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艺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4 14:49:48

提问艺术论文

提问艺术论文篇(1)

很早以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采用了提问教学法。自那时起,教育学者在教学中使用并倡导提问。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里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提问是一种学习策略;对教师来说,提问是一种教学技能。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好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是语言教师评估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把它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一、在备课时,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科学性

问题既要具体,又要清楚简洁。一个好问题是《大纲》的具体化,又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问题的内容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掌握本课重点结合起来,词汇量要控制在学生已掌握的范围之内,不要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具有严密的逻辑,发音要准确,口语流利。问的目的是为了对已有知识的抽查、训练和巩固,是教师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稳步教学的前提。

2.问题的有序性

问题的有序性指的是问题反映教材内容的一般规律,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分到总、层层深入、步步达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适时的提问有它的意义所在:回忆性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巩固上节内容,点明已有知识重点,提醒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认定目标时理解性提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目标时分析问题提问,进一步突破教学目标,环环相扣;达标检测时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可点主题,强调重点,对所达目标进一步阐明,同时,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整个教学步骤有序而又有目的。

3.提问的艺术性、针对性

巧妙的提问可起到承前启后,引人入胜的效果。问题的针对性,其一指紧扣大纲,联系教材,针对教学内容;问题能切入正题可顺畅导入新课。问题的高度概括可深化主题;同时,问题要“温故而知新”,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其二指提问对象的针对性。提问力争使每个学生都紧跟教师的思路,设计问题从全体学生出发,设计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

好的问题设计等于课堂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法。

二、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提问时做到先提问后叫人,这样使每一个问题都产生群体效应。切忌先叫人后提问,这样会使未叫到名字的同学放松注意力。提问时眼看全班,不要盯住将要或可能叫的学生。那样,问题便起不到让全体学生思考和准备回答的作用。眼光要均衡地从扫瞄到另一边。就是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在看着他的同时注意全班。在一个班里,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就不一样。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范围内,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答。例如,对学困生可提问一般疑问句,对中等生可提特殊疑问句,对优等生可提综合性的问题。老师不能为了赶速度,只提问举手的学生或者优等生。对于不举手的学生和学困生,老师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层次,在适当的时候提问他们。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对于不举手的学生不提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有问有答,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存在着死角,不能完全达到提问的目的。

三、提问中注意教育的机智

提问后要注意停顿,这样学生有思考、讨论的时间。但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沉默都会感到紧张或不适应,催促学生或自己回答,这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必要的沉默是应该的,万一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述问题或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给予提示,有步骤地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的遵照预先设计的提问。若如此,课堂就会失去活力,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为了快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提问时总希望学生一次回答正确。但实际情况并不全是这样。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这时,教师不能急,要有耐心。对学困生或其他学生一时因没有注意听讲而回答不对时,老师要和蔼地对待他们。老师对学生提问时,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出学生的丑,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要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他感到自己有进步,从而提高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英语课堂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使求知欲强的学生实现说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掌握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通顺,是否符合英语习惯,语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为所问;同时,教师又能及时矫正其语音、语调、语法上出现的错误。课堂提问尽可能使课堂英语化,营造愉快的外语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予以补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认真对待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参考文献:

提问艺术论文篇(2)

    课堂提问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需要精心化的设计。优化课堂提问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新课改要求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建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它在教学中发挥着激励、反馈、调控、巩固、强化等作用。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会起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的听课幸福指数。除了遵循“先易后难”、“适量”、“适度”、“适时”等基本提问原则外,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亟需一定的艺术,那么我们将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化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在策略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准。语文教师作为执教者对每一个问题必须做到严谨科学。要选准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诱导性问题的点,做到有的放矢,绝不随意而问,应该选择一个点逐步地向下深挖,形成问题扣着问题,从而使整个问题显得有条理。问题的语言设计需精心思索,巧妙安排,力求教师在问题确定之后应斟字酌句,使设计提问的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笔者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紧抓一个“退”字,提出了“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烛之武是怎样退的”、“烛之武退师的结果如何”、在疏通文言知识之后,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在执教《归园田居》一文时,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归”字而问,一连发出了 “诗人从何而归”、“诗人为何而归”、“诗人归向何处”、“诗人归去如何”的四个问题,层层推进。四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反应异常激烈,很多同学都按捺不住激动,带着问题迅速在诗歌中去寻找答案。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解决了四个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提问艺术论文篇(3)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一定的好处。

