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3:59

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篇(1)

一、打好写作基础

学生学好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去习作,去解决写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尽量结合自己获取的知识去解决一些课本中的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上课时和老师或者同学交流、讨论。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认真听讲、勤做笔记,对课本进行反复阅读,把一些不懂的问题理解透彻。在课后,教师也要布置适量的作业,当学生完成后要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温故知新。另外,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看一些有利的书籍或者报纸,及时了解最近发生的一些实事新闻,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生读的书多了,写作时自然也就会有更多的素材,写起来也就更加流畅了。因此,在扎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好书、多学习,为自己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角色扮演,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是一门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时,学生既要掌握好一些最基础的知识,还需要培养情感。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合理设置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有效理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提高自身的情感价值。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母爱》这篇作文时,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关于母爱的表演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讲述并表演自己和母亲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或者是有关母亲的一些事迹等在开展主题表演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要规定过多的条框,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母亲的形象模仿出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扮演角色,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能很好理解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爱。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在形象化的表演中产生情感共鸣,既丰富写作题材,又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刻画人物形象

对于人物的刻画,掌握一定的技巧是很重要的。想要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这需要一些方法,描写人物需要抓住几个特点;一是要抓住人物品质方面的特点。比如此人是否热爱集体、诚实守信或者喜欢助人为乐等。二是要抓住人物技能方面的特点,如这个人的特长有哪些等。三是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通常所说的开心或者悲伤等。四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等,如高、矮、胖、瘦等。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的穿着打扮、长相等进行描述。如“一个穿着美丽的公主裙的姑娘,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头发”。通过这样的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一下子就清晰了起来。学生有时候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将人物的外貌和性格对比进行写作,也可以将人物的性格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来。如“这位姑娘恶狠狠地对我说”,这里的描写就会向读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这位漂亮的姑娘说话是凶巴巴的,证明其性格不像她的外表,使读者在心中形成反差。此外,学生也可以抓住人物的行动进行描写,一连贯的动作等描写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对重点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突出来,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是无声的,也可以是有声的,在描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自行进行选择。

四、强化语言表达,注重系统思维能力训练

作文写作过程中的素材收集主题的提炼、内容结构的安排等都离不开思维的运转。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强化对学生思维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独立写作的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注意观察生活。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更加有深度,而不是浮于表面。另外,语言表达顺畅也是高水平作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美顺畅的语言能够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可以这么说,语言功底也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多布置一些仿写训练,让学生善用一些修辞注重对细节进行描写,学会引用一些名词名句等,引导学生能够表达得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情。

写作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既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原则,探究出一些新的适合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多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好的书籍,让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了解一些重要的事件、随时更新自己的资料库。教师还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写作,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让学生爱上写作,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写作教学篇(2)

抄写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写作表象的建立,属于认知的认知即元认知;是学生写作形式与写作内容建构的开始;是生活接触不足的弥补;是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有效准备。按照抄写的形式与目的不同我们把抄写分为片段抄写与整体抄写、积累性抄写与针对性抄写。

顾名思义,所谓片段抄写就是学生摘抄的内容不是整篇文章而是其感兴趣或需要的某一段或几段。片段抄写是抄录的起步阶段,摘录的内容往往显得零散,但学生可以借此摘录一些名言警句或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的优美语句和片段,丰富语言材料。因而,片段抄写是十分必要的。

整体抄写是与片段抄写相对而言的,它不仅注重学生抄录内容同时还注重写作形式、布局结构等。具体操作与片段抄录类似,同样还要坚持开放与导向相结合原则,既关注个性需要又促进全面发展,在突出学生写作主体地位追求的同时,成就学生自觉表达的愿望。

针对性抄写指的是学生依据教师的作文命题内容与要求,有针对性的去选择文章抄写,为仿写提供模仿对象或积累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在抄录后的点评中更为全面的去关注作品内容、语言表达、布局结构等。

从渐进性原则看,抄写是一种基础性需要,是阅读与创作之间的沟通桥梁。可以这样说,抄写工作做得认真、扎实、全面,才能更靠近规范性追求,仿写与创作才可能实施得更有成效。

