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6 00:30:04

研究生工作思路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1)

2022年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达460万,较2021年增加80万,再创历史新高。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研究生群体日益复杂,给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更大挑战[1]。高校研究生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但当前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生培养理念并不完全满足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求[2]。研究生教育质量包含招生选拔生源质量、过程培养质量、学位论文质量、科研成果质量以及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研究生教育管理贯穿于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始终,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质量对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3]。

一、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现状

(一)学历普遍提升,专业化程度不足

相对于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着重强调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层次人才管理,管理人员自身学历层次有着更高的要求,综合技能需要更加全面。近年来,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学历基本由本科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水平,不少学校还要求青年博士兼职研究生辅导员,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高学历的管理人员本身也经历过研究生教育,通常都相对年轻,与研究生年龄相仿,更能发现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更有切身体会,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对应帮助。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知识,同时也需要兼备管理学、运筹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更需要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目前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仍面临学历不断提升,但专业化程度仍显不足的困境。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拥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相对较少。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工作队伍专业背景和知识能力有着更高要求,急需从原先的累积经理管理转变为专业科学的教育管理。

(二)专注于行政工作,忽视内在规律的把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服务的对象主体就是研究生。许多研究生管理人员还停留在固定执行命令的传统思想,仅仅在思想上重视上级布置的任务,行动上机械地执行命令,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应有的服务工作,对学生缺乏细心、耐心、爱心。以每年的招生调剂工作为例,选择调剂的同学一般第一志愿都未成功,在咨询调剂信息时都抱着认真求学的心态。招生管理工作人员在接待咨询时,要从考生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帮助,注意言谈举止,为咨询考生树立良好形象。研究生培养工作周期长、时间阶段性固定,重复性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应对处理。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扎根于具体管理工作,鲜于从中总结规律,忽视规律总结的重要性,不重视个人业务、服务水平的提升。随着研究生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人专注于研究生教育本质规律的研究,通过学术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此外,由于忙于具体事务,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鲜少有时间参与一些管理工作的培训,缺乏先进经验的交流指导。

(三)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缺乏基本的人员稳定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研究管理工作也从原先的研究生处独立管理转变为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协同管理。但是与规模不断扩大的研究生入学人数相比,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总的容量还远远不足。同时,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发展还偏重于研究生导师师资建设,与研究生导师师资方面的投入相比,研究生管理人员的投入明显还有短缺。尽管研究生总的在校规模不如本科生,但两者培养方式有很大不同。研究生是根据导师要求在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培养计划,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培养计划。同一个导师的学生都有可能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这给日常的教学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中不少环节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不少管理人员分饰多角、身兼多职,工作效率低下。青年博士、专任教师的兼职确实能够短时间缓解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短缺带来的困境,但相对于专业教师队伍,教育工作人员的晋升制度、奖励政策确实不够完善,兼职人员只是将岗位作为一个跳板,取得一个学生管理工作的经历。而专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常常因为工作强度大、职业前景不明朗等原因,通过学历提升或者转岗等方式从事其他工作。种种原因造成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人数在扩大,但人员不稳定的畸形局面,而一支优秀的工作队伍的核心前提就是队伍人员稳定。

(四)内容不断丰富,积极性不高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日俱增,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已经从原先单纯处理师生与学校事务的角色进化为研究生、导师、院系、相关部门等多方面协调的角色。社会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造成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发展开始由规模化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不少环节在技术难度上并不困难,但是十分繁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生培养周期长,从研究生招生入学到最后答辩毕业,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任务需要完成,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长期重复进行艰苦且繁重的工作,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工作积极性易受打击。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职业发展前景相对专任教师来说,不够明朗,晋升通道相对狭小,薪资待遇也低于专任教师。

二、建设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长期以来,高校广泛存在重科研、教学,轻行政管理的现象。通常都认为行政管理岗位都是些技术性不高的工作,只需要被动接收上级通知,把任务布置下去,按时收集好材料就行。什么人都可以做,什么人都能做成。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存在认同度低,难以吸引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直接影响团队建设。一些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在长时间的重复劳动后也丧失了锐气,把工作当成完成任务,只求不失误,不再追求工作质量。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制约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积极向上发展。其次,高校在政策、资金方面偏重于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研究生教育工作团队建设明显处于落后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资金支持,注定难以真正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工作水平及效率,不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管理制度建设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审评价体系以教学科研成果为重。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从事琐碎的管理性事务,很少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职称评审方面天然落后。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考核竞争机制,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的待遇一般也落后于专任教师。长此以往,易造成教育工作队伍产生消极不满情绪,工作激情消退,从而在工作岗位上消极怠工,敷衍工作。

三、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思路

(一)树立正确认识,提高服务意识

学校层面,高校要树立对研究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正确认识,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支纪律严明、工作规范、富有责任心的队伍,能够为研究生、导师、学校协调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使研究生能够安心学习,导师能够专心指导,学校能够和谐运行、稳步发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优秀的组织文化建设能够帮助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认识,能够在无形中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学校要结合本校的文化精神核心,在岗前培训、工作进修培训、日常工作会议中强化组织文化认识,提高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的认同感及集体意识。基于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视角,研究生教育工作繁杂、耗时耗力,更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对于一些能解决的问题,要迅速帮助解决;对于需要花费精力进行解决的问题,能够主动承担,逐步帮助解决;对于一些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积极向上级进行反映,耐心做好解释安抚工作,寻找创造条件协调帮助解决。

