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5 09:53:08

劳动力培训

劳动力培训篇(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特殊需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大力开展种养业、农业创业等领域的短期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农业从业素质和创业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培训内容及形式

(一)培训任务及内容

2011年上级分配我县的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为1700人,主要开展7大类11个专业培训。包括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类:病虫专业防治员400人;畜牧和渔业生产服务人员类200人:其中畜禽繁殖员100人、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100人;兽医服务人员类:村级动物防疫员100人;农机服务人员类:农机操作和维修员300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类200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50人、沼气工100人、农村经纪人50人;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类400人:其中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工人3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100人;地方特色职业农民类100人。

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辅助开展以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常识、艾滋病防治、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营管理常识、道德素质、农村消防安全、农村党员党性培育、农村青年和妇女发展等农业农村公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涉及食品安全的阳光工程培训专业,要加入相关法律法规、生产标准、科学知识、行业道德伦理等内容。

今年的培训工作,按照农业农村不同生产、服务、管理环节,对农民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和指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天。

(二)培训形式

各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以实践操作培训为主,着力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采用工学交替、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培训班下移到乡村等方式,确保培训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加强与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沟通协调,鼓励和引导受训农民接受职业技能鉴定,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三、组织实施

(一)培训基地的确定。根据《省2011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对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进行重新认定。按照自愿申报,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的培训内容,根据我县实际,通过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简称“县阳光办”)成员单位会商和专家组评审,报县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批准,经省、市阳光办审核确认,确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县农业机械学校为我县2011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二)培训任务分解。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计划根据各培训基地自愿申请,以及上级下达2011年示范性培训任务专业分配情况和各基地的实际需求、培训能力、第一批示范性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结合历年开展培训质量情况,分配到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其中县农业广播学校1200人,县农业机械学校300人,县建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200人(详见附件1)。由培训基地负责培训过程中的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同时,所分配的示范性培训计划任务数由县阳光办实行动态管理,对培训管理不善,质量不稳、进展慢,确实难以按计划完成任务的培训机构,适时调整其培训任务。鼓励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与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训,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队伍。

(三)培训实施。严格按照国家阳光办和省阳光办2009年、2010年的各类专业培训规范要求开展具体培训工作,暂未制定培训规范的专业,由县阳光办负责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培训暂行规范,经省阳光办审定后执行,并报国家阳光办备案。各培训基地根据县阳光办下达的培训专业和任务,尽快编制教学计划,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选择或聘任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严格按照分类培训规范,根据培训内容,选择或编写体例规范、内容系统、表述通俗、适宜受训学员的阳光工程培训教材,确保每名受训学员人手一册,不得以简单的培训讲义、“明白纸”、农业报等代替,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四)精选师资队伍,强化管理培训。高度重视选聘专业水平高、熟悉农民需求、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到教学培训一线。创造条件开展培训管理人员和师资培训培训,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项目的落实和规范管理。

四、培训资金补助标准和方式

(一)财政补助标准与补助方式。2011年我县阳光工程培训补助标准第一批示范性培训任务参照2010年标准执行,第二批示范性培训任务全部按照381元/人执行。各类专业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天。资金补助实行先减免后补贴的形式。学员结业后,由县阳光办、县财政局对培训工作进行验收,合格后出具资金拨付意见,方可拨付补助资金给培训基地。

(二)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资金安排。根据精神,从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总资金中提取10%,用于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县阳光办工作经费,其中县阳光办工作经费5-6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部门协调。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加强对阳光工程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阳光工程新的培训内容和本区域,本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计划。各培训基地要根据阳光工程办分配的培训专业,培训任务,加强与各乡镇、各部门衔接,相互配合,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落实工作责任,完成培训任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挖掘成功典型。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宣传力度,充实宣传内容,充分挖掘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学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丰富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通过张贴挂图、发放宣传资料、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宣传的效果和针对性。2011年,各培训基地要加强跟踪服务,年底前要报3个以上优秀学员典型。

(三)强化项目监管,完善四项制度。依照《省2011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四项制度,严格开展阳光工程监管。

1.公示制度。县阳光办通过网络、电视公告、张贴通告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村就业人员公布县域内阳光工程培训机构的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补贴标准等内容,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2.检查验收制度。继续执行“三堂课”管理制度,即县阳光办与县财政局在每期培训班开班时,派人到班讲解阳光工程政策,核实学员情况,发放代金券,听取学员建议,公布联系电话,发动学员对培训情况进行监督;培训期间不定时对培训情况进行一堂课的抽查;参与培训最后一堂课,对结业考试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了解核实最终完成培训的人员情况,对该班培训工作作出总体评价,按照培训规范逐班次对培训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合格证明。

3.信息报送制度。县阳光办要指定专人管理和使用全国阳光工程项目监管系统,在每个培训班结班10天内将该班培训学员相关信息录入项目监管系统。各培训基地在每个培训班结业5天内将信息上报到县阳光办。

劳动力培训篇(2)

一、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去年全县劳动保障工作成效显著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两手抓”,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集中体现在“两个加强”、“两个扩大”、“两个推进”。

一是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强化就业再就业服务,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大龄困难群体人,分别完成市政府任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扩大劳务输出为主渠道,以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为着力点,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劳务输出人,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其中组织输出人,自发外出务工人。

