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8:01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1)

我如约而至,细江给我介绍了在大阪专业从事和服设计和技师培训的岳母内原阳子女士和妻子佳子。她们一边同我闲聊,一边为我化妆。先前只是听说和服的穿法比较复杂,很讲究,但没想到竟然用了2个多小时。化好妆后,先穿贴身衬裙,之后穿贴身汗衫和长衬衫,最后穿上和服,系上“细带”与“兜包”。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断地问她们那是我吗?我都不认识自己了,和服真是太美了。

在日本,“七五三”节时,孩子们会穿上新和服,在父母的带领下参拜神社。“成人节”时,年满20岁的姑娘穿上“振袖”和服参加庆典,以示成人。婚礼上,新娘要穿象征神圣、纯洁的“白无垢”和服。参加各种祭典仪式或庆祝传统节日时,总能看到穿上漂亮和服的女性,不仅增添了现场气氛,还传承了日本的服饰文化。正是因为她们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坚持,和服与富土山一样,成为日本的象征,给世人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今天的我们有幸欣赏到千年前的服饰文化。

练太极拳

认识田岛文子女士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她会说汉语,谈吐富有感染力,还邀请我们参加她的太极拳培训班。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与己无关,同时也有些怀疑,日本人怎么能教中国人太极拳呢?出于好奇,我去了东京都文京区男女平等中心。

太极拳的练习场所在和室里,最初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她们打招呼时说“晚上好”,播放的也是中国音乐,数数时用“一、=、三”。她们的组织叫“向日葵会”,已成立6年,每星期四晚上6~8点练习,每月3次,会员平均60岁左右。这些老年人面带微笑,慈祥可亲,动作虽然不太专业,却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和宁静的氛围。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特色食品。之后大家一起动手收拾好茶具和垃圾,一切那么自然、惬意。时间很快过去,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释然。练习结束后,“向日葵会”的朋友们都会说:“下周见!非常期待你的到来。”现在,我每星期四都去,不去反而有种失落感。

当我问起田岛女士为什么开办“向日葵会”时,田岛女士说:“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老年人自闭症现象也很突出。组织这个活动,通过锻炼身体的形式聚一聚,对交流思想,愉悦身心也是有好处的。虽然是小规模的民间活动,但它对减轻社会负担方面的贡献,不逊于医院和养老院之类的社会机构。入会的每位老人都非常期待星期四的到来,因为‘向日葵会’给她们带来了轻松与愉陕。”

在日本,像田岛女士这样关心社会问题,从自我做起的人士还有很多。如东京都文京区有个民间组织,叫做“绿色垃圾银行”,定期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对社区居民进行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生活垃圾的堆肥技术经验交流会、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垃圾处理的流程见习等。当然,每次活动都属义务劳动,不收任何费用。我参加了几次类似活动后,对日本人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和对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加例会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2)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趋势以主流服装为主,年轻人的流行风潮也是其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流行风潮往往能更加直接地折射出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会对一个国家未来的时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当这一代青少年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品味与欣赏倾向将会成为社会最主流的思想力量。 

就青少年服饰流行趋势发源地而言,日本是很有代表性的。自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发展科技,使得受战争重创的国家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同时也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才以及流行文化。例如,二战后,美国的r&b就被邀请到日本;1947年,西方的时装开始在日本流行; 1948年,日本首次进行时装表演 ;20世纪50年代出现时装杂志《美国样式》和《十七英寸》; 1955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发行《装苑》杂志; 1957年,在日本境内,西餐馆占餐馆总数的40%,日本餐馆占39%,中餐馆占14%,其他占17%; 1970年,日本出现第一家汉堡店;迪斯尼东京乐园是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游乐园;到2001年为止,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在日本已经拥有800家分销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市场众多饮料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大范围扩张,在美国、法国等很多欧美国家都开设有日本的艺术展厅以及寿司店。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形式也在平稳上升,水准不断提高。日本的中小学生制服以其优良品质以及高水准的设计独树一帜,青少年着装力求整齐、健康、统一,强调团队合作,这与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一致的。在这里,应该看到无论日本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技术,但是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从来没有丢掉“和魂本位”的思想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深深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种有些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新生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升级,这种冲突表现在服装上就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如果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优势,整体趋势就相对比较传统; 如果新生文化占优,服装流行趋势就比较激进一些。 

