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控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7 19:27:40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1)

一、作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Accounting),最早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30--40年代。最初作业成本会计是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准确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是企业各种作业消耗企业资源,而企业产品则消耗各种作业。作业成本核算系统(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简称ABC系统,是成本管理会计的热门话题之一,是管理会计针对传统成本核算系统中产品成本被扭曲,以至于导致错误的管理和决策而做出的相应反应。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作业成本计算法在先进制造企业的成功应用,ABC开发的结果逐渐偏离了解决成本扭曲的本意,人们发现ABC给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利用ABC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生产管理等的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及实务纷纷涌现。以作业为中心进行核算、控制。分析和管理,是作业成本控制的基本特征。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立作业中心

首先,应该认识和了解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本来意义上的作业。这些作业的确定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布局和程序、分析企业的有关流程图等。具体作业的划分根据企业的规模和条件可粗可细,比如小型企业可将整个购进过程作为一项作业,而大型企业则可进一步将其区分为请购申请、评估报价、签订合同等多项作业。作业划分越细,越有利于成本管理,核算结果越准确,但核算过程也越复杂。

在确认了企业的作业后,要进一步分析成本动因,进而组成一系列作业中心。所谓成本动因又称作业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哪些作业,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中心是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单位,它可由一项作业或一组作业所组成。其组成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

在京瓷公司的实践中,“变形虫”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作业中心,它是工厂、车间中形成的最小基层组织,也就是最小的生产单位,相当于一个生产小组。比如说某个车间的一道工序,至少需要10个人来干,就由这10个人组成1个小组,这就形成了一个变形虫。

变形虫有几个原则,一个是相对于一个工作量,以最少的必要人数来组成;再一个就是单纯化,把一个工程尽量分成一个个最单纯的工序,然后针对于每一个工序,形成一个变形虫。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大小、组合可以随时地变化。比如说一道工序的工作量今天增多了,变形虫的人数就随之而增加,到明天工作量减少了,变形虫也随之缩小。而如果产品的种类、工序发生了变化,变形虫就随之而重新去排列组合。也就是说,随时根据生产的需要,伸缩自在,变化自如。所以这种生产小组,就叫做“变形虫”。

在京瓷,基层单位中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有一个个随时变化的变形虫。当然也就没有班长、组长一类的固定职位。每个变形虫的负责人,就由对这个变形虫所承担的工作最为熟练,最有技术的职工来担任。而变形虫的组合变了,负责人也就换了。

京瓷公司“变形虫”组织的建立要点有:第一,作为能够独立核算的单位,该部门应该理清收入和经费;第二,作为独立事业应有足够的完整性;第三,必须是能够贯彻执行公司目标的最小单位。这样一种变形虫的经营方式,既有效率,又好管理。其大小随着工作量不断变化,就避免了工作量减少时容易发生的“窝工”、人员浪费。而每一个变形虫的规模尽量缩小,又是承担最为单纯化的工作,所以负责人也便于管理,而生产中的各种漏洞、问题,也就可以随时地发现、纠正。

(二)以作业中心作为责任中心,建立责任成本核算体系

规划好作业中心之后,便可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进行各项成本的归集。建立ABC系统的程序一般是先根据成本驱动因素建立作业中心,然后,将成本费用分类汇集于不同的作业中心,在将各作业中心汇集起来的费用分配到成本中心的各种产品上去。

利用上述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成本控制,还必须建立以作业为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在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汇集各类不同水平作业的作业中心便可作为责任成本中心。这样,就把成本责任与应完成某种作业的作业中心相结合,并与服务、管理等部门紧密结合,有效地根据各部门的责任作业控制成本和进行分析与考核。在实践中,还经常可以设置内部银行制度,各作业中心(责任中心)之间以内部转移价格转移产品,核算各中心“利润”。

变形虫经营方式的最大特色和妙处,就在于将作业系统与责任成本核算体系相结合,以作业中心——变形虫作为责任中心。每一个变形虫,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也就是说,以变形虫为单位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

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变形虫并不是简单地从上一个工序接手多少半成品,而是按单价(即内部转移价格)来计算作为这个变形虫成本的一部分。然后,再加上这个变形虫在完成本工序的加工任务中所需耗费的材料、能源、人工等费用,就成为这个变形虫的“总成本”。于是,在它把自己所完成的半成品交给下一个工序的时候,也就不是单纯的“转交”,而是“卖”,按照内部转移价格计算,形成变形虫的“产品销售额”。而从其产品销售额中减去其总成本,就形成了这个变形虫的“利润”。

(三)建立业绩考评体系

为进行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考核,应建立业绩考评体系。传统的考核计量指标均以货币形式出现,是很不完善的。在新体系中,考核计量指标要结合企业管理需要引入多种非货币形式的考核指标,以便与作业成本控制的推行有机配合。

在京瓷公司的实践中,看一个变形虫成绩的标准,不是看它“完成了多少生产任务”,而是可以直接着它“赚”了多少钱,获取了多少利润。每天只要整个工序在运转,这种变形虫之间的“买”、“卖”在进行,每个变形虫的成本和利润就一目了然。每个变形虫的成绩,最终就落实到每一个人每小时创造的利润,也就是“用每人每小时的附加价值”来加以衡量。这样一来,每一个变形虫,变形虫中的每一个成员,就不是单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就了事,而必须每日每时都得考虑怎样去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怎样提高每人每小时的产值。于是,在变形虫中,为了压低成本,一支铅笔一个螺丝钉都要成为节约的对象。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许多人工作时连厕所都尽量少上,走起路来都是一溜小跑。成本意识、经济利益的意识,就这样渗透到了公司的每一个基层单位,渗透到了每一个职工心中。

也就是说,变形虫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司内部各个生产小组之间进行的一种“劳动竞赛”。

这种竞赛带来了一种荣誉。每一个变形虫的“利润额”,也就是每人每小时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的多少,都要换算成一定的点数,每个月在公司内公布出来,看看谁的点数高,谁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大。

二、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的作用

京瓷公司通过变形虫经营方式,使每一个职工在其工作中,都能随时而又的的确确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份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做的贡献,同时也使成本意识深入人心。可见实施作业成本控制,对于成本管理和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成本计算的精确化和科学化

众所周知,作业成本法被提出的初衷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类汇集于各个作业中心,以计算出更合理的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从一开始就具有公认的精确性和科学性的性质。

(二)有利于分清各作业中心的责任

通过划分作业中心,分类汇集各种成本费用,各作业中心的成绩可以一目了然。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计算各作业中心的利润或建立预算计划体系,来对各作业中心的成绩进行考评,明确分清各作业中心的责任。

(三)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以作业中心为责任中心,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记录、计算、积累有关责任成本的核算,充分体现了成本控制的要求。同时也将成本意识贯彻于每一个职员的工作中,使节约成本、杜绝浪费化为每一个职员自觉的行动。

(四)有利于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作业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责任成本制度与作业管理的结合,形成了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成分,在企业管理中,它是最全面、最系统而且综合性最完善的管理手段。在这种制度下,各个责任(作业)层次的经营目标是整个企业经营目标的体现。因此,在各个基层组织不断取得最佳经营成果的同时,推进了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有利于把企业全面经济核算引向深入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2)

