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行风建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7 17:27:09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79-02

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两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工作。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促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高校党组织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党员同志思想作风建设

高等学校党组织的思想作风是学校广大党员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等在行为上的表现,能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为模式,对其他党员或非党员有着无形的指引作用。这就要求党员同志的思想作风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能够与时俱进,在普通教师和学生中能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要求学校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思想作风过硬的合格人才。

(二)不断改善学校党员的学风

高等学校党员的学风主要包含学校党员同志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氛围。党员同志的学风整体上对整个学校的学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党员良好的学风是党风的重要体现,对学校特别是学生的学风起着正面的指引作用。因此,要不断改善学校党组织的学风建设,党员同志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照搬书本知识;要坚持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不断学习中追求进步。

(三)不断夯实党的工作作风

高等学校党的工作作风是党员同志在各项工作中形成或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它应该是同广大学生紧密相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教书育人的宗旨,在整个学校的科学发展问题上应该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学校能否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不断夯实党的工作作风,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以学生为本,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给予学生关爱,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爱国家、爱社会,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作风

党的领导作风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内容。这三大内容应该贯穿于领导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对领导工作成效的取得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着党组织工作的全局。然而,部分高校的领导班子中却存在着不民主、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不正之风,影响到党组织良好作风的形成。因此,在抓学校党的作风建设时必须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作风,要求领导同志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五)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

高校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这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是整个党组织精神风貌的体现,对学校的党组织作风建设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对学校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使其为学校发展发挥模范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不断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每所大学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师生员工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就是要培育大学的特有品牌,制订体现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校训,让这种特有的精神文化影响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向积极方向发展。

(二)不断推进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引领大学文化的重要方面。不断推进教师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有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倡导优良的学术文化、开展广泛的教师文化活动等。

(三)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是学生对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和理想追求认同度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学生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文化建设要从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开展学生文化活动、健康人格培养等几个方面抓起。

(四)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校本身的制度文化,它规范着整个学校办学、治校的过程,对一些不良行为起着约束作用,能引导学校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要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学校教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改进工作作风,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有效机制,提供更多机会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五)不断规范文化载体建设

文化载体建设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对广大师生员工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作用,具有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然而,一些学校的文化载体建设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必须加以规范管理,建设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体载体。

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软动力,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有优良的作风促进其发展,需要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坚持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学校工作的终极目标,确保工作作风不偏离这个目标。文化建设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注意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时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加强学校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党员领导干部是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决定力量。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与W校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作风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必然会对学校文化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会让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受到歪曲,让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受到挑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强学校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这是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助于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成效

良好的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为加强学校党的作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丰富优美的物质文化能为学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完善的管理文化能保障作风建设沿着科学的轨道进行,良好的环境文化能为作风建设塑造浓厚的氛围,让党的作风建设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让党员同志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也能为其提供硬件支持,有利于促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有序开展,有助于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成效。

(四)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众多方式、渠道和载体中的一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提升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培育优良作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推动优秀、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党的先进性文化、培育优良作风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通过廉政座谈、廉政演讲、廉政短信、廉政书画展、廉政征文等一系列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党的纯洁性建设,有利于高校形成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形成进步稳定的作风。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促进党的作风建设

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着、传承着自己的校园文化,他们创造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凝聚力量的过程,他们传承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体现感召力的过程。这些过程能把教育与人的价值、自由、幸福联系起来,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更好地培养人才。这和党的作风建设联系起来,必将能够有效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宁波,龚小萍,刘小牧,汪结.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略论[J].党建研究,2013(10).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2)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担负着倡导和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因此,高校必须认真探索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路,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努力做好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创新高校反腐倡廉工作思路的具体措施,是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清廉品质。只有乐于清贫,尽心教育,能够抵御商品经济和功利主义的冲蚀和诱惑,才能为廉政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文化建设开拓了广阔天地。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党员干部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坚决抵制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激浊扬清、扶正驱邪的功能,对于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加强廉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研究治本之策,切实加大预防力度,着力减少和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把腐败发生的几率控制在最小的程度。

第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载体,合力推进廉政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科学发展和国土资源系统廉政建设的保障力度,“一把手”要负起直接责任,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职责,既要带头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又要负起对班子成员的教育监督责任;领导班子成员也要履行“一岗双责”,既要抓好科学发展重要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的落实,又要认真抓好分管部门和自身的廉政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对于工作不力、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促进和保障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根本举措。廉政文化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旨在加大预防力度,使反腐倡廉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使党员干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犯或少犯错误。只有搞好廉政文化建设,群众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2 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