二、“仿写”教学实施

在上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能仿照例文,就作文形式、语言、结构进行模仿训练。在“抄写――仿写――创作”写作教学序列中,“仿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抄写”成果能否显现,关系到先前较模糊的写作规律认知能否得到固定和强化,关系到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否推进。搞好“仿写”环节就等于建造了阅读迈向写作的“绿色通道”。

古人学习写作同样注重模仿,有“偷字、偷意、偷气”之说。所谓“偷”即有模仿之意,“偷字”即是对前人词句的模仿;“偷意”则是对前人文意的模仿;“偷气”则更高明,是对前人意境气势的模仿。初学者以“偷字”为主,先经词句模仿,渐而“偷”其“意”,进而“偷”其“气”,终而如唐彪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古人进行写作模仿学习也是讲究渐进性的。现代读写结合研究也特别重视模仿,朱晓斌博士指出,学生写作时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范文。

(一)一般仿写

这里所说的片段仿写则是一般性仿写,作为仿写训练的起步,重点在于积累语言经验、扩展知识面,与前面的片段抄写相对应。试卷或讲义中的仿写题就是不错的训练材料。

如2009年四川卷,要求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学生有取景大海的,有取景山峰的,有取景乡村的,还有取景校园的等等,模仿基本符合要求。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锻炼。

(二)侧重仿写

侧重仿写是学生针对自身写作学习、积累不足部分的仿写侧重和教师观察学生写作学习、积累不足或不完善部分的仿写侧重的结合。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作用将被加强,教师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生写作风格形成、人格完善上。但也要顾及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集体的整体发展。笔者认为,高一学年在注意语言表象模仿同时更应侧重文体规范仿写,在范文选择上多选取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等,与针对性抄写紧密的挂起钩来,达到文体强化目的。高二可侧重内容表达与谋篇布局方面的模仿,将文章内容和结构联系在一起,做到形神兼备。这是仿写训练内部的渐进性,符合写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写作教学篇(3)

提起作文,不少学生都感到头疼,总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更有甚者,绞尽脑汁,抓耳挠腮,咬破笔杆仍挤不出一个字。这是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当然写不出精彩文章。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也就是说写作所吸纳的材料要多而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这一重大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想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能“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以读悟写,读中练写

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写作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相机进行写作指导和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技能。

1.在阅读教学中适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例如,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怎样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怎样进行作文的选材剪裁……很多课文本身就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在学习理解这些经典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这些相关的写作知识。

2.在阅读过程中把握好契机进行写作训练。如在课文学习中掌握了精彩的语言可以及时进行语言的仿写训练,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进行“补白”“续写”,进行想象和新的创编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接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课文进行摹写,来训练学生的布局谋篇和构思能力,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可让学生来仿写《我的父亲》等,学生一般都能够摹写出较好的作文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写作手法、精彩语句作评点,来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通过寻找和把握这些契机,适时进行写作训练,使读写有机结合。

3.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作文立意的角度。语言的美丽就是智慧的美丽,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思维。学生作文思想肤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要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有厚度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中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科学的人文价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的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景入理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操千曲,观千剑”,在读中悟写,读中练写,学生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

三、以写促读,畅流开源

写作教学篇(4)

写作是学生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看,写作是最薄弱的环节。英语写作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法在其具体的教学应用中也有所不同。

一、体裁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体裁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语篇既是语言建构又是社会意义建构,既让学生掌握图式结构又能够了解其构建过程。笔者在高职院校写作教学方面有多年的实践,尝试过多种教学法,效果不甚明显。经过体裁教学法的理论学习与初步课堂实践,觉得体裁教学法比较适合于高职院校实用英语写作教学。

首先,体裁教学法是以语篇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为核心,这与英语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其次,体裁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体裁的不同语篇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实用英语写作的素材大多为社交信函和常用商务信函。另外,高职英语应用能力写作考试多以应用文为主,高度结构化的体裁分析比较适合考试要求,从这点上说,体裁教学法的采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减轻考试焦虑感,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写作考试成绩和写作能力都有益处。

