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核心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1:11

护理核心论文

护理核心论文篇(1)

2结果

2.1专家积极性用咨询表回收率来表示专家积极性,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轮,其中第1轮发放32份,回收31份,第2轮发放32份,回收31份。2次共发放64份,回收62份,有效回收率为96.9%,表明专家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2.2专家权威专家的权威性由专家对咨询问题的熟悉程度来判断。在2轮专家咨询中,专家的权威系数0.771,熟悉系数0.826,判断系数0.764。表明专家较为权威,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较高,结果较可靠。

2.3专家咨询的一致程度和信度专家的协调性通过协调系数来体现,协调系数反映专家对所有指标的一致性程度,专家咨询内部协调系数为0.716。专家咨询可信度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判断,专家咨询Cronbach’sα系数为0.783,说明指标可信度较高。各级指标协调系数见表1,P<0.05,有统计学意义。

2.4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确定经过第1轮专家调查、咨询、交谈、修改以及第2轮的调查、整理与分析,得出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急危重护理核心能力指标内容。专家对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集中程度权重赋值见表2—表4。

3讨论

3.1构建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目前国际公认的护士核心能力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评估及观察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而国内手术室护士培训大多针对全科护理人员培训,特别是缺乏对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培训,不利于低年资护士专科能力的发展[4]。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能力的缺乏增加围手术期护理风险,影响患者手术进程与质量,增加护士工作心理负担,影响手术护理管理的质量。增加人力资源的消耗。针对手术室特殊的环境、工作性质、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构建一套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有利于护士提高应急能力和处理急危重手术个案能力;有利于护士明确自身角色和岗位职责;有利于护士承担教育者的角色,通过培训提高护士为手术患者及家属提供术前心理舒缓和术后健康教育的能力[5]。有利于不断提高手术专科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满足现代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能力需求。同时有利于评估护士能力高低,方便采用一对一培训方式因材施教[6]。通过规范化培训实现护士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加速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7]。

3.2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采用权威专家咨询法-德尔菲(Delphi)对专家进行2轮咨询,专家咨询表回收率高,专家权威系数证明专家在手术室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专家组成结构合理。熟悉系数表明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管理水平。Cronbach’sα系数证明体系内部结构的协调一致程度较高,指标相对稳定。所有统计结果均通过统计学专家审核,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信度和科学性高。3.3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通过2轮专家的咨询与交谈,共确定一、二、三级指标共60个,其中在第1轮调查咨询后,共删除指标8个。规范词汇指标5个,添加指标4个。其中增加了专业技能权重,理由为手术室基本操作和抢救应急是危急症护理能力的核心,只有技能娴熟、准确才是手术护理质量的根本,应重点加强培训和考核。增加评判型思维能力权重因为手术室患者多、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家属期望值高等特点,要求护士改变传统工作思维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评估患者生命状况的变化,配合医生快速采取抢救措施。主动学习各类应急预案,根据当时环境及设备条件调整启动应急预案。降低管理能力权重理由为低年资护士管理能力需在临床经验丰富后再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否则会模糊岗位主要职责。沟通能力指标要求护士树立“以人为本”护理模式,关怀患者心理变化,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而且与手术医生主动沟通配合,提高手术质量加快手术进程。专业发展能力指标的确定要求护士不仅学会教材的知识,而且关注互联网、查阅文献了解最近手术危急症护理的进展,为今后实习生带教和科研能力奠定基础[8]。

护理核心论文篇(2)

2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

2.1专业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专业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才能。专业能力关系到护士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关系到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在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中应处于首要地位。关于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确定专业能力应包括日常护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态度、技能等。知识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是从事护理工作关键的条件,应包括护理评估技能、护理问题的确定及优先次序的排列、各项操作技能等;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同样关系到护理工作完成的质量。

2.2语言能力是桥梁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要掌握服务对象的病情及需求,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力是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桥梁。因为国际化护理人才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外籍人员,掌握和灵活运用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尤为重要。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不仅需要使用公共语言,更多的涉及专业术语,需要使用专业语言。因此,语言能力应包括公共语言能力及专业语言能力。要求能听懂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并用相应的语言给予应答,可以读懂外文文献和病历,并可以正确书写外文病历。