2.农业成本控制的观念需要转变,传统农业的管理,受天气季节的影响非常大,不少人认为农业就是靠天吃饭,农业的成本的计算和控制用处不大。二是由于农业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认为农业成本的控制很难看出效果。三是对于现代化农业,是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中间涉及的环节很多,影响农业成本控制的相关因素很多。许多团场农牧业生产由承包户来做,至于是否进行成本控制也是由承包户自己说了算,没有一个系统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成本的控制难以实现系统、全面、有效地监控。

3.收入与成本的差额是农产品的净收益,农民除了考虑生产投入外,还必然要考虑相关的税费的轻重。农业成本的控制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品种选择、品种结构优化、成本费用的有效投入都有影响。

4.农业循环经济的出现,现代农业除了对外销售农产品外,剩余材料还可以进行再生产使用,比如说种子、饲料、工业用的原材料,这部分再生产投入的计价,分为市场价格和企业内部消化的价格,从而影响到了下一轮产品的成本控制。

二、农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农业成本的确认问题,农业成本包括种子、化肥、种苗、农药、水费以及人工和机械等费用,其中人工费用成本的计算往往涉及投入到农业下一轮生产中的比例,比如农业的收入,农场主既有用于个人消费部分,也会投入一部分进行生产活动,如何区分便是一个难题,另外人工费往往受到产量和市场的影响,无法事先估算,特别是非国有农业企业的人工费用,如果产量不佳,必然会比往年有所减少。另外,成本的确认还要涉及到耕地等固定资产的估价、往年费用的估价、主产品与副产品成本的计算等。

2.耕地、草原、矿山等固定资产尽管不提折旧,但作为耕地的土地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形成耕地,需要进行开垦、整理,必然会发生土地投资。这些投入虽然会提高农业的生产成本,但是会提高农业产量和抗灾害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生产消耗的一部分,评估购买的土地产量的丰厚程度,与地形、土壤、水源以及天地必不可分,如何控制投入成本来达到预算的产量,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成本控制的一般程序是: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计算实际执行后产生偏差的范围,比较两者的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执行成本控制。一般来说,农业成本的控制需要全程监控,比如事前预测、事中记录、事后对比等。农业成本在控制过程中如果发生不可避免的偏差,例如,发生自然灾害,农业产量和质量受到损害,需要根据受灾的程度对原来的成本目标进行修改。如果农作物的产量不佳,不适宜种植,可以改种其他作物,重新确立下一轮的成本控制目标。农业成本控制的难题之一就是农业的生产周期过长,尤其是种植业,农业成本控制的环节相对较为松弛,会加大成本计算的差异化。

三、农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1.转变成本控制的旧观念,农业成本控制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和成本的有效途径。从整体的农业生产来看,农业成本是可以控制的而且农业成本的控制在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方面是十分必要的。树立科学的农业成本控制观念,包括效益控制观念、目标控制观念、相关控制观念。成本控制下的费用支出相对减少,提高了农业的效益,特别是受灾后,原来农业成本控制的目标效益,只要没有改变,就应该遵循这一目标,安排各项工作的进展。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对于农业来说,历时较长,而且中间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与农业生产管理结合、农田基本建设结合等等,做到系统全面的成本控制。

2.制定合理的控制目标。成本控制不仅仅需要考虑成本本身,而是需要考虑到长期的生产发展和生产基础。一是配合团场农业的发展战略,通过成本控制获取成本优势,在团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可以进行总场到分场的纵向目标控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在团场农业战略允许的范围内,降低成本范围,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3.降低成本,对增加利润有明显效果,降低成本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下,可以通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组织生产等方式降低成本;二是通过改变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配置,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达到降低成本的办法。后一种短期效果不明显,但是长期来对降低成本有着重要作用。

4.加强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所有产于生产经营的相关人员,从管理人员到生产基层人员,只要与农业成本控制相关的人员,加强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对每个人在生产环节的对农业成本投入进行记录和核算。增大团场职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强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做好全成员参与成本控制,避免出现某个生产环节处于真空状态,成本无法的得到确认。

5.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控制农业生产成本。农业企业不同业别之间紧密联系,应该参考与之相关的业别的成本控制,计算与其他业别的成本费用转移,实行全方位、关联式的成本控制,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更大的实效。

6.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升级等做好预算研究。农业投资的特点是:投资数额巨大、回报期长,农业投资常常会发生投资后资金流动性降低、投资收益率低得特点。如果不做好农业成本控制,会收不到预期增产的效果。只有在进行科学的项目分析,做好结构调整的预算,才能降低农业结构成本。7.合理选择成本控制方法,农业成本控制方法包括,目标成本控制法,定额成本控制法,责任成本控制法等。其中责任成本控制法和定额成本控制法,兼有成本考核的作用。而目标成本法是团场农业中较为常见的方法。农业成本的控制方法选择要根据农艺特点及其生产组织方式,加强预算的弹性管理。根据经济和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成本目标,做好事先、事中控制,而且根据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动成本,做好对团场农业成本的控制。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3)

1.1材料价格的控制

一般来说,材料价格主要体现在采购阶段,由于该阶段的材料价格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当一些影响因素无法进行人为控制的时候,企业就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变采购方法的方式来降低材料价格。企业联合采购是目前在中小企业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采购方法,这种采购方式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价格,节约采购环节成本,而且还能够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采购风险。但是,由于联合采购是新兴的一种采购模式,因此,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采购前期的信息整体工作量大,有可能会导致部分信息技术外泄等。

1.2材料消耗量的控制

在机电产品制造过程中,对于材料的消耗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材料净用量和额外损耗。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也应该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根据产品制作的实际需求,本着客观、不浪费的原则,对材料的消耗定额进行合理制定。其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制度中应该包括每月、每季度、年度的材料使用量、各类材料的领用制度以及材料的节约使用制度等,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材料使用成本。最后,要积极推进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机电产品制造过程中,很多材料都可以实现回收利用,比如说油等。如果能将这些材料重复利用,那么必然会大大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2.人工成本的控制

2.1定岗定员管理

科学的定岗定员管理是降低人工成本的主要手段,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生产任务的实际情况,对岗位数量和职能进行充分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岗位所需的人员和数量进行合理设置,最大限度的将员工的工作潜力挖掘出来,将人力资源做到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升和劳动成本的有效控制。

2.2工时定额管理

工时的定额管理也是人工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成本控制人员在对工时额定管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企业生产的任务情况和人员设置情况来实施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发现企业生产中的弊端,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解决,以此来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

2.3预测预警制度

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是企业对制造成本控制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研究,分析企业人工成本费用,与行业中平均人工成本进行比对,使得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劳动分配率、人均工资等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的人工成本范围内。根据同行业人工成本水平,制定公司自己的控制界限,对于超出界限的及时发出预警,形成良性人工成本管控制度。

