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9 03:03:03

大学教学论文

大学教学论文篇(1)

《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它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市委《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视角应该拓宽、加深。因此,职业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地加大文化传承、创新的投入力度。

一、大学语文互动模式实施的可能性

(一)理论基础

1、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是由美国的让•莱夫教授和丁纳•温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此理论有两个重要原则:知识需展现于真实的语境;学习要求社会交互与合作。高职院校的许多研究者特别重视“学与用相融合”的观点,并开发出了相应教育方式。如:设置作坊、厨房,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实地旅行、考察和采风创作结合。而《大学语文》涉及文学艺术鉴赏和创作,在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讲授中,可采用情境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台上表演,并结合各个专业的特长对文本进行阐释。如面向英语专业的学生讲解《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穿插经典英文歌曲,分角色诵读、翻译原著的英文词句。这样既有效结合了专业特色,又可激发学生的情感。

2、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此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如以话剧表演的方式讲授《红楼梦》相关篇章,以写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该强调讨论、合作、协调和知识共享。

3、群体动力原理。群体动力原理认为,群体不是人们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某一部分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状态发生变化。《大学语文》互动教学应具备以下特点:其一,根据授课班级素质、特点提前安排任务;在互动合作学习中,全体成员应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互动合作要使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在思想与观念的交锋中达到和而不同;其三,构建课堂教学中的多维人际交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二)学习者及其能动性。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构成了互动教学的基本要素,要做到合理、有效地设计、实施互动教学,就要正确认识这些要素。高职院校的学生已掌握了基本语法知识,具备了阅读理解现代文及一定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这使得学习者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成为了可能。信息时代的电子产品为学生接触新知识提供了极大便捷,有利于实现探索式、发现式的互动教学。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更为深广,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实施互动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教师及其能动性。互动教学中,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对教学内容重构,分课外、课内两个环节布置课堂任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变化莫测的课堂,我们认为应采取阶梯式互动教学。此种方式注重问题的导入,气氛的调动,力求全体参与。除了恰当安排互动环节,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总之,教师高尚的师德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及幽默风趣的表达是大学语文互动教学的另一重保障。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互动策略

《大学语文》课堂互动的实施应该是全方位、多形式的。可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互动等,又可采用表演式、演讲式、辩论式等。本文提出要开设课内、课外两个互动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施行“四分讲授,三分展示,两分演练,一分测试”的课堂结构。

(一)课堂“精讲、灵动、趣评”。互动教学要求老师从之前的“满堂灌”转变为精炼、精深的“讲、评、动”结合的方式。讲解陶渊明的《饮酒》时,需指导学生课前查阅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课堂上分小组就诗人、词汇和情感等方面上台讲解。教师则在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体悟的基础上提供更透彻的解读,突出其人文内涵。如传统美学中的“虚静”、“空灵”的奥妙,诗中的道家精髓,魏晋风流名士的风采,让学生感受到中文专业诗性的心灵。在学习《秋天的况味》一文时,我将全班按音乐喜好不同,分为“古风组、外文组、现代组”,每一组合作制作“秋之美”PPT,推荐一位学生讲解“秋之歌”。这实现了课前预习、课堂表演与知识讲解的结合。对于优美的词句,则当堂背诵。最终完成了“四分讲授,三分展示,两分演练,一分测试”的课堂设置。

(二)课外“网上学、比赛练”。如今的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奶”时期,普遍依赖手机、网络等电子设备。教师可利用电子邮箱、QQ空间等实现课外互动,使学习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网———生”交叉式互动的过程。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才能让“大语文”教学丰富多彩。我校的《挑战杯•汉字听写大会》、“校园礼仪小姐评比”、“绘本故事大赛”等比赛,弥补了刻板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最真诚的展示舞台,将大学语文的工具功能、德育和美育功能发挥到极致。

三、结语

万州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其库区历史文化的保存和创新急需高等院校为其提供才智支撑。全面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这又与大学语文开设的目标相符。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才能实现高职大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突破。