胡锦涛同志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要加强对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文化实践,以适应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新要求。廉政文化具有大众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它包括廉政文化理论建设、廉政文化活动机制建设和廉政文化活动三部分。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培育和建设廉政文化”。这就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了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了廉政文化的特色。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实践和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开展廉政文化实践的同时,也要做好廉政文化的建设。抓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道德教育为先导,构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道德文化是廉政文化的精髓,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首先必须从道德教育抓起。由于西方思想多元化思潮和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加上国内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高校育人宗旨根本相悖的,直接妨碍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进程,高校各级党组织应高度重视这类消极因素对大学生道德信念的负面影响。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不断加强理想信念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政文化观,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袭。?其次,必须抓好教师的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学术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学术功利主义严重,学术行为不端,有的为了评职称、晋级不惜抄袭剽窃他人著作,有的虚构实验数据,凭空捏造科研项目,骗取奖励等。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倡导教师学术自律,坚决纠正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榜样。再次,要不断加强法律学习,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一些曾经为党和人民做过贡献的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学习和思想改造,淡薄法律意识,经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立场,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应当迫切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党性原则,增强法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

(2)努力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平台。

廉政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通过廉政建设理论的灌输,形成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打牢思想基础,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高校校风是师生员工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而教风是校风的核心,是师德的载体,教风不仅影响和制约学风,而且主导校风。良好的教风通常积淀于教师的精神世界中,表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因此,抓好教风建设,首先必须从师德抓起,教师不仅须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既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向学生传授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又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树立师德形象,在政治思想、品德修养、治学施教、行为情操、仪表风范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其次,必须抓好学风建设。学风是校风的基础,是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现实情况看,高校部分学生学风不正已严重影响到办好质量和办学效率。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对自己要求不严。我们认为,加强学风建设应以教风为主导,以课堂为阵地,严格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在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第三,必须抓好管理作风建设。管理作风是校风的关键,管理作风的好坏,对教风和学风产生着重大影响。对一所高校而言,清明廉洁的管理作风可带出高尚的教风和勤奋的学风。相反,腐朽庸俗的管理作风则会使师生丧失理想、涣散斗志,从而动摇对学校的信心。所以,加强管理作风建设必须从党风建设入手,努力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抓好党内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努力推进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努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使管理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保持清廉作风。总之,学校党委和共青团组织,要深刻理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使校园廉政文化内容符合高校师生的认识规律,富有先进性、针对性,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同时要将校园文化的丰富形式与廉政文化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创造校园廉政文化氛围和廉政文化语境,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师生在娱乐中接受廉政文化的陶冶。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办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廉政教育网站;还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开展公益性廉政文化宣传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吸收廉政文化营养、增长廉政文化知识,树立廉政从业观念。

(3)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可以将廉政课纳入思想政治课体系,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另一方面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校培训,对教职工、领导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廉政教育。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内容上要编写有关诚信为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内容的廉政文化教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形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廉洁教育,打好廉洁基础。

子曰:“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学为人师,德为世范”,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工作者,其品德操行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对学生的熏染性,教师的品德除了仁爱、真诚,还包括公正廉洁。教师言行上的任何不检点,人格上任何不完善,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眼中,教师是偶像的代名词,他们不容自己的偶像有任何瑕疵。廉洁之风正进入我们的校园,进入我们每个师生的心田。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青年学生,我们自身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抵制各种诱惑,树立高尚师德。要发扬奉献精神,淡泊名利,把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放在首位,要用无私的爱关怀每一个学生。要坚持清廉自守,廉洁从教,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我们献身教育,就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做一名拥有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的好老师,做廉政建设的表率,用廉洁高尚情操为学生撑起广阔的蓝天。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3)

引领校风、学风、教风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 、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 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 、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 、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形成集体成员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激发学校成员内在动力,催人奋进。好的校风要靠党组织的引领。党员是学校的精英,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教育,加强理论武装工作,让党员在校风建设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是要加强学习。学校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了解党员教师的思想动态,抓好党员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通过开设教育论坛.组织专题研讨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社会考察等形式,增强学习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学习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让理论武装工作真正入脑人心,能对不良观念、不良风气形成冲击。其次是要引导党员、教师追求教育的真正价值,追求教育的幸福。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有情感的融人,教育作为一种“灵肉交流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要让党员教师认识到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不是牺牲而是享受。引导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充实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三,要通过树立榜样、表彰先进.促进 良好校风的形成。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在校风建设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党员要“先学一步.先走一步,做出表率”.使学校形成 “风正”“气顺”“校兴” 的良好氛围。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 点 、作风和风格 ,是教师道德品质 、文化知识水平 、教育理论 、技能等素质 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f包括工作作风建设1。当前要着重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组织要 自觉担负起这个重任 。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考核办法 ,将师德师风情况纳入学校各类先进评比考核内容 中。通过开展“师 德之星”评比、表彰和宣讲活动 .引导和激励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 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 、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要以德育工作为抓,通过组织开展生动活泼 、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传统教育 ,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进而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规范学习行为,培养良好学风。党组织还要通过对共青团的领导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领导工会、妇联以及学校社团组织依据章程开展活动.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引领校 园文化阵地建设