(二)严把准入门槛,提升专业素质

高等教育的管理也是一种权力,要适当提高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选拔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思想崇高、有高度责任心、态度端正、具备一定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扩充队伍。在工作人员选拔时明确提出要求,从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制定相关要求,创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增强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凝聚力,使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既需要经验丰富、有领导水平的老同志,也需要年轻有干劲,能够紧跟时事,与青年学生打成一片的青年教师。在队伍建设时,老同志给青年同志传授经验,青年同志给老同志普及新生事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学校需持续优化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结构,增强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便更好地服务高等教育。

(三)鼓励研究学习,提倡开拓创新

研究生教育工作繁琐,非常耗费精力,所以更需要科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指导。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能够随机应变。学校应定期开展专题教育,邀请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专家开设相关讲座活动,从多方面对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一些规章制度进行专门解读,以便教育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为师生进行服务。目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不断增多,不同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都有各自的经验及优势,创建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通道,建立校际、院际交流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及时分享优秀经验,对于提升研究生教育工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工作范围广、事务性强、经验突出,需要以“一专多能”的模式培养。可通过选拔优秀人员攻读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博士学位或报考相关行业资格证书提高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在工作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学校可设置专门经费用于研究生教育工作方面课题的申报,通过课题申报的方式,鼓励老师们科学研究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实践提炼理论,用理论再指导实践,找到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科学规律,更好地投入到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此外,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技术投入到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能够减轻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

(四)完善规章制度,促进职业发展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在校人数持续增加,更加需要完备的制度来管理。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制度能够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稳步前进。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首先要从制度上理顺教育工作过程中各组成条块的关系,在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组建、管理和发展方面要立足长远,保障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健康稳定发展。坚决摒弃管理工作技术水平低下,人人都能胜任的落后思想。明确研究生教育工作各岗位职责,保障工作人员的权益,结合岗位责任制,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研究生院、研工部、二级学院应相互配合协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重视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优秀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保障工作人员的晋升通道,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在行政级别晋升方面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的岗位级别,给予对应的岗位待遇。学校应建立人文关怀相关政策,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能够给予优秀管理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表彰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在岗位上的突出贡献,对于个人成果给予充分尊重。通过良性竞争,激发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牵涉多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协作,建立多部门合作交流机制,保持高频次的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合力,保障工作制度的落地,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成功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担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通过梳理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现状,剖析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提出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思路,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佳佳.管理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2)

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讨论正在各个大学之间“升温”。目前研究生数量达到甚至超过本科生的现实迫使国内高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拿出系统的应对方案,但因众多因素的制约又使实际工作迟迟得不到有效推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采取新思路、新举措,与时俱进地推进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和创新动因探索

1.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外部压力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和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应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多种渠道的作用,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研究生,弘扬主旋律,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研究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批判、抵御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引导研究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2.研究生招生的规模扩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随着研究生群体日趋庞大,研究生的生源构成发生了变化,研究生的思想行为更为复杂。这便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准确把握研究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断创新,增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在高等学校的广泛普及,网络已经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给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些负面的作用。如网络信息传递简捷,给一部分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带来了便捷的渠道;一些研究生长时间上网,网上灰暗的甚至低级趣味的信息对身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网络的负面作用无孔不入,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新的压力,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科学地回答和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又要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和细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努力消除其负面的影响。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自我要求调整和改革的愿望日益迫切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不能充分适应研究生个体需要,表现为:

一是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教育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显滞缓于时代。

二是教育方法、途径过于单一。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对研究生的特点把握不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对网络这一有效教育途径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入。

三是教育队伍建设滞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数量上不能完全满足工作的需要,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队伍建设、专职兼职人员比例上,缺乏明确的要求,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不健全。

正是由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要素存在的问题,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目前已有许多高校正在探索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要特征分析及前提性工作原则分析

在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背景之后,对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和整体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必然要求。研究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年龄、阅历、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及经济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与本科生不同的特点。

1.在生理与心理方面

研究生的年龄多在22-35岁之间,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工作经历,并已有家庭。从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大部分研究生处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他们个性发展基本或已经成熟,心理需要趋向较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从社会期望看,人们要求研究生承担比本科生更重的社会责任,要求从研究生中产生出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在学习研究方面

研究生群体具有较强的成就意识和成才意识,他们理论思辨能力强,文化修养高,在学习方面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方式也灵活多样。但是,他们较少注意加强自我品德修养,也不太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此外,导师对研究生群体的学习影响很大,他们大多自进入校门开始就跟随导师学习、研究,是导师的得力助手,受导师的影响较大,独立性、自主性较强。

3.在生活方式方面

研究生在刻苦攻读学位,完成学业的同时,必须面对家庭、婚姻和经济生活的实际状况,思考现实问题。首先,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消费水平相比,国家给予研究生的待遇相对较低,使得他们中部分人无法在经济上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其次,由于研究生在年龄、社会阅历、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以个体劳动为特征。因此,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和交流机会较少,在生活方式上具有更大的个性差异。