作者:仵兆琪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大学教学论文篇(2)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美好的作品人人都喜欢,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比对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便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在上课之初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是名家习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并且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讲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点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出的总结等,可以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中认识到写作的精髓,并且通过上课发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为了取得持久的效果,达到熏陶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朗诵过或者点评过得优秀范文进行装订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总之,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以教材为本,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的,那便是大学语文教材。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大学语文教材进行写作的讲解,这样可以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大学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话题的讨论以及文章的写作,这样既可以拉近语文写作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而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集中时间为45分钟到60分钟,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将大学语文写作的课时分开,这样就可以适时地改变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断地提高上课的效率。同时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学生的精神状况,在学生情绪不高等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播放一段比较搞笑的视频或者播放比较振奋人心的音乐,这样就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在高扬的状态,从而不断的提高上课效率。最后,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就业状况,给学生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任职中需要的写作技巧等,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1)在上课之初

做写作前的指导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指导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的专业性指导,既可以指出学生的写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修改,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指出当今社会中对于写作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方向,因此可以说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指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写作的的注意事项,另一个是写作的内容等。其中写作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审题、切入点、材料、结构等。写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作要避免空洞,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同时观点等也有新颖有说服力等。通过这一环节的指导,可以初步让学生确立写作的思路,提高学生文章的质量。

(2)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等

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构思、立意等等,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抽象性。我们在进行学生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碰撞,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立意以及构思,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不断地拓展,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

(3)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培养写作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升最为根本的还是进行写作实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作并不是一个轻松地工作,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这样PPT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行写作。只有这样多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等促进学生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4)改革讲评方法,多角度评改

学生习作事物存在即合理,任何人都喜欢被夸。因此在我们进行学生作品讲评的时候,就可以改革讲评的方法,从多角度讲评学生的作品,并且挖掘学生的优点,放大优点,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外,我们都知道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修改的话,相信再美好的璞玉也雕琢不出精美的华章。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细,尽可能的多角度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大学教学论文篇(3)

2国内研究情况

会计教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改革推进着,国内关于会计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安排上进行的,而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职业教育的立场来进行的,鲜有的从教师的视角去研究会计教学体系的建设基本也是站在中职、高职教育改革的立场来讨论的,譬如熊玉红,戚英华2010年6月在《中国商界》中“试论会计实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从会计实训老师的角度来分析其应具备的素质及及培养途径;张跃红2010在“会计实训教学及教师与学生的定位”中,讨论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并针对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议,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培养“双师型”教师。

3本科会计教学的挑战

3.1界定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本科的会计教学与职业教育是不同的。本科的会计教学要求“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更多的考虑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完整化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会计职业教育要求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更多的考虑学生要有“必需、够用”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正是由于存在这种不同,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参考但却不应该借鉴职业教育。其次,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管对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如此,实践教学在本科会计教学当中的地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到重的过程,但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要求、教学时数的比重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同样应避免实践教学限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中。了解了本科会计教学的特点,在界定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上才不至于迷失于当前的短期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长远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2设计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本科生从高中生升学而来,在高中主要从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科的会计教学方式在选择仅仅继续采用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二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发展健全人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方式,创新适宜于本科会计教学的特有模式、方式,是广大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3.3本科会计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正如本文在开始中提到的,我国会计政策制度正进入全面改革的时代,我们所在的会计工作的大环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这也要求我们的会计教学内容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科会计教材的更新速度、本科会计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

4大学教师的应对方法

4.1加强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研究。面对会计教学中的挑战,大学教师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流群体,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以期推进会计教学的实际工作。

4.1.1加强研究界定统一的本科会计教学的基本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会计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主要针对会计教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或实训内容进行着。现阶段可以将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会计理论教育与会计实践(训)教育,对于会计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且已对理论教学的基本课程达成了一个共识,但是在实践教学上的研究仍然缺乏研究,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关于基本内容的有效共识。本科会计教育工作不同于高职等职业教育工作,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切不可照搬或借鉴职业教育。通过对两种教育方式间加强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确定本科会计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

