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范围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5:51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1)

范围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范围定义不清、范围蔓延,影响项目的完成。在正式制定计划之前,我查阅了项目章程及初步范围说明书,查找了公司的组织过程资产,根据项目特点再结合以往的项目经验制定出了一份初步计划,随后召集所有项目干系人对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了一份详细的、科学的范围管理计划。 

二、范围定义 

一个成功的项目,应该需要在项目前期定义一个明确的项目范围以及详细描述,形成项目详细的范围说明书。在项目的早期阶段我带领项目团队,进驻客户现场进行研讨,查看了先前的信息化集成用户说明,现场观摩指挥平台操作,然后召集了项目干系人进行业务交流收集意见需求。我用原型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做成项目DEMO,以PPT形式演示系统升级后实现的功能,形成需求文件。做好文件后召集项目主要干系人对系统功能做评价,并根据客户要求不断改进系统功能,最终形成了双方认可的完整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三、创建WBS 

我根据项目的特点,利用公司整理出的WBS模板,召集公司相关领域专家和项目干系人召开会,最终决定把项目的可交付物作为WBS分解的第一层内容,形成一个树形 WBS。按照项目功能划分工作组,参照8/80小时原则,以一个较粗的粒度进行项目控制,实现无遗漏且相同层次的工作单元应有可比性且无交叉从属。有的功能实现需其它功能完成后方能实现,则需要采用滚动波式计划的方法。例如:地上指挥所、地下指挥所和机动指挥车互联互通需在综合布线、显示单元高清改造、视频信号数字化网络管理等工作完成后方能开展综合调试,所以我们将软件安装、调试作为近期完成的工作,综合测试作为远期工作。最后项目的范围说明书、WBS和WBS字典经双方确认后装订成册并形成范围基线。 

四、范围确认 

范围确认是一种阶段性的验收,但又是件很困难的事。我们希望客户能尽快确认以便开展后续工作,而客户则认为什么都没看到无法确认。对此,我通过两方面沟通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我通过和客户方主任多次解释,虽然项目范围确认是正式的,但并不意味着项目范围一成不变,只要走标准的变更流程且审批通过,均可以变更。另一方面,我要求项目团队重点对客户的潜在操作人员多进行沟通,认真进行操作培训,详细介绍项目的实现,用他们去影响客户对项目的认知。这样消除了客户的顾虑,高效地完成项目确认。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008-04

一、问题提出

为什么要选择价值管理计量管理作为会计新范式的基础呢?因为社会正处在新变革的初始阶段,这种变革“甚至比工业革命更要有震撼力,因为成千上万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变化同时出现,构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体系,与之伴随的又是一种被叫作‘现代化’的全新的文明或者生活方式”[ 1 ]。这场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及其运作方式:(1)企业不再有清晰的边界,而演化为一个由价值链交织起来的网络组织;(2)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成本(Cost)、质量(Quality)、时间(Time)、服务(Service)和环境(Environment)都是赢得客户的关键因素;(3)企业也是一种产品,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企业重组(Corporate Restructuring)、兼并与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产业;(4)价值作为一个综合的竞争力指标取代利润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当代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价值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所关注的关键问题。所以,从价值管理计量的视角来构建新会计范式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管理大师Peter F.Drucker(1991)指出传统会计系统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会计模式未能为最高管理层提供战略所需要的信息;Marsh(1999)认为企业价值管理是一个管理结构,通过评价和管理企业活动为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并通过股票价格的增加、股利的增长来给予奖励;Feldman和March(2003)提出一旦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应时,选择相适应的价值管理模式就能够有效地促进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趋同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夏冬林(2006)认为基于价值信息系统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企业资产的价值,它可以提供的信息更接近市场估价,更及时地验证市场预期,从而更加有利于价值管理绩效的实现。本文将对照传统会计研究基于价值管理计量管理的新会计概念与范围,并考察其变化之处。在此,笔者把基于价值管理计量的新会计概念称“泛会计”(Pan-Accounting)。

二、泛会计概念的界定与比较

(一)泛会计概念的界定

泛会计范式是什么?它与传统会计范式有何区别?概念是范式的基础,辨析新旧范式的会计概念界定是正确理解泛会计范式内涵的第一步。新范式下的泛会计准_定义为:会计是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通过价值计量过程反映其增值活动和控制环节,以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目标。泛会计概念范围不仅包括传统财务会计范畴,还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范畴纳入其中。

1.泛会计的属性具有两重性

第一,计量是基本属性。价值计量是泛会计存在的最基本理由,泛会计是对价值管理活动的信息映射。通过账户系统和财务会计确认及计量是对企业价值活动描述的一个基本维度;同时,也可以基于业务流程更加同步和实时反映价值活动信息的多个维度表达。这可以采用公众认可的传统会计的公允价值或者历史成本计量,也可以采用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现净值(NPV),甚至可以采用市场客户值(MVA)、经济增加值(EVA)和股东增加值(SVA)等。泛会计计量就是企业价值管理多维信息计量。第二,管理活动是派生属性。泛会计的管理活动属性需依附于价值计量属性,价值计量与价值管理难以分裂,它需要通过价值管理“提升器”功能来实现。泛会计计量必须体现“价值管理活动”来反映其背后的价值活动。不过,在泛会计计量信息粒度、相关性、频度性、前瞻性和空间性等设计表达方面,泛会计计量程度与范畴要远远丰富于传统会计计量,能够更好“满足”价值活动的需要。

2.泛会计涵盖的范围更加宽泛

泛会计跨范围不仅涵盖传统意义的财务会计,而且包括企业一切价值增值活动计量的其他学科,如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审计、公司财务管理多方领域。它的信息表达规则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对企业外部提供的价值信息(如财务会计),它遵循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规则,与企业经济活动并不同步,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形式过滤掉大量价值信息;第二类为对企业内部提供的价值信息(如管理会计),它更强调价值活动增值的内在逻辑(如卡普兰教授的战略价值地图和波特的价值链等),信息计量与企业经济活动要求同步,且强调管理多目标的信息多维度要求;第三类为对企业外部投资者提供的价值信息(如公司财务管理),由于强调前瞻预测性要求,因此,它遵循公司财务管理的价值评价规则,不要求信息的可靠性和追溯性,而要求更好反映并购或重组时资产的未来价值。

3.泛会计逻辑结构更加灵活和多样性

我们知道,传统会计逻辑结构比较单一和固化,采用会计凭证方式将信息输入账户系统,会计凭证将特定方法和特定数据固化起来,而泛会计逻辑比较灵活和多样性,采用基于决策支持(DSS)逻辑思想,让方法库、数据库和专家库并行存在,根据多目标来组合生成不同信息支持决策和管控,它是一个与业务流同步实时系统。可以理解,传统会计账户系统是泛会计系统的组成部分或一种特例存在。

从强调账户系统的传统会计扩展到强调价值计量的泛会计,泛会计“是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的概念界定不仅是对原有范围的简单延伸,而且是内涵与外延的根本性拓展。