二是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和人数进一步扩大。截止××××年底,全县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达到户,参保人数增加人,达到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户,人数达到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各项保费收入总额达到亿元,支出总额达到余万元,确保了全县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保障争议仲裁工作稳步推进。劳动监察部门对全县家用人单位实施了年检,涉及劳动者万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份,责令补缴社会保险费万元,社会保险扩面人,督促补签劳动合同人。受理举报投诉案件件,结案率达以上。劳动仲裁部门积极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件,案件标的万元。鉴定劳动合同份,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我们取得这些成绩,关键在于坚持了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策制定和实际行动上体现了求真务实和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得到顺利推进。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总的看,做好今年劳动保障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县已进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随着“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的落实,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将会越来越好。二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劳动保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两年颁布了一号文,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省、市、县都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把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三是积极就业政策和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普遍增加,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和农民工转移技能培训全面加强,再就业援助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就业再就业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这些都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我县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城镇退伍复员军人政策性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诸多工作交织在一起,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二是劳动者素质较低。从就业再就业结构看,劳动力素质与新增就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突出。三是部分单位特别是省市属企业改制缓慢,社会保险费欠缴逐年上升,各项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一些非公有制经济负责人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导致社会保险参保面窄,扩面进展缓慢。四是拖欠工资、因工伤亡事故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情况时有发生,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设施缺乏,执法检查环境不佳等等。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工作的力度。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进一步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做好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

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落实劳动保障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整合培训力量,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任务目标是:城镇安置就业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就业困难群体人;劳务输出完成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企业养老保险征缴总额达到万元,当期收缴率达到,清欠率达到。

工作重点:(一)加强就业培训,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全县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题提出这项工作,最有力地说明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为做好这项工作,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紧密配合,把多头分散的培训力量集中起来统一使用,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充分发挥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县职业中专职业技能培训主渠道的基础上,把县技校、教师进修学校、卫校、体校、农广校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培训资源,走优势互补、联合办学的路子,进行分散培训,各培训基地提供师资、场地、设备、实习材料等,并进一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强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二是要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县职业中专、农广校要先行一步,积极申报成为“劳动训练培训基地”,勇于承担培训任务。同时,不管公办、民办,只要符合条件,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市场运作的机制,多领域开展培训,实现全方位竞争。三是突出培训重点。今年要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全县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必须完成,同时要积极探索培训机制,为我县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年,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年以后,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县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四是增加资金投入,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今年县财政安排万元的专项资金,专门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财政安排的培训资金,只能用于参加转移培训农民的补贴,真正让农民受益,要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提高使用效益。版权所有

(二)采取多种措施,统筹城乡就业。一是坚持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就业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积极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继续抓好再就业重点企业,培育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二是坚持以政策扶持促进就业增长。对于招收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工商、税务部门要继续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对于新开辟的服务性岗位,特别是政府开发、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就业岗位,要优先安置“”人员,并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其实现再就业。三是坚持以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增长。要按照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目标,继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搭建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劳务协作,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劳务市场。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地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城镇退伍军人,努力形成企业用人到市场、个人求职找市场的格局。要运用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和帮助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参与市场竞争就业,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三)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的坚实基础,必须大力加强,不断完善。一是狠抓社保扩面。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客观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企业负责人要适应形势发展,切实把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像抓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一样抓紧抓实,要充分抓住我县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强化综合措施,以私营、个体、灵活版权所有就业人员为重点,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使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二是切实抓好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加强企业欠费的清理追收,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要依法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稽核力度,特别对收缴重点和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监督,建立企业参保缴费的诚信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努力提高征收率,做到应收尽收。企业每年要向本单位职工公示全年养老保险费缴纳情况。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保险的征缴监察、稽核和检查力度,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漏报、瞒报缴费人员和欠缴职工保险费的问题。要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控制职工减员。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强化征缴,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公布征缴工作情况,对欠费大户要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追缴;对恶意欠费的单位,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要把企业依法参保、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纳入信用管理,对拒不参保、恶意欠费的单位,在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同时,将参保缴费情况向工商、税务、外经贸、银行等相关部门通报,降低其信用度。拖欠社会保险费的要加收滞纳金;拒不整改的,予以行政处罚。要把企业的缴费情况作为企业领导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完不成任务的不能晋级、评为先进和获得年终奖金。三是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工作。目前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是部分乡镇和企业还没有按县里的要求加入医疗保险。凡没有参保的,各乡镇各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想尽办法,压缩支出,挤出资金,在今年内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同时,县医保办要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强化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基础管理,及时支付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费,构筑公开、公正、透明的医疗保险体系。四是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要努力在健全管理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树立管理服务新理念方面有新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管理服务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业务工作流程,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依靠法制建设,强化法律手段,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的劳动关系问题。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推进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进一步推行公开审理制度,加强仲裁庭建设和案件审理的流程管理,提高仲裁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健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今年劳动保障局要进一步强化劳动监察力量,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社会保险费的依法征缴,将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纳入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工作重点,适时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推动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和企业用工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招工欺诈行为。继续开展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检查。四是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对改革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积极审慎、分类处置的办法,按照全县安全稳定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完善情况通报和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四、加强领导,完善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今年我县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重、困难多,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完善工作措施,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自去年就把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目标纳入了全方位目标考核范围。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劳动保障工作,毫不动摇地把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摆在各级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经济发展、各项改革、社会稳定一道推进。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指导劳动保障工作,分管和相关领导都要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对重大政策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把握规律和趋势,把握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带动面上的工作。

二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工作检查调度制度。继续坚持就业再就业月通报制度和社会保险季通报制度。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每季度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劳动保障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向县政府汇报,并将有关情况报县全方位目标考核办公室。

劳动力培训篇(3)

