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行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2:34

商贸行业论文

商贸行业论文篇(1)

1前言

2005年至2006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即将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源于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外资银行业务的逐渐开放,将使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外资银行的挑战,使中资银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严峻竞争形势,如何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在保护期内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整个银行业面临的10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0余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打破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给金融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并且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为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现代金融制度做出了贡献。目前,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履行中国加入WTO时所做出的承诺,迎接2006年年底我国的金融市场全面放开以后所带来的冲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政府提出银行业的开放时间表而显得极为紧迫。为了切实搞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改制,国家先后给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注资600亿美金。相比之下,中央银行早在1999年就明确提出将进—步依法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逐步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86年交通银行重建以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4年6月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存款余额、负债总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33万亿元、4.46万亿元、4.20万亿元和3.23万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002年12月30日获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正式批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引进花旗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花旗银行持股比例为5%。拉开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参股的序幕。到目前为止,我国1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经有9家批准引入外资参股。他们是深圳发展银行(新桥投资持股17.89%,2004.5.29),交通银行(汇丰银行持股19.9%,2004.6.7),民生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共持18%,2004.7.6)等等。[2]理论认为,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能够吸收—批非国有股金,增强资本实力,改变股权结构,而且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术,提高管理和业务水平。

以上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成功的引进了外资,但是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引进外资,1直备受银行界和金融界的关注。关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的问题,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张月飞和郜树松(2006)[2]从引进外资对我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的影响来阐述,以某个具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以后,其自身发展的变化和成长水平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我国经济体制还是金融体制都处于剧烈的新旧交替的变革中。处在这种宏观环境下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处于急速的上升期之中,而且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轻,机制灵活,决定了其能在快速的发展中既保持了总量的快速膨胀,又保持了质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规模与银行效率同步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期待随着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组织结构的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其效率必然有更大的提高潜力,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能力。邓世敏(2001)[3]文中找出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1些关键问题;WTO对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挑战;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基础存在严重的缺陷;努力探索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方法。李大军和何聪(2003)[4]文中研究了入世以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如外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后,逐步展开人民币业务,银行业务争夺将愈加激烈;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如资本补充机制不够完善;入世的机遇,如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第2部分研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引进外资的具体情况;第3部分研究引进外资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第4部分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后,面对受到的挑战应该采取的对策的具体的研究和阐述;第5部分进行全文总结。

2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现状及引进外资的具体情况

商贸行业论文篇(2)

[摘 要]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之一,能够快速推动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具有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增加客户来源、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收益、扩大利润规模的重要手段,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一方面,可以满足进出口商在国际贸易中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起源于公元7世纪至8世纪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到了12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在交易中已经使用了“兑换证书”形式的票据。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利率制,各国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福费廷、国际保理等创新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也应运而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1738.3亿美元,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交易量巨大,这就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量的增长,贸易融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就在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业务粗放增长中隐藏的风险显现出来,1997年和1998年形成了大量的信用证垫款圈。当前我国内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控制能力差。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认识较为肤浅,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缺乏规范的尽职要求和独立的调查评价机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有效手段降低已生成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品种少且功能单一。新产品少有推出,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融资产品主要集中于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融资等传统形式,而对保理、福费廷等新兴符合市场需求的贸易融资方式却还应用的不多。 3.法律制度缺失,贸易政策不完善。贸易融资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远比传统的信贷法律关系复杂,但与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涉及贸易融资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维护自己利益时会遇到法律盲区,无法有效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营销手段落后,对象过于集中。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过程中手段单一,往往以赠送礼品作为营销成功的主要手段。融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而对占进出口总额近半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却很少提供贸易融资服务。 5.缺乏专业素质人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的开设和国外各种票据的审核查验等,这就要求银行人员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由于国内该项业务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现有员工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1.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转移机制。改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性。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建立客户信用分析体系制定信用等级标准,防止欺诈风险发生。也可以尝试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转移风险的模式。 2.提高创新能力。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组织结构、金融产品、业务技巧和经营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引进和吸收国际银行业的创新成果。推动二级市场、保险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也是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向多样化、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掌握国际市场最新动向,及时调整业务模式,开发新品种,可以实行个性化服务为特定客户量身定制贸易融资服务。 3.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对外,要深入学习研究涉及贸易融资的专门性的国际公约,例如UCP500等国际惯例性的法律文书,避免和有效解决争端。对内,政府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对涉及国际贸易融资的国际金融票据、物权抵押、担保、信托票据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落实交易各方责任。加强与国外法律主体的联系,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使合同能够发挥融资业务的法律风险事 前防范功能。 4.拓宽营销渠道、目标客户多元化。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所以内资银行要增强营销能力以弥补产品的差距。转变思路,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改变原有只关注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模式,以标的业务的盈利能力和交易对象信誉为参考对象,严格控制交易流程以项目收益为还款来源开展融资。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挑选高素质人才,避免任人为亲,淘汰掉不合格人选。重视在职培训,使员工能够了解到最新贸易融资动态。同时要重视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商贸行业论文篇(3)

[摘 要]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借鉴了国际上经过上百年发展形成的一些国际惯例做法,我国加入WTO 后与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接触和交往日趋频繁,近几年特别在贸易方面增速明显,因此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将越来越突显其生力军的作用。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占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模式及日常工作中流程,就其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希望找到适合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风险控制模式。 【论文关键词】 国内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操作控制,有利于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其他信贷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 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4.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加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并积极做好与信贷管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努力培养真正符合国内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将客户经理对贸易融资的前期调查形成制度化,同时加强对银行客户经理的国际业务培训,尽快制定考核客户经理国际业务知识与能力的办法,提高银行客户经理国际业务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商贸行业论文篇(4)

