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4 01:04:46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1)

1.完善校园网建设

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为全校的教育教学、校务管理、教科研以及其他教育服务而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其目的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内计算机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并通过Internet与其它教育同行的计算机网络互连。我们要利用建成的校园网站扩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2.加大教育软件建设

进一步加大教育软件建设。校本资源的建设立足于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建立我校共享的课程资源库,使校本资源建设成果源自学校教师,又服务于学校教师。

3.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对学校教师进行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和媒体运用水平。

积极开展学科整合研究,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培训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学校要结合校情、学情,充分挖掘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各类学科教学,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步形成“学计算机知识一从计算机学知识-用计算机学知识”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做好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竞赛辅导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4 .加强常规管理

(1)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包括《专用教室管理使用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等;建好各种台帐资料,包括《计算机室使用录》等;做好校内各种信息设备的管理工作。(2)加强对教师正确使用电教设备的指导,确保教师正确使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效率,使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的使用覆盖率在80%以上。

5.抓紧学科常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2)

目标与任务

1、加大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做好**小学全部撤并的前期工作,实现在秋季开学时**籍的学生准时在有关学校注册上课;对竹庄小学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调研,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实现与竹庄中学合并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2、抓住机遇、创新发展。象山、上坤小学的新楼房砌体工程完工;象塘小学新校迁建力争破土动工;溪尾小学的教师公寓装修有新的发展;于洁小学的综合楼要装修完毕并投入使用;象洋小学浇灌水泥篮球场。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学区性的“教育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校园网的全面建设。中心、于洁、龙腾、灵山等4所小学按标准建好电脑室并投入使用;于洁小学建成多媒体教室并投入使用。

4、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重视教科研工作,巩固和发展好“三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活动;坚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扎实抓好年段过关,实现各年级各学科的及格率在90%以上,毕业班的成绩保持全县前茅。

5、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能力;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6、开展“文明校”、“绿色学校”、“素质教育优质校”等创建活动,于洁小学争创省级文明校和绿色学校,坝下中心小学要争创市级素质教育优质校,坝下中心、龙腾等小学要争创县绿色学校。

7、立足现实,积极探求学校减债解困的有效办法,努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进行。

8、重视、支持幼儿教育,确保幼儿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9、大力营造文明安定、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力争创安率达100%,儿童犯罪率为0,重大事故发生率为0。

10、重视计生工作,计生管理率达100%。

具体措施

一、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

1、增强校长法人代表的责任感。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是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老百姓最舍得投资的是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办让群众满意的教育”,是在农村实践**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校长是教育的关键命脉所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一个什么样的领导集体、一群什么样的教师,办出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所以,作为一名校长,要时刻牢记自己法人代表的职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自己模范的言行去感召身边的教师,使他们团结一致为完成学校的中心任务而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过去的一年里,在学校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众多的学校教学建设取得了双丰收,这里有着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本学期将召开校长工作交流会1-2次,让各位校长畅谈怎样当好新时期的校长,将先进的经验在各校学习、推广,营造一个在校长的岗位上学当校长、会当校长、当好校长的良好氛围。

2、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百年大计在教育,教育之计在教师,教师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本学期要以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一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和考评制度,为下一步的评聘工作提供历史的凭据,做到做好做坏不一样,形成一个讲学习、讲工作、讲奉献的校风;三要认真开好教师会议,对学校的大事、要事要召开教师会议,集中教师的意见,集思广益,变教师对学校任务的执行者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共同承担学校兴衰的重任;四要分别在“三八”、“五四”、“七一”期间举行以“先进性”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演讲会,表彰一批“三八红旗手”、“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以推动他们在教书育人上奋发进取。

二、切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是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建设年,要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立体屏障,构建与新时期、新形势、新情况相适应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县定开展八项活动:①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结合3月份以“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举办《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②开展以“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十二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5月份开展全县性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③开展“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结合庆祝国庆,力求做到“班班有歌声,人人颂祖国”;④开展“平安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⑤开展文明校园各类创建活动;⑥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⑦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帮困助学活动,关注“留守”学生,建立档案,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⑧开展“双十”评选活动,即评选10名优秀班主任、10篇优秀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论文,拟于8、9月份交流。以上活动是对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教育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学区将在各校的开展的基础上加以评优、选拔,各校要抓紧时间、定好计划、责任到人、积极参与、抓出成效。

三、极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过去的一年,我们的课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全县**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受到了肯定,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个别学校还停留在口头上,处在等待观望中,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加以重视,更没有从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祖国下一代终身发展的全面的、长远的战略高度来看问题,因而管理、配套设施、教学理念、整体素质等方面远远滞后于课改要求,“穿新鞋走老路”,制约了课改的推进。本学期①要组织教师对新观念的再学习、再讨论、再实践,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②认真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班教师以县级培训为主,切实做到“不培训不上岗”,非实验班教师应坚持“校本培训”为主,以更好地适应课改要求;③要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督查,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为总课题的课题研究,坚持实行“送教下乡”,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跟踪、评估;④要抓综合评价制度建设,着手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⑤继续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培训;⑥抓典型,按照“面上推广、点上深化”的方针,确立中心校为第一批课改示范校、于洁小学为教科研实验基地,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引导作用;⑦各校要正视困难,再俭不能俭课改,勒紧腰带,为实验班教师添置必要的教学设备,确保单位时间内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要创新经费筹措渠道,自我解困

我县是教育大县、财政穷县,穷财政办大教育,确是困难重重,学校公用经费无法按时足额到位。目前,由于一费制的全面实行,多数的学校已负债不少,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积极探索减债解困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力争多渠道筹措资金,偿还学校债务。同时也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来正视困难,立足实际,积极寻找自我解困、发展之路;也不可怨天尤人,丧失信心,要在困难中寻求突破点和切入点,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一要抓住政策的机遇,向上争取一点;二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才的优势,多渠道争取资金;三要密切村校关系,探索激发干群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想方设法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四要科学、合理预算,勤俭节约,实现自我解困;五要盘活教育资源,在创新上找出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筹资建校、筹资解困有突出成绩的学校,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67-02

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1月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可见,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化之路是各大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信息化规划方案,比较分析各大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异同点,提出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六个基本步骤,并就其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个人的看法和意见。

1 找准定位,不盲目

信息化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总体发展势头较快。在经历了《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后,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也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目前步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各高校对于下一步信息化规划的定位均有不同,大致如下:

《中国农业大学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学校在可比办学指标上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差距;到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根据以上规划精神,中国农业大学以与“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总体目标,立足当前实际,制定学校信息化规划。

《西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以统计调查中的335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为基础参照,重点分析和比较临近重庆市的湖南、湖北两省的985/211高校的数据,确定学校在信息化资金保障、硬件设施、资源建设及保障措施的差距,找准定位。

由此可见,各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发展均有比较明确的定位。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定位要做到:依赖国家方针政策、结合学校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现状、注重横向纵向比较,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准定位,做到不盲目建设、有的放矢。

2 摸清现状,分析优劣势

“十一五”计划开始前夕,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会同CERNET摸底315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其中,数字图书馆高校:64.6%的高校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有40.3%的高校已建立;一卡通系统:26.9%的高校已建立;教务教学管理系统:56.7%的学校已建立;财务系统:69%的高校已完成;后勤管理系统:仅有17%的高校建立;学校网站:86.4%的高校已建立;科研管理系统:仅有18.9%已建立。

各高校对于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均是建立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四所高校的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现状分析的要点,总体来看,现状分析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校园网主干设备等硬件环境建设。比如各校区校园网部署情况、校园网覆盖面、网速、注册用户数、交换机数量、服务器数量等等。

(2)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指校园信息化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普及等。比如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电子校务的应用情况、电子文献、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等。