3.节约能源成本

随着我国机电产品制造行业发展的飞速发展,对各类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合理的对能源进行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对能源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时候,为了对能源的使用情况是否规范进一步了解,管理人员应该对产品制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能源成本进行核算,并将核算结果与标准能源成本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能源的使用是否规范,一旦核算结果与标准能源成本相差较大,那么就应该采取措施对作业进行核查,找出浪费的环节和可以节约的环节,对其进行制度约束,实现能源成本的节约。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节能能源成本的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4)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应用ERP,采用作业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成本控制方面往往还停留在传统对成本进行制造过程的控制,因此探讨在ERP中如何应用作业成本对产品进行全程控制,尤其是在设计阶段进行预防性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成本核算法

ERP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的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费用进行分配与汇总。但是在实际的成本核算前,最终产品和劳务中的间接费用正在大幅增加,使得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影响企业决策。传统成本计算法是以直接人工、直接机器工时除以产品数量滚动得出的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这里的产品成本是以BOM结构为基础,按照各部件的标准成本、标准人工费率、标准间接费率计算出来的,在产品入库时,系统结转产品的标准成本和用量差异,按照不同的设置自动生成不同的财务凭证传递到总账。成本计算的方法也分为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标准成本法。现行ERP系统重在对直接材料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成本的计算以事后计算为主,只是达到了在物料变动的过程中实时得到产品成本,以保证和财务数据的一致性。

二、作业成本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制造环境下成本核算准确性的要求,而以“作业动因”为成本分配基础的“作业成本法”正越来越被企业所认可。作业成本法以“顾客消耗产品、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成本”为基本理念,将作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将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作业成本法强调“全过程”的成本分析观点,认为作业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同时资源的消耗又形成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所以,对产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就都集中在了对制造产品所消耗的作业的成本计算和控制上。

三、作业成本法和ERP融合的理论基础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ERP)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是一个集成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业务实现的信息化系统,它将贯穿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生产、销售、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的供应链、价值链连接起来,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循环流动,达到信息的共享和资本的增值。ABC法与ERP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资源观的集成

ERP(企业资源计划),顾名思义,其核心是企业资源;而ABC体现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管理理念,资源同样是ABC的核心。所以,资源是ERP与ABC的重要概念,资源观的能否集成是ABC与ERP能否集成的根本。ERP主要是按物流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在物资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而ABC是按资金流和价值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企业在整个生命链中所需消耗的一切资源,如:产品研发费用、服务费用、投诉处理费用等。可以看出,ERP和ABC在资源问题上只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得出的。

(二)成本计算对象相同

ERP系统采用滚动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成本计算对象包括每一件物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同时ERP系统中的工作中心文件是编制工艺路线清单和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因而也作为ERP系统的成本核算对象。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这两个前提之上的,以作业为核心中介,以成本动因为媒介,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因而,它的成本计算对象归结为最终产品、作业中心或制造中心,与ERP系统的成本计算对象相符。

(三)成本管理思想相同

ERP系统完全按照产品成本实际发生的过程,依照产品结构自下而上逐层汇总,把每一件物料的成本累加起来计算产品成本,注重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活动为成本管理的中心,注重每一作业的完成过程及其资源的耗费情况,同样体现了资源耗费的过程管理思想。

(四)管理目的相同

ERP系统管理的核心是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建立一种能实时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客户-制造商-供应商网络和继承的利益共同体,以增加客户满意度、增加利润和改进产品质量、增加销售额、降低成本及增加市场份额等;而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不断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的,以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因而他们的管理目的是一致的。

四、ERP中应用作业成本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便是利用作业的特征和优势,在立足于最低层次的维持性成本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进行改善成本控制,追求实现革新成本控制为目标的成本控制。

因此它也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虽然作为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切入点作业成本核算中一开始便对作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流程,可以起到一定程度控制成本的作用,但是作业是一项动态的活动,它的实质会随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革新而改变。原本作为增值的作业可能会变为不增值的作业,高效的作业可能会变为低效的作业,相同的作业可能会要求更低的资源消耗,更高的产出。因此对作业分析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经营过程每个时点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作业分析控制。同时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整个作业链每个作业及它们之间的节点,联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中,主要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其控制的空间集中在生产过程。而ERP中的作业成本控制是对产品完全成本控制。ERP中的作业链是以顾客的需求为起点,为顾客服务为终点,通过设计、执行一系列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的作业,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作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的活动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前后作业间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和转移而在企业内部外部流动、转移、最终到达顾客。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控制便是对整个作业链、价值链的控制,以达到系统成本最低。

(一)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原因分析

根据帕雷特定律(如图1所示),80%的成本通常由20%的作业引起,产品的主要成本发生在制造阶段,因为产品材料、人工成本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因此要加强该阶段的生产过程成本控制。而产品设计阶段虽然发生的成本较少,但设计一旦完成,产品成本的65%~85%就已经被决定了,因而要想大幅度节约、避免、降低成本,则应在作业链的设计阶段实施。因此在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控制成本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设计阶段便采用目标作业成本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法设计来避免不增值、低效作业发生,提高产品的顾客价值,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采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对作业链整个过程进行成本计算、分析、控制、反馈实现降低成本。

(二)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通过索本求源的方式将顾客对产品要求的功能价值与产品将发生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结合,在设计阶段便力求避免非增值作业、低效作业出现在产品中,追求的是最低作业、成本资源的耗费带来最大的产出价值,是一种前馈性的成本控制方式,是革新控制战略思想的一部份。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可结合成本企划思想来实现。成本企划被1991年发表于美国《幸福》杂志的《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论文中喻为“最富潜力的竞争武器为预测、监控和解释成本的体系。”成本企划的思想是先基于最可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企业期望的利润来倒推计算目标成本,再运用所谓“成本控制工程”的手段来确保生产的产品满足目标。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适销对路,保证利润。成本企划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即在产品的企划和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允许是多少。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制造过程实际消耗成本乃至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能超过这一范围(如图2所示)。

成本企划在日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它可以说是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始终拥有强势竞争力的根源。但成本企划在分解目标成本时采用的传统成本法分解目标,难以索本求源,真实反映成本与制造的关系,因此会导致目标成本分解的扭曲,并削弱其持续降低成本的可能。本文认为应在成本企划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将其目标功能与目标成本的关系通过作业这个因果联系真实反映出来,提供持续降低成本的工具,形成作业成本企划思想。将作业成本法嵌入成本企划思想中的流程(如图3所示)。

下图反映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成本企划中的流程步骤。首先通过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明确市场顾客对产品功能价值的需求并确定价格,在此基础上扣除企业利润,从而设定产品目标成本。然后采用如设计评价、成本留保、权衡方案等可能的辅助方案对用户的需求功能从整体、部件、组件直到零件进行逐级功能分解,然后根据相互之间的目的、手段关系,将各功能联系起来。在功能分解的过程中始终将功能成本目标与其完成相应的功能作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对作业链中的作业价值分析,找出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低效作业,消除和降低作业达到降低成本。同时运用并行工程(CE)、关键路径法(CPM),找出作业活动的最短路径,缩短过程时间,优化工程周期,降低成本。最终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对设计出来的产品进行模拟综合评价,如果通过则投产,否则需重新修证设计,反复循环最终设计出实现功能、作业成本目标双重要求的产品、从而实现超前的成本控制。

五、结语

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ERP系统为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本文对在ERP系统中实现作业成本法作了探讨。ERP系统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就是在信息的处理上增加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在信息分析上,增加有关作业成本分析的方法。二者对实施的企业有较高的要求,企业不可急于求成,盲目效仿,一定要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引入并实施。

参考文献

1 于宁.ERP下的成本控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 孟宝刚,王翠山.ERP系统中的成本管理[J].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2006, (3).

