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年度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1:36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1)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town planning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in view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curriculum targe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ercise stud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 skills.

【Key words】urban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城市规划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城镇规划专业高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法规的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使课程发展趋于完善,本文尝试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

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在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第三、四学期开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以理论教学主,辅以实践教学和第四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开设至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模块教学,在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建设课程信息和资料库,在零距离上岗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2011年,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被评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当

从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整个教学计划来看,由于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主要安排的是公共基础和大量的建筑设计课程,没有安排规划的理论课程,因此安排在二年级第三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城镇规划专业的首门专业理论课,同时在本学期还相应的安排了一些与总体规划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这样的安排旨在为第四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但是大量的理论课堆积在一个学期,一方面使得每门专业理论课的课时量相对减少,学生消化起来感觉吃力;另一方面在仅有三年学制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的时间较晚,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性,因此城市规划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及时反映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教学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地涌现,同时,新规范法规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和变更,如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2012年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

(三)课程实践教学不足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但是,受高职院校学制影响,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的动手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学院城镇规划专业师资队伍较为年轻,总体规划方面的工程实践少,缺乏一定的项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再加上课程实训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和顶岗实习,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该教材内容系统、全面,是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是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但是,由于受众面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在使用该教材时,内容就显得较深而多了,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此外,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所出版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职类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以指导课程标准教学。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原理部分,理论性内容较多,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少量互动和案例教学,基本上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被动的学什么,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

三、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不同于本科院校,根据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广泛的适应能力的应用型规划人才,在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同时,主要面向急需规划人才的中小城市(镇)发挥专业才能。结合城镇规划专业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内蒙古地区建设行业特点,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提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力求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城市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城镇规划专业知识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

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主要是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把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内容分为总规原理(一)和总规原理(二),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内容安排在第四学期。这样的设置,不仅为理论、实践教学争取到了更多的课时量,任课老师不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教学进度,而且拉长了学生学习、消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解决了大一学生接触不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尴尬。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围绕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专家的指导建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取。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始终坚持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法律规定为依据,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努力反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把教学内容的选题重点转移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凸现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以小城镇为主题、与规划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从而确定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模块。如图1所示。

图1: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模块示意图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的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按照我院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种课程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即课程实践所选择的均为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会真实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岗位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丰富课堂,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城市总体规划典型案例,尤其是学生较熟悉的或身边城市的规划案例进行讲授。通过个案分析,并引入其他城市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加强课堂讨论和组织阶段性方案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案进行汇报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准备好方案汇报,又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他方案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总体规划的认识,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题讲授,如在研究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时,邀请社会经济方面的教师就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分析研究方法,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则邀请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教师就城市工程规划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答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步完成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2、课程教学组织改革

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进行分阶段方案设计的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图2:分阶段方案的教学组织示意图

(五)加紧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以《城市规划原理》教材为基础,结合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师以授课讲稿为基础编写《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关国家现行规范规定,以掌握基本原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内容的组织,注重设计方法上的解析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型、实践性的职业能力教学特点。目前该教材主体部分已大致完成。

(六)完善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除了将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上网之外,还将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往届优秀学生设计案例等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七)注重课程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由城市认识实习(城市现状基础资料调研)、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三部分组成。在这三个部分的课程实践中,始终坚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选取适宜的实践项目,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到提出规划方案—向教师专家组汇报交流—修正规划方案,直至提出规划成果的阶段性的实践模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仿真+全真”开放式的校内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基地,将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中,引入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建设学生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如表1所示),使各项内容的打分有据可依,增强作业评分的客观性。

表1:学生作业评分标准

同时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与课程指导小组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如课堂参与程度、能力获取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指导小组共同评定。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学生评分成绩相对透明、公正,也使得学生在评分过程中清楚的认识到设计的优与劣。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我们将根据课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深入分析学生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关注新的教育理论,注重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扩大学术交流,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教学特色,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友川,崔东旭,张军民,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高等建筑教育,Sept. 2006,Vol.15 No.3;

[2] 陈玉娟,唐瑜,应云仙,汪如钢,张静莹,独立学院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e 2011,Vol.10 No.2;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各个高校建设了丰富的远程教学资源。为探索和实践优质远程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9所高校联合成立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2013年,研发中组织各成员高校建设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展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各成员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陆续组织远程学生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截至2018年3月底,成员高校的远程学生共计348,898人次选课学习,选课884,406门,学习完成735,842门课程,总计704,208学分。学生是远程教学的中心,是课程平台、课程资源的用户和受益者。旨在通过搜集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课程网络教学的评价和意见,发现课程资源共享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推动高校联盟课程共享开放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调查研究框架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如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学习主要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的实现需要可靠而安全的网络教学系统;学习需要必要的支持服务等等。因此,对网络教学的评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王凤琦等人基于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建立了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包括对学生、教师、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五大方面的评价。武丽志等在调查学生对高校间课程互选互认的网络教学评价中采用了平台访问、资源建设、过程实施、学习评价四个维度。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对网络教学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和相关网络教学评价维度以及该项目的具体情况,选取了网络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即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学习支持等作为学生评价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教学的四个维度。相应的各个维度评价指标也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四个方面的应用体验。

三、调查工具设计与调查实施

远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互选工作已实施5年多,大量的学生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常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了解学生对远程教学中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学习评价、支持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认可度,以及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学习层次、学习时长、学习动机学生群体间对各维度认可度的差异。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原因分析,为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评价等的完善提供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以推动远程教育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互选互认项目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主要目的是调查远程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认可度。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该项目网络教学的实施情况,确定了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学习支持等四个维度和各个维度相对应的指标,共计17个问题,经过征询专家意见后,将问卷内容调整为11个问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各指标答案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完全符合。问卷还包括性别、年龄、学习层次、学习情况、所在院校等基本信息调查,以及学生对平台、课程的综合意见或建议调查。研究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内部信度,问卷总体的α系数是0.919,高于0.9,信度指标理想。四个维度上的克伦巴赫α系数依次为0.723、0.859、0.774、0.630都在0.6以上,数据表明问卷各维度信度都较好,内部一致性好。内容效度指问卷设计的内容与研究主题是否吻合的程度,即问卷内容的适当性。在本研究中,问卷内容设置均有理论作为依据,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四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相关性程度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别为0.886、0.924、0.826、0.867,问卷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

(二)调查方式

本研究的对象为9所远程教育高校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的学生。本研究采用网络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链接公布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供学生填写。调查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3月。收回问卷1457份,剔除作答一致性问卷以及无效问卷共计254份,有效问卷数1203份。研究采用SPSS19.0.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

四、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一)学生认可度总体分析

根据里克特量表的赋值方法,依次对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赋以1、2、3、4、5分,最终得出每个表征指标的均值,以及四个维度的均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通识性、专业性和时效性”的认可度最高,均值为3.92,其次是“讲师表达能力较强、讲授生动”的认可度,均值3.90,对平台“网页浏览、视频播放顺畅”的认可度最低,均值为3.62,其次是“平台系统选课导航清晰,步骤明了”的认可度,3.64。进一步汇总可知,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综合认可度最高,均值为3.87,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次之均值为3.75,课程平台较低,均值为3.66。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认可度的总体特征,以每个学生在总体认可度的均值为分析变量,进行了快速聚类分析(K-MeansCluster)。结果表明,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认可度较高组,共有411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4%;第二类为认可度中等组,共有778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5%;第三类为认可度较低组,共有14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

