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3 18:55:44

护理专业课教学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1)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

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2]。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3],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2.2.2实践操作释义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4]。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5]。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6],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7],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8]。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2)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在国外最先是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lowa)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s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min演讲[2]。在国内,微课的概念最先由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根据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角度提出。微课是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某一学科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建立了以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形成的教学平台,其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内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方面开展的教与学活动[3]。

2微课的特点

微课与传统的45min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微课在于容量微小(几十兆),时间短小(5min~8min内最适宜,不宜超过10min),教学内容精小(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只反映某一知识点,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另外,微课视频格式多样(如FlV、RM、WMV等),多种播放软件支持播放,让学生随时随地在电脑网络或移动手机、ipad上自由学习,从而达到一对一的教学。另外,微课的使用次数不受限制,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观看,这样方便学生在学习之后的复习与巩固[4]。

3以“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为例阐述微课在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目前,由于绝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病理学教学中是采用PPT多媒体教学,授课时间长(一般是40min或45min),授课内容多,授课形式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后没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5]。针对上述病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及微课的特点,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3.2“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微课的制作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病理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为以后在护理工作中如何预防患者血栓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本知识点采用微课教学,其教学过程如下。3.2.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2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入学习内容。2个问题分别是:护士在静脉穿刺时为什么不能反复穿刺同一个部位?护士为什么鼓励术后患者要尽早下床活动?根据病理学教科书设计教学视频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学习8min的“血栓形成条件与机制”微课视频,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微课视频中包含有问题导入、正文讲解、总结,病例分析,视频中插入了图片、Flas,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3.2.2检测学习效果视频观看结束后,让学生思考片头的2个问题,随机抽取部分同学回答问题,检测教学效果。在回答问题环节,学生的表现是主动热情的,而且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准确的。由此可知,微课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2.3分组病例讨论,巩固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活跃课堂气氛,5~6人一组,分组讨论病例。病例的选取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工作,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紧紧围绕着微课视频的重点内容,把病理学科与护理学科融合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病例讨论结果由小组长轮流汇报,同组其余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辩论。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正确的给予认同和鼓励,错误的要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的普及,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个体化地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微课在教学中受到师生的普遍青睐,对病理学教学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伟泉.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4):3277-3278.

[2]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63(4):33-3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32(10):61-65.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3)

    【摘要】:目的了解教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主观看法,进一步合理配置基础医学课程,完善基础医学教学。方法2008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组教师(有效人数77人)进行其对护理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主观看法调查。经专家修改后问卷的内容效度为1.0.

    结果100%的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5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的基础医学必修课有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学;98%的教师认为开设实验课有必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尤其是在解剖学的教学中;9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知识衔接,比较重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师组间仅在课程设置意义和原则的部分条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紧密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考虑不同教学方向教师的观点,适当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调整。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4)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护理专业英语

护理专业英语作为我校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使学生完成从基础阶段到应用阶段过渡的任务,它既不是单纯教授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一门语言实际应用与护理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护理专业领域中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护理专业英语对于保证在校学生英语学习五年不断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护理专业英语更侧重于护理理念,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程序,护理新进展以及评估等,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护理专业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专业英语教学扩展学生在护理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护理领域的专业术语,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以及掌握护理专业英语翻译的技巧,能够达到阅读护理英语文献,具备较好的专业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基本原则就是教师使用学生的目的语(英语)授课。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和专业知识的目的。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是当前护理教学的一个新热点。

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加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采用2 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领域的新理论,同时提高学生护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21 世纪国际化的护理人才。对教师而言是通过英语教授学科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通过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从而也达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

三、专业英语教学与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现状

专业英语教学开展得要好于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教学管理体系。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材建设都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虽然近几年在某些专业课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专业课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探索时期,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一)是师资问题。专业教师英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很多人英语能力只是停留在阅读水平,听说能力不强,极大地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实施。师资能力的不足使专业课双语教学无法在短期内有飞跃式的提高。

二)是教材问题。我国尚无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材,引进原版教材,一是费用高,二是现有的师资无法完全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