(3)信息化服务提升方面:主要重点集中在校园网络结构优化,信息化应用深化等。这一阶段逐步突出服务理念,将应用通过校园信息门户集成,提供单一入口,注重减少用户矛盾和降低业务复杂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比如面向学生的集成服务、面向教师的集成服务、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等。

(4)其他问题分析,如资金状况、管理体制等现状分析。

3 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北京大学的信息化规划目标是通过基础设施、教学、科研、电子校务、信息资源和形象化等方面的建设,到2015年,力争使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能够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的目标是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大学全方位发展。

西南大学的目标是以信息化引领和促进教育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核心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安全、便捷、环保、开放的西南大学智慧校园,以此为其总体目标。

兰州大学的目标是:以学校“十一五”建设规划为指导,为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提供数字化环境和服务平台。各校区实现数字化统一管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医疗、娱乐等全面信息化,办学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国内先进、西部一流的数字化校园。

因此,信息化规划的目标确立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先设置总体目标,再设置具体目标。先设置近期目标、再设置中远期目标,进而制定全面具体的系统规划方案。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依赖国家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教育部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政策文件,以其作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最基本依据。跟随国家建设方向和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自身发展。

(2)结合学校长远发展战略。

(3)结合自身现状、从实际出发。

(4)注重横向纵向比较。既要注重学校前期与现在的比较,更要注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

(5)突出重点。找出重点问题,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做到轻重缓急的明确区分。

4 系统规划,细化建设内容

内容规划上,要注意与学校现状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根据确定的目标及学校现状即可获取需求,针对需求和问题给出系统规划方案、列出主要建设内容。对四所高校的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和总结,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规划:网络系统、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体系。

(2)信息资源规划:学校业务模型分析、系统功能模型规划、系统数据模型规划、信息标准规划。

(3)应用系统规划:用户管理、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交换、一卡通平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网上服务等等。

5 实施计划与资金需求

根据统计资料来看,北京大学的规划年限为10年,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和兰州大学的规划年限均为5年。可见,高校信息化规划周期一般为5年比较适宜。规模大的学校也可视情况制定较长期的规划。

北京大学的具体实施计划安排为:2006-2007,基础准备阶段;2007-2010:关键性发展阶段;2010-2015:提高性完善阶段。其他三所高校均没有总体或详细的规划实施计划安排。可见,学校轻视实施计划的现象十分严重,在现实的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有详细的实施计划,更要有保证实施计划顺利进行的方法、措施、制度等。

对资金需求方面,北京大学给出了各信息化工程的经费匡算比例。中国农业大学就重点建设工程列出了费用预算。兰州大学编制了项目概算汇总表及部分建设项目分项概算表。西南大学没有提及费用预算。较之企业信息化规划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资金预算相比,二者相差甚远。(见图1)

可见,高校信息化规划中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详尽的资金需求是薄弱环节,大部分高校的方案中均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因此,作者建议以工程项目管理的思想,运用PCDA的管理方法,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各高校应将系统规划和建设内容按实施计划时间排列,给出对应阶段大致的预算费用。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预算成本与实施成本的比较,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具体包括:

(1)实施计划:编制总体实施计划、各阶段详细实施计划。

(2)经费预算:经费主要指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运行经费等等。编制总体经费概算、各阶段经费预算,详细的第一阶段经费预算。

6 保障条件

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一系列辅助条件作为保障条件,比如北京大学指出的保障条件有: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来源、制定政策法规、充实人才队伍、规范与标准制定、加强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步入理性、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农业大学指出的保障条件有:管理机制与政策、人员队伍、经费投入、办公条件、交流合作五方面。对于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均需要人、物、财三方面的支持,高校信息化规划也不例外。更要注重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保持与其他高校或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

7 总结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各高校信息化规划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事实也证明,如果信息化手段用得好,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信息化规划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给出高校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或领导的重视:

(1)全面仔细的分析学校现状,以此作为下一步需求分析的依据。

(2)要有战略的眼光和远见来看待学校信息化规划问题,结合学校自身的整体长远发展,确定一个适合本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详细目标,切不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

(3)了解IT技术的发展动态,使信息化建设紧跟信息技术、IT技术的发展,不至于过快淘汰。

(4)重视信息化规划的实施计划。信息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工作。建议各高校以工程项目管理的思想,运用PCDA的管理方法,进行高校信息化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2006-2015年)[S].2007.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4)

1.概要

100校计划于1994-1996年,由信息处理振兴事业会和财团法人计算机教育开发中心实施。该计划在近100所实验学校中导入网络的先进机能,使得学习活动具有高度的能动性,也使国内外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连接并利用数据库等成为可能,谋求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表现力。实践证明,这个方式超越了传统学校教育框架,并且验证了基于网络开展校际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计划项目简单介绍

100校计划实施的主要项目如下。

合作学习的“全国发芽地图”:该项目是参加实验的学校学生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观察各个地区南瓜种子的发育的不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有关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知识的计划;

“酸雨调查计划”:把环境问题作为全国性问题,进行全国性调查;

“网络通讯名单”:为了信息交换,参加实验的学校教师、学生和事务局成员建立“网络通讯名单”,作为将来信息交换的“试金石”。

新100校计划

1.概要

100校计划作为通商产业省推进信息化的具体举措,在发挥了因特网在教育中利用的先导作用,并切实推动了因特网在教育中的利用的同时也形成和遗留了很多课题,特别是以下课题:①在教育领域如何有效运用因特网进行国际交流,推进国际化?②为了普及因特网,如何在地区展开有效的活动?如何进一步促进因特网在教育中的有效利用?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化和网速的高速化,如何在教育领域更高层次地利用因特网?为此,以“国际化”、“地区展开”、“高度化”为核心项目,从1998年开始启动并实施了新100校计划。

2.主要计划项目的简单介绍

(1)“国际化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利用因特网进行国际交流的计划;

因特网教室;

亚洲高中生因特网交流计划;

Me and Media计划的展开;

参加KIDLNK;

翻译支援体制;

设置有关海外教育机关的窗口;

参加海外调查和国际会议。

(2)“地域展开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展开地域性的教育网络利用的实证活动;

教育网络的现状和相关状况调查。

(3)“高度化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用于教育的通信系统的运用实验;

定点观测资料、数据的共同利用计划;

现有数据库(资源库)的利用;

有障碍儿童对因特网的利用。

3.关于“利用因特网的国际交流实践”(国际化计划)的说明

(1)目的:进一步扩展新100校计划实施的Me and Media计划。Me and Media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因特网深入研讨媒体的各种意义、媒体的重要性、媒体的创造性以及媒体对学生自我形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问题。另外,在Me and Media计划基础上,本计划要进一步加强在欧洲广泛实施的ESP(European Schools Project)计划,在国内扩大实验校的范围。

(2)对本计划进行评价的项目:①关于媒体的认识;②向国内外展开。

(3)内容:在日本,由同志社国际中高等学校、京都橘女子高等学校等8所学校参加;在欧洲,在原有的挪威、瑞典、荷兰、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国家的学校参加进来。在所有参加的实验学校开设论坛,用于交换个人信息和信息交流。只向参加学校公布。在网站上参加校所交流内容。

100校与新100校计划的成果

从1994年100校计划启动到新100校计划结束的5年中,从初期的两个目标(实现主动性学习和实现超越教材、教室制约的开放合作学习),到后来的向国际化、地域化展开的技术与教育层面的高度化的追求。这两项计划的实施为推进日本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意义。

