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6:31

习题教学论文

习题教学论文篇(1)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

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引申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会增加无效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有位青年教师对一道例题连续给出了10个引申,而且在难度上逐渐加大,最后引申的题目与例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相关不大,这样的引申不仅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习题教学论文篇(2)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

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引申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会增加无效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有位青年教师对一道例题连续给出了10个引申,而且在难度上逐渐加大,最后引申的题目与例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相关不大,这样的引申不仅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习题教学论文篇(3)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有发现、有提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多样化教学。这种多样化有效教学方式就是对教学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对某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而研究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要进行研究,必须学好理论知识。

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实践、发展、创造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的机会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既能积极配合、完成共同任务,又要能独立承担分配的个人责任,还要能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有效解决组内存在的重要问题,实现班组共同的目标。

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解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这一实际难题,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有所得,因此我们必须在运用农远资源方面和教学方法上都要高度重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对他形养成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读透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用什么资源,何时用,何处用,如何呈现。

2、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动态——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及时发现,课后及时写下教学笔记,便于经验和理论的积累。

3、通过若干教学案例的反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炼出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这就是研究成果)。

习题教学论文篇(4)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的有效组成部分,物理习题教学也应体现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的功效。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的讲练,物理习题不仅仅可以检测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科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较好地兼顾课程目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物理习题中进行科学探究,易于把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综合,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所经历、体验和感悟。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教学以适应当前课改。

一、物理习题教学应以基础题目为主

在制定习题教学的目标时,既要使这些目标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要求,使学生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保护他们的学习信心和求知欲望。物理教学的核心是发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物理思维能力的基本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度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例题的示范性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能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例题的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再将规范的解答以适当方式展示给学生,让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感悟。同时也要适时安排必要的反思回顾和联系巩固,以达到让学生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教学目的。

二、加强解题反思,提倡对解题结论的再分析

物理习题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其结论往往更具有生活实践和德育教育意义,有的时候物理解题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到结论,还应对其进行二次分析,挖掘其潜在的德育教育功能,同时把结论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义,这也就是新课标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己知汽车质量为m,行驶速度为v0,汽车安装有防抱死刹车系统,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这个题目本身并不难,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后就可以求解,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答案。对于这样一道物理习题相信学生们错得应该不会很多,很多老师讲解的时候也就是就题讲题,没有在这道习题上做文章。其实在这道题里面我们可以很好的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这道题目我们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联想到交通法规。

三、适当实行分层次习题教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成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必要手段,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中等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动性。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信任、理解、引导与帮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不给差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让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没有面子。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跟学生讲清道理,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习题教学论文篇(5)

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可通过答题的形式反映出来。传统的“题海”战术制约着学生的各方面潜质的发展,也适应不了当今课改和高考的要求,而要真正摆脱“题海”战术,必须加强对习题及教学的研究,为此,由武隆县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承担的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高中化学新教材最优化教学研究”课题组对高一化学新教材的习题及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对新旧教材的习题对比、新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习题的优化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了一些发现和思考。

一.新旧教材习题对比

高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在内容和编排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习题也作了相应的增删。高一化学旧教材共有326个习题,其中填空题68个,选择题114个,简答题(包括写方程式、判断、推断等)94个,计算题50个;新教材共471个习题,其中选作题23个,讨论题43个,选择题163个,填空题117个,简答题98个,计算题54个。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讨论题、研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新旧教材题量的变化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教材内容的调整,新教材对知识点的安排既考虑了知识体系的有序性,同时更突出了难度分布的合理性,这必然伴有相应的习题调整;二是教学目标的调整引起的题量的变化,旧教材各种题目更加注重基础,绝大部分习题答案可以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就形成了学生听得懂课,作得起课本上的作业,而经不起考试的情况,以致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抛开课本去做大量习题而陷入题海战术,而新教材在重视基础的同时重视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过程,注重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习题答案绝大多数需学生对教材进行总结、提炼后才能得出,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迁移,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新教材增加了讨论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师生的讨论中取长补短,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创造性等品质。而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真正摆脱“题海”战术。以《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习题为例,旧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关系进行分别安排(旧教材P21-22页3.4.5.6大题),而新教材将此安排为一道题(新教材13页三.1题)这样既避免了旧教材题目重复而练习的知识面窄,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旧教材三个问题机械地考察周期律的三个周期性变化,而新教材安排了11个题,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迁移,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新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

新教材习题体现了新理念、新内容、新目标,但由于试用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习题描述不严密

⑴新教材65页四7题,求化学式却未告诉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尽管这里解出的最简式就是化学式,但容易跟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因此建议将化学式改为最简式或实验式。