4.1.2加强对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的探索研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在教育中传播最广的一句话,大学的基本教育模式,从最简单的传授知识,到现在的翻转课堂教育法,无不是人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知道怎样去学到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本科会计教学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由重视原理记忆变为重视原理应用,由注重问题结论变为注重发现问题,结合会计学专业极具实用性的特点,尝试与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方式的研究,以期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1.3加强更新教材内容的研究。随着我国会计全面改革进程的深入,带来了会计准则、制度的修订,随之而来,我们用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的教材也应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有丰富会计教学经验的大学教师之间可以组织起来开展对教材更新的研究,通过教师间按专题聚集分工、备课、研讨,加快编写一些结合新情况、突出实际操作的补充教材,以期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会计改革动态,传达一些会计热点问题和新出台的会计政策,以达到思想上的同步。

4.2拥有“双师型”资格。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中流砥柱,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一般多来自于各大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属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模式。会计学作为应用性学科,既需要理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支持,也需要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在高校中广泛认同的对会计专业教师具有“双师型”资格的要求对大学教师而言仍然有必要。所谓“双师型”即指高校教师资格和会计师资格。高校教师资格是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本科会计专业教师从事会计教学的前提,体现的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能力,是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认可;会计师资格是我国对会计人才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类别上进行的认证,体现的是中级会计实践能力,是对具备一定处理实际会计业务能力的认可。“双师型”的提出最初来源于高职教育,但现在在所有的会计教学中已成为基本共识。

4.3参与会计实践工作。拥有了会计师资格说明了在取得资格证的时候,这些教师具有了一定进行会计实践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能力如果不能在实践中继续强化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能力只会被弱化,并且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没有到过企业参与真实会计工作的教师,缺乏对会计工作现实流程的感性认识,在会计教学工作中传递理论知识难以深入浅出,进行实践指导难以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确切的答复。正因如此,从事会计教学的大学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科研之余在学校认可的情况下,寻找机会积极的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同时,也可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校外高级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培训和教学实践锻炼后,在教学中能较好地将书本知识与会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大学教学论文篇(4)

(2)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主控型向开放型转变

教师往往独霸课堂,以“满堂灌”为主。“我只要讲了,学不会是你自己的事情”成为有些老师的挡箭牌。结果出现越讲问题越多,越讲学生越不会的现象。针对目前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采取“问题、合作、探究、分享”为核心来构建高效的互动课堂。在课堂师生交往中,注重学生个体的表达、质疑、讨论与合作分享,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作者尝试在教改班让学生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组织内容,针对一个小问题,上台讲清楚即可。此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查阅资料,随时和老师沟通,这一活动结束后学生普遍反应准备的过程收获颇丰,主讲也是很锻炼自己。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圣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构建了高效的互动课堂。

(3)课堂内容剖析透彻,气氛活跃

人们通常将自然问题分为三类:变化问题,结构问题,或然性问题。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为学生开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三门数学课程,正是为了研究上述三类自然问题。事实上,学生开始学习这些课程时是零散的知识碎片,可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把课程内容剖析透彻,分析清楚,让学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变化问题就是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研究变化问题的是微积分;或然性问题是研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结构问题就是当时间固定时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问题就是代数研究的对象,线性代数是代数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例如:线性代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线性空间,定义非空集合中的元素,若对“加法”和“数乘”满足八条规律,则称该集合为线性空间,其元素称为向量,满足八条规律的运算称为线性运算。这样的化对于一个不太明白的结构,若满足上述八条规律,就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并且可以用熟知的线性代数理论来处理。如果可以知道所研究的对象的维数,那就可以将其等同于维向量空间。这足以见线性代数作为结构工具的威力。

大学教学论文篇(5)

1.1、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方位发展为教学核心,并建构田径教学系统

当前大学的田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长短跑、起跑技术的教授,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合作性教学相结合,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田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探究性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来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1.2、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构建田径课程的考评系统

大学田径教学的考评内容不但牵涉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指标元素,还要照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习田径项目时的心理素质的考评,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应运用直接考评和间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同时在有关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运用上,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评模式,融合其合理、科学、适合我国大学田径教学实际状况的先进元素,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规范性设计。

1.3、从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准以及身体发展状况来对田径课程进行优化

大学田径教学课程的策划和设立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准和智力水准的高低———尤其是各类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在此前提下对传统的田径课程进行规范化改良,以适应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纲要和时展的需求。