【论文摘要】 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日益成长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同时,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本文就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信用风险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授信管理模型与应用该模型的基本原则。 【论文关键词】 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 信用风险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围绕贸易商的资金需求与资金流动规律,并结合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满足贸易商资金需求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是银行为外贸企业办理国际贸易业务而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是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也是促进进出口贸易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 由于贸易融资及相关的国际结算业务涉及到不同国家和不同客户,在信息传递、贸易习惯、结算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及其融资涉及到关税和外汇管制等政策,使得融资业务中信用风险凸现。贸易融资综合授信面对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因而贸易融资业务的授信风险较大且较为复杂。但是,我国银行在将授信管理引入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原有信贷管理思维模式的影响,难以摆脱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仍然过多的注重定性分析而缺乏必要的定量评估。因此,如何准确评价贸易融资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将对这一业务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授信额度概念 贸易融资综合授信是银行授予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与其进出口业务有关的一种或多种的综合性的短期融资。商业银行常见的出口授信包括:出口押汇、出口托收押汇、票据买入、票据贴现、打包放款;进口授信包括:进口开证、进口押汇、进口托收押汇等。以上授信品种构成综合授信的直接因素。 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客户信用上,为了防范信用风险,银行通常为客户核定一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信用额度。在该限额内,银行可为客户提供一种或多种国际贸易融资。该额度可以循环使用,但客户的未偿债务和已偿债务之和不能突破原来确定的限额。授信额度就是银行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且授信人与被授信人之间要签订合约;授信人要保证在授信额度之内,对被授信人提交的符合融资条件的业务给予融资;被授信人保证在授信额度的有效期内,遵守银行关于融资或授信的相关规定。 授信额度按融资主要业务种类可分为进口授信和出口授信两大类:进口授信包括:进口开证额度、进口押汇额度、进口托收押汇额度;出口授信包括:出口押汇额度、出口托收押汇额度、票据贴现额度、打包贷款额度、福费廷额度。 三、信用风险防范模型建立 1.分配矩阵 进出口商可通过商业信用、第三方担保、抵押、质押四种担保方式向商业银行申请授信额度。商业信用是建立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由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存在,在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风险较大;第三方担保是企业取得第三方企业的连带担保,具有一定的风险;抵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法律规定的可做抵押的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抵押物卖得价优先受偿;质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抵押和质押对银行来说,风险较小。商业银行根据每种业务风险程度的差异及客户提供的担保方式制定出授信业务的准则。即:仅凭信用担保可授予的信用额度;凭第三方担保可授予的信用额度;必须凭抵押或质押方可授予的信用额度等。详见下表。 表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准则 上表中,行表示授信额度种类,列表示担保的方式。表中数字为0或1。1表示该列所代表的担保方式可授予该行所表示的授信额度。0表示该列所代表的担保方式不能授予该行所表示的授信额度。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可根据融资业务的重要程度在上述8种授信额度中分配额度比例。根据表1和以上原则,建立分配矩阵(1) (1)中代表第j种担保方式用于第i种授信额度的百分比,满足。比如在信用担保方式下,有六种授信额度凭信用担保不能授予。则,其他可凭信用担保授予的信用额度可根据需要进行分配,比如进口开证额度占60%,则,那么出口押汇额度就占40%,。其余担保方式下情况以此类推。 2.评估矩阵 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之前必须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论证。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核查,以确定在各种担保情况下的评估授信额度。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市场情况、贸易国别、贸易量、创造和盈利能力、在银行的结算记录;企业的基本素质:领导层素质、职工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发展潜力等;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状况、财务三率指标;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上年利润及增长情况、资产报酬率等。 建立评估矩阵 (2) (2)中表示对i类担保方式的评估值,当时,。假设银行对某一客户的评估值为:信用评估值v1,担保评估值v2,抵押评估值v3,质押评估值v4,则评估矩阵可表述为 3.风险系数矩阵 (3) 虽然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了详细调查后确立了评估值,但仍然会存在诸如抵押、质押物变现损失、产生的手续费用等系列风险,故会按一定的比例将评估值转化为险后价值,建立风险系数矩阵 (4) (4)中表示对i类担保方式的转换系数,当时,。如信用价值按,担保价值按,抵押价值按质押价值按转化为险后价值,则风险系数矩阵可表述为 (5) 4.授信额度矩阵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1) (3) (5)可建立授信额度矩阵T 四、信用风险防范模型求解(授信额度的确定) 将授信额度分为进口额度与出口额度两大类,将矩阵中的第1,2,3行相加合并成为一行,第4,5,6,7,8行相加合并为一行,则矩阵简化为 ( 7) 据此可得:进口额度为 (8) 出口额度为 (9) 如果对融资业务不加区分,进行均衡授信的话,则令,,则进口额度为 (10) 出口额度为 (11) 进行均衡授信可以兼顾各种业务品种,风险也较为分散;另外还可以对重点业务进行重点授信,即改变的数值,优先支持重点业务,使重点业务获得较高比例的授信额度。 影响授信额度大小的其他因素还包括:①评估矩阵V中的值,的值在银行对客户的担保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后就能确定了;当然银行在一段时间以后或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会对客户的资信状况重新进行评估,这时原来确定的数值就必须由最新的评估结果所替代。②风险系数矩阵A中,的数值是根据当时的客户经营状况、资信状况、抵押(或质押)标的变现程度、市场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所有这些影响因素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银行将定期或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风险系数进行调整。 五、商业银行应用信用风险防范模型应把握的原则 基于信用风险的贸易融资综合授信模型的运用为商业银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参考。在运用过程中,银行对客户进行授信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是合法性原则,即所有的授信业务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重点支持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及企业,禁止对任何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授信;第二是盈利性原则,即在授信额度下办理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保证能按时收回本息,授信时的信用评定及抵押担保措施要完善,并且还要能带来其他相关收益;第三是合理性原则,即授信额度的结构要合理.各类贸易融资业务额度占总授信额度的比例要合理,而总的授信额度与被授信人的产值及净资产的比例要合理,且对单一客户的授信额度不宜在银行的全部授信业务中占比过大。

