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大专辅导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0:55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1)

一、 我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工作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及行为管理、心理资讯与辅导、就业指导、学业辅导等于一身。当下,高校学生数量庞大,学生群体特点各异,不同年级的工作重心也不尽相同,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严峻的任务和挑战。传统的高校辅导员主要采取横向管理模式,即一个辅导员负责同一年级的不同专业学生。横向管理可以使辅导员接触不同专业的学生,但各个专业间课程设置不同,培养方式有所差异,辅导员在工作上受到一定限制。相对零散的工作模式使辅导员工作缺乏专业性,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的自主性,平台建设缺乏整体性。另一方面,部分五年制的专业与本学院其他四年级专业在实际管理和安排上较难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

针对上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我院结合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特点,探索辅导员纵向管理模式,既辅导员负责不同年级相同系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辅导员负责我院下设的两个五年制专业的相邻三个班级、从大一到大五共十五个班级的学生,更加系统化的进行辅导和管理。

二、辅导员纵向管理模式的工作方法

1.搭起联系桥梁,多方了解常沟通

辅导员承担起桥梁的重任,积极联系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学生。每年新生入学时,学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所带班级的班主任,辅导员根据对教师的了解以及教师的意愿进行选择,这样的责任制度加强了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便于互相沟通,及时了解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专业不同,其课程设置有明显的差异,辅导员可积极了解学生学业、班级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与本系教师沟通,及时解决。

2.构建培养平台,对内对外重效率

辅导员纵向管理体系为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建设基础,利用相同专业不同年级这一特点,对内对外同时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实习实践的机会。

(1)对内平台:辅导员所负责十五个班级内进行新老生交流,跨年级结对子。高年级同学在课程方面直接向低年级学生传授经验,辅导员进行组织指导,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对专业的兴趣。高年级同学带动低年级同学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或社会实践,让专业活动往低年级发展,养成研究和创新的习惯。

(2)对外平台:辅导员可为所带专业搭建专业推介、学术交流、社会奖助等多方面的平台。邀请业内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沙龙、讲座和就业指导等。增强辅导的专业性,有的放矢,提高辅导效率。

3.大力资源整合,全面辅导一体化

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整职业规划、评优保研、奖助补贷等诸等多方面。全方位掌握所带班级的各项情况,展开立体化的辅导工作。辅导员管理与党支部管理相结合,深入指导,全程监督。发挥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班级建设。同时,根据各年级工作重心不同,学生心理不同,开展特色活动,进行深入辅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个人能力,全程跟踪学生从大一新生入学至大五毕业的成长过程,形成一体化的辅导体系。

三、辅导员纵向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1.纵向管理模式的优势

(1)以一带一,保障管理队伍稳定性。一名全职辅导员和一名兼职辅导员,既有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又形成了稳定的辅导员管理队伍,确保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也能保证学生在五年内都由相同辅导员管理,解决了横向管理模式中第五年大五年级无人负责的问题。

(2)化零为整,资源整合统一协调。与传统的工作模式相比,每位辅导员都具有专业背景或在本专业从事多年相关工作,具体工作中可与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给学生更专业化的辅导。

2.纵向管理模式的劣势

纵向管理模式也存在天生的劣势和弊端。辅导员负责五个年级所有学生的日常事务,即同时要管理新入校的大一学生年级也要负责大五年级的毕业生,还有三个非毕业年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精力投入,任务量大、内容繁杂琐碎。

总而言之,纵向管理模式从整体上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培养了辅导员的领导意识、能力和素质,更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更好、更完善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教育要求的内化,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杰.浅谈学生管理中“年级间的纵向管理”[J].科学时代,2013(4).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2)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counselors demand is also growing; but in the current college counseling team, but there are many such development uncoordinated phenomenon. 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the counselors' work intensity and pay is not proportional, the chance of promotion, lack of work is not enoug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even more so,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l over the country more and mor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has increa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mostly fail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r performance is low, relatively low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management difficulty is big. So the counselor needs and requirements are new defini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nselor; demand

中图分类号:G2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职院校师资及生源状况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职业高中(中专)部分来自己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还有很大一部分高职仍旧招收五年大专生,也就是初中毕业生;按照目前的录取次序,整体录取工作排所有高等院校之后,这无疑使生源质量长期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进入高职的学生大多是在中、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进入普通高校机会的差生。而在当前生源紧张而高等院校又如此泛滥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得不放大招生范围,放宽招生政策,当然就不可能兼顾生源质量问题。高职学生入学后不管是五年制或是三年制,尽管在年龄上他们有着差距,或是在认可度上与普通大学有区别,但在社会上,他们也是公认的大学生。但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工作招聘等场合,这类学生通常会要受到与变通大学生不相的待见。

2.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需求现状

2.1学生数量对辅导员的需求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截止全国已一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这不论是学生数量还是学校数量,都占据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几十所类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湖南省内就是将近四十几所高职高专,这些学校数量远超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这些学校聚集了绝大多数学习成绩低等差生;因此,从数量上讲,需要大量的辅导老师。

2.2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对辅导员的需求

当前大学学生绝大多数为90后,许多人头脑中充满着好奇心和无限梦幻,喜追时代潮流、追星,其思想易被社会舆论左右,从众心理很强,立场缺少坚定性。同时,这部分学生因高考失败或其他原因又有较强的失落感与自卑感。他们把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看成迫不得已,在学习上往往动力不足。,而且,在众多的高职高专学校,不但招收三年制大学专,同时还招收五年制大专(三年制大专是指高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五年制大专是指初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从这两个学制来看,带五年制比带三年制更难,两个学制的学生几乎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中最差的学生,尤其上五后制,在校学习周期长,他们总认为自己离毕业还早,对于就业压力、人生等根本不关注,年龄偏小;因此,很多学生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行为习惯差;他们的大多精力集中在学习之外,力求通过各种斜径来张显个性;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惟我独尊的习惯,从未尝过艰辛,根本受不起挫折、磨难,缺少与困难抗争的意识;因此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里状况看,特别需要专职的辅导员进行针对性指导。

