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0:40

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篇(1)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按照民族认同的“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流传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艺术。而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发展和积淀所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的结晶。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直到今天,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甚至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完全了解舞蹈这个世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今天所言的历史是经过考证、经过修辞的文字的历史。舞蹈文化是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是舞蹈审美的观照物,而舞蹈审美则是一簇燃烧的求索之火,透射着舞蹈文化的真谛。

一、肢体语言美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将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意境创造表达出来。“肢体动作”是舞蹈的“语言”。身体语言在自然表达中逐步丰富,身体因之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一般来说,作为舞蹈艺术之物质媒介的舞蹈演员,都有着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说,构成舞蹈的美的物质媒体——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更有着特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功能,有着一种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或其他一些语言作品被改编成舞蹈、舞剧,或是人们用舞蹈、舞剧来表现某一题材内容时,表演者用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境,常常会产生一种其他某些艺术难以达到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种素材,无论是静态的花草、树木、桌椅,或是动态的谈话、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间、速度、力量、平衡等,也尽可以用表情性动作、表意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去表现,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独特的魅力。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美,中国古典舞则以“拧、倾、圆、曲”为美,各民族民间的舞蹈的呈现,更是纷彩绚丽、千姿百态的美!

二、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体动作抒发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人的精神面貌。强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达强烈情感的直接形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德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可见舞蹈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极致。这种动态艺术所显示的生命之美,比静态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语言艺术及空灵的音乐艺术更有力度。任何一种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会根源,情感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互相交汇的产物,也是个人社会交际在个人意识空间的映射,人们很容易通过情感产生共鸣。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通过肢体语言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来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类情操的高度升华,它以鲜明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动着人们。舞蹈以情感为动力,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与情感作为美学特征。舞蹈家将客观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体语言中,通过艺术表演将情感表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以,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的媒介,身体艺术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艺术,而舞蹈是身体艺术的精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激起人类的情感或是唤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也正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和渴求的。正如诗人闻一多在《说舞》中描述舞蹈为“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法国著名舞蹈革新家诺维尔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声称:“舞蹈包含有成为所有语言中最为雄辩的一种语言的一切必要条件。”

三、舞蹈艺术编排的独创性

舞蹈的独创性是舞蹈的生命源泉。创新意识对于舞蹈艺术而言,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生命。舞蹈文化包括舞蹈审美的发展,是以创新意识为根本动力的。创新是形成舞蹈审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纵观舞蹈发展的历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程式化、格律化的长期稳定,甚至是停滞状态下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观念,寻求全方位的探索,获得长足的进步的。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当那些陈旧的主题和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就需要有一些“精品”应运而生。所谓“精品”正是要靠创造性的劳动来打造。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几乎都具有创新的艺术风格。今天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精品工程实施的五年里,相继涌现出了大批彰显国家艺术水准的舞蹈作品,如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舞剧《大梦敦煌》《妈勒访天边》《红河谷》《一把酸枣》《风中少林》;歌舞《云南映像》;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二泉映月》等。这些具有创造性的造型、舞姿、技艺、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人物编排等大型舞蹈剧目,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审美享受。而舞蹈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到了舞蹈创造和审美中去了。

结语

舞蹈是包罗万象的艺术。鉴于舞蹈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其传承中也一定给舞蹈艺术带来综合性的审美特征。舞蹈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魅力。同时,舞蹈又与其他各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舞台表演以“舞”为中心,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武术等都可以成为舞蹈的辅助手段。舞蹈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舞蹈也可以气势恢宏博大、多位一体,这正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品位,铸造了独特的舞台魅力。但是,舞蹈的综合性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在多位一体的交融中,如果出现配合不当,也很容易使整个作品受损,成为各种门类艺术的拼盘。只有避免这些问题,循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其他艺术门类中碰触灵感、汲取营养,但又不让其他因素在作品表现中喧宾夺主,让舞蹈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结合得丝丝入扣,才能将舞蹈艺术丰富的审美内容和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舞蹈文化和舞蹈审美机制应该相互作用、相互交织,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使观众闯入玄妙的、美的舞蹈世界。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3]瓦尔特·索雷尔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0.

舞蹈文化篇(2)

一、“文化自觉”之引申――“舞蹈文化意识”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基于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趋势,为了解决人与人的关系而提出的具有远瞻性的一个高位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点,一种自觉接受、主动追求和自觉践行的理性态度,而且是一种批判、扬弃、超越和创新的实践过程。费先生指出:“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势。”将这一概念引申到舞蹈艺术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笔者提出了“舞蹈文化意识”说。

“舞蹈文化意识”由三个词语复合而成,对其概念界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关于“文化”和“意识”的概念就见仁见智,无比宽泛。不少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文艺家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让人满意的说法,笔者比较认同《文化现象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意识”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科学家并不能给予其一个确切定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动词用,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作名词用,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其次,对于“文化意识”这个“文化”下位概念的界说也是相见殊异,可以说:它是区域文化主体对自己的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环境、文化精神的有意掌握;是特定区域文化主体对文化的学习、掌握、传播、发展等文化活动,在心理和行为上所具有的自觉性、目的性和主动性。

综上而言,为了更完整、更规范的阐述“舞蹈文化意识”概念,遂把它归纳为一个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舞蹈文化认知、舞蹈文化情感、舞蹈文化意志。舞蹈文化认知,即舞蹈工作者对所要研究或者创作表现的文化对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从现实生活到理论层面的把握。所谓舞蹈文化情感,不仅仅是对舞蹈作品的情感掌握和表达,它还包括对舞蹈艺术的情感,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以及对不同舞蹈风格类型的情感把握等等。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舞蹈文化意志,其实是舞蹈文化培养、教育、学习的有意识活动发展到自觉地认同、应用的文化无意识过程。