(二)与传统会计概念的比较

传统会计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8)对会计的概念定义为:“会计是计量、处理和传送有关经济单位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依据它所提供的信息,报表使用者可据以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该概念还是把会计本质界定为信息系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迁,“会计是信息系统”的概念表达愈来愈显得狭隘。它将除会计账户系统提供的价值信息之外的各类货币计量信息和会计管理行为排除在外,其实,游离在账户系统以外的成本实时信息、管理会计过程信息、内部会计控制活动信息、内部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以及公司财务管理控制信息等,这些价值信息不作为会计范畴的信息并剔除在外,传统会计的生命力将会被湮灭。泛会计概念与传统会计相比,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1.泛会计有着比传统会计更泛化的“重心”

传统会计的重心不是“资产”,而是“收益”[ 2 ]。传统会计确认计量围绕资产、负债、收入和成本等六个会计基本要素,但归根结底还是“收益”,它最能表达企业契约各方的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关键点。随着时代变迁,“收益”信息反映过于狭隘和单薄,泛会计需要关注“企业价值”。泛会计信息确认与计量,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组织“价值链”价值增值信息,而且还要把关注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价值链,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标准不再是利润,而是“企业价值”。因此,企业价值管理成为现代管理和控制的核心任务,价值增值也成为当代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对外表现为创造顾客满意的价值产品和服务,对内表现为获得价值链增值(剔除成本后)的收益。可见,泛会计的重心“企业价值”取代传统会计的重心“收益”是未来会计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

2.泛会计有着比传统会计更宽泛的视角

泛会计概念比传统会计概念的眼界更加全面,不再是单一和外部的视角,而是多维和内部与外部交错的多层次视角。传统会计的主要职责就是“受托责任”或“决策有用性”,向报表使用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这种信息强调相关性,更加强调信息可靠性以便于“利益分配”,具有“政治特征”。这也是传统会计采用“账簿系统原理”将规则和数据固化的根源。反观泛会计系统,它不局限于单一会计信息表达形式: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对内部管理者,实时提供价值增值信息和绘制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战略地图”等。

3.泛会计有着比传统会计更强调过程性的目标

泛会计与传统会计对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传统会计目标只关注目标本身的内容及其层次性,而泛会计目标除此以外还强调反映目标实现的“桥梁”,即目标的实现过程。新旧范式的会计目标都强调使用者需求导向的产物,看似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然而泛会计范式的会计目标实现了不同使用者多维目标需求的统一,无须像传统会计范式对会计目标作无可奈何的取舍和排序。表面“不起眼”的差异意味着背后结构性的变革。这种结构性变革的要点在于大大缩小了实现途径与会计目标的偏离程度。大量文献已经表明,传统会计目标并不能在传统会计范式下得到很好的实现,而泛会计范式的会计目标由于有了逻辑结构的保障,其实现途径与之偏离程度将远小于以往。从中得到的一个启示是,会计目标研究应该更加重视目标的实现途径,而不仅仅是提出一些关于目标的术语,即强调会计科学的设计性。

4.泛会计有着比传统会计更深度结合的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它是人造系统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固化结合的产物[ 3 ]。如何定位泛会计范式之下的会计职能呢?第一,反映职能。(1)信息获取和储存。与传统会计系统不同,通过会计凭证记录的会计信息只是泛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大量泛会计信息直接来源于业务系统,在业务发生之时就存储在数据库中。(2)反映职能的实现模式。泛会计反映职能有狭义会计模式、改良会计模式和广义会计模式三种不同实现模式。三种模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们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企业,没有所谓最优的实现模式,正是泛会计系统异构性的体现。第二,控制职能。对泛会计而言,“控制”与“反映”同等重要,是“反映”职能延伸。(1)价值信息原本就承担着监督功能。一方面,价值信息能够减少人的信息优势,从而使委托人可以更好地观测人的行动;另一方面,价值信息为委托人实施激励或惩罚措施提供了信号。(2)泛会计是价值管理的中枢。企业价值管理目标的规划、分解、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借助泛会计提供的信息。(3)泛会计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控制实现对r值管理活动的控制。泛会计系统通过调控资金投向和分配方式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4)数据库与方法库固化的传统会计账簿结构十分有利于监控业务流程。

总体而言,泛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有表1中8个方面的差异。

三、泛会计范围的确定与比较

(一)泛会计范围的确定

“会计范围”一词的含义非常丰富,既可以指会计工作的时空范围,也可以指会计科学的学科范围,还可以指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这里的“会计范围”,主要是从会计理论层面讨论会计结构和功能意义上的范围。作为一个人造系统,会计是有界限和限制的,它既不可能提供无限功能,也不可能无限地提供功能。传统会计被定义为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因而传统会计范围是平面的范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两个维度规定了会计信息所在的平面,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程序和方法划定了会计信息在这个平面上的边界。

如何确定泛会计的范围呢?泛会计是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它具有价值计量和价值管理“二元一体”属性特征。所以,泛会计范围不仅要从泛会计信息(价值信息)所在的平面来考察,还要从信息背后对价值管理的控制行为来考察,这就形成了三个维度。因此,泛会计范围是立体的范围(见图1)。

下面首先从泛会计信息所在的平面来考察泛会计的范围,然后引入控制行为扩展到三维空间来确定泛会计的范围。

1.从二维空间考察泛会计的范围,就是要确定泛会计信息的边界

泛会计作为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计量所产生的泛会计信息是对价值管理活动的映射,是价值管理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泛会计信息包括三类:(1)传统会计信息。传统会计信息就是传统会计范式下会计系统生产的会计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稍后会进一步说明。(2)衍会计信息。所谓衍会计信息,就是由传统会计信息衍生出来的管理会计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等。会计信息和衍会计信息主要是用货币来定量化描述信息的,特别是狭义会计信息基本上完全属于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经济信息。(3)类会计信息。类会计信息属于衍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交界的中间地带,它指的是价值管理映射的、有助于内外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其他价值信息,它们可能是货币计量信息,也可能是非货币计量信息。

2.控制行为的引入把泛会计的范围拓展到三维空间

价值计量和价值管理“二元一体”是泛会计的显著特征,信息反映与控制行为无法分割,抛开背后的价值管理来讨论价值计量便失去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可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三个层面来理解控制行为的范围[ 4 ]:(1)在战略管理领域内,价值管理应完成四项任务:绩效、获利、衡量尺度和报告;(2)管理控制层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是价值管理在管理控制层的静态表现,而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编制外部报表则是它在管理控制层的动态管理内容;(3)财务交易和作业操作层面,这是价值管理的基本操作层面,是进行有效价值管理控制的保障。

从三维空间分析和确定泛会计的范围,有助于加深对泛会计“二元一体”属性的认识,把“二元一体”属性放到三维空间来考察,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泛会计的三维逻辑结构。通过价值计量反映价值管理和利用价值计量信息控制价值管理构成了泛会计的完整逻辑结构。它们产生的经济后果造成了企业价值存量水平的变动,正常情况下这种变动是正向的,即按照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变动。企业价值存量水平变动是客观存在的内在变化,但还必须经过投资者和价值相关公众的主观价值评价后才能成为人意识中的价值。

