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46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1)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教育扶贫是扶志的工作中心,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园高度重视,成立教育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园长负责全园教育精准帮扶组织、管理、督导和考核工作,下设教育精准帮扶办公室,制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并建立信息台账。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积极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确保脱贫攻坚决战时期教育扶贫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宣传,掌握政策

为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我园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以“精准资助基层行”教育宣传活动为契机,进村入户讲解、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教育扶贫政策知识,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召开教职工会议、家长会、校园广播、展板、宣传标语、黑板报、微信、宣传单等多渠道宣传教育扶贫政策,将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办理流程等粘贴在显眼的地方,方便师生和家长了解、掌握。

三、精准识别,落实帮扶

(一)认真核实,精准识别。目前我园有建档立卡幼儿  人,其中大班 人,中班  人,小班  人。今年以来,我园对包抓片区学前至研究生学段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情况进行核实,准确掌握基本信息和适龄青少年的就读情况,并及时上报教育组核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精准施策,定向发力。

(二)落实政策,实施帮扶。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学前教育阶段帮扶政策,“学前一年免保教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金”政策全部落实,2018年累计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资助金  元,资助幼儿  名;为  名贫困幼儿园免除学前一年保教费  元。

四、凝聚力量,共同帮扶

今年以来,我园扎实开展教师帮扶爱心活动,为我园贫困幼儿送去爱心,送去关怀,积极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帮助。为在园建档立卡户学生捐赠    套;为  名建档贫困家庭幼儿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让每位贫困学生、学生家长了解教育帮扶政策,通过系列活动真正让教师和学生、家长心连在一起,共同努力,克服贫困处境,让教育帮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措施。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家长文化水平偏低,教育子女方式方法不恰当,学生厌学情况依然存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脱贫致富观念意识不强。二是群众对建档立卡户和分建档立卡户教育帮扶政策掌握得不够全面。三是由于董家河镇建档立卡户人口量大,很多学生未在辖区内就读,加之行业部门扶贫数据库和学生学籍流动,导致学生基本信息核实掌握困难,需相连镇(街道)学校配合,多次进村核实才能做到精准识别。

2019年工作计划

巩固2018年教育帮扶工作成果,落实学前教育帮扶政策,教育扶贫要先扶志,扎实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学子女结对帮扶任务,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档案,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帮扶有成效,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资助全覆盖。 

(一)抓实幼儿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吸引力。认真落实幼儿园管理标准和国家课程方略、课程标准,丰富幼儿园文化生活,让幼儿喜欢幼儿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力度,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学生爱进教室,爱上书本,爱好读书。以召开家长会为契机,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意识,从而让孩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着力培育幼儿学习乐趣。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2)

甘肃教育精准扶贫是甘肃扶贫政策中的专项政策,也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扶贫政策,对于解决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教育困难与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教育这项民生工程能全覆盖地惠及贫困家庭,有“雪中送炭”之功效,对于促进甘肃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抓科学规划,促优先发展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省仅有幼儿园2457所,教职员工2.23万人,在园幼儿43.2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42%,年财政投入50万元。特别是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6220个贫困村,仅有幼儿园550个,覆盖率只有8.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足10%,最低的县还不到4%。许多地方陷入了“越穷越无园可入、越不入园越穷”的恶性循环。

学前教育是甘肃省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更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拔穷根必须从娃娃抓起,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我省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

党的十以来,我省深入贯彻“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推动学前教育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按照省委王三运书记“发展学前教育不能有杂音,不能打折扣,不能讲价钱,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和“穷省不但要办大教育、优教育、强教育,而且要办富教育”的指示要求,我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着眼教育惠民和智力扶贫,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重点工程,连续5年将学前教育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的重大实事,在全社会树立了“教育优先、幼教从优”“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的思想,筑牢和形成了抓学前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抓后劲”的思想根基和浓厚氛围。

从2012年开始,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第一战役,围绕实现小康目标,组织开展了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启了我省通过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助推扶贫开发的新时代;第二战役,2014年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把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作为事关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来推进,制定完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标准、推进民办幼儿园发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扶贫攻坚行动;第三战役,2015年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了包括教育支持计划在内的“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和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对全省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补助)保教费,对5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补助1000元,打出了通过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的组合拳,举全省之力推动学前教育持续向贫困地区行政村延伸,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各级财政累计投入57.95亿元用于园所建设、设施配备、师资培训和幼儿资助。全省已建成独立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6436所,较2011年增加了3979所,增长了162%;在园幼儿85.27万人,增加了42.06万人,增长了97%;现有教职工4.25万人,增加了2.02万人,增长了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比2011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提前6年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贫困县的毛入园率达到73%,超出18个百分点,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年度任务,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抓项目实施,促资源扩大