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身份归属的标准复杂且多样,研究生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性原则应该是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原则要求在开展研究生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四种类型区分:一是专业类型区分;二是学位类型区分;三是经历类型区分;四是来源类型区分。因此研究生工作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

三、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和创新的主要思路

1.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满足研究生个性发展需要。

首先,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要着力于提高研究生社会化程度与心理意识发展水平,启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完成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关于发展个性的需要。其次,研究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研究生学习时间较短,且一般采取导师指导、自学为主的方式,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等活动相对分散。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求新、创新意识,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欲望和动力,但是团体协作意识不强,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因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独特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一定要针对研究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政治思想工作,来达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的目的。

2.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指导工作。

根据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大小,统一指导思想,明确设立研究生工作部或思想政治教育科,同时要建立一支研究生专职管理队伍,包括专职管理人员、心理辅导师、研究生导师、班委会等。心理辅导师应深入到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心理咨询讲座等,对研究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及时进行疏导和化解,这样形成教育管理干部、导师、研究生职能管理部门三方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导师的作用。研究生的学风、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甚至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与导师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顺利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处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3.利用环境育人的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研究生的思想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并能对广大研究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有形或无形的约束作用,因此为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应举办多种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举办校园文化节、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科技下乡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锻炼意志和品格,增强协作和团体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陶冶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也可发现研究生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心理误区,及早进行指导,将事故消灭于萌芽中。

4.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教育来营造育人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校园得到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化弊为利,及时利用网络教育这个平台,建立网络教育工作基地;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渠道引导学生消除网络所带来的诸如价值冲突、网络污染、政治分化等负面影响,可以借鉴的措施包括利用校园网络整合校内宣传媒体、开授网络课程、建立网络教育工作队伍等。

四、结论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的不断扩招和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和急迫性。我们必须对那些妨碍、束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观念及体制加以改革,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化祥.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对策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2):50-52.

[2]姚明.当代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中国建设教育,2006,(6):31-33.

[3]张养志.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创新研究生德育工作[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2):17-26.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新一代90后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征

研究生在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已经基本适应了高校的生活模式。绝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做事风格也基本定型。[1.2]但是,随着出生和成长年代的向后推移,这一代研究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事的风格等方面与传统的80后研究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将研究生群体中的“90后”与80年代末期出生的“准90后”统称为90后研究生群体,可以发现,这一群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对于8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群而言,大多是在中学或大学才开始接触电脑,因此主要将电脑和网络视作工具。而90年代左右出生的青少年,由于其接触电子产品、电脑与网络的时间更早,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于从多元化的媒体获得大量信息。对这一代研究生群体而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量的海量化,使得这一代研究生群体的视野较为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由于网络发言的快捷性、平等性,他们往往具有积极、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意愿。

1.2 个人能力强,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弱

90后研究生群体以独生子女为主,受到良好的教育训练,因此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当明确布置任务时,他们能够按照要求较好地完成任务,表现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由于这一代研究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加之习惯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网络,因此较少地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调查发现,大部分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宿舍的同学很少交流或不交流。当遇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往往不愿积极沟通解决。有的研究生在与导师产生正常的学术分歧时也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应对。这一特点需要研究生辅导员特别注意。

1.3 积极追求进步,功利思想较强

90后研究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恰逢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群体必然会受到潮流风气的影响。这一代研究生大多具有清晰的竞争的概念,能够很好地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对自己未来的目标和规划具有较为清晰的定位,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受到现今社会竞争中一些不好的风气的影响,他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思想,在某些场合倾向于优先保证自身利益,而往往不考虑方式和后果,从而带来负面的结果。

2、当前研究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学习、科研状况是较为顺利的。但是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每年会都有一部分研究生由于学业困难、思想问题、心理疾病等原因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这表明在研究生管理上仍然有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在目前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两类问题:

2.1 命令式管理或包办式管理

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有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认为研究生仍然是本科生,因此将研究生群体当作本科生群体进行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仍然存在。[5]例如有的辅导员在管理研究生时仍然采用命令式管理,指挥学生做这做那,结果往往引起研究生的反感。有的辅导员采用包办式管理,大事小事都要详细安排。实际上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应当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采用命令式管理或包办式管理既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 放任式管理

这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极端。有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由于在工作中发现90后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开展工作,从而误认为研究生已经成人,不需要进行思政教育和辅导,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关心、不过问。这也是管理思想落后所导致的错误方法。虽然研究生的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其世界观、价值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和可引导性。研究生在校期间是进一步成长和完善其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其人格素养的阶段,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辅导员真正沉下心来,既要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又要注重方式方法、抓大放小、不过分追求细节,才能全面良好地完成工作。

3、新时期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思路

随着研究生群体结构的改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90后研究生群体进行管理是不适合的。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当根据这一代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建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生管理的策略。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平等互信关系,提倡引导式管理

90后研究生群体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居高临下式的沟通或“命令式管理”往往引发学生的对立情绪。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需要将自己定位在与研究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坦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利开展工作。研究生的辅导员既是研究生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服务者。师生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态度。因此辅导员应当格外注重方式方法,尤其需要注重管理中人际关系、激励和授权艺术,摆脱“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思想。[3]应当认识到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对于非原则性事务应当以成年人协商沟通的方式解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当注重引导式管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管理。