三)是学生问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未能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虽然许多学生已经通过了三级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听说能力不强,课堂上无法跟上教师的全英语式的授课。

四)是教学方法问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不适合双语教学要求。国外原版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教材多数是依照讨论和座谈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的,师生互动性强。

四、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相关性

一)在课程的性质与内容上。专业英语课是通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来获取综合性的专业信息,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英语进行教学,所涉及的专业文献一般都是学生已有所了解和掌握的科普性专业知识。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是指除母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的某门专业课的教学。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突出了护理课程的专业性质,语言被看作是一种学习专业知识的交流工具。通过发挥英语和汉语2 种语言的教学媒介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表达、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在教材使用上。专业英语课使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国内教材编写者从英文文献中节选出来,内容主要是涉及了专业学科范围内的基础知识。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使用的是国外英文原版教材,知识体系具有系统化、科学化和内容的先进性和文字描绘的准确性。

三)在主要目标上。虽然专业英语教学与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是它们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目标,即提高护生利用英语检索资料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护生能够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2 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转换。

四)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双语教学都是通过英语作为学习媒介,来达到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获取。国外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很多采用了CBI 教学法,即通过学科专业的学习,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把语言视为学习专业的媒介,学生主要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意在通过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来习得语言能力,最终达到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双赢。从本质上来说,推行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是通过护理学科专业的学习来带动护理英语的学习,以护理学科内容为核心,课堂教学的组织围绕护理专业内容来进行,让学生通过学习护理专业课的具体内容来获得护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是护理专业教学的一次重大的突破。

护理专业英语课基本能够覆盖本专业的所有新技术领域,而且所选护理文章绝大多是介绍性的文献,但由于学时有限,许多内容只能做到浅尝辄止,无法深入系统地学习。对学生来讲仅仅是增加了一些护理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无法真正建立起来用英语思维的模式。如果在专业英语课程之中、之后再开展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则可以有效地突破这种限制,真正地推动护理英语的实用性教学,提高护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护理专业英语课可以作为双语教学的前导和前期准备课程,让学生先熟悉护理专业的常用词汇和基础文献,这样护生在进入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时就会感到轻松和从容许多。通过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为双语教学打好基础,通过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护生理解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国际化交流的高级护理人才。抓好专业英语教学,提高护生护理专业英语水平,是目前我国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成平,黄萍. 双语教学大突破―――技能与方法[M]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 - 2.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5)

关键词 :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综合素质

课 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KYA09,项目成员:孙宏斌、王利民、张新、李保红。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务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其专业属性决定他们不仅需要完备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质、健美的体形、良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体育课教学应从学生心理、生理机能和专业性质出发,通过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方法等系列化的研究,构建出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模式,培养新型护理人才。

一、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现状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下,教师时常依据本人特长或喜好,随意选择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繁琐,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未能根据护理专业特点,突出为专业服务的作用,缺乏针对专业的专门性和补偿性身体训练;对体育课教学重视不够,忽视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落后陈旧的体育设施不能与教学相配套,一些时尚体育项目难开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路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指在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的一种体育思想。它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世界教育思潮。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和健康,而是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能力、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放在首位,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接轨。

2.体育课教学与职业发展契合

(1)体育教学应强化护理专业学生从事护理工作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各种职业需要强健的体魄支撑,职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体能的竞争。护理专业工作强度大,要求手疾眼快、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中常处于站立,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教学中可采用健身跑、爬楼梯、仰卧起坐、跳绳、游戏、球类、轮滑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2)体育教学应传授康复体育知识,使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体育教师要与专业教师深度沟通、协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疗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科学地指导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理疗。实际教学中,可由医学专业教师负责康复基础知识传授,体育教师承担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比如腰椎间盘突出,专业教师讲授病因机理,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技巧和能力。

(3)体育课教学应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护理者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体育教学中要通过耐力跑、拔河、接力赛、游戏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稳定乐观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态、朴素自然的竞争意识、友善亲和的沟通能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坚贞顽强的意志品质。