商贸行业论文篇(5)

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有一少部分的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有深刻的认识,大多数都不具备实际经验,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将融资业务简单理解为仅凭信用证或者出借单据就可以从客户那里赚取融资利息和手续费,而这也正是90年代银行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二是许多商业银行对融资押汇的理解比较单纯,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欺诈行为缺乏足够的警惕性,仅仅只是将融资业务看作是一种开拓国际结算市场的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缺乏高素质的融资业务人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比较晚,所以这方面的人才也相对缺乏,这就给融资业务的顺利展开带来了很大阻力。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严重缺乏办理外汇业务的专业人才,很少数的国际贸易融资人才多聚集在管理层,这就导致了缺乏与客户的沟通,失去了进行客户营销的渠道。

(三)规范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有待完善

在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方面,由于业务上比较缺乏经验导致了没有界定相应的法律标准。在我国金融法律上关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术语和处理方式并没有得到认证,例如在金融法律上并没有规定银行在押汇业务中对货物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在这样金融法律的缺失的条件下,必然导致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

(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防范体系不够健全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要运用科学的技术对业务中的每个流程进行监督。然而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情况来看,还是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很多支行的部门之间的运作都是相互独立的,缺乏统一的管理并且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风险来到时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内部防控体系,银行整体面临较大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主要风险

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由于大量难以预测的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活动主体的期望值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活动的主体在经营中必然也就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存在风险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增强其风险预测能力,有利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

(一)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种类

1.汇率风险

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经营特点来看,其主要是围绕国际间的业务开展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受到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融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家银行所使用的币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会导致由于币种汇率的不同产生的汇率风险。

2.银行内部自身存在的风险

作为银行来说缺乏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影响到银行内部控制的效果而且加快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产生。由于我国银行自身内部的原因导致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产生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是贷款人的贷款资格不能够被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严格的审查,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及时的掌握贷款人的相关信息;第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防御风险的保障机制,抵押和担保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例如贷款存在一物多主的情况,或者有些贷款手续不够齐全等;第三是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有效的贷款监督体系,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国商业银行并不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给贸易融资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由于许多贷款人不具备贷款资格,这样因担保能力的不够给企业带来破产,也是造成融资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3.进出口商的信用风险

交易人如果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不能按照合同的规定来履行义务,那么原来的融资目标势必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样一来这就给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的信用风险主要出现在进出口商上,具体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许多外贸公司通过在同一银行开设多个户头来办理贷款融资业务,这就给银行评估企业信用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二是有些进出口商长期的占用商业银行短期贸易融资资金,这就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4.国家及政治的风险

如果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贸易合作国家出现政局变动或者是拖延偿债的情况也势必会使银行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存在的风险

1.托收押汇业务的风险。

具体可以分为三类风险即:获取单据时的欺诈风险、融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进出口商自身存在的风险。①获取单据时的欺诈风险。在办理托收押汇业务过程中单据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融资业务中的单据欺诈行为也就是在所难免的。②进出口商自身存在的风险。进出口商的自身能力和资信情况是托收押汇款项能够及时收回的保证,如果银行对进出口商的资信情况得不到深刻的了解,势必会给托收押汇业务带来很大风险。③银行办理融资业务时操作上的风险。在办理脱手押汇业务的时候,银行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要求来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如果银行不能按照要求兑现承诺,就会受到法律的指控,银行也因此面临操作上的风险。

2.打包放款业务的风险。

该风险主要包括:①汇率风险。银行在发生打包放款业务的结汇方面往往会提前,必然会受到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②信用证方面的风险。客户如果不能确保信用证的真实合法有效,就会使银行陷入追偿债务的困境。③企业资信方面的风险。企业在打包放款业务处理过程中如果资信不良,就会给企业开展这项业务中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防控对策

(一)防控托收押汇业务风险的对策

为了降低托收押汇业务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防范:

1.在办理托收押汇业务时商业银行要认清自己代收行的身份

代收行的身份要通过书面形式并且要获得收款委托方的法律认可,而不能仅仅凭借持有的单据进行代收行的确认。代收行身份的合法性能够有效的避免在进行托收押汇业务中的各种贸易纠纷。

2.加大对放汇业务后的管理力度。

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申请人的经营活动状况,加强对托收押汇的风险管理工作,一旦发现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有异常银行就应该终止审批程序来规避风险。