针对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承载能力有限的实际,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区分轻重缓急,实施重点突破,有效破解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安全、适用的乡镇农村公办幼儿园,重点扶持一批收费较低、面向大众、质量有保证的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缓解了适龄儿童特别是农村幼儿“入园难”等问题,促进了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大力加强园所建设。把建设农村幼儿园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之举和基础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县一策、一园一策,采取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建设农村幼儿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我省自筹资金5.6亿元,按照新建每园200万元、改扩建每园80万元的标准,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所有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316所,实现了所有乡镇全覆盖;2015年,筹集资金16亿元,按照每班20万元的标准,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依托小学建成幼儿园939所,在甘南州、天祝县等藏区建成“双语”幼儿园113所,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地区幼儿“无园可入”的难题。今年,在58个贫困县1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行政村、革命老区“两市一县”的行政村建设幼儿园2465所,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下达补助资金1.066亿元,支持一批集体、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进一步增强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自身发展能力;实施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项目。下达补助资金1.887亿元为一批民办幼儿园配备课桌椅、玩教具、图书等设施设备,切实提高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低价的普惠服务能力。

补足配齐幼儿教师。在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幼儿教师的补充配备和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2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特岗计划”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市县也不断拓宽师资补充渠道,通过事业单位招考、中小学教师转岗、巡回支教、社会招聘等方式累计补充幼儿教师9550名。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国培”“省培”计划,全员培训园长、教师3万多名,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面开展大学生赴藏区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去年以来累计向甘南州选派顶岗支教实习学生482人,有效缓解了藏区幼儿园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积极调整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专业结构,坚持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前教育院系(专业)的省属高校达到11所。合理设置幼儿教师门槛,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和高中毕业起点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严格落实《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和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福利、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大力推进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对待。将幼儿教师纳入部级基础教育成果奖、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将等评先评优范围,加大对优秀园长和教师表彰奖励力度,有效激发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全力做好经费保障。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城市1400元/生/年、农村1200元/生/年的标准保障学前教育经费运转。仅2015年省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经费就达17.28亿元,对全省85.27万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补助)保教费。从今年开始又对58个贫困县的6.5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补助1000元,在全国开启了免除3年学前教育保教费的先河。

创新管理方式,规范办园行为

我省坚持把提高工作服务管理水平作为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注重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僵化、模式单一、渠道不畅、各自为政等难题,用管用、长效、灵活的机制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各级政府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切实履行政府工作责任,抢抓学前教育发展机遇期,全面实施省、市、县三级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学前教育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幼儿园改造建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与市、县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工作重点考核内容,进一步靠实各级政府工作责任,确保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省上建立了由省领导为总召集人,编制、发改、教育、财政等14个部门参加的甘肃省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全省学前教育发展重大问题。各地均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学前教育相关工作,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探索创新统筹办园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办园体制的同时,对幼儿园管理体制进行有效“松绑”,积极稳步地推进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幼儿园评估管理体制,市、县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呈现出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办公补等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鼓励公办教师带薪带编、领办创办农村幼儿园,在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入园。采取政府“端菜”和幼儿园“点菜”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幼儿园安保、保健医生和后勤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采取乡镇园办分园、小村联合建园、设立巡回支教点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推动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制定幼儿园结对帮扶计划,采取“名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公办带民办”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姊妹园”等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园特别是省市示范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学前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园际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的建设力度,制定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和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强化办园、招生、收费、评级等日常管理,为科学办园、规范办园提供了依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学前教育项目开工完工率、项目管理水平、资金落实支出情况、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客观地反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以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重点,建立全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机构、教师、幼儿、项目、资金等信息全部建档入库,实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动态化、全程化、精细化管理;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战略举措来抓,投入专项资金建成了省、市、县、幼儿园四级学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时全面掌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经费投入、项目实施、师资培训、保教管理、办园规模、办园性质等信息提供了可靠依据。

学前教育全面发展,精准扶贫“拔穷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甘肃省教育厅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多元举措,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依靠教育“拔穷根”,突出“精准”保公平,积极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甘肃省教育厅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3)

教育局领导班子集中学习《扶贫论述摘编》和《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汇编》以及中央巡视组对安徽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反馈会议、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安徽省反馈意见整改动员会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做到学深悟透,把握核心要义,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转变工作作风方面

(一)集中下基层宣讲

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结合行业扶贫进结对村(老洲镇源潭村)进村宣讲,教育局7名帮扶干部到结对的11户贫困户家中宣讲。

(二)领导班子大讨论

教育局领导班子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工作实际,深入剖析区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下一步工作方法和建议,集中研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供政治站位。