从体裁分析理论看,写作是同社会情景密切相关的,写作是作者与某一特定社会情景沟通的手段。情景语境通常包括三要素[2]: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指交际的内容和目的,语旨指交际双方的关系,语式指交际的方式。以确立贸易关系信函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强调这类文章的交际目的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情景语境的分析: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列出其图式结构,分析其特点,这样对学生习得英语写作有重要意义。当然,体裁教学法并不否定成果教学法中常用的语言层面的分析。相反,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参与特定体裁的用词和句法的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体裁结构,能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建构和意义建构,完成与社会的书面交往。

二、目标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以掌握学习策略为理论指导的一种科学化、标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首先从有计划地确立目标开始。通过让学习者通过完成各种目标不断接触新知识、得出新结论,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目标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实施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阶梯式训练。为增强写作课程的方向性和主动性,师生都要对写作课的目标了然于胸,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原来存储的与目标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以此作为生长点和衔接点去生成新知识,增长新经验。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近期目标是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拿到毕业证;远期目标是毕业后面向就业市场,满足社会需求,掌握和运用各种应用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教学法在写作课程实施中通常有四个步骤[3]:扩大词汇量,提高基础写作水平;写作要点和格式的训练;写作内容和质量的训练。批改反馈,修改成型。教师要把学生上交的写作初稿认真批改,检查从语言知识积累阶段走向语言知识运用阶段的成果。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和问题心中有数。确定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合理。不可攀,增强其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三、错误分析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职高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拼写、词汇、语法、句子结构、语篇结构等方面的错误,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错误,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错误分析理论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受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启发而提出的。错误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不意味着学习上的失败,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所做的假设,这种假设只有在与目的语体系不符时才会出现偏差,因此,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4]。通过错误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建立和检验假设的,进而探索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寻找错误的来源,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

写作教学篇(5)

古语有云:曲不离口,笔不离手。要想唱好歌,必须天天练嗓子;同理,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天天练写作。写作训练要想有效果,还得学生愿意练、喜欢练、全身心投入地练。但当前的写作训练过程大多枯燥、乏味,学生不愿练写作,甚至厌恶写作,这使得写作训练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尝试把写作训练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故事接龙”的游戏促进写作训练

本人常在课堂上开展的游戏是“故事接龙”。首先,指定一个学生开个头。学生可以随意编织一个情节,或只是点明某个时间、设置某个环境。然后,由后面的同学把情节接上。在接续情节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就由学生自由地想象、推理。只要能使情节发展,符合情理就行。这样,学生就会投入其中,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学生们设置出的情节往往新颖、有趣、引人入胜。“故事接龙”的过程不仅使参与的学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而且吸引了班里其他同学的目光。许多时候还能引起一片惊叹声、欢笑声。集体编故事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情感上掀起了波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写作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说,为写作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游戏对游戏过程做一些梳理,对其中的一些闪光点做一些强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进行写作。教师不应预设过多的条条框框,而应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戴着镣铐跳舞是难有乐趣可言的,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享受写作的过程。“(写作心理活动的自由性)使作者仿佛化为高山巨川,走兽飞禽,深切地感受着身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乐趣,这就是古典文艺理论家们所极为推崇的‘物我交融’的境界。”[1]至于写得好坏,那是下一环节――作文修改中才要考虑的事情。并不是文章写出来就万事大吉了,还要修改,进行逐词逐句地推敲。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2]通过反复朗读习作,从立意、构思、行文等方面寻找漏洞,进一步提升,力争使习作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最后,教师可以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它对于写作训练的意义,为下一次类似的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二、巧用“谁是大侦探”的游戏促进写作训练

“谁是大侦探”的游戏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的规则为先指定一人出题,一般是给出几个描述性的词,或是虚构某种情境。选出四五个人凭自己的理解和猜测,就出题人的内容进行补充,目的是要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迷惑选手,这四五个人中间事先安排了一个“托”,有意放出烟雾弹进行误导。最终根据他们的表现让众人判断谁是那个“托”。这是一个智力游戏,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要求旁观者“察言观色”。其中充满了悬念,很能激发人的思考。无论判断的结果正确与否,学生们都会全身心的投入。

