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建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6:48

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篇(1)

自中世纪起,作为“贴身的建筑”的服装, 丝毫不掩饰对“建筑”的依恋。公元十三世纪,人们穿戴尖顶和纵向直线的鞋、帽、头巾,而这些元素无疑都源自建筑的哥特式,而这种衣尚很快即从法国波及到整个欧洲。随后的年代,欧洲服装的演变先后受到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等文艺思潮交替的影响,而各个时期均有与同时代建筑外观合拍的服装款式;反过来,“服装”也会诱惑“建筑”,而现代更宽容的创新氛围、更完备的建筑新技术手段为“诱惑的种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服装与建筑之间,我们看到了更多优雅而富有创意的“对话”。

瞬息万变的服装设计潮流为建筑提供了广阔多元的试验场。像时装一样的建筑在各种具有实验意味的建筑思潮中,并非为昙花一现的浮光惊影,而是形成一股持续发展的力量。这个“时装化”运动,某种意义上推动时装与建筑的思维上的碰撞,更真实地为读者呈上一场建筑与时尚的视觉盛宴。在这些设计师眼中,一座座建筑就像一个个活色生香的美人,或狂野奔放,或清新婉约,或高贵典雅,或娇俏可人,或妖娆妩媚,或清新灵动。这些“美人”的“着装服饰”各具特色,或素雅、或炫丽、或古朴,或新潮,无不凸显出“穿衣人”的气质与品位。更重要的是,一旦穿上这样的时装,建筑便数倍地增加了自身的感染力。而这样的例子可在百年名校――诺凡西亚商学院的翻修和扩建项目中窥见一斑。

在这个项目中,Architecture-Studio工作室为这个“老人”披上了一身绚丽的“新衣”:“面料”由彩色印刷玻璃制成的活动垂直百叶构成,共4102 片,通过电力驱动。这些旋转的百叶装组合在一起,随着百叶的开、关、旋转,建筑也变得活灵活现。这是因为百叶远远看去像是关闭的,近看其实是透明的,其色彩范围也随着太阳的位置和亮度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一年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立面的颜色也将从彩粉色渐变为荧光色,颜色的渐变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同时,由于玻璃立面映射出周围的景象,建筑本身也成为一种“环境”。当有人从附近走过,百叶将会反射出光影的颤动,人的心也随之飞扬了起来,就像看着美丽少女飞扬的荷叶裙摆。

另一个风格迥异,但是同样经典的作品来自蓝天组为维也纳马丁・路德教堂量身定制的一件高贵、典雅、圣洁的“长裙”。“飞扬的裙摆”即教堂顶部元素(重23吨),在德国北部施特拉尔松德一家造船厂预制加工完成,由自承重钢结构、曲面金属板以及传统的灰泥天花覆盖层构成,如同浮云一般被吊装着落在主体建筑之上。这件高贵典雅的“长裙”与教堂周围的环境――奥地利多瑙河畔的小镇海恩堡镇――简直融为了一个整体,行云流水的空间形态诠释着巴洛克精神的当代诉求。教堂顶部元素其轮廓曲线看似为非理性主体意识的冲动体现,实则源自理性的设计分析:通过对距教堂不远处罗马祭奠堂顶部曲线的截取并对其进行参数化分析,周边环境中的古旧建筑元素被数字化手段解构成为全新的几何结构形式并运用到当代建筑之中。因教堂顶部张狂、戏剧化的自我表现而诱生的‘不安定’与其周边经年的欧洲古镇建筑环境之间的潜在“不和谐”因素似乎也因这种默契而得以冰释。

在结构功能与形式语言的完美平衡中,“教堂”内的宗教感染力获得了空前的释放:祷告室内,倾泻而下的日光经由三处巨型曲状结构营造而成的天窗,注入建筑内部。光线、落影同时充斥其间的教堂成为一处静谧、安详且又不失其开放性的精神场所。伫立于教堂中三注光束之下,似乎可以感觉到《新约》中“三位一体”精神(Trinitas)在空间的回荡。与数字年代,瞬间记忆的碎片对视觉、情感的直白“呐喊”所大相径庭的是,这份固化于空间中的静谧,谦和地引领众人下意识地远离城市生活的喧嚣,哪怕只在须臾之间。

时代建筑篇(2)