(三)扶贫干部大讨论

教育局领导班子到联系村(老洲镇源潭村)召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代表座谈会,开展脱贫攻坚讨论座谈,进一步找准问题,理清思路,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听取群众诉求,把准工作突破点,切实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形成浓厚的排查整改工作氛围。

(四)扶贫干部大调研

   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结合本教育部门工作实际,深入联系村(老洲镇源潭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及时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提出解决方案。教育局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形成贫困户诉求清单,协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对照政策及时帮助落实。

三、完善保障措施方面

(一)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全面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和各学段教育资助底数,做到应享尽享,不存在遗漏。

本学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总数为1253名,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3.6525万元。其中:资助学前幼儿134人,资助资金6.7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小学693人,资助资金3.1185万元,初中426人,资助资金3.834万元。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做好教师招聘工作,今年拟招聘教师60名,绝大部分补充到江北三镇学校中小学任教。完善校长、教师交流机制,鼓励音体美及计算机等专业课教师走教,跨校授课,解决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空缺问题。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4)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阶段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足以体现幼儿教育在人一生当中的重要性。为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要求,我县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国家、省、市各级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县学前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幼儿园35所,其中公办园9所(乡镇园8所),附设班12个,民办园8所,共有教职工442名,专任教师171名,取得教师资格证233名,共有幼儿2747名。

二、主要工作成绩

(一)改善办园条件

办好学前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环境与条件成为家长择园的优先考虑,我县一直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2018年9月,一所投资2000万的高标准私立幼儿园城北幼儿园顺利开园,可容纳360名幼儿,解决了县城内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县财政每年按期足额拨付学前教育事业专项经费,2010—2018年对学前教育投入累计652.8万元,全县改建古阳幼儿园、旧县幼儿园、下冶幼儿园、石壁幼儿园共4所、新建北平幼儿园、郭店幼儿园2所,扩建永乐幼儿园1所,全县7所乡镇都建立了标准化的幼儿园,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满足了幼儿入园需求。

2019年新建湾里幼儿园纳入县级百项工程,该项工程已完成选址、准备拆迁赔偿事宜,设计规制为4规,建成后可容纳360名幼儿,解决城区幼儿入园贵的问题

(二)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三年内完成对全县幼儿园的督导评估工作,我县根据要求于2018年完成了13所幼儿园的市级督导评估工作,2019年6月24日—6月28日对古县旧县镇中心幼儿园等12所幼儿园开展了办园行为的专项督导评估,对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幼儿园,下发了督导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世家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根据省、市精神,我县制定了《古县“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全县各幼儿园开展自查、县教科局结合幼儿园年检及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针对“小学化”倾向进行专项检查,教材过难的要求他们更换,上课方式满堂灌的要求调整。要求各幼儿园做好家园工作,积极进行科学的育儿理念宣传,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提升办园质量。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每年对全县幼儿园常规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提高幼儿园办园管理水平。2019年取缔了一所无证幼儿园,继续做好无证园清理工作,对无证园采取逐步取缔,妥善分流安置在园幼儿的办法,坚决取缔无证办园行为。

(三)抓教师培训

幼儿教师是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师德、专业知识及技能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为此,我县始终把幼儿教师培训抓在首位,积极组织园长、幼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今年参加市级培训三次,暑期骨干教师培训三天,国培计划覆盖了民办园。今年7月12日,我县组织园长骨干教师50余人赴兄弟县乡宁参观学习,实地考察4所幼儿园,它们先进的办园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强大硬件建设,无不深深地震撼着老师们,使他们豁然开朗,收获满满,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长了见识,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和发扬,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保教质量。通过培训,增加了教师专业学习和实践机会,幼儿园教师想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愿望将变得更为迫切,自觉程度增强,其自主学习与专业成长对幼儿园的积极作用也日趋明显,幼儿园教师校内校外都能感受到专业发展和学习的气氛,必将带给幼儿园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成为改善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幼儿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保障。

(四)举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庆六一活动

全县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从节目编排到节目录制积极参与,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县幼教股评选出20个优秀的幼教节目,包括3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在古县电视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循环展播,并嘉奖了20位优秀辅导教师。此次庆六一活动展现了老师和孩子们阳光向上的面貌,传播了正能量,受到广泛好评。

(五)助力教育扶贫

通过与各乡镇计生所联系,了解全县3-6岁适龄幼儿户籍状况、入园状况、并重点关注扶贫村的情况进行登记,目前,我县已实现入园率95.6%,达到教育扶贫退出指标。

为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推进“教育脱贫一批”精神,落实《临汾市优质幼儿园对口帮扶贫困幼儿园工作实施方案》(临教基[2017]1号)文件安排,根据《古县教育局关于建立优质幼儿园帮扶机制实施方案》(2015[37]号,继续实施优质帮扶活动,缩小城乡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差距。推动全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城镇幼儿园是“龙头”,直接承担各乡镇及民办园的示范和指导责任,全年在郭店、旧县镇、古阳镇、北平镇共开展了4次结对帮扶活动,各乡镇园、民办园保育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帮扶活动充分发挥规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共享,逐步缩小园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县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确保适龄儿童接受科学规范的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协同提高各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六)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5)