这个游戏紧紧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知不觉中,学生仔细地观察,冷静地思考,还不时触发种种情感,这为写作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游戏的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在参与游戏中的推理过程以及伴随着的情感变化,以此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谁是大侦探”这个游戏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鲜活题材,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有可写之处,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米下炊”的困境。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使学生用自己的话写真实的事件、抒真实的情感,打破学生写作时“内容编造”“情感虚构”的怪圈。“歌德就说过:‘依靠体验,对我就是一切,臆想捏造不是我的事情,我始终认为现实比我的天才更富于天才。’”[3]像这种喜闻乐见又真实有效的写作训练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三、妙用“卡片表演”的游戏促进写作训练

本人还有一个常用的游戏,也借鉴了一些电视娱乐节目的做法。具体过程如下: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卡片,有的卡片上是一些词,有的卡片上是一些描述性的内容。游戏开始后,先选择一排学生作为参与者,教师随机选取一张卡片,只能给第一个学生看,然后由这个学生通过表情、动作来表现卡片上的内容(不能用嘴说),第二个学生根据观察,把自己理解到的意思用同样的方式表现给第三个学生,以此类推,直到这一排的最后一个学生,再把这个学生理解到的意思与卡片上的内容作比较。大多时候,比较的结果是彼此有很大差别。对于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做多方面的阐释,常见的想法有:通过别人传话尚且难免出现偏差,更别说具有多种传递意义的表情、动作了;如何通过观察、理解准确把握对方意思……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的思考,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审视这个游戏,也就能写出不同特点的文章了。“把熟悉的东西通过艺术手法的加工变得不熟悉,使我们对它感到陌生、新鲜,从而对它发生兴趣,产生去仔细观察和了解它的强烈愿望。”[4]在游戏中,学生的表情、动作带有表演性质,能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最终结果又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增添了游戏的魅力。

学生关注这个游戏,教师抓住其中的焦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用文字把这些思考表述出来,他们的思绪就能像泉涌般源源不断,流淌于笔端。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写作的乐趣,这才是学生进行写作的不竭动力。

游戏是学生普遍喜爱的活动,而喜爱写作的学生却是少数,如果把大多数学生并不喜爱的写作训练与游戏结合起来,写作教学就将出现很大的改观。笔者相信这将是写作教学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蕾等编.写作心理学[M].济南:明天出版社,1989:254.

写作教学篇(6)

愚不才,在作文教学中走过不少弯路,教训深刻,但在长期探索中略有起色。献丑了,与同仁共斟酌。若能抛砖引玉来。幸甚!

愚以为。作文教学无需搞那么多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作文教学关键在写,重点在写。抓住写就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牛鼻子”。古往今来,中外哪位写作大家不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呢?当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若具体到作文教学就是动起笔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写中去猎取渊博知识,写中去培育盎然兴趣,写中去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如坚持数月数年。准让你笔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说到写,愚人的具体做法有二:

一、天天练:积累一升华

第一步是起始阶段要循序渐进。耐心诱导。90后孩子怕吃苦,一下逼急了会逆反的。从易到难,一句、一事、一见写起,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完成作业。

第二步是孩子上道了,则需严格要求,强化教育。使之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无论大人与小孩,均有一种惰性,人们常说的鸡公拉屎头节硬。一鼓作气容易,但热情不被时日淡化消磨,则要训练恒心。

随训练的坚持,我发现学生的些许变化:一是读课文认真了,读课外书多了;二是对身边人和事不再漠不关心,开始留心搜集素材了;三是日记内容有了升华,无论深度与宽度皆和起始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二、单元练:设计一组装

单元练也就是正式作文课,一则有单元提示、引导:二则有几篇课范文;三则是有天天练做基础积累的支撑。如果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现在有了“米粮”,还有“炊”的示范。就即便是笨妇也应该做得来“炊”了,何况巧妇呢!