⑵新教材166页四.2题,“一定量盐酸”可能盐酸不足,此时则无法计算,应改为“足量盐酸”。

2.习题考虑欠周全

⑴新教材27页四.2没考虑到硫酸钙是微溶物且也不溶于稀硝酸;教材136页关于硫酸根的检验,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没考虑到亚硫酸根的离子的干扰。

⑵新教材64页.11题,质量分数、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字母型换算问题,若无单位,会令师生都无所适从。

3.习题词义不明确

⑴新教材145页七.2题中“消除”二氧化硫,而转化率为97%,根据“消除”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262页)是使不存在;除去(不利事物),SO2未转化完就未被消除。

(2)教材64页二.6题,“与6gCO(NH2)2的含氮量相同的物质”与题目备选项不副符,“含氮量”应是含氮的质量分数,此题应改为含氮的质量或含氮的物质的量。

4.印刷错误

新教材64页三.10题,题干中0.24mol硫酸钠应为0.24mol硫酸钾。

另外,从高一的整体知识结构来看,第三章学了物质的量后,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安排了物质的量应用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第五章没有一道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有关物质的量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因此,建议在第五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各安排一道与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

三.新教材习题优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习题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应用,重视习题解答的结果,而忽视了习题教学的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习题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习题的解答过程,应该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熏陶。高一化学习题的教学既要考虑学生只有一年学习化学的经历而基础尚差的现实,又要着眼于为未来的学习奠定知识、方法、思想的基础。

1.分层教学,各取所需

高一是基础年级,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智力水平都层次不一,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打好基础,就必须分别对待,分层教学,避免“部分吃不饱,部分吃胀倒”的现象。要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得摸清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精选习题,区别对待学生和习题。传统的分层教学是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到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的层次,而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让学生“跳起摸得着”的思想,即选有一定量的经过学生反复思考,提炼才能得出答案的习题进行训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训练中才能发挥出潜质,才会有所突破和创造。

2.注意思维品质的训练

解题过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将“通过习题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观点贯穿在教学中,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如:在讲完浓硫酸与碳反应后,可以安排一个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浓硫酸与碳反应的各种产物,再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多种思维品质的训练。又如:我们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来回答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学生回答出的方法竟有17种之多,充分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高一化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实际生活、生产或其它学科联系的知识,在习题选择上,可适当设计一些联系生活、生产或学科相互参透的习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

化学解题方法有其明显的学科特征,也有公共学科所共有的一些解题思维,在高一化学习题中涉及到的解题技巧有:关系式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平均值法、极限思维等,这些技巧在高一的习题教学中都应得到加强。另外,具有化学特征的一些解题要领还有很多,如:概念型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抓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所有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方法都可以先把待求量的算式找出来,然后判断不当的操作导致分子或分母怎样变化,从而引起结果怎样变化;实验的设计与评价习题,都应从原料是否易得,操作是否简单,是否造成污染等方面予以考虑。一些公共学科的解题思维,如抓“题眼”、找关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法等都应该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得到重视。

4.注重情感投入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而这种情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习题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式很多,除了选择一些与生活、环保、科技化学史(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侯氏制碱法、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有关的题外,加大教师的情感投入非常重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乐中学。加强情感投入的的方式主要有:多给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肯定学生的哪怕是错误的回答;多与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学习方法;在学生作业中批注指导性或激励性评语等。

5.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乏味,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甚至性格,习题教学也需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⑴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包括两种含义:即课堂开放和习题开放。课堂开放是将习题教学的课堂定位为互动式课堂,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批驳,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而又形成共识。习题开放包括试题内容开放和答题形式开放,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证明Cl与S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实验测定Na2CO3与Na2O2的混合物中Na2O2的纯度;采用那些方法可以测定不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等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得到了多种能力的训练。

⑵“尝试错误”教学

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某些隐含条件,在看似清晰的思路中步入陷阱,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类题,让学生“犯错”而又引导其发现“错”,从而改“错”,学生在“错”中摸索而走向“对”的过程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根深蒂固,而又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例:使一定量的Zn与100mL18.5mol/L硫酸充分反应,同时生成标况下气体33.6L,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L,测得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求Zn的质量及反应后溶液中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考虑到H2SO4为浓H2SO4直接将33.6L气体当作SO2,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考察气体与实际消耗的H2SO4的量,学生自然会发现上述思路存在问题,再引导学生从反应的本质分析,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硫酸被消耗,浓H2SO4变为稀H2SO4,此时,学生自然会明白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气体,从而认识了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