刘玉光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发挥各级政府的高效能优势又要联合全社会各方面的活跃力量。同时,还要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宣讲中,刘玉光要求,各单位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教育扶贫“挂钩早、挂钩紧”,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有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他还提出,要兜住脱贫的底线往上做,要培养困难群众的一技之长,要出台可考核、可问责、可落实的扶贫政策,要确保教育扶贫经费投入水平不断提高。

陈宝生:用洪荒之力来解决“入园难”问题

人民网消息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面对“公立幼儿园入园难,私立幼儿园入园贵”的问题,将支持动员一些公办单位,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同时,继续扶持民办幼儿园朝着普惠的道路发展。

陈宝生介绍,目前全国公办幼儿园只有86 000多所,民办幼儿园有15万多所。现在入园的儿童,近三分之二在民办幼儿园。一些民办幼儿园确实存在收费高,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所谓支持民办幼儿园走普惠的道路,就是面向大众,收费合适,质量合格。

宝生指出,当前发展学前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师资的缺乏。“现在在园的孩子应该是4 500万左右,老师(专任教师)只有240万左右,这是严重短缺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他同时表示,还需要搞一些购买服务,把幼儿园的教师问题、保育员问题,保健员问题解决好。

据悉,2016年,学前三年的幼儿入园率达到77.4% 。预计到“十三五”末的时候,入园率将达到8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做到这样一个成绩,也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很不容易。但是我们还是想,用洪荒之力来解决这个孩子父母亲、爷爷奶奶高度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陈宝生说。

陈宝生:目前还不具备义务教育向上向下延伸的条件

人民网消息 近日,对于义务教育的年限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有一些省区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概念非常明确,是免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通过立法来解决。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6)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提高教育精准扶贫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二、工作目标

按照精准识别、分类施策的原则,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构建覆盖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的资助体系,保证其子女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通过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提高就业致富能力为重点,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机会全覆盖;通过构建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建档立卡家庭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

三、实施对象

所有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生、大学生和农村中小学校。

四、主要措施

(一)构建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

1.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学生资助政策,推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资助全覆盖。

2.市、县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结合市县扶贫办对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进行全面摸底,按学段分年级做好我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工作,并与市、县扶贫办的基础数据对接和系统互联互通,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一个不少。按照定人定向原则,精准施策,跟踪救助,构建到户、到人精准资助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

3.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完善资助对象的评定办法,建立与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联动的学生资助监管体系,克服和杜绝扶强不扶弱的情况。注重发挥资助资金的效益,按资助对象家庭贫困程度区分资助档次,切实解决“济困不解困”的问题。

4.切实完善资助政策,建立健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残疾幼儿入园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积极推进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全面落实高校国家奖助学金政策,保障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及时发放学前教育入园补助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中职国家助学金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免教科书费,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实行免教科书费、教辅资料费。

6.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将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纳入各类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范围。

7.切实加强对各县市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市直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各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项目进展情况、政策落实情况等监督检查,并作为对县市区、学校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责任科室、单位: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基教科、学前科、职成科、督导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列前者牵头,下同)

(二)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1.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全面改薄”专项资金,2018年全市计划投入1.2亿资金,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0所。投入资金5000万元,改造建设62所义务教育标准化教学点,力争到2018年底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

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四改三化”(改食堂、改寝室、改旱厕、改澡堂,净化、亮化、绿化)工程,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生活设施、体育场所达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及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情况。县市重点建设的公办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级示范校及以上标准。

3.结合省、市级“全面改薄”专项督导,继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建立健全公开公示、定期通报等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全面改薄”专项督导,确保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

责任科室、单位:基础教育科、督导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三)推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计划

1.加大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力度。实现贫困地区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园率,2018年全市计划投入3000万元,改造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18所,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

2.开展贫困村幼儿园全面排查,消除危房和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对贫困村幼儿园的指导,配足配齐幼儿园办公设备、室内外玩教具及图书等,改善办园条件,满足保教活动需求,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3.规范办园行为,基本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责任科室、单位:学前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四)推进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计划

1.足额安排培训经费。按照不低于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的1.5%安排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农村学校应按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8%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确保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2.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7-2020年),实施扶贫地区校长教师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对扶贫重点村小学(教学点)校长(园长)、教师进行轮训。支持贫困村小学开展教师培训,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