3 宁亚平.ERP整和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 2006,(1).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5)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给您以下参考,您还可以在论文频道里看到其他有关论文方面的资料。 论成本管理办法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 认真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通过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挖掘降低成本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管理应实行归口管理责任制 1、生产部门:负责制定备品备件定额,运行材料消耗定额,检修材料消耗定额。努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挖掘设备潜力,提出年度、季度的运行、检修、设备大中小修费用计划。 2、安保部门:负责安全保卫及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提出年度、季度消防、警卫、民兵训练等费用计划。 3、人劳部门:负责制定劳动定额,控制工资总额和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范围及标准。根据属地原则,制定社会保障措施,控制社会保障支出,提出年度、季度工资及劳保费用计划。 4、物供部门:负责制定工器具消耗定额,做好节约代用、修旧利废工作。 5、办公室:负责低值易耗品、电话电信的管理工作。提出年度、季度低值易耗品购置计划及电信电话费用计划。 6、总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物和福利设施等管理工作,提出所管辖资产的年度、季度修理费用计划。 7、财务部门:是成本管理的综合部门,汇总编制成本计划;掌握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控制成本;参与制定有关成本的各项定额;如实核算成本,并进行综合分析。 三、成本的开支范围及标准 1、工资:生产管理人员及由本单位组织安排工作并支付工资的临时工等的工资及津贴、补贴;按国家规定的各种假期工资;按规定发给的超产奖、安全奖。 2、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范围和提取比例提取的费用。 3、折旧费:按应计提固定资产原值,采用平均年限法及规定的提存率提取的费用。计提折旧的依据为月初应计提固定资产原值,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给您以下参考,您还可以在论文频道里看到其他有关论文方面的资料。 论成本管理办法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 认真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通过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挖掘降低成本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管理应实行归口管理责任制 1、生产部门:负责制定备品备件定额,运行材料消耗定额,检修材料消耗定额。努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挖掘设备潜力,提出年度、季度的运行、检修、设备大中小修费用计划。 2、安保部门:负责安全保卫及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提出年度、季度消防、警卫、民兵训练等费用计划。 3、人劳部门:负责制定劳动定额,控制工资总额和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范围及标准。根据属地原则,制定社会保障措施,控制社会保障支出,提出年度、季度工资及劳保费用计划。 4、物供部门:负责制定工器具消耗定额,做好节约代用、修旧利废工作。 5、办公室:负责低值易耗品、电话电信的管理工作。提出年度、季度低值易耗品购置计划及电信电话费用计划。 6、总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物和福利设施等管理工作,提出所管辖资产的年度、季度修理费用计划。 7、财务部门:是成本管理的综合部门,汇总编制成本计划;掌握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控制成本;参与制定有关成本的各项定额;如实核算成本,并进行综合分析。 三、成本的开支范围及标准 1、工资:生产管理人员及由本单位组织安排工作并支付工资的临时工等的工资及津贴、补贴;按国家规定的各种假期工资;按规定发给的超产奖、安全奖。 2、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范围和提取比例提取的费用。 3、折旧费:按应计提固定资产原值,采用平均年限法及规定的提存率提取的费用。计提折旧的依据为月初应计提固定资产原值,当月增加的固定资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6)

引言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来应对市场竞争,为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营销成本的优化和控制可以降低企业在营销中的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一、营销成本

(一)营销成本的内涵

传统的成本观认为成本是资产的耗费和流出,是指经营主体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获得经济效益而发生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营销成本是指企业由产品最初所有者到最终所有者的营销过程中花费的代价,是企业利润的必要投入。包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谈判成本、契约成本、运营成本、税收成本、协作成本与诉讼成本等。所谓营销成本预算是企业营销收入及各项营销费用支出计划的统称。它是在预测企业计划期内销售量、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收入,并确定未来营销成本和费用水平的基础上,预测出企业未来利润水平,以确保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营销成本预算是营销运营成本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预算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营销系统的正常运营。

营销成本的构成比较多,主要包括固定的成本费用和变动的成本费用。固定的成本费用包括营销机构的办公费、工资等,这一部分是比较固定的,比较易于把握和管理,可以纳入财务管理当中。变动的成本费用就比较复杂了,包含营销的调研成本,产品推广渠道成本,客户维护和拓展成本,人员成本,广告费用,仓储和运输的成本等。

(二)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注意事项

企业要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产品生产、自身竞争优势、客户群体、营销团队的特点等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营销成本的控制和实施可以有效的进行,约束成本开支。

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不影响企业利润的前提下降低营销成本,不能因为控制营销成本而制约销售额的提升。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包括企业营销成本总目标,以及各个部门的具体实施目标,这样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

成本控制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销成本控制需要营销人员的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应该以成本控制和优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日程工作,树立节约成本的观念,力求以较低的营销成本获得比较高的销售额和利润。

二、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关键方法

质量成本控制。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即质量成本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虽未实际支出但已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控制要从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出发,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检测,又要尽量降低成本。要做好产品质量的预测,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进行相关的研究、讨论,预测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要进行相关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的合格,以免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出现退换商品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产品质量成本控制既包括前期预测成本、检验成本以及损失的成本,对质量成本的这些部分进行控制,减少质量成本支出,可以降低支出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供销规模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扩大生产规模,缩短生产周期来生产更多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况,其实企业的利润并不总是与生产规模和销售额成正比例的。企业应该运用最佳期量控制理论,对产品生产和货物存储、销售周期进行控制,合理安排生产数量和运输周期,提高供销利润。

网点布局控制。物流运输是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如何合理的安排网点,减少运输费用是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合理安排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运输,包括最短路线选择、防止出现对流和迂回路线等,最终要确保商品的运输总费用最低,还要考虑到产品生产地、存储地和销售地的费用情况。合理的网点布局,可以大大的减少生产到销售环节中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产品推广渠道成本控制。企业营销在进行产品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对渠道进行调研和建设,寻找分销商等,推广渠道的成本控制需要销售部门和个人针对企业产品的特点,在实地考察和调研中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在与分销商进行商谈时要寻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并尽量确保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客户维护与拓展费用的成本控制。稳定而广泛的客户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客户维护与拓展时企业营销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对销售人员在与客户交往中费用支出的监督机制,防止出现企业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并且要把营销成本控制与销售人员的业绩提成挂钩,作为激励和监督机制。

广告方式控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导向,企业投放广告宣传的资金比例在逐渐增多,如何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率和影响,发挥其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是广告方式成本控制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消费群体来选择广告的载体,一方面防止了大范围撒网,费用高却见效少的状况,又可以抓住消费群体的眼球,提高知名度。而且,要重视网络传播的作用,注重相关网站建设,注重网络评价的管理和反馈,并根据相关意见改进产品和服务,扩大销售量。

结束语

企业要建立营销成本控制和优化制度,加强对营销成本的管理,建立营销成本预算体系,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人员的节约成本意识,并且将成本与营销人员的收益进行挂钩,提高企业营销资金的利用率,这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韩成鲁.如何实现营销成本优化控制[J].化工管理,2007(02).