在一系列海外扩张的同时,逐渐在亚洲失势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重视这片市场,确保不丢掉亚洲的投资份额。但是,随后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却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倒闭使日元贬值,然后是近十年的经济疲软,连著名企业丰田公司也于1995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日本的社会状况亦在20世纪末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以教育为例,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①,阐述了日本在这十年中教育水准下滑以及前景堪忧的青少年成长现状。首先是从教育立国到教育误国的转变,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十分混乱,课堂崩溃,校园失控,青少年犯罪的势头激增,学生无心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缺乏生气的日本大学被称为“小学十三年级”。青少年的着装这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引进欧美文化的时候,伴随其它流行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发展迅速,从街头文化发展起来的hip-hop风格着装——宽大的上衣和肥大的裤子以及运动鞋。这些原本是美国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穿兄长剩下的大号衣服而流行起来的服饰,后来因为结合了音乐、滑板等多种因素而在青少年群体或者更广的范围里风靡开来。日本年轻一代又结合本国特色,将其发展演变成为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着装,如紧身的金属质感服装、厚底娃娃鞋、短裙长裤搭配的稚嫩扮相、晒黑皮肤、涂橄榄油并且画艳丽的彩妆、男孩的极度女性化造成性别错位等。日本的音乐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极力渲染性别错位所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种风潮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在21世纪伊始的好转而有所消退,以至于波及到了周边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情况没有日本那么典型,但是也同日本有很大相似性。在日本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困扰的同时,韩国经济也一度由于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的贪污腐败行为而受到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同样难逃一劫,韩币也在大幅地贬值。韩国青少年的激进态度愈演愈烈,就服饰而言,大有赶超日本之势。以青年乐队为例,韩国的h.o.t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流行组合,他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行为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的一代青少年。染彩色头发、男孩的女妆造型、阴柔妩媚的举止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典范。同样,黑色或者银色的瘦长风衣也在舞台上大展风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超级肥大的印有卡通图案和文字的上衣和裤子,上衣要长至膝盖,裤腰的肥度要求扎皮带有三分之一余量后刚好卡在胯上,再配以金属链条或者耳环鼻环一类的饰品。由此可见,以日本、韩国为例,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服饰发展趋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当经济发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服装的流行风格就越是前卫和叛逆,反之则趋缓。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青少年服饰的流行趋向总是与本国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亚洲的代表国家——日本的青少年们则是在用另一种民族化强一些的语言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整齐划一的民族精神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的服饰语言比较弱。当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时候,反叛、暴力风格的服装涌上街头,他们用夸张的色彩、性别互换的款式来装扮自己,配合反常规的行为方式来宣扬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服饰潮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他们会十分敏感地捕捉到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 

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经济发展良好、社会稳定的时期,青少年的服饰流行风格会比较自然、健康、平和,并会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而当经济发展状况恶化的时候,反社会的前卫、激进的服装就会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思潮大量出现,并且其流行范围相当广泛。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3)

通识教育课程

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外语等课程。

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课时应占专业总课时的50%—85%。

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培养方向课程

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外语以及相关培养方向等类别,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日语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政府涉外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关、学校、三资企业等部门,从事外事、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专业服务、贸易、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2 贸易/进出口;

3 互联网/电子商务;

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 计算机软件;

6 新能源;

7 中介服务;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日语、外贸、业务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日语翻译;

2 外贸业务员;

3 日语业务员;

4 营业担当;

5 日语外贸业务员;

6 日语营业;

7 日语担当;

8 日语客服。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4)

服饰最初是人类为了对皮肤进行保护和遮羞所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出现审美观念,并且通过服饰表现出来。据科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的原始人已经学会了用各种宝石、兽皮、兽牙、羽毛对自身进行装饰。这种原始而朴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类开始学会在服饰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民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开始形成了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地理上的距离越近,其服饰文化越具有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极为接近,文化在各具风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点在民族服饰上也有所体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娜死喾⒄沟慕嵌壤纯矗中日两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具体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年前。由于中国境内社会发展进程较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都影响甚至引领着日本文化。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文字、语言、生活方式,还是服装服饰。

无论是中国的汉服,还是日本的和服,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代表我国民族服饰的汉服,磅礴大气,具有庄严的气质;代表日本民族服饰的和服,古朴典雅。两者虽然在色彩上多采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对此,国内与国外的学者也展开过许多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许多对中日两国进行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包括了经济贸易、政治、文化、能源、国民素质等领域。但是,我国学者对两国差异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方面,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展开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在数量极少的民族服饰相关研究当中,也只是对历史上某一时段的两国服饰进行比较,或者是汉服文化对和服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姜丽在2010年发表的《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和李捷在2012年发表的的《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等。

(三)国外研究现状

在欧洲和美国学术界,也展开过很多有关于日本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日本的文化风俗、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入手。而在日本国内,学者也展开过许多对中国的研究,研究重点与中国学者对日本的研究基本类似,主要着眼于两国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缺乏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没有从宏观上对两国民族服饰的发展进行对比,这一缺陷在日本学者的研究当中也同样存在。

二、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一)中国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我国民族服饰的主要代表就是汉服,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三皇五帝时代。汉服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周礼而产生,并且不断完善,已经深深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华夏衣冠”这一词语就深刻说明了我国民族服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服虽然产生于周朝,但是在汉朝定型下来,汉服的得名也是由此而来。汉服一般分为裙衣、深衣、襦裙等几种类型,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与汉族文化庄重、磅礴、泰然自若的风格相符。