小说《匠人天下》讲述了高家村祖孙三代的传奇人生,惊心动魄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命运蕴含着高家村人对传统手艺的呵护,颂扬了匠人精神。小说主人公高忠远作为“工匠之父”鲁班的传人、千万农民工的典范,他进城打工,饱受欺凌,顽强拼搏,开拓创业;高忠怀身怀绝技,九死一生,时而任性时而睿智;高忠志诚朴无私,敢于担当,鲜血染红了建筑工地……小说密布着高家村人的艰难险阻,折射出建筑工人的苦痛和善意、爱情和梦想。这是一部血泪书,更是一部创业史,无数的营造匠人在天地间辛勤劳作,当之无愧地成为时代的“建筑脊梁”。

纵观姚兵会长的三部小说,并不是高谈阔论之作,每一部都细细描写了建筑行业基层的不易。可以看出,他虽然身居庙堂之高,却心思江湖之远,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关注,更是专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丰富的建筑业从业经历,让他对于这个行业的每一处细节都了如指掌,所写之事,无不直指行业痛点;而有着丰富经验、学识的他更是清楚的看到了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无一不背负着祖国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梦想向前奋斗着。

正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郝际平在《匠人天下》会上所说的一样,《匠人天下》是一部血泪书,更是一部创业史,无数的营造匠人在天地间辛勤劳作,他们承载着中国梦,预示着中华民族在前往未来的征途上高歌猛进,当之无愧地成为时代的“建筑脊梁”。在我们呼唤工匠精神的今天,首发《匠人天下》恰逢其时。它反映出姚兵会长对我国建筑产业的热爱、关心和敏锐的洞察。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评价小说《匠人天下》时说,作者对新中国的建筑行业有深入实践和长期工作的宝贵经验,加以沉淀和思考,将其凝聚为文,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部具有强烈时代色彩和鲜明职业特点的长篇小说。《匠人天下》犹如打开传统手艺繁复历史的一扇明亮之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营造工匠们的精彩人生和曲折故事。匠人精神,可歌可颂!

《中国建设报》副总编叶昌元在评论中表示,我们的艺术作品,对于建筑行业从业者鲜有讴歌,并反思这种缺失是 建筑业,甚至整个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不注重宣传、展示自身,不注重培养代言人的缺憾!他对小说《匠人天下》高度赞扬,并称建筑业有此化名之《史记》、无韵之《离骚》,幸甚。

《建筑》杂志社记者部主任汪法频则评论说,他(姚兵)时刻关注着我国建筑业,关注着脚手架上那些精益求精、辛勤工作的纯朴善良的“匠人”们,并以强烈的激情和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道前进。他以无限的责任心和深沉、朴厚的情感,在《匠人天下》这部洋洋50万言的长篇巨著里,努力开掘其所积淀的文化记忆,通过一股股正能量的释放,让我们在感受推动不同个体在建筑这块相同的土地演绎从民工到产业工人啼血嬗变无限动力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阶层华美转身的浩荡印迹,看到了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壮阔图景。并在文章《建筑民工啼血嬗变的力量呼唤》中以文化之力、行政之力、法律之力、道德之力、舆论之力为标题,对应小说人物特点,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解析。

时代建筑篇(3)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FOA提出了整体建筑(M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时代建筑篇(4)

“干栏”又称麻栏、栏房或葛栏,意为“人楼居,梯而上”,分布在我国大西南、中南、华南、台湾沿海热带亚热带广大地区,植根于山区、丘陵、湖、河岸。干栏建筑具有选址随意,可塑性强,与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适应崎岖山地、河岸。空间组合主次分明,功能合理,上为人居,下为杂用。底层架空利于防潮、通风、隔热、防洪、防虫蛇的侵犯。总的来说,占天不占地,因势而建,保护基地地形地貌、植被,维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干栏建筑内涵深奥,首先是因借天时,顺应气候、季节、日、月、风、云、雨、雪。其次是顺借地势、地貌、地质、山水、土石、草木,为我所用。最后是巧借人和,邻里协作共存、共创和谐环境。在选址朝向上,尊重地形、地貌、水向、气候,座北朝南或朝阳靠水背山,视野开阔。在平面空间布局上,追求与自然的融合,自然通风采光好,排水、排洪、去湿极为有利。在空间利用上,采用占天不占地,依山就势筑台、错层、跌落、架空、吊脚等极限地利用空间,使空间形态十分丰富多彩,造型不拘一格,与天时地利十分融合。然而干栏建筑的底层架空是整个空间构图的得意之作,它有室外、室内、公共、私密、开敞、封闭之间共通的意境。