(二)与传统会计范围的比较

泛会计范式的会计范围与传统会计范式的会计范围相比,不是原有范围的简单延伸,而是会计内涵和外延根本性拓展所导致的结构性变革。归纳起来,泛会计范围与传统会计范围存在三个层面的差异:(1)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围不同;(2)讨论范围的空间范畴不同;(3)会计范围的实践涵义不同。

第一,从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围来看,泛会计信息包含传统会计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是泛会计信息的一个子集。传统会计系统是以复式簿记为记录工具、以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系统。传统会计信息的狭义概念是指通过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加工而得的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供给报表使用者,帮助其进行经济决策;传统会计信息的广义概念,不仅包括财务报表信息,还包括会计准则所规定的表外信息,这些信息同样会在财务报告上予以披露,以更好地反映财务报表信息。传统会计信息不包括管理会计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等衍会计信息,更不包括类会计信息。因此,从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围来看,泛会计比传统会计更加广泛(见图2)。

第二,从讨论范围的空间范畴来看,泛会计范围是三维空间的范围,而传统会计范围只是二维空间的范围。“价值管理计量系统”与“经济信息系统”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且是一个控制系统。价值计量和价值管理“二元一体”,体现了泛会计范式与传统会计范式的显著区别。

第三,从会计范围的实践涵义来看,泛会计具有职能管理和全员管理双重性,而传统会计只是一种职能管理。泛会计范式包含了芍挚创“会计世界”的视角:对于财务部或者会计部这样的职能部门而言,泛会计是一项管理职能;对于企业整体而言,泛会计是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而全员参与的一系列过程,它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容[ 5 ]。

四、结束语

作为价值管理计量系统的泛会计,其基本目标是反映和控制价值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泛会计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会计内涵和外延的升华,这直接表现在泛会计范围比传统会计有了极大的拓展。泛会计范围的拓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信息边界,即泛会计信息的广度超出了传统会计信息的范畴;二是新增的行为视角,即泛会计不仅包括价值信息,还包括信息背后的价值管理活动,三维立体视角是泛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最大区别。

【参考文献】

[1]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 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钱逢胜,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东,王翔.企业价值战略:现代公司的绩效解析与兴衰奥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3)

数字档案馆应组织对数据的有效访问和查询,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包括目录、索引和全文)进行查阅。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滚动发展、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的系统化工程,并且需要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来开展。

一、数字档案馆目标

从信息化建设的全局高度出发,针对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开发和搭建数字档案馆的基础运行平台等基础性建设工作;目标是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集中、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电子公文的网络化鉴定、归档、分类、接收、存储并按照使用权限提供网上检索利用,在标准规范、软硬件平台与系统、数字资源的开发、保存与利用等方面积累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我数字档案馆的滚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网络服务器基础设施建设。

目标是监理稳定可靠的支持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存、方便管理和高效访问的网络安全服务平台,包括不间断电源、防火墙、隔离集线器、网络设备的购买、安装、调试与配置,以及用于网络安全管理网关软件、入侵检测系统、网络版防病毒软件等基础软件系统的建设。

2、档案资源接收处理、统一存储与服务利用的集成化运行环境的建设。

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存储服务器(包括网络在线存储及备份、离线存储与备份)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部分应用软件系统等的购买、二次开发(集成接口和个性化开发)、实施、测试和运行维护等。

3、建设电子公文实施归档的系统。

初步形成文档一体化归档模式和基础运行体系,开展网络归档方案设计,制定电子文档一体化归档标准、规范,确定电子档案的保存格式及显现方式,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电子公文的网络化鉴定、归档整理、移交接收、存档保存目标,通过开发必要的接口圆形系统,为实现电子文件的网络一体化归档奠定基础。

4、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机器资源的综合管理。

结合学习档案馆现有的馆藏情况,开展对重要的急需保护的和利用率较高档案进行数字化,包括历史档案、需要抢救的纸质档案(自己模糊不清晰、图纸等)、找平档案、声像档案以及利用率较高的资料档案等,建立馆藏数字化加工的技术标准体系,规范数字化过程的工作流程,实现馆藏数字化形成的数字档案与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的集成管理与统一存储。

5、建立档案馆内部的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档案馆内部业务系统)。

整合馆内所有门类的档案信息(包括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会计、声像、人事等),实现馆内档案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为档案馆内部的集中、统一、规范化管理,为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档案的收、管、用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

6、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网站(档案馆对外服务系统)。

通过对现有网站系统进行改造,将开放档案信息、档案编研成果等进行综合整理,按主题进行系统化整合并与档案信息服务网,为各部门检索查询开放档案信息提供网络化服务;将各部门需要经常查阅的档案信息按权限分为立档单位提供网上查询系统。

7、综合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开展,培养档案馆的开展现代化管理的拥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项目实施、应用培训等调动档案馆内部业务管理人员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档案馆现有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档案馆未来开展现代化管理积累技能更全面、业务素养更高的人才资源;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总结现代档案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在国内档案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二、系统范围与任务

数字档案馆的网络、服务器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与系统实施的范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首先应根据项目目标与经费等确定数字档案馆的实施范围。

1、系统建设范围、

(1)业务范围。数字档案馆中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支持档案业务工作的信息化方式开展,包括电子档案收集、整理、移交、接收、归档、管理、查询、借阅、利用、转档、销毁等覆盖档案工作全过程的业务活动;支持各业务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集成、信息共享与数据同步的自动化处理。

(2)档案信息范围。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档案信息应包括档案馆接收和保存的各门类档案的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同步的自动化处理。

(3)接口信息范围。实现档案工作与各归档单位之间的业务集成与共享信息一次录入多次使用及交叉信息的同步更新。

(4)系统日志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信息)范围。包括各类用户使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详细跟踪记录,并根据需要提供对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日志信息进行分析、统计,提供辅助管理。

(5)系统用户范围。支持档案馆各部门业务工作者开展档案馆内部的各项业务工作,包括档案数据的增、删、查、改、统计、打印、转入、转出等;支持档案馆领导对档案信息系统中档案信息和日志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等。支持其他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查询档案信息;至此后档案馆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人员通过网络对系统进行安装、配置、运行、维护、数据批量转入转出、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备份与恢复、用户授权等。

(6)系统功能范围。的哪敢管开展需求分析提出的系统功能作为约束系统的功能范围。系统建设的某一阶段需要在锁定需求的前提下,规划系统功能。

2、系统建设的任务。

(1)确定系统目标。明确系统建设的任务、范围和总体需求,制定项目工作计划。

(2)需求分析工作。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现状分析,进一步将档案管理的详细业务流程、信息管理需求、接口需求等进行明确,由开发方与需求方密切合作、碎石沟通,锁定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

(3)详细设计工作。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开展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详细设计工作,主要由开发方完成,需求方确认。