1.4、课程设计多元化、灵活化

第一,田径课程在国外所有的大学中都是选修课,与其它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项目。虽然田径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塑造价值,但这类运动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田径教学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助益的,因此,应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第二,在设计田径课程教案时,应使其多元化和灵活化,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田径课程的魅力,他们才会去认真学习,并养成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学生唯有坚持一个或若干个体育项目的锻炼,才能全面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田径项目的设立上不应无目的性的删减某些“危险”运动,例如:撑杆跳、110(100)米栏、铁饼、标枪、长距离障碍跑等等,因为这些运动在大学生中也有拥护者,而其本身亦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大学有专业的撑杆跳高“校队”,有许多崇尚冒险的学生将撑杆跳作为自己的常规训练项目。这些所谓的“高危”项目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并且,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技能以及教练对运动项目进行规划后,其危险性可以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畴内。因此,我国大学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这些“高危”项目。

1.5、课程内容标准化、正式化

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开展合作性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对田径运动进行游戏化则不符合田径运动发展的潮流。而国外在初中或小学不设立田径课的原因是:中小学的运动场地、老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使其无法设立标准化的田径训练课程。而非标准化、休闲化的田径运动则无法体现田径运动的真谛。田径运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发展到如今,田径运动应该更加标准化和正规化,而教练也应将正统的田径技术和战术传授给大学生。我国大学里的田径课程,其思想和精神都是严谨的,它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并非所有的运动都适应现代的大学生。而这一论点对我国大学的田径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1.6、课程交流国际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正式形成田径技术交流圈,这使得欧洲的前卫技术和美国高校的商业化模式相互结合,从而令欧美在田径教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间的田径经验交流是极重要的。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中国目前与其它国家的田径经验交流还未形成一个交流圈,这也正是大学田径项目发展受阻的其中一个原因。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所增多,但直接的课程交流还很少。

1.7、教学、训练一体化

我国大学田径课程教学是以田径技术为而核心展开的,其运动观念的树立,可以帮助我国大学生学习到“最正宗”的田径技战术。而正宗的田径技术一方面来源于生物力学原理;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解析。而研究结果表明:与田径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技术就是“最正宗”的技术。所以,田径教学不应过于呆板、枯燥或墨守成规,而应使学生了解其物理学原理,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门绝技”。也就是说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研讨。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采取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体验、领悟田径运动并提升田径成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田径运动的真髓。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即是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动作方法不进行强制要求。在新历史时期,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已由一些专家率先提出。而在当今社会,只有会学习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提倡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型要求。田径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一体化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是未来田径发展的大势所趋。

1.8、遵循田径课程的内在规律,调整部分课程的讲授顺序,发挥技能迁移的功用

因为田径教学学时数的减少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田径项目的开展在大学中遇到了阻碍。为了保障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依据田径项目的内在规律,调整教学课程的教授程序,将所有的田径项目分为走、跑、跳、投等四个教学版块。这样可以使同一环节的同一技术不再重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大学教学论文篇(6)

二、医学人文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在国外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日本的医学院校,约有80%的医学院校第一年就开始了医学人文的教育。40%以上的院校在第二年和第四年也开始贯彻。而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虽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并未在医学生的大学教育中有所体现,或面临着实施困难的困境。当前医学面临的种种问题,诸如医学技术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医患诚信的丧失等情况,部分原因是医学教育存在着“重专业、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的弊端。医学人性的回归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高举人文的旗帜,恢复人类主体的尊严,将人从技术异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应有对他人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与关注,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

三、大学英语与医学人文教育

由于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且医学人文教育未被纳入医学生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因此,医学生在课堂上人文知识的接触面很小。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而语言常常又被定义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医学人文的教育。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课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生动形象的为学生打开人文教育的窗户,通过语言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推动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四、大学英语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途径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塑造教师人格魅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社会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个人素质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养料。作为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和影响学生。英语教育本身也是一门人文教育,它包括丰富的知识层面。大学英语课文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囊括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内容,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展现了人类社会生活,体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把握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且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学生以人文本的思想观念。最后,大学英语要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通过英语角的互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通过观看名人演讲讲座,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抛开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通过话剧表演让学生演绎不同人生,体验各种人类情感。力求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和内化人文精神。