(二)学生认可度差异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的学生人口、学习情况等信息,对不同性别、学习层次、年龄阶段、学习时长、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四个维度的指标认可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1.性别差异

接受调查的男、女学生在四个维度认可度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的认可度是一致的。

2.学习层次差异

结果显示,专科和专升本学生在“学习评价”维度的“课程测试难度适中”指标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2.500P=0.05),专升本学生的认可度偏高于专科学生。由于课程是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专科和专升本层次学生选学的同一门课程其内容和测试题目是相同的,但是专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的本身认知基础总体上有差异,导致他们对课程测试题目的难度认可度不同。

3.年龄阶段差异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课程平台(F(3,1199)=2.540,p=0.045,p0.05)、课程资源(F(3,1199)=4.647,p=0.003,p0.05)、学习支持(F(3,1199)=2.936,p=0.032,p0.05)方面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不同维度的认可度进行多重比较(LSD)发现,19-29岁阶段与30-39岁、40-49岁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在课程平台(p=0.010,p=0.035)、课程资源(p=0.010,p=0.002)、学习支持(p=0.010p=.029)方面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19-29岁年龄阶段的认可度最低,30-39岁年龄阶段的认可度稍高,随着年龄阶段增大,认可度逐步增高。19-29年龄阶段的学生是最接近“数字原生代”的“数字移民”,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是最多的,在线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支持的要求比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求较高。他们对利用计算机、Pad以及智能手机上网等操作比较熟练,当遇到网页图文速度显示缓慢,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会对网站的质量产生怀疑。对于平台导航不清或操作繁琐的网站,他们继续下去的情绪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毫不犹豫关掉网页。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时希望立刻能够得到帮助,迫切性更强烈,希望能在远程学习中能享受到快速、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

4.学习时长差异

结果显示,每周学习时长的学生在课程平台(F(3,1199)=7.776,p=0.000,p0.05)、课程资源(F(3,1199)=5.844,p=0.001,p0.05)、学习支持学习评价(F(3,1199)=6.231,p=0.000,p0.05)、学习支持(F(3,1199)=10.850,p=0.000,p0.05)四个维度各指标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学习时长越短的学生认可度越低,随着每周学习时长时间增加,学生对各指标的认可度逐步提升。随着登录平台学习的时间增加,学生逐渐对平台的界面、操作熟悉以及对页面访问速度、视频的流程度等的适应,使得学生对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以及学习支持的各个指标的认可度逐步提升,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5.学习动机差异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3)

1.前言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标准,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趋向于“大众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着争夺生源的问题。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通过对学生选课满意度的分析,可以找出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建议。

2.调查背景及样本构成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年,对象为东北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满意程度、课程内容分项构成的满意程度、授课教师的满意程度、教务管理制度的满意程度等,还包括学生对学分制制度的看法与改进建议。

2.1问卷设计

为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主要从三方面设计问卷:(1)年级构成。考虑到每个年级选课量不同分别确定不同样本量,抽样人数按“大一∶大二∶大三=2∶3∶5”进行配额抽样。(2)性别构成。根据该类学校总体学生人数性别比例,院系内部按照“男:女=1∶2”进行配额抽样。(3)成绩构成。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大体分为高、中、低三类,各成绩等级按1∶1∶1进行配额抽样。

2.2问卷实施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452份,有效回收率9826%。其中男生为148人,女生为304人,男生数与女生数之比大约为1∶2。年级构成为大一同学为89人,大二同学为132人,大三同学为231人,三个年级的样本量比例大致为2∶3∶5。学习成绩较高的同学占352%,成绩中等的占372%,成绩较低的占277%,基本满足1∶1∶1的比例。问卷实施情况与问卷设计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调查结果满意度分析

3.1指标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满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中表示满意的对象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满意广度的一种方法。

满意度是通过评价分值的加权计算,按百分制计算,将各得分分别赋值为:非常满意对应100分、比较满意对应80分、一般对应60分、比较不满意对应30分、非常不满意对应0分。满意度的具体计算方法为:

B=n1×100+n2×80+n3×60+n4×30+n5×0n

3.2课程总体设计的满意度

在被调查的452名同学中,表示对学校课程设置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同学占总体的6062%,表明大多数同学对学校选课制度比较满意。此外,有3581%持有一般态度,表明选课制度还没有做到非常完善,仍有改进之处。只有421%的同学持有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态度。

3.2.1课程设置各分项的满意度

(1)培养方案及课程分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同学普遍持满意态度

据调查在课程设置中,学生对培养方案所涵盖的课程种类的科学性、毕业前应修学分总数的合理性和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比例的科学性三项最满意,满意度均在70分以上。

(2)授课教师的可选择性较差,学生普遍持不满意的态度

学生对于必修课老师的可选择性满意度最低,只有5637分。分析表明,由于必修课的开课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高能力教师数量有限,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可选择性降低。

3.3课程内容分项构成的满意度

除创业教育模块外,其他各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均达到65分以上,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专业必修课、人文素质模块课、校际交流课的课程内容满意度均超过75分以上,表明该校本科生对总体课程内容安排较为满意。

(1)专业课满意度高于基础课,必修课满意度高于选修课

该校专业课和必修课的设置必须经过仔细研究和规划,课程内容设置较科学,且授课教师传授能力和专业知识基础都很强,所以满意度较高。

(2)模块课整体满意度较高,唯创业教育模块课满意度严重偏低

创业教育模块课满意度最低,满意度为6040分。分析表明,该校创业教育模块课是从2009年开设,尚未形成体系,且学生众多导致授课质量不高。

(3)校际交流课满意度较高,辅修、双学位课程内容设定满意度较低

校际交流课通常都是非财经类的课程,如心理学、生物进化与遗传等,学生可以在这些课程中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以满意度较高。

3.4教师总体满意程度

分析结果表明,该校本科生对授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801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授课教师评价较高。在被调查的452位在校本科生中,只有5人认为非常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只占总人数的1%,其他人均认为满意(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

3.41授课教师各个分项的满意度

除课堂气氛、课外辅导、与实践相结合三项在60分上下外,该校教师其余各项满意度都在70以上,其中人品师德满意度最高,另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满意度也很高。分析表明,大学期间安排的课程难度较大,通常以授课老师讲述为主。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渴望能在课堂上也能了解或掌握实用的技术。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财经类大学本科生对选课制的满意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课程设置普遍满意度较高,授课教师的可选择性有待加强。(2)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创业模块课程继续完善,注重辅修双学位教师的授课质量。(3)授课教师素质较高,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内容应增多。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增大选修课的广度。针对选修课老师可选择性较少,选修课广度不够问题,可以尝试与当地其他高校合作。如果能加强文科强与理科强高校间合作交流,两校教师资源优势互补,双方的选修课质量必然大大提高。

4.2完善创业模块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明确定位。课程总体内容的满意度较高,但创业模块满意度较低。创业模块设置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定位,以快速适应社会要求,学校应当努力为学生做好引导工作。

4.3尽量增开有实践机会的课程。现代教育对理论联系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加,学生渴望有实践机会。授课老师可以讲述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实践信息,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4.4建议实行导师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导师制的推行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缩短新生对学分制的适应期,保证学生选课和学习的质量。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参考文献:

[1] 石军霞.高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苏州大学本科生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08.