写作教学篇(7)

本人常在课堂上开展的游戏是“故事接龙”。首先,指定一个学生开个头。学生可以随意编织一个情节,或只是点明某个时间、设置某个环境。然后,由后面的同学把情节接上。在接续情节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就由学生自由地想象、推理。只要能使情节发展,符合情理就行。这样,学生就会投入其中,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学生们设置出的情节往往新颖、有趣、引人入胜。“故事接龙”的过程不仅使参与的学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而且吸引了班里其他同学的目光。许多时候还能引起一片惊叹声、欢笑声。集体编故事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情感上掀起了波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写作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说,为写作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游戏对游戏过程做一些梳理,对其中的一些闪光点做一些强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进行写作。教师不应预设过多的条条框框,而应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戴着镣铐跳舞是难有乐趣可言的,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享受写作的过程。“(写作心理活动的自由性)使作者仿佛化为高山巨川,走兽飞禽,深切地感受着身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乐趣,这就是古典文艺理论家们所极为推崇的‘物我交融’的境界。”[1]至于写得好坏,那是下一环节――作文修改中才要考虑的事情。并不是文章写出来就万事大吉了,还要修改,进行逐词逐句地推敲。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2]通过反复朗读习作,从立意、构思、行文等方面寻找漏洞,进一步提升,力争使习作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最后,教师可以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它对于写作训练的意义,为下一次类似的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二、巧用“谁是大侦探”的游戏促进写作训练

“谁是大侦探”的游戏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的规则为先指定一人出题,一般是给出几个描述性的词,或是虚构某种情境。选出四五个人凭自己的理解和猜测,就出题人的内容进行补充,目的是要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迷惑选手,这四五个人中间事先安排了一个“托”,有意放出烟雾弹进行误导。最终根据他们的表现让众人判断谁是那个“托”。这是一个智力游戏,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要求旁观者“察言观色”。其中充满了悬念,很能激发人的思考。无论判断的结果正确与否,学生们都会全身心的投入。

这个游戏紧紧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知不觉中,学生仔细地观察,冷静地思考,还不时触发种种情感,这为写作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游戏的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在参与游戏中的推理过程以及伴随着的情感变化,以此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谁是大侦探”这个游戏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鲜活题材,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有可写之处,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米下炊”的困境。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使学生用自己的话写真实的事件、抒真实的情感,打破学生写作时“内容编造”“情感虚构”的怪圈。“歌德就说过:‘依靠体验,对我就是一切,臆想捏造不是我的事情,我始终认为现实比我的天才更富于天才。’”[3]像这种喜闻乐见又真实有效的写作训练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三、妙用“卡片表演”的游戏促进写作训练

写作教学篇(8)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文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体验后的一种情感抒发,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感情,而写作指导中又缺少了让学生观察的机会,于是学生就只能凭空想象了,作文“假”也就在所难免了。小学生虽然生活的空间较为狭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着丰富的可供观察的对象,只是因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罢了。因此,在作文写作指导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人物事物、积累经验。

要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人物的外貌、衣着、神情、说话的语气等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在体会中积累。尤其是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顺序,如写一种植物,从远处看如何,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它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植物相比不同点在什么地方等等;在对人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除了常见的外貌、衣着、神态等,还要对人物的语言、心理等进行一定的猜想。只有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心感悟后,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写作中才会有更丰富的体验来进行表达。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样长期坚持,当学生将观察变为一种习惯后,写作素材就会变得无比丰富,写作中才会有话可说。

二、开展说话活动,让学生由说到写

小学生最喜欢的莫过于故事,他们不仅喜欢听故事,还喜欢讲故事,因此,在写作前,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所要写的事先以说的形式进行表达,然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当学生从说过渡到写,有了一定的铺垫,写起来不但会兴趣盎然,也会有话可说。