二、舞蹈演员之灵魂――舞蹈文化意识

舞蹈演员在舞蹈作品的创作和传达过程中既是舞蹈美的创造者,又是舞蹈形象赖以生存显现的物质材料,同时又是让观众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对象,是舞蹈美在传达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建国初期,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需要,我们培养了第一批专业舞蹈演员,65年的发展,几代舞蹈人的努力,我国已经构建了科学、系统的舞蹈演员培养体系,演员基本能力、技巧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金无足赤,当前舞蹈演员的培养、教育和艺术实践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迎合观众审美趣味,自舞蹈教育源头至演员自我发展过程都片面注重对身体的训练和技术的开发;一些演员的表演有“形”无“神”,难以把握不同舞蹈的风格特征、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舞蹈演员个性缺失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一线舞蹈演员、教师提出建议,但相对比较单一,未能站在理论高度全面把握和指引。笔者以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概念为基础,提出“舞蹈文化意识”说,以舞蹈演员为主体进行分析论证,希望对舞蹈演员的培养工作尽一分绵薄之力。

(一)舞蹈文化认知

1.认知民族

各民族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根基,是培养舞蹈演员的必修课程,当然,演员的学习也成为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一个必要途径。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分布,皆因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的差异而形成无比丰富的各民族舞蹈,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也非单一人体动作所能函括。因而,从传承民族文化角度或从自身发展需要而言,舞蹈演员对于各民族文化的全面认知工作重之又重。

以汉族春节“社火”活动中的“秧歌”为例:至清代中后期,“秧歌”已是广布于所有汉族地区年节时的歌舞形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秧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差异。如“陕北秧歌”,由于陕西北部地势高耸,沟壑纵横,雨少地贫,交通闭塞,传统文化也因而得以保存,直到上世纪40年代前,它都是民众在年节中举行祭祀,祈神娱神的主要活动形式。1942年“新秧歌运动”后,将陕北地区早期的祭祀性秧歌彻底改造成具有革命特质的“解放秧歌”和群众喜爱的新式“二人场子”,并随解放大军的足迹推广全国,成为各地群众的喜庆、健身之舞。“陕北秧歌”在舞蹈动作上豪迈粗犷、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而同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东北秧歌”却带有更多诙谐、幽默、泼辣的特色。简言之,若对一个民族缺乏基本认知,谈何正确把握舞蹈风格特色。

2.认知作品

舞蹈作品是艺术舞蹈成果呈现和传播发展的主要方式,且舞蹈演员既是舞蹈作品的创造者,又是创造工具和创造成果,因此对舞蹈作品创作内容、创作形式、创作背景的全面认知于舞蹈演员至关重要。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沈培艺,尤其擅长精微细腻地刻画人物,被国际同行誉为“用心灵塑造人物的世界一流舞蹈家”,试问她是如何掌握完美的演绎作品、创造典型人物的本领?

2006年初,沈培艺接到来自日本的30分钟独舞演出的邀请,对于年届40岁的舞蹈演员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挑战,经过缜密思考,沈培艺决定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人物形象,以李清照的四首词:《点绛唇》、《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声声慢》为主题进行创作,一开始,她便确立了以尊重这四首词含义的准确表达为原则,绝不靠他人或自己的以往经验,进而发掘主人公独特的表达方式。历时四个月的创作,沈培艺对作品和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充分的理解,她告诉观众:“窥视李清照的世界,是需要勇气的,我明了,这将是一次多么不轻松的心灵之旅!而此刻,我的灵魂体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优秀作品、经典人物的创造绝非一蹴而就,当代舞蹈演员应以古今中外表演艺术家为鉴,足踏实地、孜孜不倦为舞蹈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3.认知理论

首先,是对舞蹈理论的认知。众所周知,舞蹈理论的构建源自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其反之于舞蹈实践的指导、优化、促进等作用显而易见。科学的舞蹈理论必然可以提高舞蹈演员的文化艺术修养;克服舞蹈表演的无知性、盲目性;使舞蹈演员在表演技能、技术技能有质的飞跃。例如:传统“口传身授”式的舞蹈技能训练,一般凭借教师的记忆和经验完成,如此导致了演员训练周期长,肌肉拉伤、劳损,技能掌握不稳定等弊端现象比比皆是。而科学理论指引下的技能训练体系,将前人优秀的、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演员训练障碍,提高训练效率。

其次,是舞蹈演员的文化修养。古人云:“工夫在诗外”,也即是说:你要写诗,或者说你要写出神来之笔、情真意切的好诗来,首先要感知生活、博古通今,从诗之外触类旁通。自古以来,一切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以博览博学为先,而后登峰造极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可谓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故而能够在京剧艺术的创造中兼容并蓄,广采博取,将京剧艺术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享誉世界。近些年来,对于舞蹈演员的文化修养问题愈加受到重视,演员的培养层次也不断提高,但“重技术,轻文化”的情况依然普遍,演员文化修养程度差异较大,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重大深远,又迫在眉睫,需要舞蹈理论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

(二)舞蹈文化情感

上文描述过:舞蹈文化情感,是对舞蹈作品的情感掌握和表达,是对舞蹈艺术的情感,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情感……这些情感从何而来?――“置身其中,感触领悟”。舞蹈演员应将自己置身于舞蹈作品之中,置身于人物心灵之中,置身于民族文化之中,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去感触,去发现,最终将自己领悟到的点点滴滴融汇于舞蹈之中。

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编导家贾作光,在内蒙古草原上度过了他最灿烂的年华,牧民们亲切地称他“玛奈(我们的)贾作光”,他是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奠基人。还记得贾作光创作表演的民族舞蹈经典《雁舞》:湛蓝的天幕下,伴着蒙古族《牧歌》苍辽的旋律,化身大雁的舞者,时而轻落泉边梳理羽毛,时而舒展双翼、搏击长空,那柔顺的双臂、轻健的脚步,将大雁描绘到了极致。更令人惊叹的是贾作光充满激情的表演,仿佛那只大雁就是他的化身!