2.3其他综合能力是补充为了更好地完成国际化护理工作,除了需要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综合能力作为补充,如遵循护理伦理与法律、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护理工作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知情同意及自主选择的权利;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他们因为生理和(或)心理的痛苦,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需要具备极强的爱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尊重服务对象信仰与习俗,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先进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日益更新,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更先进、更有效的服务。

3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3.1立足于课程建设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要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首先应从课程设置入手,合理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种类及比重的设置。首先在课程种类的设置上,应使课程种类与核心能力对接,使课程种类设置体现出对核心能力各要素的培养,如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设置语言课程,包括公共语言课程及专业语言课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突出与国际接轨的特点,设置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等相关课程,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可设置相关课程,包括《护理人文》、《伦理与法规》等;其次,在课程比重的设置上,应体现出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即较重要的条目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重,其他相关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轻。根据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要求,应体现涉外特色,侧重专业课程、兼顾语言课程、补充其他课程;加大实验课及实践课的比重,调低理论课比重,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部分相关理论知识。

3.2注重师资建设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良的师资,尤其是国际化护理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应着重引进和培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师资。在政策上支持现有专业教师通过海外学习取得学历学位,或进行短期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3.3改革教学方法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语言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讲授法已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语言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国人语言学习的普遍现状是“哑巴英语”,针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增加学生口语练习时间,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可以设计案例场景让学生进行全英文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地“要讲”,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应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护理核心论文篇(3)

2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2.1专业能力临床实习阶段护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的实践,同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专科护理进行学习。临床护理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护理知识,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护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用医学术语对病情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指导护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充分的评估并给予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等。

2.2教育教学能力实习过程中护生要接触丰富的病例,了解前沿临床知识。临床护理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典型病例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互动的讲解,对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详细示教。学生入科前,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的内容。这就要求临床护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等。2.3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等。当前医疗市场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实习护生自身存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护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实习过程中遇到繁琐的实际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往往会出现挫折感。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教师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良好的沟通和亲和能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及时发现护生的心理波动,并疏导护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能使临床护理教师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和护理临床教学,实现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共赢。

2.4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目标、重点,结合临床工作和教学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工作能力的质疑和维权。这就需要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评估护生的工作;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有敏锐的判断力,合理安排协调日常护理工作与护理临床教学的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3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习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实习医院建立护理教研体系专门负责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医院自护理部到临床科室分别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护理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并设立教育学院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全程监督。医院制定教研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护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

护理核心论文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32例病例均为我院2002年1月~12月31日的住院病人,其中男59例,女73例,年龄10个月~84岁,发病多为17~35岁,青少年学生10例,病情种类有:原发性肺结核62例,粟粒型肺结核15例,血源播散型肺结核10例,空洞型肺结核22例,结核性胸膜炎15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淋巴结核3例,盆腔结核2例,骨结核2例。

1.2方法本调查为非实验性研究,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意志消沉、自卑、抑郁、期望、恐惧、焦虑六项基本问题,发放问卷132张,回收率100%。

2结果及分析

人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当人们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相适应或发生矛盾时,则心理上就会出现不平衡[2],给精神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表现为紧张、焦虑等,进而给病人心身健康带来影响,同时对于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结构、不同病程的病人而言,他们的心理需要还具有某些特殊性,据调查了解132例结核病患者心理特征见表1。

表1132例结核病人的心理特征

2.1焦虑与恐惧是预感会发生不良后果,自己无能为力的一种情绪反应[3]。调查中我们发现病人焦虑占77.3%,恐惧者占56.8%。这是因为:(1)担心经济问题,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过去素有“痨病”之称,治愈时间长,大多劳动能力受限,特别是农村居民,因而不少家庭经济拮据,加上用药时间长、药物昂贵,许多村民只好望医而叹,病情一拖再拖,直到病情严重才入院治疗,或稍有好转就停药,致使病情严重;(2)担心治疗后是否会传染他人;(3)担心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甚至个人婚姻,如此种种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

