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校长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8 00:23:42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1)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所涉及的三个过程,涵盖面广,牵涉到学校很多个部门,比如招生计划主要由培训处完成,教师的安排由教务处、甚至需要院系来配合,所以培训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很难做好。因为过程复杂,也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工作实际,就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机构身份不明。高职院校关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职责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些高职院校培训机构从属某个院系,有些从属于机关,如果把它作为院系的一个机构,基本上很难发挥它的职能,会出现上下协调沟通不畅,学校资源很难整合,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培训机构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无视专业分散、学员学历参差不齐等问题,完全丧失培训机构本身应有的职能,严重挫伤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二是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模式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没有真正重视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就疏于对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没有信息反馈的畅通渠道,没有工作的有效监督等等,事实上,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才能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继续教育培训面临学历水平低、生源构成复杂等困难。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都是在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好了之后,才会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教师,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培训思想上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师招聘流程标准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完善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重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培训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机构所承担职责和历史使命,要给予相应管理机构职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更是要端正认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可以考虑实行教育培训分级管理架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所有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下一级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对教学效果、学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跟踪、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要经常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研讨会,总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应该定期组织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讲座、考察、研修等形式,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2)

、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的基本环节设计校长专业学习成长的方式主要有“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两种。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校长培训模式就是采用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以“设计一实践一反思一改善”为基本环节,过反思典型的农村学校管理案例,寻找案例背后的原因;(3)通过参与现场解读 ,提高参训学员的全过程行为跟进的主动}生。

4.改善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参训学员撰写“促进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改进计划”改进行动专题总结报告 ;(2)专家团队开展“学校管理改进百佳中心学校”评估指导活动;(3)开展“学校管理改进百佳中心学校”经验总结与交流活动。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直面农村校长管理困惑,寻找这种管理困惑背后的故事并使更多的农村校长得到分享;(2)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解读农村学校管理实践现场,农村学校校长成为学校自身管理行为的研究者。

由于上述的每个环节都有根据主客体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总目标要求而进行的详细任务与具体 目标的设定,所以能使整个培训过程的目标引领 、质量监控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

二、实施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一)聚焦现实问题与校长管理行为变化实施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 ,首先要求整个培训设计必须聚焦农村学校管理现实问题与校长管理行为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培训者要引导学员通过研究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管理现象 ,从这些典型的或常见的农村学校管理现象中发现隐藏的问题或危机,以此作为学校管理改进的切人点,通过撰写联系实际的“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及实施“改进计划”中“管理改进经历”“管理改进个案”“管理改进总结”,记录 自己的在改进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体会与感悟;像专家一样思考与剖析实践中的“个案”;进行各种形式的对照分析与总结,从而校长自身也在“设计一实践一反思一改善一再设计一再实践一再改善一再反思”的学校管理行为改进的良性循环 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强调:第一,要以农村校长为主体 ,在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农村学校管理活动的自我观察来改进管理行为;第二 ,“学校管理行为改进”的研究要遵循“即时”“现场”的原则,强调以实践研究 、行动研究带动整个农村校长培训 ;第三,要强化培训者与参训学员间的情感 、信息 、经验的交流,目的是让培训者与参训学员都真正成为行动的研究者。

(二)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培训系统要实现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的目标 ,关键是能否使这些农村校长培训活动(项 目)成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和培训机构共同推进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通过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讨论、沟通、协商,形成一个培训项 目执行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高度认可的培训方案 ,最终由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各种相关的培训政策,例如,教育行政部门面向全区下发组建培训活动专家指导团队,为指导专家颁发聘书及对开展培训新模式的培训者举行培训活动等。第二 ,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信息平台,宣传使用新模式的培训项目的重要意义,争取上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更多理解 和支持。第三,争取专项教育培训的经费支持。在培训计划制订之初就要把在培训新模式实施中涉及的各项培训经费,例如专家并在每个环节中设定主要任务及预期 目标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立体交叉、循环提升的方式始终让培训重心落在农村校长管理行动的改变上。这一模式为校长专业成长中的“理论成师”的人为发展方式与“实践成师”的自然发展方式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一)培训模 式结构 中的主要环节 (如图所示)_f__1I _『 ~丁—ll__ 反馈:变更任务或进入新的循环 — —评价培训前阶段 培训 中阶段 培 训后 阶段基 于农村 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 的主要环 节(二)培训模式主要环节的基本任务与预期目标下面将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四个主要阶段的任务与目标 ,以在培训时间为两年的“广西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项目实施的具体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1.设计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培训机构开展项 目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方案;(2)参训学员集 中培训前完成对本校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3)参训学员进行集中管理论学习,分享其他学校优秀办学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学校管理问题改进的初步设想;(4)面向全区组建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实地跟踪指导”的专家团队,明晰其工作任务与 目标;(5)培训专家团队成员与参训学员小组(以县为单位 )对接并研究制订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具体行动计划(确定小组学习的主持人 、主题、时间)。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形成“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相结合的培训方案及具体行动计划;(2)参训学员掌握“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制订的基本要领;(3)提高参训学员学校管理中发现、诊断问题的能力;(4)建立培训模式指导与监控体系。

转贴于

2.实践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参训学员选择 l~2个制约学校 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 ,制订“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并与本校师生进行充分研讨,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 ;(2)培训专家团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负责的区域开展实地指导活动;(3)开展区域性的“学习共同体”小组主题交流活动3次以上,学员对“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及重点问题与专家指导团队进行讨论 、研究 、改进。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形成有针对性的参训学员所在学校的“管理改进行动计划”;(2)营造一个开放而且平等的培训氛围,在开放的培训课堂中建构一个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专家团队问零距离对话 、多方位的培训“学习共同体”,确保在“改进计划”有效实施的同时学员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得到提升。