底层架空――新时代下的干栏建筑

底层架空公有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进入信息化、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底层架空设计适应城市建筑日益增容、人际间交往频繁、需要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的趋势,这是显示社会在进步,适应城市民意,为市民提供地面步行、交往、休闲、玩耍的场所。

1 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是有“顶”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空间。

底层架空设计并不是新手法。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已有应用,如南方地区架空离地的干栏建筑或吊脚楼,其特征主要为:底层架空,楼上为主要功能层,使主要房间视野开阔,通风顺畅,适应潮湿多雨、夏季时间较长的地域环境,但这时的架空空间多作为辅助用房,还不是公共开放空间。近代南方沿海地区出现的骑楼建筑,其底层架空空间已初步具有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性质。传统民居和近代传入的券柱廊式形式结合产生的骑楼建筑,在街道与建筑之间、人行道之上创造了一个可遮阳避雨、适于交往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商业街中广泛采用,成为一大特色。

在现代主义建筑占主导地位时,底层架空设计就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1926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提出底层架空是“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之一。他认为,底层架空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

勒•柯布西埃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主张人类居住环境架空离地。他提出“干栏化城市”的构想――城市建筑底层是“架空”的,城市全部地面均可供行人使用,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m高的空间布置汽车交通及停车场。他的架空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其设计思想已有部分为人们接受并实现。

总之,建筑底层架空设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现代观念意识及结构技术的发展,架空空间形式不断丰富,显示出广泛性和适应性,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特殊类型。

2 底层架空空间的特点分析

底层架空空间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具有多功能、对外开放等特点,分析如下:

2.1 灰空间

灰空间是指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底层架空空间也正充分体现了灰空间的性质:由于其有顶,避免了气候因素的干扰,可遮阳避雨、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又因无围护结构,视觉不受影响,可引入更多的室外自然光线和景观。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可引入更多的自然因素。在具体设计上底层架空空间内可引入绿化、水体、小品及坐椅等设施,使人置身于架空空间内,又仿佛漫步于室外的大自然中――既有室内宜人的气氛,又具有室外的自然亲切感。这是底层架空空间和其他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显著不同之处,是具有特殊魅力的空间形式。

2.2 开放性

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受市民欢迎。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的开放程度较高,是布置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手段。如香港汇丰银行连接城市两条主干道,设计者福斯特架空底层,市民可自由穿越或停留,成为融入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这种处理方式可营造归属感和私密性较强的公共活动空间,在香港的高层商住楼中应用较广泛,如太古城住宅区、康怡花园等,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的高层商住楼中也曾出现。

底层架空设计适应在城市建筑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的趋势。这表现出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在城市广场、市场之外,大量的文化、教育、娱乐、商业、金融、交通以及政府办公建筑等都对大众开放,在建筑内布置多种形式的开放空间。近年来欧美不少国家的高层建筑设计注重底层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结,提出“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为市民创造通透连续的地面步行交往空间,并已制订相应的法规。新加坡人认为土地是国有的,私人不应占有,底层架空可让居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享受更多接触地面的机会,故他们的住宅底层普遍架空。

2.3 地域性

底层架空设计的应用有明显的地域气候条件。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典型的湿热气候,架空设计的应用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架空空间留出的阴影空间,一方面可遮阳避雨、提供适于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丰富建筑景观层次,造型虚实对比强烈,形成南方地区建筑通透、轻巧的风格。而北方严寒地区由于有节能保温的要求,架空设计的应用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

可见,架空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是特殊类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其特殊性表现为既是建筑内的“私”有空间,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不乏室外自然因素的引入,是一种公私共存、内外交融的空间。

架空空间在具体设计上,一方面应注意架空空间的尺度,层高太高,易显得空旷、不够亲切,层高太低,易造成压迫感,一般以3~4.5m为宜;另一方面应有环境意识,注重细部设计,营造出亲切的气氛。