(4)系统开发与测试工作。

(5)用户测试与系统试用。

(6)系统实施工作。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4)

一、系统的管理体系

对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和说明,是资产清查业务需求分析的基础工作。根据学校的资产管理、使用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活动中的分工和角色不同,系统的用户主要可分为使用管理、归口管理、财务管理、决策管理四个群体,并形成了系统的管理体系。具体是:

使用管理群体,通过系统录入固定资产基本管理信息,对本部门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资产管理群体,根据资产管理职责分工,通过系统审核固定资产增减和变动业务,保证使用部门管理员录入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符合有关业务制度,对其资产管理范围内使用部门的管理情况进行业务监督,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强大信息科学配置固定资产。

财务管理群体,根据财务审核职责分工,通过系统审核固定资产增减、变动业务,实行会计监督,保证符合财经政策、采购预算和结算制度,保证与会计核算系统有机衔接。

决策管理群体,根据职责分工和有关管理制度,通过系统了解固定资产及其管理情况,对职权范围内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决策、检查和监督。

群体中,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职责分工在系统内设置操作权限,对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和保护。

二、系统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含人员信息、资产信息、部门信息等)、实物管理、资产清查、查询管理、精密贵重及大型仪器设备信息维护、统计分析管理、非功能性需求管理等。

在众多需求中,资产清查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根据工作的需要或者上级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在一定时期内对学校所有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数量等基本信息进行账实、账卡、账账清查的工作,清查出来的数据可以直接给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也可以给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资产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清查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具体的整改和管理措施,总结管理经验。

三、资产清查需求分析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并不是随意执行的操作,它只是在特定时期进行的专项工作。何时何人可以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应该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实际需要统一进行设置。根据资产清查业务开展的需求,分析如下:

(一)确定资产清查工作需求。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可由上级行政部门安排,也可以按照学校自己工作的需要开展,但此项工作并不是随时都可以和有必要开展的。例如,在学校的校区搬迁、部门大范围调整,全国或者全省的财政部门要求开展资产清查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大在系统中,可以自动生成资产明细清单,形成资产账单。

(二)确定资产清查范围。资产清查的范围,根据资产清查工作开展的动因和目的确定。全国或者全省财政部门要求开展的资产清查,清查的范围通常是全校范围。学校根据自己工作需要开展的资产清查,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清查范围。只有明确资产清查的范围,才能准确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使清查工作顺利达到清查目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清查范围,包括时间和空间、金额等方面的范围,方便开展清查工作。

(三)制定资产清查方案。高校资产清查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甚至影响到全校工作人员。要让清查工作顺利开展,就要制定相应的清查方案。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考虑到清查方案可能涉及到的项目,例如清查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的设置;还应考虑到清查方案可能涉及到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条码采集设备,对已粘贴条码标签的资产进行快速清查,准确率高、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而采集来的数据可以由系统进行接收、分析、处理等。

(四)条形码扫描。资产清查的方式是利用资产增加时生成的条形码。在现场清查盘点和处置鉴定时,利用手持扫描终端进行扫描,对粘贴在固定资产上面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可以及时提供核查结果、备查数据,然后将实物标识与信息系统紧密连接。这项工作的前提,需要固定资产在入账时生成条形码,并一一对应进行粘贴。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5)

(1)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现阶段我国计算机信息集成系统行业内各企业间竞争较剧烈,信息系统集成市场存在较多不规范现象。通过项目管理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应用,可以落实技术规范,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2)有利于各业务层监督管理。通过项目管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中的应用,可以减少项目管理层次,推进整个项目运行机制改革。同时实现各项业务全方位监督管理,降低经营管控风险。(3)降低项目成本压力。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中存在较多的不可预见费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管控压力。而通过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可以在成本一定时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降低项目成本压力。

2项目管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中的应用实例

2.1项目介绍

某银行在内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实施以前,没有实现全省综合业务数据集中、应用集中。虽然该项目多数地区开通了地级市储蓄通存通兑运行网络,但是由于多数地区中心主机为微机服务器,通信效率不佳,且网络通信能力限制较大,无法实现网络全面覆盖。构建覆盖整个地区的综合业务系统,是本次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

2.2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

借鉴国外银行发展经验,可得出国外银行业全行为一个数据中心,因此建立分行集中式综合业务处理系统项目管理模式是可行性。同时在我国现阶段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配件及主机性价比不断提升,为整体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技术、财力方面的支持。在这个基础上,电信业务的飞速发展,也为构建综合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提供了良好的通信技术支持。总的来说,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可行性较高。

2.3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过程

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启动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结束过程几个阶段。其中启动过程主要是认识、了解该项目实施阶段内容。并启动项目,开始执行项目管理计划;而计划过程则是编制一个可操作的商业目标技术。并依据商业目标,进行计划的适当调整;执行过程主要是通过协调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其他资源,为计划完成提供充足资源支持;控制过程主要是综合利用监督、核查方法,实时、动态监控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进展。并根据实际项目进行情况,追踪项目实施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处理,为项目实现奠定基础;结束过程主要是设置规范的项目集成成果接收框架。并促使项目集成结果接收转变为具有一定顺序的终止环节运转过程。在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具体管理阶段,为避免用户与项目组理解不一致、项目验收与后续跟踪不完善等问题出现,项目组可采用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依据上述过程。以用户需求变更为要点,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科学管理。(1)在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启动过程,项目组可以掌握项目章程为核心。从整体出发,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进行阶段所需的文件资料信息进行全面分析。随后根据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需求,确定目标及范围。并开展后期范围管理。同时确定每一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工作分配及项目经理执行权力。(2)在计划过程,基于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特殊性,可以将整体内容划分为多种不同类型的文档。并将相关文档下发给对应的部门。随后以不同项目阶段完成情况为评定指标。结合范围管理计划及各项目参与人员达成的范围共识,以范围说明的方式。从项目目标、项目产品、项目成果、项目论证等方面,评估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范围变化、项目目标相符性及预期范围稳定性,保证整体计划顺利实施。(3)在该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组可在项目正式实施前期与客户、项目发起人共同围绕合同签订内容进行论证、核实。并对项目各阶段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执行阶段需求变更问题发生率。同时考虑到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涉及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费用管理、时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整体管理等几个知识领域,需要经过项目启动过程、项目执行管理、项目监控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收尾过程等几个过程。因此,在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目标设定时,应以项目质量、费用、进度控制为重点。在空间、预算范围、时间一定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资源,促使项目目标顺利实现。(4)在控制阶段,为实现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实施阶段的有效控制,项目组可以项目范围变更控制为要点。在对项目范围进行科学变更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变更行动的适当调整,同时汇总变更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范围变更之前,项目组应对变更内容是否在项目范围内进行判定、识别。若其在变更范围内,则项目组可进一步评估本次变更方案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预先设定解决方案;反之则可以与用户进行重新论述变更的必要性。在项目变更控制过程结束后,项目组可根据预定工作方案,启动结束过程。

2.4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要素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6)

Abstract:The Urban Fundament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Platform(UFGIP) is the co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which describes the urban message in the way of digital storable and digital description, providing the urban message application with uniform data framework.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practical work,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UFGIP from the overall structure, basic functions, relevant standards, data integration and update, data-sharing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solu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FGIP.