办学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凭借我校作为巴州区职教中心主体的优势,乘着中央财政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强劲东风,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挖潜力、探机制、抓改革、增效益、重特色、创品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一、引项目扩规模,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我校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积极采取“上引下联、政策扶持、项目引进、业主经营、银行信贷、教师筹集”等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办法,切实解决了制约我校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引进业主、股份投入、有偿经营”建起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采用借贷与筹资相结合等办法,建起了实验办公楼、教学楼、运动场、花园;组建了校园网,建有6个计算机实验操作室、35个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多媒体电教室、1个电子阅览室;建立了电工电子、电力拖动、家电综合实验室;建成2个机械加工实习场、1个缝纫实习室、1个化学实验室、2个物理实验室;建起了远程教育中心。同时,我们通过组建专门班子、分线负责、多方联系等措施,积极向上争取引进了多项国家、省、市级培训项目。2004年8月以来,学校先后争取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农业部的“蓝色证书培训”项目、市劳动局、劳务办、统战部的品牌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等项目,年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培训总金额230万元。近期,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投资300多万元创建的四川省今年唯一一个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实训基地项目又落户我校。多个项目的引进,多种现代化软硬件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今,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校园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文化氛围浓厚,已成为数千学子求知的圣地,成才的摇篮。

二、挖潜力探机制,全力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要发展,机制必创新。如何有效挖掘全校近200名教职工的潜在力量,使之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是摆在学校党政一班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努力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校两部三制”的办学培训机制,即:将学校分成两部,一是学历教育部,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部。技能培训采取场地单列、培训独立、资源共享的方式,实行教学设备股份制、场地租赁制、教师聘用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了学校现有的物质、人力资源。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创新。一是面向当地,紧紧围绕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努力开发校本教材,切实为振兴地方经济培养懂管理、会经营的一专多能人才。至今,已开发编写了《家用电器使用与维护》、《毕业会考复习指导》、《川北明珠——恩阳古镇》、《务工指南》、《礼仪常识》、《实用文写作》、《电工》、《钳工》、《焊工》、《计算机快速培训教程》等短训校本教材。二是面向市场,按企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培训内容,从而使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更具实效性。目前学校已与富士康、恩斯迈、松下电子、海尔集团、斯比泰公司、华硕电脑、精诚科技、菲利浦集团等30多家知名企业联姻,以需定培,以培供需,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全方位开启学生心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1﹕1,切实以产学结合为主要培养途径,以职业岗位技能模拟培训为主要形式,以产业经营能力为重点,以区政府提出的职业教育名师、专业、劳务、基地“四大品牌效益”为着力点,努力强化实践教学,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认真组织开展了既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并将安全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活动始终。

三是在择业就业上创新。为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校认真搞好职业指导,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一是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就业;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邀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就业;三是积极依靠学校在江苏、宁波、广州、深圳、成都设立的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安置就业;四是指导学生自主艰苦创业。据统计,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已有60多人通过不同途径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业之路,其中近50名自主创业者资产超过100万元。机械专业毕业生何刚自筹资金,走联合办经济实体之路,所经营的摩托车行销售总资产达200多万元。建筑专业毕业生陈文才依靠专业知识在建筑行业努力打拼,而今已在巴中建筑行业小有名气,成为巴中市天熊建筑公司董事长,公司拥有员工近200人。

四是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办学。一是依托企业、部门联合办学,实现信息共享、技术互补、人才共用。我校与华硕电脑、精诚科技集团联合办学,充分享有企业的科技、管理、文化资源,把它们作为实习练兵、毕业生就业的基地。学校还利用巴州区农机局的资源优势,联合开办机械专业,实行联合办学,毕业生择优录用到区乡农机部门工作。二是吸引社会力量捐资,投资助学。学校成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会”,采取对贫困学生实行社会捐助、减免学杂费、补助生活费、优先安置等一系列救助措施,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就业。同时学校广纳民间资金,运用“你投资、你赢利、我发展”的理念,采取股份制运作方式,吸引资金2000万元修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推动学校发展。三是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部级重点职中浙江省义乌市城镇职校、江苏省吴江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和四川公路交通职业技术学校结成对子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办学。2005年以来,义乌城镇职校先后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我校支教,我校派出多名教师和190名学生到义乌城镇职校学习,有180名学生得到了该校的就业安置。学校还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大专班,实行“3+2”教育模式,节约了教育资源,提升了办学档次。

五是在转移培训机制上创新。为搞好国务院扶贫办确立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我校严格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配合、定单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形成以我校为中心,化成职中、渔溪职中、安驰驾校、技工学校、观音井学校等20多个城乡教学点参与的培训网络。采取培训独立、资源共享的方式,努力实行“三制”(设备股份制、场地租赁制、教师聘用制),整合了教育资源,激活了培训机制,达到了“探索途径、研究问题、创造经验”的目的,真正起到了全国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自2004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来,年培训贫困农民工1300多人,三年累计培训4200多人。

三、重目标建制度,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几年来,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完善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民主治校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创建名校”为工作思路,确定了两年打基础、三年创省重、五年升国重的奋斗目标。二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办学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制订《办学章程》、《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办学体制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制,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岗位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了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及社会化服务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完善了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实现了“强化编制、优化岗位、理顺关系、转换机制”的目标,达到了“提高素质、优化队伍、增强活力”的目的,增强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加快推进依法民主治校进程。学校以工会为载体,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管理作用,一切重大事情、重大问题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全面实行校务、财务公开。如今,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步入了良性运行的轨道。

四、强队伍抓科研,全力打造职教特色

创建创新型的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全面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学校一班人站在时代高度,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努力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民主、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管理理念,全面实行了“校长负责、党支部保障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创建出一支能征善战、政治强、业务精、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学习型、研究型、实干型的领导团队。