总之,底层架空使室内和室外空间、公共和私有空间能灵活支配,自由界定;既有私密的归宿安全感,又有引室入绿、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的夙愿,值得城市小区规划、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各类公共建筑借鉴。

通过了解,干栏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乡土建筑形式而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与时俱进。底层架空,骑楼等形式都是干栏建筑在新时代下的另一中表现形式,并且适应着当今社会的需要,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在建筑师的聪明才智下,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时代建筑篇(5)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不久之前,摩天大楼是城市中的永久性元素,但或许今天在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一个即时消息和快速原型,低廉构件和弹性社区服务很可能是最有前途的发展趋势。从临时安装住宅到临时舞台布景,临时性建筑将席卷全球。它可以是紧急救援设施、音乐表演场地也可以是展览空间,成为一种令人兴奋的设计。

临时性建筑的发展

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建筑又分为永久性建筑和临时性建筑。“临时性建筑”指一种具有实体空间化结构的构筑物,可以适应不同的要求,或进行场地变换。整体或部分的移动,构件调整等,而又能较简易的组装起来。

早期的游牧民族就以帐篷为家,随着季节的更替,以便寻找到更适宜生活的地方。这是一种人们自发性创造的为了应对自然的建造方式。所以在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建筑就该具有永久性的时候,或许临时性在很多情况下更能满足要求。

帐篷就有如下特点:便于组装,可拆卸移动,轻便易运输。现在西部的部分少数民族中也仍沿用这种居住方式。从马戏团的帐篷到伦敦博览会的“水晶宫”,再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许多建筑都采用了临时性的概念。这次奥运有17个项目所举行的场所,将不会在赛后留下一砖一瓦。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临时性建筑的更多优势。

美国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临时性”国家:在布鲁克林,商贩们巧妙的把商品安排在集装箱里;奥克兰的居民,集合起来打造了一个完全弹出式(pop-up)的街区;华盛顿甚至做了一个临时城市计划。

临时性建筑有一种天然的张力,看起来有些不稳定。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事实的意义,我们回到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遵循这一理念,罗马帝国用大理石简称了完善的城市,让建筑成为永恒。但几个世纪以来,伟大建筑的永久性以及维特鲁威的三原则都是去了吸引力。我们的城市已经建造、修改、再重建。事实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认识已经于维特鲁威有所不同,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永久性建筑越来越少的时代。同时,临时性成为一种新的永久性。

拥抱“临时性”

临时性建筑热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及建筑环境,为什么临时性建筑会成为一种持久的趋势?

生态――“零破坏”性

在当今这个越来越关注全球环境的新时代,临时性建筑的广泛应用,提倡了生态环保。环保材料的使用,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建筑构件的循环使用,也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资源,减少固体垃圾。临时性建筑拆除后,场地得到“零破坏”以高技术和灵活的建造方式表达对环保、节能等未来家居展览理念的推广。

可拆卸异地重建的香港“IN的家”展览馆,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设计的主题就是围绕“临时性”出发的。奥运射击馆,由岩浆架构设计为PVC帐篷,可以取下,重复使用和回收;游泳中心被设计成一个可以部分拆解的场馆。17500个席位,奥运会结束后会拆除85%。

高效低廉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建筑物的要求转为高效,快捷。当然临时性建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在现场拼装,之后又可拆卸运输至其他场地。临时性建筑通常满足一个简单的需要,因此它必须是最经济的。它缩短了工期,生产标准化、模数化、系数化,给予建筑师比永久性建筑更高效的实验可能性。

建筑材料由常规的建材发展到苏醒材料如充气、拉膜等,更多的是使用可回收材料或废旧材料,不仅低廉而且减少污染。

灵活可变性

“建筑不应是替内容预定了秩序的盒子,相反,应是一个被内容所决定,随着内容而生灭的临时的‘场’,或随着读者思想的漂移二临时的呈现不同内容和意义的开放文本。”――罗兰.巴特《零度写作》由灵活性而产生的有临时性展馆、一体化住宅、移动店铺及流动书摊等。这种可变性也为建筑设计师们提供了测试结构或服务的新类型的机会,不必忍受长时间的政府审批过程,通常这种事都发生在永久性建筑中。