Key words: UFGIP;ArcGIS Engine; information system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空间地理数据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信息化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纷纷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以开发和推动。由于起步较早,在数据的获取、运行和管理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从建立数据管理体系、数据资源共享、数据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建立行业协会入手,已经构架起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空间数据运行体制。

1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1.1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位

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服务是目的,数据是核心,生产是基础,更新是关键,管理是保障”。

在奉化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中,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作用在于服务,提供基础地理数据服务,它不是一个针对政府具体的管理业务的信息系统,而是为政府管理业务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共性和基础性的地理信息系统,同时系统也可以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围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维护,为奉化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一个统一的、公共的空间定位基准和基础数据,为奉化市政府、企业、公众的地理信息应用提供基础地理数据和应用服务。

系统利用GIS技术,持续改进基础地理数据的生产流程与服务流程,建立数据更新的长效机制和技术手段,保证基础地理信息的质量和现势性,为奉化市政府、企业、公众的地理信息应用提供基础地理数据和应用服务,为政府信息资源基于地理空间的整合提供基础地理空间框架。通过机构建设和有效的管理手段,确保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行。

1.2 系统总体结构

总体上,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硬件与网络通信平台为依托、以政策、信息化机构以及安全体系为保障、以标准和规范体系为依据、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为支撑、以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为目标的基础地理获取、管理、共享和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地理信息系统。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可以将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划分为四个层次和两个体系,四个层次即支撑层、数据层、软件层、应用层,两个体系为标准和规范体系和系统建设与管理保障体系。

图 1 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结构

(1)支撑层

支撑层包括计算机网络以及硬件支撑平台和软件支撑平台。

支撑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GIS软件以及可能使用到的其他的软件平台。

(2)数据层

主要是指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负责整理、存储、更新、维护。

(3)软件层

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层指建设开发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包括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平台、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空间数据转换处理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等,实现对核心基础地理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数据转换功能的开发、数据交换逻辑定义等的支持,实现数据检查、转换、入库、交换、共享与等具体功能。

(4)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是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公众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应用主要包括政府应用、企业应用和公众应用。

2 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

奉化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FHGIS)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系统的建设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规范程序,在保证系统具备科学合理的结构框架基础上,力求先进性和高效性,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要求、将传统作业模式计算机化,而且要尽可能地提高各项指标,如一致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兼容性和适用性等,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体现系统的优越性。因此,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专业化原则;②标准化原则;③完备性原则;④可靠性原则;⑤适用性原则;⑥可扩充性原则;⑦兼容性原则;⑧方便性原则;⑨先进性原则。

2. 2系统的软硬件构成

1) 软件体系:系统的软件配置建立在Windows NT网络基础上,包括GIS平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2)硬件体系:系统的硬件资源包括数据输入输出设备、数据存储和处理设备、网络设备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等。

2. 3系统的数据组织与管理

2.3.1系统数据

数据是系统的核心,也是系统建设中最艰巨的任务。本系统的核心数据库包括:

1)城市规划区215平方公里的1:500、1:2000数字线划地形图数据库(DLG)

2)全市范围内的1:2000正射影像数据库(DOM)

3)全市范围1:10000基础地理数据库(DLG、DOM、DEM)

4)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道路数据库

5)规划区范围内用地管理数据库

6)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地下综合管网数据库

7)全市范围地名数据库

8)全市范围的控制测量成果数据库

9)全市范围的专题图数据库

2.3.2 数据管理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7)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basic patter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to North United Power Urad power plants. Details and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describ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s major functional modules, including: user management, labor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management, attendance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management.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AP-HR System; labor organization; personnel; attendance; salary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要发展,效益要可观,关键在人。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开发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我厂从2011年1月至6月开始导入并培训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SAP)管理系统,7月正式开始使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有专业性、实时性,批量操作数据等特点, 运行完善劳动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考勤管理及薪酬管理四大主要功能模块,发挥出系统的基本功能,满足运用要求。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正常的运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本系统很好的解决了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因人员多、分布广带来的管理难题。

2 认识SAP系统以及学习方法

从基础开始,目标要清晰,从基本的操作开始。要对所有的前台工作都了如指掌。这是一个SAP使用者和操作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要求。

尽量的与其他电厂人力资源部SAP管理人员多交流,把不同人员遇到的各种操作难题进行交流、讨论,以至于最终解答,相互进步。

尽量结合现有的工作整理数据。对于所有的ERP项目来说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导入都是必须经历的。而SAP的项目对于流程的调研、数据的收集更为重视。只有结合你现有的工作并在SAP系统中模拟这些工作,你才能更贴切的了解上一个系统到底要做些什么。

3 四大主要功能模块

SAP系统中四大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劳动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考勤管理及薪酬管理

3.1劳动组织管理

劳动组织结构管理作为SAP HR的核心部分和基础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了完整的组织框架。组织结构管理包括组织结构、企业结构和人事结构三大结构。

3.1.1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基于对象的结构,每个业务单元都被描述成一个对象,常见的对象如组织单位、职位、职务、成本中心等,各个对象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称为关系,关系是自动双向的,常见关系如隶属关系、报告关系、担纲关系、描述关系等。其中,职位与职位之间的汇报关系,是SAP HR设计“工作流”的主要依据。职位是连接组织结构管理和的重要纽带,一旦员工担任了某个职位,则通过该职位,员工就被自动地连接到了相应的组织单位、职务、成本中心上。 通过简单易用的图形工具,可以方便地搭建所有类型的组织结构。同时,组织结构也是设置结构化授权的基础。结构化授权是直接以组织结构为对象的授权方法,可以让用户只能查看或维护某些特定的对象。例如,通过结构化授权,可以限定用户查看或维护人事信息的组织范围。对于企业来说,最常见的组织结构是建立总公司(集团)、分公司、部门、职位、成本中心,及其之间的关联关系。

3.1.2企业结构

企业结构包含公司代码、人事范围、人事子范围、成本中心、业务范围等对象,其中人事范围和人事子范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人事范围是依据人事管理的需要对公司代码的子划分,一般依据地理范围来划分。人事子范围是对人事范围的细分,人事管理的很多重要分组都是在这层上划分。不过,如何定义人事范围与人事子范围并没有特定的模式,各个企业可以按照实际需求灵活地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企业在划分人事范围与人事子范围时主要考虑的是地理范围,因为要体现各地社会保险、福利规则的不同,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生成报表的参数以及定义权限和权限控制的依据。企业则通常是通过划分人员类别来定义人事范围,例如人事范围包括专业技术类人员、管理类人员、工勤类人员。

3.1.3人事结构

人事结构包含员工组、员工子组、工资范围、合同种类等对象。员工组是为了权限管理和其他管理的需要(如薪资、考勤等)对员工进行的分类,主要反映的是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员工子组是对员工组的细分,可作为报表选择条件、划分权限、考勤和薪资的差异分组依据,主要反映的是员工的工作状态。