2.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辅导员的需求

不论是五年制大专还是三年制大专,其学生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对于五年制而言,他们的前二年实际上是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数学生为未成年人,教师不但要承担教学责任,还要承担他们的一部分监护责任,实际上他们的教育还只能算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依靠他人管理和他人关爱,后者则注意自我管理。但很多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并存已是目前的一种倾向,因此通常采取基本相同的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考核标准也基本相同,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他们实际上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不很差,因此更需要专职辅导老师进行管理。

3.高职院校辅导员现状

3.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辅导员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专门人才。他们的管理水平基本上决定了高校学生的素质层次。但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聘任选择上基本是就地取材,挑选本系的或从本专业领域内招聘。虽然这些人有专业优势,但缺少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培训,对学生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也不丰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责主要还是学生的思政工作,一是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过渡,二是相对没有普通高校学习、生活的氛围和环境。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任辅导员中,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的(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等特别少,许多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学习,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经验,而是通过其他方式直接进入辅导员待业,其专业性不强。

3.2工作缺位严重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能力弱化是指他们经过长期工作后,能力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所退化;一名辅导员至少要面对200甚至多达300、400名学生。这些学生们的一切事务基本上都要经由辅导员来处理。辅导员每天都忙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务,长期疲于奔命,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使工作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和没有任何上进的恶性循环之中。不仅没有时间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方面获得自我提高,更没有时间外地进修学习。致使其形成满足现状的安逸思想,职业水平越来越低,工作能力缺位。

3.3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职责不清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体系主要实行的是院、系两级条块管理,有些高职院校将一些系自称为学院,比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技学院),但是却难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使得辅导员处于学院管理结构的最底层,接受多重行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院系任何行政机关和部门几乎都可以指挥辅导员,造成他们工作多且杂,事无巨细,成了名义上教师,事实上的“保姆”、“警察”和“消防员”,无数非本职工作也被摧到他们身上。这些职责不清的问题严重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构建。

4.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模式探析

4.1明析职责,强化职业定位

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作为战略支撑;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特殊队伍,其工作能力培养模式考量首先应从招聘做起;就是说辅导员的选聘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其被聘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包括他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潜能,尽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挑选,坚持业务、作风、纪律三大标准;划清其工作职责,使他们的工作更专业化,职责更明确。让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提高和自身能力。在职业定位上更需转变辅导员将其工作当成临时过渡的观念。

4.2加强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学生工作领域大大拓宽了,除单纯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外,心里辅导、助学管理、课外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等都涉及。辅导员需要应用多这就对辅导员的知识要求更加广而多,加强培训也就成了促进辅导员工作能力进化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应建立成套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定期安排其在职进修培训。为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提供有利平台。

4.3完善管理体制

辅导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职院校多层管理体系之中,事务繁琐,职责分工分不明,又极不具归宿感和成就感。所以,高职院校应对辅导员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系,即由学校某个部门统一领导、统一培训、统一考核。而不是任何部门均可管理和发号施令。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定位为标准完善管理体制,科学设定辅导员职责,出台对应工作配套文件,从而保证其能够专心工作。

4.4健全激励体制

高职院校需健全辅导员激励体制,激发其工作热情,使他们的工作具有成就感,从而提升工作能力。第一要加强辅导员职业理想化教育,提高自我认识和领悟,激发动力来源,形成他们在本职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责任心。第二要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形成与其工作相匹配的评价、考核、晋升机制,使他们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3)

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其实是将三年职业高中和两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合并,学生初中毕业后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大专学历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既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这些都对高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塑造者。由于五年高职的学生的特殊性,因此五年高职辅导员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但是德育的目标并不在于知识的掌握,而在于道德知识的内化,即将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情感,进而发展成为道德动机,而道德动机则通过道德行为得以体现。所以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掌握情况,把握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采取定性的方法来评价德育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德育工作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围绕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动机、道德行为等关键要素,帮助学生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辅导员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起着榜样作用。

辅导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示范性作用,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特别是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他们由于进校时均是初中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影响。辅导员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份子,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面旗帜,必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工作心和事业心,热心为学生服务,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种种问题,牢记学生利益无小事。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决策,明确如何去做,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辅导员在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能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在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适时进行肯定和表扬无疑会对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及时纠正,严厉批评,甚至给予纪律处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使学生真心诚意地认识错误,才是学生改正的前提。

二、五年制高职辅导员怎样结合具体情况开展学生德育工作

(一)明确各学段的德育工作目标,加强素质教育。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能解决如何做事,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可以把德育工作细划到各学段。

1.1―2年级德育目标。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培养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品质;了解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了解校规校纪,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热爱班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学会处理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劳动观念。

2.2―3年级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礼议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理解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好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相关技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绪。

3.4―5年级教育目标。

是以成人成才为目标走向岗位前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思想日趋成熟,政治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人生目标等方面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重要阶段,又是择业观、创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专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就业、择业、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进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认清就业形势,总结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主择业的自觉性,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职业人。

(二)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加强宿舍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方面。宿舍是学生培养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学生在做事、做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在宿舍得到锻炼,宿舍是学生面临的人生很重要的一堂课。辅导员除了引导学生开展好日常的宿舍生活外,还要充分发挥宿舍这一重要教育阵地,要加强宿舍卫生管理、学生晚就寝管理等日常管理,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宿舍教育。

2.发挥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团员的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团员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在德育工作中也是一样,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对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团员要高要求,严管理,并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素养,形成学生干部、党员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并利用这一正面形象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这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

3.注重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学生重要的活动基地,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又使学生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所以辅导员要对学生社团建设给予帮助,并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社团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可以组建学生德育社团,使之成为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

4.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学生的活动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学生活动开展中,辅导员应起到辅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同时辅导员还可以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像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

(三)加大心理辅导力度。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定期对一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如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