1.对国家政策的贡献

100校计划和新100校计划的实施,对日本的教育信息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100校计划的展开,儿童网络计划、以文部省为中心开展的对网络设备的配置以及利用的研究等相继展开,使得日本30个地区1076所学校装备了高速通信网络,118所学校连接了光缆,在全国教育界营造了教育信息化的氛围。可以说,100校计划的实施,使得日本中小学引入因特网的时间表提前了。100校计划的实施,还加深了文部省与通商产业省及自治省等日本政府机构间的协作,为在中小学普及教育信息化作了扎扎实实的工作。1995年1月,在100校计划开始实施之时,日本文部省了“关于推进为适应多媒体发展的文教政策”,同年2月高度信息通信社会推进本部发表了基本方针,之后,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审议会于1996年也作了在中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报告。100校计划为这些教育改革计划、经济对策的实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2.从点到面的延伸与深化及对学习的改变

因特网导入初期,只有少数的教师和学生自己使用,并且茫然不知所措。随着100校计划与新100校计划的实施,开始了地区间的交流,随后,又开始了国际间的交流。因特网不再仅仅是用于收集信息的机器,而成为收集、信息和共同学习、共同调查的媒体与工具。

3.人才的培养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胡晓玲(1975―),女,山东济宁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一、高校信息化规划概述

(一)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内涵

高校信息化规划是以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据高校核心业务需求,形成高校信息化战略目标,确定战略措施,设计信息化架构,以及部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它是在系统分析学校外部环境,以及内部运行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进行全面部署以及分步实施的构想。它涵盖了高校信息化系统中的业务、信息、应用、技术、安全、管理与服务等多方面,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顶层设计蓝图,从而全面地、系统地指引高校信息化的进程。通过规划使高校信息化立足现状,关注未来,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对促进高校信息化的整体、科学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高校信息化规划的最终成果是“三个一”,即一个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目标集合,这些目标应该以高校的发展目标为基准,以对高校信息化现状和需求的分析为基础,以全球信息技术整体发展走向为脉络;一套实现高校信息化目标的战略路径,这个路径是在实现信息化战略与高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前提下,在分析高校业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在争取实现高校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管理模式、数据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具体任务与实现措施,这是信息化规划最终的落脚点。高校信息化规划的成果是“三个一”的统一,是一个包括目标、路径及措施的完整的系统,具体包括宏观规划、中观架构和微观实现三个部分,它们互为前提,逐步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规划愿景。

(二)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基础

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基础包括高校战略、高校业务以及高校管理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信息化规划基础

因此,高校信息化规划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战略一致:高校信息化规划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一致

高校信息化作为高校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对其进行规划时应与高校的宏观战略相一致,紧密切合高校发展目标,紧紧跟随高校的发展路径,努力为高校的战略发展服务,为高校的长远规划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高校信息化这一要素与高校系统的发展共融,从哪里找到共融的支点而不至于出现高校信息化浮游在高校系统之外的局面,这是在制定高校信息化规划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主要以信息化基础业务的处理、跨部门的业务自动化、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以及网络教学实现等方面为主,而对于提升规划层次,做到规划制定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相统一还相对较少。

2. 过程融合:高校信息化规划与高校业务流程的融合

高校信息化规划的核心是高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在高校信息化规划过程中首先要基于系统思想,从宏观上对高校业务及相关需求进行收集、梳理和描述,把业务需求按层次呈现出来,分析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及各种业务的信息化可行性,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高校业务信息化相关资料。对高校业务的宏观把握是实现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也是完成高校业务架构与技术架构,实现高校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高校业务融合的过程,也是高校业务不断优化重组、提高效率的过程。信息技术构建之前对高校业务的了解越深入,构建之后给业务带来的改变也会越显著。因此对业务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融合相关的业务流程优化或流程再造理论,运用信息工程的方法建立相关业务模型,是高校信息化规划的重要内容。以信息化推动高校业务流程的优化,通过信息系统的合理运用,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有机衔接的数字空间为重心,进行业务部门的重组和业务部门关系的重新架构,成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以高校管理业务的信息化为例。大学行政管理部门在最初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业务信息、支撑部门业务的运行与管理时,“为了让行政部门认可并乐意使用信息系统,其建设主要根据行政部门现有业务需求及运行方式,未考虑师生及院系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的是原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1]原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办事人员的工作量,但对于师生员工等还是需要按照现实中的管理部门标准与规范登录不同的信息系统完成相关信息活动。因此,以纸笔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作为高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优势,高校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优化已成必然。

3. 管理支持:高校信息化规划对高校管理层的依赖

在进行信息化规划中,高校决策层依据高校发展战略为信息化规划指明了方向,而高校管理层则是在既定方向下为信息化规划提供管理支持者。信息化建设不是仅靠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各司其职就能推动的,在信息系统及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中,必然涉及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管理,需突破部门、院系间的壁垒。如何整合各IT服务部门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化资源,如何让各行政部门愿意使用信息系统,如何协调各IT部门、行政部门、院系三者之间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关系就成为我国大学信息化深入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2]由此可见,在信息化建设之前的信息化规划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业务处室、二级院系的参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成为规划价值实现的主要内部因素。

高校信息化规划中需要管理层提供的支持主要包括协助规划人员分析当前管理模式、梳理业务流程、澄清问题的性质、明确未来业务需求、控制风险等。[3]首先,管理层对现有信息系统及资源的运作情况、所存在问题等的掌握情况比决策层要细致,但比基层使用人员要宏观,他们对现有信息化系统有认识上的优势,因此更有发言权。其次,管理层对各自业务部门现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运作流程非常熟悉,能够较好地为规划人员分析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与业务之间的契合点与冲突点。契合点是信息系统的价值体现,而冲突点则是部门业务对信息技术提出的新诉求,是调整信息系统以适应部门需求,还是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来满足信息系统的要求,这是信息化规划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信息化规划要求高校管理层积极支持的原因之一。最后,管理层和信息化规划人员的不断沟通和良好交流是保证规划有价值、获取组织及用户认可的途径之一。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保证信息在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不同层面间无障碍流动,将使规划工作走向良性循环,获得成功。

(三)高校信息化规划的流程

基于上述对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内涵和基础的分析,笔者构建了高校信息化规划流程图(如图2所示)。高校信息化规划分为现状评估、蓝图规划以及实施保障三大步骤。第一步是信息化现状评估。高校信息化规划起步于信息化现状评估,根据学校相关业务和信息化现实状况,通过自我诊断和差距分析定位学校的信息化需求。由于当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而是不断调整、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对现有的信息化环境和用户的信息化应用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是进行规划的前提。第二步是蓝图规划。这是信息化规划的主要部分,是在信息化需求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勾画出的一幅信息化建设未来成果的全景图。这幅全景图是规划者规划思想与理念的体现,是后续建设实施的依据。蓝图的规划主要从战略规划和信息化架构设计两个方面来实现。信息化战略规划阶段是从宏观的视角,以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基础,对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部署、目标、任务、政策等进行宏观的规划,形成短期或中长期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一个“目标集合”的制定阶段;而信息化架构设计阶段则依据系统观对高校信息化的整体技术架构、业务模型、信息系统架构等进行设计,对信息、技术、业务、数据和资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的阶段。信息化架构设计是将信息化顶层设计思想落到实处的体现,是进行战略规划的基础与保障,同时也是衔接战略规划与实施规划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步是规划实施保障,就是从微观的视角,将信息化规划落实到具体任务、具体操作之中,形成具体的实施计划,保证规划的内容最终得以实现。

图2 高校信息化规划流程

二、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

(一)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

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从属于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是以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宗旨,从信息化的视角对实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全局规划。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明确高校信息化战略定位、确定高校信息化战略目标以及进行高校信息化战略描述等内容,它们分别涉及高校信息化的价值与使命分析、高校信息化的目标与愿景规划以及高校信息化主要任务及实现策略计划等三个主要方面。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制定形成的,通过三者的逐步递进关系实现信息化战略的系统规划。