校园文化阵地指的是学校文化室文化栏 、文化廊、文化墙、文化角等文化设施,它集中体现了校园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体现了学校精 神 ,充分彰显了一所学校师生的文化素养、艺术审美道德修养等内在品格,是校园精神之所在。是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综合体。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学校党组织要深入挖掘学校历史 、文化积淀.结合德育工作要求引导校 园文化阵地建设.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要组织引导学校利用学校图书室、走廊、围墙,充分挖掘校园角落、露台等进行文化阵地的建设,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文化阵地要弘扬主旋律,主题突出,旗帜鲜明

1.文化室——拥有适宜教师、学生阅读的图书和教育教学杂志,展示学校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并对师生进行传统教育.激励师生铭记历史开拓创新。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专业文化馆,专题展示科学技术、地域文化、传统文化。

2.文化廊、文化墙——“让墙面说话”。在校园的走廊、墙面上悬挂学生的作品、名人的照片;利用楼道转角、柱头张贴警示语.如“上下楼梯靠右走”“慢步轻声”等;围绕一个主题布置宣传图片,进行爱国 、爱乡教育,进行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等传统教育,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宣传等。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文化长廊、读书长廊等 ,将多种文化因素融合一起 ,展示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果 。

3.文化角——“让墙角开花”。利用校园的角落、闲置的空地,进行艺术构思、创造,结合绿化、美化,设置山石、流水、盆景、塑像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内有古迹的学校,要注意保护,围绕古迹建设文化角,追溯古迹历史 ,挖掘古迹内涵,对师生进行传统教育。

引领校 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党组织要以人文关怀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党内关怀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4)

1、不断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学校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学习组织、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定性与定量、考试与考核结合起来,变“软”要求为“硬管理”,狠抓落实,力求实效。确保师生员工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记录、有体会、有交流。学校坚持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力求真学、真懂,从而促进真用、真干。联系党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打造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进一步依托学校基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学生班级理论学习等多层次学习体系,做到党组织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学生班级理论学习每周集中学习一次,促使师生员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新问题,积累新经验。 

2、扎实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一年来,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在课程地位上,学校每学期下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文件,将形势政策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中,大大提高了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培训上,党委根据上级精神和学校要求,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坚定了师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学习贯彻程度,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其他课程,都全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运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基本内容和丰富内涵。通过实施课程管理、全员教育,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学生头脑。课外,学校从新生入学着手,在入学教育、生活教育、毕业教育中综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学生个人品德修养。 

二、文化引领、深化内涵,不断提升学校文明创建的整体水平

     1、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一直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校园文化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学校专门拨出经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理念的凝练和宣传教育程度,努力培育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理念、新思想、新环境。 

2、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在十分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又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跃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目的。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业余团体。由于共同的志向、爱好和兴趣,使性格迥异、专业不同的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校先后组建了秋枫文学社、和谐之音舞蹈协会、书画协会等一些社团,制定了协会章程及相关制度,请校内外老师上课,各社团利用双休日及文体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学社每学期出版1期《耕耘》刊,书画协会举办了大型书画比赛及展览;足球协会组织了全校性足球比赛,并经常与兄弟单位进行友谊赛;舞蹈协会举办了欢送毕业生等各类文艺演出。每年吸引近百名青年学生参加活动。社团活动把校园中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集体意识和向心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促进学生成材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3、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在校园活动 

一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和宣传,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学校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我们在校园内张贴感动人物画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并组织师生观看了全国 “十大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和“焦裕禄”先进事迹光盘,师生们从新时期道德模范身上受益匪浅。学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参加省上州上的教学大赛并获得了骄人的佳绩,为我校赢得了社会上更好地名誉;学校大力弘扬教师勤奋工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优良师德风范,积极推进以师德教育为核心教师队伍建设。 

4. 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重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了宣传阵地的管理,切实抓好环境宣传。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栏、板报、手抄报和“校园”主干道环境宣传的管理体制,实行了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宣传栏围绕学校的各项工作和重大节庆日主动做好环境宣传,每月更换内容。联

系实际开展宣传,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导到谋求学校发展上来,引导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上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

三、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1.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教育活动,每个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对照中央的“八项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的要求,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并进行了交流。 

2、党支部组织全校党员干部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中央的“八项规定’,对照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写心得体会,同时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新《党章》对党员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中走在教师的前面,起到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习和宣传“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中央的“八项规定”,学习讨论了中央的“八项规定”,全校教师认真学习、讨论,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四、尽职履责、练好内功,巩固提高学校文明创建的优秀成果

    1、深化对思想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为加强对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性、科学性的探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在课堂内外不断组织师生学习党的理论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师生政治思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一年来,学校组织和培训学校各处室文明专干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好、责任意识强、理论水平高、业务水平精”的专兼职精神文明建设队伍不断努力。

五、加强学生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常规化、规范化 

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为重点,经常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交通、参加大型活动时的安全教育。 

1、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科学用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利用网络、黑板报、横幅和标语等工具进行宣传;举行主题班会, 座谈会、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2、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安全演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护、自救能力,每年举行至少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 

3、定期重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季节的变化对安全工作进行专项的重点检查,如“夏季防溺水,防止学生交通死亡、防止学生拥挤踩踏和冬季消防等工作。在重点检查的同时,学校还定期对院内的安全设施进行摸底排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学校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 