上世纪40年代,贾作光一身扎眼“洋装”来到内蒙古解放区,不久就自编自演了带有西班牙风情的《牧马舞》,牧民们看后哈哈大笑,几乎是嘲讽的看完了这个头戴草帽,扭着屁股的所谓牧马舞。面对自己非常喜爱的舞蹈不被人们接受,贾作光一度认为这些牧民不懂艺术,不懂舞蹈,可自欺欺人也无助于解决问题,这让他陷入了痛苦的反思中。在吴晓邦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主动接触牧民,学习骑马、摔跤、挤牛奶,和牧民们一起放马、套马、打猎,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感。火热的草原生发了他卓群的才华,也成为他永不枯竭的表演创作源泉,草原生活的点滴都融入他的舞蹈当中,《雁舞》、《马刀舞》、《鄂伦春舞》、《哈库买》等一大批作品出炉,成为民族舞蹈永恒的经典。作为蒙古族舞蹈的开拓者,贾作光的作品和表演成了蒙古族舞蹈发展史上的一座金色里程碑,是他对人民、对生活、对舞蹈别样的情感和自觉,造就了舞坛奇迹――贾作光。

(三)舞蹈文化意志

舞蹈文化意志建立在对舞蹈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把握的基础之上,从认知到认同,从感受到自觉。对于舞蹈演员来讲,就是给予不同民族、不同种类舞蹈充分的认知、认可;通过切身的感受文化、理解文化,进而自觉的表现文化,践行文化内涵,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付出努力。

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宛如传递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轻盈而动人的身影流露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她纯净柔美的舞蹈,是在自然原始的人文风貌里孕育出的艺术瑰宝。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杨丽萍的舞蹈永远源于自然,源于山野,源于她的故乡。有人说,杨丽萍的舞蹈带着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总是力图还原自然,还原民族自身。杨丽萍却说:“这并不是刻意的 ,是自然而然就肩负了的。我们要把民间文化里最纯粹、最精华的挖掘出来,而不仅是泛泛的搜罗。歌舞是一门艺术,搬到舞台上就要有艺术的标准,作品的深度和文化的符号,这些都不失去的话,可能会是一种很好的传承。”现代化的不断侵袭,民族传统文化的迅速流失让她痛心和惋惜,这也正是她创作《云南映像》的重要原因。杨丽萍的舞蹈非常纯净,离现实很远,却离我们的心灵很近,正是这种高度的舞蹈文化意志造就了她的传奇,也给了我们最强烈的心灵震撼。

三、结语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烈反响。会议要求:文艺要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创作无愧于民族、时代的优秀作品;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担好“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使命。面对新的契机,新的要求,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提高自我,为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倾心努力。“舞蹈文化意识”为舞蹈工作者的提高指引了一条可行道路,对其进行完善和系统化成为当务之急。坚信在广大舞蹈艺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携手共进下,必将迎来舞蹈的“艺术春天”。

参考文献:

[1]张冉.文化自觉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人民论坛,2012,(02).

[2]陈明彬.文化意识的颠覆与重构[D].成都:四川大学,2006年.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张炳玉.高台教化与为人师表─―谈谈演员的修养问题[J].当代戏剧,2001,(03).

舞蹈文化篇(3)

一、开掘舞蹈产业新思路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指导下,我国的舞蹈艺术事业建设,一直依靠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和舞蹈家们的努力创新,繁荣发展。

论文百事通近20年进入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如何发展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舞蹈艺术产品除本身的审美属性外,它的商品属性也日渐显露,如何开掘舞蹈产业之路,从而促进舞蹈事业更好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课题。以住我们举办的各类舞蹈活动,始终依赖政府的行政支持,依靠政府拨付的有限文化经费,这"中国舞蹈节"盛会,政府只有少量的导向性投资,"舞蹈节"本身呈现出一个开放的体系,吸引着群众广泛参与,欢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调动着社会办文化,共建精神文明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从"舞蹈博览交易会"等项目的设计和营远方式上,进行着极为有益的探索,这是过去国内外同类活动中所不曾有过的。

二、内容实规模大影响广

舞蹈文化篇(4)

引言: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并代代流传的的宝贵财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艺术节以及各民族人民都要注意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集合体,反映了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样式。民族舞蹈在肢体语言、表演技巧以及动作特色等方面都生动刻画了民族文化的鲜活特征,并表达了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深远,在学习民族舞蹈时,不仅要关注其绚丽多姿的表演形式,还要注重其表达的民族文化内涵。

1. 民族舞蹈教学现状与思考

当前一些舞蹈五年制的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大多数是围绕民间舞蹈来规划教学课程。由于教师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将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再加上学生之间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其对民间舞蹈的特征、概念都较为模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的只有动作外在形态而难以领悟民间舞蹈的特点及内涵。民间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特定文化背景作为烘托,并与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因此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传授舞蹈动作形态、技巧以外,还要注意向学生传递民间舞蹈所反映的舞蹈文化,以开放学生的视野并拓宽其思维。只有将民族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学生能够用其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躯体以及高难度的技巧来尽情的去表现舞蹈,将其外在美资和内在精神都完美的演绎出来。