3.逐步扩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要根据乡村学校教师“退员补员”的实际需要,制订好公费定向师范生中长期需求计划和年度培养计划。建立完善与国家免费师范生相衔接,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确保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有编有岗。

责任科室、单位:教师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五)构建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1.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进行调查摸底,并充分利用基础教育信息管理平台,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营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校园氛围。

3.建立家校定期交流沟通制度,依托家长委员会,开展家教宣传、家长走访、讲座咨询等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向留守儿童父母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指导其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履行好监护人的责任。

4.办好“留守儿童之家”。指导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专门建设或结合现有功能室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配备图书和阅览设施、计算机、亲情电话等,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等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

5.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教育,继续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各地要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即明确一名教师、一名村干部、一名家长或监护人帮扶一名辍学学生,逐一对辍学学生进行劝学。建立工作台帐,实行销号管理,劝返一个销号一个,推动落实各地各学校落实控辍保学任务。确保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下,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1%以上。

责任科室、单位:基教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六)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支持平台

1.根据扶贫攻坚工作需要,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增加职业学校有效供给,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2.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脱贫需要开展招生。征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意愿,引导他们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就读专业。以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实施“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精准脱贫”。

3.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习就业档案,指定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任教师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帮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和扶持贫困家庭学生自主创业,优先推荐农村贫困毕业生就业。

责任科室、单位:职成科、基教科、计财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七)扎实推进“点对点”结对帮扶工程

继续推动实施“点对点”结对帮扶工程,进一步引导城镇中小学与农村贫困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已开展结对帮扶的市直中小学校要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结对帮扶效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全力跟进,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

1.教育教学帮扶。实施联合教研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联合教研会议,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活动,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科课程实施水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课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学校管理帮扶。推进实施管理人员挂职交流活动,结对帮扶学校每年至少互派1人挂职。指导受援学校建立健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日常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3.办学条件帮扶。根据学校实际,尽力向受援学校捐赠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改善受援学校硬件设施;向受援学校学生开放图书馆、功能教室、运动场所、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教室指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责任科室、单位:机关各科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城镇以上中小学校

(八)建立贫困村教师补充、交流和帮扶机制

1.建立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流轮岗。每年交流到贫困学校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20%。

2.加大贫困地区特岗教师招聘力度。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满足招聘特岗教师需要。要保障特岗教师的工资及各项待遇的落实,为特岗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

3.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农村教师倾斜,稳定和吸引优秀教师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任教;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足额发放乡村教师津贴,教师体检常态化,加快贫困地区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教师生活条件。实施教职员工扶贫工程,开展“千名教师扶持行动”,让教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开展“乡村最美教师”评选表彰活动。

责任科室、单位:人事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市、县、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汇聚合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市教育体育局成立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王德华同志任组长,喻玲玲同志任副组长,局班子其他同志为成员(具体名单见附件)。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幼儿园)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教育扶贫工作的领导,确保完成各项任务。要切实加强与扶贫办的沟通联络,会同统战部、总工会、团委、妇联、人社、民政、工商联等部门,抓好教育助学扶贫工作,形成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主体责任。各地、各学校要根据教育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市教育体育局相关科室和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根据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改革举措、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帮扶对象落实到具体学生、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时间。真正做到教育精准扶贫在政策上重点支持、项目上重点安排、资金上重点帮扶、工作上重点推进。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7)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管理,推动全镇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路井镇中心小学以“推行优效管理,打造特色幼教,培育灵动幼儿,绘就幸福童年”为发展理念,强化对辖区内所有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努力探索“结网互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公民办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模式。

一、管理一体化,掌控园所发展方向。

1、下大力气转型改造

2017年,路井镇共有民办园四所,公办园两所,为了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我校近几年加大宣传力度,和村队多方协调,对三所民办园进行了民转公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中心小学多方协调筹措资金,全力以赴支持投资改造:先后投资3万余元改造了范家洼幼儿园的厕所;争取县局项目资金60余万元对北党幼儿园的活动室、活动场地、电气化食堂、校园环境等进行了改造;对雷庄社区幼儿园部室、灶房、校门等进行了改造,为中心幼儿园购置了12台空气消毒机。

2、统筹协调掌控发展

一是发展规模掌控,中心校根据公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对各幼儿园的招收范围进行了划定,确定其招生规模,下定招生任务。二是收费标准掌控,要求各幼儿园严格执行收费政策,确定收费标准,各园不得另立项目收费。三是征订教材掌控,按上级文件精神,各幼儿园必须到中心校统一征订幼教教材。

3、下园挂点规范办园

为使新转型的园所尽快成长起来,中心校根据实际情况,将班子成员分配至各个幼儿园下园挂点督导,定期深入掌握园所发展情况。指导各园不断更新理念,健全完善园务管理制度,逐步规范管理,纠正小学化倾向等不规范办园行为。