大学教学论文篇(7)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语文的公共课性质,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境,亟待在实践中进行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开设的面比较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将共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与中学教材有重复,教与学两方面受局限。虽然现行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多个版本,但在编排体例上基本都沿用高中语文的,甚至所选的有的篇目在高中期间就上过了,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复。中学教学及学习的惯性自然或不自然地就会带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难以跳出中学教学方式的窠臼,学生难以产生太大兴趣。

2.缺乏硬指标,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普通的公共课,与其他公共课比较,既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学校对大学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也没有硬性规定,因此不少学生因为专业课学习压力大,就放松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放弃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也就是放弃了很重要的掌握语文工具的一个机会,无形中削弱了掌握和运用其他知识的能力。

3.课程地位低,教师没有动力。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每一所高校都开设,按理说是比较重要的,但事实上,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来说,其地位明显偏低。部分中文教师仅仅将大学语文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选择,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个别教师甚至认为担任大学语文教学是专业水平低受歧视的表现。大学语文在教师心目中如此重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课时数量少,效果难以保证。同样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的课时安排很不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使得任何一个大学不能任意删减课时,外语课因为有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课时开设较多。一般来说,政治理论课开设一学年,大学英语开设二学年,而大学语文开设一学期、30多个学时,有的专业根本就没开大学语文课,过少的教学时数,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

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

1.受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建设领域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特别是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人才。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和实际所需,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理工科的专门院校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大多数从师范专科新升本科的高校都选择了理工方向;老牌本科院校多选择维持或缩减人文学科,多发展理工、经济、管理专业,造成了高等教育重理工、经管,轻人文的结构特征。另外,在学生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多以专业水平高低决定聘用与否,影响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课程选择。

2.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带来了竞争、平等、民主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涌入,整个社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功利化,人文精神因此逐渐走向失落。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属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大学语文课程遭到社会的冷落就不足为奇了。

3.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在我国相互交流碰撞,这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汉民族文化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民族文化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生存、发展,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孔子学院”已在许多欧美国家设立,但其文化传播内容的局限性,以及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大行其道,依然反映出汉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

要改变大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弱势的局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总的来说,要从理念和技术方法两方面着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改理念创新

大学语文作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把握这些特性,创新教改理念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基础。

1.强化工具性特征,明确课程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是我国大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交流沟通的工具、学习接受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一切科学知识的工具,没有中国语文,中华文明就无法传承。作为具有明显工具性特征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明确课程定位,强化工具性特征的重要性,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判断和表达能力上,提高学生运用这一工具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

2.强化审美性特征,提高人文素质。中国语文的人文性明确了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句、行音意、判断、推理等工具性知识传授,还是一个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它需要在知识灌输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审美性特征,将情感、美感、韵感教学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片面的工具目的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能力。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优美的诗歌、散文篇章能够陶冶性情,给人提供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体验和感受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和人格美,在作品的动人风采中完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影响和熏陶。这有助于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

3.强化专业辅,进行兼容式教学。目前,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专业化倾向,各专业有着各自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在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需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心理实际调整教学内容,选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期与各专业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时应尽量使各专业知识合理地融于其中,避免牵强附会。寓大学语文教育于各门专业知识教育之中,是避免人文知识与理工技术知识“两张皮”现象,保持大学语文教育魅力的根本所在。

四、大学语文教改的技术方法创新

1.增加授课时数。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一个学期、每周两节的课时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两方面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1)可增加课时量,将大学语文课开设一至两个学年,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更有增加的必要;(2)开设一定专题的公选课,既相应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量,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学生的需要。

2.改进授课方式。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单篇作品分析与欣赏为主,师生互动少、内容衔接差、学生主动性弱等不足很明显。要改变不足,教学方法的创新很有必要。(1)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授课。可采用“一老师一专题”,也可采用“一老师多专题”的方式授课。每个专题以时间或内容作为一定的纬度排列,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老师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吃透作品;专题与专题之间衔接自然,使整个大学语文课程系统、完整。(2)引导学生参与。在专题讲座式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开列必读书目――文本细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思路,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自己的心灵触角探索文本中的另一个心灵世界。二是设计鉴赏理论教学――鉴赏示范――学生自己欣赏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模仿创造中找到成就感。(3)坚持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课内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写作、演讲能力,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教材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学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外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