2. 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1促进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调舞蹈的基础动作、技巧和表演形式,还要指导并督促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例如去了解民族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实现舞蹈文化教育的途径各式各样,主要的方法有组织学生来收集各民族的舞蹈、音乐等录像资料,让学生来欣赏民族舞蹈并进行分组讨论,或是通过积极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了解各民族舞蹈,另一方面使学生去感受各民族舞蹈所反映的民族风土人情。例如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傣族历史文化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傣族风土人情有个初步认知并对热情、善良的傣族人民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能更好理解傣族舞蹈中独特、浓厚的亚热带风情。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傣族的一些宗教活动和特定风俗,傣族人民喜欢水、爱洁净、信仰小乘佛教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灌输有助于学生理解傣族的舞蹈文化。

2.2舞蹈文化结合了舞蹈和文化的教育。传统的舞蹈教学主要以学科为目标,忽视了舞蹈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舞蹈教学并体现因材施教、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理念,需要对舞蹈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实现舞蹈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是对基础舞蹈动作进行反反复复的教育,无法使学生领悟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而只能学到一些死板的舞蹈基本套路,教学内容既不能突出民族舞蹈教学的特点,又缺乏自主创新和内在精神。当今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智能型人才的社会,在民族舞蹈教学中若是缺乏了对舞蹈文化内涵的教学,那么培育出来的也只是会跳舞却对舞蹈文化一无所知的单一人才,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时代抹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又要加强对学生舞蹈文书素养的培养,将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2.3舞蹈文化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感知入手,让学生在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感受动作的美感并从中得到领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觉进行舞蹈动作训练,最大程度上调动起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在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使学生在舞蹈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并通过学习舞蹈来提升自己的形体美、气质美。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优美的舞蹈形象来熏陶学生的灵魂,感化其内心世界,最终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其完成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

3. 舞蹈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3.1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随着舞蹈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逐渐认识到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有效的将其与舞蹈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民族舞蹈文化教学不仅包括了舞蹈基础知识和专项训练,还包括舞蹈文化史和专业理论性课程,既涵盖了民族舞蹈的基础性知识,由体现了各民族鲜明的舞蹈文化。然而在民族舞蹈文化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①内容模式化,我国民族舞蹈种类丰富多样,然而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民族舞蹈文化基础课和主修课所占的课程比例十分少,相比于芭蕾、现代舞而言,在授课时间和内容上少的多;②教育面狭窄,我国拥有的民族舞蹈舞种很多,然而除了藏族舞、蒙古舞、秧歌舞等已没有新的舞蹈形式,教学内容逐渐陷入条块化、模式化的弊端中;③教学内容规范化、空洞化,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的按照学模式来规范教学,没有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考研,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空洞不能突出各民族舞的各自特点,还是的为舞蹈文化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创新,不利于民族舞蹈的发展。

3.2改善措施。民族舞蹈教学是一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还要对民族舞蹈文化渊源及风土人情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来提高学生对民族舞的领悟能力和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自我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相关是视频,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和舞蹈文化的历史沧桑感。此外还可采取分类教学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其风格特点也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药因材施教,增强其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使其对民族舞蹈文化有全方位认识,继而推动学生多元化综合发展。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开展民族舞蹈观赏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其了解舞蹈背后的风土人情,拓展其视野并培养其创造思维。

4. 结论:

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有机结合,重视知识与情感的融合,强调表演与文化的融合,最大程度上提高舞者的综合素质,以创造更完美的舞蹈作品,推动民族舞蹈教学不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爱莉.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6)

舞蹈文化篇(5)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教学;重要性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各族的舞蹈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舞蹈文化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被不断的传承,直到现在各个民族舞蹈还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在当下舞蹈教学中,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和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对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析。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对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其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进行了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以表演者的舞蹈为主,一些音乐、道具为辅的表演形式。舞蹈具有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等特点,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 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多数的人其中包括一些高校的领导在内都普遍的认为舞蹈只是音乐的一种衬托,是一种歌伴舞的形式。如果没有了音乐,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此外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是带着身体律动的都认为是舞蹈,比如说简单易学的广播体操。这中错误的观念体现出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概念与舞蹈艺术的本质存在着一些偏差,这对我国舞蹈教学的普及带来极大的难度。

舞蹈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作为教学事业的指导者,公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由舞蹈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来决定。学校领导大都不能够认识到舞蹈的普及在学生们生活中的重大意义,目前大部分的地方师范学院的舞蹈教师的数量较少,因此,舞蹈教师们的压力较大。对于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应该多关注舞蹈的教学,提高舞蹈教师的数量来减轻现有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舞蹈教师并没有机会去进行舞蹈的培训和理论知识的深造。这样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与现代流行的舞蹈和理论知识结合,不利于学生们舞蹈素质的发展。对于以上问题,地方师范院校的领导们应该利用放假的时间来对舞蹈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2. 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 将舞蹈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环节中是舞蹈教学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针对某种舞蹈的肢体形态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的认识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当学生学习不同的民族舞蹈时只是简单的进行肢体上的模仿,在内心感情的表达以及意境的表达还存在极大的不足。笔者认为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所在,通过舞蹈文化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内心感情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在表演不同的民族舞蹈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以舞蹈文化为基础的教学。