(四)“临时”美学

这种“转瞬即逝”的美学观,深深的根治与日本人的心中。可能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或者由于地震等灾难的频繁发生。在他们心目中,家只是一个庇护所,一个短暂的居住场所。从日本建筑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建筑材料多用木、竹、纸或塑料,建筑的使用年限也只有20年左右。所以就像川端康成一样,这或许是一种特有的“临时”美学观。

现在,临时性建筑已经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医疗(从重新设计的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医院到在肯尼迪政府时期使用的用于移动诊所的充气式房车);住房(从圆顶帐篷到尖顶帐篷到建筑师板茂的震后纸制棚屋)和文化和商业领域(舞台和万国博览会建筑物,历经百年的塞纳河边的旧书店,移动餐饮,能够提供从故事录音到焦糖布丁等一切东西的艺术和音乐场所)。

临时性建筑可能成为一种任何人都能理解的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的目光将会从全新的博物馆或标志性的摩天大楼,转向像临时展馆这样临时、便宜,有时惊险的形势中来。

三、结语

在21世纪,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永恒性的追求,开始崇尚对临时性建筑这种灵活的建造方式。临时性建筑不仅是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回应,更是对自由思想以及创造力的另一种阐释。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预见,临时性建筑将为人们提供一种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时代建筑篇(6)

优秀的建筑作品是艺术和科技的结晶,从这个角度而言,优秀的建筑师首先应该是艺术家,而创作的灵感往往就源于前期构思、交流、展示的草图和模型之中。草图和模型是建筑师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对话的语言和工具,它们记录着建筑师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的轨迹,流露出建筑师作为个体的特质和喜好,也反映出建筑师双手的灵巧,因此建筑师创作过程的草图和模型,既有实用价值,更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创作是有“方法”可循的,但更重要的是“感觉”。“方法”解决问题,而“感觉”则让人可以触及艺术的真谛,“方法”和“感觉”合二为一,才能出大师、成大作。我们熟知的建筑大师,同时也是名符其实的艺术大师,包括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高迪(Antoni Gaudí)、赖特(Frank Wrignt)、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路易斯・康(Louis Kahn)、库哈斯(Rem Koolhaas)、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安藤忠雄等等,除了建成了不少传世之作,他们的草图和模型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和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由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加入功能、工程、规模等因素,建成的房子更多地表达了“方法”的严谨、精准。而过程中的草图和模型,由于所创作的阶段比较个人化和单纯,反而更能表达“感觉”的魅力。

时代建筑篇(7)

聚焦实效

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是决定建筑节能企业发展前景的最重要因素。从技术的角度讲,通过与发达国家接轨、与同行业交流来不断促进自身的技术研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而从市场拓展的角度说,目前绝大多数建筑节能企业都是在取得备案之后,通过与工程的直接和合作来实现销售。因此,“考核”建筑节能展会是否高品质的因素就是实效性——展会是否有独特的鲜明的亮点,来保障行业交流的层次与深度,保障参展企业能够通过展会推广产品、获得订单。

例如4月8日刚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胜利闭幕的第六届中国(青岛)国际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博览会,原来每年7月中下旬举办,但为了更好地与在建工程采购高峰期紧密结合、凸显“工程采购”独特效果,其组委会接受广大展商、买家、政府及协会领导的建议,展会举办时间自2012起已正式调整为每年4月份,展出规模已达30000平米,参展企业近400家,展期更吸引了近30000名专业观众和买家到会参观、洽谈、交流。笔者在参观本届博览会、走访了近百家参展企业,并与博览会承办单位——青岛海宸国际会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之后,梳理出了该展会的“绝招”,即在于“聚焦”。

青岛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由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青岛市建筑节能协会、青岛海宸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了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展会的权威性。但要从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莫过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尖刀在哪里,并锁定尖刀。专注尖刀、坚持尖刀,做到“1米宽,1000米深”。青岛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亮点锁定于“供需精准对接”:充分运用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资源整合力量,从建筑节能企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工程采购入手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工程落地”是他的王牌。

2012年展会现场接待的近30000人次的专业观众中,就包括了2000家房地产企业,8000余经销商,600家进出口贸易公司,1800家建筑设计与工程单位,1400余位协约采购商,直接为参展企业带来了近4亿的现场成交额,意向洽谈额约12亿元人民币。

关注过程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参展的“终极目的”是首先市场拓展,为公司赢得利润——展会的实效性是必须重点考察的,因为这决定了企业通过展会能否得到采购订单?能否巩固客户关系?能否找到新的买家?能否与当地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得到认可、获得市场准入?