[2] 王俊生.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4)

一、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简介

用友公司在充分调研培训市场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咨询公司、培训机构的管理训练课程精髓设计出了ERP沙盘实训课程。该课程面世以来,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广大受训者的认可[1]。目前ERP沙盘主要分为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类型,高职院校一般先开设手工沙盘课程,让同学们熟悉操作推演后,再进行电子沙盘的学习。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是以一个虚拟的生产型企业为背景,该虚拟企业可以生产P1、P2、P3和P4共四种产品,以沙盘为平台,以盘面、模拟货币、模拟原材料币、模拟生产线、代表原材料订单的空桶为教具,将参加实训课程的学生分为6―12组,每组6―8名同学,分别扮演虚拟企业的总经理、采购总结、生产总监、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助理、销售总监、商业间谍等角色[2]。每个模拟企业在初始状态相同的情况下,连续从事5―6个会计年度的生产经营活动。5―6年结束后,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各模拟企业5―6年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比,排出先后名次[3]。

二、EP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的调查结果

在会计专业13个班级的ERP实训课程中,利用课间时间对受训班级学生做了个简易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其中80%的参训学生认为实训课程使他们更加懂的团队协作注重团队精神;64%的参训学生认为通过5年自主经营,编报年度财务报表,到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分析现状,提出下一年度经营方案,这一过程使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了提高;关于实训课时方面,其中39%的学生仍然感觉课时不够,难以跟上团队的大步伐;74%的参训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能够给将来就业或者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三、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建议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得出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与创新需要任课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需要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在课程开设前期做足筹备工作,尤其是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总之,作者认为要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ERP沙盘实训室的建设

ERP沙盘模拟实训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实训课程,因此专业的实训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实训室的面积大约需要120m2,并具备良好的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包括计算机1―2台、投影仪一台、用于摆放沙盘教具的课桌椅若干、用友公司研发的整套沙盘教具(每组一套),每个班级一次实训需要6―8套,以及教师用的沙盘管理系统软件。

(二)加大专业的师资培训力度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人才培养、管理团队锻造、资金筹集、物料采购、生产能力规划、设备投资改造、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企业运作的关键部分。囊括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会计、物流等专业的知识。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传统的ERP沙盘对抗赛是采用3天模拟企业5―6年经营的方式,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初学者,特别是初次接触沙盘的学生而言3天,按每天8个课时计算,共24个课时远远不能经营5―6年。学生前期在读懂规则和熟悉规则上,到了第3天会逐渐获得经营的“成就感”。而由于不熟悉规则而前期浪费大量时间,到了第3天却发现没有时间继续经营下去了。

(四)合理计算任课教师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直接面向学生所做的各项工作的劳动付出量,由课堂教学工作量、实践教学工作量和其它教学工作量构成。教师教学工作量是以标准工作量为计算单位。其定义是:给一个标准班(45人)上课完成规定的各教学环节,一个课内学时(45分钟)为一个标准工作量。专任教师年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量总定额为342课时,超课时费则与教师职称挂钩。

四、结束语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和不断提高。课程实训内容紧扣制造企业实情,通过实训能使学生很好的认识企业,是一种集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5)

①在建设期内完成各项指标,通过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②力争2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项目建设思路

①总体思路:一切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结合该院该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去收集、总结、引进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③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模块: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④探求课程与行业一线的结合点,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行业技能大赛等。⑤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材。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性为目标。平法识图是造价员、施工员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计算必备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编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看,建设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学时用以保证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强化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开展与“五大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⑦课程教改科研:围绕平法识图技能方面展开。⑧强化管理: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1.3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三年,一年后进行阶段性验收,建设资金由学校提供。2012年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1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后期将按照验收标准做好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包括视频、作业、试卷、FLASH等相关课程材料。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6)

目前,教育部在各大高校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旨在转变传统学习观念,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创新性实践改革,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现存问题及新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学习和独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偏低[2]。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强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3],深化教学改革理念与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2021年某医学院校在《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以“大创”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某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统计学》的本科、专升本和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377人为调查对象,以2021年2—12月授课的班级为实验组,包括本科2002-03班、专升本2101班和专科2001班,以2020年2—12月授课班级为对照组,包括本科1902-03班、专升本2001班和专科1901班。教材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康、贺佳主编的《医学统计学》(第七版),授课教师相同。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理论课按班级合堂授课,SPSS实训课为小班授课,单人单机,采用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授课教师动态演示SPSS软件操作过程并解读SPSS输出结果,SPSS实训以课后上机题为练习,督促学生完成操作并课堂答疑。1.2.2实验组采用分层多阶段导师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理论课按班级合堂授课,改革理论课程内容,SPSS实训课为小班授课,单人单机,采用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将“大创”项目设计融入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结合上一阶段确定的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教学主线,形成多层递进、逐步增强的阶段化教学步骤。第一阶段为学习阶段,进行SPSS软件操作、基本方法和结果分析教学;第二阶段为积累阶段,学生分层分组以“大创”项目为契机,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虚拟“大创”项目设计,项目设计从立项选题、开展与实施,包括数据资料的收集、录入、整理、分析和结果汇报,由指定导师指导完成;第三阶段为科研阶段,组织申报省级与部级“大创”项目,以各项目团队为小组,分享课题设计过程的经验与成果,择优选择部分项目修改后申报“大创”项目。1.3评价指标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作为教学评价标准,考核试卷难度系数相近,考核评价体系相同。对照组考核成绩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为过程性考核成绩,以考勤、课堂表现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10%;第二部分为SPSS实训考核成绩,以课堂提交作业情况与上机操作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40%;第三部分为理论考核成绩,以闭卷、线下理论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50%。实验组考核成绩也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和第三部分理论考核评价指标与对照组相同;第二部分SSPSS实训考核评价指标与对照组不同,以“大创”项目完成情况与最终评分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40%。1.4调查表设计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自行设计教学改革满意度调查问卷,利用超星尔雅教学平台发放给实验组学生,评价指标设为“满意”或“不满意”,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4个方面评价满意度,分析满意率[4]。1.5统计学分析用《网络数字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集系统》V1.0软件采集问卷信息,剔除无效问卷。用SPSS22.0分析数据。定量数据用xˉ±s表示,定性数据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成绩比较2.1.1本科学生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共2个班93人,参加实践教学改革授课为实验组,2019级共2个班95人参加常规教学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过程性考核成绩对照组得分高于实验组(t=17.016),理论考核(t=-21.392)、SPSS实训考核(t=-5.135)和总评成绩(t=-14.795)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1.2专升本学生专升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1级共1个班46人为实验组,2020级共1个班50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过程性考核对照组得分高于实验组(t=5.598),理论考核(t=-14.765)、SPSS实训考核(t=-13.662)和总评成绩(t=-14.178)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1.3专科学生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共1个班47人为实验组,2019级共1个班46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过程性考核(t=6.573)、理论考核(t=3.544)、SPSS实训考核(t=4.915)和总评成绩(t=4.539)得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2实验组实践教学改革满意度评价对实验组93名本科生、46名专升本学生和47名专科生调查实践教学改革满意度,结果显示,专升本学生对授课内容(97.8%)和授课方式(100.0%)的满意率最高,专科学生对总体教学效果满意率最高(93.6%),不同层次学生对授课内容(χ2=0.857)、授课方式(χ2=0.536)和总体教学效果(χ2=1.641)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生、专升本和专科学生对考核方式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8,P<0.05),本科生满表1某医学院校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