舞蹈是通过身体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舞蹈表演者通过一系列肢体的动作来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以及意境的表达等等,这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就是舞蹈的语言。随着肢体动作逐步的丰富多样,舞蹈表现出了极强的表达能力。从传统意义上分析,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达着即舞蹈表演者,其要具有美丽的面孔和苗条的身材,从另一方面来讲,舞蹈表演者本身就是一种美。舞蹈的一系列动作是人体的一种表现,有一种特殊的形态美感以及艺术形式。通过舞蹈来对某些文学作品和事件进行表演之后,能够更加清楚的表现出其艺术效果。通过舞蹈的表演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表演。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将舞蹈文化引入到舞蹈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这对学生对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以及动作有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如果学生没有对某种民族的舞蹈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当在跟随教师学生民族舞蹈时只是机械的去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动作上的问题时,并不能及时的发展和解决,长时间下去学生对舞蹈的基本文化形态认识更加模糊,进而失去了民族舞蹈本身的意义所在。所以,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舞蹈心态表现部分的教学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朝鲜舞蹈具有沉稳、含蓄的特点,是通过心理的感觉来表达出舞蹈。而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朝鲜舞蹈心理表现认识并不深,在对朝鲜舞蹈进行表演时只是简单的模仿其动作,而表演者的内心境界与朝鲜居民具有极大的差距,通过舞蹈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人们那种坚韧含蓄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朝鲜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朝鲜人们具有团结奋进、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挑战的民族精神。只有让学生对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之后,在进行朝鲜舞蹈的学习时才能更加有效的把握住朝鲜舞蹈的心理特征,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朝鲜族人民那种坚韧、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和环境的认识力度。

在课堂内容方面,可以将舞蹈教学分为舞蹈理论教学和舞蹈技能教学两个部分。在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拓展学生们的舞蹈知识层面。例如:讲解中西方舞蹈的差异和历史、舞蹈的概念、对舞蹈的赏析等,这些都对学生们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舞蹈技能方面,老师要从基础的体形训练开始力求让每个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为以后能够自然舒展的做一些复杂的舞蹈动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们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特点来开设一些现代舞、街舞、机械舞和民族舞的课程,让学生们对舞蹈有全面的了解。

3. 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文化对舞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文化的教学是舞蹈教学的一部分。部分教师忽视了舞蹈文化在对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而导致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不能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因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相关舞蹈文化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和体会该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而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宗华,林璐.浅谈文化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民族艺术研究,2007,(05)

舞蹈文化篇(6)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影响;风土人情

1,舞蹈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舞蹈文化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创造,有了自己的传承方式和拥有自己独特的演变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了舞蹈文化的特殊内涵。舞蹈文化内涵主要是以民族舞以及文化人类学为基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舞蹈文化的产生和演变。民族舞蹈主要时间方面的表现为纵向的,民族舞蹈文化方面的,它全面地记录了民族舞蹈的产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漫长的演变经过。舞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称为文化层,当然,另外一个称呼也可以,那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层面。以时间作为研究基础,然后结合文化层,对舞蹈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则舞蹈文化可分为两个形态:一是原生形态,二是变异形态。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分别生成了各具特点的这两种形态。舞蹈文化受到的作用因素很多,比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民族舞蹈群体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心理等等[1]。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这两种舞蹈文化形态之中,都具有十分复杂的演变。演变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和逐渐累积的过程,舞蹈文化主要展现的就是原生形态的舞蹈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步伐、节奏、动律、功能等文化内涵,通过有意的进行选择并加以保存,可以实现新形态的产生和重新整合。以舞蹈文化为基础,民族舞蹈空间性就是相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纵向性的横向性方面,主要展示的是民族舞蹈的表演环境、相关结构、表演形式等,因此是空间的舞蹈文化的文化层。将舞蹈文化从其空间文化层进行分析,其基本结构可以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种。其中表层结构主要是指动态性和物质性等民族舞蹈表演中可以看见的,可以用符号对这些可见的动态性和物质性进行标示,而符号象征物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忆、意味等。而深层结构就是以一定民族的群体为基础,使得民族舞蹈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是一种无形意识形态,还可能指民族群体意识当中的价值观和宗教观等。

2,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1促进学生对舞蹈文化的了解

舞蹈教学中,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地对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比如其了解其发源地的相关民俗文化等,同时,还能够对民族文化审美意识进行更好的感受。实现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对民族民间的舞蹈和音乐等录像资料进行收集,或者是组织学生欣赏民族舞蹈并进行讨论[2]。此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对各地风土人情进行充分了解,以使得学生能够对民族舞蹈有着真正的身临其境的内在感受,同时还能够感受舞蹈的审美元素以及其文化。比如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傣族文化历史进行简单介绍就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傣族人民的风土人情,了解性情善良的傣族人民,才能够充分理解其民族舞蹈有的浓重亚热带风情。很多的宗教活动,对小乘佛教普遍信仰,使得其舞蹈带有了宗教色彩。同时,傣族还具有的如爱洁净、喜欢水等风俗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民族舞蹈文化。

2.2舞蹈文化结合了舞蹈和文化的教育

舞蹈文化这一个方面的教育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小,可以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方式中的因材施教,可以使得学生充分体会每个民族和每个地区的不同,结合了人文教育和舞蹈教育。以往的分工方法中主要是以学科为目标,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就要改变其为发展智能的、多元的整体目标,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全面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家们的足够重视,艺术形式中舞蹈的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3]。而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的内容都是舞蹈的基本动作,并且反反复复地对舞蹈动作进行教育,没有给予学生真正的舞蹈文化的内涵,因此,其结果就是学生只能学习到死板的基本功套路,缺少了自主创新和内在文化。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必然会大大下降,即使能够学有所成,其舞蹈动作也必然会缺乏创新,如果今后的人生道路继续在舞蹈专业上面行走,那也只能是会跳舞,对舞蹈文化的内涵肯定是一无所知的。当今社会是智能型人才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缺乏了文化内涵的舞蹈教学,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抹杀。因此,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锻炼学生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品味[4]。

2.3舞蹈文化能够以情带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从审美感知方面入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简单动作的学习,从中对审美进行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舞蹈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全身心投入舞蹈学习和感悟之中,增强学生的信任感、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学生在舞蹈当中感受生命活力,在舞蹈当中感受艺术魅力,通过舞蹈学习,不仅仅增强自己的形体美,更是对自己气质美的一个提升,更能够帮助学生进入一个内外交融的艺术境界。对学生的外部动作和形体要进行赞美,同时还可以利用完美的舞蹈形象,熏陶学生的灵魂,感染学生内心的世界,通过舞蹈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完成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