国内建材展会大大小小80多个,企业不可能每个都参加,这就需要企业做好选择工作,对展会的宗旨、理念和操作过程进行了解、认知,选择真正高品质的展会来参加——行业内知名、规模大、规格高、实效性强、媒体影响力领先。展会的实效性如何考察?没有过实际参加经验的企业,就需要从多方面了解和关注展会的运作过程。以青岛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为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第一是展会推广。

从展会的运作角度上来说,推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展会知名度,用“推”的方式让更多业界人士主动关注、主动参与。青岛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的做法是,不断加强与国内40多家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媒体合作力度、取得德、美、英、加、日等国驻华大使馆和20多家商协会、媒体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重点打造了“推广万里行”活动来夯实基础。

调查显示,从2011年8月到2012年3月,展会承办公司(海宸会展公司)共出动200多人次,行程贯穿华北、华东地区40多个一、二线城市,开展建筑节能企业拜访、房地产企业约访、市场走访工作,用“Door to door”这种几乎可称之为原始却又最有效的方式,逐一邀请当地在建工程到会参观、采购。

第二是观众招商。

相对于推广,观众招商则直接决定了展会买家的品质,用“拉”的方式邀请采购商参会。青岛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的做法是,设立专门的采购商部,落实“采购商协约式邀请”工作,并为签订《采购意向书》的工程商提供展期免费住宿的服务——2012年,该组委会共为1400多位协约采购商提供了这项服务。

第三是配套活动。

时代建筑篇(8)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子

真正的建筑风格不是刻意创造的某个特殊的造型。他可能是不经意间——甚至是很意外的——在整体的设计过程中产生的。

历史的每个时期,大兴土木都是富强的象征。当前中国各个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自然更加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建、住宅的建立在带动经济的同时为民众带来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同时,随之而来的为提升各个城市的地位,加强城市的辨识度和品牌性,各地城市中的标志性的建筑也正在鳞次栉比的出现,令民众有目不暇接之感。

近日的苏州的东方之门继北京的CCTV大楼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这令每一个设计者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多次出现企业主和专业人士认可的设计作品展现在大众眼中如此的“贻笑大方”,如此的具象。鄙人想就这一现象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的时代精神进行一些探讨……

关于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即地标性建筑,最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英国大本钟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关于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这个词源于德语,指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想,一个时期所流行的思潮或敏感事件,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公众舆论的趋向,人们日常生活的质量,知识分子的兴趣以及基本劳动阶层的倾向。

正是由于时代精神的存在,类似的(但不完全相同)趋势能够存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文化、宗教、科学、建筑、艺术以及其他创造性的领域。如前人总结的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思潮:远古时期:以神话为基础的真理;古典(古希腊)时期:有序、理性和民主的价值观;中世纪时期:宗教组织所倡导的真理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全面结合;近现代时期:用科学方法来揭示真相;后现代(当代)时期:真理具有相对性和不可知性。(这也同样存在于中国)

两个建筑实例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位于北京商务中心区。内含央视总部大楼、电视文化中心、服务楼、庆典广场。 由德国人奥雷·舍人和荷兰人库哈斯带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建筑外形前卫,花费50亿人民币,同时也实现了高标识性。

正如常住北京的诗人苏非舒所说,"北京是一座因为混杂而丰富的城市,它是中国最接待纽约的城市,总能接纳新东西,或许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能够与现在的北京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谐。既然街舞,说唱音乐等新事物就在我们身边,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接受这样一座充满力量和运动感的建筑呢。"相反, 艺术可以追求完美,个性是注定受到批判和审视的,身为设计者的我们,是否应该引起一些思考呢.... 然而CCTV 业主无疑对库哈斯新形象所为表达的意义根本不理解, 只是对该形象的夸张、奇特和新颖作无条件的接纳, 尤如一个闯到家里的陌生人不作任何的盘问。该大楼形象既脱离西方的建筑文化传统和语境, 又对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认识和体验缺乏努力, 只是以西方特有的个人主义对中国当代特定的官僚权力文化所作的一次难得的投机活动。表露着这个时代中国内地混杂、冲刺、凌乱的精神状态……

