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舞蹈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6 15:19:11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1)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非舞蹈特长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以前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包括舞蹈基训,有的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舞蹈,甚至存在对舞蹈认识的偏见,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些学生与专业舞蹈学生相比,在舞蹈课程的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学生基本的软开度不好,身材比例不佳,体力弱等等,这些都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顺利实施的困难所在,但同时这些学生由于没有舞蹈学习经验,思维不受固有的先验经验的限制,因此他们又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舞蹈专业,就意味着他们将从“零”开始学习舞蹈技能。而根据舞蹈教育的规律以及人的生理特点,如果依照舞蹈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将这部分学生塑造成专业舞蹈教师几乎不大可能。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面对生源构成的多层次就必然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其它课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由于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等优点,这种手段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来说,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兴趣,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舞蹈大多数是零基础,她们的舞蹈欣赏水平也是较为低下的。学生只有懂得欣赏舞蹈了才会学好、跳好舞蹈,所以在盲目地进入舞蹈动作教学之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认识舞蹈尤为重要。但如果老师单单只用口述的形式来介绍舞蹈的美,那就和纸上谈兵无异。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舞蹈种类与特点进行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运用视频播放相关舞蹈可以给学生呈现更丰富、多样的舞蹈体态和风格,比如芭蕾基础训练视频让学生懂得开、绷、直、立的体态;中国古典舞蹈剧目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美学法则;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视频则让学生感受到突出的民俗特征,地域色彩分明、风味浓郁、形象生动、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去感受不同舞蹈类属的风格和美感。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舞蹈作品的欣赏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让学生解更多的舞蹈赛事,如桃李杯、小荷风采、荷花杯、CCTV电视舞蹈比赛等等。让学生接触更多、更高水平的舞蹈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使学生不光了解和掌握舞蹈技能、技巧以及国外舞蹈和中国舞蹈的各自风格和特点,而且还能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整体欣赏,逐步提高舞蹈作品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的学习能力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如何来提高她们的舞蹈学习能力呢?这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情境导入。在学习藏族舞蹈之前,先放一段介绍藏族风土人情的短片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观摩多媒体课件看到,青藏高原、喇嘛、布达拉宫、哈达等,并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懂得了由于地域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如高原缺氧、宗教朝拜、长期封建压迫等影响而形成了藏族舞蹈屈膝、前倾的基本体态以及颤动律等主体风格,而且在民族服饰等方面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就更容易理解了,学习动作要领也会更快更容易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动作学习能力。在学习技巧性动作或快动作时,光靠老师的动作示范是很有局限性的,比如芭蕾基训中一位小跳的练习,动作要领是学生要注意在跳跃的时候先半蹲,然后双脚推地,在空中身体保持直立垂直,要求绷脚尖、膝盖伸直并且大腿肌肉夹紧,如果只是靠教师现场示范和讲解,很多同学做出来的动作效果是:在半空中的姿态撅臀、脚背松弛、膝盖弯曲。那么,要想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小跳技巧怎么办?这时,如果出示一些一位小跳关键动作的图片,比如在半空中时状态的图片,或者利用电视录像将一位小跳动作进行定格,在播放时采用慢放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动作的每个环节需要把握的要点,教师与此同时辅之以重点与难点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位小跳动作的具体表象,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从而能快速地学会动作,掌握动作要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凭借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的创编能力

幼儿舞蹈创编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在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上,很多同学想破脑袋也创编不出好的舞蹈组合或剧目,这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课堂舞蹈创编。当学生表演自己创编的舞蹈或者组合时,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反馈给学生一起观看并对学生的创编情节、内容结构、编排的队形以及动作姿态等进行分析,教师同时配以讲解,在必要时可以暂停或反复观看创编中的闪光点,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创编的作品中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能不断进行修改和练习,从而能创编出较好的幼儿舞蹈组合或剧目。这样,不光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创编知识。多媒体技术展示学习内容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多样、更活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课堂教学后要求学生观看舞蹈剧目的相关视频,欣赏一些获奖的舞蹈作品,比如小荷风采儿童舞蹈比赛中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的创编思路与音乐的配合、道具选取等方面,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个方面可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创编舞蹈基础知识。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2)

一、文化积淀:高师舞蹈教育之根

(一)“大舞蹈文化”是高师舞蹈教育的理念

许多师范院校在成立舞蹈专业时,都确立了自己的培养目标,无论是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还是群众舞蹈的推广者,都希望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科学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与丰富。除了舞蹈专业技术课程之外,既有舞蹈基础理论,舞蹈人体运动,舞蹈心理学,舞蹈形态学等舞蹈科学,也有音乐,美术,文学等相关艺术学科,充满了人文色彩。而事实是,这些课程在高师学生的学习中更象是些副课,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身体技术就是舞蹈的全部,即使他们知道舞蹈是心灵与肢体的共鸣,仍热忠于技巧,追求技术精湛是他们的目标,学校也缺乏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与研究的良好氛围,而更加倾向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准。这似乎等同与职业舞蹈教育。究起原由,是因为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来源绝大多数是来自各地区的中专舞蹈学校,这些学生年龄小,文化基础弱,知识结构单一,又习惯于被动的“被雕刻”式的学习方式,对自己将来的发展目标缺乏思考,面对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却不知如何是从。

而当今世界舞蹈高等教育的理念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即研究性的学习。美国犹它大学舞蹈系主任当娜•怀特提出:本科教育要发展艺术表现力,身体表现力,批判性思维,实践经验,自尊,协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则重视舞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如:运动科学,体育,卫生教育,运动管理,人类工程学和舞蹈,涵盖了学科的多样性以及交叉性,利用解剖学,生理学,肌肉运动以及舞蹈历史和人类学,培养学生具有人体活动方面的高水平知识,将其应用到以后对不同的人群教授不同的舞蹈技巧。甚至把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把舞蹈艺术尽可能多的与其他行业建立联系,寻求相互合作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重点。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作为中国的高等舞蹈教育,尤其是高师舞蹈教育,更应该抓住舞蹈的本体,挖掘舞蹈文化的内涵,传播舞蹈艺术的精髓。

要实现“大舞蹈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文化人才,高师舞蹈教育应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根基,积极吸收世界舞蹈文化艺术的理念,以舞蹈本体为特色,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甚至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然而,高师舞蹈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提供一个文化的平台上,应首先帮助弥补中专职业舞蹈教育与作为完全教育的高等教育在文化上的脱节和断层,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高师其他相关艺术学科及人文科学的资源优势,丰富信息储备,创造舞蹈学术研究气氛。