3,总结

舞蹈文化和民族舞蹈教学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不同民族风土人情、风格特点进行更加准确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用身体语言对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进行完美体现的方法。不同的舞蹈文化影响下,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风格[5]。因此,要使得学生对各民族舞的特点进行更加准确的掌握,就必须将舞蹈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学生在跳民族舞蹈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表现形体美和动作美,更是在演绎该民族的文化,只有掌握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加完美的演绎民族舞蹈文化。因此,舞蹈文化是民族舞蹈教学的内涵,其教育是艺术教育,是塑造和谐人格的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促进民族舞蹈教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定娥.浅议如何在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艺术文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13(1):734-735

[2] 朱奕.吴晓邦通俗舞蹈理论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启示[J].艺海,2011,12(1):108-109

舞蹈文化篇(7)

目前的舞蹈教学模式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舞蹈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将民间舞蹈和民间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1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也很多,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在中国的民间舞蹈,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可以通过舞蹈看出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审美和舞蹈技巧。拿傣族舞来说,傣族的每一种民间舞蹈都有着亚热带风情的韵味。好比说“鱼舞”、“孔雀舞”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都向我们展示了傣族民间舞蹈的渊源文化和美好的故事传说。在我国民间,舞蹈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民间舞蹈的创造者,也就是其舞蹈的演绎者。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保证未来继续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现如今的教学模式上来看,注重的只是单纯的去模仿民间舞蹈的肢体动作,并不注重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只会单纯的表演,并没有感情的投入。所以,民间文化融入到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是民间舞蹈教学未来发展的重点,发展民间文化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走向。

2舞蹈教学与文化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模式化

从表面的教学内容上来看,我国舞蹈文化课程安排的非常合理,然而据数据显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基本知识以及主修课程所占所学课程的比例并不是十分多,甚至不足10%。我国民间舞蹈的种类有很多,各种形式,但在授课内容上,我国的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相比较于国外的芭蕾、爵士、现代舞以及国外的民间舞在授课时间上,就少的很多,微乎其微。

2.2教育面拓宽不起来

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的形式单一,教育面拓宽不起来,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过去形式化,已经陷入了模式化、条框化的弊端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遵守着传统的规范的思维教育模式,在民家舞蹈的教学中,仅是有秧歌舞、藏族舞、蒙古舞、孔雀舞之外,就没有新的舞蹈形式出现,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匮乏,在见识认知上欠缺。

2.3文化教学形式化

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并未对民间的舞蹈文化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解考证,自身并未对其有太深入的了解,仅仅是靠着教科书上的内容或是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传授,这样会使传授的知识过于形式化,具有空洞性,一些老师在相关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忽略了民族与民间的距离,仅仅是用相关材料上的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失去了民家舞蹈的教学文化意义,更不利于民间舞蹈的传播与发展。我国民间舞蹈在教学形式上,仍寻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想要完成民间舞蹈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机结合,就一定要在教学形式上、授课内容上以及传授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3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

3.1改善教学方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的运用上会有很大的作用。在授课中,要注重媒体教学的引进,充分的发挥其辅助教师授课的功能。制作教学视频文件,并配合相应的民间音乐,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加的清晰,准确的体会其中的内涵。制作视频文件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民土民风,特色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更有想象力。

3.2组织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

一切的理论都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组织开展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舞蹈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活动,在演出的同时,既可以提高学生民间舞蹈的表演能力也宣扬了民间舞蹈文化,支持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3.2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作为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引路者,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更有利于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只有在教师真正的了解掌握各个民族之间的舞蹈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准确的感受其中所蕴藏的舞蹈风格特点,进而能够将更好的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授课内容上。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校应该增加对教师相关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民间文化活动,从而来提高教师对民间文化的了解。二是教师应主动去学习民间舞蹈的相关知识,观看相关的视频,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陶冶情操。

4结束语

民家舞蹈与民间文化的有机结合的主要意义也在于,将单纯的机械性的舞蹈教学形式发展为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完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将舞蹈的肢体学习和文化学习融合在一起,在学生的表演中,不仅对自身想象的表演,更是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这将会为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舞蹈文化篇(8)

一、舞蹈的文化结构内涵

舞蹈文化经过了长期发展创造,经过了传承和演变,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主要就是站在了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舞的角度上,对舞蹈文化的产生以及演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对于民族舞蹈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主要就是指民舞文化的纵向面,主要就是在记录着民族舞蹈从产生,经过不断地发展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其为文化层,也就是我们说的历史层面。在时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层来深入研究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可以讲舞蹈文化分为:首先是原生形态以及变异形态这两种形式。这两种形态的生成都是有着各自的条件和背景的,舞蹈文化主要就要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很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舞蹈文化的这两种形态中,原生和变异的演变也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就是累积和融合,主要就是舞蹈文化展现原生形态舞蹈的包含着一些基本的节奏以及步伐和动律及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可以有意识的选择进行保存与新形态的重新整合。其次就是指在舞蹈文化基础上,民间舞蹈的空间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纵向性相对的横向性,主要就是用来展示民间舞蹈的相关结构以及表演环境和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舞蹈文化的空间上的文化层。在舞蹈文化的空间文化层的基础上来分析舞蹈文化,是可以将其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种结构的。首先就是表层结构,主要就是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和动态性等。这些可见的物质性和动态性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象征物主要就是指意味和记忆等这样的功能。其次就是较为深层的结构主要就是舞蹈文化中的民族舞蹈是在一定的民族群体的,有着自己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无形的意识形态。也很有可能就是指在民族群体意识中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念等。