学校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一是以行风评议为契机,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工作态度、师德师风切实得到转变。二是制定了在职教师学历达标规划及奖励政策。而今,学校本科学历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9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社会实践,强化校本培训,注重培养知识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业课教师的40%。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做到科研促教、科研立校、科研强校。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研论文近100篇,开发校本教材10多类,其中18篇论文在部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有12人次获省、市、区赛课一、二等奖。《调整和规范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安全平台》、《贫困山区职业教育及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等文章分别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教》上刊载,并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一等奖。景曙光老师有5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保护。学校教师中先后有2人获省级表彰,49人次获市级表彰,80余人次获区级表彰。

五、扬个性树重点,打造优势专业品牌

学校高度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采用引进理念、充实设备、分类导向、加强师资、强化培训等办法,使学校骨干龙头专业全方位展现出活力。为搞好重点骨干专业建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机械、电子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小组,通过定期专题研讨,制定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修订了教学大纲,编制了学生技能训练项目计划,制订了适应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而今,重点专业教学师资强、设备精,前景美好,已成功打造出巴山汉(妹)子省级劳务培训品牌。学校上报的国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已批准正式落户我校。

同时我们在探寻学生个性特长教育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力求让每位学生成才。一是灵活设置学制。在学制上我们采用了学历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在就业教育中,我们又分为一年、半年、三个月等不同学制层次。二是注重实践教学。在培训内容上,按培训专业和学制合理配置课程,确定培训内容。对非升学班,把知识培训与技能操作培训时间比严格控制为3﹕7。三是强化活动课程。积极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分类个别指导。四是精心安排设计技能比赛。创设演练场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技活动。我校冯义雄、李宁伟等十名学生参加巴中市中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两名一等奖学生被推荐参加四川省中学生计算机作品比赛,获一等奖。2006年,我校8名学生代表巴中市分别参加四川省“航空杯”、“高教杯”学生技能大赛,8名学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劳动力培训篇(4)

到目前为止,全镇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700人,完成年计划88%,(其中阳光工程215人,完成年计划90%),转移就业700人,转移就业率100%。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毛纺、服饰(缝纫工)、制革等专业。在岗培训1300人,完成年计划65%。农技培训701人。完成250%。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200*年全镇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确定了200*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实施计划方案和适当提高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加强与市阳光办、培训学校、企业在培训过程的合作、协调沟通工作,并宣传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好转移培训信息材料和数据。

5、接受并配合市财政调研组对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镇充实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及其设办公室,加强了全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并与与农业、劳动、科技、妇联、团委、成教等部门密切合作,按照职责分工,广泛动员组织各类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率和就业率。

2、培训骨干,推进规范动作。对从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和政策培训,做到政策熟悉、业务知晓。

3、多渠道筹措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镇财政或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按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与劳动等有关部门配合,督促用人单位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所录用农民工的培训经费。使参训农民得到免费培训。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4、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计划实施情况组织督导检查。及时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对已通过转移培训并就业但因各种原因需转至别的行业或别的企业人员未列入转移培训范围,不利于重新就业或素质提高,建议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

2、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统计目前存在一定问题,实际富裕劳力接近“0”,大量的是50岁以上做小工的兼职农民,需要转移培训的仅是刚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与外地来的农民工。建议不要把务工农民工统计成农民,使转移培训指标(目标)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

五、下步打算

1、继续做好各类培训的扫尾工作。

2、加大培训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劳动力培训篇(5)

作者简介:杨凤翔(1964-),男,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9-0031-03

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职业教育,也更加依赖于职业教育。探索农村力转移培训的基本途径,对于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不同地域转移的劳动力教育培训

(一)立足农村,实施就地转移的教育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地转移教育培训,使其适应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开发性农业的发展,提高集约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利用和改造水平,可以解决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内部就业。针对农村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如商贸镇、工业镇等),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所需要的教育培训,在农村金融业、商贸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生产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为农业提供各种技术培训与服务,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合理分流,实施跨地区转移的教育培训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吸纳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各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同,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较大,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实用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可以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地区的转移。

(三)对外输出,实施跨国转移的教育培训

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提高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国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国际劳务合作培训是实现劳动力对外输出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培训部门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向国外进行劳务输出为目标,而进行的劳动力转移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打开了向境外输送劳动力的渠道。

二、劳动力转移的订单培训

劳动力转移订单培训,按照订单部门划分,可分为政府订单培训、企业订单培训和劳务派遣培训三大类。

(一)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开展政府订单培训

1.“阳光工程”培训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六部委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从2004年起,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在输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短期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在“阳光工程”培训中充分发挥智力和人才支撑作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相应的职业岗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实行必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黑龙江省2005年共培训农民工51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30万人,技能性培训21万人。

2.订单委托培训

黑龙江省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它是一种“订单、定点、定向”劳动力培训模式。由东北农业大学牵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等十所省内高等农业院校组成服务联合体统一实施。大学生生源来自农村高中阶段毕业生,经村级公开推荐、县(区)人民政府同意,由省招考办单独组织考试,再由指定的10所高等农业院校根据考试成绩和招生计划进行录取,免收学生学费,学费由省级政府和学校共同负担。为我省农村培养有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能带动群众致富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

(二)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开展企业订单培训

1.“三单制”的农民培训模式

农业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实训基地和师资优势,通过调查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结合农民实际,联合用工企业确定并下发培训菜单,让企业主持招生工作,针对性地培训技能。培训的费用由政府埋单,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上岗证书,企业包安置就业,这种学校出菜单、企业订菜单、政府来埋单的“三单制”培训模式既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又保证了培训质量,企业欢迎,农民工满意。

2.“3+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3+1”培训模式,就是“乡政府、就业服务部门、培训学校+用工单位”模式。即由乡党委、政府牵线搭桥,就业服务部门与培训学校携手合作,利用职业技能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所和生源优势,以用工单位需要的用工条件为教学内容,以农村青年劳动力中的初高中新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为培训对象,从而实现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机制。