一、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保证。以往的语文课,老师的教学步骤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即介绍文章背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老师讲析课文—安排作业。整节课中都是老师在说,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激情。这样的一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一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老师提问的艺术性越强,课堂效果就越好,越能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堂上老师的巧妙提问对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每次学习都是在一种半懂不懂的状态下,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课堂上便不认真听讲,这时老师如果提出疑问来,会激起他们的思考、求知的欲望。合理的提问使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也能凭此掌控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如何使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更具艺术性

1.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提出问题的目标要明确。设置课堂提问要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找准方向,学会重点内容,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难理解但又必须掌握的地方,它需要师生共同研究与探讨。抓难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重点、难点设置问题,直接引入主题,省掉了中间的很多繁琐过程,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兴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以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思路,如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述是“庭下如积水空明……”,虽然仅一句,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只是凭单纯的字面翻译理解,学生就很难准确理解,而且领会不到当时的意境。于是我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否能把原句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样一问,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原句中的比喻的好处:把月光比做清澈的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做藻荇。这样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设计要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总是过于直接,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问题以“曲问”的方法提出,就能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曲问”就是让思维“拐一道弯”,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寻找思路的入口。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说“都明白了”,那么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这就需要老师能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出人意料的问题,给课堂增添惊喜。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热爱祖国,为什么作者满眼泪水,而我们却满脸微笑呢?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熟读课文,熟知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

4.问题的设计要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所以老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掌握同一问题的多种回答方法,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发散型思维。例如通过《桃花源记》的讲授,学生理解了作者抨击官场的腐败,充满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学完课文后我问道:“你们愿意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大部分学生回答:“如果谁都像陶渊明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能进步。”这就很自然地概括出了陶渊明消极遁世的思想。

提问艺术论文篇(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去看待新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形成判断。所以,教师在讲授时也应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设计好教学方法,而且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根据不同问题的提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那么,就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制定不同方式的提问。

一、引导学生,激发求知欲

引导性提问应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否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是一名教师成功教学的首要条件。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愉快、有兴趣、信心十足的情感,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是十分有益的。而课堂提问就好比是一种催化剂,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性的提问中深人思考,充分调动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例如,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开创一条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求克服的途径,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吸收知识的目的。

如在讲《这不是一颗流星》时,为了能使学生逐步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我设计了三个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时循序渐进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所在。首先,我让学生先预习此文,提出第一个问题:“这不是一颗流星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其次,伴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开始了这堂课的讲解。在讲解课文第一部分——“我”回忆前时,说到孩子突然大声嚷到:“要是这只熊死了,不是有熊皮了吗?”这时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按常理,一个孩子不应有这样的心理,而为什么孩子却会突然说出这样一个问题,而念念不忘熊皮手套,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们逐步进入到学习环境中,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们已能够逐一解决了。但我并没有结束此课,接着再提了第三个问题:“从孩子身上,你想到什么或是对你有何启示?”这时,学生们静静地沉人思考之中,看着他们的神情,我想在他们的心中已有了对这篇课文的深刻体会。

这堂课对学生触动极大,不光是纯粹讲解课文,而且让学生从中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明白今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二、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引导性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话,那么启发性提问则是为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教材。启发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以自己的思维活动提炼出主旨所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而且是逐步发展下去的,其中可能会遇到思维障碍或难以理解下去的地方,这时就要求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

首先,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教材,可以采用扩散性问题,像问“为什么?”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文学作品欣赏水平。

其次,启发性提问应根据不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提问:由于个性、年龄、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地选择适合他们的提问,起到启发他们的目的。启发性提问就好比是一只指南针,让面对抉择或遭遇困境的学生确立人生方向,树立自信,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第三,启发性提问应充分发挥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初中阶段学生是想象力高度发展时期,富于幻想可说是这时期学生性格方面最大特点,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一些启发性提问刺激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如果阅读时对于文章中某个段落,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联系,得到一种印证是联想;觉得可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联想,进而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品味其表现手法的多种多样和高低优劣,这样使学习的收获得到加深,进入新的创造性境界。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就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努力营造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在思索的环境氛围中锻炼其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精力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用在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呢?主要就是鼓励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求异,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求新的思维训练。这样训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学习得更深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大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因而是激发智慧的重要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好比开启学生智力的一把金钥匙,从而将学生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

提问艺术论文篇(5)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提出新颖的问题,只有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才能认真地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教师只问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兴趣。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互动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一种教学问答形式,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首先,语文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其次,问题要有层次性,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适中,有层次,有梯度,由浅入深。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设法把问题分解,分散诱导,各个击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分析解决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最近发展区,科学有序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格控制问题数量,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要抓住问题的实质,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循循善诱,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善用启发性提问