二、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让学生们能够很好的深入了解舞蹈文化可以提高学对舞蹈深入了解。比如可以及时的督促学生们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等,还可以更好的感受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生去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民族舞蹈的欣赏和讨论等,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的民族舞蹈的内在,感受其文化及舞蹈审美元素,就像我们在教授傣族舞蹈时,就非常有必要先介绍一些傣族的文化历史,傣族人民性情善良,民舞有着浓重的亚热带特有的风情。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有关的活动很多,所以如“孔雀舞”都有着宗教色彩,其次还可以将一些例如傣族喜欢水,爱洁净这样的风俗活动。

(二)通过舞蹈文化,可以将舞蹈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首先就是在舞蹈文化的教育上,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进行比较针对性的教育,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于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的不同让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将舞蹈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其次就是改变以往的按照学科来为目标的分工方法,转变为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实施教学内容的方法,著名教育家柏拉图就已经能够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了,舞蹈教育是为一作艺术形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学校在进行舞蹈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育舞蹈动作等,不能够真正的给予学生舞蹈文化内涵,所以形成了学生只是学习基本功死板的套路。造成了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舞蹈动作缺乏创新,就算是以后走上舞蹈专业的道路,只能说是一个只会跳舞的机器人,对其他的内涵是一无所知的。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当今这种智能型人才的社会的。所以传授学生舞蹈基本技能的教学时,必须要更加地重视学生的舞蹈文化品位的培养。

(三)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的影响还表现在,通过舞蹈文化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审美感知的能力,主要就是看可以以情带舞。所以目前在高效的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主要就是从审美感知这样的方向入手,让学生尝试学习简单的动作进行领悟,激发学生主动的投入到了舞蹈的训练中去,最好的就是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舞蹈中去,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被需要的和信任肯定的感受。在进行舞蹈的同时能够感受生命的活力,在学生们显示的形体之美和气质美的同时,进入内外交融的境界。在赞美学生的形体和外部动作的同时,还可以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来感染学生的内心,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舞蹈文化来感染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情操,做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舞蹈文化篇(9)

(一)表演的特殊性

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表演的特殊性。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享受是在于对它的直观感受,即直接性。广场舞蹈之所以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是因为广场舞蹈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广场舞蹈的参与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而广场舞蹈的舞台也是和观众融为一体的,这都使观众有一个特殊的感受。

(二)集体性

广场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体性,人数很多且没有限制。无论男女老少、会跳舞的还是不会跳舞的,都可以参与其中。集体性还是广场舞蹈主要表现手段。由于广场舞蹈一般都是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而广场一般都比较宽阔;因此参与的人数很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时甚至会达到上千人,场面异常的火爆。

(三)参与人员的自发性

参与人员的自发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参与广场舞蹈活动的人都是自己自愿去参加的,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发动。而且也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人们可以随时参与、随时离开。现在有很多中老年人去广场公园散步时,都流行带一个小型收音机,在碰到同是舞蹈爱好者时随时都可以来一段舞蹈。

(四)随意性

随意性是广场舞蹈与其它舞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舞蹈编排中,广场舞蹈没有专门的编舞人员。在舞蹈训练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制定一套方法。在舞台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地。而且其舞蹈动作也很随意,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个舞蹈动作该怎样做才是规范的、正确的。除此之外,广场舞蹈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很随意,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这也是广场舞蹈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社会作用

(一)广场舞蹈具有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也会随之产生更高的要求。广场舞蹈是从群众自娱性开始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舞蹈的存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电影、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来,而广场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群众喜欢上了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他们自觉地步入了自我娱乐的舞蹈当中,在舞蹈中人们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更多的是“表演者”。他们通过舞蹈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舞蹈已逐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群众需要舞蹈,离不开舞蹈,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备重要的作用。

(二)广场舞蹈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也随之淡漠,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在园区里形同路人。街道、社区的群众舞蹈活动,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早晨,在城市里不论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多是以广场舞蹈为主,广场舞蹈尤其以妇女居多,她们几十个人一个队伍,有跳东北秧歌、健身舞、拉丁舞,交谊舞,百姓健康舞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广场舞蹈,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百姓,他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加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居民之间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沉闷局面,使那些有着相同情趣、相同爱好的社区居民相聚在一起,抒感,建立友情。广场舞蹈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群体活动,人们是通过这种群体的表现,来展现舞蹈集体美,所以人们在相互配合之间产生默契,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追求美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了解与和谐。

(三)广场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

舞蹈浅析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李 敏摘 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是一项受到广泛认同和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形式,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它是以群众为主体,群众自愿参加的一项的活动,通过舞蹈活动可让群众掌握和学习丰富的舞蹈语汇,并运用多彩的的艺术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群众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满足群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活动的需要,最终达到群众自我娱乐的目的。本文先简单分析广场舞蹈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人的肢体语言。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畅性动作来表达情意。舞蹈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它融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是高雅的全身性的文化活动,它即能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也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健康,在优美节奏中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并不受场地、器材和锻炼者年龄、性别的限制,动作的繁简、难易可以根据舞者自身的需要而编排,是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大众健身的最佳方式。现在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跳舞能够消除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和呼吸系统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运动,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调试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意义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通过运用形体自由地表现心灵,抒发内在情感,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重力、节奏、人体平衡得到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对人体美,对时间、空间的感受,使舞蹈成为锻炼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想象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体强身也愈加重视,以各种形式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舞蹈恰恰是强身健体的载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人们有节奏的运动着全身。而音乐在广场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编舞者对音乐的欣赏不同,而编排出的舞蹈也不同,所以,给广场舞蹈带来了各种风格的各个领域的音乐,而音乐所表现的都是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语言,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跳舞的同时净化和美化了心灵。