二、“本土舞蹈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是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

在“大舞蹈文化”的背景下,全国各高师舞蹈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所在地区的文化及地方舞蹈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各地区民间舞学习的优势,各地方文化活动的参与机会。无论是教学还是艺术实践这些影响都是停留在对已有地方文化的接受与继承上,而忽视了对本土舞蹈文化这块肥沃土地的挖掘和利用。对于有着良好人文环境的高师院校,只有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丰厚的资源,投身地方舞蹈历史,人文形态,艺术特征的研究,丰富教材建设,开发地方艺术作品创作,构建出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显现出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我们申报了江苏民间舞蹈的研究课题,旨在依托江苏文化大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江苏民间舞蹈的传承为突破口,较完整地展现江苏民间舞蹈的古老历史、地域特征、风土民情,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江苏民间舞各品种的现有状况,发展趋势及其艺术特点和价值,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师舞蹈艺术教育体系。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和文化决策提供新材料、新观点。

江苏民间舞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资源。但除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殷亚昭等学者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以及近年来著名舞蹈家马家钦正在进行与江苏民间舞蹈有关联的昆舞研究以外,整体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江苏民间舞蹈应用研究更加薄弱。也没有系统的资源应用建设项目,特别是符合时展的可应用项目。而作为这一方水土养育下的高等教育有责任去认识和分析江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审美特点,深入研究当代江苏民间舞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有责任在高等教育中建立本土文化的传承基地,将江苏民间舞蹈引进高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课堂,完善高师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这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该课题既包含了结合地域、人文形态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理论研究,又包含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研究,将丰厚的江苏民间舞蹈资源运用于高校艺术教育领域,为高师舞蹈艺术教育及素质教育增添了新内容。既能填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改变江苏民间舞相对滞后于我国其它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现象,又能通过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教材的整理建设、教学内容的丰富、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本土舞蹈文化的学习、研究、创作基地,建立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江苏民间舞蹈教育在江苏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及普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将大有可为。

随着大众对舞蹈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需要高品味高艺术的舞蹈演出。而担负着培养未来舞蹈施教者与舞蹈传播者的高师舞蹈教育,更需要用文化作为舞蹈教育的基础,用丰富的文化积淀去诠释舞蹈。有许多人认为舞蹈是一种天分,而事实上,舞蹈更需要对生活的积累,对文化的理解,高师舞蹈教育应启发学生的心灵感悟,用更深更广的文化内涵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高师舞蹈教育还应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以科学的发展继承观,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顺应时代的步伐,发展新的民族文化。当学生装满了知识,学会思考,并用文化的钥匙去开启舞蹈艺术的真谛之门时,舞蹈本体将在高师舞蹈教育中彰显其无比的魅力。

三、人文渗透:高师舞蹈训练之本

高师舞蹈教育中的训练体系几乎都沿袭了职业教育的路子,但却不具备职业教育时间上量上的保证,教材搬舞院,作品搬精品,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技术不扎实,发展不均衡。笔者在这里不是要反对借鉴地学习,事实上职业教育能给高师舞蹈教育许多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这里要指出的是,且不说高师与职业教育对象上的差异,目标的不同使得高师应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与教法,当职业舞蹈教育在反思教育理念,回归舞蹈本体时,高师舞蹈教育却又走上了职业教育的老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

高师舞蹈教育仍以身体训练为主要内容,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身体训练并不等于技术训练,如果仅仅追求跳多高,转多少圈,搬了多少度的极限突破,它似乎与体育竞技没有多少区别,舞蹈的身体是在一种意韵状态下的运动,技术也是具有舞蹈美学意义的技术,如今对于舞台上层出不穷的高难度技巧已不足为奇,但笔者却对首届电视舞蹈大赛中山的一个旁腿控制记忆忧新,或许她的高度已被众多的后起之秀突破,但她的那如流水般慢慢撩起,意致脚尖的过程,象是在诉说一份悠然,淡定和沉着。而这种艺术状态的人体技术,似乎在高师训练中被遗忘了。

人是舞蹈的主体,高师的舞蹈训练应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主体。高师的学生来自各地区,其各自接受的初,中级舞蹈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高师的这个集体中首先要面对的是规范整理的问题,这一点无论是其接受进一步的训练,还是今后作为施教者的可能性都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其自身与今后的教育观都起着直接的作用。其次技术的训练还受着学生自身条件与开发阶段的限制,教师的主观意愿与量的积累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何况在高师丰富的教学内容背景下,也给量的积累与技巧的突破带来了难度,这就更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其在原有的基本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高师舞蹈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也要在训练中探索形态与文化,形态与美学的关系,将舞蹈技能与文化理解与思辨能力相结合,挖掘更深入的训练价值。而舞蹈训练教学法的研究,直接影响到训练价值的体现。

1、“人体修养”的开发

建立一种新的舞蹈训练意识,当一个个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学生走进训练课堂时,如果教学仍停留在“依样画瓢”的简单模仿上,是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只有挖掘学生由内而外的自发动力,以感觉状态,协调状态,表现状态及综合的“人体修养”,心理与生理之和的人体艺术状态,才能使他们更加鲜活,只有以意韵作为先驱的舞蹈训练,强调内心与外形的统一,技术与韵律的融合,抓住细节,才能品味出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2、“人体思辩”的挖掘

要注重技术科学的互通性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训练中不能就动作而动作,就技巧而技巧的评论,而应把它放到科学的依据中去寻找科学规律,用一种开放、互动、会话的教学方法,探索不同的途径,选择最佳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于纠错,规范及提高的训练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该将训练与舞蹈解释,分析与大文化紧紧相扣,与万事万物紧密相贴,培养思辨的思维。

人文渗透下的舞蹈训练,将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艺术形体,这使得高师舞蹈训练不再是技术技巧的攀比与炫耀,不再是留于外表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充满情感与意绪的文化。

四、品质提升:高师舞蹈教育之脉

1、“和谐发展”是高师舞蹈教育品质的保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标准在不断提高,社会更加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需要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便是对教育的需求,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就要有人的素质结构教育理论下的现代素质教育。高师舞蹈教育同样肩负着素质教育的任务,而其自身因具备素质教育的功能,又承担着培养未来素质教育实施者的重任。对于今天的受教者,将来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而言,“素质”便尤为重要。