4.改进考核方式。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整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所以在考核上应以综合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一是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评定范围可包括学习态度、搜集的研究材料、论文的质量、发言的见解水平、知识掌握的灵活性,等等。二是期末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考试,又可以是开卷考核,还可以是论文式。三是将学生参与各种人文竞赛的获奖情况纳入成绩评定,主要是反映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写作竞赛、演讲竞赛、文学创作竞赛等。通过考核改革,综合评定学生的表现,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大学教学论文篇(8)

分级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即大学英语的英语教学要求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新要求的颁布使得分级教学的实施有了依据和学校的支持。《要求》的出台承载着革新外语教学的任务,寄托着社会对外语教学和改革的希望——分级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班级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原则

1、分级教学与i+1理论和情感过滤因素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中的i+1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i+1理论指出,i(input)是指与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即这种输入为语言习得者已有的语言知识。i+1是指高出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这是最易接受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输入远远高出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即i+2,或者是接近甚至低于语言习得者现有水平,即i+0,i-1,学生会感觉太难或者太容易,这都不符合语言习得的最佳条件,只有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输入”。i+1被视作教师所应提供给语言学习者的最佳语言输入。Krashen同时还提出“情感过滤”在语言输入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学习者同样需要在情感上吸收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分级教学按照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进行分层分班教学,i+1理论正好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按传统的自然班组织教学,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在同一课堂上将自己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控制在“i+1”的水平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按照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组织的分级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者的情感障碍,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高的效率。

2、“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原则。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伟大教育家。正因为孔子能“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使弟子扬长避短,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所以培养出了各具千秋的七十二贤人。

宋代朱熹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他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蔡元培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主张教学不拘形式,尊重学生兴趣,采取学生自动、自主、自学和自助的教学方法,反对“守成法、求划一”。陶行知先生针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状况,提出了“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最大弊端是“教学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现行的考试制度,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是用一成不变的授教方式“孜孜不倦”地把几十年不变的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变化了的同时又是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教师面对的个别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的拉平教育和补短教育,难以开展扬长教育、创新教育,难以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承认差异、张扬个性,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二、分级教学模式所涵盖的基本内容

1、分级考试三原则(PlacementTest)

科学合理地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做到对现有的学生进行:(1)合理分级;(2)比例均衡;(3)动态管理。

新生入学后,遵循“学生自愿、学校遴选”的原则,学校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学校组织的分级摸底考试成绩,确定分级教学班学生名单,成绩优秀者进入A级(快班)、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B级(普通班)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C级(提高班)三个层次进行组合,分级编班。在学习过程中,英语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跳级修读。分级时还应该把握比例均衡,一般来说,英语A级班(快班)和C级班(提高班)学生应各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15%左右,B级班(普通班)占70%。由此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教学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可对ABC班的学生实行“滚动制”的动态管理,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期末考试成绩及个人意愿进行级别动态调整。这种级别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2、分级教学目标

将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要求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提高阶段是在基础阶段之后,重点学习应用类、文化素质类等英语后续系列课程,并要求学生在上述各方面达到《教学要求》中规定的较高要求,部分学生达到其规定的更高要求。(1)基础阶段分为三个等级,即初级(1级)、中级(2级)、高级(3级),每学期4学分。1级:适用于边远贫困地区学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等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争取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2级:适用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要达到《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3级:适用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部分学生达到较高要求。(2)提高阶段:高级(3级)班的学生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第四学期进入高级班学习。

3、分级课程设置

每个学期学校同时开设四个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课程分为大学英语1级、2级、3级、4级,每个级别使用的教材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相对应。初级班即(1级)的学生四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一至三册,成绩优秀者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中级班(2级)的学生四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一至四册,第三学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成绩优秀者第四学期参加全国英语四级考试。高级班(3级)的学生从《大学英语》第二册开始,三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二至四册的内容,第三学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成绩优秀者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第四学期学习英语提高班课程。课程有:实用英语写作、高级口语、商务英语、西方文化、英美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分级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分级教学原则、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首先是要改变教学观念,真正把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不断地转换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采取精讲多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班级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2004.