(四)有利于舞蹈文化的大众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蹈其实就是一种广场文化,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创作、参与并传承。现在,我国的舞蹈文化只掌握在各地的歌剧舞院、舞蹈教练以及高校的老师与学生的手里,离广大人民群众很远。而广场舞蹈正好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将高雅的舞蹈艺术、舞蹈文化变得雅俗共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真正接触到舞蹈文化、感受到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篇(10)

在群众文化艺术中,群众文化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人们活动中主要的活动方式之一。作为群众文化舞蹈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对人们的日常活动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人民群众而言,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质量是他们培养文化舞蹈能力的基础,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活动方式。

1 群众文化舞蹈的题材应具有群众性

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创作就是其基础,而题材又是创作的基础,因此可以说,题材是文化舞蹈创作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因素。创作题材,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一种内容要素,也就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体现具有一定历史、社会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的主题思想。文化题材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汇总、提炼及加工而成的。因此,创作者选择何种题材,对题材进行怎样的处理,均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主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社会实践的影响。而群众文化舞蹈的题材也是舞蹈创作者根据客观的理念、现实或历史资料而选出构建舞蹈作品的基础材料,也是舞蹈创作者构建舞蹈文本的主要素材。对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是创作文化舞蹈的基础,而题材选择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舞蹈作品的质量。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提出:“文化艺术的创作,选材必须要严,题材要好”的观点。可见,文化题材在群众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创作群众文化舞蹈,也就是要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舞蹈艺术创作。因此对舞蹈的题材必须要具有群众性,这就是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重点与要点。群众性的舞蹈题材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熟悉、接受的文化题材,也就是指具有平民文化、通俗文化及草根文化的艺术题材。这样的题材选择与群众文化舞蹈的历史发展规律相符,注重民间文化的整合。因此,对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而言,必须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路线,选择与人们群众现实生活及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以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

2 群众文化舞蹈的形象应具有亲和性

群众文化舞蹈形象的亲和性同样是舞蹈创作的重点。亲和性的形象与群众性的题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是指体现舞蹈的艺术形象,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拟人化的植物、动物、器物及景物形象均与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贴心,使其成为与人们群众无法割舍的文化舞蹈形象。在群众文化舞蹈形象亲和力方面,在我国舞蹈文化的实践中已出现许许多多的成功案例,如具有东北特色的大秧歌舞蹈,其中的小老妈、傻柱子等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其形象设计均采用人们群众中的大众形式,以“小人物”的形式突出舞蹈的亲和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与喜爱,使其形象在人民群众中深入人心。又如具有广东特色的民间舞蹈龙灯舞与荷花舞,舞蹈中的狮子动物形象与荷花的植物形象也是亲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舞蹈形象,具有明显的形象亲和力,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与喜爱。因此,舞蹈创作者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应深入日常生活、深入人民大众,以找出具有群众亲和力的舞蹈形象,并以亲和力的形象作为文化舞蹈创作的主要形象,以贴近人民生活,使人们更加乐于接受与喜爱。

3 群众文化舞蹈的情感应具有平民性

情感,是文化舞蹈的主要抒情特征,也是舞蹈本身重要的一种美学特征。我国春秋中期的《毛诗序》中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舞蹈艺术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虽然舞蹈只具有形体动作,但在舞蹈中,能起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非凡审美效果。因此,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使舞蹈抒发出真挚动人、浓厚强烈的情感,还要以抒发平民情感作为群众文化舞蹈的重点。对于群众文化舞蹈的而言,其情感的表达就是整个舞蹈的内涵的体现,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心声。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平民性情感中,我国舞蹈中也出现较多的成功案例,如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红绸舞》与我国80年代创作的《红手绢》,均具有平民性的情感,其中《红绸舞》主要抒发出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而《红手绢》抒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的喜悦之情。因此,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创作者也必须要植根群众生活,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行整理,从而创作出能抒发人民群众情感、体现人民想法的文化舞蹈,以真正体现文化舞蹈创作源于生活的思想。而现实生活就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艺术源泉,伟大革命家列宁提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其是广大人民劳动者的情感的体现,必须为人民所喜爱的。”的观点。而我国伟大的领袖曾提出:“艺术就是广大人民所喜爱、受熟悉的东西,其必须一定的人民性,必须与人民生活贴近。”的观点。因此,舞蹈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着一点,以创作出符合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

4 群众文化舞蹈的风格应具有地域性与通俗性

群众文化舞蹈的地域性与通俗性也是舞蹈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内容。舞蹈的风格是对整个舞蹈的个性体现,也是该舞蹈成熟的标志。世界上所有的舞蹈艺术,都是立足于民族性上,而地域性只是民族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的地域风格越鲜明,其民族特色也就越鲜明。如创作东北地区的群众文化舞蹈,其舞蹈必须具有浓烈的关东地域风格;又如我国雷州半岛地区的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必须要强化与突出红土乡音的风格特色。而风格、样式的通俗性是指选择广泛、通俗易懂的群众舞蹈样式,如交谊舞、秧歌舞、集体舞等,尤其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广场舞,由于这些群众舞蹈具有鲜明的通俗性,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与喜爱。因此,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创作出贴近人们生活的舞蹈作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以题材的群众性、形象的亲和性、情感的平民性、风格的地域性与通俗性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并结合创新的思想创作出具有群众性、亲和性、平民性、地域性、通俗性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接受、喜爱,以促进我国群众文化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云生.群众舞蹈创作应注意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J].大舞台,2011,13(1):164.

上一篇: 语文四年级总结 下一篇: 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