汉服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右衽,也就是在衣服的领口部位,前襟要向右掩,这是汉服自古以来都保留的特点。汉服这种特点的形成与我国自古崇尚右有关。右衽与汉族文化关系密切,甚至被认为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我国,左衽一般代指异民族的统治,也可以用于代称死者。

在汉族文化当中,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员的服饰也有所不同。“冕服”是一种重要的服饰类型,主要是帝王在各种庄重场合所穿戴的;而官员和学者经常穿戴的服饰则以“长袍”和“襦裙”为主;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上衣和裤子分开,这也是基层人民服饰与统治阶级服饰最明显的区别。头饰也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男子多数以斤、冠、帽作为头饰,而妇女则会在发髻上佩戴珠花和步摇等装饰。

(二)中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服饰的主要原料来自于植物和动物,比如各种兽皮、藤条等。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循。总体来说,我国的民族服饰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衣和裤子分开的形式,另一种是上下身连接在一起的长袍。在服装的装饰方面,我国民族服饰采用的主要是动物图案、植物纹样和几何图案。

汉服产生于夏商时期,在西周时代得到了初步完善。王室贵族为了维护统治,表明自身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其中就包括了不同场合穿戴不同颜色、样式和图案的衣服。到了汉代,纺织技术出现了极大进步,丝绸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服装材料,并且一直沿用下来。除了服装,人们还会利用玉石、金银材质的首饰来进行装饰。

三、日本民族服饰文化

(一)日本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日本和服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五百年的日本新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和服又被称为“贯头衣”,是一种套头式的圆领衫。在布匹上挖一个洞,将头伸进去,再将上衣和裤子用绳子拴在身体上,这就是最早的和服形式。随着原始社会的继续发展,服装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对襟式成为男士的主要服装类型。这种衣服长度基本覆盖到男子的膝盖,具有圆筒形的袖子,采用左衽,用绳子系在腰间进行固定,下身着“F”,也就是绑腿裤。而同一时期的女子服装,则采取全身连在一起的形式,类似现代的长裙。

在穿衣服的同时,日本人民还会搭配一些配饰,比如将长袖系起来的布,也有戴在脖子上的领巾。而于须比则是妇女用来包裹头部的装饰,这是为了避免男子看到自己的面貌。进入公元一世纪以后,日本的染色技术逐渐发达,日本人民开始大量使用染织品来作为衣服和饰物的主要原料。

(二)日本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民族服饰历史始于奈良时代,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左右。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的唐朝,日本派遣大批学者和僧侣到中国来进行学习,将中国的法令制度、民俗习惯带回日本。在这一时期,日本颁布了“衣服令”,规定不同官位级别的人要穿戴不同的衣服,无官职级别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统一穿着制服。

进入九世纪以后,也就是平安时代,日本民族服饰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在平安时代,公卿、武士与平民的着装区别进一步加大。对于平民服饰来说,袖口逐渐变成圆弧型的小袖,而对于公卿和武士阶级,则采用小袖外套大袖的穿戴方式。进入镰仓时代以后,武士文化开始兴起,服饰文化开始向着简约的方向发展,服饰风格开始趋于朴素,和服这一服饰类型也正式成型。进入桃山时代之后,日本得到了统一,绣箔、扎染等手工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服上的花纹和图案也越来越精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和服开始出现能功能分类,比如参加婚宴和茶会的“访问装”,参加庆典、相亲、成人礼的“留袖装”等等。

四、中日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

(一)中日在民族服饰上的差异

虽然已经进入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但是在日本街道上穿着传统和服的身影仍然很常见,和服并没有随着现代文化的发达而消亡。尤其是在日本传统的“男孩节”和“女孩节”,更是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大人与儿童。儿童穿着的和服在装饰上往往比成人穿着的和服要简单,只有背后的花结和一件小小的配包,没有其他装饰。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要精心打扮孩子,烘托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因为和服文化在日本传承。在日本街道上,随处可见出售和服的商店,也有很多提供和服材料的布料店。在售卖和服的服装店当中,也有一些身着和服的工作人员,就连大型商场当中也有穿着和服,脚踏木屐的模特。这是日本和服文化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和体现。

而在我国,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经历过各种时期,对于我国民族服饰的认定上,至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汉服”这一概念虽然被很多人认同,但是其界定范围比较模糊,是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另外,我国国土辽阔,包括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各有其特色的民族服饰。树立一个鲜明的中国民族服饰形象,已经成了现代人迫切的文化诉求。近年来,我国民间对于“复兴民族传统,树立汉服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也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振兴的好兆头。