二、政策同等化,增强园所发展信心

1、同享评先评优。在中心校的学前教育综合评估中,表现突出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同样对待,都可以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单位,在各类活动中,都可以登台领奖。

2、同享贫困资助。在资助贫困幼儿方面,中心校对公民办幼儿园同等对待,对贫困生一视同仁,民办幼儿园中家庭困难的幼儿同样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各种待遇。

三、帮扶层次化,促进园所发展内涵

为改变其他园所“缺乏专业师资,教学设备条件差,普遍存在看管取代保教,有教无研的小学化”等教学状况,我们以中心幼儿园为标杆,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其他各园所发展,探索出三种帮扶方法,以提升全镇园所的保教水平。

1、帮助改善教学条件:为消除转型园、民办园四无(无玩具、无环境布置、无电钢琴、无电教设备)的状况,我们全面开展“穿衣戴帽造骨补血”帮扶活动。由中心园年级组对点帮扶,对其他园环境进行装饰指导帮扶,对活动室进行环境布置,规范活动室的区域布置,让所有园所都穿戴上幼儿园的衣裳,帽子;指导老师挖掘乡土资源,自制教玩具,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所有园所都做到有血有肉,有模有样,为农村孩子打造一个真正清新靓丽,充满童趣的幼儿园生活环境。

2、帮助规范保教管理:为规范其他园的保教管理,我们组织各园管理人员以中心园管理为对标,通过座谈观摩,调研跟岗等方式,手把手帮助其他各园完善园务、教研、保健、卫生等制度,科学制定一日活动安排,健全园领导、教研组、家委会、安全管理等工作机构,逐步搭建起规范的各种保教管理制度,也以此实现“垫高别人,拔高自己”的帮扶目的。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54-05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个体内在因素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尤芮·布朗芬布伦纳把人看作有机体——环境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构成元素,认为人的成长是个体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包括学校(幼儿园)、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之间互动的过程。在教师发展研究领域,费斯勒提出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环境因素:个体环境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个体环境因素包括个人性情、家庭、生命阶段等,它们可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可能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幼儿园)的管理风格、公共信任及期望、专业组织等。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环境和组织环境都是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下存在以及发生作用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习俗与政策等,它们虽不直接作用于个体发展,却会对个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这三个因素即个体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国部级贫困县一广西L县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环境,提出了若干促进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L县县城共有16所幼儿园,研究者根据办园类别分层抽取了10所幼儿园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所幼儿园的17名教师为问卷预调查对象,8所幼儿园的96名教师为正式调查对象,样本详情见。表1。

2.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采用《幼儿园教师资源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教师问卷》)和《幼儿园班级观察记录表》(以下简称《观察表》)进行调查。其中,《教师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上岗就业信息、学历进修信息以及在职培训情况。《观察表》用于观察调查对象在组织班级一日活动时的分工情况。研究者使用《教师问卷》与《观察表》收集教师专业发展个体环境与组织环境的相关信息。

半结构访谈:就教师工作及园所管理情况对10所幼儿园园长进行半结构访谈。同时,就全县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对该县幼教干部进行了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主要内容见表2。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个体环境:幼儿园教师基本特征

第一,教师队伍年龄集中化。同一年龄层次幼儿园教师集中在同一类型幼儿园。教育部门办园一半以上教师年龄超过40岁,75%以上的教龄在16年以上;民办园56.6%的教师年龄在21~25岁,教龄大多在3年以下。

第二,初始学历大半不达标,专业对口率低。据调查,57.3%的教师的初始学历是中专,中专以上的占25%,中专以下的占17.7%。教师的进修学历以大专为主,占56%,大专以上的占16.5%,大专以下的占27.5%。从第一学历专业背景来看,只有16.7%的教师是幼教专业背景。第二学历专业为“幼教”的所占比率有所降低。这说明许多教师仅将进修当作学历“达标”的手段,没有充分考虑专业成长的要求。

第三,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偏低。调查发现,有84.4%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然而,拥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仅占持证教师总数的32.3%。调查对象中很多是小学转岗教师,这一现象在民办园与其他部门办园别突出。无证教师也集中在民办园和其他部门办园中。