(四)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品德的表率。

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入学较年轻,模仿能力较强,要具有良好的品德,首先辅导员要成为有德行的人,要求学生不做的,辅导员首先要摒弃。辅导员要勤奋刻苦,勇于进取,成为文化专业修养的表帅。公道正派,不为金钱物质所动,破坏纪律,为某些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平等待人,客观公正,不以个人好恶而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尊师重道,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成为恪守师德师风的模范。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所带班级的学生的表现,加强个人修养、谨言慎行非常重要。辅导员是学生精神世界里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用他美好的品行感染学生,用他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这样他的话才有感召力,才容易使学生群体具有凝聚力,才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创设环境,形成本校德育教育体系。

1.学风建设。

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严抓所带班级、年级的学风建设,通过抓班级、年级学风建设来提高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2.利用学校特色,开展德育工作。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像校风、校训、校歌、校纪等,辅导员应利用这一学校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学校的这一资源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活当中,对学生影响很大。辅导员应充实这一资源的实际意义,强化学生的理解。另外,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活动,如利用好每周班会、每天的晨会等,这都是开展德育工作很好的形式。

(六)切实利用网络现代媒体进行德育工作。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现代学校都有自己的网页、论坛、贴吧,各班级有自己的QQ群等,辅导员要利用这一新型的宣传形式,通过网络开展德育工作。辅导员要及时上传校园新闻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针对一些热点话题、敏感性问题等开展网上讨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七)注重公平、公正、公开,实行民主管理。

在当代学生中,民主公平的意识比较强烈。评优、入党、助学贷款及奖(助)学金评定、学生干部评选等事务牵涉到个人的利益,如果老师的天平稍一倾斜,或者在具体工作中忽略了一些细节,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怀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再做思想工作,要和学生交朋友,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辅导员必须在这些事务的处理和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为与学生平等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工作才能做好。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4)

五年制大专(三、二连读大专)是普通初等中学的应往届毕业生,参加各地市组织的中考,达到分数线被录取的学生。五年制大专作为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五年制大专生源素质与其他学生类型相比,在基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都偏低,且彼此之间的个性差异也较大。高职院校应适应现实的发展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完善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其教育管理的独立性

学校可参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考虑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参照中学管理模式,如两课一操制度、晚自习制度、请假和考勤制度、上网规范制度及家校联系制度等。从思想意识上规范他们的行为和学习生活,减少学生由中学直接进入大学后产生的不适应时期,同时确保学校依法管理、依法治教。

2.重视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对班主任的选聘应有严格的标准,要把政治思想觉悟高,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学生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工作岗位上来。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时要及时对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做好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解决他们的疑惑。对班主任工作情况应进行考核,着重听取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对于综合考评不合格者,应酌情扣发班主任津贴;连续两次考评不合格者,应调离班主任工作岗位。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是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核心力量,是学校管理中各种制度措施和文件上传下达的重要角色,是联系学校管理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在学生群体中,思想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生活中涉及的情况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多种多样,仅仅依靠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大力发挥学生会、班干部、团委的积极作用,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以尽量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同时,也使工作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学生干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锻炼自己,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明显增强。

4.建立班集体工作的管理体制

建立以班长为首的班级管理委员会,班长由全班学生参与竞选民主选举产生,对班委进行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地认真完成班级的各项任务。如值日班长负责班级每天的常规工作,并每天把班务日志汇报给班主任。学院可对各年级各班级上课出勤、班务管理、宿舍卫生、各班参与学校活动情况等进行量化检查、评比,并公布结果,促使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增强自治自理能力。

5.建立全方位管理网络

学校学生处、团委、学生会选拔优秀的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文明督察员”,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管理,通过设立校长信箱、学生处长信箱、系主任信箱、学生会信箱等多渠道了解学生对教学、学习、成长、成才、生活等方面的正当要求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及时填补学生日常管理中的空白和漏洞。

6.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五年制高职学生不同于已经走出了青年初期关键期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年龄较小,学校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方法,在加强学生监管力度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辅导员、班主任除了平时电话联系和家访外,可适时通过召开家长会等途径加强与家庭教育力量的整合,来共同完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7.突出辅导员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和辅导员工作,在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解决辅导员工作在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要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建设,在其发展上要关心、投入,努力为这支队伍的持续发展搭建平台。在职称评定上,要按学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在专职辅导员新开课审核上,设立由教务处、学生处直接审核认定制度,为他们依托原有学科、保持学术方向提供平台;生活上要关爱,通过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环境,使辅导员的体力和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比如学校关心辅导员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开展娱乐、访谈、考察活动等营造人文环境。

总之,学校要使辅导员工作有信心,管理有方法,发展有方向,待遇有保证,晋升有保障,从而真正建立起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辅导员工作真正实现专职化、专业化和专家化。

8.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文化品位的培养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参加活动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因此开展有益的学生活动是学生管理人性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良好学风与校风的形成、提高凝聚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课外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有部分学生业余时间不爱学习,一有空闲,就到网吧上网聊天或打游戏,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使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如细雨润物不断得到丰富。

9.完善就业体系,强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怀着美好的憧憬。但是,国家已对高等院校招生和就业制度实行改革,取消了传统的毕业生包分配的就业制度,而采取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与学生本人间的双向选择。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教育,首先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制度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压力的同时,鼓励其努力学习,积极创新,以自己的实力去转移就业的压力,特别是教育学生要有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这是入学努力的方向和毕业择业成功的关键,继而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其树立自信心,摆脱自卑心理。同时,应完善和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强化就业指导,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广泛搜集就业信息,注意培养高职学生“双向选择”的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帮助学生选择就业方向,使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参考文献: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5)

一、辅导员、班主任、新生导生、成长导师、就业导师五位一体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提出