3讨论

《医学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概率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基础,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医学现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从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模式,以“大创”项目为契机,成立导师教学团队,分层、分组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虚拟“大创”项目设计,课程结束后从虚拟项目中择优选择申报省级和部级“大创”项目,以期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研信息素养[5-6]。使学生在考研及撰写毕业论文前,对学术产生兴趣,并具备使用基本学术工具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层分阶段授课过程中,实践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和尝试科研设计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本科和专升本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t=17.016,5.598),但理论考核(t=-21.392,-14.765)、SPSS实训考核(t=-5.135,-13.662)和总评成绩(t=-14.795,-14.178)实验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专科生与本科、专升本学生考核结果不同,所有考核项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t=6.573,3.544,4.915,4.539,P<0.05),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师生双方均有关系,实践导师方面,只要第一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及时解决,产生滞后现象,如课后师生互动较少,导师主动性不高,不能较好的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大创”项目,均会影响课后实践教学质量。学生方面,实践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亦要随之改变,部分学生思想散漫,跟不上课程内容和项目进度,不能很好地融入实践课堂;其次“大创”项目的设计与资料收集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部分学生由于其他课程冲突或对项目重视度不够而影响完成质量,造成评分较低;再者学生层次不同,对课程的需求与定位不同,本科生有毕业课题设计或考研需求,认为《医学统计学》比较重要,而专科生无此需求,认为是一门边缘学科,用途不大,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差异影响了“大创”项目完成的质量和评分。同时部分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过《医学统计学》,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好,考核中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本科生和专升本学生更适合采用分层多阶段导师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涉及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3个方面[7],不同层次学生对授课内容满意度最高为97.8%,对授课方式满意度最高为100.0%,对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度最高为93.6%,且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57,0.536,1.641)。本科生对考核方式满意率较低(78.5%),与专升本、专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8,P<0.05)。部分学生表示首次接触“大创”项目,实践过程中任务重、压力大,较其他课程费时费力,理论闭卷考核压力更大,更喜欢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因此实践教学还需进一步完善,改革考核方式、教学内容与模式。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梯度,优化《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导师团队[8]。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了《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理念,把教学与临床应用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着培养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宗旨,在实践教学中组建导师团队,按照学生的层次与需求进行多阶段导师制实践教学,将常规实践教学中较为枯燥的课后习题上机操作改为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大创”项目的设计实施,为学生搭建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实验室与导师课题参与科研活动,2021年本科生申报了4项“大创”项目,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科研打下一定基础。在实践教学中同步开展《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务实精神,这是做数据统计工作的基本道德素养,也是大数据时代对医务人员科学精神的要求[9]。

参考文献

[1]陈淑珍,戴品怡,陈素云,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契机的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5):711-713.

[2]吕军城,王莹莹,石福艳,等.医学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障碍及教改思考[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6):946-948.

[3]刘伟.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打造数学建模"金课"[J].山东教育(高教),2019(6):33-34.

[4]霍红,路彬,贾喜平,等.预防医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1,36(6):77-79.

[5]叶小华,周舒冬,李丽霞,等.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内容—评价三位一体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7):50-52.

[6]王春霞,王晓东.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改革探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4):90-92.

[7]李宓儿,张露,郑倩雯,等.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情况及效果的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7):3260-3264.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最为基础的软件系统,构造极为复杂。“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剖析、设计和实现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学作风与综合素质等。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好这门专业课程。

由于操作系统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涉及学科抽象、理论、设计3个形态,与理论模型、算法设计、软件系统、工程实现、程序设计、领域应用等密切相关,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掌握,设计技巧高、实现机制精妙、代码量庞大,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内容广泛且与多个方向交叉等特征,因此“操作系统”教学有相当难度。

多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操作系统”课程建设,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新趋势、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大纲、理论教材、实验教材、电子教案、教学方法、实验环节,革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改进考核评分办法、探索加强能力培养的途径,组建和培养教学师资梯队,开发数字化网络支撑平台,多方位、立体化推进“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以作者编著出版的理论课教材《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为背景,结合教材的总体规划与建设,围绕“操作系统”讲什么?怎么讲?介绍多年来在“操作系统”课堂教学上的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2操作系统理论教材的规划与建设

2.1教材建设历史

南京大学是国内最先开展操作系统研究与教学的单位之一,我校自1973年为计算机专业本课生开设“操作系统”课程开始,到2009年为止,30多年间,共出版操作系统教材7本。1980年出版《操作系统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1987年出版《分布式操作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出版《操作系统教程》(高教出版社)获1992年部级优秀教材奖,1995年出版《操作系统教程(第2版)》获1997年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奖,2003年出版《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获2004年江苏省优秀课程群奖,2008年出版《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被评为2008年教育部精品教材。

2.2 《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教材建设思路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领域最活跃的分支之一,尽管其基础理论与技术已基本成熟,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操作系统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操作系统”课程一方面要适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即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必须抓住操作系统最基本的原理和技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以下简称“第4版”)以“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为教材编著指导思想,从理论、抽象、设计3个形态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内容,将整个教材划分成十个知识单元:(1)概念与原理;(2)进程和线程;(3)同步、通信和死锁;(4)处理器管理和调度;(5)存储管理与虚拟存储器;(6)设备管理;(7)文件管理与虚拟文件系统;(8)安全与保护;(9)结构与设计、典型操作系统实例;(10)网络与分布式操作系统。教材安排布局和内容组织紧密围绕十个知识单元,有系统、有层次、有广度、有深度地展开全书内容。

第4版教材总体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1) 既要涵盖传统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又要融合现代操作系统的最新技术发展和应用。

(2)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相关概念或原理内容,精选现代操作系统实例作剖析与对比,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牢固掌握设计与实现的技术和方法。

(3) 强调四讲:讲概念、讲原理,讲方法、讲编程。

以并发进程知识点为例,表1为进程通信知识点及层次安排,给出了自底向上构筑操作系统中“并发问题”解决方案的知识框架。从程序并发执行出现的与时间有关的错误问题出发,逐层深入、逐步展开与阐述,讲解并发程序设计从低级通信原语到高级通信原语,从面向指令的低级程序设计到面向语言的高级程序设计转化的过程,体现了操作系统并发性解决方案自底向上的构筑过程和不同层次。在每个层次上,不但讲概念和原理,也讲具体方法和用来求解经典同步问题的编程(伪代码)例子,使学生容易掌握这些重点与难点,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原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综合、总结提高,从对概念和技术的散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的、理论的高度。资源管理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目前所见国内外教科书都会讨论这些内容,但鲜有系统地论述的。第4版教材作了尝试与探索,归纳综合资源管理有关知识点,进行系统深化和总结提高。首先,给出资源管理的三种技术:复用技术、虚化技术和抽象技术,阐述每种技术的定义、用途和用法。其次,讨论操作系统中三种最基础抽象:进程抽象、虚存抽象和文件抽象,于是可面向进程而不是处理器、面向虚存而不是实存、面向文件而不是磁盘,也就是不直接面向硬部件进行处理,这样一来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工作就会变得简单与有效。至此,就能从理论高度掌握资源管理技术,为教好学好操作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5) 注重基础知识,加强技能训练。确保基础理论和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只有掌握理论和知识,才能为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这一点在第4版教材编写中予以关注。全书编写200多道应用题,作为实践和技能训练的内容之一。通过让学生多做各种类型应用题达到强化技能训练的目的,也是加强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6) 注意与实验课教材的衔接。充分体现操作系统理工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课堂教学以传授理论和知识为主,实验教学以操作和实验为主,理论可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并指导实践,实验有利于对理论的理解并促进理论的发展。另外编写配套实验教材《Linux操作系统实验教程》,两本教材相辅相成完成“操作系统”教学任务。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8)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估;绩效考核;梯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1本科教学质量院校两级考评机制的实施

