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再现出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得内容具体而形象,既符合了小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又有效地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雨点儿》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动画,让学生感受大雨点儿与小雨点儿的不同。接着,我提问:“你想当大雨点儿还是小雨点儿?”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又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在课的开始,我就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课题:动画中的小壁虎摆着长长的尾巴在墙角里飞快地爬动,捕捉蚊子。突然墙角下窜出一条蛇 ,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这时,画面中打出了课题——《小壁虎借尾巴》。动画中生动的画面配以有趣的声响、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这时,我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又问学生:“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了尾巴没有?”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三、把握设计坡度,发展思维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乐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大多依靠直觉形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内容。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因此,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时,要把握好思维坡度的“度”,即“跳一跳,摘桃子”,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思维。例如,在《一只小鸟》一课中,我设计了用课件展示小鸟的美丽与可爱的环节,让学生带上小鸟头饰,展示自己美丽与可爱。然后,话题一转:有一天,小鸟像往常一样飞到树枝上,放开它清脆柔美的歌喉,可是发生一件可怕的事……(课件演示小鸟被打中,老鸟接住小鸟的情景)学生看后想象小鸟的歌声消失,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他们会怎么想?然后,集体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喜欢小鸟?这样的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更加升华了,而且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7)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开场白是这样的:“花儿是美丽的。素雅淡洁的春兰,千姿百态的秋菊,国色天香的牡丹,热烈如火的山茶……曾经使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我们要学会用诗人的眼睛去欣赏花儿的美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这篇课文将告诉我们,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将会发现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它也许比诗人所描绘的那个现象的世界更加使人流连忘返”。不难想象,学生听了这一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后,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五彩缤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动地进入到较高的课堂学习境界。

二、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

列宁说:“教学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有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为何不顺手拈来呢?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学生的最爱。歌曲的旋律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将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教《长征》这首词时,就先播放革命歌曲《长征》,学生很快就能唱能背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些、愉快些。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三、温故知新的复习导入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识。

四、妙趣横生的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8)

学会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指的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文达意。语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不同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理解语言写了什么,更要品味内容背后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崔峦老师说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

1.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言

“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

我们可以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按点设计引导学生得言。互动反馈系统EZclick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全员参与,每个学生人手一机,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每个学生都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过程中,当学生在理解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时,教师出示小鱼的话:“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但这句话该怎样指导学生读出语气、感情呢?我设计了如表1的按点,引导学生品味。

选择后,教师请选择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明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

当学生学习过第三自然段之后,了解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怎么借的?借到了没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如表2的按点,帮助学生体会这个自然段的表达顺序。

这个按点的设计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在此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本段的写作顺序,为四、五自然段的自主学习做了准备,在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安排了仿照课文续编故事的语言实践,也是在此按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此按点的设计成功地引导学生感悟表达顺序,达到了得言的目的。

在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同时,我们还巧妙地利用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写法。

例如,《回乡偶书》一诗教学中,教师就在学完古诗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回乡偶书》中的“回”与古诗结尾处的“来”,构成了作者心中是主,而儿童眼中是客的强烈反差对比,诗中这样的反差对比的词语很多,找一找都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读诗寻找的过程中,教师将形成反差的词从诗中拖拽出来:回——来;少小——老大;离——回;无改——衰。将这些词语在整首诗的旁边单独排列,方便学生观察,对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冲击,让学生感悟到正是使用了如此多的对比,作者的情感才得以充分表达。

2.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意

“得意”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同样通过互动反馈系统按点的设计引导学生得意。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然后抓住本诗的诗眼“客”设计了连续的按点。在按点的选择中,让孩子理解虽是同一个“客”,对于贺知章和孩子们有着不同的意义,体会到作者离家时间之久,使得家乡的孩子们都已经不认识他了,而这对于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冲击。

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既不能用喜又不能单纯用悲来形容,那是一种叶落归根的激动,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此时作者的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而这种复杂的情感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呢?教师设计了一个按点,达到了效果。

按后教师让学生续写,学生通过想象,根据自己的选择写出了作者不同的感受。教师指名让学生汇报,再根据汇报内容指导朗读高兴或伤感之情。应该说这个按点不但让学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而且巧妙地把读和写融合在了一起。

3.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法

“得法”指的是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把《拐杖》这篇课文与学过的其他写让座的文章比较异同,其中设计的按点就具有这样的多重性(如表3)。

结果有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a;2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b;4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c;2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d。选择正确答案的学生仅占全班人数的45%,说明学生对文章命题的知识缺乏了解,同时平时缺少这方面的练习。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随即和学生一起讨论起来: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赞扬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

讨论中,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文章的线索,本课是以文章的线索为题,如果以主要人物为题可以命题为“一位小姑娘”;以事件为题可以命题为“让座”;以文章中心为题可以命题为“关爱”。

再如,《回乡偶书》教学中,教师在学习之初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了自学提示,在授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再一次出示自学提示,然后让学生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会运用语言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9)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2分)

1.

(6分)填表。

汉字

部首

除部首几画

音节第一个字母(大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10分)读拼音,写词语。

āi

fén

shī

lún

kuò

mái

zàn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shēnɡ

chù

hónɡ

wěi

jié

jīnɡ

ào

duì

kōnɡ

shì

wén

mí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6分)看拼音,写词语。

liáng

fēng

yáng

niǎo

huā

xiā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i

jīn

fē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6分)比一比,组词。

谙________        庭________      螺________

暗________        挺________      骡________

5.

