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6 06:05:3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②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初步认识角。

②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图,一把直尺,一个三角板,一个活动角,三张纸。

学具:一块小三角板,一张折角的纸和一把学生用的尺。

教学方法: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过程:

1 谈话激趣,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吗?

生:回答,教师边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师: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课件出示各种图形,指名认识)

师:你能说出身边有象我们所学的图形的物体吗?

生:结合实际回答。

师:出示一本书,问:“这本书的封面是什么图形的?”“谁能指出哪儿是这本书封面上的角?”

(学生指出四个顶点为角)

师:你们指的不是封面的角,那究竟哪儿是角呢?角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好吗?(好)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这一环节联系实际,运用直观,开门见山,引入新知,有利于确定思维方向。为下面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 活动感知,探究新知

A、活动一:观察实物,触角

2.1 观察实物,形成表象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板、水管、扇子、钟面、红领巾等。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哪儿是角?

2.2 讨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

2.3 摸一摸,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和教师一起摸一摸。

师边摸边说:指出三角板的角:“从一点起,向两边摸,这就是角。”

师:你们摸后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生:摸点时是尖的,

生:摸边是直的,有两条线……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你能在身边的物体上摸出角吗?

生:动手摸身边的物体,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4 讨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的物体摸起,并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B、活动二:动手操作,做角

2.4.1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①图上画了什么?

②你能照样做出不同的角来吗?

③学生做角。

2.4.2 折角

师:刚才,同学们做了许多角,真了不起,你们能不能跟着老师来折一个角呢?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纸,跟着老师来折一折,好吗?

(步骤: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每次对折后就说出角的顶点和边)

(三)、用小棒做一个活动的角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的小棒,做一个活动的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意图:在这两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做角,折角,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C、 活动三:抽象图形,画角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做了许多角,认识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但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不可能把实物拿出来找角,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把它画到纸上或者黑板上呢?(能)

①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画角的过程。先画点,再想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同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②师在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③说说我们刚才是怎样画角的?

④学生在本子上画角,教师巡视。

【意图:这一环节,采用边观察边说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图形潜在的思维价值,这样一来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D、活动五:走进“蓝猫对话室”,找角

过渡:我们刚才认识了角,知道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我们也画了角,累了吗?想不想玩一玩呢?请我们一同到蓝猫对话室走一走,看看猫们有什么疑问,好吗?

①找出后说说它们为什么不是角?

②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③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3 总结评价,升华感情

小朋友们,你们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有收获吗?还想了解关于角的知识吗?

4 课外延伸,拓展新知

今天放学回家让爸爸妈妈找一找家中的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好吗?另外,我们明天到学校比较一下,看谁找的角最多,好吗?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具体体现:

①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确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触角――做角――画角――找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于反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②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和操作,体现了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操作和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2)

1、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激活学生有效反思。充分挖掘教材,分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细致分析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切实做到“以学定教”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知道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有了角的初步认识,学会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会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本节课的导入重点应是充分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有效反思,并在次基础上顺水推舟地得出两个数学概念,而不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当作一张白纸,重新回到一年级上册的起跑线上。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催化剂”,那么,教师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激活学生有效反思,“催化剂”就会达到最佳的催化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成功的导课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上课开讲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为演奏、演唱奠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走进现在的数学课堂,你会发现:丰富的导课情境像语文课,解读情境像看图说话课。正如尝试片段中的老师这样问学生:“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你又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像是在上数学课吗?这样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有效反思吗?要激活学生有效反思,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科特点、课时内容、班级实际,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效反思。如片段一中教师的提问:关于这位老朋友“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仅帮助学生对已有数学知识的回顾,而且还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

2、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激活学生有效反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已经会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那么,活动的素材不妨从学生自己的手里产生,直接让学生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摆一摆,让一切的活动材料都来自学生自己,让一切的活动过程都显得顺理成章。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教学中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要把概念过早地“符号化”,要延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要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使其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本环节,我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340-02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因为"分类"分化了问题的难度,是一种"分而治之"的解题策略.分类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思想方法,以下仅就平面几何入门教学阶段中如何通过"解后思"环节,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分类意识的一些做法进行阐述,供大家参考.

"解后思一"--在识图教学中,变换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或相关的变式练习,探索解题规律.

问题1 写出图1中所有的线段.