3.“培训订单式、教学菜单式、就业递进式”培训模式

培训订单式是指先有用人单位,然后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进行培训的模式,为企业培养大量“拿来就用”的人才。教学菜单式,即培训学校教学与农民要学的技能相结合,培训学校提供各种培训项目的“培训菜单”,由农民根据爱好和特长自己选择所学技能。就业递进式,就是经过培训已经进入企业上岗的农民,由企业对其骨干进行“提升式”培训,经过再次培训成为骨干或进入企业管理层或离岗自主创业。

4.“农民培训资助卡订单培训”模式

该种培训模式也是一种扶贫培训模式,是以贫困农民为招生对象,通过发放农民培训资助卡的形式,采取企业定岗、社会出资、学校培训的一种劳动力转移订单培训模式。这种订单式培训模式就是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为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学校要建立毕业生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同时,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出优势。

(三)劳务派遣培训

劳务派遣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劳务派遣培训是一种就业目标十分明确的劳务输出培训,它以职业院校为依托,根据用工单位需要,以实用性为原则,实行订单式培训。培训形式上,可以实行“政府引导、扶贫补贴、贷款参训、就业还贷”的模式;就业形式上,实行劳务派遣制。这是一种雇佣和使用相分离的就业制度,使就业、维权和劳保更有保障。

三、不同内容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即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对农民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社会公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农民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掌握并熟悉求职渠道,提高求职就业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实施。

(二)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基本途径。职业院校做好定向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强政策宣传,设置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培训工种;二是制定培训大纲,确定实施方案,编写配套的培训教材;三是配备一支思想过硬、技术高超、经验丰富、技能精湛的师资队伍;四是加强职业技能站的建设,完善培训条件,强化实践技能。

(三)产业转移培训

1.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培养、帮助人们创办实业。职业院校具有雄厚的智力和人力教育资源优势,应承担起对农民创业培训的责任,加强对农民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使更多的谋业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帮助农民结合所掌握的技能选择适合社会需要和个人条件并易于创业的领域、目标和方式等,让职业院校成为培养青年农民创业者的摇篮。

2.在乡镇中培植农民创业,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在乡镇中培植农民创业,走发展乡镇经济的道路,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另一基本途径。在乡镇中培植农民创业,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吸纳农村劳动力。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文件政策,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培植农民到小城镇创业;改革土地制度,促使农民创业;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加快转移步伐。为农民创业提供支持与帮助,促进农民转移到乡镇创业。

3.结合农户兼业化的普及需要,进行兼业技术培训与服务

促进农户兼业化的就地普及是农民创业培植的另一措施。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具有就地兼业、并且与农副业相关的就地兼业能力,能用各种技术和技能从多种渠道增加收入。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应满足农户对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技术培训与服务需求,立足于当地经济特色,结合产、供、储运、加工、销售一体化,改革培训方法和内容。一是要做好市场调查,开设农民急需的培训项目。二是开展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兼业教育。三是开展农民创业试点,帮助农民创业。四是积极开办创业培训班,进行创业技术培训。五是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

4.积极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且大部分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采取多种模式,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创业能力,促进其就业和创业。

四、不同覆盖范围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传统教育培训模式

传统教育培训模式是指依靠固定的基地和专门培训人员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的一种形式,该种培训模式覆盖范围小,受到资源、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为了形成更大的培训规模,实际中采用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方式,招收劳动力,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就业。

(二)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模式是采用ICT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计算机教室实现网络教学方式为主,辅以光盘、教材等多种方式结合,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对农村劳动力实施“面对面”的远程培训。可通过集中授课、网上学习、业余自修、实习相结合方式,保证培训质量。该种培训模式能够大幅度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迅速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规模,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用工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劳动力转移远程培训,一是要解决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问题。二是要解决实践技能的学习问题。三是要解决学员的就业问题。

(三)劳务经纪人培训模式

劳务经纪人培训模式就是通过对农村劳务经纪人进行劳务输出宣传、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务经纪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使之能够组织和带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一种培训模式。近年来,我国劳务输出质量不断提高,创造了一大批劳务输出品牌,例如,重庆市的石龙技工,黑龙江的“龙哥龙妹”等,有的还注册了劳务品牌商标,有效提高了劳动力转移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翮.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2.

[2]李文娟.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1.

劳动力培训篇(6)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占50%以上,总体文化层次偏低,劳动力以初中、高中及以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稍富即安,离乡不离土的现象严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不发达地区;工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选择;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收入。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所限,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培训时间短,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深度不够,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时间短,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专业技能培训,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教学中很少涉及到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心理辅导等知识,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培训深度不够,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三)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奇缺,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

(四)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开展就业跟踪服务是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劳动力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人员再推介就业问题,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缺乏后续跟踪服务机制。

三、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要结合实际制订短期实施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

(二)建立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

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国家或地方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三)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

各类培训机构是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重要平台,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公开选择认定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建立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和优势,进而形成品牌。

劳动力培训篇(7)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01?05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近些年,无论是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比重,还是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两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2009年,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占城镇劳动力比重已从17%上升至61%,同时,他们对城镇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从9%上升至48%[1]。由此可见,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在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与正规就业劳动力相比,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在劳动者禀赋与工资待遇方面显著较低,不但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而且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既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又是促使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2]。因此,尽快提升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才能够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非正规就业形式正规化,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通过培训能够有效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素质。Pellissery等人研究了部分亚洲国家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情况,发现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时,通过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最低工资,并不能有效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而通过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工作技能,才能够从根本上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3]。