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延伸,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体味文章的主旨,集中精力,探讨辩论突破难点。要把握契机,创设问题,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抓住时机加以诱导。要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自行解答课文中的问题,经过分析讨论,使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得到解决。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能切中要害,教师可在学生思路受阻时加以点拨和疏导,抓住学生回答中与问题答案有联系的信息设置疑问,指导学生探究,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设置问题悬念,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为了解开悬念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巧妙、新颖、启发性强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产生独特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感悟。

三、强化连续性提问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堂课中教学难点的突破需要的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解决,因此,设计一两个问题是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进程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连续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第二个问题也是第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与答案都是推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新台阶,逐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可以设计这样的连续性问题:1.课文的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征?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2.为什么作者要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呢?3.雪地捕鸟的描述非常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是如何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通过对这些连续性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提升提问的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另外,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指定学生回答,甚至先叫人后提问,那么学生思考就不带有普遍性。这种做法只能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认真思考,却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提问艺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提问的作用

古人说:“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知,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能够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合理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

首先,灵活合理运用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提问方式,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情趣、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会不断提高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灵活运用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采用提问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同时,通过提问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首先让学生进行问题提问,小组之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在对小组内部所有学生都不会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会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统一讲解,将课堂教学模式有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方式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度的课堂提问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当然,提问也分为好多方式,那么应该在什么样的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教师需要研究的。具体来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1.保证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质疑和存疑中学习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讨论、观察、反思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研究问题,放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在质疑和学生中创新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书本知识的预习中,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到上课的时候进行质疑。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节课程的时候,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心里面不宁静?并且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一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始?对全文有什么样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当时社会现实的动荡,让作者心中难过,之所以把这样的话放在文章之初,是为整篇文章都下定了情调,一锤定音。因为内心不宁静,于是想起来了每天走过的荷塘,由此引出下文。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更愿意了解接下来的事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要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问题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提问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情景,进而通过这种综合型的情景教学模式达到自己教学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课堂上。例如,在讲《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种问题情境,首先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梦想,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梦想进行分析,说明如何努力能够实现梦想,也可以假设某一个同学的梦想已经实现,再对实现梦想之后的生活进行分析和设想,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之后,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导,鼓励学生实现梦想的同时,引入课程内容,通过对内容的讲解,激起学生的热情。这个问题以学生自己的梦想为切入点,不仅联系了现实,又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提问要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理解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可知,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上教师突然发问,让学生在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下回答问题。所以,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提高教学效率,过早发问,或者发问的时间不合理,都会造成课堂氛围紧张,激发学生的厌倦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选择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习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节课程的时候,作者首先说不管是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确来的比较静,比较悲凉,紧接着是对南方和北方进行的对比,并突出说明了北方秋天特有的意境,接下来说明了江南的秋天,草木雕的慢,空气湿润,一个人在南方总是不能饱尝秋天的味道。文章深化到这一段的时候就可以联想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要从杭州赶往北方品尝北方的秋。并且为什么作者会说南方秋天比较清凉,比较淡,既然说了那里的秋天都是好的,可为什么还要单纯赶到北方品味北方的秋。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内心对自己故乡的情谊,深化整篇文章。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先导,还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动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适度提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巧妙设计问题,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涛.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提问艺术论文篇(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所以,教师不管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中的某一环节,必须要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因为它对一节课堂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教师怎么样才能在课堂中去提问学生呢?下面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一、课堂提问要量力而行与对象选择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估测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根据具体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尽可能提出具有诱发学习欲望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要停顿一会儿。这时,教师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嘴微张,身体稍微前倾,眼睛也睁得大些,或许会抬头微笑,这就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他可能不会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和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适时适度,并且还要有艺术技巧的提出,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适时上可以这样把握:⑴学生脑海中有一定的想法、疑问而不知怎样表达时进行提问;⑵学生在学习到教材重点内容时,对难点进行提问;⑶学生遇到问题找不到突破口或者是毫无头绪时通过提问引发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三、课堂提问要新颖

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密切注意到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例如,在讲述《凡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故事,然后在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内容是凡卡给爷爷的信中所涉及到的吗?”这显然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学生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认真地了解课文内容,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让学生从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转化。

四、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地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必要的。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如教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五、教师对答问评价要具有合理性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小学生的心里面,很看重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明确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也不能过高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会让学生骄傲自满。

提问艺术论文篇(8)

教师提问主要是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时起铺路搭桥的作用。问题太直接,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浅显,学生只能有浅层次的认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冲淡学习的兴趣,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2.过难、过深