上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院校两级考评机制管理,学校由教务处和评估办共同牵头,成立专家组定期对学院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环节、实验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等。学院则成立教学委员会。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提出并落实课程建设、课程规划以及教学计划的修订与调整,在整个教学环节落实教学计划的执行,检查教学质量管理的落实情况,同时,配合学校评估办做好教学环节的各项检查、抽查工作。近五年来,学院教学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加强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强化质量取胜的监控路线,确保整个教学环节的提高。

教务处为全校每位任课教师建立教学业绩考评档案,各项考评的结果都会记录到教师的业绩档案中。我们采取教学质量院校两级监控的考核办法,也就是学院教学委员会组织的定期听课制度检查结果等同于校评估办专家组考评结果,同样会影响到每位教师的绩效考核。以课堂教学环节为例,上海大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方法手段、内容进度、形象举止、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以及学习指导等七个指标,其中涉及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内容进度以及教学效果的指标占总分70%,课堂管理与学习指导占20%,教育思想的落实占10%,充分实现了质量为本与管理引导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结合。

2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实践

学院在近几年出台了大量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学院授权教学委员会完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学院教学委员会每学年至少召开3~4次会议集中讨论年度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调整,接受并讨论学院教师新开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申请,督促各教研室组织教师完成各课程组的教学计划修订等。教学计划内课程由课程组集中管理,采取课程组长负责制。每年负责组织教师完成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的修订,更新教材计划和课堂讲稿,完成学期试卷命题和阅卷工作。

此外,学院教学委员会还要根据学校的相关部署,完成或完善教学制度或条例的制定与落实工作,比如,我们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计算机学院教学委员会工作条例》、《计算机学院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计算机学院课程组工作条例》以及《计算机学院教研室工作条例》等,以确保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2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健全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主要集中在抓好教风和考风建设、规范听课制度、加强对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学工办评教信息反馈等。教学委员会重点做好教风考风建设、听课制度、毕设质量监控这三项工作,教学情况信息反馈由学工办组织完成,做好评教和信息反馈工作。

在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教学评估也就成了院校两级考评部门关注的重点。校评估办每学期都组织专家组对课堂教学进行抽查,评估结果通过校评估办的定期工作会议反馈到学院。学院教学委员会定期组织教研室主任、课程组组长以及部分名师深入课堂参与听课和教学评估,两者工作互相补充,有效地加强了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的监督。表1列出了学院近三年学校评估办抽查课堂教学综合评估的结果。

说明:综合评价等级:A:95-100A-:90-94B+:85-89B:80-84B-:75-79C+:70-74C:60-69D:

年度绩效考评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日常教学监控,二是职称晋升评价,三是教师教学比赛。对课堂教学考评中出现C以下的情况,会影响到该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如,针对日常教学监控出现C的情况,院校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落实到人,责成该教师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并先期改进;针对职称晋升课堂评价的情况,采用一票否决制,如果教师课堂教学评估为C或C以下成绩,将会自然失去本年度的职称晋升资格。

2.3市校两级重点课程建设

学院在近几年深入推动市校两级的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自01年开始,学院就明确了以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的指导方针,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学院教学委员会先后确定5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作为市级重点课程建设申报项目,其中3门课程获得市级重点课程建设,如03年“操作系统”课程被确定为市校两级共建的课程建设项目。

最近三年,学院申报6门市级重点课程建设,并获得立项,其中05-06学年还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项,获得立项并已经于06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在学校去年组织校级特色-亮点的“T-L工程建设”中,我们学院先后在第一批和第二批立项项目中拿到四项L工程建设项目,07年7月学院组织召开的课程建设总结会议上,每位课程建设负责人都分别介绍了在建课程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其中四项L工程建设项目进展良好,全部都在按照进度时间节点做好了各项工作安排和部署。

2.4实践教学与实验环节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以06级为例,在教学计划中,总学分为309分,单列实验学分为55分,实验环节比例为18%(不含课程实验)。近几年来,计算机学院在实验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为落实教育部2号文件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计算机学院实践教学与实验环节的配置主要为三个方面,即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短学期实践。课程实验模式为教学计划内实验,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统一将实验环节的学时采取小时数2被。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和实践任务。

课程设计的实验环节主要体现在学院加强推进的自学课程上,学院自01年开始设置“电子商务”、“ACM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为自学实践探索课程,学生实验环节的任务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在来体现。大部分同学都能在实践编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自学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地提高。

在每学年末的夏季学期主要集中短学期实践,时间跨度为5周。除毕业年级外,大一阶段完成计算机实习和社会调查,自06学年开始,计算机实习以ACM程序设计的网上自动判题系统进行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培养;大二阶段完成认识实习和计算机硬件大作业;大三阶段完成生产实习和计算机软件项目实践,强化培养学生对Web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与实践。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学院设置的实践教学和实验环节,极大调动了学生对编程、硬件以及项目等各环节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编程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以及项目创新实践能力等。通过实践环节的引导,每年都有部分优秀学生免试推荐保送或考取北大、复旦、浙大和本校的研究生。

3“以人为本”制定积极的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

院校两级教学管理部门都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做了大量工作,力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在坚持学校各项教学制度和条例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教学质量监督政策,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表2列出了近三年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院近三年获得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11项,在国内召开的教学会议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通过课程建设和学术论文撰写这两个环节,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积累教学经验的积极性。同时,学院在年度工作量考核办法中,提高了课程建设和教改论文的奖励幅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制度保障。

自03年以来,学院先后新进或毕业留校博士教师26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达到41名,占一线专业教师的比重达到55.41%。如何发挥这些年轻博士教师的作用,使得他们能较好地融入教学梯队就成了学院班子和教学委员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学院人才梯队培养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年轻博士教师和45岁以下教师的培养,制定了许多积极的人文关怀政策,使得他们能够较快地融入到教学梯队中来,主要体现在:

(1) 健全助课/助教制度,为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供支持。学院自02年开始,坚持新进教师地助课/助教制度,每位教师必须完成至少-门次的课堂助课。新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自主选择或由教研室安排到课程组的知名教师下助教,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05-06学年有21人次的教师完成助课助教后,顺利通过教学委员会组织的开新课试讲,06-07学年有14人次通过新开课试讲测试,07-08学年第一学期有7人次通过新开课试讲测试,为新进教师早日融入上大教学团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 制定积极的年轻教师教学比赛,挖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潜力。学院每年都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制度宣传,鼓励各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其中参与学校层面教学比赛的教师每年都取得了突出成绩。05-06学年学院选派的两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06-07学年,学院选派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一等奖和提名奖,两人也都顺利通过职称晋升课堂考评,获得晋升职称资格。