3.反思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撰写“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反思性个案研究报告两篇;(2)开展以“管理百佳乡镇中心校”为主题的评比活动 。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1)参训学员学会从反思农村学校管理常态现象中,寻找现象背后的病灶;(2)通! !团 教柏职业第33期L总 第 709期 )\团队实地跟踪指导等各项费用,纳入年度财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预算中,确保新模式下培训项 目的正常运行。

(三 )强化培训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任务驱动”“目标评价”为导向,强化培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理论,通过参训学员完成一个个阶段性 的具体任务,从而最终达到农村校长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 ,并在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中引入激励策略,例如 ,广西师范学院结合 自治区教育厅近两年来广泛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达标评估”活动,以专家指导 、学员反思、现场检验等活动形式 ,评价新培训模式下培训项 目实施效果,强化农村校长参加培训的内驱力,达到“以评促训 ,以训促评”,确保培训新模式的有效实施。

(四)建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强调在培训过程中建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虽然学习可以在独立的场所个体化进行 ,但是 ,在一个社会情境下的群体或组织学习确实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传递过程,各种观点得以互相碰撞 、质疑和争辩。而且 ,在个人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必然导致较为高级的智力活动。这个“学习共 同体”必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采用“即时”“现场”的案例学习方式。除了可以通过“定主题、定主持人、定地点 、定时间”来落实小组现场学习组织责任制外 ,还需对农村学校常规管理中的重点 、难点在小团队中进行广泛的主题交流的方式 ,从多方位 、多角度 、多层次探讨 目前农村学校管理的难题以及各 自处理问题的办法及途径。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专家应成为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问题解决的促进者。首先,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专家要以“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并驾齐驱的理念为引领,努力营造一个以改进农村校长管理行为为基点的学校管理理论成师与管理实践成师双轨并存的氛围,帮助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广泛地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促使他们积极地寻找新的策略来改进面临的实际问题 ,让成员周期性地在这两条成师之道之间转换,最终实现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融合。其次,在“学习共同体”的人员结构上要体现层次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它最好能包括新任校长、有经验的校长和专家型校长以及学校管理专家,这些成员可以由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域、不同任务角色(分管工作 )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组成,除了为其搭配相应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 、教研机构中学校管理的理论专家、专家型校长等组成的学校管理专家指导小组外 ,其中有一线管理经验的校长及专家型校长也可以担当指导者的角色 ,只有这样农村校长专业引领的资源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扩充。

(五)专家团队开展有效的“实地跟踪指导”工作能否组建一支为完成理论学习 、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农村校长指点迷津 、破疑解难、共同深入研究农村学校管理中的难题 、帮助和促进农村校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农村学校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专家团队,关系到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能否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了确保专家团队能有效地开展“实地跟踪指导”1=作 ,我们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 一制定专家团队成员的遴选标准,确保遴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 、工作责任心强、对农村学校管理有深入研究 ,并能积极介入基础教育实践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研员、校长培训机构学科专家参与指导团队。第二,明晰指导专家团队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 ,为其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第三 ,采用跨区域 、“大机构”的策略,面向全区遴选 ,充分利用全区资源。第四,建立专家团队与农村校长间互助 、双赢的“学习共同体”。第五,通过专项培训使专家团队的指导更到位 ,更有针对性。第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励专家团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指导工作。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3)

、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的基本环节设计校长专业学习成长的方式主要有“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两种。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校长培训模式就是采用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以“设计一实践一反思一改善”为基本环节,过反思典型的农村学校管理案例,寻找案例背后的原因;(3)通过参与现场解读 ,提高参训学员的全过程行为跟进的主动}生。

4.改善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参训学员撰写“促进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改进计划”改进行动专题总结报告 ;(2)专家团队开展“学校管理改进百佳中心学校”评估指导活动;(3)开展“学校管理改进百佳中心学校”经验总结与交流活动。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直面农村校长管理困惑,寻找这种管理困惑背后的故事并使更多的农村校长得到分享;(2)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解读农村学校管理实践现场,农村学校校长成为学校自身管理行为的研究者。

由于上述的每个环节都有根据主客体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总目标要求而进行的详细任务与具体 目标的设定,所以能使整个培训过程的目标引领 、质量监控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

二、实施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一)聚焦现实问题与校长管理行为变化实施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 ,首先要求整个培训设计必须聚焦农村学校管理现实问题与校长管理行为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培训者要引导学员通过研究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管理现象 ,从这些典型的或常见的农村学校管理现象中发现隐藏的问题或危机,以此作为学校管理改进的切人点,通过撰写联系实际的“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及实施“改进计划”中“管理改进经历”“管理改进个案”“管理改进总结”,记录 自己的在改进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体会与感悟;像专家一样思考与剖析实践中的“个案”;进行各种形式的对照分析与总结,从而校长自身也在“设计一实践一反思一改善一再设计一再实践一再改善一再反思”的学校管理行为改进的良性循环 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强调:第一,要以农村校长为主体 ,在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农村学校管理活动的自我观察来改进管理行为;第二 ,“学校管理行为改进”的研究要遵循“即时”“现场”的原则,强调以实践研究 、行动研究带动整个农村校长培训 ;第三,要强化培训者与参训学员间的情感 、信息 、经验的交流,目的是让培训者与参训学员都真正成为行动的研究者。