问题2 写出图2中所有的角.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如过盲目去找答案,遗漏与重复的可能性很大,很难得出正确答案.解决这类问题的个案后,可考虑增加"解后思"环节,引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去解决这一类问题.在教学中,等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陷入困境后,教师再揭示分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分类的方法,即:

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4条)

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BE;(3条)

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CE;(2条)

以D为左端点的线段有:DE.(1条)

最后,为了巩固知识,可进行变式练习.如可尝试进行相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当然,对于问题2也可以作类似处理.

以上两个问题的教学价值不仅仅在于让学生通过"解后思"环节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还尝试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初中学生的分类意识.

"解后思二"--在概念教学中,比较同类概念,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有效梳理知识.

平面几何入门阶段中概念叫多,有不少概念意义相近,要使初中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概念,可通过对大量"判断题"和"选择题"的演练进行巩固.解决了这一类练习之后,必须对题中涉及的概念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这就是笔者在此处要强调的对平面几何概念教学进行"解后思"环节操作方式.毫无疑问此环节也是培养初中学生分类意识的最佳途径.如:对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对顶角、邻补角、互为余角、互为补角这些反映两个角关系的概念,通过比较可分为如下三类:

⑴既反映大小关系有反映位置关系:对顶角、邻补角.

⑵反映大小关系(不反映位置关系):互为余角、互为补角.

⑶反映位置关系(不反映大小关系):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通过以上分类,学生对这组概念的理解边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一步.由此可见,在概念教学阶段,在"解后思"环节培养学生对概念进行分类的习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解后思三"--数学课堂的高潮环节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后,进行必要的"解后思".这是对前面学习过程的巩固,也是对一类知识、一类方法、一类数学能力的稳固,更能培养学生分类意识.

、平面几何入门阶段有关几何命题的教学存在三大难点:⑴正确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⑵画出符合命题意义的图形;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这些正是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分类意识的一个契机,而分类思想的应用也为突破这些难点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比如对命题进行分类,可进一步加深对命题的认识.初中阶段数学教材中出现的真命题(定理、公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进行"命题"一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命题"的概念,教师实现对本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后,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命题进行比较、分类.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命题的有关概念,有能使学生对这些命题的认识有所提高.大体上,出现过的命题按结论部分可划分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表述位置关系的,如"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第二类是表述大小(数量)关系的,如"等角的补角相等";第三类是表述"存在性"的命题,主要是几条公理.通过分类有助于学生对命题的理解和记忆.

写在最后的寄语--平面几何的入门学习是艰难的,但当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必要的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后,我们的学生将在平几的知识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解后思"是我们作为教师,期望学生能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的一般性回顾或重复,而是对数学活动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的一种深层探究;这种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

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解后反思的精神和解后反思的能力,使他们摆脱单一的、被动的操作性数学学习,上升到多维的、主动的反思性数学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催生学生成熟理性的明智之举,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解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极限思想是指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在现代数学乃至物理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以往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在重视基本知识达标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逐渐关注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渗透。

作为数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极限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否被渗透?如果可以,又该如何开展教学?显然,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并不轻松。一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划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由于极限的思想方法只定位在“了解”的层面,因此教学设计应以初中阶段学生认知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前提,把握这个“度”,不能随意加以拔高或加深。另一方面,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和苏科版教材在九年级安排“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等内容时明确运用了极限的思想方法,通过一节初中阶段学生计算圆周率的值的研究性学习展示课设计,对如何渗透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极限思想进行过有益的探讨。有学者曾做过学生在初二阶段进行极限思想的基础——极限概念的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在初中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严格定义下的“极限”概念教学的可行性。事实上,教学中在已知三角形两边长求周长的取值范围时,就自觉或不自觉的渗透了极限思想的方法。

鉴于《课标》中对极限思想的教学要求停留在“了解”阶段,因此教材虽有所涉及,但还停留在作为阅读材料或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层面上,是否在常规教学中作必要安排还未“盖棺定论”,故笔者在多次听课别留意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此重视不够或匆匆带过的情况。老师对学生不作要求或只是让学生自学了解,对极限思想的作用认识不足,这个现象引起笔者的思考。极限思想在现今的初中阶段教学中如何渗透?渗透极限思想的意义在哪里?在此同大家探讨,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二、极限思想应结合学生操作活动和反省抽象加以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过程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中,蕴涵于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经验性的重要表现在于操作运算行为是数学认知发生的基础。因此,极限思想的教学需要以知识内容和操作活动为载体,将极限思想处理问题的方法融进某些具体的知识教学和操作活动过程中,使极限思想的教学“自然而然”地发生,便于学生对极限思想的方法有初步的直观感受,逐步达到渗透的目的。如“圆的切线定义”的教学中可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和组织活动对极限思想加以渗透:

直线l和O相交于A、B两点.(如图1)

取线段AB中点为,C连接OC,延长OC交O于D,则易知ODl,平移l交O于A1、B1,则有OD平分A1B1且ODA1B1,仍有ODl.