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主体为政府、社会培训机构或者雇佣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企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形式,但是,国内外研究文献均表明目前由政府或者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存在一些问题。Hatipoglu等人的研究指出低技能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需要社会再分配政策支持,然而政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因此政府有责任为无法支付培训费用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自由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4]。但是,由政府提供的培训存在着信息不畅、内容针对性不强、管理缺乏整合、就业功能体现不足等问题[5]。同时,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自身缺少资金,无力参加以营利为目标的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这需要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利用多方教育资源来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6]。与政府或社会培训机构相比,企业培训由于针对企业自身需求设计,培训目标明确,成本较低,因此企业培训是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更为合理的选择。

有关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绩效、培训风险与培训措施等方面。Yamauchi等人对泰国企业培训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无论是在职培训还是非在职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均能够通过培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获得更高的工资回报[7]。通过政府支持,由雇主与雇员组织以

[收稿日期] 2013-09-10;[修回日期] 2013-10-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BAA090023)

[课题组简介] 负责人:燕晓飞(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成员:刘军丽(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张勇(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博士),赵鑫全(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博士),刘理(男,湖南理工学院教授、博士).

及非政府组织进行联合培训,能够在低成本情况下有效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生活状况[8]。胡伟等人的调查发现,93.6%的企业认为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有重要的作用,但每年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投入的培训经费却很少,只相当于总培训费用的10%左右[9]。张苏串等人认为人的社会性加大了企业培训投资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培训投资的风险,企业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系统,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手段来降低培训风险[10]。谭岚等人从理论角度对企业参与培训的动因进行了评述,得到培训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是企业进行普通培训的主要动机的结论[11]。

综上所述,企业培训是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现有文献中探讨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有限,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的更为缺乏。本研究尝试根据相关培训理论和专家咨询设计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对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影响企业决策的主要原因,以期从企业角度为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设计

为保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于实践基础之上,本研究尝试通过调查问卷对企业进行实际调查。调查问卷指标依据相关培训理论及专家咨询设计。由于相关培训理论中培训对象并没有明确是非正规就业还是正规就业劳动力,因此培训对象包括了两者,而由专家咨询设计的指标则具有针对性,培训对象特指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由这两部分所得到的指标综合构成了企业培训非正规劳动力动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一)指标设计的理论依据

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过的员工可能利用本企业培训的技术服务于其他企业,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只有培训费用完全由员工自己承担,企业才会提供一般培训[12]。但是现实中,企业仍然会对未缴纳培训费用的员工进行一般培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较高的搜寻成本和匹配成本,员工的工作选择受到约束。这样企业可以通过支付低工资的形式,获得部分培训的收益,在此情况下,企业有动力对员工进行培训[13]。

第二,员工所在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意味着,如果培训过的员工离开原企业,就可能由于外部企业不了解其边际生产力而支付给其较低的工资。此时,经过培训的员工不愿意流动到外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会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员工培训的溢出效应。在团队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劳动效率和团队的生产效率是相互促进的。企业通过对部分成员进行培训,支付其较高工资,以提高整个工作团队的劳动效率。

第四,员工培训的激励效应。培训通常被企业作为一种激励措施,用于给优秀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升迁机会,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五,其他原因。例如社会制度规定、合同期限、最低工资规定、企业社会地位影响力、企业文化等因素,都会对企业是否进行培训的决策起一定的作用。

依据以上理论,企业获得培训收益、劳动力流动制约、提高团队劳动生产率及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等维度指标应被纳入到调查指标体系中。

(二)指标设计的专家咨询论证依据

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咨询了多家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以期完善调查指标体系。这些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部分企业会在政府的鼓励下,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其次,目前劳资冲突也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可以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素质,满足他们的学习意愿,有助于协调劳资之间关系。再次,企业提供培训也可以为本企业和社会积累人力资源,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他们还认为,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在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素质的同时,也使得企业正规劳动力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产生就业危机感,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由此,本研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劳资关系、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对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影响等维度指标也加入到调查指标体系中。

(三)调查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理论认知及企业专家咨询论证,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多维的指标体系,力图从多个方面对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考察。本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8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与调查方法

根据表1中的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法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了18个题项。本研究经过测算,发现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占劳动力市场的比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因此调查抽样框选择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和福建等地。调查对象为已经雇佣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企业,涵盖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分布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等。调查数据使用SPSS18.0进行分析。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调查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次进行。

预调查过程总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份。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预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第一,效度分析。首先,对预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内容效度分析,结果发现该量表所设计的18个题项均非常显著,说明各题项能够充分反映出被调查对象的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其次,预调查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清晰的问卷结构,能够将题项清晰地做出划分,结构效度显著。此外,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已经过专家咨询讨论,所以该问卷量表通过效度检验。第二,信度分析。预调查问卷的整体量表信度分析的Alpha值为0.90,说明量表的信度高,整体量表设计理想,通过信度检验。所以在正式调查时,保留了所有的题项。

正式调查过程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问卷有效率为78.66%,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二)问卷分析

由于考察的指标较多,不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动因影响因素的基本结构,需通过因素分析缩减指标变量个数,寻找能够代表这些指标的主要信息。在不指定提取因子数的情况下,因素分析得到的KMO系数值达到0.854,而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分配值为1348.331,P