(3) 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各类课程建设,为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学院鼓励课程组在申报校级和市级课程建设方面,吸引更多年轻博士教师和新进教师参与课程建设项目,在学院近三年申报并获得立项的11项课程建设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有年轻博士教师的参与。以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商务、JAVA程序设计和ACM程序设计”为例,先后吸引了3名新进博士教师参与,其中两位教师已经分别承担课程主讲的任务,较好推动了学院教学梯队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

(4) 加强推动绩效考核的政策激励,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在学院激励措施中的教学科研全面奖、教学评估单项奖的奖项中,有一半以上的得奖者都是学院近三年新进或毕业留校的年轻博士教师。

总体来看,在学院制定的整个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中,只有抓住了人才建设这个核心,也就正确把握了教学质量的命脉。以此为基础,学院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政策,通过“一帮、二推、三引导”的人才梯队建设战略,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实施做了卓有成效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吴悦,沈云付.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 上海大学学报,2003,(9):67-70.

[2] 沈云付,吴悦. 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搞好本科教学质量评估[J]. 上海大学学报,2003,(9):58-60.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9)

一、总则

1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多系列、多环节,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为保证教学工作按计划实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校必须对教学工作实施严格、有效的管理。

2、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制度、教学要求、教学规范、教学安排、教学纪律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准绳。各项教学工作的准绳。各项教学工作和活动要按计划进行,全体教学人员教学行为要做到按章行事,加强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和保证教学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

3、学校对违反教学制度、教学纪律的人员,将视其情节严重程度及所造成的后果情况分别按一般教学事故或严惩教学事故进行处理,对违反教学纪律但未达到教学事故标准者,学校和有关单位要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理。

二、调课与停课

1、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务处排定的课表按时到指定教室上课,一律不得自行调课、换课、代课或停课。

2、全校性及部分班级的停课和调课由要求调动的部门报教学副校长批准,教务处统一安排。

3、为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工作的严肃性,任课教师一般不得因事申请调课。教师因故必须临时调课者,应提前三天到系、部办公室填写调课申请单,写明调课理由,提出调课方案,征得有关教师同意,经教研室、系(部)批准后,到教务处办理调课手续。

每位任课教师每学期因事(含出差)调课不得超过二次,课时累计不得超过10学时。

教师因病不能到校上课时,应通知系(部)办公室代办调课手续。

4、教师调课要安排有代课教师或互换课程,一般不得空课,不准采取集中补课方式,否则不予调课。

5、所有停课、调课、代课等课堂教学及排定的自习时间变动必须由教务处下达调动通知,其它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6、需要调整课表或更换任课教师,应由系(部)提出意见,经教务处批准并办理手续。

7、每学期期中安排下学期教师授课任务,并通知本人做好准备。期末放假前一周教务处将下学期排好的课表发给各系(部),新学期开学后前两周是课表试运行时间,一律不办理调课手续。

三、教学纪律

1、教学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保证受课进度和充实的教学内容。在新学期开学一周内由系(部)收齐本学期所有任课教师的课时授课计划和实验计划,交到教务处。

不按时上交上述计划者给予批评或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2、教师必须按学校教学进程表和课表按时上下课,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对提前下课或迟到上课在五分钟以内的教师进行批评。

提前或迟到下上课超过五分钟,或不足五分钟但在同一学期内第二次发生此类情况,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3、对未经批准擅自调课、代课、换课者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4、教师在课堂上不准开启手机、bp机等通讯工具,更不准在讲课期间到室外接听电话或办其它私事,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5、对矿、空课或擅自停课(包括不执行教学进度表,提前结课)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6、对不按规定进行实验、实习、设计指导、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者视为一般教学事故。 『 1

7、教学中凡有如下情况者,均视为严重教学事故:

(1)在教学中宣传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以及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观点。

(2)不经请示批准擅自变更教学计划、不执行教学大纲、擅自删减教学内容。

(3)讲课中有明显概念错误,学生反映强烈。

(4)实验、实习前准备不充分或指导不负责致使仪器、设备损坏或出现人身事故。

(5)未提前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影响实验、上机正常进行。

8、无论是采用试题(卷)库考试的课程还是出题考试的课程,教研室主任都应指定专人负责命题组卷和校对试卷工作,上述工作要按学校“考试工作规范”中所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完成,否则视不同情节和后果记一般教学事故或严重教学事故。

试卷命题有严重错误致使评分标准变更或对学生成绩考核有较大影响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9、考试前应对试题严格保密,泄露或暗示试题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0、监考人员不按“监考守则”履行职责造成考场混乱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1、评卷按评分标准进行,并要按规定时间上交试卷分析和学期成绩表,不按时上交者记为一般教学事故,对不按标准阅卷和给人情分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2、对于在全部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不负责任,违反教学规范、规定,影响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参照上述规定给予批评或记为教学事故。

四、奖励与处罚

1、各单位要认真进行教学管理,及时对造成教学事故者进行处理和上报,凡系(部)外已处理并上报的教学事故,学校不再对有关单位进行处罚。

2、个人学期有教学事故学期不能评优,教学事故要与教学质量考核挂钩。

3、学年个人累计一般教学事故两次,或严重教学事故一次,取消当年评职称资格一次。

4、对教学一般事故和严重事故,均按《教师定量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执行与解释

本规定教务处负责执行和解释。

 

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

标准教师课程教学工作应按《教师工作规范》,各咱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进行,本规定主要就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进行的工作提出程序及规范化要求。

1、学期授课计划

(1)教师明确聘任课程后,应着手编制所任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含学期实验计划)。

(2)编制学期授课计划前应通过专业教学计划了解该课程设课目的、要求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3)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工作应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

(4)学期授课计划一般以2课时为单元,列出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练习作业等。

学期授课计划经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后,于任课学期第一周末,由教研室汇总交教务处。

学期授课计划一式3份,交教务处、教研室各一份,教师自留一份。

2、教案

教师授课时应有教案,教案必须更新。

每学期开学前,教师至少应写出二周的教案,对于开新课的教师,开课前应初步完成全部教案,开学初由教研室主任进行检查。

在教案中,除反映教学内容外,还应反映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教师应注意教案的积累和保存,以便在教学检查、教师业务考核时向有关部门提供二年或二年以上时间的教案。

教师在备课中应指定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学习参考书,准备必要的练习题和思考题。

3、课前其他准备

教师授课前应了解学生专业特点、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后续课的要求及前段学习情况。

教师备课时还应准备必要的教具(挂图、模型、实物、资料等)及演示实验等准备。

如授课时应用录相教学、cai教学等,应将计划提前报教务处,以便安排看录相的教室及cai教室。

4、新任课教师

新任课教师任课前,应经过校系(部)任课资格审查,审批通过后,方可给予安排讲课任务。

5、课堂教学

教师应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准时上、下课,不得迟到、早退,一般情况下不要拖堂。教师应注意仪表,衣着整洁大方。不着艳妆,不戴显眼的饰物。