六、切实抓好学校行风建设 

1、统一思想统,提高认识。我校的行风建设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关于行风建设工作的相关精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正确履行职责为核心,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民主评议为载体,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评促纠,以评促进,扎实推进我校行风建设。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障行风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保证行风建设工作有坚实的领导核心和运行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从而确保行风建设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做到行风建设,依法治校与行政、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层层落实责任制。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推进行风建设工作过程中,全体教职工是推进行风建设工作的基本力量,教职工师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行风建设工作的进程。为此,近年来,我校制定了行风建设工作学习计划及实施方案,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上级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等,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能严格执行师德规范,为人师表,为全力推进学校行风建设工作和依法治校奠定了良好基础,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  

5、服务学生,规范行为。在行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这一理念。切实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零收费制度;严格按规定征订学习用书,没有任何形式的向学生推销非法教辅资料的行为;没有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没有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的现象发生;没有索要学生及家长财务的事情发生;老师们能认真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一年来,我校宣传思想工作顺利推进,成效良好,师生员工的文明意识提高了,文明素养提升了,对学校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了,文明创建的氛围更加浓厚了。学校安全在得到了加强,没有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学校加大治理乱收费等工作力度,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但是,就实际工作与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来看,我校宣传思想工作创建还需要继续努力,在学生培养、做文明守纪的中学生、加强行风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和突破的空间。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工作力度, 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我校精神宣传思想工作大发展,提升全校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5)

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近年来,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国内高校系统推进了以营造良好校风、创新文化载体、完善制度保障为主要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满足校园主体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在提高校园主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校园主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笔者所在的西华师范大学也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营造良好校风,培育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园主体的群体心理、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哲学理念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才能鼓舞人,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才能熏陶人。

第一,学校以“勤奋、求实、敬业、创新”为校训,坚持“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导向,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将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相继开设“西华师大讲坛”“基础教育论坛”“校内专家讲座”“外聘专家学术报告”“校友论坛”等主题讲座,努力夯实师生科学人文素养。第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实践《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大教师学习、宣传和践行中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坚持每年评选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形成良好师风,引领浓厚学风。同时,大力弘扬孝文化,推荐在校大学生当选四川省第二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引导师生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回报之义,传承孝老爱亲优良传统。此外,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营造优良校风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第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学校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发掘以《三国志》作者陈寿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历史底蕴,利用毗邻邓小平、、张澜、罗瑞卿故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演绎以大木偶为代表的川北传统文化经典,推进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进校园。

创新文化载体,丰富物质文化 第一,努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活动,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积极创建文明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丰富校园的文明内涵,如树立寓意文化传承和尊师重教的孔子塑像等。第二,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结合。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等,组织开展七一、五四表彰先进活动,积极营造活动气氛;组织开展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建校周年纪念活动,进行爱国爱党爱校教育;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国情和形势教育;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日活动和敬老月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结合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要求,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积极推进学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第三,继承和创新活动载体,形成周周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从1991年开始,学校坚持每年3月举办马克思主义宣传周活动,纪念马克思逝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坚持每天升降国旗活动,和国旗班选拔训练活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举办承办抗震救灾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专场、文建明先进事迹报告会,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新年晚会,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展现才艺、增长才能;不间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进行心理咨询与测量工作,维护师生心理健康;举办新生篮球赛、教职工篮球和排球联赛、田径运动会、元旦校园环跑活动、女职工“三八”节登山活动、教职工双扣比赛等,增强师生体质,增进友谊。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文化 第一,不断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和工作体制机制。围绕转变办学观念,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明确学校发展规划与办学定位,坚持和创新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和工作体制机制,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日常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第二,努力形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合力。按照在内容上配套,在思想上协调,在价值导向上一致的要求,努力形成体制机制合力,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服务服从于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掘学校师生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学校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三,抓制度落实,注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制度落实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执行。按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制定科学、实施可行的要求,明确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制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机制。理顺校属各部门关系,营造合作共事、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推进各部门根据学校整体规划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和落实出本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规章制度,发挥本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报道先进典型、宣传优秀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舆论引导机制。只有营造出抓落实重执行的氛围,才能推动校园文化制度和建设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台阶。

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经验,也暴露出相当问题。这需要深入思考应对之策,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其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大学校园文化,要认真落实和反映“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二,坚持正确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校园精神。近年来,普通高校对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断深化,以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学校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辐射面的动机不断强化,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科学研究和经验交流,努力培育和弘扬“特色鲜明”的大学校园文化精神。其三,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净化和提升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提高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6)

 

1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短、经费短缺、学术氛围不浓,校园文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成型。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校园文化的内涵

何谓校园文化,学界众说纷纭。潘懋元教授在《新编高等教育学》中,对大学校园文化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要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从狭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等的高度概括[1]。