仿照上述过程继续这样下去,可知线段AnBn逐渐缩短,易得OD平分AnBn且ODAnBn,同时,亦有ODl;最后线段AnBn收缩为一点(即D点),此时l即为O的切线。(如图2)

运用极限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对研究变量的变化趋势作分析和判断。这就需要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过程,发挥他们相应年龄段的思维特长,这便切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对极限思想的直观感受,为极限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教学中“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建造的”。在主动建构和原有概念认知发生转变中,学生应具有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呢?操作活动提供了学生组织极限概念的基础,却并未提供极限概念本身。要构造学习者理解的极限概念,达到学习极限思想的目的,关键是一种思想上的飞跃,即皮亚杰提出的“反省抽象”。反省,就是返身、反思,自己进行了实践性活动(如习题解答等操作活动),然后“脱身”出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做之事,将其置于被自己思考的地位上加以考虑,这时自己的活动转变为思考的对象,并由此归结出某个结论,就是反省抽象。例如: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8,把求该三角形的周长范围的解题过程当成思考对象(在此可设第三边长为a,三角形周长为l,则第三边的范围为5

这里需要注意,从学生极限思想学习过程中观察教师示范、自己动手操作和对它的反省这二者关系上看,操作活动是被反省的对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反省则要依赖这一基础方能展开,方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活动。所以,极限思想的方法要能在初中阶段有效渗透,关键是建立在教学“过程化”的基础上。没有基础性的认知和操作等“过程化”活动,反省就成了无源之水。操作活动达不到一定强度,“水源”就会萎缩,甚至会干涸。

三、初中阶段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的意义

尽管《课标》明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强调在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的生成与渗透,但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主要依据应试指标,以行为主义为指导的“双基”理论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影响深远,这就使得不少初中数学一线教师更注重教学中与应试要求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在现阶段极限思想的方法并不属于测试中需要掌握和考查的一类,教学对此并未作必要的安排,重视程度不够的背景下,应如何认识极限思想的作用和意义呢?

(一)极限思想为某些教学难点的处理开辟了途径

极限思想的方法往往是建立变量,并且首先确定它的一连串越来越准确的近似值,通过考察这一连串近似值的趋向,把变量的准确值确定下来。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从分析简单情况入手,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计算”、“推测”,发现其中规律,获得必要结论,这就为教学中处理某些难点开辟了途径。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往往直接给出结论,缺乏必要的“过程”和“理由”,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这里若是借助极限思想加以解决,则可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如图3)在RtABC中,∠C为直角,设BC=a,AC=b,则cos∠A=■,则当BC逐渐缩短,即原∠A不断缩小时,如图4所示,有cos∠BnAC=■,易知当BC不断缩短,即原∠A不断缩小为0°时,cos∠BnAC=■的值越来越靠近1,由此我们可规定cos0°=1,仿照类似过程,利用极限思想的方法,我们还可得到0°或90°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学生常在教学难点上产生理解障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教学中知识脉络的不连续处,或是一个特殊知识系列的起点处。在这些地方,学生学习所需的已有知识(即认知结构中有紧密关系的知识点)同新知识的关联比较薄弱或者根本不存在,就容易引起学习问题和认知空缺。而极限思想通过探究某一变量的变化趋势对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依托极限思想的“过程性”优势,使得问题探究变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新知学习同已有知识储备间容易建立必要的联系,客观上为理解“难点”突破了认知上的障碍。如圆切线性质中关于“圆的切线和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就是一个教学难点,但此问题若是仿照前文所述,借助极限思想对圆切线的定义作“过程性”探究,则容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二)极限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难点作铺垫