高师舞蹈教育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其教育过程中不需要枯燥的理论,也不需要抽象的说教,只要在舞蹈审美感知与体验中,就能被艺术的力量所感染与征服,产生心灵的共振。必须通过认真严谨,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刻苦努力才能实现审美目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而这些思想与品质既符合社会的需求,又能推动高师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和谐发展应象血脉一般渗透到高师舞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

2、“良性循环”是提升高师舞蹈教育的关键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3)

一、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育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高等教育引入舞蹈教育内容以后,很多政策与规则通常由非舞蹈专业人员制定而成,他们认为舞蹈就是做扭腰、摆手等简单的肢体动作,学生只要学好了这些肢体动作,高校舞蹈教育就能获得成功。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他们忽视了舞蹈本身的内涵和代表的思想,导致舞蹈教育成为了锻炼身体的课程。此外,很多高校舞蹈教师在时代环境影响和自身固化思想下学习舞蹈,降低了舞蹈学习难度。这样虽然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但是未考虑到舞蹈本身的情况,没有站在人才培育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致舞蹈教育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舞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舞蹈教育只有基本阐述,舞蹈表演的教育不能将生活情感与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来,对舞蹈技巧训练过于重视,忽视了将舞蹈的美感表现出来。学生在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的过程中,脸部表情没有相应的变化。W生在舞蹈学习中面无表情,没有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很难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也降低了学习舞蹈的兴趣,为高校舞蹈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不重视舞蹈理论教学

当前,虽然很多学校也增强了一些舞蹈理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过由于舞蹈教师不重视理论知识,理论课教学显得过于沉闷,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其实,舞蹈理论知识属于一门单独的学科,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的沉淀与发展,都代表了其他学科各个时期的表现与存在。舞蹈也是一样,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所学舞蹈的风格及发展过程,从而准确抓住舞蹈所需的情感氛围,这样的舞蹈才能真正打动人,也让今后的舞蹈学习有了良好基础,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学生如果没有学习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站在长远角度来看,则存在极大的隐患,对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阻碍。

(四)舞蹈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各高校舞蹈教师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由于我国舞蹈研究生全面培养体系建设滞后所致。从规模上看,很难和其他学科相比,因此,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也很有限。同时从现有的舞蹈教师来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学校引起重视。

二、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舞蹈是肢体的语言艺术,而一段高水平的舞蹈只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音乐与舞蹈是息息相通的,只有优美的舞蹈与惟妙惟肖的音乐的科学结合,才能震撼观众的心。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里的舞蹈《佳人曲》有三美――舞美、古乐美和吟唱美,因而一开始就“夺”去了观众的呼吸,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舞蹈只有与音乐巧妙地结合,才能创造绵绵不断的奇迹,才能使舞蹈更具内涵与魅力,从而感染观众。所以舞蹈专业的学生要提高音乐素养。在舞蹈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节奏感较强,舞蹈动作与音乐就协调。因此,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次,灯、舞、美、服,是舞蹈作品的辅助元素,亦有点睛之笔。舞蹈艺术与美术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两者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作品主题思想、人物特征与剧情发展服务的。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应学习绘画,并了解《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如:红色常象征着激情、热烈、冲动,它让人有热血沸腾与意犹未尽感觉。在中国,红色常代表喜庆(如婚庆常用红色);红色还是中国的“符号”(如中国奥运会“鸟巢”的中国红);红色在中国有时候还意味着血腥与屠杀,张艺谋的《红高粱》就有红色场面的诠释。不同色彩的表达与运用成就了张艺谋作品的《红高粱》、《十面埋伏》以及《英雄》等,同样黄色也成就了张继刚的《千手观音》。由此可见,舞蹈的灵魂不但是音乐,还有色彩和舞美。所以,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二)改革舞蹈教学方法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舞蹈教学方法的转变,除了是转变某些教学活动与手段以外,还要转变以往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尽量将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意识融入进来,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索问题的精神。第二,转变教学观念。应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第三,转变教学方法。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舞蹈能力。首先,在训练舞蹈技巧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设置一些表演性组合,为学生今后在舞台上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舞蹈教学中要强化学的观念,即在每次舞姿与造型的训练中,都要通过最完美、最投入的动作进行展现,让学生想象自己面对的是观众,而并非是学生。最后,教师要做好动作的讲解,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舞蹈动作,感悟舞姿中蕴含的精神与意义,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了解并掌握舞蹈艺术的灵魂。

(三)增加舞蹈理论课的比重

舞蹈和常规学科的艺术学科有很大区别,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常规学科的教学大纲计划模式也有一定差异。在我国各类教育中,主要采用教学大纲计划模式,虽然该模式能够推动专科课程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但是也让课程显得过于呆板僵硬,缺少变通和人性化因素。在现阶段高校舞蹈教育中,仍然采用统一的模式,舞蹈教育在教材使用与课程制定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对于理论课程而言,不仅有专业课,还要增加舞蹈理论课程,让学生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完整。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舞蹈作品如何利用音乐进行构思和创造、舞蹈动作的提炼和发展、舞剧和舞段的形成等。舞蹈编导课程对学生走向社会极为有利,在活跃基层文化、普及舞蹈教育上,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编导能力。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4)

培养舞蹈师资,这个问题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虽然从理论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上,依然是按部就班地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朝着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目标而进行。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舞蹈专业的学习中,接触的都是成人化的、专业的舞蹈教育,很少接触他们将要面临的教育对象。尤其是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在高师的舞蹈教育中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一个严重的缺失,它使高师的舞蹈教育显得不完整。

高师的舞蹈教育不但要为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培养师资,而且还必须贴近中小学的实际,为中小学培养舞蹈教育人才。原因是:其一,以往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任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担任的,但随着中等师范的取消,对中小学舞蹈师资的培养就毋庸置疑地成为高师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二,从目前全国的舞蹈教育来看,各地中小学和职业中等学校舞蹈师资极为匮乏。据调查,在这些学校中,舞蹈本科毕业的教师占有比例几乎是零。舞蹈教师都是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以往师范学校或幼师毕业生担任的。其三,从人才就业市场的前景看今后高师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舞蹈教育师资还很欠缺,但随着各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各高校、甚至各中等学校的舞蹈师资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高校和中等学校对舞蹈师资的需求也会逐步趋向饱和,因为它和中小学的需求量是远不能比的。加上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以及就业市场中,中小学对舞蹈师资的需求潜伏着巨大的就业契机。因此,高师舞蹈教育在今后的教育着力点应放在为中小学培养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与择业就业协调发展的有利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其四,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件要求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它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舞蹈人才的重要基础园地。因此,重视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对舞蹈人才的培养。