⑶“实验”教学

某些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实验说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实验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突破难点的最好方法。

习题教学论文篇(6)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引申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会增加无效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有位青年教师对一道例题连续给出了10个引申,而且在难度上逐渐加大,最后引申的题目与例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相关不大,这样的引申不仅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习题教学论文篇(7)

 

一、引言

合作学习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在我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在多次到基层听课观察之后,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虽然经过了相应的培训教育学论文,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彻,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便成了每一位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师和研究者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问题,试图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

合作学习理论的产生,出于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的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是对国外相对成熟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常常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建构为主,以通过各种测试为主。这便造成了无论是实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还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学习在课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对于合作学习目标意义的定位,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非常关注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阐述。虽然这种阐述,也是建立在对课堂实践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但就总体而言,少有实证性数据的论证。导致一线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困惑时,无法找到有力的实效证据来支持自己继续运用合作学习的决心,半途而废的情况屡屡发生。

我国的合作学习,虽然也有大量一线教师关于如何开展合作活动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骤的少之又少。在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看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即用“对象性活动”的尺度来审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面对困惑;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通过活动和交往,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主体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的发生,在合作过程中教育学论文,通过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碰撞,实现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1]。这些策略,只是从理论层面指导着教师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具体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国内教师们只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教学背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以至于我们常常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看到,由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国强调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组建构上,教师们倾向于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确定分组原则。对于学科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不愿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知识任务,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向。因此,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我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主体性的发展。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教师们很少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开设专门的合作技能课程。有的教师也试图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将国外合作技能训练的方法直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为小组中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学论文,却发现:这种尝试不仅没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课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中,对于学生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国外经验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认识到这些,才能基于我国的背景,建构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笔者将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中问题的对策。

1、对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

教学理论有着很强的文化制约性,作为教学认识活动主体的教学理论家一开始就处于既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在国外合作学习理论中的前提性条件,在我国却不一定适用;而在我国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因素却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2]。因此,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体的实施情境中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为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应该认识到影响合作学习实施的因素是动态的。例如:学校教学规划的中断对于教师而言就很难按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所以,要在一个整体的背景中去认识并分析合作学习,它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师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是多维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师前的教育经历、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受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怎样教学生;性别、宗教信仰与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3]。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的支持、整体的文化背景、学生离开学校后合作品质的延续也是应该被关注的问题。因此,不仅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合作学习的内涵,更应该让教师在一个动态、多维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学习。

2、对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线教师

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活动,强调师生合作和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论文,相互交流,共同发展[4]。当今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

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外在环境的限制。在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也不是每节课都固定采用合作学习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与合作学习形式交叉进行,灵活运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学习需要讲合作,生活更需要讲合作,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上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有一小部分学生习惯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讲授,个人学习”。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种种的误解和不适是正常的教育学论文,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和人际调节的能力。小组评价时,应方法多样,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有益的经验进行小组间交流,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关的原因,从而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小组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教师期望的目标进行比较,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自发向自觉发展。所以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

合作学习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虽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适应教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信经过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合作学习本土化理论的构建将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Z],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八届年会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3.

[2][3]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C].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习题教学论文篇(8)

 

一、引言

合作学习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在我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在多次到基层听课观察之后,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虽然经过了相应的培训教育教学论文,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彻,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便成了每一位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师和研究者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问题,试图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

合作学习理论的产生,出于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的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是对国外相对成熟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常常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建构为主,以通过各种测试为主。这便造成了无论是实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还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学习在课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对于合作学习目标意义的定位,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非常关注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阐述。虽然这种阐述,也是建立在对课堂实践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但就总体而言,少有实证性数据的论证。导致一线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困惑时,无法找到有力的实效证据来支持自己继续运用合作学习的决心,半途而废的情况屡屡发生。

我国的合作学习,虽然也有大量一线教师关于如何开展合作活动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骤的少之又少。在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看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即用“对象性活动”的尺度来审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面对困惑;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通过活动和交往,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主体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的发生,在合作过程中教育教学论文,通过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碰撞,实现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1]。这些策略,只是从理论层面指导着教师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具体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国内教师们只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教学背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以至于我们常常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看到,由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国强调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组建构上,教师们倾向于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确定分组原则。对于学科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不愿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知识任务,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向。因此,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我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主体性的发展。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教师们很少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开设专门的合作技能课程。有的教师也试图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将国外合作技能训练的方法直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为小组中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教学论文,却发现:这种尝试不仅没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课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中,对于学生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国外经验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认识到这些,才能基于我国的背景,建构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笔者将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中问题的对策。