整体量表信度Alpha值为0.8690,说明整体量表的信度高,内部一致性高,整体量表设计理想。第一个因素分量表的Alpha值为0.8212,说明该因素信度指标非常理想,内部一致性高。第二个因素及第三个因素分量表的Alpha值在0.7左右,说明这两个因素指标比较理想,信度较高。第四个因素分量表的Alpha值在0.6以下,但接近0.6,表明这个分量表的信度指标可以接受,该因素下的题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表2清晰地表明,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四个方面。第一个因素包括7个指标变量: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知识量、工作技能、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责任心等,这些变量的载荷数都超过了50%,解释了总变异的19.152%,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些指标可以归纳为“生产效率驱动”因素。第二个因素与第三个因素分别包括4个指标变量,其载荷数也均超过了50%,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13.17%和12.933%,这两个因素变量可以分别归纳为“激励效应驱动”和“长远战略驱动”因素。第四个因素包括3个指标,其中第18题项的载荷数稍低于50%,其他两项均超过50%,解释了总变异的9.518%,称为“劳资关系驱动”因素。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最主要原因,企业的激励效应、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劳资关系等因素也影响了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决策。

首先,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的第一动力。通过培训,能够增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掉不良的工作习惯和不端正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其次,激励效应驱动是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在人力资源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企业也愈发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实现提升自己的平台,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经营策略。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可以满足劳资双方的需求: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提高自己技能的机会,为企业培育优秀员工提供渠道和途径。

再次,实现长期战略是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第三大影响因素。现代企业不仅仅注重眼前短期利益的增加,也更加开始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不仅仅积累了本企业人力资本,有利于企业增加竞争力,促进长期目标实现,还为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最后,劳资关系驱动也影响了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决策。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并且对正规就业劳动力产生一定的激励。同时,企业通过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使得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学习愿望得到满足,对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四、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这些因素来达到增加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目的。

首先,政府应在培训费用和培训技术上给予企业支持。利润是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第一动力。利润的获得,一方面是通过减少培训成本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有效的培训来做保障。减少培训成本,并不意味着直接减少培训支出,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培训支出,培训效果则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政府有必要介入,以弥补企业支出的方式给企业以资金方面的支持。采取的措施有税收优惠手段,或者直接投资培训项目。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减少培训的盲目性,政府也应为企业配置较好的培训资源,包括培训师资和技术,以提升企业的培训效率。

其次,政府应引导企业将“培训”作为企业重要的激励手段。人力资本具有社会性,需要受到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激励。有研究表明,员工在没有受到激励时与受到激励时发挥能力大小截然不同,其差距能够达到3~4倍[14]。目前对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处于企业最底层,企业不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事实上,绝大部分企业也只注重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物质方面的激励,忽略其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力资本的感情需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引导企业以“培训”为契机,充分重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感情需求,承认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增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社会人”的满足感及企业忠诚度。

再次,政府应引导企业更加关注企业长期利益。雇佣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生存周期为3至5年。生存周期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政府应对企业宣传教育,对只重眼前利益而缺少长远眼光的企业敲响警钟,使企业意识到本企业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既可以有效提升本企业的人力资本,也可以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最后,政府鼓励企业与被培训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这个举措可以实现三方面目标。第一,降低员工流动性,促使非正规就业“正规化”。企业虽然是培训的投资主体,但是培训形成的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却属于该企业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投资主体与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分离导致培训存在接受培训者流失的风险,通过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第二,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能够激起正规就业员工的就业危机感,激励他们更加投入工作。第三,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可以使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与企业的劳动关系更加健康、稳定,能够有效改善企业和非正规劳动力之间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2):16-28.

[2] Amuedo-Dorantes, C. Determinants and Poverty Implications of Informal Sector Work in Chile[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4,52(2):349-368.

[3] Pellissery,F.,Walker,R. Social security options for informal sector workers in emergent economics and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J].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2007,41(4):401-409.

[4] Hatipoglu,O.,Ozbek,G.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income redistribu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SI,2011,32(1):69-87.

[5] 张佳,郑洁,李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教研究2011(30):44-48.

[6] 吴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6-18.

[7] Yamauchi,F.,Poapongsakorn,N.,Srianant,N.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eturns and Investments in Firm-level Training: Evidence from Thailand[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9,45(10):1633-1650.

[8] Kawakami.T.,Tong.L.,et al.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improving safety,health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informal economy workplaces in Cambodia[J]. Work-a journal of prevention assessment & rehabilitation,2011,38(3):235-240.

[9] 胡伟,肖传亮,郑彩云.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及培训状况调查――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09,33(11):41-43.

[10] 张苏串,梁嘉骅.浅谈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的规避[J].经济问题,2005(6):39-38.

[11] 谭岚,姚先国,郭东杰.企业参与普通培训动因的理论解释与评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4):11-12.

劳动力培训篇(8)

坚持“政府推动、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部门监管、齐抓共管、学校主办、注重实效”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输出与县内就业并重,加大为县内主导产业培养技术人才的力度,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度目标任务为8000人,其中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完成3300人,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完成110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技能就业计划”完成3600人。

三、保障措施

1、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培训质量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要把培训质量放在首位。培训过程中要做到“五有”、“二坚持”:“五有”即有培训计划,有培训教材,有备课、授课、实习记录,有技能考核标准,有结业证或技能证书;“二坚持”即坚持培训时间不变,坚持培训重心下沉,把培训班办到乡村。

2、打造劳务品牌。近年来,我县能开展培训的专业逐渐增多,基本具备了培养电子操作工、家电维修工、缝纫工、宾馆服务员、建筑工、家政服务员、农产品加工员、旅游服务员、保安员、美容美发师等岗位的能力。尤其是县农广校打造的“*电子工”已成全省十大劳务品牌,“*电子工”在长三角、珠三角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今后我县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个品牌。同时各基地要有品牌意识,通过打造品牌、提升形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十一五”期间我县要重点支持和建设一所有品牌、有影响、有规模的品牌学校。

3、做好转移就业。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稳固率。从今年起,我县劳动力转移要坚持县外转移和县内就近转移相结合,特别要逐渐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各培训基地要深入到村组农户,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培训情况、职业技能、就业意愿,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深入分析,努力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服务提供依据。大力发展定单培训、委托培训,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方式。要加大就业跟踪和劳动维权服务。