教师如因病、因事不能按时上课,必须通过系(部)到教务处办理调(代)课手续,安排妥当,一般不允许空课,更不准私下调(代)课。

教师上课时应了解班级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出勤情况,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6、辅导答疑

教师讲课后,每周6学时以下的课程,每周至少应对学生辅导、答疑一次并填写辅导答疑签到卡,还可对学生进行课外质疑。教师应将辅导答疑的时间、地点明确通知学生班级。每学期应答疑的总次数参看有关规定。

7、课外作业

各门课程都应根据课程特点,在讲课后给学生留课外作业,并指定适当的参考书目。每位教师应试作学生的课外作业。

对学生按时上交的课外作业和实验报告,教师应及时批改,对作业量较大的课程,可适当减少批改量,但每次不得少于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

8、平时成绩

教师应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并及时记载学生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前应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并明确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考查课结束后立即向教务处呈报成绩单;考试课的平时成绩应在考试的前一周交到教务处。

9、期中教学检查

为搞好学校每学期进行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教师应进行自检,重点检查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情况并按要求向教研室提供近期讲稿等教学资料。

10、实验与实习

任课教师应组织并参加指导实验。

教师应对本课程开设的实验全部试作一遍。对整个实验过程应作到心中有数。

教师指导实验,指导实习的要求(如讲稿、批改实验报告等)与讲授理论课大体相同。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情况要认真考勤登记,缺课者必须责令补做,情节严重者令其重修。

11、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教师应在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时确定课程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题目应在前一学期结束前确定,设计中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认真进行批阅。

12、期末考试

对缺交作业达全学期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者和缺课达全学期总课时三分之一者应在考试前一周通知学生所在系(部),不准该学生参加该课考试,该课以不及格记载。学生按要求补出作业,经任课教师认可后可参加补考,否则该课补考成绩以不及格记载。

教师应根据需要承担考试时间的监考任务,主动记好监考班级、地点、时间,认真履行职责。

在考试结束后当天,由教研室指定的阅卷教师到阅卷室阅卷,不得无故拖延,主干课任课教师应进行试卷分析,统考课程应写出课程质量分析报告,并交教务处留存。 

 

期中教学检查内容及要求

教学检查是了解教学情况,保证教学质量,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的有效措施。教学检查是经常性的工作,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学期开学前应检查开学准备工作;期中进行较为全面的教学情况检查;期末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及教学质量分析,期中教学检查是在经常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3

一、期中教学检查的目的及要求

全面检查教师贯彻教师工作规范情况,检查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等教学活动,检查教风学风建设,检查系(部)学期、年度工作目标、计划执行情况,教研室工作进展,以促进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各系(部)教学工作目标落实、执行、实施情况,教改立项项目、教材编写等进展情况

2、讲稿(教案)

检查教师授课教案。编写教案时,教师应阅读多科参考书,不得只按一本教材备课,要认真分析、组织好教学内容。在教案中除反映教学内容外,还应反映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和掌握深度以及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此外还应做到书写整齐清楚,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具有特色。

3、授课计划执行情况

教师任课应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按经过审批的学期授课计划(含实验教学)进行,不得随意增删内容,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调整意见,经审批后执行。

4、教师授课情况

教师授课情况检查主要采取听课和向学生进行调查两种方式,检查期是要汇总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之间听课情况,分析学生座谈会意见,听课时一般不事先通知被听课教师,听课人员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检查教师授课情况时除检查课堂讲授外,还要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教学态度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

5、实验、实习

实验及校内外实习主要检查教学内容及实习安

排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基本文件是否齐全,指导教师配备,学生分组情况,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要求,实验、实习组织及进行情况。

6、教风、学风,教学纪律情况

教风、学风情况分析。

违反教学纪律及教学事故情况分析。

7、教研活动情况

教研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教研活动开展基本情况,经验及存在问题。

三、检查方法

1、教研室是教学检查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教师自检、互检和教研室主任检查的方式进行。

各系(部)应全面组织教学检查的自检工作,掌握本系(部)各教研室自检情况,并进行较深入的抽查,汇总本系(部)教学情况。学校组织教学检查组到各系(部)进行检查。

2、常规检查是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必要内容。根据各学期的教学工作重点,期中教学检查可规定重点检查内容。

3、检查期间,各系(部)、教研室应填写必要的教学情况分析表格,检查结束后各系(部)应提交必要的教学检查总结报告。

4、各系(部)的期中检查材料及总结、分析、报告(除系(部)留存一份外)应按规定时间交到教务处备查。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档案可为学校工作及明准确地提供所需要的资料、数据。档案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规范化管理的程度。各级教学部门要加强教学档案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一、管理体制

1、教学档案分为校、系、室三级管理,教务处为一级管理,系(部)为二级管理,教研室与实验室为三级管理。

2、各单位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各级管理应配备一名兼职档案人员具体承担档案管理工作。系(部)可由办公室主任或秘书兼管,教研室与实验室由主任或副主任兼管。统一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教学文件资料,并按期向学校档案室移交档案。 4

二、档案工作

1、负责接收(征集)、整理、分类、鉴定、统计、装订、保管有关教学的各类档案及相关资料。

2、归档范围

教务处: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计划、规定及各种规章制度、办法等。

(2)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本部门产生与制度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基本情况及工作量和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表等。

(3)教学材料等方面的材料 :教学计划、方案、教学大纲、各类课程表,教师任课安排,有关专业设置、规划、建设、评估、教改方案、总结。各系(部)各专业教村(含自编教材)使用目录,教材账、卡、清单,教材建设材料,各系(部)课程的试题库、试卷库等。

(4)学籍管理方面的:有关学生名册、成绩、学籍及有关变更材料等。

(5)教学过程监控材料 :教学信息反馈材料 及分析、总结材料、教学检查资料、教学座谈会记录、教学纪律、教学调度方面的材料等。

(6)教育研究方面的材料:有关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研讨、经验、计划、总结调查表等材料。教育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验收等有关材料,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定的有关材料等。

(7)实践教学方面的材料:实验教学大纲、计划、课表、实验指导书;实习(包括基础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训练、毕业实习)计划,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讲义、校外实习协议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题目、计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规划、论证、评估及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各类统计表等。

(8)教学设备管理及维修方面的材料:设备购置计划、批复、合同、论证材料;设备账目、清单、卡片、报废计划、账目、清单、大型精密仪器及大中小型计算机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账目、有关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总结和统计报表等。

(9)教学经费及教学设置购置费方面的材料:经费预算、决算、计划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统计报表、总结等。

3、归档时间:按年度归档的档案在次年6月底前归档,按学年度归档的档案在次学年寒假以前归档。

三、系(部)级

(1)上级与本系(部)有关的各种文件、计划、规定、办法等。

(2)本系(部)产生的各种文件、计划、规定、办法、总结及统计报表,人员考核等。

(3)实验报告单、毕业设计说明书、图纸等。

四、教研室

(1)上级与本教研室有关的各种文件、计划、规定、办法等。

(2)教研室产生的各类教学材料:教学计划、方案、大纲;教学改革方案;教学与实验授课计划、教案、试题库、试卷库;有关实践教学(包折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计划、大纲、指导书、讲义、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自编教材;教研活动记录;有关教学的各种计划、经验总结、考核、质量分析、情况调查及统计表等。