1.对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

教学理论有着很强的文化制约性,作为教学认识活动主体的教学理论家一开始就处于既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在国外合作学习理论中的前提性条件,在我国却不一定适用;而在我国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因素却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2]。因此,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体的实施情境中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为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应该认识到影响合作学习实施的因素是动态的。例如:学校教学规划的中断对于教师而言就很难按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所以,要在一个整体的背景中去认识并分析合作学习,它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师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是多维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师前的教育经历、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受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怎样教学生;性别、宗教信仰与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3]。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的支持、整体的文化背景、学生离开学校后合作品质的延续也是应该被关注的问题。因此,不仅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合作学习的内涵,更应该让教师在一个动态、多维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学习。

2.对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线教师

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活动,强调师生合作和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教学论文,相互交流,共同发展[4]。当今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

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外在环境的限制。在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也不是每节课都固定采用合作学习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与合作学习形式交叉进行,灵活运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学习需要讲合作,生活更需要讲合作,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上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有一小部分学生习惯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讲授,个人学习”。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种种的误解和不适是正常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和人际调节的能力。小组评价时,应方法多样,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有益的经验进行小组间交流,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关的原因,从而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小组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教师期望的目标进行比较,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自发向自觉发展。所以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

合作学习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虽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适应教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信经过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合作学习本土化理论的构建将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Z]. 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八届年会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

[2][3]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C].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习题教学论文篇(9)

一、讲题应突出思路分析,不要开门见山

仅从解题角度讲,给学生讲习题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讲的关键是展示思路发现的过程,在这个发现过程中,解题人思绪万千,念头百出,有时灵机一动,毛塞顿开,有时山穷水尽,突然峰回路转,有时步入歧途,有时不能自拔…….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把这些生动的思维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不能只展示分析的“成品”,“优品”,还应该把分析的“废品”,“次品”展示出来,并且要好好的讲一讲怎样从“废品”到“次品”,进而到“成品”,“优品”.讲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题意分析和思路发现上.教师不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挥员、讲解员、裁判员,而应该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讲习题应潜心设误布疑,避免平铺直叙

讲习题时,由于知识密度大,信息量多,应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我的做法是:(1)进行开放式的习题课堂教学,给学生出错的机会;(2)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的错误想法;(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错误显现出来;(4)做好经过探究学生进行自我否定的经验积累.教师要敢于放手而且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把学生学习数学时认识上的错误,理解上的偏差,技能上的缺陷,都表现出来.其实,学生中的智力潜能往往是巨大的,有些独特的思考方法还是教师未能想到的.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的思维状况,摸清学生易犯的错误,正确导航,把握进程,时时点拨.讲习题时有意识设疑布陷,警示学生,这样往往比正面强调效果更好.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在这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可知用同样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那么,六边形,七边形呢?适当的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重点,电脑演示把一个圆柱形的蛋糕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蛋糕切开,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反复演示几遍,由蛋糕抽象出圆柱体,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圆柱的底面积、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求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生动有趣地复习巩固了新识.四、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让数学走进中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做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三、讲习题应该渗透数学思想,切忌舍本求末

习题教学论文篇(10)

计算方面的题目,可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让个别学生板演,并说出他们的算理,其他学生与黑板上的学生比赛,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发展了他们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应用题和文字题可采用谈话的方式;题目中用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分别说明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据这几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一层一层延伸,深入挖掘,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引领,再看题目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让学生从一道题学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从而解决一类这样的题。

(二)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些不同导致了学生个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在教学中应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方面,所以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题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使得后进生不至于“陪坐”,优生也能“吃饱”,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习题课要尽可能多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练习题

课本中的题目都是编者设计好的,这样学生的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学生也不喜欢一味的做题,老师尽量要选择一些与生活接近的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相联系,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学生想象的问题出发,提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就愿意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老师看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暴露出思维的缺陷,老师再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高兴,关心学生就是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敢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习题课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所以应该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在探讨交流中逐步学会合作学习,在探讨交流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与他人合作、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活得更精彩。

二、优化小学数学联系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数学教学要有趣味性

我们要紧密把握住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游戏来辅助教学。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则组织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他们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猜对谜语的小朋友会得到一个纸折的小飞机的奖励。没有猜对的小朋友也会得到一个小纸人,上面写着“加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并且把他们刚学过的数字和谜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起参与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练习课中如能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学生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愿望,从而有效提高练习的参与性。

(三)挖掘内涵,激发探究

自主探索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新授课中有探究,练习课中通过深挖练习内涵,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获得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下面试以《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练习课为例,加以说明。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

上一篇: 招投标管理创新 下一篇: 心理健康演讲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