[2]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52-63.

[3]Krashen,S.D.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大学教学论文篇(9)

(二)大学课堂大学物理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最基础的方式,真正的大学课堂应该不同于初中及高中的课堂,因为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开拓性及灵活性,其实践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的增长,因而教师上课就不应该是初中和高中时那种“填鸭式”教学,而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其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大学课堂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大学物理老师的素质老师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培养了多位科学家,当老师八十华诞同学们赶来为老师庆祝生日时,记者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答案意外的惊人,同学们都说是眼神,足见要想成为一个对同学们有切实帮助的老师,就需要热爱学生,要慈于父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成长。

(二)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重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对于不同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要帮助其补充更多的基础知识;其次,如果有些同学擅长于理论的研究,要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传输,使之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就要提供实验器材及方法,促使其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再次,大学课程有很多学科,其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更深的物理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将学生往高深物理知识方面引导,使学生更深刻明白物理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其提高专业水平的动力。

(三)注重趣味教学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要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展示物理知识的机理,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再次,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角色表演等方法来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去实验室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最后,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很好地联结起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同学们只有在实践中发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才会去努力学习它,因此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教学论文篇(10)

2.影响大学篮球教学改革的因素

2.1大学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政策是开展大学体育的保障,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大学生篮球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指导高校篮球教学,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之下,篮球拓展训练的娱乐性活动逐渐走入了大学校园,促使大学体育教学得以健康的发展下去。

2.2大学体育教学资源的发展状况

高校的体育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方面,人力资源包括高校在主管体育方面的领导和体育教师以及在校学生,高校中的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主管领导的支持,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这给高校的教学资源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和欠缺。在篮球教学时,表现出了人与运动场所所形成的相对差距,影响着篮球教学工作的积极开展,在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方面,要将教学改革的专项经费用于场地和器材的购买上,同时也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这两方面因素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因此,迫切需要对大学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改。

2.3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合理化设计

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方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大学的篮球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篮球技术的专业性练习,同时融入一些篮球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不仅要有实践课,还应该安排一些理论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在教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3.大学生篮球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3.1技术性学习向娱乐性学习转变

休闲娱乐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学习模式,很多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是因为体育活动本身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身心、促进团队的协作能力。以学生的观点来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娱乐身心,但是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一味的传授给学生篮球的相关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得一些学生对篮球课程失去了兴趣。所以,大学在设置课程时,应该把技术性学习向娱乐化和休闲化的学习方式转变,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篮球的竞技活动,获得与篮球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体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篮球是一项健身性的运动项目,能够提高全民的身心健康,学生要通过对篮球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很多高校的学生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只注重对学生文化课程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健身作用,篮球教学应该大众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这项体育项目中,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在普及的同时还要提高。高校篮球大学生联赛是一种很好的竞技方式,学校之间还可以进行技术的切磋和交流,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选拔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篮球后备型人才。高校篮球教学不仅要大众化,而且还要专业化,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合理的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既要做到提高普通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做到发展专业性的运动员,这也是高校篮球事业发展的趋势。

3.3教学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化

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应该实行全面灵活的分层考核制度,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定更加合理的考核标准,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对一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就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就应该适当放宽条件,在教学中要运用鼓励加表扬的方式,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3.4篮球教学应该趋于多元化

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高校的体育目标有了多元化的发展,从以前的单纯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发展到了现在的娱乐和个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手段应该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多种目标和多种方法的实践,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实现了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和学习中来。

3.5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防止重实践轻理论现象的发生

体育教师和学生不要认为篮球课就是一项室外的课程,任何课程在设置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理论知识是基础,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篮球教学在理论教材方面应该更加突出时代性和时效性,具有指导和针对作用,高校应该纠正以前体育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

3.6发展竞技体育

高校之间进行篮球交流赛和篮球联赛使得篮球竞技运动得以积极的开展,各个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本校的篮球专业队,会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推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在篮球教学中,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尝试按照竞技体育的模式来培养体育特长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运动优势,提高学生的技能和体魄。

上一篇: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 下一篇: 可持续发展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