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必要注意到以下几个基点:其一,校园文化是体现一定学校教育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的特殊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性”概念;其二,校园文化是以特定的群体,即一定的师生员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特定的地域,即校园为主要辐射空间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其三,校园文化也应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作为其基本构成要件。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大学师生及管理者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师生参与的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体现大学精神和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2.2校园文化的特征

(1)规范性与差异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但是,不论是何种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同时,各类型高校因为定位不同而又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外显特征和内涵特征的差异。外显特征就是可见之于形的物质层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文化场所、标志和活动、校旗、校徽、生活设施等;内涵特征又称精神层文化,即潜在于大学内部的属意识形态的观念和风气,如大学人的理想追求、精神境界、价值目标、人际关系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此外,还有介于外显和内涵之间的制度层文化,既有外显特点,又有内涵真谛,主要通过文字形态表现,如大学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

(2)继承性与创新性

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发展、完善、升华,逐步形成为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例如北京大学经过几十年历程的发展,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风,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这些都成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2]。校园文化的创新性特征是由各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3.1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因而,首先要搞清楚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由此来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并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战略选择。现代学者一般把高校定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类高校,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教学型高校,一般是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基础薄弱、专业层次低等情况,学校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在确定其办学定位时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要素。一是应坚持和发扬本校原有特色;二是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根据自身处于非中心地带考虑学科建设,树立科研意识,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亦即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自身特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确定差异化发展的办学定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即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其个性和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3.2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和特色;二是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教学型本科院校服务,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三是需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具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升格的本质要求以及其与地方相结合的求异发展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定位在一个核心、四个基本点上,即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外显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3]。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体现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而且要自身特色,建设大学文化与自身文化有机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4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底蕴薄弱,但又既亟需形成催人进取、昂扬奋进的大学文化氛围,又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还要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营造出与自身发展相称的校园文化,必须在校园制度文化、外显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上突出大学属性和差异性。

4.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论文格式,校园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培育高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和强化校、院(系)分级管理模式;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政策导向,提高教师地位;二是创建、完善与严格执行教与学的规章制度,培养优良的教风与学风。论文格式,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论文格式,校园文化。三是建立和落实与地方定期交流制度。定期开展对地方的调查、交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自动地调整专业布局和服务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4.2加强外显文化,继承、提升校园文化的意蕴。

外显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承载于校园建筑物、橱窗等各种物质环境中。良好的外显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或设计理念落后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以先进的理念建设富于意蕴的校园外显文化尤其重要。

一是校园外显环境要体现出学校的优秀传统、办学精神,以激发起师生爱校、护校、建校和服务地方的热情;二是校园物质环境要反映出整洁、优美、大方和高雅的校园环境,使活动于大学环境中的个体成员能领悟、感受到学校的学术文化和扑面而来的学术氛围;三是校园外显环境还要以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各类校园报刊等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熏陶、感染、引导、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4.3提升行为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阵地开展多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的文化活动,通过“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文学社”、“书法协会”、“读书协会”等学生社团举行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4]。二是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知识讲座。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英雄模范人物给学生进行学术、文学、艺术等学术讲座,重视高雅文化的宣扬。三是开展文化服务地方活动,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如成立专门研究所研究当地文化、名人,围绕当地的经济特色进行科技攻关,发挥自身优势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与当地政府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实现双赢等。

4.4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应地方经济需求。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既符合自身发展、又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一是树立“大学因材施教”的理念,营造科学、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根据学生特点寻求自身发展。二是树立“地方”的理念,即树立以地方为依托、扎根于地方经济与生产建设的需要的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服务和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5]姚自平.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

[3]潘林.论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提升[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1).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作用

Key words: curricul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functions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28-02

0 引言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个永恒而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今天,在各种社会思潮持续涌流、竞相激荡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学风问题己成为社会舆论、公众关心和政府关注的热点所在。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学校要发展,要上水平、上台阶,必然离不开优良学风的支持,因此学风建设意义重大,是高等院校永恒的主题。要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它不仅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参与。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对学风建设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学生通过学风体现出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了不少彷徨与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科学引导,这就要求发挥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先导作用。

首先,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思政理论课坚持的内容,从学风建设涉及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价值观、行为、道德、作风等具体要素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此外,怎样加强学风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品质等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形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中心,积极采用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觉悟和认识能力的科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教学、科研等活动为主要载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再次,引导学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觉行动是思政理论课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对学风建设中的整体和个体,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是思政理论课的效果,并且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稳定的、长远的,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的学习精神和品格,都是整个学风建设过程不可或缺的。在其导向作用下,学风建设可以按价值导向选取有利因素,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甚至可以转移某些不良因素使其纳入正常轨道。总之,在高校的学风建设过程中,思政理论课可以在内容上、形式上、目的上和效果上对学风建设起到全方位的引导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风与学风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的学风是优良的教风的必然要求,优良的教风的最终结果是优良的学风。通过加强教风建设,不断改善教师的教风,尤其是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以教风带学风,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钻研,搞好教风建设,以教风推动高校学风的改善。