(4)体育课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的培养。护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都会对病人和家属产生作用。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张恬静的笑脸、一种文雅健康的姿态、一个优雅端庄的举止,会让患者感到舒心和愉悦。教学中通过形体训练,规范各种姿态,使学生完善形象,升华气质。通过对胸部、肩部、腿部等部位反复锻炼,形成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采用芭蕾把杆动作训练有助于塑造优美体态,给人以朝气蓬勃,举止高雅大方,焕发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感觉。

三、小结

护理专业的体育教学应根据职业特点,筛选相应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把管用见效的教学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面对护理专业的新理念,我们应调整内容,变换思路,使体育教育的作用有机地融入到护理专业中,培养出业务精通、仪容整洁、仪态大方、姿态优美、富有内涵、气质高雅的新型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刘建坤.体育创新教育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4).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6)

一、高职护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能够帮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发展。翻转课堂还有助于学生对照自身情况,对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知与内化。第二,翻转课堂区别于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书本和强调教师主体地位的教学,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掌握相关知识,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翻转课堂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和环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学掌握并内化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特别是对于需要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及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等的护理专业实验课程,翻转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知识的关联性,并能够通过实例对知识学以致用。最后,翻转课堂也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二、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翻转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方面

从高职护理专业招生情况来看,学生大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较差,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的满堂灌。笔者在该校还没有推行翻转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随机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教师也认为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积极性,且缺乏创新思维和岗位实践技能。对于翻转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只是一个课前预习的方式,甚至有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是对学习的加压,翻转课堂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教师方面

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师没有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不能全面认识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延续学生是客体的思路,单向、枯燥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有些教师的教学计划设计水平十分有限。很多教师没能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也不管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过于重视“教”的过程,不注重学生“学”的过程。而且教师对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设计也比较单一,方案制定比较陈旧,不利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总之,职业院校教师由于没有经过完整和系统的培训,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是教学经验和护理临床经验还十分欠缺。

3.资源方面

首先,在护理专业相关的配套教学资源中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欠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翻转课堂后,学生们可以在课前借助网络技术、其他终端来查阅文献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找出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或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和学习任务在翻转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情景教学或者课题分析等方式,对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认知,并逐渐吸收和内化,而所有这些的前提都是需要现代化的先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补充和提升。其次,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翻转课堂的要求。比如多媒体相关设备比较陈旧,不利于有效开展相应的情景教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仪器老化,使得实验课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4.管理方面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翻转课堂时,没有做到科学地统筹安排,而是一股脑地对所有课程都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或许有些“激进”,因为学生需要同时适应多种课程改革,使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骤增,心理负担加重,更不利于翻转课堂作用的发挥。另外,学生课堂评价体系匹配度不合理,过程性评价少,且缺乏综合、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标准,现有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评价依据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低。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院校也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也大大挫伤了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积极性。

三、优化高职护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根据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对学生角色、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其护理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1.重新定位学生角色

学生首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也是翻转课堂改革的“主角”。翻转课堂摒弃了传统单一的课堂环境,帮助师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意开展学习和交流,而应当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遵从相应的课堂活动标准。在翻转课堂改革过程中,应首先让更多的师生认识并了解翻转课堂的优势,然后再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灵活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教师也应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转换多种角色,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和树立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积极通过合作探究参与到学习中来。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应当更多地做学生的解惑人、引导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只有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教师应当摒弃落后的“授业”角色定位,多观察学生,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尤其是在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视频的录制、学习目标的设定、课后任务的安排等方面。同时也可通过教师专业素质大赛等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3.优化资源搜集与使用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可以通过增加与课程学习相关的现代化设备,开展护理专业终端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同时积极通过微课或其他视频教学方式,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评价。教师要深入挖掘同方或者知网等专业数据库,丰富教学资源,并通过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来分享优质教学资源,按照计划引导学生使学习渐入佳境。也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取护理学相关资源,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内化、巩固和复习知识,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重点和难点,个性化地提升学习水平。