(二)差异的形成原因

民族服饰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属于典型的岛国。在古代,由于航海技术所限,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在本国境内活动,环境相对封闭,这是传统服饰形象可以轻易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原因。另外,虽然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也同中国一样,经历过许多朝代,但是本质上都是大和民族自身的衍变过程,基本没有其他民族的参与,社会文化具有极高的单一性和纯洁性,这也是日本民族服饰可以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国土面积辽阔,自古便与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发生各种接触,形成了我国多民族的特征。在不断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军事冲突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国文化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成分相对复杂。而且,我国在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一直保持着对外交流,无论是通过丝绸之路还是海上航线,其中以汉、唐、明为代表。处于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当中,民族传统服饰自然比较难以保存下来。

(三)汉服对和服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日本四面环海,与外界沟通不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落后的状态。当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日本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我国境内战乱频发,部分人民流往海外,将养蚕、纺织等技术流传到日本,日本与中国的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并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在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学习中国的文化,模仿中国的服饰制度。汉服对和服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装样式上,在色彩搭配、花纹图样和配饰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木屐,就是我国传统服饰当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也被和服文化继承下来,并沿用至今。

五、结语

服饰文化是中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我国的汉服文化与日本的和服文化都是经历过漫长发展阶段形成的,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虽然我国在民族服饰历史上比日本要长久,但是在文化保存和继承上还需加大努力宣扬。我国应当积极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以期扩大我国优秀的民族服饰的世界影响。

【参考文献】

[1]竺小恩.弥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发展期[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3-57.

[2]周鹏程,张春梅.从传统服饰看中日文化的异同[J].科技视界,2014(09):98+132.

[3]王祖兮.论唐朝服饰文化对日本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4+40.

[4]闫彩妮.旗袍与和服的文化比较[J].陇东学院学报,2014(04):76-79.

[5]王宇倩.鹤纹样在中日传统服饰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05):129.

[6]竺小恩.朱舜水与明朝服饰文化在日本的传播[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46-52.

[7]徐竹君.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以旗袍与和服为例[J].艺苑,2016(02):96-102.

[8]竺小恩.古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形成第一次高潮[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47-52.

[9]竺小恩,潘彦葵.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服饰文化“唐风化”时代[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5-70.

[10]金禹彤.论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衣冠服饰礼俗――以《海行总载》记录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87-93.

[11]李捷.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J].群文天地,2012(07):134-135.

[12]肖琼琼.从民族交融看中传统服饰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47-52.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5)

 

一、引言

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外国吸收而来的语言。日语的外来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日语当中的汉语词汇也属于外来语。狭义上讲,日语外来语主要指来自于欧美语言,并且由片假名来书写的词。所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日语学习者当中,提到外来语,首先想到的就是片假名形式的外来语,而忽略了汉字外来语。前者当然是现代日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外来语,但后者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将主要从汉字外来语,欧美语系外来语两方面分析日本对汉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吸收。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展示日本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兼容性。金田一京助曾说:“每一个词语都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的外来语就是吸收外国文化的种子,外来语是研究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重要资料。”[1]让我们看看洒落于日本各个领域的种子是如何一点点一步步地把各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囊括到本国文化中的。

二、日本文化中的唐风汉韵

(一)日语中的汉字

公元四世纪人文历史论文,大和朝廷建立统一的国家,与邻国朝鲜,中国等的交流也频繁起来。在频繁的交流中大陆文化源源不断的传入到日本,汉字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扶桑之邦的。自此,日本从无文字时代进入了文字时代龙源期刊。到了平安时期,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慢慢有了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都是由汉字这个“真名”假借而来的,所以称作假名。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字体而成的。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的文人墨客推崇晋朝文化,于是临摹草书而来的。而片假名则主要借汉字楷书的偏旁而形成的。据说是汉唐佛教文化传入日本时,僧侣们抄习经文创制而成的。 [3]日本人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终于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组成的文字体系。日本民族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无文字时代到了拥有表音,表意文字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让人感叹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之包容。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已然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漂洋过海,抵达扶桑之国,并发展,繁衍开来。可以说汉字为日本民族送去了文明开化之灯人文历史论文,照亮了其漫长的文化发展之路。

(二)日本对汉文化的吸收

日本最早吸收的外国文化应该就是汉文化。主要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民族又是一个擅于吸收学习先进国文化的民族。而事实上先进的汉文化确实对当时相对落后的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正如一位日本汉学家所说:日本文化与汉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汉文化就像碱水,日本文化一与汉文化融合就成了豆腐。道出了汉文化在日本文化当中所扮演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隋唐时期,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吸收达到了鼎盛。彼时的先进汉文化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政治体制方面,仿照中国实行年号制。根据遣唐归来的高向玄理等改新国博士制定的新政策,设置了二官,八省的中央官制和国,郡,里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焕然一新的政体制可以说几乎是把隋唐封建集权制的核心移植到了日本。