苏州东方之门

苏州东方之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西侧的苏州中心广场,地处苏州金鸡湖西岸,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相邻。由英国RMJM建筑设计公司和中国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合作设计。苏州东方之门分北楼、南楼两部分,是一个外形为门的形状的超高层建筑,总高278米,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建成后的苏州东方之门将为苏州市一大酒店,拥有标准间数量可达3500间。苏州东方之门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主体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由10幢建筑构成,规划包括500米和450米超高层建筑各1栋、100-200米高层塔楼7栋、大型商业建筑一座,总投资约285亿元。两座大楼顶部相通,成为一体,其外观形状像一座大门。东方之门内部包括大型商场、公寓式酒店、智能化写字楼和五星级酒店。苏州东方之门单体500米的摩天大楼将成苏州最高建筑。这是即CCTV大楼后又一个饱受争议你的建筑。在民众将其具象看来,忽略了自己审美的眼光,这是非常悲哀的。

建筑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最需要创造、需要开放、需要兼收并蓄的。反映在具体的建筑物上,就是其外形设计和内部构造上的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它可能另类,可能新奇,但是并不代表这样的设计是没有道理的,更不代表它是错误的。批评从学术含量角度来分有两类:一类是意见式批评,它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大致对客体的印象和感觉,从自己大脑中杂乱的经验和观点出发,发表一些感想,这类人包括官员、建筑师、社会一般公众;另一类评论是根据自己建构的理论体系或自己信奉的理论体系, 从学理上、从历史上、从逻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类人包括学院教授、理论研究者、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或者某些有系统理论知识的杰出的建筑大师对于第一类批评, 普遍认为这类散文式的意见虽然闪烁着一束耀眼的火花、有点真知灼见, 但从学理上、系统上并不可靠, 学术界不以为然, 尽管凭着自己的权威在主流媒体上说话, 但人们难以完全认同和普遍确定。

这种失语症和批评家的缺席使得自然中的应有冲撞和必要的尖锐的刺激消失, 会把自然状态中机能退化和停滞, 使得自然进化中缺少偶然的选择机遇, 这对发展和进化是致命的,这种局面应得到改变。同时,中国的建筑师为本国的设计一直在给外籍建筑师“打下手”的情况也表现出国内对自己国家设计品质的怀疑。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怀疑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且,一味肯定他国,将崇洋表露的淋漓。不去分析国外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只是对其新奇加以肯定,这必然会导致国外设计者用投机心理对待中国。

时代建筑篇(9)

国宅气度对话世界CBDA居

常海波表示,京煤集团坚信,城市发展的高度、城市经济的繁荣,一定是以CBD区域规划为标高;城市物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方式,则一定是以CBD区域高端物业打造为标杆。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京煤集团择址首府青城核心之地,全力打造青城CBD稀缺景观带的中央公园式地标综合体――内蒙古・金泰中心。这是我们在内蒙古做的第一个地标级城市高端综合体项目。项目地块占据首府CBD、COD与CLD三重核心交会之地,拥有独特的河景资源,区位得天独厚。我们希望通过精心规划,全力建设,不负这天赋之地,以“内蒙古・金泰中心”完美的产品向青城、向首府的发展致以最高的敬意。

金泰地产领导为与会嘉宾阐述了金泰“国宅”理念:国宅代表中国当代人居,国宅需要当代中国顶级住宅,国宅需要具有典型的中国特点,需要符合当下中国的时代特征。

领袖时代的建筑标志

作为如意区总部基地的核心高端项目,金泰中心一直备受各界瞩目。

据了解,金泰中心项目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由两栋高逾71.5米的5A智能写字楼、2万平方米的国际商业中心、享有奢侈空间尺度的国际公馆和一个坐落云端的云顶会所组成。从机场路进入CBD,享有最高楼体高度和唯一公建化现代立面的金泰中心将成为首先映入眼帘的标志性城市景观。

选址首府生态景区如意河板块,北临呼市最大的如意休闲广场,东临呼市唯一一条100米宽城市景观河――如意河,沿河规划14万平方米绿化景观带,南临占地500亩的北辰湿地公园,西望连绵的大青山脉,是唯一一个离水最近、公园环抱的地块,也因此拥有呼市最佳的水质和空气质量,被云顶大师及久久禅师称为风水宝地,地如其名。