4.强化管理措施

首先,要合理限制翻转课堂改革的课程数量,一般应当首先以1—2种课程为试点,并针对这一两门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记录和总结,然后根据情况再逐步规模推行,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反作用,同时也给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翻转课堂的应用还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健全评价方式及标准,通过多方位、全角度的评价来促进翻转课堂的改革与推行。对于涉及到的教师,也应当利用个性化的教学考评体系,鼓励教师多参与,多提建议,提升教师的课堂改革热情和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翻转课堂构建方面走在了同业的前列,并将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尤其在高职护理方面,更加需要翻转课堂的应用,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关教师和院校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翻转课堂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戈瑶 陈玉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2]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3]刘萍,薛梅,马连娣,李晶.翻转课堂教学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6,(2):109—112.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7)

二、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路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指在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的一种体育思想。它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世界教育思潮。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和健康,而是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能力、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放在首位,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接轨。

2.体育课教学与职业发展契合

(1)体育教学应强化护理专业学生从事护理工作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各种职业需要强健的体魄支撑,职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体能的竞争。护理专业工作强度大,要求手疾眼快、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中常处于站立,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教学中可采用健身跑、爬楼梯、仰卧起坐、跳绳、游戏、球类、轮滑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2)体育教学应传授康复体育知识,使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体育教师要与专业教师深度沟通、协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疗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科学地指导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理疗。实际教学中,可由医学专业教师负责康复基础知识传授,体育教师承担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比如腰椎间盘突出,专业教师讲授病因机理,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技巧和能力。

(3)体育课教学应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护理者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体育教学中要通过耐力跑、拔河、接力赛、游戏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稳定乐观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态、朴素自然的竞争意识、友善亲和的沟通能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坚贞顽强的意志品质。

(4)体育课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的培养。护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都会对病人和家属产生作用。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张恬静的笑脸、一种文雅健康的姿态、一个优雅端庄的举止,会让患者感到舒心和愉悦。教学中通过形体训练,规范各种姿态,使学生完善形象,升华气质。通过对胸部、肩部、腿部等部位反复锻炼,形成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采用芭蕾把杆动作训练有助于塑造优美体态,给人以朝气蓬勃,举止高雅大方,焕发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感觉。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8)

将我校2013级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按随机原则分为讲练结合教学班(1、8班,共179人)和传统教学班(6、7班,共191人)。两班学生来源、入学成绩、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讲练结合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授课时数(64学时)、任课教师等方面均相同。

1.2教学方法

1.2.1讲练结合教学班

围绕要讲授的内容,设置相关的疾病案例及目标检测题。如讲解热镇痛抗炎药时,设置疾病案例:刘某,女性,5岁,两周前与水痘患儿有密切接触。现体温39℃,胸前区出现红色斑、丘疹,护士不能采用的降温措施是:A.阿司匹林口服;B.适量对乙酰氨基酚口服;C.冰枕;D.布洛芬口服;E.冰袋。为什么?应用时应注意什么?在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对相关案例及目标检测题进行分析、讨论。1.2.2传统教学班用传统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检验讲练结合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对讲练结合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学生进行药物学基础理论考试。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学习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请两班学生对本班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结果

2.1药物学基础考试成绩

对讲练结合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药物学基础闭卷考试(相同试卷)。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分析思考题及问答题。选择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40小题),名词解释(5小题)是对一些常见概念的考查,填空题(15空)为对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途、注意事项的考查,分析思考题及问答题(3小题)为对临床病例有关问题和有关药物作用与应用的思考分析。讲练结合教学班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差异显著(P<0.01)。

2.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对讲练结合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70份,收回370份,均为有效问卷。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在激发学生学习药物学基础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等方面,讲练结合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持赞同意见的学生比例经检验差异显著(P<0.01)。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9)

[作者简介]么金平(1974- ),女,河北唐山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外科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外科护理学教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56-02

医学临床课是高职卫生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是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学生进入临床工作的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临床课实践教学现状,按照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实际要求,试探讨如何提高临床课实践性教学质量。