在发电企业中,员工组一般分为正式员工、人才派遣员工、合同工、临时员工、实习生等,员工子组根据员工组细分为正式工、试用期员工等等。企业则通常是按照员工与学校的关系来划分员工组的,如在编、不在编、在岗、不在岗等。针对在编在岗的员工组,员工子组又可细分为正式员工、初期员工、延退员工等等。针对在编不在岗的员工组,员工子组又可细分为长短病假员工、外借员工、出国员工、停薪留职员工等,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组织结构是按照企业或的实际组织架构来搭建的,而企业结构和人事结构则是按照管理需要人为划分的。

3.2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模块记录了员工各个方面的人事主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分为员工的属性及员工的行为。SAP将员工的诸多属性称为“信息类型”,将员工的多种行为称为“人事事件”。每位员工的档案都存储在本系统内,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如:出生年月、学历、民族、职称、工作简历、奖惩情况等内容。

在SAP HR中,员工的所有数据都存储在信息类型内。是对不同性质数据的逻辑分类,此外,SAP HR还提供了时间限制功能,在数据输入时对时间段进行逻辑校验,系统的这种自动纠错功能确保了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在SAP系统中,每位员工都有一个编号,这个号码是系统识别每位员工的代码标识,反映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人员分配关系,应用及配置原则如下所述:

每位员工都有唯一的一个固定代码,我厂员工数字代码为八位数,均为0到9之间的自然数,无特殊符号或字母表示,如:张三,10220124。这个号码将跟随本人一直到退休或离开本公司,这个号码不能再被新的员工再用,具有一次性。每位员工的档案信息和数据都以此号码为索引存储。

对于管理岗位的人员来说,是通过行政职级来区分管理级别的,所以需要自定义管理类职务聘任信息。对于工勤技能岗位的人员来说,是通过工人技术等级来区分工人技术水平的,所以需要自定义技术工人类职务聘任信息。可以将所有这些与聘任相关的人事信息归纳到任职信息这一标签栏目下面,既使操作界面清晰明了,又使用户能够快速定位所需信息。除此以外,自定义专家信息、获奖信息、出国进修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

3.3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主要是生成工资核算时所需的考勤数据。在工资核算前进行此操作,一般情况考勤计算程序在系统上线后的生产系统里是自动调度在后台运行,不需要手工运行,业务人员只需要使用考勤管理工具在出现错误后做处理。考勤计算完后,能通过考勤情况统计表查看员工的考勤结果信息,以进行考勤审批,审批后薪酬管理员才可以进行工资计算。

3.4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员工的工资核算和发放,管理的信息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不能有任何错误。

3.4.1管理模块功能

使用SAP-HR薪资管理模块,薪资计算过程就按预先设置的程序以流水线方式进行。除此之外,它把多种复杂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例如时间数据的评估,部分薪酬计算,扣发工资数额等。SAP HR薪资管理模块需用到许多其它模块的数据,如劳动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时间管理等。薪资计算程序运行时,系统会按照专为企业的公司制订的特殊规则来运行。

3.4.2 薪资数据管理

薪资相关人事事件,系统定义了与薪资数据有关的人事事件操作,通过相关操作,可以执行人事事件变更薪资数据,如新入职人员进入系统后需要执行入职定薪和入职社保公积金处理。

薪酬数据维护包括:

工资状态:对停薪、调整回算、离职后发薪等时间进行设置。

基本工资:设置员工所在岗位对应的岗级岗序。

经常性支付:录入员工在一定期间内,每月固定发放的工资项(上岗津贴、地区补助等)。

个别津补贴的特殊处理:由于工龄津贴是系统根据员工工龄起算日期自动生成,女工卫生费系统根据性别自动生成。

偶然性支付:录入员工在一定期间内,偶然发放一次的工资项(如各类津贴、奖金等)。

银行账户信息:录入员工银行账户信息,核算工资时,必须维护,否则工资将不能发放。

工资演变信息:记录员工每次工资调整的情况,如在调动、晋档、调标等工资变动业务完成,将自动记录信息。

工资发放结果:工资核算完成,且退出当月的工资核算,查询员工发放工资结果。

批量导入和快速输入:维护薪资数据时,会遇到需要路入大量的数据,如每个月的奖金、代扣项等,如果对每个员工一一去维护,将十分繁琐且效率低。为此,系统提供了批量导入和快速输入工具,通过对工资项进行批量快速输入操作,或者由系统提供的Excel模板,整理成文本文件后批量导入员工各项工资项目、奖金及社保公积金的金额,可以大大提高工资数据录入的效率。

3.4.3 薪资结构设计

薪资结构设计主要是设置各独立单位、部门及各类人员的薪资结构,以及所包含的薪资项目和计算规则。系统通过工资核算范围的引进,实现了公司各独立单位、部门的工资单独运算。工资核算范围是指薪资核算人员所需处理的员工范围,是薪资核算人员的职责划分,且同一工资核算范围内,员工的支付周期与支付日一致,一般由固定操作人员负责管理统一核算。每一员工需指定一工资核算范围。

根据薪资发放原则,在系统成功配置了各种薪资数据的发放规则。如地区补贴,误餐费:

地区补贴=(1-(病假天数 事假天数 矿工天数)/制度工作日)*地区补贴标准

误餐费=(制度工作日-缺勤天数)*误餐补贴标准

5 总结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8)

项目是为提供一项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项目的特点是一次性的,项目能够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项目是逐步完善的,项目是有目的性的,项目目标的实现是受到资源约束条件限制的。项目的目标就是满足客户等相关项目干系人在进度、成本、质量上的不同需求和期望。项目管理是有关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的应用,用以管理以项目为导向的活动来满足和超过客户的期望要求。项目管理是一套原则和惯例,它用以有效管理以项目为导向的工作。项目管理是对一些与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的整体。这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2]。

2项目管理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1范围更明确

一个成功的项目,应该做且只做成功完成项目所需的全部工作,为了保证这一点,在项目前期就需要一个明确的项目范围。因此,只有将需求搞清楚,才能从业务到需求进行准确的去表述和形成可靠地依据。项目范围管理就是要确定哪些工作是项目应该做的,哪些不应该包括在项目中,项目范围管理影响到项目的成功。

2.2进度更科学

进度管理是医院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进度一旦失控很可能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成本失控。另外,一旦进度迟缓,可能面临赶工的情况发生,赶工就存在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出现。

2.3质量有保证

质量管理是医院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医院信息系统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是能不能达到质量管理计划中的质量标准。实践证明,项目的建设质量不是靠检测出来的,而是靠科学的设计、严谨的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严格的验收把关等措施保障的,很大程度取决于由各系统和各个环节密切配合。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使得项目能够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要。

2.4整体更协调

医院信息系统项目建设需要达到多种目标包括成本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等,这些目标既是相互联系又是互相制约的,进度落后时需要赶工,赶工常常很匆忙,事倍功半导致成本增加质量降低,这就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平衡,使项目在防范风险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预算和工期的约束条件下,能够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3]。