五、实验室

(1)上级与本实验室有关的各种文件、计划、规定、办法等。

(2)实验室产生的各类教学材料:实验教学计划、课表、教学或实验大纲、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实验室开放记录、实验卡片、实验报告;设备运行记录、维修记录;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日制;有关实验教学的各种考核、质量分析、总结、统计报表等。

(3)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帐、物、卡、档案,低值耐用品及低值易耗品帐目管理,仪器设备维修记录等。 5

 

 

实践教学监督制度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重要途径,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应用性人才的高低。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至关重要。因此,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实践教学监督制度在主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二、教务处组织学校督查组检查、督促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教学活动,通过深入教学现场,进行检查、分析、总结,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校长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教务处有关人员要经常到实验、实习和设计现场抽查。

四、教务处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问卷调查包括实验反馈、实习反馈、设计反馈和实验室建设反馈等几个方面,每一方面包括若干项。在学生中成立学生反馈组织,学生组织由各班学习委员组成。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10)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课堂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课堂的外延,因此一般应从广义角度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根据高效课堂模式的宗旨,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策略,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做到前置性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的统筹设计,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一、前置性作业设计有效性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通过高效课堂的前奏――前置性作业练习,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

1.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的基本策略。

低中年级的前置性作业设计,教师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极力结合学生找身边相关事例,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中高年级就要引导学生在前置性学习时,重点突出通过前置性学习“学会了什么”、“感悟到什么”、“遇到的困难”或“疑问”。

2.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的要点。

(1)进行有效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先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强化目标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价值,进行有效总结,对后续教学不断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

(2)精心设计“导学单”式作业,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如此可以给学生有效引导,增强对学习内容的预习针对性。

(3)依托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题,容量宜“少而精”。理解型和积累型的课后练习题最有利于指导学生预习,往往能让学生迅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触及课文学习的重难点。

(4)难易适中,体现层次性。在具体操作中,可尝试“自助餐”式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完成。

(5)尝试创新,力求学生快乐接受,愉快完成。把课前的学习变成一种“小研究”,让前置性作业“感兴趣”“有意思”,做起来“很容易”。

(6)注重开放性,拓展价值性。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习更多课外知识内容,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3.基于前置性作业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对接策略。

一般有“反馈―讨论”“穿插―释疑”“主讲―助讲”式对接,这些在实际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二、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问题

1.基本原则。

目的性和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层次性、多样化、开放性、贯穿性,积极整合课堂教学,将课堂练习和作业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如何设计课堂作业。

(1)作业设计目标制定要适度、具体。作业设计目标配合教学目标,坚持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做到适度、具体。也就是不随意超越课标提出的年段要求,同一个能力训练点在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作业目标要化解成学生能够有效、可执行的问题。

(2)依托教学内容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层次化”。只有如此,才能让课本知识真正活起来,让老师更好地把握课本知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本知识。

(3)依托课后习题,指导有效预习,形成教学主线,延伸课外学习。站在课后习题的视角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取舍,突出重难点,使课堂更有效。

(4)整合教辅资源,利用“复制”“粘贴”“编辑”精选习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智力等实际情况,精心考虑好作业的范围、要求和时机,从题海中精选,确保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系统性,在作业形式上还可以作一些创新。给练习确定反映自身特色的“身份”,即练习的知识点、能力点、难度系数和区分度是什么,赋予练习本身以灵魂。对于学生容易错误的理解或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补充有针对性训练的习题,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或熟练掌握。挖掘习题内涵,最大限度实现功能化转变,尽量做到一道习题体现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5)倡导课堂中学生自己出题,重视解决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出题“考”老师,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在学习专栏开展“好题贴”或“优题展评”专栏,尝试学生自主选题、改题。在编题、组卷和检测活动中,家校互动,学生唱主角,形成有效的学习“生态圈”。教师要重视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积极引导加强小组学习、讨论,促进有效解决。

(6)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与相互交流。运用思维导图,从基础知识入手理清思路,明确知识要点,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和复习。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通过课堂交流、专题讨论和结构性练习弥补、掌握知识细节,完善系统,建立“专题―整合”式复习课教学模式。

(7)复习课、练习课中的习题有效性设计要区别于讲授课中的习题设计,注意专项训练。复习课、练习课要体现“回顾与整理、沟通与成长”这一功能,课堂习题设计做到事件演变有情境,不“孤独”;思维训练主线有意境,不“单调”。要以某一知识为起点,进行有效迁移与拓展,做到“形散而神聚”。

(8)充分体现使用习题中的德育成分、科学性成分。养成合理利用时间、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注意作业隐形和显性的功能关系,在学生审题过程中浸润其中的德育成分、科学成分,如“一箭双雕”地在做题的同时达到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训练或数学中的思维训练,通过作业评价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学习更加勤奋、努力,更加自信,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9)作业评价多样化。课堂作业要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反思和总结的空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评价。教师要以当堂面批,学生互相批改,二次作业,作业成果展示等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方式,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10)教会学生解题、审题,提倡一题多解下的最优化,强调根据不同习题选取适合的自主、合作等解决方式。明确解题过程也是一种智慧选择和处理的过程,包含一种人生哲学教育的过程。

(11)建立“补考”机制,努力增强学生做题的获得感。做题过程中,暂时不会的题目可以不做,会做的题目可以多做,多做且做对的记奖励分,奖励分数不封顶,还有学生觉得考得不够理想,尝试让他们自主申请重考“刷分”,一节课中学生遗憾未完成的习题,可以让其充分准备后在下节课进行精彩展示。

(12)课堂作业要做到分析反馈,及时讲评。学生作业情况,教师要及时反馈和讲评,把作业讲评作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教师素质,要学会批改、看作业,通过作业情况反馈,更好地设计作业,可以考虑设置课堂易错纠错本实验,以提高作业有效性。

三、关于课后作业设计问题

为深化高效课堂建设,优化教学环节,实施有效作业,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应通过科学设计,以遵循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学业和谐发展原则、量与质相统一原则、师生共同发展原则、过程性评价原则设计课后有效作业。应建立教师“下水作业”制度,建立分层作业制度,提倡“基本作业+弹性作业”模式,建立《作业日志》制度,建立“三不布置”“一严禁”制度(不布置学生已经会做的机械重复性、大量抄写的作业,不布置无时间节点的超量作业,不布置难度过大学生无法完成的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或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设计有效作业。

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首选策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规律,严控总量。

各中小学要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作业各学科每天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高一、高二不超过2小时。

2.明确思路,优化设计。

作业设计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注重基础性和技能性,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和趣味性,作业设计要注重自主性和探究性,作业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作业设计要注重多样化和“私人定制”化。

3.开拓创新,丰富形式。

要加强作业形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改变以知识再现、概念记忆、机械训练、模仿重复为主的单一的传统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一般有口语表达型、观察积累型、动手操作型、搜集整理型、发现探究型、劳动服务型,可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以创新使用并不断新增使之更完善。例如,体育一般好像没有家庭作业的说法,但实际上,如果设计了达标型、亲子合作型体育家庭作业,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拓展。

4.完善系统,规范实施。

上一篇: 中医药养生论文 下一篇: 纳税筹划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