3.建立健全有效的担保机制。

信托收据是进出口押汇的基础,然而在信托收据的合法性方面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对于信托收据的过分依赖势必给融资业务带来一定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担保机制来规避风险。

(二)打包放款业务风险的对策

1.商业银行要定期的对客户的信用证进行审查

对信用证交易的合法性进行严格的监督,例如银行要对进出口商出口的货物的范围进行严格的把关,若超出范围银行就应该加大对信用证的重视程度避免因信用证的疏忽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2.商业银行要对客户的还款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

银行要根据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资产数额来衡量其是否具备打包放款的标准,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就说明其还款能力有一定的水分,银行就应该对其加以重视。

3.银行要确保客户有效的实施打包放款协议的各项条款。

例如客户必须按照协议的要求,对涉及到的商品在商业银行指定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在获取保险公司赔款时应该把偿还银行借款放在首位;客户如果因为自身原因而违反协议中的规定,商业银行有权行使违约权利终止对客户的资金供给并且及时的追回借款。

4.商业银行要及时的掌握客户的贸易背景。

商业银行在进行融资业务中时常会出现利用打包放款进行商业诈骗的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要及时准确的对客户的贸易背景进行了解从而有效的避免诈骗行为的发生。

商贸行业论文篇(6)

“十一五”期间广西有116家企业被国家确定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至2008年6月末,广西有南宁、柳州、桂林等6个城市开展了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以下简称民贸民品)贴息贷款业务,北海市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还处于落空状态。本文从影响北海市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主要因素入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我国的民贸民品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一、北海市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民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民委发[2007]228号)文件,北海市有6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民品企业),其中合浦县有1家。“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利率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06]315号)文件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优惠贷款利率不得上浮。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成立较早,但生产规模普遍不大,实力不强,6家企业有5家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金银珠宝饰品、缸罐、角雕等工艺品,产品生产成本低,收益高,目前都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但是经过调查,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都没有获得过优惠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影响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原因分析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宣传的对象受限制。在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前,北海市民族宗教局按要求对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政策的宣传。这种“点对点”有针对性的宣传虽然效率高,但是没有普遍性,政策宣传的广度不够,社会上很多生产有少数民族特色商品的企业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二是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渠道狭窄。北海市有关部门对民贸民品政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转发文件、电话解释,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渠道狭窄,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宣传。三是宣传主体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据北海市民族宗教局的反馈,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怕麻烦,不愿申请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实际上,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是一项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可从中真正得到实惠的长远政策。[2]一般只有对优惠政策了解不够透彻的企业才不愿申请。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名单确定之后,有些企业相关负责人并不知道其企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不了解其可以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有些企业不了解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据调查,有民品企业曾经咨询过民族宗教局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但民族宗教局具体负责人不知情,也未咨询过人民银行,从而导致优惠政策落空。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使得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2.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无法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

一是企业不良贷款记录制约其新增贷款的注入。民品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优惠利率贷款,首先必须符合银行一般贷款的准入条件。根据现行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规定,如果贷款人已有贷款违约记录,形成不良贷款,那么贷款人很难再次获得银行的新增贷款。[3]作为民品企业之一,广西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亨通珠宝公司就遇到这种情况,其在1995年、1997年分别向建行北海分行贷款累计470万元,后来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形成315万元不良贷款。建行已把该债务转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虽然目前该公司生产运营正常,而且这几年该公司一直积极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征求减免债务、协商还款之事,但是毕竟存在不良贷款未清的事实,对于该公司新增贷款的申请,银行都表示拒绝受理。二是企业未能提供贷款要求的财产抵押或者担保,银行不予发放贷款。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都是财产抵押贷款或者信用担保贷款,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大都是生产金银珠宝饰品或者工艺品,产品加工后即可卖出产品,技术水平含量低,资金实力较差,没有大型或者高精端的设备,有的甚至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这些民品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由于未能提供财产抵押而无法获得贷款。而且,北海市担保机制不健全,几家担保机构由于自身实力较差而难以在担保方面取得良好的公信力。因此,很多企业包括民品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用担保贷款。由于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的一般条件,民品优惠利率贷款也只停留在文件层次上。

3.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由于银行贷款手续较为繁琐,程序复杂,准入门槛高,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审批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为此,有些实力较强、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并不十分愿意向银行贷款。

4.信息沟通机制缺失

一是牵头部门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民委没有发挥明显的主导作用,没有与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过有效沟通交流,也没有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政策宣传活动。二是联席会议制度没有形成。目前北海市尚未建立有关民贸民品方面的联席会议制度,没有组织召开过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和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等有关部门缺乏信息交流的平台,造成银行等有关部门不了解企业、企业不完全了解相关政策等现象。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无法使优惠贷款利率政策真正有效地落到实处。[4]

三、完善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发放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

一是放开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目前参与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的仅限于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由于这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开发理念、贷款准入门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弱势群体金融业务的拓展方面显现出一些不足。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建议放开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允许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成为成员,发挥它们的优势,实现金融机构优势互补,为民贸民品企业创造更优良的融资环境,支持民贸民品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民贸民品的繁荣。二是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按照现行规定,优惠利率贷款一律不准上浮,也就是说只有民品企业与贷款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是基准利率时才符合优惠利率贴息政策,否则不予贴息。这种赢利锁定的规定对商业银行开发此类贷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所限制。为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建议修改相关政策规定,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给予企业贷款实实在在的比正常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补贴。这种政策修改不仅可以让民品企业在优惠期间切实得到政策支持的实惠,推动民品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也给予了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贷款业务的利率定价权限,调动它们营销的积极性。三是赋予商业银行权限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政策规定“享受优惠利率贷款政策的企业,其利息优惠部分的70%以上应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为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也为了加强银行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的跟踪,确保资金安全,建议新增政策,规定商业银行有权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民品企业生产资金的支付与回收均可由贷款行负责监控。