作为中学阶段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类数学思想,极限思想除具有一般数学思想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外,更由于其特有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凸显其在培养学生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课标》积极倡导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提供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9],这反映到学生培养上就是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能力培养型,在注重传统“双基”的达成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毕竟,“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10]”。极限思想在探究问题方面特有的“过程性”,意味着学生在运用极限思想进行某些新知学习时,可借助已有认知储备,主动建构自己的新知识。如前文所述在运用极限思想探寻特殊角(如0°或90°)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学生就可利用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三角形相似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开展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严密的推理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认为,好的学习内容更应当是“发展性”的,即内容安排、问题设置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教育和发展。由此,初中数学教学不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数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励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学生,为培养进一步学习所需的辩证思考、逻辑推理能力打下基础。在笔者看来,初中阶段对极限思想作必要渗透不只是为顺利衔接高中阶段极限及与之相关知识如(导数的学习)作铺垫,也是为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具有必要的认知铺垫和知识基础。事实上,在我们初中阶段就可尝试通过极限思想的渗透加以实施。例如在求代数式■(n取自然数)的值的教学中,不拘泥于求n为某具体数值时代数式的值,而是通盘考虑,将极限思想的“过程化”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探究n取一般自然数时代数式的取值情况,当学生发现■在n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其值不断接近■时,可转而引导学生考虑n为何值时,■与■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某个具体数值(如■),再深入下去,■与■差值的绝对值小于任意正数n时的取值又是怎样的?这一渗透处于学生初中发展阶段中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属于虽不能独立但可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学习的内容;同时,这一过程亦是和现在不少大学教学中先让学生计算某一具体?着和N,逐步将难点与心理结构中相关内容加以联系,一段时日后再综合成以?着-N为语言的定义理解的以分散难点为原理的教学方式一脉相承的.这样,通过在初中阶段渗透极限相关的思想方法,层层铺垫,就为培养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做好认知铺垫和准备。

四、感悟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应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已有知识内容,创设利于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和反省抽象的问题情境,对现行教材中有所涉及但还未作必要安排的极限思想加以渗透。这一过程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策略,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将来顺利开展更高层次的关于极限相关内容的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储备。

[参 考 文 献]

[1]波利亚.数学与猜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周淮水等.在初中二年级试教代数“极限”部分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60(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5)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一、基本情况分析:

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比较好,但是优生面不广,尖子不尖。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良莠不齐,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差一点的学生来说,有些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一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好高鹜远、心浮气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还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有些学生不具有或不够重视,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指导思想:

通过九年数学的教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五章:

第22章:二次根式;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4章:图形的相似;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抓住课堂45分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_班的数学教学,本班现有__名同学,对于数学这一科来说,优等生很少,只有三两个,大部分被学生底子薄,学生相对其他班级稍活跃,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学习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本班学生基础差,有部分学生问题严重。要在本学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题的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二此函数》,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代数三章,几何两张。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

(1)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知识积累。

(2)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规划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具体地说,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归纳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认真研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对待单元检测,也教会学生认真对待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课堂。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了,享受学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真态度和良好习惯。

6、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室工作计划,结合学校教科室的“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推行,继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教育教学法规,落实素质教育和自成教育。通过数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渗透终生数学教育思想;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并通过数学课的情感渗透培养学生自强成才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班以农村孩子居多的班级。他们虽然大多朴实善良,但因为从小家长管不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较差。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本班数学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无论从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已初步形成。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数学思想方法已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但一些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数学知识上一些拔高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的同学人数还不理想。

三、教材简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16章:分式;第17章:反比例函数;第18章:勾股定理;第19章:四边形;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其中前四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选择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做到堂堂清、天天请、月月清。

6、开展分层教学,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这三类学生。

7、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和教案。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

对差生,特别是姜盼丽同学,进行个别谈话,重点对一些基本知识和一些关键知识进行辅导过关,为其以后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铺平道路。并通过实例教育,让他们树立自强成才的信心。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计划完成九年级下册新授课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期末检测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的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

本章的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本章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同时为二次函数的学习作好准备.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在本章得到进一步渗透和巩固。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12课时)

本章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次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既是其他学科研究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某些单变量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本章所提及的求利润、面积等实际问题。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第二十三章旋转(9课时)

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通过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轴对称、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数学活动经验.本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画图、简单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等操作性活动形成图形旋转概念.它又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几何,包括圆等内容的学习起着桥梁铺垫之作用。

第二十四章圆(16课时)

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本章是在学习了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12课时)