如在“……的烦恼”的半命题作文中,教师先以“近视眼的烦恼”为题来描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从小便患上了近视眼,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不便。记得有一天早晨,天空还下着蒙蒙细雨,我这个近视眼可吃尽了苦头。本来看表的时候明明是7:20分,等我赶到教室时,已经是7:40分了,结果挨了老师一顿批。看来这都是近视眼惹的祸,甭提心里多郁闷了。”然后以此来引导学生将生活在所遇到的苦恼的事情表达出来,在经过交流后再去写作发现,学生有了话题,能将苦恼的事情顺利地表达了。不难看出,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中学着写

很多时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容易走入一个怪圈,即喜欢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由此,在作文教学中,也就习惯性地对学生提出一些虚无缥缈的要求,学生很多时候会摸头不着脑,不是不愿意写,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其实,小学生的认知以直观为主,在直观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获得感性的写作素材,也才能有话可说。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来获得感性体验,作文前安排一定的活动是不错的办法。如在以“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先安排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做一些事,班级上也可开展“话说父母的好坏”的交流活动,还可以演讲、诗会等形式来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在活动中体会,然后再去作文,生活情境就会变成学生写作的源泉。

写作教学篇(9)

过去通行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表达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分类方法已经几十年了,无论初中还是高中,乃至于小学,都习惯性的不自觉的把文章分为这几类,高中不外乎在学习的时候加上“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等等。而体验型写作教学是依据文章的三分法: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适合其中的文学类,尤其是散文写作教学。

体验型写作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语法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思维方法,它的价值取向是是写作内容本身,关注写什么,不是怎么写。

这样你才可以拿到线团,牵着线头,走出本文制造的迷宫。

一、内化生活的观察

有人认为,学生的生活是贫乏的,好像没有多少东西可写。其实,学生自有学生的生活,青少年自有青少年的天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留意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轻轻的话语、一丝淡淡的心绪,它会留在我们心里,内化为我们心中的体验。内化了的观察,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融入了自己体验,写出来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

学生习作《教室里没有雨》这样来体验父子深情:

脑海中不知怎么出现一幅这样的画面:父亲驼着背,弯成一个弓形,而我就生活在父亲的胸膛下――即使天在下雨,挨淋的是父亲的背……我突然想到两句诗:“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父亲不语,自是一种慈爱。”我渴望着有一天,父亲的天空没有雨,是因为我为他撑起了一把心的雨伞;我渴望着有一天,我能看见父亲安闲地坐在门口,眯着眼睛晒太阳;我渴望着有一天,生活在父亲胸膛下的我能长大长高,背着父亲走,走在洒满阳光和铺满鲜花的小路上。

习作者观察父亲弓着的背(这是客观的),感情上有波动,心灵产生颤栗,展开联想、想象和思考,其中蕴含了曾经内化的情感体验。我们只有注重将对生活的观察内化为心中的体验,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慧眼、觉心、灵性的人。

内化的观察与行为上的观察是不同的,内化的观察是把客观事物融入到内心的过程,看到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的对象始终是客观的,目的是明确的,是功利的,为了科学,为了了解某事物。内化的观察的部分内涵和审美学中的概念“观照”相近,是把客观事物当做镜子,照出自己的面目。

审美学中的“观照”和佛学里的静心“观照”有所区别,佛学里的观照,是与“我”无关的,不让“自我”浮动,你只能是看着树叶随风而落,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飞,它与我我无关,我心不动。而审美学中的“观照”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是饱含悲天悯人的情怀的。

如果分清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选择一个简单、贴切的词语来表达“内化生活的观察”,就是“观照”。体验型作文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观照生活。

二、从阅读中体验写作

阅读是主体的体验,是获得写作内容的两大源泉之一。很多人认为,阅读过程是作为文章客体的学生不断融入文章主体的文本的过程。我们认为阅读是让作品融入学生的心,学生是主体,是主体去体验客体,再创客体。把再创的客体用文字呈现出来,就是自己的作品。

翻开《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教人们如何写诗,其实讲的是阅读体验再创的道理。请看,黛玉教香菱写诗,先让她读王维、杜甫、李白,再读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同时鼓励她可以成为诗翁。香菱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作诗,具体看看她是如何体验诗歌的:

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看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不断地读,不断地体验,痴迷地读,痴迷地体验,不断地将自己的体验化为诗,精血诚聚,日间不能做出,终于于梦中得出一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诗来了。我们不断地鼓励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去阅读、去体验。

你曾阅读过一本令人深思的书,你又置身于人群和事物的纷纭混乱之中,你想起了那本书的内容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终于明白,尽管是无意地、不假思索地翻阅,那本书也在你的心灵中发挥作用,以致你整个的精神生活都受它的制约并按照它的要求而改变。这说明一次阅读体验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学生写作没有原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阅读体验、忽视阅读积累。据调查,有学校95%的中学生没有读过我国的四大名著,更不用说外国名著了。不走进书,也就无法走进书中去体验那内在的精神底蕴和语言精华,这样,写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妙悟”说,并且告诉人们“妙悟”能力的获得靠的是熟参、熟读和进行创作实践。这道出了阅读体验对创作的作用。

任何阅读,都能产生体验、灵感和创作的冲动,却未必都会把它写出来,但是它会转化为经验――情感的思想的以及一些方法技巧等――沉淀在心灵深处,这就是文化积淀,一旦有了新的体验,它就会被激活,经验只有不断地被激活,才富有生命力。文化积淀越丰厚,写出来的文章越有底蕴。

要挑选那些优秀作品进行吟咏学习,并酝酿胸中,全身心地感受消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间接的社会生活体验。阅读的过程是:语言材料感知――感受体验――领悟升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写作:即可以在语言材料的积累、写作规范、谋篇布局的构思及立意等方面不断有所体验,在阅读体验中不断学习写作。

三、唤醒沉睡的记忆

沉睡的记忆往往只是一种感觉。它对你是匆匆过客,宛如一个海浪冲去前面的海浪留在海滩上的痕迹。当我们对外物有了感受,不一定可以直接外化为文。有些感受可能只在内心中一闪而过,稍纵即逝,未曾在脑海中留下多少痕迹;也可能做为新的信息储存在脑海里,在以后的生活中重新唤起回忆,不时回味。

唤醒沉睡的记忆,就是唤醒那被遗忘的感觉,让这种感觉变成你自身体验、感受时的全部力量所遵从和依傍的中心。

我们编写的《新课程写作教程》就是以此作为写作教学的起点。以“月是故乡明”为例,如果把它作为作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围绕故乡的话题作文,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以下问题:

――你生活中离开过家乡吗?旅途中有对家的思念吗?

――若是你从未离开过家,请你想像一下,十八岁你将远行,你怎么与家――你的过去告别?

――你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人情、名胜古迹、乡音乡情吗?

――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因为你一直身在其中,你才对家乡说不出什么来,试着以局外人的身份,说说你的家乡。

――回视你的过去,生养你的地方,在你身上留下了那些难以磨灭的印记,请写下它好吗?

――你还知道哪些作家的作品描述、抒发过自己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它们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能与同学共享吗?请你写出作家、作品或者记忆中的有关片断。

还可以推荐读物,比如贾平凹《一棵小桃树》《风筝》,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朱自清《扬州的夏日》,让学生在阅读中唤醒自己。

一旦唤醒了沉睡的记忆,就会感到一种巨大而又令人折服的激情从你的心灵中溢出,你会意识到那一连串的内心活动来自那被遗忘的感觉,如同茂盛的藤蔓顺从地缠绕在一条柔软的绳索周围一样。正是这内心的活动成为你写作的动力和源泉,文章的个性、才气也从这里生出。

四、带上浓浓的情感

按照情感教育的理论,我们要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才能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人的内心世界是异常丰富的。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感情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丰富的内心。“人心之动,物使之然。”刘勰《文心雕龙》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都道出了自然会诱发人的情感,情随景迁。而当我们伴着浓情去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时候,应是一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往以赠,兴来如答”的景象。

写作时是否带上情感,情感在写作中的比重有多少,这是区别论述类文章写作和文学类作品写作主要的依据之一。论述类文章的写作强调客观,讲求科学,而文学类作品写作要求作者有感而发,以真挚的情感去热爱、追求、描写美好的新生活,憎恨抨击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文学类作品中无不打上情感的烙印。