图3 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内容

1. 明确高校信息化战略定位

首先,高校信息化的价值是高校信息化存在的理由,是其被关注的原因所在。高校信息化的价值到底怎么界定,如何看待信息化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如何看待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信息化在高校能够存在并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其次,高校信息化的使命是与高校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的,是为实现高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而存在和服务的,因此,对高校信息化使命的认定要以高校自身的发展所需为基础。反之,在高校整体发展规划中教育信息化被赋予了多大的责任,给予了多大的发展空间,被关注的程度有多高等,这些也都会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使命的实现效果。如清华大学“十二五”期间学校信息化规划的定位为“支持发展、突出绩效、注重实操”。[4]其强调信息化对学校建设世界级一流大学的支撑,通过科学的规划方法,切实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重视规划的可执行性,着重考虑规划的落地项目,以实现信息化绩效目标。

2. 确定高校信息化战略目标

通过阐述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愿景,形成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其一般表现形式是战略指导思想、整体目标、具体目标等。高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集合体,有时间和范围两个维度。时间一般以三到五年为限,如“十二五”期间;而范围则主要是从外延的角度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说明,如规划可能涉及技术、用户、安全、应用等范围。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与战略定位在现实中的进一步提升,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高校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都会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制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如中山大学“十二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是面向学校“加强学科、平台和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并重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总体需求,建设达到国际一流大学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文化,提高信息化意识,提升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关注信息化的效益和价值。[5]而在“十二五”建设中,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个人服务集中、校务信息公开、公共资源共享、校情实时概览,逐步从“一门式”服务向“一站式”服务发展。[6]

3. 高校信息化的战略描述

高校信息化战略目标确定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描述或详细说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行信息化的战略实施与衡量,看是否达到了战略目标。一般情况下,各高校信息化的战略描述主要以具体任务介绍或策略分析为主。这是对战略规划的相对较微观的表述。战略任务的确定是信息化整体战略部署的落脚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可以被看作是目标的细化。任务或策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是学校根据近期发展部署所具体安排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以及对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策略分析。

(二)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

采用适宜的规划方法是实现信息化战略规划科学性的保障。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可以借鉴教育规划制定方法或理论,如“复杂―简单理论”,也可以借鉴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如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一致性模型法、信息工程法或是战略地图等。除借鉴以上方法外,还可以结合规划之前的现状调研结果,通过调研分析、科学预测、专家咨询等方法,深入开展规划工作。

战略地图法是制定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战略地图主要是帮助管理者可视化地描述战略内在属性和外在力量,包括组织的重要目标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团队成员个人贡献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7]战略地图法能够动态地描绘战略规划过程,将战略不断进行分解从而清晰地表述、梳理及协调组织战略,这一过程有助于实现复杂系统的宏观战略“落地”,从而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有专家学者尝试运用战略地图对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进行分析,如杨建国老师以及张强忠老师分别利用战略地图对中国人民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的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8] [9]在运用战略地图制定高校信息化战略时,首先分析并描绘高校发展战略地图。这里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基本观点,从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及学习与发展四个层面对高校的多层面职能、多构成要素进行战略分析。其次,依据高校发展战略进一步制定战略行动方案,并在行动方案制定过程中寻求高校信息化的支撑需求。这个过程是对战略地图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与进一步的分解:通过对战略地图中各个层面的核心战略目标或具体战略支撑进行抽取,然后确定各层面目标的业绩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值,最终形成相应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确定实现了组织战略的具体化,使得行动能够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展开,通过这个过程即可获得组织战略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支撑需求。这种支撑需求也是信息化战略需求,它是紧密围绕着高校战略目标与发展计划而得出来的。它能够合理地组织有形、无形资产,协助管理者正确处理组织目标与各项组织要素、结构之间的关系,围绕高校发展的成功因素进行系统的建设,从而保证高校信息化战略支撑框架的稳定,并沿着支撑脉络将无形的信息化价值通过有形的高校发展成果传递出来,使信息化建设各项应用的作用和地位更容易识别。

三、高校信息化架构设计

架构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特征的表征,“它是一个系统的基础组织,集成的组件,以及概括了在这些组织内部、组件内部、组织与组件间的关系和环境,以及管理设计和改进的原则”。 [10]架构主要强调某一个组织的结构、模块、组件、标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而信息化架构是“指导信息化投资和设计决策的信息化框架,是建立某一组织信息系统的综合蓝图,是对组织不同的信息视图进行架构描述的综合”。[11]进行信息化架构设计的过程就是勾画信息化建设全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系统全面的,既有综合的结构规划,也有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具体规划,同时还要保证总体与局部之间的统一和谐。

高校信息化架构是联系高校业务和信息技术支撑系统的桥梁,它通过梳理高校的组织机构、职能和业务,完成信息系统设计、实施和维护等方面的总体规划。信息化架构设计体现了顶层设计思想,它通过系统方法,对高校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层次、各种参与力量进行统筹考虑,整理分析系统建设的各种因素,从全局出发对业务架构、信息系统架构、技术架构等进行设计,从而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彻底改变条块分割、地域分割和部门分割的局面,实现信息化的科学有序发展,从而促进总体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

在高校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进行信息化架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战略规划的基础与依据,也是战略规划与实施规划之间的桥梁,它贯穿和链接了组织战略规划层面的业务工作和具体技术方面实施的工作,使信息化战略更具执行性,使信息化实施更具科学性。高校信息化架构设计为信息化战略规划提供了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分析、技术分析等多方面的基础,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全面而翔实的资料依据,从而提升了战略规划的执行力与操作性。同时,信息化架构设计是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具体实施计划之间的桥梁,如果缺少这个桥梁,就会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即战略规划无法与具体实施、建设相连接,成了“高高在上”的空话、套话,而具体建设实施时心中没有全局,缺乏总体设计理念,这就导致信息化建设结果问题很多,诸如重技术轻业务、灵活性不够、扩展性不强,等等。

清华大学蒋东兴等人根据对企业架构理论的研究和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大学信息化架构(University Architecture,UA)理论,在国内首次对高校信息化架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蒋东兴将高校信息化架构分为三个部分:业务架构(Business Architecture)、信息系统架构(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和技术架构(Technology Architecture),如图4所示[12]。

图4 大学信息化架构

四、高校信息化实施规划

高校信息化实施规划是以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和信息化架构设计为基础,从微观的视角,将信息化规划落实到具体的任务和实际操作中,对某一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时间、经费、风险、效益等方面进行规划的过程。它是衔接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建设的桥梁,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高校信息化实施规划设计主要以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具体安排为主,是依据信息化需求分析确定某个阶段要开发的项目内容,提出项目开发的具体方案,并对项目开发进行经费预算、风险防范、效益评估等多方面的筹划。在进行信息化实施规划设计时,要注意考虑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协调、项目建设与用户需求的协调、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估的协调、时间安排与经费预算的协调以及效益与风险之间的协调等问题。具体来说,高校信息化实施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确定某时段内建设项目内容以及建设顺序。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立体性全方位的建设,在某时间段内需要建设或改进的信息化项目很多,甚至有多个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并存,如何确定建设次序,怎样实现“把钱花在最该花的地方”,这是首先需要进行论证的。在论证过程中将主要考虑拟定建设项目与战略目标的匹配程度、为信息化架构完善的贡献程度、为用户信息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为信息化绩效提升的价值度以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契合度等多方面。同时,在对项目确认的论证中还涉及对项目效益的预估。