学生管理工作历来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辅导员则是处于一线的学生管理骨干,承担高校纷繁复杂的学生管理事务,其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其它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它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指导思想下创立的。教育部有关文件还规定按师生1:200配备专职辅导员,如此具体的指导意见在教育部还是很少见的,可见它的重要性。但我们许多高校达不到这个要求,有的甚至达到1:500。辅导员即使按师生比1:200配置,基本上也是戴着教师帽子而干着学生“保姆”的活,更何况学生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辅导员经常是不自觉地忙,忙于琐事、杂事、小事,整天陷于事务性工作中。因此多数不能顾及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往往充当“消防队员”灭火的角色,很少有稳定的宏观思路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国家、社会和学生给辅导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学生眼中的辅导员应该既是朋友、兄长,又是老师,能既在专业上指导读书、又能指导择业,还能在心理困惑时梳理、缓解心理矛盾,调节心理平衡,尤其应该有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设计成才之路,指出其努力方向,在理论上高屋建瓴地灌输和有效地说服学生,纠正观念偏差。

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学校老师对辅导员工作有偏见,加之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感差,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自己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因此,工作缺乏动力,没有成就感,影响积极性的发挥,造成辅导员数量不仅不足,还经常流失。现实中的辅导员们由于陷于事务性工作中,很难抽身研究学生成长中的规律性问题,满足学生深层次的需要,同时由于辅导员大部分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又受制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限制,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影响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及学校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接受,从而影响学生自身发展方向。可见,目前辅导员管理模式遇到新的困惑和挑战。因此尝试辅导员、班主任、导生、成长导师、就业导师五位一体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简称“五位一体模式”)。

二、 五位一体模式的界定及运行

(一)五位一体模式的界定。辅导员、班主任、成长导师、就业导师、新生导生等五位工作的目的是一样的,前4位既教书育人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后一位主要进行朋辈教育,故谓之“五位一体”。但他们也有不同点,即工作年限、层面、阶段、对象不完全相同。因此各自要做好自己的事,站好自己的岗,护好自己的田。如果用五环来直观形容的话就是:最大的辅导员环包括无交集的班主任环、成长导师环、就业导师环,而导生环则是班主任环的子集。

辅导员是学生专职德育教育和管理者,从新生入学到毕业4年一贯全程陪伴并开展工作,工作对象为年级全部或部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光荣责任。

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或其他管理岗位教师担任,工作对象为一个班级,工作时间一般为两年,从新生入学开始进入角色到大二结束。主要针对班级层面开展工作,在思想、学习、生活、人生规划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的职责。

导生分为两类,一类为高年级学生会成员组成的活动类导生,一至二个人负责一班,从新生入学报到开始进入角色,另一类为高年级素质较高的学生组成的竞赛类导生,从新生开始理论课程学习之后进入角色,每人负责两个班级。工作时限均为一年,他们是班主任助理,纯属义务工作。针对班级学生个体开展工作,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指导。不时地进行学长建议。成长导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或者聘请教辅岗位老师担任,工作时间为一年,对象是大三班级的学生。从大学三年级进入角色。主要针对学生科研、考研、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就业导师一般由学部内部老师担当,工作时间为一年,对象是大四班级的学生。从大学四年级进入角色。主要针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五位一体模式的运行

五位中辅导员的角色是最重要的,他的工作以“面”为主,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始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始终陪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学生成长,是联结班主任、导生、导师的一根线,将学生工作的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紧紧连在一起。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较弱,中小学教育中应培养的学习能力也让大学来完成,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会学习、不会读书,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以致造成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加之三本学生高考文化成绩相对落后,更突显了这一特征,面对一群具有鲜明特征的低年级群体,班主任作为高中——大学过渡阶段管理工作的承担者,必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期。同时,班主任在学院、学部统一的工作思路、工作计划、工作措施指导下,与辅导员、新生导生一起通过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报告会、学术讲座、各种文化活动等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新生导生是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在学风和班风建设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导生与新生年龄相仿,属同辈群体易于沟通,给予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更为直接、具体、有效,学生遇到的许多困惑都可以通过导生解决,弥补了班主任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对每个学生指导的缺陷,主要解决“点”的问题。同时,导生借助自身良好的素质及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又通过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协助班主任将学院、学部学生工作的规范性、自觉性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榜样。

成长导师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进入角色,主要突出学生主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的教育模式。高年级学生的思想较复杂,各种压力随之而生并与日俱增,比如发展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因此非常渴望有导师给他们以方向性、发展性、前瞻性、科学性的指导。另外,大三同学开始关注和重视自身的发展问题,如考研、专业方向、恋爱等,希望将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但是对自我和社会不太了解,对未来的不确定使他们对前途感到迷茫和恐惧。面对这一事实,成长导师进入学生群体非常重要。导师可对学生的兴趣、专业方向等进行教育和培养,对学生的科研意识、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中,辅导员、班主任、新生导生及学生导师分别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五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成长导师发挥专业优势,将学生学习动力、发展方向引导到培养目标及自我发展方向上来,引导学生做出是就业还是考研的选择。班主任是高中和大学过渡阶段的桥梁,就学生学习层面、努力目标、心理困惑等方面的问题给予疏导与理顺,一方面弥补辅导员面对新生存在大量问题而身单力薄无法一一解决的不足;另一方面针对班级学风建设、班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新生导生是辅导员的眼睛和喉舌,是班主任的助理,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班主任和辅导员有时解决不好的学生个性问题。就业导师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这些“点”与辅导员的“面”结合,使学生工作进人良性循环轨道,避免教育“贻误战机”或出现盲点。辅导员的全程介入以及宏观管理可以降低班主任卸任后续接工作的难度,也可以避免由于班主任个性差异而使学生工作出现“夹生饭”问题,以及各自为站及盲目性而导致学生工作政策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相互配合做学生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班主任及导师取代不了辅导员的工作。必须依靠辅导员的优势做好学生工作。辅导员可以借助导师、班主任、导生的力量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改变了传统的辅导员管理工作模式。为大学生的三成教育及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几点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学长作为导生。优良的示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就要求选择合适的学长作为新生导生。比如选择领导能力强、口才好、集体意识强的学生会成员做活动类的导生、他可以带动学生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运动会比赛任务。辅导员还可以借助新生导生选拔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新生充实到学生会、社团、团总支等学生干部队伍中。