首先,高尚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言传身教,时时事事处处要率先垂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当然,其它各科教学都有这方面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从教师高尚的“德”中感受到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可信度,教师自身的“德”会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重要影响,相反的,如果教师的道德低下,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

其次,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精通,对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应主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阵地的动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能力。尊敬老师是学生必备的品质之一,而尊重学生的权力,特别是对教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的因素。思政理论课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树立并履行“教学相长”的信念,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注重平时考核,狠抓过程管理。一是把期末考试与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作业、笔记、课堂发言为依据;二是期末考试在考核内容上,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考试质量,通过考风促进和推动学风建设。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

当前,青年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重大变化的深刻影响,在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看待问题往往会持不同观点,采取不同的行动,行动的不一致往往引发矛盾的产生,进而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培育良好学风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是思政理论课的一大优势。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他们偏执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是非鉴别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化解内部矛盾,减少学风建设的阻力。二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方面形成比较积极一致的观点和方法,思想上产生共鸣,感情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吸引的包容心理以及团结奋斗的正气。三是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这一学风建设主体的内在意识,贯穿学风建设的始终,渗透于学风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握全局,协调各方,协助解决具体间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是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学风建设的协调作用。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励他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学风建设,无疑学生是主体,离开了主体,就根本谈不上学风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风的关键在学生自身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如此,学风建设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这也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之一。学校应该加强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大学生涯设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在吸引人才、选用人才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白择业的成功终是靠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地适应市场需要,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有效的就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及将来工作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认真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努力实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推动学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总之,高校学风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大学不仅是教学、科研中心,也日益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因此,大学学风不仅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4]。建设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净化校园空气,还会作为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任务,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地高度重视。而作为系统工程的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和参与。高校学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群华.浅谈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0卷第4期(总第68期):56-57.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8)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统一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德育工作依靠校园文化建设做主要载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德育工作同时又扮演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角色,主导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渗透共融,来促进人才的成长成熟。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品德素养的活动。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融合特定社会或阶级的需求而施教传道的过程。德育是一种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起肯定并传承一种被社会习俗或者礼教所肯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优良素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格局主要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可直观表现的层面,包括校容校貌、校园里的各类典型建筑物、学校的校标、独特的校旗、与众不同的校徽等,是一个学校整体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体观、成才观、治学观、道德观等观点内容,并且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与否要看这些观点是否被校园里在意识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群体所共同遵循,并把其深刻化为校园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可以说校园精神文化是健康正向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关键的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比如教务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后勤方面的宿舍管理考勤制度、学工方面的帮困助困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励制度、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礼仪文化等。校园制度文化是介于其他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层面。

校园文化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道德、思想、意志、生活、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任务,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都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处于分别对待和开展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首先,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其次,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两者的目的一致。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最后,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二)道德类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濡沫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塑造校园健康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主要目标,具有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文氛围。尽管教育者在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但是必须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产生德育实效,所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扮演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以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受教者在实践中体验并内化。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心灵层面与智慧层面融合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并根据个人的行为意识对这些火花进行了再创造。学生各种意识也是在活动实践中形成并最后真正内化为精神世界的营养。

作为校园主体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校风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一个学校里最重要的校风包括学风、考风和教风,这三者之间有天然的联系。良好的学风必然促进教风的优化和考风的严肃;优秀的教风有助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秩序井然的考风则是良好教风和学风的正向反馈。这三者又共同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德育现状。所以全院全体师生员工必须认同并贯彻“三风”所体现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以优良的“三风”建设彰显学校的精神面貌。

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对主要关系,建设优良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它作为一种德育体现,影响提升着受教者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的层次,其效能不能小视,同时它也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达到引导作用。可以说整个学校的师生共同担负着起始创建、过程维持、及时更新和有效传递校园文化的重任。校园里的老师用亲切易处的人格魅力促成和学生之间优良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形成共同肯定的价值标准、对某种特定物的高尚信念和基本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中的质性作用并坚持正向的发展指向。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关系密切,相互融合,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必须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通过合理优化校园环境,有效整合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吸引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德育课程以潜移默化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洁 韩继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2期

[2] 高喜九.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渗透关系.科教导刊.2011.13期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39-03

党的十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共中央于2012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于2013年4月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为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理所当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响应时代的呼唤,认真落实中央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采取措施,着力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师生满意的机关。

一、高校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经过外延式的扩张之后,内涵式发展自然成了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时代主题。高校机关作风涵盖了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高校机关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和精神状态,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质量、效率、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机关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高校的管理“软实力”,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是创建优良校风的内在要求。高校机关是高校管理中枢,是高校党政联系师生员工的桥梁,也是高校对外的窗口,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能。高校机关作风是党风政风的直接体现,也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实践证明,风气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精神振,精神振则事业成。优良的高校机关的工作作风,能凝聚人心,增强归宿感和认同感,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因此,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良好的机关作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从而形成优秀的校风。