2.2意志消沉,缺乏治愈疾病的信心本组病人占65.9%,结核病治愈时间长,加之病情的反复致使患者丧失信心,久治不愈使患者疲乏不堪、无心再治,再耽误疾病的治愈。

2.3多疑多虑,有自卑感和抑郁心理由于结核病患者属传染病,菌阳性者可通过密切接触,母婴传播或呼吸道传播而传染他人,疾病因素致使患者不能生育、肢体疼痛变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劳动,常遭人歧视,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有的缺乏结核病保健常识或因经济原因不能坚持服药,擅自停药,造成病情反复而表现出抑郁、伤感,对医务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情绪不稳定,严重破坏机体内的平衡,对自身健康不利。

2.4期望几乎所有初次患病的病人都有此种心理,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对治疗效果存在美好的“向往”,需要人们,尤其是医师、护士的理解,希望自己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不受歧视,希望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

心理护理

3.1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1)医护人员应让患者了解到,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医疗条件的不断完善,为有效地控制结核病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结核病已是“治有办法,防有措施”的疾病,只要早期发现,规律用药,定期复查是完全能够治愈的;(2)应用鼓励性语言,对病人所作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3)告知病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治疗需经一定的时间,其中病情还可能会出现反复,这些都属正常,不可过于心切。

3.2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针对结核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病人入院时满腔热情地予以接待,使他们感到温暖和欣慰,与此同时怀着深切的同情心,以严肃认真的医疗作风,逐渐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多与他们谈心、交心,生活上尽量体贴关怀,用各种方法给予安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进入病人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难处,把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告诉他们,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处理心理冲突的方法告诉他们,引起病人的共鸣,最终使他们丢掉包袱,振作精神,消除自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3.3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和配合针对儿童或老年结核病患者,其家属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和物质负担,作为医护人员应耐心地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家属从身心健康、生活起居等方面给予患者更多的帮助,不要歧视他们,让家属充分了解结核病知识,与家属共同建立护理计划,使患者从家属的鼓动和支持中吸取力量,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4避免焦虑心理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焦虑,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抗痨药使用时间较长,经济问题成为产生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根据病情及经济条件尽量使用最基本的抗痨药,减轻病人的费用,使病人安心住院,减轻焦虑、抑郁的心理,配合治疗[4]。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关心和了解病人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

3.5做好健康教育(1)饮食指导:①宜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②戒烟、酒。(2)用药指导:①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用药,切不可未经医生同意擅自更改或增加药物;②结核病服药时间长,且药物毒副作用大,医护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不科学的用药会引发药物的各种毒副反应或使细菌产生耐药性;③结核病用药应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5]。(3)出院指导:①加强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预防感冒;②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③定期回院检查。本文承蒙护理部主任涂晓燕老师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李改焕.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

2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

护理核心论文篇(5)

2讨论

2.1儿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2.1.1300名儿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总分分析调查显示,300名儿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总分(168.27±50.97)分,处于中等水平,法律及伦理实践均分最高(3.05±0.91)分,评判性思维及科研均分最低(2.67±0.80)分。作为儿科护理人员,既要配合医生医治患儿身体上的疾病,又要考虑患儿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顾及患儿家属的情感需求,多重因素使得儿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需谨言慎行,且随着社会进步,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院也日益重视对医务人员法律知识及伦理实践的培训,由此使得儿科护理人员的法律及伦理实践均分最高。

2.1.2培训年次数与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关系分析表3显示,培训年次数与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1),即随着培训年次数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不断增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患儿,这一特殊人群的生理机能与心理社会特点均与成人不同,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依赖性强,合作性差,需要获得特别的保护和护理。该特点决定了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更为专业的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目前,对专科护理领域从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化培训是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可以保证我国护理专科化的健康发展。本研究显示,随着培训年次数的不断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得到不断充实,结合相应的专业临床实践,工作经验逐渐丰富,护理能力逐渐提高。

2.2提高儿科护理人员护理核心能力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人员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对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如何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护理核心论文篇(6)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XX 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5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专科护士进行理论、技能测试评价护士核心能力,对所有护士进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形式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为2 个月,培训后再次进行核心能力评价,比较所有护士培训前后核心能力评分并研究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结果: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及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对改善专科护士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技能培训;护理核心能力