其次,要对项目建设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规划。项目的建设是以学校自主研发为主,还是以采购市场流通的成熟项目产品为主,还是以项目外包为主,这是在项目实现阶段需要规划论证的。目前高校大多采用项目外包的形式,通过以定制的方式把项目承包给专业的软件公司。采用项目外包的形式进行项目建设时要考虑承包方的评价、项目建设流程的控制与管理、项目的进度与成本控制等方面。[13]项目外包建设应该在高校信息化人员与承包方的共同交流与沟通中实现,针对将要开发什么、需要多长时间、多少成本和资源以及验收标准等内容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项目承包方在明确开发目标之后进行软硬件及人力资源的准备,并进行具体开发工作。高校信息化人员在此过程中主要以监控、协助为主。因此在信息化实施规划中有关项目建设实现的具体内容的规划主要以承包方的招标选择、经费准备、人员配备、过程监控、项目验收评估等为主。

最后,在项目建设规划中还应该对建设风险问题有所考虑,要有所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都会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来自于对承包方的不够了解,因选择失败而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高校信息化人员的失职、监控不利而造成的,或是信息化建设成本上涨、学校信息资源外泄等相关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有风险意识,要积极分析和预估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实现对承包商的要求规范化、对监督管控的科学化和对学校工作人员要求的严格化,以期将建设风险降低到最小,从而确保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在效益和绩效上能有更好的提升。

五、高校信息化规划的绩效评估

人们对于信息化规划的评估一般倾向于以信息化建设成果和应用绩效作为检测规划成效的标准,倾向于对实际的建设和运用过程进行反思的总结性评价。这种事后评价与反思能够为再一次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经验,保证再次规划更加科学和完善,但对本次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贡献不大,不能及时纠正本次信息化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因此,除了要对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估之外,更有必要对信息化规划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估,由此提高规划绩效,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6)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管理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措施和行为准则。它反映出一个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教育信息化宏观管理的导向和规范,其动态性强,时效性短,涉及的内容又十分广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政策和计划。开展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实施、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距,为积极探究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回顾

(一)美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

1996年可以说是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要在2000年以前把每间教室和每二个图书馆(包括所有中小学的教室和农村的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要“让每一个青少年八岁能阅读、十二岁能上网、十八岁上大学,让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同时,美国联邦教育部制订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的孩子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读写的挑战)的教育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1)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3)每一间教室都要联上Internet;(4)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围绕着这些目标,美国大大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美国已大体实现了克林顿总统和教育部1996年提出的国家目标,在教育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建设方面硕果累累。2000年12月,结合新一轮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美国联邦教育部了第二个教育技术发展计划,题为《电子学习:在所有孩子的指尖上构建世界课堂》,提出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又进一步提出了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1)所有的教师租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校、社会和家里接触信息技术;(2)所有的教师都应当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学业高标准;(3)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技术和信息素养方面的技能;(4)研究和评估应促进下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5)以数字化内容和应用来改造教学和学习。

2001年1月,新任总统布什了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计划,明确提出各学校应将技术作为工具以提高学业水平,而且课堂中最新技术应用的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其本身,进一步明确了新战略的发展方向。

(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引人注目。英国是欧洲最早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中的先行者,早在1978年,英国的教育与科学部就制订了第一个旨在促进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的“微电子教育计划”;1988年,又通过了《教育改革法》,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明确规定在5—16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十门必修课,其中“技术”课程中就包含了信息教育的目标;1995年,英国政府宣布了一个名叫“英国网络年”的五年计划,拨款1.6亿美元用于所有中小学的互联网的联网工作;1996年,英国教育部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在各类课程中被列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在主要发达国家是走在前列的。

1998年,英国政府公布了题为《我们信息时代》的政策宣言指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同年,英国政府启动了“国家学习网格”计划,该计划旨在促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以及改进学校管理的效率,计划目标是到2002年:(1)所有中小学、高校、公立图书馆以及尽可能多的社区中心通过因特网加入国家学习网络;(2)所有教师自信和能干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图书馆人员接受类似的培训;(3)使学校毕业生对信息技术有。良好的了解,并制订用一些措施评估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教育部门与,政府之间的一般的行政沟通很大程度上实现无纸化;(5)使英国成为网络化软件内容开发的中心,成为学习服务—输出的世界领导国。

(三)日本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亚洲国家的前列。从1985年起,日本政府将教学中的计算机应用作为重点加以扶持,日本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社会整体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990年日本文部省制订了教育用计算机装备的五年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配置计算机;1992年;日本文部省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利用问题。报告认为,多媒体的教学特点是吸收和综合传统教学媒体的特性,利用多种储存的图像资料和对话式信息检索功,能,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1995年,文部省制订了“面向高度信息通信社会”的基本方针。要求中小学教育:(1)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2)配备优秀的教学软件以及研究开发优秀软件;(3)对全体教师进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4)研究运用包括光缆在内的信息通信网络的教学方法;(5)建立具有提供综合性教育、文化信息的全国中央性组织功能的教育综合信息中心。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教育改革计划”,提出推进全国互联网建设的计划,确保全国的学校进入因特网;1999年,日本政府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01年,所有公立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连接因特网,所有公立学校教师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到2005年,所有学校连接因特网,全国中小学所有课程都要实现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以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学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日本文部省与其他部门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实验计划,包括1994年的100校计划(“百校联网工程”)、新100校计划、E平方计划和儿童网络计划。

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目前,发达国家已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政策工作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对信息政策的研究、制定愈来愈重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已日臻完善,对各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调控、干预和规范作用,对我国相应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目标性。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是制定政策的决定性环节。目标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政策的成败。各个发达国家在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时,对目标确定都有高度的认识和理解,重视信息化系统工程的战略性构建。这方面,美国政府的做法很具代表性。该国先后两次制定修改了国家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与1996年的国家教育信息目标相比,2000年的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对学生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已经从课堂、学校延伸到了社会、家庭;二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美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的“提高学生学业标准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而且要成为变革美国未来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工具,四是注重开发和研究新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这些政策目标设置科学,形成体系,导向性强,为美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2.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倾斜性。发达国家在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过程中,注重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一方面努力保持各自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1997年,美国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图书馆跨越“数字鸿沟”,实行折扣补助计划,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会每年从通讯服务基金中向有待帮助的学校、图书馆提供超过19亿美元的高速上网、Internet配线和长途通信的费用折扣,降价幅度为20%至90%。还为在经济上处于不利的学生提供了有关技术的投入。特困学校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将有机会运用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来说同等先进的技术(包括对残疾学生的辅助技术)。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面对的“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一是东部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平衡。国家应积极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人向中西部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

3.注重调动多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实施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各项教育政策通常社会影响面大,而且问题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因此邀请多方面的专家、各阶层人土的广泛参与,制定的政策才可能切合实际、有效。例如,美国政府在制定“教育信息服务折扣政策”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政策进行规划、调查和讨论,并向社会公开征求建议,各类的经济、教育、文化组织和机构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计划,政府采纳了其中有用的建议。同时,为确保各项政策真正实施到位,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参与,积极鼓励地方、州及私人部门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解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996年1月,克林顿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了《总统的教育技术倡议》。该倡议的特点是,广泛依靠私营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来帮助美国中小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企业来讲,为提高职工素质,扩大企业影响,也十分愿意与学校合作。比如,1996年微软公司开始投资教育市场,目前已经进行了“微软教师网”和“教育技术网”两个计划,向美国乃至全球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免费教育资源;英特尔公司赞助康乃尔大学在校园中建立无线网络系统;甚至《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等新闻媒体也在网上开展了学历教育。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7)