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也仿照唐朝,设置了大学僚,以中国儒家经典《孝经》《论语》《礼记》《左传》等为教材。文学方面,可以说唐诗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当时从天皇到贵族几乎人人都会作唐诗,奈良时代到平安初期编纂而成的有名的汉诗集《怀风藻》《凌云集》等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是当时日本人最喜欢吟诵,模仿的了。比如,成书于十一世纪,日本文学中伟大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该书之中就引用了大量的白居易的诗。[4]文化艺术方面,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唐朝传入的。作为宗主国的我们对其不甚重视,而日本人却把这种文化发扬到了极致。再次,书法,唐朝时候书法艺术可谓百花齐放人文历史论文,登峰造极,日本人最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的作品龙源期刊。以至于现在日本还有几百家专门的书道学院。最后,日本的绘画也深受唐朝影响,具有明显的唐风。以至于学者称这个时代的日本文化为唐风文化。可见,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之广泛。[5]

行文至此,不得不感叹于日本对汉文化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已经随着汉字这个文化之种扎根于邻国日本,并与异邦本土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汉文化的影子,上至政经制度,下至文娱生活无不充盈着汉文化的映象。

三、日本文化中西方色彩

(一)日语中的欧美外来语

在现代日本,使用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俨然成为了一种时髦,时尚的行为。有时候明明有些日语固有词完全可以表达,却非要用一些蹩脚的外来语。而对于听者,就算对说话人讲的有些外来语的意思不明所以,也不好意思直说,以免让人笑话。由此可见,外来语在日本社会的应用已然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外来语的输入与日本的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吸收某国外来语的多寡,则反映出当时日本与该国交往,交流的深浅与长短。让我们随着日本历史进程的长河,看一下日本民族是如何一步步一点点地编织起这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西洋文字体系的。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与英美两国交往的频繁,输入日语的英美词语大量增加。经过大正,昭和到近现代的继承人文历史论文,发展,现在英语已经占日语现代外来语的百分之八十,成为欧美语系中最大的外来语。当然,大规模的美式英语输入日本是在二战之后。当时,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美国的“一边倒”,加上作为占领军的美军在日本驻扎多年,使得美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日本锁国政策的结束,除了英美外,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的文化匮乏与社会落后局面,使得整个日本民族对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欧美文化很快覆盖了整个日本社会。相应的日语中的各国外来语也猛增起来。代表这些国家特点或某方面文化优势的语言随着国家间的交流进入日本。来自法语的主要是服装,文艺,料理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バレエ(芭蕾)、ルージュ(口红);来自德语的主要是医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ウイルス(病毒)、イデオルギー(意识形态)、ザイン(存在);来自俄语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ソビエト(苏维埃)。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近现代文化是借助于吸收人文历史论文,融合发达的西方文明才得以取得迅速发展的。日本政府借助这些发达的西方文明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

(二)日本文化中的欧美风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实行欧化政策,全面吸收西洋文化。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所以首要的就是把西方发达的近代教育制度移植到日本,使得全民教育急速发展,二十世纪初日本成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发达的国家,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即使是在二战失败后,也以“国破教育在”的精神重建教育龙源期刊。福泽谕吉等把天赋人权论等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带到了日本。又大批聘请外国教师前来讲授和派遣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政策。跟当时学习汉文化一样,主要表现在衣食住。服装从天皇皇后的礼服到学生的校服全部采用西服的样式。吃的方面,以吃素为主的日本人为了学习西方增强国民体质天皇带头喝牛奶,吃牛肉,甚至僧侣也可以吃肉食,并娶妻生子。ワイン、ビール、ウイスキー等也开始进入日本社会。建筑方面,西式建筑多了起来,著名的国际社交场—鹿鸣馆就是由英国人设计的。

二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吸收美国文化。这时,除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受占领军的控制进行了各项改革外,美国的生活方式也在战后通过报纸,电影等展示在了日本人的眼前,对日本人的衣食住带去了巨大的影响。衣着方面,战前日本女性穿和服的居多人文历史论文,战后基本上都穿西服,到了现代,和服也只是在特别的日子才穿;吃的方面,战前,早饭是传统的米饭和味增汤,而战后面包,奶酪,咖啡,牛奶等西式早餐普及开来;住的方面,被称作“老鼠小屋”狭小的日本人的房屋在战后开始引入美式的住宅建筑方式,布局使用2dk,3dk这样的西式结构。在榻榻米上吃饭的传统的吃住一体的生活方式渐渐淡出了日本人的生活。可以说生活方式的美国化是战后日本人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如果说日本的古代文明是传承于中国,那么日本的现代文明就归功于西方,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中西融合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文化的这种混杂性,兼并性,日本文化也被称作混血文化,杂种文化等。也正是因为日本文化对外国文化的这种兼容性才使得日本文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总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王曰和.外来语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8.

[2]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25.