3.2 提高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很多管理人员仍然采用“面对面谈话”为主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由于研究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有的辅导员一人面对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精力有限,与学生的所有沟通都通过面对面进行也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代研究生经常上网、在网络上往往愿意畅所欲言的特点,通过及时关注学生聚集的BBS、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场所,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来的思想动态,比起传统的约谈、走访具有更高的效率。[4]另一方面,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发现,90后研究生群体对于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往往不敢畅所欲言。因此,辅导员通过社交网络、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能够打消学生的顾虑,从而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把握学生群体动态,进而实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管理。

3.3 正确引导价值观,破除功利主义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在不断进步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建设不断进步的精神文明的历史。因此,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若受到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流于功利、实用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5]例如,在传统的观念中,考试作弊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但是近些年来在考试中作弊的研究生中,以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为主,甚至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过于功利的心理使得学生对制度的严肃性缺乏认识,往往为了利益忽略应当遵守的规范。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不能放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重点发挥党员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研究生群体中牢固树立遵章守纪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事准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公平竞争,在遵循社会主义法规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下,合理合法地追求个人更高的需求。

3.4 多管齐下,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

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90后研究生往往倾向于独自行动,较少与他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消极的“拖”的方式来回避。例如,当学生与导师产生矛盾时,往往通过故意不去实验室、不与导师见面等方式将问题搁置。由于“拖”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和异常行为,因此辅导员很难注意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当矛盾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在某个时间(比如学生论文即将答辩的时候)突然爆发,这时再要解决问题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后果比较严重。同时,在此期间的研究生心理压力往往较大,长期的不愉快心情积压在心里,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和疾病,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针对90后研究生群体的这一特征,为了及时地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避免造成严重后果,辅导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细致的工作来加以预防,重点通过三条渠道来及时察觉问题:(1)与导师建立双向沟通渠道。由于研究生主要工作场所在实验室,与导师联系较为密切,导师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可及时通知辅导员。辅导员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导师,共同解决问题;(2)定期与学生干部进行交流,由学生干部及时反映班级中哪些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3)通过QQ、BBS、人人网等网络渠道关注学生动态,从学生在网络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问题。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并尽早解决研究生群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4、总结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的教育。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变化,研究生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研究生辅导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加强思想教育,在研究生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重点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以辅导员的实际行动推动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进步,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2]5号;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通讯软件的快速发展,“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为普遍使用的社交软件之一。“微信”通过手机终端或计算机、ipad等客户端,将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功能完美结合,实用快捷,备受大学生的追捧。据2014年末网络调查问卷统计,有近74%的大学生已经在使用微信。微信的广泛运用,确实极大地便利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师生间传统的施教与受教模式。如何利用好微信这把“双刃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位大学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课题。

一、“微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契机

(一)信息传递新通道

“朋友圈”作为微信的特色组成部分之一,其创新及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辅导员可以通过朋友圈,将最近的工作部署、社会热点、前沿思想等广泛传播给学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也避免了口口相传的误读,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师生交流新方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常将自身定位为“管理型教师”,大量精力囿于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训与约束却并未收到如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使师生间自然形成身份壁垒,学生因心理上的抗拒状态无法与辅导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另一方面,辅导员很难全方位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难以在学生心理或思想上出现波动时,做到及时了解,予以帮助。然而,微信作为一种使用广泛的即时通讯工具,可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直通的桥梁,营造轻松自如的交流环境。

第一,“朋友圈”内容的丰富性,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可能。辅导员与学生可以通过对方的内容,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和老师的感情,为师生交流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二,“朋友圈”的及时性,让辅导员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生活动态,较早发现学生思想或心理上的波动,从而及时加以引导,避免学生的消极心理进一步发展。第三,“朋友圈”的互动性,避免了时空上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成为轻松的“微友”,进而建立起轻松地交流型师生关系,达到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目的,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思想引领新平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收效甚微。微信的出现为改变传统模式提供新契机。

一方面,微信构建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共平台的形式,对国家近期政策的解读,加深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微信平台可以提供师生交流讨论的平台,这就使传统的单方向传授教学的模式转变为灵活多变的互动式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微信丰富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微信自身具有融声音、图片、视频、文字为一体的优势。辅导员可依托微信这一平台,随时随地地将互联网上时兴的热点问题等转发到微信群组里,以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结合的形式呈现,生动直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热情,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二、微信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障碍

(一)技术障碍:微信体系建设落后

近年来,大学生虽成为微信人数激增最快的群体,但高校的微信体系建设速度却十分缓慢,微信体系薄弱成为掣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在微信平台的管理上,多是简单的指派某个人员进行管理,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人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完善、行之有效的微信应急处理体系。大学生作为涉世不深、思想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但较为关注社会热点的特殊群体,对信息的把握和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冲动。当一些思想较为激进的学生在微信上一些影响较大、较为激进的言论时,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关注。而由于高校微信体系不健全,辅导员难以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这些影响较大的激进言论。同时,由于微信自身的快速广泛传播的特性,极大地扩展了这些言论的影响范围,容易导致事态的严重性发展,甚至形成,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服务障碍:辅导员对微信语言生疏