护士的核心能力对提高医院竞争优势、改善医护服务质量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对于专科护士的研究较早,我国是近年来才重视对护理人员的专科培养,并且受我国医疗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并不理想,因而切实提高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本组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XX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5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护1 例,女护49 例,年龄在24 岁~35 岁,平均年龄(29.5±2.3) 岁,本科12 人,专科21 人,护士5 人,护师8 人,主管护师4 人,其中有15 人参加过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学习。

1.2 培训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结合临床实践的形式进行急诊急救专科培训:

1.2.1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分为集体授课与网络学习两部分,集体授课于医院阶梯报告厅进行授课,由我院优秀自身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讲授、病理分析,并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讲解急诊医学与护理学、急诊分诊、急诊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急诊监护等。网络学习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以网络群聊方式进行实时沟通,自主查找文献或观看相关护理专业视频,并要求书写阅读、观看心得。

1.2.2 临床实践

安排学员在医院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急诊内科、急诊观察室进行见习,临床实践包括带教老师现场示教、学员练习、小讲课、集体练习、心得交流、问题反馈等方式,要求学院在争取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积极进行医患交流及实际操作,事件过程中要求学院记录时间心得,并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心得的形式撰写实习小结论文,并在培训结束前进行答辩报告。

1.3 观察指标

于培训前及培训后对专科护士进行理论、技能测试评价护士核心能力,采用全方位测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自评量表(2005),共分为7 个维度,58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制计分,由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分别计0 分~ 4 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应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及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对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架构主要为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教育指导能力与科研能力,其中临床护理能力是护士核心能力的重点[2]。

而通过回顾分析可知,我国医学院校或护校培养的专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技能严重缺乏,而领导决策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更是严重不足,而通过培训护士急诊急救工作中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一方面提高了急诊专科护士的临床操作技能[3];另一方面使其有机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分析、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护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通过模拟、实战演练等方式模拟应对批量伤员等突发事件,指导护士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维持急诊护理工作的有序、高效[4],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便捷、畅通。

综上所述,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对改善专科护士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菲, 叶茂, 代颖. 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5-17.

护理核心论文篇(7)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范畴的扩大,护理岗位的细化,优质护理服务的进一步开展,强化护士的核心能力迫在眉睫。组织层面的核心能力最早是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正式提出[1],2003年国际护士会(ICN)首次提出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2]。核心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一种能力可能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也可能影响其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学校环境,也需要后续医院环境的共同努力,实习护生的核心能力将成为满足日益高涨的岗位需求、护理行业高质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高职护生的核心能力尚没有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旨在探讨构成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初级框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宝鸡市3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临床护理管理者30名和临床骨干带教老师60名、宝鸡市高职护理教育管理者30名,共120人,年龄35岁~60岁,平均45.2岁;男48人,女72人;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护师32人,主管护师28人,副主任护师10人,主任护师5人,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9人,带教老师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研究方法

1.2.1高职实习护生实际能力是否满足岗位需求的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将问卷发放给120名调查对象,通过填写问卷方式进行,当场收回。问卷收回率为100%,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1.2.2核心能力要素的汇编

通过文献检索,根据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参照Liu等[3]对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北美护理学会对护理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要求[4],胡晓林等[5]经3轮专家咨询分析论证后构建的“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杨玉美等[6]采用德尔斐法构建本科实习护生核心能力的指标及评价标准,并结合高职实习护生的特点,通过筛选拟定出了高职实习护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框架,该框架由10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组成,以此为基础制成问卷,发给120名调查对象,根据被调查者的意愿进行选择,可以多选,最后统计每个项目被选的总人次数,选取一致率在50%以上的要素。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最终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

1.2.3行为事件访谈法

访谈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主要研究人员组成,并配备1名记录员。在明确一级、二级指标后,设计访谈提纲,比如:“您认为二级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条目可以有哪些?您为什么会提出 这几条?在日常工作中,您觉得提出的这几条能力指标是如何很好地帮助护理工作的?有没有与这有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等,通过和120名调查者面对面的访谈,讨论下设的三级指标的条目。汇总后将重复率高(超过50%)的条目最终保留。