一、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电脑已成为必备的高校行政管理办公工具,工作人员的电脑应用能力已成为必须具备的一项工作技能。工作人员的电脑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行。然而,目前有的高校出于诸多原因在各管理岗位安排的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学校办公效率。为避免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行陷入更多问题,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问题亟待解决。2.学校缺乏整体规划。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缺少整体系统规划,致使很多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和引入较为分散且缺乏柔性,为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考虑不周。很多办公自动化软件过于强调软件的覆盖面,对具体某一项的实际应用功能考虑不够全面。这也就造成了当用户需求稍有改变,办公软件无法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乃至影响用户的实际使用效率。办公自动化软件技术含量低,创新设计较少,缺乏应对学校办公长远发展的适应性。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很多高校仍不能真正实现完全的校内资源共享,各部门之间软件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安排,软件之间缺乏接口定义,为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利用带来了很大不便。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整体办公效率。要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作用,首先要保证校内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3.办公系统的安全性有待加强。开放式的网络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恶意攻击和破坏。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遭遇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系统无法运转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问题如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进行整体规划。高校在进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前要根据本校自动化办公现状和用户的实际需要以及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需求变化,对校园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策略和发展计划。整体规划是在学校发展对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科学全面的规划。首先,在制订整体规划时,学校高层管理人员需邀请相关支持部门人员以及办公自动化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既要保证整体规划符合现今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又要确保规划的可实施性,保证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得到顺利运行。其次,制订整体规划需立足实际,尽力做到周到细致。因此,必须先了解学校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根据具体需求制订规划。同时,还要了解学校能够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人力和物力情况,结合实际投入情况制订规划。对于具体部门的细节要求,也要编入规划设计中,保障规划设计的具体实用性。一个科学完整的整体规划,要从学校全局出发,不可偏重于某一方面,只有充分考虑办公需求、经费预算、实施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方可制订。2.规范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共享。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使用信息的侧重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需要多个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使多个应用系统通过各个节点的服务器来完成各自系统的功能,达到信息资源共享。(1)合理确定共享信息。学校办公系统所储备的各类信息资源都来自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需要在现有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需求分析,合理确立共享信息。所确立的共享信息一方面要能够满足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做综合决策分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能够满足学校内部各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需要。同时,关于基本信息资源的修改、补充等问题,在自动化系统开发之初也要做好协定。(2)将分析的局部数据库联系在一起。由于学校各行政部门长期以来相对独立,各自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多有不同。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资源共享,需要对各个独立的局部数据库之间的差异进行仔细研究,在逻辑上进行集中管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全局概念数据库。拥有全局概念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所需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向用户开放,更加方便了行政管理工作。(3)对数据进行规范化。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为学校教育信息的汇总与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大幅提升了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为方便信息的统计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管理就要求尽量在规划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标准规范有序进行,同时建立通用接口和平台。3.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用户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开放的网络环境也为恶意攻击网络系统的人提供了破坏网络系统、窃取机密信息资料的机会。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存储着大量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数据,在实现系统资源共享的同时必须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保证网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办公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是网络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要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除了要有一套完善的软硬件安全设计,还要有一套完善的安全保密制度和严密的管理体系。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设计具体来说大致有:信息加密、病毒防治、防火墙设计、身份识别等。安全管理制度分为: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划分密级,设置访问权限,重要数据和文件及时备份,机密信息不得在系统里自由加工和传递,对系统内部进行分级授权,等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做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升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让全校师生认识到安全使用信息的重要性。4.提高办公人员素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与维护都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办公队伍。当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可以得到及时解决,不至于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在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中,行政管理队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专业技术的人才,更需要管理技能与专业技术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校更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定期考核工作,提高办公人员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办公系统相关基本知识,还要学会对各种办公设备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办公自动化的要求。总之,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与应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整体规划,又要细致调研,通过缜密分析,再结合本校实际办学情况,不断对系统加以完善和修复,才能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为更好地开展网上教务管理以及网上校园文化管理等活动而努力。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8)

一、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计划生育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担负着记载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历程的重任。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它复杂烦琐,受基础条件、观念制度、人力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了更好地服务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计划生育档案的作用,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推动和实施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一)可以提高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高校档案工作不仅记录了该校发展的主要历程,而且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服务水平。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顺应了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后能够清晰地掌握育龄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后,相较于传统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例如,手写纸质的计划生育档案在搬运、存放的过程中极易破损和遗失,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就会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使用信息化技术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二)可以推动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使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更加标准、规范,它充分提高了计划生育档案的利用率。传统的计划生育档案保存方式存在局限性,很难做到全面清查,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相似或无参考价值的文件。信息化管理后,首先可以高效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避免出现重复的情况[1]。还可以根据档案的价值、利用率及其重要性进行排序,以便确定加工整理次序。其次,可以尽可能地将一些存在某种联系的案卷组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清晰地体现档案的主题和特征,而且可以减少录入的条目,既节省了时间、人力和财力,又提高了效率。再次,统一档案分类号。对保存完好的、内容全面的档案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分类标引,而那些内容不完整、缺失的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时间、人名、地址等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既可减少著录环节,又可提高著录速度[2]。最后,规范档案题名,提高检索查准率。在规范档案题名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准确,避免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否则将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检索查准率[3]。

二、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档案收集方面。由于制度不完善,计划生育档案在收集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记录。二是档案保管方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经常变更档案信息,但因保管制度不完善,极易造成档案丢失、损坏。三是档案利用方面。由于制度不完善,部分档案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极大地降低了档案利用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工作人员缺乏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不积极,不能及时、准确地整理高校计划生育相关数据资料,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仍以兼职为主,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培训,缺乏档案管理及档案开发建设的基本知识;同时,其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具,但由于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工作效率和质量就难以提高。档案专业知识不足、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影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

(三)管理方式有待更新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工作虽然引入了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设备,但由于人员信息化能力不够,很多工作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及时分析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也就难以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三、推进高校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标准

高校要想实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就要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入手,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使具体工作责任到人,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保密工作。为保证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要明确具体步骤和流程,因此制定规范的管理标准必不可少。规范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可以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高校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信息时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着新的要求,一般的业务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既了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又精通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对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新的要求,也是档案人员努力的方向。档案管理信息化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不管是数据的录入、汇集、统计,还是文件的编著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保障,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速度和质量。这就要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以此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在职教育,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同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三)采用先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设备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涉及教职工、学生及流动人口,人员类别较多,档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记录各项信息,将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高校有必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将计划生育档案原有的纸质信息转变为利用率更高的电子档案。而完善计算机设备这一硬件条件,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前提。因此,高校应采购先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促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四)注重资源共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无纸化办公正在成为重要的办公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促进档案信息高速传递,而且能够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充分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高校要注重资源共享,以提高各种计划生育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库处理计划生育档案的工作效率。

结语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繁杂的工作,它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是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管理是新时期高校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客观需求,是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大势,更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突破口。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潘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兰台世界,2013(增刊1):153.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

高校;教材管理;信息化

高校教材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如何做好高校教材管理,各类文章中有着不相同的观点和阐述。本文从高校教材的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对目前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及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经验,推进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谈谈自己的拙见,与大家一起相互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就。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教材管理上积累和总结了独具特色的经验,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仍处于一般管理水平,对教材管理工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凭经验管理、重复劳动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计划的制定受主观因素制约

众所周知,制定一个好的教材计划对于做好教材管理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制定教材计划的做法,首先由任课教师确定教材的名称和数量,再经系部同意,报学院审批后,交教材管理部门整理汇总后统一办理教材的征订与发行。这种做法不能说不科学,在教材管理的实际操作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材征订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任课教师对教材的偏好、使用习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极其容易造成教材的重复使用、错订等情况发生,特别是在采用校本教材、自编讲义上更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教材征订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不仅对教材管理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经验管理在教材日常管理工作中影响甚多

当前,全国多数的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上主要凭经验管理,这种经验管理在教材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往往容易产生差错。经验管理与管理员自身的管理经验休戚相关,由于教材管理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层次、性格特点、年龄阶段的差异,其自身的经验也一定不同,因而在教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三)教材管理工作常常表现为重复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不高