微信中所使用的语言与传统的媒体语言相比,更加自由、轻松、个性,特别是大学生的微信语言,更加新潮。而辅导员在长期的传统学生工作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较为严谨、正式的语言风格,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方式过于官方、严肃,往往难以完全融入学生的新潮语言和交流方式之中。这样的语言风格,也难以与轻松多变的微信语音完美结合,也就无法充分的运用微信平台所提供的轻松、快捷的交流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三)教育障碍:信息“零门槛”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微信具有信息相对自由,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难以避免地使一些自身并不全面甚至与事实相去甚远、反动、违法的信息未经过滤就在微信平台上迅速传播,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这些负面的、事实不清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四)人员障碍: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限

当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部分辅导员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局限于将传统教学模板复制粘贴到微信平台上,简单编辑后传输给学生,并没有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没将微信平台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三、利用微信推进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研究

(一)体系路径: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高校微信体系建设

各高校必须要重视微信平台的作用,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微信分类平台。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微信群组”,以院系为单位,“建立院系微信公共平台”,形成有层次的微信管理体系;建立各学生组织的微信平台,如“学生会微信平台”、“社团微信平台”等,根据不同的学生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多种功能的分类平台,如“党员群组”、“心理辅导群组”、“就业群组”、“考研群组”等,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自主地从微信上寻求帮助,实现微信体系的建立健全。同时,微信方便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动态监管,从而使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实现微信事件应急处理。

(二)服务路径:加强辅导员网络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微信交流方法

辅导员在使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守微信自由化、个性化、轻松化的交流规则,这就要求辅导员熟练掌握时下最流行的、学生最喜欢的交流语言和方式。辅导员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转化为轻松、自由的交流式教育,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将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

(三)管理路径: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管理,改善高校微信环境

微信平台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单靠某个人监管学校微信平台是难以实现的。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微信平台进行监管。然后,学工部、学生处应定期组织邀请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有经验的辅导员,对学生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可依托“青马工程”,建立定期思想政治讲座,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使这些优秀学生代表自觉成为净化微信环境、弘扬主旋律的带头人,从而带动班级、学院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人员路径:组织辅导员思想政治培训,提高辅导员理论知识水平

微信的广泛使用,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忽视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没有严谨、充实知识支撑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实际中良好运用。因此,辅导员必须注重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拓展视野,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高校应不断健全辅导员考核制度,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成果评比纳入辅导员综合考核体系,加强对理论学习先进个人表彰,从而全面提升辅导员理论知识水平。

四、结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主动、快捷。微信的广泛使用为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大学辅导员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熟练掌握微信平台的使用,通过对微信的信息传播规律的把握,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微信自身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微信服务思想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燕.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简论[J].党校建设与思想教育,2013,(17).

[2]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3] 张红,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5)

目前,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逐年增多,现有多种主要病虫鼠害种类,病害主要是:杨树烂皮病、杨树煤污病、青杨叶锈病;虫害主要有:杨白蚧、蚜虫、大青叶蝉、灰拟花尺蛾、桦树卷叶蛾、杨柳小卷蛾、柳沫蝉、锈斑楔天牛、杨干透翅蛾、杨木蠹蛾、沙棘木蠹蛾;鼠害主要有:达吾尔鼠兔、高原鼢鼠。年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面积为.万hm,其中鼠害发生面积为 .hm,病害发生面积.hm,虫害发生面积.hm。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鼠害和锈斑楔天牛,其中达吾尔鼠兔发生面积 .hm(中度发生面积 .hm,重度发生面积hm),高原鼢鼠发生面积 hm(轻度 .hm,中度 .hm,重度 .hm),锈斑楔天牛发生面积.hm(轻度hm,中度hm,重度.hm)。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湟源县现有森防站个,共有职工个,其中高级工程师名,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名。年以来,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标准站和部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方案与标准,已完成了标准站和部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近几年,国家又在防控体系和检疫的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大改善了湟源县森防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湟源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和检疫水平,基本实现了信息处理自动化。

.植物检疫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人为传播蔓延的预防性措施,对促进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做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源头,检疫工作是林业检疫工作的关键。随着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因源头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防范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执行产地检疫的申报制,结合“两证一签重点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年均检疫个类出圃苗木余万株,检疫林木种子t以上,产地检疫率达到了%以上。同时,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从而保障湟源县林业生产和绿化建设的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部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全县中心测报点设立监测点个,一般测报点个,监测布局合理、均匀分布,监测覆盖率达%以上。测报水平和预警能力逐年提高,全县每年《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多期,份左右,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准确测报率每年达%以上,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湟源县各类数据、信息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及时反映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如性信息素、诱虫灯等,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行林木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综合防治和工程治理的理念,开展杨树工程治理,使杨树天牛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每年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万hm,无公害防治率达到了%以上,成灾率控制在%以内,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科学技术研究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湟源县先后开展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锈斑楔天牛的防治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另外,湟源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存在的问题

一是森防体系建设仍与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森防机构建设不健全,还没有形成森防网络体系,森防机构建设与森防工作往往脱节。二是基层人员少而

  

且不稳定,防治手段落后,特别是乡村无防治技术人员和森防器械。三是防治资金严重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仪器设备等,无公害防治、抚育防治技术推广跟不上。

防治思路

.完善森防机构,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理顺森防机构,提高森防部门执法地位,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在各乡建立乡级森防站,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执法、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以形成县、乡、村防治队(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伍和防治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保障。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森防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6)