[2]高照兵.浅谈营销成本控制[J].经济论坛,2008(01).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7)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来应对市场竞争,为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营销成本的优化和控制可以降低企业在营销中的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一、营销成本

(一)营销成本的内涵

营销成本的内涵,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给出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这一社会和管理的过程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而不同于人们所理解的销售中的成本,销售成本是营销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营销成本的构成比较多,主要包括固定的成本费用和变动的成本费用。固定的成本费用包括营销机构的办公费、工资等,这一部分是比较固定的,比较易于把握和管理,可以纳入财务管理当中。变动的成本费用就比较复杂了,包含营销的调研成本,产品推广渠道成本,客户维护和拓展成本,人员成本,广告费用,仓储和运输的成本等。

(二)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注意事项

企业要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产品生产、自身竞争优势、客户群体、营销团队的特点等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营销成本的控制和实施可以有效的进行,约束成本开支。

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不影响企业利润的前提下降低营销成本,不能因为控制营销成本而制约销售额的提升。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包括企业营销成本总目标,以及各个部门的具体实施目标,这样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

成本控制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销成本控制需要营销人员的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应该以成本控制和优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日程工作,树立节约成本的观念,力求以较低的营销成本获得比较高的销售额和利润。

二、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关键方法

质量成本控制。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即质量成本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虽未实际支出但已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控制要从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出发,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检测,又要尽量降低成本。要做好产品质量的预测,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进行相关的研究、讨论,预测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要进行相关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的合格,以免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出现退换商品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产品质量成本控制既包括前期预测成本、检验成本以及损失的成本,对质量成本的这些部分进行控制,减少质量成本支出,可以降低支出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供销规模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扩大生产规模,缩短生产周期来生产更多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况,其实企业的利润并不总是与生产规模和销售额成正比例的。企业应该运用最佳期量控制理论,对产品生产和货物存储、销售周期进行控制,合理安排生产数量和运输周期,提高供销利润。

网点布局控制。物流运输是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如何合理的安排网点,减少运输费用是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合理安排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运输,包括最短路线选择、防止出现对流和迂回路线等,最终要确保商品的运输总费用最低,还要考虑到产品生产地、存储地和销售地的费用情况。合理的网点布局,可以大大的减少生产到销售环节中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产品推广渠道成本控制。企业营销在进行产品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对渠道进行调研和建设,寻找分销商等,推广渠道的成本控制需要销售部门和个人针对企业产品的特点,在实地考察和调研中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在与分销商进行商谈时要寻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并尽量确保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客户维护与拓展费用的成本控制。稳定而广泛的客户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客户维护与拓展时企业营销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对销售人员在与客户交往中费用支出的监督机制,防止出现企业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并且要把营销成本控制与销售人员的业绩提成挂钩,作为激励和监督机制。

广告方式控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导向,企业投放广告宣传的资金比例在逐渐增多,如何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率和影响,发挥其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是广告方式成本控制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消费群体来选择广告的载体,一方面防止了大范围撒网,费用高却见效少的状况,又可以抓住消费群体的眼球,提高知名度。而且,要重视网络传播的作用,注重相关网站建设,注重网络评价的管理和反馈,并根据相关意见改进产品和服务,扩大销售量。

三、结语

企业要建立营销成本控制和优化制度,加强对营销成本的管理,建立营销成本预算体系,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人员的节约成本意识,并且将成本与营销人员的收益进行挂钩,提高企业营销资金的利用率,这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韩成鲁.如何实现营销成本优化控制[J].化工管理,2007(02).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22-01

成本控制作为增加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执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几个方面,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目前我国成本控制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控制内容不健全、成本控制忽视过程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成本控制方法——过程和成本动因理论成本控制。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讲解。

1 成本动因理论和过程成本控制理论的内涵

1.1 成本动因理论内涵

成本动因,即成本驱动因素,主要指的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它是一种动态因素,是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和依据。但成本动因理论除了围绕企业作业成本的动因(即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作业成本和资源成本两种)外,还包括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影响因素有企业决策、企业规模、企业选址、生产工艺技术、企业学习等)。在实际工作中从这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和管理,能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依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 过程成本控制理论内涵

过程成本控制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对形成成本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其控制对象为过程和其属性,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成本控制总体目标为依据,明确成本控制子目标,各部门通力合作,对企业进行整体全过程成本控制,提高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从根源上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

成本动因指的是引起成本变化的因素,过程成本控制主要是以过程为对象的成本控制方法,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大大地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基于过程和成本动因理论的成本控制

2.1 执行性成本动因和成本控制策略

执行性成本动因作为现代成本动因理论的一部分,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业成本动因和资源动因。其中,作业成本动因主要指的是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分为多项作业,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根据各项作业成本计量间接计算出产品的成本,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直接数据。如某工业企业涉及到产品生产、生产工艺、产品供应、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像生产数量、生产时间等,而有些是无法量化的且往往对成本的影响较大,如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等,资源动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生产原材料、生产设备等,对成本控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成本动因的成本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一是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二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整体计划和重点突出,找出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三是成本控制要尽量减少成本动因,降低成本。企业要自主创新,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执行性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明确哪些产品效益高,要加大生产,哪些盈利低或者亏损,要减少生产量或停产,优化产品配置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成本控制策略

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业务范围、企业学习创新能力、技术、企业位置等内容。其中,企业规模主要指的是规模经济效益,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产品生产量扩大,降低产品平均成本,二是企业固定成本扩大,产品平均成本未降低。因此在进行规模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因素:一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二是通过战略调整,将效益好的扩大生产,效益不好的淘汰,保持固定成本不变,降低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模式,实现专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此外,要对市场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获取竞争对手相关信息,避免出现盲目生产现象。对企业业务成本控制来说,主要措施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扩大收益来源;实行产、供、销一体的生产链和网络营销,减少供销商环节,降低成本;建立市场监测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市场、客户最新动态。对降低企业学习成本来说,主要成本控制战略有:通过实践提高生产工艺;向专家咨询,提高生产技术含量;根据市场和客户信息反馈调整产品设计。对于企业位置来说,要考虑到交通、地形、经济、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企业技术来说,主要成本战略有:自主创新,提高生产技术;学习和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优势。