[3]唐磊.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4]李光泽,卜庆霞.日本文学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0-25.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6)

本文从生产业的概述入手,对物流企业的特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物流竞争力的构成及企业普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物流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提出要从明确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进行提升。这样,才能促进物流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逐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c.reenfield最早提出生产业的概念,认为生产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中生产包括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六个方面。现代物流行业是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运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能力。

作为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单一因素无法产生竞争力。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政策和行业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国家政策、市场壁垒、行业要求、产业链位置等方面是否占有优势和利处,由于国家政策和行业要求,会形成一些市场壁垒;二是市场竞争势力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市场容量、市场控制力、资金实力、核心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三是运营管理要素。主要指企业自身经营中的运营模式、人力资源、内部管理、创新能力、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企业物流的素质与能力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和物流质量4个方面。

基于对生产行业和物流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物流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成本意识和管理手段不强。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四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些现状,拟解决生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这些策略是突出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方面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生产行业和物流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生产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成本意识和管理手段不强。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四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是采取的措施和策略:这些策略是突出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既要对这些策略和措施进行收集、整理,还是予以一定程度上的验证来指导实践。

难点:是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四个指标。即: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和物流质量4个方面。企业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顾客服务成本等。物流职能成本率=物流职能成本/物流总成本×100%;物流效率一般的指标是:货物及时发送率(pi=ni/nt)、货物准时送达率(pd=nd/nt)、货物完好送达率(pw=nw/nt)和运输信息及时跟踪率(pn=nn/nt);物流服务包括三个指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间和回单返回及时率;从顾客角度出发度量物流的质量有9个指标: 人员沟通质量、订单释放数量、信息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和时间性。这9个因素包括了pds的三个指标,其中的三个指标--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描述了订单完成的完整性,它们与其它6个指标共同建立了从顾客角度衡量物流服务质量的指标。

拟采用的方法

1、科学发展法:利用生产行业的基础理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并结合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地看待物流服务企业的竞争力策略;

2、案例分析方法:如文中用到的郑州物流、民生物流的案例;

3、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生产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1、选题构思。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选择相关的论文题目,题目确定后要并充分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该题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具备现实意义和作用。

2、资料搜集。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积极收集四个方面的素材资料。一是要收集生产行业的基础理念知识;二是要收集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和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四个指标;三是要收集目前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要收集为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收集资料素材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一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刊杂志和报纸;二是网上数据库和企业管理类网站的文章介绍;三是通过上门采访请教相关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和经营经验。

3、论文撰写。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撰写论文。主要措施:一是严格按照论文相关要求进行;二是认真细致撰写,力求准确客观反映主题;三是把握进度时间,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撰写,避免拖延。

4、修改论文: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指导老师的初步审阅,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5、论文答辩: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1).:23-25

[2]徐从才、乔均.生产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j].中国流通经济,2006(2).:16-19

[3]傅京燕.国际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8(3).:78-85

[4]叶振宇、宋洁尘.国际城市生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滨海新区的启示[j].城市,2008(9).:60-71

[5]包晓雯、曾刚.北美大都市区生产业区位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12).:54-55

[6]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43-47

[7]成刚虎,刘彤胤.向现代物流管理要效益[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1).:37-43

[8]黄志明.中国生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7,(04).:56-58

[9]连廷广.论发展生产企业的急迫性和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02).:42-49

[10]吴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浪潮[j].理论与当代,1995,(z1).:36-38

[11]庄嘉琳.生产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7).:53-55

[12]夏晴.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及其发展路径[j].北方经济,2007,(07).:46-49

[13]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1) :35-67 .

[14] hagedoorn,j. understanding the cross-level embeddedness of interfirm partnership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 (3) :670-690 .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4 月 日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7)

前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企业文化的产生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总结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的管理学界纷纷远游重洋探究日本的企业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对日本80多家企业的探究,发现日本的技术设备,许多都是从美国引进的,找不出日本成功的奥秘。企业管理硬件也是从美国引进的,也没有发现什么诀窍。最终,美国学者终于发现日本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不仅重视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的”经营资源以及战略、结构、制度等“硬性”的目标和管理,而且更为重视经营信条、企业精神、信息能力、人力开发能力等“无形”的经营资源和“软性”管理。这些“无形”的经营资源以及人际关系、含蓄的控制等“软性”管理恰恰是日本企业成功、经济崛起的至关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学者把日本的成功奥秘不仅归结为一门管理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论断,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在此其间而诞生。随后,在美国兴起的“软”性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即企业文化革命标志着美国企业运用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来创新管理和提升竞争力的新时代的到来,进而风靡世界。

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涵义,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又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是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不少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开始认识到,在企业管理和竞争中,除了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以外,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因素。企业文化由自发的现象到自觉的实践再理论,标志着管理上的一场革命。

2、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的历程,企业竞争大致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点。