教材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着诸多的环节,其包括计划制定、教材征订、教材验收、教材入库、教材发放、教材结算、教材核损等一系列流程。高校选用的教材也是包罗万象、各种各样,涉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多个品种。此外,教材管理人员要面对全校各系各专业每学期开设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其数量是十分庞大的。教材管理工作的繁重与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目前大多高校是采用人工或半人工模式进行教材管理,这不仅在工作效率上极为低下,而且在工作中极其容易发生错误。

二、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得以不断完善,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广泛地获取和传递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材使用的各种信息高效管理、及时反馈、即时交换的一种管理模式。这是对传统教材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必将有效地解决传统教材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推动高校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一)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针对各种教材的出版动态、发行信息、教材的内容与体系等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建立教材资料信息库,便于广大教师即时了解教材新动态,选用适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材,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进而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教材管理的科学性,加快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资源、教材种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加剧了教材选用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管理工作中,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教材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整合各类教材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安排教材管理工作,这必将加快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减轻教材管理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

现在很多高校推行主辅修制和分流培养制的教学模式,教材订购数量的随机性较大,学生转学、退学、休学、复学等状况较多,使得教材预订数量难以把握。学分制的实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因此,每个班级所需的教材品种和数量都难以确定,教材管理人员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重复教材征订,在其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教材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管理,在对教材的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等环节上大大节约了教材管理人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教材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校的教材建设中来。

三、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经验

有鉴于信息化管理在教材管理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实效作用,我国许多高校都纷纷意识到教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采购设备、开发程序、设立研发课题等多种途径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将最终的研发成果在实际的运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为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自身特点,自主设计研发了一款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如图所示),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初步效果。该管理系统设有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器,通过校园网络,构建教材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数据平台,对网络内终端如教务处、各系部办公室、各系教研室等实行教材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一体化管理。教材管理系统总共分为基础信息、教材选用、教材征订、教材发放、教材结算、信息查询、校本教材管理、普通教材管理等8大模块,其中,每一模块又包含若干子模块,是一款集教材选用、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统计、查询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教材管理软件,极大地保证了学院教材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该管理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材的选用更加科学、规范、可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对学院教务处、各系教学管理部门、基层教研室、财务处等部门区别设立用户账号,规定其操作权限,从而确定其相应的职责。教务处负责审核每学期开课计划并将其导入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各教研室对本专业相关课程选用教材并录入系统,开课系部负责对填报的教材信息初步审核并将数据提交,学院教务处进行修改整理并最终审核确认。选用教材通过管理系统的操作保证了全院各系教材征订计划的一致性,避免了以往在教材征订过程中教材漏订、误订等差错的产生。同时,管理系统规范了教材选用中对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号等关键字段的输入格式,保障了教材选用的准确、可靠。

(二)对选用教材的数据整理、信息统计更为精确与快捷

传统教材征订的数据处理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统计的,这种方式往往容易发生漏算、重复计算等差错,即便教材管理人员多次反复核算,有时也难以避免。教材管理系统可实现将各教研室提交的所有教材数据进行智能筛选统计,对相同的教材征订信息进行整合计算后生成教材征订单,这比传统的教材征订方式在统计核算上更加准确、更加快捷。在教材征订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如出版社无书、教材包销供应、新版教材尚未出版等情况而导致教材采购无法到位,为不影响教学需要而不得不更换教材,这就需要将替换备选的教材逐一在教材选用表、教材征订单、教材入库单、教材发放表、教材费用结算表等众多表格里进行修改,难免会有遗漏。而通过教材管理系统,在教材征订模块下进入替换教材界面,查找原教材的IS-BN号并输入新替换教材的数据,便可一键替换所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保障了替换教材数据的可靠准确。

(三)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损耗,为学院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学院的建设发展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往往受到市场人才需求的影响,因此,高校开设的课程不断相应地做出调整,有些预订教材因开课计划的改变无法继续使用而积压下来。尽管教材管理人员在征订教材时也尽力将以往积压的库存教材做到物尽其用,但是在数百上千条教材征订记录中去查询比对谈何容易,极有可能错漏。一旦库存教材积压时间过长,其积压教材必将不再适应教学需要,而只能予以报废,这对高校而言不得不说是损失。教材管理系统对积压教材统计入库,对其版本、出版日期、数量、价格等信息做详细记载,在选用教材时优先选择库存教材,并在征订单中将相关数据自行累计计算,这使得学院以往积压的教材库存得到最大化利用,大大减少了因此产生的损耗,每年为学院节省出很多的资金用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四)精确计算、合理计费,在教材费结算上给予学生最大的优惠

学院以前对学生教材费的结算上对教材的折扣和损耗是以所有教材码洋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这样相对来说教材采购和发放的码洋能够基本持平,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教材费用结算必定会有细微的不同,计费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教材管理系统对每一种教材在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等每一个环节的严密监控,精确计算出每种教材的折扣和损耗,从而核算出该种教材的实际价格,将教材费最优惠的价格结算给学生,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利益不受损失。

四、推进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由上可见,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是教材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但是目前高校在推进教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信息化管理水平一般,规划格局较小、信息资源共享受限,信息安全保障不高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迟滞了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为了使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材管理中发挥更好的实效作用,高校在推进教材信息化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材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

高等院校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教材管理不仅仅是教材的采购与发放,更是一项十分系统的管理工作,涉及的教材种类繁杂、数量众多,面向全校各院系专业,管理范围宽广。教材供应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因此要提高教材管理在高校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教材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是建设高校教材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教材信息化管理要求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非常熟悉教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具有相当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对信息的数据处理、信息管理设施的维护具备一定的能力。高校应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更新教材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化处理水平,学习和汲取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使得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二)加大投入,构建现代教材信息管理平台

当前,高校对教材信息管理大多是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进行数据储存,仅处于信息化管理的初级阶段,现有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无法更好满足新时期高校教材管理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将教材信息化管理纳入高校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中,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与全校各院系、教研室、财务、学生管理处等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信息管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研发设计切合学校实际需要的教材信息管理平台,如此才可保证教材管理工作在征订、发放、结算等环节中的可靠、及时,发挥信息化管理的实效作用,促进高校教材建设的更快发展。

(三)信息共享,优化配置教材信息资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材的出版、发行不再是出版社独领,各类出版机构、图书公司、图书等多种图书经营实体纷涌而出,教材出版行业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市场环境,对出版教材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中不乏存在教材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教材信息沟通的不畅,致使教材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高校教师因为不了解出版动态,而让自己呕心沥血编写的教材明珠蒙尘;出版社因为出版信息无法及时全面地向各高校,使得最新最好的优秀教材在发行中举步维艰。因此,必须实现教材信息的资源共享,在各高校和出版机构间建立起信息传递的桥梁。这不但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做好教材管理工作,为高校教材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石,而且有助于出版社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更多优质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规范准则,有效保障教材信息资源安全可靠

近年来,教材出版行业蓬勃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出版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更为紧密,高校与出版机构共同规划合作开发教材。一方面,高校自编教材得以更快出版推向市场,高校以此来促进教材科研水平的提升,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出版机构可以及时推出最新、最优的教材,在某些专业教材的发行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但鱼目混珠的现象也大有存在,少数出版机构盲目追求利润,违规违法出版教材、散布虚假发行信息,致使高等院校蒙受沉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信息的审核,保障教材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总之,高校要做好教材信息化管理就要从主观认识上、从信息化设施投入上、从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营造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环境,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高校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尚处于摸索探索阶段,高校要继续不断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完善教材的信息化管理。

作者:方洵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篇(10)