2.3 过程成本控制策略

过程成本控制的对象是过程,关键在于过程重构。过程重构,主要是对成本过程中形成的机构进行优化升级,减少影响成本过程的因素,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成本过程进行重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过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生产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一是生产前成本控制策略。在进行产品生产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产品设计成本、产品材料选购成本、劳动力资源成本、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本等,这些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在60%左右,因此做好这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且这阶段的成本控制属于事前控制,决定成本的用途和产品的成本水平和质量。二是做好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这一阶段是成本实际产生的重要阶段,如生产材料的消耗、生产设备的使用、劳动力工资等,大多数的成本支出在这一阶段产生,要严格按照生产前的成本控制策略执行,将生产成本控制在成本目标中,同时要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对成本进行全面的核算,保证成本核算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三是流通中成本控制策略。在产品生产完成后,就要对产品包装、运输和销售,其中销售涉及到线上线下营销方法,如广告、网络策略等,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质优的产品,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和多元化的销售策略,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量,给企业带来利润。

对于大型工业企业来说,成本控制管理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工业企业涉及到生产原材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劳动力资源、企业业务、企业位置等多方面的内容,给成本控制带来难度,成本核算较麻烦,因此在进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时,要严格按照上述所说的过程成本控制和成本动因分析法完成成本控制任务,对生产涉及到的各环节采用合适的核算方法,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确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结束语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频繁与世界经济接触交流,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想尽办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成本动因理论通过对影响成本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参考与依据,过程成本控制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严格的分析,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成本,两者的结合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目前基于过程和成本动因理论的成本控制模式还不是很完善,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史磊.基于过程和成本动因理论的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5).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9)

关键词:产品设计质量、质量控制层次模型

控制技术与方法:通过对数剧处理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

一、正文

随着产品设计和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理论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慢慢发现:产品质量的70%-80%是在设计阶段决定的;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产品的“瓶颈”,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质量控制成效比最高。所以,人们不断从改进产品设计过程本身和集成质量控制方法两方面来进行研究,出现了以大量相关的产品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理论、技术和方法。尽管如此,产品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情况却不容乐观:挑战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火星气候轨道太空船失踪事件等根源于设计阶段质量问题的重大事故层出不穷;据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制造业70%的质量损失都根源于设计阶段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其构成不合理,设计阶段质量控制预防成本比重有待提高。

为此,加强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是提高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优化和降低整体质量成本的最好途径。本文首先在产品质量概念的基础之上明晰了产品设计质量的概念,提出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层次模型,结合该模型,对当前典型的现代产品设计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作了初步的展望。逐步完善,从而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

为了对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明确控制对象,即描述清楚产品设计阶段质量内容与表现形式。虽然关于质量控制的研究文献很多,但质量的概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定义,为此不少研究机构与学者对产品质量、设计质量的定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试图解决上述问题。

在产品质量定义方面,典型的研究如下:iso9001:2000标准给出的定义,产品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欧洲质量标准din55350给出的定义,产品质量即产品属性和特征满足给定要求的程度。此外,哈佛大学商学院davida.garvin教授提出的产品质量的8维框架概念,丹麦技术大学工程设计研究所教授mikkelmorup提出的2类质量论,即q和q。

产品设计质量是产品质量在设计阶段的实例化,在这方面典型的研究如下:欧洲著名工程设计专家hubka.v提出了9种影响产品设计质量的因素,即顾客需求、技术体系、设计过程、设计人员、质量保证工具、技术知识库、设计过程的管理、设计环境和设计人员使用的过程及方法;我国学者谢友柏院士从设计的观点认为,产品质量是从属于功能的,质量特性依附于产品设计特征之上,没有功能就谈不上质量,质量是实现功能的程度和持久性的一种度量;美国知名质量管理专家dr.gavinfinn提出,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是通过图纸和产品设计技术文件等的质量体现出来,度量的一般标准为:实现功能需求的充分性几何数据的准确性和设计数据对下游需求的适配性等;挪威科学技术大学的einarj.aa教授提出从概率的角度来定义设计质量,即设计对象满足规范的概率,q设计=p概率设计对象满足规范根据系统设计方法、公理化设计方法和功能-行为-结构演进设计方法,产品设计阶段可以描述为:将需求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分阶段依次映射为功能模型、结构模型,最后生成工程图纸和产品说明书,产品参数状态依次为需求参数、功能描述参数、结构描述参数和结构特征参数等。从上可以看出,产品设计的实质是设计参数状态和特征属性的变化,产品设计参数是产品设计信息承载的主体。为此,在结合产品质量和产品设计质量概念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论文从便于设计质量控制的角度给出设计质量的概念:即产品设计阶段质量特性满足产品功能和性能约束等要求的程度,度量程度的标准是各级设计的输入,度量的形式为设计输出/设计输入,其中质量特性是产品各级设计参数向质量控制视图映射的集合,产品所有质量特性的集合构成产品数据的质量视图,它们是质量控制应用领域操作的主要对象。

在明晰产品设计质量概念的基础之上,为了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有效控制,同时便于系统地分析其控制策略和方法,提出如下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质量表现层...

质量特性层...

设计参数层

图1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层次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产品设计质量的控制可以从质量表现层、质量特性层和设计参数层等不同层次进行控制。质量表现层通过控制和消除质量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来达到,典型表现形式为功能波动、功能失效和设计错误等来保证产品设计质量,它属于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外层;质量特性层通过控制决定和影响产品质量的质量特性来实现对产品设计质量的控制和保证,质量特性是产品的固有特性[10],可以从需求和各级产品设计参数中提取。它属于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的中间层;设计参数层通过直接控制设计要求所关心的相关产品属性的设计参数,对其相关特性进行控制,达到对产品设计质量进行控制和保证的要求。它属于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的最下层。随着人们慢慢意识到产品设计质量的重要性,如何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iso9000系列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与方法在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层次模型中分布如图2所示。

失效模式与产品设计波设计过程

影响分析田口方法动风险管理防错法

质量表现层

质量功能配置六西格玛设计

质量特性层

产品属性及设计评估保质设计

早确定方法

设计参数层

图2产品设计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分布层次模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技术和方法都从某个控制角度对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侧重从识别、分析和消除潜在功能失效来提高产品可靠性;田口方法侧重于通过增强设计方案的稳健性来提高产品质量,即提高产品抵抗制造和使用过程等外界环境因素波动的能力;产品设计波动风险管理法侧重于从总体上识别、评估和消除产品的关键特性的波动风险;设计过程防错法侧重于预防和控制设计阶段的错误来减少质量损失;质量功能配置侧重于优化产品定义,将顾客需求转化为工程要求,将顾客需求配置到设计当中去;六西格玛设计从质量改进的角度出发,以识别、优化和验证ctqs(criticaltoqualitycharacteristics,质量关键特性)为主线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设计评估侧重对产品设计阶段性结果进行评估,评价其是否有能力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设计约束,评估结论作为是否转入下一阶段设计的主要依据;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36]-[38]侧重于从预防设计缺陷负面影响,改进产品设计过程中分析计划,尽早对产品设计缺陷进行分析,确定产品属性,来保证产品设计质量;保质设计侧重于从总体上提出一套方法和工具来保证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由于质量概念的模糊性和广义性,保质设计正在成为一种集成dfx(designforx,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工具的集成框架。下面对六西格玛设计、保质设计、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产品设计波动风险管理和设计过程防错法等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典型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六西格玛设计(designforsixsigma,dfss)的初始思想起源于产品公差设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渐渐地人们把这种思想应用到产品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和产品定义阶段等产品设计全阶段,渐渐地形成了贯穿于产品设计阶段的一套理论方法体系。六西格玛设计提供了一套识别、分析和转换产品开发过程中各级ctqs(criticaltoqualitycharacteristics,质量关键特性)的流程、工具和方法。iddov(identify(识别)、define(界定)、develop(展开)、optimize(优化)、verify(验证))流程是大家公认的适应于制造业的六西格玛设计流程。美国著名六西格玛设计专家subir.chowdhury对iddov流程各个阶段的详细内容和支持工具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工具、设计控制工具和可靠性设计工具等。关于六西格玛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六西格玛设计流程以及和现有设计过程的融合、工具方法的使用集成和dfss项目实施方法等方面。