《易水歌》就两句,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慨悲壮,震撼千古,至今在我们上空回响。一介武夫楚霸王项羽临终前的哀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惹得千年后的才女李清照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正是情感的力量。情能动人,情能感人,情能扣住人,写作时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才能写出好作品。

五、以我的心感受他人的情思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体验该怎么办?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建的以体验为核心的表演理论的演示法中,我们得到启示:展示别人的体验给他看,让他有所借鉴。如辅导学生体验自然美时,展示爱默生《自然论》中对自然美的体验,展示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园中景物来对应四季的体验,展示宗白华的诗片断:“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写亲情文章,搜集有关亲情之美这个母题的作品来阅读:莫怀戚的《散步》表现三代人深沉的爱,舒婷的《我儿子一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体现母子情深,舒乙的《父子情》抒写父子之情,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描绘纯真的姐弟之情,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则是悼念亡妻之情……阅读体验后,再让学生写亲情之文,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亲情体验。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谈自己的思想,以此丰富自己的体验和思想。两个人各有一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只有一只苹果;两个人各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他们各有两个思想。让学生充分讨论,感受他人的情思,这对丰富学生自己的思想是非常有帮助的。

六、写出我的体验感染他人

对体验的表达,不只是把意图和思想讲清楚。只是说清楚容易,而要使你的体验能够感染别人就难了。比如,要表达痛心的体验,就要使别人也为之痛心。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母亲来园子中找我”的一段痛心的体验:当“我”深深地理解、怀念母爱的时候,母亲却不在人间了。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我”希望母亲能够知道现在的一切,可是母亲的生命已逝。天上人间的阻隔,让活着的人流泪。作者自己有心痛的体验,把心痛的体验传达给我们,让我们也心痛。是的,我们在阅读时确实已心痛得流泪,我们是为作者的心痛而流泪,不是为了语言形式和表现方法流泪。

要求学生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关注自己的体验,选择不同,指导出来的作品完全是两类。后者有个性,富有生命的感悟。记得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作家协会举办的浙江省首届环宇建设杯文学之星征文比赛,宁波慈溪中学推荐的学生劳林江征文《天衣》获得一等奖,得到这个奖项是非常不容易的,全省有50多万学生参赛,一等奖只有10篇。这篇文章之所以获奖,并非是结构艺术,或者语言流畅华丽,而是他对“皮肤”的深刻体验,他描写“我”对自己皮肤衰变的感受,联想到母亲、人生、人类,现在回忆起来,我的心灵深处依然有震撼。下面是《天衣》中的一段:

“这皮肤成了艺术,愿意让灵魂主宰肉体的世界狂欢地。他们在这块黑色的大地上,挥洒着自己的灵感。创作是寂寞的,艰难的。无人理会他们的苦楚。或应该说,人们不能理解,无法理解。于我,我总是不断惊讶地发现在这贫瘠的大地上长着那渗血的鲜花。我伫立,震叹。”……

写作教学篇(10)

其次,我们来说说学生的“多写”。好文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正如游泳不是教练如何讲细讲透动作要领、方法技巧,运动员就能学会并游出好成绩一样,关键在于领悟、习得。教师的“少教”是必须的、次要的,但学生的“多写”是重要的、关键的,学生要运用教师教的“怎么写”来指导自己“写什么”,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以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而这种“自能式”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多写”“多改”基础之上的。

“多写”,首先要多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几句名言都说明了“多读”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意义。读是写的基础,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途径之一。高中生通过“多读”多领悟、多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会有写作的冲动,“发表的欲望。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哪里有时间多读呢?这就需要教师放开胆量,对教材大胆取舍,省下正课和自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主地阅读,读那些名家名著,国学经典。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就是说,一个人写文章的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其识悟决定的,所以学生不能只读名著、经典,还要看新闻联播,看时政要闻,看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专栏,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须知,眼里有风云,笔底才有气象啊!

上一篇: 化工企业安全工作计划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