2.商业银行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品企业生产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不仅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且也传承与延续着中华文明。因此,商业银行应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为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提供优质、特殊的金融服务支持。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信贷政策不要“一刀切”。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约束机制等方面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点和民品企业的特点,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信贷政策,适当降低优惠利率的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效率。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要主动与民品企业建立联系,优先考虑并保证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严格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协助做好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宣传工作,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品企业真正享受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银企双赢的效果。

3.多部门联动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民委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建议民委牵头,金融机构、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民品企业、商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局、工商局、经委、人事劳动部门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民品企业可通过这个平台主动向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通报信息,让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了解企业经营动态;民委、人民银行可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宣传解释各项政策;各与会单位通过交流信息,协助解决企业困难,推荐项目与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实质性的服务。二是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民委应突破“点对点”的政策宣传模式,积极拓宽政策宣传的渠道,变化宣传方式,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范围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成为政策优惠的企业,从而促进民品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发展,让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建立责任考核制度。贯彻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是民委等多个部门的一项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把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支持民品企业发展的工作列入责任考核内容,并定期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使有关部门执行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具体行为透明化,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

4.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

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银行,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工作。一是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不断完善每年年初对辖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的信贷资金及时投入跟进。二是利用季度金融分析联席会议,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政策宣传,交流相关信息,发挥“窗口指导”的作用。三是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指导及其他事务工作。四是创建平台,邀请商业银行和民品企业召开座谈会,交流信息,做好民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参谋。五是加强调研,人民银行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商业银行、民品企业,了解各方实际存在的困难与需求,掌握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超级秘书网

5.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要提升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民品企业要抓住机遇,用足优惠政策,加强内部管理、产品技术开发、市场开发与营销,大胆引进人才,提高产品质量,研发特色产品,使自身能够在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企业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民品企业要用好优惠政策,诚信守法,不逃废债务,为自身塑造良好的信用记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Z].[2007](228).

商贸行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WTO入世成功,全球正在经历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变革,中国经济开始走出去,走向世界,与国际经济进行亲密无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英语的商务使用功能特征越来越明显,商贸英语受到追捧,商贸英语教学开始兴起并发展迅速。商贸英语是针对商贸环境而言,因此与普通英语有很大差别,更强调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高职院校的商贸英语教学,基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学生在各种实践任务中提高商务英语的水平。但是现在的高职商贸英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材更新慢,无法与时代快速接轨;教师没有更新传统的教学思路,按照商务英语的特点进行教学等等。本文会对此进行剖析,提出高职院校商贸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1 目前社会需求下的商贸英语课程设置

1.1 社会对商贸英语毕业生的需求

社会需求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理由,只有这个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这个专业才能存在和继续发展。商贸英语专业正是满足了社会上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要,才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追捧。那么社会对商贸英语专业人才有何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如何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这是高职院校商贸英语专业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根据社会实践调查可以得出社会对商贸英语人才的需求涵盖下面三个方面:(1)毕业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英语理论和实践运用水平,基本功扎实;(2)要具备能吃苦、肯合作、竞争力强的精神,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3)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善于沟通,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常用软件;(4)最重要的一点,熟悉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国家贸易与投资等方面。

1.2 主要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的商贸英语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大块: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与商务理论这三块。在基础英语方面,主要是开设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课程,主要目的是夯实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让他们首先具备用英语进行沟通的基本能力。在专门用途英语方面,主要开设商英语、经贸文选、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洽谈、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制作等,既有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在商贸环境中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商务理论方面,主要开设国际市场营销、对外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等,主要是一些商务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经济视野,为学生日后就业打好基础。

2 我国高职在商贸英语课程设置上的不足

2.1 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商贸英语属于复合型专业,含有商贸与英语两大专业内容,因此平衡二者的课程结构与数量非常重要。像有的高职院校,将商贸英语专业课程在外语学院,外语系教师对英语的语言学、语法学、翻译学、英文文学等方面非常熟悉且专业,但是对专门用途英语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授专业用途英语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商务类的课程展开更是受到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不顺,对学生的商贸专业的素养培养不够,这种课程体系就是以英语基础课程为体、兼带着专门用于英语和商务课程的组合。有的高职院校则将商贸英语专业开设在经管系,这样商贸英语专业主要偏向经济类和工商管理专业,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够,课程结构演变为以对外经贸实务与商务基础理论为主,兼修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结构。不管是哪种结构,都有偏颇,没有鲜明的商贸英语专业特色。

2.2 实践教学的课程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分量不多,课程设置也不够。商贸英语专业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专注于学生实践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商贸类工作的应用,解决商务运作中的实际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践课程进行支撑。不过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进行商贸英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创新。另外,商贸英语教师队伍中具有商务英语专业背景的人非常少,对这个复合型专业缺乏深入的认知,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一边教学一边摸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如何对教师队伍与教学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