3.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提高机关人员素质的客观需要。机关作风建设的关键在机关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其素质的高低、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机关的形象、高校的声誉。高校肩负的使命、承担的职能能否顺利完成,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必然要求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机关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校机关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机关人员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理论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高校机关作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风气不浓。有些管理人员由于认知上的偏差,放松学习。错误地认为理论是空的,学了没有用,干脆不学习。有些机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理论和业务学习,对本岗位的业务理论掌握不够。有的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学习是为了应付差事,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善于根据变化的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服务观念不强。有的机关部门及其管理人员群众观念淡薄,缺乏积极主动为基层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公仆意识。不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很少考虑基层师生的诉求,存在官本位思想、倾向。态度生硬,看人办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3.工作效率不高。一些机关部门及其管理人员还存在责任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办事拖拉,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不强,不能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要事力办。

4.协作精神不够。有些机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大局意识不强,全局观念淡薄,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从个人利益出发,存在本位主义、利己主义;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横向联合、纵向协调;部门内部也存在沟通不够、协调不够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于少数部门和少数人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机关的形象,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三、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以基层为镜子,以师生满意度为尺子,提高机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切实解决机关作风中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为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能力和素质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获得的。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行动的指南。因此高校机关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是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只有理论上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重视职业精神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政绩观。三是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业务技能,提升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自主学习、培训和进修等途径,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实践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2.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机关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群众路线就是服务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就不可能有服务的行动。高校机关要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要全心全意地为基层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一是服务态度要热情诚恳,语言要文明礼貌,耐心细致、主动周到。对每件来电来访,做到解答问题清晰,解决问题及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复。二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公开工作职责和人员分工,公开办事程序和简化工作流程,方便基层、方便师生,自觉接受监督。三是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办事公道,杜绝看人办事的风气。四是讲究工作效率,不扯皮,不推诿,不拖延。要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谋基层之所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五是加强沟通协作,既要加强部门内部科室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也要重视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克服本位主义,避免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加重基层负担。

3.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机关作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规章制度是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机关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严格规范各项管理工作,用制度管人管事,力求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有人监督。当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工作流程公示制、限时办结制、投诉受理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机关管理工作才更加规范,才更有序,才更有效率。

4.加强考核评价,健全机关作风建设的监督机制。机关作风建设既要依靠个人的自律、制度的规范,也要依靠外在的监督。机关作风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考核监督是作风建设的有效保证和重要手段。服务质量、师生满意度应该成为衡量机关作风的重要标准。机关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基层、师生是最直接、最广泛、最有力的监督。要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投诉电话、召开座谈会、聘请作风评议监督员等途径,广泛地听取基层师生的意见,认真查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不良作风。作风评议结果应作为部门和个人年终考核及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在作风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部门和个人批评教育,限期整改。

5.建设优秀的文化,形成优良的机关工作作风。文化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行为规则。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在组织运行中,大家普遍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高校要通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以弥补管理制度的缺陷。优秀的机关文化要求高校在追求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人价值的实现,尽可能地满足个人的多样化需求。在具体工作安排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文关怀,尊重人,关心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形成“民主平等,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机关文化,工作在其中的机关管理人员才能更有价值感和归宿感,工作才更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由内而外形成优良的机关工作作风。

加强和改进高校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不能企望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打持久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群众路线,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建设优秀文化,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让师生满意、基层满意,从而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幼铭,徐贤春,陆旭东.高校管理效能的影响因数及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2]郁俊毅.高校机关作风建设内在特点和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6).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10)

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也是影响和指导大学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大学校风、学风则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具有自己的、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表达在学校校训或办学宗旨之中,并被社会所认同,融入学校的大学精神。

大学校风、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是大学的灵魂。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是一代人就能树立起来的,而是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代代传下去。

中山大学是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他亲手题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为中山大学办学的理念和治学的传统。校训指明了治学、修身、立德的方式,奠定了中大人求知、务实的优良学风。中大在近80年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办学传统: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这种办学传统体现在历届领导者的言论、管理制度、学术研究、教学规范及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并被师生员工所理解和接受,形成一代代中大人的精神向往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赋予时代的新内涵。

中山大学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以及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坚持把“创新、求真”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和学术研究的主旋律,形成了学校的精神品质。我们主张的现代大学精神是: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我们要努力在大学营造融“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培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现代大学文化精神,形成“开放、和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校风。

2,大学制度的文化品格

大学是一个学术和文化组织,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大学制度创新应通过文化创新来实现。制度应体现领导者办学理念,制度应反映学校的传统,应蕴涵丰富的学校人文精神。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应体现对大学人的人文关怀。要明确建立制度、规则的目的是:保护学校、教工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明晰各自的责任;服从学校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工作秩序、“游戏规则”,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公平、公正规则,树立良好风尚。要通过制度创新,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山大学2000年开始进行分配制度改革,2003年6月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多年来,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改革中注重文化品格的提升。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紧紧围绕人才强校战略而实施,不是以减员或增减教师薪酬等短期见效的功利为目的,而是将其置于人才成长规律、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之上,尊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学术性和自主性发展的规律。从而最充分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健全的机制,由此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3,大学环境文化的特色