1.2.4统计学处理所

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为描述性分析、χ2 检验。

2结果

2.1高职实习护生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满意程度的调查临床护理管理者、护理教育者、临床带教老师认为高职实习护生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满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3%的临床带教老师和6.7%的护理教育者认为高职实习护生实际能力满足岗位需求;20.0%的临床护理管理者和21.7%临床带教老师以及10.0%护理教育者认为高职实习护生实际能力完全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2.2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一级指标要素在拟定的护生核心能力一级指标中,临床护理能力、专业素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选择率

2.3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二级指标要素在拟定的护生核心能力二级指标中,最终被保留下的要素分别是心理素质、沟通能力、临床实践、协作能力、人文素质、评判思维、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自主学习

2.4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三级指标条目通过与120名调查人员之间的访谈、记录,集中汇总,保留重复率超过50%的条目,最终确定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三级条目共30条。

2.5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初步框架

3讨论

3.1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护生实际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研临床护理管理者、临床带 教老师、护理教育者,发现高职实习护生的实际能力不能满足竞争激烈的岗位需求,带教老师普遍反映高职护生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不扎实、心理素质欠佳等,而高职护生大多数也感到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适应能力差,力不从心,很难施展拳脚,这样将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同时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护生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核心能力便成为制胜的法宝。那么什么是核心能力,基本要素包括哪些,是高职护理教育者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风向标。所以,明确高职护生能力要求,分析核心能力要素,构建符合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关注的重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质量的高职护理学生。

3.2构建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初级框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针对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甚少,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的、实 用的核心能力评 价标准。所以构建出一套符合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标准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指导高职教育者更好地输送高标准的高职实习生,不仅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也能增强病人、临床老师对高职学生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本研究立足于现有的国内外护生核心能力指标的文献研究,通过一系列问卷调查、访谈、归纳总结,初步形成了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的初级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条目)。但本研究由于时间有限,经验不足,尚存在很多问题,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标准体系,还应不断修订和完善,所以后续还需进一步的反复征求专家意见,不断探讨、论证、修订,最终争取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高职实习护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佟术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J].护理研究,2000,14(4):183-184.

护理核心论文篇(8)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护理核心论文篇(9)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

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

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护理核心论文篇(10)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护理质量控制则是保证护理质量的主要手段,质量控制的目标是零缺陷,从而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质量控制细化管理是把护理质量控制的内容分解、细化,它依据解决问题学说的原理,系统性的明确一个问题,并制定与问题相关的目标,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论文写作,护理管理。本文回顾分析我院对护士实行精细化量化考核管理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个护理单元进行441次护理质量检查,各科室护理单元根据扣分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与个护理单元进行432次护理质量检查扣分情况和存在的护理问题的资料进行对比。

1.2方法 参考病房护理质量检查标准[1],组采用传统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进行检查,量化考核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服务态度、劳动纪律、、护士素质5个方面。论文写作,护理管理。其中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主要内容为:整体护理、病房管理、护士长夜查巡、消毒隔离等考核标准。论文写作,护理管理。其中服务态度占20分,劳动纪律占10分,占5分,护士素质占15分,护理质量占50分,合计100分。论文写作,护理管理。基础上分解细化,新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内容包括:①整体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分解细化为:a: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标准;b:危重症护理质量考核标准;c:健康教育,②病房管理考核标准细化为:a:各科病房管理考核标准;b:手术室药品、物品管理考核标准;c: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考核标准;d:药柜、各种标识专项检查标准;e:无菌物品管理考核标准;f:救护车管理考核标准。③护士长夜查巡考核标准。④消毒隔离考核标准等方面总计25项。实施评分前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明确量化考核的目的、评分方法。比较护理质量检查存在问题及检出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年组采用新的细化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后,护理质量检查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方法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护理质量问题检出率比较(例,%)

 

组别 护理单元 检查次数(n) 问题检出率  

 

上一篇: 结构设计论文 下一篇: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