3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应用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3.1加强医院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体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项目整体管理计划既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将范围管理计划、进度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沟通管理计划、干系人管理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采购管理计划等子计划进行综合优化后形成项目整体管理计划的。实施好项目整体管理,可以平衡好十大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使项目顺利完工,满足相关项目干系人的需要,达到令各方满意的效果。项目的整体管理主要包括:制定项目章程、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监控项目工作、对项目进行整体变更控制、结束项目等内容。通过实施这些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中整体管理水平,使项目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

3.2加强整体变更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对项目的变更进行有效管理的工作。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政策的变化,新技术新方案的出现,甲方出现新的需求等,都会使项目的变更在所难免,为此必须走变更控制流程:变更申请→变更的影响评估→提交变更控制委员会CCB审批→获得批准后,安排相关人员实施变更→对变更的结果进行验证。通过执行整体变更控制流程,可以使变更申请规范化,促使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

3.3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

软件方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使用矩阵图描绘出本项目的角色和职责关系描述,然后采用组织结构分解形式,将项目组分为项目管理小组、平台开发小组、平台测试小组、平台实施小组、质量保证小组、系统集成小组、监督小组、培训小组、后勤保障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绩效评估以及冲突管理的方法来管理项目团队,定期召开项目绩效评估会议,根据项目组成员每周提交的绩效计划和实际完成的绩效工作相比较,看成员是否完成,若未完成,则要分析原因,如果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则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例如加班,在成本未超支的情况下增加资源等,要是由于自身技术能力不足,则要考虑调整该成员的工作或让有经验的人指导协助完成,以期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在团队管理中还要多注意团队成员的行为,尽早识别团队成员间的冲突,并采取合适的方法管理冲突。对于团队成员的行为,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应采取私下沟通的形式,了解原因,分析原因,并提供疏导和帮助;而对于成员之间的冲突,更要及时妥善处理,处理冲突时最重要的原则是对事不对人,应聚焦在问题上,应找到解决办法。

3.4强化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就是满足项目干系人各种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求的程度。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质量与范围、成本和进度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属于项目范围的一部分,质量的优劣决定了范围控制的结果。质量的好坏与成本高低关联性极高,过分的追求高质量会导致成本急剧增加,很有可能导致成本失控、超出预算;同样,质量管理做得不好,将产生大量的质量损失,如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增加等;因此,只有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计划要求,扎实做好质量管控才能使成本相对合理地控制在制定的范围内。同样,成本投入的多少也影响着项目质量,过分地控制成本可能导致原材料、人员技术水平、质量保证措施等投入不够,导致项目最终质量一般般,不符合甲方验收要求,导致返工、返修等,反而增加了成本。好的质量是需要适当的时间范围才能完成的:给的时间太短将导致过多的加班、赶工、快速跟进等,从而导致项目质量控制不够严谨,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同样,工期太长将使项目组成员任务工作量不够饱满,工作过程中没有紧张感,甚至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将大大降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因此,项目质量不仅单独与范围、成本和进度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多向关联关系,可见项目的质量管理是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4]。

4医院信息化项目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医院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网络安全及人员培训问题

(1)做好网络安全工作。医院全年无休,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7×24小时不间断运行。通过增加设备的冗余例如增加双路电源和备用服务器增加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在网络方面,将门诊、住院、医技、职能科室划分为不同的VLAN,可以有效避免广播风暴的发生,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有效监测和防止木马病毒的攻击,通过这些措施来保障内部网络及数据的安全。(2)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项目组成员在定期进行相关计算机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对日常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医学知识进行普及,另外对于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定期进行信息系统操作知识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项目组成员的工作技能和效率,提高了医院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掌握程度,使其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2项目管理的质量、进度、成本的平衡

项目质量就是满足项目干系人各种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求的程度。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质量与范围、成本和进度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属于项目范围的一部分,质量的优劣决定了范围控制的结果。质量的好坏与成本高低关联性极高,过分的追求高质量会导致成本急剧增加,很有可能导致成本失控、超出预算;同样,质量管理做得不好,将产生大量的质量损失,如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增加等;因此,只有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计划要求,扎实做好质量管控才能使成本相对合理地控制在制定范围内。同样,成本投入的多少也影响着项目质量,过分地控制成本可能导致原材料、人员技术水平、质量保证措施等投入不够,导致项目最终质量一般般,不符合甲方验收要求,导致返工、返修等,反而增加了成本。好的质量是需要适当的时间范围才能完成的:给的时间太短将导致过多的加班、赶工、快速跟进等,从而导致项目质量控制不够严谨,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同样,工期太长将使项目组成员任务工作量不够饱满,工作过程中没有紧张感,甚至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将大大降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因此,项目质量不仅单独与范围、成本和进度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多向关联关系。

5结语

通过在医院信息化项目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体系,使得医院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取得了令各方满意的成果。通过成功实施医院信息化项目,实现了医院业务系统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消除了信息孤岛,使医院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实现了充分的实时共享。当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后期培训过程中,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因时间紧,在培训时只对当班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轮休的人员未及时培训,不过经过后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轮休人员进行了培训。总之项目管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归纳总结,才能使自己的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引用

[1]王新.项目管理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必要性浅析[J].中国医疗设备,2008(9):72-73+53.

[2]薛大龙.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9)

本文以XX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项目为例,结合作者实践,主要论述了项目范围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内容、项目范围的定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如何进行项目范围的确认和范围的控制等五大过程,并探讨了该项目范围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针对存在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改进思路。

【正文】2012年3月,我参与了XX市XX企业的X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项目的建设,由于本人具有较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项目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又是单位软件开发部门的负责人,因此有幸被指定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XX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项目是投资70余万元,项目开发周期7个月,项目团队有15个人,包括:项目经理1人,开发工程师8人,测试工程2人,文档工程师1人,配置管理人员1人和SAQ 2人。该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该系统结合X公司招标工作的需要,系统划分为网络通讯层、硬件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应用中间层,设计并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采购项目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我的工作空间、综合业务、会议纪要、用户系统权限模块、系统日志、公告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功能模块。

在项目启动阶段,公司领导组织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议。会议上,领导介绍了项目的前景以及项目的重要战略意义等。为了便于该系统的实施与推广,XX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项目系统采用了B/S结构。另鉴于对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公司决定采用三层架构模式,以基于构件及服务技术的开发、整合、项目工程化管理的ResourceOne作为支撑平台,为一体化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分配角色和权限、角色的身份验证、一体化系统界面的统一集成提供了环境。以IBM WEBSPHERE作为中间层运行环境,鉴于XX企业大部分业务系统数据库均采用ORACLE 10G,为了便于该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具有更好的兼容性,此系统也采用此版本数据库技术。