2.1第一个阶段是产品竞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品处于短缺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只要能够生产出适销对路、为消费者所欢迎的产品,企业就具备了竞争力,这一产品竞争阶段特点,可以总结为“我做得出,你做不出”。只要企业能够生产出好的产品,它就具有竞争力。

2.2第二个阶段是服务竞争。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很多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购买国外的流水线,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但是光靠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承认。于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产品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这一服务竞争阶段特点为“我做得到,你做不到”。企业都能生产出质量不错的产品,但是哪一个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更到位,它就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2.3第三个阶段是文化竞争。进入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从服务竞争上升为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竞争。文化竞争阶段的特点是“我做得好,你做不好”。例如,送货上门、售后服务“三包”等,大多企业基本的服务都能做到,但是如何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从“做得到”发展为“做得好”,这就要考验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国内外许多优秀的企业,海尔、联想、吉列等公司实践证明,文化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3、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3.1企业领导者要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员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3.2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弥补了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

3.3企业文化要使企业员工有认同感。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同一的理念,用全新的工作行为,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行为,来实践企业文化。例如笔者所供职的本溪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在职培训、先进人物宣传等形式,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加强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的宣传,使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全体员工的思想行动中去,让员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热情,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3.4企业文化建设要长期不懈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而且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理念,不断创新,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文化管理,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当年的街道小厂经过20多年发展成今天的国际海尔集团;笔者与之共同奋斗默默无闻的中国众多小企业之一,本溪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10年来凭借“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本着“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白手起家,走向市场,由当年租借办公室,固定资产只有一百万,发展成现在拥有二千多万固定资产、“送变电工程二级资质”企业,多项工程被省、市评为优质工程,公司转变观念、转变机制,无论是商业模式、技术模式、还是经营模式,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都是文化先行,实现精神变物质,伴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结束语: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为此,笔者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益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益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8)

尊敬的党组织:

在三个月前我还是个对党不是很了解的一个人,但是,入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后,我对党知道的越来越多,对党和一些优秀的老党员更加崇拜,为人民服务的心更加坚入党申请书范文定了。为祖国以后的繁荣富强伟大复兴更加有信心了!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我认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时态不是一种过去时,而永远是一种现在进行时。它不是一项突击一阵子就可以完成的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不断地在建设中的一种社会状态,需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

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

频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

对于政府来说,要狠抓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要打牢民生之基:就学问题。要解决民生之急:就医问题。要筑造民生之盾: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公民来说,要时时体谅政府的困难,不要总是跟发达地区攀比,所提出来的要求不能超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太多,否则是空谈。再就是要依法办事,遇事要冷静,不能超越法律的界线。其次要将创建和谐社会与各项社会生活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一种习惯。

千万不要搞成形式主义的活动比赛,必须是全民皆兵,众志成城,而且是持久战。比如说xx对和谐社会所作的概述中讲到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社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按照去做,才能让社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有和谐这个整体观念,不能为了部入党申请书范文门利益或地方局部的利益而伤害全国的整体利益,不能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要在和谐这个总观念的指挥下,奏响一部和美的交响乐。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二)

尊敬的党组织:

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组织,每一个组织在它成立的时候都会有其宗旨,即目的和意图,都会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组织每一个成员一切言论和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由党的根本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所决定的,是党的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与党的全部活动之中,是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厚根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都应该自觉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必须吃得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树立服务理念。树立这个理念,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认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弄清楚这些知识后,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处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处处想着人民的利益,用实际行动去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我们要践行服务职责。不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而不去行动,那样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服务的职责,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提升自己的人身价值。

再次,我们应该提升服务能力。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出现在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就必须拥有各个方面的能力。不然,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什么都不会,而只有一颗想为他们服务的心,那是完全没有用的,只是会更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最后,我们要规范服务行为。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规则行事。要时刻维护好中国共产的优秀形象,不能做出有损党的形象的事情。当然,在为人民服务时,我们还得制定高效快捷的工作程序,而不要拖拖拉拉,耽误人民群众的时间。

虽然,要做到以上的这些方面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有难度的。但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这些困难是不能击退我的。我一定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处处为人民服务。用最严格的要求来使自己能够践行党的宗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三)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员的帮助,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将本人近期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是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些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中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即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共产党员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总之,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和又红又专的模范,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工作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干好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此致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1

一、发达国家服装设计教育特点

(一)法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法国是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摇篮。法国的服装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是世界上最早将设计和制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国家。由于服装设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法国的高等服装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品牌灵魂并与世界和国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并举行学生服装设计展,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大众。

法国服装设计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学年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考核才能过关。为了适应这样的教学要求,担任该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都是具有多年设计工作经验,曾在多家法国知名时装公司和设计工作室工作过的设计师担任的。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四年本科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约占50%的,设计理论多于设计制作。