3 高职院校商贸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分析

3.1 加强商贸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商贸英语的复合性与实践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商务理论知识和英语知识,因此建立一支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商贸英语专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为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聘请一部分具有丰富商务实践工作经验、英语过硬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进具有各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使师资队伍具有更强的“实践”性;(3)对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商务理论知识的专项培训,对经管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英语基本功的培训,使其知识面向复合型的方向发展。

3.2 积极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

3.2.1 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

重新全盘整理和校正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确立好哪些才是需要重点探讨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将这些列好的知识点作为探讨的主要对象,优化知识架构,让学生迸发出自主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讨,从探究式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商务英语的乐趣。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部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商务英语进行实践的能力。调整实践教学占总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例如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探讨研究、模拟商业谈判、模拟信用证的开证和使用等。

3.2.2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商贸英语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和商贸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探究式教学目标的设计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主动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3.2.3 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

商务英语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向互动,在互动中相互交流,吸取别人的观点。(2)把解答学生疑问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就是古者所说的“解惑”。(3)了解学生需要哪方面的知识,然后选取学生之需进行专题讲座。“选题—研究—实践”是这种策略的特点。

商贸行业论文篇(8)

一、实训定位和岗位任务

根据以培养英语语言能力、专业(贸易、文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计划,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中通用的一种专业语言,广泛地运用于外贸的各项实际工作。商务英语专业面向社会,以商务为背景、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补充,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外贸文员、外企行政助理、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因此需要着力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通晓外贸流程、熟悉外贸业务、能进行日常外事沟通、能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能力。在上述岗位上,从角色分工、业务定位、贸易洽谈到贸易关系确立、维持,英语翻译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翻译实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实训课程,在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译”这一能力,同时伴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能力等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并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翻译技能。

为期一周的英语翻译实训的主要任务是:1)读懂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外贸业务广告等,并译成通俗的汉语。2)读懂英文俚语、俗语、谚语,并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法。3)读懂商务名片,并能翻译制作简单的商务名片。4)读懂身边的商店、超市等英文名称、产品英文名称、电视栏目等,并译成汉语,了解英语翻译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5)读懂会议纪要、产品说明书、商务合同、企业介绍等英文资料,并能翻译成汉语。

该实训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环节之一,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实训环节的入门课程,将为以后较为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实训、外贸单证口译实训、外贸函电实训、电子商务实训、英语口译实训提供入门的商务认识和基础的语言支撑。

二、知识、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包括: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外贸文员、外企行政助理、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熟悉外贸操作流程、外贸(询盘,报盘,还盘)业务,能流利地进行基本日常外事沟通,能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能力,能在人事助理的岗位上准确翻译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商业广告;②能运用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准确翻译商务交流活动中基本的广告语及商务名片;③能在外贸文员的岗位上基本正确地进行商务信函、商务合同、协议,能进行简单的会议记录,能熟练翻译产品说明书等;④能了解英语在商店名称、商品名称、电视节目等方面的广泛运用,增强商务英语专业的自我意识,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培养语言的敏感性和感受力。

知识目标包括:①能初步了解商务英语翻译基本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②能准确理解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英语文字资料;③能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④能掌握国际商务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巧;⑤能了解英汉双语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⑥能掌握与国际商务相关、必备的背景知识;⑦能掌握商务英语信函、商务合同、协议、会议纪要和产品说明书等语篇文体知识。

三、实训内容及项目设计

围绕英语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安排英语翻译实训任务,注重商务英语翻译的特色,商务外贸活动的基本流程、商务信函的翻译,商务会议、合同、企业介绍等的翻译。该实训采取项目课程教学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至始至终在“做事情”,而非单纯“学理论”。根据涉外文秘等相关岗位的需求,本实训的项目名称为“欲购买一批外贸服装,接待外方访谈”,以确立初步贸易关系、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主要过程设计主要包括:1)阅读、翻译英文贸易广告,筛选确立可能的贸易伙伴;2)按广告要求投寄相应的商业信函,表达合作意向;3)阅读并翻译对方的回函,作出贸易判断;4)翻译对方的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向对方再次去函,邀请对方来进行贸易访谈;5)翻译对方来函,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做好接待前的准备工作等。

实训可演示的结果为相关信函、广告等书面资料和翻译过程中的录音、录像资料。

能力训练项目1――能了解翻译在外贸访谈中的地位和作用。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分析概括岗位能力要求。相关支撑知识:英语翻译的工作性质与基本素质。训练方式与步骤:案例分析、提问、讨论、归纳。可演示结果:翻译出的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外贸广告。

能力训练项目2――理解并翻译商务名片、商标广告。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①能充分考虑英汉文化差异因素,用英语或汉语翻译产品商标和广告,译文措辞得体,文体规范;②能借助工具书准确翻译英、汉产品说明书。相关支撑知识:①跨文化交际知识;②广告的语言特征;③商标、广告的翻译技巧;④产品说明书的格式与语言特征。训练方式与步骤:①教师提供一个因忽略英汉文化差异失败的翻译案例,学生分组讨论该失败案例的原因;②教师点评与讲解知识要点;③学生练习翻译商标、广告和产品说明书;④学生比较分析自己译文和参考译文,找出差距。可演示结果:①对给定的商标和广告翻译案例的分析评点;②模拟商务情景,在实践过程中对商务名片和广告的解读。