一、卫生职业院校临床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①,能力培养是其核心,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进入生产实践,承担一定的劳动任务,这与普通本科教育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截然不同。而卫生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在我国新医疗体制管理下主要面向乡镇基层医院、社区医疗服务培养实干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完成从人出生到终老和全方位包括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等的转变②。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的则是培养学生以整体护理为根本,以能为各科患者有效提供疾病预防、评估、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咨询、指导,协助患者接受各种诊断性检查、各项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协助预防并发症、康复训练和预防残障为目标的新型护理人才,③使其能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而目前临床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仍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考核仍以一个试卷分数为准则,忽视了技能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弱、适应工作能力差、发展潜力小的结果。

2.教学模式落后。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仍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目前的教学情境是注重照文理解,忽视怀疑求新;注重知识积蓄,忽视能力素质;注重概念内涵,忽视形象直观,很不适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此外高职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学习动力,也影响了教学实施。整个课堂基本以教师陈述性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工作情境的思考,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不能学以致用,课堂实效性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学习的动机,而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学情境和教师角色的转换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3.临床课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目前医学院校教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从学校毕业直接加入了教育行列,虽然毕业前有过一年的临床实习,但真正独立处理患者的能力还很差,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都是在临床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起来的,因此部分年轻教师实践能力弱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完成效果。其次,医学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医学专业教师未经过师范学院的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及讲课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因此讲课更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和效果,长此以往难以形成教育技能。

4.考核评价与技能培养目标不适应。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考核应着重于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质培养。目前多数职业院校考试仍以理论测试为主,一卷定胜负,技能考核只占很少比例,而且考核方式不规范,实施程序不严密,只测试模拟操作,摆架子,评定不严格,以致考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另外,考后评价反馈不及时,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反馈激励作用,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导致毕业生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实际工作,影响其就业,也降低了职业院校的形象。

二、实践性教学改进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新型医疗体制下,卫生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求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基层医疗服务的行列中为社会所用,因此在校期间要完成系统的医学体系学习,熟悉社区人群中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掌握其基本的处理措施。医学知识体系庞大,知识面广量多,而职业院校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改变教学观念,以职业行为作导向,并与职业工作过程密切结合,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学中做,做中学,先知其然,再知所以然,积极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针对临床课知识量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筛选,精简学习要点,根据学生情况联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做到所授知识实用、耐用。

2.依照工学结合模式设计教学环节。第一,教学模式的采用。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在行动中教与学”的过程,目的在于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行,将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融为一体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搭建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重在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各种职业技能和岗位实践经验;通过对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提升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这对于目前的医疗环境来讲非常重要,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患纠纷频发,除了患者和家属因素外,医护人员本身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也是部分原因,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我们应先摒除自身因素,提高自身技能素质。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就是提前让学生进入工作环境,熟悉操作规程,完善技术,培养责任心和职业态度,把从学校向医院这段过渡期提前在学习中完成。

第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这种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对学习者的刺激最强烈,它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做出自我调整,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⑤。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首先,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目前的教育条件是在理论教学期间与临床患者之间联系较少,无法让学生体验患者的情境,而实习期却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患者的救治中,使得部分学生适应不了这种转变,会不断出错,心理恐惧,甚至面对患者手足无措。这时实验室就成了沟通课堂和临床岗位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与之相关的职业情境,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教学方法和过程。如模拟病房、处置室、抢救室、换药室等,学生着职业装上课,使学生一进入“病房”就有种严肃、真实感,既提高了学习的好奇心,也增强了责任感。例如在阑尾炎患者术后护理的实践课上,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患者”极尽表现术后呕吐、头晕、疼痛、发热等不适,而“护士”则尽自己所学处理随时出现的这些问题,要求做到临危不乱,耐心细致,态度亲和,直到患者满意,然后双方互换角色。这样,每位同学既能体验到患者的痛苦,又能领会护士工作的琐碎、细腻和护士工作的不易,增进了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理解,也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奠定了基础。在一个真实并可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向实际工作中迁移,真正达到理论向技能的转化。