(二)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培训系统要实现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的目标 ,关键是能否使这些农村校长培训活动(项 目)成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和培训机构共同推进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通过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讨论、沟通、协商,形成一个培训项 目执行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高度认可的培训方案 ,最终由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各种相关的培训政策,例如,教育行政部门面向全区下发组建培训活动专家指导团队,为指导专家颁发聘书及对开展培训新模式的培训者举行培训活动等。第二 ,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信息平台,宣传使用新模式的培训项目的重要意义,争取上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更多理解 和支持。第三,争取专项教育培训的经费支持。在培训计划制订之初就要把在培训新模式实施中涉及的各项培训经费,例如专家并在每个环节中设定主要任务及预期 目标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立体交叉、循环提升的方式始终让培训重心落在农村校长管理行动的改变上。这一模式为校长专业成长中的“理论成师”的人为发展方式与“实践成师”的自然发展方式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一)培训模 式结构 中的主要环节 (如图所示)_f__1i _『 ~丁—ll__ 反馈:变更任务或进入新的循环 — —评价培训前阶段 培训 中阶段 培 训后 阶段基 于农村 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 的主要环 节(二)培训模式主要环节的基本任务与预期目标下面将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四个主要阶段的任务与目标 ,以在培训时间为两年的“广西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项目实施的具体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1.设计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培训机构开展项 目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方案;(2)参训学员集 中培训前完成对本校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3)参训学员进行集中管理论学习,分享其他学校优秀办学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学校管理问题改进的初步设想;(4)面向全区组建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实地跟踪指导”的专家团队,明晰其工作任务与 目标;(5)培训专家团队成员与参训学员小组(以县为单位 )对接并研究制订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具体行动计划(确定小组学习的主持人 、主题、时间)。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形成“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相结合的培训方案及具体行动计划;(2)参训学员掌握“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制订的基本要领;(3)提高参训学员学校管理中发现、诊断问题的能力;(4)建立培训模式指导与监控体系。

2.实践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参训学员选择 l~2个制约学校 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 ,制订“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并与本校师生进行充分研讨,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 ;(2)培训专家团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负责的区域开展实地指导活动;(3)开展区域性的“学习共同体”小组主题交流活动3次以上,学员对“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及重点问题与专家指导团队进行讨论 、研究 、改进。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形成有针对性的参训学员所在学校的“管理改进行动计划”;(2)营造一个开放而且平等的培训氛围,在开放的培训课堂中建构一个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专家团队问零距离对话 、多方位的培训“学习共同体”,确保在“改进计划”有效实施的同时学员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得到提升。

3.反思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撰写“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反思性个案研究报告两篇;(2)开展以“管理百佳乡镇中心校”为主题的评比活动 。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1)参训学员学会从反思农村学校管理常态现象中,寻找现象背后的病灶;(2)通! !团 教柏职业第33期l总 第 709期 )\团队实地跟踪指导等各项费用,纳入年度财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预算中,确保新模式下培训项 目的正常运行。

(三 )强化培训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任务驱动”“目标评价”为导向,强化培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理论,通过参训学员完成一个个阶段性 的具体任务,从而最终达到农村校长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 ,并在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中引入激励策略,例如 ,广西师范学院结合 自治区教育厅近两年来广泛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达标评估”活动,以专家指导 、学员反思、现场检验等活动形式 ,评价新培训模式下培训项 目实施效果,强化农村校长参加培训的内驱力,达到“以评促训 ,以训促评”,确保培训新模式的有效实施。

(四)建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强调在培训过程中建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虽然学习可以在独立的场所个体化进行 ,但是 ,在一个社会情境下的群体或组织学习确实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传递过程,各种观点得以互相碰撞 、质疑和争辩。而且 ,在个人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必然导致较为高级的智力活动。这个“学习共 同体”必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采用“即时”“现场”的案例学习方式。除了可以通过“定主题、定主持人、定地点 、定时间”来落实小组现场学习组织责任制外 ,还需对农村学校常规管理中的重点 、难点在小团队中进行广泛的主题交流的方式 ,从多方位 、多角度 、多层次探讨 目前农村学校管理的难题以及各 自处理问题的办法及途径。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专家应成为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问题解决的促进者。首先,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专家要以“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并驾齐驱的理念为引领,努力营造一个以改进农村校长管理行为为基点的学校管理理论成师与管理实践成师双轨并存的氛围,帮助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广泛地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促使他们积极地寻找新的策略来改进面临的实际问题 ,让成员周期性地在这两条成师之道之间转换,最终实现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融合。其次,在“学习共同体”的人员结构上要体现层次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它最好能包括新任校长、有经验的校长和专家型校长以及学校管理专家,这些成员可以由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域、不同任务角色(分管工作 )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组成,除了为其搭配相应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 、教研机构中学校管理的理论专家、专家型校长等组成的学校管理专家指导小组外 ,其中有一线管理经验的校长及专家型校长也可以担当指导者的角色 ,只有这样农村校长专业引领的资源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扩充。

(五)专家团队开展有效的“实地跟踪指导”工作能否组建一支为完成理论学习 、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农村校长指点迷津 、破疑解难、共同深入研究农村学校管理中的难题 、帮助和促进农村校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农村学校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专家团队,关系到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能否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了确保专家团队能有效地开展“实地跟踪指导”1=作 ,我们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 一制定专家团队成员的遴选标准,确保遴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 、工作责任心强、对农村学校管理有深入研究 ,并能积极介入基础教育实践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研员、校长培训机构学科专家参与指导团队。第二,明晰指导专家团队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 ,为其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第三 ,采用跨区域 、“大机构”的策略,面向全区遴选 ,充分利用全区资源。第四,建立专家团队与农村校长间互助 、双赢的“学习共同体”。第五,通过专项培训使专家团队的指导更到位 ,更有针对性。第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励专家团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指导工作。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4)