能力训练项目3――理解并翻译往来商务信函。

商贸行业论文篇(9)

自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中国已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我们与世界的交往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国际商事领域与各国往来更加紧密,这就需要中国的对外贸易从业者遵守各种国际贸易法规和贸易惯例、熟知国际竞争的各种游戏规则。因此,不少院校的相关专业均开设有国际商法这一课程,以期使学生充分了解国际商事活动的各种制度,并充分运用各种有利的条件,争取自身合理利益的实现。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在高职院校进行国际商法教学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而得出的教学体会与感悟。

一、关于课程定位

国际商法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已被列入包括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涉外法律等经贸类、工商管理类、法律类诸多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不同的专业特点有很大区别,对教学也有不同要求,所以本文仅讨论国际贸易专业中国际商法教学的相关问题。

1.专业定位分析。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相关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建立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相应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了解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因此,在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培养出既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又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就是使学生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够处理常见的国际贸易纠纷。所以该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院校均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乎未来从业人员的质量。

2.职业岗位分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及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用人单位提供的也大多为‘高级蓝领’或‘蓝领’岗位。”①所以国际贸易专业为社会培养灵活、创新的能从事外贸管理或在外贸一线进行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业务人才。

结合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主要职业目标定位是: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贸企业、外资企业中的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以及相关日常行政管理人员。(1)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岗位目标定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是:第一,能办理进口与出口的基本业务;第二,能草拟、签订、履行进出口合同及处理常见的国际进出口商事纠纷;第三,能缮制国际贸易单证及其他相关涉外文书;第四,能承担国际贸易的基本管理工作。(2)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掌握进口贸易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掌握出口贸易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掌握国际贸易合同的基本法律制度,掌握进出口贸易单证的制作,掌握国际贸易术语及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熟悉进出口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和政府政策导向,熟悉涉外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熟悉国际政治关系,了解各国经济概况。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能力、缮制审查外贸单证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中文表达、英文表达),文字处理与使用网络和办公软件能力,谈判与沟通能力。

总之通过这样的定位,目标是培养出擅外贸、知法律、会外语、懂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二、关于学生特点

课堂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不顾学生情况只是一味地研究课程建设,就缺少了针对性,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国际商法教学而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的探索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不具有计划性,学习困难相对较大。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2)学生没有法律基础。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学概论和民法等课程,而这方面的知识对理解国际商法的某些基本概念又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学生学习国际商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众多晦涩难懂的法律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即以浅显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法律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专业知识,并配以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3)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比较强,职业心理预期与定位较合理。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做到不盲目地攀高和好高骛远,对自己的职业设计比较务实和理性,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就业定位。能树立到生产第一线、基层建功立业的观念,具有敢于创业、不怕失败的精神。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较强。

三、关于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中高级人才为根本任务,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的要求,本着基础适度够用、加强实践环节、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特别是以高职教育对职业与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认定需求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实用性。迄今为止,国际商法还没有公认的统一体系,各种版本教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再加上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内涵不断延伸,其范围不断扩大,使得该课程的内容急剧扩大并复杂化,所以教学活动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把握“必需、够用、实用”为度,以突出应用技能培养为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一般情况下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包括导论、国际商事组织法、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法、票据法、国际产品责任法、知识产权法、国际贸易管制法、国际商事争议的解决等几大模块,内容涵盖国际商事交易过程的各主要环节。由于课时所限以及学生功底较薄弱,在授课时不必面面俱到,可结合课时以及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重点,做到“知识全面、重点突出”,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商事争议的解决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

2.强调国际性。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是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熟悉通行的国际公约和惯例、中国及伙伴国的法律法规。所以中国法、英美法、大陆法、国际法是国际商法中最核心的内容。其中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固然重要,但还应重视他国法与国际法的教学。因为国际商事法律关系具有涉外因素。这个特点,要求学生在观察处理事务时,视野不能局限于国内情境,应站在国际性的角度,要了解别国乃至国际的基本情况。所以通过国际商法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与思维方式。

四、关于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技能培养,以技能训练为载体,将学生引入技能训练中,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1.比较教学。比较法是国际商法教学中非常重要而实用的方法,几乎可以贯穿课程始终。可以比较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同一法系下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比较、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间的比较、中国法与外国法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研究,深入理解国际商法的理论和实务,体会不同国家对待相同法律问题的不同处理态度及因此而产生的不同法律效果。在比较教学中,可以由学生(个人或分组)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并制成课件,在上课时由学生进行介绍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都能获得提高。

商贸行业论文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表面上直观地来看,江西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呈现着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又存在着因果关系?本文将利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指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同时存在或融为一体,微观上两者有分工又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宏观上二者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陈阳和王延明,2007)。国内外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中,而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因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相互独立的,国际贸易理论通常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试图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出现了贸易理论与投资理论的融合与交叉(张天桂,200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ernon(1966)的产品周期理论较早地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但真正尝试建立一种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它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融合。迄今为止,理论上已经形成了Mundell(1957)的替代论、K.Kojima(1977)的互补论、Patrie(1994)的不确定论三种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不同观点。