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材注意从知识源头开始的学习与思考,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向(原发性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或不断地修正,丰富个人的直接经验,它将成为学生理解知识的支持系统。背景经验越丰富,知识的解释力也越强,适用范围也更广,有利于灵活的支配和运用,利于广泛迁移。

四、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适度安排教学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

2、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课堂。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发展。

8、把辅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进行个别辅导。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5一、教学背景: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常规,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数学教学,使之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成绩较为一般。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习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新课标要求:

初三数学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学科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二次函数”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

“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习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本册书的第29章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来落实与本册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要求。

五、四个单元章节:

二次函数

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基本性质,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相似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和位似变换等。此前学习的全等是图形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本章学习的相似是比全等更具一般性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全等可以被认为是特殊的相似(相似比为1),对于全等的认识是学习相似的重要基础。

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是自变量为锐角时的三角函数,即缩小了定义域的后的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勾股定理等内容也是解直角三角形时经常使用的数学结论,因此本章与第18章“勾股定理”和“相似”有密切关系。

投影与视图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投影和视图的基础知识,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根据三视图制作立体模型的实践活动。全章分为三节。

六、阶段性测试或检查方式及辅导措施:

(1)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2)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3)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4)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6)

在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如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反例合理地加以运用,能够很方便地将所教授内容中涉及到的要点突出出来就针对反例教学而言,最主要的必须要注意到的就是反例引入的合理性教师在引入某一具体的反例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等这一阶段学生大都并未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所引入的反例必须具备切实可行性;另外,教学过程中反例教学的构建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反例构建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教师将构建反例的整个思维过程向学生们展示出来,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将反例与数学推理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这样的一个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缜密思维得到很好地培训和提高反例教学中,反例构建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在其中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充分的想象,最终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而透彻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讲授“实数”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们安排这样的一个思考题,“将两个无理数相加,它们的和一定是无理数”,从而激发出学生自主举出反例表示反驳,如-[KF(]2[KF)]和[KF(]2[KF)],其和等于零,是一个有理数,继而教师可以给出结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无理数他们的和是有理数,通过对于这一反例的讲述,学生很容易就会了解到这一课题的要点所在,及相关无理数、有理数的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对这一问题继续做出探究,这样一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对反例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提高,同时还使其学到了本节课的要点,更深刻地了解到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概念,并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反向思维,提高速度

基于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他们并不能自主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一定会紧接着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审题错误、解题过程出现错误或是计算结果出现错误等多个方面总之,针对这些问题,按照常规的解题思路和理解思路同学们是很难接受的,并且会使得解题的情况越搞越复杂,这时,恰当地采取反向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解决相关难题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更多的出现在判断题、选择题上,利用反向思维进行判断选择题目的解决是一个非常快速的途径,不容易做出判断的内容,直接给出反例的话自然就可以某一说法或者某一选项,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例如,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一道判断题:“对于任意正整数a,a+7一定是一个质数”这种问题,直接让学生从正[HJ135mm]面进行证明解答,对于初中生而言,显然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并且不容易给出最终的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反向思维进行考虑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地举出反例进行解答,题中涉及到了7,那么我们就可以将7代入原式中,发现其结果并不是一个质数,因此这道题的判断结果自然就是错误,大大提高了解题速度再如,在做初中数学小测验时涉及到了选择题,学生同样可以利用反例,继而进行反向思维的判断模式进行一一排除,熟练地对反向思维、逆向思维加以运用,将可以举出反例的选项排除掉,自然就可以选择出正确的选项,并且由于已排除的选项中确实有反例,那么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又大大地提高了解题的速度

三、反面素材,循序渐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7)

生成直观的知识,是指通过观察事物、触摸事物、品尝事物、嗅闻事物了解的知识.人们最初认知事物的方法有限,只能从这几种角度认知事物.这是人们了解一件事物的基本技能.学生要了解一件化学事物,就要从基本的技能做起,对事物产生一个初步的认知.例如,在讲“金属材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铁的化学性质.如,铁的形貌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软硬度如何?它是否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性质?有些初中学生刚开始觉得教师的提问很简单.他们说,铁是什么颜色?铁当然是――黄色的!等到所有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后,发现班上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铁是红色的;有的学生说,铁是黄色的;有的学生说,铁是白色的.学生开始探讨铁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经过分析,学生发现他们了解到的铁都不是纯正的铁金属,而是合金.这时学生产生好奇心:铁金属的形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此时教师拿出铁金属让学生研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直观的化学概念认知.这个直观的认知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的,而不能是道听途说的基础上的.