(二)加强导生培养和管理。要对所有导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素质。开展工作中突出“导”而非“代”,在工作过程中组织经验交流会,不断克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宝贵的经验得到继承和发扬,建立考核制,督促导生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展望

五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提出,丰富了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管理模式,通过辅导员四年不断线和班主任与导师接力的双轨制在一定范围取得了良好效果。辅导员、班主任、新生导生、成长导师、就业导师五位一体模式在日常运行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相信通过相互配合和协调,会为学生管理工作走出一条纵贯全程且行之有效的坦途。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6)

二、青岛地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数配备不全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在民办院校建校开始,为了求生存,各高校不断扩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但忽视了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首先,辅导员的人才排列处于不成正态分布,在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出现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其次,大部分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毕业。再者,按照最新的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人数和学生比不能成正态分布,按照教育部规定,师生比是1:200,从调查报告中看出,带60人以下的为9.2%,带60-150人的为20.5%,带150-200人的为40%,带200人以上的辅导员只占到30.3%,并且带人数较少的多为兼职辅导员,以上课为主,带班为辅,带150人以上在民办高校才称为辅导员,并要求还要带4节课才能完成基本工作量。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工作要与学院的多个部门对接,工作任务重,琐事较多,学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辅导员就是班主任;和同期的任课教师相比较,辅导员的工资偏低;岗位职业专业化和专业化缺乏正确引导,岗位保障体系制度不健全,让辅导员缺乏工作自信心,无职业归属感。致使很多辅导员干上3-5年后,把岗位作为职业跳板,部分辅导员多次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中。同时对一些能力较强的辅导员,被调到学院的行政岗位,不能再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队伍整体流动性大,稳定性低,每一届学生感到自己的辅导员都是新手,不认同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工作难度大。

(三)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不健全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年限,确定辅导员的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行政级别,工资按照其发放。但在有些民办高校,并未将辅导员职称晋升按照此序列进行。在职称评定中也没有任何有利政策。8所民办高校中,,仅有4所本科高校在校内制定了《高校辅导员校内职称评选制度》、《辅导员校内定级评选办法》,其他院校没有校内职称或职级评审制度。辅导员评选要求按照教学教师评选方法,要求有一定的带班经验和标准的工作量。从而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造成不能专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辅导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

据统计,民办高校中,95%以上辅导员入职之前接受了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只有15%的辅导员参加过市级、省级举办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基本上没有辅导员参加部级培训,更没有去其他国家学习管理经验的机会,这让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三、加强青岛地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选拔条件

从选拔辅导员的标准看,辅导员应具备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等条件。学校在选拨辅导员时,在年龄上,要控制在27-40岁之间,既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又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方面,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拥护党的领导,在党团建设上能有一定的经验。在工作能力上,既要具有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还有能处理班级内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更要相关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规律。在作风上,又有良好的做人准则,能吃苦,能做好自我牺牲,对学生有仁爱之心,做一名有责任、有爱心的辅导员。

(二)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建立辅导员职称提升制度

辅导员常规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同时还应结合辅导员自身特点,同事之间互评占30%,学生评价占40%,个人评价占10%,领导评价占20%,考核结果最后两名的辅导员,在学期末进行调岗或辞退。在学年末考核时,作为辅导员评优、培训、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辅导员的职称晋升是学生管理工作成绩的体现。高校应参照教师职称评选方法,制定一套专门的辅导员评选制度,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评选方法,根据年限、论文、日常考核等最终评定辅导员的级别。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7)

关键词:学生工作 激励机制 管理模式

1、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辅导员队伍建设人员数量不足

根据统计,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辅导员人数不足、缺编严重,很多学校每名辅导员所带学生已经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从而出现了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超额、压力大,在加上由于培训少、交流少、专业化程度不够等,这就使辅导员工作力不从心、拖沓、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成绩不显著等,这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1.2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日趋行政化,辅导员角色异化

高校学生工作日趋复杂化,辅导员除了要完成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学工作、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工作、学风考风教育工作等常规事务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诸如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评优入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综合测评、学籍清查、学分清理、档案管理、就业服务与指导、公寓管理等工作,如此沉重的负担,常常陷于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任务,却不能提供学生所期望的教育,辅导员在定位上是管理者和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日益突出,教育者的角色日益削减,长期以往,使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作为教育者的形象变得苍白无力,师生之间的“亦师亦友”关系荡然无存。[1]也正是由于过多的角色造成辅导员难以承受之重,使得辅导员偏离了自身的角色功能,沦为简单的学生事务主义者,最终使辅导员的角色异化和错位。

1.3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要求高校辅导员的需求大增,辅导员人员不足,岗位缺乏,使得许多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许多专业不对口的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这就进入辅导员是人人都能从事的边缘性工作的误区。目前有许多年轻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但是辅导员职称等问题没有完全固化,所以它必定成为一个过渡性职业跳板,这就严重违背了辅导员终身化的目标。

1.4学生工作管理理念传统滞后

传统学生工作的思维定势是“管理”,其主要手段就是制度、表彰、惩处等。这种以“奖优惩劣”为特征的工作方法,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其作用的主要对象是优秀学生和所谓“差生”。而对学生“能干些什么”、“如何干得更好”、“如何解决问题”等正向训练则较少涉及,对占学生总量绝大多数的中间群体引导不足。[2]这种传统的工作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发展是履步维艰的。

2、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探索

2.1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资源

由于高校辅导员配备不齐,工作任务繁重、超额、压力大,所以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干部兼职辅导员助理,并直接参与班级事务和学生管理。同时可以返聘离退休老教师担任辅导员工作。由于离退休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时间充沛、亲和力强、学生崇敬,所以老教师担任辅导员对学生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2.2辅导员工作由事务管理型向研究型转变