第四,教师职称评定率不高。调查发现,近半数教师没有职称,没有职称的教师有82.9%在民办园任教。

2.组织环境:幼儿园教育工作与教师管理

首先,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育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4周岁)25人,中班(4~5周岁)30人,大班(3~6/7周岁)35人,混龄班30人,学前班不超过40人:幼儿园各年龄班应当配备教师2~3名,幼儿园平均师幼比下限为1:16。若按照每个学前班幼儿人数40人与最低配备教师2人计算,师幼比也不应低于1:20。然而,L县幼儿园师幼比为1:42,平均一位幼儿园教师承担2.6位教师的工作量。虽然保育员能够帮助教师分担部分工作,然而全县近4000名幼儿仅有45名保育员,平均1名保育员要照顾85名幼儿。由于班级规模大,教师往往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监护幼儿安全、管理幼儿行为、维持活动秩序上。研究者观察发现,被调查幼儿园几乎所有活动、游戏、互动都是以集体活动方式进行的。

其次,工作条件简陋,无法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调查发现,L县大部分幼儿园没有教职工专用厕所,少数幼儿园建造的教职工专用厕所大多也远离活动室;多数幼儿园没有教师办公室。大半只在活动室一角放一桌一椅供教师使用。

再次,缺乏基本的评价和培训制度。研究者在访谈中了解到,L县鲜有相关政策提及对幼儿园教师的评价和培训。

3.社会环境:全县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L县在幼教方面的投入十分微薄。投入经费仅为50名公办幼儿园在编教职工的工资,其他投入经费几乎为零。L县的幼教9币资培养也十分薄弱,当地曾有一所师专,已办学73年,却从未开设过幼教专业。2010年,L县成立了一个教育中心,开始了幼儿教育专业的培训工作,但从事该专业培训的教师却是“非科班”出身。查阅L县教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整个县全年仅计划培训“幼儿园园长3人,幼儿园教师14人,保育员7人,保健员3人,营养员3人”。其中,有培训机会的专任教师仅占全县幼教专任教师总数的6.41%。调查还显示,L县幼儿园教师近5年来参加过1~3次专业培训的占61.8%,绝大部分教师一年里都没有机会参加一次专业培训。已开展的专业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教育技能培训(56.3%)与教师教育课程培训(57.3%)。

三、影响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因素及分析

1.个体环境因素

专业成长意识薄弱是影响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因素。客观地讲,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很多幼儿园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缺乏正确认识,专业成长的意识十分薄弱。L县的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是民办园教师,其工作与生存的矛盾非常突出。很多教师为了更好地生存选择离开幼教行业。在L县,有一种消极的情绪弥漫在幼儿园教师群体当中,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岗位、职业的发展前景很模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

2.组织环境因素

个体环境与组织环境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比较集中的学校往往是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反,工作量过大、工作空间狭窄、教学设备陈旧、待遇低下等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他们的专业成长。本调查发现,当地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所办幼儿园管理上都比较“集权”。僵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压制了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还模糊了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认识。研究者访谈时也了解到,很多教师对被动接受培训还是主动要求培训,对培训是个人的事还是幼儿园的事等问题认识模糊。民办园的管理则较为松散,缺乏科学性,也不够人性化,教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不强。这种消极的幼儿园组织氛围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3.社会环境因素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核心因素是政府的支持与投入(虞永平,2007)。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当前,虽然学前教育已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在事业管理、财政投入和师资配置等方面都缺乏保障政策。L县位于中越边境,交通不便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到当地人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文化。该县有一种消极的文化氛围,即被学者们称为的“贫困文化”。按社会学家刘易斯的说法,贫困文化是指贫困者共有的一套规范和价值观,它的特点包括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以及怀疑权威等。代代相传的贫困文化,使得当地大部分民众只求温饱,不求发展,看不到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当地人普遍认为孩子只有上高中念大学才有发展前途,对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不少人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是被淘汰下来的“差等生”。因为没有需求,L县的幼教师资培养培训少有人愿意参加,培养培训质量自然也受到影响。长期的“输血式”扶贫,也使L县普遍产生了“等、靠、要”的心理。在某些人眼里,获取国家补贴经费也成了让孩子上学的理由。这样的观念,与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资源匮乏质量不高也有某种内在联系。

四、关于改善贫困地区幼教师资状况的建议

贫困地区幼教师资现状折射出贫困文化具有的消极影响和有关制度建设缺失的问题。为改善贫困地区幼教师资状况。研究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1.教师个体:走出“贫困”心态,成为专业工作者和反思性实践者

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教师首先必须走出“贫困”心态,致力于成为专业工作者。想获得社会的尊重,先要尊重自己;想获得社会的认可,先要做好专业工作,提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幼儿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以专业工作者的身份引领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而不是被某些家长和社会的不正确观念牵着鼻子走。幼儿园教师还应树立教育理想,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仅为谋生而在幼教岗位上得过且过的幼儿园教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教育理想。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工作、园本研修和培训过程中努力追寻教育的理想和愿景。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位反思性实践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没有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是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幼儿园:完善管理和服务,营造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组织文化环境