一、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的原则

首先,探索新路径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更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宗旨。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指导,明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观念;关心研究生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中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上发挥更大的热情。引导研究生紧跟时代步伐,完善自己的人格,回归人的本质,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其次,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灵活性原则。当代大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研究生更是如此。由于研究生群体年龄较大,并且近年来研究生生源的年龄跨度在逐渐扩大,有些研究生已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不再仅仅围绕学习这一主旋律了,他们有更多的生活经历、有更丰富的交际圈。所以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灵活,要根据研究生们的特殊性而灵活的开展工作,要融合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做到与个人的正当利益和发展相统一。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获得研究生内心的认同。

第三,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像对普通大学生那样,集中教育、集中活动,采用单纯灌入的说教方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教育效果缩水,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研究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阅历,做到因群体而异,因人而异。注重每个教育主体的综合协同,采用平等互动、自律自助的方式,充分运用沟通机制、说服机制、激励机制,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宏观群体教育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个体教育的层次。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一)建立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要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研究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加强研究生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完善研究生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方法,把管理中的政策导向和思想导向结合起来把规范管理和提倡自觉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养成研究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上,尤其要注重融教育于管理之中,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切实消除学术浮躁,克服影响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其他消极因素。

此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各种困难,包括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种教育引导工作,把解决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方式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建立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素质,促进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相结合

研究生的学术专业化趋势非常明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和学术专业知识进行紧密的有机结合,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难以得到有效地拓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统一,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研究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三)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我们应重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积极寻求新载体,力求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化与灵活化,引导研究生关注热点,建立互相信任的教学关系,最终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7)

新媒体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现代信息传播形态,传播信息的途径多、时间快、范围广、内容杂,合理利用将会给人们带来方便和提升,如果接受不良信息干扰,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则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手机、网络等使用占据了学生的大量业余时间,改变了传统面对面交流方式,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更加封闭和自我,新媒体许多商业化信息和负面思想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势,契合大学生的兴奋点和时代性要求,努力开辟新媒体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舞台,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正能量的渗透,为高校创设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了解学生实际特点和需要,学会运用大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各自形式的新媒体载体,如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实时最新的时事热点新闻,针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大的事件和话题进行正面信息的剖析和传播,围绕本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正确思想和价值观的渗透,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状况,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符合时代活力与特色的话语方式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摒弃不良社会思潮对他们的侵蚀。计算机网络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娱乐休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此为依托,积极打造校园网站,进行党团、宣传、思想教育、政治方针传达等工作。建设和维护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多种路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渗透,用文明、和谐、科学、人文的校园风尚熏陶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隐形德育功能。新媒体还要与传统媒体有机整合,发挥新媒体海量信息和更新迅速的优势,将其中符合大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优质信息以校园广播、报纸等方式表现出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

二、创设个性化新媒体互动交流平台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面对面人际交往减少,更愿意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交流和生活,有时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极端和心理上的疾病。基于这一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渠道的思想沟通平台,采取大学生愿意接受的网络互动方式,如QQ群,公共微信帐号的人工和智能问答、网络论坛等,搜集和探寻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困惑,了解他们的真实内心和思想波动根源,有利于具体解决他们存在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利用新媒体的虚拟游戏技术,设计各种网络模拟情境,让大学生通过网络角色体验的模式,呈现出现实社会中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从中分析和反思他们虚拟行为折射出的道德底线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地反馈和引导,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道德约束意识。

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传播的监控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还没有形成规范化和体系化,要将这一工作模式作为常态有效开展,必须强化监督和管理机制,对校园新媒体环境严格把关。为优化新媒体信息资源,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从宏观角度,高校可以联合多方主体在源头上进行控制,与家庭、社会、政府、通讯服务机构、科研单位等沟通与协作,对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信息来源、传播技术、信息内容等进行监督和控制。高校应该强化对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机制,由党委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牵头主抓,将党组织、团委、宣传人员、政工、行政、教学等部门有效协调和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学生会干部的积极性,完善相互配合、信息互通、及时反馈的新媒体信息管理机制。

高校应该组建专门的校园新媒体网络管理机构,由精通信息技术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者构成,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对新媒体信息交流、传播、互动等活动进行监控,创设一个洁净的校园网络空间。从微观角度,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展开新媒体素养教育,利用思想政治课堂或者开展专题性讲座,给学生讲授媒介信息鉴别知识,帮助他们从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中选择恰当、科学、积极的内容,增强对不良媒体和文化渗透的抵抗能力和鉴别力。

四、建设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高校在注重新媒体思想政治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软件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关于人的工作,要关注人的主观精神和心理感受,是一种交流与感染的过程,必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才能与新时代大学生无障碍沟通。高校要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重视新媒体工作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和认同新媒体教育途径的价值,对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交流、辨析、传播等工作意义有深刻的认知,能主动融入到新媒体教育平台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高校还要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多样化的新媒体学习机会,为他们培训新媒体技术知识和操作技巧,增强他们的新媒体应用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新媒体进修水平,将两者有机整合,提高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新媒体研讨活动,成立课题小组进行科研和经验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道德感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政工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利用新媒体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用积极正面的信息占据高校主要思想阵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8)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的优势日益呈现出同化的趋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精神,才能够在优势不断缩水的今天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思路研究,应该从创新人才的培养入手,应该确保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动。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动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高校及高校毕业生而言,在自身条件没有太大的闪光点,自身条件大致雷同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需要看用人单位的“脸色”,大学生创业同样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开拓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思路新方法,应该不断提升高校品牌,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一路无阻顺利通畅。从这点而言,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提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的绿灯。