学生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事物繁杂,工作项目众多,所以辅导员整日疲于处理琐碎杂事,偏于教育本位。这种事务性的管理方式属于原始的,落后的,应该向更高层次的转变,也就是研究型发展。研究型学生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学生工作业态。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深入研究学生工作存在的客观规律,遵循学科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和从事学生工作,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生工作

体系。建构研究型学生工作应该是一、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有效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提高研究水平、提升研究质量;二、设立专项研究资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工作从业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研究;三、建立学术梯队,留住优秀学生工作者,进行学生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四、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定期主持或参与团队研究课题,做到在学生工作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使团队成员成为真正的研究型学生工作者。[3]

2.3 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使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现状来看,汤琳夏所介绍的上海大学高校辅导员“五级职级制”是很具有创新性的激励机制。所谓“五级职级制”,就是指由学校依据有关规,参照现行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联系辅导员工作实际,从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职级评聘制度。各学院根据辅导员工作实绩、学历、工作年限等实行“五级职级制”。[4]“五级职级制”的实行,能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能激励有为青年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潜心研究思想工作理论和规律,这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终身化的建设。

2.4转变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当今的大学生普遍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生,他们个性鲜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了更新的水平,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批判性、自主性较强。但是现今各高校主要是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无疑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约束力。21世纪的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性,所以应该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一是在管理的基础上多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加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自主性,为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二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三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管理。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辅导员工作要与时俱进,要努力探索和形成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王常霖.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改革的思考[J].新世纪领导者,2010.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8)

关键词:辅导员;定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

Key words: instructor;orient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tud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212-03

0 引言

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化高职院校的建设,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与其他高职院校一样对学生管理实行辅导员制。学生管理实现了专业化与职业化,学生出勤和纪律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

本文从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出发点,制定辅导员的任职条件,细化辅导员的工作,健全辅导员的工作机制,对辅导员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引导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并以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该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行研究。

1 当下高职辅导员的现状分析

1.1 大多数高职院校至今仍沿用“中职”式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与对辅导员进行考核,管理机制的落后极大的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辅导员在院方无非是学工处指令的执行者:考勤、体检、参加各类临时性的活动、搞卫生;教务处日常工作的执行者:收学生证、上传网上个人信息;还有各类任课老师的通讯员:换教室通知学生、换课通知学生。辅导员要每天疲于奔波各种职能部门下达的各种繁多的、重复性的工作,在工作中接受多头领导,与上级领导工作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这是辅导员作为佣人的真实写照。而在学生面前,辅导员要24小时在学校值班,早上叫学生起床,晚上督促学生就寝,半夜还要处理突发事件,平时遇到节假日还要批各种学生假条,并且督促学生及时返校像是一名合格的学生保姆。佣人和保姆戏剧性的概括了如今的高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1.2 当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和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有着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一个辅导员往往带了150人以上的学生,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辅导员既要从事各种行政工作又要教育学生,工作任务繁重,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也慢慢渐行渐远造成了心里恐慌,同时又对辅导员的前景不明朗,对职业身份缺乏认同感,所以多年轻人大多数都是以辅导员作为跳板,最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与此同时,院校的有关部门往往会忽视辅导员的人员素质要求,将许多不适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增加到辅导员的队伍当中,有的是政治素质偏低的,有的是年龄偏高的“万金油”,其结果可想而知。

1.3 目前高职辅导员的考核机制落后 辅导员现在的考核制度,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每学期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但是实质上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缺乏健全综合的考核辅导员的制度,辅导员的激励机制不明显。

2 高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指出: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来。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专业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

所以说,辅导员在职务上属于管理岗位,但是角色与教师相比可以说是同等重要,是大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还需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关注贫困学生,及时要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为什么旷课、迟到,及时发现,并且排除,尽量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辅导员要培养高职学生在校有个积极向上的态度。高职学生基本上属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失败者,高职院校要转变他们在大学期间对学习的态度,难度可想而知。辅导员在新生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做的职业引导,新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一切都是新鲜的,没有一个朝气蓬勃的辅导员引领是带不好学生。

辅导员作为现在高校的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他们的学历要求是仅次于教学一线教师的,而且高职辅导员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德育、素质教育,还要有“专业引导、技术指点”,所以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还应要大量引进有工厂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高学历的工程师发现学生特长,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高职辅导员必须转变工作观念,要由管理型向多层服务型转变,学生工作者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3]。

4 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

新形势下,辅导员和学院管理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如何保障教育质量,如何建立一种高效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和辅导员考核管理体系,能让辅导员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建设一支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队伍。

4.1 细化辅导员工作 按照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把辅导员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辅导员和职业规划专业辅导员。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生活辅导员,而专业辅导员可以专心的辅导学生的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避免由于单个辅导员工作范围过于宽泛,而无法准确进行角色定位。

4.2 健全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要依据中央有关规定,健全工作机制,增强辅导员对本职业的归属感和认知感。把辅导员的思想政治,职业发展标准,任职资格条件,激励机制建立在“以人为本”上,建立健全辅导员的考核评估体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薪酬考核体系仅仅与学生上课出勤率挂钩,而没有一套完整公开的考核体系,高职院校一定要构建合理的辅导员薪酬制度,使辅导员的收入与付出成正比。对于学院领导一定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使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趋于科学较强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度化[4]。

4.3 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辅导员培训班,对辅导员进行职业能力培训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而学院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招聘到符合要求的辅导员,所以如何培训现有的辅导员成为重中之重。

4.3.1 加强学院内部辅导员之间的交流 比如,每周二、周五下午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各部门集体学习的时间,各系部一般会利用这个时间开系部大会,而各系部辅导员除了每月由学工处开展的月度工作总结上碰头,很少交流,基本上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很少有相互学习的机会。所以,笔者认为系部大会可以选择在周二下午举行,而学工处可以组织辅导员周五下午进行学习和交流工作作风,经验方法,对好的方法进行推广和应用。