保质设计(designforquality,dfq),又名面向质量的设计,其概念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它是面向质量的产品设计方法学,其基本思想是将质量保证措施与设计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产品质量需求和质量特征融入到产品设计过程中,确保产品设计质量,缩短设计时间,降低设计成本。dfq是一种新兴的理论,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hubka认为:dfq就是建立一个知识系统,它能为设计者实现产品或过程的要求质量提供所有必须的知识;m.morup博士把质量分为q和q两类:q-外部质量,指顾客能感受到的质量,即最终产品所体现的特征、特性;q-内部质量,指企业内部为实现q而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的质量,如采购、设计、生产、装配等质量,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pdca(plan-do-check-action)环提出了dfq的基本活动单元:制定目标、质量合成与质量评价决策构成。其中,规划单元制定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合成单元采用各种设计方法进行两类质量的目标,评价决策单元以各阶段的质量目标为基准,对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验证与择优,保质设计过程实际就是在质量两类论的基础上,以基本活动单元为手段,设计相应的内部质量q来保证外部质量q的过程;在国内,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吴昭同和余忠华教授对保质设计策略和方法、保质设计中方案评价及其关键技术和基于知识的保质设计专家系统进行了研究。

产品零件尺寸和工艺的波动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田口(taguchi)和戴明(deming)为此给出了大量的论据,sixsigma作为一套系统的通过消除波动来提高质量的方法的成功也证实了这一点。为此,为了改进产品设计过程,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annac.thornton在分析对19家企业22种工业实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关键特性的消除产品设计过程波动及其影响的方法和工具:产品设计阶段波动的波动风险管理框架(variationriskmanagementframework,vrm),为企业在设计阶段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vrm是一个持续识别、评估和降低波动风险的过程,波动风险是制造过程影响产品最终质量和失效成本的概率。它由三部分构成:识别潜在风险(identification)、评估相关风险(assessment)和通过控制策略降低风险等(mitigation),此外,这些过程还需要基础支持系统的支持(supporting),支持系统包括:文档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管理层支迟基于随着产品设计过程的进展,设计自由度逐渐下降,更改成本越来越高,产品属性相关知识逐渐增加的思想,为了缓解产品后期开发的时间和成本压力,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universityoftechnologymunich)ralfstetter教授等人提出了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earlydeterminationofproductproperties),尽早对产品设计缺陷进行分析,确定产品属性,来保证产品设计质量。在“由设计更改所导致的设计过程重复所引起的产品开发时间和成本可以通过早期阶段合理的应用分析来减少”的基本假设下,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主要通过在产品设计早期增加分析过程来实现,分析过程包括:澄清任务、分析策划、性能分析和执行,由此来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由低信息度向高信息度演变,辅助设计人员进行决策。为了便于工业应用,udolindemann等人开发出参数检查模板工具来支持整个分析过程,并在宝马(bmw)汽车公司进行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工业工程师shigeoshingo提出的poka-yoke(error-proofing,防错)方法的基础之上,美国stanford大学的manufacturingmodelinglaboratory首次提出了设计过程防错法的概念,针对当前设计错误的管理还停留在依靠设计评审和考评表进行反应式的被动管理的现状,他们提出一套主动预防性的设计过程错误预防方法(designprocesserror-proofing),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错误进行有效的管理,尽量减少设计错误和设计错误所带来的损失。设计过程防错法主要过程为:定义设计错误;识别错误;分析错误;预防错误。定义设计错误阶段给出设计错误即影响产品功能特征、成本和开发时间的事件集合;识别错误阶段识别出潜在的设计错误。选定目标过程,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找出设计过程的关键任务,找出可能存在的设计错误,并填写设计过程错误fmea表;分析错误阶段对识别出来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分级。首先进行分类,分为知识错误、分析错误、通信错误、执行错误、更改错误和组织错误等。然后利用顾客权重错误公共指数(customerweightederrorcommonalityindex)分析对设计错误进行分级;预防错误阶段寻找相应的错误预防方法利用错误共性指数(errorcommonalityindex)找出错误基本原因,找出主动预防错误的方法。

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研究中存在的以下不足:

1、缺乏系统性的设计质量控制与保证理论方法研究。由于产品设计阶段质量控制问题没有制造、生产阶段那样明确和具体,目前还处于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表现层控制和基于设计评估的设计参数层控制相脱离的发展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以质量特性层为核心的独立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理论方法,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理论基础亟待增强;

2、对新的设计模式下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法的研究不足。并行设计和协同设计等新的产品设计模式为产品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提供支持的同时,也提出新的需求,如何建立和开展这些新的产品设计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方法体系,已经成为制约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③缺乏相应的软件系统支持。随着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和工具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支持该阶段的质量控制,必须开发出相关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软件和工具,并和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xatamanagement,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plm)等产品设计开发平台进行集成。相应软件系统支持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该领域发展的绊脚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了弥补当前研究当中的不足,本文对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后续。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一)成本控制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过渡,行业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的生存竞争压力无形增大,负荷加重。在这种背景下,适度的压缩成本成为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减轻企业承载负荷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认识到成本的重要性,不断的在企业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细化生产运营中的费用支出,并及时进行核算和管理,来加强成本监督和控制。但由于改革工作停留在对数据的处理而非根本的制度上,导致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对成本的控制、同时也欠缺对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监督和管理。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纵使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能源以及原材料的价格依然一路走高,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要缓解资金压力,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以此来缓解企业的生存压力成为解决办法之一。

(二)成本控制研究定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建立具有时效性的成本管理目标。要求成本控制的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发生生产耗费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作为成本管理中的支柱部分,渗透于成本形成的点滴中,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成本控制的应用条件需要企业提供一个适宜其发展的环境,企业配合制定相关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制度,再通过加大对各项成本支出的监督力度,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工作的稳步前行。