时代建筑篇(10)

建筑思潮的演变史贯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确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筑,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理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秉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变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这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建筑思潮---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正是它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各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历程

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

开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中途夭折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震荡仍然是强烈的。一方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产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文化所产生的民族意识。学术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式”以新生、

1.21986年-1990年文化反思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表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超越简单的要不要“民族形式”的争论,向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思,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的考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的关注。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三,是中外建筑文化的比较。文化反思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出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

多元探索阶段,中国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面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建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思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风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设计方法论的介绍。

1.41994-1999年走向整合

走向整合,表现在建筑论坛,对风格流派明显减少,对技术重视明显增强。表现在设计实践领域,人们在介绍或评价建筑作品时,也介绍再以“创新”为题,而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对“创优”的追求---杨秉德的“不追流派新潮,但求尽善尽美---宜昌三峡机场航站楼的设计”;齐康的“环境脉络中的建筑形态构成---东南大学榴园设计研究”等。

1.51999年-至今理性创新

这个时代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受到关注。2)传统情结依然不了。3)从业素质备受重视。4)创作论坛超越风格。5)理论探讨多维多层。6)建筑技术普遍忽视。

世纪之交中中国建筑界主流社会热点话题的转变表明中国的建筑开始对建筑本体的追问。一种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功能、环境和技术作为建筑本体存在的要件,超越文化、民族等所有的差异。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和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合理利用基地所提供的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并且仔细推敲细部处理,是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设计的共同特征。而关于文化和传统的思考,只有取向的理性创新,是超越民族特色、地域风格、时代精神之后在建筑本体意义上的理性重建。

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创作实践倾向。

2.1简洁造型倾向

广州白天鹅宾馆于1983年建成使用,宾馆采用客房楼与低层公共裙房的组合方式,高100m的主题建筑结合平面功能和结构布置,采用腰鼓形的平面,主立面上以阳台斜板构成丰富的明暗光影变化,有较强的韵律感。建筑以白色作为主体颜色,既合乎现代建筑形式的惯例,又暗合白天鹅之名称。同时我们在肯定这栋建筑清新的时代建筑形象以及采用时代手法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其实应该看到,作为高层宾馆建筑,其立面造型中的主要因素---阳台本身并不合乎建筑的功能。

2.2玻璃幕墙倾向

1983年建成的长江饭店,以其全玻璃幕墙的崭新形式(国内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和在立面造型中处于显著位置的旋转餐厅而成为效仿的对象,新材料、新设备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形式作为表达时代精神的有效手段而迅速在国内得到传播。但在对新材料的构造、新设备的运行还不了解的情况下,首先中意并采用的仍然是新形式。

2.3后现代建筑倾向

清华大学建筑馆,西向入口采取体块穿插和符号运用相结合,入口门厅南北墙处理采取了后现代建筑常用的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南北墙面两侧各开了一个通高的凹槽,凹槽中放置了代表中西古典建筑艺术的标志----白色汉白玉古典柱式片段,一为古希腊雅典帕提侬神庙爱奥尼柱式,一为中国宋代木结构柱式片断。

深圳南油文化广场设计,设计者汤桦明显受到后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其拼盘式的建筑组合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一般建筑的“先锋”形象,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品评。

2.4高技派倾向

高技派在国门打开后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同时被引入,然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它远不及后两者引人关注。高技派在国内的传播是有历史和现实基础的,即使与西方建筑发展隔绝,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也产生了采用先进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1959年-1961年)和浙江省人民体育馆(1965年-1969年)等建筑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证券大厦,由东西两塔楼和中央横跨63m的天桥组成巨门式对称形体,表达了上海新时代的建筑形象。

2.5生态建筑倾向

当“生态觉醒”的浪潮逐渐地席卷全球时,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生活和消费方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面对全球范围内绿色思潮的巨大冲击,当今中国建筑时代精神刻意表现的另一种倾向,就是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介入,建筑开始绿色化起来,eco-tech成为时代精神的主体。许多建筑师都在尝试把绿色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以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外墙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起到了节能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建筑外观的科技魅力,塑造出新的“时代感”。

上一篇: 柴油机培训总结 下一篇: 仲裁执行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