专题性理论讲授培训模式是长期运用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一种主要模式。它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主要用于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政治素质和教育管理素质等理论方面的培训,在短时间内较系统地传授知识,提高校长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这种培训模式在“理论至上,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价值观指导下,在提升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拓宽知识结构、把握基础教育改革脉搏、启发办学思路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从提高校长专业知识素养的需要出发,确立校长培训的目标,根据培训目标选择核心培训课程,聘请优秀的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实施培训活动[1]。但这种培训模式过于以培训机构和专家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培训目标要求整齐划一;多数课程设计自上而下,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校实际,对校长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不足[2]。

二、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它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用于校长培训中,是指围绕一定的培训目标,选取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培训的校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思考,经充分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培训模式。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校长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研究、总结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也可以使校长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组织专家编写和精选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这些案例,现场组织分析研讨充分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其次是要培养善于组织案例教学且又具有实践智慧的培训教师,这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三是这种培训模式还容易忽视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导致经验型管理定势。

三、 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又称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和知识建构过程。它于上世纪90年代从医学教学引入到校长培训中,它要求校长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校长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关注能力培养和参与性教学,非常适合于中小学校长培训[4]。

这种培训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校长和教师都参与问题的选择与培训内容的确定,这就能更好地做到按需施教。问题确定以后,培训者把问题呈现给校长,校长面对不确定问题的解决过程有着极大的思维和尝试空间,这就能促使校长把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校长在研讨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甚至能在培训中形成探究的氛围,演变为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校长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在校长培训中大多演化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修一体化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确立培训目标,依据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来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标与校长需求来安排讲座的内容和研讨的主题,培训教师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组织校长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校长围绕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启发新思想。这种培训模式要求培训机构有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强大的教师队伍,否则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培训耗时费力,成本较高,很多培训机构望而却步。这种培训模式为用而学,容易陷入实践至上,使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四、 教育会诊培训模式

教育会诊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是让校长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过程中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这种培训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校长培训都局限于专家讲校长听的课堂,内容深奥,方式简单,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教育会诊培训模式将校长组织在一起,大家集体致力于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使校长有效地将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与自己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5)

——实施“领雁工程”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总书记去年在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我省决定从**年到2010年组织实施以培养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要内容的“领雁工程”。目的是通过抓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全省教师队伍中形成全体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全体教师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师德修养,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领雁工程”是实现我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七大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发展的理念必须转到科学和谐发展上来。我省教育发展到现阶段,“有书读”的问题已经解决,随之而来,人们对“念好书”的愿望日益强烈,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解决“念好书”,必须以科学和谐发展理念为指导,尽快把工作重心从外延建设为主转到内涵发展为主上来。教师素质是教育内涵的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关键。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师资队伍的差距。这方面,社会反响很强烈,家长呼声很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领雁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抓好“领雁工程”的紧迫感、责任感。

——实施“领雁工程”是巩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成果,加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必要途径。2005年至**年,在省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全省组织实施了“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17万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全员培训。至**年底,全省共完成了21万人86万课次的农村教师全员培训、1000名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和10000名市级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各地高度重视,注重实效,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通过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鼓励创新培训模式,素质提升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超额完成了4万余人、18万课次的培训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以“百人千场”送教下乡活动为重点,教师培训支援为主要内容,网络课程建设为抓手,专家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和名师资源共享工作积极推进。但总体而言,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还不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名师少、学科带头人少、骨干教师少、高职称教师少、高学历教师少”的现象仍然突出。素质提升工程培训了1000名农村省级骨干教师,仅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比例的0.58%,引领广大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校本培训、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等的各类“领雁人物”严重缺乏;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学科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较突出;离广大人民群众“念好书”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如吕祖善省长在全国两会期间听了方青老师的发言后指出的: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抓。实施“领雁工程”就是为了坚持不懈地抓农村教师的素质提升。

农村骨干教师是农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农村骨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体现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省教育厅决定,在**年至2010年组织实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其宗旨就是要培养一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领雁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轻负担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骨干作用,引领本校乃至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把教师培训工作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把组织实施好“领雁工程”,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大事、实事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做好“领雁工程”的各项工作

实施“领雁工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骨干、倾斜欠发达地区”的原则,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骨干德育教师和骨干校长三支队伍建设工作,整体设计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

“领雁工程”的主要目标是至2010年,使全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包括校长)的比例达到20%以上,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至少有一名教师或校长参加省级骨干培训;每一所农村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每一个学科至少有一位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省、市、县三级农村骨干教师梯队。

要达到上述目标,全省在**年至2010年,要完成3.3万名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其中省级以脱产培训为主,择优选拔培训8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具体安排是:按地区分,一类地区4000名,二类地区1800名,三类地区2200名;按学科分,骨干教师6000名,骨干校长1500名,骨干德育教师500名。市级要择优选拔培训10000名骨干教师,县级要择优选拔培训15000名。这样,参加省、市、县三级培训的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分别不少于全省农村教师总数的1%、2%和3%。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农村骨干教师队伍。

今年是“领雁工程”的启动之年,省级计划安排2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脱产培训,其中1300名为学科骨干教师,500名为骨干校长,200名为骨干德育教师。考虑到上半年教学任务已经安排,为了尽量减少工学矛盾,上半年以安排校长和德育教师集中培训为主,校长300名、德育教师200名、学科教师150名。下半年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关于做好**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省级骨干培训人选选拔工作的通知即日将下发。