由于本项目的建立,涵盖短信提醒、可移动办公等内容的有效沟通渠道,实现了后台支持前台、部门相互协调、渠道顺畅、沟通到位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为了保证采购项目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与交付,在本项目中,项目范围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范围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界定项目包含且只包含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对项目其他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以保证顺利完成项目的所有过程。确定了项目范围,也就确定了项目的工作边界,明确了项目目标和项目主要可交付成果。对于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如果不能明确地定义和有效地控制项目范围,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如何做好范围管理工作,我主要从项目范围管理的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管理。

一、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范围管理计划,规范项目范围管理工作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项目经理要想真正管理好项目范围,没有必要的技术和方法是肯定不行的。国外曾经有人对项目失败原因进行调查,其中计划被放到了首位,可见它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为此为了避免项目的夭折,我借鉴了公司相关项目的模板,制定了该项目的范围管理计划。在此计划中包括了定义项目范围、制定详细范围说明书、定义和编制工作分解结构以及验证和控制范围的步骤和方法。为了确保该项目管理计划的合理、有效,我还召集了相关专家、范围管理等技术经验丰富骨干任何等若干重要项目干系人,对此项目范围管理计划进行论证。

二、《项目范围管理计划》为纲,做好项目范围的定义和创建工作分解结构工作

定义详尽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它主要是基于项目的主要课交付物、假设条件、限制条件等。在本项目中根据本项目的章程和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项目管理计划,进行详细描述项目和产品的过程,并把结果写进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详细范围说明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项目的目标。包括成果性目标:后台支持前台、部门相互协调、渠道顺畅、沟通到位,提高工作效率。

2、项目的可交付物:到位管理、事务管理、绩效考评、监督管理、金点子、营销论坛、远程培训。

3、产品验收标准。提交可交付物后先根据政策文件与客户一起进行评审,然进行项目试运行正常且稳定1个月后进行验收。

4、项目的约束条件:2012年10月1日完成项目交付工作。

完成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采取分解的手段把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成更容易管理的单元,最终得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在此项目中,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是在项目范围书基础上制定的。本项目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方式是以项目进度为依据划分WBS,第一层是大的项目成果框架,每层下面再把工作分解,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合进度划分直观,时间感强,评审中容易发现遗漏或多出的部分,也更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

三、做好项目范围确认工作,确保项目准确、满意完成

范围确认是项目干系人(发起人、客户和顾客等)正式接受已完成的项目范围的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WBS上的可交付物进行监控,对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的可交付物及时进行会议评审,涉及核心业务的,提供相关文档由客户一起进行确认.比如,在事物管理开发完成后,我组织组长、业务专家依据政策文件逐一进行会议评审,评审后要求测试人员写测试文件,并将系统计算出的结果截图附在测试文件中,发送给客户相关人员进行确认。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10)

结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实际需求,扩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该系统构建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有利于增强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促使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深入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内容,在构建该系统的过程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性能得以优化,增强系统推广使用中的适用性。

1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1)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提高该技术的利用效率,应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内涵:所谓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支持下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通过对数据传输方式的引入及利用,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满足终端设备与各计算机之间信息正常传递的实际要求。因此,在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根据系统构建要求,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正确认识,保持该技术实践应用中良好的服务效果。(2)信息管理系统概述。信息管理系统,简称为MIS,是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的缩写。其使用中由于涉及了多种学科,像管理理论、计算机等,客观地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且该系统的实用性较强,能够为信息的深入分析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工具,通过对各种设备、软件及硬件设施的整合使用,实现了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及维护等,促使管理人员能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完成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人机集成化系统构建。因此,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构建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种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促使相关的管理工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2计算机通信技术实践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1)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结合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具体表现在:基于数字信息的传输模式,能够使通信模拟传输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效率不断提高,并实现信息传输模式转变,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及利用提供保障,不断优化不同信息传输中所需的传输模式。(2)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基于适应性角度考虑,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不同领域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该技术使用过程中有着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领域的业务需求。像多媒体应用中的影视资源下载、通信方面的视频通话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促使各种数据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传递,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3)具有可靠的传输性能及抗干扰能力。通过对基于二进制数字传输模式的合理运用,能够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范围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信息传输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在光纤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的传输性能将不断优化,其性能可靠性逐渐增强,从而满足数据信息高效传递要求。与此同时,信息传输中注重二进制数据传输模式的合理使用,能够在加快计算机通信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噪音的针对性处理,确保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促使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性增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保持计算机通信传输通道顺畅性。因此,需要在未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重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服务水平。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3.1系统中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处理不同数据的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使数据处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而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下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该技术数据高效处理优势的利用,能够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应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引入,满足数据高效处理要求,优化数据处理方式,从而为自身自身应用范围扩大提供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时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使用,对于自身的性能优化及应用范围扩大至关重要,关系着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方向及研发技术水平,需要技术人员在系统运行中处理各种数据时正确看待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价值,确保数据处理有效性。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优势。

3.2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

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长期运行中能够具备良好的预测功能,应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确保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并保持良好的信息传输质量。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在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引入,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预测功能能够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处理,不断提升信息管理系统长期使用中的潜在价值。与此同时,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使用中,为了保持系统良好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应在系统运行中采集、传递信息时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各种需求,全面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水平。

3.3优化系统的计划功能,增强系统控制功能应用效果

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需要提高对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的整合利用效率。因此,应选择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促使系统中各管理层数据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利用的实际要求,实现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设置的过程中,也需要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开发。而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能够使系统的控制功能设置得以实现,促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应用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确保数据信息正常传输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控制效率。同时,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系统辅助决策功能设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增强其决策功能实用性。

3.4优化系统决策功能,确保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实际作用的发挥,关系着系统整体的运行服务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对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的优化,应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运用,将该技术应用于决策功能优化的具体流程中,保持系统功能完整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未使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其中的辅助决策功能也不复存在,系统中数据的实时传输及处理目标将难以实现,会影响数据处理效果及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设置及优化中充分考虑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全面提高系统时效性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中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大规模的推广使用。某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4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受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因此,未来这类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将会朝着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促使功能强大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应用范围得以扩大,促使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中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对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促使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因此,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作用下智能化、可视化的发展方向有着更多了解。

5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分析

(1)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实时传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通信中的物理层,确保了数据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系统运行中为了达到数据准确传输的目的,应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物理层频谱率的正确认识,重视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为系统更好的适应蜂窝环境提供保障。(2)合理使用MAC层技术。在性能可靠的MAC层支持下,能够对媒体访问进行控制,实现控制与管理信道设置,从而满足使用值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计算机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应注重MAC层技术合理使用。(3)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能够准确找到访问网址,应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实现用户不同子网切换,增强系统运行中的动态跟踪效果。

6结语

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结构的优化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对计算机通信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客观地决定了将该技术应用于系统构建中的必要性。因此,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中应结合各种信息高效采集、分析、处理的实际要求,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促使不同信息能够在系统良好的运行模式中进行传递,全面提升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为其在不同领域的推广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邓春华 单位: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剑楠.浅析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

[2]陆莉芳.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6).

上一篇: 地铁工作经验总结 下一篇: 政治学博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