一、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目前,在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教材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教材,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缺少师范特点。尤其对于怎样提高和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舞蹈综合能力方面,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要从教材改革入手,构建既具有理论又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现当代的教育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以满足各类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需要,使舞蹈教育的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在学习舞蹈编导课程时,可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创编知识方面的教学,有目的的讲解儿童舞蹈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与成人舞蹈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舞蹈教育常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二、高师舞蹈教育应与中小学挂钩,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在讲台上是个称职的老师,在各项文艺活动中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高等师范和中小学之间应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应与中小学的教学挂钩,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中小学教育基地的实习中,学生接触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行为、活生生的生命群体。学生只有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接触、熟悉他们的教育对象及心理特征,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提高教学能力。因此,高师舞蹈教育中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能和中小学挂钩,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舞蹈艺术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外的舞蹈活动,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学生在亲身参加中小学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运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创编知识和技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法,将自己积累的儿童舞蹈语汇创作成舞蹈作品,就能在具体的创作、排演过程中去检验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再次,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们通过教育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明确了学习目的,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各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结构,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对高师舞蹈教育也起到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中小学舞蹈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舞蹈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舞蹈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师舞蹈教育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师舞蹈教育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活跃而丰富的创新能力、多层次结构、适应大、中、小学舞蹈教育不同层级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高师舞蹈教育的改革落到实处,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课程标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5.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5)

目前在高师舞蹈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课程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高师舞蹈专业课程应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特点,根据生源素质的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强调实用性,建立具有师范性特点的课程。

一、 提高生源素质和质量

高师舞蹈专业一直面临着生源基础差、舞蹈素质低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而是在高中时期通过舞蹈强化班短短几个月的学习,考入高师舞蹈专业。由于艺校舞蹈生的文化素质和水平较低,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一些舞蹈基础、水平较好的艺校学生因为文化课分数线的限制,只有较少部分艺校学生能够考入高师舞蹈专业。进入高师舞蹈专业后,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在接受专业系统的舞蹈课训练时显得非常吃力,而艺校学生的专业提高则非常快,这给老师的施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学生舞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舞蹈人才的培养。如何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对于改革舞蹈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人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舞蹈对生理、形体等自然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上,加入舞蹈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同时也能提高舞蹈生源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质量。因为这种舞蹈的学习是与文化课同步进行的,而不是与整体的教育断裂开的,同时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能够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的需求。

二、大纲设定要具有师范特点

科学系统的教学必须有科学系统的教材作为前提条件。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增加舞蹈教学法、舞蹈史论、舞蹈欣赏及创作技能的比重,加强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素养成分,使舞蹈教育的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

1、大纲的设定要体现师范特点

大纲的设定要体现因材施教、师范性。根据高师舞蹈专业学生舞蹈知识技能有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将舞蹈基本理论常识、作品鉴赏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情趣、舞蹈修养和鉴别能力。根据大部分高师舞蹈学生舞蹈素质偏低的特点,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适度淡化或删减专业性较高的难度动作,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完成规定的基本动作。从二、三年级开始,应逐步加入《舞蹈教学法》和《编舞技法》课。通过学习《舞蹈教学法》课程,使学生能够完整备课、书写教案、了解各年级的教学任务、系统科学的编排课程。《编舞技法》是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蹈专业课。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理论教学环节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文字撰写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编创能力。另外,将视唱练耳与音乐欣赏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计划,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

2.大纲内容的编排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标性

如何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需认真思考。例如第一学年开设的舞蹈基础必修课需要根据多数学生入校年龄、性别、基础条件来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样才能使教学获得实效。力求培养全体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古典舞、现代舞基训,解放自己的身体从而加强表演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优化与完善是培养高师复合型舞蹈人才的前提。我们只有采用合理的教育模式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对症下药,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的舞蹈人才。

三、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一门文学经典作品或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文化教师对名著的剖析、讲解、促进舞蹈专业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生活和感之不同的生活形式,并在促进舞蹈学生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获得艺术品位的提高和心理智慧的发展。文化教师与舞蹈教师能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为学习舞蹈的学生们培养出更好的创造力、想象力。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个舞蹈表演、基本功好的毕业生,却不能正确地运用舞蹈语汇,对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形式、特点与教法,特别是舞蹈教材及创编的基本原则不十分了解和掌握,只是机械地模仿、传授,没有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在教学上很难取得优异成绩。只有在学习中将形体与健美、美术、音乐、卫生、文学等学科知识掌握牢固,在应用中紧密联系起来,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与综合能力。舞蹈汇报演出等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艺术实践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获得感性到理性认识体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编排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根据作品的需要,独立设计服装、道具、灯光等舞台形象。通过独立设计的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掌握艺术实践活动的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锻炼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提高班级凝聚力,真正体现学有所成、学为我用的价值。

面对新时期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演人才的需要,对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具体而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明确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设置改革的力度,培养出业务硬、素质强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明.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10.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6)

现今,高校舞蹈已经成为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践行者。不断革新的舞蹈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产生了不大不小的冲击。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类院校都将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学校舞蹈教学实际的发展规划,使得高校舞蹈专业人才更加层次化、丰富化。因而,现阶段进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实现高校舞蹈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一、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我国舞蹈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舞蹈起步晚却发展快,出现遍地开花之势,各高校纷纷设立了舞蹈专业课程。但受困于我国传统的舞蹈教学观念,舞蹈教学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薄弱的教学师资

由于现代舞蹈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从事现代舞蹈教学领域的人才也极度匮乏,同时这种舞蹈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舞蹈教学的从业者的要求也较高。以目前很多高校舞蹈专业为例,仍活跃在学校舞蹈教学一线的教授、讲师,大多是歌舞团、舞剧院调过来的,缺乏专业、系统的舞蹈理论知识。另外,这些老师舞蹈技法陈旧,而且年龄偏大,仅仅依靠个人丰富的舞蹈表演经验并不适合现代舞蹈的发展需要。所以,这类舞蹈学校和舞蹈老师要认清现实、立足当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舞蹈发展的方向,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二)陈旧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呈现出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教学模式陈旧。这是由我国舞蹈教育历史悠久形成的,也就是说,舞蹈教学模式很难打破历史的束缚,这也就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现代舞蹈的快速发展。“一刀切”的传统模式仍是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主要模式,方法极其单调,个性化教学,一对一指导这些现代教学模式很少有学校采用。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创造利差,舞蹈技巧水平落后,学习热情大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不合理的课程安排