要完成“领雁工程”上述培训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师培训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制定计划,进一步分类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管理队伍、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缺一不可。要根据农村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培养规划。要围绕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教书育人能力这一中心,科学确定培训内容。省教育厅将制定“领雁工程”实施办法、省级骨干培训总体规划和分年度的培训计划,组织好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领雁工程”省级骨干培训目标,是着力提高农村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引领校本培训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成为农村中小学校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改革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着力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理论水平、人文素养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德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努力使他们成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带头人;着力提高校长依法治校、把握新时期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能力,努力使他们成为农村中小学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改革的优秀校长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

各市、县教育局要根据“领雁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领雁工程”具体实施意见,明确本市、县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新方法。这次“领雁工程”培训,至少三个方面要改革:(1)改革选拔制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领雁工程”省级骨干培训对象选拔,坚持自愿申报,择优推荐原则。做到条件公开、程序透明、结果公示。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倾斜的原则。统筹兼顾不同地区、学校和各个学科、学段合理分布的需要。适当向没有参加过省级骨干培训的农村学校倾斜;适当向薄弱学科、紧缺学科倾斜,使我省骨干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要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原则。为使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学科结构更好地适应各地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原则上各地可根据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数,结合本地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培训学科及人数。在此基础上,省自下而上确定分学科的培训项目。如上报的培训学科人数过少,确实难以组班,可在同一县(市、区)内进行相应的学科调整。培训什么人很重要。要引导教师正确对待事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需要,要树立吃苦精神和勤俭办教育的思想。(2)改革培训组织模式,变“相马”为“赛马”。培训机构的选择体现开放性。“领雁工程”省级骨干培训实行项目申报制度。省教育厅根据各市上报的培训人员名单,按学科确定“领雁工程”省级骨干培训项目。省级骨干培训机构的确定坚持自愿、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后,由省教育厅审核确定。全省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和省、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可根据省级培训项目和培训要求,自愿申报培训项目,向省教育厅提交培训项目书。培训机构要确保培训所必需的教学条件、培训实践条件和生活条件,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鼓励高校与各级培训机构联合申报培训项目,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培训新机制。各市、县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自主确定培训机构。(3)改革培训方式,突出实践性。“领雁工程”省级骨干培训时间分别是骨干教师脱产培训半年(4个月),骨干德育教师和骨干校长脱产培训二个月。为突出实践性,培训时间安排上教育理论培训与实践教育活动将各占二分之一,并实行双导师制。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明确培训重点和目标。当前,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农村教师的执教能力,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积极推进以“轻负担、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切实改变依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省级骨干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村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校本培训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贴近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贴近农村课堂教学的实际。要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首位。以爱与责任为主题,把关爱后进生放在师德培训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要将教师处理教材、研究学生、教学设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等能力作为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的重点,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始终把增强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提升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要充分发挥功勋教师、特级教师等优秀教师在“领雁工程”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功勋教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是我省教师队伍中的最优质资源,也是我省教育系统的宝贵财富。他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带头人,是高质量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师群体发展的专业引领者。在实施“领雁工程”中,功勋教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优秀教师要把指导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作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村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中“带徒授艺”的作用。

三要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省教育厅要制订“领雁工程”省级骨干培训项目管理和考核意见,加强对各市教育局和省级骨干培训机构的考核,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要实行优胜劣态的动态管理制度。

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要加强对任课教师包括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考核,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考核。参训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内容,通过考核后,才能获得“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证书。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要将培训对象名单、培训工作总结等有关材料及时报省教育厅,将参训人员学业成绩和考核情况告知派出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三、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领雁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实施“领雁工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素质提升工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领雁工程”的顺利实施。

省教育厅将成立“领雁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师范教育处,具体负责“领雁工程”日常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成立“领雁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承担“领雁工程”培训任务的单位,也要成立由单位领导负责的“领雁工程”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全面协调培训工作。

“领雁工程”省级已安排专项经费,并在积极争取对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各市、县要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04〕47号)精神,每年按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小学校要根据**省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精神,按照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用于教师培训。在新一轮教师培训中,各市、县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应不低于素质提升工程的投入力度。保质量,保人数,把对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当地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指标。

四、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积累。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农村教师的迫切愿望。我们只有科学地认识教师素质内涵的丰富性,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提升教师素质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才能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不断得到“充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让人民满意。

今天专题部署“领雁工程”,主要是针对农村教师,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其他培训工作了,甚至可以放弃全员培训了。恰恰相反,实施“领雁工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农村教育的领雁人,更好地推进和带动教师培训工作,更好地提升教师培训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所以在抓好“领雁工程”的同时,我想对面上的培训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要统筹规划教师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实施“领雁工程”为契机,统筹规划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把教师培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要把教师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有关文件精神,统筹规划骨干教师培训与名师名校长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工作;统筹规划骨干教师培训与新教师培训、教师日常岗位培训工作;统筹规划教师培训与班主任培训、校园安全培训、校长培训工作;统筹规划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与高中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培训工作。

(二)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开展现代远程网络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将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打破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域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培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努力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专家名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以“百人千场”为重点的专家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最大限度地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共享优质名师资源。

(三)大力推进校本培训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资源,深化校本培训工作,帮助农村学校解决校本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为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提供更多的实践、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加强对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提升区域内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规范校本培训行为,保证校本培训质量。

(四)积极创新培训模式。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原则,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创新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实效。尤其在“领雁工程”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各市、县要在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各级培训机构与高校、中小学校加强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在岗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骨干教师培训与名师名校长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扎实推进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6)