其次,转换教师角色,改变以往传授者的认识,把自己定义为引领者。实践性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负责地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筛选知识要点,设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情境,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寻找知识,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再次,案例导入教学,把知识技能目标化。在以往的传授性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重复听课、作业、考试的过程,往往不知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因此也就缺乏主动性。医学护理生临床专业课主要讲授系统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法缺乏直观性和衔接性,常造成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脱节,学生之前积累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不能适时地应用于患者。运用案例导入的方法,选取真实典型的病例作为知识载体,把理论知识融入其中,结合传统讲授进行分析探讨,再把临床工作中常见问题巧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之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即任务驱动,并讨论其可行性和改进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开拓了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感到学有所用。案例教学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鼓励教考分离,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考核根本。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前都有一年的实习期,可以以实习成绩为主导,改变以往任课教师一卷定结果的习惯,让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为考核官,重点评价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对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做一综合评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认清职业方向,促进职业发展,也使考核更具客观性。

3.加强实践教师的水平培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完成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的根本。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多是医学院校毕业,没有经过师范学院的专业教学能力培训,不善于琢磨学生心理,教法不清,所以存在一定的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平时教学任务又繁重,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和知识的更新速度缓慢,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大投入,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具体做法包括:(1)自主培养,通过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学校给予高度自,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其到相关医院兼职,参与社会服务,积累实践经验,并依据相应绩效标准给予监督和奖励⑥。(2)院校联合,定期进行进修培训。医院和学校加强合作,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临床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增加临床经验,提高操作技能。(3)增加师资途径,聘请临床一线中有教授能力的医护人员来校上课,制定激励措施,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三、结语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要突出实践技能,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理应了解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形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教学活动中,与时俱进,为教学改革不懈努力。

[注释]

①李永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127.

②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

③熊云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

护理专业课教学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94-03

课程整合又称课程综合化、课程调整,是课程设计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需要,笔者遵循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的特点,选取护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将化学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课进行相互融合,并尝试通过实践,处理好化学教学与护理专业课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化学课作为“公共文化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双基作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现状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教育形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自兴起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化学课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是普通高中教材的浓缩精简版,许多知识的专业应用性不大。且教师在化学基础课教学中缺乏有意识的引导,未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导致专业课需重新教授。化学基础课未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且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她们化学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同时,一年级新生尚处在适应的阶段,对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很多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在此种情况下,如按照严格的化学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所有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

很多教师尚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情的变化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旧模式、旧体系,强调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分析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结合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又可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所需化学知识点的梳理

要想做好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课的整合,须明确化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化学课作为“公共文化课”肩负着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又是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相辅相成。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化学知识的铺垫,否则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所以,要真正学好、用活专业知识,除了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与专业课相关的化学内容。

根据对专业课教材的研究和对专业课教师的访谈,笔者梳理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各专业课对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见表1。

通过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整合,将化学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课的需求进行整合设计,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目前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

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整合的实践

结合对整合知识点的梳理,笔者尝试在讲授化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增加与化学相关的临床知识介绍,设计与临床相关的化学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 (1)溶液稀释的计算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在讲解时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教学中以临床上用20%的肥皂液配制0.1%的肥皂液进行灌肠作为引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将他们带入实际的工作环境,明确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拓展练习时,基础护理课中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是一个重点,而配制的基础正是一个多次稀释的计算。将这个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步步分析,在体验溶液稀释公式使用便捷性的同时,加深对临床案例的理解,为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扫清障碍。(2)针对护理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介绍电解质溶液知识,以常见疾病的用药原理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如针对胃溃疡,使用制酸剂调节胃液pH值时,应服用碱性药物,常用药物有胃舒平,其主要成分是Al(OH)3,通过中和反应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又如肝性脑病,用药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患者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在选择灌肠液时就应使用弱酸性溶液,如稀醋酸。(3)临床上消毒剂的使用非常普遍,授课时,可以发挥化学学科优势,介绍不同消毒剂适用情况的同时给予一定化学原理的解释。例如,临床常用φB=75%的酒精进行消毒,为什么不使用浓度更高的φB=95%的药用酒精呢?这是因为,乙醇能与水形成氢键,有很强的脱水性。当遇到细菌时,φB=75%的乙醇能使菌体蛋白脱水凝固、变性。而φB=95%的乙醇却会使菌体蛋白迅速凝固而形成坚固的菌膜,影响乙醇渗入菌体,反而会降低灭菌效果。