4.3.2 为辅导员提供各种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组织辅导员参加省内每学期组织的辅导员短期培训班,和省内的各大高校的辅导员相互交流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辅导员外出挂职锻炼,在其他示范性的高职院校交流中,开阔视野,学习优秀的管理学生经验。并且鼓励年轻优秀辅导员提高自身业务和专业修养,对考取在职研究生的本科学历辅导员给予奖励和支持,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归属感。

对于新辅导员还要对其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系部党支部培养其政治素质,院学工处培养其学生管理能力,院团委培养其社团组织能力。

4.4 引导辅导员规划职业生涯 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决定了这支队伍是否健康,所以要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必须在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业务晋升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①以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现任辅导员为例,有来自一线教师的讲师,有来自实训教研室的技师,有来自学工处的干事,更有来教务系统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否能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学院领导应让其从事两年之后,了解情况,及时做好排查和沟通,与辅导员商议是否继续留任,还是返回原有岗位。

②经过学工处与系部考察,对一部分适合长期进行辅导员工作的人员进行一个长期的辅导员职业规划。允许辅导员进行参评教师职称评定,制定标准,鼓励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投入到相关的专业教学教改工作中去,甚至可以兼少量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

③学工处要设置科研经费,鼓励辅导员申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教改课题的立项工作。既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又使辅导员的教科研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使辅导员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具有持久动力。

走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是辅导员的必然趋势,从普通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优秀的进行全面培养,再从中选拔骨干辅导员担任专业带头人,甚至是学生管理领导,从而实现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5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萍乡校区,辅导员一共5人,机电工程系2人,能源工程系1人,经济管理系1人,计算机系1人。表1从五个方面来说明研究成果。

6 结束语

高职辅导员不是佣人和保姆,应该是讲师和技师。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说最理解也是最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任课老师有任何学风和班风问题会第一时间和辅导员沟通,所以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莫过于辅导员24小时的陪伴了,如何教学?如何教改?如何推进就业?莫过于有着企业经验和课题经验的高学历辅导员最有说话权了,所以高学历、有着一腔热情的年轻辅导员参与进行教学改革应该会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国发[2004]16号)[Z].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9)

课题组为详细了解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当前状况,对我省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采用座谈、问卷、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辅导员的专业、学历、职称评定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析。

1 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可以评聘职称、享受与教师同等待遇

从2014年起,将高校辅导员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在综合评委会中单独设立学科小组,对辅导员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二)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化

调研结果发现,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类专业,很多高校选任了跟自己学院或系部专业相关的人来担任辅导员,也有部分高校为了解决自己学校本科生或研究生就业,接收本校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辅导员。

(三)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我省省属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中主要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少部分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也有部分专科学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省属高校辅导员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

(四)职称结构偏低

高校辅导员中高级职称的几乎没有,中级职称的不到3成,初级职称的不到3成,还有部分大专学历的辅导员和没有编制的辅导员没有去评职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结合各高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然而部分高校将辅导员评职称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评职称放在了一起同等对待,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工作繁忙,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在办公室处理事务,老师下课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开会、组织活动、处理学生事务等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辅导员还要花更多时间去搞科研,那么势必会降低学生工作的质量。而调研发现如果辅导员晋升了高级职称,那么肯定会转成教师岗,不再担任辅导员,这样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调研发现专职辅导员担任10年以上的几乎没有,5年以上的占3-4成,绝大部分入职在4年以下。在辅导员队伍中部分辅导员转入行政岗位或教学岗位,部分辅导员考入公务员或离职,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辅导员工资相对较低,特别是没有入编的辅导员属于临时工,工资就更低,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成正比。辅导员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工资低,没有激励措施,职务得不到提升,只要有其他更好的岗位就立刻转岗,使得辅导员队伍没有梯度,大大影响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六)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

部分高校辅导员职责不明确,与班主任职责界限不清晰,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事务都是辅导员做,班主任不管;也有的高校出现了学生事务工作都是班主任做,辅导员不管;还有的高校出现了辅导员不管,班主任也不管,最后就是无人管的境地。辅导员日常考核受到系部(院系)和学工处的双重管理,而职称评聘和工资待遇又是人事处管理,存在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晋升机制实际操作性不强,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职责不明确、定位模糊、数量不足、专业技能差、经验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故此,高校急需解决这一重要现实问题,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工作不到位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辅导员要管理200多个学生,处理学生相关事务繁多,辅导员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特别是很多辅导员非科班出生,对辅导员工作不熟悉,不专业,效果不好。同时辅导员工资待遇差、地位低下、晋升不快等问题,很多人把辅导员岗位当做临时过渡工作,不认为是稳定的职业,大大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经验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都是引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特别是很多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二三年刚有点经验就要转岗或离岗,高校又要找一批新辅导员来充实辅导员队伍,很多新任辅导员又缺乏经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大大导致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不利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度低

当前辅导员队伍主要是很多不能从事教学的人来担任辅导员,能从事教学的都担任任课教师了。故此高校整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较低,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影响辅导员进取的动力。

(四)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有待提高

当前辅导员队伍来自各类专业,有教育类的、非教育类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高校辅导员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较好的思政政治素质,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备较扎实的思政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灵活运用,更好地做好辅导员工作。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还要加强交流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亲和力等技能。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投入较低

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辅导员收入与普通教师收入差距太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没有进行中期、长期规划,在辅导员队伍选拔、培训、发展规划、制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对辅导员考核、激励、惩罚等机制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六)辅导员职责不清晰

在部分高校中,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模糊、不清晰,特别是配备了班主任后,班主任与辅导员职责界限要进一步明确,要召开全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大会,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3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我国高校发展的需要。职业化就是辅导员队伍能够长期稳定的从事辅导员工作,把辅导员当成自己从事的职业,全力以赴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培养成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专家。