问卷从课程模块、作业和论文设计、专家团队、培训资源丰富程度、学习进度安排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培训内容及形式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90%,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培训所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体验感到满意。问卷从运行速度、在线交流互动、使用敏捷度、技术服务、学习意愿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网络环境及平台运用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总体达到84.76%,这表明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网络环境及平台运用感到满意,但是满意度不如培训内容及形式的满意度高,还具有提升的空间,也有待培训网站的优化和完善。问卷从学习管理制度、培训指导、网上互动交流、辅导教师管理能力、课程定制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培训机构管理能力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总体达到87.57%,这表明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培训机构的管理能力感到满意。但是,经过对各分中心的分别统计发现,参训学员对某一分中心满意度只有70.18%,远低于87.57%的总体满意度,表明个别管理机构管理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管理机构的总体形象和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2009年的“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重庆市300名中小学校长参与了此次远程培训。由此,重庆市开始了大规模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组织与管理。随着,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一批次参训人数由最初的几百人,增加到上千人,培训的组织管理逐渐开始出现管理不到位,监控失效等问题。有效的外部监控必须是由行政管理手段、学习考核手段及网络技术手段等综合运用形成立体监控体系来发挥监控效能[2]。由于大规模远程培训组织和管理经验的欠缺,培训管理机构的监控手段比较单一,学习考核的方式设计欠缺科学性和灵活性,缺乏完整立体的多维监控体系[3]。重庆市各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来自不同地区的参训校长,特别是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的知识结构、关注的培训重点和内容差异较大,这就让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在培训课程设计方面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在远程网络培训的初期,网络课程多是国家或地方面授教材的网上克隆[4],随着远程培训的高速发展,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资源逐渐丰富,但是针对参训校长的关注重点进行的课程开发还非常欠缺,特别是具有针对重庆地方情况的特色课程还需要组织管理机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远程网络培训这一学习方式缺少传统学校的校园环境,且培训讲师和参训校长以及参训校长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参训校长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和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部分校长,特别是第一次参加远程学习的校长,对于远程学习环境和远程培训的特点不熟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产生了对远程培训的排斥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校长由于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自觉性不强,态度消极,在提交培训当中的作业和参加交流研讨中缺少自身的原创和感悟,流于应付,大大影响了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敦促和协助各培训网站进一步保证网络平台畅通,因参训学员均为校长,平时学习时间紧张,在他们有限的学习时间中,网络平台的快捷反应和网络的通畅对学员们尤其重要,同时各网站应提供更加贴心细致的技术支持服务和更快捷的咨询反馈,让学员们减少参训学员在操作中的后顾之忧。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课程内容的开发,特别是针对培训对象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发相应的课程,同时,可增设拓展课程,此部分课程可不计入总分,使参训学员在学习之余能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精心设计研讨主题,进一步加强学员与专家、学员和学员之间的在线互动交流,增加并固化专家实时答疑的时间,增加专家线上论坛答疑次数并给予学员及时的反馈。同时,专家的答疑和指导情况记入市级专家考核档案作为其他项目组建指导专家团队的基本依据。加强和各培训管理机构的沟通,确保培训管理机构管理到位、关怀到位、服务到位,为保证参训校长有效学习而尽职尽责。在巩固传统远程培训分散学习的模式的同时适当增加网上集中实时授课培训,这样有利于参训校长与专家直接接触,减少因离线分散学习带来的距离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知识及解决疑难问题。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实施策略

重庆市成立了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领导小组和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执行办公室,负责全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重庆文理学院分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和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作为培训实施单位,分别针对重庆市主城片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组织和管理。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与其他三个分中心成立了远程培训教学管理小组与各区县教委干部培训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负责联络协调、管理监督,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平台,使每个片区都形成了三级培训组织管理支持体系,保障在大规模校长远程培训的过程中,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技术支持到位。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领导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基层校长远程培训的基本状况,与指导专家一起科学规划远程培训的重点,确定参训片区和校长类型。校长远程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的优质资源,组建网络班级,每班40人,配备一名由当地行政人员担任的班主任,并且选取一名校长学员担任班长负责班级学员学习的进度跟踪、讨论交流、技术辅导等。在市级校长培训指导专家组的指导下,网络班级为学员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培养反思能力、拓宽学习视野的平台,满足了学员学习和交流需求,避免了学员孤独感。加强课程需求调查,在市级校长培训指导专家组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让参训学员充分表达自己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实现课程的“按需”设计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7)

一、成绩和经验

“十五”前两年,在市教委和区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区县认真实施《*市教师队伍建设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特别是校长、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九五”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区县中小学校长、教师在职培训普遍重视加强师德教育,把提高校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职业道德规范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坚持把加强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并注意把师德教育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市教委对全市中小学1800名正职校长,以“依法办学、以德立校”和“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题开展千人大培训,对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提高师德水平和人文素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在校长、教师培训中突出了外语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两个重点。许多区县引进外籍教师开展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双语教学培训、理科教师英语培训和中青年干部英语培训,并组织外语骨干教师分批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外语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外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问卷调查显示,具有一般外语阅读能力的教师占被调查者的34%,口头表达流利者占被调查者的6%。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问卷调查显示,经常上网查阅资料的占被调查者的35%,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占69.9%。