大学的环境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和物质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清新、庄重典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育人,能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我校“以国际一流大学为目标,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的目标和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系统建设、和谐统一为原则,进一步加大投入,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特别是80周年校庆期间,对于具有人文底蕴的古老建筑,挖掘其历史中的人文内涵,立碑或是为名人塑像:学校在南北校区新建落成了鲁迅雕像、蒲蛰龙院士雕像、陈寅恪铜像、许崇清校长铜像、邹鲁铜像、邓练贤烈士塑像、陈心陶铜像等数十座,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痕迹的见证。建设有校史陈列馆、孙中山纪念馆等7个博物馆并将其建成网上博物馆,丰富了学校的人文资源,建设了人文环境优雅的高品位育人环境。

精神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学术空间和学生生活空间。为营造浓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学校定期为全校各校区同学开设各种类型的文化学术讲座:中山大学艺术与人生讲坛、中外优秀文化讲座、前沿大讲坛、校长论坛、校友论坛、“医学・人文”系列学术讲座、“大学人生与科学人文”、“学术与学风”等系列精品讲座。

学校各院系也依托强有力的学术力量,根据各自的学科和专业特点举办了各类具有特色的系列讲座和论坛:名师讲坛、中山论坛、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禾田学术讲座、马文辉科学哲学论坛、善思管理论坛、花旗论坛、岭南大讲堂、博雅论坛、院士论坛、医科名医名师论坛等等。学校各校区各种学术文化讲座精彩纷呈,每年各校区开办各种讲座论坛达300多场,为学子们提供了各种丰盛的学术大餐,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学子们在学校创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各种文化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唤起和激发学子们的崇高情感和进取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目的的良好的学生生活空间,学校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年来,在学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学术与艺术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校园和社会相结合”为原则,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一体两翼”的运作优势,构建了高品位、前瞻性、社会化、开放式、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新格局。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特色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优秀文化提升素质,高雅艺术熏沐心灵”一直是中大校园文化的闪光点之一,校园学子从不同的兴趣爱好出发,聚集在一起,参加规模较大的合唱队、舞蹈队、民族乐器团等一批艺术社团,举办全校性活动,校园艺术文化如青青燕麦旺盛地生长着。

二、中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结合学校重大活动,突出大学文化建设主题,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以80周年校庆为契机,弘扬传统、凝聚人心、塑造形象、建设精神家园。用为时一年多的时间结合各种活动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宣传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校庆系列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师生员工都接受了一次文化精神洗礼,荣誉感、责任感、大局意识、文化品位都得以展示和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的文化校园奠定了基础。

构建礼仪文化,弘扬大学精神。礼仪文化是大学塑造学生成人、进行人文教养的重要载体。中山大学为构建大学礼仪文化,弘扬大学精神,十分重视各种“礼仪”制度的重建与规范。在黄达人校长提出“重建大学礼仪”的倡导下,学校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校庆日左右隆重举行学位授予仪式,邀请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与研究

生及其亲友回校参加学位授予仪式,并将此仪式作为传统传承下去。

2,结合新校区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融入其中,精心设计、贯彻始终

我校共有4个校区,珠海校区和东校区属新校区。在新校区建立时,学校把办学理念、校区定位、制度规范、环境设计等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来考虑。新校区的文化建设要在传承母体大学校区的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新校区的特点有所创新。学校坚持新校区文化建设和校区建设同步、传承学校优良文化和创新校区文化相结合,校区管理纳入文化建设范畴,重视文化定位、重视制度的创新,扎扎实实地抓落实,创新性地建设了新校区校园文化。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规划各校区校园文化发展前景,各校区在传承中大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文化发展路线,目前,我校四个校区依托各校区学科发展特点和自身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明确定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南校区――开放和自信,北校区――敬业和自律,珠海校区――文明和自主,东校区――自信和儒雅。形成了新老校区既有融合又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彼此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山大学的整体,为中山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中山大学传统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3,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形成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

多年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学校党委始终坚持领导作用,确定大学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学校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中,我校注重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力求在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建立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育人模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自”育人新格局。学生助理和青年自愿者是其最典型的体现。学生助理通过勤工助学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不仅得到了物质经济的扶持,也在精神心理、劳动技能、成长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青年自愿者活动是我校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和社会实践,调动青年的内在积极性,进行“三自”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我校青年自愿者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校团委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系列活动和支边活动,学校各种公益类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青年自愿者活动,优秀青年走向海外、参加海外社会实践活动,在非盈利性组织锻炼自我、青年自愿者参与校友会主办的“寻访中大校友的足迹”活动等等。2004年,我校2000名青年志愿者在系统地接受关于校史、礼仪、文明等训练后,为学校八十周年校庆等学校大型活动提供服务,受到海内外校友的好评。他们对学校的情感,高度的责任心,落落大方的仪态成为校庆各项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了新一代中大人的风采。

上一篇: 周实习计划 下一篇: 识别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