(三)成本控制理论研究意义

企通过对成本进行控制来提高企业的效益空间,因此对企业而言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本监督和控制体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具备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的价格战中取胜,同时也能在有限的资金里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更高的盈利。成本控制作为是企业提高盈利空间的重要举措,压缩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放大了企业季度经营成果,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白热化竞争的环境下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而通过控制成本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应用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研发创新等多条途径中,在改革之路上谋求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重视对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无论是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盈利空间而言意义重大。也对支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保障金融财政安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成本控制理论在企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其目的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同时强调提高企业的收益空间。成本控制对企业的发展运营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减轻了企业负荷,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成本控制理论在企业的具体操作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纰漏。

(一)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认知度不足

我国的经济起步较晚,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起步也相对较晚。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足,导致了成本控制在具体应用中不当,适得其反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部分企业管理者受传统的经营模式的冲击下对成本控制的应用范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为成本控制适用于企业的生产阶段,忽视了在生产原材采购支出、库存商品管理损耗支出,和商品售后支出等一系列环节。而这些环节的疏忽将会成为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疏于对改类环节的管理将导致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徒增企业生产系统的压力。成本管理是成效需要企业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把关,上行下效,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呈网状结构,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如何根据这一特点将成本控制应用于管理中至关重要。

(二)现有成本控制的理论缺乏改革

我国的成本控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够成熟,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保守陈旧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现有的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操作模式和参考因素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完善。传统的成本控制的参考因素有技术因素和产品指标,而涉及到市场竞争的成本控制一直处于留白区。比如外部市场容量,顾客满意度,同类商品市场占有率等因素都没有考虑进成本控制中,造成统计数据不完善没有精准的把握市场需求,在造成成本浪费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与成本控制的出现原点相背离。在传统成本控制的影响下,较为陈旧的成本控制方法将目标成本,计划成本市场状况的需求量结合统计出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导致成本压力上升。

(三)成本控制手段落后执行力不足

目前企业的成本控制手段较为落后,这也内幕交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加之企业的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不足导致现有的成本控制留于形式。现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大多以原始的财务会计工作方式为基础,对生产线成本进行统计记录,录入原始报表分析报告中,导致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对成本的掌握存在一定的时差。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依赖于人工记账方式,不仅扩大了人为操纵空间,其次成本数据的滞后性也不利于管理层及时了解成本支出情况。因此如何改革完善现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加快员工工作效率,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条件解决成本滞后的难题成为重要方法。

(四)成本控制领域人才的缺失

成本控制之所以没能在企业中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成本控制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国内的稀缺。企业不注重对人才的引进,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管事人员对成本控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成本控制往往留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当下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较为薄弱,企业更注重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季度销售份额,忽略了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性,加之企业决策者缺乏对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够明确,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力度不够,导致成本控制在企业中往往只应用于生产部的尴尬局面出现。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经营管理问题上,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唯亲举用导致企业的运行管理缺乏一股新鲜的活力,这也是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僵局迟迟不能被打破的原因之一。

三、针对企业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相应措施

(一)企业加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

企业要加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利用技术优势不断的压缩产品成本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在保证产品质量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将成本投入降至最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成本一一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中,采用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在采购环节,分析性价比,对所有原材料、零配件评价其基本功能,寻求成本最低,性能最优的成本原件。

(二)加强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

我国成本控制虽然研究较晚,因此需要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成就,不断地学习钻研成本控制领域的学术上深度,通过完善目前我国的成本控制理论,来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打破存在于成本控制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通过加强对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将成本参考因素不断的延伸和扩展,杜绝传统成本控制理论以偏盖全的问题出现,督促会计信息,在绘制目标成本时,本着真实性原则进行披露。

(三)加强成本控制手段,提高执行力度

加强现有的成本控制手段,通过丰富成本控制手段,从根本上杜绝不法交易的现象的频繁发生。同时要加强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度,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打破传统成本控制滞后性和人为可控性,压缩人为主观操作的空间。通过加强成本控制手段和执行力度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让成本控制的理论真正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四)提高对成本控制领域人才的培养

成本控制领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依赖于优秀的员工队伍。因此为了更好的将成本控制理论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需要对该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引导。企业方面的人力资源部要不断的优化人才结构,储备相关方面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的加强对相关方面员工的培养,通过继续深造,公关考试,出国交流,调研考察等机会和方式,不断地丰富员工经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实现成本控制方面人才的整合和优化。

四、精益成本控制理论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精益开发设计成本

控制精益开发设计成本控制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产品研发阶段所需支付的员工薪酬、研发经费,和设计成本等费用进行控制;二是控制将来实现产品的功能成本。控制产品设计的开发费用在产品设计到生产的漫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开发费就占去产品成本的5%左右,因此企业为更好的控制开发费用可以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得以实现。企业内部制定出明确的目标产品研发方向、选择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从细枝末节出发精简开发费用预算,同时企业也要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存在于研发过程中的成本浪费现象严加监督管理。而控制产品生产的功能成本则更为重要,产品功能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主体部分,精益产品功能成本将比同类商品更具价格优势,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价格战之争中取胜,抢占市场份额。因此控制产品功能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把握市场需求,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心里对产品功能进行定位,具有针对性的划定受众范围;第三,加强对产品目标总成本的控制,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杜绝产品功能的浪费和零部件成本的浪费。

(二)精益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成本和存货成本两者的成本支出占据企业总盈利比率高达40%-60%,因此压缩采购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之一。控制采购成本的方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企业要指定出相对规范可行的采购政策,在采购数量和金额上要进行合理的决策,从而从根本上对采购和存货成本进行控制,将长期以来存在于高价采购和存货管理费用的浪费现象根除,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消化能力进行采购。企业首先要完善现有的采购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企业采购体系,规范采购行为。其次,在采购过程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状况不能盲目采购,造成采购浪费。第三,企业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以产品质量可靠有保障的前提下,与供应商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保障供应渠道的便捷可靠高效,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购成本。

(三)精益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精益生产成本控制,杜绝生产过程中制造成本的浪费。控制生产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控制。首先企业可以进行必要的价值工程鉴定评估,把技术和经济这相对独立的两者结合考虑,谋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企业可以依靠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利用科学化自动化的高科技机器设备,提高产品输出率;另外通过对员工的操作水平和工作技术的培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第三,企业可以改进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推行ABC作业成本控制加强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

(四)精益销售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控制

产品研发,原件采购和产品生产层层铺垫最终为的是产品销售,产品销售是实现产品价值的终端目标,也是成本回笼,利益创收的主体途径。随着市场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企业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大了在产品销售上的投入。因此为更好的精益销售成本,压缩市场开发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的要求,减少生产中的残次品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丰富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的多元化,减少产品的库存积压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三企业要精益市场开发成本控制。新媒体时代下,广告宣传费用一路走高,因此企业需要对市场开发、广告投放、媒体选择、广告形式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察,以效果最好成本最少为宗旨,进行广告投入,并规划好市场开发的成本预算,杜绝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浪费。

[参 考 文 献]

[1]卢小燕.论我国现行成本控制理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05-107

[2]王燕森,顾玉芝,管茶香,尹琳,方方.基于成本控制理论的某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成本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5):73-74

上一篇: 九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 公司会计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