(5分)在方格内正确抄写《弟子规》中的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6.

(8分)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

(4分)填写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严寒—________

喜爱—________

高兴—________

死—________

8.

(4分)写出近义词

神勇—________

警惕—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

猛然—________

9.

(3分)写出反义词

警惕—________

神勇—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

10.

(6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石棱(léng

líng)________

镇守(zhèn

zhèng)

________

搜寻(sōu

shōu)

________

影影绰绰(cuò

chuò)________

扎进(zā

zhā)

________

出没(méi

mò)

________

11.

(5分)读《塞下曲》,完成填空

①《塞下曲》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②诗中“夜引弓”的“将军”就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期一位________的将领。

12.

(2分)双引号有不同的用法,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表示什么?请选择。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着重论述

C、表示特殊含义

D、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

①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________的声音。

②朱总司令领导的红军被藏族同胞称为“菩萨兵”。________

13.

(4分)用上表示声音的词语,句子就生动形象多了,你也来试试。

例: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①尽管西北风________地吹着,我们还是按时去上学。

②远处传来几声________的狗叫。

③考试了,教室里很安静,只听到同学们的笔在纸上________写字的声音。

④小溪里的水________地流着。

14.

(4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疾:A病,身体不舒适。B恨。C快,迅速。D疼痛。

①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________

②周总理非常关心群众的疾苦。________

③妈妈常年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________

④他大公无私,疾恶如仇。________

15.

(3分)读《李广射虎》写出词语意思:

林暗:________

平明:________

没:________

16.

(3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由于突然来的刺激而精神紧张,导致思想的停止。________

②把力气贯注到身体某一部分。________

③非常勇猛,没有人能比得上。________

17.

(4分)选关联词填空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①今天________没有雨,________晴空万里。

②他射中的________老虎,________一块巨石。

18.

(5分)缩句

①他猛地想起常对儿子说的话。

②北方的天气太冷了。

19.

(4分)给划线的字注音

神勇________

边境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

拈弓搭箭________

20.

(6分)照样子,写词语。

(沙沙)的声音

(嗖)的一声

________的流水

________的蜜蜂

________的小雨

________的心跳

________的乌鸦

________的风声

21.

(8分)填空

林暗草惊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塞下曲》中的一首。诗中那位将军指________,他又被称为“________”,他是一位________的将领。

22.

(6分)把划线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唐朝t________

石棱l________

拈弓搭箭d________

巡逻l________

警惕j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uò

23.

(10分)补全成语

神________色________

神________颠________

神________广________

神________守________

神________其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1分)

24.

(9分)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黄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小壁虎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老黄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屋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___心里很难过___他爬呀爬爬___回家里找妈妈___

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1)选文的第四自然段共有________句话。

(2)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________心里很难过________他爬呀爬爬________回家里找妈妈________

(3)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哭________

难过________

(4)老黄牛用尾巴________

燕子用尾巴________。

25.

(12分)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塔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选自《李广射虎》

(1)这段话描写了________,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2)这段话可以用《塞下曲》中的哪两句诗来说?

(3)读了这段话,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李广。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1分)

24-1、

24-2、

24-3、

24-4、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篇(10)

现在什么都流行一个“微”字,诸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一个微字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习惯,也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情趣。然而当“微”字与教育碰撞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教师别具匠心、情趣盎然、引人入胜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同学之间》教学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个小品。请大家认真观看,想想这个小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表演小品《同学之间》。小品的内容是作文中的“例文”――小队长王颖在春游时不小心摔倒在泥水坑里了,衣服和裤子都湿了。同学们都纷纷把自己的衣服脱给她穿,“我”把穿在外面的长裤递给了王颖……)

(其余的学生都在认真地观看小品。)

师:小品看完了,谁来说一说,刚才这个小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小品的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试着把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一件事用笔写下来。(板书题目:同学之间。)

在进行作文练习之前,教师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看直观的表演后,有一个具体的、形象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写作兴趣。

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来导入新课,创设新奇、有趣、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了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入其境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

【案例】《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导入。

(黑板正中挂着的遗像,上面披着黑纱,下面配着一朵白花,两边挂满了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悼念的图片。教师一改往日的着装,身穿白衬衫、黑色西服。录音机里播放着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教师双眼噙满泪水。)

师(用震颤并且略带沙哑的声音说):1976年1月8日,是亿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一位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东方天空中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遍全国,神州悲歌恸地。1月11日,人民群众涌向天安门,涌上十里长街。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一辆灵车过,数十里泪水洒,亿万颗心拽住车轮”的感人场面吧!

(板书课题《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师通过场景布置、图片展示、音乐播放和充满深情的语言营造了逝世万人悲痛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十里长街,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心中充满着对的深切缅怀和无尽思念。

三、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课文与课文之间、课文与本组课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导入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案例回放】《松鼠的尾巴》教学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各种动物尾巴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今天我们再来认一认,这些又是谁的尾巴?

生:壁虎、牛、鱼、燕子……(教师板书:尾巴)

师:这些动物的尾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这些尾巴的作用很大,简单说说这些尾巴的作用。)

师: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出示松鼠图)

师:你们觉得小松鼠的尾巴怎么样?(学生畅所欲言。)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小松鼠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出示句子)

师:“毛茸茸”和“大”使我们体会到松鼠的尾巴是那样蓬松柔软,摸上去很舒适。(板书:松鼠的)

上一篇: 环艺考察报告 下一篇: 考研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