任何课程的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合理的教学安排,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现阶段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课程安排只看重眼前利益,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基本上围绕舞蹈技术实践为主,舞蹈理论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这种忽略学生理论文化学习而只偏重舞蹈技术训练的课程设置是不利于舞蹈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的。任何课程必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强行地偏重某一科目。另外,高校扩招之后,舞蹈专业的学生也渐渐增多,如果高校在学生课程设置上没有关注就业方面的舞蹈培训,学生就算学到了舞蹈技术,走出校门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舞蹈特长。

二、舞蹈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目前,我国现代舞蹈教学要积极践行整合性原则,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将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贯穿其中。并且注重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将舞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二)基础性原则

舞蹈教学改革措施中,需重视舞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舞蹈水平,制定出一套符合大众化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舞蹈动作。当然,基础性的舞蹈动作不是一般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而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舞蹈动作,例如“胚胎作用观念”、“有发展力的观念”等等这些舞蹈意识的动作内容,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舞蹈技术,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舞蹈风格,接触到了新颖的舞蹈教学方式,也就不自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舞蹈教学效果的最终标准。舞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都要从学生的舞蹈中得到反馈。在培养学生舞蹈技术技巧的同时,要注重对舞蹈动作技能运用的实践,可以是训练中的实践,也可以在头脑中默默联想,将自己放入到某一舞台场景中,训练自己融入不同情景的舞蹈意识,在这种实践与联想中,培养学生的个人参与意识与主动创造力。

三、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

(一)打破传统,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高校舞蹈教学要联系实际,紧跟世界舞蹈发展的趋势,创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式”,打造多元化舞蹈教学体系。例如进行民间舞学习时,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民间舞蹈团队进校园,给学生们进行现场民间舞表演;还可以通过了解民族乐器、服饰等,对民间舞蹈有深层次的认识,这样对个人的民间舞蹈表现有极大的帮助。另外,舞蹈专业就业形势严峻,新的舞蹈教学模式也包括向学生灌输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在舞蹈教学时,应当教授学生如何以社会需求为指导,加强自己舞蹈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其他能力,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编导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二)合理调整,完善课程设置

舞蹈教学不仅仅只是舞蹈技术的传授,它应该包括舞蹈理论、美学欣赏、人文历史等综合性知识的学习。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调整课程偏重技术锻炼的“传统”,发展多功能型舞蹈人才,就应该完善课程设置,将舞蹈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等合理规划,平均且有侧重地调整课时。比如,在上实践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给学生播放世界上不同舞蹈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学生观看优秀的舞蹈视频集锦,使得舞蹈实践课的内容得以延伸,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舞蹈的独特魅力;同理,在上舞蹈理论课时,可以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丰富舞蹈的内涵,便于学生理解舞蹈相关理论。

(三)以老代新,强化师资力量

任何一所高校,其教学水平的高低都是由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的。舞蹈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舞蹈教学效果的好坏常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舞蹈专业在招聘教师时,应该全面考察老师的综合素质;培训老师时,要让老一辈的舞蹈去发展新的教师队伍,以老带新,新的教师队伍也可以用时尚的舞蹈思维去影响老的舞蹈教师。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属于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在舞蹈教学方面应当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学习设备,完善教学体系,实行多元化教学,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7)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舞蹈教师,虽然我国高师舞蹈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许多专业舞蹈教师,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利于中小学专业舞蹈教师培养、不能有效适应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充分满足舞蹈教师人才市场需要等诸多问题。当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教学计划改革背景下,为了培养新型的舞蹈教师,满足中小学师资要求,适应教师人才市场的需求,高师舞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舞蹈课程设置十分需要做出相应的调适与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舞蹈教育一开始就形成在文化领域,是以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在传统学校基础教育中,舞蹈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和依从的地位,最初是舞蹈与体育结合,后又和音乐教育相联系,直到1996年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第一个开设舞蹈教育本科专业,后又相继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延边大学、首都师大等高校开设。但是,课程设置要么照搬专业院校,要么沿袭原来音乐系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专门为高师舞蹈教育撰写设置的大纲和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手段,以至出现偏重技能技巧训练,忽视舞蹈理论学习,偏离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需要等问题,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的重要尺度。一个舞蹈教师的才能应当是全面的,从实际需要来说,我们可以概括为四点:1、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即不仅要具有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和技能技巧,而且要具有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清楚地解说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名称、技巧。一个不会跳舞的人无论如何当不了优秀的舞蹈教师;2、舞蹈教师应具有编导的创造才能。一个没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为“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成长”;3、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理论家的思辨能力。舞蹈教师不是光会跳就完事了,他要分析教材,制定教学内容,必要时还要整理教材,编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而这一切没有逻辑能力是不行的。他需要理论,尤其是需要理性认识舞蹈的能力,需要理论家的思维方法,可以说,舞蹈教师的思辨能力越好,他的教研水平、科研水平也越高,他的实际教学也会越有条理,效益也会越好;4、舞蹈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通教学的规律,一般教学的原则、过程和方法与舞蹈教学也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规律。一个舞蹈教师所具备的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舞蹈表演人才不具备的。这种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自然需要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课程目标定位,即高师舞蹈教育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舞蹈师资,并非技艺精湛的演员。在以上几方面的要求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应做出以下几点改革:

一、增加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由舞蹈相关课程、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等组成,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音乐基础课程,可培养学生“专业”的舞蹈相关课程远远少于音乐基础课程。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具备“多能”,但“一门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具体表现为:舞蹈技能技巧不足、舞蹈理论基础薄弱、舞蹈创作能力不强、舞蹈教育实践较少等等。为了改善“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应适当压缩综合音乐基础课程,增设与舞蹈相关的实用课程,合理地扩大舞蹈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二、加强舞蹈理论课程比重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理论基础普遍较弱,舞蹈技能技巧课程明显多于理论课程,虽然这与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程度有关,但这同样说明我国高师舞蹈教育还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