首先.幼儿园除了要为教师提供合理的待遇之外。还耍满足教师在获取教具学具、学习资料、卫生安全、休息餐点、请假度假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减少教师因工作条件太差而产生的职业倦怠感。其次,幼儿园要完善规章制度以保证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避免不良管理导致幼儿园出现消极气氛。事实证明,良好的教师评价、进修、园本培训、教科研管理等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应从本园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激励每一位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政府: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9)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中的9项工作任务,截止目前,督导室工作已完成9项(第6项,学期末综合督导检查待中考结束后进行)。

1.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临汾教育督导工作指南》

2. 2019年元月份,2018年年终综合督导检查,对全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其结果运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综合评估,奖优罚劣,达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3. 2019年元月到3月,完成了509名疑似失学儿童核查、劝返工作。此项工作历时三个月,程序繁杂,牵动部门多,核查过程困难重重,督导室人员经过艰苦细致地调查、甄别、分类、归档,我县509名疑似失学儿童的信息核查圆满结束,督导室向市局上报了工作报告。

4. 2019年3月份,春季开学及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形成督导报告,上报山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保证了春季开学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5.加强了督导责任区建设工作,将六个督导责任区调整为五个,建立了督导责任区工作制度,上报了《乡宁县责任督学工作经验总结》。

6.2019年5月份,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导检查,按照《晋政教督办函〔2017〕4号》文件要求,目前已经完成幼儿园办园行为县级督评(第二批40所幼儿园)任务。为40所幼儿园下达了整改意见书,向上级督导部门上报了工作报告。

7.2019年6月份学期末综合督导检查。

8.完成了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

9. 配合相关股室做平安校园、教育装备的管理和使用、特色学校创建、党组织建设及“三考”等其它要求配合或牵头的工作。

二、工作亮点

1.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我县由督导室牵头并下乡落实的40所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启动早、核查细、信息准、整改意见书下达迅速,督导报告上传及时,在全市位居前列。

2.对全县学校综合督导工作。督导方案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督导内容与时俱进,督导程序规范,问题反馈迅速,及时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督导室下半年工作一、常规工作

2019年7月对全县三分之一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进行了县级督评。

2019年9月在赵主任带领下一起深入管头镇中小学,通过实地查看等方式,圆满完成了开学初督导工作。

2019年9月与普教股同志对全县10个乡镇的疑似失学儿童进行了入户核实,为控辍保学工作摸清了数据。

2019年9月 迎接市人民政府督导室对我县三分之一幼儿园的办园行为督导评估。

2017年9月对全县中小学的开学督查工作进行汇总并上报。

二、服务大局

2019年8月我县9位督学赴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市局组织的培训。

2019年8月参加我局组织的赴山东潍坊市办学模式考察工作。

2019年10月参加师训股的普通话验收工作。

2019年10月王德旺赴山西大同参加高中阶段和幼儿阶段的资助培训会议。

2019年10月完成了司法局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相关清单指南流程图的工作。

2019年10月完成“智慧乡宁”信息采集工作。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10)

组织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扶贫“回头看”“回头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教育扶贫专门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教育扶贫工作。同时,多次召开全县教育系统扶贫工作会,全面传达州、县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教育扶贫工作。拟定了《教育体育局2016--2020年教育扶贫专项实施规划方案》和《2017年教育扶贫工作计划》。

二、科学摸排情况,掌握精准扶贫数据

扎实开展“贫困学生”群体摸底排查工作。教育体育局联合各乡镇对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在校学生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统计。完成了《2017年脱贫村4-6周岁适龄幼儿统计表》、《2017年脱贫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就读情况统计表》、《2017年脱贫村高中(中职)以上在校学生统计表》的统计工作。完成2017年16个贫困村216名贫困学生建档立卡统计工作,其中学前6人,义务教育90人,大专66人,中职17人,高中40人,本科7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全部在校就读,达标率100%。没有一个因贫困而辍学。

三、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任务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是贫困人口退出的主要衡量指标。因此我局高度重视脱贫村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控辍保学工作。一是根据前期调查统计的适龄儿童少年是否就读情况,认真分析未就读学生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保证应读就读;二是建立完善贫困学生就读数据库,保证教育局、学校与县扶贫部门数据的一致;三是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用好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保证不出现因贫困而失学情况;四是对今年脱贫村的4-6周岁适龄幼儿提出入园方案。

四、完善教育救助基金管理

1.完成了2017年底各乡镇上报的教育救助基金的申报审核和资金的发放工作。(发放资金共计46万元,覆盖230名学生)

2.全面完成了各乡镇上报的教育救助基金的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各乡镇上报的学生729人)预计11月中旬将兑现救助基金。

上一篇: 公司综合办公室工作 下一篇: 广告营销策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