前 言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如何摆脱繁杂的手工作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顺畅,已成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借助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实现学校各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完成从学生注册、教学计划制订、编排课表、成绩录入、查询打印到毕业资格审核等一系列的教务事务管理,极大提升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校园教育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实现了教务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

一、智能化教务管理的益处

(一)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

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高等院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益繁杂。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数据和种类繁多的报表文档,采用手工整理、编排不仅过程复杂、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陈旧的人工管理模式再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效能要求。因此,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教务管理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一套基于校园网络的智能化教务管理软件以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集成、传递,成为教务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二) 学院教务管理的特殊需求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排课管理、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的需求。就课务管理而言,我院因专业需要,学生技能课要求实行小班化分组教学,排课任务繁杂艰辛。仍沿袭传统的人工作业,显然力不从心,因而在课务管理中引入智能化教务管理势在必行。

(三)智能化教务管理的益处

一直以来,从新生入校注册、制订教学计划、编排课表、考试、成绩录入,到毕业审核、成绩打印等一系列机械的事务性操作,使高校教务工作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忙碌之中,从而造成一方面易出差错、教务管理水平低下,一方面没有多余的精力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务管理。而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校园信息平台的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完成数据生成、统计、分析、报表填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将大大提升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利用oracle数据库,学生可登录校园网络查询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学分等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并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上选课;教师可通过平台录入学生成绩,系统随即自动生成成绩分析等。教学计划的管理也由此更加规范,“智能排课”和“人机交互式排课”取代了繁琐的人工模式,使学院的教务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二、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在课务管理中的应用与完善

课务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也是学校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作为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

(一)教学计划管理系统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用于对全院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专业名称、实践教学管理等资源进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编排的数据信息共享。

1.专业计划管理

教务管理系统的专业计划管理模块实现了专业信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信息的管理功能。学期初根据专业代码、班级代码、教学场地类别代码、师生基本信息、课程库等基础数据录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包括各年级的专业信息、专业方向和模块和课程信息。在专业信息管理中,需要按年级录入专业名称、教学计划号、任务、学生数等信息。课程信息管理则包含了各个专业的开课计划,包括学分、学时、课程性质等信息。

2. 计划任务下达

各专业的计划录入完成后,便能在教学任务管理模块中分年级创建学期教学任务。

3. 教学任务安排

旨在落实已创建的学期教学任务,安排上课班级、任课教师、教学场地要求等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安排。

(二)排课管理系统

1. 排课相关数据处理

完成教学计划管理模块中的计划任务安排后,首先要进行的是排课数据初始化,校验数据的合理性。当发现某条记录的数据不合理时,系统指针将停在该条记录并提示哪个字段不合理,数据修改正确后再进行统计。对于个别课程的调整,还可使用增加、删除排课任务功能进行任务的调整。

2. 系统智能排课

在排课数据条件设置中对一些排课数据进行初始设置,如可排课时间设置、排课教室条件设置等排课的各项限制条件。之后将排课用的教学场地信息维护正确,数据初始化后开始系统智能排课。

3. 人机交互式排课

人机交互式排课是对系统自动排课所作的手动调整,也是排课系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排课方式。因系统智能排课有很大随机性,很多时候无法人性化地处理某些教学上的特殊需求。比如在教学场地的安排上,系统根据设定好的数值为每节课自动安排教室,却给任课教师带来了每节课换不同教室的不便,这种情况下采用人工手动方式尽量将每位教师每天的课程集中在同一教室安排即可避免这一局限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它还很大程度满足了我学院专业课程分组教学的特殊要求,并能及时检测冲突,真正实现智能与人工的交互效应。

对于教学计划和排课系统的管理,需遵循教务管理系统固定而严谨的操作规程,排课前做好各类数据的准备工作,包括:核查专业计划是否完整、准确;创建排课学期的计划任务,维护教学场地、排课数据条件设置;统计排课相关数据,将计划任务提取到排课任务等。

(三)选课管理系统

1. 选课规则调整

选课规则调整是在维护选修课学科代码和课程性质代码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选课规则的调整,为后台选课作准备。包括设置选课学期、学生容量、限选人数、是否可退选等信息。而后进行选课时间及轮次的设置。

2. 学生网上选课

要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必须有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与之相适应。运行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以来,我院本科生的选修课程统一实行网上开放式选课。后台进行选课规则调整后,学生即可在浏览器中输入学校WEB服务器地址,登录系统进行网上选课。

3. 学生选课后选课信息调整

选课调整主要是对学生的已选情况进行筛选和后台增补学生选课信息,在这一环节中除可实现当前学生记录的增加与删除外还可进行课程的停开设置、专业标记、课程容量调整、选课筛选等控制。

4. 信息汇总打印

学生网上选课后,可根据各任课教师的课堂成绩记录需要选择相应的格式进行打印,点名册上即可汇总呈现选课名单、平时成绩等详细的课表信息。

(四)信息查询与

利用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师生可进行各类教学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如教学计划、学期课程、教师任课表、学生选课情况等。选择数据表和用于查询的字段,填写字段值,即可便捷地进行数据库检索,获取所需资料,统计分析课程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资料、自动查询的功能,能有效避免错、漏统计的情况,改善对学生的信息服务质量。此外,通过设置管理员权限,教务人员可在平台上进行教务信息的,实现对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三、保障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运行的条件

为保障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确保教务管理智能化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教务管理智能化既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人性化服务的过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教务管理人员应打破陈旧的管理模式,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对教学管理进行手段、方法、思想观念的改变,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

(二)自我提升与培训

应用智能化教务管理软件需要具备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一定的数据库知识。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尤其加强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学习,通过操作系统认真分析智能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同时,管理部门还应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教师实施多层次的培训,如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办公自动化系统培训、数据库系统的使用及相关专业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等,以便更好地适应智能化教务管理的需求。

(三)技术支撑与协作

管理部门需拥有专用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用于教务管理,由教学秘书负责操作。要为管理平台设立专门的服务器,指定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整个校园网的畅通。还要适时、适量跟进和建设智能化教务管理所需要的各类硬件设施。此外,各关联部门间做到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数据的维护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

四、存在问题及拟在该领域继续开展研究的内容

自运行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以来,许多问题正在学院的支持和软件公司的协助下逐步解决,管理系统环境基本保持稳定,但部分功能的设置仍不十分全面:

1.校选修课时间的排定中无法设置中午时间段,建议增设个性化选项,设置午间和晚间自定义时段,或是以钟点代替课时计数。

2.版本升级过程不稳定,排课数据初始化处理过程偶发生中断,人机交互排课过程偶有数据丢失现象。

3.按条件查询上课情况时无法显示3节连排的课程,单位划分不明确,给课程统计造成不便。

4. 由于受硬件设施所限,目前尚不能实现校园网外访问,待日后增加一台服务器就可实现,这样学生查询成绩、选课、教师录入成绩等均可在家里完成,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5. 当前电子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本部门课务和学籍管理两方面,学院成教、自考的课程安排与调度都是单独进行,易发生教师、教室冲突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扩展系统管理范围,使之与其他各部门间构建起完整的网络体系。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我们通过程序个性化设置和软件升级等方式,使系统更贴合本院实际、满足本学院教学的特殊需求,切实提高学院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结 语

我院在智能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初尝甘果。教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使教管人员的管理观念得到转变,服务质量得到提高,管理素质得到提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机会和优质的学习条件。软件的使用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困难,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结合学院实际,我们在尝试与摸索中不断总结智能化教务管理的运行经验,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功能,为下一步推行学院数字化教学管理积累经验与奠定基础。相信经过不断操作和测试,智能管理系统将日益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院教学管理服务。

【参考资料】

上一篇: 社联个人学期总结 下一篇: 科级干部试用期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