国内外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经验检验。除早期的实证研究和部分行业研究证明了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关系以外(Adler and Stevens,1974;Gopinath eta1.,1999),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支持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R.E.Lipsey and M.Y.Weiss(1981)、G.C.Hufbauer(1994)、Gramham(1996)等学者分别对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与出口总量作比较,结果发现,在整个时间跨度中,出口总量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一直保持着正相关关系。Gokdberg and Klein(1998)、Eaton and Tamura(1994)分别采用引力模型、回归模型进行研究,都证实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商品进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Blomstrom、Brenton、Narula and Wakelin等分别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对FDI与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都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高度相关。Nakamura等和Maryamiti等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对FDI与国际商品贸易间的关系进行了经济计量检验,也均认为两者呈互补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相关关系,FDI对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及结构优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江小涓(2002)首次对FDI与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的定量研究认为,FDI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陈继勇和秦臻(2006)对1992年至200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长均存在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也并非完全一致,如Goldberg and Klein于1998年的另一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减少了双边贸易额,两者呈替代关系;史小农(2004)采用协整分析方法认为长期内FDI流入对我国商品进出口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短期内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对贸易与投资关系进行研究,而就我国各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相关研究能给学者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直接效应。尽管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还较小,但是这一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带动江西的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回归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1)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将直接带动江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近些年来,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1995-2007年,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49.7亿美元,增加了24倍,年均增长率为30%;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较快,从2002年到2007年6年时间增加了4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2.5%。第二,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上升。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11.9%增加到2007年的52.6%,13年增加了40.7个百分点。从1999年开始,这一比重大多维持在1/5以上,1999-2007年年均比重为25.5%。因此,江西不断增长的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回归分析显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直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考察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直接作用,本文利用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进出口总额(TR)、出口额(EX)、进口额(IM)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解释变量,分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对外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从1987-2007年,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出口、进口之间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边际贸易倾向、边际出口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分别为0.34、0.28和0.51,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对外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加0.34%、0.28%和0.51%。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江西对外贸易的作用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通过分别对1987-2007和1987-1999两个不同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回归可以看出,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单独就出口和进口而言,1987-2007年的边际倾向都要大于1987-1999年的边际倾向。1987-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边际进出口倾向、出口倾向和进口倾向分别为0.25、0.24和0.30,都明显小于1987-2007的边际倾向,说明近几年(2000-2007)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作用有所加强。

2.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间接效应。为了考察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间接效应即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本文依据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以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I)、初级产品进口额(IM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I)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不大。

(1)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工业制成品出口(EXI)之间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江西工业品出口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弹性为0.2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工业品出口约增加0.29%;而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初级产品出口(EXP)之间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江西外商直接直接投资还不能促进初级产品的出口。因此,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制成品出口的作用明显大于对初级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2)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初级产品进口(IMP)、工业制成品进口(IMI)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初级品进口和工业品进口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弹性分别为0.41和0.4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品进口分别增加0.41%和0.49%,两者相差不大,说明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不大。

(二)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江西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本文同样依据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外贸总额(TR)、出口(EX)、进口(IM)为解释变量,分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回归结果的R2值、F检验值和T检验值都比较显著,说明回归效果较好。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江西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江西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促进是不是就意味着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呢?本节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Granger因果检验是检验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因果检验认为,如果X是Y的Granger原因,但Y并不是X的Granger原因,则X的过去值应该能够帮助预测Y的未来值,但Y的过去值不应该能够帮助预测X的未来值。因此,Granger因果性检验一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可由一个变量自身的过去值来解释以及加入其它解释变量的过去值,能否增加解释力度。根据Granger因果分析的假设前提,所分析的数据要求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在进行因果关系检验之前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

(2)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87年至2007年,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国家商务年鉴定》(1988-2008)。由于4个变量大体上都具有指数特征,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2.实证结果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取扩充迪基-富勒检验即ADF检验来进行平稳性检验,原始序列的ADF值均大于临界值,说明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以后的ADF值均小于5%、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说明序列经过差分后达到平稳,因此,可用其一阶差分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2)因果关系检验。由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我们用4个变量的平稳序列即一阶差分序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与进出口贸易总额,还是单独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之间都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尽管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但是由于江西的对外贸易与外

商直接投资的总量毕竟相对还较小,并不能构成彼此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第一,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能够相互促进。一方面,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不但可以直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回归分析显示,这种作用正在不断加强;同时,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出口贸易结构,但对进口贸易结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江西无论是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还是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正在不断减弱。

第二,尽管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果检验告诉我们,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说明:一方面,江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还太小,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出口额占江西进出口额的比例也较小,其对江西对外贸易的直接作用并不是很大;同时由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不高,其外溢效应也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江西的对外贸易发展也相对落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考虑更多的是江西的软硬环境、优惠政策、市场规模等等,而不是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因此对外贸易也不是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主要动力,不能构成其Granger原因。

第三,要努力协调外贸与外资政策,促进江西外贸外资共同发展。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施对外开放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时不可仅仅偏爱于任何一个方面,而要两者并举。要努力克服外贸与外资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使其同步发展,逐渐实现一体化。因此,江西在制定经贸政策时,就必须要使外资政策和外贸政策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政策的合力,才能实现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高度结合。目前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来提高江西外贸的规模。第二,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要大于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而且要远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比重,因此可以通过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来提高江西加工贸易的比重,改善贸易方式结构。第三,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将会提升江西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第四,逐渐实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可以扩大江西的外贸渠道,有利于推动江西的出口市场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陈阳,王延明.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2):24-29.

[2] 陈继勇,秦臻.2006.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影响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62-68.

上一篇: 培训机构员工总结 下一篇: 采购经理上任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