(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

高校的教学、科研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工作亦非常重要,没有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旦学生出事那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很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队伍时没有进行严格考核,不是那么公正公平,最后导致招聘的辅导员队伍质量不高。同时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要严格按照200:1来进行标配,新招聘或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要进行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后期还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二)完善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选拔聘任工作,建立严格的辅导员选拔机制。对辅导员的选拔招聘要从严、公正公平,尽量招聘综合素质高、思政专业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对学历要有最低限制,要重点考核辅导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不要随便招聘人员上岗。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制度,要对辅导员队伍工作进行思考和规划,对辅导员要进行岗前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工作培训、外出进修、挂职锻炼等相结合,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整体能力水平,让辅导员队伍不断职业化、专业化。

(三)建立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起辅导员考核评价标准和科学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评价、辅导员相互评价、系部或学院领导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及辅导员自我评价等方式来进行考评。高校要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工资待遇、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干部提拔、临时工转正等挂钩,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予以全校表彰并重奖,优先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对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予以辞退或调离岗位,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四)完善辅导员的激励措施,稳定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工作难度大、事情繁杂、耗费时间多,导致科研成果相对较少,评聘职称不占优势,收入较低,没有相应激励措施,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高校应当采取激励措施,对做得好的辅导员给予重奖,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肯定,对辅导员队伍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辅导员工作时间长、精力投入多,高校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增加岗位津贴,对辅导员周末及晚上加班提供交通补贴和加班补贴,对辅导员辛苦的付出与努力给予肯定和支持,对辅导员生活要多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

(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职责及角色定位

让辅导员和班主任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具有教师、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有思想教育、督促检查、组织协调、服务协助等。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其只要职责有思想教育、学习引导、班级管理、心理疏导、活动组织、生活服务等。

(六)积极搭建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平台

高校要积极搭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积极性,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校要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创造条件,对辅导员队伍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是鼓励辅导员去评聘职称;二是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校、省、国家的思政类课题,提高科研能力,进而更好的促进辅导员相关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对优秀辅导员的宣传和表彰,使得辅导员队伍享受更多的荣誉感、成就感、自信感;四是辅导员队伍与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打通,优秀辅导员可以升格为党政管理干部,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

(七)设立辅导员专业,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辅导员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深层次研究学习辅导员相关知识与技能,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高校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地位,进一步稳定辅导员队伍,才能使高校辅导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从而使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只有坚持职业与专业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17-02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需与时俱进,根据世情、国情、党情以及时展的变化,做好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发生了许多变化,辅导员岗位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信息化的挑战,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明显具有时代特征。笔者认为,辅导员在工作中做好“五员五导”,既可以在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也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一、以理服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高校设立辅导员的初衷。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辅导员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结合学生的阶段特点,按照学校育人工作的总体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实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抓好一年级适应、二年级规范、三年级提升、四年级(含五年制)转型,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年级教育教学特点以及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素质要求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强化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呢?笔者认为要善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课堂。辅导员由于各自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情况不同,应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来,通过第一课堂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暑期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引导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在校学生才会将个人的人生规划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符合教育方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适应转化,做好专业学习指导员

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辅导员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最了解学生,这为辅导员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指导学业就是要组织学生认识专业,了解大学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大学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计划经济的统招、统分到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等也在变化。大多数家长认为等孩子考上大学了,自己也就解放了;高中生认为只要考上大学了,就轻松了这种思想还大行其道,这些观念不转变,辅导员指导学生认识大学、了解大学、解读大学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结合多年经验,综合分析大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有: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因此加强大学生进校后的适应教育十分重要。不少学生从小的梦想就是上大学,可当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后,目标和理想产生了“盲点”,必须让他们认识为什么上大学,如何上大学,上大学后做什么。回答这三个问题,不是一时能回答好的,同样大学生的适应教育也不是开学的一阵子,而应该是大学一年级上学期的一个阶段,个别学生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对此,注重抓好五个环节加以指导,主要是:学籍宣讲(大学培养方式及制度)、培养计划解读(专业课程设置与环节)、优秀学长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分享)、专业发展(行业前景与社会需求)、成绩分析(学习效果与问题认识及调整)等。适应转化教育有理论指导,又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更容易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大学新目标,改善学习方法。把辅导员间接经验传授与学生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既有说服力又有实效性。

三、养成规范,做好日常生活督导员

大学生在大学要有“三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必将走向社会。在高中阶段有家长做“总后勤”服务或生活教师严格管理,进入大学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大学生屡见不鲜。人际关系的协调、一日三餐的安排、生活物资的采买等都让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国内外的大学教育工作者都关注这一问题,只是在我国,这一职责交给了辅导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仍需从基础工作抓起。辅导员要从党团班级建设入手,通过团委、学生会、党支部等群团组织,通过队伍建设、活动竞赛、制度建设督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将助、贷、勤、补、奖等评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能提升,等等工作扎实推进。督促学生在大学过好集体生活,养成正常的、适合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在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中树立规矩意识、程序意识、组织意识和集体意识。这些都离不开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的督导,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为学生从大学走向职场做好准备。

四、纠校认知,做好心理健康疏导员

上世纪80年代,在恢透呖迹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有所发展。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大力开展学校及社会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体系,确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这一职业,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强竞争的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能力之一,除了对那些能主动来到心理咨询室和成长辅导室、辅导员工作室获得心理健康咨询外,辅导员还要结合教育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教育引导,舒缓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并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危机事件发生给学生、家庭、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条件下,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在日记本上不再是“90后”、“00后”学生的选择,他们更多在QQ空间、微信、微博上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要求辅导员必须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两巡查”,及时捕捉和判断学生通过文字、图片、声音所反映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信息,以便做好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

五、以文化人,做好课余活动教导员

课余文化活动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这里不是说要将第二课堂当作第一课堂的延伸,而是指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在设计组织课余活动时,要坚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策划、组织。

上一篇: 小学校长工作总结 下一篇: 教育工作履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