二、引导学生学会生成抽象的知识

在学生建立了化学事物的初步认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抽象的角度来认知化学事物.那么,什么是抽象的认知呢?抽象的认知是在系统的、分类的角度上产生的认知.例如,在讲“金属材料”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铁是一种金属,它通常以固态的形态出现,它的外观是白色的、它的坚硬度高过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前见过铁金属发生过化学形态的变化没有?有的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提出,铁极易被氧化.比如,把铁钉放到潮湿的环境中,铁钉就会生锈,这就是铁产生了化学反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铁生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到如下化学反应方程式:2Fe+O2+2H2O2Fe(OH)2;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3H2O.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铁会产生这样的化学反应?学生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认识到应从铁的活泼性来思考铁的氧化反应,从而得到铁的活泼性较高,易产生化学反应.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后,认识到要了解铁这种元素,就要从金属物质的性质金属物质的活泼性这一角度来理解铁的化学性质.这就是从化学分类的角度抽象认知化学事物概念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建立化学事物的直观认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系统的、分类的角度抽象地认知化学事物,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这是学生以后应用化学概念知识的基础.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8)

一、影响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反思能力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及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忽视对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初中学生虽然能够有意识的调节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但是反思意识、方法以及技能还不够。此外,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大脑需要记住教师讲授的数学概念、公式,需要应对一次又一次考试和作业,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和精力去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1]

2、教师的影响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很多教师甚至不知道怎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此外,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教师没有为学生展示反思的过程、方法和技巧,学生无法模仿教师的反思学习,使学生反思意识以及能力的形成受到阻碍。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要求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合作,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逐步促进学生形成反思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源于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利用新知识和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知识与新问题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意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再次回顾学习过程,检查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结果,进行良好的反思归纳,从而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后,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题目:试说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设置问题:(1)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2)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4)原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接它的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5)原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接它的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反思得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特征有关。从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更加深刻,也让学生体会到反思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2]

3、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反思学习

反思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初中学生由于自己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反思意识和方法掌握的不好,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积极地作用,为学生进行反思示范,将反思过程中展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问题的原因、目标,相关的知识结构,解题的关键、思路,是否有多种解题方法,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等,指导学生增强自己的反思意识,从而掌握反思的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

4、解题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要解题首先就要对题意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方法,并制定解题的计划,明确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入手点。在解题时引导学生反思,就是在解题完成后,指导学生对自己最初解题时获取信息的过程进行再次思考,尤其是期间来回反复过程的反思,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明确解题的思路以及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解题经验,也逐步培样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例如:已知:在ABC中,∠B ∠C=110°,BO、CO是ABC的内角平分线,求:∠BOC的度数。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1)在刚才的解题过程中,你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2)若已知∠A=70°,你能求出∠BOC的度数吗?(3)通过计算和观察,你发现∠A与∠BOC有怎样的关系?(4)若BO、CO是ABC的外角平分线,∠A与∠BOC有怎样的关系?(5)若BO是ABC的内角平分线,CO是ABC的外角平分线,∠A与∠BOC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对问题的反思,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解决这类问题,用到了整体求值的思想方法。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可把这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化,形成一定的公式,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3]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意识,采取积极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9)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数学 该班共有学生人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 顾此失彼 精力分散

使听课效率下降 要重视听法的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 善思则学得活 效率高

不善思则学得死 效果差

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 思路狭窄、呆滞 不利于后继学习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

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 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 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 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

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章节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

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代数式

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 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 去括号法则 整式的加减 合并同类项 求代数式的值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 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 加深了对数的理解 本章中列代数式

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 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 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 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结合丰富的实例

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 角的度量 角的画法

角的比较及余角 补角等

探索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 本章中的直线 射线

线段以及角等

都是我们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 因此

本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去括号

合并同类项

3、列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角的比较与度量

5、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6、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

1、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2、对单项式系数

次数

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3、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

5、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1、分类讨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分类及绝对值一节课的教学中