──坚持把中青年骨干教师、骨干校长培训作为校长、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许多区县建立了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导师团,建立了由特级教师或首席教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室,有计划地对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进行重点培养。市教委组织了由7位教育专家领衔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专题培训,构建由专家领衔、专业引领,学员自主参与、合作互动和积极探索的培训平台,着力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校长和骨干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运作,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适应中小学二期课改的推进,加强各学科试验教材的培训。在市教委、市教研室和课程办领导下,对全市课改实验学校教师分批分期地进行了二期课改先进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和试验教材培训,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市教委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对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提高干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校长和教师职后培训。市教委还运用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力量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网上培训。各类校长、教师的全员性培训,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以金山区教育局统计为例:“十五”前两年,中小学校长、教师参训人数占“十五”应训人数的比例校长为29.7%,中层干部为75.9%,青年干部为40.8%,中青年骨干教师为47.3%;教师职务培训、新教师培训、高一层次学历培训参训率均为100%。据长宁区教育局统计:“十五”前两年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应培对象,完成总学分的比例为25.95%,其中必修课程的完成比例为44.08%,其他选修课程的完成比例为15.07%。

“十五”前两年,各区县教育局按照市教委关于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的要求,全面负责本区县校长、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在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主要经验有:

第一,加强区县教育局对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体制。许多区县成立了师干训领导小组(局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区县师干训工作的规划、统筹和决策;成立区县师干训办公室或工作小组,委托区县教师进修院校负责校长、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组织、管理、指导以及课程开发、培训质量监控等工作;基层学校成立师干训工作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本校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校本培训。许多区县在制订和实施“十五”校长、教师培训规划基础上,健全了校长、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审查制度、学分认定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等。闸北区教育局还制订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脱颖而出机制”、“教育经费支出向‘软投入’倾斜”等措施。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效地促进了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二,按照按需施教要求,从本区县和基层学校实际出发,自主开发校长、教师培训课程。许多区县在总结“九五”经验基础上,重视将学校办学特色、教育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实验成果转化为校长、教师培训课程。为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二期课改的推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许多区县注意重点开发案例研究性课程和实践反思性课程。浦东新区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开发了108门选修课程,初步形成了以微型课程为主干的选修课程群。普陀区教育局为适应二期课改的需要,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拨15万元专款开发了44门校长、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性学习》、《现代教学策略》等培训课程由于紧密配合二期课改,适合基层需要,受到校长、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欢迎。据各区县对校长问卷调查,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有明显帮助的课程,居前5位的是:最新教育理论、名校长成功管理经验、学校发展设计与策略、教育政策法规和国内外学校管理理论;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明显帮助的课程,居前5位的是:教学策略与技能、名师成功教学经验、最新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心理学理论。

第三,按照学以致用的要求,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中心,积极探索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静安区在校长、教师培训中积极探索把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课堂教学实践、撰写经验总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结构相对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研训一体的继续教育模式。崇明县在校长、教师培训中全面实施了“研中有训,以训促研,训中有研,以研导训”的培训模式,把研训、实践和反思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据各区县的问卷调查,校长最喜欢的培训方式,居前5位的是:实地考察成功学校、专家讲座或报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与名校长座谈、小组研讨;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居前5位的是:观摩示范课、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名师带教、专家讲座或报告、学科组研讨。专项调研情况显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问题解决为导向,“理论学习、专题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正在各区县积极推广,对提高校长、教师培训质量起了促进作用。

第四,加强教师自培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本培训。各区县在努力发挥“九五”期间经市教委批准建立的教师自培基地的辐射作用的同时,又积极探索建立区级教师和干部自培基地,区域性推进校本培训,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闵行区结合新基础教育实验和二期课改实验,积极探索“校长负责、专家领衔、校际互动、区域推进”的校本培训模式。浦东新区在学校自主选择校本培训方式后,积极构建与校本培训方式相配套的、循序渐进的校本培训体制:校本培训课程──校本培训学校──区级教师自培基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闵行、闸北、崇明等区县分别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宁区教育局在推进校本培训过程中,对校本培训的组织领导者、具体操作者、主要任务、师资构成、培训方式、时间安排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了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

第五,整合本区县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区域性的校长、教师培训网络。为适应推进研训一体的校长、教师培训的要求,静安、闸北、南汇等区教师进修学院对院内各部门都进行了优化整合,师干训部门与教研、科研、德研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部门融合,不仅进修部的教师,而且教研室、科研室、德育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的教师都承担校长、教师培训任务。许多区县教师进修院校还整合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建立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大学有关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长宁区教育学院还发挥区内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市三女中、延安中学、*动物园分别建立了外语培训中心、数学培训中心和生物教学活动中心,为外语、数学、生物等学科教师培训提供了优质的培训力量和教改实践基地。

第六,改变培训经费拨款方式,实行培训收费制度。闸北区教育局自2001年起改变培训经费拨款方式,实行培训经费由学校、个人包干的办法。区教育局将师干训专项经费下达到学校专项使用。教师参加职务培训,学费由个人承担三分之一,学校报销三分之二。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学费全部自付,学业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这一改革措施,既调动了基层学校和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教师培训机构的能动性,促进教师培训机构更加注重培训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和反思

“十五”前两年各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总体上发展是健康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各区县教育局的专项调研报告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课程设置、培训方式,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当前,各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教师还缺乏自我发展的愿望,存在着“为完成学分而学”的情况。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24.9%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拿学分”;在对校长的问卷调查中,也有12.8%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拿学分”。

第二,校长、教师培训还偏重于理论性培训,实践反思性课程、教学研究性课程在总体上比例还不高。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有46.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大多数培训,“理论性太强,离学校教育现实太远”。在对校长的问卷调查中,持同样看法的被调查者占47.7%。

第三,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不能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区县教师进修院校虽然开发了大量的课程供校长、教师选择,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往往依据的是培训者的专业特长,没有充分考虑受训者的实际需求,因而中小学校长、教师自主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小。在对区县教师进修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6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学员的选择空间“不是很大”。