4、强化项目监管。2007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监管年。各部门、各培训学校必须严格执行项目监管的有关制度,必须上好“第一节课”。县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财政相关领导必须讲第一节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管理制度特别是资金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保证资金专款专用。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利用虚假名单和用工信息套取国家补助资金和坑蒙拐骗的违纪违法行为。对有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追缴项目资金、取消培训资格等处罚;情节严重的,两年内不得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招标,不得承担“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就业计划”、“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

5、开展项目管理评价。从今年开始,各有关部门要完善对“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就业计划”、“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等项目管理的评价体系,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底要组织专班对培训基地进行量化评估,将评估结果在网上公布,对于评估低于60分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单位要取消其项目培训资格。各项目主管部门、培训单位都要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所有培训就业信息都要上网公示,实现互联互通,杜绝“多头”补助。

6、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大力推广“垫资培训、就业还贷”、“贷款培训、就业还贷”、“以工养学、工读结合”、“就近培训、就地转移”等办法,切实解决农民交不起学费,不能学以致用等问题。大力推广县农广校培训、实习、就业跟踪“一条龙”服务的经验,实现能就业到能稳定就业的跨越。县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专班对培训单位进行能力评估,对没有条件进行培训的单位要取消资格,要根据培训能力下达培训计划,各项目主管部门年初将培训计划上报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领导小组审核后统一公布培训计划。

7、完善政策支持机制。从今年起,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发展劳务经济纳入乡镇及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范围,争取相关配套措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轨道。要建立完善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品牌培训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培训,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8、加强领导,加大宣传。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领导,促进劳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决定成立县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刘冰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汪艳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向凤英、刘太可等同志任副组长,黄本槐、覃业东、马宏君、董元伦、黄耀成、谭明宪、黄在军、向大甲、舒云博、郑远宏、张友刚、曹宏森、张鹤翔、谭荣兵、刘晋鄂、张光强、郑朝富、谭德然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由刘太可同志主持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办公,由董元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黄耀成、谭明宪、郑远宏、舒云博、陈代龙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担负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经济开发的牵头协调职责。阳光工程办公室、农民工工作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能,抓好工作落实。

乡镇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开发劳务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紧追性和长期性,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劳务经济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农民就业市场及相关部门目标考核范围。各相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到农村、培训基地和用工企业,及时掌握信息,主动了解参训农民的需求,扎实搞好各项服务。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子弟教育管理制度,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制度,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和务工致富、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向农民群众宣传转移培训的优惠政策、培训内容、就业途径,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培训。

劳动力培训篇(9)

一、周密部署,科学安排,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20*年全县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1.51万名,通过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和转岗就业能力。其中“转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5000名,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务工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5500名,由县经贸局组织实施;“专业农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名,由县农业局、扶贫办、科协及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预备劳动力培训1600名,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各有关培训部门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思路,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各乡镇要做好调查研究和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将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名单上报有关培训单位。

二、拓宽渠道,多方筹资,健全培训的投入机制

健全“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投入机制,20*年县财政专项安排25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劳动、科技、教育、扶贫等部门和乡镇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培训资金,努力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投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实行政府买单培训制度,凡是低保对象、残疾人、欠发达乡镇农民、低收入农民和城市化过程出现的“失土农民”及各类参加技能培训取得技能证的农民,政府予以适当经费补助。

三、整合资源,严格管理,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

充分整合人事劳动、农业、工业、教育等部门现有的培训资源,建立教师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制定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根据合理布局、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方便农民的原则,认真开展培训基地的资格认定,并将确认的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培训能力、培训条件等情况在全社会进行公布,方便乡镇、部门和农民选择培训场所。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标准的要取消资格。有关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部门要加大对培训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培训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企业的设施和场地作为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各经济主体购置设施设备,投资创办专门为培训机构配套的实习实践基地。

四、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技能培训单位要将培训与输出结合起来,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争取用工订单,扎扎实实开展订单培训,为农民提供培训、输出一体化服务。积极筹建农村劳动力市场,定期举办劳务输出供需见面会和本地用工招聘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运用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下山移民工程等载体,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努力加强同永嘉在外商会联系,把他们作为了解所在地用工信息的重要窗口,平时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构筑劳动力转移的广阔平台。认真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依靠县法律援助中心,及时解决农民工在进城打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劳动力培训篇(10)

*县2006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待续稳定增长。

一、我县2006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创收基本情况

**县辖六乡两镇一场,共110个行政村和3个村级农场,384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49.43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4.6亩,全县总人口14.28万,其中农村人口10.5989万人,农村劳动力5.1387万人。2006年上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2期,完成农牧民技术和技能培训4.718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3.9582万人次,农民技能培训0.7598万人次;2006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完成3434人次,累计创收717.46万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创收67.69元。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构。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县委、政府专门召开2006年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县长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乡镇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我县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由县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8个,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

2、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县2006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6年城乡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劳务输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出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输出、创收等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输出,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4、做好信息服务,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巩固我县在劳务输出人员已形成规模的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方式。目前,我县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已经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据初步统计我县在外地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我县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5、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城乡就业和劳务输出宣传工作,营造宽松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劳务输出的组织、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从事劳务输出多年的典型和在内地发展人员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认真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工作。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7、积极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网套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476人次。8、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参加我县项目工程建设。我县将使用本地农民工作为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写入招标书中,使用我县农民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承包方普通用工总数的50%。2006年上半年在公路改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农民工580余人,累计创收92.4万元。三、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上一篇: 采购部工作总结 下一篇: 文明校园帮扶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