2、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数轴一节课的学习上

用数字表示数轴(图形)的形态

反过来用数轴(图形)反映数字的具体意义 达到数字与图形微观与宏观的统一 具体与抽象的结合 即用数说明图形的形象 用图形说明数字的具体

尤其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更是形象直观

3、在讲多项式一节的内容中

增加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的内容

为下一节对合并同类项的结果的整理提前做好准备

4、在求多项式的值的相关题目中

注意解题格式的要求 学生初次接触

往往不注意解题格式的写法

5、注重几种基本题型的应用题:商品利润问题

储蓄问题 行程问题 行船问题 工程问题 调配问题 比例分配问题 数字问题 等积变形问题这是一些经典题型

同时注意一些图表型应用题 阅读理解型等新颖的应用题

6、在讲"几何图形"一节中

注意利用实物和几何模型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想象、思考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 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7、在讲"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

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几何语言画图的能力 注意补充一部分"根据语句画出图形"的习题

8、在涉及有关线段角的计算题时

大部分学生不是求不出结果

利用小学学的算术方法往往能给出答案 但不能很好地写出解题过程

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要逐步训练学生的简单说理能力

五、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2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坚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掌握单项式,多项式以及相关的概念。充分理解并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

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

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共有120人,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七年级。由于六年级的学习也是在我们几个教师的任教下完成的。但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加上又重新分班组合,使得教学又增加了难度。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有理数的各种性质和运算法则,初步学会使用代数式探究数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基本几何图形,掌握基本基本作图能力和的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50%,及格率9%以上。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共有8个章的知识: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队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模糊、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介绍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引人组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图形——点、线和面的介绍,进而以此为基础介绍线段、射线和直线,并进行线段的度量和比较。

第二章、有理数。本部分主要有生活中的正负数、数轴以及为以后学习做准备的知识:相反数和绝对值。

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的统计图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4节内容:数据的收集方式、数据的整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图的相互转化。整个内容围绕着真实的数据展开教学。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大量丰富的实际生活例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索活动学会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的简单方法,并用来处理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问题,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本部分的前三节与以往的知识是一样的: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和代数式的值。后两节就大大不同于以往的编排方式了,他把函数的知识提到了这里,很具有挑战性。

第六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数值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数值的估算,于是编制了本部分的内容,其中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

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4、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5、、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6、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7、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随着数学自身发生巨大的变化,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2,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班共有学生118人。七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不是很好,还有待于提高与培养以及加强训练。同时本学期内还将加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对几何问题进行推理论证,并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等。其次,抓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及时复习,总结前节课知识的好习惯,表扬和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

七年级学生常常因守小学算树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四章: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经历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2.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3.让学生在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挖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信心。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您现在访问的是数学教学计划,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10)

一、

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充分掌握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精髓。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他们对实验现象充满了兴趣,求知欲比较旺盛,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上。而化学概念由于抽象难懂,一些描述性材料枯燥乏味,学生往往会把学习化学概念视为畏途,并会错误的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如何使概念理论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本人针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尝试对概念课教学的初步探究。

二、

教学设计的思路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可持续性地发展。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集体学习方针,使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发散思维,联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交融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对概念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我个人遵从了一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学生学习的认知脉络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于上述理论,化学学习是建构性的,学生是化学科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化学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概念理论教学的教学设计: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尘的认知脉络。

通过对课标、教材的研读,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

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通过学习H2还原CuO这个反应认识了CuO被H2所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这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我设计了本课教学中学生认知的“五步”。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回顾四种基本反应-写出生成CO2的四个不同类型反应”作为学生认知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温故”。

利用部分学生会书写出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评价是否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引出认知的第二步“化学反应分类标准”。

通过引导阅读教材P35页第一段,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氧化与还原的关系”,作为学生认知的第三步“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上面的整理,自然有学生认为“氧化与还原同时发生,对立统一”、“从得失氧的角度可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针对这一观点,利用

C+O2=CO2这个反应的判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更加科学的概念,即:“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仍不能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第四步“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最后通过练习跟讨论,总结出认知第五步“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上述对学生的认知脉络的分析可以用以下流程图表示:

(二)巧妙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线索,提供合适的素材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证据,激发学生质疑,求知的技能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本课以概念的“比较-归纳-应用-更深层次的比较-归纳-应用”学习为主,设置疑问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在确定了教学设计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贴近概念,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的探究更深入。

1.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等等。例如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基本反应类型分别写出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在评价中可以利用学生写出的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设疑:Fe2O3+3CO==== 2Fe+3CO2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初中化学所学的反应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目的。这样做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

2.在关键处设疑

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C+O2==CO2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时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些认为不是,因为这个反应中只有氧的得到而没有失去;有些认为是,因为C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有氧化必定有还原,氧化还原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开始寻求更加科学的判断标准。