实践教学中增强技能与专业的联系 (1)在进行溶液配制实验时,先让学生观看医院急症室的注射液配制实况,接着让学生配制几种临床上常见的溶液,如生理盐水、50 g/L葡萄糖注射液和消毒酒精。在学生熟悉并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原理和基本步骤后,进一步比较与临床实际操作的异同点。同时结合青霉素皮试液稀释的计算,进行临床上的配制方案的设计,加强化学技能与专业的联系。(2)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时,可以对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进行测定。化学实验中采集血液并不方便,可以让学生先根据生化检验指标中的含糖加号,计算并配制出不同加号等级的模拟血液。接着使用班氏试剂对这些溶液的含糖量进行测定,大多数学生都得到了明显的砖红色沉淀的实验结果,并根据沉淀颜色的深浅,判断出病情的程度。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既巩固了葡萄糖的化学性质,也理解了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病情诊断的基本检验原理。(3)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基础护理学中,护士站里护士对药品的摆放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以外,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验习惯,并将这一项作为实验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的同时,养成规范细致的责任意识。

课后习题中体现专业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传统习题改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化学知识的铺垫,有的甚至与化学课程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是重合的。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将一些课后习题进行改编,让学生在巩固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前了解一些专业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1.“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可治疗胃酸过多的症状,请写出其中发生的反应,并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

例2.肝性脑病患者在用药时,为了减少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常选用弱酸性溶液进行灌肠。下列哪种溶液可用做肝性脑病患者的灌肠液( )。

A.稀硫酸; B.稀盐酸;

C.稀醋酸; D.生理盐水。

说明:“胃溃疡”、“肝性脑病”是内科护理学中介绍的常见疾病,设计习题时可以将用药原理作为切入点,结合化学中电解质溶液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例1中,学生首先要分析出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并能够正确书写出反应方程式,再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进行改写,考察了几个方面的知识。例2中,考查的则是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例3.氯化钙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后,会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aCl2+2NaHCO3=CaCO3+2NaCl+H2O+CO2,所以不能同时使用,请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

例4.两性霉素B为胶体溶液,不宜加入盐类物质,否则会析出结晶。通常可加入下列哪种物质稀释后静滴( )。

A.生理盐水; B. 氯化钾溶液;

C. 碳酸氢钠溶液; D. 葡萄糖溶液。

说明:药物在体外配制时,药物与药物,药物与辅料或溶媒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使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的现象叫做配伍禁忌。通过以上例题在帮助学生了解产生配伍禁忌的原因同时,也巩固了化学中离子反应和盐析的相关知识。

2.在习题中体现护士执考要求。自2011年以来,用人单位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否则不予签约,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也成为护士就业的必备条件。笔者翻阅历年护士执考试题,发现其中有不少题目考核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将这些试题适当改编后,可以为化学习题提供一些素材。

例5.下列哪项对高钾血症病人禁用( )。

A.等渗盐水; B.10%葡萄糖液;

C.右旋糖酐; D.林格液; E.碳酸氢钠。

说明:本题考核了学生对药物化学成分的认识,林格液又称复方氯化钠,除了含有氯化钠成分,还含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及乳酸根离子,可以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但高钾血症病人体内钾离子浓度偏高,不宜再补充,所以不能使用。

例6.属于高渗晶体溶液的是( )。

A.5%葡萄糖; B.11.2%乳酸钠;

C.羟乙基淀粉; D.低分子右旋糖酐;

E.20%甘露醇。

说明:渗透现象在很多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上都是重要内容,本题考核的是学生渗透浓度的计算,以及等渗(渗透浓度在280~320mmol/L)、低渗、高渗溶液的判断。计算可得20%(200g/L)甘露醇(C6H14O6)的渗透浓度约为1100mmol/L,它是临床上常见的高渗溶液,常作为脑水肿病人的脱水剂。

通过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整合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越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越为牢靠。同时,在化学课上引入专业问题,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目前的整合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要使融合更加有效,教学设计更加合理,还需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深挖专业教材,不断进行探索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2004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17-19.

上一篇: 党组织汇报材料 下一篇: 实习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