(二)美国专业特色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

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直接导致了在学科建设思路方面的多样性。由于美国的服装教育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服装设计、服装营销还是视觉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多年的市场考验,并且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延伸出了许多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比如商品企划,采购学等,这些专业教育也的确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服装造型、服装打版、纺织品设计、服装企划、陈列设计、经营企划、服装生产管理以及在流行搭配、流行报导、国际贸易等领域方面的工作,成为引领服饰流行风潮的先驱。

(三)日本善于对外学习和保护传统

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日本服装设计教育的灵魂。如三宅一生、川久保龄、山本耀司等设计大师先后赴巴黎学习服装设计,收集欧美设计经验,并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服装产业的发展,使日本的服装设计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日本服装设计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它不刻意强调学习者的创意,却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个创造力来自对文化的吸收、对基础理论的感悟和纯熟的实践能力。

日本服装设计教育还有一个为人称道的优点,那就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日本的服装设计教育不但没有因为学习西方而抛弃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反而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使服饰成为文化沟通的语言。从历届日本服装设计大赛获奖的学生作品来看,虽然各个时期的设计都紧随时尚潮流,但其中却散发着浓郁的日本风格,日本文化背景和日本式的设计手法在作品中展现充分,抑或自然流露,抑或刻意设计,都会使人感受到日本设计教育的力量,它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又不断向上伸展,吸收世界当代先进文化思潮。

二、中外高校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办学要有特色

在高校服装设计教育色就是优势,如何抓好特色教育是各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服装院校在教学当中应该结合当地特色,从本地的人文、消费市场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其次,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装院校办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并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产业、文化特点及学校专业优势等实际情况来考虑,使高校的服装设计教育从模式、形式到内容有自己的特色。

(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一直以艺术类人才的模式进行着培养,设计课程很多,但课程设置上倾向于理论性科目,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关联的却不多。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主要原因就是服装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结合相脱节。所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过程,不应该脱离社会和服装产业发展的潜在需要,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其发展导向,课程内容应服从于市场的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品牌,根据这个品牌的风格定位,进行服装的设计与制作。由于成熟的服装品牌在市场上都有相对独立成熟的客户群,被市场所接受,那么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会考虑市场接受情况。

(三)提高服装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道国外高校的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高水平的教师是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要更新,教师要通过再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方式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要重视,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为教师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四)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校企合作,应该是学校和企业都投入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研发外包"。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国的高等服装院校缺乏与企业的实际合作,比如参与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革新等等。服装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切合点,引导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才能加快学生进入市场的步伐。

三、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服装设计教育方面在办学特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探索的过程中敢于面对不足、反思不足、改正不足,中国的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也将迎来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10)

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的宁波国际服装节今年迎来了它的第十一次盛会。本届服装节以“融入全球化,提升产业链”为办展目标,以“提升服装产业,弘扬服装文化、打造中国服装名城”为办展思路,集聚有效要素,整合资源产业,奏响了服装产业链的主旋律。

第十一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于10月22―25日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届服装节去除浮华,紧密结合宁波实际,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以“大众时尚,国际色彩”为主题,凸显人民节日、行业盛会、贸易平台、友谊桥梁的办节理念。活动项目更加务实,取消专场开幕式,将服装节开幕式、招待酒会和文艺晚会合为一体,营造以“时尚、典雅、喜庆、祥和”为主题的节日氛围。

本届服博会更加注重产业推动功能,通过举办产品展示、产业合作与交流,趋势与论坛等,延伸服装产业链。注重城市形象提升,通过举办德国文化周,加强宁波与德国各城市的交流,扩大宁波的国际影响力。服装节同期举办了德国文化周,除邀请德国亚琛、法兰克福等11个城市的市长与宁波市及县(市)、区长就城市发展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外,还邀请了德国会展专家,大型展馆CEO和中国会展界的精英、企业家参加中德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德国品牌服装服饰展览、德国电影展等一系列活动以及2007中国服装论坛、2008中国春夏服装流行趋势和品牌、品牌评选、“新甬服”系列推介活动等。另外,组委会还在展会上特别新增设了“国际品牌特许加盟展区”。

在宁波服装节中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今年在原来成功的基础上,举办了它的第四届。这个由、全国青联、宁波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年服装周,包括了四大品牌活动:“先锋杯”2007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全球通杯”2007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服装品牌评选、2007中国青年文化名家论坛、宁波市第七届等少儿服饰文化节等。主办单位通过网络投票、短信投票、论坛交流、现场参与、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参与其中,服装品牌评选与活动深受青年的喜爱,社区广场群众服饰展演等市民服装服饰文化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本届服装节紧紧围绕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通过服装节的成功举办,推动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的临港型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通过举办系列服装经贸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服装业的合作,扩大服装服饰内外贸易,推动宁波服装产业成功转型、升级:通过举办系列服装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时尚之都。

上一篇: 彩超护士论文 下一篇: 英文广告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