3.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在学生无法用得失氧的观点解决“C+O2==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时,可以设疑引导:标出C+2CuO=2Cu+CO2、C+H2O=CO+H2、C+O2==CO2这3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看看是否能得到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对化合价改变的研究,自己得出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种关系结论。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视不同情况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三)注重知识概括的严谨性,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

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自己归纳概括中应注重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一丝不苟的态度跟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并且要学会挖掘概念的深层含意,找出概念中的重要字词,通过重要的字和词去把握概念的精髓。

转贴于 1. 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要注意严谨、精炼、科学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采用了“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教学方法,很多结论都是由学生得出,所以在概括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评价对概念进行系统化、严谨化、科学化。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跟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中,通过CaCO3 ==CaO + CO2;2KClO3 == 2KCl +3O2这两个反应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概括出化合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评价时可以引导学生判断“有单质参与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有单质参与”等等的语句,引导学生能科学、严谨的概括出氧化还原反应跟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2. 挖掘概念内涵,开阔学生知识面

教学理论认为,能力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对基本知识的内涵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深层分析、比较分析。除了把握教材的显性知识外(大多数学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对教材知识延伸的隐性知识,即所谓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重点把握;还有,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需要重视。

例如在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时,当学生得出“有单质参与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等结论以后,可以尝试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物质的化合价变化。紧接着可以利用数学上集合的概念,让学生自己用集合的理念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进一步加深理解,并锻炼学科迁移能力。

三.公开课后的评价与反思

(一)评价

1.初高中知识衔接紧密

本节课知识点是建立在初中化学对反应类型的初步认识、还原反应的初步认识基础上,在教学中能利用复习巩固的初中知识,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贴近概念,消除对新概念认知的恐惧感,在学习新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是对初中知识的进一步完善。

2.学生学习能力主线突出

采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应用”的方法,将教学的四个要素落实到位,做到教材与学生结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求变、求新。巧妙设疑,利用学生的质疑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寓教于问的效果。

3.体验知识认知的递进过程

通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让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到“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分步推进的,不同的阶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均有所不同,新知识的接受就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完善基础上。

(二)反思

这节公开课的教学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觉得有一下几点值得反思之处。

1.最初教学设计思路中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中落实到位

(1)学生认知脉络在知识脉络的主导下顺利完成

教学设计最初确定下来的知识脉络三个要点: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渡到从“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顺利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学生的认知脉络在此知识脉络的主导下,顺利完成了认识新概念的几个步骤:回顾、比较、归纳、应用、发现疑点、重新在新高度比较、归纳、应用、最后得结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知识的学习是分步推进的,在不同的阶段认识的知识范围、理解的程度都是逐步加深的。圆满的完成了初定的认知脉络目标。

(2) 建构概念的问题线索恰到好处,充分激发学生质疑,求知的技能

最初设计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几次试讲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的提出顺序可以改变,有些问题可以进行综合一并提出,最后确定了关键的几个问题:

Fe2O3+3CO == 2Fe+3CO2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C+O2==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讲出原因?

分析C+2CuO=2Cu+CO2、C+H2O=CO+H2、C+O2==CO2这3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看看是否能得到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通过练习题中的几种不同反应,能否总结出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这几个问题良好的利用了学生认知脉络,逐步递进,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课堂的主线就在这几个建构概念的问题穿插下形成了。

(3)做到了对概念概括的严谨性,并能挖掘部分知识内涵

对学生所概括出的概念采取分组讨论、学生评价、老师点评等方法教会学生概括概念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严谨性,并学会用精炼的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意思。

注意挖掘知识之间的关联,利用了一些设问跟练习,进行学科间知识的跨越、迁移,开阔了学生知识面。

2.两点值得注意的问题

(1)通过化合价训练,巩固基础知识

本课重点是运用化合价升降来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教学中发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已忘记,哪里谈得上找化合价变化。所以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还是不能急于求成,注意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合价的知识,例如初中的化合价口诀之类的,使学生大脑中和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多样性、适用性

(2)更加注重探究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智能化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久华 《化学概念理论知识的探究式教学模型初探》

2.高岚

《基于探究的化学概念掌握教学模式》

3.支瑶

《高中化学概念理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策略方法》

4.陈欣

《高中概念理论教学》

5.缪徐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教研文章的撰写》

上一篇: 党风廉洁建设讲话 下一篇: 安全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