舞蹈技能技巧的提高与发展离不开舞蹈理论基础。改革和发展舞蹈理论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开设《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编导常识》等课程,向学生讲授舞蹈艺术概念、定义、种类、题材、美学特征等有关舞蹈艺术认识论方面的内容,讲解舞蹈作品如何根据音乐进行的构思、创作,舞蹈动作的提炼、发展、变化;舞剧、舞段的形成等。此外,还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解构,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扩展舞蹈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三、增设舞蹈实践与创作课程

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尽早地参与教学与研究。所以,在培养有综合知识、能力结构、富于创造力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方面,此类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活跃基层文化、普及舞蹈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个人具备编导方面的能力,舞蹈编导课程在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塑造艺术人格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面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专业课重要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增设创作与实践课程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四、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要求高师舞蹈专业要培养出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多方面的舞蹈专业人才,而师范院校作为一块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求知环境的阵地,就能够使舞蹈专业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吸收广阔的、丰富的知识。如何利用好这种氛围和知识环境,则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许多学舞蹈的学生,其实还具有多方面的天赋,例如,有的会唱歌,有的善表演,有的爱好书法绘画,有的精于语言表达。他们不满足于单项冒尖,而有志于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这些学生年轻好学,兴趣广泛,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应该在舞蹈课程设置上配合他们的需要,在专业课之外,可以开设美学、文学、哲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并与学分制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些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舞蹈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一个人的学识越丰富,修养越全面,就越能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这样对学好舞蹈教育专业是大有好处的;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备开阔的眼界、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和开拓的精神,这样,就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再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现在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多学一门知识,多掌握一手技能,就多一份竞争力,就多一次机会。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天资与潜能,注重素质的全面化,培养“多面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师范能力与舞蹈专业知识同步发展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8)

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是高师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能较好地创编少儿舞蹈是每个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舞蹈教学能力中的高级行为方式。

作为舞蹈编导不仅要会编舞,还要会导演。少儿舞蹈编导就是根据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少年儿童的角度出发,来探究适合具体人群的编排方式。少儿舞蹈创编虽然是面向儿童,但它也有自己的创作规律、理论体系、表现对象、社会作用和美学价值,从而构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从整个社会主义的舞蹈事业发展来看,少儿舞蹈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在多姿多彩的舞蹈世界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要求在掌握舞蹈基础专业知识(包括基训、幼儿舞蹈、风格性民族民间舞的训练)的基础上,1、通过舞蹈理论的讲授与舞蹈实践的编排,学习少儿舞蹈不同形式的创编技巧,运用不同创编方法与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少儿舞蹈形式、结构,区分并研究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还要让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掌握各种儿童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把握童心、童趣等特征。2、学习少儿舞蹈教学法,向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和现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将学习过程与少儿舞蹈教育需要的实际联系起来【1】,毕业后能自如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胜任中小学各类节日和活动的舞蹈编排,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一、现行教学大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导向缺失,创编意识培养、创编实践和课外延续学习不足。课堂上很少安排创编,只是一味的灌输舞蹈动作、组合,造成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实践力都得不到开发,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2、师范性质突出不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脱节。没有通过实际调研,不了解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而盲目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

3、照搬舞蹈专业院校的舞蹈创编教材,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称,没有明显区分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针对性不强,带有盲目性。

4、对学生的实际创编能力培养不够,学时分配不科学。有些地方高校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有的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科学的安排好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大纲的修订势在必行。

二、修订计划

1、通过调研,明确教学目标,建构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教材体系。仔细研究《中小学教育纲要》、《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要求;在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学的需求;考察借鉴各兄弟院校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2、利用课堂实验教学对本课程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更新。

3、根据调研结果和实践教学研究,再进行分析、讨论,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

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创编有针对性的、具有自主特色的少儿舞蹈编导教材,同时,密切关注少儿舞蹈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三、教学改革设想及实施途径

1、合理分配学时,着重实践部分

对与本课程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实践部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种舞台实践中,因此多举办各种演出,或进行创作比赛等教学实践,通过这些实训和舞台实践活动,让基础创编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还可以大胆地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通过实地环境的认识,动作与情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找出动作的元素,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情景交融来发展动作,编排动作组合。

还应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中小学观摩舞蹈教学过程,参与幼儿园、中小学的舞蹈创作与教学实践,教师也要多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备课到授课再到课外辅导,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加以弥补,不断提高他们少儿舞蹈创编和指导舞蹈实践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艺术人才。

2、加强即兴创编练习

通过即兴舞蹈创编训练灌输学生舞蹈动作的求异与创新理念,将成人舞蹈创编的某些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于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之中,强化学生对少儿舞蹈作品结构、空间、时间、力等概念的把握,使学生在即兴创编中不断掌握和理解少儿舞蹈创编的方法和技巧。

3、遵循少儿舞蹈创编原则,体现少儿舞蹈特点

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从形象性动作出发,体现童心、童趣、童真,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年龄特征实施有效的创编,区分少儿舞蹈不同年龄段在编排上的区别,以及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

4、扎根地域文化,弘扬民族民间舞蹈

教材的选择要突出地域特色,应该将本省本地区最优秀的传统舞蹈编进教材,地方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将传统舞蹈引入少儿舞蹈创编中,让地域文化为少儿舞蹈定位文化坐标,预设文化传统特性,提供文化生态资源,指明文化传承方向。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表现出了文化层面的理论意义和与技术层面的实践意义,【2】如将淮河流域的传统舞蹈花鼓灯的动作元素融入创编中,使少儿舞蹈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动当地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5、改良考核方式

考核与评定的结构分五项,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70%。

舞蹈能力的考核:创编少儿舞蹈的能力占60%;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基本动作结构特点的分析与运用、讲解示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占25%;表演占15%。

考试形式: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以集体考试、公开课考试、即兴创编的方式等进行考试。

总之,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怎样开设好少儿舞蹈编导课程,需要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努力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这是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畅.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大舞台

[2]张海丽、杨传中.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J]北方音乐

[3]刘斌.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教育家

[4]赵丽.论少儿舞蹈创编及其艺术风格——以安徽省淮南市少儿舞蹈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 现状 体育舞蹈 教学 对策

一、前言

高校体育舞蹈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大中小学体育舞蹈教师的水平。本文从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安庆师范学院体育舞蹈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访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发放教师问卷5份,回收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份,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100%。