教学的提问太难太深,即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没有联系,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问题的方向和重点,也就很难达到提问本身的目的。这样的提问也很容易令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面露倦色,无精打采,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提问一定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二、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1.要把握课堂的“度”

(1)难易度

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2)时间度

①提问后的“时距”

教师有时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快速做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者复习的教学形式,但却不适宜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发现的教学。同时学生由于缺乏思考时间而产生了对所提出问题不完全理解或不理解,又急于教师提问自己,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他们因瞬间紧张而遗忘。因此,提问需要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对于思维敏捷性差的学生更应如此。

②回答后的“时距”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利用“延迟评价的原则”教师轻易表态或过早评价往往会压抑学生的思维的展开,导致学生思维的“终止”。任何思维都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学生思考问题时,特别是新颖、独特的问答,都要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很有耐心的把握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的答问,表现得很沉着,不轻易表态,不过早做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自由自在、毫不拘束、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

2.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序”

学生学习认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语文知识也具有系统性。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课堂提问必须系统连贯,条理清楚,线索分明,体现循序渐进的系统特征。从提问的层次来看,其序列为:认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3.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1)题眼之处,设问引思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借题发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课文内容,树立全篇着眼的意识。

(2)反复之处,设问引思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容。例如《祝福》一文中:

①鲁四老爷三次皱眉,有什么含义?

②三次写到“祝福”,有什么作用?

③三次集中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同中有异,反映了什么?

④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就是“画眼睛,色灵魂”的方法,文中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⑤祥林嫂反复说:“我真傻,真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作者重复的用意是什么?

在教学中这样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地方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关键之处,设问引思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相对全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关键的字句章节。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可这样设计问题:

①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生活信条是什么?(“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

②这个生活信条在小说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

③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学生不仅对黛玉产生了同情,也理解黛玉的处境和某些性格特点。

(4)矛盾之处,设问引思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

(5)中心之处,设问引思

中心是文章的大动脉,大动脉通畅,小血管随之运行。紧抓中心,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心之处入手也符合整体性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琵琶行》一文中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①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

②这两句传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不幸遭遇的根源是什么?

三、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会像一颗石子探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表现为:

1.激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成才的起点,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激发学生探求欲,使学生对语文“好之,乐之”。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若所提问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思考了也往往是被动的思考。

2.激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教师巧妙设疑,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所以激疑既是进行教学的重要方法,又是教学中的重要艺术。善于激疑才能促进积极思维,才能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再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问”了,这源于一种怀疑精神,源于一种对于创造性人才的真诚呼唤。

3.激探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上的学习结束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止,探究的热情不止。这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后有疑,再通过自主探究,自觉探索,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渗透到生活中去,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使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激异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式的不否定。求异是青少年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所以课堂提问要敢于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迸发出求异的火花。

总之,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为他们发现,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李步斗.课堂提问浅谈[J].江苏教育,1981(4).

提问艺术论文篇(9)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思维缺席”。即使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但这种师生互动,在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合作学习已然变形。因此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3.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中仅仅有教师提问是不够的,目前的课堂教学提倡师生对话、师生互动。为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学生的提问。许多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提问,或者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要有学生的提问,却不能将“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落到实处。

(一)学生提问后教师应持的态度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教师如果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课堂说话权威,不让同学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种做法是严重错误的,此举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会僵化,课堂气氛会压抑而沉闷。学生的问题或观点再不成熟,毕竟他思考了,代表了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对某个问题或教师的观点质疑,这样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可能会给教师一个意外的惊喜,也许是教师过去未曾发现的,这样有利于教师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二)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的措施

教师不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充当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的角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许多高水平的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对课文熟悉,然后才能发现问题。学生想提问题而提不出,也就是说他发现不了问题,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大家都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可以采用点拨法,自己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重点和中心问题,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有些优秀的学生是可以提出问题的,可以让这些学生先提,这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要让学生能够从无疑处生疑,教师就需要平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学生的提问方式和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提问艺术论文篇(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叶老先生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善于提问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至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问什么、怎么问,才算有艺术?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有坡度

坡度是指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豁然开朗。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点功夫,针对班级的实际学情和文章内容,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而且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白兔和月亮》一文,为了让学生从寓言中领会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的寓意,我是这样问得:“白兔原先是怎样生活的?后来又是怎样生活的?是什么原因使得白兔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你从中感悟到什么?”白兔原先和后来的生活在课文中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通过原先和后来生活进行对比,学生就明白是因为拥有了月亮之后才使白兔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经过这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一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二、提问要有体验性

上一篇: 大学社会实践总结 下一篇: 中职学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