第四,区县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模式虽然在不断改革探索,但总体上培训方式还比较传统,学员的参与度不高。校长和教师培训大多还是采用集中办班、班级授课、知识传授的方式,许多培训内容采取系列讲座或专题报告形式,校长、教师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第五,校本培训的发展还不平衡,落差比较大。据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调查,开展校本培训的学校占新区学校总数的10%。究其原因,是由于校长的理念存在一定差距,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条件参差不齐,教师培训机构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还缺乏力度。对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校本培训的效果在各类培训效果的排序中居第6位。如何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如何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和规范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六,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缺乏培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较陈旧,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不能适应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南汇区教育局在专项调研报告中指出:“区教师进修学院师干训的师资,数量上明显不足,质量上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不强,又得不到市级培训机构的提前培训,要高质量地完成‘十五’培训任务,有很大的难度。”

第七,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如新任校长上岗培训问题,教师参加培训与聘任、续聘挂钩问题在一些区县落实不够,依法施训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在本次专项调研中,有些教师认为,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还缺少激励机制,缺乏活力。这方面的反映,值得我们研究。

第八,校长、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制约着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区县教育局在专项调研报告指出,现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人均50元的标准,是1985年制订的标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南汇区教育局把“师干训经费严重不足”列为当前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第一项。在专项调研的座谈会上,有关部门的同志反映,市教委教研室和课程办组织的二期课改假期培训,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实践表明,加强对校长、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是全面完成“十五”校长、教师培训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

各区县的专项调研显示,*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的推进,对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十五”新三年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集中在如何把二期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校长的具体管理行为和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面对当前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我们要在“十五”新三年开创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局面,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十五”前两年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反思:

──关于权力下放和分级负责的关系问题。市教委2000年的机构改革,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阵地前移”,旨在改变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教师培训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加强区县政府对本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强化中小学校长作为师资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是对从“七五”、“八五”到“九五”实行的市、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和市、区县、学校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十五”前两年,区县教育局切实加强了对本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区县和基层学校分级负责管理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体制进一步健全。主要的不足是,由于种种原因,市教委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的宏观管理的职能有所弱化。长宁区教育局的专项调研报告指出,在“八五”、“九五”期间,*市教委师资处统一宏观管理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市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随着市教委机构改革,师资处与人事处合并,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以后,市在培训工作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缺乏宏观管理,校长、教师培训工作难度大,实效性不强,工作发展的潜力不足。在各区县专项调研中校长、教师普遍认为,权力下放与分级负责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宏观指导、协调和监督评估的职能决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强化。

──关于区县负责和全面开放的关系问题。“十五”前两年,各区县教育局主持并全面负责本区县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和基层学校正在发挥着主力军和主阵地的作用。这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喜成果。但是各区县在充分利用本区县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封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作有所减弱。在“八五”、“九五”期间,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之间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协作网络,各协作片的教师培训机构实行教师联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是“十五”前两年,各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与以往相比减弱了不少。二是“八五”、“九五”期间构建的市、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自培基地和基层学校四级培训网络,在“十五”前两年,主要发展的是区域性的培训网络,即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自培基地和基层学校三级培训网络,市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和作用在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各区县专项调研的情况显示,要高质量地完成“十五”新三年的培训任务,开创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局面,必须把区县负责与全面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整合全市的教育资源优势,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校长、教师培训的质量,更好促进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于继续教育制度的坚持与创新问题。从“七五”“八五”到“九五”,*依据《*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建立了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十五”期间要使*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继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一定要处理好坚持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依法施训,坚持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制度,其中包括以五年为周期,初级、中级教师参加240学时职务培训,高级教师参加540学时职务培训的制度以及教师参加培训与教师职务聘任、续聘挂钩的激励制约机制等等;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进行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创新;要适应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的新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从各区县专项调研情况看,在进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根据新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有待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加以改进。

三、对策和措施

为适应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新形势和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开创“十五”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局面,针对当前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第一,加强市教委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明确市教委、区县教育局、基层学校各自职责,完善校长、教师培训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建议在教委分管领导的牵头下,教委人事处要有专人负责抓校长、教师培训工作。要成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具体负责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的指导、协调和评估工作。市教委要制订“十五”新三年校长、教师培训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完善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加强对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和基层学校师资培训的督导评估工作。

第二,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完善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议市教委根据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重主下移、阵地前移”的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完善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要组织力量,对“七五”、“八五”“九五”以来市教委制定的有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清哪些要继续坚持,哪些要加以调整,哪些要重新制定。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三,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运行机制。要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参与培训与教师职务聘任、续聘挂钩的激励制约机制;建立校长、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自主选择培训课程的机制,促进教师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增强校长、教师参加培训的内驱力;要制订新的培训质量评价标准,把受训者的观念转变、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改善等情况作为评价培训质量的基本标准。

第四,按照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中小学推进二期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校长、教师培训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提高校长、教师培训质量,核心问题是培训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校长、教师培训课程要加强针对性,体现层次性,增强可选择性。建议市教委和区县教育局要化大力气抓培训课程的开发,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发校长、教师培训的新课程。要建立培训课程的审查、评价制度,成立全市性的培训课程教材评审委员会,确保校长、教师培训课程和教材的质量。要加强优质培训课程和教材的推广工作,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第五,组织高等师范院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着重研究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研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校长的具体管理行为和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8)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转贴于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9)

1999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带来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篇(10)

1999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WWW.133229.COM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

带来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生产科科长述职报告 下一篇: 规章制度管理规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