三、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现状的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分析

经调查,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已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计划规定,体育舞蹈普修课为36学时,为2个学分。

(二)开课情况的分析

经调查,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并全部按教学计划安排上课。

(三)体育舞蹈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根据调查5位教师的结果显示安庆师范学院理论教学内容为体育舞蹈教学法、体育舞蹈编排、体育舞蹈教学理论与方法、体育舞蹈竞赛组织与裁判,并没有完全根据教学大纲开设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四)师资结构的分析

表1的数据显示,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师5名,年龄结构多数集中在20-40岁,教师群体比较年轻;体育舞蹈教师的职称结构为讲师与助教,没有教授与副教授,充分反映出其职称水平偏低;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学占40%,本科学历的占60%。综上所述该校在教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不均性。

(五)教学效果的分析

1.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表2显示在被调查的60名学生中对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结果表明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基本达到但没有完全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实地访谈中学生主要是对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上的不满意。

2.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分析

由表3可知,该校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大部分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学习效果,但有的学生也并未达到自己理想的学习效果。

(六)体育舞蹈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分析

由调查可知,安庆师范学院只有健美操训练馆,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公用舞蹈房,并没有专门的训练房,这样的场地设施是远远不够的。对该校实地考察得知,学生对该院系所订阅的体育舞蹈专业期刊、图书、本专业藏书及音像制品基本上不知,从这些可以反映出该院校影音资料的建设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状态,这必然会影响到体育舞蹈专业教学的质量以及对体育舞蹈了解程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该校体育舞蹈开展刚刚起步,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已把体育舞蹈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达到自己的理想学习效果,但是由于一系列因素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的效果,引起对课程设置的不满情绪。

2.由于该专业在该校是新兴专业目前还处于完善阶段,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教师团体队伍比较年轻,甚至有的教师未参加任何培训以及外出学习。

3.体育理论课教学不够完善,教学时数偏少;主要是没有统一的体育舞蹈课程标准与教材,理论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建议

1.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体育舞蹈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以及表演活动,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推进教学。

2.领导以及体育各部门应加大重视与投资力度,加强对场地设施的建设,增加体育舞蹈训练房,完善该校软件、硬件设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和考核机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体育舞蹈优秀人才。

3.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加大图书馆的开放力度,订阅有关于体育舞蹈方面的书籍,共同建设良好的影音资料库;优化体育舞蹈理论课,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开设理论课教学内容。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因其在社会舞蹈领域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在校教育课程,其对于学生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师资水平、生源素质等因素,高师舞蹈教育呈现出差异性。高师院校不等同于专业艺术院校,我们在吸收学习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应该遵循自身规律,开展具有普高特色的舞蹈教学。因此,在探讨如何促进我国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时,应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国情、地区区情、学生实际,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当代高师院校的舞蹈知识与技能,使我们的高师舞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一、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在各大高等师范学校中,舞蹈教育存在差异,如人才培养类型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有差异,学生的特点也各有不同,不能运用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舞蹈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1、高师舞蹈专业现状

从目前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看,高师舞蹈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大致分为两类:表演型人才和教育型人才。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舞蹈学专业要更加偏重于舞蹈理论的普及与教育,培养方向也更侧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际上,由于国内舞蹈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专业理论师资相对缺乏,真正科学设置课程的师范院校并不多,所开设的舞蹈专业大多都偏向表演方向。另外,大部分高师舞蹈专业的老师都是来自于专业舞蹈院校,教学中带有重实践能力、轻理论学习的教育思想,造成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对于理论课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专业课程设置上看,高师院校开设的舞蹈专业课程有: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创、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练、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欣赏、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基础乐理等等,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高师院校大多采用的也是专业类院校的开课模式,理论课的比重明显低于实践课,实际课时的分配更是严重失衡。由于专业课程缺乏理论支撑,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专业舞蹈人才不利,高师院校的舞蹈学生相对专业院校的学生舞蹈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且年龄偏大,这类学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可塑性会相对较低,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中,也许长时间训练也无法达到好的效果。显然,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并不太适合高师院校的学生,相对于专业院校学生,高师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却恰恰忽视了高师学生的长处,对他们基础能力进行大量填鸭式训练,容易让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学生“混日子”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发展,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2.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中西化差异

美国纽约大学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第一,舞蹈理论课程包括:美国舞蹈史、舞蹈记法、舞蹈的历史发展、舞蹈伴奏法、老年人舞蹈、高等教育舞蹈、创造性节奏动作教学、运动/形态动作分析1、运动/形态动作分析2、意识运动学、舞蹈治疗技术、舞蹈人类学介绍等;第二,舞蹈技能技巧课程学习:民族舞蹈、非洲舞蹈、舞蹈组合、舞蹈作品、邓肯教学法入门、音乐剧舞蹈动作设计;第三,创作实践课程:音乐剧舞蹈设计、舞台实践、舞蹈表演、剧目排练、特殊儿童舞蹈、舞蹈室工作、舞蹈研究班等。从美国纽约大学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相对平衡。据调查,我国只有少许高师院校开设了民间舞蹈文化、芭蕾舞教学法、古典舞教学法之类的课程,几乎没有学校开设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学、舞蹈文献学等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只能沉溺于繁重的技艺训练中。这种教学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多向天资,也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导致了人才的单一化和片面化。同时,舞蹈教学忽视了舞蹈艺术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把许多学生束缚在了身体方位、基本手位、脚位、把上把下等基本动作训练中,甚至在编创舞蹈时,并不懂得舞蹈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生活、文化阅历的积累沉淀,但是高师舞蹈课程设置中大多都存在着创作与实践课时少的问题。纽约大学的创作课共有1260学时,占总课时的46.89%,而以我国某师范学院为例,在该校舞蹈相关课程里,编创记法、舞蹈实践与剧目课只占总课时的13.6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舞蹈百花园中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如我们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铜鼓舞;广东地区的岭南舞;福建的梨园戏、东北地区的秧歌等等,都是我国宝贵的舞蹈特色资源,但地方高师院校并没进行地区特色舞蹈文化的建设。