1.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旨在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相比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全面地培养社会性人才。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应该注重转变方式,从封闭式人才培养转变为需求式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社会实用性。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机制,能够保障大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提升高校的品牌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高校的品牌是一种虚拟的优势。很多用人单位在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时,并非针对性地检验该学生的素质是否适合用人需求,而是首先将该生的毕业学校作为衡量标准。这是一种社会化的弊端,但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为高校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应该看到这种社会弊病。如果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使自己的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反过来也会成为衡量学校的一种标准。如新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就业率,与其毕业生的高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质量,还能够提升学校的品牌。

3.创新人才培养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作用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课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使学生在注重提升知识文化积累的同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素质,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思路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能够综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因此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联动,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社会性。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后,用人单位除要考核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外,更看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只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和职业素养,大学实践课程较少,只是在高年级寒暑假的期间,会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期限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很难有效地保障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旨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突出的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适时调整,本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创新、全面提高素质”的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是在一些选修课内容设计上,社会性的课程内容增多,如商务英语、职业素养等社会性的专业课程,让高校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等进行外延式,拓展式的学习。

2.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在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地进行人才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该不断创新观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高校毕业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既要因势利导地进行择业就业,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创业思维的培养,主动地为自己创造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将创新创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在高校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创业课堂的开设,通过丰富地创业活动来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思维的培养。此外,高校还应该在毕业生创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大学生的项目若可行性较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发展前景,那么高校领导应该积极地支持,并运用高校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此外在创业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本着社会需求的角度,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观念、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及发展意识等。

3.建立完善就业与培养、招生联动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招生是入口,培养是通道,就业是出口,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高校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挂钩制度,建立招生、就业双向沟通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促使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缩小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高校专业的设置要公开化,更要合理化,如果高校的专业设置不科学,社会实践性差,社会需求较低,那么高校该类专业的学生如果流向市场,那么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反之如果高校专业设置更加具备社会性的属性,那么高校的毕业生在涌入市场后,社会需求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可以顺利地实现就业。因此在高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紧紧贴合社会实际,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及社会发展的实践性来进行专业的优化,提升专业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于高校传统的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要进行一定程度地微调,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某些就业率很差的高校专业,要进行相应的停招或减招。

4.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激励导向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运用这种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科学地评价自己。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抱着非常高的期望,却总是处处碰壁,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走向了极端。造成这种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高校期间学生的评价激励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身能力评价不足,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盲目的自大情绪。因此在高校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能够科学的正确的评价自己,让学生知道自身的真实水平,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或创业。同时开展学生评价激励功能,还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薄弱的环节在哪里,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日益复杂,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质量,能够树立高校的品牌,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科学设置专业,科学进行评价激励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实现二者的联动。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9)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更为便捷和丰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等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入学生当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家庭贫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就业问题等等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学生当中,走群众路线教育方针,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群众路线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一)重视调查研究。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落实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针,避免运用经验主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增强服务意识。要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高校辅导员应该转变自己的工作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三)妥善解决纠纷。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及时处理学生之间存在的纠纷,为他们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群众路线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一)深入学生当中,增强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辅导员应该以群众路线教育的方针指导自身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内心和愿望,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应该加强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彻底根治。最为重要的是,大学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的解决方案应该具有针对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大学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坚持走群众路线教育路线,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采取相应的工作对策提供依据。同时,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应该区别对待,学生在年龄、知识文化、心理特征、思想政治觉悟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处理措施,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水平。辅导员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拥有一颗奉献的心,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服务学生,服务高校的意识。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服务学生和学校的过程中,应该有一颗热诚的心,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在制定工作方针,采取工作策略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具有奉献精神,并落实群众路线教育的各项要求,以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四)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关键在与重视工作方式的创新,也是走群众路线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为增强工作效率,辅导员应该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不断研究新内容,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妥善处理和应对新情况与新问题,要注重调查与研究,坚持群众路线教育的方针,注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与研究,并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总结工作经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利用新型传媒,拓展工作思路。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型传媒在大学生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也成为学生进行联系的重要方式。从群众路线教育的方针出发,重视对微博、微信等新型传媒的利用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通过合理利用新型传媒,不仅能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还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群众路线教育给这项工作带来新要求,也提出新挑战。因此,今后应该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坚持群众路线教育的方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10)

关键词 毛泽东新闻思想 群众观 研究概况

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国内相关研究已从多角度展开。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著作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丁淦林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窦其文著的《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和郑保卫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等。代表性的论文有童兵教授的《依靠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办报———毛泽东新闻思想要点之三》、刘国云《试述毛泽东关于群众办报的新闻思想》等等。本文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笔者认真研读毛泽东相关经典原著及重要讲话、相关文件及文献选编、有关“群众路线”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硕博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等,这些都为深入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提供了系统而又可靠的原材料。本文在撰写过程中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一、研究现状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党的新闻传播事业是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毛泽东同志极度重视新闻传播事业的群众性。从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新闻思想的确立到现在,国内学术界一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相关著作、论文和文章的梳理大体观点归纳如下:

1、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历史渊源的研究

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著作都是论述毛泽东同志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1945 党的“七大”时期,“群众论”是由毛泽东创立的,他强调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著作、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办报实践与报刊思想、新闻教育、自身的新闻实践这五点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主要来源。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我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理论基础。童兵认为,中国共产党党报学说和新中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和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基本内容的研究

(1)党报必须走群众路线,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重视为无产阶级服务。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全党办报” 集中体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原则,1957 年6 月14 日,毛泽东指出“在世界上存在着经济区分的时期,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徐占焜《新闻工作的灯塔—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笔记》一文中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最显著的标志。”

(2)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假话一定不可讲。有一分说一分,反对弄虚作假,‘不偷、不装、不吹’,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不可修改的根本原则。” 新闻传播必须讲真话,拿事实说话,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唐玮鸿认为,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态度。新闻界最大的危险是讲假话,新闻界最大的危机是信任危机。胡正强认为,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第一原则和进行媒介批评活动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当代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办报路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使得全党群众路线最终形成。1948 年4 月2 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讲到:“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才能有生气,可是报社自己的工作却往往未能贯彻实行群众路线。”唐维红认为,毛泽东在新闻实践中高度重视群众的感受和创造、强调要坚持依靠群众办报。刘国民认为,党报要反映群众,又要群众自己反映自己。童兵教授认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引入新闻传播活动,实行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这个方针,报纸与党的生命息息相关。

(4)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贯追求。毛泽东新闻思想历来重视通过新闻手段反映人民群众和新闻工作者的文风问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强调新闻工作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反映生活、了解群众,写出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新闻报道。试想如果当今社会中缺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思想,那么被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会越来越少。

(5)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毛泽东所提出的一些新闻观点,使我们侧重从群众的角度来认识党的新闻事业的功能、作用、工作特征与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认识。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包涵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群众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创造集中起来进行总结和传播。1942 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郎劲松和童兵教授《毛泽东新闻思想与邓小平新闻理论比较》一文中认为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吴廷俊认为,党的新闻工作要求新闻工作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取得经验,贯彻群众,指导工作。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从报刊要鼓动群众的热情、联系群众和教育群众、贴近群众的阅读习惯、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号召群众和反应群众、群众因素纳入评价标准等方面详细的论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

(6)鲜明生动的报道文风,提升群众认可的艺术。毛泽东沿用马列主义文风教育广大宣传工作者要改进文风,抛弃空洞、干瘪的语言。彭焕萍《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以人为本的受众观》中认为新闻报道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形式贴近群众,重视受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并吸引广大群众支持并参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出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再次提倡新闻报道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3、对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学术意义的研究

(1)突出历史地位。唐维红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实践证明。朱清河认为,群众办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闻宣传战线中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执政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工作光荣传统和作风,是“全党办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郑保卫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经验与传统的集中概括,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朱清河认为,“‘群众办报’在新闻传播领域及其历史发展进程中,表征着现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基本特质与核心属性。”

(2)强调现实意义。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强化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坚持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群众观。乔尚云《坚持毛泽东新闻思想和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政治家办报和新闻的党性原则初步探讨论述得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博大精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少兆在《毛泽东新闻思想浅识》一文中试图对毛泽东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以及论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等方面进行探析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力丹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视角不能着眼于行业化的新闻传播,而是需要通过新闻媒体加强政治性的宣传。杨祖恩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有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新闻媒体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二、研究不足

1、研究单一,不够全面

目前,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并没有系统的涉及毛泽东新闻思想,也没有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历史形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更没有完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体系,甚至有些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2、纵向研究,不够深入

从目前研究程度上来看缺乏对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大多只是立足于实践,或者仅仅只是研究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未作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概括。

3、缺乏独立性、针对性

部分研究与毛泽东政治工作思想交织在一起,研究的独立性、针对性不够,未能突出新闻思想研究的独特性与个性。这些文献成果为我们进一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改进的地方。应力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力求整体、全面、系统研究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首先,可以从中国新闻学术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学术体系的高度探索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学术地位视角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背景,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下去,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更为深入。

其次,研究视线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毛泽东本人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而是要扩展到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对毛泽东的影响、探讨他们的新闻思想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贡献等方面。

最后,应该用毛泽东新闻思想去回答现实问题,挖掘具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改进新闻文风,进行新闻队伍建设,更好地联系中国新闻事业实际,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新闻报道更贴近群众、贴近民生。这些不仅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的课题,而且需要用毛泽东新闻思想给予回答。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党的新闻思想的全球视野,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新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独特魅力,发出诱人光芒。它在革命战争与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指导着中国不断前进,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上、下)》[M].新华出版社,1983

②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③窦其文:《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

④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⑤郎劲松、童兵,《毛泽东新闻思想与邓小平新闻理论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0(6)

⑥童兵,《依靠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办报———毛泽东新闻思想之三》[J].《新闻与写作》,1993(8)

⑦童兵,《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贡献—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盛纪念毛泽东班辰100 周年》[J].《新疆新闻界》,1993(8)

⑧徐占焜,《新闻工作的灯塔———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笔记》[J].《新闻前哨》,1997(4)

上一篇: 公共卫生毕业论文 下一篇: 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