3. 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据了解,每年普通高校招收舞蹈专业学生的水平都参差不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各地艺术学校选拔上来的舞蹈专业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比较长,受到过多年的系统化训练和学习,在技能技巧、肌肉能力、软开度能力和身体感受韵律等方面的都有一定的基础,能完成比较多的技能技巧,有比较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第二类是通过普通高考的艺术类学生,每年占舞蹈专业学生总数的85%以上,大多都只是在考试前期接受过短期的针对性训练或是突击训练,这类学生一般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好,对于舞蹈专业知识仅有初步的了解,所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一个舞蹈剧目或组合。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也是导致普通高校舞蹈教师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学生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看,学生舞蹈基础、身体条件与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对实际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同一个班的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太大,常常会导致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中产生差异较大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因此班里基础好的同学感觉“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同学感觉“学不会”。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学生的文化程度差异对舞蹈理论和公共基础课程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如在公共课程中文史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去掌握和领悟,而相当一部分舞蹈专业的学生高中课程基础薄弱,大学的文史课程对他们来说如同空中阁楼,根本无从下手。舞蹈理论课程一大部分要与实践相结合,而接触舞蹈较晚的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老师没有给予基础较差的同学足够关注,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于公共课程与舞蹈理论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学生长期逃课的现象。

从学生的兴趣特点看,有的学生是为了兴趣而学习舞蹈,自身条件非常不错,对舞蹈的热情非常主动;而另一些学生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历而学习舞蹈,这类学生因为学习舞蹈兴趣比较少,自身条件不佳,半路出家,没有基础。第一类学生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强,能够主动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安排学习计划,长此以往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第二类学生往往为普高毕业生,由于自身学习舞蹈兴趣不浓和主观学习意愿不强,这类学生虽然比较听话,但是主动性差,他们不能够自己计划学习内容和时间,需要教师时常进行帮助和督促。

二、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实践途径

1. 针对高师院校的专业现状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的专业现状,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应有别于专业院校“高、精、尖”的专业舞蹈艺术人才职业教育模式,应更加注重对舞蹈教育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教育类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教育能力、鉴赏能力和参与能力,从而很好的满足我国素质教育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各个院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因材施教,真正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如今社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是每个舞蹈专业的学生都会成为演员。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进行单一化的人才培养,而是针对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优势有目的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需锻炼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多多提供实践的机会。最后,要根据如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舞蹈编创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各大小型的舞蹈汇演和比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演出经验,又使得学生更多的参与舞蹈排练,提高他们编创舞蹈的能力。现如今社会对于文艺娱乐活动更加重视,对于舞蹈编导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尽早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学习,开拓学生艺术思维,挖掘学生艺术潜力。

2.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舞蹈专业较好、文化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舞蹈方面的学习予以适当鼓励,调控学生心态,防止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要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舞蹈的训练中有更快的进步和突破。对于专业较弱的学生,教师要从基础的教学入手,着重对学生舞蹈基本能力方面进行训练。舞蹈教师应当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的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成绩的不断提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针对学生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的差异,舞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选择训练的内容,适度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我们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因训练课难度过大容易出现难以掌握甚至受伤的现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产生训练抵制情绪等,导致训练课效率低或停训。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和接受训练内容。倘若学生在训练中强拉硬搬、急于求成,出现伤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严重的还会出现终身创伤。

任何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智能领域。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去发现其特长,他们的特点就都会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和发展学生的强项。有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力,有的学生基本功扎实,有的学生善于技巧,等等,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她并非擅长所有形式的舞蹈,但她却凭借一支《雀之灵》誉满中华,她用身体将灵动、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在诠释整个舞蹈的过程中让自己享受其中,游刃有余,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在杨丽萍转战幕后工作中,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其中就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小彩旗。她抓住了小彩旗的优势――具有出色的旋转能力,着重培养她的灵动性,将其天赋发挥到极致,于是有了春晚“4小时不停旋转”的奇迹。杨丽萍曾说过,她想挖掘的舞者不一定是全面的人才,而是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人,即使舞者本身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也希望能将其某种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充分借鉴成功舞者的经验,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与学生鼓励,不要让他们纠结痛苦于自身的不足,要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的看待自身特点,寻找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如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及时的发现人才,更好的培养人才。

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特点,更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领域。在舞蹈实践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成为舞蹈教学中教师容易非常容易的方面。普通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态度和思想水平都不一样,这些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经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一个非常准确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像琴师弹琴一样,拨动学生心灵、兴奋、安慰、鼓励、刺激,激发学生的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各种有效的心理摸索,使他们内心受到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着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的舞蹈水平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停留在受教育对象表面的较多,深入到心灵不够,舞蹈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学生外在形体的动作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走向。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要深入到学生的心里领域,通过各种心理摸索,激发学生共鸣使他们感受启迪,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高质量的教学。

3.针对舞蹈教育体制缺陷

据了解,大多数的高师院校舞蹈教学中,基本上没有适合本校学生现有水平的舞蹈教材。很多舞蹈教学中,都是教授各类师范中的舞蹈教师到诸如北京舞蹈学院等舞蹈名校进修时所学知识。一方面,优秀的舞蹈知识得到了极好的普及,但我们也要看到,地方高校在吸收消化过程中的差异。高等师范舞蹈专业很难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有权威的能在全国各高校推广的舞蹈教材。教材的缺失使得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局面略显混乱,更有甚者,所有教学内容只能凭老师的喜好。针对这一情况,师范院校应加强理论课建设。首先,师范院校普通高中毕业生是生源的主流,他们舞蹈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制订相对基础并权威的舞蹈专业教材;其次,在基础教材之外,还应拓展地编修一些具有地域性特色和学校自身特色的舞蹈文化教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除了开设基础舞蹈课程外,还增设了湖南地域性少数民族舞蹈课,其中便有湘西著名的“摆手舞”。同时,实践课程环节改革也非常重要,师范院校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教授自己擅长的舞种互相交流舞蹈学习和教学经验,例如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教授自己本民族的舞蹈,以此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总结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知识结构发展改变,人们在智能、审美以及精神上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普通舞蹈高校的四年学习深造才能够真正掌握舞蹈的一系列的专业应用知识,学生在毕业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和顺利的走向就业道路。所以,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应当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上不断的建设和探索,逐步去完善新型高校舞蹈教育学科体系,完善舞蹈专业教育的课程机制建设。为培养出高水平、高智慧、多元化发展型和专业应用型的舞蹈人才做出科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浅谈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甘肃教育,2007(3).

[2]毛荣.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教育探索,2009(3).

[3]胡明,俞学明.当代高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探析[M].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4]包晓琼.简论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上一篇: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 下一篇: 大学生活部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